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4 08: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企业管理

篇1

[关键词] 国际企业;本土企业;管理策略

[DOI] 10.13939/ki.zgsc.2015.24.115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我国日益融人世界经济大潮,本土企业与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都日益强化,两者之间的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为了推动我国本土企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走出去”、参与经济全球化,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国际企业管理策略的精髓,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是我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 国际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区别

1.1 国际企业的概念

国际企业是指以一国为基地,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的营利性组织。可见它是跨越国界、面向国际市场的,它的收益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国外的。它包括常见的跨国公司、多国企业和其他国际性公司等。国际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都很先进,并且它积极创新企业管理策略,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常常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1.2 本土企业的概念

本土企业是指在一个国家境内,主要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在国内进行生产、销售、劳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我们可以看出,本土企业一般是没有跨越国境的,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它的企业收益主要来自国内市场。它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比较落后,因此本土企业的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狭隘性,这需要本土企业吸取与借鉴国际企业先进的管理策略,并推动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的创新。

2 国际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2.1 与时俱进,时代性和创新性很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也快速发展,但是国际环境瞬息万变,世界经济形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企业的管理策略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时刻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所以国际企业在管理策略方面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是许多本土企业学习的楷模与典范。

2.2 重视跨文化管理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学家认为,改变一个组织最重要、最困难,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改变其组织文化。因此,国际企业通过跨文化管理塑造其全球化文化,是实现在不同形态文化并存的同时,构建企业独特文化,以适应企业国际经营需要的有效策略。可见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推动了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突。而国际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已经充分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企业员工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进行文化整合,形成企业的宗旨、目标和共同价值观,来引导员工树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克服文化冲突。另外,国际企业对子公司所在国的不同文化也采取跨文化管理策略,采取融合的管理方法,并由此创造出公司独特的文化。

2.3 重视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经济也产生并迅速发展,它具有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特点,它使得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产,所以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国际企业十分重视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它善于对各种业务建立模型,并对各种模型进行更新,它采取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对显性知识加以储存,使之文件化、数据化。另外,在隐性知识管理方面,国际企业常常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之间、子公司之间进行知识共享,采用制度创新、文化营造的方式来促进隐性知识交流。可见国际企业十分重视知识管理。

2.4 注重品牌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品牌对于企业而言,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企业的灵魂。跨国公司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通过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信赖,使得跨国公司品牌在全球市场具有_『强大的竞争力和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可见国际企业的品牌战略意识很强,十分重视品牌的建设,所以国际企业一般都拥有知名品牌,它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很强,大力地促进了国际企业的跨国经营,迅速提高了它的市场占有率。

3 本土企业管理策略研究分析

3.1 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一方面,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在管理上存在许多的弊端,普遍存在家族式的管理,感彩严重,这导致在人事任免上存在私心――唯“亲”是举,任人唯亲,这很容易会滋生腐败。而且家长式管理也很严重,习惯地把财政权和人事权集中在一个管理者上,这容易导致“专制”。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等级观念严重,上下级之间的直接沟通少,这显然不利于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 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有些本土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以自身人力、财力不足为理由,不去建设企业品牌,甚至认为建设企业品牌会阻碍企业市场的开拓。它没有认识到企业品牌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甚至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导致本土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不强,逐渐使消费者失去对本土企业的品牌忠诚度。

3.3 企业不重视研发的投入

本土企业在管理策略上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不重视研发的投入,而把企业管理策略的重点放在简单的市场开拓上,导致企业提供的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这将使得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明显不利于本土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篇2

本人教授本科生《国际企业管理》课程6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有几点教学体会:

1、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国际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这个时候要引入很多的案例教学,但是老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的充当案例的讲解者,没有成为案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能深刻的在案例中了解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曾经请来了INTEL成都封装测试工厂的技术经理,现场阐述他们这家国际工厂实际遇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提问,让学生们来解决,最后请这位技术经理来问答正确答案。这种新式的案例教学法收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不仅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气氛,而且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2、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行。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人在教授《国际企业管理》课程的时候,经常提一些在企业中经常遇到的,而又非常幽默的一些难题和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教学的本质是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2)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4、强化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并让每一个小组抽签来选择一种非常现实而又急切需要解决的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些问题。在讨论完了之后还评出前三名并分别予以奖励。这种小组的形式不仅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干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而且加深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增加了学生对老师们的认同感。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枝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问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5、注重传授知识,不忘育人

篇3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国际化

引言

如今,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创新水平毋庸置疑是企业国际化最重要、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一,也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是近几年,一些科技创新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碰壁的新闻屡见不鲜,在各自领域创新水平首屈一指的科技公司却无法顺利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化业务。导致企业生存问题的原因不再是类似之前的经验不足、产品印象等简单原因,更多受制于人的是企业创新水平和相关法律和制度问题。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创新和专利法问题在美国屡遭337调查。随着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知识产权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限制企业在海外市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将知识产权管理(IPM)与企业战略管理相联系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探讨,可以为企业更好的国际化生存提供部分理论支持。

1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综述

虽然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定义虽然表述形式不统一,但是内容均围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作用展开。学者冯晓青早些时候就从管理角度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这一概念,借鉴了管理学的基本原则,把知识产权管理作为组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和程序,从而实现既定管理的目标。赵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管理主体、管理、管理目的三个方面对概念进行完善,明确指出知识产权管理的目的是满足企业战略目标、业务发展的前提下,定义IPM管理是企业有关部门(或者人员)围绕上述目标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维护、运用和保护进行的一系列企业管理活动(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陈清爽、蒋丽梅从竞争力角度提出了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的IPM的概念性模型,二位学者认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分为两部分:基础管理和辅助管理。其中基础管理包括知识产权导航、知识产权创造与维护、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三个部分,辅助管理的作用是为基础管理宏观指导和保驾护航。因此,通过回顾和整理学者过往的研究,在本文中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划分成四个维度,知识产权的创造(IPCreation)、知识产权的运营(IPOpera-tion)、知识产权的保护(IPProtection)、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IPStrategicmanagement)。知识产权的创造(Creation)。知识产权的创造途径有很多,除了常见的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或委托研发等直接途径,还包括知识产权的购买、知识产权的许可授权、收购并购等能够间接获取到企业发展或业务活动所需的知识产权成果。知识产权的运营(Operation)。已经有学者指出要想提高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要先完善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能力。如果企业的知识产权只停留在创造层面是无法直接增加企业利润的,而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是可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成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成果之间的转化效率的途径,能够帮助企业将知识产权从权益转化为最大化的价值和利润。知识产权的保护(Protection)。对于企业而言,一是防止自身知识产权被侵犯;二是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最核心的工作是需要掌握企业所拥有或者即将拥有的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战略、业务发展或具体经营活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保护的主要工作是要对企业知识产权定期进行评估,不仅要对知识产权现状形成明确的认识,还要清楚各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作用,为之后的知识产权创造提供正确的方针、为知识产权运营提供精准决策、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行动依据。知识产权的战略管理(Strategic)。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是为了促进企业经营活动与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深度融合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及系统性谋划,可为知识产权其他管理实践提供制度保障。正因为许多企业正在开发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保护其知识产权,因此企业需要将其知识产权战略与未来的业务战略保持一致。但是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战略工作并未得到重视,进而导致企业其他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足。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现状

