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影响

伴随着全球变暖气候的加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比如旱涝、冰雹、暴风雨等。这些极端气候对国际粮食生产都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影响,导致粮食价格上涨,对粮食安全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我国作为国际上的农业大国,不仅担负着国内人民的粮食供给,每年还要为国外输送大量的粮食,但是我国的农业保障体系相对脆弱,粮食生产极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都有很多地方的耕地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粮食生产量降低。国家在对农民发放粮食补贴的同时,还要开发适合国内农业现状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保证国家粮食生产的稳定,进而提升国民经济。

1 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每个国家都将粮食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以保障国家发展的平稳性。在当前经济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粮食储备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地位。国家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人民才可以更加安心地进行生产,为国家创造经济。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还是人口大国,因此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但是国家依然存在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粮食产量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深刻影响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情况下,粮食价格相对较平稳,但是一旦粮食产量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粮食价格就会提升,对国家的经济体制造成冲击,最终影响国家的经济体系。

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量不能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要求,依然存在温饱问题。并且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带来很多极端天气,对国际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全球有8亿人面临着食不果腹的问题,在南非地区,每天因饥饿而死去的人们不计其数,有些地区还会因粮食问题而影响社会安全。粮食危机已经成为威胁国际平稳的重要因素,我国只有在保证国内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将粮食输送给其他的国家,为实现世界安全作出贡献。

2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对国际社会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而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便是农业生产方面。冰雹、暴风雨、旱涝、强降雪等极端天气近几年间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关系着国民经济,伴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降低,国民经济总量也随之减少,国家的粮食安全遭到威胁。粮食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而自然灾害是对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预测和不可控性,对只能做到预防而不能从根本上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2.1 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种植面积

自然灾害不仅能够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够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生长,造成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低温冷冻和旱涝等极端天气在对当季度农作物造成影响后,还能对种植地的土壤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我国有很广阔的耕地面积,但是每年有很多耕地因自然灾害而丧失种植能力,土壤在经过冷冻和旱涝之后会影响本身的盐碱度,使肥沃的土壤变成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盐碱地,最终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

2.2 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单产量

我国农作物生长的时期主要是夏季,夏季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农作物可以在夏季得到充分的生长。但是夏季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经常会发生大风、洪水等自然灾害。大风会导致农作物的倒伏,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洪水也对农作物有同样的作用效果,经过洪水浸泡的农作物直接从根部坏死,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冬季也是一样,低温冻害对于农作物也是十分致命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

2.3 自然灾害影响国民经济

粮食收入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来源,自然灾害能够破坏大面积的农作物,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粮食产量不仅仅是由种植品种决定的,更重要的是气候因素,气候的不稳定性对粮食产量有更加明显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人们只能做预防措施,将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但是有很多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十分严重,比如说干旱,粮食产量就会因此而降低,同时带来粮食价格体系的波动,最终影响国内整个经济体系,国民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3 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 以预防为主,做好农业灾害预警工作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人们不能准确地预测出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区,也不能控制灾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当地政府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工作,建立起自然气候监控小组,通过对往年相应时间内天气数据分析,得到较为准确的气候走向示意图,用来指导人民的农业生产。良好的预警工作能够让人们在灾害发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说干旱之前储备足够的灌溉用水,将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进而保证粮食产量。

3.2 发挥政府导向功能,做好灾害应对工作

自然灾害已经发生之后,政府要做好快速地应对措施。自然灾害有很强的破坏性,一旦发生,时间则成为解决灾害问题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当发挥其导向功能,及时做出可行的灾害应对预案,控制灾区局势,指导人们有序地进行抗灾工作。灾害发生地的政府要到基层,收集受灾信息,将受灾的地区、范围、灾情现状以加急报告的形式通知到上层机关,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向人们宣传应急防灾措施,组织应急小组到受灾地区指导人们抗灾,形成完善的抗灾系统,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3.3 建立政府农业保险政策,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农民往往是以当季粮食生产作为生活资金来源,但是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强大的破坏性往往会使粮食减产,从而导致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应当做好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将农业风险降到最低。政府应当在灾后为受灾人们发放补贴基金,用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及时地处理掉受灾的农作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下季度作物种植,尽量降低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国家必须做好灾害预警和应对工作,在灾害发生的时候,指导人们进行有序地抗灾,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久以来,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原因,而粮食产量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实现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保证国民经济收入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宁.中国农业防减灾投入效应及对策研究――基于粮食安全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0(7).

