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篇1

一、质量成本分析报告

根据项目研究,公司质量损失成本可细分以下8项内容:

废品损失;返修损失;停工损失;质量降级损失;保修费用;索赔损失;退换货损失;产品折价损失。

对于质量损失成本按上述内容作统计和比较分析,可了解公司中各种不合格或质量缺陷项目引起的损失内容和严重性。

造成质量损失成本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公司的各个部门。要进行公司质量损失成本报表,统计计算出计划期内质量损失成本总额及计划年度内累计总额,并与目标比较求出增减值及增减率。此外,还要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指标包括:质量损失成本各构成项目所占的比重,内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外部损失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表1为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并根据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做出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饼分图,见图1。

二、质量成本综合分析

1.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比例分析

从上述质量成本结构分析和质量成本四项费用构成饼分图看出,2007年第一季度实际发生质量成本总额218.5446千元,其中预防成本94.70千元,鉴定成本38.40千元,内部损失成本75.9226千元,外部损失成本9.522千元,分别占质量成本总额的43.33%,17.57%,34.74%,4.36%。

与计划相比,预防成本减少1.1千元,与2006年同期比较增加0.5千元,其中由于工资水平提高引起的工资增加0.2千元,第三方监督检查费用增加0.3千元。鉴定成本较计划减少4.29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4.84千元。内部损失成本较计划增加15.9226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7.613千元。外部损失成本较计划减少2.838千元,较2006年同期减少1.84千元。

2.内部质量损失情况

2007年第一季度,内部损失成本75.9226千元,较计划增加15.9226千元,较2006年同期增加7.613千元。原因之一是由于2006年同期部分新产品的没有内部核算价格,无法计算这部分损失。在2006年下半年制定了这些新产品的内部核算价格,使内部损失成本的统计有了计算依据。仅a产品内部损失较2006年同期增加了5.2千元;二是2006年第一季度加强了各产品内部损失统计核算工作,使上下道工序之间的内部损失没有及时得到全面统计,也使内部损失成本的统计数据更趋于真实,从而导致了内部损失额有较大幅度增加,从数据的统计分析过程看,内部损失成本的提高并非生产过程失控造成。

从各产品内部损失折线图看出,损失额最高的产品为a产品,发生额为32.65千元,占损失总额的43%。该产品的内部损失成本一是原材料、零部件发生的不合格,占该产品损失额的34%,二是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不合格,占该产品损失额的26%,三是产品返工返修工时损失,占该产品损失额的18%。其次是 b产品,发生额为18.57千元,占损失总额的24.46%。从上述分析,两种主要产品的产值内部损失率与总产值内部损失率基本持平,从单位情况分析,生产过程基本受控。

3.外部质量损失成本

2007年第一季度,外部损失成本9.522千元,较计划减少2.838千元,较2006年同期减少1.84千元,其中a产品增加5.00千元,c产品增加2.95千元,d产品减少3.20千元,f产品减少1.4千元,b产品减少3.5千元,e产品减少1.69千元。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一是用于技术保障及产品维护检修发生的售后服务人员工时费、差旅费;二是用于产品已保修零备件费用。

4.措施和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成本的控制;各分厂应严格控制原材料用量,在原材料价格逐步升高的情况下,稳定产品成本和质量成本。

(2)技术部和三车间应加强质量改进工作,对a、b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攻关,探索适宜的工艺参数,降低内部损失成本。

篇2

——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周年成长回顾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只有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才能跨越赶超、实现引领。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和我省首批“全光网”城市,近年来,我市乘着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从无到有,已经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为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着有力支撑,勾勒出鹤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框架,培育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新动能。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2019年9月30日,作为市政府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由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河南云中鹤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中鹤公司)在抢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这一机遇中应运而生。

能谋势者必有所成。一年来,云中鹤公司踏准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的节拍,依托鹤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京东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的优势和资源,专注探索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之道,成为鹤壁东区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风劲正当时。一年来,云中鹤公司以技术创新打造城市服务新体验,以技术集成打造城市最大公约设施,以生态孵化打造产业共同体;在助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工作中贡献着强而有力的力量。

(小标)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

如今大数据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在便利店,刷一下脸就能支付;在家里,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工作;出门办事,数据代替人工“跑路”,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得数据者得天下。在数据已成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新型生产要素的当下,谁能率先驾驭新动能,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下一站赢家。

走进鹤壁东区,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智慧书吧、智能灯杆、智慧公交站……处处散发着数字经济的魅力,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智能要素积聚之城。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地,我市数字经济发展生态链正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发展潜力等方面优势日渐彰显,我市已然成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沃土。在鹤壁东区,众多企业正托举着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引擎,云中鹤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置身于信息革命浪潮和高质量发展大势中,作为一家成立一年的“新”公司,云中鹤公司深刻地理解到新兴产业发展的好不好,不单单是引进几家龙头企业的问题,更重要在于能否形成具有成长性、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各生态链企业分工合作、延链补链,进而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

如何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的最大能效,将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如何立足鹤壁,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提供“数”的支撑,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是云中鹤公司一年来的重要课题,而云中鹤全体员工,用一年的发展给出了答案。

——在运营模式方面,云中鹤公司坚持“政府指导、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政府搭台, 社会唱戏”的多元化协同创新机制。以开放数据和释放需求为源头活水,拉动更多更多资源汇聚多元化创新力量,发挥数字经济的行业平台作用,鼓励人才引入,加强技术交流,引入专家把脉,帮助本地企业提升大数据技术应用水平,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在打造“数据开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上,云中鹤公司坚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市直相关单位的指导下,依托京东云强大的数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扎根本地,培育产业生态上,云中鹤公司协助政府部门高效汇聚多方数据,确保数据权威性,并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服务,进而激发不同交易主体的积极性,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打通数据壁垒,降低数据“跑路”成本,大幅提升数据间的运行效率,推动数据交易从“商业化”向“社会化”、从“分散化”向“平台化”、从“无序化”向“规范化”的转变,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据对接交换,促进产生生态链的建立与完善。

