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厚田沙漠;沙漠资源;旅游价值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08
沙漠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以沙漠为依托开发的旅游项目逐渐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沙漠旅游成为大众喜爱的新兴旅游方式。有关沙漠旅游的概念,不少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目前得到比较多认同的一个概念,是指以沙漠地域和以沙漠为载体的事物、活动等为吸引物,以猎奇、探险、环保、科考、求知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进行的一种富有很高激情和刺激性的旅游活动。随着旅游者对沙漠旅游越来越多的追捧,人们对沙漠旅游的认识逐渐加深,有关沙漠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对沙漠旅游项目开发的研究由纯粹的娱乐休闲猎奇探新等内容,转而更多地将生态理念融入当中,项目也以最初的观赏为主更多地转向以旅游者体验和生态教育上来。沙漠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我国沙漠旅游发展已经有较长的时间了,但各地在开发和利用景区资源当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果开发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好资源,沙漠旅游的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文试以南昌厚田沙漠景区为例做一探析。
1 “厚田沙漠”景区概况
1.1 景区简介
南昌厚田沙漠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厚田乡南部,离市区仅28公里,号称“江南第一大漠”,拥有沙山、沙洲4.4万亩。厚田沙漠景区自2003年4月29日开园以来,先后开发了沙漠休闲、水上游、体育竞技和民族风情等四大类项目(包括20余个小项目)。先后举办过“首届中国南昌厚田沙漠国际沙雕节”、“首届中国南昌厚田沙漠户外欢乐游”等国内大型旅游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是江西省最火爆的近郊游景之一。
景区沙山高大,东临赣江,作为景区,其特色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首先,资源的异质性独特。厚田沙漠是名副其实的“绿洲中的沙漠”、“江南第一大漠”,独特景观全国仅此一处,作为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其次,既粗犷又细腻。厚田沙漠远处是稻花飘香的农田、炊烟袅袅的农家。游客置身其中,既能从近处感受北方大漠的粗犷、奔放,又能领略江南水乡的婉约、细腻。
最后,人工绿化带与沙漠自然景观,相映成趣,成为颇具特色的新景点。
1.2 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日,笔者前往厚田沙漠景区探究,却发现存在着不少不如人意之处。景区门口立着一块印有“江南第一大漠”的石头,可是石头下面都印着标明手机号码的各种小广告。踏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然后最先看到的是一个由几根10余米长的铁杆组成的架子,架子已经锈迹斑斑,本是供小孩玩的弹床,现在已经没用了。当时天气晴朗,按理应是游客游玩高峰期,可是整个厚田沙漠景区只有20多名游客,与景区广袤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区分布了5、6个白色蒙古包,供游客休息、吃饭。蒙古包的东南边有一座公厕,可是未通水,散发阵阵臭味。景区一名中年男性工作人员表示,景区确实大不如前。“以前,整个景区的工作人员有上百人,现在才20多人,待遇福利也减少了,主要是因为游客减少了。”该工作人员称,节假日天气好时,游客稍多一点,一天下来可能有20多人,平时游客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上午。笔者还发现,曾经神奇百态的沙雕、翱翔天际的热气球、滑翔机、疯狂刺激的遥控船模、沙漠摩托,还有蒙古包风情等王牌游玩项目早已不见踪影,目前仅存骑骆驼、滑沙、赣江绳索等4、5个。粗略统计,从开园到现在,景区游玩项目9年减少了3/4。
2 景区荒凉的原因
2.1 沙化程度扩大,导致环境欠佳
据中国江西网报道,江西省最近的一次沙化土地监测显示,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72480.9公顷,涉及南昌、九江、鹰潭、赣州,波及赣江流域、鄱阳湖区域及五河流域的7个设区市30个县(市、区)的219个乡镇,沙化土地总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0.4%,面积虽小,但分布广,每年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特别是鄱阳湖周边的沙化土地危害最为严重,治理难度较大。
厚田沙漠是南昌多地土地沙化现象的一个缩影。南昌沙化土地集中在赣江沿线。主要呈带状分布在新建县的厚田乡、红谷滩新区生米镇以及南昌县的冈上、富山等4个乡镇。在没有得到治理前,南昌县大约有19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新建县大约有3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
沙化厉害的一个表现,就是缩短了周边村庄与沙漠的距离,如从龙王庙村步行到厚田沙漠景区现只需二十几分钟,这种变化在其他村庄与沙漠的距离上也有所表现,象潭村、定坊村的等村庄。厚田沙漠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每当刮大风时,居民家中的家具、地板、窗户、床等都会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沙尘。据龙王庙村的居民反映,沙尘已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厚田乡饱受风沙之苦的不仅仅是龙王庙村,还有靠近沙漠的数十个村庄,象潭村就是其中之一。村民说,龙王庙村、象潭村土地荒漠化地区,这些年仍然在扩大。
2.2 交通不便阻止了游客的脚步
厚田沙漠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长约3公里,陆路可由昌樟、温厚高速公路至生米出口下,再由厚田乡进入景区。根据所能查找的交通信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到达沙漠景区:(1)公交。121公交线路(5元/人),但需要注意的是,121在坛子口只早上7∶00-9∶00有121路公交车,其他时间要到新建县长僮121路,也就是说过了9点,就只有到新建县长僮121路。前往新建县长俪俗121发班时间:6∶00-15∶30,每半小时一班,最后一班16∶30从景区返回南昌。由此可以看出乘坐公交并不方便。(2)旅游巴士。从南昌市仿古街86号(滕王阁旁)乘专线车前往,往返票价20元,每日发车时间为08∶30与10∶30,从厚田沙漠返回时间为15∶00和17∶00。但是,平时没有旅游巴士,只有黄金周时才有。(3)自驾游。假如你有车,可以推荐此种交通方式,可以沿昌樟高速公路行驶22.1公里,高速公路至生米出口下进入厚田乡,再由厚田乡进入景区,到达厚田沙漠生态旅游景区。但多数游客,特别是喜欢探险的学生群体没有车的占到多数。
通过以上几种交通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制约景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交通瓶颈。各种交通方式都不能让游客方便快捷进入景区,在一定程度上,这已经成为阻止游客前行的最大障碍。
2.3 投资缩水,景区游玩项目陈旧
厚田沙漠景区是由南昌旅游集团公司投资开发的,集团公司从2002年8月开始投资建设基础设施,2003年4月29日正式开园对外营业,已先后投入4000多万,2012年又投了400多万元积极创建3A级旅游景区,部分配套设施已经建好。南昌旅游集团还请了银川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担纲规划,详细规划了景区结构、旅游网络、风景游览等各个方面,但要实现打造真正的“江南第一大漠”的目标,资金的缺口依然很大。
景区有近万亩沙漠,其中有4000名居民居住,由于景区未封闭,居民随意带游客逃票进入景区,管理困难。
景区在旺季高峰时期开发了沙漠休闲、水上游乐、体育竞技和民族风情等四大类旅游项目,包括20余个小项目,建立了一批旅游接待设施,如绿洲大酒店、农家饭庄、森林木屋、沙漠接待中心、景观休闲售货亭、停车场等,但由于游客数量有限,加上秋冬淡季,旅游人数比以往要更少,所以不少游玩项目停办。
3 景区旅游价值提升对策
要使厚田沙漠的旅游资源得到恢复和保护,打造真正的“江南第一大漠”,必须同时兼顾法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社会措施和经济措施,多管齐下:(1)法律措施: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对破坏旅游资源者施行惩罚,追究法律责任。(2)行政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政策、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监督,划定保护范围,建立环境质量评议制度、责任追究制度。(3)技术措施:对旅游资源的检查、普查、控制、保护、防治、建立保护资源档案等。(4)社会措施:宣传教育,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教育保护旅游资源,重视保护方法研究和加强保护意识。(5)经济措施:通过财政、税收、银行、物价等经济手段,转移支付、税率、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调整与旅游资源有关各方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如奖罚、分配关系、资金筹措等。
显然,上述措施乃是着眼于宏观视野和长远考虑。在具体微观层面,短期内要真正有效提升厚田沙漠景区旅游价值,吸引更多游客,还应当针对目前景区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大沙化治理的力度
厚田沙漠早期的风沙防治工作非常成功,荒漠化程度得到了有效遏制,只是因为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放松甚至停止治理土地荒漠化,导致其有扩大的趋势。
厚田沙漠荒漠化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1990年南昌市治沙工作重点由南昌县岗上镇及富山乡转向新建县厚田乡,第二年厚田沙漠治理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到1996年已经完成了5000亩的土地荒漠化治理,约2001年已完成造林2万亩,从北到南,形成一个1.5公里宽、10公里长的湿地松人工林,基本控制流动沙丘完全阻止沙漠对南昌的袭击,沙进人退的现象得到遏制。
