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水净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水净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概念图,就是以图表为载体能够清晰地表示不同的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清晰地表明同一学科不同概念的共同点与相异点,它作为整体性思维养成的重要工具,相应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概念图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整体化、系统化、框架化,是提升学习效率完善学生的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它主要通过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级组成,并以此进行命题概念的形象化表达.
对于从初中化学的概念图应用来说,要明白化学概念图的本质是为了对已经学过的、明了的知识进行总结,为之后的知识进行基础的铺垫,所以概念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首先就是发挥教师的教学向导作用,选择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并相对熟悉的领域进行最初概念图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最初由于学生不了解概念图,所以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知识结构图来进行比较教学,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能够明了基本知识网络使用与活动方法并以此为基准,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的概念图构造了解,为他们之后自己独立地进行概念图设计提供经验.并且通过学生已学过知识点的概念图化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型复习.以《水的净化》这一章为例,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播放关于水净化的影片以及自来水厂的视频,通过不同传播媒介的相互结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知识概念,能够把知识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进行关键概念与概念等级的规划.对于化学概念图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对于概念图设计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进行概念图的设计时,要确定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由特殊到一般,以一般概念为中心,通过分析与其相关的特殊概念进行概念图的构建,而这些一般概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明了学习中心,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挑选出最具有普遍化的概念,通过对于概念背景的的介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同时以此为突破口确定概念的层级与提供一个基本的概念图结构,同时也要适时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科书上的概念出现顺序,对于学生们提供的基础概念图教师应该反复修正,并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概念图的修改,让学生们能够充分深入概念图的构建中.
我们仍旧以《水的净化》这一章为例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纯水、净化水、天然水、软水、硬水,以及水的基本概念,在进行概念分组的情况下,很明显水的基本概念是其中最普遍的概念,是中心概念;天然水和净化水是同一层级的概念,软水硬水是同一层级概念,他们都属于子概念的系列,作为教师重要的就是不能让学生的概念层级出现混乱,对学生的概念层级进行规范化指导,提升他们概念划分的准确度,尤其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更可以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提升他们自主学习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进行概念图知识体系的构建.在经历了前面的教学准备后进行还概念图知识体系的构建自然顺理成章.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将所有的概念写下小纸片上,然后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把他们的概念进行组合,在组合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关键点的适当提示,这种教学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对普遍性的概念,放到概念图的顶层,将辅概念放在其下,进行直观的概念归纳与概括,比如在《水的净化》中可以把水的概念放到顶层,同时将天然水、净化水;软水、硬水;纯水,进行向下相互的分类,明确概念图的纵向模式与横向模式,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类.
第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图的扩展,其理论指导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寻找概念图中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并通过相互联系表明相互之间各个概念的关系.当然,由于这些关系比较复杂,所以仅仅依靠学生不能有效发现,而且学生初学,其概括总结能力与寻找关系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对于他们来说必须要有来自教师的引导,毕竟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横向关系,这就要求对于概念图的建立必须有较高的知识面与知识水平,除了教师以外在初中教学中没有人能够适应这个工作,而且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篇2
一、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走出迷宫,享受成功的欢乐
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地进出化学迷宫,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欢乐,因此,设疑也就成了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我国古代学者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层层设疑,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再通过不断探究,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舒畅,这才能使学生提高并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如《水的净化》,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这一节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到的,笔者用层层设疑的方法去引导,使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处在兴奋、好奇的状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笔者先后提出了下面几个问题:1.混有泥沙和菜叶的污水和纯净的水有什么区别?2.假山喷泉用的水一般是中水,中水和纯水有什么不同?3.了解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的步骤。……通过这样的层层设疑,就能逐步解决本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由于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知识的吸收主要是通过实验、思考、讨论等学习活动获得。课堂实验有:制取蒸馏水;在教师讲解了过滤器的组装和过滤的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完成过滤实验等。图示和讨论:自来水净水过程。思考和讨论:水壶中结水垢的现象引出硬水和软水的概念等。