当前,我市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驱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另一方面也有益于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渗透,培育数字生活新生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深化智慧社会建设;同时还将形成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和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

云中鹤公司总经理邱爱军介绍,大数据是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模式、生态体系等方向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正日益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年来,云中鹤公司经过对《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鹤壁市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的学习研讨,细化了公司重点发展任务,完善了建设内容设计。同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投资战略规划,向政府部门提出了明确大数据产业统计体系,建立大数据产业运行监测机制;深化、细化重点发展任务建设方案,统一管理形成工作专栏;补足完善联动机制,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为主线、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数据供应链”;利用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提升大数据安全及敏感信息管控能力等建设性意见。

一个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正逐步凸显,激荡起阵阵新浪潮。

(小标)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贡献“云”的力量

城市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而当前方兴未艾的智慧城市建设,正可以作为一个地方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帮助我们将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衡量数字经济的产出和效益。

建设智慧城市最终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治理水平,城市的管理好不好、老百姓幸不幸福,取决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所以,智慧城市不单纯是城市的信息化,更应该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

8月20日,《鹤壁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我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注重公众体验,实现服务普惠便捷;提升产业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平安和谐;加强集约共建,夯实城市基础支撑4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与发展重点,是我市多年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成果和经验的总结,更为我市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了急需的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共性标准,为参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级建设方提供了详实详尽的指导说明,对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在云中鹤公司副总经理朱鹏伟看来,《方案》紧盯建设“高质量富美鹤城”发展目标,顺应“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发展趋势,以“数据驱动、服务导向、智能应用”为核心理念,以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促进惠民服务、产业创新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为重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入集成应用为手段,对建成“一端”智享生活、“一体”连接政企、“一台”汇集数据、“一心”统筹城市运行、“云网融合”夯实数字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建成“感知敏捷、资源共享、服务优化、生态协同、产业共生”的新型智慧城市指明了方向。

9月29日,云中鹤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一期中成功中标。这意味着云中鹤公司在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在信用、教育、公安、应急、医疗、交通、环保、消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审计等共计15个项目将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京东作为云中鹤公司的投资方,其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方面具有多项唯一性的核心专利技术。而且京东已经将智慧城市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许可给云中鹤公司。”邱爱军介绍,云中鹤公司已实现与我市相关委办局沟通对接,具备跨部门协调以及解决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鹤壁市京东云计算中心由云中鹤公司负责整体运营管理;云中鹤公司将依托京东云的关键核心技术,提供长期、稳定的本地化服务,保证数据的统一管理,保证运行系统的安全、稳定,实现整个智慧城市业务管理和后续服务的一致性,最终实现“鹤壁新型智慧城市1234” (一个中枢平台、两大功能中心、三大支撑体系、四大创新应用)的整体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一个城市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城市科学化、现代化、智能化的管理与社会民生的公共服务,建设范围涉及思路、策略、方法、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和领域。”云中鹤公司项目技术负责人李超迪介绍,规划建设方案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顶”,是智慧城市科学化、集约化、可持续建设的基础。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管理机制、技术路径、建设周期等原因,现实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标准不一、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集约化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重要要求。云中鹤在市委、市政府和京东集团的支持下,将秉持集约化原则,致力打造高效和谐的智慧鹤壁,并形成完善的技术、产品和运营体系,为云中鹤的发展奠定基础。

“云中鹤公司将严格落实《方案》内的工作部署要求,理顺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思路和操作规程,在先行先试中不断积累经验,确保圆满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李超迪说,本着建设参与方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将秉承高质量发展理念,从规划入手,以智慧规划引领城市智慧的发展,循规律、练内功,进一步深化、细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和“一体化”建设原则,实现鹤壁智慧城市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升级,丰富覆盖维度和建设内涵,最终实现综合竞争力显着增强、城市影响力显着增强、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生态承载力显着增强、群众幸福感显着增强的城市发展目标。

日前,云中鹤公司接到市发改委邀请,将于今年12月代表鹤壁市参加2020年北京智慧城市博览会。“公司一体谋划、整体推进的发展局面已初步打开。”邱爱军说,他们将通过智慧鹤壁项目的实施,实现产品打磨、技术封装、生态培育、团队打造,使云中鹤具备完整实施智慧城市的资源、能力和案例。

近期可为、远景可期。云中鹤公司正以迎难而上的勇气、积极向上的朝气,勇当先锋的志气,助力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行稳致远。

轴一:在途项目轴

宝剑锋从磨砺出,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整整一年时间的筹备,云中鹤在智慧公安、智慧教育、智慧审计、智慧医疗、智慧应急等多个领域为我市量身定制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蓝图。

智慧公安领域,建立鹤壁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紧密依托“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结构布局,利用现有或新建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进智能感知、智能采集等信息化科技手段应用,有效汇聚互联网数据、政府政务数据和城市物联网数据,通过对治安数据的全量全要素采集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改变目前治安管理数据零散、信息化程度低、态势研判预警手段不足等现状。构建形成“主动发现、智能推送、精准处置、高效联动”的立体化、信息化“平安鹤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隐患的自动识别、敏锐感知和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智慧教育领域,建立鹤壁市智慧教育大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应用模式,形成教育行业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成覆盖全市、多级分布、互联互通的数字教育云服务体系。规范教育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使用、共享管理,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准确、安全及可用,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做好教育基础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推进已建系统运行与服务,提升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安校园等诸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利用已有系统,提升教育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评价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与其他政务部门的数据共享。

