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能力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篇1

关键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科研能力;必要性

在对中学教师进行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当然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任务,而让他们在培训结束后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应该是更重要的任务。这符合古人所说的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道理。教育科研能力是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的能力,具体是指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勇气、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著的奉献精神等。教育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关系。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越高,教育科研成果越丰富,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的教育科研成果越多,培养人才的质量就越高。参训教师如果拥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便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内在驱动力”,可以有力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应该加强对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参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一)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改变参训教师科研现状的需要

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已被列为国家振兴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教书、育人、使用教育技术和开展教育科研。在这四项素质要求中,对参训教师而言,开展教育科研的难度是最大的。我们曾在参训教师中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想写教学科研论文的人数不少,达94%,但能够撰写、的却不多,仅占12.8%。其原因很复杂,有的是不会写,有的是没时间写,有的是资料缺乏,有的是不愿意写,有的是写不写无所谓,不影响晋级、评职称。有不少教师缺乏长期的、用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科研课题意识,科研课题的选题、设计、队伍组织和课题实施等环节相当薄弱。这种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参训教师大多在职前教育阶段没有能够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又整天忙于上课和批改作业,没有时间进行较多的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重任自然地落在继续教育培训阶段。可以说,继续教育培训阶段是参训教师改变教育科研落后现状、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难得机会。在继续教育培训中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而有效的时机。

(二)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信息的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必须改变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一个能力素质高的教师,不仅能以科学的方法来增长知识,而且应该学会用探索科学真理的方法来提高创新能力。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现在看来,“知识的知识”即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力量。继续教育培训中培养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在向参训教师传授“知识的知识”。使他们获得知识自我更新的方法。所以,要改变以往培训中只重基础知识的补充而忽视能力的提高,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局面,要把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三)加强教育科研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师的职责正在发生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在量上比以往要丰富得多,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更要求教师具有必备的创造性品格和实践能力。因此,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目的应该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继续教育工作要围绕着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而展开。作为教师更要为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不能仅仅为了补充一点新知识。而在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先导作用。

作为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参训教师,应当对什么是一个好教案、一堂优质课、一个合格试题、一个优秀作业评析、一个优秀班级、一个优秀班主任、一个优秀课程表等提出令人折服的见解,这就需要参训教师有创新教育能力才能达到。作为一名参训教师,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创新”二字上狠下工夫。从革新教育观念、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努力在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成为一名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优秀教师。创新在于科学研究,没有持之以恒的科研与实践探索,要在教育教学上谈创新。那是不可能的。

(四)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参训教师变“经验型”为“研究型”的需要

教育工作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决定了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一个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且应该是一个对教育教学活动悉心把握、尽力探索的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也认为,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同时也是研究者,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将促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到先导作用,参训教师是中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这一方面使得他们对所学的问题往往有很多的见解和想法,另一方面,这些生活经历和实际经验成为成年人思维的基础,他们往往以习惯代替理性思考,以经验代替理论,他们的见解和想法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他们的切身感受,需要引导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加强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参训教师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有利于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迅速地把它转化为实际教学的能力,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在现有条件下取得最佳的效果。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在教学中没有不断创新的理念研究为

指导,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教学实践。通过培养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使参训教师从“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研究型”的教师讲课更有深度,更有新意,因而更受学生的欢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把参训教师引导到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应该是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培养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努力强化他们的教育科研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观念内含着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倾向,在培养目标上,它指向的是“学”。而不是“做”,它缺乏的是一种创新意识。参训教师都是在职学习的,存在着教育科研不可能占用很多时间的局限。中学教育界流行着“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事。中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书”的观念。甚至一些中学校长也认为,中学教学都忙不过来,哪还顾得上什么科研?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

其实,任何教育都要看最终的效果,素质教育的效果与教学时间的投入并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如果教师能够抽出些时间,认真思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形成科研探索的课题,那么教师的教学时间就会有所减少,学生的负担也会逐渐减轻,而教学效果则会不断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

(二)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1 突出教材内容的前瞻性和探索性。及时反映现代学科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的最新动向,注重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扩大相关信息量。

2 继续教育要把学会设计课题,掌握高水平的科研技能当做重要教学任务。建议设置科研方法课程或系列讲座,向参训教师介绍教育科研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指导。

3 教会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要加大思维训练力度,让教师多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和教学的设计和实验,努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

4 要创造继续教育中的科研气氛。培养参训教师的科研习惯和合作意识。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起步低、困难大,需要努力营造从事科学研究的环境氛围。教育科研既是一项教师个体的自觉行为,也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共同事业。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科研活动的组织工作,提供科研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全部条件,如宽松的学术气氛、适当的时间保证等。

(三)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做到“四个学会”

学会检索。应该让教师学会在速读或浏览中发现新信息。学会在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在不同的著作或篇章中选择相同相关的信息,学会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还要学会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既定目标,修正自己的认识等。

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书籍是无法进行科研的。

学会讨论。讨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把学习者置身于社会背景之中,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促使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从而把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进一步统一起来。讨论如果没有得出理想或正确的结论。授课教师可通过概括刚才的讨论,引导参训教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直接阐述正确的结论,并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学会验证。只有学会验证,学会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巧去解释实际问题,人们的认识才会产生新飞跃。在面向以创新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时,要自觉地把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认识。

