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艺术活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结合吴地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意义
吴地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产物,主要包含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教师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时,要保持发展的眼光,以吴地文化为基础,引导幼儿感知民族文化的底蕴和魅力,激发幼儿继承和传播吴地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一)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在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找到适合本班幼儿的教育模式。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教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挖掘周边自然、社会资源,让幼儿在文化实践中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挖掘其中丰富的美术资源。从历史的角度看,吴地出现过不少历史名人,例如擅长木刻年画的吴友如,擅长刺绣的大师沈寿等;还有着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苏扇、苏绣等。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吴地文化中挖掘出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内容,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发挥吴地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例如,幼儿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苏绣、苏扇、桃花坞年画等内容呈现出来,为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参与“我来做苏扇”“好看的刺绣”“精巧的剪纸”等活动,启发幼儿的智慧,并且让幼儿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现活动的价值。此外,幼儿教师还要在幼儿观察过程中进行细化讲解,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例如,在欣赏苏绣《美丽的大公鸡》的时候,幼儿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向幼儿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让幼儿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促使幼儿探究制作过程。此种活动方式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加深幼儿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使幼儿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加自豪感。
(二)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想象能力
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幼儿教师要利用现有资源营造适宜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独特的想象力。教师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思维。例如,在元宵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园教师引导幼儿使用废弃物制作元宵节的花灯。有的幼儿使用纸张制作花灯,有的幼儿使用易拉罐制作花灯,有的幼儿使用萝卜制作花灯,他们想象力丰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这种活动开展方式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外,在中秋节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园教师还构思了“香香的月饼”区域游戏课程,组织幼儿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的形式表现月饼的形状,加深幼儿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教师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参与苏州民俗活动,开发亲子游戏课程。例如,我园教师组织幼儿参观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南浩街,观赏“轧神仙”活动。在家长的陪同下,幼儿感受到热烈的民俗氛围,见识了民间工艺的魅力,学习了民俗知识。之后,我园教师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参观虎丘庙会,幼儿在庙会上见识到了篆刻、玉雕、核雕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这种方式提高了亲子之间的互动性,让幼儿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学习到了不一样的文化知识,体会到了当地文化底蕴的深厚。南浩街上不仅有特色的文化,还有特色的小吃,如臭豆腐、梅花糕等。为了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容,我园教师结合现实的需要,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给幼儿提供蟹壳、蚌壳等材料,让幼儿使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当地的小吃,以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感知学习的快乐,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为幼儿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园教师还开展了“神气的小厨师”美术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回想庙会上的特色小吃,并描述小吃的外观,分析小吃的特色风味。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提升幼儿实践能力
篇2
关键词:幼儿教学艺术;四组镜头;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45-02
镜头一:一位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园大班儿童学唱歌曲时,运用了合作学习,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实现和教师的互动,让大班儿童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幼儿表现出不屑一顾、冷漠的态度,对合作讨论的内容缺乏兴趣。
镜头二:在一次幼儿园美术公开课上,老师就“彩笔的用法”这个问题让幼儿展开了合作学习,分成小组讨论。当幼儿讨论热情正浓时,老师担心教学计划完不成,打断了幼儿的讨论,进入了下一步的教学,幼儿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镜头三:在一堂引导幼儿感受体验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艺术课上,教师布置了任务后,幼儿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则随意地在各组间巡视了一遍,没有参与指导幼儿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活动。
镜头四:在一次欣赏歌曲《小燕子》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展开讨论,每组都指派了一位小组长。几分钟后,教师让各小组长将讨论的结果分别讲给其他小组听,在这一过程中,小组长占有多数时间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压制异己意见,其他组员则被动倾听别人的意见,把合作讨论当作与己无关的事。
一、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不考虑合作内容的价值性,随意开展合作学习。在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一些内容往往是儿童已经学过或只要通过教师适当点拨提示,幼儿就能明白的,而教师却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让孩子反复地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各方面都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合作学习也仅仅流于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
2.不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使合作学习走过场。在镜头二中,当幼儿学习讨论热情正浓时,老师却因担心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而打断了幼儿的讨论,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幼儿感到非常失望。在合作学习中,这样的情景是经常发生的,有时幼儿还没有进入状态或有时讨论的兴致正浓,教师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要求结束讨论。试想,这样的合作学习怎么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有效性呢?