篇3

关键词:质量监督检验 科技创新 产品质量 质检机构

产品的质量密切的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便成为了影响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

一、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我国重要的技术执法机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能否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加大质检工作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入市场的商品功能丰富、种类繁多,新型的生产工艺更是层出不穷,在这种大环境下,做好商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对保障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力度的意义

我国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决定了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只有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才能紧跟时展的脚步,提高质量监督检验的工作效率和检验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达到相关的标准。而在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发展道路上,科技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发展的原动力

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前进历程。质量监督检查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面对新挑战的新探索,只有通过加大质量监督检验的科技创新力度,才能够推动质检工作的技术进步。因此,创新是质检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科技创新是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水平的基础

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水平的高低关系着质检工作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产品质量问题。加大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创新水平,有利于提高质检机构的综合实力,促进质检技术的发展,使质量监督检查的结果更加科学、准确,能够及时的为行政执法提供了更加客观、公正的依据。

3.科技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解决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只有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才能够让质检工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拥有良好的处理能力,快速化解面临的问题,让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4.科技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核心思想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提升各个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的促进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是维护我国市场秩序、保证我国社会安宁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加强质检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质检工作的快速发展,是“科技兴检”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

5.科技创新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服务于民的重要手段

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民,通过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达到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目的。而质检工作的目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才能确保实现,想要提高质量监督检查的工作质量,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产品质量需求,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只有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才能在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前提下,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提高执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6.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提升的今天,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已经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全社会发挥创新精神的良好保障,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友好型社会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大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质检工作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对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乃至国家科技创新工作企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

1.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前提

想要全面的提升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科技创新水平,首先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意识,推行科学的管理模式,建立专业的科研管理机构,来负责质检技术的研发、改进与推广,并完善相关的管理条例,使科技创新形成结构紧凑的完整链条,加快科技创新工作向规范化与系统化的转变。同时,质量检验监督机构应该在政策上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合理的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并对科研课题进行全程的监督,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最后,质检机构应当加强科技创新与实际应中之间的联系,使新技术与新方法能够快速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有效地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重视人才的培养是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的保障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真正的将科技创新落到实处,促进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发展。首先,应当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在质监部门内部形成重视科技创新的良好风气。其次,要重点培养优秀人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制定重点培养的计划,充分挖掘优秀人员的创新潜力,使优秀人才成长为推动质检工作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3.加大学术创新的力度是质量检验监督工作科技创新的基础

技术标准既是质量监督检验的基础,也是质量检验的法律依据,质量监督检验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人员对技术标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检验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研究技术标准,必要时可向专家进行咨询,准确领会标准的实质,熟练掌握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步骤,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结:

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下,加大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创新力度,能够有效的提高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玲.浅谈质量监督检验工作如何做好科技创新[J].广州化工,2010,(1)

篇4

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开展以来,我们多次召开党委会、座谈会、演讲会,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组成三个调研组深入到乡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围绕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管理、品牌建设及扶贫攻坚开展调研,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我们挖掘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了解到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亟需支持的内容,明确了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对照“七破七立”、对标先进,我们要着力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高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乡村振兴总方针,结合全县农业经济实际,重点抓好三大攻坚项目:

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2019年,计划落实高效经济作物面积84.5万亩,比上年新增22.5万亩,其中,蔬菜新增4.4万亩、花生新增6.3万亩、辣椒新增1.5万亩、地瓜、谷子等其它经济作物新增10.3万亩。

二是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力度。建设孟家高标准设施蔬菜、花卉,丁家房冷棚葡萄、叶茂台花生、秀水河子红干椒等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96个,强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标准化。

三是加大支持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重点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围绕都市农业、农产品加工区、农村电商等各类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加大扶持、投入力度,资金扶持要达到3500万元以上。

第二,高水平推动科技兴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更是离不开科技支撑。我们要突出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同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开展深度合作,以都市农业、设施产业、农村电商为重点,建立由省、市专家牵头,由本地人才参与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以上。

二是组建由“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大专家+本地产业人才”组成的农业科技研发团队,助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大户新技术、新品种普及应用,全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要达到100项(个)以上。

三是开展优秀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行动。继续同辽宁青创全面合作,积极向国家、省、市申报新型职业农民及新农人培训项目,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

第三,高标准开展扶贫攻坚。扶贫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发展的责任所在。解放思想,更要心系扶贫工作。下一步,我们要在四个方面下大功夫。一是在特色产业培育上下功夫;二是在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三是在补齐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四是在贫困人口致富能力培养、脱贫动力激发等方面下功夫。做到精准扶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篇5

深刻把握新方略  精准落实强主业

——学习贯彻集团公司新发展方略专题形势任务教育材料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年初,集团公司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立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方略: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未来三年是集团公司全面完成建设魅力山钢“第一步”任务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和魅力山钢“第二部”新征程的交汇期,集团公司确定了“进军世界500强、年利润过百亿、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实现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力、深化改革、信息化建设水平“四个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公司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深刻把握新方略、精准落实强主业”专题形势任务教育材料,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引导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贯彻落实好新三年行动方略,以实际行动推动钢铁产业生态圈建设,奋力实现做强做优做大钢铁主业目标,共同开辟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找准新方位  踏上新征程