篇2

[关键词] 农业植保 乡村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75-01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进程中,农业产量提升及农业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农业工作的重点和中心[1]。乡村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体系的关键环节,其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受制于农药管理系统不健全,农业生产分散化等因素制约,乡村农业生产潜力难以得以完全发挥。农业植保在此形势下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1 农业植保基于乡村的重要性分析

1.1 农业植保能够有效助推农业增收

农作物各个生长阶段会伴随有性质多样的病虫害,在具体的防治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不进行及时的防治及处理,极易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而农业植保工作通过对农作物各生长周期进行观察及跟踪,可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报,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病虫害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乡村农业增产增收。

1.2 农业植保能够减少农作物农药使用量

农业植保工作中,借助于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可以对农作物各生长周期面临的多发病虫害进行预报,再通过针对性防治及必要的检疫处理手段,从而可以减少农作物生产管理环节的农药使用量及使用频率,一方面可以保障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协调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减少农药给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促进乡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业植保能够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及竞争力

现阶段,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的提升,农副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竞争更趋激烈,有机农业及绿色农业更受农副产品市场的青睐。而通过农业植保工作的及时跟进,农副产品可以通过病虫害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农作物化学药剂的用量,能够大幅度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在提高乡村农产品产量的同时,增强其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2 有效推进农业植保工作的措施方法探究

2.1 推行集中化及系统化的农业植保防治规划

乡村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分散性,要有效推进农业植保工作,应注重采用集中化及系统化的规划方案,通过打造乡村农业植保示范基地及农业植保专业化机构等途径,扩大农业植保的覆盖范围,在坚持全程服务,防治承包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乡村农业发展规律,实行农业植保规范化运行。在农业植保防治规划中,应针对乡村农作物遭受病虫害侵害频率较集中的时段,统筹农业植保资源,在进行统一部署的前提下,进行农作物的集中供药、检疫、病害防治。而在具体的防治工作中,乡村农业植保单位应采用新的植保技术,药械,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以使植保示范区真正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2]。

2.2 完善乡村农业植保运行机制建设

首先,在农业植保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中,国家农业管理部门,各区域基层农业管理部门要拓宽农业植保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乡村农业植保工作中。其次,在农业病虫害预防及农药使用管理机制建设上,要制定完善的病虫害预警、分析及应对措施,并对具体的实施流程及责任制度加以明确,通过植保技术人员下乡指导,乡村农业生产示范户培训学习等方式,转变乡村农业生产者的农药使用思维,减少及避免使用毒性及农药残留物较多的农药类型。第三,要做好乡村农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业务水平,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农业植保机械及设备,并针对乡村农业生产者做好定期的农业植保讲座培训。

2.3 注重对乡村农业种植土壤及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改造

乡村农业植保工作要有效推进,发挥其应有的病虫害防治效果,需要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进行改善,对前期遭受农药污染的种植土壤进行改良,恢复及提高土壤中的腐殖质及微生物的含量,以此保障农业植保工作的实效性。在农业生长发育过程中,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及腐殖质能够对农药残留进行降解及吸收,可以增强土壤的活力,有助于乡村农作物保量增收[3]。因此,在乡村农业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应根据乡村农业特点,着重做好农作物秸秆的处理工作,避免出现任意焚烧及随意丢弃等现象,一方面保护农业种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促使农业生产微生态系统各要素协调有序,另一方面通过土壤改良及处理,大力发展乡村高效、优质、安全、绿色农业及农副产品生产,提高乡村农产品的竞争力。

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有关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农业植保在乡村农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极为突出。在乡村农业植保工作开展实施中,应做好植保规划设计、植保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农业种植土壤及生态环境优化等措施,推进我国农业尽早实现现代化,绿色化。

参考文献

[1]赵贞玉,金锦实.农业植保工作在乡村的重要性[J].北京农业,2014,(30):313.

篇3

1 不合理施肥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只有提高农业产量,才能满足国内人口的粮食需求。而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途径就是应用高效农业技术,其中施肥就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但是,不合理施肥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1.1 土壤酸化与板结 

长期施用化肥会影响土壤的酸碱度,而且会造成土壤钙含量降低而出现板结现象。土壤酸化与板结则会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生产力降低,有害金属含量增加,影响农作物生长。土壤酸化后直接溶解土壤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降雨与灌溉作用下向下渗漏,会造成土壤贫瘠化加重。 

1.2 影响水环境 

农田中大量施用氮肥与磷肥,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同时,长期使用化肥会直接污染地下水,比如,氮肥中的NO3-被淋洗到土壤深处,在降雨与灌溉作用下威胁到地下水安全[1]。此外,黄壤旱地施肥水平直接影响土壤磷含量,磷含量则影响水环境。 

2 土壤肥料施用存在的问题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适当施用化肥,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十分有效。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着化肥资源短缺和浪费的双重局面。虽然我国磷矿资源丰富,但主要集中分布于中南和西南地区,其他地区分布极少。而钾肥资源短缺且品位低下,对于规模生产达不到要求。而且,目前我国钾肥主要依赖于国外進口。同时,合成氨原料的焦炭、煤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存量越来越少,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伴随第三产业的兴起,虽然规模化养殖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因为养殖者素质低下等原因,畜禽粪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且随意堆放,污染环境的同时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3 土壤肥料的科学施用方法 