3.不注重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放任合作学习。目前,幼儿园的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在合作学习中,她们往往把自己定位为“任务下达者”,而不是引导者、参与者,认为合作学习是幼儿自己的事情,老师的任务只是把教学程序引入到合作学习一环,按照教案的要求把幼儿往合作学习框架里赶,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放任幼儿不管。我们知道,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控力较弱,没有教师参与的合作学习其有效性是非常低的,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是无意义的。
4.不重视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丧失合作学习的本质。合作学习所追求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每个幼儿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是个别幼儿参与的机会多,其他幼儿往往缺乏参与的机会,一味地被动获取知识,组内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这样的合作学习丧失了合作的本质,无法实现合作学习所追求的目标。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合作学习能较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主体的参与充分地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幼儿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及交往活动,幼儿全心身地投入,能较好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活动任务,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提倡培养人的自学能力,让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习者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在幼儿园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幼儿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游戏,以便更好地获得知识,既强调独立自主,又注重合作互助,有助于思想感情的沟通,发展良好的个性。
3.合作学习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合作学习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以及自身评价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沟通交流获得答案。实践表明,合作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感知觉活动到具体形象活动再到抽象逻辑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了幼儿思维水平的更高发展。
4.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为了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让幼儿懂得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同伴交流、如何解决活动冲突等,避免个别幼儿频频发言,大部分幼儿默默无闻、一声不响。因此,教师在进行合作教学设计的时候,应鼓励每个幼儿,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幼儿都有参与讨论和表现展示的机会,教师不应只是一个分工者和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和参与者,适时将幼儿的合作学习引向深入,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探寻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1.问——探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有一些内容只要通过教师适当点拨,幼儿就能掌握,而教师却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幼儿反复讨论的问题,在进入正课之前,教师应抽出一部分时间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展开合作学习,保证合作内容的价值性,从而调动幼儿合作的兴趣,促进幼儿的发展,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2.等——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合作学习的开展,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教师不要担心合作过程会花去过多的时间,拖延教学,影响效果,有价值的合作学习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应保证幼儿主动参与、探究交流、发言补充、辩论表现的时间,让幼儿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交互合作中找到感受艺术的方式,这样远比教师中断幼儿的合作讨论,由教师说出他们的感受要好得多,幼儿获得的对教育内容的体验也是深刻的,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间的合作学习。
3.导——引领活动的方向性。在合作学习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与协调。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有必要参与其中,了解讨论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对艺术活动中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突出。相反,如果教师放任自流,幼儿的自控力较差,合作学习就容易偏离中心,出现讨论跟主题无关的现象,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活动目标的实现。
4.说——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常常会成了少数幼儿自己表现的舞台,大部分幼儿失去了参与机会,成了被动的聆听者。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让不同程度、不同特长幼儿的智慧尽情地发挥,尤其是激发所谓学习困难者的兴趣和自信,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多数幼儿能很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
5.评——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评价是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思考,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或结束后,教师都应给予一定的评价。评价时,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各组的优点,多一些激励,少一些否定和比较。教师的评价也应让幼儿感到自己与他人的距离,认识到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分组的合作学习往往很容易造成小组间的小集体主义倾向,不利于各组间的交流,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这时教师恰当的引导性评价会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引导语;导入深度;导入难度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言语的艺术性、恰当性、科学性是幼儿园教学活动顺利推进的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幼儿心灵的工具。”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习性、特点和爱好,多采用鼓励性、启发性、引导性的语言,去开展“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幼儿探索、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导语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目的性、条理性,只“引”未“导”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语应用技巧的高低,是提升师生间交流互动流畅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条理性、科学性引导语,从而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而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思考。
众所周知,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度低、自控力差等特点。因此,很多教师为较好的把握课堂节奏,通常将课堂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讲解、课堂纪律的维护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引导语联系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等方面的设计。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向幼儿提出问题就是“引导有佳”,而对引导语的意图、目的、作用缺欠考虑。例如,“你觉得这幅画漂亮么?”“你在干什么?”这些引导语大多是教师未经思考的情况下脱口而出的。这样的引导语只会得到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而未起到真正的引导启发功效。
2.频率、深度把握不到位,导致“事倍功半”
苏霍姆里斯基曾说过:“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适度、适量、适时的应用引导语,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第一步。
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往往因把握不好引导语应用的难度、时机和频率,而导致了课堂过于死板或课堂节奏难以掌控等问题。若引导语的难度、跨度过大,容易挫伤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若引导语过于简洁明了,又会让幼儿感到毫无新奇感而失去探究欲望。此外,有些幼儿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一题多导”“一导再导”的方式使用引导语,常常会因引导语频率过高而打乱幼儿的思路,进而影响其思维的升华。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引导语应用策略
1.巧“引”妙“导”,因势利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引导语的导入契机、引导技巧、引导频率等多方面入手,从而在巧“引”妙“导”中,激发探索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中国“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时,教师可以先问幼儿:“小朋友有没有给爷爷奶奶洗过脚?”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们播放《妈妈洗脚》这一公益广告。最后,将授课班级的小朋友分成几个活动小组,让其讲一讲父母关爱自己的点滴小事。这种贴近生活的引导语,不仅可以让幼儿们在活动中“有话可说”,也为其沟通、交流、感恩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法、实验法、舞台剧法等多种形式,引发幼儿积极地猜测、探究。从而以高质量、低密度、科学化的引导语激发幼儿强烈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2.舒张有度,凸显层次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授课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幼儿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特征,从而设计出生动形象、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引导语,从而真正为幼儿的整体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设计诸如正引、反引、追引、侧引等引导语。例如,在学习完“爱好动物、人人有责”这一主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小猫爱吃什么”“小狗怎么叫”等,然后让幼儿们根据自己的印象和认识模仿动物开展“交友”活动。从而在促发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开展高效、优质、科学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可靠保障。毋庸置疑,富有艺术性的引导语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设计出与其学习水平相适应引导语,从而以适当、精准、科学的引导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康丹, 张学林.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言语行为透视[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12).
