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理论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教育的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教育的理论

篇1

关键词 中学生 创新教育 体验式

1 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 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 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兰生,金向阳.试论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篇2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要求高校培育出创祈型的专业人才。这些创新型的人才具有否定权威,自主学习,积极乐观的特点。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可为高校从学生、教师、认知任务和环境四个方面全面实施创祈教育提供指导。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学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应加强实施与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即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

目前而言,高校的创新教育从整体上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严重滞后,抹杀了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因此,如何在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广大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的意义建构,既有个体的成分,更是社会性因素的作用。社会与自身具有的各种观念、认知胡互作用,所以知识不断形成,又不断根据情境改变。

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但学习者并非是单独的个体在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突出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认知任务对学习者发展方式和速度的重要影响。

另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各自的经验和倾向。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个体会选择学习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知识。而来自个体经验背景上的差异,使得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理解常常各不相同。所以学习者以原有知识经验为背景,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由上述可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社会情境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的建构裕要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同样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所以社会情境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主要源泉,他们带着不同的先前经验,进人所处的文化与社会情境进行互动,建构对知识的独特理解。

从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认了学生、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四个方面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处在书心位置,而教师、认知任务、环境则构成了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在环境。学生、教师、认知任务境在动态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共同成为学习的基础。

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立高校创新教育体制的启示

(一)明确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发展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杜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对我们的启示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一点与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所以在高校的教学与生活中,注重大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薄重并提倡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必须的条件。

同时,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突出了学习者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学习中的至关重要性。高校创新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每一个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身的创造潜力。这一点对于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真正完整的社会人而言有着重要作用。因为正确的自我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积累特定的知识结构,确定能力的发展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启迪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定条件下结成真正的创造性成果。

(二)增进教师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教师或更有经验者对学习者的帮助指导作用。在此.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者,他是信息的交换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这一理论启示我们:高校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师生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充分球重学生的个体性、独特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同伴,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应用性的学习,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一新型师生观正好适应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另外,高校创新教育的目的并不仅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更强调对其创新人格的塑造。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主导,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更是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所以,教师本身就应具备创新人格,不皿守成规,勇于坚持真理。这样,大学生就可以在与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积极的作用力,从而主动、自觉地加强对自身的创新人格塑造。

(三)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用新型教学法促进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认知任务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社会建构主义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徒模式”“随机进人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任务教学法”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是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法,正适合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及时更新最新科研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最新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指导大学生主动地解决问题是新型教学法的关键之处。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用“问题”(锚、任务或课题)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根据“间题”(锚、任务或课题)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这一主动寻求知识的表现体现了创新教育的“主动学习”精神。

最后着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当引导大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相互鼓励与促进的学习氛围。由此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养成团队合作意识。

在高校教学中运用新型教学法,最重要之处在于“问题,’(锚、任务或课题)的选择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目前.新型教学法中的“任务教学法”广泛应用在英语、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四)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营造高校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情境的重要性,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环境才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工作中要把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中心地位。一方面加大对创新教育硬环境建设的投人,提供学生实践创新的先进实验设备与最新的学术资料.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以课题资助形式帮助大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川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良好创新教育软环境,即规范高校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气息。

在具体实施中,首先,改革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提倡民主管理,鼓励自主管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间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多种教育体式及考核方式,提倡学分制、选课制及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丰富大学生对信息的渴求,使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拓展。此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开放性的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扩展学术视野;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内容创新,推进文化活动的形式创新,在各种活动的锻炼中,实现大学生学术性、创造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发展。

篇3

一、高校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大众化、多元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趋势,高校之间竞争的局面也必将越来越激烈。

高校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快速步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带来了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观念的转变和高等教育一系列的变革。大众化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办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正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多样化包括办学水平多层次、科类结构多样化和学校规模与办学形式的多样化。高校要想在多样化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面临着不断提升竞争力的压力。

对于高校而言,高校竞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取自身发展的优势地位,它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高校的竞争力,就是为争取自身发展优势地位所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方案、合理的学科梯队、科学的战略决策、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等因素。因而,高校要想保持自身的生存空间和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然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高校竞争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