踏上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集团公司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立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方略,即: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企业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集团公司找准坐标、审时度势提出新发展方略,可谓顺时应势、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从宏观环境看,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格局动荡,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银行发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仍显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连续下调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预期。中美虽已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对提振市场信心有重要意义,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全国角度看,我国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推进,为企业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钢铁行业看,长周期减量化趋势渐显,供大于求基本格局给行业平均利润带来更大挑战,行业将整体处于长期微利状态。钢铁企业间竞争呈现出新态势,多家钢企通过新理念、新生态实施资本层面的合纵连横,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盈利水平,钢铁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层次变化。

从企业内部看,过去三年,集团公司强党建、塑生态;谋发展、求突破;调结构、优布局;攻主业、延链条化;破瓶颈、增活力;控风险、除隐患;强管理、塑优势,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特别是近三年,公司上下坚定贯彻“多元主打、结构调整,闯开转型升级特色之路;奋战三年、提质增效,跻身全国钢铁强企前列”的行动方略,通过“去产能、上项目、搞改革、甩包袱、强党建”等重点举措,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由第三梯队跃升到第一梯队,各项工作实现全面提升,实现了“求生存”到“谋发展”、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依然存在弱项和短板。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标杆企业和竞争对手,山钢整体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还存在差距,面临“量”和“质”双重挤压,在钢产量、智能化、国际化、资产回报、资产负债率、创新发展等许多指标方面还有很多弱项和短板。倡树开放理念、营造共赢氛围不到位,强化战略引领、发挥系统优势不到位,放大突出长板、形成差异化优势不到位,夯实基础工作、推行精益管理不到位。在思想观念、市场意识、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成效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呈现出发展质量还不高、基础还不牢固、动能还不强劲,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资本布局调整还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主动把握大势大事,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和指标劣势背后的差距,保持定力、顶住压力,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

善弈者谋势。当前,集团公司已站到冲刺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的历史方位上。未来三年,是全面完成建设魅力山钢“第一步”任务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和魅力山钢“第二步”新征程的交汇期。实施新发展方略是集团公司在辩证分析复杂严峻的形势基础上,顺应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产业生态圈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基于山钢客观现实和未来发展,站在由“求生存”到“谋发展”、冲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指导山钢未来三年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2年,集团公司竞争力继续保持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三个以上产业实现区域主导或国内细分市场领先,其中钢铁产业粗钢产能规模和效益水平进入国内钢企前十名,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努力实现高质量经营绩效,进入年度利润总额百亿级钢铁强企行列;全面完成《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全面实现以聚焦绿色化、智慧化、高端化、精益化、协同创新为内涵的转型发展,初步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形象;完成钢铁产业生态圈顶层设计,不断展扩链接范围,优化提升构建层次,力争取得阶段实质性突破。

蓝图宏伟壮丽,愿景鼓舞人心。站在第二个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的新起点上,让我们充分认识“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奋力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重要意义,勇敢地承担新使命、新任务,共同创造山钢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领会新方略  明确新任务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征程承载新梦想。

在集团公司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强调,今后三年,要通过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融合创新,提质升级,把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陶登奎指出,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要把新的三年发展方略作为指导我们未来三年工作的纲领,更加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地抓好贯彻落实。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钢铁主业和核心竞争力,顺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共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顺应钢铁行业竞争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已有举措的持续递进,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版、“五位一体”的升级版、提升实力的扩展版,是一个“智慧制造+智慧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要摒弃“大院思维”“独享思维”,打破传统公司经营边界、资源掌控方式以及规模扩张模式,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解决产能依靠自我投资扩张冲动、环保加压大而行动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形成开放的业务边界、以生态圈实现资源聚合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共享各企业专业化资源和能力,共同创造生态圈协同价值。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顶层设计、点位突破、借势拓展、动态提升的思路,赋能、扩容、优圈,以聚合资源为重要手段,以开放共享为基本路径,以安全高效为品质要求,涵括内部和外部、上游和下游、制造和金融、政府和企业等各相关方,加快以钢铁产业为基础塑成生态核心圈,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塑成动力源泉圈,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依托塑成产业配套圈,以“数智山钢”建设为支撑塑成信息衔接圈,层层嵌套,互为支撑,形成“产业+配套、平台+服务、技术+赋能”的良好产业生态,带动生态圈企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在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中,集团公司举旗定向、登高望远提出,“到2022年,集团公司竞争力继续保持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三个以上产业实现区域主导或国内细分市场领先,其中钢铁产业粗钢产能规模和效益水平进入国内钢企前十名,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努力实现高质量经营绩效,进入年度利润总额百亿级钢铁强企行列;全面完成《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全面实现以聚焦绿色化、智慧化、高端化、精益化、协同创新为内涵的转型发展,初步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形象;完成钢铁产业生态圈顶层设计,不断展扩链接范围,优化提升构建层次,力争取得阶段实质性突破。”这是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目标的具体体现。

实现新目标,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一步一步干在实处,才能昂首阔步走在前列。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国企前列。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凸显,本质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建设魅力山钢“第二步”任务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钢铁精益高效、多元耦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盈利能力跃居行业较高水平,初步确立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强企地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综合竞争力走在国内钢铁强企前列。主要产业初步进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国际化战略全面推进,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动能持续化、产业生态化、品牌高端化、运营国际化特征初步显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深化改革走在省属企业前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建升级版,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1336”改革按时间节点要求全面完成,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国内钢铁行业第一梯队前列。建设一批智慧制造试点工程,争创两个以上省级示范项目、一个以上国家级示范项目,完成两条以上传统产线智慧化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以上,实现制造单元智能化、运营管控数字化、产业生态智慧化、信息产业高端化。

百舸争流自当先。让我们以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锐气,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豪气,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在逆境中奋起,在追赶中超越!