自2003以来,随着厚田沙漠旅游开发力度的逐步加大,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不重视沙漠化治理,治理力度从而减弱甚至停止,荒漠化程度又有上涨的趋势,荒漠化土地面积也扩大了。荒漠化土地面积至少在原有基础上扩大2000余亩。面积扩大的这一片正是位于搞旅游开发的厚田乡龙王庙村一带。
因此,为了改善景区环境,推动景区良性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加大沙化治理力度,并同时努力调动景区周边村民积极参与治沙,做到上下齐心,协同作战,维护和保障景区原有特色与活力。
3.2 打通并扩建景区的便捷之径
(1)延长公交发车时间班次。目前进入景区的公交只有121公交线路,但121到上午九点南昌市区的站点就停止了,九点以后就需要到新建县长俨拍艹俗,这对于住在市区的多数居民来说非常不便,建议延长市区前往景区的公交发车时间或增加公交班次,方便更多数市民前往。(2)增开旅游巴士。从南昌市仿古街86号(滕王阁旁)乘专线车前往的旅游巴士,只有黄金周才有,对于休闲时间日益增多的市民来说,周末去哪玩成为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之一,建议增开周末旅游巴士往返班次,以供市民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到周边景点景区娱乐休闲之需。(3)对于自驾游来说,最主要是路面畅通,路标清楚,让开车之人很容易识别和辨认。建议:在主要道路做大点的标识牌,在一些不知名和比较窄的道路,或拐角处多做几个标识牌,能随时看到,并根据指示牌很容易进入景区。
3.3 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旅游项目创新
厚田沙漠景区自营业以来,因为景区项目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不大,因而景区经营一直也不是很兴盛,资金回收成效不显著,影响了景区进一步规划,也影响了景区规范管理。
目前南昌旅游集团公司新引进的项目“温泉与高尔夫”正在筹建中,因为目前市场上很少把温泉与高尔夫捆绑在一起做大众销售服务的――这样销售就打破了传统的“温泉与高尔夫”只为富人服务的消费模式:达到让人人都能打球泡温泉浴,预计该项目建成后将引起厚田沙漠景区新一轮的旅游风暴。
此外,景区的另一个养生工程“沙疗”项目也在筹建中,养生旅游业正在国际上悄然崛起,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且已成长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一个新产业,可以依托沙漠特有资源建设“沙疗”养生,此项目建成后必然吸引大量游客蜂拥而至。
参考文献
[1]魏倩,王海鸿.我国沙漠旅游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2008,(1).
[2]杨秀春等.中国沙漠化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中国沙漠,2003,(6).
[3]李先锋等.我国沙漠旅游发展特点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
篇2
一、陕西省旅游资源概况
(一)人文旅游费源。陕西目前已发现各类文物点35750处,其中古遗址10378处,古墓葬4011处,石窟寺544处,古建筑2577处,古石刻14551处,全省有国家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居全国第1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40处。陕西共有博物馆57座,现有馆藏文物共56万件(组),国家一级文物3526件,其中123件被推荐为国宝级文物。文物的密度、数量、等级均居中国首位,被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自然旅游费源。截到2005年底,陕西省共批建森林公园68处,其中国家级23处,省级45处,森林风景资源保护总面积达26.6万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18.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0处;国家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7座,省级水利风景区6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旅游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既有名山大川、景色奇丽的风景名胜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旧址等人文旅游资源。全省已知的旅游点有1800余处,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省级、国家级旅游资源点2L7处,其中国家级旅游资源点数全国第一。有省级旅游资源400余处,国家级38处。
二、陕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蒸蒸日上,已经发展成了陕西省的支柱产业。2005年,陕西省全年旅游总收入353.30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了17.6%,其中国内旅游发展最为迅速。陕西以东部发达地区为重点,以红色旅游为热点,兼顾周边地区和省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2005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987.90万人次,比2004年增长了14.5%: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316.30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了16.9%。
三、陕西省旅游资源特点
陕西历史久远,可谓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之缩影,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完整性。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陕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陕西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和文化遗存。而且这些遗存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性。正所谓“秦中自古帝王都”“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陕西文物甲天下”,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陕西旅游资源的特色。
陕西是旅游资源大省,这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千秋各异,交相辉映,具有旅游景观构成的完美性。丰富的历史遗迹构成了陕西的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体现了人文旅游资源内涵的真实性。此外,陕西地跨秦岭山地、渭河平原和黄土高原三大地理单元,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优美的自然风景。
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陕西旅游资源的一个特点。这里民风古朴,民俗独特,其中秦腔、户县农民画、西府工艺、蒲城焰火、安塞腰鼓、陕北秧歌、民间剪纸等均已成为陕西人文旅游资源组成的重要成分。另外,陕西特色的风味小吃对于各地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岐山哨子面、关中的牛羊肉泡馍、陕北的洋芋擦擦等等。
四、陕西省旅游开发的RMP模式分析
RMP模式(昂谱分析)是对资源(Resource)、市场(Product)和产品(Market)的系统分析方法。
资源(R性)分析。陕西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较为齐全。既有名山大川、景色奇丽的风景名胜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独特的历史古迹、文化遗迹、革命旧址等人文旅游资源。陕西目前已开发出十大旅游区,包括西安古都旅游区、骊山风景名胜旅游区、长安古寺庙旅游区、华山旅游区、成阳帝王陵墓旅游区、宝鸡法门寺旅游区、延安三黄一圣旅游区、榆林塞上风光旅游区、黄河旅游区和柞水溶洞旅游区。同时陕西也已经规划出一系列旅游线路、特种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项目。
市场(M性)分析。关中行政区划包括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铜川5地。关中地区是陕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陕西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皇家园林华清池、西岳华山、西安古城、乾陵、法门寺等,这些旅游景点景区是陕西的招牌旅游产品,其市场定位应是面向全国甚至面向世界。
陕北黄土高原泛指关中以北的陕西广大地区。那里沟壑纵横,具有黄土高原地貌和沙漠风情自然旅游资源。此外,陕北民歌质朴豪放,安塞腰鼓名扬中外,壶口瀑布恢弘壮观,民风民俗淳朴,这里是中国红色教育的基地,这里也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所在。这些特殊的旅游资源的客源市场十分广阔,具有典型西北地区地貌特征的陕北。对于南方和东部地区的游客更具有吸引力。
陕南是陕西南部的简称,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属于秦巴山地。陕南气候与物产特殊,其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当地方言与陕西中部北部相比有较大区别,但与四川较为接近。因此,陕南地区的客源市场应定位在西北地区各省。
产品(P性)分析。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成功与否,依赖于五大基本因素:旅游资源条件的好坏、经济竞争能力的高低、基础设施的水平和可达性的高低、市场推销是否强劲有力和政府的旅游政策是否主动积极。旅游产品开发实际上是上述五大因素有机综合的结果。
(一)关中地区有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但以人文旅游费源为主。这里是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古迹文物及文化遗存。陕西省政府和旅游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旅游资源的内涵还没有被挖掘出来,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很显然,关中地区主要是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出的主要是文化旅游产品,如兵马俑展示的是秦历史文化、华清池展示的是唐代历史文化、乾陵展示的是唐代陵墓文化、法门寺展示的是宗教文化等等。文化旅游产品弹性很大,启动很难,解决的办法是将文化旅游产品转化成观光旅游产品。所以,应该加大开发的环境建设力度和进一步完善的解说系统,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旅游带来的文化教育,增进对历史的了解。
