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文化走廊设计方案

篇1

年村镇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围绕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展现田园城市特征。按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形态,推进城市群走廊及其重点镇建设;按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县城生态环境建设,提高重点镇综合城镇化水平,推进一般城镇改造和特色城镇建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按“四性”理念,实施农村居住区建设,同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业,提升农村居住区建设水平和服务功能;将传统农居风貌与现代居住条件相结合,开展传统聚居林盘整治和农房改造,强化特色的田园景观,努力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一)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发展,形成组团式城市走廊带。

按照田园式城市形态,全域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群串珠走廊带布局的要求,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发展。

1、以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加强县城建设发展的研究,各县城要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和田园城市“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特征,优化县城的城市布局形态;快速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以高端化发展为方向,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高端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其中二圈层的六个县城,按都市区“一主四副(四大新城)”的发展思路,按照都市区串珠式组团化的布局关系,凡与中心城区直接对接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市和区县二级按分工责任共同实施,实现都市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统筹;加大都市区城市公建配套设施的统筹力度,指导相关区县建立公建配套设施统筹机制,实现城市公建配套设施的规范化管理。

2、统筹推进“198”战略功能区建设。“198”区域是市级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依托区内的建设用地,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198”区域涉及11个区县,建设部门根据分工职责,负责“198”功能区生态建设、新型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年要按规划基本完成外环路两侧200米范围内的拆迁,基本实现外环路两侧各50米固定防护林带的贯通。重点抓好建筑密集区段和相对滞后的区(县)的拆迁;各区县结合本区产业项目和实际情况,优化和完善本区“198”区域新型社区实施方案,拟定计划推进社区建设,推进农民多种方式集中;完善“198”功能区路网规划。市、区(县)两级整合资源,明确实施主体责任,结合土地开发利用、生态功能建设、新型社区等项目,加大统筹力度,同步实施配套设施建设。

3、以提高综合城镇化水平为引导,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发展。重点镇是全域城市群的组团,需要按田园城市组团化形态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各重点镇立足打破区域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发挥带动作用,按照田园城市的形态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发展空间,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化联动”发展;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统筹城乡资源、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承载力;运用政策扶持措施,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加强城镇和农村社区管理,提升城镇化质量。其中:优先镇要着力提高综合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扩大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并对城乡统筹发展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多出经验,快速提高综合城镇化水平;重点镇着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立健全城市化管理体制,加快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二)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多形式高水平推进农村居住区建设。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市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之一,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综合性项目,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广运用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强化统筹配合,同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1、建立和运用好农房建筑设计方案图集库,提高农房建筑设计水平。我市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在总结多年农村聚居点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很多设计方案具有参考借鉴和推广价值,市建委组织力量汇集整理、筛选,建库,提供全市选用。拟年入库600个农村居住区项目方案,300个农房建筑单体方案。各地可利用这些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按“四性”理念再提炼选择、深化,形成当地的参考图集,指导当地农村新型社区、聚居点建设和农房改造项目的具体设计。

2、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管理力量。落实“市级行政督导,区(市)县延伸管理,镇乡依法履职,村组社会监督”的四级管理监督体制。强化县、镇两级村镇建设职能机构和力量,协助乡镇政府建立村组社会监督制度和机制,确保农村居住区建设项目管理规范化。

3、加强项目的设计指导和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管,确保“四性”的落实。各郊区(市)县建设局进一步加强和稳定村镇建设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并针对性工作需要提高协管员素质,充分发挥协管员队伍的作用,坚持长期为农村建设服务。

4、强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入住后的服务和监管。一是加强农村居住区(点)内新建建(构)筑物的管理,维护居住社区的形象和整体效果。各地要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建立村级社会监督制度,区(市)县相关监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对已建成入住的农村居住区(点)加强巡察,及时发现和纠正屋顶加层、房前屋后搭建等现象。

二是同步配套生产设施。各地要制定具体管理办法,对群众有发展庭院经济和养殖业的意愿、条件允许的农村居住区(点),以不破坏环境,不污染水源为前提,充分考虑集中居住后的生产耕作半径,在居住区项目规划时统一布置必要的生产设施,由群众出资出劳,修建相对集中养殖设施、农具房,满足生产需要。

三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村民自治机制,规范社区管理。各地要指导和协助乡村组织多种形式的村民会议,按照相关程序制定村规民约、社区管理规则,通过制度建设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培育村民的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习惯,实现对居住区日常生产生活的规范化管理,共建共享和谐美好家园。

(三)增强川西林盘保护和整治利用力度,充分展现田园城市的特色。

按照田园城市的形态特征,调整工作思路和机制,积极主动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在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示范线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区内,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组织开展林盘整治利用的试点示范,通过聚居林盘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农房改造,改善林盘居住方式的人居环境,引导农民多种形式集中,传承和突出特色。

1、优化林盘保护点布局规划。建设田园城市是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对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增强特色。各地应根据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及城镇周边,以“边线成片,聚点成群”的思路,优化川西林盘保护点布局。使全市14万个林盘的30%的到有效保护,其中3000--5000个逐步整治为林盘聚居点。构建全域的田园之中生态、业态、景观形态和居住生活形态有机融合,产业有支撑、服务功能全、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厚的林盘聚居群落。各区(市)县应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林盘保护点布局规划的优化调整,按专项规划审批程序报审。

2、按“四性”理念做好林盘整治建设规划设计。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筛选确定今年的林盘整治利用试点示范点,今年启动的示范点的林盘整治建设规划,遵循“四性”原则,按照《市林盘整治建设技术导则》的要求,依据产业形态确定整治利用方式,进行规划和设计,达到修建性详规的要求,其中新建和改造的农房设计方案,突出多样性和相融性。

3、加强林盘示范项目的指导和支持。按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进度,以“边线成片,聚点成群”的思路,选定今年启动的林盘整治示范点。各地在组织林盘整治建设规划设计的同时,编制年度林盘整治和农房改造项目计划,按要求申报试点示范项目,市建委将组织专业人员现场踏勘审查,对规划设计进行指导,筛选项目编制年度林盘示范项目补助专项计划,报市政府审定,予以资金支持。

(四)完善城乡体系结构,全面有序推进一般场镇改造。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实现“全域”的各类小城镇按照区域分工职能均衡发展。在全市已开展一般场镇改造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制定政策措施,以特色城镇为发展方向全面启动、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一般场镇改造。

1、统筹谋划分类指导一般场镇发展。为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按照市政府《关于全面开展一般场镇改造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任务和改造建设方式,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全市一般场镇改造。有产业支撑和经济职能的场镇,按新市镇的发展要求,形成有特色生态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城乡管理体系健全,人居环境优良,城镇风貌鲜明的小城镇。利用场镇存量资源,结合产业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改造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不承担经济职能的一般乡镇和已撤销建制的旧场镇,结合土地综合整治改造旧场镇,改善人居环境、集约化利用场镇土地资源,建设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各地对区域内的一般场镇全面分析论证,拟定县域一般场镇改造的总体思路和实施办法,以及五年实施计划,上报市建委。

2、分步有序推进一般场镇改造。全面开展一般场镇改造不是所有场镇同时启动,而是在田园城市建设进程中对所有场镇分步有序地全面实施改造。年首先抓好场镇现状形象和功能太差的、位于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带内的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各地尽快筛选急需改造的场镇,拟定年度改造建设项目计划,制定改造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及时报市建委,将在此基础上编制年度计划、拟定和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3、加强已启动改造的场镇的指导,确保改造建设质量。一般场镇改造建设具有综合性,不只是单个项目建设,全市已启动改造的一般场镇,各地要纳入全面改造的统一计划内统筹安排,进一步加大力度,继续按照“四性”理念优化城镇规划和设计,挖掘本地资源和区位特点,走特色城镇发展之路,强化项目建设,深化场镇改造和开发。

(五)发挥特色资源优势,统筹天府古镇和风景旅游城镇建设。

加强古镇的保护,利用天府古镇的资源优势,统筹推进龙门山、龙泉山“两带”风景旅游城镇建设和发展,在现代田园城市中充分展现传统文化特色。

1、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当前集中力量发展8个古镇(黄龙溪、安仁、洛带、平乐、新场、街子、五凤、唐昌)和2个古村(花楸、尚合),将镇区的古街坊和镇外的风景名胜、田园风光融为整体,扩大古镇利用空间。灾损严重的历史文化名镇小鱼洞、白鹿,尊重历史格局恢复重建;灾后10多个整体重建的城镇,加大对文化古镇的古街区、古建筑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恢复利用。

