儿童思维和专注力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和专注力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思维和专注力训练

篇1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学习中形成并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影学习效果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人特征。它是指儿童的学习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早期开始形成与发展,并对幼儿的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而不是指学习者所要获得的具体学科或发展领域的知识、技能。学习品质一般包括七个方面:坚持性、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反思能力、好奇心、主动性与合作性。

学前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不仅将为儿童入学做好准备,也是有效学习的必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深知良好行为习惯在学前期养成的重要性,也应该明确学习品质的内涵和意义。目前更多的思考应是如何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从不同层面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语言学习,作为开启孩子心智第一扇窗的活动,应首当其冲作为重点来思考。

一、运用绘本阅读激发幼儿好奇心,养成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早期绘本阅读,是目前幼儿教育语言领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最好的方式。“绘本”是一种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读本,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图书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培养早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可以让人一辈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早期阅读活动,能让孩子动脑思考,安静思维和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阶段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时期,他们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对孩子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开掘智力潜能大有好处。“每当我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学前期孩子对绘本色彩、人物形象、故事的强烈好奇心,通过自主阅读、集体阅读、师幼共读等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探索欲望,使幼儿养成通过不断的自主阅读满足对生活的好奇,对未知的渴求,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做好幼儿的阅读指导,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专注、坚持的学习品质,否则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不能专心和坚持学习等问题。通过阅读指导训练幼儿的注意力,如让幼儿阅读5~15分钟绘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阅读时间),立即合上书要求幼儿按要求“复述”故事。“复述”的内容灵活多变,可以提问“绘本故事中有谁,在干什么”等;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再看一遍绘本。渐渐地,幼儿的注意力得到了良好训练。

二、通过听故事、玩语言游戏等语言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幼儿期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坚持性是指不怕挫折、失败、能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坚定意志品质。科学研究表明:“幼儿坚持性的发展不仅对其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发展各种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阶段的“坚持性”更多表现于幼儿专注力的培养。

阅读专注力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今后的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阅读专注力不仅是幼儿吸收知识的窗口,而且是幼儿终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阅读专注力高的幼儿,阅读兴趣较浓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长时间专注于阅读活动,主动获取阅读信息量多,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增强。在幼儿阶段,为孩子选择适合本年龄特点,幼儿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促进幼儿阅读专注力的培养。如中班,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保持一定的专注力。因此,为幼儿选择具有情节性、画面相对复杂的绘本,探索性、挑战性较强,是他们非常喜欢的。例如,《大象艾玛捉迷藏》,首先捉迷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其次在色彩丰富、图案复杂的画面中总有一个洞洞,能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随着洞洞去寻找艾玛,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力去仔细阅读。

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还可以多元化,如选择一些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拼图、迷宫、拼字、用字卡接龙,模仿故事人物的对话表演游戏、语言听说游戏等,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训练幼儿的专注力。

三、积极开展故事续编、诗歌仿编或创编等活动,大胆开发幼儿的创造想象力

在日常的语言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积极地思考、大胆地讲述,通过鼓励幼儿进行语言表达。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在阅读中给幼儿留下悬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文学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仿编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四、通过文学作品学习的问题情境设疑,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指幼儿在面对疑难、困难或阻碍时,愿意面对问题,并能够努力解决疑难,克服困难和阻碍的能力。而反思能力是指幼儿对以往的经验进行思考,有所发现,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的语言文学欣赏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提问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讨论,从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能力。如故事《蛤蟆爷爷的秘诀》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幼儿反思作品主题和人物个性心理特征:“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蛤蟆?你喜欢它吗?为什么?”让孩子通过讨论得出:“这是一只遇到困难会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蛤蟆!”教师紧接着提出假设性提问,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你是小蛤蟆,你会怎么做?你会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呢?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各种办法,从而拓展幼儿思维,并教会幼儿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如何自救、如何战胜困难,从而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关键词】社区学院;学习品质;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2-0043-03

【作者简介】王丽蓉(1973-),女,浙江台州人,上城区清荷幼儿园业务园长,幼儿园高级教师。

幼小衔接问题又称为入学准备问题,“是指对幼儿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期望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状态”[1]。不同教育机构的价值追求不一致,是造成幼小衔接问题的深层原因。因此,应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搭建价值取向一致的平台,协调幼儿园和小学两种教育机构的资源和行动。

幼儿初进小学会面临三种主要差异:一是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二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差异;三是一日活动中规则要求的差异,这些差异源自幼儿园和小学两种教育机构价值取向与历史传统的区别,会导致学习者产生不适应的焦虑情绪。幼儿园以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和快乐自主地游戏为价值取向,小学则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价值取向。虽然幼儿园和小学都意识到这一问题,但受制于各自的价值追求,缺乏改变自身的自觉动机和行为。因此,需要通过组织管理的途径去统整幼儿园和小学的相应资源,设置以幼小衔接为价值取向的组织机构,关注学习生活品质(与新的学习任务和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制定解决学习者入学适应的具体策略。

一、设置以幼小衔接为价值取向的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是教育局所属机构,主要负责本区范围内各类教育机构的业务指导。我们借助这一平台,以幼小衔接为目标,统整社区内的幼儿园和小学相应资源,实施“有效衔接工程”。其中,社区学院的研究人员是工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幼儿园和小学的部分骨干教师是工程的教师团队成员,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是工程的参与者。社区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引导家长提出孩子入学初期出现的不适应问题,请教师团队成员以幼小衔接为目标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还聘请相关专家给家长和教师讲课,引导他们了解科学的儿童观、发展观;认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以及相应的教育任务和要求;并明确人在不同的阶段都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实践表明,通过社区学院平台,参与到“有效衔接工程”中的教师和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教师的观念得到了转变。首先,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在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既要帮助儿童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又要考虑其直观形象的特点,不能急于求成,罔顾现实。为此,幼儿园大班可适度增加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小学要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其次,幼儿教师的态度和帮助行为一般以宽松、鼓励为主;而小学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较为严格,并以指出问题,纠正缺点为主。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逐步增加纠正问题的帮助行为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小学教师则应该注意儿童对批评的接受程度,尽量态度和缓,注意方式。

家长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当家长意识到儿童入学后出现适应性问题是一个必然阶段后,期望值发生了转变,不再急于期待儿童立刻适应小学的要求和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家长积极配合社区学院提出的各项生活管理要求,尽力引导孩子早睡早起、学习整理物品和记忆学习任务的方法等。

