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调查;分类;评价;禄劝
作者简介:肖洪磊(1979-),男,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及旅游地开发;(云南昆明 650031)陈永涛(1977-),男,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民族艺术传承与保护。(云南昆明 650201)
本文系县校合作课题《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2011-2030)》研究成果。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滇中北部,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东经102°14’-102°56’、北纬25°25’-26°22’之间。禄劝北接金沙江与四川省会理、会东两县相望,东北接东川区,东邻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南连富民县,西、西南与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毗邻。县域总面积4249平方千米,现辖16个乡、镇。禄劝县所在的滇中地区早在先秦时期便已成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丝绸之路西南道“马援古道”、“茶马古道”及“步头路”等和东南亚、南亚、中亚乃至西亚地区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现今,禄劝位于云南省旅游业“一个中心五大旅游区”的中心区域,是昆明市北部五县区的重要节点,对昆明乃至于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调查区域与方法
(一)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为禄劝县域下辖的屏山街道办事处,撤营盘镇、九龙镇、茂山镇、翠华镇、团街镇、中屏镇、皎平渡镇、乌东德镇8个镇,汤郎乡、马鹿塘乡、云龙乡、则黑乡4个乡,总面积3680平方公里。转龙镇、乌蒙乡、雪山乡因行政托管原因未列入此次调查范围。
(二)调查方法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方法,课题组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过程采用“旅游资源详查”和“旅游资源概查”两种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整个运作过程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并尽量做到内容简洁和量化,以保证调查结果的质量。
1.旅游资源详查。旅游资源详查主要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县域旅游资源全面情况;完成全部旅游资源调查程序,包括调查准备、实地调查;对县内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提交全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2.旅游资源概查。旅游资源概查主要用于了解和掌握县内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对涉及到的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二、资源类型及分析
(一)资源类型
通过实地踏勘与分析,禄劝县旅游资源在类型结构上包括8大主类、24个亚类和65个基本类型,376处典型资源。见表1。
(二)类型分析
从资源类型角度看,禄劝县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类为主体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以建筑景观类和旅游商品类为主体特征,是一个集温泉、峡谷、河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富集区。见图1。
(三)空间研究
1.整体分布。禄劝县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布较为均衡,13个乡镇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分布,但集聚的类型、数量有所差别。其中:翠华、中屏、云龙、汤郎的单体资源较多;汤郎、翠华、茂山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云龙、翠华水域风光旅游资源丰富,翠华、则黑、汤郎生物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汤郎、云龙天气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皎平渡、撒营盘、团街、屏山、九龙遗址遗迹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翠华、屏山、中屏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丰富,翠华、汤郎、中屏、则黑旅游商品旅游资源丰富。详见表2。
2.分布特征。根据行政区划和地理区位,将禄劝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旅游片区。见表3:
通过见表2、3和图2的分析可见,禄劝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以下特征:南部片区旅游资源数量最多,北部片区次之,中部片区最少;在北、中、南三个片区中,人文活动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资源所占比例最高。从三个片区各自的特色看:北部以红色文化、农业生态资源为典型代表;中部以罗婺民族风情、河湖旅游资源为典型代表;南部以温泉、历史文化、峡谷观光旅游资源为典型代表。
3.资源区划。通过对禄劝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宏观调查分析可得出:不仅北、中、南三大片区之间存在旅游资源数量、类型的明显空间分异,在三大片区内部也形成了主题不同的资源聚集片区。详见表4。
三、综合评价
(一)定量评价
1.旅游资源单体质量等级评价
(1)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在实地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国标中所规定的分类评价体系,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赋分,然后根据所得的分值和等级指标给旅游资源单体确定其等级。
(2)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依据上述评价方法,禄劝有旅游资源单体376个,其中五级旅游资源有2个,四级旅游资源有6个,三级旅游资源有28个,二级旅游资源有36个,一级旅游资源有49个,未获等级旅游资源255个,分别占旅游资源总数的0.5%、1.6%、7.5%、9.6%、13%、67.8%。见表5:
(二)定性评价
1.总量丰富、类型齐全。禄劝县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禄劝县的旅游资源涵盖了我国旅游资源的8个主类、24个亚类、65个基本类型。自然旅游资源4大主类齐全,基本类型有27种,资源单体达160个,具有雄、奇、险、秀等特点,景观丰富,类型多样,能给游客带来多重感受;人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4大主类齐全,基本类型有38种,资源单体达216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罗婺民族文化、土司文化、马帮文化使禄劝成为绚烂的历史文化汇聚区,能满足旅游者的深层次的文化需求。
2.特色突出、品质较高。禄劝县的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品质较高。在自然资源方面,以“昆明的科罗拉多”普渡河大峡谷、“休闲养生温泉”练甸温泉为代表,资源特色突出,极具市场卖点;在人文资源方面,禄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点”和“云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皎平渡红色旅游为典型代表,此外交融荟萃了彝苗文化、罗婺文化、土司文化、马帮文化等人文资源,这类资源品位高、价值大,是今后旅游开发中的亮点。
3.组合良好、相对集中。禄劝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三大片区、五大特色主题资源片区不但各有特色,且区域组合较好,体现出人文与自然资源的高度融合。北部集中了红色文化资源、农业生态资源;中部以罗婺历史文化资源为特色;南部汇集了峡谷温泉、历史文化资源。这种资源特色突出、主题明显、空间相对集聚的特点,有利于资源的集合开发。
4.保存完整、适游期长。由于开发滞后、海拔跨度较大等因素,禄劝县旅游资源普遍存在保护程度较好、开发潜力巨大的特征。自然资源保存完整、破坏不大,人文资源受外来文化侵蚀较小,原生态显著,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禄劝气候状况优越,全年宜游览的日期超过300天,适宜游览的时间较长,全年都可接待游客。因此如能按照梯次逐级分期开发的策略,将禄劝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开发,禄劝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四、开发指向
(一)红色体验旅游
禄劝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国内外都极具知名度,但至今仍是初步开发,鉴于其资源的独特性与高品质性,应依托皎平渡口、洞、渡江纪念馆、纪念碑、“毛公山”等特色资源,建成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体,集红色教育、影视拍摄、红色科考等为一体的高品质的红色旅游小镇;同时把翠华的铁索桥、路居纪念馆、铁索桥,撒营盘的石板河狙击战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形成禄劝县的核心产品与精品旅游路线。
(二)民族文化旅游
禄劝县作为彝族苗族自治县,拥有彝族、苗族、傈僳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位于云龙乡内的火期山及易龙城更是雄踞南诏时期三十七部之首的罗婺部所在地,拥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人文资源。禄劝可依托县内众多民族的节庆活动、风俗仪式、表演艺术、建筑、服饰、饮食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三)温泉养生旅游
禄劝县最具特色的温泉位于普渡河沿线的河滩上,在此分布的大小温泉成百,翠华境内的达基温泉更是远近闻名,各地到此搭建帐篷野营及浸泡天然原生温泉的自驾车游客络绎不绝。位于屏山镇的练甸温泉因其品质较高、开发条件成熟已经着手建造温泉度假区,云龙乡罗婺民族文化区也具有众多温泉,可以打造成森林温泉旅游区。建设开发成温泉养生主题旅游产品。
(四)峡谷探险旅游
普渡河大峡谷、掌鸠河大峡谷以及金沙江大峡谷的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是距昆明最近的高山峡谷区,也是最近的干热河谷气候区之一;位于汤郎乡的安西拉大峡谷,因其险峻、神秘、秀美等特点正吸引着徒步探秘者。禄劝县可在普渡河大峡谷、安西拉大峡谷、掌鸠河峡谷等原生态峡谷观光游览的基础上,叠加峡谷周围的温泉资源和民族文化体验产品的开发,重点打造峡谷探险、峡谷观光、生态养生旅游产品。
篇2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遥感信息;资源环境;丽江
一、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山川多变,玉龙山、老君山,金沙江及其山间盆地组成了丽江秀丽江山,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地丰富旅游资源。目前,丽江已基本形成区内和邻近区间的交通网络,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丽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劳作方式、厚重的文化艺术等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城镇周围分布着大片农田和果园,点缀着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村庄,村庄或依山傍水或果园环绕,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组合成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乡村生态旅游与目前已形成的旅游景区具有极大的相异性和独特性,玉龙雪山、丽江古城与周边乡村村落形成山、水、人组合景观群,在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吸引力上呈互补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其开发可为丽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丽江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遥感信息
对丽江的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处理,采用TM321、TM432、TM543、TM742波段组合,均得到较好效果。在TM321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如图2所示),丽江的城区与周围的地物区别非常明显,根据原有的数据资源相对比,很好的反映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
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象上(见图2),直观、准确的显示丽江盆地和周围山体的展布及村落在盆地中的布局。乡村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与山体相连,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丽江古城与新城区在色调上也的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古城是砖瓦房,相对于新城区的水泥房,它的反射率要低。在图像上,部分红色调经野外调查,是一些植被稀少,且土壤有一定的沙化空地,主要位于白沙及玉龙雪山靠盆地一侧。