(二)较之关中地区,陕北的旅游资源略显欠缺,但是陕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也有自己的特色。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它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延安为例,近年来,延安一直在打造红色旅游城市,但是去延安仅仅是参观革命旧址就略显单调了。延安还有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如北方民族穴居遗风的延安窑洞、以“中国一绝”享誉世界的腰鼓、有“地上文物”之美誉的剪纸、唱响黄土高原的陕北民歌等。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加强“旅游套餐”开发研究,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上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陕南地区气候湿间,植彼丰富。陕南的代表是秦岭。这一道山脉,划出了南与北截然不同的旅游风光。北方少见的溶洞溶岩地貌,以及秦岭南麓的数个动物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和谐的景观,表现了江南水乡的景致。此外,陕南地区还有张良庙、武侯祠、石门十三品、褒斜栈道等人文景观。陕南自然旅游资源较关中地区与陕北地区有优势,在开发方面应树立精品意识,坚持精品带动旅游发展的战略。陕南地区人文资源不可与关中地区媲美,可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在对人文资源开发方面,应结合国家“三国”旅游线路的开发,积极建设历史文化旅游精品,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互补与促进关系,建立不同旅游产品的定向开发市场。若将这两种资源结合起来开发,科学分析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必将形成具有吸引全国旅游者的产品优势。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政府主导;青海旅游;旅游形象打造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青海旅游资源概况
青海,简称青,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辖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多样,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青海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比例构成:( 单位:类、%)
1.1 自然旅游资源
由于青海省独特地理区位,决定了青海省自然旅游资源原始性、丰富性和独特性。这些自然旅游资源是探险旅游爱好者的天堂,是现代职业人士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一般来说,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鸟岛景区、仙女湾景区、金沙湾景区、沙岛景区)、金银滩草原、日月山、倒淌河、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孟达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玉树隆宝滩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察尔汗盐湖、万丈盐桥等。被旅游界形象地概括为蓝色旅游(水)、绿色旅游(森林草地)、白色旅游(冰雪、盐海)和黄色旅游(沙漠),可谓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1.2 人文旅游资源
青海世居着汉、藏、回、蒙、土、撒拉等三十多个民族,藏族是其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信仰藏传佛教,其文化与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土族和撒拉族又为青海所特有的少数民族,青海的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情感、生活习俗、民族素质,其特色表现在待人接物,婚丧嫁娶、娱乐庆典、民族服饰与饮食、建筑风格、等各个方面。著名的人文旅游景点有:湟中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西宁北禅寺、西宁南禅寺、西宁虎台遗址、乐都瞿昙寺、湟源的赞普林卡、坎布拉的阿琼南宗寺、玉树文成公主庙等。
2. 政府主导作用下青海旅游形象现状
2.1 青海旅游形象的提出
受启于“好客山东”旅游形象的成功打造,青海省政府于2008年推出青海省旅游形象标识,即“大美青海”。“大美”出自《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意为最高境界的美。青海正是集大为美,大江大河大山大川大草原大湖泊都体现了一个“大”字;众美为大,多元景观、多元文化、多元历史和多元宗教在青海大集中。
2.2 青海旅游形象的发展
青海省委省政府为了旅游业快速高效发展,从2005年起专门组织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各类政策性文件也相继出台,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2 青海旅游政策概览
自2008年起各类品牌推广活动迅速发展,主要有赴异地旅游推介宣传、电视广播广告的增加、平面广告的增加、网络营销的兴起等。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推广活动如下表3所示:
表3 品牌推广活动一览表
伴随着“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推广,青海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从2001年到2012年,除2008年来青旅游人数较上年有所下滑外(主要因3.1影响),来青旅游人次数逐年稳步提高。2007年青海旅游总人次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12年来青游客总数达1581.48万人次,是2007年的旅游人次数的1.5倍还多。同时,随着来青旅游人次数的增长,旅游总收入也在迅速攀升。旅游收入由2001年的13.25亿增加到2012年的123.75亿,2010年之后,青海旅游收入增加速度与之前旅游收入增速和同期的旅游人数增速相比明显加快,这说明,“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在推出两年后收益明显好转。
在青海省各级政府主导作用下,“大美青海”旅游形象在海内外游客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青海旅游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政府作用更是不能忽视。
3. 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青海旅游新形象
3.1 做好“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完善和传播
政府在塑造品牌形象的长期过程中,根据来青旅游者的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旅游形象;组织省内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青海旅游形象的传播,动员各参与单位通过互联网等媒体传播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
此外,政府需要继续发挥“领头人”角色,策划活动,投放广告,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综合宣传。利用电视、报纸、微博、QQ、微信等新旧媒体和车友会、户外俱乐部、旅游俱乐部等非政府组织,鼓励其围绕“大美青海”组织开展各类特色旅游活动。
3.2 规范“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使用
旅游品牌形象的规范使用主要包括“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注册及其商标权的保护(包括各支撑品牌形象的注册及商标权的保护)、监督“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规范使用、“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评估与调整等。政府急需督促相关部门进行“大美青海”及各相关旅游支撑品牌的注册、出台旅游品牌形象的各类规范文本。
3.3 激励“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维护与创新
首先,通过宣传教育,使不同的成员个体认识到“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培养其自觉维护和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和“大美青海”旅游整体形象的意识;其二是确立“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评价和核算制度,以法规和制度的形式约束区域内不同的个体成员,对有利于“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成员行为,给予鼓励和支持,对有害于“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的成员行为,给予谴责和惩罚。
3.4 实施“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危机管理
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企业危机征兆,及时为各种危机提供切实有利的应对措施。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组建一个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较高领导职位的人士组成的品牌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和审核品牌危机处理方案,清理品牌危机险情,一旦发生品牌危机及时给予品牌危机管理以遏制,减少危机对品牌乃至整个企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熊元斌.旅游业、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舒伯阳、袁继荣.政府主导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4(5).