2、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各级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工作和宣传推介,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掘古镇古村资源,有条件的整理申报历史文化名镇(村);非历史文化名镇尚存的古街坊古建筑和遗迹,加强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对构建新型城乡形态的作用。

3、加强指导和监管,健康发展。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性整治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的指导和控制,进一步提升天府古镇的发展水平。

(六)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年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点》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和镇容镇貌治理,完善新居工程、新型社区配套设施,统筹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1、县城和重点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清理整治道路两侧和重要节点的广告、商招店招,实现“三化”;完善城市化管理体制,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和清扫保洁工作。县城和优先发展重点镇进一步加强特色风貌商业街建设,各完善1—2条特色风貌街;重点镇完善城市风貌设计,均启动特色风貌街建设,有条件的应建成一条特色风貌街。

2、一般场镇。重点整治场镇“脏、乱、差”现象,做到街面整洁、市场规范、摊点到位、道路畅通,改造农村版城镇。

篇2

2011年8月,一个改造墨西哥城的建筑项目由成立仅仅6年的墨西哥建筑设计公司BNKR公布出来,立即引发巨大争议,因为这个项目事关是否要在墨西哥城历史中心宪法广场(Zocalo)之下开建一座深300米,负65层的地下大楼。而Earthscraper,也是BNKR的创始人Esteban Suarez专门为之创造的词汇,意为“摩地大楼”。目前,这个建筑方案所有设计工作已经完稿。

Esteban Suarez年仅34岁,但他和他的BNKR公司已经让建筑界印象深刻。因为在外形设计上具有冒险精神,BNKR多次在各类国际建筑设计赛事中获得奖项,而它们的每一个设计项目多少都会成为人们热议的话 题。

2011年2月完工的日落教堂就因其前卫的造型以及与周围自然的融合受到全世界媒体的赞誉以及诸多奖项的青睐,伦敦的枫叶奖(LEAF Awards)以及巴塞罗那的世界建筑奖(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Awards)都纷纷把它列为年度最佳建筑设计。这个坐落在山顶的教堂,面朝大海,外观看起来像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尽管面积还不到1000平方米,但因为把宗教元素和自然环境糅合在一起而广为称道。

虽然目前“摩地楼”还停留在设计阶段,但这个概念在建筑行业内已经掀起了广泛的争论。有人把这种夸张的颠覆看作是天方夜谭,但也有人支持这一做法,认为建筑设计应该发挥出对城市规划的现实意义,成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

“这个项目最早来自于一个关于概念摩天楼设计的国际比赛,之后引发了媒体的兴趣和广泛的报道,公众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大家都想看看我们最后建成会是什么样。”Emelio Barjau向《第一财经周刊》介绍说,他在BNKR负责业务拓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谁建造过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大楼,当然,不包括那些古代帝王和法老们的地下宫殿。所以,建造一座现代意义的地下楼宇完全无先例可循,BNKR必须得靠自己慢慢摸 索。

而这座建筑将被安插在墨西哥城历史中心的主广场地下。墨西哥城拥有近两千万人口,是世界第二大城市。糟糕的交通通勤状况也让这里世界闻名,被IBM公司评为世界上通勤最痛苦的城市,在这份榜单上,北京排名第三。

在墨西哥城的这个历史中心,为了维持这片区域的整体观感,建筑的高度和密度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新建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著名的大教堂,也就是说,新建建筑在这里的高度的极限只有8层。纵使墨西哥人民对拥挤的居住环境和令人沮丧的交通状况抱怨连连,这片基本未经开发的地区却不能派上任何用场,墨西哥城的市政管理人员为此也头痛不已。

“这里是最适合建造一个集住宅、商户和办公于一身的摩地大楼。既保留这里的历史特色,同时又要来一场焕然一新的蜕变。既有空置的概念又要反映出密集的效果。这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地标建筑,既看不见,又是不朽的。”Emelio Barjau说。它的确是在地面上不留一点痕迹,在摩地大楼顶部与地面水平的玻璃罩上,音乐会和阅兵式都可以正常进行。

可是,从摩天大楼到摩地大楼,可不仅仅是掉个个儿这么简单。Emelio Barjau介绍说,由于地面与地下的环境很不一样,因而在建造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比如说空气质量、气温和光线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周全。

从BNKR目前设计的图型来看,整个建筑会以一个倒金字塔的形状楔插入地下,就像我们在《生化危机》游戏中看到的秘密基地“蜂巢”一样。不过,这可不是对科幻的模仿,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整个建筑的架构要能够抵挡泥土的侧向力,保持稳定性,倒金字塔的四面斜坡除了减轻压力,也不至于危及周围建筑的地基。据说BNKR设计的斜坡足以抵御一场地震。

在地面下生活和工作的人类和其他生物,如果常年没有自然光的照射,会对其健康造成损害。在设计上,在这个建筑的正中间有一个自上而下贯穿的透明通道,通道边还有散开的平台走廊,让建筑的每一层都可以沐浴到顶层照射下来的光线。

不过,越深入地底的楼层,能够照射到的阳光就越微弱,因而也必须采取一定的补救方案。偏下的楼层会使用光纤系统导光照明。除了阳光,还需要有空气。建筑物内会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在走廊和阳台上也种满了各种植物,以保证较好的空气质量。

正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光、空气等自然属性,这低达65层的摩地楼在楼层布局上也会有些特殊的讲究。遵循的总体原则其实和摩天楼是一样的,只是要颠倒过来。我们在大都市里所见的摩天楼,往往最下面的楼层是商店,再往上是办公楼,顶端的则是豪华寓所。

在BNKR的设计中,摩地大楼的第一层,也就是最靠近地面的这一层会是一个免费的公共博物馆,展示一些稀有的历史藏品,这正契合了这片历史广场的特色。可以想象,因为是在地下的缘故,这些藏品实际上根本就不需要出土了。接下来的几层会是商店,这与摩天楼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要尽可能地接近地面,方便顾客随时都能走进去逛逛。理论上来讲,接下来该是办公楼层了。不过,摩地楼的办公楼要排在住宅之下,为的是让居住户可以更多地享受到自然光照。而那些办公人员只能委屈地被埋在地底了。

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地下水。摩地大楼深入地下300米,而墨西哥城的平均地下水位是165米,也就是说,摩地大楼的一半都将会浮在水中。目前,BNKR还没有拿出完整的解决方案,不过Esteban Suarez自己也承认,建造一座摩地大楼和摩天大楼最大的区别在于:要花更多的钱。按照他的估计,摩地大楼的花费会在7.5亿美元左右。

尽管花费不菲,但Esteban Suarez还是对这个项目有信心。“这个建筑是一个大的市政重建工程的一部分。尽管只是试验性的,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但由于政府鼓励开发,包括一些减税的优惠,这个项目看上去依然有吸引力。”他说。

不过,把楼盖在地底下也有现成的好处。土壤良好的隔热性能让整个大楼都不需要空调,就可以冬暖夏凉。通过涡轮发电机利用地下水发电可以满足整栋大楼的所有电力。

篇3

一、全力推进灾后住房重建,农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

(一)农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市农村住房重建总户数(含维修加固)为451633户,其中,314989户维修加固房屋已于2008年全面完成;截至2010年6月底,新建的136644户已建成136048户、占总量的99.56%;已入住105672户、占总量的77.33%。314989户、8.7亿元的维修加固补助资金已全部发放到农户;新建补助资金24.013亿元已全部发放到位。

(二)城镇住房重建实现预期目标。截至2010年6月5日,全市城镇维修加固141512套、1537万平方米,已全面完工。全市城镇住房重建42958套、383万平方米,已竣工38769套,建成比例90.25%。全市城镇住房重建有序推进,进展较好,已建成了幸福家园二期、鱼凫新村、慧民苑、水乡人家、子龙安居房等项目。

(三)农村重建“三清一还耕”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灾后农村住房重建已到最后决胜阶段,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和各灾区县(市)抓住“三清一还耕”(清理拆除板房和自建过渡安置房、清理废墟、清理环境,宅基地还耕)这个重点,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绩。全市共还耕宅基地51752亩,完成任务总量的78.15%;共拆除板房97716套,完成任务总量的64.34%;拆除自建过渡房24276套,完成任务总量的81.64%。

(四)城镇重建突出重点,着力打造特色场镇。目前,龙池、虹口、街子、泰安、西岭、花水湾、三郎等场镇重建已基本完成。突出龙门山脉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山地特色旅游恢复较快,龙池、虹口等场镇已接待大量游客。其余场镇正在加快推进建设中,预计9月底可基本完成15个特色场镇的打造。

