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楂树的嫁接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1.树上管理
①树体结构: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有两种树形:分层形和开心形。
分层形也叫基部三主枝疏散分层形,分上下两层,层间距1.0—1.2m。主枝5—6个,每个主枝上有侧枝2—3个,主枝开张角度60—70°,上层主枝总长度不超过下层主枝的2/3,盛果期以后逐步落头,变成延迟开心形。
采用开心形时,在主干上合理选留3个主枝,每个主枝上着生3个侧枝,其中两个背斜侧,一个背下侧,主枝的方位角要均匀一致,自然开张。如若落头开心,则要清除过密大枝,达到全树枝枝见光。整形时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分2—3年完成。
在实际生产中,不管采用哪种树形,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低干:干高以50—60cm为宜,但也不宜过矮,导致结果后枝条下垂。
(2)中冠:树高控制在3m以下,冠径4m以下。
(3)打开光路:由于山楂枝叶量大,相互遮阴严重,透光率低,故大枝要少,辅养枝可适当多一点,防止光照恶化。
②修剪
(1)幼树修剪
山楂幼树在2—4年内,应充分利用其萌芽力强,成枝力高的特点,采取一切必要的修剪措施使骨干枝延长生长,促进树体多发枝,迅速增加枝量。修剪时少疏枝,对幼树骨干枝的延长枝以轻截(截去该枝条的30%)和中截(截去该枝条的50%)效果最好。对于有生长空间的强枝,在春秋梢轮痕处剪截,萌芽数和发枝数最多;对不缺枝的地方用缓放、环剥、晚剪、生长季拉枝和摘心等方法处理,萌芽率高,容易成花。弱枝缓放不动,可以逐步由弱转强,短截会削弱生长势,不利复壮。
山楂幼树容易偏冠,修剪时随时注意调整。对于生长过旺的主枝应加大角度,少留枝量;生长弱势的主枝应抬高角度,多留枝量,以保持树冠平衡。
(2)结果树修剪
加重细弱枝的疏剪,保证壮枝发育,多结果,同时要疏除病虫枝、交叉枝、重叠枝、并生枝,回缩下垂直、直立枝、连续结果的生长枝、细弱枝等。
修剪时,要保持主干、主枝、侧枝间的从属关系,调节好各主枝间的平衡关系。初果期的山楂树主要以中、长结果母枝结果,这些结果母枝多分布于骨干枝的下部,顶端几个芽抽生结果新稍或发育枝后,下面的芽多不萌发,呈光秃现象。对于这些光秃枝进行中部环剥、弯枝、别枝、抬高光秃带的芽位,可促进光秃带萌发枝条,结果1—2年后逐步回缩。
夏季修剪主要是拉枝、拿枝、摘心、抹芽、除萌等。由于山楂树萌芽力强,加之落头、疏枝、重回缩可能刺激隐芽萌发,形成徒长枝,因此要及时抹芽、除萌。每隔15cm留一个枝,尽量留侧生枝,当徒长枝长到15cm以上时,留10—15cm摘心,促生分枝,培养成新的结果枝组。
②树下管理
1.土壤管理
土层深厚的果园在改良土壤质地时,应加厚活土层,提高土壤肥力;土层瘠薄和沙滩果园,要深翻改土或深翻客土,加厚土层。
每年的春夏秋三季进行松土,松土深度以20cm左右为宜,秋季可以适当深些,春夏浅些。
2.施肥
基肥主要在秋季进行或结合秋季深翻进行,在采果前后至封冻之前愈早愈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可以在深翻时压入青草、麦秸等,并加以适量的磷肥和氮肥。
土壤追肥视不同情况可进行2—3次。第一次在春季发芽前追肥,自树液开始流动至芽萌动期,为前期追肥。第二次在花前1—2周内进行,为中期肥。这两次以氮肥为主。第三次在幼果二次速长期施入,大约在8月中旬,此时果实迅速膨大,并开始着色,以P、K肥为主,辅以N肥。叶面喷肥主要针对立地条件不好,树势较弱的树。可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钙、硫酸钙、磷酸二氢钙、硫酸钾或草木灰等适宜的稀释溶液。
3.浇水
山楂灌水时间一般掌握在每次施肥以后必须浇水一次。如催芽水、花前水、花后水、保果水和封冻水,一般田间最大持水量保持在60—80%为最好。
二、提高山楂产量和质量的一些措施
(一)品种改良
通过嫁接新品种,淘汰老品种,可实现丰产、稳产。
(二)刮皮
早春将树干和大枝上的老翘皮刮掉烧毁,消灭潜在其中的梨小食心虫、卷叶虫、星毛虫、红蜘蛛等害虫。第一年刮后必须隔1—2年才能再刮,以便潜伏芽破皮而出形成徒长枝,更新树冠或培养结果枝组。否则连续刮皮会将芽孢破坏,不能发芽。
(三)疏花疏果
根据花量大小,适当疏花疏果,可实现稳产丰收,提高果品质量。
(四)保花保果
花期向树冠喷洒0.4%硼砂水溶液或50ppm赤霉素溶液,见滴水为止。
(五)合理采摘
篇2
一、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1.跨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通对文学现象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宗教、地理、经济等多种社会价值标准进行评判,并通过比较研究区分审美与艺术形式,使得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了西方正盛兴的“生态批评”,即把文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强调该领域研究具有跨学科和全球性视角的同时,认为我国学者研究生态批评应具有自己的视野和更客观的角度。正如文学反应的任何一个社会侧面一样,环保绝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概念,它牵涉到诸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蕴含集团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则以“比较文学之外———略谈风景学的范围和重点”为题阐述了兼容或跨越地方研究(placestudies)、空间研究(spacestudies)、环境研究或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三支貌似独立的学科的风景学(landscapestudies)。比较文学的风景学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其研究对象锁定在其与文学、艺术和美学交叠的范围之内。近年以来西方学界围绕风景的定义、风景引发的诸如文化民族主义、地方感、身份认同、自我意识、人与环境等重大议题曾展开争论。中国学者的研究有必要在厘清诸家学说的承继或扬弃关系的基础上,对许多问题进行重新界定从而确立学术走向。