篇4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潜力;传统古村落
旅游资源是某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科学且系统的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有益于当地旅游业健康和谐的发展以及增强当地旅游规划的科学性。
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项的总和。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民俗旅游者有独特的身心及价值需求。
对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潜力的评估,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其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涵盖多方面的定性评价;另一方面,从保护主义及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要考虑开发此资源对于当地环境、文化、地方经济的影响,要考虑到区域旅游发展的适宜性问题。
一、材料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域概况
腰站村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莲花山脚下,距离抚顺市60公里,距新宾县首府新宾镇61公里,大致为新宾至抚顺的中点。清康熙二十五年(1672年),清皇族旁支爱新觉罗・阿塔受命回兴京任永陵副尉。他带领十三个儿子中的七个儿子离京赴任,走到腰站地方,见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遂将六个儿子及其家小留在腰站。阿塔的六个儿子从此在腰站村繁衍生息,成为现今腰站村以及胜利村爱新觉罗肇氏满族人的祖先。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与优越性使得腰站村成为了清朝皇帝前往永陵祭祖的必经之地、中途歇息的“大营”,村中至今还留存着当年皇帝祭祖途径腰站村时使用的上、下马石,皇帝及其随从休息的东、西安乐堂等遗址遗物。据村中老人说,在清朝覆亡之前,腰站村肇氏人家每生一个男孩,便要到盛京(沈阳)领一条红带子及白银24两。
2.调查方法与调查过程
采用访谈调查法于2017年1月6日赴腰站村调查采访当地村民与大学生村官,年龄跨度从8岁至76岁不等,获得了当地的一手材料,并且亲身体验到了当地淳朴的民风。调查人员深入到村民之中,获得宝贵的一手材料。
“村东头儿的叫东安乐堂,西头儿的叫西安乐堂,这都是当年皇帝祭祖时候到腰站住的地方,现在地基还在,原来上面那老房子大多在''时候被扒了,现在这俩地方的房子都是后盖的了,但是地基轮廓还都在”
--访谈对象20170106A
腰站村是当年清朝皇帝去永陵祭祖的必经之路,统计,清朝皇帝共计10次东巡祭祖,永陵为第一站,东、西安乐堂则是当年清帝祭祖的时候在腰站村的行宫。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皇帝于乾隆八年(公元1743)赴永陵祭祖,返回时“九月戊戌(十九日)驻跸腰站村”。《清永陵志》记载,清三朝皇帝乾隆、嘉庆、道光到永陵祭祖途中,13次住在腰站村。
“这口井是老辈儿就有的,相传是建村的时候,有个高人说让在这打口井,阿塔就令人在这打井,果然冒出了汩汩清泉,我们都叫它神井,在我的印象里它一直就没干枯过,现在还有人天天来打水呢,每年村里人也都组织对它进行清淤,家里大人也告诉家里不懂事儿的小孩儿不许往井里扔东西,这水好啊,直接和不拉肚子,烧开水了没有水垢。”
--访问对象20170106B
村中有三口井,独有位于村中间靠南的一口最受大家关注。考察中笔者发现,此井深约20米,周围有防止人畜滑入修建的简易水泥围挡,想要取水需要村民从家自带水桶,将水桶系于绳子上扔下井里打水。冬天水井里井水丝毫未结冰。对于此井水的成分及水质分析,还需做进一步的水质检验检测。
二、腰站村民俗旅游开发SWOT分析
1.优势
我国物产丰富,地大物博,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可以这么说,民俗文化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所在生活区域的文化缩影。游客在旅游中可以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此平台让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并且增加当地原住民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文化价值
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辽宁省是满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也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现在全国满族人口近1000万,其中600多万生活在辽宁。满族民俗作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其神秘性、地方性、传统性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游览兴趣,而且通过对其的科学旅游开发亦能够更好地促进对于满族文化、文字、历史的保护和弘扬发展。
(2)经济价值
开发腰站村的民俗旅游资源,会增加村民的收入以及当地政府财政的收入。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旅游收入的增加,使村民获得保护和弘扬其传统文化的经济动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便有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对于满语的抢救性保护也会有资金作为支持。
(3)社会价值
腰站村开发、推动民俗旅游,能满足不同类型的旅游者的不同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旅游者出游的动机主要心理是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满族民俗资源的地方性、神秘性、传承性等特征与现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正好相吻合。
2.劣势
(1)旅游产品种类较少,接待基础设施薄弱
现阶段未经开发的腰站村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如若开发旅游,还需进一步完善产品种类与质量;基础接待设施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没有游客接待酒店、大巴车等配套设施。
(2)交通还不够畅通,旅游可进入性有待继续提高
旅游可进入性较差。现阶段去腰站村旅游,交通是个大问题。由于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所以没有直达腰站村的大巴车。需要到上夹河镇之后再行倒车,所以路上耽搁的时间较长。出村也同样存在问题,需要从村里到国道上之后再拦大客车。这无疑降低了腰站村的旅游可进入性,并且给游客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3.机遇
腰站村于2014年11月25日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单,这无疑会对腰站村的民俗旅游发展、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宣传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
4.挑战
对于腰站村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来说,随着机遇而来的,还有极大的挑战。
第一是如何保护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不被破坏。大力发掘民俗旅游的经济效益而轻视甚至忽视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无异于杀鸡取卵。
第二是对游客的吸引力的不确定性。虽然满族民俗旅游这一基本内涵很吸引游客,但腰站村所处位置决定了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止取决于自身,而且取决于新宾永陵。如果永陵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足的话,势必会影响腰站村的旅游发展。
三、腰站村民俗旅游环境容量特征
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旅游环境容量的结构体系分为资源空间容量、生态容量、(经济)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4类。一般多以旅游空间容量反映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现选择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腰站村主路“罕王路”为中轴区域,对腰站村旅游环境容量特征进行分析腰站村主要满足面状模型的运用条件,用面状容量法计算腰站村的旅游环境容量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面状容量法的计算方法:
C=A/Ao・T/To
式中:C为环境日容量(人次);A为景点总游览面积(m2);Ao为每位游客游览活动最佳面积(m2);T为每天有效游览时间;To为人均游完风景区所需时间。
“神树”景点几乎会是每个游客来腰站村的必游之处,因此这里的旅游环境容量就构成了整个景区的“瓶颈”,以该景点瞬时能承受的最大容量作为景区容量的一个参考标准。据测量,“神树”景点占地0.06平方公里,为了不破坏其生存环境,同时也满足游人的旅游需求,游览的最低空间标准采用小容量指标,结合当地情况,人均活动最佳面积为200m2。景点适宜游览时间每天为10h(早8点--晚6点),游客游玩全程的平均时间为1h。根据景区气候特征及气候适宜度等条件,全年可游览天数按180d(夏秋季6-11月)计。旅游环境容量面状模型的计算结果:
C日=(60000/200)×(10/1)=3000人次;
C年=3000×180=54万人次。
季节性对于腰站村的民俗旅游开发影响不大,因为腰站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除了腰站村“罕王路”、“神井”、“神树”等主体景观之外,村子后面还有风景秀丽的莲花山,山中草木繁盛,有石湖、瀑布、仙人洞等景点,适合一系列旅游项目的开发。
四、结论
新宾县腰站村作为具有满韵清风的代表性村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发展旅游业会促进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亦不小。如何将保护与发展旅游业二者紧密结合,避免盲目开发、杀鸡取卵式开发,保护其民俗的原真性,还需要旅游规划开发者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做出更加科学、细致缜密的规划方案。
参考文献:
[1]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等.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6):1026-1034.
[2]陈烈,黄海.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原则[J].热带地理,1995,15(3):272-277.
[3]峰,曾天雄.以游客满意度为基础的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92-95.
[4]张晓琼,何晓芳.满族--辽宁新宾县腰站村调查[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2004(7).