总的来说,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迷宫,再通过师生互动又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走出迷宫,让大家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二、课堂实验,引导学生个个动手,探究科学的神秘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科学的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感受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课堂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实验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个个动手,不做观察员。要告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体验到其中的甘苦,成功固然重要,失败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探究到化学的神秘。教学中,笔者采用语言激励法,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动手实验。比如,学习《走进化学实验室》时,为了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实验中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必要在学生刚学习化学时普及一下常规的实验室基本操作知识。在讲到“药品的取用”时,笔者这样讲:“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基础。药品的取用不是像我们平时倒开水那样直截了当,它有一定的讲究。就说固体药品的取用,如何取用?用什么器具?用过的器具如何处理?如果是固体粉末,怎样的操作才符合要求?如果是取用液体药品,量筒应该怎样放置才正确?使用滴管要注意什么?物质的加热要用到酒精灯,酒精灯怎样使用才是规范的?请大家先看老师示范,然后每个同学都操作一遍,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很快地掌握,这对以后做实验很有用处。”心理上的引导、精神上的鼓励,这种语言激励法振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交流思辨,提高归纳的能力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兴趣广泛发展,求知欲强的时期,只要注意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比学的兴趣,以致发展成乐趣,就会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就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我平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急切期望了解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我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认真地设计了两节绪言课。
第一课时开始,我不急于介绍化学是研究什么的,而是先演示镁带的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实验所观察到的夺目强光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内的绿色粉末变黑色)等奇妙的现象,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鼓舞了学生的激情,我顺势又引导学生对比镁带燃烧后的生成物和镁带的不同、碱式碳酸铜颜色的变浑及澄清石灰水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了其它物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化学要观察实验现象。在学习对常见的两种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再来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二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奔腾的铁水,飞溅的钢花、五光十色的塑料、巧夺天工的合成纤维、除病去疾的化学药品等都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得到;防火、防锈、污水净化等离不开化学;在化害为例、变废为宝方面化学更是大显身手。我还结合青少年喜爱科学幻想的特点,告诉学生人类不但能合成自然界里存在的物质,也能合成自古以来没有见过的物质。人类幻想将来实现人工合成“粮食”并不是空想,只要我掌握了“酶”,就可以将植物内复杂的变化应用于生产人造淀粉,这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估量的大革命。使学生不但认识到化学在实现“四化”中的作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对社会肩负的光荣使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实验 培养兴趣
(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初中化学学生实验从基本操作训练开始,学生对以前从未见过的各种化学仪器都感到新奇,便想用手去摸一摸,自己动手练习操作。这时我认为不要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严格按操作要求去练习,以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配合元素知识的学习,我在前半个学期就安排学生做氧气和氢气的性质和制取实验,这是仪器安装较复杂、操作要求较综合的实验,也是较难做的实验,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我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经验查填写的实验报告册无错误后,再提出一些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如:为什么制氢气时采用这样的仪器装置,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操作顺序进行,为什么使用锌粒与稀硫酸在实验室里制氢气等。经过预习、思考、安装、检查等步骤再进行操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做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吸引进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每堂课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有不少学生围绕过来,异口同声地问:“今天这堂课做哪个实验?”下了课,有的七嘴八舌议论着刚才的实验,有的默默地回味着那些奇妙的现象。我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实验的心理,注意实验教学的深化工作。如做金属和盐之间置换反应的实验,铜能从销酸银溶液中置换出解,是因为铜化银活泼,而钢在氯化银的水溶液中并未发现置换出银的现象,为什么呢?经过启发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金属活动性的差异是能否发生置换反应的内因,铜确实比银活泼,但钢要从银盐中置换出银是有条件的。必须从银盐的溶液中才能置换出银,而氯化银虽属银盐,但不溶于水,不能配成氯化银溶液,所以铜不能从中置换出银。这说明内因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经过对实验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步骤,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使学生通过实验能有所得,会更加兴致勃勃地学习化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使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化整为零,突破难点,稳定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是化学用语,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及溶液的有关计算。对于这些难点的克服,我采用有计划、有目的地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分类总结知识点,强化训练等方法,分散难点,突破重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这样就使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所产生的暂时兴趣,经过有目的的思维加工形成学习化学的稳定兴趣。学生反映说:这种方法既轻松又愉快,愿意学习化学。
1.从头抓起,化整为零
从绪言课开始,就将所接触到的试剂用中文读音与元素符号、化学式共同交待,结合外语发音,通过读、写、练,要求学生记住。这样每上一节课,学生便掌握几种元素符号和物质的化学式,克服了到第二章第三、四节一下子要掌握24个元素符号及不少化学式的困难,同时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溶液的有关计算,进行分类总结、指导练习。