3.1 使用微生物肥料 

随着农业技术的全面发展,人们对于肥料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和推动下,微生物肥料的产生和使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能够避免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2]。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微生物肥料之前,一定要对农田环境进行污染检测,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农田农作物和施肥量进行整体规划,在保护农田环境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微生物肥料将会成为日后我国肥料生产的重要方向。 

3.2 合理施用有机肥 

在农业生产中,应做到合理施肥,避免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例如,连续多年耕作的耕地,土壤有机质与氮含量都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而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结合施用,可以有效提高作物生产力与氮肥利用率[3]。因为有机肥含有全面且丰富的有机物,并能够提供足够能量促进微生物生长而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养分含量。化肥则能够提供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养料。因此,有机联合使用两种肥料,能够加快有机物分解,增加土壤养分,充分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且这种模式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 

针对目前存在的施肥不当或过量施肥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学者与专家通过大量研究,给出了很多可行的方案。比如,因为过量使用氮肥引起NO3-污染,可以直接采用缓效氮肥,如用硝化抑制剂与脲酶抑制剂中和NO3-离子含量。重金属污染,则可以通过施加石灰、有机肥,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还可以通过翻耕、客土等方式降低重金属含量。 

3.3 利用现代化技术 

例如,建议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原理是选择健康无病害的良种,根据地理环境及耕作制度确定相匹配的种植密度,检测土壤后制定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施肥方案。 

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是从土壤中吸取的,可以通过施加肥料的方式补充与调整土壤养分含量,确保土壤肥力充足。而在给土壤补充养分时要遵循最小化原则,也就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土壤缺什么补充什么,需要什么补充什么,通过提高限制农作物生长元素的供给量,补充作物生长所需的元素,尤其是微量元素,避免因为元素缺失造成减产[4]。测土配方施肥遵循适量原则,否则产量呈现抛物线变化,也就是养分种类与施肥量不足不会对产量产生影响,但是,过多则会降低产量。 

4 结语 

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意识到土壤肥料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当前土壤肥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目的。总之,要做好土壤肥料质量管理工作,建设标准化农田,促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提升,确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淑伟.土壤肥料的科学使用方法[J].吉林农业,2016(12):94. 

[2]肖欣刚.浅议土壤肥料的科学使用方法[J].农业与技术,2015(8):5. 

篇4

关键词: 沼肥;植保生态;有机肥;无机肥

 

 

1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生产出廉价的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还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既开辟了有机能源,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过来,沼气肥的增加又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沼气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既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护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复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a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常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施用有机质肥料,经常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3年来“生态农业”试点证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1.97%,减产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6.5%,减产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2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供给作物有机和无机营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给农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农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机质,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气肥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二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养分积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养分在土壤中的积储,使土壤形成“养分库”。沼肥施入土壤后矿化速度较慢,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较低、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较多,据“生态农业”试点可知,农作物的有机氮可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则残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损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转成有机氮,这是因为施用沼气肥后为微生物捉供了丰富的能源,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游离态氮的同化,从而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在红壤田上的试验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虽然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提高,化肥氮净损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进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进细菌固氮活性,从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产物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促进蓝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细菌的固氮活动。在试验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沼气肥,一季小麦的固氮效应分别比对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几乎与沼气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显著大于细菌(同化率仅20%~40%),因而提高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施用沼肥还能更新土壤有机质组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据试验,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提高25%,总腐殖质含量提高11.1%,有机复合度提高60.1%,病虫害减少60%以上,长期施用沼肥的红壤土,不仅有机质总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机碳也比对照高30%~90%,而氧化稳定系数则比对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机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氧化稳定系数则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长期施用沼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影响,如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羧基一类的配位体与土壤粒状表面或氢氧聚合物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其表面的有机胶膜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经脱水后逐渐稳定。在沼肥参与下的土粒团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稳性团聚体。用沼肥培肥红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 

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生态点证明:小麦施沼肥22.5t/hm2,病虫害减少60%,小麦增产1 500kg/hm2,玉米增产904.5kg/hm2。 

 

3沼肥发展的前景 

 

3.1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植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篇5

[关键词] 农作物种子 管理体系 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 S3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72-02

种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对农业生产安全、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生活稳定等产生直接影响。对种子进行管理是种子工作的基础工作内容,将种子管理工作做好了,有利于维护种子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为农业生产用种需要提高保障,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作物种子管理的现状

如今种子产业发展十分快速,种子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在日益深化,种子市场却迎来了新情况与新问题,其管理面临着新形势与新要求。农业职能部门应该对种子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以实现对种子生产经营行为的规范、对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维护等等。要加强对种子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多管齐下,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以提高种子产业的发展水平。

