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资源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资源应用

篇1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抽取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2级口腔护理班护生为实验组(43人);2012级老年护理班护生为对照组(49人)。研究对象均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后录取进入护理系学生,均为女生,入学时随机分班。实验组年龄18.63±0.82岁,第1~2学期课程考试成绩为83.12±4.32分;对照组年龄18.15±0.81岁,第1~2学期课程考试成绩为83.28±4.43分,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授课教师、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课后实训室开放自主学习时间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验组借助急救护理课程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改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急救护理教学资源平台。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操作技能及学习体会测评考核,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

1.3学习效果评价

1)成绩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比较两组学生成绩。系部及教研室针对全系本学期开设急救护理课程的班级,根据本学期所学内容,统一安排理论及操作考核。两组学生理论考试内容、方式、时间相同,试卷由课程组老师流水作业阅卷,评分标准一致。技能考核采用抽考形式,抽考项目、考试时间、考场、用物及考核教师均由系部统一安排。同一项目评分标准统一,所有项目均为100分制。2)学生的学习体会: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制订了《急救护理课程学习体会调查表》。该调查表主要通过自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急救护理课程的体会与收获,共30个条目,采用四分法对各个条目进行评分,1~4分分别表示不赞同、不确定、部分赞同、完全赞同。30个条目的总分代表学生学习急救护理课程的体会,满分120分,得分大于90分说明在学习中收获较大,自我评价较高。调查问卷以匿名方式进行,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发放92份,回收9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操作技能成绩和学习体会测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教学提供了参考

急救护理教学资源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模块中的课程概要、课程标准、课程设计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系统全面的了解急救护理课程提供了便利,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本门课程;教学日历以及拓展模块的图片资源、试题库、案例资源等为教师具体实施教学提供了参考。

3.2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

助学课件、助学视频、学习指南、学习情境及在线练习、在线测试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供了机会、资源和平台,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3.3为师生课后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机会

在线测试与在线答疑不受教学时间与教学场地的限制,将学生和老师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状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在线答疑使教师随时为学生解答疑惑成为了可能,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出答复,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时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3.4为师生了解、学习临床一线新知识、新技能提供了便利

篇2

关键词:C#;网络资源;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13-02

一、前言

C#是针对.net框架而开发出来的语言,能够完成.net框架的全部功能,在.net框架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net框架具有可移植性、多语言兼容、多操作环境等优越特性,是现今软件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进一步深造和职场应用的重要武器。

传统的C#授课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实验课通过完成一个独立的小程序,巩固基础理论。由于受课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学生通过课程只能初步掌握C#语法基础和简单应用。学生没有涉猎C#完成整体项目的经验。

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掌握书本知识,要求灵活性强、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从招聘面试考核中可以看出,在学历和教育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人们更需求有一定工作技能、技术型人才。只能纸上谈兵,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喜爱。如何在有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实践能力是目前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教育步入教育领域,包括网络图书馆、网络视频教学、和网络精品课程等具体应用。作为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研究网络资源在C#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建立C#学习网站,能够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广泛涉猎C#语言的各应用领域,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C#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够进一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网络资源具有反复观看,重复学习的特点,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更加细致地进行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作用。

二、网络资源建设的研究

研究网络资源在C#课程中的应用,是传统网络课程建设的有力补充,是在课堂授课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涉猎C#课程的更广泛应用领域。网络资源的建设依托于互联网,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网络资源框架图如图1所示,包括知识模块和互动模块。知识模块主要负责提供学生进行学习的资源,互动模块负责学生自我检测和疑难解答。

1.知识模块。知识模块的建设基于构建主义,包括基础知识、示例应用和项目应用三个部分,以资源为基础,示例为辅助,项目为扩充。基础知识为主干,辅以示例应用进一步讲解基础知识,最终以项目为线索贯穿整个知识体系,达到实践应用的最终目的。基础知识资源是已有课程教材资源的进一步拓展,除了进一步细化扩展教材上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与社会密切联系,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知识的应用与价值引入到网络资源中。网络资源更加细致,每个知识点详尽地展示,对应示例更加丰富,将每个知识点在不同领域的使用分别进行示例演示,拓展知识面。网络资源更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软件工程思想的指导下,增加项目应用,毕业设计中常用的典型项目和科研中常用的研究项目用于丰富项目示例库,通过具体实例,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毕业设计中经常使用的管理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房产信息管理系统等)包括权限的设置,信息的录入、查询和增删改等基础应用,是做毕业设计频繁使用的基本功能,通过项目应用模块提前进行训练,对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资源的建设采用树形拓扑,以课程做主干,在每个课程节点上进一步扩充详细资源子节点。比如在讲到数据类型的时候,课堂授课由于时间有限只是简单介绍数据类型标识符和可表示的数值范围,在网络资源中介绍使用数据类型的原因,电脑中数据类型存储的方法,.net Framework中数据类型的归属,数据类型的缩写表示,以及对每种数据类型补充详细的描述和每种数据类型在程序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每种数据类型的应用示例,使学生了解每种数据类型的具体使用环境,对数据类型的应用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丰富知识的同时加深记忆。