二、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组团式城市走廊带

按照田园式城市形态,全域形成组团式城市群走廊带布局的要求,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发展。

(一)加快中心城区城市重大项目建设。2010年,中心城区以打通断头路、重要出入城通道及地铁建设为主,完善路网结构和优化道路功能,逐步形成一个以高速路、快速路、主干路和地铁为骨架,次干路和支路为基础,地面和地下交通优势互补、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保障公交优先通行,充分重视慢行交通的道路运行系统。目前,机场路东延线上跨红星路南延线立交桥6月底建成通车。一环路西门车站、羊西线、一环路高升桥上路口跨立交桥上已完成项目立项,现正在进行地勘、设计、招投标等前期准备工作,预计2010年7月份开工建设。东客站配套工程纬一路、二路上跨铁路立交桥预计年底完工。中心城区42座人行天桥建设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打通断头路建设中,长城片区A10线、A11线已建成通车,万石路、劼人路已于5月底建成通车。地铁工程一号已试运行,10月1日将投入运营,地铁二号线正在加紧推进。

(二)整体推进“四大新城”建设。二圈层的六个县城,按都市区“一主四副(四大新城)”的发展思路,按照都市区既连绵式又组团化的布局关系,凡与中心城区直接对接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市和区县二级按分工责任共同实施,实现都市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统筹。通过推进川陕路改造、国道317线老成灌路(郫县段)改造、天府大道新会展中心和海洋公园下穿隧道等重大项目,依靠快速出入城通道、城市放射性主干道及地铁、快铁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路网密度,使中心城区与四大新城连接更加紧密。其中川陕路大天立交桥已于5月8日实现西幅桥通车,东幅桥梁正在进行东幅桥梁管线迁改及下部结构施工。天府大道新会展中心下穿隧道,已完成全部土方开挖和喷锚护壁工作,完成隧道主体6个框架段的底板砼浇筑,预计8月底形成通车能力。海洋公园下穿隧道,已于6月12日完成全部主体结构的施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预计8月底形成通车能力。三环路龙潭立交桥、成汉路立交桥预计于8月底建成通车。

(三)以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加强县城建设发展的研究,按照中等城市的规模和田园城市“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特征,优化县城的城市布局形态;快速改善城市功能和环境质量,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以高端化发展为方向,加强产业园区建设的服务和指导,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各具特色、高端化发展的产业集群。今年市建委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和特色街区建设项目共计50多个,努力提升县城建设的水平。

(四)提高综合城镇化水平,大力推进重点镇建设发展。重点镇是全域城市群的组团,需要按田园城市组团化形态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各重点镇立足打破区域界限,在更大的范围发挥带动作用,按照田园城市的形态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发展空间,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三化联动”发展;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统筹城乡资源、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功能和承载力;运用政策扶持措施,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加强城镇和农村社区管理,提升城镇化质量。上半年,34个重点镇招商引资预计到位资金3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

(五)一般场镇改造全面实施。代市政府起草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一般场镇改造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10]15号)文件及6个重要的配套文件,成立了一般场镇改造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全年50个改造镇计划启动实施改造建设项目257个、计划投资25亿元,同时各地还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确保年底一般场镇改造初见成效。各地统筹场镇内外建设用地资源,为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场镇改造做好前期基础准备。目前,金堂县与市小城司进行融资合作,共涉及11个乡镇,融资总额达6.17亿元,已到位资金2.4亿。郫县的花园镇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资本优势,引入广东广晟集团整体实施场镇改造。在大力引入社会资金投入场镇改造的同时,各地加大政府性资金投入,支持区位条件较差,难以引入社会资金改造的一般场镇。市一般场镇改造以奖代补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补助开始下拨,双流县计划配套资金约5亿元,新都区计划配套资金2000万元,金堂县匹配以奖代补资金1700万元,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蒲江县匹配资金注入国有平台公司,为一般场镇融资改造提供条件。目前,市一般场镇改造以奖代补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补助已送市财政局准备下拨,改造项目共开工150个,完工80个,风貌改造开工10万M2,道路改造开工80KM,雨水管网下地完工30KM,污水管网下地完工30KM,小三线下地完工25KM,公建配套项目完工20个。

(六)天府古镇整治向纵深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历史文化名镇,加大城镇整治力度,增添配套设施,提高服务功能,改善城镇形象。黄龙溪镇投入上亿资金封闭整治,扩展了文化活动场所和内容,古镇起步区面貌焕然一新;新场镇的整治,政府投资与社会资金投入并举,已初现成效;安仁镇的世界博物馆小镇项目,有序推进;街子镇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同步整治城镇形象,受到社会赞誉。加大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发掘和申报,新增添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目前全市已有历史文化名镇23个(国家级5个、省级10个、市级8个),历史文化名村3个。

三、按照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积极促进农村加快发展

充分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加快城镇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我市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之一,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综合性项目,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广运用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强化统筹配合,全市确定了21个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建立和运用好农房建筑设计方案图集库,提高农房建筑设计水平。拟2010年入库600个农村居住区项目方案,300个农房建筑单体方案。目前已落实资金100万元,启动该项工作。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管理力量,今年已下拨资金160万元,用于村镇建设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加强项目的设计指导和工程监管,确保“四性”的落实。目前,全市启动21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均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大多数通过审查,一部分正在修改完善。其中金堂三溪镇、蒲江县大兴镇米锅村、新都区军屯镇静平村、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郫县花牌村、双流县永安镇、三星镇、大邑县安仁镇三河村等点位已动工,开工面积达45万平方米。

(二)增强川西林盘保护和整治利用力度,充分展现田园城市的特色。根据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以及城镇周边,以“连线成片,聚点成群”的思路,优化川西林盘保护点布局,通过聚居林盘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农房改造,改善林盘人居环境,引导农民多种形式集中,传承和突出特色。今年按照田园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完成全市林盘保护利用规划的优化调整,继续筛选确定一批整治利用试点示范点,加强林盘示范项目的指导和支持。目前,均已启动实施,其中纳入今年民生目标的50个林盘整治已完成27个,其余均已开工,正在建设。

(三)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市、县二级设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专项资金,完善已建成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支持各区(市)县全面完成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完善。

(四)结合“198”功能区建设,推进中心城区新型社区建设。继续强化对中心城区新居工程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快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产权办理,结合198功能区建设,指导五城区完善新型社区建设方案。目前,117新居工程在建249万平方米,198新型社区在建267万平方米。

四、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一)扎实抓好出入城通道治理。按照市环治办《关于印发<市中心城区主要出入城通道环境容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成环治办[2009]108号)文件要求,我委立即召开了出入城通道环境容貌专项治理(以下简称容貌治理)动员会,对容貌治理工作内容及相关要求做了周密布置和安排。其中涉及中心城区的,安排市建筑设计院和中心城区建设局对10条进出城通道沿线从三环路至所在行政区范围容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及时开展容貌治理行动,有的区还进行了除10条进出城通道外的延伸治理;各郊区(市)县结合林盘整治、农房风貌整治等积极做好所涉通道环境容貌整治工作。通过半年的治理,成灌高速、成彭高速、成温邛高速、成青快速路、城南高速、成绵高速和成渝高速等重要出入城通道两旁的广告、建筑立面都等到了有效治理。

(二)继续推进特色示范街和外环生态带建设。今年前确认锦江区东大街、新开街,成华区新鸿南路、建设南新路,金牛区老成灌路西门车站至金牛宾馆段、锣锅巷至一环路段,青羊区琴台路、锣锅巷至一环路段,武侯区玉洁东街、红瓦寺街,高新区肖家河北街、紫荆南路12条特色街道打造。其中,琴台路采用传统复古手法,与宽窄巷子连成一片,交相辉映;老成灌路西门车站至金牛宾馆段将以城西老商贸圈到生态田园城市的自然过渡为主题,充分展示国宾礼都的风采;锣锅巷至一环路段对该区域内的佛禅文化、商贾文化及水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与统一,展现了该区域的历史底蕴及人文气氛;东大街再现金融街风采。目前已完成了五个城区10条特色示范街区设计方案的审查把关,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外环路生态带建设上半年共完成房屋拆迁392.4万平方米,占拆迁总量的53.8%。并在去年已完成绿化建设3880余亩的基础上,11个区(县)明确了本年度的三项绿化工作重点任务:1公里示范段、50米固定防护林带、300亩景观节点,已完成选址,正进入方案设计工作,部分区(县)已正式实施。同时由市建委实施的成南、成渝立交桥区域绿化改造,成龙路立交区域绿化建设基本完成,面积共约23万平方米。