高校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进行扎实探索和开拓创新的工作,而管理创新则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本保证和战略核心。管理创新是时代对教育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推动教育发展和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管理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创新职能的体现,更是一种管理思维的变革;它不是一般的着眼于实现当前管理目标和任务的活动,而是关注未来、发现创新机会的活动;它也不是一般的管理手段与方法的革新,而是对管理中包括制度、组织、文化等各个资源或要素的重组与创新。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和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新形势,提升高校竞争力与高校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管理。大学管理创新主要是指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手段以及管理人员的挑选、培训等方面进行创新,目的是形成对创新具有导向作用和牵引作用的大学创新文化,更好地为实现大学的职能服务。

高校所面临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管理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大学创新管理是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办好大学,促进大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推进创新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和完善教育管理方式,以管理创新来促进大学创新。管理创新不仅是教育管理的目的,也是高校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教育管理中,人是从事管理的核心,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太健全,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不仅缺乏相对稳定的、符合学校发展规律的规则体系,还缺乏与大学相适应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应借鉴国内外组织中先进的管理经验,广泛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外实践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教育管理创新的氛围,积极培养创新人才,为高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与源泉。

2.改变学校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进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的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合格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定位,其核心就是要实现教育创新,这就是新时期的办学理念。

当今世界的大学教学模式,正在由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单向传输型”教学,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型”教学转变。大学教学应为其终生学习打好基础,大学教学的目的不再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其发展能力和认知能力,即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

为适应时代要求,应该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上。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教育实施的突破口。发展创新教育必须从教育全过程出发,要把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视为同等重要的地位,都作为实施创新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并在两个主要渠道内不断探索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个性培养发展的多种需求。

3.不断完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在知识经济社会,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把高等教育立足点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即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把过去以“授技”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主动追求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教育要逐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4.创特色,树品牌,实现高校个性化战略。特色是基础,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当前,特别强调高校实行表现特色、突出个性的差异化战略或称个性化战略,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正如企业的竞争靠品牌一样,高校的发展应靠特色,有特色的目标定位、有特色的课程、有特色的培养方式与服务方式等有着巨大的竞争力,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水平。学校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重要的是要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品牌效益,关键的是在于学科和师资水平,在于培养学生的质量。所以高校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优势,办出精品、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一流,这样才能使高校能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篇4

1.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1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计算机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1.2 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 “情景创设” 、 “主动探索” 、 “协作学习” 、 “会话协商” 、 “问题提出” 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了客观条件。

2.信息技术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 “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 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挖掘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信息朝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

如在学习 windows98 的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后,可事先将学生以往建立的文件移动到其它的目录中,学生上机时便发现自己的文件 “不见了”,纷纷提出为什么?此时再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他们便可能找出“被删除、被更名、被复制到其他目录中后再删除源文件”等多种答案。教师再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进一步分析,肯定其正确的方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开阔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后在众多的解法中,经过归纳、判断和比较,最终得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又如我在教学生编辑文档时,让学生比较学过的几种编辑工具来实现最佳效果。这时,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尽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我抓紧时机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文字编辑。这种教学方法,经过课后的检验,学生掌握得很好,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应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训练基本功,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1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在计算机教学开始时,就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不断积累有关计算机的各种知识,到对计算机了解到一定程度时,我把他们积累的各种知识,定期举办成一个展览会,让学生们在这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时代的步伐。

3.2 我结合字模块教学,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共同联合举办不同主题的电子板报竞赛。关于字模块教在其他学科中丰富多彩的应用,我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我发现在教会学生制作课程表,写通知,排版等简单的操作,但还没有更深层次的应用时,学生学着学着,兴趣就不浓了。为此,我与语文、数学、科技、体育等学科教师进行探索,发现实行老师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综合类电子板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电脑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3 我在 Powerpoint 幻灯片制作教学中,把简单的电子文稿的演示逐渐转入电子动画的创作,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电子绘画,电子音乐进行创作,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定期为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动画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农村干部;反腐败;廉政建设;思想教育;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036-01