在国际商务研究中,有关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中阶段。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层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和国际化的积极影响。比如石丽静的研究表明地区的知识保护水平越高,增强创新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的促进作用越大。近几年相关研究也逐渐下沉到企业层面并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概念框架,但是主要是基于调查、访谈的规范性研究。邓翠薇、陈家宏对四川省21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后发现仍旧在创造、运营和保护几个方面存在不足,并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出建议。学者陈学文在对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中发现与知识产权有关管理与服务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已有研究从宏观层面验证了母国和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企业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有着积极影响。可见现有研究集中在从地区和国家层面阐述知识产权对于保护企业创新成果、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作用,或是通过企业访谈来剖析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现有实施情况和不足,较少研究会从企业层面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一环,探讨其对于企业战略目标或者绩效的影响。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也许对于企业生存合法性的重建提供了一条思路。

3企业国际化生存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

从资源角度考虑,知识产权的创造是企业的创新水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过程管理,知识产权运营是将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直接经济效益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转化为创新成果、不转化为企业的合法性资产是为无法为企业的国际化绩效发挥其作用的,而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营正是连接创新与产权和绩效的桥梁。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权益,为企业塑造良性科学的企业创新氛围,进而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创新效率。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管理从顶层设计上决定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效果和效率,良好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投入获取较高的效益。尤其是对于一些知识产权敏感的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可以促进一些新产品的出口绩效。从制度角度考虑,尤其是在贸易摩擦为主导的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拥有完善的海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仅可以在不确定的国外市场环境中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企业竞争力的合法性和准入性,而且海外专利布局是企业在东道国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武器,能够降低企业在海外发展中遭遇创新成果侵权风险,进而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此外尊重创新成果的企业向外界释放积极的企业形象信息,有利于企业在当地规范合法性和认知合法性的提升。

篇4

国际化是企业对国际经营的介入不断提高的过程,实践表明,企业的国际化往往是一个逐渐演化、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挑战与压力,促使中国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流量和海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尽管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向国际市场,总体看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程度较低,而且国际化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而缺乏与国际化经营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国际化初始阶段的企业来说,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在动态竞争环境中,企业的成长和优势的维持不仅在于对现有知识的利用,而且在于对新知识的开发许从中获益。国际化过程是由一系列海外市场的进入决策构成的,包括对海外目标市场和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而渐进性也主要是通过进入决策序列体现出来的,如果期望通过国际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并得到持续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知识角度认识国际化过程的特征,并通过对这一过程有意识的管理安排来实现国际化相关知识的获取和积累。

1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及其机理分析

1.1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Uppsala模型的解释

从知识角度解释国际化过程特征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瑞典uppsala大学的学者对瑞典企业国际化的分析,经由其他学者在这一分析视角和框架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了在国际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国际化过程模型,也称uppsala模型,其基本论点是: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包含一系列阶段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逐渐增加对海外市场的资源投入,而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的原因是企业对于海外市场知识的获取和利用,Uppsala模型预测并解释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两种进入决策顺序:①在某一海外市场上,企业所选择的进入方式呈现由资源投入较低逐渐向资源投入较高的方式过渡;②在不同海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企业所选择的市场呈现出心理距离逐渐增加的倾向性。

uppsala模型从知识角度分析国际化过程方面得出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和结论,但是由于模型提出的时间较早,不可能充分体现当代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研究的成果,且其可推广性和解释力在多个方面受到了怀疑,虽然各种批评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本文认为,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模型所隐含的一个关键假设:企业在特定市场上进入模式以及企业对海外市场的选择,都是按照某种可以预知的路径发展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认为模型具有很浓的决定主义色彩,对国际化发展进程的解释过于机械性,正是由于uppsala模型强调企业行为的标准模式,强调企业的组织惯性和反应性,因而可能会忽视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企业开始国际化或者在国际化过程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由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驱动的,其中企业高层管理的意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决策者在国际化过程中具有战略选择的可能性。

1.2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发展及其路径依赖性

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可以被视为知识积累和组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通过国际化行为获得新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并更新知识存量中的过程,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的每一次国际化行为都可能使企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并且面临各种新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学习机会,企业通过国际化行为,参与海外市场的运作,其实质是企业在进行体验式学习,在国际化经营中探索新的识别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调整和发展组织的知识存量。

