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艺术享受。因此,剪纸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同时,剪纸还体现了创作者的社会心理和创作者的情感。其文化内涵值得人们探索。另外,剪纸的造型特点、构图思维及表现技法受到现代设计的高度重视。在传统艺术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积极应用剪纸艺术,以提高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研究剪纸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价值,而且对现代设计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剪纸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优势
随着艺术事业的发展,剪纸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剪纸艺术被大量运用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有利于现代设计方法的创新。设计师可以从传统剪纸艺术中发现设计元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及抽象意义,进而创新现代设计元素,增强现代设计的艺术性。同时,将剪纸艺术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有利于增强剪纸艺术的时代性,赋予剪纸艺术时尚特征,进而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
二、剪纸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剪纸图形的应用
剪纸图形由块面和线条组成,有着独特的规律。剪纸的材料主要是纸,因此,剪纸具有平面性的特点,只能靠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创作者通常在剪纸的过程中突破平面构图的限制,实现在同一平面内呈现不同维度事物的目标。同时,剪纸作品大都具有高度概括的简洁特点,能够让人根据图形产生联想,引发观赏者的心理活动。另外,剪纸作品还具有深刻的寓意,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传递文化,而且能够表达感情。人们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运用剪纸图形时,十分注重图形的对称、重复、发射、平衡等手法的运用。并且通过夸张图形的造型,增强图形的艺术渲染力,将简单的图形进行重组刻画,使图形符合人们的艺术要求和情感表达需求,进而在图形刻画中传递感情。
(二)剪纸色彩的应用
色彩是商品产生视觉冲击的主要途径,也是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在剪纸艺术中,色彩是剪纸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剪纸内涵和意蕴的表达有着重要意义。剪纸的色彩简单明快,以鲜艳的颜色为主,要求整体色彩在简中求繁。在剪纸过程中,创作者很少使用相近的色彩来进行图形的配置。同时,剪纸要求协调作品的整体色彩,注重各种颜色的比例合理搭配。因此,剪纸中很少有大面积的单色块面。在文化创意产品中运用剪纸时,设计师十分重视产品的色彩搭配,经常采用色彩对比的方法来突出产品的主题,增强产品的吸引力。随着艺术事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在运用剪纸艺术时也在尝试创新剪纸色彩,以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产品设计师常常以产品的功能和特点为依据,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目的在文化创意产品中使用剪纸色彩,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色彩感。
(三)剪纸技法的应用
剪纸艺术的表现技法主要包括整体和镂空技法。实际上,剪纸属于镂空艺术,剪纸作品能够给人以视觉透空感。因此,剪纸艺术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实现线线相连,不能中断,也不能破坏图形。一旦出现中断和图形破坏,整个剪纸图案就会被损坏。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镂空技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并被广泛运用在服装、家具、建筑装饰灯各个方面。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在运用剪纸艺术时,十分重视镂空技法的运用,强调产品的整体效果,以增强产品的空间透视感,给人带来新鲜的视觉体验。同时,在运用剪纸艺术的表现技法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十分注重阴刻手法和阳刻手法的结合,采用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手法增强产品的视觉层次感。阴阳刻相结合能够协调画面,达到精炼的设计效果,增强产品的艺术美感。另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运用剪纸艺术要注重产品材料的选择,选择耐磨性较强的材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材料应积极选择绿色无污染的环保材料。
三、剪纸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剪纸的文化内涵
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运用剪纸艺术不能只注重剪纸图形、色彩及技法的应用,还需要产品设计师深入探索剪纸图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使剪纸图形的内涵与产品的内涵相一致。例如,剪纸艺术经常创作一些十二生肖等动物作品、古代仕女图以及名著中的女性图案等。设计师在创作创意文化产品时,应深入挖掘剪纸图案的精神内涵,分析剪纸图案的文化意蕴,将剪纸图案运用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例如,在设计创意生日礼物的时候,可以在礼物上刻画剪纸动物图案,突出产品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二)剪纸与产品主题相一致
其次,在使用剪纸艺术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时,设计师要重视剪纸元素的精神意义,使剪纸元素的精神意义符合产品的功能和特征,增加产品的艺术美感。在创作文化创意产品时,设计师应深入分析产品的功能、特征及风格,在运用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将剪纸元素与产品的功能、特征和风格相结合,使剪纸艺术与产品主题相一致。例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对龙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创作文化创意产品时,设计师应深入挖掘龙的文化内涵,在相关产品上运用龙的剪纸图案,栩栩如生的龙图案能够唤起人们内心的图腾崇拜,有效提高产品的文化价值。
(三)剪纸可以运用于各种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中
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应用剪纸艺术不要把剪纸元素仅仅用在创意礼品的设计中,还可以在建筑、平面设计、产品包装、家具陈设、公共艺术等方面运用剪纸元素,利用剪纸元素丰富现代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促进现代设计的发展。
(四)注重剪纸色彩的影响力
中国剪纸艺术经常将红色纸张用作剪纸材料。红色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富贵和吉祥,同时,红色还象征着火和温暖。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运用剪纸艺术应重视剪纸色彩的影响力及剪纸色彩蕴含的文化内涵,使剪纸色彩与产品主题相一致。
篇2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创产品;转化
民俗,是指民间的一种文化,它是紧紧依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并且传承下来的文化现象。中国博大而深厚的的中华文化中孕育着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并且逐步演变发展代代相承。民俗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至关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发展,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以乡土社会为主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徽地区优秀的民俗文化日益萎缩,有些已经逐步消亡。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内容极其丰富,各类饮食文化、服饰、节庆习俗、建筑文化、等铸成一幅色彩艳丽的民俗风情图画,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皖南的跳钟馗、叠罗汉,阜阳剪纸艺术、旱船等不仅地域特色鲜明,而且有极强的观赏性。这些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的积淀为各种创意设计提供着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本文以设计的视角为出发点借助设计手法选取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中极具地方特色的徽文化作研究探讨。试图通过探究通过设计的方法对民俗文化提取进行创意设计。
一、开发徽州民俗对传承徽州文化的重要意义