对农村干部的反腐倡廉思想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必须创新廉政教育机制、方式,在取得实效上求突破。笔者认为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廉政教育方法。做到“三个突出”,让广大村干部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一是在教育对象上要突出层次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做决策、干事情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因此,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必须要兼顾主要对象和一般对象,突出主要对象,分层次施教。对村领导干部要紧紧抓住权利观念教育这个核心,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村领导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在思想上筑牢廉洁从政的防线,经受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而对村一般干部要抓住群众利益、家庭利益和自身利益相统一这个核心,加强遵纪守法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能够做到照章办事、按制度办事。二是在教育内容上突出针对性。要抓住容易引起广大农村干部思想深处的共鸣点加以引导,触及灵魂。如针对广大干部“腐败风险”意识逐步增强的心理,以江苏省建设厅原厅长所写的忏悔录《七笔帐》为教材,在村干部中开展的了“细算七笔帐,树立正确权力观”教育,对广大农村干部思想触动很大,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在廉政文化创建上要突出群众性。预防腐败必须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强大舆论氛围。因此,在开展廉政教育中,要通过有效形式去引导群众。如某县去年举办的“倾听群众心声报告会”活动中,通过组织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报名参与,让基层的广大村民面对面为村干部做报告提意见,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村干部们会后纷纷说:“倾听了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怨,找到了工作的差距,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今后这样的活动要多开展”。

二、创新教育形式,让广大农村干部自觉融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的党风廉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教育方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入情入理、入脑入心。一要把廉政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地方文化特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就要把廉政文化融入特色文化之中,利用有效的载体去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某县在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中,注重借助本县广大农民群众喜欢书法的优势,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廉政书画展,700余名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廉政书画作品创作。该县又从中筛选出200余幅优秀作品进行展出,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二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经常性教育。要充分发挥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平台作用,通过这些媒体把廉政教育内容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中。近年来,某县在电视台设立《廉政方圆》专题栏目,进行基层廉政教育,又与县移动公司联合举办了“廉政警句征集”活动,把征集到的廉政警句通过网络平台,每周给全县领导干部发一条廉政短信,进行经常性的提醒。有一位村支部书记形象的说“每当看到廉政短信时,就会自觉告诫自己,要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三要把廉政教育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中。用歌曲、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干部进行廉政教育。

三、创新廉政教育工作机制,真正形成“大宣教”工作格局。开展廉政教育不是纪检监察机关一家的事情,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一要明确各部门责任。有纪委统一协调,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到责任部门,压死责任,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变纪委“一家唱”为“大合唱”。二要严格目标管理。要推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考核办法,加大考核力度,使廉政教育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三要强化责任追究。对不能完成反腐倡廉教育目标任务的,要追究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以压力促动力,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工作合力,以扎实有效的廉政教育来推动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昌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新农纵横.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周卫东.廉政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谭国箱.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与探索[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4]宋希仁.做一个廉洁自律的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篇6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另外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造的客观环境,结合听、说、读、写,尽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如模拟采访,互相答疑,讨论辩论,即席发言,口头作文,作文互改,集体评改等等,组织文学社团,办班级墙报,手抄报,鼓励指导学生投稿,开展语文智力竞赛,组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等等。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中锻炼和造就学生的创造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轰轰雷声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青菜萝卜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掌握课件制作本领,特别是对学生吸引力较大的动画效果,更要精心钻研,实践证明: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1.注重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自主性的培养有赖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所以,教学活动都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敢干,把创意和构思付诸行动,这样,学生才可能更多地体验到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具有价值。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文中的内容,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伽利略做的两个实验,所以,课前先布置学生回去准备实验器材,上课时,在课堂上亲自做这个实验,学生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整堂课上,好像有许多科学家在搞什么发明创造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突出“思考”,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的故事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3.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篇7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数学教育 教育理念