(四)教会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资源丰富而便捷,为教育科研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据调查,大多数参训教师上互联网都十分方便。但是,不少参训教师平时未能顺应时展的潮流,未能充分借助网络有利于教育科研的资源宝藏,而是对传统的科研方法和手段过度依赖。在继续教育培训中,要引导参训教师走出这一误区。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运用网络资源方面对参训教师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教师要利用网络关注自己所讲授课程的学科前沿动态和相关学术信息,并适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以拓展参训教师的知识视野,并为他们有效运用网络做示范。教师可以把网络上的教育论坛引入课堂教学,冲击参训教师的思维,也可以介绍相关的教育网络,介绍如何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育资源,使他们能够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网络资源的运用。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参训教师的交流讨论和帮助机制。在广泛的交流讨论中,促进参训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持续提高。

(五)要注重教育科研论文的批改,对他们的科研课题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

首先,这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肯定,因为参训教师撰写的教育科研论文凝聚着他们的思考和心血。其次。在检验和评估中能够发现问题,对他们的科研方向、方法和目标进行修正,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实践问题的针对性和不断积累的持续性。

(六)不断改进考核机制,调动他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侧重学以致用,重视他们乎时的论文、调查报告、课堂提问、作业练习的综合水平,重视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可以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和时间安排。如教师安排的大作业或社会实践题目。就可以作为考试成绩,参训教师可以随时完成,但要有书本知识的运用,教师的参与指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引言

从笼统意义上来说,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强调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如何系统且科学探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及存在问题的能力[1];从具体层面讲,教育科研能力具体包括教师展开教育科研时所表现出的课题选择、研究实施、信息整合、方案设计、活动组织、成果展示及运行等方方面面能力[1]。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促进其自身成长,更可推动整个专业化的教学发展。换言之,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是国家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中产生深远影响。

一、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提出,发展与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技能及教育技术[2]。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及变更,传统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及手段都会被新型教学理念及模式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改革。而为了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必然少不了教育科研,只有深入探究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强化改革,才可从根本上转化教师理念。简而言之,基础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至关重要。青年教师大多历经早期适应、中期稳定、稳步发展及后期成熟4个阶段,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可予以青年教师科学的教育科研指导,强化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知,激发教育科研热情,并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到教学工作中。此外,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推动专业化向更深、更广领域发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研究者,通过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反思、总结,可及时识别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完善,对推动专业化深度、广度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参考“F—D模型”[3],具体途径如下:

1.提升教育科研意识,激发热情及动力

青年教师是小学教学教育行为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队伍的新鲜灵魂,更是整个教育领域中最具学习潜力的生力军。然而,在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切忌采取强制式手段“赶鸭子上架”,而是通过科研成果展示、定期开展理论培训等手段提升青年学生科研意识,认清“科研兴学”、“科研兴育”“科研兴教”的现实价值,逐步形成科研意识。此外,学校方面应注重采取予以适当奖励等手段激发其内驱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教育科研事业中,时刻保持科研热情与动力。

2.坚持校本培训为内核,强化理论教学

校本理论培训是小学继续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具体培训中应充分尊重学校发展方向及教师的实际情况。针对青年教师教育科研中常见的问题,学校方面可从青年教师科研社会不合理、选题难及方向不明确等弊端有针对性提出培训策略,具体有:①强化科学指导。学校方面可建立帮扶机制,坚持以老教师骨干领头、青年教师跟岗学习为出发点,由有经验老教师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实践,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手段。②注重理论知识储备。学校方面可邀请资深的专家、教研人员或本校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科研教育专题讲座,就如何强化科研、做好课题、撰写论文等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认知及知识储备。③重视实践交流。学校校本培训应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与分享,搭建互动合作、相互学习的开放式平台;组建青年教师科研小组,借助团队协作积极发挥集体力量,以实现个人突破、团队互进发展的目标。

3.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实践水平及能力

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可分为能力形成、能力发展两个阶段,而介于两者之间可穿插科研实践操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活动中,自主开展科研并撰写出相关的课题结果,然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教学成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价值。而科研发展需以校科研室为“领头羊”、各科研项目组长前面“牵头”,引领各科研小组深化开展教育科研,并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论文编撰,以提升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可有效检验该科研项目的时效性、教育价值及成效。总之,应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教育水平。

结语

总之,强化小学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是教育教学的大势所趋。为此,学校方面应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育科研实践,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认知,发展其科研能力,以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培养目标。

作者:范秀玲

    参考文献 

[1]吕林,唐敬.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0):56—57. 

篇3

1.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缘于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综合国力的较量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教师尽快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才能更好地担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任。

2.走出教育科研的误区。当前,在教师中有的认为视野和能力有限,不能担当教育科研的任务;有的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只凭经验进行教学,是以单纯传授现成知识为中心的经验型教师;有的教师既希望参加教育科研,又认为教育科研很深奥,高不可攀,存在着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心态,只要平时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在面临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探讨出好的办法,总结出好的经验,并以文字的形式较科学、合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

3.挖掘教师教育科研潜力。随着多年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据调查,随着县乡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笔者所在地及周边学校的教师多数达到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要求,均掌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基础知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只要通过一定培训和引导,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有很大潜力的。

二、优化环境,培育教育科研土壤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工作重点,同时,应树立科研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着力优化环境,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提供良好的条件。