(三)推进绿地清理和建设。新增1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目标,已完成8个公共绿地的设计方案评审,进入实施阶段。其中兴光华公司已全面完成了青羊区苏坡乡88亩的公园建设。对我市五城区和高新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公园及公共绿地现状情况进行了联合检查。中心城区绿地清理目标,我委牵头普查城市公园、历史文化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广场、滨河绿地、高压线走廊绿地,重点检查了82个公园绿地,其中公园27处,公共绿地55处。查处餐饮场所(含茶铺、咖啡吧、大排挡等)、停车场、网吧及其他经营性建筑侵占绿地的行为165余处。

五、以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为重点,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一)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出台了《市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市关于对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整治强化监管的通知》;拟定《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办》(征求意见稿)、《市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全市建设施工现场生活、办公区,项目出入口区域实施物业化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投诉处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着手《质量监督细则》的修订工作,制度建设为进一步规范质量安全及施工现场监督管理夯实基础。

(二)积极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大检查和各项专项检查,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一是组织检查组对各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安全工作和全市68个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含灾后重建工程)、地铁建设施工安全情况进行了检查;二是加强深基坑施工安全监管力度,修改完善《市建筑工程深基坑安全技术规程》,组织基坑施工人员安全能力专项考核,召开深基坑汛期施工安全专题会,编制汛期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等;三是针对片区工地、临主要干道工地及安全管理薄弱的产权(租赁)单位开展专项机械设备交叉大检查,四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岗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各方责任主体履职督察。对检查出的问题和安全隐患要求及时落实整改的同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了处罚。

篇4

【关键词】院核心区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位于南京市东郊,龙盘虎踞紫金山下,风景优美,占地面积约2000亩,在宁杭公路南则,孝陵卫以东,马群以西,坐标北纬32度02分26.23秒;东经118度51分49.58秒。目前院内主要含有楼、林、水、田等空间要素;地形变化比较复杂,局部高差较大;建筑质量普遍一般,建筑风貌统一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院的发展。

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全面提升我院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改善科研办公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同时结合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大楼建设的要求,我们启动了科研创新核心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现将规划工作总结如下:

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为院科研创新核心区,东至柳营西路,西至1号塘沿线,北至余粮路(含蔬菜所楼和老遗传所楼),南至规划中的丰收路,此外,还包含2号塘以南的一小块地(以下简称核心区)。

2 规划目的和意义

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为改变我院目前总体建筑布局凌乱、建筑风格各异、交通组织无序、景观体系零散的现状,全面提升院区形象,我们启动开展了核心区建设规划工作,在改善环境、提升形象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依据和规范。

此外,我院在前几年已经开始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展示区的规划工作,为了使整个院区建设发展协调统一,也迫切需要开展核心区的规划工作。

3 规划原则

我院是农业科研院所,要充分体现农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保持“我国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历史特征基础上,促进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相融合,同时要坚持绿色、环保、开放、务实的原则。

4 现状分析

4.1 现状要素分析

核心区内主要的空间要素为楼、林、水、田。楼景观主要为老建筑,有一定特色风貌,需加以改造来加强核心区建筑的景观性;林景观主要是院内现有植被林木,其中沿主要道路的法国梧桐最具特色,规划应加以保护;水系景观主要有一号、二号、三号塘,可修整成整个水系,作为良好的景观水带;田地景观主要为南部试验田,其田字形的布局直接影响建筑形态的产生。

4.2 现状地形分析

核心区内地形变化丰富,最高点与最低点有近10米的高差,最高点为变电站周边的区域,最低点为东侧大片试验田,整个地块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形势,沿北边规划道路有多处陡坎,将直接影响待建建筑的走向。

4.3 现状建筑分析

现有建筑中拟保留综合大楼、农产品加工楼、园艺楼、蔬菜楼、老遗传楼、信息所楼、大礼堂、国药中心楼、兽医楼、畜牧楼、植保楼、经作楼、种质资源楼、粮作楼、实业总公司楼、老行政楼。

保留建筑的主要问题为质量普遍一般,使用功能缺失,且大部分使用寿命殆尽,不堪改造;建筑风貌统一性不够,缺少统一风格、色调,屋顶形式既有平顶、坡顶,也有组合屋顶,且比较分散,不能彰显农业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现状停车位较少,且与景观空间结合较差。

5 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在充分整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包含以下规划内容:

5.1 优化用地布局,做好整合规划

充分调查整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现状地块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用地布局优化方案,整合现状用地。

5.2 道路交通规划

理顺各种交通的关系,考虑人流、车流及货流的分离,合理组织好规划范围内道路及内外交通联系,停车位设置按配建标准考虑。

5.3 建筑规划

核心区主要建筑应体现我院性质和历史文化特色,风格力求简洁、稳重大方、高雅,整体协调,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功能的适用性和相同功能建筑的通用性,合理确定核心区内建筑的主色系、明确主流建筑的外装材料、材质。

5.4 绿地系统规划调整

规划要在确保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前提下,分析绿地系统的现状和现实条件,做出实事求是的规划,既能保证我院经济建设的需求,又能保证我院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环境。

5.5 景观控制

注意处理好沿重要道路的景观控制和对钟山风景区的思想走廊控制,对已建成区进行整合,对未建成区提出控制要求。

6 规划成果

6.1 交通组织规划

以核心区内两条中轴线上“十”字形主道路为纽带,对内平行辐射次干道;对外在四个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衔接。道路依原有地形而设,在高低起伏中环绕整个场地,建筑沿路而建,顺应路的走势,充分考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影响。

核心区内步行系统结合绿化景观形成网络状结构。

停车方面以地面停车为主,在不牺牲绿化的基础上设置大量车位,利用地形,在陡坎、坡地形成的界面依地势设置架空的半地下车位,同时结合规划新建建筑,设置三处地下停车库。

6.2 建筑规划

6.2.1 规划永久保留建筑

对规划永久保留的建筑,尽量统一风格,统一色彩:综合大楼及工会进行清洗粉刷;老行政楼、信息所、图书馆、蔬菜所进行局部更新;粮作所、经作所、植保所、园艺所进行形象重塑;兽医所楼与周边环境不甚协调,要想在不拆除原建筑的前提下,使之与周围在建筑风格上达到高度的一致,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将通过外立面改造,力求尽可能地达到和谐统一。

6.2.2 规划非永久保留建筑

土肥所楼及其他在综合大楼沿线规划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和二层以下旧房将逐步拆除,各研究所试验辅助设施将集中在综合大楼沿线以南集中安排,对非永久保留建筑按照建设时序,分期实施拆除,拆除前予以妥善利用。

6.2.3 拟建建筑

对规划新建建筑,按照长远建设发展要求,提出分期实施方案,并考虑新建建筑外观风格、色彩要与老建筑和综合大楼衔接融合。

6.3 绿化景观规划

主入口1号路结合水面形成一条通透的视觉通廊,在与余粮路、丰收路等几个交界的路口设置环状绿化系统,结合原有建筑和新规划建筑的内院和半内院组织若干点状绿化,对原入口处滨水绿地、部分雕塑及林荫道进行改造。

6.4 主入口的设计

规划拟重新打造我院主入口空间,形成开放大气、标识性强的入口引导空间。具体措施为:拆除原有大门及西侧建筑,将主入口向里面收,同时,将入口的坡度放缓,处理好与宁杭公路的高差,很好地实现院区与城市空间的对接。

7 对规划的几点考虑意见

目前,经过多轮的讨论,核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完成,现结合规划的成果,谈谈自己的几个想法:

7.1 规划的实施问题

本次规划制订的是我院向2030年的发展方向,根据我院现有科研设施的布局情况,从节省资金、节约建设土地的角度,结合创新大楼的建设,在空间上将采取由北向南递进式开发的形式。目前3-5年内基本可以完成核心区北部5幢建筑的建设任务,而南部试验田地上建筑的数量、建筑的位置,以及具体实施时间尚未最后确定,个人认为,南部的7幢建筑的建设实施顺序,7幢是否全部建设,同一时段建设还是分批建设,从哪一幢开始建设,也需要重新再做一个更为详细的规划设计。

7.2 核心区内的安全问题

结合城市规划道路,核心区在东南西北方向分别设置了4个出入口,方便机动车和行人进出,目前在规划总图中采用的是完全敞开式。个人认为,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采用完全敞开式是不合适的。核心区的区域边界可以通过设置围栏,达到与外界隔离的效果;而在4个出入口处的安全如何确保,个人认为设置门卫,放置监控探头,采取门禁刷卡的形式比较妥帖。