职业学校专业类型繁多,学生由于基础理论较差,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再加上综合素质原因,无法适应非技术性职业环境。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了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性。因此,在加强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重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1.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切合践行生本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绝不是“就业教育”、“吃饭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必须体现生本教育理念,必须体现和落实生本教育观。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以生为本,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生命的成长。生本课堂是一种新的课堂形态,是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教学形态,这样的课堂氛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积极主动参与的。践行生本教育理念,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对椭圆的学习,椭圆的概念就是核心,而椭圆的性质,从逻辑上讲都是为椭圆的概念所规定和存在的。学习目标做到“有营养”,首先要准确定位。先思考、解决面对数学概念的同一内容,到底学什么,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哪儿,学到什么程度,哪些是难点,哪些是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丰富。如果仅局限在数学概念表述,停留在死记硬背关注文字上,这是浅层次的,营养指数不高。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外延、内涵做出恰如其分的诠释分析,体会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对数学概念内涵建立起丰富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最小的系统,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由他们去探索、发现椭圆的其他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承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对人潜能无限的认知,更体现了平等意识和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支撑生本教育体系的有三个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生本教育把考试评价主动权还给学生,改为评研活动,从控制学生生命变为激扬学生生命。无论是什么教育,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支持的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肯定人的生命的前提下,提倡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只有推动人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教育自身的发展。

2.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践行教学模型发展理念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应考虑专业的需要,构建与完善专业模块数学,模块化作为能力本位的主要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使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精选内容,保证重点,剔除与职业能力联系不大的、陈旧的、重复的、过深的理论知识,从而节约课时用于增加新知识与加强实践环节,为实际问题和专业课教学提供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根据专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需要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专业知识向纵深拓展。

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获,并有所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引入模块化模式下的“分层”教学,让学生得到不同发展。财经管理等专业的数学职业模块教学内容可以包括线性规划、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数据表格信息处理,此外还可以增加函数及应用、导数、概率与统计等有关内容。另外,针对不同学生在数学基础、认知结构、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上的差异,可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重点考虑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要培养具有数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合格人才,就必须构建数学教学模型的理念,从学生的能力本位出发,实施区别化的智能教学和特长培养,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而且面向职业群,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宽的择业范围,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3.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切合践行终身发展理念

终身发展教育,既有学校自身的终身发展,又有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终身发展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范畴,又是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如何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紧扣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并推动全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职业教育受教育者如何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师应树立起以发展观为指导的数学教学信念,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信念与当前数学教学新理念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进行有意识的优化,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数学教师应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形成某些能力优势;引导学生在尊重并遵守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规范、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多元价值选择;促进学生在先天的生理优势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特殊技能或能力。如果把学生看做是“合作者”,就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与活动,并参与决策。把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放在解决一些实际课题中,使教学内容、方法与在社会职业技术上的应用联系起来。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师选取的范例要突出职业特色,所涉及的数学内容要广而浅。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注重生命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而,也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模式。数学应用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比如“分期付款”、“投资效益”、“设计规划”、“最佳决策”等,这些经济问题的解决原理就与数学中的数列、函数等密切相关。根据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在进行等比数列求和知识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有关分期付款问题的案例进行教学工作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数学专业知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需要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还需要奠定个性发展的基础,达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4.职业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切合践行现实生活理念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新课导入要“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导入新课时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使数学问题以更生动具体的形式出现。例如讲解平面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看一段录像:陈佩斯早期的小品《修椅子》,从而引出新课公理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教师把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在创设与真实任务相似的情境中,呈现数学问题。例如,学习数列时,教师可引用历史故事:高斯快速计算出1+2+…+100,以及“国王赏大臣米”,等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设置悬念型的问题,这样导入数列新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的动机。对于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银行存、贷款中的利息计算问题,商品的销售利润问题,等等,要结合社会实际与科学知识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探索,让其体会到数学的用处,数学的乐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实践会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储备大量的形象信息,这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资料信息储备,同时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数学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数学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可以解决人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甚至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坚持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职业教育必须紧扣经济社会、人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跨越身份界限,不仅要给受教育者基本就业技能,更要给他们足够的基础能力。提高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路在何方[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3).