1.加强教育科研领导。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成立强有力的教育科研领导班子,落实专人负责,制定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具体解决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人、财、物等问题,创造教育科研条件,让教师工作在一个创造性的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思想的熏陶。

2.创新教育科研机制。为了使教师教育科研上台阶、上水平、出效益,应通过推行一系列激励措施,为广大教师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一是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体系。二是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同时,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和人才流动的用人机制,鼓励更多的骨干教师走出去深造、发展。

3.增强团结协作精神。一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二是加强同事之间的合作。强化同事之间的合作,营造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的科研氛围,形成“学、比、赶、超”的良好风气,学会用集体的智慧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三、强化学习,夯实教育科研基础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载和升华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必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

1.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多读专业书、理论书、报刊杂志,甚至跨学科的有启迪、有哲理的读物,丰富内心世界,提高行为教养、文化素养、道德修养。

2.大力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要以全员培训为基础、骨干教师为重点。以职业道德、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内容,在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培训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创新的骨干队伍,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

3.及时增强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教育和学习时代,客观上要求教师的教学目的必须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注重“知识创新”上来。同时,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管理观、家教观等的重新定位,也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的跨世纪超越。

四、着力实践,创造教育科研成果

1.明确教育科研基础知识。要明白选择教育科研课题、查阅文献资料、实施教育科研方案、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等基本知识,以及了解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型、特点和写法。

2.善于捕捉教育科研“亮点”。机遇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科研型教师突出地表现在具有较强的教研意识,对于同样的教育现象,别人可能会无动于衷,而科研型教师却会从中发现问题,做出精彩文章。中小学教师只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就会不断取得教育科研的丰硕成果的。

3.提高“教”“研”相长的能力。教研是立足教学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教育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教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科研型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也是科研型教师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小学教师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要从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大胆地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教研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比如对同一教材运用不同的新教学方式,组合种种教具和方法展开教学,从而培养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提高教研能力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即达到以教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做科研型教师就要边教学边教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教研解决问题,形成教学和教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新模式。

篇4

关键词: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

中图分类号:G4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47-04

一、问题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小学教育科研在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方面的功能越来越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小学设置了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负责,有力促进了学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实践表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角色与行为是发挥科研效能的关键。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应担任什么样的角色?他们在履行职责时的行为表现如何?人们对此有何认识和期盼?为了厘清这些问题,笔者借2013年暑期组织江苏省中部地区(简称“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培训之机,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设计

本研究所说的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是指小学分管教育科研的校长或教科室主任,他们处于学校工作的管理层,对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负有直接的责任。所谓教育科研管理,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教育科研管理是指为了指导、规范和发展学校教育科研而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教育科研管理的内容大致包括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课题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档案管理等。

本研究将教育科研负责人划分为十种角色。角色的划分和角色行为描述,既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应然”与“实然”,即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应该做什么和实际做什么,又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事务”与“风格”,即关注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具体工作职责、行事风格与特征。参照相关文献[2],并通过对专家和行动者的征询,从多个角度去规范、界定教育科研负责人的角色和行为,形成了调查表。十种角色以及相应的行为描述如下:

倡导者:积极提倡小学教育科研,以自身的经历和感悟,特别是以真实事例,鼓励教师参与科研,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价值。

监督者:及时了解教师教育科研任务进展情况,提出质量要求,并有持续提升的愿景。

顾问:结合教师的需要,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信息、范例、模板、资料,谋划、指导研究选题。

研究者:具有对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科研管理等问题的反思意识和研究行动。

管理者:设计有效的科研管理制度并实施,组织有效的科研活动,并运用信息化手段于管理之中。

促进者:发现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问题、优势和需求,及时予以指导,并关注其成长进展。

协调者:与其他校级和中层领导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条块的任务与资源,善于沟通、交流。

帮助者:在教师科研工作需要时提供支持,建立与教师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心理纽带,帮助教师在研究中体验成功与成长。

中间人:与校长、校外科研管理人员建立良好关系,保持信息通畅,寻求理解与支持。

合作者:关注教师的研究,积极参与其中并贡献智慧,实行资源共享。

接受调查的对象有: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58人,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校长(包括副校长,下同)49人,教师77人。他们均来自于苏中地区的农村小学,约三分之二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规模在1000人以上。问卷中,以角色行为描述项为参照,根据现实状况对不同选项进行赋值。符合程度由高到低分五个等级: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符合、较不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赋值5、4、3、2、1。最后,将问卷选项赋值之后的信息输入电脑,通过SPSS11.5软件,算出每个角色行为度的均值,并进行均值差异性检验。均值越大,说明越符合或者越认同;均值越小,说明越不符合或者越不认同。

三、调查结果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以具有相当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年龄基本集中在31-50岁之间,按区段中间值估计,平均年龄约为40.4岁;从教年限集中在11-30年之间,平均从教年限约20.3年;任职年限一般在10年以下,以4-6年者为多,任职的平均年限约为5.3年,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任职时间不算很短,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的科研管理实践,对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应该比较熟悉。这也是近年来学校普遍重视教育科研、注重教育科研负责人队伍建设的一种表现。

接受调查的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校长以中青年为主,按区段中间值估计,小学校长的平均年龄约41.6岁,平均从教年限约21.7年,有较长的教育教学经历。接受调查的小学教师平均年龄约33.6岁,平均从教年限约12.1年,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群体。并且发现,教师职称相对较低,以初、中级为主,对投入教育科研、提升自己的职称抱有积极的态度。