篇5
本次公开课我选择的内容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国家之后的第二个国家。主要介绍了埃及的概况(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埃及是北非最重要的国家,了解埃及对于深入了解非洲地理特征有重要意义,也为学习其他国家做出铺垫。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成败大多数都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在备课过程中着重考虑以下三点:
一、教材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二度开发
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中,“地跨两洲”和“沙漠广布”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发展中的工农业”和“富有特色的旅游业”属于人文范畴。但是教材在安排上又把一部分人文特征穿插在自然环境中,为了内在逻辑的完整性,我打破了教材内容的顺序,把“地跨两洲”中的人文特征方面放到了“沙漠广布”的后面,继而连接后面的学习。为了时间的连贯性,把“富有特色的旅游业”放到前面,通过引入文明古国之后再讲述“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争取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节课有两个重点,一个是苏伊士运河及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有学习国家的基础,所以放到最前面学习,也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是尼罗河,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尤其是对埃及古代文明及现代经济的影响。所以本节课后半部分以尼罗河为主线,通过旅游资源分布图及埃及矿产和物产分布图来讲述尼罗河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资料及小组讨论以便有个整体的认识。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最后要求学生来总结教学内容,从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能力水平
篇6
关键词:银川;黄河外滩公园;海绵城市;运用思考
1项目设计概况
1.1滨河新区的区位介绍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位于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引领区,以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度假、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培育发展引擎,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型业态。
全域为5A级旅游景区,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充分发挥黄河、长城文化旅游资源聚集优势,突出生态地域特色,完善配套设施,争创国家级全域5A旅游景区。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生态城、以多元和谐为特征的文化城、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全域5A级旅游城、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城。
1.2区位空间中旅游景区的条件分析
1.2.1文化城。挖掘以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展示以回族文化为底色的穆斯林文化,培育以运动休闲、现代服务为发展方向的现代文化,形成文化多元、和谐交融的良好格局。
1.2.2旅游城。根据黄河旅游带资源特色,结合滨河新区整体城市规划,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国家级全域5A旅游城,实现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的目标。
1.2.3资源优势:有大河、沙漠、戈壁、草原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有古人类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军事文化、边塞文化、英雄文化等风格迥异的人文资源。
1.2.4现状资源和条件限制: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分布有杨树、果树,地质条件为沙土壤,其中土壤pH值8.7左右,考察结论:不宜建设永久性建筑。
1.3景区设计的定位
1.3.1定位一:全域5A旅游景区的一条带状旅游景区。
1.3.2定位二:展示黄河文化的旅游走廊。
1.3.3定位三:水绿交融、自然野趣的黄河外滩。
2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介绍
2.1关于海绵城市的政策依据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11月3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2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解
2.2.1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2.2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2.2.3规划: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2.2.4载体:应对不同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2.5落实: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体,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
3“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景观道路设计中采用的透水彩色沥青道路,确保了宁夏地区少量降雨的雨水充分储存和利用
在该项目中,我们从“黄河――我们伟大的母亲”的赞誉中得到启发,在景区的设计中我们把近6km的景观道路设计成红色的透水沥青道路,用红色的道路作为我们伟大“母亲”的彩色飘带。
考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处三大沙漠包围之中,年平均降雨量仅200mm左右,而项目设计定位为旅游景区,主要景区采用河滩木栈道和汀步串联相关景点,所以项目中水系景观对景观用水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黄河的水位高低受上游的水流量影响较大。为解决景观用水的需求,我们在沿景区周围的交通道路设计中采取在地势较高的地段设计交通干道,干道采用的透水降噪沥青路面是一种新型路面,该沥青混合料采用透水沥青专用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配合特有断级配的矿料级配设计,压实后空隙率在20%左右,雨水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径流排出,骨料嵌挤和多孔隙是该混合料的特点。
这样在雨水的浸湿下,大量雨水通过沥青结构层的渗透和过滤,利用道路地势较高的优势自然汇聚到黄河滩边我们人工开挖的景观水系中去,我们景观水系中在上下游的人口设计了水闸控制景区日常的使用水位,很好地实现了自然汇水,解决景观用水的目的。
3.2驳岸设计中优先考虑使用“宾格笼”透水驳岸,确保了景区滨河区域中,地面径流雨水的自然排放收集
格宾笼结构的推广应用已在我国逐渐展开,归纳该结构具有9大优点:(1)高强度。(2)变形能力,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3)柔韧结构,不易断裂。(4)耐久性、经济性。(5)能有效地抵抗地震的冲击力。(6)透水性。(7)提供粗糙系数(m)之预定值。(8)提供植被绿化美化,自然景观环境。(9)导入了生态环境的理论,能有效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格宾笼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交通、水利、市政、园林,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中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格宾笼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5%~10%铝锌稀合金镀层钢丝(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由机械将双线绞合编织成多绞状、六边形网目的网片,其双线铰合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5cm,以不破坏钢丝的防护镀层。详见行业标准YB/T4221-2010。格宾网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
在该项目中,部分景点需要对河岸的护坡加以保护,为了确保景观道路渗透下来的雨水以及河岸浅滩汇聚的雨水能自然地汇集到景区的水系景观中去,在雨水汇聚比较集中的地方,采用混凝土地板基础+宾格笼内摆放砾石做强身+沿岸侧加铺透水土工布做衬垫层的驳岸机构形式,有效地将雨水汇聚到景观水系的循环系统中去。
3.3黄河区域中自然生态景观和原生态植物的应用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项目周边自然生态景观河原生植物比较丰富。其中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考虑水系景观中木栈道的滨水效果,在沿河滩木栈道的走向增加了与自然河床的深浅相适应深度的区内水系。描绘出黄河宽阔的水面、木栈道幽远的景象、满目芦苇历显苍凉的黄河生态风景画。而其中株株垂柳吐出的绿芽又给画面彰显了无限生机。
3.4景区中新型保温、防水材料的推广使用
该景区属于旅游景区,在设计中考虑景观需要和管理需求,设计了大量木质结构的管理用房,在房屋结构的保温、防水设计中,我们优先考虑使用了高弹『生防水涂料。该种材料是以高档丙烯酸乳液为基料,添加多种助剂、填充剂,经科学加工而成的高性能防水涂料。它是普通防水涂料的升级产品,由于添加了多种高分子助剂,使得该产品的防水性能比普通防水产品更优,同时又具有高强度拉伸延展性,能覆盖细小裂缝,防水性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产品具有下列特点:
(1)高度弹性,能抵御建筑物的轻微震动,并能覆盖热胀冷缩、开裂、下沉等原因产生的小于8mm的裂缝;(2)可在潮湿基面上直接施工,适用于墙角和管道周边渗水部位;(3)粘结力强,涂料中的活性成分可渗入水泥基面中的毛细孔、微裂纹并产生化学反应,与底材融为一体而形成一层结晶致密的防水层;(4)环保、无毒、无害,可直接应用于饮用水工程;(5)耐酸、耐碱、耐高温,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并能在室外使用,有良好的耐候性。我们在使用实践后证明,该种新型材料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满足了项目业主方要求的施行低碳、绿色施工和节能、环保的要求。
4项目实施过程中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篇7
一、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区位于省西北部,盆地北缘,是全州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循环经济试验区重要的工业园区之一。境内山高水净,风光独特,雪峰、冰川、残丘、盐湖、戈壁、沙海、绿洲等苍茫突兀,雄伟神奇,胜景妙趣,诱人忘返,心旷神怡。这种以高寒、干旱为特征的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色形成鲜明对照。“”期间,工行委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资金3.2亿元,新建了人民路改造、景观游园、东西河道治理、集中供热二期、城镇绿化、城镇道路带建等27个重点项目,整体改善了城镇形象,进一步提升城镇品位。年成功承办了州第五届那达慕大会暨第七届“孟赫嘎拉”文化节,当年实现旅游收入1420万元。区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保险、物资供应、通讯保障、餐饮娱乐等基本健全,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三产”硬件设施普遍提升,“三产”服务水平全面提高。镇现有宾馆6家,10余家拥有标准间的招待所;有近百家饭店、餐馆;有30家汽修商户,大多数汽车配件在新建的汽配城中均有现货,大大提高我区的接待能力,基本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保障条件。