二、幼儿园与小学的三种差异及解决策略

(一)课程设置的差异及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在课程形式上,前者以活动课程为主,后者以学科课程为主。在课程内容上,前者以学习者的兴趣、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后者根据学科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组织上,前者利用直观经验和操作性活动组织课程;后者以抽象符号和强调逻辑思维的活动建构课程。在课程对象上,前者对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要求较高;后者则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储备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为了缩小两种课程设置所产生的差异,我们通过逐步发展学习者学习生活品质的方式来实现。根据幼小衔接的需要,我们在幼儿园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措施。

第一,适当增加符号化内容,将直观经验同抽象符号联系起来。在幼儿园活动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对符号图标的利用,让幼儿根据这些图标和说明了解学习或游戏活动的流程与方法,并在活动中学习用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幼儿以符号的形式呈现自我管理清单,让幼儿在读懂符号的前提下,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以增强幼儿运用符号、理解符号的能力。

第二,适当增加需要专注聆听的游戏活动。有研究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头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 。[2] 在幼儿园阶段,学习者知识技能的获得途径主要是聆听;而上小学后,主要是通过听讲和识读,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共同的学习品质是专注。因此,可以从专注聆听入手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首先,可以对幼儿提出一些专注倾听的要求,如能在活动中认真倾听教师讲话或同伴说话;其次,可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专注倾听的习惯,如在体育活动中增加一些指令性游戏,让幼儿根据指令进行各种肢体活动;最后,还可通过复述任务的方式,培养幼儿倾听和记忆,如让幼儿向家长传达一些信息,并请家长给予关于幼儿复述情况的反馈。

第三,适当增加需要清晰理解、准确回应的活动。思维的发展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后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维的品质,具体体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拓展性、创新性等方面。在“有效衔接工程”中,我们利用操作活动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理解教师的意图,并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准确的动作回应,从而让教师指令、幼儿思维和动作紧密联系起来。由于活动中问题是层层推进的,因此也要求思维也是连贯和递进的,幼儿必须通过仔细观察,专注聆听才能清晰理解活动的目的和规则。

(二)教师教育行为的差异及幼小衔接策略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价值追求不同,导致教师的教育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幼儿教师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自主行为为追求,态度往往以鼓励为主。小学教师为了完成学科知识教学和相应技能训练的任务,往往要求比较严格,会指出孩子理解不够清晰、技能不够规范的地方。幼儿进入小学后,骤然面临行为和态度与幼儿园不同的教师,容易产生畏惧或抗拒的不适应,因此,根据幼小衔接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指令和建议并举互补。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不同,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差异,相对而言,幼儿教师的建议较多,而小学教师的指令较多。利用社区学院这个平台,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讨论和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实施要求,让幼儿教师更多地认识和了解指令的意义,使小学教师更多地理解建议的鼓励价值。通过社区学院安排的观摩活动,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认识到了两种教育行为的特点,互受启发,各自的教育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幼儿教师的指令行为有所增多,小学教师对待学生的建议行为也开始增加,从而有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第二,维持纪律方式多样化。在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教育行为中,维持纪律的行为都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幼儿教师维持纪律时,多采用树立榜样和游戏的方法;小学教师则多用直接评价和严格要求的方法。如在日常活动的时间管理中,幼儿教师往往会给予幼儿较为宽松的时间,但小学教师则需要严格遵守各项任务间的时间节奏。因此,我们引导幼儿教师在游戏中设计一些对时间有要求的活动,帮助幼儿确立有序的时间观念和行为习惯,以体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是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和认识,幼儿不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第三,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科学化。研究者认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其具有一定的习惯化和模式化;这种稳定的行为使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规可循,当新的改革挑战教师的教育行为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抗拒的态度。[3]在社区学院平台上,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共同梳理问题,打破各自固有的常规模式,构想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现实问题面前,他们正视自己教育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另外,社区学院中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研究者,他们能敏锐地发现并指出教师教育行为中的不足,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更新和重建,使得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育行为。

(三)一日活动规则要求的差异及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儿初进小学,面对相对严谨的“规则世界”,常会产生不适应的情形。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体现在一日活动的规则和要求上。从作息上看,幼儿园的时间弹性大,偶尔迟到或者早退是可以谅解的;小学的时间安排却比较紧凑,按时上下学是必须遵守的规则。从学习活动安排上看,幼儿园以自主游戏为主,集体活动的时间短;小学以知识学习和技能性训练的活动为主,集体上课时间长。在幼儿园,规则和活动纪律是逐渐养成的,小学里对于规则和纪律则是强制要求的。总之,幼儿园倾向维护孩子的安全和兴趣,小学则偏向维护学习纪律和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

根据幼小衔接的需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两个教育阶段对规则要求的差异,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学校学习节奏和环境。通过社区学院这个平台,我们在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的一日活动中重点安排了几次适应性活动。如,适当安排一些回家后需要完成的自我管理任务,以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起任务意识。第二,帮助幼儿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规则。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的规则更多地体现出高控制、高约束,这容易导致幼儿产生恐惧与抗拒的心理。在实践中,我们常借助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事件模拟情境,让幼儿根据情景展开讨论,并根据特定情境的要求,逐步认识规则的必要性,提出自己对规则的认识和要求。

三、以社区学院为平台实践幼小衔接的成效反思

以社区学院为平台、学习品质培养为路径的幼小衔接实践在幼儿园和小学两大机构间架起了桥梁,有效解决了幼儿入学适应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品质得到了明显进步,为他们下一阶段的学习生活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一,学习的专注程度明显进步。实施“有效衔接工程”之后,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明显进步,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学习中的注意力涣散和倦怠情况逐渐减少。

第二,理解符号化内容的能力增强。我们运用标识和图像符号帮助幼儿学习,让幼儿在活动中逐步认识到符号就是指称对象的抽象标识。符号的意义存在于符号与符号的关系之中,用于区别于其他指称。当符号出现之时,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会显得更加清晰有序。[4]当幼儿能感受到符号的意义和使用规则时,在他们大量接触文字符号时就不易产生困惑不解的焦虑。

第三,自控、自律能力增强。系列化的活动强化了幼儿遵守一日生活的规则意识和行为,幼儿的按时起床、按时到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自己整理物品的能力和在自我管理时间的自控能力明显有了提升。

综上所述,建立在社区学院平台上的幼小衔接实践,转变了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促成了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而且幼儿的学习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下一人生阶段奠定了基础。有关“幼小衔接工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今后还将开展实证研究,以通过确切的数据进一步认识幼小衔接的规律,获得更为有效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焱.入学准备在美国:不仅仅是入学准备[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8.