[2] 支娜.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 学前教育研究, 2010(2) .
篇4
关键词 剪纸艺术 幼儿园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Kindergarten
Carrying out Paper-cut Art Activities
SHAO Wenqi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Paper-cut art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image, color variety, the art of moral conduct rich region in kindergarten activities, meet the needs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Securit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a growing concern today,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paperwork safety has been questioned, but the art of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ng the value of early childhood coordinated hand movements, aesthetic capacit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erefor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the art of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o as to render the art of activity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to eliminate parents and teachers' safety concerns in mind.
Key words paper-cut art; kindergarten; children
1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价值
剪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的反映和沉淀,通过研究剪纸艺术可以了解古老中国的艺术特色、社会意识、审美取向和剪纸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
1.1 剪纸艺术的学术价值
剪纸在西汉《史记》中就有记载,可以说伴随了人类2000多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多样的形式,至今广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并且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剪纸已经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浓厚兴趣。虽然剪纸艺术很受欢迎,但很多都是存在于民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不论是它的历史、剪纸技艺、剪纸的流派都很零散;对于幼儿园开展剪纸活动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对幼儿某一方面能力作用的研究、对具体开展剪纸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对剪纸兴趣培养的研究,为幼儿园进行剪纸艺术的理论研究留有很大空间。
1.2 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
剪纸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商品还是一种艺术品,它有作者的创作构思、思想感情和意义表达,这些东西的传达使剪纸作品顿时变得厚重起来,不再是简单的一张纸。笔者认为在欣赏剪纸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构图。剪纸基本上是在平面上进行的,因此可以从点、线、面等基本因素上分析构图。(2)造型。对自然形态加工处理、变形夸张,是否改变成有秩序、有规则的形象。(3)技法。剪纸虽然称为剪纸,实际上还包括“刻”这种技法,以及作者选择什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都值得欣赏者细细观察。(4)类型。作者为了增强欣赏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选用了何种剪纸类型,如黑白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填色剪纸、衬色剪纸、勾绘剪纸、印刷剪纸、折叠剪纸、剪影、撕纸和立体剪纸等类型。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可以使幼儿对于构图、造型、技法、颜色的认识更加深刻,不仅为幼儿进一步学习剪纸艺术打基础,更为幼儿学习其他的艺术(如美术、雕刻)起促进作用。
1.3 剪纸艺术的使用价值
剪纸艺术的使用价值,首先有装饰作用,只要看到剪纸就会让人感到喜庆和浓浓的中国味。幼儿的剪纸作品如果与节庆的主题有关,或者颜色选择喜庆,家长与老师可以把幼儿的剪纸作品作为装饰贴在窗户上或悬挂起来。其次,剪纸作品作为一件艺术品或者工艺品为它的作者带来财富,比如教师可以举行抗震救灾的义卖,不仅为幼儿园与灾区的人民创造物质财富,也为幼儿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最后,剪纸作品还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也许从艺术的角度看来幼儿的剪纸作品没有艺术家的作品有艺术价值,但是对于家长与教师,幼儿的剪纸作品是最有收藏价值的,幼儿的作品记录成长的点滴,这是任何艺术品所不具备的。
1.4 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剪梧封弟”的描述。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时期的发展,使剪纸艺术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剪纸题材越来愈广泛,人们开始把其情感和想法甚至是当时的时代特色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剪纸艺(下转第62页)(上接第58页)术成为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剪纸艺术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是剪纸艺术在幼儿园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剪纸艺术在幼儿园中具有文化价值。
2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由于家长、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幼儿园教育的安全性被公众关注,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也需要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要教会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如何存放剪刀,避免因为不正确的操作伤害到幼儿。其次,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塑料剪刀、圆头剪刀,在物质上保证幼儿的安全。
2.2 适宜性原则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适宜性原则,首先指剪纸艺术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比较发达,小肌肉群发展相对落后,教师要根据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确定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时间,以及剪纸艺术活动难度的选择。例如,小班有的幼儿使用剪刀会全身紧张,有的幼儿会张着嘴使劲剪,那么教师需要选择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练习使用剪刀的空剪活动、剪直线的活动等。其次,剪纸艺术活动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剪纸艺术活动受到幼儿的喜爱,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剪纸艺术活动中。
2.3 教育性原则
幼儿园开展的剪纸艺术活动属于幼儿园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剪纸艺术活动要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具有教育性。开展剪纸艺术教育不仅要锻炼幼儿剪纸的能力,还要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在幼儿园时期的幼儿基本上属于动过思维,动作停止则思维停止,剪纸是一种要求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在剪纸过程中,既培养了注意力,又发展了思维力,注意和思维对智育非常重要,因此剪纸对智育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 生活性原则