肩负新使命  创造新辉煌

站在魅力山钢建设的新起点新方位上,集团公司全面启动第二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描绘了“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新蓝图,掀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成功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数量问题,接下来,重点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质量问题。”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共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山钢股份作为集团公司钢铁主业的运营主体,是构建生态圈、打造新标杆的核心和关键,必须担负起首位落实、先行先试的责任。莱芜分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重要单位,必须扛起落实新发展方略、创造新业绩的使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决策部署,打头阵、建首功,全力以赴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构建生态圈”正当其时。年初,集团公司召开2019年度商务年会,与国内外众多战略用户深入交流合作发展,得到了58家国内钢铁产业链重点客户,以及26家国外钢铁产业链重点客户的积极响应,会上达成紧密共识,共同合力打造开放包容、休戚与共的钢铁产业生态圈。倡导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共赢,股份公司层面坚持生态化、开放化的发展理念,统筹上下游各类资源,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速产业融合,打造钢铁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和谐共生的生态圈。通过构建以聚合钢铁产业资源为核心的融合发展体系,加速推进客户、人才、营销、生产、研发“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建立,探索形成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客户共享、人才共用,营销大合作、生产大集成、研发大统一的高效协同发展。当前阶段是我们加快推进生态圈建设的关键时刻,要积极做好区域钢铁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以工业园为平台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建设,加快钢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大集团内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促进钢铁生态圈实现更大范围共创共进共赢,全面提高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实力。

“打造新标杆”任务明确。“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又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提出了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和要求。走在前列、争当标杆,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考验,也是当下发展的重大机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按照公司三届三次职代会上王向东书记提出的“123456”的总体思路,王培文总经理提出的“五个必须”的要求,坚持“优化提升、进中求优”的总基调,保证各项任务如期实现、发展成果如期兑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竞争压力、行业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制约我们发展的问题依旧存在,需要我们携手共进,扎实做好“安全强责、环保解困、经营增效、稳定保底”等重点工作,以滚石上山的拼劲、攻城拔寨的韧劲,做好各项工作,推动生产经营再上新台阶,实现本质化运营水平新提升。

篇6

关键词:功用视角;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探究精神的有力支撑。人们通过不断地探究,在学科实践与探索中拓展学科认知,从而实现学科质和量的丰富与拓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对人们的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这就使得知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对实践的指导、促进功用等。可见,功用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基于功用视角,本文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要注重研究的实用性

从功用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要注重实用性。具体来说,这一研究实用性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成果对实践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价值

功用视角下,高等教育学学科要从重视理论成果向重视实践转变,注重学科研究成果对接实践,能够针对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既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理论,又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针对实践活动中突出问题、典型矛盾等展开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要快速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新的时代要求,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发展新趋向,高等教育学则要开拓新的发展任务。只有在功用视角下开展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与新时展匹配且具前瞻性的研究,才能持续扩大高校教育学学科的影响力,从而对学校教育改革、决策、课程建设等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提高学科研究的信度

高等教育学功用目的的实现,需要调整研究思维,除了关注宏观研究外,还要聚焦微观研究,从某一个微观的问题入手,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宏观研究造成的大而空的现象,有助于围绕微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更强,学科研究的信度也将得到有效提高。近年来的研究,着眼微观的研究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足,涉及的领域不全面,体现为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学者还未达到一定数量,其相关研究的深度自然处于成果相对薄弱的非系统状态。聚焦微观并不是否定宏观,微观和宏观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微观研究要紧紧围绕宏观研究展开,从而发挥微观研究对宏观研究的支撑作用。如果宏观和微观不能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高等教育学的功用目标就难以实现。

(三)强化实践问题研究意识

目前,我国学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于注重理论研究,忽视或弱化实践问题研究。这就需要基于功用的视角,强化实践问题研究意识,将学科研究的重心转向学校教育实践问题,并紧紧围绕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实践,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针对学校重点领域,帮助学校切实解决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改革等领域存在的典型的实践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启动“强基计划”,也是基于国家科技和人文发展领域的长足发展,着眼于高端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和研究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任务,即必须要着眼于实践问题,克服忽视和弱化实践研究的导向。

(四)提高学科研究的规范性

高等教育学要发挥功用效果,研究的规范性是基本的保障。因此,高等教育学要注重研究的方法,对当前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传统方法主要以思辨为主,过于侧重理论研究,实证性研究相对薄弱。通过规范化研究,逐步增加实证性的教育实践研究,逐步采用数学中的相关工具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科研究的实证性,可以提高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信度,在研究团队中增加拥有扎实统计学功底的成员,利用大数据平台技术,为高等教育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从而保障高等教育学的功用目的。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要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教育服务力,新时期高等教育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完成新时代的教育发展任务。

(一)保持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前瞻性

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力,前提是做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要着眼于全球教育竞争白热化的趋势,紧跟时展走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辅助手段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打破囿于学科化本身开展研究的传统思维,主动走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引导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在进行理论研究创新的基础上,紧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研究步伐,使更多的学科领域接受和借鉴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成果,在相互结合和逐步融合中实现共同促进和发展的同向同行的发展局面。

(二)打造人才培养高质量特色

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侧重于学术型人才培养,专业型人才资源配置不足、培养力度不够、社会认同度与国家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适应。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必然需要主动发掘新时代的发展任务,根据社会转型期人才需求,扩大专业型人才培养的比例,对学术型人才培养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人才适应时展的职业能力

鉴于专业型人才培养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职业能力。例如,管理型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人事管理岗位、教学管理岗位、科研管理岗位以及综合管理岗位等。旨在发现高等教育学在实践中面临的困惑,从宏观着眼,立足于微观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符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要夯实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岗位实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必须立足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职能转变的现实,更好地融入新时期高等教育三大职能,要打破单一化发展的思维,强化功用意识,立足于多元化发展思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为基本方向,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更好地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1997(4).