7.3 主入口的设计

目前规划对主入口处的改造做了初步的设想,并不能作为施工依据,待未来大门口实施改造前,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坡道的放缓程度,大门的位置,传达室的设计等。

7.4 核心区内景观的设计

规划中对入口景观带、滨水广场区、中央广场、环形广场,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划设计,个人认为,这几个景观带的设计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一方面美化、绿化了环境,另一方面作为科研院所内的环境点缀,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氛围。但是,景观的设计还有不足,缺乏农业主题,缺乏农业成果展示的内容,如果增加相应的内容,我认为可以把我们农业科研院所的形象更好地体现出来。

7.5 交通组织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中对交通组织做了一定的分析,确定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十”字形主道路及田字形的步行系统。但是个人认为,在交通规划方面不够深入,未做出更为详尽的分析,如何利用现状地形达到人车分流,如何组织车辆安全有序地定点停放,不再出现路边随意停放的现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化设计。

7.6 关于基础设施的设计

本次规划未对消防、环卫、给水、雨水、污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及管线给出详细的施工设计方案,这些还需结合规划及专业管线部门意见,在工程管网规划图中给出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从而在未来的改造中逐步实施并予以完善。

篇5

关键词:建筑改造 节能改造 立面改造

引言

建筑改造是改善已有建筑使用功能、建筑群体关系以及建筑微环境的有效方法。可以说建筑改造的作用广泛,它不仅包括经济利益、环境更新方面的价值,更是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方法。国外在建筑改造方面的发展比较成熟,比如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国都先后制定了对文物建筑、旧建筑、历史遗存进行那个改造性再利用的政策法规,即对再利用行为进行指导和管理。许多建筑师也积极参与历史建筑、保护建筑或普通旧建筑的改造,形成了优秀的案例与成熟的理论,为我国的建筑改造设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现状条件分析

1.1场地条件分析

建设项目位于原广东省有色金属研究院院内,改扩建设计内容包括新建研发大楼;集体宿舍、活动中心、饭堂;研究生及博士后工作站;扩建及新建科技办公楼和中乌研究院研发楼;科技推广中心以及新建若干科研实验厂房。

项目的建设地点位于交通发达地区,东面为京珠高速公路,南临长兴路,西临美景路,北面为云溪路,规划总用地约21万平米,规划保留建筑面积约5万平米,规划新建建筑面积约23万平米。场地地形较为复杂,且临近军用机场,因此,项目设计的地理条件受到诸多限制,较为复杂。所受到的限制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地质条件本身带来的限制,用地高差关系变化多样。如何处理好既有建筑与新建建筑之间的间距与高度的关系成为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二、是由既有建筑和周围建设环境带来的限制,建设场地存在若干散乱分布的多层科研建筑、中试厂房及破旧的临时建筑,需要对部分既有建筑进行保留和避让;另外由于场地西面临近军用机场跑道,新建建筑的高度受到军用机场限高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场地条件进行充分的考察与分析后在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

1.2建筑现状分析

目前,建设用地内的已有建筑均分布在35.00~36.00 标高平面上,主要的建筑为两栋七十年代修建的科研办公室及实验厂房,二者呈近似U型围合,并有若干的临时建筑无规则散布在其旁边以及山坡空地上。这些散布的临时建筑高度参差不齐,结构形式多样,无法与周围的建筑群体形成协调的组合关 图1 已有建筑立面图实拍1

系,使得整体的建筑关系显得凌乱。同时,外立面的装饰手法也是本次改扩 图2 已有建筑立面图实拍2

建项目中的内容之一,已有建筑的外饰面材料均为水刷石,保养较好,未见严重的剥离空鼓现象;但是由于使用年限较长,钢门窗的状况不佳,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另外,为了调节办公空间室内环境而外挂与主立面上的分体空调室外机也需进行有序的排列。

图1和图2为已有建筑的主体立面的实景拍摄,属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内民用建筑的典型风格,立面直白地强调功能关系及外露部分结构构件形成韵律感;主朝向结构柱网阔度在 6-6.6米,层高基本一致;立面安装了预制混凝土水平遮阳板。由于过分强调水平线条,显得建筑物过于低矮狭长;建筑形体比例欠佳,门窗尺寸也缺乏美感。已有厂房为框架结构,结构灵活性较强,以条窗为主要的立面划分元素,形象过于简单。

2改扩建设计的定位

从建设地址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可见,已有建筑群体参差不齐,分区不甚明确,使用功能混乱,环境较为复杂,且不良的地质条件和建设限制引发了诸多问题,进而导致拟建建筑与已有建筑之间难以协调的冲突。因此提出了在新建建筑的同时,对已有建筑进行必要的单体建筑改造,以及建筑群体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的改变与统一等改扩建项目。建设单位对项目提出了对应的要求,即萃取提炼园区旧建筑和传统岭南建筑具代表性的片段与符号植入建筑立面,令其更具历史归属感与岭南地域神韵。

3改扩建设计的内容

改扩建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已有建筑的外立面和院区规划的改造,二是对以建筑的节能设计的改造。在进行改扩建设计工作时遵循以下原则:

1.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痕迹和时代特征,理顺凌乱的形体关系;

2.充分利用现有建筑外维护结构,使其满足当前 图3 已有建筑中需要保留和拆除部分的示意图

的使用及审美要求;

3.融入园区内新建建筑风格,不显突兀离群;

4.扩建部分需延续旧建筑文脉,同时体现当代建筑美感。

具体的改造内容如下:建筑设计方面的改造,主要是对建筑主要的外立面进行了改造,也对内部装修以及建设用地的规划等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首先,在已有的大车间的外立面增设半开间模数假柱, 图4 已有建筑改扩建部位示意图

增设竖向遮阳板,改变原来以带形窗划分的简单立面,遮阳板可采用铝板或轻质外墙板材加氟碳漆的方法进行改造,使之与办公楼的立面风格统一;转折处的楼梯间立面采用混凝土(或铝合金)通花格来重新划分原有的建筑形体组合关系;大车间的扩建部分仍采用原有的水刷石作为外立面的装饰材料,延续原来的简约风格;整饰办公楼平屋顶檐口,使之与园区新建建筑的特征契合;在入口处加设柱廊,统一入口坡道右侧两附加临建的形体关系;增建连接原有大车间和办公楼的柱廊,令园区形成合院的总图布局形式;柱廊饰面材料可选用混凝土框架喷涂氟碳漆、混凝土框架贴面砖或者钢构架包铝板;整饰办公楼外露柱子尺寸及形体比例;在办公楼原水平遮阳板中间加装铝合金百叶屏蔽空调室外机。 降低办公室窗台高度并更换成铝合金节能门窗;增设竖向遮阳板(铝板或轻质外墙板材做氟碳漆);以入口柱廊相同的手法增加假柱整饰办公楼西侧的附加临建立面,让临建与旧办公楼的体量关系清晰分离,优化立面形体比例;利用建筑连接部分强调大院入口形象。合院形式的办公建筑不仅可形成环形走廊系统,更便于管理与安保。改造中心花园的绿化。

4改扩建设计方案总结

对已有建筑的改扩建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功能的更新与完善,其特点就是对原有建筑进行必要的加固和修缮。改造主要集中在对立面风格的改变,扩建主要是为了补充和完善已有建筑缺少的功能。

对已有建筑的改扩建项目,需要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在满足新增添功能的前提下创造出全新的空间感受,进而完成新的空间设计,

篇6

关键词:眉县;红河谷;快速干道;三化一体;三区四点

红河谷快速干道位于陕西省眉县县城东部,道路北接310国道,南至红河谷沟口,是连接310国道和红河谷森林公园的快速旅游干道,总长11.35km。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道路两侧的景观林带设计及4个主要节点的景观设计,设计总面积约35.1万m2。

1 设计定位

1.1 引导旅游的景观长廊

以植物为主,通过凭借周围的景观环境,在道路两侧营造具有序列性的绿地景观,不仅使快速干道成为一道优美的景观线,而且成为导引旅游的景观长廊。

1.2 展示本土人文的文化走廊

林带景观结合丰富的景观小品,展示眉县的本土文化,寓文化内涵于道路景观设计之中,形成一条反映地域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长廊。

1.3 体现生态和谐的生态绿廊

以植物景观为主,采用多样化的植物材料,在快速干道两侧形成具有较高生态防护功能的生态绿廊,提高区域环境质量,美化旅游环境。

2 设计思路与原则

2.1 设计思路

2.1.1 生态化――以生态为核心,打造绿色和谐的生态路。生态化是城乡建设的发展潮流,设计以生态为核心,通过在快速干道两侧营造以植物景观为主的景观林带,使县域生态环境建设更上一层楼,以生态建设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1.2 景观化――以景观为目标,打造景观优美的景观线。打造一条景观优美的旅游快速通道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设计以快速干道为载体,打造一条景观丰富的快速旅游通道,让游客一进入眉县,就能观赏到优美、变化、持续的景观,提升旅游形象。