[2] 王琨武.倾听:语文新课堂的理想追求[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3):31-33.

篇3

关键词:指读阅读 读图 视听欣赏 取书 翻书 语言表达能力 记忆力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纲要》在幼儿教育价值取向上,首先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其次再强调“知识、技能”,这是总的倾向。不光是幼教如此,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也是如此。全国出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的追求上,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方向。在我看来学习的“动力”,就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

国外一些资深教育专家认为,判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是看“最初的教育”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学习的动力和基础”。所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意识,也就是说,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帮我早读书》目标。

3~8岁是儿童培养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这当中,幼儿自主阅读的动机和意识是关键,其次是自主阅读的能力。所谓幼儿自主阅读,决不是指幼儿识了一些字就可以自己阅读。儿童对书面语言的兴趣,是通过自身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在学前阶段儿童需要拥有自己的书,需要有自己随时可以取到翻阅的图书,需要有人给他们讲述和朗读书上的内容,还要经常有机会看到别人阅读和写字。 这样,通过一些互动的过程,儿童可以理解书面语言的价值意义,同时建立起热爱阅读的情感动机。而孩子的这种爱阅读行为,在我看来就是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学习意识的建立,也就是一种学习能力!

一、《帮我早读书》通过“取书”“翻书”良好的“姿势”养成,“指读”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学习的能力

1、《帮我早读书》注重养成幼儿取书、翻书、看书的姿势,这是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很多习惯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它将伴随人一生。3―7岁是幼儿秩序的敏感期,应该注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这个阶段也是儿童培养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取书”就是把书放在统一固定的位置。播放音乐,让幼儿一个接一个到指定地点取书回到自己的座位放好,告诉幼儿,没有老师的指令,不要随便乱翻动。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孩子听懂老师说话,帮助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有助于孩子进行集体阅读活动。

“翻书”就是取书完毕,老师关掉音乐,指导幼儿认识书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学会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页的右下角一页一页地翻书,要求教师把示范工作做到位。规范习惯的养成,能帮助孩子建立保护图书的意识,学习正确的翻书方法 。

“姿势”幼儿期阅读,正确的读书姿势很重要,许多父母缺乏育儿知识,不注意孩子阅读的姿势、每天晚上在睡觉时给孩子看图书,当孩子因不良习惯导致近视、斜视、坐相不正时,则后悔不已。其实幼儿期正是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宝宝在这个时期各部分器官发育不完全,更容易受到伤害,例如:孩子骨头里钙、磷等无机盐含量少,有机物含量多,所以骨骼硬度小、弹性强、柔软、但很容易变形。因此在这个时期注意培养幼儿阅读姿势很关键,正确的姿势是:小脚并拢,背挺直,左手扶书、右手翻书、食指指字。

2、指读本身就是一种好的阅读习惯。

指读,即在孩子阅读时一边用手指着字,一边读出字的音,原则是按句中文字的顺序,手指要指准那个字,并且眼睛要注意那个字,达到眼、手、口、脑综合运用。这样才能完成字音、字形的结合工作,使它们合二为一。指读不但对孩子识字有帮助,指读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一种好的阅读习惯养成。有助于孩子接受到更多的信息,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

3、指读可以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指读可以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指读时孩子的眼、手、口、脑并用,在思维控制之下多个器官齐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他的思维和运动的协调能力。

4、指读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是孩子需要培养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一个人能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里态度。从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可以让孩子一开始就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因此,专注力的培养,对于孩子来说,对其一生都有良好的影响。指读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有利于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幼儿阶段的孩子常常处于本能而好动,在阅读时将他的手作为工具运用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扰。长时间的坚持指读,能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

5、让孩子“管理小字卡”可以培养孩子管理自己物品,

小字卡供幼儿使用。学期初,小字卡先放在幼儿园由老师保管,每天离园前,老师把课时安排表中列出的小字卡发给小朋友(此前已通过大字卡玩游戏认识了这些字词),让他们带回家,把自己的“字宝宝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还可以给爸爸妈妈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认字。同时建议家长在家里建一块“字宝宝”园地,把小朋友每天带回家的小字卡贴上去。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老。爱惜图书和玩具,不乱扔东西,这些习惯看似微不足道,殊不知往往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必然影响孩子做事的条理性,以及善良个性的形成。

只要教育与行动相结合,就会养成整理自己东西的好的习惯,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好习惯,等宝宝上学了你会发现这个习惯会帮你多大的忙,会给宝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来多大的便利。好孩子、好习惯。

二、《帮我早读书》不会以简单的识字为目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量的童谣、儿歌为载体,能让孩子对认识汉字、喜欢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学习能力

1、《帮我早读书》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经典的儿歌和故事,孩子通过接触图书,在优美配乐的伴随下深情地朗读,同时欣赏着童趣的画面,孩子对读书、识字产生极大的兴趣。

单纯的早期识字,只是让幼儿把汉字当成一个图形来感知和记忆,脱离了语言情景,缺乏经验支持和意义理解,这种识字是违反幼儿的学习心理原则的,其远期效果也是不好的。有很多所谓“超前教育”的识字方法,通过各种手段让孩子在学前阶段认识了大量的字,当时的确很有成效,也赢得了家长短期内的满意,但由于识字本身没有意义、没有背景、比较枯燥,上小学后对于老师教的识字早已没有了兴趣,最终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但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学习能力,还可能培养出一个厌学者。

《帮我早读书》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声音、图像、语义、符号相似匹配起来,让孩子获得活的有深远价值的学习,其内涵比单纯的早期识字丰富得多。《帮我早读书》重视早期阅读,讲求自然识字,奠定孩子一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基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2、《帮我早读书》通过识字游戏,提升孩子专注力,激发幼儿主学习意识,发展幼儿学习能力