2.介绍顺口溜,利于记忆,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熟记化合价,才能正确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合价都是一些数字,记忆起来枯燥无味,非常难记,我把常用的化合价编成顺口溜。如: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镁钡锌;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氧磷;铁有二三铜二价;单质零价要记清。还有原子序数顺口溜,酸、碱、盐溶液性表顺口溜,金属活动性顺序顺口溜,常见原子团化合价顺口溜等。在课堂上让学生齐读、朗读,这种方法印象最深、甚至终生难忘。
3.加强练习、强化记记
篇4
关键词:激发 学习化学 兴趣 策略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斯宾塞说:“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快乐的,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为当一名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以积极主动而且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效果也一定是好的。所以,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让学生好学、乐学。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可以关注以下策略:
一、设疑提问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老师往往用设疑提问的方式,开门见山: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另外,它又有哪些性质呢?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为什么金刚石很坚硬,可以钻探坚硬的岩石,而石墨却很软,可以用作铅笔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说明了分子有什么样的性质呢?“1+1”一定等于“2”吗?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来说明吗?这些饶有兴趣的设疑问题,往往能一下子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主题的学习之中;同时,这些饶有兴趣的设疑提问,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疑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没有感觉到学习化学的枯燥,反而体味到学习化学是有趣的、快乐的!
二、教学语言策略。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必要的基本素养,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学语言修养不高,则会“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良好的教学表达能力,往往会产生“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CaCO3和Ca(HCO3)2相互转化的关系时,可例举祖国的风景区,引用富含情绪色彩的语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再问:“你去过桂林吗?”“你到过溶洞吗?”“溶洞中那争奇斗艳的石笋、石竹,洞顶那垂直倒挂的钟乳石柱,洞内那千恣百态的石猴、石狮的形成过程,你知道吗?”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了学生,触动了思绪,激发起学生探索大千世界奥秘的欲望,提高了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
三、合作学习策略。一位化学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设计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请从反应生成盐的角度构建知识网络,并举例说明。领受到合作学习任务后,许多合作学习小组有了明确的分工:部分同学从酸的性质中找出能生成盐的方法;部分同学从碱的性质中找出能生成盐的方法;部分同学从盐的性质中找出生成盐的方法;也有部分同学把视野放宽到前面所学知识中去找出生成盐的方法;还有部分同学分析归纳上述能制取盐的方法,画出知识网络关系图。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他们相互讨论、相互纠错,最终达成了统一的认识。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兵帮兵”、“兵教兵”和“兵练兵”的帮扶学习效果,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气氛浓厚,学习兴趣高涨。
四、演示实验策略。中学生有很强的动手操作的欲望,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点,反而要积极利用他们的这种“欲望”,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兴趣。譬如说,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可先让学生到讲台上做一个“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的演示小实验,实验中,他们观察到了“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了,而且燃烧更旺”的实验现象。此时,学生会感到惊奇:“火星燃烧起来了!”在惊奇中感到好奇:“火星为什么会又重新燃烧起来呢?”在好奇中产生兴趣:“肯定与集气瓶中的氧气有关系!”在兴趣中激发求知:“氧气还有哪些性质呢?”在惊奇好奇中,自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课外活动策略。好的课外活动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比方说,在学习水的净化方法时,同学们对活性炭的吸附性感到非常神秘,此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外自制一个简易的净水器,亲自操作一次。在这样一个简单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但破除了神秘感,还从水的净化效果、效率方面,激发起了探寻更有效的水净化方法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快乐教学教育思想,有多种多样的策略,它们可以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颗童心去看学生,与他们交流,与他们对话,就不难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学生就会体味到兴趣所带来的愉悦心情,形成高效的学习效率,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如密 著《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篇5
关键词: 课外探究;学业发展;促进作用;数理统计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2-003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是一种区域性课外科学探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该活动以化学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归宿,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该活动开展至今已近十年,影响深远,成效显著。
多年来,我校化学科为了配合广州市教研会立项课题和广东省教育学会联合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以“我与化学”为载体的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所选送的作品共获得广州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和三等奖5项(详见附录1),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践证明,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于此试分析和论证如下。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能力、爱好、目标以及环境的影响。“我与化学”活动将学生个性化的技能和爱好融入化学实践之中,无论是从活动的素材还是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抑或是活动的氛围等方面,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以参加“我与化学”活动为契机,让学生制作化学模型、编唱化学用语歌谣等,以突破化学学习的难点,避免学生因为学习难度大而导致兴趣下降;我们还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效果的检验与评比活动,化学手抄报与电脑作品的展示与交流活动,从点上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和参加化学活动的热情。