2.1.3 人文化――以文化为生命,打造展示本土人文的文化廊。以文化为本次设计的生命,寓眉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于景观设计之中,将旅游快速干道打造成展示本土文化的长廊,使游客在这条文化长廊中体验到眉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2.2 设计原则

2.2.1 生态和谐,改善环境。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对原有植被的保护及利用,在快速干道两侧形成具有较好防护功能的景观林带,有效发挥生态防护功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2.2.2 景观亮化,提升形象。设计应遵循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充分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及植物的观赏习性,结合景观小品,在快速干道两侧营造具有形式美和良好的视觉效果的绿色景观,美化、亮化旅游环境,提升县域旅游形象。

2.2.3 统一多样,景观丰富。在整体布局及风格上,要使整条道路的景观浑然一体。在道路的各个区段,在遵循统一协调的前提下,营造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景观,体现景观的节奏感和序列感。

2.2.4 保障安全,提升服务。快速干道是通往红河谷的旅游干线,车流量大,在道路交叉口处配置的植物密度和高度等方面要考虑司机的安全视距。

2.2.5 持续发展,促进和谐。在景观设计中,注重植物的多样性搭配,创造具有持久性的植物景观,要求这种景观效果能长时间的存在,成为结构稳定的植物景观。

3 树种选择

3.1 树种选择的原则

适地适树;防护性能强;植物的多样性;观赏性强;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

3.2 设计采用的主要树种

(1)乔木树种。白皮松、云杉、广玉兰、女贞、桂花、五角枫、樱花、合欢、银杏、七叶树、垂柳、白玉兰、紫玉兰、碧桃、红枫等。(2)灌木树种。石楠球、海桐球、凤尾丝兰、红叶石楠、小龙柏、丁香、独杆紫薇、榆叶梅、牡丹、绣线菊、南天竺、金叶榆球等。(3)地被植物。茑尾、葱兰、白三叶、混播草坪等。

4 景观设计方案

红河谷快速干道是一条纵向的旅游通道,依次穿越了工业园区、村庄,直至秦岭脚下的红河谷沟口。结合道路布局及环境氛围,将景观林带划分了3个主题景观段,同时在4个主要位置设计了4个景观节点,因此,快速干道景观设计的总体布局是“三区、四点”。三区:分别是城市景观区、田园景观区和山水景观区。道路景观逐渐从城市景观过渡到田园景观,直至自然山水景观,以一序列变化的景观对游客进行心理引导。四点:分别在310国道、南环线(汤齐路)、营小路和河营路号陕速干道的交汇处设计了一处景观节点。这些位于重要位置的景观节点需要重点设计,使其成为道路交汇处的亮点。

5 景观设计

5.1 景观区景观设计

5.1.1 城市景观区。城市景观区位于快速干道北段,城市的气息浓厚,设计的景观主题以城乡风貌为主。植物配置以色彩绚丽的灌木模纹形成铺垫,模纹以流畅的自然曲线为主。模纹之间以观赏性较强的花灌木、小乔木形成团状点缀,既有流畅的平面变化,又有层次分明的立面变化。后排配置高大的乔木,形成绿色的背景。其次,在林带内适量设计体现眉县风采的景墙和雕塑,给人强烈的时代节奏感。

5.1.2 田园景观区。田园景观区位于快速干道中段,道路两侧村庄棋布,田园气息浓厚。该段的主题以田园景观和眉县民俗文化为主。设计时,注重保护道路两侧现有的田园景观,采用借景的方法,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在道路两侧。群落状大片栽植花灌木、大、小乔木,形成立面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体现了休闲舒适、自然和谐的植物景观。结合植物景观设计,在林带内隔段设计一组雕塑,主题以田园景观和地方民俗风情为主,或为农耕情景和丰收喜景,或为民俗雕塑,使该段道路成为展示眉县民俗文化的窗口。

5.1.3 山水景观区。山水景观区位于快速干道南段,是红河谷的门户区,景观设计利用霸王河的石头,以树木和石头组合成一幅自然和谐的山水胜景。在设计中,利用现有地形,形成了自然起伏的微地形,再结合大块的景石在林带内形成山石景观,以体积较小的卵石借鉴“枯山水”的手法在草地上形成曲折流淌的石头河,使游客还未进入红河谷,就感受到浓郁的旅游氛围。

5.2 景观节点设计

5.2.1 景观节点1――绚林迎宾。景观节点1位于快速干道北端,以植物景观和景观小品结合,在高节点处设计具有人口寓意的景观。道路两侧各设计一处现代风格的门柱,作为旅游干线的迎宾门。门柱周围配置色彩鲜艳的乔灌和地被,形成植物背景,对门起到衬托、点缀作用。

5.2.2 景观节点2――地丰华。景观节点2位于快速干道与南环路交汇处。眉县古称d地,地处关中平原中部,资源丰富,民俗古老。在十字路口结合植物景观布局,以景墙、雕塑的形式在绿地里展示眉县的特产及民俗文化。

5.2.3 景观节点3――园诗意。景观节点3位于快速干道与营小路交汇处,结合该段道路的田园景观主题,在开阔的绿地上设计了一组景观小品,景观小品由人、牛和牛车组成,体现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篇7

学校文化源于企业文化,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运用整体形象传播系统,将学校办学理念与视觉形象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进而发挥“内铸品牌,外树形象”的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学术界,学校文化又称为学校文化SIS规划。学校SIS规划主要划分为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环境识别系统(EI)等四大模块。

当一批批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同时也带走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真正差距,并不是物质条件的差距,而是学校文化之间的差距。下面,围绕学校文化的四大模块作简要概述。

理念识别系统(MI)又称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SIS规划系统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战略的文化符号,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具备俯察学校现实、提出个性化的学校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觉系统的功能。该系统规划主要包括核心理念、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形象定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办学宗旨、用人观、管理观、发展观等各项内容。通过理念识别系统的确立,学校可以达到学校哲学、学校道德、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的最优化,找到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如果说得简单直白些,那就是要解读并回答好“学校是什么”、“学校能给师生提供什么”、“学校提供的是否真正为师生所接受”、“学校的现状是怎样的,近期将走向何方,未来将成为什么样子”、“来到学校的师生是怎样的,未来的他们将会在这里打下怎样的文化烙印”?这些问题是校长等学校管理层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这个理念系统的确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是学校起步的路线图。而实现理念文化系统的科学精准定位,我们就要深入分析目标地域的历史及文化概况,挖掘并剖析与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亮点,对当地文化资源与学校文化进行有竞争力的文化创意整合,触摸学校发展的历史,就要站在全球视野来审视我们学校的历史地位及资源优势,广泛查阅所在学校建校以来的档案资料,从研究学校文化现象入手,通过系统调查问卷的方法,来总结与确定理念系统的核心主题,这里的资源优势不是金钱物质,而是指对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盘点与规整,我们区域的文化血脉要借助于文化传承下来,要借助于学校文化建设来将断层的文化接续起来,要借助于前人的智慧来启迪我们的师生,让大家变得自信、执着、厚重、睿智。

行为识别系统(BI)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二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工程。它规范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组织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学校的规章制度、社会公益活动、文化活动等内容。学校行为文化识别系统策划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以明确而完善的办学理念为核心,以构建优秀团队、学习型组织和现代学校制度为目标,使办学理念渗透到学校内部的制度、管理、教育等行为规范之中,从而为学校系统构建一套适合学校需要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教师、学生行为的规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行为识别系统包括教师行为识别系统和学生行为识别系统,教师行为识别系统又包括教学行为、管理学生行为、科研行为等,学生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贯彻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内容。为了发挥管理的评价与杠杆作用,很多校长往往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其实,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师生的行为,用制度引领师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学校制度是学校所特有的多种规章制度,是学校文化中部分观念文化层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学校文化的行为规则。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一定要发挥师生的群体智慧,用行动来展示研究成果,用行动来做文化。