本研究中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作比值运算处理。由于丽江市周围是山地地貌,地形起伏造成地表光照条件不一致,使同类植物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不同的灰度或异类植物却呈现相同的灰度,对遥感图像地物波谱信息造成的影响程度较高,导致误分类。而NDVI植被指数具有波段比值特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影响[4]。NDVI灰度图经过处理后,更能直观的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见图3)。在植被指数分布图3上可以看出,丽江的森林覆盖主要分布于四周的山体,山体上森林的覆盖达到40%左右,城区较低。
在遥感信息专题分类图上(如图4所示),清晰反映了丽江土地利用类型,如建筑用地(包括居民地、道路、工厂等)以红色显示、水域呈浅蓝色、林地呈深绿色;耕地和菜地作为特殊的绿地景观、以浅绿色表示。丽江的植被分布于四周的山体上与植被指数图上显示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水体作为一个环境因子,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像上,植被呈绿色调,水体呈蓝色调,在拉市海的边缘,可以看到浅蓝色调,是由于边部水深浅,沉积于底部的泥沙所致。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每年流人拉市海湿地的泥沙量约l0.3l万t。目前拉市海水质为Ⅱ类水质,但总氮和总磷超标,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5]。文笔海、文海、团山水库水体在遥感图像上没有异常反应。
三、基于遥感信息对丽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丽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监测十分重要,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识别与及时监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利用遥感信息的多时相性研究和监测生态环境状况,例如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或生态环境的优化等。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与环境状状进行调查,快速、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由于所选遥感影像分辩率较低,无法对景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规划。目前,现有的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方面的潜力还未发挥,如果园林、旅游和遥感部门能够携手合作,遥感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J].热带地理,2001,(3):198-201.
篇3
[关键词]自主学习;支架式教学策略;旅游学概论;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9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4[本刊网址]http//
国发[2014]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旅游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优势。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支柱型行业,人才的培养是确保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而自主学习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往往创新能力也较强。《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发现、分析、解决旅游实践中的问题;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为其他旅游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现阶段,《旅游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几个问题:理论性的内容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以上三个问题说明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面都比较传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很难进行。鉴于此,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基础,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很迫切。
一、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团队合作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
自我效能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他认为思想和信念是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判断和期望即是自我效能,自我效能强烈影响着个人潜能的发挥。Collins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自我效能低的孩子能解更多难题。
自我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激励、认知策略、目标设置等3个方面。自我激励主要通过意志和动机影响自主学习。意志是学生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继续学习的保障,动机是学生想学和坚持学的基础。认知策略主要指学生遇到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方法,对的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不合适的方法可以事倍功半,前者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进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设置方面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吃”的原则,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要把握好,既不能让学生感觉难如登天,又不能让他们唾手可得。
研究表明,团队合作也将影响自主学习的结果。没有团队的协作,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自主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团队合作有助于自主学习的发展。
调查发现,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感到所学的知识无用,或不知道该怎么用。相反,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目标都很明确,知道如何学习,学什么。尤其是当所学知识产生效益的时候,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会促使其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旅游学概论》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通过对平顶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3个年级15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内容基本都来自教材,识记性的理论知识偏多;(2)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足,兴趣不大,不知道所学知识对未来的工作有何帮助;(3)评价方式为传统考试,考题多为记忆性的知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评价方式均无法很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无从谈起。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业界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搭一个框架(即“支架”),让学生沿着框架一步一步“攀升”。“支架”要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它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之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连续的概念体系,进而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发展。该策略主要包括5个环节:搭脚手架、情境体验(接收支架)、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多层次评价。本文以“旅游资源”一章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搭脚手架
学情和教学目标是搭好脚手架的基础。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深刻、不透彻,这就需要老师搭建深厚的“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以便连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理论知识,“学科背景知识支架”主要包括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另外,支架的搭建还要注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讲到气象气候旅游资源的时候,除了讲黄山的云、东北的林海雪原、新安江的雾、黄山的日出等常规景观外,还讲了气象气候对农业、工业和战争的影响,最后展示了几幅台风、雪灾、暴雨、低温冷冻等图片,让学生明白气象气候除了给人类到来美轮美奂的景观外,还会带来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气象气候资源的利用要学会趋利避害,让它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并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大一时学生学过《导游基础》,对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有初步了解,但对旅游资源评价无任何基础。“旅游资源”一章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会区分不同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旅游资源特征将其归类,会对旅游资源系列要素、开发条件及效益进行评价;情感目标是指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资源保护观,环境保护观及对大自然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层次不断提升,即由悦耳悦目上升到悦心悦意,直至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悦志悦神。
概念框架是建立脚手架的第一步,概念框架包括: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特征;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方法等。第二步是建立任务支架:(1)景区调查:到本市主要景区调查,每个景区包括多少旅游景点,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征。(2)按照美学标准、社会标准、历史标准、市场保障、综合标准等对资源密度、资源容量、资源特色、资源价值和功能、地域组合、资源性质等进行评价。
(二)情境体验
这里的“情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课的物质环境,也叫自然环境,要跟讲课内容的主题一致;二是指无形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既要契合讲课主旨又要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体验是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的有效方法。角色扮演和实地学习是最常用的情景创设方法。让学生扮演导游,然后到不同类型的“景区”(虚拟场景)给“游客”(学生)讲解景点的特点。成立虚拟旅游开发公司,让学生扮演规划师,走出校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角色扮演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在情境体验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针对概念式框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即建立问题式支架,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
(三)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概念框架不断攀升。比如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完成的任务,并限期完成。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有待提高,提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逐步启发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并及时跟踪了解、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渐被激发出来,最后,老师放手,学生独自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并能感受到独立探索的乐趣,进而让其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