2.互动模块。互动模块包括习题考试和疑难解答两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解答疑难问题。考试是强化知识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习题考试模块涵盖所有的知识点,系统地以考试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网络习题,学生可以了解哪些知识点存在问题,借助答案部分的参考解答,对知识点有彻底的认识。为期末考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整体成绩,增强学生与同等院校的竞争力。

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不明确的问题使用疑难解答模块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可以在疑难解答留言处进行留言,有老师定期解答问题或者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解答问题。另一种方式是发Email给老师进行咨询,老师在收到信件后进行回复答疑。疑难解答方式既方便了学生解决疑惑,同时教师通过答疑也会了解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没有吃透的,可以更进一步的详尽讲解。或者有些课堂教学中没有的知识点是学生普遍关心的,可以适当加入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师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互动模块的建立在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同时也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状况和关注点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网络资源的建设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学生自学为基础,所有知识体系详尽细致,每个知识点都有示例配套讲解,所有项目都有详细设计和具体编码实现,充分满足了学生广泛涉猎C#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教学相呼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师生互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长鹏,薛永三,柴方艳,等.《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9(12):2832-2833,2835.

[2]朱红英,赖O华,宫晓曼.基于项目驱动的DACUM模型Java课程开发建设研究[J].科技通报,2014,30(11):242-244.

[3]王华东.阶段式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4,(10):71-72,75.

[4]师硕,薛桂香,于洋.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93-94.

[5]张煜,李萌,李乐山.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97-99.

[6]钟永彦,陈娟.基于项目驱动的电气控制技术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80-81.

[7]段秀红.浅析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大专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24):159.

篇3

一、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意义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工具和文化,是重要的信息交流载体。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英语作为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初中牛津版英语教材中有关听说训练的教学内容也很丰富,但一方面受授课时数限制,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的教学内容远远不够,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都是母语,如果学生在课外不主动进行英语练习和实践,那么在英语课堂上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就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更不可能达到熟练运用,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时代需要,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改革方向,就是要改革以往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词汇和语法知识,忽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是“哑巴英语”的误区,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由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不仅要牢牢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课堂教学内容,逐步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合理利用和积极拓展和开发内容健康和形式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课外学习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开扩眼界,了解世界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二、拓展英语课程资源的渠道

那么如何跟上时代步伐,构建具有初中教育特色的英语教学平台,拓展课程教学资源呢?

1.作为初中英语教师,首先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与教材配套的音像制品、阅读图书馆的相关书刊杂志、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学习,以弥补传统课堂听说训练的课时不足问题。

2.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并引导学生在课外和家庭生活、社会活动过程中,主动开发和利用网络、电视等充实而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利用学校英语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例如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英语原版名著的电影和电视、开设校园英语广播为学生播放英语节目、利用早自习时间由专人负责给学生训练听力。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演讲大赛、英语故事大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书法、作文大赛。创办校内英语报、进行英语短剧表演,网上阅读等。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和技巧,自主获得更广泛的英语知识。

3.语言学习有着和实际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特点,所以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只有把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日常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如果只局限于课堂训练,课后就置之脑后,学习效果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发现并利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英语教学资源。例如可以以学生自愿为原则成立人数不等的英语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形式可以对课堂所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复述、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英文书籍和杂志等;也可以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情景对话,编小话剧等;还可以对国际国内或者说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如学校班级,以及同学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讨论。活动地点可以在同学的家里,可以在街头、公园、广场等户外活动场所进行英语角活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用电脑或手机以QQ、飞信、各种视频语音聊天室进行英语会话和讨论。这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进而达到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拓展英语教学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篇4

关键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教学资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现代社会网络迅速普及发展,因此提供高素质计算机人才成为国内各高校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网络程序设计是现代高校计算机技术与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如网路课程资源缺乏、师生互动及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缺乏等,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因此探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优化措施及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概述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内容为Java语言基础知识、多线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文件操作等,在整个Java平台架构的授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传统桌面应用程序设计已经不再是程序设计的重点,逐渐被Web应用程序所取代。HTTP为Web应用程序的核心通信协议,而Web信息多采用HTML语言对用户传递信息,主要为一组动态网页及静态网页构成。常规状态下,浏览器提供给用户的网页是静态的,然而互联网发展速度较快,现代社会中,普通静态网页无法满足网上信息交流,这就使得动态网页的推广及普及成为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高校相关专业已经对教学计划进行了有效改革及系列的调整,特设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等。网络程序设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从而为国家建设提供专业、高素质人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其自身特点,内容丰富,需要学习的知识量较大;面向对象,高度抽象;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及实践性,同时知识掌握难度较大。