徽州民俗文化是多样性的,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与信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传统工艺等,都能够反应出徽州民间的审美情趣。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反应徽州独特魅力,传统戏曲影响深远,与祭祀、节庆联系很密切。传统工艺源于生活、工艺精巧。同时徽州民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安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山多而地少,四面环山,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间。在此地理环境中衍生出来的徽州民俗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成为了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民俗已然成为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开发徽州民俗文化资源并进行转化,从而设计出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精品,继而以此来传承徽文化。其次面对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历史民俗与现实传承的问题。以徽州民俗为例,尝试通过设计转化手法能够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历史与现实之间传承中搭建一个桥梁。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存在一中消极的现状:我国所开发的文化产业,更多是以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时尚文化进行,以乡土社会为主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殆尽,得不到传承。例如传统祁门县的民俗活动中古老剧种目连戏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能够表演出来的人很少了。界首彩陶、霍邱柳编这些传统手工艺会的人就更少了。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传承民俗文化迫在眉睫,十分重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艺术或者设计的手法进行转化,将民俗文化代入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处处展现民俗文化。进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传承民俗文化。
二、徽州民俗文化的内容分类
民俗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着,是最贴近人民身心和生活一种文化。其涵盖内容也相当广泛,种类庞大。大致分为:物质生活与生产民俗、社会生活类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想要通过设计手法在众多的民俗文化中进行提取转化,首先应对徽州民俗的分类和代表性民俗文化进行梳理,选取每类民俗种类中具有特色的,地域性特征较大的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进行元素提取。(如图1所示)。
(一)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等。开秧门”、“祭门神”、“接财神”、“开张礼”等仪式活动。传统的建筑民俗:马头墙、小青瓦、徽州特色民居、徽州三雕等。服饰民俗有“长袍马褂”、“端午衣”、“襦衣”;饮食民俗有传统徽菜: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等特色饮食。2
(二)社会生活类民俗
社会生活类主要。社会组织民俗方面的代表:反映村落习俗的西递、宏村;反映宗族习俗的牌坊、祠堂。节日民俗有:渔灯会、叠罗汉、五月五“赛龙舟”等。徽州传统节日:传统庙会主要有九华山庙会、关帝会、阜阳火把节、徽州婚嫁、五猖会、放水灯节令习俗、凤阳花鼓节等。
(三)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徽州的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与禁忌、民间游艺、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民间信仰有皖南建筑“风水论”、“嬉钟馗”、歙县渔梁坝的傩舞和祁门县的目连戏、黟县的“金扁担”传说等。民间艺术有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霍邱柳编、杜氏刻铜、芜湖铁画。语言民俗有徽州歙县民谣、绩溪民谣、休宁民谣、黟县民谣和祁门民谣。
三、徽州民俗文化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转化方法思路
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创意产品,既不能单纯的认为是精神产品,更不能视为简单的物质产品,而是兼具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双重性质。作为物质产品,文创产品要考虑其适用性、产出和投入成本,要注重产品的物质材料的选择及工艺性、流行性等商业性因素;作为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要有创新性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情感,赋予故事性,设计师需要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满足人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并通过信息、宣传、教育、文娱等功能,担负着传承精神文明、历史文化、习俗的重任。3所以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更应关注的是: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更应该关注人们的需求,从外在变化和内在传达齐头并进,从具象到抽象的外在表现和内在传达的结合。好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更应是具有独创性的,更应是蕴含丰富故事性和情感表达。本文由调查分析人们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通过挖掘和凝练“徽州民俗文化”元素与特色,研究其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应用实践方法,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提炼与创新,从视觉符号元素提炼到文创产品设计,将研究理念融入到设计实践中去,开发一系列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并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新品,通过设计创意来提升地方民俗文化,继而起到传承徽州文化。
(一)文创产品设计元素提取
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首先要分析徽州民俗文化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从而由具象元素中提取探讨徽州民俗文化及其深层含义,进而提炼出民俗文化元素转化为民俗文化符号。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提取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应用、传达文化内涵、进行再设计。徽州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转化应从外在表现和内在表现两个方面构成(如图2所示)。外在表现从民俗资源搜集分类到具象元素的提取和转化,具象元素的提取可以从服饰、造型、色彩、纹样等进行抽象提取符号化,最终应用文创产品设计中。内在表现为寓意情感的传达,从岁月积淀的徽州民俗中传承情感、通过文创产品传达徽州民俗的历史故事。
(二)文创产品的最大特征是创造
文创产品一定是个性的独特的创造,甚至是多文化交融的产物。本文以徽州民俗文化中的几个方面为例:徽派建筑、马头墙、牌坊和凤阳花鼓节日习俗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历史文化、形态、表现手法及寓意,结合现代文创产品的风格特点,设计了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创产品,有环保袋、书架、杯子和杯垫等。通过对上述对徽州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转换思路,通过前期调研素材收集、草图设计、具象转化、元素符号提取转化传达文化内涵、再设计进行设计实践。例如西递胡光刺史牌坊书立设计(如图3所示)。胡光刺史牌坊:徽派建筑中牌坊多为士大夫阶层的寓所,胡光刺史牌坊是为了纪念胡文光于明代嘉靖建筑担任万载县的县令时筑城墙、修学校,做过的不少利国利民的事情。一方面提取安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进行抽取简化,另一方面也是徽州民俗文化的代表,将其进行简化设计,形成书立,具有功能的同时也表达文化诉求和传达。
(三)文创产品设计需要情感的传达
鉴于民俗文化历史性、传承性及富有故事性的特征,民俗承载着设计师需要把故事的能量通过自身的设计认知灌输到产品当中,这样消费者才会有感动,如果没有感动,文创产品很容易就会像普通的商品一样。同时开发民俗文创产品必须要有附有产品说明卡,通过说明卡直接传达产品背后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故事,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后,对故事有了认同,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可以传承的故事。
四、结语
徽州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的,同时富有浓厚的地域性文化的特征,为设计元素挖掘提取赋予潜力和基础。当前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未引起重视,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只有极少的人认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有些甚至渐渐消失在生活之中。民俗文化资源没有进行开发或者开发仅停留在表层。因而唯有通过设计的方法来挖掘徽州民俗资源,把传统的元素用现代方式表现。提取其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抽象转化设计,将徽州的意像带进文化创意产品里,让徽州地区的地域特色能够结合产品,通过产品的散播与流动性,不但能间接推广徽州地区,传承徽州地区的历史背景与民俗特色之外,也能借由文创产品引发更多的互动感受,让更多人对徽州民俗文化有认知和了解的同时,打造本民族品牌,进而传承徽州文化。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24.
[2]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1-82.
[3]卞利.徽州民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26-41.
[4]丁龙庆,雷若欣,叶童.徽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宜春学院学报,2012(7):1-2.