2.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比较分析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输入电脑,运用SPSS11.5软件算出三类群体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均值,通过F检验,得到均值的差异性水平。其结果如表3:

(1)三类群体均值大小的比较

调查数据表明,苏中地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总体均值较高。最低分为3.5273,最高分为4.2000,换算成百分制在70-84分之间,反映了当前苏中地区农村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总体均值较高的前两项是“倡导者”、“研究者”,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能积极提倡、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并对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科研管理等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总体均值较低的两项是“顾问”、“帮助者”,说明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在应教师需要及时提供支持、帮助和情感抚慰等方面有待加强。

从教师对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认同的均值来看,“帮助者”、“协调者”的得分较低(不满60分),这反映了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教育科研负责人善于沟通、交流,建立与教师的信任和理解,及时提供教育科研工作的支持、帮助等角色行为持有潜在期待。

(2)三类群体均值差异性分析

①数据表明,三类群体在两个角色(“监督者”、“中间人”)上存在显著差异(0.05水平),在四个角色(“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0.01水平),而在另外的项目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在工作职责上存在不同的分工,非教育科研负责人又由校长和教师两种对象组成。这说明身份不同和工作上的不同分工,可能导致他们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

②调查发现,在所有十个角色的认同上,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的校长的均值比较接近,除教育科研负责人中“倡导者”的均值略高于校长的均值以外,其他项目均为校长的均值略高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均值。再经事后检验,这些项目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处于管理层的校长和教育科研负责人对教育科研存在相同或相似的需求与价值认同,因为他们的年龄、教龄、职称相仿,一般都已获得中、高级职称,在个人需求上存在趋同性,在考虑学校问题时涉及的因素会比较多,综合性、平衡性主张相对比较明显。

③经进一步检验,教师与另两类群体(教育科研负责人与非教育科研负责人中的校长)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是一致的。究其原因,接受调查的教师是农村小学选派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说来,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对自身有一定要求,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他们绝大多数为初、中级职称,对提升职称更具有强烈愿望,对教育科研和个人的专业成长有更多的期待。另两类群体都是学校的管理人员或领导,他们与教师在角色认同的六个项目(“监督者”、“中间人”、“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当引起学校领导和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关注。

四、思考与建议

1.教育科研负责人应积极扮演好多重角色

教育科研负责人不仅要倡导教育科研,而且要能自己做研究;不仅要对学校科研工作做出设计、实施和评价,还要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各种帮助和指导,带领教师共同研究;不仅要做教师教育科研的合作者,还要协调多方关系,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教育科研负责人具有多重角色。十种角色的提出,是从多个角度对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做出的规范,是“应然”的要求。调查显示,总体均值虽不算低,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教育科研负责人要强化“协调者”、“帮助者”角色意识和能力

调查显示,在总均值中“协调者”、“帮助者”、“中间人”得分较低,特别是教师对“协调者”、“帮助者”角色的给分未能及格。说明教育科研负责人与其他校级和中层领导、与校外科研管理人员、与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有待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是教育科研负责人的重要素质,这一现状也启示培训机构,在相关培训项目的设计中,不要只注重科研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管理素养模块,对科研管理者加强管理素养的培训。在与一些教育科研负责人交流时,他们也认为,平时工作忙,无暇静下心来读书,现代教育理论功底浅薄,分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工作力不从心,难以带领、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这也是他们难以扮演“帮助者”这一角色的缘故。

3.教育科研负责人应关注不同群体的需要

不同对象对教育科研存在不同的需求和价值认同。三类群体均值的差异性检验告诉我们,他们在教育科研负责人“监督者”、“中间人”的角色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管理者”、“协调者”、“帮助者”、“合作者”角色认同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经进一步检验还可以看出,普通教师与另两类群体在角色认同上的差异是一致的。这说明学校领导者(校长和教育科研负责人)存在角色认同的趋同性,而他们与普通教师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表明教育科研负责人的工作现状、角色行为与教师的期待差异明显。

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有其身份的特殊性,自己认为应当主要担当“倡导者”和“协调者”角色,这一点从均值中可以看出。但对教师来说,他们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有时在科研认识上也会存在一些偏颇。比如,科研思想不明确,把科研单纯当作是做大项目、写大文章。其实,转化一个学生、带好一个班级、一种学习策略干预等都是教育研究问题。又如,科研的被动化、功利化也比较普遍,小学教师常常因高校、研究机构专家的要求,只是做一些研究的辅工作,他们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评优、评职称。同时我们看到,农村小学已有的研究,大多数表现为教师个体研究,团体合作研究很少。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负责人根据不同群体的情况和需要给予引导和帮助。学校应设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些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教师实际,有助于解决学校自身发展问题的研究更有价值。本着全员参与、分层要求、循序渐进、分类推动的原则,让不同的对象在教育科研中都能找到位置,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4.要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科研信息化管理水平

当前,教育科研繁荣的背后有些浮躁,把课题研究当门面,“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浅耕粗作、广种薄收、重复劳动等“粗放式”研究缺乏实效。要提升学校教育科研水平,加强信息化管理是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网络或其它途径构建教师服务平台,及时进行信息、组织培训学习、建立资源共享等,营造浓厚的内、外部科研氛围。对研究选题可以采取“相关——整合,相似——联合”的方式,集中本校、本区域的资源主攻那些具有实际价值,能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项目。