独立探索阶段过后,学生带着成果或问题在课堂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兴起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合作学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原来单向的师生交流模式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师生、生生交流模式;使学生间的竞争关系变为竞合关系;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讲授者);使原来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本调查中,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就旅游资源调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经验和教训跟大家分享。该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相互沟通和交流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多层次评价
自我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有效的自我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以更大的信心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接下来是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更具客观性,更有参考价值,可以集思广益,发现个人评价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因此具有反馈和调节的作用,对组员具有激励和促进的作用,对教师教学具有导向的作用;最后是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对以上两种评价进行评价,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建议和意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本案例中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份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开发条件分析、评价内容等,然后让学生之间交互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通过交互评价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然后主动查漏补缺,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评价他人成果可以增强学生作为评阅人的责任感。
篇4
关键词:小五台;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5303
1引言
科学地评价与分析生态旅游资源,是可持续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1]。近些年随着“环京津冀旅游圈”的建设,小五台保护区周边涿鹿县和蔚县旅游业发展迅猛。保护区内自然风光优美,有小五台山、东西灵山等地文资源,有溪流、瀑布等水文资源,有植物垂直带谱、亚高山草甸等生物资源,有雪峰寺遗址、铁林寺遗址等人文资源,小五台保护区是京西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2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2.1自然风景资源
(1)小五台山。东台是太行山主峰,每年长达7个月的积雪覆盖,山势险峻,直冲云霄[2]。
(2)峡谷。群山之间形成了浩瀚的峡谷,沟壑纵深,尤其是赤崖堡沟,沟谷两侧山崖垂立、百里绝壁、千丈瀑布、独峰傲啸,气势磅礴。
(3)象形石。规划区中具有众多的象形石,如在赤崖堡沟中,有的宛如翱翔高空的雄鹰,有的恰似静谧打坐的佛像,栩栩如生,带给游客无尽的想象。
(4)溪流。规划区内处处皆流水,溪水潺潺,两岸绿树相映,虫声鸟鸣,景色宜人。
(5)瀑布。由于山体具有海拔高、落差大的特点,因此在规划区内形成了若干瀑布,尤以赤崖堡瀑布最为出名,飞珠溅玉,银花朵朵,显现于不经意之处,带给游客意外的惊喜。
(6)清潭。在规划区内沿峡谷而行会出现若干或大或小的清潭,潭水虽然不深,但是清澈见底,潭水晶莹清澈,碧蓝如玉,非常秀丽。
(7)亚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位于海拔2000 m之上,夏季有成片的金莲花海,景色蔚为壮观。
(8)杨桦林。姿态优美的杨桦林是小五台山保护区的典型景观,每到秋季,杨树变为金黄,与白色的桦树一起,仿佛画家打翻了调色板,色彩绚丽,引人入胜。
(9)杜鹃花景观。规划区盛开大片杜鹃花,每年暮春初夏,群花争艳,景色十分壮观。
(10)巍峨秋色。小五台山的秋天,天朗气清,风清云淡。白桦、红桦、华北五角枫、火炬树等漫山开遍,色彩斑斓,悠然娴静。
(11)玄妙云海。小五台山拥有神奇的云海,犹如仙界,白浪滚滚,一望无际。
(12)台山晓日。小五台山保护区山陡峰高,是观日出理想地,“台山晓日”也被称为“蔚州八景”。
(13)灿烂星象。一览众山小,不仅是最佳的日出观赏地,还是夜晚观星的好地方。夜幕降临,会于山顶,星空灿烂,可观赏宇宙的各类天象,使游客身处林海、心游太空,获得身心陶冶。
(14)冷凉气候。远离都市,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是北京周边的避暑佳地;另外,冬季小五台山银装素裹,十分适合开展冬季冰雪活动。
2.2人文风景资源
(1)雪峰寺遗址。雪峰寺位于西灵山顶峰,建于唐朝,繁盛于明清,1900年被火烧毁。
(2)小五台保护区博物馆。博物馆初设地质厅、动物厅、植物厅、3D(4D)厅4个大展厅和菌物厅、昆虫厅2个小展厅,共有藏品19770份。
(3)小五台山野生动物救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站位于山涧口沟,主要责任为对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物进行救助、保护,同时兼顾世界珍禽褐马鸡的人工繁育及野外放归实验。
救护站笼舍面积为7.6 hm2,分雉类区、猛禽区、食草动物区、半野生放养场,目前已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余只。
(4)蔚县秧歌。又被称作蔚州梆子,由清代中后期开始形成。
(5)蔚县泥塑。蔚县自古就有泥塑工艺技术,蔚县泥塑是小型泥彩塑,半塑半画,以泥塑造型,以品色敷彩装饰相结合
(6)地方特产。有蔚州贡米,木瓜杏干,暖泉豆腐干,黄糕,蔚县青砂器,剪纸等。
3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参考国家标准《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20416-2006)》,对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见表1,区域环境质量评价见表2,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见表3[3]。
在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中,小五_保护区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取得43.85分,风景资源质量为一级,适合生态旅游开发。
4结语
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中国特有植物8属,以小五台命名的模式植物5种,这些动植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意义,将其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后,带来强大的吸引力,产生巨大的生态旅游价值。
保护区内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具有树种组成种类多、群落结构发育好、层间植物极为丰富的特点,是我国北方典型的森林类型。山体高大,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是华北地区植被垂直分布的典型代表。各种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更是不胜枚举,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与科普意义,十分适于开展生态科研活动与科普旅游。
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与自然环境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景观资源,春天杜鹃花争相竞放,夏日亚高山草甸宛若绿毯,秋季红叶漫山遍野,冬日白雪皑皑,景观资源品质极高,十分适宜生态观光旅游的开展。
冷凉气候资源为其开展避暑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与极具特色的生态资源一起构成了独特优势,这对于周边的大城市如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游客极具吸引力。
小五台保护区所在的蔚县和涿鹿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地方民间活动与习俗引人入胜,可在规划区的开发过程中进行借鉴利用,开发出特色浓郁的民俗与乡村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极强的感染力。
可见,小五台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质量较高,应充分发挥保护区位于“首都外缘”的生态战略地位及生态旅游区位优势,依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端品牌,以“环北京最具吸引力的森林教育休闲基地”为总体定位,以“京西第一峰,休闲小五台”为形象定位,将小五台山保护区打造成全国最为经典的暖温带生态旅游示范区。
参考文献:
[1]王霄,黄震方,袁林旺,等.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经济地理,2007,5(27):830~833.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农业旅游 项目教学模式 “真题实作”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一种,目前在国际教育界非常盛行。[1]伴随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日益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在高职教育中推进项目教学,众多高职教师结合专业进行了有益探索。就研究成果来看,多认为应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形式改革,因为教学项目选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等项目教学体系的基本构成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这样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我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农业旅游项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项目教学的新模式。
一、“真题实作”项目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
当前,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方向。如何根据行业需求、工作岗位性质及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特征,遵循职业人才培养规律,践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2]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与优势是与职业直接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的认知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和从事职业的社会能力。项目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就如何有效地发挥项目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上的重要作用的问题,我提出了“真题实作”式项目教学模式。其思想框架是在项目教学设施过程中强调以真实项目选取为原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归宿、以任务教学为教学环节、以工作场景为教学环境、以社会评价为教学评价机制、以高职科研为教学支撑等内容作为该模式的基本构成。
高职教育要从职业中来,到职业中去。如何与职业无缝对接,一直是困扰高职教育的难点。如果以真实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将会突破制约高职教学的藩篱,增强高职教育的竞争力。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使命,也是高职教育的难点。教学内容如果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项目是真实的项目,将会变枯燥的教学为生动的实践,教师所教令学生信服,学生所学令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真正受益。
项目化教学的核心是采用“完整的行动模式”,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2]任务教学是实施项目教学的重要措施。根据真实项目的实施过程设计的任务教学体系,使学生真实体会实际的工作任务,能够锻炼职业技术能力与工作统筹能力。