2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知识结构驱动,教师对一门课程知识结构进行分析,按部就班的根据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虽然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然而对于整个教学课程而言,实例仍然相对独立,与课程之间联系较为薄弱,教师采用实例仅是为了知识点的讲述而选用,实际意义并不明显,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根据实例、知识点等进行操作,对本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的掌握能力较差,知识应用难度较大。

传统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目前国内教学普遍存在的缺点,在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中,教师为课堂中心,课程内容主要为讲,而学生的动手、练习能力并未被重视,在教学中,学生未能参与,较大程度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同时学生知识掌握受到教师主观性的影响,因此与教师教授情况有着较大关联,知识点掌握极易出现不系统化、零碎等特点。学生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总之,传统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语法知识,轻编程思想、重课堂学习、轻课外学习等现象,同时教材内容与技术发展未同步,明显滞后,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成为广大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3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应用

3.1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设计。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的设计中,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四维模型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思维模型中,信息.人员.过程、技术为核心要素,同时四者共同发挥作用,互相补充。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导航信息、基本信息、参考信息、内容信息等,如电子教案、学习指南、课程标准、试题库等。人力资源主要为专家、教师及同学,在学习及解决问题过程中,三者互动、互相交流、答疑,同时合作完成。过程资源是指学习者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机器之间互动时产生的所有再生资源,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行为、结果等监控、记录及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技术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物质工具资源,主要包括教学系统、技术设备等资源,同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时运用的策略、技巧、方法等,其中蕴含的教学理论、思想等亦包括在内,如常见问题、编码规范、安装演示视频、常用工具等。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主要包括教材、资源库、后台管理与互动交流共四大模块。(1)资源库,对以往多年的实验、理论、课程设计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总结,主要有项且开发实践的工具库、教学标准制定的各种文件、项目驱动的教学案例库、针对初级阶段和实践教学的试题库、自评自测的习题库及课后练习等,资源库内容展现方式较为全面,主要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2)主要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的纸质及电子教材,同时由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专家进行修正完善,从而更加全面的补充课堂教学;(3)互动交流,辅助答疑及心得交流为主要两大板块,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学生间、师生间交流少的问题,为学生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及教师能够在这一平台对日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提问,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同时学习兴趣明显提高;(4)后台管理,教师可通过这一平台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通过对学生登录网站情况、作业上交情况、在线考试及提问次数等对学生的学习详细了解,从而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2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实际操作。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构成体系为学生自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教学服务及管理支撑体系、与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料两类,针对上述两个体系的需求,在网站建设中数据库服务器以MVC--三层架构、以SQL Server2005为主,web服务器以Tomcat为主,建模工具则采用Rational Rose。界面设计,课程资源、课程介绍、教学视频、课内联系、互动交流、实战演练及相关资源为一级导航。数据库资源主要包括上传文件信息表、用户信息表、学生成绩信息表、帖子信息表、留言信息表等。关键技术主要为Ajax技术、基于MVC的三层架构(主要包括业务逻辑Model、用户交互View及沟二者沟通桥梁Controlle)。

4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应用效果

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在教学中推广使用,课堂教学得到明显提高。在社会实践中,对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观察,结果显示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与以往比较明显提高,而对聘用单位HR进行交流时,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较高,学生上手快、能力强,同时后劲足。通过网络程序设计课程资源网站中的应用,学生的学习能够良好展开,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传统教学中出现的缺陷等均被有效的解决,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亦明显提高。本网站在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能够得到推广及使用,在相关课程的实践、改革中,借鉴及指导作用明显增强,在教学中应用前景良好。

5 结束语

传统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网络程序设计的方法及技术不断的更新换代,因此探讨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活动的更好进行有着显著的意义。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资源网站辅助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同时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因此可在教学课程中不断的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宛楠,张义.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2):32-33.

[2]Artrick J.Lynch S H.李静,译.优秀网站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4.

篇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库;教学效果

1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及教学目的

1)职教特点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1],注重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自我约束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逻辑思维能力欠佳,基础薄弱,学习被动等情况。职教的特殊性,要求职教课程的教学不能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在中等专业教育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是一门以实践训练为基础的课程。这门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理念、正确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以及能否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及目的

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Word 2010的使用Excel 2010的使用PowerPoint 2010的使用因特网基础及应用根据职教学生的特点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使用方法、文字信息处理方法、数据表格处理技术、演示文稿的制作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使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合理运用计算机;能够借助于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与处理实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2]。但是多媒体课件资源不是丰富,缺乏创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教学中没有采用项目导入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职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进行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总和。教育教学中可以开发并利用的课程资源多种多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而开发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的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进一步的开发。

1)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将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模拟等多种信息组合在一起,将书本上静止的文本与图片以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效果较好。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指导下,充分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与特性,充分构思与组织多媒体素材,发挥多种素材的优点。把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的形象。比如通过Flash动画,可以将原来枯燥的文字转化为集图形、声效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的动画,可以充分展示事物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PC机的物理组成,如果只是简单的罗列PC各个部件,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成图表和模拟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让那个学生一看即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把枯燥的计算机组成文字性内容变为模拟图的方式,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把计算机的组装做成一个Flash动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配件,安装到主板的合适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一个Flash动画便学会了计算机的简单安装。