[2]李俊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困惑及其破解[J].现代教育管理,2016(5).

[3]洪文建.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研究——基于福建省八所本科高校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3(5).

篇7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通信服务支撑体系服务支撑能力

前言:

当前移动通信运营商越来越注重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然而,运营商自身的服务支撑能力不足常常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新业务种类繁多、移动资费套餐的类型复杂以及新业务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导致服务支撑工作日益复杂和艰巨。云计算的出现,为移动通信服务支撑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低成本的整合方法。

一、云计算的特征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的资源的计算模式。企业能够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已有IT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性能,加强经营决策的实时性。各类面向行业的云服务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使企业加快研发进程,缩短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云计算不仅具有集群和网格计算的特性,而且拥有资源配置动态化、需求服务自助化、资源的池化和透明化等特征。云计算技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基于这种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可以快速部署资源和获得服务。同时,它可以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降低了客户对于IT专业知识的依赖。云系统为客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客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同时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对云服务的提供者而言,各种底层资源(计算、储存、网络、资源逻辑等)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异构性被屏蔽,边界被打破,所有的资源可以被统一管理和调度,成为所谓的“资源池”,从而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对用户而言,这些资源是透明的,用户无须了解内部结构,只关心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即可。而且,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帮助用户放心的与指定的人分享数据

二、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信服务支撑体系

云计算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经从前几年的概念和理论,更多的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利器,备受各个行业关注.本文结合云计算与移动服务支撑工作的现状,提出了移动通信服务支撑体系框架。

2.1移动通信服务支撑体系的云计算模型该模型共包括服务层、管理层、虚拟化层和资源层等四部门。最上层是服务层,提供账户管理、应用目录、个性定制系和业务提醒等功能。管理层主要提供安全管理、资源管理、容灾管理、监控管理等功能。虚拟化层主要是提供硬件虚拟化、应用虚拟化、服务器和存储。最底层是资源层,由BSS系统、专家系统、网络优化系统、网络建设和规划系统、营帐系统、网管系统等组成。

2.2该体系框架的优势

(1)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

当前移动服务支撑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用户反馈情况的不同,分别操作营帐系统、BSS系统、网络优化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网络规划和建设平台等多个系统和不同厂家的设备,提取分析不同的海量数据。这些平台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结构和版本千差万别,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使用云计算,可以得到诸多服务的协同支持。尽管不同平台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结构版本不同,工作人员也不需要了解数据的采集过程和处理方法,只需了解结果。这种情况下,移动服务支撑工作直接跳过了数据预处理过程,采集的数据不再需要海量计算,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服务支撑体系主要是基于整合现有资源,硬件成本几乎忽略不计,也不需要另外配备维护人员,只需负担较低的系统维护费用,定期对交换机、服务器等进行软硬件维护和升级,投入的人力、物力处于较低水平。但对提高移动服务支撑工作效率,改善用户感受和降低用户挽留成本,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该体系还可以为市场营销部门预留接口,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为市场营销人员提供精准支撑。

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移动服务支撑框架。该框架可以很好地解决移动服务支撑中存在的问题,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云计算模型在移动服务支撑工作中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卫,李济汉,张云勇,等.电信运营商云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J].互联网天地,2013,3:006.

[2]李卫,李济汉,张云勇,等.电信运营商云计算体系架构思考[J].电信科学,2013,29(3):123-127.

[3]吴文豪.云计算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2):67-67.

[4]孟占永,任江伟,韩跃龙.云计算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24-124.

篇8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综合因素;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由于我国大力支持互联网技术和科技创新,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运输业的规模庞大,现有的交通网络已不能适应,所以公路建设不断增加,随着公路建设技术的日趋成熟,公路建设的质量也得到了较大完善,理论结合实践使我国公路施工技术取得较大发展的成果。

1.公路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对于公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公路施工技术已不能满足施工要求,当公路施工新技术应用后,公路工程的总成本得到明显的降低,具体表现在有效地提升了施工的效率,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得到强化,施工工期得到缩短。当前我国的公路施工技术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首先可以根据地基土质情况,在公路施工时使路面的强度得到较大的强化,运用先进的地基加固技术和加固材料使公路的路面强度得到较大提升,公路施工中管桩技术的应用取代了使用混凝土加固的复合型桩基,具体操作方法为,使用混合材料以桩基的形式进行加固,使用专用的大型机械搅拌混凝土,公路施工中混凝土的使用技术得到提升,为了节约成本,混凝土仍然以泥浆的形式运用到道路施工中去,这是由于技术的提升使混凝土的质量以及施工水平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在,一些大型的公路施工中,已经运用到了现浇模板,其带动了混凝土搅拌技术的发展,要制造高质量的现浇模板来保证公路施工的质量就要用到高质量的混凝土技术来支撑。公路施工技术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防水技术的发展,高分子的新式防水材料应运而生,将这些新式的材料运用到公路工程施工中,使得公路工程的质量得到空前的提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防水材料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相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定可以提升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2.现阶段道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道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表现在,部分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常做出一些影响正常施工和施工质量的问题,为了利益最大化,它们往往雇佣没有技术资质的小施工队进行施工,更有甚者利用不合格的建设材料,进行公路施工,对公路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另外,由于管理的原因致使施工的设备陈旧,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施工设备,这对于公路施工质量影响也非常大,现在常见的公路施工的质量问题为路基的强度不够,导致承载力下降,进而就会使公路路面出现翻裂的现象,根据不同的公路施工情况,在进行施工时,为了能够使公路施工的质量达到最佳状态,就要合理地利用地形,选择适宜的材料,利用先进的公路施工技术,才能建造高质量的公路;路面变形是因为路面支撑性弱,而且受到了较强力度的挤压,使公路的使用寿命明显降低。公路工程承载能力的质量影响因素很多,如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都是影响公路路基承载能力低的因素,产生的路面质量问题就是出现裂缝以及路面不平。