从高职教学实践来看,技能实训室虽然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往往是针对职业的某一环节而设立的,与真实教学环境存在一定差距。把教学环境变为工作场景,是实施“真题实作”项目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场所由原来的教室变为工作实际场景,克服了课堂教学场景不现实和教学信息与实际工作不对接的弊端,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岗位认知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
目前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普遍采取的评价方法是以教师主评与学生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模式形成的评价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评价方法。“真题实作”项目教学过程中,在保留这种评价方式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评价机制,让学生的学习成果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够使学生直面自己工作的成绩与不足,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进一步强化。
相对于本科科研而言,高职科研要强调解决实际问题。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要注重发挥高职教师“研”的优势,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到企业中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设定科学研究方向。就“真题实作”项目教学而言,教师能否取得真实科研项目是该项项目教学模式的前提与支撑。
图1 “真题实作”式项目教学模式思想框架图
二、“真题实作”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2011年6月受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新杖子乡乡政府委托,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组成规划项目组负责编制《承德县新杖子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运用“真题实作”式项目教学模式,把规划编制任务的具体实施与《农业旅游开发》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全程参与该项农业旅游规划的编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此项教学成果获得了2011年度全国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真题实做,以实际项目引领教学过程。
我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接《河北省承德县新杖子乡旅游规划》为契机,采用“真题实做”的项目教学形式,秉承“项目引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社会评价”的项目教学理念,以“新杖子乡旅游发展规划”为教学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了规划调研、规划创意、规划文本编制、规划评审等规划编制的整个工作过程。本次项目教学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特别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产业发展理念的熏陶,突出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定位。
(二)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角色由学习客体向学习主体的转化。
引入了新杖子乡农业旅游规划项目的本次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农业旅游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中来。本次项目教学实施之初即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与教学理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旅游规划教学方案;在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教师指导意见,合作制订工作计划,做好旅游信息调研、旅游规划方案研讨、规划文本编制等工作所需的人员与时间安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并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提交旅游规划;在工作阶段性检查时,要求各小组代表对本小组本阶段工作做具体阐释,并接受教师与同学的质询;学生也全参与了规划的最终评审。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整的工作流程和实际的工作效果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比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讲授式教学更生动、更具体、更准确,实现了学生角色由学习客体向学习主体的转化。
(三)教学任务分解,实现教学环节由传统的章节式教学到工作任务教学的转化。
传统农业旅游规划教学多为规划原则、规划原理、规划方法、规划步骤等理论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犹如“纸上谈兵”,学生虽然经过专业教育,但是依然无法胜任规划的具体工作,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职教学的需求。
我依据规划工作过程,把整个规划分解为若干工作环节,并选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区旅游发展环境分析、旅游总体战略、旅游区分区项目规划与市场营销规划等主要教学单元,指导学生分阶段、分步骤地完成各项工作。首先制定了《承德县新杖子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个阶段的任务书: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任务书、环境综合调查任务书、旅游发展总体战略任务书、旅游项目规划任务书、市场营销任务书等。在每项工作任务书中提出相应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将其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在工作任务书的指导下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并以工作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教师。学生系统完成以上各项规划工作后,便掌握了旅游规划编制的具体流程与工作要点,具备了编制农业旅游规划的基本素质。
(四)学生实地调研,实现教学场所由课堂到工作实际场景的转化。
在实施室外旅游资源调查项目教学时,各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新杖子乡各村落,准确记录资源类型、资源丰度、资源特色与资源等级,并对资源的整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学生不但掌握了新杖子乡旅游资源基本情况,而且对旅游资源主类、亚类与基本类型等旅游资源调查相关知识有了直观、系统的认知。在实施室内文本创意与编制项目教学时,规划组组织了规划战略研讨会、项目创意研讨会、营销策划研讨会等集中工作会议,并把工作细化到人,要求学生做到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置换。变换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五)实行项目教学社会评价机制,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由教师主评、学生互评到社会评价的转化。
规划完成后,我组织召开了由承德市旅游局、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德县政府、承德县旅游局、承德县农业局、承德县发改局等单位参加的“承德县新杖子乡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审会”,学生全程参与了项目评审的整个过程。评审过程完成后,根据规划评审意见与学生任务分工,量化考核学生最终成绩。在这种评审机制下形成的教学评价结果客观、真实,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击,使学生切实地发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三、结语
教学不仅仅是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4]项目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传统教学形式的改进层面,而应重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直接对接,以实际项目为引领,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活动中还存在高职教学计划与实际项目工期的协调、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水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等制约“真题实做”式项目教学的实施等限制因素,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徐明川.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8,(11).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型态,是推动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近年来,休闲农业悄然兴起,并逐步成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之一。现阶段,已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但是该领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与国外相比,特别是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方面差距还很大,尚不能完全胜任指导实践的重任。
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般特征
与传统大众旅游资源不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突出休闲农业旅游环境质量的重要性。从经济和社会、自然生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外部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外部性体现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生态功能上,这种外部经济的公益效能是其外部特征。二是社会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可以直接产生生物产品,具有经济价值和个体性,但是在其实现个体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的生态环境效益远远大于前者,而且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目的是对其资源和环境效能的可持续利用,可视其为社会价值。三是生态敏感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敏感和脆弱的生态系统,特有的生境养育着珍稀动植物资源,是自然遗产存留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系统内部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运移对生态系统退化恢复意义重大。四公共物品属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侧重的是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其生态和环境服务属于人类共有的公共财产,无法通过市场确定其经济价值。
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研究的意义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决定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核算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有利于旅游开发投资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有利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规范与可持续发展。目前,国际上资源与环境价值货币化核算的理论和评价方法多建立在效用理论、资源稀缺论、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础之上。国内对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也已有所深入,多是将可供游憩的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环境物品,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替代价值或间接评估得到,而且以森林资源的游憩价值研究较多,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货币化核算方法尚未涉及。主要原因是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估核算理论和社会需求的相对滞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并非独立存在的,确切地说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所具有的一种游憩功能,很难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区域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或环境中单独剥离出来。由于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至少在形态上是一种环境资源,具有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以排他消费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不宜用传统的商业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随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的倡导以及世界性休闲农业旅游的潮流,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的货币化核算有必要进行全面的研究。