2)微课

微课专注于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以视频为主要呈现形式[4],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课件、各种素材、教学反思、即时测试和教学评价为一体,短小精湛,问题聚集,教学主题突出,教学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网络化时代,学校有无线网络、家里有WIFI,公共场也有无线网络,学生可以在家里或者学校利用一个间歇的时间观看一个微课。完全突破了以往教学场所和时间的限制,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每个模块按照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资源,放在学生自学与测试平台上,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

3)项目及素材资源库

由于职业教育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学习缺乏主动性。所以面对这些学生,如何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使他们融入到技能知识的学习中,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借助于“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分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分饰不同的角色,在完成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与团队成员一起合作,体会参与之乐、成功之乐,思维之趣[5]。在项目教学法中,项目的设计和选取是关键,教学过程是依据项目来开展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想成功地做好一个项目,必须在项目的设计上下工夫,使项目切实可行。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及素材资源库。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划分成若干项目模块,针对每个项目,让学生参与进来完成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习了知识、练习了技能,项目完成后便达到了教学目标。资源的利用举例:比如在讲解“Word 2010的使用”时可利用三个项目来讲解Word表格制作的各种功能,

4)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案例及素材资源库来教学,但是职业学校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听懂。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可以构建一个学生自学与测试的平台供学生课后自学与练习。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延伸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上讲,教学网站24小时开通,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6]。从空间上讲,使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场所得到极大拓展,只要有电脑或移动终端、有网络,学生就可以进行课程学习,而不只是局限于教室、实训室.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所有章节的自学课件及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自学课件资源库”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在线学习。自我测评平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状况选择组卷参数,进行随机组卷。当答卷开始后,系统自动进入倒计时。并且当测试结束后,系统可自动对答卷结果进行判卷并给出测试分数。学习讨论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平台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教师可以给出解答。视频教学库:主要是提供数字化的教学内容,这些数字化内容既可用于课堂教学,通过直观的视频显示和先进的多媒体课件互动,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课后作业提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电子文档的作业,可以让学生通过该平台来提交作业。

4总结

多媒体课件、微课、项目及素材资源库、学生自学与测评平台等资源和平台的建设与利用,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丰富、时间灵活,教学效果较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为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克佳.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0).

[2]国鑫.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恰当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13-114.

[3]任蕾.浅谈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研版,2012(2).

[4]王小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月刊,2015(12):59-59.

[5]李宁.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1(12):76-76.

[6]杨丽青.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篇6

一、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

1.用好教材文本资源

教材的图片和文本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资源,既有范图范画,又有学生活动与学生作品,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学生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大师作品是其代表作,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独到之处,找到学习的方向,提高学生感受美、分析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资源可供教师深入挖掘,如《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一课选用了齐白石诗书画印的许多力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一画体现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力和深远的意境,虽寥寥数笔,配以齐氏苍劲的书法予以点题,把一个静态的画面立即变得有声有色。

2.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山西省乃文物大省,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把本省的优秀雕塑精品和身边可以见到的雕塑精品整合到本课的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了解家乡的雕塑艺术,热爱家乡的文化。在第一个课时中,讲授“宏观雕塑”。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了解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基本历史,同时了解雕塑的基本材质,以及中外雕塑的不同艺术特点。第二课时,主要以山西的雕塑为重点,抓住云冈石窟、晋祠宋代泥塑和晋中大院“三雕”作品展开,使学生认识到家乡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家乡的雕塑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网络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可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4.发掘自然环境资源

山西境内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五台山、太行山、武当山、天龙山、恒山等都有比较有名的自然景观,在这些自然景观中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文明的烙印。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的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欣赏、创造等一系列美术活动,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关注我国以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视,增进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

二、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1.导入性资源

好的开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选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导入方法有许多,平铺直叙直入主题是常用的方法,想让开头有些悬念就要考虑选择什么资源合适了。美术课选择的视觉形象很多,但总归要有一个思路,就是体现导情、导趣、导疑,目的是为下好铺垫,引发兴趣,激发好奇,促发动机,产生疑问。把导入分为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五个方面。导入要体现:趣味性、启发性、目的性和量力性的原则,因此在选择导入性资源时要考虑以上因素。

2.欣赏性资源

美术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方法,掌握必要的美术技能,特别是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美版《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去观察物品,发现不同的变化。同一件物品,变换不同的观察角度,也会有不同的联想。因此,教师提供的资源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欣赏性资源在美术课上所占比重是很大的,无论何种课型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当然,大师、教师、学生的作品均可入选,即便是生活废弃品也是欣赏性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3.示范性资源