二、农作物种子的地位与作用

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具有生命力。同时,种子还有利于农作物高产优质,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农业出现丰产,最大的贡献因素就是良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农业的生产都无法脱离种子。种子是各种技术措施的核心载体,而良种本身要具有潜力才能有利于增产技术措施与高产指标的提出与实现。因此,要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其品质,较为经济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大力推广良种的应用,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产发展。

三、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1.明确管理机构职责

在对种子经营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其管理主体太多,而且都有自己的管理方法,使得种子经营户感受到十分大的压力,穷于应付。而根据相关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种子的执法主体,而获得资质的种子质量监督管理站则是对种子进行质量监管的唯一合法机构。种子管理工作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由非专业部门来进行管理则容易出现问题。而在管理的过程中,任何疏忽都可能会为农业生产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种子的管理与执法必须要由专业部门来完成,避免多头管理导致秩序混乱,从而减轻种子生产经营者的负担。

2.把种子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做好种子管理工作,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为农村的社会稳定提供保障。而要维持种子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以及有效运作,必须要有工作经费。有的地方虽然每年都会对部门资金进行调整,将其拨给各级种子管理站,但是那经费远远不够。另外,这种经费没有稳定性,容易对种子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对经费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将各级种子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中,为种子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提供保障。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科研投入

种子产业要发展好,就必须将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做好。政府应该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一定的资金,可用于国家或者省级地区的实践建设中。一些基础建设较薄弱的地方,要在每一年都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处理与解决,将种子生产能力提高,并且将种子生产基地稳定下来。同时还可以根据地理分片区来建设种子低温低湿储备库,从而将种子储备能力提升起来。另外,还可以在新品种方面投入一定资金,加快其推广速度。

4.设立种子救灾储备资金

为了满足灾害发生时的农业生产需要,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必须要建立一项种子储备制度。近些年来,国际粮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尤其是最近由于灾害减产而使得水稻主产国停止水稻出口,造成了很大损失。因此,必须认识到农作物种子储备对防灾抗灾的重要性,建立一项健全的种子储备制度,并且加强种子储备技术的相关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其基础设施建设。

种子储藏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以保证其生活力,通过降低种子的呼吸,将病虫害等可能带来的侵染杜绝开来。在南方地区,一般都会采用低温低湿库等方式来进行种子储藏。而当农作物种类不一样时,其种子储藏的年限也会不一样。南方农作物地区有一种种子低温库,能够满足种子储藏的基本需求。

另外,还要健全种子储备体系,丰富储备作物的种类。如今农业产业结构经过不断深化的调整,使得各种农作物为农业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蔬菜、油菜等一系列的经济作物,可以很好地促进农业的经济发展,从而大大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蔬菜具有比较差的耐寒性,油菜生育期也有点早,当农作物灾害发生时,最容易遭受其灾害的农作物就是蔬菜作物和油菜,出现大面积受灾状况,严重的时候还会绝收,给下一年的种子供应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要对种植业结构进行深化调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将农民的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如果灾害经常发生,则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的种子储备制度,丰富储备作物种类,为发生灾害之后的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提供保障。

5.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种子是一种很特殊的生产资料,企业在进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中要承担非常大的隐性风险。但是不管是哪个企业都有可能会出现种子事故,其影响因素有气候、质量、区域适宜性、栽培不当而减产、产品过剩、农民收入减少等等。近些年来,很多地方都出现减产情况,农民认为是种子出现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并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只是有一些企业迫于某种压力,或者为了息事宁人,会直接用钱补偿农民。只是当种子事故发生面积很大时,企业无法进行赔偿,那么就会由政府来承担起最终责任。因此,必须出台相关规定以避免这一类风险,从而将政府可能会承担的负担减轻。因此,企业必须根据相关要求按照利润比例建立风险基金。同时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比如对企业所得税进行减税或者免税等等。

结束语

农作物种子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要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有序和高效运行,必须加强农作物的种子管理,并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做好种子管理工作,促进农业种子作物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吴培清,金秀华,苏瑞芳,江健,唐建国,顾盈.关于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体系建设的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2(8):25~26

篇6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农村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种植模式都是以人工为主,而且为了让农作物能够生长的更为快速以及让病虫害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在生产过程中会过度的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会让土壤出现严重的板结,让土壤肥力没有办法达到应有的标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威胁,未来农业产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落实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过程认识的绿色农业种植里面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调动他们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学习的积极性,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有效的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此一来,也可以让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有更好的方向。