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一,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界定。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形态上与区域景观类型及其环境,是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综合体,从本质上休闲农业旅游景观资源是其环境资源的组成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提供游憩功能的同时,无形中提供了环境享受功能。因此,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价值包含了其游憩价值(经营性)和环境价值(非经营性)。非经营性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属于社会公共财产,具有无排他险和不可分割性。它需要通过可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产生旅游吸引力,要依靠社会资金维持发展。经营性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为社会准公共财产,在提供公共生态功能同时,提供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有形的景观、无形的环境,具有无排他性。由于经营权一经营大众有偿分享使用权的权利可以分离,因此其具有部分可分割性。如可进行旅游观光活动的试验区,国家、集体的经济林,农业用地、荒山的承包权等。无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否可经营,都具有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option value)。使用价值可理解为有差别,有人指的是直接服务价值,这里指的是直接使用资源的实物生产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指的是不消耗资源,间接使用资源的服务价值,包括了旅游等多功能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指为确保未来仍可使用的一种保险支出,意指消费者对某种游憩资源的未来需求不太确定。非使用价值,包括遗赠价值、存在价值。人们对于某一游憩资源,愿意支付若干代价以保护该资源,让未来世代也得享有资源所产生的各种劳务,则民众为此一目的而愿付出之代价总和可称为遗赠价值;某些游憩资源具有独特的景观,或为许多野生动物之庇护和栖息之所,或因该资源具有国际性或民族性的特殊意义,所以,民众如果知道此一资源获得适当保护而存在,便能得到相当程度的满足,民众因此心理的满足而愿意付出之代价总和称为存在价值。
第二,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与环境影响评价理论(EIA: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并随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个人偏好等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美国未来资源研究所(RFF)、伦敦环境经济中心(LEE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CED)等为该领域研究其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前,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一部分,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理论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理论(Cost-Benefit Analysis,CBA),其思想来源于Julse Dupuit在《论公共工程效益的衡量》(1984)中提出的“消费者剩余”的概念。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旅游与环境冲突问题的日益严重,John Krutilla在《美国经济评论》(1967)上发表了自然保护的再认识,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经济价值理论”,认为出于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确定性等原因,需要对一些稀有的珍奇的景观和生态等舒适性资源进行保护,在可再生限度内严格控制使用,特别是提出了舒适性资源的“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等重要概念,这为后来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0年代以后,随着福利经济学对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非市场化商品与环境等公共产品价值的思考,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逐步形成理论体系。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approach,TCA)在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80年代后,享乐定价法(hedonic price approach,HPA)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以来,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在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货币化评价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的冲击和责难,主要集中在CVM理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等方面。
四、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替代市场技术评价法。它用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具体有旅行费用法、机会成本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享乐定价法等,主要适合无市场交换但有市场价格部分的评价。二是模拟市场技术评价法。它以支付意愿来表达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目前主要是条件价值法。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系统和环境密切相关,通常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被作为一种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将生态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评估,并纳入旅游资源开发的成本一效益体系,避免对资源的无序开发、无偿使用和资源浪费。但无论是对生态资源的游憩功能进行经济价值评估核算还是对基于生态资源环境的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核算,目前国内外其代表性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类:政策性评估、生产性评估、消费性评估、替代性评估、间接性评估、直接性评估。评估方法为实际市场评估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影子价格法以及机会成本法等,从本质上是通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影子价格、公众(包括游客等)的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的,从方法上也是上述几种方法的变种或组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直接价值可以通过估计生物生产量计算得到,包括游憩价值环境享受价值在内的间接使用价值可以采用上述评估方法或者上述方法的组合估算,非使用价值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如珍稀动植物生境、科学研究、生态系统永续等与其直接价值融合评估,因为,资源与环境的价值不是独立的几部分,而是互有重叠的。以下是对游憩价值的两种主要评估方法:
第一,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是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的一个方法,旅行费用法是利用游客与旅行目的地之间相关行业的市场消费行为来评估风景区(旅行目的地)的旅游价值,同时考虑旅行时间的机会成本,建立需求函数测算消费者剩余。但是旅行费用法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需求函数自变量的范围界定,费用是旅行总费用、区域费用还是游憩费用,由什么组成;二是时间的机会成本的比例选取,休闲农业旅游区别于大众化旅游,其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三是游客的当前支付意愿与资源价值的关系,不同游客的支付意愿和资源价值的关系;四是对于没有游客的风景秀丽之地,就没有旅行费用,但肯定有支付意愿,采用该方法时需要变通;五是计算结果代表的消费者剩余,往往是旅游价值总量的一部分,造成实际价值偏低。一般适用于短途旅行或游憩目的地评估。
第二,条件价值法。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CVM),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价方法,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条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投标等方式获得消费者的WTP(Willingness To Pay),通过数据处理综合得到所有消费者的WTP,即该区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游憩值。常见的方法有:自愿支付法(Willingness To Pay)、调查法(Survey Method)、直接询问法或假定价值法(Hypothetical Valuation Metho)。该方法是基于自愿支付是商品价值的唯一合理表达这一认识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何确定所有游客或者潜在游客的支付意愿;资源环境价值的支付意愿的游客范围如何确定;现在评估价值与未来评估价值、资源环境实际价值之间的关系等等;对CVM理论和应用的有效性问题,用个人意愿偏好的直接调查法易出现阿罗“不可能定理”描述的公共产品投票悖论现象,因为个人在无法影响他人意愿偏好的情况下,受决策退出自由和无须承担责任的影响,易出现“搭便车”行为,有意夸大或减少对某种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因而难以显示整体的真实支付意愿,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也就难以评估。
综上,任何方法都只是在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对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价值的一种估价,多是通过支付意愿、心理价格、旅游费用、游客调查等基础数据实现的。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经济价值评价有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数据基础问题: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价需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活、人口、资源、发展等在内的大量数据,数据的现实性、准确性、可用性甚至选用什么样的数据都会影响评价核算的结果;二是未来的价值的评价问题:采用未来价值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核算可能比较准确;三是包括3S在内的新技术应用问题:所有的模型中都需要大量的空间数据支撑,通过空间拓扑分析、属性分析可以较好的展示景点、景区、景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叠合社会经济生活等基础数据,利于大量游客各种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随着计算机数理统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其他领域已经有不少成功应用范例。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核算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利用,对旅游资源价值核算与评价的准确度将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构建[J].地理研,2006(3).