[5]阮晨海.日本旅游市场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分析[J].设计艺术理论期刊,2016(3):95
[6]周雅琦.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15-20
篇3
关键词:旅游产品;美食体验;产品开发
一、成都饮食文化特色概述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四川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成都极具代表性。成都美食以川菜、特色小吃、火锅、地方名特产为主要代表,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川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以味取胜,其“一味一阁,百菜百味”的特色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1]。
二、创意美食体验
巴蜀之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更多的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形式,成为推动四川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一)创意美食体验简介
创意美食体验是将旅游项目与地方特色美食体验相结合,学习蕴含丰富文化元素的美食制作技艺。“DIY美食体验”形式为大多游客喜爱,用自己的创意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美食。
(二)创意美食体验模式的发展
“DIY美食体验”是一种全新的美食体验模式。DIY最初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欧洲,原本是意指不依赖或聘用专业的工匠,利用适当工具与材料,自己来进行居家住宅的修缮工作,而现在DIY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
(三)创意美食体验模式的发展前景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要求细腻的情感、专业的技术,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意,这正符合了当下年轻消费者的特点,他们不喜欢被束缚,不拘泥于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在美食制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将创意与美食体验相结合,成为幸福的美食达人[2]。
三、创意美食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
(一)设计理念
立足四川特色旅游文化,融入创意设计,通过美食体验形式,自我完成制作,是特色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核心理念。成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蜀文化浓厚,食材丰富,川菜百菜百味。基于特色的地方旅游文化和游客的创意美食体验形式,开发美食旅游产品,不仅能增加游客的主动参与性,还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主题产品设计思考
1、历史人物文化主题
基于游客创意美食体验的旅游产品设计,需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展现重要历史人物。如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结合武侯祠景点文化,设计“DIY面塑”美食体验项目。以诸葛亮等三国时期重要历史人物为对象,还原“草船借箭”等历史事件场景。
2、茶文化主题
饮茶习惯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独特的盖碗茶文化,茶盖、茶碗、茶船子,茶馆是感受四川民俗文化的好去处。设计茶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认识盖碗、沏茶、品茶,感受地道的成都茶文化[3]。
3、特色调味品文化主题
川菜注重味型调和,调味品极具特色。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参观著名豆瓣加工企业,体验制作四川豆瓣;设计四川菜肴味型调和体验项目,游客体验制作红油辣椒、麻辣味复合调味料、鱼香味复合调味料等。
4、素食文化主题
当今,“素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宠爱,在感受了“青羊宫”等文化景点后,可以依托道教和佛教等宗教文化,设计推出以“素食”为中心的美食体验项目。
参考文献:
[1]匡翼云.符号学视角下的川菜饮食资源与旅游开发[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2):56-59.
篇4
关键词:产品;服装设计;生产;市场;创意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志码:B
—直以来服装设计师和学者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服装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其美学价值和功能,忽略了其产品的本质,本文将从艺术创作和产品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比较中来解析服装设计的规律与属性,从而进一步探讨更具科学性的服装设计创作方法。
1
艺术创作与服装产品设计之异同
1.1艺术创作的过程与动机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作品的生产不是批量的,而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创作动机大致可分为如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和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1.2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与动机
服装设计与艺术创作所不同的是,服装作为产品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而不是突出设计师的主观审美意识,服装设计的目的首先要解决的是产品与人之间的最佳匹配。这种匹配不仅要满足人的服用需求,还要与人在着装的过程中对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取得恰到好处的匹配,这恰恰体现了服装作为一种产品的特性。其二,服装设计过程又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这一过程又与艺术创作有相似之处。但服装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美学、文化学、心理学、材料学、工程学、市场学、色彩学等诸多领域,各个学科领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的艺术的再度联手。由此可见,服装设计师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是人品和社会。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服装设计既要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更要具有实用价值。所以一个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以目标消费群为创作目的与意向。
一项成功的设计应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有社会发展方面的,有产品功能、质量、效益方面的,也有服用功能或制造工艺方面的。一些人认为,服装作为产品首先要实用,服用的舒适性是服装产品设计的首要要求,其次审美性是提升产品价值的精髓,也是不可忽略的精神需求。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服装设计显然是属于产品设计的领域,从产品的角度研究服装设计更符合服装设计的本性,更具有科学依据。
2 服装产品设计的品牌概念的传达
既然服装设计的直接产物是产品,那么品牌价值又是文化价值中的一种附加价值,所以必须在保证产品实用价值的前提下去优先考虑并贯穿服装设计始终。产品设计中品牌概念的传达必须从产品外观和功能两个方面去考虑,只有表里如一的产品才能持久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2.1服装品牌与产品
服装设计是服装企业的核心,设计师通过设计将原辅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服装产品形态。服装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服装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服用环境、消费群定位、品牌形象等多方面的研究,才能设计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具有品牌效应的作品。
服装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但它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一个比较容易记阮的形式来记住某一产品或企业,服装品牌的物质载体就是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服装产品就成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物质载体。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是维系消费者与企业相互沟通的桥梁,所以产品的形象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师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加证明了设计师脱离了企业和市场就失去了意义。
2.2服装品牌概念的传达
(1)企业文化和精神
品牌价值不仅是服装产品的文化价值体现,更是一个企业的精神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所以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要成功地将服装企业的品牌文化概念传达给消费者,首先要深入企业,领会企业精神,了解企业的文化,企业精神和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信念、经营宗旨和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活动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只有掌握了这个方向,设计师设计的产品才会更理性、更科学,才会具有更丰富的象征内涵。这也是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2)服装产品设计传达内容
在服装产品设计中品牌概念的传达其实就是设计师们运用服装造型、材质肌理、色彩搭配等视觉语言将企业文化理念以一种具象的形式(服装)表达出来的过程。
企业精神品牌概念产品定位市场目标客户服用体验二次创作。
服装品牌概念必须在确保产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不能违背服装产品设计基本规律。同时还可以看出服装作为产品,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点,服装到了消费者手里,根据消费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产品理解的差异,还会有一个消费者的参与过程,这个过程称之为二次创作过程,这赋予了企业文化更丰富的内涵,给予了设计师更丰富的想象。
(3)服装产品设计
服装产品设计是运用各种服装知识、剪裁,及缝纫技巧等,考虑艺术及经济等因素,再加上设计者的学识及个人主观观点,设计出实用、美观及合乎穿者的衣服,使穿者充分显示本身的优点并隐藏其缺点,更衬托出穿者的个性,设计者除对经济、文化、社会、穿者生理与心理及时尚有综合性之了解外,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设计的原则。
(4)创意提升产品价值
创意不是仅仅文化产业的专利,任何产业都需要用创意提升价值,而文化产业如果没有创意,也就不能称其为创意产业,把创意产业狭义成文化产业,将会阻碍中国创意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在服装产品设计中融入创意文化,可以提升附加值。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创意是产品设计的灵魂,创意是产品设计的生命!