1当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对目前我国绿色种植技术在推广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而才能够为相应工作的展开提供更加有基础的理论,依据农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推行绿色农业是必须的道路,所谓绿色农业就是指农业再生产过程中要发扬绿色种植的理念,让种植管理工作受到重视,同时要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让农作物的健康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在一些农村,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其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扩大自身的农业生产规模,而且随着发展期产业结构也会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人们的生活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关人员的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同时绿色生态理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有机融合等方面无疑不再强调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的必须性,但是由于一些传统种植理念和方法仍会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得以应用,而且一些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无法马上转变绿色生产的观念,所以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水平普遍不高,这是由于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时候对农户相关技术培训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而且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相关人员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缺乏中是没有意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主要道路,如果不积极的开展相应的推广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还采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模式,会让生产效率低的情况持续存在,而且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让土壤逐渐恶化,让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的阻碍。推广机制不够完善也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果没有更具有相应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统一的推广机制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会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遇到更多的问题,而且没有办法统一解决,使得相应的推广目标也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和完成。示范基地建设不足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当中遇到的问题之一,建设示范性的基地是在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过程中需要重点实施的内容,示范基地可以给其他相应工作带好道路,做好榜样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集聚农户,激发他们对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策略

2.1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视

首先要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等工作加强重视。要通过专门的推广团队来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并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推广体系,如此一来,可以让农业种植技术的应用更好的融入各个农村发展过程当中,在推广农业种植技术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农作物开展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且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让绿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同时还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推广网络,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的宣传,相关人员还要重视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工作,并且培养招聘更加专业的农产品技术推广人员,同时要根据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合理安排这些人员的工作,让工作人员都能够深入到基层,保证农户都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的绿色种植技术。例如,在开展相关宣传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电视、村集体宣传墙等载体来让农户了解绿色农业生产,给他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并且借助互联网农户了解绿色种植技术的具体内容,使得其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都能够了解掌握绿色种植技术,并且积极的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应用绿色种植技术。

2.2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机制

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可以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过程中获得原动力,而且要对推广机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目前农村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推广方面的要求的来深入探究新型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模式的开展方式,并且加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建设,让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可以充分组织农民来学习相关的技术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还可以安排专业的推广人员去为农民讲解一些在种植过程当中会遇到的技术问题,如此一来才能够让传统的生产模式得到彻底的改变,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学校的专业化培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发展一些田间培训项目,让作物绿色生产技术研究成为发展中的重点。同时还可以让农作物的品种得到进一步的改良,使得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加强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

此外,要加强绿色农业种植示范基地的建设是有效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有效模式,还可以让农户对应用绿色种植技术、开展相关的农业种植工作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调动。同时可以增长他们应用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信心。在建设示范基地的时候,要根据本地的农作物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作,使得在基地内完全种植绿色生态无公害的植物,同时要让日常中的管理工作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实,让种植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如此一来才能够使得农作物生长的水平不断提高相关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周围的农户来到示范基地参观相应的内容,同时向他们介绍绿色种植技术的优势价格,让绿色种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篇7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投入要素结构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四川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09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的26.07%,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1元,比上年增长8.3%,说明促进农业增长仍然是四川农民的促进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四川省土地状况除成都平原外多为丘陵和山地,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业投入逐年加大,但产出效益并没有显著提高。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还要注重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的优化。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是反映技术变动和发展方向的一个主要指标,土地密集型作物(如粮食)生产的资金(尤其是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趋势极为显著,而劳动密集作物(如园艺作物)生产的劳动与资金很难替代。

一、研究方法

1.变量和数据处理

本文在有关农业投入结构和产出要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依据《四川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从产值与产量方面确定了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甘蔗、麻类)两个产出指标,从人员、物质和资金方面确定了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和农业资金投入(包括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六个投入指标进行分析,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出发,本文确定研究的时期为1990到2008共19年的数据,具体数据略。

2.自变量的共线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表1)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直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以产出指标为因变量,投入指标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里直接建立回归方程,并计算变量膨胀因子(VIF: Variance Inflation),结果如表2。

表1 指标相关系数

x1 x2 x3 x4 x5 x6 y1 y2

x1 1

x2 0.6630 1

x3 0.7571 0.9254 1

x4 0.6341 0.9838 0.9568 1

x5 -0.6192 -0.9803 -0.9457 -0.9906 1

x6 0.5977 0.9891 0.8795 0.9587 -0.9593 1

y1 0.6788 0.9729 0.9034 0.9460 -0.9341 0.9705 1

y2 0.2671 0.6044 0.6535 0.6439 -0.6450 0.6172 0.5731 1

方程一的拟合优度R-Square还是不错的,但是两个方程中各变量的显著性均通不过检验,而且各变量的膨胀因子都大于10,最大的VIF(X2)达455.1936。从而得出,自变量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不宜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加上因变量为两个,所以本文选择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农业投入产出结构因素进行分析。

3.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方法是S.Wold和C.Albano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和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算法下同时实现了回归建模、数据结构简化和两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适宜处理样本容量小、自变量多、变量间存在严重多重相关性的统计问题。