二、当前实施的重点工作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区与外界的信息不够通畅,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促销手段和措施较为薄弱,旅游吸引力尚显不足。目前,通往各景区的道路状况等基础设施较差,景点的可进入性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和客源市场的开发。因此,我区从三个重点环节入手,逐步解决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青藏铁路的全线开通,西部旅游不断升温,“大美”和州内“中国”、“中国盐湖城”等品牌效应不断显现,我区处在新疆、敦煌等黄金旅游路线中段,我们将精心规划旅游景点与敦煌、湖、丝绸南路之旅等旅游线路的组合,与德令哈、格尔木的精品旅游线路“打包”,发展捆绑式旅游,逐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区的一个新兴产业,进而实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更好的向外宣传我区,更好的推介资源和项目,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我们将通过“青洽会”、“杭推会”、“激情穿越——汽车摩托车集结赛”和“可鲁克湖蟹文化旅游节”等平台宣传我区旅游线路,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外宣传推介我区的旅游资源,提高景点的知名度。通过继续举办“大华杯”摄影大赛这一途径,进一步展示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勤劳淳朴的人文风情,提升地区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二)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我们将采取市场手段,通过政府引导和多元投入的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和民间各方广泛参与投入的机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我们建议省、州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外地有实力的财团和企业来我区投资旅游,壮大我区旅游业。
(三)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以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旅游重点项目之一的大温泉开发项目为龙头,助推其他多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旅游开发格局。我们将重点抓好大头羊煤业公司大温泉开发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3500万元,预计分三个步骤建设。一是在温泉出露地建成集温泉治疗、娱乐和高山观光于一体原生态温泉洗浴中心;二是将泉水引入镇区内,建设集游泳、氧吧、餐饮和娱乐于为一体的游泳馆;三是配套建设温泉宾馆和水疗中心,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场所。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的几处自然景点只有当地群众和外地零星散客游至,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旅游产业还处于待开发阶段。目前,我区旅游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立项;三是旅游招商引资工作进度缓慢;四是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商品研发滞后。
四、今后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区将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培育,着力抓好温泉、南八仙雅丹地貌自然风光等旅游景点的开发,争取建成六大景区,形成旅游产业。
一是温泉—达肯达坂山红旗峰雪山景区。大温泉位于镇北方的达肯达坂山南坡温泉沟内,距镇8.5公里,泉出露地海拔高度3630米,是地区唯一的一处高热温泉。达肯达坂山最高峰—红旗峰有现代冰川发育,终年白雪皑皑、千姿百态,海拔高度为5742米,距温泉沟地理距离约在10公里左右,登山难度不大,适合初级登山爱好者作为训练使用;山沟内有岩羊、羚羊、雪鸡、野牦牛、野驴、雪豹等野生动物栖息,山顶上可在天气良好的状况下远眺到格尔木南边的昆仑山脉,遥看南八仙雅丹地貌群。此区域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由于过去在宣传和开发上没有深入,景点依旧单一,结合目前国内外旅游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可把温泉与红旗峰雪山横向联合进行综合开发。将达肯达坂山红旗峰开发为观雪山景点、加上登山、探险、徒步穿越,山沟看野生动物作为点缀,大温泉作为登山大本营及休闲场地,势必会增加这一景点的可游性、新奇性。
二是小湖景区。小湖地处大镇西南方向,距离大镇约20公里,位于215国道旁,新老315线均沿湖边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小湖区域有悠久的历史意义,其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确定才奠定了青藏高原人类最古老的历史年代,而湖内众多的鸟类也为其增添了不少观赏性,同时湖西边的小草原被215国道环绕,此区域完全可以从绿草山开始沿新315线而下,环湖而行至湖南小旧石器遗址,至215国道交汇点后向北而行,到一棵树道班处湖边观鸟,随后继续沿215线向北,看整个小草原被215线环绕,也可在草原骑马驰骋,尽享高原草原的魅力。
三是大湖景区。大湖地处大镇西南,与小湖相隔一座绿梁山,约10公里左右。湖北、东、南均有大片草原,是大地区牧民的夏季草场,目前又在湖南湿地内发现有约20余只黑颈鹤在此落脚,此处距215线约5公里、大镇12公里内,途径数座半月形沙丘,部分沙丘之间有草原相隔,与湖西边的绿梁山相互映照,有较强的可视性,很适合摄影爱好者,也可借鉴国内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经验,增设沙板滑沙、观鸟、骑骆驼等项目,以此来增强这片区域的可游性。同时在湖畔草原上建设民族账房风情园,与景点捆绑开发,会给游客带来无尽的乐趣。
四是南八仙雅丹地貌景区。雅丹是一种奇特的风蚀地貌。南八仙雅丹地貌属最典型、最奇特的雅丹地貌之一,位于镇西部108公里处,茶冷公路、茫格公路穿越其中。远望是无边无际的盐碱矿,高高低低的小山丘,翩翩起舞,有的象骏马、骆驼、大象、狮、虎、似群鲸戏沙海、百万海狮朝太阳,近看酷似百万座古城堡、蒙古包林闰,像磨菇、圆柱、碉堡、麦垛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步入里边,犹如走进迷魂阵,掉进迷宫一般,使人晕头转向,东西难辩。鲜红的晚霞里,雅丹表层的盐碱放射出星星点点的光花,缤纷斑斓,呈现出戈壁幻影——海市蜃楼,它是地质学家考察的天地,冒险家探险的乐园。特别是现在有人把此地的雅丹地貌形象的比喻为月球表面,可以把这一景点打造成南八仙探月之旅。
篇8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的提出要早于体验经济,但在《体验经济》出版后,人们对旅游体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旅游的本质就是体验,游客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种独特的、美好的情感,这和上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体验的学者的看法是相反的。他们认为当时的游客并不是在追求以前那种真实的体验,而是人云亦云的流行性消费,是大众旅游的一种。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认为体验是难忘的,是独特的,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国内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始于谢彦君教授(1999),他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研究的内核,通过这方面的探讨可以建立旅游学研究的独立的理论体系。2002年,《体验经济》在国内经翻译后出版,使旅游界的掀起了研究热潮。武虹剑,龙江智(2009)引入旅游场的概念,探讨了旅游者和旅游场之间的互动,即旅游体验生成途径的理论模型,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实施途径。
(二)生态旅游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他认为:生态旅游是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活动,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里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生态旅游具有五项基本特征:自然原始性、专业性、生态性、多样性和科教性。
(三)生态旅游景区
国外在对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中,更习惯用“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来表述,主要强调“磁性”含义。国内研究中,对于旅游景区的使用尚处在笼统模糊的阶段中,许多论文著作中出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混同的现象,甚至有些作者将旅游景区简化为旅游区,这使得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统一性。邹统钎(2013)对旅游景区进行了如下定义:旅游景区是依托旅游吸引物,从事旅游休闲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区域。他认为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有明显的区别,旅游景区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景点不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则不能被称为旅游目的地。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的讨论情况,对生态旅游景区作如下界定:相对于一般景区而言,那些没有受到人类活动过度干扰,可为游客提供休闲疗养、康乐科教等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活动的区域和场所。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现状分析
(一)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况
我国疆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彩,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在探讨其发展基本概况时应进行分区。首先是东部地区,可以按照地理学中的界定进行,即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以东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分布着许多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如长白山、泰山、黄山、黑龙江、黄河、长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等等,这些都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其次是西北地区,该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和甘肃三区一省,因为气候原因,这里遍布草原、荒漠和引人入胜的绿洲,可以开展探险、科研等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而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南盆地地区都是我国人为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青藏高原以高寒景观著称,自然资源能保持较好的原始性,而且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动植物种类繁多,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是本区域的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据此,我国生态旅游类型较多,主要有:“世界遗产”地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森林考察生态旅游、地貌奇景考察生态旅游、冰川探险生态旅游、漂流生态旅游、滑雪生态旅游、“香格里拉探秘”生态旅游、沙漠探险生态旅游、草原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保护环境生态之旅等。
在体验经济时代,追求个性化的体验之感已成为人们出行的最终目标。目前各生态旅游景区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在不改变自然本真性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建设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可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二)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主要问题