[2]易康平,晏丽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篇8

【关键词】高职两课教育;创新理念;改革

调查数据显示,现在两课教育在高职中并不处于重要的地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校对两课教育的轻视。加强两课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的重要手段。为此必须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使其贴近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着想,这才是高职两课教育改革的创新理念,也是使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改革两课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必须要创新才能跟得上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的两课教学方式是注定要落后于新时代的——通过记忆背诵、靠不断做题获得既定理论不能真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过于沉闷,不能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要打破这个陈旧的僵局,改革两课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就是最有效地方法。它能使教与学相互结合,使教学方式从以往的单方面灌输知识模式转变为双向提升、多向发展的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此外,加强两课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重视程度。不仅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两课教育的改革创新,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二、建立两课教育创新模式的五个方法

(一)传统教学与信息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教学相结合,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最优的外部条件, 使学生的思想更大地开发出来,发挥想象,多方向发展。虽然国家在教学手段上不断改革,但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师还处于多数,为此,应积极开发新型信息教学手段和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教学资源。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 课堂上需要用到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多媒体设备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必要工具, 在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包含的信息量具大,能从互联网获得多于书本的知识;其次,其表现形象更多为动态,这样对比书本来说更具感染力,不仅概括性强,还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效率,是一个课程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相互结合,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

(二)教与学相结合。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会根据教师的授课质量改变的。教师一人讲课,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后布置好作业,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结束一堂课的,这样的课堂讲授完全不能体现出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是一堂课的核心,应该要与学生产生互动,带动他们的兴趣,授课时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创新型的高职教育是不能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作为老师,不能产生只要把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够了这种想法, 应针对两课的特点,区别于以往的传统方法,采取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 例如:根据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不足,教师在讲授的过程可以中提出相关问题, 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时间,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在实践中发挥出作用。

(三)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教学大多在课堂进行, 而适合信息时代的两课教学方式应该是在课堂上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动课后实践。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因其所在的场所各种各样, 教学形式灵活多变,针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能有不同的理解, 非常符合两课教育的特点。对于在课堂教学的沉闷这一缺陷,这种非课堂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更加具体更加有效,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走势,还能了解国情、产生体验处身于社会的效果, 增加了学生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谓课后实践,顾名思义就是指在课堂以外针对书本相关内容进行实践活动。诸如:访问相关人员,参加演讲会,调查问题来源,现场考察等。

(四)以学习为核心,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现在的学校大多是以一个学年为基准进行教学的,其实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实施特定教学才能最大化教学质量,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是相同的,同样,每所学校的师资质量也是不同的,为此学校需要制订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例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加合实际的环节,使理论不再空洞。利用电脑、书籍等信息技术方式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再加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举一反三,教学质量必然有一个飞跃的提升。针对学生上课时的反应实施不同的教育,课后老师尽量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书面作业只会形式化,教导学生参与其中才是最优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余就有更多时间更多兴趣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

(五)时代性的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传统严肃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非常适应两课教学内容的参与性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严肃,大部分教师认为学习是一种严肃的事情,轻松对待学习是不可取的,但是这对于两课教育是弊大于利的。不活跃的课堂气氛, 会令到学生心理状态不佳,严重的还会导致精神上产生不必要的紧张,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产生负面效果。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才能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不单纯只是教师单独教授,而是应该通过师生间活动与交流,因为学生与老师的观念和行为有所不同,教学方式就必须适应和调整,互相沟通才是最好的方法。其中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换信息,参与讨论等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创新型教学方法配合上包含了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必定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吸收经验,在课堂上的教学与实践的广泛结合,从而加强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型的两课教育能促进高职学校的课程发展,它是对高职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还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内涵,使两课教育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感悟,成为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剑虹,汪阳.从教学角度认识拓展训练[J].四川教育学院报,2010,(10):9-11.

篇9

【关键词】灌输理论 思想政治 创新发展 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2-0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教育长期以来都被我国作为基本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也具有了较高的成效。但是在当代的发展中,这种方式越来越体现出其不足之处。其主要就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给传统的灌输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并将精力放在新的教育模式中。但是,灌输教育模式能够应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有一定优势的,不能随意的抛弃。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环境下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思想政治灌输教育在不同的时代定义也不同,但总体上仍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定义。狭义上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主要是指教育机构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以课堂授课等方式传输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广义上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利用宣传教育等方式,把政治观念和理想传播到广大民众,让广大民众理解并认可这种观点和理想,并将其转化为广大民众的行为规范,达到社会和谐与发展。 