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特定市场知识和一般性的国际化知识,特定市场知识带有某一特定市场的背景,是针对某一东道国或地区的语言、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所特有的知识;一般性国际化知识是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国际化经营活动的知识,这类知识没有特定区域和进入模式的针对性,从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和知识发展之间的关系看,企业创造的知识流量是通过当前的国际化行为实现的,而当前的国际化行为又是以企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的,即企业未来的知识发展与过去的行为选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性(图1),而对历史事件地位的承认,正是路径依赖概念的根本之所在,即今天的选择要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

从组织学习的角度看,知识存量在路径依赖中的作用主要反映在对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中,即知识的创造与企业已有的知识存量密切相关,这一现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组织及其环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学习是组织中的一个过程,而且通常是一个试验、反馈和评估的过程,其目的之一是通过重复和试验使组织任务得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如果在同一时间有众多参数发生了变化,企业实施有意义的试验的能力就会被削弱;如果在同一时间企业学习环境中的多个方面发生变化,此时组织的认知结构尚未形成,企业探知因果关系的能力就会削弱,并且会导致组织学习速度的下降,因而学习一般是局部性的,也就是说学习的机会一般贴近于学习主体先前的活动,因此,知识存量对企业的演进具有限制和指向作用,即企业当前演进的状态和未来演进的轨迹受到过去积累的知识存量的影响。

1.3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及其变化

知识存量发展的路径依赖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并通过进入模式序列和区位路径安排体现出来。在作出国际化进入决策时,决策者的选择以现有的知识存量为基础,对相关知识的拥有以及从相关知识中产生的感知、信心和态度是决策中的关键因素,当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时,决策者会将其方案的搜索局限在富有经验的领域,并在有限的方案集合中作出决策。因此,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才表现出渐进性的特征,也就是“由易而难,逐步升级”。

但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企业国际化过程,每一次进入决策都是这一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对特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与转换以及海外经营区位的选择与扩展,都应在企业国际化的整体战略框架中加以分析,通过在某一特定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企业不但积累了关于特定市场的知识,而且积累了一般性的国际化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知识转移将一般性的国际化知识运用于未来进入的海外市场中,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企业的知识存量逐步发展和完善,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特征也会随之变化,如果企业拥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存量,在面临新的进入决策时,决策者对不确定性的感知会随之降低,且决策者所搜寻的方案集合也得以扩大,此时企业有可能选择进入一个过去知之甚少的区域,也可能在一个新进入的市场选择资源投入较多的进入模式,

因此,如果说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那么这种渐进性的特征在国际化过程的早期阶段表现得比较突出,随着知识积累和知识存量的递增,企业国际化过程渐进性特征的显著性会逐渐递减。

2国际化过程的管理安排

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尽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并非是随意的过程,研究表明,组织可以通过政策、结构和过程的构建来促进知识的获取并提高学习效果,从企业国际化战略层面看,渐进性并不仅仅是由于企业规避风险和降低不确定性而被迫作出的反应,而且也可以是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理想的组织学习效果而主动选择的结果。

根据前面的分析,渐进性特征在企业国际化过程的初始阶段表现得比较显著,一方面,这是由于知识存量的不足以及在海外市场上的不适应,企业对于资源投入较大的市场进入模式和心理距离较大的海外市场所感知的风险较高;另一方面,此时企业对国际化相关知识的缺乏,特别是一般性国际化知识的缺乏,客观上使其吸收和消化从国际化经验中获得的知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因而使得企业国际化的步伐放缓。