其建模步骤包括: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的思想分别提取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主成分,即偏最小二乘因子,这不仅保证了提取的成分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保持相互独立,而且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最大;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因成分间已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此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所得结果稳定性较好。由此可见,偏最小二乘回归集中了主成分分析、典型性相关分析及普通多元回归分析的优点。

二、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中PLS过程来完成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如下。

1.PLS成分

输出结果显示,自变量组提取的第k个成分可解释变差的百分比分别为81.7960%,14.8532%,2.88115%,0.3805%,0.0637%,0.0250。可解释因变量组 变差的百分比分别为57.3511%,1.2731%,3.9880%,2.8071%,0.1725。由此可见对Y的解释能力已非常微弱,可初步直观地判断只需提取一个成分就已足够了。为准确,再使用“舍一交叉验证法”进行交叉验证,计算结果如表3。可见当取一个偏最小二乘因子时,得到的预测残差平方和的均方差(PRESS)最小,其值为0.7473。

表3 交叉验证法确定成分抽取数

Number of Extracted Factors 0 1 2 3 4 5 6

Root Mean PRESS 1.06667 0.747265* 0.846268 0.847533 0.898811 0.955213 1.053714

注:右上角带“*”为最小PRESS。

此时,提取的偏最小二乘因子为

(右上角带“*”的变量表示标准化变量)。

2.PLS回归结果

PLS回归的参数估计如表4。

表4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

标准化回归方程 原始变量回归方程

y1 y2 y1 y2

Intercept 0 0 -1396.96 57995.76

x1 0.083878 0.03893 2.32684 4.20348

x2 0.197506 0.091668 0.29876 0.53808

x3 0.18901 0.087725 4.25256 7.66409

x4 0.198168 0.091975 4.60551 8.31994

x5 -0.18743 -0.08699 -0.41891 -0.75676

x6 0.190207 0.08828 0.62163 1.12299

3.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

在PLS中,用变量投影的重要性指标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来测度自变量Xi在解释因变量Y时作用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VIP指标值应大于0.8,当小于该值时,可认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是很微弱的,可不纳入PLS方程中,计算结果如图1。

图1 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

三、结果分析

1.从PLS回归方程发现农林牧渔产值和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都同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和农业资金投入要素成正相关,而同农业从业人员量成负相关。从回归方程系数看,对产值和产量的边际贡献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电量,其次是化肥施用量。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历年数据不难看出,在农业产值和单位面积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从业人员在逐步减少,而其它投入要素却大幅增长,特别是电力投入增长了近四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大量农村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民工的发展与壮大,从而在农村中出现大量农业兼营人员和非农人员,而真正的纯农业生产人员逐步减少。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生产、加工机械大量普及,导致对能源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土地生产能力的降低又增强了对化肥的需求。现代农业不仅依靠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要求较高水平的经营与管理,这总体来看,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正在被机械能源等科技力量和资本力量所替换。

2.偏最小二乘因子系数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解释作用较大,这与VIP指标显示结果一致。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生产用电作用最大,据此可以将偏最小二乘因子命名为“动力投入因子”。这说明,农业生产中机械和能源的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要求是一致的。

但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投入作用最低,根据VIP理论,其值小于0.8就可以将其不纳入到PLS回归方程中,可见土地的投入对农业产出起的作用微小。这似乎与理论不符,其实不然。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绝对数看,2000年以前逐年增加,之后出现下降趋,但总体没有多大变化。这与我国农业政策有关,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一部分农作物播种面积被林(草)地面积所替代,而在之前,我们过多地强调粮食安全而大量开荒种地。在投入大量增加时,由于播种面积几乎不变,这就导致农业投入的结构变化基本由机械能源资金等要素的变化来诠释,这表明四川省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土地的要素投入。

四、结论

本文选取了四川省90年到08年19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四川省农业投入结构变化与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农业产出同投入结构有关重大关系,农业产出同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和农业资金投入成正相关,而同农业从业人员投入成负相关。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应继续坚持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瑞法 黄季混: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观察,2001(6)

[2] 顾俊龙:农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5)

篇8

关键词:农作物 选种 购种 技巧

1.购买良种技巧

1.1直观眼测种子形态检验法看粒形。种子粒形不论其属于哪种类型,都必须大小一致、整齐、角棱一样,颗粒的凹凸面相等,并无病粒、异形粒和破粒等。看粒色。农作物种子不论什么品种,属于一个品种的粒色都必须一致,不能有差别。看光泽。新鲜的种子一般光泽鲜艳发亮并一致。不能有霉、污和烂粒:一股暗淡无光泽的种子,不是旧种、陈种,就是过了水或雨淋过的种子。看结构。一般作物种子,都由胚胎、胚乳、种皮三部分组成。鉴别时可用牙齿皎开,或用刀切开,再看它内部的结构、硬度、软度、松度和颜色是否一致。