思想政治灌输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动态性。灌输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以受教育者为核心的教育。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动态性,不能在信息时代和多媒体时代中完善灌输教育,将时代元素融入教育过程。第二,系统性。在我国各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模式都有较强的系统性,同时灌输模式能够将教育体系中各个板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教育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模式创新发展的可行性 

(一)灌输模式本身比较完整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教育主要是指满足相应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和每个受众本身的不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是一种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当前社会中,灌输教育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主要的导向,并且还有“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各类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重要支撑,同时其内部的各个模块之间联系都比较紧密,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下进行创新发展只需要对教育模式本身进行一定的改良就能够较好的满足需求,不必创新太多内容,因此创新发展的难度会大大降低。 

(二)灌输模式创新发展的环境优良 

马克思认为,生活环境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在物质决定意识的理念下,人的思想意识也会随环境变化而改变。因此,环境本身对于个人的观念形成就有较强的感染作用。灌输教育能够全面的对个人进行教育,利用手中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创建出一个最适合受教育者的教育环境,是一种动态的教育过程。而对灌输模式进行创新以后,教育环境必然会得到相应的革新。特别是创新的过程是结合时代特点的革新,因此创新后的教育环境一定会更适合受教育者,从而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模式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融入信息教育技术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体系之所以会发生巨大变迁,最重要的就是互联网带来了较强的互动和沟通,体现出了教育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因此灌输模式要想得到创新发展,也比如融入信息教育技术。目前适用性最好的技术就是对话互动式的网络灌输平台和疏导系统模型。这些技术的详细应用主要分为三步。第一,利用网络环境搭建一个网络平台,比如BBS论坛、留言板等,创建一个网络环境。第二,督促所有的党政干部,受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师都加入到这个网络平台中,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互动。第三,教育者要明白平台的建立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灌输模式的最终任务还是教育而不是互动,互动交流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同时在平台应用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的言论,这个时候要使用疏导系统进行必要的屏蔽,并纠正受教育者的思想误区,避免受教育者出现思想污染。 

(二)创新教育方法 

传统的灌输模式强调说教式教育,但在新环境中,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但是新媒体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容易受到其他不良思想的污染,因此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模式的力度。这个时候,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当前受教育者都有较强的个体性,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转而发掘受教育者的自觉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反省、总结,通过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下一步的学习中纠正自己。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使用以前的那种强制灌输教育模式,而应该采用当下的引导灌输教育模式。 

(三)更新教育内容 

传统的思想政治灌输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在很大原因上也是因为其灌输内容与时展不协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应该不断丰富灌输教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多引用一些与时俱进的新成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灌输内容进行精炼和总结,保证内容符合当下时代的特征和潮流。其次,还应该不断的拓宽灌输内容。优秀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都比较突出的人才,因此灌输教育的内容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拓宽,不但要关注政治素质的提升,还应该注重培养教育受众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保证其全面发展。最后,灌输教育的内容必须要联系实际,致力于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之中,可以将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加入到教育体系中,通过探讨这些热点事件让教育受众能够理性的分析各类社会问题。 

四、结语 

灌输模式对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灌输模式之所以在当今教育体系中应用效果不明显,归根到底就是没有与时展相结合。所以,灌输模式的应用要融合当下发展非常迅速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强调受众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从而使灌输模式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林. 灌输理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与创新[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8):97-98. 

[2]武从琴. 灌输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02-105.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从何而来呢?关键在于人才,在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又在于创造性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大胆质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对问题或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问题或结论是否就是绝对正确?是否就是无懈可击?在一连串的质疑问题面前,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训练,培养学生聚合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性思想,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三个思维角度。这三个思维角度又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

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1993年全国六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元宵。”解答此题要从民俗、民习、物象,抒情议等角度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学的方案。此类例题很多,不胜枚举。

(二)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

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三)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

一名成熟的教师,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还会形成风格,形成流派。越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越多姿多彩。学生总有“常听常新”的感觉。此外,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可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的方式。在进行急骤的联想训练时,要学生像夏天的暴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观念来,不能迟疑,也不考虑质量的好坏和数量的多少,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四、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实践,加快学生创造性能力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