2、王建军,郑进军.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J].旅游学刊,2004(1).
3、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
4、翟辅东,肖曾艳.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的概念和应用[J].旅游学刊,2004(6).
篇7
一、景区环境背景分析
八家郊野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升乡,是北京目前建成规模最大的免费对游人开放的郊野公园。公园北临五环与清河,西连京新高速,东南面连着居民住宅区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园区由安宁庄东路分为北园、南园和东园。
公园原为绿化隔离带。2007年北京市全面启动了第一道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建设,八家郊野公园作为其中之一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公园主题应“八、家”二字谐音,取“八方安和”、“佳(家)木更新”之意。“八方安和”取自圆明园“万方安和”,景观创意中隐含有“八家(佳)”之意,是对历史文化印记的保留。“佳木更新”即对此处原生树木进行调整、充实和提高。
二、旅游资源类型调查
(一)主要自然资源
公园建设面积1521亩,乔灌花木2.17万株,新栽常绿和落叶乔木1.81万株、花灌木34.1万株、地被40.27万m2。园内建有特色景点,暗合“八佳”之意,景色优美,富有野趣。
(二)主要人文资源
公园的雨洪利用工程项目在完善公园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净化和利用,在营造良好的水景观的同时又实践了“绿色环境”理念。以此为基础,公园多次承办多场有关生态文化和环境保护的节事,在环保群体中有较强影响力。
(三)旅游资源分类
本文采取实地考察与收集二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旅游资源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旅游局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对八家郊野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如表1。
三、旅游资源定性和定量评价
(一)定性评价
1、植被与生态
八家郊野公园旅游资源总体数量以自然资源为主,种类比较丰富。作为郊野公园,本公园的资源独特性较高,与颐和园、圆明园等历史名园的景观风格明显不同,而且质量也较高。由于种植的植被在数量和种类上的规模都很大,景观的季节性明显,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可以看到不同的美景。且郊野公园处于城乡结合部,对抑制城市的无限制扩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等众多方面有极大的作用。
虽然公园的自然资源和其他公园的差异十分显著,其自身各景点间却大同小异,并无明显区别。野花径的景观布置较为单一,林丛种植特色不突出。由于景色过于相似,方向感不强的游客在园路间行走会很容易迷路。提升景观差异性是公园的自然资源开发的重点。
2、科教
作为有雨水收集功能的郊野公园,公园拥有一些具有较高科教价值的旅游资源。游客可在游园过程中能亲身观察景观型节水工程的运行模式,从而能增加有关生态环保的知识,也能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绿色生活的内涵。另外,于2010年落成的温室和园林设计作品展区对相关专业工作者的吸引力也很大。
然而八家郊野公园的解说系统并不完善。除了景观节水工程,公园内的植物也很有科普价值,因其囊括了北京所有常见的乡土树种。虽然很多游客仅将本园作为户外锻炼和休闲散步的场所,但不乏携带幼子的家庭游客前来散步。由于解说系统的不完善,这些原本可以充分发挥公园文化教育功能的资源被白白地浪费了。
(二)定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现代数学提供的一种简易决策方法。现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于八家郊野公园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八家郊野公园生态价值极高,这与其自身的主题和定位息息相关。郊野公园处于城乡结合部,对抑制城市的无限制扩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等众多方面有极大的作用。公园也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宝贵的资源禀赋应该得到保留和发扬。
2、公园奇特度的得分明显拉低了观赏价值层和旅游资源价值层的总得分。公园在建设之初布置的景区,在多年经植被漫自生长之后,至今几乎毫无区别。公园的愉悦感和规模度的得分均较高,奇特度作为一块短板,有关方面应引起重视。
3、公园旅游条件较差。解决交通通达性问题需要牵扯过多市政部门,而提升市场认知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公园能做的只有不断加强服务设施与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设,并以此来提高公园的旅游条件。服务设施跟不上游客要求有很多方面,诸如座椅安排不合理、运动设施不够格、餐饮和洗手间的卫生工作不到位等;解说牌和导游解说不到位,旅游解说系统也亟需完善。
四、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园路与整体结构
虽然公园占地面积很大,但各园区都被城市道路所分割。公园临近五环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各方向的交通通行量都很大,势必无法保全自身整体性。然而在设计之初,公园并未跨园城市主干道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时至今日园内的园路都是被城市道路割裂的“断头路”。无法相互串联的公园三区丧失了整体的可玩性。当串联各旅游景点的游览道路不连贯,即使有再好的旅游资源也是白费。
(二)观赏游憩点
公园可供观赏的单体资源数量虽然很多,却没有被深入挖掘,或者是建成后没有跟上后续的养护工作。比如园内花径色彩鲜亮,但是形态十分单一。久而久之游人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又比如多处的林下草地设立的禁止搭帐篷的告示牌(如图 6)之不合理性。郊野公园有着很好的露营条件,它没有森林公园那么远离城区路途遥远,却又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很适合开展户外营地休闲活动。然而公园并未考虑到游客这方面的露营需求。八家郊野公园亟需更进一步的、系统性的旅游开发。
1、设施
公园景点布局十分随意且分散。对于暗喻“八佳”的8个景点的正式名字,各大管理方说法不一。且那8个核心景点既没有十分突出的标志物来凸显其特殊的旅游价值,也没有明显的导向型游览线路提示和景点说明。另外,园区还存在引导牌指向不明、平面图样式老旧且与实际不符、宣教栏信息过时且与园区关系不紧密等问题。核心景点因为没有设立解说牌,游人很容易误解景点的内涵和理念,或者选择直接忽视。而生态节水工程的科普解说牌并不生动,不能吸引青少年驻足学习。
2、形象宣传
八家郊野公园没有官方网站,仅在海淀市政府的郊野公园分栏下有一个页面。在海淀区众多郊野公园以自身远景风景照作为封面照时,只有八家使用的是植物微距照片。不把具体的、有特色的建筑物或者更有识别性的远景作为形象宣传主体,会使人们对公园的第一印象模糊不清。在专属页面里也仅有寥寥数语的概况介绍和公共交通的简单信息。
五、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一)自然资源开发
自然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要尽量突出资源的本色特点。八家郊野公园建设在原有林地之上,乔木品种较单一且缺乏层次。这既是缺点,又是与众不同之处。公园管理者可以按照主要优势种给现存林地划分片区,如国槐区、油松区、圆柏区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差异化建设,如在国槐林下建设游憩木栈道,而在油松区建设铺满针叶的观赏游径等。主园路的花径也可以按照片区的不同来种植不同颜色和形态的花卉。但是需要注意植物种类和景观设计必须符合“郊野”的感觉,也要考虑到植物配置在生态学上的合适程度。这样一来,不仅公园整体形象异于其他公园,园内各区的景观也均各富特色,观赏价值和旅游吸引力大大提高。
(二)设施服务建设
公园最需要着手建设的设施是园路。按照上段的分区重新设计园路,以使游客既能在每个分区内充分游览,又可以在各区间高效穿梭。每个分区必须设置一条环形道路,在现有的三个大分区也需要环形道路串联。
其次要尽快完善公园的解说系统。具体要做到:
1、在入口处和各广场设置园区最新的平面图;2、在园路分支点设置导向牌;3、按照核心景点和小景点以及小卖部和厕所等服务设施的位置分布,在园路间设置引导牌;4、在各景点设置景点说明牌或者科普教育牌;5、在有需要的位置设置禁止告示牌。解说牌的外观不能太突兀,最好和郊野公园的景观风格相同。也要考虑到解说牌的受众,比如针对青少年的解说牌高度可以稍微降低一些,内容可以更生动形象,即是要符合目标群体的阅读习惯。郊野公园的解说系统以解说牌为主,但是各个服务设施站的工作人员也需要一定的解说专业培训,以便更好地服务游客。
篇8
【论文摘要】湖北作为旅游资源是较为丰富的省份,区位优势明显,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文章通过对湖北与其他省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的比较,分析其生态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对策,努力实现湖北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市场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指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生态旅游诠释为:在环境相对未被破坏的地区,感受与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此种旅游应该是对环境最小限度的破坏并有利于当地人的福利。
二、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优势
湖北既有自然风光、人造景观、世界遗产旅游,也有基于历史文化的三国、荆楚文化旅游,无论是类型还是品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如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誉为“天然画廊”、“人间仙境”;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雄姿和高峡平湖美景可谓双珠合壁,绝无仅有;“华中屋脊”神农架是我国最著名的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之一,以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完好性以及震惊世界的“野人”之迷而享誉海内外。这些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湖北地处华中,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
2、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同样是一种资源,对它的利用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保护性的利用。湖北目前还仅仅是旅游资源大省,没有成为旅游大省、强省。与其他如海、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知名旅游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强势旅游品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程度低,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1)资源家底不清,投入太少。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未进行过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许多保护区仍处于有名无实的“看护”阶段。对区内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价值及多功能的了解不够。资源调查、保护区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2)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混乱。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区是只投资不生产,只保护不利用。由于对保护区的多功能、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导致管理上的松懈。如:保护区管理机构少,部门重置,权限交叉;对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不科学,保护责任不清;布局不合理,类型不齐全;保护措施不当,保护范围不明。
(3)旅游开发不合理,负面影响扩大。一些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保护区游客严重超载,人造景观泛滥,甚至部分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展旅游,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
三、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的对策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目标
通过对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分析,说明湖北省目前旅游业竞争力不足,无法与我国的旅游大省相竞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需求,主要原因是目标不明确。现阶段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的目标为以下内容。
(1)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科学利用。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矛盾是湖北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今湖北省不少地方政府更多强调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餐厅、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设施大量出现。这种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了湖北旅游业的明天,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2)突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湖北省的旅游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开发,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3)提高旅游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国家和我国旅游强省,网上旅游销售已经形成,且前景乐观。湖北省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高科技旅游产品少,网络建设和运用少,旅游地、中介机构和游客通过网络的联系更少,各旅游公司还处于孤立运作的状态,旅游景点还处于出卖旅游资源阶段。湖北省应尽快发展高科技旅游,迅速推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立湖北旅游资源信息库,跟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4)提高国民素质和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素质。湖北省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不少旅游经营者素质比较低,导游人员文化底蕴不够,不少地方把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使旅游者得不到有益的历史文化教育。