美术教学离不开教学示范,示范资源包括教师的范画、学生的作品以及实物资料,展示范画范作具有直观性的优势,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可看、可摸、可观察制作方法,具有教材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给学生演示,就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真正发挥演示的作用。这既是教师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能力意味着能够运用一整套知识的技能体系,包括创造、表演(表现)、制作、感知、分析、判断、审美和欣赏。能力意味着这些因素的综合,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还意味着能够综合利用与多种因素相联系的内容和技术。

4.探究性资源

有些课程是需要学生亲手来进行探究实践的,选择什么样的资源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杯子的设计》是小学人美版教材九册的一节设计与应用课,本课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实用美观的杯子,明确“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启发学生通过各种设计手段,从实际出发进行杯子的设计,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杯子对于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怎么样设计好杯子对于学生来说却是陌生的。要想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由易到难的方法。首先从实用性出发,抓住杯子的材质、功能、用途让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生活用品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精心选择六个不同材质的杯子:钢化保温杯、玻璃刻度杯、可伸缩旅游杯、塑料套杯、双把奶杯、卡通陶瓷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作品,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真正理解了杯子的实用功能特点:符合人们生活实际,方便使用。这些资源的选择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5.拓展性资源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好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本课教会学生什么,还要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相关题材的了解和探索的兴趣动机,起到由此及彼的作用。那么,美术课堂的结尾设计就要考虑采用何种资源来结课了,以为学生留下拓展的空间。以《有趣的汉字》为例,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符号,我国汉字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历经三千年,其书体、风格、应用和表现形式等内容丰富,每个方面都能做深入学习研究。《有趣的汉字》一课,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体验汉字的趣味,这只是从一个层面使学生对汉字有了一个浅表的认识。其实,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汉字更深厚的内涵。由汉字生发出的书法、篆刻、楹联及现代艺术,使它超越了任何一种实用性的文字,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以山海关孟姜女庙名联作总结: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让学生读这幅对联,体会汉字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加深刻地了解祖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师是课程资源最关键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开发出高质高效的资源。对教师而言,熟读课标是基础,熟读不等于背诵。熟读课标的关键是要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和编排体系,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目标细化为可以检测的环节。在资源面前,我们应抱的态度是:先做加法,再做减法,课堂中力求选取经典的、有代表性的资源,关注学生动态生成,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技巧,但仅此还是不够的。陆游有句诗值得深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参考文献

[1] 编写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但遗憾的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很少接触课程资源的概念,缺少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与意识,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应用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偏低。

信息技术在很多地区属于综合实践课程,但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把信息技术作为专门课程来开设,甚至还成为初中学生毕业时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可见,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基本技能的提高。然而,学生只循环使用一本教材,并不具备与教材配套的练习素材。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就成为一个不得不被重视的话题。

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应从五种途径着手:

一、拓展信息技术教材资源

在整个课程资源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而教材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尽管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首先应从教材入手。

1.树立大教材观。教学的可用之“材”除教材外,还有周围的生活环境资源及学生自身的人才资源。

2.用好、用活教材。教材在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方面存在局限,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改造或整合,创设学习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变。(1)完善教科书的内容。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加工与再创作,使教科书内容问题化、结构化、人文化、生活化、现代化,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2)变革教科书的使用方法。教师要通过对教科书的加工,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科书内容变为教师引领学生思考的范例,变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媒介,变为师生对话的引子、案例与话题,从而使它能有效地促使师生双方精神互通,共同成长,创新知识。(3)积极自编教材。教师还应根据本地资源特点、教师自身条件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自编学习辅导资源等作为补充。

二、挖掘信息技术的人力资源

教学上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已基本实现甚至相当完备时,课程人力资源往往是决定有效教学的关键性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1.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教师是重要的信息技术课程人力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2.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学生资源是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差异、问题和错误等凡可被教师利用的、课内外表现出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

3.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学生生活在家庭中,而家庭往往因家长的职业、爱好、性格、经历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因此家长是课程资源的重要中间力量,其作用不可忽视。

4.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农村有相当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和IT业人士,他们热心于教育事业,可以为校外教学活动筹集资金,为实践活动提供基地和条件;另一方面,农村不乏信息技术专家学者,他们知识渊博、受人尊重,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可以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本技能课,与其他各学科联系密切。语文是贯穿人生的重要学科,语文是语言文字理解表达和描述的基础;计算机相关的程序、概念等都是用英文编写和命名的;数据的处理等模块,要以数学公式、数据格式转换等知识做基础;电子报刊,网站美化,图片处理等与美术的关系密切。还有诸多其他学科在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加以合理应用。

四、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教师必备的信息素养。在学校具备网络资源的条件下,教师应把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当作开发课程资源的一座“金矿”来挖掘。

五、开发实践活动资源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信息技术活动的经验,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信息技术情感。利用所学知识来实现“问题解决”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篇8