3 结语
篇5
1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背景
中国历史久远、地域广袤。历经了千百年的积淀与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地域文化如珍珠般闪耀,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基石和情感基因。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文化+创意=财富”的产业类型,文化在创意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1]。文创产业需要有文创产品作为实体依托。从实现途径看,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是源于文化背景的产品设计,也可以是在产品设计中引入文化作为重要考量依据。文创产品以文化为根基,以创意为法则,汇集了设计人的知识、智慧与感悟。在实现手法上,文化创意产品主要透过将文化蕴含的隐性因素转译为显性的设计要素,运用设计为文化因素寻求一种符合现代生活形态的新语言,探求使用产品后对人精神层面的满足[2]。随着社会进步、综合国力快速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意识日益提高。面对日益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大家对于基于文化背景的产品需求亦将愈发强烈。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总消费在2008年时只占GDP总额的不到4%,依长期走势看,居民消费的绝对额虽然不断增长,但文化创意产品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在过去10年间仍徘徊不前[3]。上述情况对设计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基于文化背景的产品设计及相关研究大有可为。
2文化产品设计策略
2.1以文化促创新文化被大家所热议。而大众更热衷于相对表象且浅显的表述——流行。流行并不是意味着肤浅,它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流行、趋势、大趋势这三者其实并无大的差异。当下大家的简单关注即是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变化它持续扩散演变为趋势,更有甚者进一步变化为大趋势。大趋势持续发酵,造成同一时期全世界存在且受到综合性的影响,这种影响超越一时心血来潮并引发长期性的关注,那即是文化[4]。由此可见,文化具有克服世代差异的连续性,它需要时间沉淀与累积,其内涵亦会随着社会发展日久弥新。人们日常接触的生活用品看似平常,若不变革其功能技术,要想取得本质上的创新与飞跃,毫无疑问文化基因的植入尤为关键。这里所讲的“文化”,是一个特定时空内,一群人过着的一种生活方式[5]。传统器物与现代产品的差异是由时间和空间位移转换而形成的,现代人回不到以前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情境改变。故不能直接以拿来主义的方式简单粗暴地表达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在品牌中对于文化理念的阐述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回溯,从记忆中延续;另一种是针对当下的需求,来找寻文化的感觉[6]。原本其貌不扬的胶带纸造价低廉,因印有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迹“朕知道了”,便在热卖。2013年7月博物院推出文化创意产品“朕知道了”胶带,见图1,截至2013年8月销售额已近300万台币(约61万元人民币)[7]!“朕知道了”实际来源于大清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迹。按表述,此四个字缘起于“朕安”与“知道了”的合成。文案中“朕知道了”,大意为“你们所奏之事,朕知道了”。创意伊始,“安”字被减弱,也正好是此字去掉,让整个语意悄然变化。“朕知道了”这样的语言表述融入了当下生活的禅味,既显得通俗易懂,又让大家对帝王高高在上的敬畏之心转变为一种平易近人之情。“朕知道了”已成为销售最为火爆的纪念品,前来购买的人群络绎不绝。如此一来,文化赋予产品的高附加值能让平庸的胶带纸顿时焕然一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汇织。对于外来文化,人们往往盲目推崇而忽略了对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嫁接于商品,商家通过提品来满足消费者使用功能需求及高层次精神需求。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创意产业可以吸取传统及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文化元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发扬。如此一来,中国制造可转变为中国“智”造[8]。技术日益同质化的今天,要想在国际品牌的竞争中拔得头筹,作为增值手段,在产品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显得尤为关键。对地域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不断挖掘正是产品设计创新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2.2以创新谋策略近些年以来,随着跨文化、跨领域、跨国界的交往,中国的设计面貌不断在各个舞台得以呈现。为彰显中国设计、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不少设计师在做产品设计时会有意或无意地“捎上”文化符号或贴以标签。然而,强扭的瓜不甜,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与不确定的表现。“中国风”胡乱刮、“文化符号”随意用,所谓高大上有内涵的“文化产品”比比皆是。传统元素及符号亦逐渐成为设计的一种“修辞”表象。对于文化元素植入产品设计,如今相当多的研究仍侧重于文化符号引用,而且这种引用是非常直接的。文化元素或符号不能仅作为产品设计的一种“表层皮肤”存在,其在产品设计中需要担负起除视觉效果之外更有意义的价值及作用[9]。在产品的横向比对尚不够紧密、纵向文化研究也欠深刻的前提背景下,对传统及地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复制+粘贴的表面功夫上,必须反映出相应的文化内涵和特质。
2.3基于地域和传统文化的创新手法
2.3.1文化语言的符号化文化命题时常困扰着设计人,它让人想触及却又不易把握。因为这需要设计人自身知识积累、生活历练与思想修行。文化符号及标签化的泛滥主要是源于符号标签表意直截了当,能马上“看出效果”。时下做产品设计不加思考盗用、滥用文化的情况常有发生。广州美术学院张剑老师曾说过“:当你还没能力玩文化时,最好先别碰它。”类似涂抹中国红、张贴祥云纹一样,某些设计师的不负责任很容易导致假、大、空伪文化不假思索的传播。基于文化涵盖的广度和深度,在文化创作伊始设计师就需抱以敬畏之心、持审慎之态度,量力为之,切不可粗制滥造。符号化的设计方法大致有以下步骤:(1)细解读,尝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要抓取的文化归纳总结,用设计师的语言去理解,将其抽象为若干特定关键要素;(2)巧定格,尝试将关键要素定格在某个代表性的片段或画面;(3)找元素,将这种画面寻找合适的元素或符号;(4)活运用,合理地将元素运用于恰当的产品载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向大家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文化。四大发明之一的纸由丝绸之路传播开来,人类文明亦随纸的出现得以传播。火炬设计语言取自传统中国纸卷轴,不仅传递给世人纸是中国人的伟大贡献,也寓意着纸对文化理念的传播,同理转译到火炬对于运动精神的传递与价值。作为装饰语言的祥云文化在中国历史久远,极具艺术观赏性与文化代表性。从符号语言来看,祥云、纸轴与载体火炬的关联是恰当的。符号带有高辨识度的信息,其本身已有寓意,即使设计师不去诠释,大众亦会解读。符号是精神及文化层面最浅显、最表象的外在形式,因此文化符号化的处理手法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效果得体;错用了即“失真”。
2.3.2文化语意的转译不同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文化代表着时间与地点的某一个截面或某个维度。因其表意不同,若直接将传统文化语意融入现代生活,使其自然而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那么容易。透过对传统材料、加工方式研究与理解,文化语意可并将其与现有产品相结合,并用当下人能感知的方式转译表述。传统杆秤用秤星即镶在秤杆上的金属小圆点进行计量,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发明的[10]。相传十六两制旧秤的秤星,其中每一颗星都代表一个星宿来标示刻度,用者依据秤砣在秤星的位置来读取物品的质量参数。随着社会发展,弹簧秤、电子称因其可读性和易用性,使用者愈来愈多。如今会看秤星的人越来越少,使用杆秤则更少之又少。杆秤虽不在,大家对刻度的认知还有,对杆秤的情怀还在。由笔者指导设计的《中木》香座台见图2,刻度借助传统秤杆的刻度来隐喻时间的流逝,虽不够电子计时精准,但亦在述说“时间在走,时空在变”,此作品获首届“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金奖。这种方式让人在细细体会生活的同时也很好地演绎了传统禅味。
2.3.3旧物的再设计旧物浓缩着人的生活情感。将原有的、日常的产品再升华、再创新,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起居。材质语言依托形式和造型存在。借助材质这种特有的表情语言可反映产品的特征与情绪。由笔者指导设计的《竹香新语》,见图3,使用竹篾作为装饰材料,尝试浙江地区竹篾手艺人的手法将竹篾用混编的形式包裹素白茶具。材料的结合使用向大家呈现了设计与地区手工艺结合的可能性。在产品的功能实现方面,竹编部分的介入让冷色调的白色陶瓷有了纯朴的温暖感,非全包裹的风格起到了国画中留白的意境和效果,同时竹制材料也起到了充当陶瓷缓冲保护的作用。如此一来设计使得原有的、已保留的地域及传统文化不仅能看,还能使日常生活中的旧物焕然一新,真正走入百姓生活、让百姓用起来。