1.2要做到“五要、五不要”一要买经营证照齐全的经销商销售的种子,不买流动商贩和证照不齐的经营者销售的种子。二要买通过审定的种予,不买未经审定(包装上无审定编号)的种子。三要买带包装好的种子,不买散装种子。四要买经过检疫的种子,不买无检疫标签的种子。五要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农业行政部门推荐的主推品种或经过种子管理部门适应性试种的种子,不买经营者对产量、’品质盲目夸大宣传的种子。

1.3学会正确判别种子质量种子质量一般包括种子的纯度、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看N子纯度,常从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入手,如籽粒的形状,籽粒的大小,外表色泽及附属物等。

1.4合格种子的指标测发芽率:国家规定玉米杂交种子的发芽率不低于85% 。验纯度:国家规定玉米单交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6%(2级)、98%(1级);国家规定玉米双交、三交种子的纯度不低于95%(2级)、97%(1级)。验净度:国家规定玉米净度不低于98%。测水分:不低于l3%,但不能高于16%。

1.5从包装标识上判断选择正规包装正规生产单位生产的原包装种子,包装物上印有醒目的图案及文字说明,有的还有防伪标记。包装物内外应有标签,标签标注的内容应有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品种名称、产地、质量指标、种子批号、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检疫证编号、净含量、生产日期、生产厂商名称及地址、联系方式等。选种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良种。确定好品种后再货比三家,不仅要比价格,更要比质量。不贪便宜,以防买到价格低廉的假种子。购种时发现内容不全或对其真实性怀疑时,可向种子管理部门反映。

2.选种技巧

2.1选种时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秋季选种,只限于自交作物,杂交作物不宜选留种子,这样可以保持种子的纯度和一致性。而是选好种子后,一定要注意采取自然风干晾晒的方法,使种子水分降到安全水分范围内,以便使种子安全贮存越冬。

2.2选留农作物种子的标准选留农作物种子时,拟选母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生长整齐,秸秆粗壮不倒;穗大粒多,籽粒饱满;色泽一致,无病虫害;产量高、稳,品质优良。

篇9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人才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73-02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1]。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的应用性科学,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高等农业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本科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培养高质量农业现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物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社会对农学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合格的农学专业人才,各高校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不同行业对农学专业本科生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立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多元化”两大现实需求,以“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个性化教育、系统培养”为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创新并建立了农学专业多元教学以及学生分类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学农爱农意识的形成,激发了学生投身现代农业事业热情和信心[3]。该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农学专业特点,在三年级时将学生分流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种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作为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作物栽培学教学如何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动,对于作物栽培学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教研组在教学上的一些探索,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根据不同培养类型,确定理论授课内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在三年级时将学生分流为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两种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两种类型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同,拔尖创新型人才立足于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科技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深造、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而复合应用型人才立足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培养学生农业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的掌握农业生产实践、直接服务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两种培养类型的不同,对作物栽培学教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按照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物栽培学教学学时为48学时,复合应用型人才作物栽培学教学学时为32学时。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作物形态发育、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作物生产管理等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作物栽培学教研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优化。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着重于作物形态及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品质形成等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作物栽培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共性知识的教学,与作物生态学等课程配合,使学生深入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而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在教学中偏向于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杂粮等西北旱区广泛种植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措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种农作物的生产管理措施,为将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物栽培学实验改革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我们也针对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在坚持理论和实验教学相配合、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前提下,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分配。针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强调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形态观察、解剖学特征、器官建成等的观测,使学生更加能够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增加淀粉含量测定、蛋白含量测定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针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强调大田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观测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杂粮等西北旱区广泛种植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长势,从田间苗情鉴定和分析、田间病虫害观测及防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测定、品质快速监测等方面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的生产进行深入了解,加深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管理的认识,更好的认知农作物生产管理措施,为将来学生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课程的改革,使得作物栽培学的教学符合不同类型农学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立勇,丁艳锋.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雁鸣,李存东,崔彦宏,等.《作物栽培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7,(3):31-34.

[3]海江波,冯炜,廖允成.农学专业多元互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12:50-5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rop Cultivation for Agronomy Bachelor Degree Under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LIU Yang,ZHANG Bao-jun

(Agronomy College,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篇10

持续干旱少雨天气,给我县小春、大春农作物生长造成很大影响,导致全县农作物损失严重。为促使大灾之年粮食总产稳定和农民增产增收,抓好今年的晚秋生产极为重要。各乡镇部门要高度重视、及早谋划,按照“大春损失晚秋补”原则,把晚秋生产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重头戏”作为促农增收的重大举措抓紧抓实,筑牢全年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就做好年晚秋生产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理清思路,明确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夺取抗旱救灾攻坚战的胜利,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努力增扩面积,科学合理布局,优化品种(质)结构,狠抓科技兴粮,加强技术集成,着力提高单产,确保增产增收。