5.建立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同盟,实现资源共享

“科研先导”、“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识。但农村小学师资薄弱,教育科研的思想、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缺少专家的指导,研究的氛围不浓。一些农村小学虽注意到与城区强校、邻近小学之间的互动,但总体看来,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之间的联系较少,与校外同行的交流意识不强。要改变这一面貌,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科研负责人同盟,促进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实践性的不断生成与分享。负责人同盟不仅可以在本区域内,也可以向外延伸,或向科研管理部门、研究机构等借力,从交流的内容、范围、层次、深度等方面逐步提升。这样的同盟,在农村小学自主构建的基础上,区县的教育研究管理部门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成立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研究工作室,吸纳相关区域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参与其中,开展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提供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253.

[2]冯明.上海市小学教育科研负责人角色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9(6).

Study on Role Identity of Education Research Leader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s of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LIU Jiu-cheng & GUO Zhao-m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篇5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为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可以说,我县科研工作启动在“十五”,发展在“十一五”,提升在“十二五”。2011年5月,我们召开了第十一届学术大会,县教育局有关领导、省教科院领导、市教育学会和教科所领导、各校校长及主管科研领导、科研先进个人代表、优秀成果获奖代表等200人参加了大会,大会表彰了“十一五”先进个人及先进单位,四所学校做先进经验介绍。在实验高中体育场举办了科研成果展,四所学校的教师做成果汇报课,并对主管科研领导进行培训,组成新一届教育学会组织机构。通过《通榆县教育学会章程》,修订《通榆县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召开通榆县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印发了《成果集》和《材料集》、《通榆县“十二五”教育科研发展规划》,《通榆县“十二五”教育科研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评比方案》,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提供了整体思路。教育科研部门大力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将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将教育科研发展的动力植根于课堂教学活动,杜绝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层皮”现象。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围绕教育局中心工作开展,我们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工作思路。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中心,以抓科研兴校工程建设和科研课题研究为基本点。通过几年努力,教育科研工作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强化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几年来,我县广泛发动基层学校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不断加强课题的规划、审批和指导,特别务实地抓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严抓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制发了《通榆县教育科研课题结题鉴定标准》。通过对规划课题的严格管理,引领了教育科研方向;通过指导课题研究,提高了全县科研课题研究的质量。为强化科研工作,教育局加大力度增加了科研成果证书、结题证书等在评职晋级中的分值,各职能部门在评先选优或推选骨干等活动中将课题研究做为基本条件,营造重视教育科研的氛围,确立教育科研良性的发展方向。

按照科研规划,积极组织有关学校参加“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工作,让教师和学校选择不同的项目,使研究内容多元化,各校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凸显理念和形成各自的特色与风格。例如,实验高中把教育科研定位在发展的希望所在,校长张威同志亲自承担一项国家、两项省级课题。其中《普通高中多元化模式的研究》已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填补了我市没有国家级独立课题的空白,其研究成果显著。明德小学注重开展校本科研,提升办学品味,关注教育教学实际,认准以校为本解决实际困惑的科研方向,立足校本,开展扎扎实实的校本科研活动。校本科研活动要求教师追求“高标准”,注重于科研的前沿性和长远性,着眼于“低重心”,即科研的基础性,远离“象牙塔”式科研和脱离实际的科研。通过大量的校本培训,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学文明礼仪示范基地”。

三、抓教育科研活动,注重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活动是科研的载体。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在课题研究上,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制定了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活动方案。教科所印制了活动安排日程,对活动进行了记实并通报;举办了两次教育科研课题中期成果汇报会,听评研讨课120余节;组织实验校参加国家级课题子课题活动5次、省级培训及研讨会8次;参加各级教育科研成果征集活动,其中获奖累计378项,省级优秀成果945项,市级优秀成果980项,县级优秀成果458项;参加省学会“两先一优”评比活动,先进单位15个,先进个人76人,优秀会员112人;组织参加白城市第六届教育学会年会,我县受表彰教育科研先进个人7人,市优秀会员13人。市科研名校评比,我县4所学校被评为市教育科研名校;组织学校参加白城市教育学会举办的“基于网络下中学教学模式研究”白城十中现场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还组织了两次中期成果汇报活动,对活动进行总结和通报。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使教育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四、抓科普活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深入开展

我们大力抓科普宣传工作。几年来,教育学会组织人员针对教育科研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送讲座下乡活动,深入基层讲座32场次,参加培训教师3000余人。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教育局组织教育学会和教科所及有关专家深入基层进行科研服务活动,参加30余所学校的开题报告会,并深入课堂听评课题报告会、《抓好“五个一”,提升教育科研质量》等讲座,受到全县教师欢迎,细致地指导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做好《教育科研报》的编发工作,共458篇,每年十期,共出版五十期,每年装订成册,《教育科研报》真正成为广大教师教育科研的交流平台。2008~2009年,《教科研报》集已送中央教科所参加科研成果展览。县第十届学术大会装订了《科研成果论文集》。2010年组织教师参加论文成果征集活动,推荐成果217篇发表在不同级别的教育刊物上。2011年我们征集教师科研成果139篇,公开发表在《现代教育科学》上,为教师搭建了科研实践平台。一系列的科普活动,为全县科研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6