2.3.4文化的共生与促进每个区域都饱含地域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地方特色。设计人应当充分理解地域文化,洞察当地人们已有生活方式,发现找寻新方向。地域的、传统的东西(包括实体物件也包含看不见的手艺与文化传承)不应是老旧、有地域局限的,也不应该静静地躺在博物馆或美术馆里供人念旧欣赏。品物流形基于对制作余杭纸伞的70多道工序进行了拆解,于地域手工艺里,又汲取了可用于当下设计的工艺、材料和灵感。“From余杭”,将余杭地域手工艺与余杭文化重新解构,融入当代设计中[11]。据悉品物流形为了深入了解,考察调研了余杭各大村落,耗时四年多时间,与余杭十多个传统手工艺师傅展开深度学习、合作,余杭纸的未来展览见图4,在米兰设计周闪亮登场,让人们深感中国设计的魅力与地域文化再设计理念。PaperChair从余杭纸伞传统工艺(余杭纸伞的传统工艺是一种传统手艺,它需要将皮宣纸先抹上天然胶水,而后将宣纸一层层用心糊在伞骨上)中来,同时回到寻常百姓家生活中去。设计师大胆设想,尝试用纸伞工艺做椅子,PaperChair既有宣纸韧性与细腻质感,产品又具备温暖的触感。看似柔弱的宣纸由于有余杭特有的纸伞工艺给椅凳提供完美的支撑,具备不亚于实木的牢固度。在整个设计实施过程中,安徽泾县宣纸作坊制作宣纸,糊纸工艺由糊伞师傅与设计师合力完成。“From余杭”将余杭的地域手工艺重新点燃、解构之后,又融入当代设计创作。这种实验性的尝试,不止限于伞、灯、家具(点)层面,亦是对相关家居产品(线)乃至对于整个余杭地区传统文化及手工艺的发展、地域及传统文化(面)的振兴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该项目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呈现了现代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系。“共生”理念对余杭的文创产业亦是一个启发。从独特的文化对象中适当地提取设计元素并巧妙地融入到产品设计中,提高了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伴随着产品的使用,又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传播这些特有文化,实现了应用与传承文化的双重效果[12]。余杭区政府多年来花了很大精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亦通过各种展会平台,推广余杭区域的文创产业,与企业合作尝试一种城市形象推介新模式,建立起余杭的城市品牌。这种突破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从产品带动产品线,由产品线拉动产业,再由产业带动区域文化的整体提升。
3结语
篇6
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的主要意义在于可以让产品设计师更加方便、快捷地记录设计语言,表达设计构思,还可以启发产品设计师的灵感,提高设计分析能力和表达水平。手绘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设计草图特有的线条美,给人以轻松、自然的视觉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手绘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产品手绘表现图的特征
1.快速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感往往稍纵即逝,这就需要设计者快速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产品手绘表现图可以说是设计者最快的表现工具。简单的一支笔和一张纸,就可以把自己脑海中的灵感快速地表现出来,使得灵光一现的无形的思维展现在纸面上,可以说,产品手绘表现图是设计者必备的表现技能,是最快捷、最方便的设计工具。
2.直观性
产品手绘表现图可以直观地表现出设计者的构思创意,把脑海中无形的思维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化抽象为具象,让客户或者企业其他部门人员,甚至非专业人员看到表现图都可以了解设计者的创意。它可以完整地展现产品的形态、结构、细节、色彩、材质、光影等属性。3.实用性产品手绘表现图在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步骤,通过产品设计表现图,把设计者脑海中抽象的创意具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化无形为有形,可以使得客户及其他部门的人员很好地了解设计者的产品设计意图,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二)产品手绘表现图的作用
产品设计表现图是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产品设计表现图可以说是产品设计的通用语言,也是产品设计者必用的交流工具,也是设计者向他人传达设计创意的基本媒介,是设计者需要掌握的一种最基本的技能。产品设计表现图具有能够化无形为有形,展现设计者创意的作用、充当一种设计语言的作用、能够传达真实表现效果的作用、能够展现设计者设计素质的作用等等。
三、提高手绘能力的必要条件
(一)勤加练习
产品设计手绘表现技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避免浮躁情绪,以及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做法,坚持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去学。其次,要制订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去训练和提高,切不可半途而废。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程式化的训练,加上坚持不懈的练习,就一定能够绘制出好的产品设计手绘表现作品。
(二)临摹与创作
临摹优秀的手绘表现作品是学习手绘表现的捷径,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临摹面对的是经过整理加工的画面,这就有利于初学者直观地获得优秀作品的画面处理技巧,并经过消化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表现技巧。临摹还有一个好处——可以接触和尝试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可以极大地拓展初学者的眼界,丰富初学者的表现手段。因为临摹接触的是优秀作品,这就使得初学者能够站在专业的高度上看清自己的位置和日后的发展方向,这比单纯的技术训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临摹只是学习手绘表现技巧的一种方法,切不可一味临摹而缺乏自己的风格,在临摹到一定程度时,就要运用临摹中学到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最终将这些表现手法概括归纳,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表现手法,这样才能绘制出有自己独特个性和风格的作品。提高手绘能力主要依靠平时的基础练习和快速表现技法。基础练习包括线条和透视的练习、结构素描产品的练习等,快速表现技法包括单色线稿手绘快速表现技法和复色线稿手绘快速表现技法等。
四、结语
篇7
摘要: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背景下,基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视角,探索设计驱动创新促进地域文化资源传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策略,从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或服务,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设计驱动创新 产品设计 社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3-0069(2015) - 06- 0126 - 02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提倡通过设计驱动创新等方式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可持续性发展,以科技为支撑促进创意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若干意见》是国家对多年来探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凝练,其为设计驱动创新的设计文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应用奠定了基调。设计不仅仅只是一个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其从起初就蕴有深厚的设计责任、道德和伦理意识,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注。设计还在一个更为宏观的社会视野中寻求适度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探索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问题的解决之道,促使民众公共社会意识的觉醒。当然,如同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与设计部馆长Paola Antonelli所言,并非所有的设计都以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设计跨越产品到行业和产业,乃至社会,表明设计逐渐从一种传统的操作性工具转向一种新的社会思维方式和社会创新战略。
一 设计驱动创新:一种开放的创新模式