剪纸艺术活动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与内容,这样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的经验。使幼儿对幼儿园剪纸艺术活动的开展有亲切感,更能够激发幼儿观察、发现的能力,以及幼儿的创造力。
3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方式
3.1 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集体教学不仅是教师预设目的的体现,也是国家、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体现,集体教学便于将剪纸艺术融入到课程中,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需要。在集体教学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可以面向班级全体幼儿,通过教师集体的统一指导,针对个体的个别指导,有利于幼儿对剪纸艺术产生系统、全面的认识。
3.2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起源于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教师按照预设的教育目的创设环境,幼儿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可以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促进自我与个性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剪纸图样,可以剪出自我表达的作品,幼儿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剪纸艺术可以通过教师创设区域环境,营造剪纸艺术的氛围,使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历史、种类有更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谢明英.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用剪纸技艺启迪学生智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
[2] 俞春晓.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与实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
篇5
关键词:废旧材料;创意幼儿园美术活动;应用
在当今倡导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能够发挥出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成本,使幼儿体验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玩法。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地探索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应用。
一、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建立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场所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双手是比较灵巧的,他们具备一定的操作物体的能力,非常喜欢那些能满足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欲望的丰富多彩的多变性的玩具。鉴于此,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必要建立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场所,该场所要展示出一定的人文与地理特点,并且凸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环境。具体来说,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废旧的线和梭,建立“织网小能手”这一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场所,通过活动,能够引导幼儿掌握梭子绕线的技巧,可以自如地进行两头绕线,并且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渔民的劳动工具,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也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废旧纸盒,建立“造船家”这一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场所,向其中投放各种废旧纸盒、木块、颜料等来进行小船的制作,引导幼儿感受到海洋的博大。
二、科学合理地开发身边的废旧材料,丰富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资源
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借助于身边的废旧材料来进行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从而美化幼儿的生活。幼儿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所搜集到的废旧纸盒、废旧报纸、贝壳、蟹壳、梭、线、绳子、竹子等废旧材料在幼儿眼中变成了宝贝。作为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开发身边的这些废旧材料,丰富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资源,可以按照这些废旧材料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合理地开发身边的废旧材料,确保幼儿的安全
进行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应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想方设法确保幼儿的安全,这就要求确保废旧材料自身是安全、可靠的,保证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应用真正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考虑到贝壳、竹子等物品自身就是非常坚硬的,存在着一定的潜在危险,因此,在使用这些材料之前,必须对其加以裁剪、去角、磨光,通过这种方式,确保这些材料没有尖角、没有棱角,真正保证材料自身的安全性。
2.结合具体的废旧材料的特点,进行综合性的开发
各种类型的废旧材料都存在着它们各自相应的特点,有必要结合具体废旧材料的具体特征,采用相应的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不同创作方式来进行综合性的开发。
(1)上色
虽然贝壳、竹筒是不同类型的材料,然而,这些材料都是非常容易上色的,所以,能够利用水粉、水彩、橡皮泥等来对其上色。
(2)造型
通过旧报纸和木胶可以自制纸浆,同时采取纸浆来进行制作,能够设计出各式各样的瓶罐,也能够设计出纸浆画。
(3)拼搭
借助于废旧的纸盒、牙签、果冻盒、海绵块等各种各样的材料,能够进行拼搭、粘贴,从而可以设计出小船、房子等。
(4)粘贴
可以结合废旧材料自身的具体特征来进行趣味性的粘贴。具体来说,可以进行竹叶粘贴、豆类粘贴、花瓣粘贴等等。
三、结合幼儿的兴趣,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
兴趣爱好是促使幼儿观察世界最大的动力,也是幼儿表达自己思想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在幼儿兴趣的作用下,幼儿就会非常向往玩耍之前尚未玩过的游戏、试着完成一些之前尚未参与过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鉴于此,有必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具体来说,在国庆假期归来,幼儿园里面异常热闹,许多幼儿都在讨论他们在假期期间跟着爸爸妈妈到各种各样的风景胜地以及游乐场玩耍的时光。幼儿们在课间也会相互之间展示外出游玩时候拍摄的各种各样的照片,谈论他们在外出游玩过程中所遇到的感兴趣的事物。在这样的浓烈的兴趣氛围下,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我感兴趣的风景》,幼儿就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废旧纸盒,通过剪裁拼贴、描绘装饰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设计出他们心目中的风景,从而展示出各个幼儿独具匠心的创意。
参考文献:
[1]钱初熹.以创意为本的早期美术教育[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03).
篇6