视觉识别系统(VI)属于学校文化建设表层结构,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通过充分诠释学校文化理念,营造独特的校园新形象,进一步强化和提升学校文化整体氛围包括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视觉标识系统设计方案。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60多个应用元素的内容:一是校徽等的提炼与创作、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基础设计部分;二是名片、信封、信纸、笔记本、文件夹、手提袋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项目事务用品类;三是指示牌、导示牌、告示牌、公告栏、规章制度牌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项目办公环境类;四是建筑物标识使用规范、交通工具形象规范、展示架、橱窗标头设计、旗帜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展示类;五是标准伞、礼品包装、礼品、胸徽、期刊刊头等视觉识别标识系统应用设计部分之公益公关类。以上的设计需要适当借助于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无论设计怎样的内容,都必须体现学校的理念文化,为学校的发展营造独特的视觉形象。

环境识别系统(EI)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它是SIS的内涵层,其规划强调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统一,历史要素与现实要素的统一。概括地说,环境识别系统主要是包括对学校功能区进行系统的文化规划:用具有鲜明文化特点的方式对校园功能区进行规划与划分,彰显校园独特的学校文化系统性;对学校文化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与确定:整合区域人文、历史文化、学校特色,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确定校园文化主题,对学校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文化景观与学校景观的高度和谐;对学校文化内容进行整合细化,针对学校文化的诸多内容,取其精华,合理细化并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亮点。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编制融合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urban surroundings, design research, and external public image of the main building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people-oriented, urban uniform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bove, to discuss the city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is financial plann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through this planning idea.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preparation of fus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是要深入研究城市的特色文化和整体空间环境状况,然后提出挖掘城市潜在功能的规划思想和总体对策。

1 城市规划的原则

所谓城市特色是指在充分了解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等人文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切合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分析不同地域的环境特质,明确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人工环境的开发与自然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确定总体城市设计的原则和对策,其中包括:自然环境,根据地质、地形、气候等地理条件,考虑生态特色和物种保护等因素,利用自然山水等景观资源,充分协调设计对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格局,清楚的辨识城市空间的结构特点和整体景观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和延续所规划城市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地方习俗、城市形态、使用功能和建筑风格等。

从城市整体出发,从土地利用模式、空间组织的特点、三维空间的形态等方面分析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包括:土地利用,提出设计对象的土地使用性质和空间组合的模式;街区格局,考虑街道网络格局和街区的规模和形状的特点;交通组织,综合组织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各类交通,组织步行人员的活动区域;城市形态,选择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城市形态,做出大致的高度、密度和体量分布,确定城市的主要划分线;开放空间,确定自然旷地、公园绿地、广场和街道等城市主要开放空间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绿地系统,确定不同类型绿地的设计控制要求;城市意象元素,确定构成城市意象的地标、节点、路径、边缘和片区及其分布。

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特征文化的分析,对城市基本风貌进行提炼,提出所在城市的特色规划设计方案,最终构筑富有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

2 城市的总体规划

总体城市设计的主要成果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图纸和附件,附件包括说明书、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总体城市设计导则应以文字、图纸方式表达,并对城市设计的相关方面按照原则性规定和指导性建议分类予以表述,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与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城市中心、区中心位置。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燃气、通讯、消防、防洪、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污措施。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 企业 、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总体城市设计,其城市设计导则纳入城市总体文本,城市设计说明书(或专题研究报告)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有关资料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资料一并收录。

3 城市的局部规划

在城市规划编制中,在整体设计原则基础之上,具体的局部城市规划是实施的主要内容,局部城市设计文件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图纸和附件,附件包括设计说明、专题研究和基础资料,而具体的设计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群体、道路交通和绿地景观等部分。

3.1 具体分析

这些具体内容是在原则基础之上的规划重点,也是设计之源,下面介绍具体内容的分类方向。场地特色分析包括,周边环境、街区格局和历史保护等;公共空间组织是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平面和竖向形态,空间的主次、联系、方向、尺度和风格特征,空间的出入口、流线的研究,提出空间系统组织、功能布局、形态设计、景观组织、尺度控制、界面处理等方面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建筑群体形态设计是对建筑群体组合的形态、建筑造型、位置、尺度、题量、层次等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是协调道路交通设施与建筑群体、公共空间的关系,对交叉口的形式与尺度、局部线型和断面组织、绿化、人行天桥与地道的布置与形式,人行道断面组织及地面铺装、停车场地、公交站点和交通信号灯提出控制和引导要求;绿地设计对绿地布局与风格,植物选择与配置,绿地内部建筑;景观设计包括景观系统规划、景观节点设计、景观街区设计、景观道路设计;照明设计对于广场、街道、建筑群和绿化的照明方式、照度、灯光形式和布置、色彩以及节日照明进行安排;环境设施设计对于广告、牌匾、花坛、喷泉、候车亭、电话亭、售货亭、公共厕所、邮筒、垃圾箱、路标、座椅等小品设施的位置、造型等提出建议。

3.1城市景观结构

确定城市竖向轮廓与建筑高度分区、高层建筑和制高建筑的布局、视觉走廊及眺望系统;对现状建筑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风格、建筑小品等建筑景观方面的整体设计构思;对具有标志意义的城市出入口、江河湖海沿岸和城市制高点、景观点所及的城市天际线、竖向轮廓进行设计控制;组织城市雕塑与标志系统。

3.2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与山水环境、广场空间、街道空间以及其他开放空间的环境特征,提出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对策。根据城市游憩、健身、文化、娱乐、集会、庆典、休憩、交往等各类人文活动的行为特征和分布规律,合理确定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活动性质、内容、规模,提供相应的环境设施条件,进行市民活动系统规划设计。

确定各类绿地的位置、规模、性质,提出艺术风格要求和绿化控制指标;确定城市中心广场、中小型公共广场、专用广场的位置、性质、规模、尺度、场所意义特征、界面控制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路径,对重要公共建筑的附近广场提出指导性意见;从空间环境质量的角度对城市的路网、线形、性质、交叉口及断面、路面铺装、街道绿化及相关环境设施提出要求,明确主要街道空间的景观特征,组织城市步行空间,合理安排各种静态交通设施;对城市自然生态和山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滨水环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

3.3 主要功能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

分别对居住区、中心商务区、工业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文化娱乐区、教育科研区、旅游度假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空间环境改造提出目标、原则与对策。

3.4 标志性节点

结合重要景观节点,对重点地段,如:市中心、重要广场、商业步行街、城市步行街、城市出入口、重点公园、滨水地区等空间形态进行概念性形态设计并提出相应导则。

4 总结

如上所述,具体的总体城市设计以城市整体宏观原则和整体对策为主要内容;并以总体规划的功能空间分类(如用地分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而局部城市设计以对微观具体要素的设计控制为目的;是对具体要素的体型空间布局的研究塑造。城市规划的编制成果中,总体城市设计的文本包含了目标、原则和对策措施等占主导地位的内容,而图纸以对应于文本的各要素和空间系统图为主;局部城市规划则以形体控制图则和三维形体示范为主,并辅以必要的系统图,其文本控制内容是针对微观体型和单体设计的规划设计条件。

其具体的编制内容区分如表1所示,从空间结构、城市节点、城市通道和建筑群体为内容进行介绍。

篇9

【关键词】湿地、公园、文化、规划设计

中山市东凤镇属于西江、北江冲积平原,主要由西江以及北江所带来的泥沙在古海湾中淤积而成。全镇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多为鱼塘和含沙泥层。镇区内主要河道为镇北部的鸡鸦水道。和穗湿地公园项目就位于鸡鸦水道河段的细沙岛上。如何在公园规划设计中融入当地历史文化,体现文化主题,突出文化表现形式,是该项目的重要探索点。

一、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东凤镇利用现状河网和过渡性的湿地打造公共空间,既有利于这些自然水道生态环境的养育、护育及修复,维护一个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又能在适度的范围内布置让人能够观赏、体验,甚至有科普科研意义的公共活动空间。

规划的和穗湿地公园位于东凤镇中东部细沙岛上,用地形态犹如浅滩上的戏水游鱼,整片规划用地属堤外滩涂地,周边主干路网完善,区域可达性强。和穗湿地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中山市内面积最大的人工湿地公园。

二、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文化表现形式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公园的主题性、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以及公园的美化三个方面体现。其中,公园的主题性是以某种游乐的形态为目标,围绕该种游乐方式营造文化氛围,公园内的所有色彩、造型和植栽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服务,形成易于辨认的特质和游园线索。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向则是设计者对用地利用的把握态度,例如是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保留自然遗迹,还是运用部分或大量工程措施进行改造的决策态度。公园的美化则是通过对公园的园林设计、景观小品、建设风格等形式上的塑造,突出文化美感。

三、 湿地景观文化的表现类型

1、自然、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景观设计不应单纯等同于一般的滨水景观设计。优秀的湿地景观设计,应是综合考虑其包含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性。没有生物多样性参与的湿地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进行湿地景观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构筑具有完整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湿地生态系统,兼顾湿地生态良性循环和为城市市民服务的综合目的。