设计驱动创新的概念是由意大利创新管理专家Roberto Verganti(2009)提出的,他认为设计驱动创新是区别于技术驱动创新和市场驱动创新的第三种创新模式,从设计在企业创新体系中充当的角色出发,设计驱动创新跨越外观造型的美观和技术功能的革新,实现了整合设计管理、美学经济、品牌价值和文化优势创造全新价值的基本诉求”。某种程度上,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设计驱动创新是在现有的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物化,它是以一种或多种技术的可能性应用来创造产品附加值,它是依靠发挥产业链低端环节效应来优化整个产业链发展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然而,从广义设计来看,设计驱动创新的对象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际的产品本身,物质实体、信息消费、服务体验、社区构建、商业模式和国家形象等都可以成为设计创新的对象范畴,无论设计对象是什么,它们具有共同点,都是通过设计思维实现从概念创意到创新实现的一个过程,其核心是设计思维:经由发现、构思和迭代的过程通过相应的设计方法技巧洞察设计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将创意转化为新的产品、商业或社会创新性解决方案。设计师从始至终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通过群体文化学等各种方法洞察使用者或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内在需求,整合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要素,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目标群体需求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产品或服务。
由于设计问题的复杂化和设计竞争的全球化,设计活动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因此,设计从设计师个体行为或设计团队范围内的活动日益扩展为其与密切相关的群体与产品、系统、服务或环境之间的互动(图1)。传统的过多的依赖设计师的感性直觉进行设计的策略方法通常无法确保设计交流和设计进程的效率,以及设计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认同性。设计驱动创新—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侧重外观设计或装饰美化的低层级运作模式,另—方面,设计驱动创新的思维方式区别于长期占据主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思维,设计关注的对象已从关注物理实体的、有形的产品的设计转向非物质性的、无形的服务的设计,设计日益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种驱动社会变革的思维方式和战略。
二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产品设计创新策略
从设计的视角来看,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地理环境、工业生产模式、日常生活形态和社会行为制度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与设计密切关联,具体可以细分为风俗习惯、生活状态、生存方式、群体规范、生产形式、国民心态、种族意识、社会体制等方面,它们分别在不同层次上影响设计思想、审美取向、设计伦理和设计价值。所以,在文化的视角下探索设计驱动创新的基本策略,一方面需要清晰地了解地域文化的生态构成及其基本结构,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文化特征与设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在文化构成体系中,设计创新活动最易接触的层面是物质形态的器物文化,它是深层次的行为制度文化和内在的思想意识的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和反映。因此,人们习以为常的设计造物常常被认为是设计的全部。
纵观从原始社会的工具制作到数次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和信息产品(或服务)设计,器物演进历史实际就是人类有意识地制造器物或工具的技能发展和人类主观观念物化的历程。因此,与产品设计创新策略关联尤为密切的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器物设计演变知识体系,其侧重日常生活研究,探索以器物为核心的行为特征、认知取向和文化结构;日常生活形态知识,依据特定地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公众文化活动和组织行为制度等知识,建立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和以知识为核心的新型生活形态,文化能够以独特的产品或服务形式引导生活方式,将文化纳入设计活动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基于文化多样性而产生的差异性等问题;地域文化符号象征体系,依据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观点,文化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存在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从而实现对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的交流、保存和发展。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产品设计创新,一个较为直接的方法是以器物文化为核心探索器物设计的思想、文化、技术或观念,进而为现代设计实践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参考。例如,为将中国传统地域性的文化精神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燕山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段韧( 2013)以客家土楼建筑意象为灵感来源,借鉴其外观作为产品造型的主要表现形式,依其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陶瓷餐具(图2)。人造器物不只是一个独立的物质,不仅仅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形态的变化,其具备物化和人化的双重属性,任何一个人造器物的实用、审美和语意功能都与其本身特征及其相关的属性(功能、结构、材质、色彩和装饰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指向关系,这种指向表明了一种地域文化视角下的产品设计创新策略维度:物质技术演进的维度、目标群体消费需求构成维度和人造器物社会性系统维度。 .
区别于传统的以技术功能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创新,设计驱动产品创新在于整合技术方案和商业机会,探索技术解决方法和社会性机制之间的关联性,将设计创新全面融入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设计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虽然,设计创新程度和内容等因具体产品类别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除了产品功能和审美因素,设计驱动创新更加关注创新性设计概念的产生与赋予产品特定的象征性意义,产品承载着特定的个体、社会和文化价值,其能够与处于特定生活方式之中的消费者或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产品的被接受度和文化认同。因此,产品设计创新策略可以依据实用功能、审美体验和设计语意三个基本维度建构(图3)。
三从 产品到社会创新:可持续性设计创新策略
社会创新研究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Peter Drucker和Dennis Meadows等人的工作,主要在于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资源等困境。随后,该概念广泛应用于技术、政治、文化和经济等领域,发展形成_个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一般意义上,社会创新是—种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其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包容性、参与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与技术创新或组织创新等存在密切关联而又相互区别,社会创新的主体和目标是社会性的。创新活动的进行亦需非盈利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它是一个包括创新思想形成、实施、评估、完善和扩散的创造性过程,与通常意义上的设计创新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之处。
在社会创新源起之时,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曾经从设计角度就寻求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过探索,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他强调设计师的社会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设计并非只是千方百计的去创造商业价值,而是一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理想实际上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包豪斯就已经存在。因此,就历史发展脉络而言,社会创新思想与设计已早有密切关系。依据社会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设计驱动社会创新可以描述为:通过设计创新方式整合环境资源、社会技术和组织力量等形式实现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平等)的解决和社会价值(如公平)的创造,提升公众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文化认同感,推动社会变迁和可持续性发展。