实验早有表明,孩子的专注力在游戏中有较强的稳定性。游戏能够引发孩子的兴趣,在游戏中培养孩子专注力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帮我早读书》有一个经典游戏《找朋友》,《找朋友》的游戏就是要求在儿歌课文里找到和它一样的汉字,找的过程中要和小朋友一起朗读儿歌,字卡代替手指在儿歌中指读,走到同样的汉字下面,小朋友喊“停”,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检验是否一样。孩子在儿歌里找汉字的过程中,孩子集中了注意力,边找边读儿歌的过程也加深对儿歌的印象,增强的了记忆力。这个游戏孩子会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多孩子通过这个找字游戏,养成了喜欢在生活环境中找认识字的习惯,家长经常表达,孩子在看到有汉字出现的时候,会主动问家长这个”字宝宝“叫什么“名字”,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意识,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3、《帮我早读书》提倡识字,但是反对过量识字。

如果一个领域的学习所占时间多了,势必影响其他领域学习和发展的时空,破坏了身心发展的和谐性,不利于智能结构的优化,对孩子长远发展不利。所以,婴幼儿能认字,是不是认的越多越快就越好?《帮我早读书》教法,孩子三年下来,识字量轻轻松松可达1000~1200个常用字词。不会影响孩子对上小学后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通过《帮我早读书》活动,可以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在劳动、学习、工作等活动中都离不开语言。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基础,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少,理解词义的深浅程度,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质量。

从小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正确地掌握词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是幼儿园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1、有趣的读图环节、视听欣赏,通过丰富的儿歌、故事输入,激发孩子爱表达,会表达。

2~3岁是幼儿学习口语的最好年龄,捉住关键期进行教育可以使孩子口齿伶俐。我们都知道,看图说话与听故事,会激发幼儿爱表达、会表达。《帮我早读书》教材做到孩子一看就很喜欢,插图采取对开整体设计,这样,打开《帮我早读书》教材,画面就会吸引孩子,如果老师能在活动中适时提问:“图片上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这样的引导会激发孩子喜欢表达。《帮我早读书》在孩子与阅读儿歌和故事的时候会播放与之相匹配的音响,能依据画的视觉输入和语音输入,使词和图象联络起来,让孩子理解词或字的含义,给孩子使用这些汉字和词做好基础准备,使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词汇丰富,达到会表达的目的。

2、用儿歌和故事为载体的字卡学习会让孩子理解力增强,增加幼儿词汇量,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交往能力需根据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用儿歌和故事为载体的字卡学习,让孩子增强理解力,增加幼儿词汇量,丰富幼儿各类常用词,教幼儿正确发出词音,理解词义,并正确运用词,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

篇4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舞蹈;活动;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就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习惯、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校少儿舞蹈活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动机的明显与模糊、兴趣的高涨与低落、情感的丰富与单调、习惯的好与坏、意志的坚强与薄弱、性格的开朗与弧僻都会直接影响少儿舞蹈兴趣活动的效果。因而在少年儿童进行舞蹈兴趣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形体、技能、技巧、身韵的训练,而且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为此,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笔者摸索出几条在少儿舞蹈活动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途径,下面就谈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树立学习舞蹈的信心

信心是动机的产物。少年儿童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积极性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学习的动机。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行动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在整个舞蹈兴趣活动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

1、要启发少年儿童把舞蹈基训看成是一项有趣的活动,使他们从心里愿意进行这种活动。若发现少年儿童在基训时感到厌烦、乏味的情况,教师要及时调节基训时间,增加趣味性活动和补充一些新内容,使他们感到基训有趣味,保持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状态。

2、提倡微笑教学,多鼓励,多表扬。使少年儿童在训练中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练好基本动作的信心。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和蔼可亲,看到有点滴进步就鼓励表扬,碰到困难就耐心指教,热心帮助,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基训是轻松愉快的。心理上的放松必将是导致生理上各个部位的放松,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训练,积极性高,主动性强,信心足,效果大。

二、培养学习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识别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唤起少年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是调动少年儿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怎样培养并发展少年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呢?

1、创设音乐舞蹈环境,让他们多接触音乐舞蹈活动,如:看演出、听音乐、跳舞等,使他们在音乐与优美形体动作的氛围中,产生学习舞蹈的欲望。

2、挖掘教学中的快乐因素,探索兴趣教学的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少年儿童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的、直观、比喻的和对比的方法进行技能、技巧、身韵的讲解和练习,帮助提示解决难点、克服困难,提高学习少儿舞蹈的兴趣。如:在排练少儿舞蹈《春韵》时,让孩子们用充满情趣的眼光来看世界,在儿童眼里,山是仙山,水是灵水,星星眨着眼,月儿开口笑;小鸟鸣叫是在唱歌,花儿怒放是在冲他笑,树枝摆动是在向他招手;小鱼可以做梦,萤火虫可以有烦恼,白云可以有翅膀,小泡泡可以在天上自由玩耍。这些有趣的事情可以打动感染少年儿童的心灵,培养与开拓少年儿童“艺术思维和舞蹈兴趣。

3、提倡交流,鼓励竞争。当学生的舞蹈模仿、表现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要给他们创造和提供表演的机会。如:参加市文艺演出比赛,参加全体性学校演出、组织班级舞蹈专场比赛,不拘形式地邀请群众观看表演等等,并组织他们观摩其他学校同行的演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产生竞争意识,激发练习舞蹈的兴趣。

三、诱发体现舞蹈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应。舞蹈主要是通过形体语言的艺术形象及丰富变化的表情在音乐中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所以舞蹈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艺术。舞蹈作品正是通过形体、表情、音乐的鲜明艺术形象来诱发学生情绪,引起美感,产生共鸣的。因此,在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音乐艺术形象。在讲解和示范表演中设法创造一个情感境界,指导学生欣赏或表演,都要从启发、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出发,使他们在音乐的思想情感诱发下,自然而然地溶化于舞蹈艺术之中,达到“以情动人”、“以动感人”。如:在表演情节性舞蹈《娃娃的娃娃》前,引导孩子们在音乐背景下听故事:“淘气的男孩用枪把玩具娃娃打坏了,其他小娃娃用力把淘气男孩的裤子拉了下来。当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并向玩具娃娃敬礼,表示赔礼道歉后,玩具娃娃原谅了男孩,并调皮地亲吻了淘气男孩地脸颊!”用拟人化地手法,使玩具娃娃有了感情,有了行动,符合儿童的心态和想象能力,使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孩子们真诚朴素的童心在表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四、培养良好的练舞习惯

习惯是指一个人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培养良好的舞蹈训练习惯是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是具体的,始终贯穿于舞蹈训练之中的。良好的练舞习惯可以从“听、看、想”几个方面去培养:

1、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有意识地去听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养成在感受理解音乐形象、思想情感后才去发现和动作,并在手舞足蹈中力求动作的优美性与准确性。如:在第一次欣赏完歌曲《嘀哩嘀哩》后,请孩子们谈谈自己对音乐地理解;第二次听音乐,请孩子们联系现实生活,说说春天到来的景象;第三次听音乐,再请孩子们用舞蹈表现出春天刚刚探出头儿的小花小草、泉水丁冬、桃红柳绿等春的形象——有的用肢体巧妙地表现叶子在使劲地长呀长,充满着一片生机;有的三三两两次第地出现了一群小花朵,以预示春天的片片嫩绿孕育出花儿朵朵;有的运用大、小波浪组合表现春水汩汩。春天的精灵们啊!此时,他们的动作与音乐早已融为了一体。

2、培养认真看示范再练习的习惯排练时,手位、脚位、手型、表情、节奏快慢、力度、舒缓、紧凑、内韵等都要看清记准,待基本动作练习到位后,才能要求去整体演练。

3、培养会动脑筋,触类旁通,多想问题的习惯。舞蹈技能技巧性、动作规范性强,有的动作组合复杂,这就要求少年儿童在舞蹈训练中多动动脑筋,多想想动作、姿势、手位、表情、节奏、身韵、速度等是否符合音乐的节奏与艺术形象,切忌盲目地、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过”动作。

五、锻炼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自己的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学习舞蹈是一门动作性很强的艺术,少年儿童学好任何一种舞蹈都必须刻苦练习,多练多跳,尤其是舞蹈中的基训部分,必须坚持天天训练,身韵感觉才能找到,技艺才能提高,动作才能到位,体现舞蹈的优美、舒展。在这甘苦而又漫长的学舞道路上,坚韧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行动中逐渐形成的。在训练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压腿、下奇妙之类基训中怕吃苦、心不静,不是敷衍了事便是磨磨蹭蹭,有的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就半途而废。这些表现都是少年儿童意志薄弱的反映。因此在舞蹈基训、排练、表演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困难作斗争,帮助克服难点,获得成功的欢乐。并从学习习惯入手,有的放矢的进行毅力教育,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要求,并有检查、有鼓励、持之以恒,渐渐地锻炼出坚强的毅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六、培养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表现。性格不是天生的,它是从小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培养和自身实践的长期塑造而形成的。从小对少年儿童进行舞蹈训练可以给他们创设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环境,少年儿童通过舞蹈的基训、身韵的练习、各民族舞蹈的学习,以及成品舞蹈的演出,不但培养了对舞蹈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表现,而且陶冶了情操。逐渐形成开朗、活泼、富有激情的良好性格。有些学生刚进舞蹈兴趣小组时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不爱答话,不愿与同伴一起玩,不肯给大家表演节目等等,但经过一个学期的舞蹈兴趣活动后,绝大多数都变得活泼可爱,豪爽大方。舞蹈兴趣活动不但培养了良好的性格,而且为以后良好个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以上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还有自制力、自信力、专注力、适度感等。它们在舞蹈兴趣活动中,都占有一定地位,我们也应该注意培养它和维持它。

参考文献:

[1]金亚文.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结构.音乐教育论文选题与写作(九)[M].中国音乐教育出版社,2008(03):33-36.

[2]黑格尔.美学[M].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332.

[3]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和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口语交际,这过去甚至现在仍经常被忽视的教学部分,为什么老师会疏于对它的重视,我想并不是老师们不重视,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讲的重要意义,同行们在教学中也教学这部分,只苦于对口语交际课如何上,或如何让学生真正学到交际的本领而困惑,所以实施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学到交际的本领,如何让学生真正实现交际,变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有心智,有灵性,创造性地利用文本内容,挖掘出多姿多彩的口语交际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启示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

一、由图导说,激发学生的想像。

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我充分利用插图,由图导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如教《夏夜多美》这课时,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纷纷举手说:小蚂蚁快滑进水里了,挥着手向睡莲求救!另一个同学补充说:睡莲伸出双手,笑着说,不用怕,我来帮你。你看,形象的画面让他们看得多真,还会说:“滑、挥、伸。”看得多仔细,说得多准确呀!小朋友就不难理解夏夜的“美”了。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这种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能力,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二、从文导演,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特点,创设情境,安排适量的表演,为学生构建一个交际舞台,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益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触摸、品味、体验文中的角色,用全部身心展示自己对角色的心理、情感等的体验和理解,教师能参与学生的活动,师会成为学生更想活动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教师的参与更让他们有了动力,在师生共演中,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努力通过表演,交际的交互由生生之间到师生之间,由师生之间再到生本之间不断地转化,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口语交际平台,从文导演,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无声的文本语言演绎为有声有色的生活话剧。

如:我在教《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找出各种动物角色,它们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感情朗读后,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表演。小演员们戴着各种动物的头饰把动物的性格特点、动作、语言、神态维妙维肖地表演出来。表演完了,其他同学还纷纷争着扮演故事里的角色,这样课堂气氛达到了。通过表演,交际的交互由生生之间到师生之间,由师生之间再到生本之间不断地转化,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口语交际平台,从文导演,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学文仿说,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善于仿写,教师千万不要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学完课文后应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及所获取的信息,仿照课文的形式仿写,在仿写的过程中穿插听中评和听后评,对精彩的语句及时鼓励、表扬,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满足感,增强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文,作者按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叙述杨梅果的可爱,抓住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来写。学习这一课,可组织举行“水果展销会”,让学生运用课文按一定顺序抓特点写的方法来介绍家乡的一种水果,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发挥,只要能吸引客商,你想怎样介绍就怎样介绍。这种教学在原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宽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学生学文仿说,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使学生的想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交际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要求: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情景的创设为交际做好了前期准备,下一步,老师的任务还应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

1、有序观察,按序交际

学会观察,特别是学会有序观察是学生顺利交际的一个基本方法,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会讲》时,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看懂每幅图,通过看第四幅图,让学生想猴子们用什么办法捞回了球,小组互评,谁的办法好。让学生养成有序观察,认真思考,按序交际的好习惯。

2、认真倾听,灵动交际

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应不忘引导学生听别人说话要认真、专注,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以便能对别人的话做出及时反应,灵动交际。

3、清楚表达,出色交际

篇6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在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一、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学生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笔者就适时地表扬。如,“张芷瑜同学多认真听课呀,有的小朋友真应该向她学习。”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低年级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好些。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其思维更具形象性。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多种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教学《组成分成》时,笔者把它们编成组成操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专注倾听其他人的讲话。