2、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具体对策
这里,根据湖北省生态旅游资源代表——武当山和三峡为为例来剖析。
(1)开发武当山生态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对策。背景:我国政府对武当山的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来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自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武当山旅游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如本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对部分景点景区的维护和建设等。由于武当山地区是湖北省经济较贫困的地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对该地区经济繁荣、带动人民致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旅游开发中,武当山也出现了开发与遗产保护矛盾冲突的局面,不少珍贵的遗产资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形势严峻。调查中发现,目前武当山112处文物景点中,保护较好的有太和宫、紫霄宫等26处,其他旅游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武当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策略。第一,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教育”。当前,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倾向于其“旅游价值”及“经济效益”方面,社会各界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虽已初步形成,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一到具体实践中,依然是开发重于保护。不少遗产地居民,对本地遗产的内涵认识不足,更缺乏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意识。因此在遗产地加强“遗产教育”,进行广泛的遗产宣传,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十分必要。第二,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颁布的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有不少旅游景区率先引入了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虽然该套管理体系并非完全适应于旅游业,但在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环境管理体系之前,无疑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遗产地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直接利于本地的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提高全员的环保素质,有利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第三,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实现资源有限开发战略。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应完善保障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开发中要分清主次,要分好先后,应当“先保护,再开发,保护为重,开发为辅”。遗产地还应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制定遗产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详规,并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资源保护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及具体方法。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地形象还涉及到国家珍贵资源、国家旅游地形象,因此,针对当前对遗产地过度开发等现状,还应强调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国家政府的适当干预,强调必须对资源实施有限开发,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第四,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进行传统营销方式的创新。要积极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在目前旅游市场趋于超细分化状况下,树立精品意识,针对不同的客源,开发专项特色旅游产品,避免在节假日大规模集中组团,造成短时期大量游客涌入,使遗产地超负荷承载。尝试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此外,应大力改变景区传统营销方式及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状况,应积极利用电子传媒,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营销手段,大力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3)三峡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对策。现状:与国际国内的其他地方相比,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状态,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并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只把“生态旅游”当作一种时髦口号,当作招揽游客的幌子,并没有赋予实质性的内容;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分属四个不相统辖的市、区,条块分割,开发各自为政;三是重点开发不突出,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4)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采取四大战略。第一,区域联盟战略。三峡地区分属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直接管辖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这就造成直辖市与省、省与市州区、直辖市与地市州区、地市州区之间的多重行政交涉关系,很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每个地区都从本位主义出发在三峡旅游开发上更多的是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这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益是十分不利的,更影响三峡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发展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全面发展,应选择各种资源最集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开发的重点,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突破。利用三峡工程的世界影响和三峡旅游的良好声誉,相关区域携手联合重点规划和开发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独具魅力、誉满中外的神农架林区已被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政府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鄂西北绿色旅游圈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第三,特色战略。特色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三峡库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和旖旎别致的湖光山水、人文风光,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最吸引人的6大特色:山奇雄、峰奇秀、滩奇险、水奇清、石奇美、景奇幽,不会因为三峡工程蓄水而受到大的影响。优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人文景观与气势恢弘的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展示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和原始独特的生态文化的神农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进行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森林沐浴、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尤其是关于“野人”出没的记载和传闻,更增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第四,国际化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闻名遐迩,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开发建设时,要参照世界上相类似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发资金。同时,加强三峡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将三峡生态旅游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3、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为以下方面。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三峡地区四市州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联合组织和协助下,由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自然、人文科学方面构成的专家组应对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较为完备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把握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益原则时,尤其要强调整体性原则。
(2)科技管理,生态优先。生态旅游是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和经营管理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经营上应充分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既保护环境,又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生态旅游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科技管理意识,旅游区的设施和旅游的内涵要紧密与生态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知识教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饭店(使用沼气、太阳能,进行生态装饰,制作绿色生态食品等),推行生态交通(太阳能、电动车船和自行车、步行等),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等。要严格按照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经营区“三区”模式开发建设,对于生态旅游区游客的自然生态容量、感应容量、经济容量、最佳容量要精心测算,严格执行最佳游客容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破坏,而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采取市场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量售票和预约、同类区域轮流开放和加强生态工程治理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和疏散游客。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完善环保制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集中控制和异地处理污染物。总之,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科技管理机制,严密监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宣传环保,健全法制。生态旅游资源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参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开发和经营管理时,要结合区域特色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协调好当地居民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各项利益,只有他们获得部分经济上的实惠和积极热情参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效益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环境效益受益地区征收税费转移支付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知道旅游业不是所谓的“无烟工业”,它也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利用,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说明旅游业也会对资源产生影响。生态旅游的提出,就是针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它是以保护为核心,不论是投资还是回报都以旅游资源保护为原则。湖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就更应该注重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中国旅游业的跨世纪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 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9(3).