[关键词]高职精品 资源共享课程 建设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46-01

前言

精品课程建设在“十二五”期间,被教育部正式的向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升级转型成功,精品开放课程的平台都是由教育部统一提供的。精品开放课程新一轮的建设在高校中正是开始了。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中,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其组成部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精品课程相比较,之间是存在不同的。对一流课程的评出是建设精品课程的重点,而网站资源则成为了评比和展示的资源,以精品课程为基础,在将共享进一步的开放就是我们所说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从而学习者可以课程网络学习资源服务顺利的使用。

一、设计容易操作和学习的课程

没有互动性的环节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学习中的一大弊端,所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要从学习者的整体出发,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为学习者提供真正的方便,而并不只是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放在网络的平台上当做评比和展示的资源。

(一)设计理念网络教育资源无障碍的树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团队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将传统的观念改变,所设计的教育理念应该是网络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在服务学习者的时候会更具有人性化,网络学习有着自己独有的特殊性,在对设计进行考虑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出发点要以资源的使用者和课程的学习者为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来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可以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进而促进人人共享、真正开放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布局的设计要清晰合理

在对课程的布局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所选择的课程布局也是不同的。如果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则需要使用线性结构,学习者只有对前面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后,在对后面的内容进行学习的会后才能够清楚地理解,一步一步有顺序的进销存学习。如果课程没有很大的学习难度,而且单元之间也是较为独立的,就可以使用网络结构,使用者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而对不同的模块或者单元进行选择。

(三)课程网页的设计要有吸引力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有着极其庞大的资源,学习者在网上学习的毅力是很难坚持的,所以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网页呈现内容的技术性。在设计课程网页的时候,最好可以变换色彩、字体,或者是插入一些图表、动画等,如此一来,学习者更容易被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网页所吸引。与此同时,网页文档需要有适中的长度、简明扼要的表述、适量的阅读量、掌握和了解起来都更容易一些,为学习者在网络上坚持学习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进而有效的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虚拟系统的开发力度要加强

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要将职业院校的特色充分的重视起来,对网络信息技术加以利用,进而使虚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及服务流程等的开发力度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如此一来,学习者就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操作,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课程的操作及理论。“操作实践部分”最好是在每个模块中都有,学习者就有机会进行虚拟操作了,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得培养。

(五)学习导航和指南的设计要简单合理

网络学习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学习是不同的,既没有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也缺少同学之间的互动,没有一个融洽的学习气氛,所学到知识也比较的零散。因此,在对学习导航和指南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简单而科学,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更深入。学习者通过学习导航和指南的帮助,可以更清楚的指导这门课程该怎样学才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清楚地了解在整个课程中,自己想学的内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真实的了解和掌握。

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具体措施

系统运作的思想是每一个高校甚至是国家都应该具备的,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这个项目应该被看成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而建设网络资源、设计课程规划、项目评审及相关的一些制度政策等都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建设和应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推进的系统工程。

(一)提供的建设技术平台要长期开放

教育部现在统一的提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技术建设平台,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的提高了开放共享度,而课程团队在设计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教学的时候精力更加的集中,这样不管是在精力还是时间上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不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我国的集中申报评审方式还是自上而下。在申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时候,都有比较重的任务、紧迫的时间,这就给团队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资料的整理、资源的整合及上传上都比较匆忙。这就造成了教师感觉申报太累人了,也就不会主动地进行更新和维护了。

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有的形势需要进一步的改善,长期的开放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技术,团队教师在建设的时候才可以坚持下去,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资源更新以后上传上去,不仅申报压力有效的缓解了,而且还可以为精品资源共享n程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推广宣传的力度要进一步的加强

推广宣传的力度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有助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树立,深刻的认识到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有效实施,在网络上教学的内容及设计的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和回报。公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影响力的增强,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与此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而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和不同的渠道,多宣传一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让广大的群众都能够对其有所了解。

(三)要采取激励措施和持续的政策

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年度评估制度要建立健全,其中不仅要有教学内容、课程定位及教学队伍等这些静态的评估指标以外,还需要建立课程资源的访问量、更新了及下载量等这些动态的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可以帮助不断地完善和改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次,评估检测机构也需要有专门的建立,不仅负责评估、分析及收集网络资源数据,还需要将学习者在使用中提出的建议或者遇到的问题向相关的团队进行反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完善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有利的网络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坚持持久的网络学习,进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在,在网络学习平台获得更多地知识,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学术论坛,2013,(6):16-21.

[2] 刘冠华,胡树红.从MITOCW评估结果报告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6-80.

[3] 石娜,石梅香.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8):38-39.

[4] 杨俊辉,吴阔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4):41-43.