关键词:拉卜楞寺;装饰艺术;数学活动;结合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划2015年度省级规划课题: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与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5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3.4
一、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拉卜楞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其美名享誉海内外。拉卜楞寺不仅反映出了非常浓郁的宗教文化,而且在装饰艺术方面也有很大的特色。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有:一是形象生动。拉卜楞寺内的各类造像非常生动优美,绘画作品栩栩如生,如佛像的制作,显得生动形象、宏伟壮观,而且造型比例匀称,突出了体现了建筑装饰艺术的形象生动特点。二是民族特色浓郁。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中充分地运用了民族元素,如各学院和佛殿屋顶的祥麟、宝瓶,屋檐四角的金翅鸟与摩羯头,墙面的十项自在图及边玛墙、门窗、建筑的设色方式等。从这些民族元素的运用中,充分地体现了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特点。
二、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结合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幼儿审美情趣
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能够呈现出非常丰富的美感,将这种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结合,能够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往往会受到所看到的外界事物的影响,尤其是看到美好的事物时,幼儿的审美情趣也将会变得更为强烈。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能够将富有美感的艺术呈现给幼儿,尤其是各种绘画、装饰、佛像、颜色等,这些都有着十足的美感,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地领略到这些美丽的建筑装饰艺术,从而更为有效地培养幼儿审美情趣。
(二)为幼儿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供素材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过多地以现有的素材为主,这些素材较为单一,仅仅只是局限于幼儿的生活范围。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结合,能够很好地将各种建筑装饰艺术运用到幼儿园数学活动当中,这样可以为幼儿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供素材。拉卜楞寺建筑艺术中涵盖的种类非常丰富,如佛像、灵塔等,这些都能够作为幼儿园数学活动的素材。此外,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结合,还能够为幼儿园数学活动与其它建筑装饰艺术的结合提供结合方法,这样幼儿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也就会有更多的素材。幼儿园数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地将各种素材利用起来,除了现有的素材之外,还可以运用宗教建筑装饰艺术、现代建筑装饰艺术、游乐园建筑装饰艺术等。这些建筑装饰艺术的运用,也能够为幼儿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供素材,那么幼儿园数学活动也就会充满更多的乐趣。
三、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有效结合
(一)借助佛殿经堂进行故事启发
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在佛殿经堂中得到了显著地体现,寺内大多数佛殿经堂墙上的端砌有编玛墙,砌有编玛墙的佛殿经堂共有121座,而且佛殿经堂内有大量的佛、菩萨、明王、金刚、传承祖师像,这些绘画像色彩艳丽、形象生动。在将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结合时,可以借助佛殿经堂进行故事启发。教师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可以结合这些佛殿经堂来为幼儿讲解相应的故事,每一座佛殿经堂都有一个相应的故事,如第一座佛殿经堂则可以讲解与“1”相关的故事,第二座佛殿经堂则可以讲解与“2”相关的故事,幼儿指出不同的佛殿经堂时,教师就为幼儿讲解与这些数字相关的故事。与此同时,幼儿还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或是经历来讲解相应的故事,或者寻求教师的帮助共同讲解相关的故事。这样,通过故事来吸引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很好地加深幼儿对相应的数字的印象,以此来实现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结合。
(二)结合灵塔造型展开发散式引导
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中在造型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体现,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灵塔造型。拉卜楞寺大经堂内供奉着14座灵塔,这些灵塔均为木和金属结构。全塔由塔基、塔身、塔瓶三部分组成,塔基内部为木制框架,上包银皮,其上点缀各色宝石,宝石周围花纹均用纯黄金皮围饰。塔身也为木制框架,外包银皮,其上肩部用金制的狮头点缀,狮口含有金制的珍珠串珠自然下垂。前面有一金制佛龛,外边框为金制,内为绿松石珠嵌边,中间红线为红玛瑙珠嵌边,塔顶为鎏金宝珠。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可以结合灵塔造型展开发散式引导,教师在对这些灵塔造型进行全面观察之后,设置相应的发散式问题,如灵塔一共有多少座、这些灵塔一共有多少个塔基、这些灵塔一共有多少个塔身、这些灵塔一共有多少个塔瓶等。在设置这些问题之后,教师给予幼儿相应的引导,让幼儿一边观察这些灵塔,一边在导师的引导之下来回答这些问题。等到幼儿将这些问题全部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回答,灵塔的塔基、塔身、塔瓶数量相加之后一共是多少、这些灵塔的不同组成部分的总和比灵塔数量多出多少等。幼儿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将简单的加法运算与减法运算运用其中,从而更为有效地实现对幼儿的发散式引导,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会基本的数学知识。
结语
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是我国重要的装饰艺术形式,除了体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文化之外,还能够为我国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充分地与拉卜楞寺建筑艺术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够为数学活动提供素材,并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将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相结合方面,需要充分地认识到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结合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合理运用木雕品设计数学游戏、利用菩提树展开数数活动、借助佛殿经堂进行故事启发、结合灵塔造型展开发散式引导。这些方法的运用,能够促进拉卜楞寺建筑装饰艺术与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地结合,从而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价值与作用,帮助幼儿快乐成长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小兵.浅析拉卜楞寺建筑群的空间关系艺术特色[J].美与时代(上旬),2013(9).
篇7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 幼儿园艺术教学 收集整理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1-01
1 当前研究现状与意义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甘南自古以来就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了十分丰富而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呈现出独有的神秘与魅力。我们依托本地方的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因此,开展《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2 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挖掘适宜的教学素材