3.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的具体对策

3.1 构建合理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体系。在公路施工时,施工单位应预先做好勘测工作,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施工,确保公路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公路施工技术包含多方面,首先严格审核公路工程的建设计划、招标管理工作,其次在设计、材料、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严格进行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公路施工过程严格监督检查公路施工的每个环节,就能够提升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3.2 关键技术的落实在公路施工中的作用。现在一个项目的多个复杂的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得到运用,其中的碾压技术在公路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这种技术运用到位,就可以保证公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合理地配比混凝土,严格按照公路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混凝土的调配工作,尽可能地使混凝土的各项指标都能达到相应的标准,然后才可以进行道路施工的浇筑工作,公路施工的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执行标准进行浇筑,就会避免出现日后公路路面的各种质量问题。

结语

公路道路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公路施工工程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合理的运用科学的公路施工技术,这就要求首先要构建合理的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体系,确保公路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严格控制公路施工过程严格监督检查公路施工的每个环节,其次关键技术的落实在公路施工中的作用合理地配比混凝土,严格按照公路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地形,严格按照相关的执行标准进行公路工程施工,使我国的公路工程质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三阶段DEA模型;高质量就业;绩效评价

一、文献综述

建立合理有效的就业绩效指标是评价的先决条件。美国高校就业统计指标和我国的统计指标类似,主要包括就业率、工作稳定性和满意度、就业信息来源、经济环境因素、就业结构、薪资、专业匹配度等多项指标。英国法律规定高校每年要递交一份关于学生就业状况的报告书给高等教育统计署,英国还在国内所有大学开展“毕业生去向”调研项目,覆盖面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通过“毕业生就业水平”评价就业工作质量情况并且接受独立机构审计。约翰斯等(2017)认为,重要的是要在竞争激烈的政府资金需求下尽可能高效地提供教育,而当教育产出在资源方面处于最低水平时,效率就产生了。在Abbott和Doucouliagos(2003)、Avkiran(2001)以及Casu和Thanassoulis(2006)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到相同方向的论点。因此,对中国大学就业质量进行效率分析和绩效评估非常重要。国内在就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目前为学者普遍使用的方法有灰色关联度法、模糊数学法、数据包络法、TOPSIS法等。王春枝(2010)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专门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效益。王以梁、秦雷雷(2017)统筹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就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得出一个综合评价就业评价指标。王洪礼、贾岳(2015)采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参数法的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对天津市15所高校重点投资的58个学科进行了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并进行实证分析。宋丽丽(2013)采用了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测量了大学生就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个体特质、就业能力、外部环境和校园环境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绩效。Xiaoyue等(2019)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比较24所大学的效率并完成了非DEA有效DMU的投影分析,并指出了改进方向和具体的调整值。李林汉、岳一飞(2019)构建四阶段DEA模型,分析我国30个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进行动态横纵向评价分析。综上所述,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可知,中外学者在绩效评价研究时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拓展:针对高质量就业的绩效指标设置单一,忽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指标选取和权重的确定过于主观,无法进行量化的数据统计分析;体系构建处于“纸上谈兵”,学者探讨的指标体系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毫无干系,部分数据量化方法有待于研究者们充分研究如何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分析,如何使投入产出等各种指标转化为综合性指标,使得指标数据具有操作性是目前思考和研究的方向;绩效评价分析易受到环境变量的影响,如市场经济、政策施行、声誉、社会需求等因素影响,易受到环境变量影响,造成结果分析不准确。