[4] 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
[5] 卜永喜:湖北地质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地矿,2003(9).
[6]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
[7]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8] 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9).
[9]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10]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2] 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1).
[13] 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m].海洋出版社,1998.
[14] 张述林、毛长义、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2(2).
[15]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7).
[16] 肖焰恒、王力: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1999(5).
[17] 赵海燕: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旅游管理,2002(4).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1 文化的广泛性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1.2 文化的层次性
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1.3 文化的模糊性
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1.4 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
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
2、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2 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
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2.3 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2.4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
2.5 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
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3、结语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篇10
关键词:CBE;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
一、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背景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简称“产业计划”)旨在培养促进湖北省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0年入选湖北省教育厅第一批“产业计划”项目,按照“产业计划”项目的培养要求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实践教学等环节均做出调整,以达到培养旅游应用人才的目的。其中课程教学改革也是“产业计划”项目改革的关键环节,中国旅游地理又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对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沿用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旅游职业能力的培养,很难实现“产业计划”项目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CBE模式概述
CBE是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意为能力本位教育。CBE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基于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理论”“回馈教学原则”和“目标分类理论”开发出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
CBE模式要求根据职业所需综合能力确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并制定评价标准。具体特征有:第一,主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CBE模式注重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学习要求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进度,并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管理者,负有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的责任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定。第二,评价科学。CBE教育模式要求学习者掌握从事具体职业所需的以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等。这个特征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而全面。第三,反馈及时。CBE模式目标明确,评价标准科学,因此评价结果及时。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根据既定的目标和标准进行及时考核,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调整学习进程和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除上述特征之外,CBE模式还有教学方式灵活、管理环节严格、管理方式科学等特点。
由此可见,CBE模式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可以指导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三、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策略
1.课程设计流程
基于CBE理论的要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设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程“教、学、评、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特点。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产业计划”项目与旅游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和建设课程,参与课程设计的有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及教学科研人员、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组专职教师和旅游企业资深管理者。各方参与者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广泛讨论,在改革思路和改革策略上达成共识。课程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
■
2.课程改革策略
基于CBE理论引导的课程设计流程,教学过程中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多环节进行系统改革,与旅游企业密切合作,以达到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1)明确教学目标
CBE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认知旅游资源和利用旅游资源知识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应综合考虑课程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将传授旅游地理知识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课程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知识是从事旅游行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扎实性,也要注重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考虑到这些要求和实际,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学习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规律和特色,掌握中国各级旅游区划及划分依据,熟悉各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掌握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审美的基本方法。
(2)创新教学内容
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有两种内容体系:一种是以旅游资源为线,先安排资源总论,再以资源的类型为标准分论;另一种是以中国旅游区划为线,先总论理论部分,再以中国各大旅游区为标准分论。但无论哪种编排方式,都有知识繁杂、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和实践环节较弱的特点。CBE模式强调教师负有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的责任,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所创新,将繁杂的旅游地理知识根据能力需要进行整合。本课程采用以旅游资源为线的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即按照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大类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十章,在授课过程中再将相应的资源置于具体的旅游区划,以便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
要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必须改革单一理论教学和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法。CBE模式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逼真地展示中国旅游资源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还需采用任务导向式教学模式,设置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使课程学习成为一个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
(4)强化实践教学
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而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实践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两种主要途径完成:一是校内实训实验平台;二是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主要利用3D导游实训室和旅游线路设计软件,以模拟讲解、模拟线路设计等形式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训练环境,让学生自主设计旅游线路、自主评价线路方案和自主决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组织活动、创建校园旅行社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我校旅游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引领新生逛校园”“带你游世界”导游大赛等活动,参与这些活动都需要中国旅游地理知识,因此这也是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延伸,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平台。
(5)完善考核方式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考核多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对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但难以有效地将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与旅游职业能力相结合,因此难以满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应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评,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评,也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评。考核不应是课程的结束,更应成为引导教学过程和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方式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CBE模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反馈及时,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评价同样要注意反馈的及时性。应将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及旅游企业兼职教师,以便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
四、结束语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关注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和模式的研究,在正确的思路指导下选择科学的改革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与旅游企业密切合作,探索出适合国情、校情和湖北省“产业计划”项目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推动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娟.基于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 上一篇:初中化学水净化的方法
- 下一篇:食品厂污水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