但是国际化过程的初始阶段是企业积累国际化相关知识的关键时期,通过每一次进入决策所获取的相关知识将对后续的进入决策以及后续的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企业未来学习什么、在哪里寻找信息、寻找什么信息以及需要多少信息,都依赖于前期国际化阶段所发展起来的知识存量一和学习能力,在国际化初始阶段,企业的知识存量更多的是基于国内背景的条件下,如果进入与母国具有较小心理距离的海外市场,由于国内和国外市场之间的相似性较强,就会使企业更容易利用现有的知识存量并吸收新的知识,而且对海外市场渐进性的渗透也可以使企业比较充分地使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这意味着基于企业在国际化初始阶段相关知识的缺乏这一现实状态,企业应有意识地通过渐进性的路径安排来强化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在国际化前期阶段的学习效果,并为后续的国际化奠定较为坚实的知识基础。

因此,现有知识存量的不足及其导致的组织学习能力的局限性是限制企业知识积累速度和方向的重要因素,而企业管理层的战略选择和过程安排只有与企业知识存量的现实条件相容,才能使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在知识积累和发展方面步入良性循环。

3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海尔集团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际化的先行者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海尔集团陆续在海外不同国家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和生产基地,回顾海尔集团的国际化道路,可以将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及主要的生产性对外直接投资(FDI)活动总结如表1所示。

海尔集团自称其国际化战略采用的是“先难后易”战略,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视为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的特色,并与其他企业(如TCL)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对比,而从海尔集团的国际化过程及其战略导向和实际行为分析,“先难后易”这一结论仅仅对于海尔的出口战略而言是恰当的,但是就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整体而言,特别是以FDI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方面,其发展路径仍然符合处于国际化初始阶段企业的一般特点,即具有较为显著的“先易后难”的特征。

3.1对特定市场进入模式的路径安排及分析

从对特定市场进入模式的路径安排来看,“先有市场,再建工厂”是海尔集团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原则,目前海尔集团以FDI方式进入的国家和地区,均为企业的出口市场,而且比较典型的是海尔品牌得到认可的市场,海尔集团的海外营销网络主要是由美国海尔、东南亚海尔、欧洲海尔和中东海尔组成的,其海外工厂的区域分布与营销网络基本上相同,这说明从总体上海尔集团在进入模式选择的路径安排上遵循“由易而难,逐步升级”的思路,海尔集团对美国市场的进入模式选择及其转换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

海尔集团进入美国市场的发展路线采用先出口再直接投资的方式,具体发展路径是:出口一联合设计一建立贸易公司一当地生产,虽然资料表明,海尔在美国建立工厂施行本土化制造从成本上是适合的,因为1998、1999年中国出口美国的冰箱分别为4718万、6081万美元,海尔冰箱分别占1700多万、3100多万美元,而在美国建一个冰箱厂的盈亏平衡点是28万台,海尔在美国的冰箱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但是,从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来看,建立生产中心并不是仅仅出于成本的考虑,其先决条件之一是特定市场经验以及国际化经验的积累。

海尔集团从1995年就开始向美国出口冰箱,近5年之后才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生产中心),而在此前,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纽约组建了贸易中心。因而在建设工业园时,海尔不但在当地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牌影响,而且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关于美国市场的知识。

但是,仅仅依靠出口模式积累起来的关于当地市场的知识以及出口经验,并不能充分支持在美国市场的直接投资,从表1可以看出,在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之前,集团已经在印尼、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了生产工厂,根据集团CEO张瑞敏的说法,以上投资都是海尔集团为进人美国市场的“练兵”,尤其是菲律宾,因为菲律宾较之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来说相对容易了解和把握,而且对于希望在美国投资的海尔而言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英语系国家且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因而在菲律宾积累的许多经验可以用于美国市场,所有被派去美国的海尔员工都要去菲律宾“实习”:一方面积累国际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语言关,由此可见,“练兵”实际上是海尔集团在海外市场上进行直接投资的尝试和学习,其本质是积累一般性国际化知识,因此,海尔对美国市场的进入由出口模式最终转换到直接投资模式,也是一般性国际化知识积累的结果。

3.2海外投资区位的路径安排及分析

在美国建立工业园是海尔集团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其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对美国市场的投资进入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根据海尔集团FDI活动总结,可以将其海外投资区位的路径安排概括为两个阶段,如图2所示。