结合甘南藏族自治州突出的民族特色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对甘南地区的本土艺术资源进行了收集和筛选,整理出了适合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内容和教学素材,让幼儿通过欣赏、绘画、手工、唱歌、舞蹈等艺术形式来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主要教学素材及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藏民族服饰:藏族有着自己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甘南地区藏族服饰色彩艳丽、配饰独特,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依据其突出的特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夏河、卓尼、舟曲等地区的服饰特点,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服饰的色彩与装饰。
(2)民族音乐:藏族民族音乐形式多样,包括歌曲、舞蹈、戏剧、乐器等,各具特色鲜明。如:甘南地区锅庄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适合幼儿学习表演,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进行改编。再如藏族说唱音乐,内容多为长篇民间故事或叙事诗,如《格萨尔王传》等,在幼儿园中可作为音乐欣赏教学内容,让幼儿感受藏族音乐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风格。其次是藏戏,藏戏在幼儿园中可作为欣赏教材,也可引导幼儿认识制作藏戏面具,进行简单的藏戏表演等。藏族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引导幼儿认识札木聂、热巴鼓、巴郎鼓等乐器,通过音乐欣赏和歌曲创编活动,感受藏族音乐优美的旋律和变换的节奏。
(3)自然景观;甘南藏族自治州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甘南草原水草丰茂,风景优雅,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区,我们选择了尕海湖、黄河首曲、夏河桑科草原和临潭冶力关4个具有代表性的景区作为教学资源,在幼儿园中,可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景观特点,并应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草原的自然风光。
(4)传统工艺(唐卡、帐篷):唐卡系藏文音译,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甘南的藏族同胞多普遍使用两种帐篷:一种是用黑牛毛线纺织成的黑帐篷,另一种是用白布缝织成的白帐篷。帐篷的特点主要在于它的装饰图案,在幼儿园中我们主要以欣赏、涂色、创编和绘画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掌握丰富的艺术表现技能,充分感受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5)特色建筑(拉卜楞寺院):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幼儿年龄小,对拉卜楞寺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幼儿无法理解,因此,我们结合绘画活动重点引导幼儿认识它的建筑特色。
(6)饮食文化(酥油糌粑、奶制品、蕨麻、手抓肉)。藏族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也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艺术活动中通过认识、制作、品尝等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美食,并学习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食的特点。
3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够使幼儿对家乡的本土资源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丰富幼儿对本土资源特色的真实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对藏区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在研究过程中开展的几个较成功的案例。
(1)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系列活动“小脚走甘南”活动之一:大班综合活动《草原上的金莲花》。美丽神奇的大草原是甘南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金莲花的制作方法,加深对玛曲黄河首曲大草原的了解和认识,将制作好的金莲花装饰在以玛曲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对比,交流。将幼儿制作胡金莲花装饰在以大草原为背景的主题墙上后,孩子们认真的欣赏着,沉静在成功的快乐中。
(2)以传统工艺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多彩的帐篷》。甘南藏族地区多彩的帐篷,形成了独特的藏族帐篷文化,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色彩明快、装饰性强,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有很大的挖掘和利用价值。因此根据课题目标和要求,设计并开展了“多彩的帐篷”这一主题活动,加深对帐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以民族服饰,特色建筑、饮食文化、民族音乐等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活动。如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项链》、音乐游戏《猜猜我是谁》、中班美术活动《面具唐卡》、音乐活动《三只羊》、大班舞蹈《快乐的锅庄》、大班藏戏表演活动《扎西德勒》、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活动,极大的充实了幼儿园的活动素材,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从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我们充分挖掘出了本地区特有的本土文化资源,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区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并将其纳入到了幼儿园艺术课程教学中,让幼儿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对藏族民间文化的热爱,感受藏文化蕴涵的独特的形式美,增强了幼儿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了解,增进了幼儿对本土艺术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引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使甘南本土文化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篇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45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经济的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推行知识经济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培养优秀创造型人才意义重大,我国已逐渐认识到人才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而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在幼儿4岁时的想象力最为丰富,因此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对幼儿进行美术专业培训,让幼儿用个人情感和想象力表达对未来的想象,并用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对幼儿进行了美术专业的培养,另一方面开发了幼儿智力,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顺应社会发展,更是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个体的发展,是幼儿自我价值的展现。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幼儿有隐藏在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背后的巨大潜力,通过幼儿美术教育的培养能够让幼儿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幼儿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从幼儿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实现幼儿的自我价值,特别是一般幼儿的创造能力随着幼儿的生活推理和语言能力的运用而逐渐降低。因此,从幼儿个人成长和成功的角度看,有必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加入美术教育活动,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以提升幼儿的整体能力发展水平。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教育误区