其次,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评价所具有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要求学生将参加“我与化学”活动的成果纳入化学学习成长记录袋中,并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材料,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参与活动,从面上激发了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所有“我与化学”活动的参加者都在活动后的体会中表示:“这种学习方式很有意思”,“化学原来如此有趣”,“我发现我更加喜欢化学了!”……,而未能亲自参加活动的学生则在活动成果展示的观后感中写道:“(这样的活动让我)多么兴奋、激动”,“可惜我没有参加”,“真希望在讲台上做实验展示的是我”,“老师,希望您以后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
此外,这种由“我与化学”活动所激发的兴趣,还可以在学友、校友、亲友之间相互感染和传递。
不可否认,学生这种对化学学习深厚情感的激发、保持和相互影响,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化学学科的魅力!源自于“我与化学”活动所展现出来的魔力!
2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侧重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来实现学习目标,利用课后的书面作业来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而“我与化学”活动恰好与新课标“做中学”的学习理念相吻合,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干燥剂、脱氧剂与食品贮存的探究”活动中,小组同学围绕铁粉脱氧剂、生石灰干燥剂和食品包装中的填充气体,从材料、原理、应用等方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几乎初中化学中的所有知识与技能都在活动中得到运用,这是一种利用生活素材,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更好的学习方式。
又如,在“四种常见气体一次性鉴别方法的探究”中,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学来设计方案、通过实验以获得问题的结论,而且还意外发现了“镁条在二氧化碳中也能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的反应事实。虽然活动的结果与事先假设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通过活动受到激发。
通过“我与化学”活动,同学们更加主动地从生活中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逐渐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研究中发展,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传统教学强调依纲扣本,要求教师教好教材。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最基本材料,教师应依据课标用好教材。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而教科书所提供的内容又是非常有限的。正是这种化学知能贮备不足的客观现实与追求更全面知识的主观需要之间的矛盾,为“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留出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大量的探究素材。
例如,自来水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自来水厂水净化过程的模拟探究”中,活动小组的同学对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活性炭的吸附原理、过滤的操作以及软水和硬水的成分与检验等一系列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从而对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又如,维生素C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在“常见食物中维生素C含量的比较测量”中,活动小组同学利用维生素C具有强还原性、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性质,采用滴定的方式测定了一些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得出其变化规律。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含维生素C的食物要防氧化、忌高温,纠正了“水果放的时间越长,维生素C含量就越高”的错误认识。
再如,教材只介绍了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而在“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活动小组同学先将分子运动与宏观球体的运动进行对比、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开展探究,最后得到了分子运动速度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其质量大小和运动环境等因素有关的结论。
与此类似的教材扩展性活动还有不少。在这些基于初中化学某个知识点的拓展性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教材上所没有的学科知识,还在猜想和推理的过程中培养了类比、归纳的思维能力,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习了实验操作、控制变量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学习的空间。
4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我与化学”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社会资源,让学生置身于化学与社会的真实情景中,亲身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紧密联系,逐步树立了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例如,在“花都区空气质量的调查”中,小组同学首先通过查阅资料、访问专业人士等方式,了解了空气污染指数及空气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然后对所收集到的空气污染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导致空气污染指数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对学校周边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建议。通过活动,同学们认识了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增强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
又如,在“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对周边环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中,同学们首先从噪声、空气、水体等方面入手,采用访问调查、观察取样、实验测定等方式对机场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从宏观上认识了机场周边环境的状况;然后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对水样成分进行检测,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测量,进一步认识了机场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大小;最后同学们还利用活动的机会,在机场周围进行环保宣传,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这些与社会、资源、环境有关的活动,同学们逐渐学会了用化学的眼光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培养了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5促进了学生的学业发展
“我与化学”活动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潜能、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建立了自信,同时也培养了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另据研究表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人类的8项智能中,就有7项可以在绝大多数的“我与化学”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发展。