作为企业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在阶段I海尔集团表现出明显的“由近及远”选择目标市场的特征,即首先将与母国邻近的国家作为目标市场,然后再进入较远的市场,这样的区位路径安排有两个主要原因:从集团的国际化战略看,美国市场在其整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在美国市场的设计、营销、生产“三位一体本土化”是海尔集团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国际化相关知识存量的缺乏,海尔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心理距离较大,而与地理位置相近的东南亚国家心理距离较小,因而导致了海尔首先进入相对容易了解和把握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市场,从而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还能为将来战略性地进入美国市场积累国际化相关知识,因此,海尔集团在阶段I的直接投资区位路径安排中体现出较强的渐进性。

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海尔集团仍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但就其本身而言,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后,其国际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更为成熟的时期,在阶段Ⅱ,海尔集团在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表现出与阶段I完全不同的特征,即在阶段Ⅱ的区位选择路径安排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渐进性的特点,这是由于国际化相关知识存量的增加,区位选择方案集合更为丰富,从而使海尔集团在直接投资区位决策中可以在其国际化战略整体框架中进行选择,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对于它在其他国家的投资和经营是重要的支持,在美国海尔工业园建成之后,海尔又相继在巴基斯坦建立工业园、在意大利收购冰箱工厂、在约旦建立工业园,对这些生产区位的选择,很明显是海尔集团为实现其“国际化的海尔”这一长远目标,在东南亚、欧洲和中东等地区实现“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的重要步骤。

4结语

篇5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管理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国外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管理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我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的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管理机制和管理创新方面上。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慢慢地暴露出来,国内各领域的企业面临实力强劲的国际竞争对手的竞争。如何增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是我国现代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当务之急。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现状及原因,提出了改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我国企业在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呈现出多元化的管理,存在某一时期、不同企业对管理理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某一时期,有些企业采用国际领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且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有些企业没有改善管理机制,依旧沿用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企业的发展滞后或者缓慢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还处于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规范的管理。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机制缺乏,没有形成成熟、规范的管理体系,容易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影响。

(2)企业所属关系模糊。首先表现在产权归属模糊,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集体企业的财产属于集体所有,但是经过多层委托管理之后,产权关系变得模糊,造成企业的管理者的积极性下降,使得企业收益低下。其次是企业管理和政治权力划分不明确。由于企业的管理者会受到政治的干预而造成无法完全开展企业管理,就会造成经济效益的下降。最后表现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不分,当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完全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或多或少的受到家族制管理模式的影响。这就造成由于某些创业者不能具有管理企业的能力,经营者也不全是企业的创业者,所以迫切的需要将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才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

(3)战略目标缺乏。国内有许多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或者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有一些企业制定了长远的战略目标,但是战略目标脱离实际,使得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4)企业目标不清晰。国内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明确企业目标,满足目标需求。但是国内许多企业依旧采用旧的生产方法和理念,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5)激励机制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不可或缺的,企业发展的动力需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发展中,不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是为自己创造经济收入。

2. 我国企业改善对策

中国加入WTO 以后,加快了我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如何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经营和管理,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增加国际竞争力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努力提出企业管理的改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1)提高国内企业现代化建设需求。企业要获得良好的发展与健全的经营机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企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经营机制落后,将会造成企业对市场失去反映能力。迫切地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规律和满足国内外形势变换的需要,提高我国企业发展和建设的步伐,深化机制改革和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的财产与权力关系明确、政治权力和企业管理关系分开、权利与责任明确。

(2)提高企业改组的速度。目前,制约我国现代企业长远战略目标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完善、产品专业化程度不够、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要提高竞争力的一个渠道是进行兼并和重组,而且还可以实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目的。