(一)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开展中,很多幼儿园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确保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为有效培养幼儿创造能力,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采取科学的办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但很多幼儿园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创造性的教学工作热情不高,有些幼儿园老师甚至认为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会给她们的日常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幼儿园教师缺少创新观念,影响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美术教师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拓工作,这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推广的关键环节。
(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
由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对于创新性的要求较高,很多幼儿园教师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目标性不强。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的目标是教学取得效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培养活动的组织工作,制订合理的美术教育目标,帮助幼儿提升创造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既要实现美术教育目标,还要培养幼儿的学习热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也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改革重点所在。
(三)缺乏灵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幼儿教师要做好教育方法的拟定工作,要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促进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习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很容易让幼儿产生模式化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方法上也需要做大量的创新,可引导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美术教师落后的教学思想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要促进幼儿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新教师观念。让幼儿美术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以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加强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幼儿美术教育发挥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二)树立正确目标激发幼儿创造性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幼儿艺术水平,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来自于幼儿园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幼儿学习生活中通过激发学生生动的情感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提升幼儿艺术修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学习氛围,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力,让幼儿大胆的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营造一个积极上进、传播正能量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培养幼儿美术艺术修养。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表达个人的喜好,增加创造力。幼儿园教师通过目标导向让幼儿有良好的学习动力,表达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鼓励他们表达想法,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文化,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让幼儿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对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的大胆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努力消除孩子的恐惧,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改变教学方法实施特色化教学
幼儿教育不同于高年级教学,由于孩子的个性特征,使得其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利用画笔诉说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采取多样化、更具乐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策略,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利用新颖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推出不仅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当前幼儿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1]。《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2]。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篇10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生活化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 幼儿园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必要性
1.1 音乐教育对幼儿有深远影响
幼儿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着巨大作用,在孩童内心深处,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类对音乐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如同孩童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愉快的情绪。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绪,可以增进人的精神。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给幼儿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掘幼儿音乐才能。让音乐进入幼儿的心灵,塑造幼儿的创造性以及个性才能,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1.2 幼儿教育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中一整日的生活。幼儿在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如活动区游戏、户外活动、教学活动、收拾整理活动、睡眠、如厕、进餐等,是幼儿个人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结合;这都是幼儿园教师精心组织和安排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特定的,幼儿及幼儿群体是生活的主体,由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设定特定情境从而渗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园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着教育意义,幼儿所接受的教学就是幼儿每一天的生活。