篇9

一、激活教材资源

品德教材本身体现了开放性、生活性,它既有简明的活动提示,又有生动的活动模块。师生可以凭借教材架设对话的平台、实践的园地,引发他们对学习方法的探究,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如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有活动角、聪明谷、计划书、小调查等内容。在活动角板块的预设中,笔者就先让学生在课前找一找有几种途径可以知道天气情况,要求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交流时,师生总结出了了解天气的方法并现场实践。学生得以学以致用。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立足学生的实际去读懂教材,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才能赋予教材现实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地激活教材。

二、捕捉生成资源

学生之间身心特点、学习需要、知识基础都存在差异,这些为教育者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并达成有序、有效的预设目标。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人》时,笔者让学生事先进行了家乡名人采访。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提到了许多家乡名人,还采访到了许多奋战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企业家。笔者及时利用这一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与学生聊起了家乡的区域经济、名人成长史,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刻的感受。

教师应该抓住课堂活动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由感知生活上升到生活经验,实现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三、选择生活资源

品德教材呈现的是一种儿童文化,这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最丰富的资源。我们应该把教材中的生活与现实中的生活进行对接和碰撞,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实现自我建构。

有一次,一只飞不高的小麻雀被生活老师逮住,用毛线拴住小脚,当礼物送给了一个最调皮的学生,“礼物”的主人洋洋得意。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乘势引导:“如果你收到这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呢?”教师让学生尽情发言后引导:“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怎样想?”学生议论纷纷、真情流露,直到“礼物”的主人被学生们簇拥着放飞小鸟,学生们才露出了笑容。

可见,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生活资源引进课堂,不仅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还有利于学生的品德发展。

四、引入新闻资源

新闻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贴近并反映着儿童生活。

例如教学四年级《我们的民风民俗》时,教师引入《国务院关于修改的决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你认为调整节假日放假办法有什么意义?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和浓浓的亲情。这些资料突破了教材的局限,以新闻的时效性、丰富性,使教材更加生动,确保了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学生的理解、感悟和发展。

五、整合活动资源

品德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要有效组织教和学的中介活动。

1.课外延伸。鲁洁教授认为:“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在“温馨一家人”的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给小树画树叶,学生回家每做一件家务事或让父母开心一次,就能给小树画上一片叶子。在几周后的反馈交流中,有一学生说:“我画了五彩的树叶,因为我让父母开心的事是五彩缤纷的。”多么精彩的话语!

2.主题体验。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从外在规范走向自我觉醒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课堂上教师的价值引领和集体生活的规范,更需要在自主的实践中体验和生成。皮亚杰将“活动教学法”视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只有儿童自己具体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笔者结合品德学科的教学,以教材为依托,设计了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体验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择要介绍“4S行动卡”:“4S”是四个“十”的简称,具体是交十个知心朋友,养成十种好习惯,做十件对人、对集体有益的好事,争取获得十项有意义的成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给每位学生发四张不同颜色的4S卡,分别为交友卡、习惯卡、好事卡、成功卡,作为每一次行动的记录。期末评选“4S”行动积极分子。“4S”行动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方面,并以此为载体,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六、开发校本资源

实践告诉我们,开发适合校情的教材,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的校本教材;二是根据活动即时生成的活动材料;三是指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

1.校本教材。为细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我们对照《守则》和《规范》,分别编写了我校《小学生日常行为细则》《小学生日常礼仪细则》《小学生日常岗位职责》。每一本手册均由学生自创儿歌组成,并注上拼音,读起来朗朗上口,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活动材料。在学校的各种主题活动结束后,会生成许多文字材料,合理使用这些材料,可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生活情境,建构自己的道德认识。如为进一步细化学校安全管理,师生共同编写了《校园安全十知道细则》。音乐教师还为“十知道”细则谱曲,学生在童谣的唱背中,体验到了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常识和自救自护知识。

篇10

随着各级各类微课大赛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微视频资源已成为当前教育实践领域的炙热话题。毋庸置疑,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实现教学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践来说,如何设计与开发微视频资源,以及在教与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微视频资源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微视频资源的内涵

1.微视频资源的含义及特点

一般认为,微视频资源是指时间较短(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涵盖DV短片、影?剪辑、小电影等多种形态,可通过多种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1]它主要表现出三个核心特点:一是它以视频和动态图像为载体形式呈现其内容,相比于其它媒体形式的资源,微视频能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直观的、高体验感的感官刺激;二是微型化特征,主要表现在持续时间和承载内容上的短小、精简,这就使微视频资源能更广泛地传播,也有利于用户的参与和分享;三是内容上的原子性特征,它通常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知识点),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2]

2.典型的教育微视频资源

微课和微视频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两种最为典型的微视频资源。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特点是主题突出、资源多样、短小精悍、半结构化,它表现为一种信息化资源或资源的组合。[3]而微视频课程则是指以微小、简短的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表现的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活动的综合。与“微课”不同,它的本质属性是课程,除了微型化的资源外,还要通过视频的方式将课程的教与学活动表现出来。从构成来看,微视频课程主要由多个主题单元(或加上零散的微视频)构成,它广泛应用于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场域。[2]