二、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笔者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笔者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回答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勇敢的孩子,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如果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回答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笔者跟前说自己的想法,适时的表扬仍让他们心满意足。另外我也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千年古训。可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往往会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甚至因此抑止了学习的欲望;而一次小小的成功却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使他上课时更能专注倾听他人的讲话,走向新的成功彼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在课堂上同一道题目出现多种答案时,我请学生分别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大家都明白了。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回答出错挨批评。“你的回答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生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想回答问题了。

三、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笔者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低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识,笔者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

四、养成“认真作业”的学习习惯

《小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2.规范书写。正确的书写姿势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其重要,因此,在书写时,要让学生做到: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本子一尺。做到:头要正、腰要直、手放平、脚放平。这些要求在一年级开学时教给学生,让他们记在心中,教师要时常提醒、纠正。写的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工整、干净、有力、均匀。只有这样严格要求,低年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检验改错。在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笔者要求学生在做完作业以后再认真检查,发现并改正错误。

五、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篇7

关键词:美术; 直觉; 思维

引言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潜移默化提高的学生的道德水准,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它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创造力”教学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始终。而具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地建立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正如富克斯说“伟大的发现,都不是凭逻辑的法则发现的,而都是由猜测得来的,换句说,大都是凭创造性的直觉得来的。” 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艺术直觉的形成

直觉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深层思维的一种形式。一般的解释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方式,是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起初常被人们认为是狂想、臆断等,由此看来直觉是人人都有。如书画家创作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通过心理直觉对客观世界和艺术构筑进行情感判断的方式,这种直觉方式则发展为一种对绘画语言的直觉,直接地把握画面,把握世界的方式,即是艺术的直觉。

艺术直觉是人们借助艺术符号对人类情感敏锐的想象和迅速的直接判断。所谓判断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关系的迅速的认别、直接的理解、综合的判断,也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直觉洞察力。所谓想象,是人脑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和创造新的形象。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纵观古今中外科学、文学家、艺术家的创造轨迹无一不是,由于他们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非凡的想像力结合起来,凝聚着一股强大力量。如,达尔文创立不朽的进化论、齐白石成为著名的画家等,都是丰富而大胆的想像使他们的思想插上翅膀,给他们的创造架设了坚实的桥梁。这种想象和判断没有严密的逻辑依据,没有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思维者对其过程也无清晰的意识。直觉判断和直觉想象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艺术直觉思维。就直觉能力讲,它与那种从语言或文字符号中辨别出它的意思的洞察力是一回事,都是人类心灵的一种能力,不同点只是在于直觉的方式。艺术的直觉要较为复杂。艺术直觉不是那种从一个基本直觉进入另一个基本直觉,逐渐构成某种较为复杂直觉的过程,它是针对每一个有表现力的形式的直接把握或“顿悟”。高更说“在直觉这一词里,是一切”。对艺术形式的各种认识都是直觉的,各种关系只能通过直觉的洞察来认识,通过直觉来选择。

二、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概括来说,艺术直觉具有独特的直觉洞察力、形式选择、简约性、创造性、突发性等特点。在整个小学时期中,特别是低中年级,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即使小学生在记忆抽象材料时,主要还是以具体事物为基础,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特别是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

1.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直觉洞察力。

直觉洞察力它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理解。画家通过“积极的眼睛思维”来洞察客观。马蒂斯讲:“看,在自身正是――创造性事业。”塞尚赞扬莫奈说:“莫奈只是一只眼睛,但是是一只多么敏锐的眼睛啊!”旦纳.顿斯坦对这句话加以更正:“他决不单单是‘一只眼睛’,而是一个能抓住他面前的本质结构和形象,十分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 虽然儿童能依靠直觉洞察力把握物象基本特征,但儿童往往处于认识“个别对象”的初级阶段,他们只看到图中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片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直觉只限于对事物的外表的认知,而不能深入地全面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需要从小抓起。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形式的选择性。

直觉的选择性在绘画创作中也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画家形成独特绘画语言形式和学生个性形成的根源。赫伯特里德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不同方法的历史”。“观看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程式,一切可见事物的部分选择,而且是对其他事物的偏颇的概括。”不同风格的艺术家以艺术直觉的选择方式,表现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和直觉选择。我们要知道一幅画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经过多次选择的过程,从构思、构图到上画纸,在画纸上反复调整、探索,从整体效果到每一局部的色彩、笔触、肌理的效果,都依艺术直觉的把握。画纸上任何调整、发现也都有是直觉的选择。我们要让学生在创作中懂得对作品进行反复选择、调整、探索,表现“个性化”作品。

3.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性地表现视觉意象。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作出的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省去细微末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4.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

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注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具有不可解释性、无意性,正因为这样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只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而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分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在艺术创造的思维过程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引与调控,但是直觉思维是思维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创造性的成员。它们形成了辩证的互补关系。

三、艺术直觉培养的条件

在教材的一整套思维活动中,从参与思维活动的对象看,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编者的思维中活动;二是老师的思维活动;三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三个思维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是勿庸质疑的。

教材的思想、技法、技能如何让学生学懂要靠老师的引导,因此,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创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设置有利于直觉思维发展的意境和动机诱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提供“口语表达”和“视觉表现”的自由空间。并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份学生直觉思维。

从学生方面说:我们常会在自然中突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形式、画面、题材等,因此许多人把这种敏锐的洞察力看成是一种天赋。但我觉得这种深刻的直觉下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由各种素质组成的基石(艺术的、文化的、社会的),而你的情感、想象和理解,你的个性,所构成的心理素质,便是这基石的中心,这块基石越是坚固高大,你的直觉洞察力也就越敏锐。由此看出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是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想象,而是以扎实的基础为基础。众观古今中外举世闻名的绘画大师凡高、齐白石等他们在绘画上的创作灵感与他们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如梵高之所以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黄昏景象中,发现夕阳染红落叶的神奇色彩和蕴含其中的巨大美学价值,从而激起灵感,创作出不朽名画,因为他事先对荷兰绘画界关于色彩的忽视有中肯的分析与研究。孩子的绘画行为最初处在朦胧的意识中,虽能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但绘画特点带有很强的原创特性,视觉语言形式是独特的。这就是儿童最初的直觉思维。但从别一方面看,我们应该认识到儿童画虽然稚拙、可爱,但还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思维的原始阶段。特别是高年级的儿童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他们是不会象低年级儿童哪样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当儿童届临九至十五岁的“写实期”美术创作阶段,其理性思考的萌芽将会构成个性化主张的压抑,因为此时是“共性教育”的关键期。这人时期儿童有“认同的性格”常认为自己的想法、画法没有别人好,不敢表现。如再没有扎实的知识哪就更不自信了。因此,教学中具要保护儿童意象思维的原始创作个性,还应注意适时地通过潜性教育进行绘画思维的激发、点拨和拓展,让儿童掌握每一课的知识。并通过课内外各种教学渠道,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使学生艺术直觉的创造性具有丰富的内容,使这块基石更坚固。