1.3 回归生活的音乐教育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知识经验缺乏,心智尚未健全。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的操作体验、尝试,不断地构建新知、积累经验。音乐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激发幼儿发现、探索和尝试。一方面幼儿园应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歌唱、欣赏、游戏等,给幼儿以亲身体验,帮助其丰富对音乐的认识;另一方面应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阅历和经验,广泛收集歌曲、录音、影像资料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认知和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感受越来越丰富时,就为他们的音乐认知和创造作好了铺垫。
2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实例分析
笔者曾经考察过XX幼儿园的音乐课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一样的“学做”音乐教学活动中。A教师要求幼儿单调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幼儿缺乏自己享受和体验音乐的空间,不能唤起内心深处对形象的经验积累和认识,更加无法激发想要学做的热情和冲动。
而B教师先给学生自己听音乐, 理解歌词的内容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接着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自身感受。接着让学生观看有关的视频,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自身感受,结合音乐让幼儿自己去编排舞蹈动作。
在同样的音乐活动“大树妈妈”中。A教师在课堂内让幼儿听音乐,理解歌词的内容,体验大树妈妈为了保护小鸟宝宝的那种无畏的感情,然后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
而B教师发现已经正值秋季,于是就把学生带到园外,和学生一起看树散步寻找落叶,给他们说秋天黄叶和大树妈妈的故事,再回到活动室让幼儿欣赏音乐,教师让幼儿在音乐中用自身肢体动作表现树叶宝宝各自飘舞、大风吹拂的情景,用心去体验树叶宝宝和大树妈妈之间的母子情深,联想到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体验。
幼儿园音乐教育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教师在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起引导的作用,那么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没有关注幼儿,有没有关注幼儿的生活。教师对艺术、教育、生活、幼儿的理解,决定了教学行为,包括教育活动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方法的采用,教育评价的实施等等。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学活动,但是不同的教师,对活动、对幼儿的理解不同,组织形式不同,从而活动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幼儿所切身经历的,所得到的收获完全不同。
3 音乐教育回归生活的建议
3.1 立足幼儿实际生活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促进儿童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我们要树立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教育观。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学的回归,让幼儿的生活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生成点,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发展幼儿审美体验和能力,激发幼儿音乐兴趣,帮助幼儿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学会用音乐的形式快乐地进行自我表达。音乐教育要立足幼儿的生活,时刻关注着幼儿的生命,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意的审美表现力。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确立从四个维度开展:体验音乐的能力、欣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和感知音乐的能力。
3.2 教师要认识生活化的内涵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幼儿,但是教师是教育的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幼儿园音乐教师,需要的是对生活热爱、对音乐热爱。对音乐的热爱源自对生活的爱,对音乐敏锐的感知源于理解和感悟生活。热爱生活又能更多地激发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追求。对生活充满新奇和探索精神的教师,才会真正热爱生活,从而发现生活的美和实际教育意义。在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拥有一种良性儿童观,从幼儿的视角了解幼儿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在和幼儿的接触中,真正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幼儿。教师应该随时发现并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童心去激发幼儿内心深处的艺术情趣。
3.3 “教”与“学”平等对待
在师幼关系研究中,几乎总会提到师幼关系,都会强调两个词, “对话”和“平等”。教师与幼儿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信任和交往,共同享受审美体验。“对话”是当前师幼关系研究中最流行的术语。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也就没有实际上的教学。对话,能够实现真正的引导。但在现实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中,真正要做到这两点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教师在开放性、低结构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应当站在幼儿角度看待他们的兴趣和喜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淡化教师传播知识的权威形象,让幼儿变得不再消极顺从。音乐教育活动应成为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音乐美的过程,共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达到天平的两端新平衡。
4 结论
生活是一种体验、一种参与,也是一种实践。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既然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就应当被及时地纳入到活动和课程中来。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对幼儿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灌输,而是和幼儿分享。我们在努力使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同时,应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实现音乐教育回归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游戏是愉悦的学习,社会是教育的资源。音乐教育回归生活,让艺术恢复到本来面貌,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圆满。
参考文献
[1] 何宏林,陶行知:生活的教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