1、生态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截止到2015年7月5日,中国已有48项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总数列意大利(51项)之后,超过西班牙(43项),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目前达到428个(2015年统计数据),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家(2013年统计数据)。但不能否认的是,与国际情况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地开发都是落后的,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旅游体验层面上,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还不能将其很好的融合到规划开发中。游客在生态旅游景区的活动还集中在休闲观光的层面,不能获得真正的“畅爽”之感。
2、景区生态环境承纳量过度
近几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景区经常出现游客爆满的情况。2013年十一黄金周,九寨沟游客滞留事件影响颇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首先,过度的游客数量给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环境和资源都造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使可以凭借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其内涵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因此,生态旅游景区应将其资源的空间承载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情感,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之前的期望都比较大,但因景区人数过多而对旅游项目产生腻烦心理,可以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进行体验的游客也不能获得满意的服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景区丧失了本质上的意义,因此游客的心理承载量是生态旅游景区在规划开发中应特别注重的。
3、游客与社会居民矛盾加剧
生态旅游景区处在遗产型管理模式之下,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国内的生态旅游景区仍然主要依赖自身的经营来维持发展,因此造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相关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来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并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和难忘的体验式旅游意味着生态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要与游客共享当地资源,并放弃原来那种“宰客”型的经营效益,这就使得二者之间矛盾愈演愈烈。
三、旅游体验视角下我国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对策分析
(一)构建旅游体验论的生态旅游研究体系
自1999年谢彦君教授在国内率先详细的阐述“旅游体验”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对其研究渐入佳境,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理论也逐步形成一定的体系。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情况来看并不如意,旅游规划的实施者在后期的操作中往往不能真正的将旅游体验理论与生态旅游贯穿融合。其次,国内的研究理论需要在实践的指导中得到验证,在“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不断的补充完善,以期更好的为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二)游客的体验需求应与生态资源相结合
编制恰当合理、复合生态旅游景区实际发展的旅游规划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先行军。旅游规划的编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人―地”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当今游客的体验要求,以人为本,追求个性化、定制性的服务,在进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旅游体验设施,保护性的开发现有的生态资源,无论是资源的空间承载量和游客的心理承载量都应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生态旅游景区应实现利益分配主体多样化
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生态旅游景区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旅游企业也应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化融资,以建设和完善旅游体验相关基础设备设施。更重要的一点是,生态旅游景区应着力打造和谐型的社区环境,缓解当地居民和游客之间的矛盾。政府部门应制定颁布的规定,建立听证会机制,实现景区的民主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分配主体多样化,以景区发展带动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结论
篇9
【关键词】亮丽内蒙古城市宣传片传播审美价值
一、内蒙古城市宣传片发展现状
近年来,城市宣传片数量的增长证明了城市从注重经济硬实力转移到文化软实力上来。内蒙古地区积极顺应这个发展潮流,自2000年以来,自治区拍摄了多部城市宣传片,用来对外传播良好的区域形象。通过粗略调查,笔者发现内蒙古地区城市宣传片多集中于介绍特色的蒙古族文化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上,主要有4部整体反映内蒙古形象并用于大型交流活动的宣传片:《草原蒙古风》《天堂草原・内蒙古》《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蔚蓝的故乡》,还有各盟市的宣传片,比如呼和浩特市的宣传片《草原青城・呼和浩特》《你好,呼和浩特》,包头市的《草原明珠・魅力包头》,乌海市的《西部骄子・黄河明珠》,赤峰市的《梦里草原・神奇赤峰》,通辽市的《魅力科尔沁》,呼伦贝尔市的《中国・额尔古纳》《中国・满洲里》,鄂尔多斯市的《今日东胜》以及阿拉善盟的《大漠驼乡》等。上述宣传片平均时长为10分钟到20分钟左右,在画面上基本选取了蓝天、白云、草原、蒙古包、蒙古族节日等表现内蒙古地区自然景观、民族特色的视觉符号元素,配乐上则选取马头琴、呼麦和蒙古族民歌等具有民族文化的音乐,语言上除了用汉语进行旁白说明以外,也相应的配以蒙语进行语言互动,播出方式除了选择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体外,还通过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的电视、广播等进行宣传。这一系列的宣传片塑造了一个资源丰富、和谐稳定的民族地区形象,宣传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近年来外地游客来内蒙古地区的数量不断增长,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报道,2016年春节黄金周的游客量突破了300万人,为内蒙古地区发展旅游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然,上述的城市宣传片还存在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形式较为单一,以蓝天、草原和蒙古袍作为视觉传播符号在很多宣传片上出现,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其次是观众对符号的运用产生误解,那些着重体现民族特色符号固然是好的,但是把握不好力度被过分应用,就会使观众只会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产生反馈,反而忽视了其它同样需要宣传的部分,而且会使观众以为内蒙古只存在民族文化的错觉,不利于内蒙古区域形象工作的全面塑造;最后是宣传深度不够,城市宣传片只注重视觉的表面形象而忽视了文化的深度内涵,要深刻挖掘出蒙古族文化符号背后深层的精神意义。
二、传播内容与形式
《亮丽内蒙古》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启动的内蒙古地区大型宣传片系列项目,是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大的并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城市宣传片拍摄工作,自2013年以来该节目团队就开始了对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的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城市建设和民俗文化进行集中拍摄。《亮丽内蒙古》作为一种打破传统模式的新型城市宣传片,在传播效果方面是十分显著的,笔者从拍摄手法、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亮丽内蒙古》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形式比较特殊,是采用航拍加延时摄影的手法进行摄像,拍摄人员坐在直升飞机中或者使用热气球、动力伞、氢气球和遥控无人机等设备对整个城市进行俯拍,打破了之前城市宣传片中只能进行平面取景的空间限制,可以使观众很直观的了解一个城市整体的发展情况,由观众被动的接受转变到主动去寻找宣传片中所传达的视觉符号,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观众对符号运用的误解。比如在《亮丽内蒙古―鄂尔多斯》中着重对鄂尔多斯市极富概念化的城市建筑和雕塑进行刻画,改变了一些观众认为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观念;《亮丽内蒙古―腾飞之路》中对内蒙古特色企业生产流水线的介绍也让观众了解到内蒙古地区除了蓝天白云下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悠扬场景,还有急速发展的工业、农业等突显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产业。
在传播内容上,《亮丽内蒙古》系列所覆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与其他城市宣传片一样,《亮丽内蒙古》首先注重的就是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的宣传,比如对内蒙古地区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宣传的《亮丽内蒙古―玉龙沙湖》《亮丽内蒙古―美丽极光》,还有对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宣传的《亮丽内蒙古―问佛》和《亮丽内蒙古―青城圣地》,更有对内蒙古地区特色文化进行宣传的《亮丽内蒙古―那达慕》和《亮丽内蒙古―敖鲁古雅》。除此之外,《亮丽内蒙古》同样注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宣传,比如《亮丽内蒙古―脱贫攻坚战:老有所养合发村》和《亮丽内蒙古―脱贫攻坚战:心中的桃花源也不及现实里的柳树川》中对自治区政府实施的 “脱贫攻坚战工程”进行宣传;《亮丽内蒙古―钢铁之舞》中对“内蒙古制造”的宣传,《亮丽内蒙古―稻花香里说丰年》中对兴安盟水稻生产基地的宣传和《亮丽内蒙古―腾飞之路》中对伊利、蒙牛等企业肉奶制品生产的宣传,展现了内蒙古地区经济特色的逐步发展;《亮丽内蒙古―草原的后裔 北疆战士》和《亮丽内蒙古―北疆哨所》则展现了在内蒙古高原驻守的北疆战士们的风采。总体来说,《亮丽内蒙古》在素材的使用方面并不单一,多元的素材使观众看见了更加全面丰富的内蒙古。
在传播形式上,《亮丽内蒙古》不仅依托传统媒体,还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亮丽内蒙古》主要在内蒙古卫视新闻联播―黄金时间段插播,足以显示出自治区政府对该系列城市宣传片的重视程度;在新媒体方面,《亮丽内蒙古》运营团队顺应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大众传播潮流,积极运用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预告和宣传,并且在微博上积极与受众互动;另外运营团队还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将《亮丽内蒙古》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印刷在报纸或宣传海报上,观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直接观看宣传片,既方便了受众又加深了推广。
三、传播形象的审美价值
在美学层面上,城市宣传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层次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内涵,就中国城市宣传片的审美取向而言,大部分侧重于意境、意象和气韵的艺术创作取向,类似于国画中的写意风格,体现了中国美学范畴上独有的“气、道、象”三位一体的动态人文美学结构。《亮丽内蒙古》系列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宣传片,除了体现最基本的美学元素之外,更多的是要体现具有草原民族风俗特色的审美元素与审美取向,从而产生审美价值与意义。
(一)视觉上的结构审美