四、培养儿童艺术直觉应坚持的原则

在教学中应注意所设置的各个培养直觉思维的环节是否坚持适应性:儿童的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他们的经验、知识背景都不尽相同,对同一个问题的直觉思维判断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尖子生的直觉思维可能更严密些,后进生的直觉思维可能更奇异些,中间生的直觉思维可能更飘渺一些。具体而言,美术创作的个性化表现在“美术符号”的经营。不同个性的儿童作品在构思、线条、色彩、肌理等方面的呈现将会有不同之处,因此评价学生时应坚持原则,允许个性化符号表现的存在,而且还要能敏感地去体会到这些个性化符号背后的精神寓意。所提出的问题或引导要有针对性、适应性。这才有利于保持儿童绘画思维的原创性。

五、艺术直觉的培养

我们说直觉人人都有,但是直觉的深度是有所不同。鲜明独特的直觉力量会使得绘画洋溢着独特艺术魅力,有的粗犷豪迈,有的细致入微,有的想象丰富、神思飞扬,也有富有哲理深邃莫测的;有简洁抽象的唯理形式分析,也有唯情表现内在精神的绝对追求。总之,没有独特而非凡的直觉就没有优秀的画家,就没有伟大的作品。正如马蒂斯所说“丧失了这种艺术直觉能力,就意味着丧失每一个独创的表现。”虽然儿童能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能依靠直觉创造性地表现视觉意象;能依靠直觉体现美的自然法则,但还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思维的原始阶段。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而艺术直觉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来提高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直觉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起着引导、点拔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几点:

1.诱导学生大胆直觉判断

人凭直觉常能未经逐步仔细的分析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合理推测、设想和猜想。爱因斯坦认为,从特殊到一般没有逻辑通道,其道路只能是直觉。当物象展现你面前时,儿童习惯画他们记忆中的形象,形成思维定式,眼前的事物与他们无关,不去观察,他们的直觉判断也是概念的。概念的形象缺少艺术性、情感性,没有美的形象,就无法使人产生感知,也无法给人以情感体验。艺术的形象,除了摄自生活,还有艺术家的创造在内,这种加工过的形象,更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因而它比之直观形象更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物象的形状特征、与其它物象的区别、形体结构、物体之间的关系、远近层次、色彩的感受与变化等进行大胆直觉判断,再根据个人感受对物象进行艺术加工。这就更深层地培养了学生独特的直觉洞察力和从客观事物外观中敏锐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悟解力,并从中把儿童从再现和复制自然中解放出来。对于绘画者来说注意观察事物,正是发挥形象思维的特性,“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维”。

篇8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情景教学法

儿科护理学属于临床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学科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儿童的护理、健康儿童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儿童的护理等[1]。其中儿科护理学是针对儿童提供的医学服务,有利于将疾病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儿童免疫力增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考虑到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患病具有突发性特征,反应较为迅速等,因此需要采取临床操作经验十分丰富的医护人员对其提供医疗服务[3]。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我校引用了情景教学方式,该类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带教过程中建立一类突出主体的环境,并吸引学生投入环境中,切身体会临床护理过程的一类教学方式,可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对该类教学模式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14年在我校学习的120例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3例,女57例,年龄19~24岁,平均(22.03±0.52)岁;实验组男2例,女58例,年龄20~24岁,平均(22.12±0.48)岁。对比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教学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具体步骤为:采取5~6人为一小组的分组方式,为学生进行儿科护理教学培训,总共培训2个月的时间,模拟时间为1个月,其中采取专项一对一练习的时间设置为1个月。选择教学能力出众、沟通能力良好、教学经验充足、临床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较佳的老师作为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其中第一阶段应制定教学目标,为了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应选择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总带教教师,依据实习生大纲的要求编写出符合本次教学方式的《实习手册》,要求教师详细了解与掌握实习手册中的相关内容。第二阶段由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授课。严格依照实习手册上的内容,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理论与技能知识进行授课。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提问、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利于督促学生严格掌握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第三阶段采取一对一的学习方式,由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指导学习。

1.3评价指标

1.3.1考核成绩

采取师生双向考核的方式进行考评,并在总带教老师的组织下不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操作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内容。并在实习结束前对学生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检测,将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进行结合得出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

1.3.2教学满意度

采用互联网评教的方式由学生对教学老师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打分,其中不满意为1~2分,基本满意为3~4分,满意为5~6分,将教师的评教成绩作为优秀教师的一项评选依据,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调动带教老师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实验组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教学满意度

实验组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儿科护理学对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要求均较高,特别是实习生首次面对科室患儿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惊慌[5]等多种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教学实践效果。在临床儿科中对于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应急反应能力、专业性均较强,使得实习生在临床练习的机会不多,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挫败感。且现今多数教学是采取理论授课,导致带教老师过多专注于讲课,学生则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记笔记,使得课堂缺乏一定的活跃度,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日常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不足等,加大了教学任务的难度[6]。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十分重要。我校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选择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必一味的照本宣科,且课堂上需要消化较多的知识,使得课业压力减轻,课后无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巩固知识也可以掌握相关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带教老师的授课激情,活跃课堂氛围[7-9]。本次研究对实验组学生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常规组,且该组学生对于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常规组,进一步说明了该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张晓梅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吴淑君.中职升高职学生儿科护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466.

[2]李小毳,杨晓雪,鞠贺.浅议儿科护理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96-97.

[3]艾素梅,须玉红,贺伟.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641-642.

[4]杨小青,贾莅彦,殷梅,等.“角色扮演法”、“角色换位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80-83.

[5]徐文兰.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4-95.

[6]徐文丽.儿科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13):1238-1239.