一、健全机制保障体系:优化研究过程管理

1.制定和完善科研制度。建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和科研管理需要的工作制度,加强制度管理,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年将对现有的教育科研工作制度进行梳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各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汇编各乡镇(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实现相互借鉴与共享,增强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完善课题分级管理体系。实施课题分级管理是当前课题管理的需要,也是增强教科室主任工作责任意识,提高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举措,年将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完善课题分级管理体系,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教科室主任的课题管理能力,形成符合我县教育科研管理需要的课题分级管理模式。

3.优化课题鉴定操作方式。实施课题免鉴定制度是增强过程落实,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重要举措,今年将出台我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免鉴定制度,研究制定操作流程,探索和完善县级课题免鉴定的操作方法。同时,在常规鉴定方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课题现场鉴定操作方式。

4.优化科研工作月报制度。在近几年实行的教育科研月报制基础上,依托科研工作信箱、QQ群等方式,继续完善教育科研月报制度。对各单位上报的月工作总结、计划中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梳理、编辑,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工作简报,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力度。

5.完善科研奖励制度。近几年来,我县教育科研的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学校能够及时兑现教育科研的奖惩。为进一步实现依托奖惩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年,县教育局教科室将按照新的评估标准对各单位进行量化评估。各单位要完善已有的奖惩制度,将教育科研的量化结果纳入到教师的量化评估中,并对课题和成果给予适当的物质和资金奖励。

二、完善团队建设体系:提升教师研究水平

6.着力提高教干的科研能力。将根据齐鲁名校长的评选条件、科研型校长培养要求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采取观摩学习、典型推介和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教干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当代教育科学》校长峰会和《沂蒙教育》校长论坛等平台,推介校长的管理理念。着力提升教干的科研水平,提高教育管理能力。

7.打造优秀的科研管理团队。针对年下半年新任教科室主任较多的实际,将采取分片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专题培训和专题研究等方式,重点对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进行培训,使其能胜任乡镇(学校)教育科研的管理工作。各乡镇(学校)要为教科室主任的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尽量减少教科室主任非科研工作量,以保证其有更多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承担、指导全镇(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8.遴选培养我县的专家团队。在全县良好的科研氛围下,我县一大批专家型教师已经承担或参与了很多重大(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年将根据工作需要遴选15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县教科室采取跟踪指导、专题研究、论坛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并为其才能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9.加强科研骨干教师的培养。指导和协助各单位从各级优秀教师、能手和新秀中选拔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加强选题、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和提升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

10.注重科研新生力量的培养。针对年轻教师承担课题少的实际,根据学校推荐、座谈了解,重点确定部分教育科研热情高、科研水平潜力大的年轻教师作为我县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通过读书交流、方法指导、观摩研究和实际参与等方式,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强化这部分教师的成功体验,为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三、构建研究协作体系:提高资源共享效果

11.继续依托科研共同体强化区域协作。在前两年试运行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和座谈,重新确立新的科研共同体划分形式和组成单位,并以共同体为载体开展区域协作活动。县教科室加强指导、调研,提高科研共同体的活动质量。

12.落实市十大重点课题的区域研究工作。根据市重点课题确立县区的主导课题,选择实验学校组建研究共同体进行深化研究,并加强过程指导、理论服务和经验提升,探索区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规律。

13.深化《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县教体局承担的省规划重点课题,围绕教体局的工作重点按照既定的研究步骤开展深化研究,将根据研究进度组织区域交流、现场观摩和成果推介等活动。

14.围绕县主题研究课题开展协作交流活动。围绕县教科室确立的教师发展、高效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学校管理等主题开展同类课题研究学校的协作交流活动,重点组织好资源共享、观摩交流和成果推介等活动,整合研究力量,增强研究效果。

15.加强学校主导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依托主导课题研究可以整合学校研究力量,引导教师更好地研究与协作,年将制定和完善主导课题管理办法,加强学校主导课题的指导,加速学校办学经验和特色的形成,并依托有效措施增强主导课题的成果价值。

四、建立成果推介体系:增强成果应用价值

16.继续深化项目推进工作。研究确定今年项目推进的活动主题,与学校一起提升项目推进的成型经验,开展好项目推进工作,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教育经验的共享,整体推进全县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17.协助教师开展好经验总结。年,县教科室将充分利用理论优势和资料优势,继续搭建好教师的研究平台,对教师的选题、过程落实和结题报告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资料的搜集等进行指导和帮助,及时提供科研征文、评奖等信息。计划协助30名教师撰写好教育教学经验,利用各种媒介及时推出教师的经验。

18.深化学校的典型经验推介。在前期规划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整合我县教育科研骨干力量,对全县形成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提升,着力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教育教学典型经验,提高教育科研的效果。

19.汇编全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整理和梳理近五年全县50项左右的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汇编成册,提供给全县各单位交流,实现教育科研成果的共享,增强教育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20.着力推广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在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等方式确定一批可推广的成果,做好优秀成果的转化工作,对教师完成的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典型经验,通过报告会、在线研讨、刊物介绍等形式及时总结和推介。