邹建军教授在题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反思与构建”的发言中,反思了国内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他认为中国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西方空间批评的翻译和介绍、文学的历史地图描绘、文学中心的地理变迁、作家作品的地理分布;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比较文学地理学批评进行建构:对重要概念术语(如地理基因、地理建构、地理影像、地理叙事)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文学地理学的框架下来重新梳理文学史,探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并可援引其指导其他一些研究。武汉大学张晶通过《山楂树之恋》及《唐山大地震》所引起的反响谈到文学通过影视艺术的嫁接、传播及文化的透视所引起的思考,由此比较文学研究应可涉及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传播学、文学与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南民族大学尹锐则以“人文地理学与英语后殖民文学的关系”为题提出了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后殖民文学进行结合研究的倡议,他认为后殖民文学在当今是热点,人文主义地理学至少可以从风景与创伤、风景与权力、地理与逃避等三个方面切入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实例。除了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探讨,与会学者也对自己在本领域所进行的一些实例研究进行了交流。惠州学院外语系汤富华教授首先以“论翻译之颠覆力与重塑力量———重思中国新诗的发生”发言,利用大量文学史料论证了翻译在中国新诗的产生过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武汉纺织大学谭燕保教授则以“他者镜像中的他者———看《女勇士》和《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书写”为题,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分析了汤亭亭和托尼•莫瑞森在女性书写方式角度上的表层相似,但深层书写方式的巨大不同。通过对比二者去追溯主体的身份诉求便可明显看出其差异,进而推知同为美国少数族裔的华裔和黑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蒋金运则以“北美华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中国想象”为题,通过生态伦理想象模式、策略及内容的研究透视了北美华人作为主流文化边缘体的心理图式。安徽大学刘云以“《庄子•齐物论》与《盗梦空间》的互文性解读”为题,从互文性视角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梦”的异同,从而昭示了东方文化的务虚和西方文化的务实。武汉纺织大学刘慧则以“生态伦理视域下杨克的悲剧”为题,对奥尼尔戏剧“毛猿”中的珠宝店、皮货店场景、人与猩猩的握手细节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细节的精心设置显示剧作家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和人文关怀。湖北警官学院张友文教授谈了自己对公安文学的研究。武汉大学博士生韦照周和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杜雪琴分别关注了“羊皮纸效应”和易卜生创作中的地理诗学问题。
二、比较文学研究原则的坚守
比较文学自诞生百余年来,可以说一直是危机重重,质疑不断。中南民族大学叶绪民教授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肌理的再思考,在承认比较文学不断吸纳新方法、新角度的创新意识的同时,道出了比较文学的核心何在之疑惑。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谨防过宽,应注重比较本体及本体的文化角色,在文学流通中去进行比较研究。如果说比较文学研究以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来分,本学科应以内部研究为主,且在外部研究中注重文学性这个关键所在。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则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在质疑声中显示其生命力,其研究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化用,应谓之顺理成章。同时,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胡亚敏教授对比较文学提出了三点思考:其一,比较文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拓展应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本学科所受到的理论冲击、文化冲击及与政治的结合。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与文化冲击,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得本学科担负着对强势文化反叛的使命。其二,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应清楚,比较文学应有自己的坚守。应当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既要开放又要保守,要有自己的阵地,要有助于文学的发展。其三,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民族性坚守。当今的中国需要研究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湖北省比较文学的特点,在于中文与外语两支学术队伍的融合和互借,及身处中国腹地的包容胸襟。综上所述,此次研讨会不仅关注学科理论构建,也重视具体案例研究。这昭示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不仅要吸纳各种新思潮和新观点,更要有自己的学科坚守和发展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