多年来,我校“我与化学”活动从无到有、从小范围的试验到较大面积的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据统计,在参加“我与化学”活动并获市级奖励的学生中,有十位同学在初三年级第一学期各科成绩只处于普通班的中上水平的基础上,而在参加“我与化学”活动后的第二学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最后顺利地升上了区重点中学;学校化学中考成绩也由当年未开展“我与化学”活动时的区平均水平逐年进步,进入了区同类型学校的前列(下图);学校中考整体成绩则由当初的区中等水平,进入前十,冲击前五,在同类型学校中居于领先地位。
利用教育统计与测量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对“我与化学”活动的影响进行相关计算和验证(详见附录2),结果表明:“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中考化学成绩间的相关系数为0.900,与学校中考整体成绩间的相关系数为0.671;学校化学学科成绩的进步和“我与化学”活动的开展之间,具有高强度、显著、可信的正相关关系;“我与化学”活动的全面开展,作为影响初三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学校中考整体成绩的提高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正相关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既促进了学生个体的进步,也促进了学生群体素质的提高;既促进了我校化学学科的腾飞,也对初三学生整体成绩的上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课外科学探究活动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化学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地认识物质的外表特征,物质变化的条件、现象和规律,顺利地形成概念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要做好演示实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来做:
1. 精心选择演示实验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去做。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实验设备条件等增加或调换一些演示实验,在选择演示实验时,还要考虑有利于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讲清难点,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等基本条件。
2. 课前充分做好准备
在做实验前,首先要对实验反复预试,然后将演示实验预试成功所用的一切仪器、药品和器材,置于演示实验专用盘中,检查无缺漏、无差错后,再按使用的先后顺序摆放整齐待用。
3. 围绕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运用正确观察方法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
如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在开始演示前要提示学生重点观察试管内黑色粉末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会有什么变化;在演示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留意通入一氧化碳的安全规则,看清楚发生的现象,还要提出思考的问题,如黑色粉末为什么逐渐变为亮红色?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怎样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造成污染?……演示完毕后,引导学生对该实验进行综合、概括并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为: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跟它化合成二氧化碳,氧化铜失去氧就变成红色的铜。这样就不难理解还原反应的概念。实验时,不仅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并且为形成抽象概念提供感性认识,符合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二、通过典型的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实验能力
在进行学生实验时,可按实际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探究,并详细记录实验的相关情况及结果。这种实验方法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如何完成一堂成功的学生实验课,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四点:第一,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在进入实验室前要求学生明确这次要运用什么方法、什么样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来使这次实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在实验前应通过视频或演示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步骤、所需仪器、药品及实验装置;第二,认真指导实验,培养学生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规范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可采用重点深入和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教师要做到全面指导,以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详细记录下来,并在课后及时认真地思考问题,这样既保证实验的很好完成,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实验课质量;第三,通过实验体会,明确实验注意事项。例如在氧气实验室制取中可设置这样的讨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为什么在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实验结束时,为什么要先从水槽中撤出导气管,再移去酒精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不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第四,选用一些历年中考试卷的典型综合实验试题,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题目乃至跟动手实验结合起来训练。如氢气、二氧化碳等的实验室制取探究与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酸、碱的性质探究等性质探究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获取知识
有一些危险性较大、或对环境有很严重污染、或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在课堂上都不能很好地演示,若采用电教媒体来模拟实验,不但能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实验现象,增强实验的可见度,强化实验的演示效果,而且还能有效保护环境,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外化学小实验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化学技能的有效途径,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展课外小实验既可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让学生利用家庭的废药瓶、注射器、饮料管等制作简易实验装置,如制作水净化简易装置来练习水净化、利用废旧电池中的石墨棒探究石墨导电性、利用食醋来清洗热水瓶壁上的水垢等一些“课后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体会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感受到化学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
此外,还可让学生参加一些如“制作叶脉书签”等化学小制作展览,“烧不毁的手帕”“空瓶生烟”等化学实验小魔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使其得到综合发展。在教学中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课外小实验,都是培养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郭廷强.浅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新课程学习, 2010(9).