五、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21.指导学校开展研究活动。年,将针对教师研究问题不明确、选题过空过大的实际情况,编制课题选题指南和课题研究流程图范本,加大对学校和教师选题的指导力度。结合学校的发展需要,指导学校做好省市规划重点课题的论证;协助学校开展好省规划课题、市重点课题的过程研究工作,提高重点课题的研究质量。探索以学校负责制为主要形式编制全县教育科研指导刊物,更好地服务全县教育科研工作。

22.开展科研面对面活动。针对各级在研课题,县教科室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深入学校,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交流、方法指导和点菜式培训等形式,开展教育科研面对面活动,了解和把握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现状,帮助教师理清研究思路,掌握研究方法。不定期深入学校调研课题开展情况,指导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针对教师在研究中反馈的问题,教科室定期通过QQ在线研讨的形式,解决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23.规范教育科研档案管理。进一步探索规范课题研究材料的科学管理办法,通过培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各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规范课题档案材料的管理,提高教育科研档案管理的效果。

篇7

一、加强理论培训,强化科研意识

1、圆满完成培训工作。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给学校工作带来极其的不便,但我们依然按照2002年制订的《教科研培训总结》,一手防非典,一手抓培训。针对不宜大面积集中的实际,我们积极挖掘各校的内部潜力,以教师自学、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提倡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全镇所有在职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率达到100%,其中71位教师撰写了课题实施方案,交案率达到100%,71位教师参加了市进修学校的教科研专题测试,通过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为深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拓展教师学习空间。2003年,是我校教育科研学术氛围较浓的一年。一是“请进来”。6月,邀请市教科所副所长徐炳炎到校作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科研工作》的专题讲座;8月,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徐金珠到校作了《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的主题报告;同月,邀请衢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杨治平老师到校作了《新课程标准的思考》的学术讲座。与名家、名师面对面的交流,近距离的接触,使广大教师受益非浅。二是“走出去”。上半年,教科室主任参加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科室主任培训,并赴台州进行考察学习;暑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了新课程通识培训;下半年,组织教研组长参加教研组组长培训。各类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二级培训,从而达到全体提高,全面优化的目的。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科研工作

1、健全管理机构。2003年,我校申报的课题达到了5项,为了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的实效性,校教科室开始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由课题组组长主持本课题的研究,教科室给予协调指导和帮助,形成了教科室——课题组长——课题组成员三级科研管理网络。

2、制定科研规划。根据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编制的《“十五”后三年教育科研课题指南》,结合本校的实际,教科室组织力量制订了《石门镇小学2003——2005年教育科研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教科室制订了2003年的教科研工作总结,给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3、完善规章制度。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我校依据衢州市、江山市两级教科所的有关课题管理规定,制订了《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实施细则》、《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学习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研究制度》、《石门镇小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开展科研活动,提升科研成果

1、开展课题研究。1月,衢州市和江山市2002年度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结果揭晓,镇中心小学的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小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获三等奖,江山市一般规划课题《轻松愉快,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获二等奖。2月,教科室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对2003年度衢州市一般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研究》进行了阶段总结,并形成了阶段成果报告,印发给每位教师。10月,教科室又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全面总结,理清了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研究报告。11月,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告上交衢州市教科所鉴定。

2、积极申报课题。由于上半年经过了教育科研的全员培训,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2004年的课题申报工作也异常火热。教科室共收到课题研究方案6份,经筛选后,选择其中了5份上送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申报立项。5项课题全部通过审定并立项,其中由教科室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和评价策略的研究》被列为衢州市2004年度重点规划课题。立项课题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创下了我校历史之最。

3、组织论文评选。5月,教科室组织教师参加了市学科论文评比活动,共收到论文36篇,经过评选,选出了其中的22篇上送到市教科所评选。6月,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共有17篇论文获奖,其中徐强老师的论文《对中小学生性教育的几点思考》获一等奖,叶立忠和姜利红老师合写的《以开放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德育自化》获二等奖,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在农村小学中名列前茅。

4、深化科研内涵。科研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科研的着眼点应该在课堂。要走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之路,就要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为此,教科室和教导处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听课、评课,着力在课堂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着力在课堂教学落实研究成果,检测研究成果,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优质的服务。

篇8

一 领导重视,是做好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平市铁东区教育局近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为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1.组织保障

由教育局局长担任教育科研领导小组组长,由一名副局长主抓,由教科所具体落实。各学校都成立了教育科研室,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并配有专职科研主任,挂牌办公。全区形成了教育科研网络体系。

2.行动保障

教育局领导亲自担任主导课题的主持人,一起参加课题研究,指导研究实践,并带队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和交流研讨。

3.财力保障

四平市铁东区教育局在教育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仍逐年递增。教育局还要求各学校把预算外收入的10%作为教师科研培训经费,从而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顺利开展。

4.政策保障

四平市铁东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铁东区教育科研管理办法》和《铁东区教育科研评估细则》等文件,同时,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教师评聘、晋级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有力地保障了教育科研工作科学规范、扎实有效地进行。

二 课题研究,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有2项国家级课题、7项省级课题、42项市级课题、100项区级课题都已结题,课题结题率达到了98.5%。课题研究的作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我区申请的《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课题被省教科院批准立项为“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此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为铁东区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规划城乡教育的布局结构,打造“城乡教育一体化”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2007年5月“吉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研讨会”在我区召开,总结交流我省近年来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经验,研究讨论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途径,以进一步促进全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区作为典型介绍了相关经验。