基于社会创新的视角,传统的设计应实现如下转变:①扩展传统设计对象的范畴,不仅需要关注产品物理属性和物质实体,而且应关注非功效性属性(如象征性意义)和非物质性的设计,改变设计只面向产品使用功能而忽视产品作为信息媒介的现象;②延伸以物为核心的设计,构建以产品为基础的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的情境关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产品角色、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活动过程;③改变设计商业利益至上的唯一目的性,倡导设计回归伦理道德,面向真实世界的现实问题而设计,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设计驱动创新从产品创新跨越到社会创新,虽然其设计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但是设计思维的本质没有变化,社会创新为设计驱动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方向。例如,飞利浦公司对设计驱动社会创新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Stefano Marzano提倡通过设计为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一些日常生活问题提供富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如Chulha炉灶(图4)设计项目(源于Ph.lips Design),印度很多农村居民因为在室内使用传统炉灶进行烹饪,久而久之,除了造成了室内的空气污染,产生的烟雾引发了诸多与呼吸相关的疾病。在设计师、炉灶使用者和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合作下,最终找到了一个低技术、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和高效的解决方案。Chulha炉灶充分利用了传统炉灶的优点,其不仅易于安装、使用和维修,而且能够以本地区的原料为燃料,室内烹饪更加安全高效,降低了呼吸疾病的几率。
四 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产品设计;原点;出发点
产品设计是一个较为程序化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如果就此判断产品设计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或过度地强调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及科学技术的前提下简单地拼加一些产品设计师对于产品外部造型的塑造与描绘,这只是看到了产品设计作为后期的完成状态所经历实现的表象。在此之前,对市场、消费者的考察与研究,产品的定位及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发挥、表述、完善直至完成,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才能使产品设计成为完整的全部。产品设计分为改良型产品设计、创新型产品设计、及概念研究型产品设计,在这几类的产品设计的构思阶段里,大部分设计师都面临产品设计的新的突破口,或是最为独特的新特征,这即是我们所提的“原点”。
一、“原点”的定义与范围
“原点”也就是我们的常提到的设计创意的出发点,在产品设计中对于这样的出发点,可以从产品自身的目的与功能来细分,这里的功能包括物质与精神功能。
1、物质功能:即产品的使用目的与用途,同时包括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与物质功能相匹配的诸如产品造型、结构,使用方式、人机工程、操作界面等等因素。
2、精神功能:与物质功能相联系的或是独立地完成产品在使用、操作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的设计要求,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以传统、文化等诸多人文因素相融合,突出精神功能。
3、设计师自身观念思想的展现。带着这样的设计目的进行创作在欧洲许多国家是极为普遍的,一件产品摆脱了企业行为的痕迹,摆脱了突出产品自身特有的使用功能的痕迹,更多地表现和展露设计师在产品中要表达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在这里产品便显得更像一个展现思想的道具,而不再以产品自身作为重点,但它的的确确保留着产品独有的特性,即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存在。
二、“原点”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运用
“原点”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运用,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1、单一产品的原点寻找,也可以称之为回到产品的物质精神功能的起始点。如“概念化的微波炉产品设计”,如果仅在微波炉的外观上下功夫,那便不是概念化的微波炉设计,而只是微波炉的造型设计,如果受到现有造型的影响,那么是不会有多大的突破,因为现在的微波炉造型设计是由现有微波炉功能决定的,涉及到造型研究只是由功能向下发展完善的一个阶段。因此,我们要寻找到概念化微波炉的设计原点。
这一原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细分:“微波+电源+容器+操作使用方式=食物加热食用”。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由一个使用功能而细分的更多的设计原点,都将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创造的出发点,比如对于“微波”这个设计原点我们能否做出一种语意来展现微波的形象;针对于“电源”这个设计原点我们能否设计一种不用电源的外出旅行时用的便携式微波炉。同样,原点也许不是一个功能,而是一种观念、感受。如以“椅子”为课题要做设计的时候,首先不提“椅子”的概念,否则在思维上有了一个“四条腿撑一个平板,平板后端一个竖直的板”这样一种传统椅子形象的思维定势。而是罗列出可以成为设计“原点”的众多方向,当然,这样的罗列是较有条理的,并非跳跃性的。例如:
(1)就椅子提供的“坐”这一使用功能来讲:我们可以考虑怎样“坐”及“坐”的若干种姿势,长时间的休息还是短时间的逗留,是否要在椅子上附加其它使用功能,如放书的书架、放包的隔档或是放杂物的小抽屉等。
(2)使用场合:在怎样的场合下“坐”,是与恋人合坐一起还是和陌生人合挤一张椅子。放置在怎样的环境中,是否椅子一定要有腿,能否悬挂在墙上、柜子上等等。设计作品“可调节的关系”的长椅就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例子:一条长椅子,座位后部开了槽,小方茶几可以插在里面来回滑动,作为位置间的分隔。
(3)就“坐”的精神功能来分类则有:坐在怎样的材料上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坐的位置变化而导致的心理的变化。2002年名古屋国际设计比赛中,一把造型简单插在旷野中有两层楼高的椅子获得全场大奖,这把椅子所要表达的设计目的是:由于坐的位置不同,视角由在景物之中变为俯视旷野,心境也随之而改变这一目的。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原点”的寻找及具体的设计运用是多方面设计元素的结合。
2、由环境而展开的各种需求分析,功能的诉求。以“卧室里所需要的东西”作为设计课题来分析,我们可以分类为如下这些方面,在这些具体细分的物品中,或物品与物品的组合,功能与功能的组合中来寻找新的功能需求。
(1)现有卧室物品的功能分析:床――睡眠,沙发――休息,桌椅――书写,电视、电脑――娱乐或工作,还有各种生活用品等。如果将现有的卧室用品都罗列出来还有许多,我们将它们的功能列在物品的旁边,这样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用组合法找到新的设计“原点”,一种组合方式的设计,这在现在设计中是常用的方法。但要强调的是,这样的设计绝对不是功能的盲目堆积,而是巧妙的重组。
(2)卧室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特征性的罗列分析。
A、卧室的物质功能特性:休息、安静、自我空间、方便的等等。
B、卧室的精神功能特征性:私密的、安全的、个性化的、随心等特征。
至此,我们可以在这样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特性中找到设计原点,运用文化、风格、语意等手段。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物品表现出来,也就是一种创新的物品设计或也可以与上面分析的现有物品合作改良型的创新设计。
(3)个性化的设计师风格的表现与尝试。在针对以上方法分析以后,我们也可以大胆的运用自身的设计师认可的风格特征来表达你对卧室中局部的物品的描述与看法,同样也可以整合整个卧室做系统化的设计。
3、把握单一的“原点”运用,自始至终的突出于表达,不要过多地对其装饰与叠加,以免减弱它的特征性存在。“原点”在以后的设计表现中,直至最终完成,都将是设计作品最亮丽的特征。
三、结论
寻找到“原点”之后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就是表述和完善“原点”的过程。
我们也许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到更多可继续深入和表现的“原点”,我们可以尝试着将其中部分与我们所要表述的“原点”综合,如果这样的综合显得生硬或机械那么就应理智地放弃,切勿将其无用堆砌。同样在我们深入具体设计的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态度去对待新的“原点”的展现。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诸如其它的平面、环艺等各种设计过程中同样都会面临寻找突破设计“原点”的问题。在此所列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也仅是在设计活动中运用的一部分。“原点”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设计目的,即:有目的性、有方向性、有方式与方法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产品设计。虽然设计思维的火花是跳跃性的,但是也应力求在这种跳跃的火花中寻找“原点”,贯穿整个设计活动。但无论怎样进行设计创作,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设计作品应是生动的,鲜活的。
【参考文献】
[1]磨炼.关于产品设计中创意及创意原点的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07):106-107.