篇7
【关键词】学习情境 探究能力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①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探究的力度,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以及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③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特点充分表明,实施化学教学,应舍弃传统的化学教学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必须把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为重要。
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化学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谈几点体会:
1.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探究能力。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这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雨落叶出红花开”、“空中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和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2.设置化学问题,创设学习物景,培养探究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化学问题情境: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市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千米内河水中鱼类几乎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①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含硫量为0.0064%。
②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③了解到热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试分析鱼类几乎绝迹的原因?设置这样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气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3.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展示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影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我县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先报道,“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像这种例子有很多……
5.调查与实践,设置情境,培养探究能力。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长江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将水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亲自到自来水厂参观与调查,参观“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我县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进行探究。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后,将学生带到附近的一个菜窖进行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
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境,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困惑之一:双语类学校大多地处边远的农牧地区,经济、科技、信息和教育不发达,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紧缺,根本满足不了教学所需。而新课程所体现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探究,即把探究性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求把它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之一,而且要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去掌握。可是学校的现实条件不仅连最常见、最基本的演示实验也做不了,更谈不上让学生亲手去实验、去探究。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按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去讲述实验过程、描绘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同时由于平时学生接触实验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害怕实验,不敢实验,总认为实验药品有毒,会爆炸。部分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在实验课上积极主动,跃跃欲试,但由于没有掌握扎实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不够规范,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结果出现误差,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传统、陈旧、僵化而死板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着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新课程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困惑之二: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知识面不够广泛、学习资料匮乏、信息闭塞,加上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熏陶,多数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传统,思维方式比较单一;部分学生对化学世界里抽象的逻辑性强的知识望而生畏,认为化学知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难学、学不进去。由于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被动,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中对化学知识只做表面的简单的了解,浅尝辄止,不去深入钻研和理解,甚至放弃学习。比如在高中阶段,有50%甚至更多的学生严重偏科,只学文不学理。而新课程所体现的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搜集材料,归纳知识。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严重制约着学生动手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制约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
困惑之三:新课程体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也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边远农牧区的生活环境,学生最常见到的就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成群的牛羊,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机器轰鸣的工厂,学生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一个简单的自来水净化原理与装置,学生只能通过教学光碟才能看到,这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少,体验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的机会少,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化学世界距离现实那么遥远,只与城市里的人有关系。因为困惑,我们就要探索,而不应该徘徊不前。我们必须在借鉴、学习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归纳出切合实际,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总结长期的化学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一、要确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内在基础。正确的观念指引正确的行动,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将引导教师不断地以正确的教育行动朝着课改方向发展。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就要做到:
1.转变教师的“教师观”
教师观指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看法,即对教师的作用与角色、教师的性质、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传统的教师观把教师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师道尊严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是“权威”“先知”,是知识的化身,更有着至高的尊严和对学生的绝对控制权。教师总是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孔,以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姿态指挥着学生的言行。这种做法,严重制约着学生的个性、思想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首先从转变对自身的地位、角色的认识出发,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教育学生和颜悦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以权威自居,更不应该以家长作风及其专横态度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更新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否则就会因知识的贫乏、观念的陈旧而落伍。
2.转变教师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主要以四个中心为出发点:即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考试为中心。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三个中心转移到“学生”这一个中心上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求助者,教师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的人,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教练,培训出比自己更出色的运动员;要成为导游,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技能和表演技能,用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用引人入胜的描绘,将学生一步步引向知识的殿堂。
二、加强实验教学力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把学生所学的空洞、抽象的化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神奇的科学实践中,而且在这些妙趣横生的实践中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理论。因化学实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趣味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化学实验能直观鲜明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神奇与玄妙,这对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树立科学探索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双语类学校的化学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克服懒惰思想,尽可能地利用好现有的实验设备,也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用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实验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步骤,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在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操作;在探究性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消除其畏惧心理。要相信学生,激励学生放心、大胆去动手,切不可包做、代做实验。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实验的机会,使人人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在情趣中学习化学。
三、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