(二)总体思路。主攻秋荞,狠抓秋洋芋,突出秋红苕,开发秋大豆,大种秋季菜。

(三)目标任务。全县晚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3万亩,其中秋荞9万亩,秋洋芋8万亩,秋苕4万亩,秋大豆2万亩;实现晚秋粮食总产4.1万吨以上;秋菜种植面积12万亩,总产18万吨以上。

二、突出重点,抓好规划

(一)主攻秋荞。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着力提高单产。力争全县秋荞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总产1.37万吨。

(二)狠抓秋洋芋。要因势利导,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洋芋适应性广、抗旱性强的优势,把抓好秋洋芋生产作为晚秋生产的主攻目标。确保全县秋洋芋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鲜薯总产1.68万吨。

(三)突出秋红苕。秋红苕生产时间短、见效快、投资少、效果好,因地制宜发展秋红苕是增加粮食产量、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抗旱夺丰收的重要措施。各乡镇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保全县秋苕种植面积4万亩,总产0.87万吨以上。

(四)开发秋大豆。秋大豆具有生产周期短、投入少、种植方法和管理简便等优点,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粮蔬作物,既可作粮食,又可作鲜食蔬菜上市,市场看好,收益可观。生产区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因旱灾已造成绝收的田块,可以利用早熟品种,及时增种一季秋大豆。确保全县秋大豆种植面积2万亩,总产0.21万吨以上。

(五)大种秋季菜。各乡镇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品质好、适销对路、经济效益高的秋菜,帮助农户做好产销衔接。城郊和浅丘平坝重点发展速生叶菜类(如瓢儿白、白菜、莴笋、菠菜等),离城区较远的低山、平坝区重点发展储运方便的根茎菜类(如白萝卜、胡萝卜、青菜头等);中高山区要充分利用气候特点,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充分发挥设施栽培的作用,在秋菜延后上市上做文章。同时,要大力开拓市场,积极发展加工蔬菜,搞好订单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全县秋菜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总产18.1万吨。

三、落实技术,提高单产

(一)秋荞生产在品种选择上要大力推广苦荞,积极引进示范推广西荞1号、西荞2号、川荞1号等优良品种,在技术上要重点抓好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等技术,要积极示范推广点播、人工条播或犁沟条播等精细播种。

(二)秋洋芋生产要选好丰产性、抗病性好的脱毒早熟良种,适时催芽播种;要落实深沟高埂、催芽下种、增施磷钾肥等技术,大力推广稻草覆盖免耕种植秋洋芋技术;要利用大春农作物收割后的空闲地增种秋洋芋,从而实现省工、节本、增产、高效。

(三)秋红苕生产要重点抓好深沟高厢和早栽密植等实用技术的落实,确保一次全苗。

(四)秋大豆要注意选用早熟良种,合理密植,早治豆杆蝇。

(五)秋季菜生产要重点落实培育壮苗、深沟高厢适时定植、重施底肥、合理施肥、科学防治病虫等综合配套技术。

四、狠抓示范,以点带面

(一)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晚秋作生产的科技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带动作用。县、乡镇两级均要狠抓示范片建设,及早落实示范片建设任务,高规格、高质量办好晚秋丰产示范片,全县各级各类示范片建成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

(二)县农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区域优势,切实抓好各级示范片建设的技术指导工作,重点抓好后坪乡部级万亩荞麦高产示范创建。

(三)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县上下达的晚秋生产任务要求,迅速落实核心示范片建设任务。示范片建设列为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晚秋生产任务考核的主要内容,示范区域必须相对集中成片,做到“面积、良种、农资、技术、责任”五落实,示范作物类型和品种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技术上要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充分体现科技水平,使之建成辖区内发展晚秋生产的科技示范走廊。

五、狠抓落实,确保丰收

(一)组织领导落实。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户万元增收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晚秋生产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务必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晚秋生产作为当前农民增粮增收的重大举措来抓,做到关键时期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三集中”,广泛宣传、大造声势,积极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因地制宜地多种、种好晚秋作物,切实抓紧、抓好、抓落实。县人民政府将对各乡镇进行检查考核,对信息报送不及时、示范片不落实、质量差的乡镇将予以通报批评。

(二)种植面积落实。各乡镇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种植制度、市场需求,突出自身优势,及时将晚秋生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户、到田块,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级负责、分片把关,充分利用各种茬口和有利条件,选择好作物品种,进行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尽力扩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确保晚秋生产任务的完成。

(三)生产技术落实。各乡镇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和培训指导力度,将晚秋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尤其要全力组织搞好晚秋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大力推广良种、农田保护性耕作、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技术,千方百计提高晚秋作物的单产水平,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