篇9
关键词:云南 少数民族 图形元素 产品设计
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 是指云南世居少数民族生产劳动与文化生活相结合, 具有装饰性、实用性和民族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借鉴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元素, 在继承和创新基础上, 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 以丰富产品设计形式, 拓宽产品设计内容, 构建产品设计个性, 打造产品设计特色,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
一、云南少数民族特性
云南少数民族元素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具有中华文化儒、道、佛等汉族文化的共性, 同时更具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如云南最有代表的傣族,其文化的核心含义是“水”;彝族的特性是“火”,彝族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脾气,其民族装饰图案更是突显了火和太阳。根据不同民族,不同角度,可以把云南少数民族个性归纳为以下特色:
(1)原生性,是指云南土著民族和原始迁移民族而形成图案元素原生态特性。
(2)多样性,是指云南多种民族和多种社会形态而形成图案特性。
(3)边缘性,指云南地处边彊和多民族跨境居住而形成的图案特性。
(4)独特性,指云南少数民族构成和生活地域特殊而形成的图案特性。
二、少数民族图形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2.1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概述
产品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将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图案, 通过重构拓展, 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中, 无疑会使我们的产品设计更具特色, 从而更符合客户市场和用户市场需要。
纵观现代产品设计,不难发现,有许多产品中已经融入了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例如家具、灯饰等。这些神采飞扬、活灵活现的民族图形之所以这么动人,与它的工艺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历史悠久,有各自不同的民族工艺、风俗习惯、服饰穿戴艺术等。基于当代艺术设计的研究目的,我们在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的运用研究上必须具备清醒的辨别价值能力,并为它的语义转换提供合理的语境定位,只有这样,才能使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当代艺术设计的使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2.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元素运用于产品设计中的方法
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要坚持统一、连贯、分割、和谐等基本原则, 有效运用对称有序、间隔连续、节奏变化、韵律流畅等组合手法, 借助先进适用软件技术, 充分突出主题思想, 表现文本内涵, 实现主题与版式相统一, 技术与艺术相统一和创意与特色相统一等设计要求。
产品设计本质上是对视觉元素进行艺术化创作的过程。因此,要掌控形态的不可控性、多维性、交互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等特点,以生动活泼的视觉艺术形式,合理布置产品设计各种构成元素,以期产生强烈的美学视觉效果。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正是以其多重价值而更具魅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认真的疏理,并对一些原生态图案进行艺术创意重构和拓展,为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新的视角和更多路径。
(1)应用重构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常用写实、写意、抽象、夸张、重叠等手法,对其民族图腾、建筑、服饰、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借助动物、植物、人物、风景和几何等多种图案,进行意志表达和装饰表现。由于原生态图案功用十分明确,如果直接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可能显得呆板突兀,有时还会涉及民族禁忌。因此,在设计应用中,要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进行重构, 使之适合设计符号化要求。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特定动机和语义的符号。如果只是简单再现或直观仿造,就很难将其应用于设计中,也很难从风格上体现出少数民族文化神韵,因而,只有按照设计主题和文本要求,遵循图案原理,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图案形式法则,通过简化、添加、夸张、解构等手法,提炼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的核心元素,重构特色鲜明的抽象形态和几何形态,使产品设计体现出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和时代性。
(2)应用拓展
产品设计集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涉及到家具、包装艺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是一个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做到产品系统设计的布局、构图、色彩始终等保持统一风格,除了对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符号化的重构应用,还需要对产品造型、图像造型、文字设计和色彩搭配等进行多层次拓展应用,才能较好地达到表现设计主题,表述文本内涵,塑造产品风格, 提高设计质量和竞争力的要求。
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真实反映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强烈宣染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一方面,有利于拯救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时代精神;有利于学习和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展现民族鲜明特色;有利于推动和扩大少数民族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和谐;有利于改善和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产品设计思路,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意识;有利于更新产品设计理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地位;有利于丰富产品设计内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诉求;有利于打造产品设计特色,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有利于探索产品设计实践应用,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再一方面, 有利于拓宽视觉艺术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有利于启发设计理念,打造产品设计特色。使得我国的产品设计带有本国特有的民族特色,走出亚洲,冲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杨寿川.云南特色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7-421.
篇10
1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
目前,国内产品设计专业多数设置在艺术设计学院,多个设计类专业并存。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是通用式的素描、速写和色彩,并没有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去训练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的把握能力和整体塑造能力。这种万金油式的教育,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衔接不到位;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产品设计专业的许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被勉强塞进后两年,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1];另外,许多院校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践基地的缺乏,材料与工艺、产品模型制作、模具制作工艺等课程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1.2 设计理论与专业设计课程呈割裂状态
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因学时和上课方式的限制,缺乏设计实践的训练,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设计课也因学时所限只是展现了一定的设计方案,而缺乏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学生无法把相关的艺术美学、设计理论、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客观地运用到设计之中[2]。
1.3 设计类课程之间存在重置现象
每一门专业设计课程均包括市场调研、设计草图、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方案展示等环节。然而,受课时量的限制,许多设计课程无法深入开展,造成许多环节的缺失,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教学模式上,许多专业设计课程采用独立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进行,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需要保持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使得该课程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造成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重置现象。
2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2.1 学习借鉴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探索出许多丰富的成功经验。首先,明确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交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应该打破应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壁垒,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新统一;同时,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树立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设计表达的能力,设置产品速写、设计草图、产品设计快速表现、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等多种形式的手绘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三维训练课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将设计项目带入课堂,以此来整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设计中探讨设计方法,了解材料工艺与加工流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
产品设计专业需要依托设计学科、机械学科的教学资源,突出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突出以创新为中心、“艺”与“工”相结合,实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并行的培养思路[3]。积极打开学科前沿窗口,打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的产品设计专业设计师的教学模式。以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在满足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按相互关联度分为造型艺术、设计基础、表达基础、工程基础、设计理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多个课程群。其中,表达基础课程群主要针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表现,设置了设计草图、产品设计手绘技法、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借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软件和立体模型制作能力;专业设计课程群分为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两个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班上课。在学时安排上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整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模型制作能力、设计思维创造能力、设计交流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3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远离抄袭与模仿。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西方设计文化类课程拓展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可适当增设中国设计文化类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民族文化情操,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结合齐鲁文化的地域特色开设了《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在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屡次获得优异成绩,也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设计方案已被有关企业或机构采用。开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产品设计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尤为重要,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这样不仅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4 校企双方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共建实践课程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既要安排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详细了解相关产品的设计程序与方法,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又要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际课题的设计训练[4]。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设置环节,共同设立校企双方互利的实践课程,形成“高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方式。
3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
3.1 创新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就是指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性地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产品设计教育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提倡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反对模仿和抄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引导式教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实践、交流的时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CDIO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在上课方式上要杜绝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消化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与掌握,更要培养独立思考、开拓性创新的能力[5]。
3.2 交流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和产品设计流程的需要,交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上,在专业学习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需要交流,走上工作岗位,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需要交流,设计师与客户之间需要交流,可以说交流无处不在。总之在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好的创意还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设计方案面对客户时,设计师还需要将设计方案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客户认可并接受该方案。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的准确表达,还需借助设计草图、产品效果图、工程制图,甚至是精细的产品立体模型。这就要求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仅具有开拓性的创意思维能力,其手绘表达能力、計算机建模与渲染能力、立体模型制作能力都要具有相当的水平。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设计师可以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设计出打动客户的设计作品。
3.3 实践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国外大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践内容,并且大多数学校具有较好的实习基地,甚至有些课程直接到企业授课,学生成绩由企业或实习基地来评定。国内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偏少,评价方式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效率的满足教学需求,力所能及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