二、高质量就业数据来源

本文立足中国高校就业发展质量现状,且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取性与有效性,基于数据的可衡量性选取数据相对稳定的2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理工、综合类高校)2017~2019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其进行高校投入导向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测度分析,为使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效率更具稳健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剔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非直接影响、弱影响的因素,选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最大的三个投入指标和六个产出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汇编》《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汇编》《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绩效评价: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一)第一阶段。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模型)在Charnes等人研究中得到了发展;为此类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三阶段DEA从高等院校投入角度评估了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绩效。1、DEA模型构建。在进行第一阶段初始效率测算前,应收集原始数据,真实的数据是支撑绩效有效性最直接的前提。DEA模型提供了两种“规模收益率”方法,即恒定规模收益率(CRS)和可变规模收益率(VRS)。本文选用投入导向的BCC(规模报酬可变)模型。2、模型效率分析。考虑主观数据可获取性、可衡量和可量化性,最终选定2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17~2019年三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教育经费总投入、专任教师投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三个投入指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人数、基层或就业人数、签约单位专业匹配度、学生就业满意度、雇主对毕业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六个产出指标,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QS综合排名、雇主声誉三个环境变量,并对其进行高校投入导向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测度分析。(二)第二阶段1、松弛变量介绍。我们认为松弛变量[x-Xλ]反映初始的低效率,此阶段目的是将上阶段的松弛变量分解成造成效率低下的环境因素、管理无效率和统计噪声,借助SFA回归,可以将第一阶段的松弛变量对环境变量和混合误差项进行回归,构造类似SFA回归函数,成功分解松弛变量,公式如下:Fni=f(Zi;βn)+Vni+μni]i=1,2,…,I;n=1,2,…,N2、松弛变量回归结果分析。进行第二阶段的计算之前,我们应首先确定此阶段适用的模型,SFA回归结果(2018年)如表1所示,第一阶段单边广义似然比在0.05的水平下显著,接受原假设,得出适用似SFA(随机前言模型)模型。(表1)SFA回归的目的是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测度的影响,以便将所有决策单元调整于相同的外部环境中。调整公式如下:XAni=Xni+[max(f(Zi;β赞n))-f(Zi;β赞n)]+[max(νni)-νni]i=1,2,…,I;n=1,2,…,N(三)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投入产出变量的DEA效率结果分析。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项的影响,重新调整后的投入产出变量再次代入DEA模型测算2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绩效,此时的DEA调整后效率已经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如表2部分高校结果,结果是相对真实准确的。(表2)1、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规模效率不仅反映出高校的体量,还能反映出高校的生均行政教学面积是否处于最优规模。整体来看,在29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约有1/3的高校规模效率较优。从三阶段效率结果来看,第一阶段处于规模效率前沿面的高校为10所,第三阶段处于规模效率前沿面的高校数为8所,规模报酬降低的3、Q、Z因高校投入资源未能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存在明显的效率损失问题,应重点监测资金使用,规模报酬未达到DEA有效高校应进一步加大高校资源投入。2、调整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部分高校效率值减少,部分高校效率值增加,剔除环境变量和干扰因素后,3高校DEA由效率前沿面降低到0.97,X从0.891增加到效率前沿面,这表明环境变量因素对29所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绩效表现出正增长和负增长效应,环境变量对这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效率有促进作用和降低作用。这从侧面说明高校办学效率的有效性并非完全依赖于I1、I2、I3的投入,更与高校内部治理机制、社会环境、校企评价等因素有关。3、不同区域分析,排除环境因素和随机干扰项影响,29所高校中达到效率前沿面的高校,东部地区有3所,占东部地区高校数的18.75%;中部地区3所,占中部地区高校数的42.86%;西部地区2所,占西部地区高校数的33.33%。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调整后的东部地区综合效率年均值变化最大,3年来相对于第一阶段的效率值均有所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发电装机、电网规模等多项指标已稳居世界首位,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电力行业应肩负起应有责任,在努力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实现的同时,加强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尽早谋划“十四五”及中长期电力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找准行业发展方向,着力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国家电力规划研究中心从规划和发展的角度开展了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以下四个对新时代我国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研判:

趋势一:电力在能源的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促使保障电力安全成为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核心要素,是电力行业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同时,我国用电量已居世界首位、体量巨大,年净增量十分可观,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电力需求增长的深刻影响:一方面,随着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发生历史性转变、向后工业化阶段不断迈进,我国用电增长将不会再出现前一阶段长期两位数高速增长的现象,2025年、203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分别为9.4万亿千瓦时、12.2万亿千瓦时左右;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以高端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用电、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用电,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居民生活用电将逐渐取代高耗能行业用电,成为拉动我国用电需求增长的新动力。预计到2035年,我国三产及居民用电量占比将上升至40%左右,二产用电比重仍将保持在接近60%的高位。

面对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电力工业保障平稳供应的任务仍然繁重,电能在消费侧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推动电力在能源领域的中心地位逐步提升,电力安全保障也逐渐成为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核心要素之一:一方面我国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对于补充我国油气短板具有重大意义,电力工业责无旁贷。2018年,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左右;另一方面,在能源的终端消费环节,如汽车、采暖、港口岸电等,因地制宜的用电能替代油、气、煤炭消费,不仅可以改善环境,更能进一步补充油气供应缺口,也是新时代电力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电动汽车、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将步入更高水平电气化时代。预计到203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35%左右。

趋势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电力行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据统计,我国90%左右的非化石能源须先转换为电能方可开发利用,因此,电力工业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的主战场,客观上起到了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电源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稳步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践行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成果。未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仍将是电力行业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预计2025年,我国电力总装机达到28亿千瓦,2035年达到38亿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未来增量较大,预计2025年可达到7亿千瓦以上,占比达到27%左右。2035年达到12亿千瓦左右,占比32%左右,但目前受制于技术等诸多因素,新能源因其间歇性、随机性及能量密度低等性质,还不足以作为基础能源支撑我国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所以,从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战略角度出发,客观上还需要发展一批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支撑性、基础性电源。2020年、2025年、2035年,水电开发规模预计将分别达到3.4亿千瓦、3.9亿千瓦、4.2亿千瓦左右;核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0.52亿千瓦、0.8亿千瓦、1.3亿千瓦;煤电装机规模将分别达到11亿千瓦、13.5亿千瓦、14亿千瓦左右。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且价格机制尚不完善,天然气发电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

趋势三: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创新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是电力行业贯彻落实科技强国重大战略的重要任务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此次革命基于新一代通信、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新能源等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是全方位、全面的革新,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我国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在这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领先地位。电力行业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天然享有和承担着超前规划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必须抢占鳌头,依托电力系统固有技术基础,加强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大力推动电力创新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大放异彩,切实贯彻落实科技强国重大战略。

近年来,随着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具有地理位置分散、随机性强、波动性大、弱可观性和可控性的各类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依托传统电网物理架构,将分散在电网的各类资源相聚合,实现动态优化组合、保证供需的实时平衡,最大限度地接纳分布式电源。电力需求侧管理也正逐步向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方向转变。未来一段时期,“云大物移智”等前沿科技,与能源电力系统深度融合后可显著提高电力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催生电力智能化、电力物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

趋势四:探索全球能源治理新模式,加强国际合作,是电力行业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我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应坚持开放包容、分类施策、合作共赢原则,在新时代始终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我国电力“走出去”,将能源电力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产业和明星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