《亮丽内蒙古》主要采用航拍和延时摄影的拍摄手法,俯拍和色彩明暗快速交替的方式更直观地在视觉层面为观众带来美的冲击感受,比如《亮丽内蒙古―美丽极光》中展现了满洲里夜空灿烂美丽的光辉;《亮丽内蒙古―冰雪童话不冻河》中展现了兴安盟一年四季奔流不息的哈拉哈河冰水交融、雾凇晶莹的奇特景象;《亮丽内蒙古―玉龙沙湖》则展现了科尔沁深处草原与沙漠争辉,湖泊与绿洲映掩的自然风景线。
《亮丽内蒙古》还从细微之处为观众带来温馨文艺的审美体验,比如在《亮丽内蒙古―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中主要对清晨植物上露珠欲滴的细节进行刻画;《亮丽内蒙古―秋叶之静美》对正值秋意正浓的枫叶和已泛枯黄、落入水中的梧桐叶进行微距拍摄,使观众在感受大景观带来震撼的同时也体验到小场景带来的惬意,不至于产生审美疲劳。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上,主要采用散文化的结构方式,用富含诗意的美文或名家名言引出当期的主题宣传片,让观众在享受优雅美文的同时,也被自然的带入到宣传片中。
(二)符号化的象征审美
城市宣传片为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在美学上体现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已经逐渐呈现符号化的文化价值。近年以来,内蒙古红山文化、蒙元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艺研究等符号象征文化领域的建设,扩大了内蒙古在全国甚至是世界的文化影响,在象征文化领域里体现民族文化的符号很多,因此内蒙古地区的城市宣传片要体现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象征符号。《亮丽内蒙古》在体现符号化象征审美上也做足了宣传。比如在《亮丽内蒙古―草原上的劲风》中对奔腾蒙古马的形象进行刻画,象征了蒙古族人民自强进取、英雄乐观的精神;《亮丽内蒙古―那达慕》对那达慕的起源和蒙古族服饰等符号的刻画,象征着蒙古族人民悠久的历史传统与风土人情;《亮丽内蒙古―青城圣地》中对呼和浩特大召寺佛殿内龙雕、壁画和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的细致拍摄,表达了呼和浩特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
(三)在审美中的情感表达
《亮丽内蒙古》很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在《亮丽内蒙古―为内蒙古喝彩》中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进行了一个总体的概括拍摄,其中也着重刻画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风情,传达出内蒙古地区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亮丽内蒙古―用公益点亮你心中的明灯》则是通过在内蒙古各个城市拍摄一系列“敬老爱老”主题的公益宣传片,向观众传达一种无论工作多么辛苦、生活多么坚辛,家里永远有一盏灯为你而亮的情感,既树立媒体的责任意识,又引发了观众的共鸣,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亮丽内蒙古―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对内蒙古边疆驻守战士不畏严寒把守在国境线上的工作和生活记录,展现了中国军人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也感染着观众传达出满满敬佩之情。
音乐在渲染情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特有的节奏感,会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观众的情绪起伏。《亮丽内蒙古》在配乐上多贴近画面节奏,在展现城市概况的宣传片上多采用具有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突出城市的风貌与气势;在展示各城市宗教文化和民族景观的宣传片上多采用不同群体的人声合唱或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歌、呼麦和马头琴弹奏,展现民族风情和本土特色;在展现内蒙古地区自然景观的宣传片上多采用风声、水声和虫鸣鸟叫之音,使观众有心旷神怡之感。
四、结语
对于内蒙古地区来说,《亮丽内蒙古》是迄今为止做的比较完善的城市宣传片系列,从审美层面、拍摄手法、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都拿捏的比较到位,对外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让其它地区的观众对内蒙古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内蒙古地区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蓉、王藤、高炜.内蒙古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现状分析[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5.
[2]黄慧敏.内蒙古旅游形象传播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2011.
[3]王雨佳.基于符号学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媒介形象建构―以内蒙古乌海市为例[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5.
[4]刘溪.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画面与主题价值分析[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3.
[5]李曼.从城市宣传片看国家形象的审美构建[D].江苏:江苏师范大学,2014.
[6]范颖睿.内蒙古区域形象宣传片浅议[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7]刁溯.城市形象宣髌的创作特点与传播价值研究[D].江苏:南京艺术学院,2014.
[8]曹蕾.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影响下的内蒙古城市雕塑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09.
[9]刘庶.中国城市宣传片的创意与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篇10
一、实习基地选择及实习内容安排
本次实习选定以肇庆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和海陵岛地区作为资环专业2012级本科班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该地区在自然地理各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海陵岛
海陵岛位于阳江市西南端的南海北部海域,距阳江市区20千米,东经111.9度,北纬21.62度,面积105平方千米,是广东省第四大岛。海陵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 816毫米,年晴天310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海陵岛最大的资源优势是拥有风光旖旎的海滨旅游资源。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海岸地貌,认识海岛土壤和生物,感受渔民风情及体验海岛风味。
2.凌霄岩
凌霄岩位于阳春北部的河朗镇,是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凌霄岩岩高100米,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分三层游览,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在这里主要的实习内容是参观阳春地质博物馆,了解阳春地区的地质发育历史;观察周边土壤植被并分析土壤剖面;参观凌霄岩溶洞,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及条件。
3.七星岩
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2千米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面积8.23平方千米,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面积达6.3平方千米的湖面上,20余千米长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南中国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所以取名为七星岩。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对比分析地上喀斯特地貌和凌霄岩地下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观察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情况。
4.西江三峡
西江三峡位于肇庆市与高要、德庆两县市境内的西江上。包括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三峡两岸,景色秀丽,古迹甚多,自古以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各方游子。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考察河流地貌,了解河流的发育过程;了解西江河流的概况以及影响。
5.鼎湖山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距肇庆城区东北18千米,位于北纬23°10′,东经112°31′。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鼎湖山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9℃,年平均降雨量1 956mm,年平均相对湿度81.5%,全年干湿季明显;其海拔为14.1~1 000.3m,主要土壤有赤红壤、黄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其母岩多为砂岩、砂页岩,土层厚度为30~100cm。鼎湖山是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认识鼎湖山的植物资源;分析群落结构以及其随海拔上升的变化;分析土壤特性以及变化。
6.思贤窖
数亿年前因地壳运动作用,思贤窖一带开始出现三条地质大断裂,即广三深断裂、西江大断裂、北江断裂,因以上三条大断裂正好在三江汇流处相交,经过亿万年的桑海沧田演变,形成独特壮观的三江汇流自然景观。在这里的实习内容是观看西江和北江交汇的情况;分析河流的通航条件以及防洪作用。
二、本次实习评价
1.实习模式需改进
本次野外实习一定程度上沿袭传统的实习模式。主要以验证为主,大部分时间是指导教师在讲解,采取的仍然是“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相当于将“灌输式”教学方法搬到了野外大课堂。
2.准备工作待加强
本次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很多学生没有认真阅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学生到达野外实习地区后甚至不知道当天的实习路线、实习目的与要求,更没有事先研究过任何实习点的文献资料。如果有测量任务,也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操作仪器、仪表等工具,大部分学生忙于浏览风景拍照留念。返校后,学生没有及时作总结,对很多学生来说,野外实习的结束就意味着整个野外实践课程的完成,对实习报告也只是敷衍了事。
3.实习计划应优化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有时相距较远,有些路段还比较险峻难行, 一个实习点到下一个实习点徒步往往达1~3个小时,而在实习点的讲解时间不过10~30分钟左右。加上天气炎热,学生到达观测点已大汗淋漓,十分疲惫,注意力没法集中到教师的讲解、地理事物的观察与分析推理上。另外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学生由于个体差异而行进速度不同,实习的队伍前后可能会拖拉很长,后期到达的学生根本无法听到教师的讲解。
三、实习几点建议
1.采用研讨、互动模式
在整个实习阶段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互助学习的精神,指导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测量与绘图、用脑分析,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判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根本目标。
2.重视准备与总结
前期准备是提高实习效率、实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实践证明,在出发前组织准备、思想和业务准备越充分,野外实践教学实习目标的实现就越有保证。实习后的总结汇报是野外实习课程顺利结束的标志,也是野外实习效果的最后检验。
3.实行多元化评价
采取学生地理科学素养评价与人文素养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和原则,对学生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评定。
4.调整实习线路
- 上一篇:对网络诈骗的认识和感受
- 下一篇: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