2、历史、人文的湿地景观文化

生于水边,长于江岸,以舟为家。岭南文化中的龙舟竞渡是从古代南越人的传统习俗沿袭下来。“水任器而方圆”,赛龙舟成了岭南人性格的最好诠释。随着歷史的发展,岭南龙舟文化将一些传说与民俗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端午节的节日民俗活动。这项运动年月久远,传播并影响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南宋时广东已有大型的龙舟竞渡比赛。

东凤镇的“五人飞艇”项目,其实是由中国传统中的龙舟演变而来,是东凤镇人民对龙舟运动的精简与提炼。作为岭南水乡的生动显影,五人飞艇的龙舟习俗在东风镇绵延逾千年,成为融入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项传统运动。2012年,五人飞艇更被列入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法律意义上需保护的传承民俗。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十届“五人飞艇”公开赛,吸引了镇内外70多支龙舟队参赛,每次比赛有近万人观看,成为当地一大盛事。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和穗湿地公园就承担着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以“五人飞艇赛”为文化主题,以民俗活动为文化载体,不仅营造贴近市民生活、被市民理解与熟识的公共性场所,更要为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提供保护。

和穗湿地公园将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观带,岭南文化在这条充满回忆的景观带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公园中的展示区将把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或是流传在百姓里的民俗典故一一展现,历史传唱。和穗湿地公园,将是承载东凤镇文化历史的画廊长卷,将是东凤镇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走廊,是集人文、生态、科教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3、科普、教育的湿地景观文化

在追求和穗公园湿地的审美价值和游憩价值同时,我们也应更加重视其生态价值和环境教育价值。湿地不等于通常意义所理解的滨水区或滨水景观。它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生态系统,它拥有完整的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其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也应该是完整的。通过设计的引导,环境的教育,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湿地景观文化中最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4、美学角度的湿地景观文化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美学文化,应体现大众的审美需求。湿地园林化的理念,就是以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将设计者的思想、美学观和价值观用一系列的手法通过景观解构、建设风格等形式体现出来。

此次和穗公园湿地规划将坚持将生态功能的保护欲恢复放在首位,避免湿地景观的破碎化,尽量保留桑基鱼塘的道路形式,局部保留原有鱼塘,以自然为主,并进行细微的人工干预。整个公园将以开敞式为主,通过点、线、面的传统美学设计手法串联起各个功能区域。

四、 规划设计方案中的文化要素解析

和穗湿地公园中蕴含着六大文化要素。

1、自然生态水系

湿地公园地处新沙岛对岸,紧邻鸡鸦水道,周边水网交织、河道纵横。风景原始古朴,水乡风情浓郁,两岸植物丰富、风景秀丽。水,既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景观”的基本载体,也是景观的首要组成要素。作为鱼眼点睛之笔的人工湖,是基于现状鱼塘水系开拓出来的大面积开阔水域,紧随其后的桑基农田,体现了湿地公园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道家”文化。

东凤镇和穗湿地公园(文明林)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2、江河入口的带状空间

湿地公园位于鸡鸦水道的河口处,滩涂平缓悠长,适于延滩涂布置休闲步道,形成步步为景的观赏层次,呈现出一面为水、一面为林的文化空间特征。

3、水林相间的景观格局

公园力求保持原生态的自然格局,打造一个较为安静休闲的景观空间,形成水林相间、独特而丰富的景观格局,为人们营造出一个观景互动,交流,休憩的舒适场所。是湿地公园文化的整体架构。

4、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单元

人工湖、文明林、天后宫、莲花池形成了一个个姿态迥异的系列景观单元。 “文明林”,是中山市“森林围城”绿色行动的主打项目之一,通过种植主题,赋予树木人文色彩,体现追求和谐的生活文化思想内涵。天后宫,则寄托着人民对妈祖的崇敬与纪念。这些景观单元或借助自然风光,或依托人文古迹,体现出系列型的观赏主题和情感关联,成为湿地公园文化的支撑要素。

5、龙舟观演区(五人飞艇)

五人飞艇比赛是整个湿地公园文化中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核心要素,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 五人飞艇观赛场地设置有中央观赛龙舟主题广场,赛时可提供300个参观席位。广场的北侧预留龙舟文化展示区与龙舟博物馆,体现出东凤地方文化。

6、特色植物

利用本土丰富的植物资源,以简洁、大气的造景手法营造充满亚热风情特色景观。在湿地水域中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利用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陆上保留原有的柑橘、荔枝果林,增加人工蜂房等元素,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以具有体量感的整形灌木营造空间纵深感。高层植物以挺拔树种形成竖向线条;底层植物以带状分布形成清晰的层次,突出不同色彩高度的配合。

篇10

我国大多数城市进行快速城化进程中,城市发展的决策者们往往急功近利,为追求短期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对城市边缘区空间进行长远规划、合理利用,进而使得自然景观破碎、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城市边缘区内,伴随着城区的无度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城乡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失、乡村人口的区域文化身份丧失、重要的生态敏感区逐渐消失、城市与自然间的生态失衡,这些都对城市边缘区和谐、稳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的界定与特征

所谓的城市边缘区的定义很多,各个国家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提法,英国某学者将边缘区定义为:“位于连片的建成区与城市郊区内,在城乡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特征的纯农业腹地的土地利用转变地区。”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一个连续封闭的,围绕内城并与其吻合的环状地带。”从规划学的角度来理解边缘区,是指城市中心以外的、具有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特点而又不失其个性的特殊区域。城市边缘区所指的对象为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建成区的外延部分。中国对城边缘区方面的研宄起步较晚。目前得到国内普遍认可的是顾朝林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从社区类型看,它是从城市到乡村的过渡地带;从经济类型看,这一地域自然成为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渐变地带。”对于边缘区的命名有诸多种:“城乡混合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带”等等。各国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城乡边缘区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和划分,但由于城市边缘区的问题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本文所涉及的城边缘区为: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独立的地域单元,是城市建成区延伸至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区域。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周边区域扩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在人口方面,城乡人口混杂居住、城乡社区混合交融;经济上,原有农村经济的基础叠加了城市经济要素,使得产业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文化层面,城市文化不断向边缘区渗透,出现了二元并列的城乡文化。

城市边缘区生态规划

城市的蔓延和分散必须被制止和纠正,对宝贵残余自然地或农业用地有度开发,同时应探索和最大限度地挖掘更新再开发的潜力,对于废弃或衰竭的城镇、郊区和乡村土地采取复垦、重新规划、再利用和重建等一系列手段,创建出一个处于全面保护山坡、水系、海岸、沙漠、森林及农田的巨大地貌屏障之中的全新景观。简而言之,全面长远的生态区域规划势在必行。

在对城市边缘区的生态规划和再规划中,要原封不动地保护一些重要的自然区域,它们对保持流域和保持水位、保护森林和矿藏、防止侵蚀,稳定和改善气候,提供休闲和野生动物庇护地所需的足够面积,及保护有特殊风景和生态价值的场地都很必要。这类土地最好由政府或地方机关或保护组织购得并加以管理。对国家资源规划权威机构而言,要确保对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进行合理开发,探求对重要的土地、水域和自然资源大尺度上的最佳用途,不断重新评估其总体规划和景观设计方案并使其保持弹性,要刻意敏锐地朝新的自然秩序系统继续演进,这种秩序是一种人与人、人与活生生的景观之间关系的改善。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边缘区的景观设计来说,以现场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文化风俗为外延,挖掘场地内的肌理化的固有特征,进行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改造与再设计是其根本的原则。

城市边缘区环境景观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及经济价值在场地内得到最大化的展现。在城市边缘区构建生态缓冲区的同时植入过程性景观,结合城市边缘区内的湿地、森林等自然环境,满足城边缘区对城市的生态保障功能;结合农田、果园、林地、郊野公园等满足其兼具补给的观光功能;结合铁路、林园路、水体等生态廊道,满足城市交通服务以及自然物能流通的功能,最终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同时,城区增加现有的居住密度,减少每户住宅的占地面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边缘区的栖息地连接,合理开发边缘区的旅游资源,规划文娱走廊延伸至城市边缘区内部,形成了城市与自然健康连接的绿色空间网络。

城市边缘区空间的景观塑造,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以当地乡土植物为主,可以减少农药的化肥的使用,通过对基地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景观特色。在材料的运用上,选取符合当地特色的砖、石、瓦、木材等,或是一些废弃材料的再利用,结合传统的工艺做法,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