2.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指导

第一,积极开展国家级课题“科学开发儿童大脑 有效提高学生智能素质”的研究。这项课题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研究课题,这项研究不仅对学生各种智能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而且对于调整教育指导思想,重新认识教育对象,审视教育教学行为,推动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起到了不可估量作用。

第二,开展“减负提质”课题的深化研究。“减负提质”专题研究是铁东实验小学于2006年9月承担一项省级重点课题。其经验和做法曾在全区推广。“十二五”期间,我区又深化此项课题的研究,立项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深化研究”,并成为省重点资助课题。

第三,开展“构建自主高效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高效新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区“十二五”省重点自助课题,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探索适合我区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真正完成了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的两点实施核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完成向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区以上三项主导课题的研究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有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三 科研活动是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重要载体

1.以科研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我区通过《脑开发》课题学生知识竞赛、中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中小学英语能力测试等活动,既开发了学生的大脑,又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以科研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科研培训包括课题研究专项培训和科研综合培训,前者如省教科院组织的“校本科研”、“德育与心理健康”等课题培训活动,后者如市教科所组织的“四平市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和区教科所开展的“送科研下乡”等活动。通过科研培训,增强了全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以成果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近年来,教科所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国家、省、市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如“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吉林省四平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和教学随笔评选活动”等,我区多次多人获奖。通过评选活动,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加深了认识,将自己的新体会、新感悟进行梳理、归纳,使其系统化、理论化,并以此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9

教育科研就应传承博雅之风,热心于人才培养,专注于提升教育质量,致力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在世俗和喧嚣面前保持一份清醒与超脱;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立足于实际,根植于实践,才能成为教育沃土中的源源清水;只有这样,教育科研才能不为流俗,不为功利所困。为了我们后继有人,为了民族与国家强大,为了文明与理想的传承,高举科研大旗,实现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

博雅的拉丁文本意是适合。众所周知,适合是最好的。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适合的教育科研,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那么,什么是具有博雅精神的教育科研呢?

第一,教育科研必须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科研过程;解决问题的结果,则是教育科研的成果。对于学校而言,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更有家长的问题,等等。可以说问题铺天盖地,而那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就是我们教育科研视野中的课题,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的研究就会有价值,就会有成效。

第二,教育科研必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课改的实施,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体现都离不开教师。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课堂角色的变化,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正是我们教育科研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教育科研应该与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科研工作者应保持科学、高尚的追求,应树立大科研观、大教学观、大人才观。长春市实施的大学区教育为科研、教研、师培的有机结合创造了条件,汽车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净月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教育行政体系非常利于以科研为引领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的有机结合。

第四,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结合起来,必须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科研成果,来自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实践。教育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多样,或是论文,或是教育教学案例,或是教育叙事报告,等等。但不论形式如何,不管层次怎样,都是经历了多年艰苦的探索而得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干。这些成果,需教育科研的努力,将其系统化的归纳和理论提升,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得来自局部某一地区的科研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工作方针中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赋予了教育工作者极其神圣的使命。教育科研工作传承博雅教育正是完成这一神圣使命的有效途径之一。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科研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此项工作也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亟需作出改进,促使其向推动中小学教学教学的有利方向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

1.认识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当前,中小学领导作为工作实施的指导者,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践行者,两者对教育科研工作均存在认识、理解不足的现象。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上,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如重视不足,领导不力,很多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计划中、书面上。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是专业研究人员应负责得事情,自己做科研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

2.实施过程方面存在缺陷。在取得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题立项、开题、结题等过于关注,而相对忽视了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些教师参与课题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其教育理论素养有所欠缺,也未经历过专门的教育科研相关知识培训,对教育科研程序、步骤等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项目研究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此外,也有一些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或参与目的不纯,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瓶颈。

3.科研成果方面缺失应有作用。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科研项目要么懒于参与,要么带着投机主义、功利主义参与,要么相关理论知识欠缺, 导致科研成果成为注水化的理论空洞或总结,不具备实践应用价值,要么不少,也获得很多课题结题,但可以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转化、运用的却少之又少。很多科研成果成为个人评职评优的工具,未能切实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课题管理方面偏离正确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管理工作目前是由两类部门负责, 一是教育部门或科研院所等来负责课题的颁布、评估等,二是学校本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课题进度予以指导、监督等。当前, 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科研课题的制定、批复、评估等方面存在管理落后、推广乏力、评估不合理等问题,也导致相关课题立项困难、立项偏差、课题分布严重不平等、成果数量大于成果质量等诸多问题。

二.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行科学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科学是该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促进其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的宝贵经历。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和实施者,因此,其首先应被定义为一种以师为本的工作。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 其工作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因此就决定了这项工作应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进行,这项工作应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服务的,这项工作应作为一种立足于学校的行动和应用研究。

2.端正科研态度。作为教育科研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小学领导层应端正思想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抱以充分重视,鼓励和号召学校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同时不能为处于形式主义的考虑而争夺项目归属,导致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消极影响。对于部分存在错误理解的教师也应及早转变错误观念,既要J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让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形成自己的主动认识;也抛弃单纯的出于考虑评职评优晋级才从事此项工作的功利主义理念,坚守教育科研的根本意义。

3.强化培训力度。针对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理论素养欠缺、科研知识不足的现状,应不断强化对教师培训力度。应强化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他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最新方向,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把握住教育发展的最新热点,提高科研成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