二、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1.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征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指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也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常见的课程如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平面设计、影视编辑、数据库技术及网站开发等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此类课程在强调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转型发展中,该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也逐步加大。

2.微视频资源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

传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单调,主要表现为课堂内教师的理论讲解和示范演示,学生的活动更多局限于模仿操作。由于缺乏合适的资源支持,课前的知识学习和课后的应用创新少之又少,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薄弱。而微视频资源的应用,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潜在的优势,下面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解析其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在“学”的方面,微视频资源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提升学习效果。它以视频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复杂、生涩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可模仿,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学习者对知识原理和相关技术参数的理解;同时,微视频的微型、主题化的内容结构,使它可被潜入到情境化的学习中,也便于学习者以多种方式学习,如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学习者可以通过微视频反复观看,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来说,其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教”的方面,微视频资源可以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变革。探索微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其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在实践上,我们可以将微视频资源与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相结合,实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如目前较为典型的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主题探究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实现了微视频资源的优势和价值。

三、微视频资源在高校信息技术类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1.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是其教学应用的第一步,其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和技术实现两部分。

教学设计是教学微视频资源开发的核心,它体现在资源的教学目的性、教育规律性、学习者的适应性等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应从学习者特征出发,以微小、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知识内容为中心,充分考虑其内容逻辑、视频节奏等技术要点,重点实现其突破重难点、抽象知识具体化等教学功能,如郑小军等人提出微视频设计应从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重难点、疑点、易错点等,设计和制作系列紧密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微视频。[4]

在技术实现上,主要考虑其类型、呈现形式以及时间长短等因素。在类型上,目前教学微视频主要有课堂拍摄型、录屏型、混合合成型等三种。[5]课堂拍摄型是指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如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实验过程)进行实录的方式;录屏型是指教师或学生不出现在视频中,采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将知识内容和讲解过程独立呈现;混合合成型则是指将多种不同形态的视频合成的微视频。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视觉表达上,在微视频的设计中可利用图表等工具将文字和数据视觉化,但要注意知识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干扰学习。[6]持续时间上,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一般而言,面向中小学生的微视频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面向大学生和成人的微视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4]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课程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将课程内容进行主题化(项目化)设计,根据知识体系及其相互之间关系,将该课程分为5个大项目,分别为网站建设基本操作、基本网页的创建与编辑、网页布局技术与实现、网页样式表的编辑(CSS技术)、综合静态网站设计与实现。第二,重点对这5个项目的技能目标、知识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分析和设计,根据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抽取形成19个知识要点(难点)。第三,针对每个知识点,遵循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三大原则制作多媒体课件。第四,结合多媒体课件以及教师示范演示,采用录屏和混合合成型两种类型,设计与制作19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的时间长度在6~15分钟。微视频资源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1)理论依据

在应用微视频资源的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依据的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是人们对在线学习的理性反思后提出的一?N融合式学习模式,也是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主流模式,其内涵是指将传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有效发挥各种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的优势。基于该理论,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利用微视频资源实现课堂内外、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连接和融合。

(2)环境基础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开展微视频资源教学应用的基础条件。笔者所在学校自2011年开始全面启动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并引入了卓越课程中心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以及丰富的教学互动、管理功能,为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支持教学模式创新、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课程便是依托该平台开展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应用研究。

(3)实施流程

依据笔者前期研究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教学实践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的预学习、课中的任务驱动学习、课后的延伸学习,其流程如图1所示。[7]

课前的预学习阶段,教师的主要活动是针对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依据相关原理设计并开发出主题单元的微视频资源,并将学习指导书及微视频资源(包括其它相关资源)通过在线课程平台推送给学习者。而学习者的主要活动则是针对微视频资源以及学习指导书进行在线的自主学习,了解单元的知识要点,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为课堂的任务实施做好准备。

课堂教学阶段则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知识讲解、示范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主要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8]本课程实施的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流程可分为三步――主题分析与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与作品制作、成果交流与反馈总结。

首先,师生对课程的学习主题进行分析,也可通过分析与主题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习者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然后,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定情境性的学习任务(如根据案例制作相关的网页作品)。需要注意的是,任务设计要与知识点密切相关,难易适中,可操作性强,在当前教学条件和时间下能够完成。[8]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始实施任务,完成作品制作。根据任务类型和性质(模仿操作型和综合创新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任务实施方式,如个人任务或小组协作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习者或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习者如遇问题也可通过微视频资源进行补救学习。

最后,学习者将完成的作品共享,并通过学习平台或QQ交流工具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教师则对学习者的任务实施过程及作品给予反馈,总结学习中的问题,提出作品改进的方向和技术要点。

课后的延伸学习阶段以学习者的自主探索和实践创新活动为主。学习者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结合教师和同伴的交流反馈意见,对作品进行优化、完善,并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延伸学习、实践创作。教师则收集学生的学习作品,给予评价,并将优秀作品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供学习者借鉴和学习,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拓展资源,供学习者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