[7]陈丽君.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5,21(22):255-256.

篇9

关键词:阅读兴趣情趣乐趣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谈得上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学生真正地爱学、乐学。

因此,针对具体情况,我在对学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浓厚的阅读情趣、健康的阅读乐趣,提高了学生阅读持久力和阅读质量。

一、投其所好,兴趣变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内驱力”,尤其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

1、创设阅读环境。每天清晨,只要你迎着阳光踏进各班教室,总会情不自禁地吮吸空气中书的馨香。教室的三角橱里静静地躺着孩子们爱读的课外书籍,有名人传记,有文学名著,有科普书籍。每天的夕会课,就是孩子们畅游书海的时间,你瞧,那一张张专注的小脸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尽情地在静谧的时光中享受阅读的愉悦。

2、推荐适合学生的读本。对于我校的学生而言,家中的藏书较少。但在学校图书室几千册藏书中,孩子们都会找到几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因此,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书籍,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书籍就行,除了经典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名著外,当代许多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的著作大都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如汤素兰的“笨狼”系列、张之路系列、杨红樱《流浪猫和流浪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等。这些书籍因为贴近现代学校生活、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保管学生一读就爱不释手。

3、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

(1)培养查阅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有辅助资料应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2)培养做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

(3)培养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写读书笔记,可以培养边读书边思考质疑的习惯。“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交流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所以,根据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学校注重组织读书活动,以发展他们的兴趣,使之保持旺盛持久的读书热情。

二、不断尝试,阅读激情趣

1、表演阅读,体验情趣。小学生天性喜动,好夸张,喜欢把什么事都当真。表演性的阅读,正是要利用学生这种可爱的天性,把他们引到知识的殿堂中来。最简单的表演是富有感彩、节奏适当的朗读,适当加入表演的成分,会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很开心,达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故事,先让几个学生一起事先预习一下素材。主人公形象特别可爱、性格鲜明、语言特征明显的故事,特别适合边读边演。比如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断,让不同的学生各自扮演猫、老鼠、狗等,根据字幕进行现场配音,尽管他们的配音笑料百出,但他们非常投入,整个故事表演得妙趣横生。

2、自我创作,激扬情趣。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泉源,“故事接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我常觉得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只要肯花时间,有耐心的去引导与鼓励他们,他们的能力就可以发挥到意想不到的境界。“故事接龙”是一种文学小创作,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由老师起头,其它同学一个接着一个朝下续写,每一位学生在写完一个故事后,在结尾处留下悬念给后一位学生续写,吸引读者阅读、续写。这样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故事情节续编故事,环环相扣,既是游戏,又是练笔,它带给学生最大的想象空间。

三、有效阅读,享受乐趣

1、聊书,在轻松的环境下巩固阅读的成果。关注学生读后的反应是帮助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巩固阅读成果的重要环节。读后应当是与学生“聊书”,最好以“说来听听”这样轻松的用语开始,老师不要按自己的思维和理解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判断,虽然老师的社会阅历和阅读经验,自然在理解的深度上是学生所不能及的。但学生没有那么多思维定势,而且特别善于发现细节,在对故事的理解上,老师并不总比学生高明,让学生在“聊书”的过程中巩固阅读过的知识。

篇10

一、在游戏活动中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幼儿自主意识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儿童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作是建构智力大厦的砖瓦。”幼儿天生好动,在游戏中会产生积极情绪,而积极的情绪是学习的推动力,使其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要在游戏活动中尽量为孩子们创造动手的机会与条件,如孩子们最喜欢的区域游戏活动。在区域游戏活动的设计中,我觉得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有效的活动目标和内容。如在活动区域中要根据小班幼儿对活动过程感兴趣的特点,提供足够数量的同种材料,让幼儿学会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而到中大班,幼儿逐渐对活动结果感兴趣,就要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综合搭建,激发丰富的建构主题和情节,既培养幼儿的建构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幼儿发展是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应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各自的需要。

二、重视情绪智力的发展,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活动氛围是培养幼儿自主意识的有效方法

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体,其情绪变化往往受到游戏活动的制约,幼儿情绪常是随着游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游戏活动通过假设情境可以培养幼儿丰富的情绪体验。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情绪智能具有独特的作用,参与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情绪的自我控制。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的。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但游戏的兴趣性却能使幼儿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和规则的要求,无形中接受了外界对自我的约束。如游戏《我是木头人》,又如娃娃医院的“医生”和“病人”,都需要有很强的自控力。在幼儿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但在游戏中能长时间注意,完成游戏中的“任务”,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控制力。另外,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形式,它是幼儿自主自愿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活动,因此在游戏中幼儿会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模仿和学到的行为习惯、经验通过游戏表现出来。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社会道德行为的机会。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毫无保留地、自然地表现在其他游戏中不容易表现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表现,纠正错误行为,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他们可以通过角色游戏与伙伴交往,从而提高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要转变自己原有的角色,变成孩子们游戏的伙伴,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局面,促进幼儿自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等完美人格的发展。

三、在游戏中挖掘幼儿创造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潜力是培养幼儿自主意识的有力保证

结合不同年龄班的实际状况,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幼儿的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小班到大班每个孩子所处环境不同,结果导致了创造想象程度的差异。我建议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小班幼儿想象力发展水平很低,我们应从记忆表象的积累入手,启发幼儿多看、多摸、多动,积累感性经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并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创造的潜能也在提高,为此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变式,启发幼儿发散思维,促进其创造想象的发展。中班阶段是创造潜能发展的最佳阶段,思维最活跃,没有思想负担。如在游戏中发现一幼儿玩积木的专注场面,三角形积木做水龙头,长方形积木做香皂,给布娃娃洗澡、洗头,十分认真,还有将圆形积木当苹果、饼干等食物喂布娃娃吃,这种想象以物代物的做法,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萌芽,教师应及时肯定,并加以保护。大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理解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将游戏赋予了一定的情节,想象的逻辑性、独立性、新异性均有明显发展,教师应不断给予引导。例如在表演区中,幼儿可在那里自由挑选不同的服装、头饰进行表演,怎样表演由他们自己创编,“台词忘了”互相提醒、暗示,表演过程中也可以互换角色。这样在表演中幼儿始终保持自然的心态,能充分体验和感受游戏的快乐,促进创造性想象向高层次水平发展。

四、在游戏中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自己动手准备游戏材料,自己确定所扮角色,从内容、材料到玩伴完全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