(3)创新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随着高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企业要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就需要不断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因此,企业需要组织进行科技创新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不断保持产品的高技术、高科技优势,为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下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4)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速度。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高层次需求,而我国现代企业中在文化培养和发展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完善企业的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的文化体制,充分尊重员工、完善的奖罚制度、为员工做实事,发挥管理者的模范带头作用。

(5)创新现代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指通过不断改善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管理职能和生产要素做出创新性的联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企业生产的经济利益。

3. 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难题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掌握住机遇和迎接挑战,这样才可以让企业加快发展步伐。我国现代企业要将管理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作为发展目标,跟上时展的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必将出现一片新天地。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占祥.矛盾管理学.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M].北京:经济管理

篇6

【关键词】德国企业;管理特点;启示

一、德国及企业基本情况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面积35.7万平方公里,共有16个联邦州,人口8240万,周围有9个国邻: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自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变得更为突出。作为欧盟和北约的一员,德国被称为“欧洲的走廊”,200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4679美元,在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排第三位。伴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镇环境自然优美、特色鲜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之首,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的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

二、德国企业管理的特点

1.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企业的管理归结为在三个方面,即人、财、物的管理。德国是把人放在首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人才层次的培养和配置结构。他们形象地比喻为“三角图”结构,并提出高层管理、高学历的人才企业很需要,但更多的需求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企业在招人、用人时要注意人才学历和知识、技能上的配置,以防止结构上的断层;二是注重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以确保企业在职人员的技术、技能知识上的更新,防止管理层、技术工人知识老化。德国法律规定,职业培训除带职到高校学习和企业内部进修外,还需参加专项职业技能培训。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德国公司的领导层80%是自己企业内部培训出来的;三是注重所聘员工的上岗职业技能培训,防止新招入的员工文化高技能低的现象。德国大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外,还到工厂实际培训操作技能。

2.具有独特的安全管理措施。在企业安全管理特色方面,德国企业在制度上是非常严谨的。但在方法上却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为了让员工从自身内心里重视安全生产,他们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他们通过组织员工及员工家属到厂参观工作场所、组织员工与家属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等,把企业文化潜意识灌输给员工及其家属,在工作场所内,把员工及其家属的照片放在工厂的适当位置,用此来提醒员工为了自己和家人努力工作、注意安全生产。

3.企业十分关注市场营销。企业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因此对质量管理的投入相当巨大,也正是靠着严格的质量管理,德国产品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市场。例如拥有1200多人的德国DECKEL MAHO Pfronten机床厂,专门生产各种高档次的立式、卧式加工中心以及各种数控机床。其性能和质量处于机床行业乃至世界领先地位。他们专门设立了一个销售公司,即著名的"DMG"(德马吉)公司。在全球有62个销售中心,在我国就有DMG北京公司、DMG上海公司、DMG广州公司等。汉堡的汉莎航空技术公司,主要从事飞机保养和部件维修,由于过硬的质量保证使其占有世界50%的份额,过硬的产品质量是企业长期生存和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

4.管理理念超前。企业领导层的管理理念特别前卫,看问题能高瞻远瞩,不仅对本企业的所有情况了如指掌,而且对本地区、本国、甚至世界上同类产品的发展情况都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尤其是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特别重视。他们提出企业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区域性之间的竞争。强调了企业要走合作的道路,共赢发展。因为再强的企业也要走双赢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借鉴同行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处;另一方面,同行之间,建立一种在社会竞争的环境中,相互依存的生存方式,不搞恶性竞争,只谋求共同发展。德国DECKEL MAHO Pronten机床厂前身只是一个制造简单测量工具的机加工厂,它能发展到今天,是它找准了自身发展的切入点。他们善于把传统产业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机械、电子、数码控制一体化,使机械加工这个传统产业成为了朝阳产业,占据了行业前头。"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异",使他们的产品焕然一新,既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5.德国人具有可贵的敬业和进取精神。汉莎航空技术公司的工人在加工一些工件时,由于一些参数难以确认,所以暂不投入批量生产,而是通过试制,再扩大批量生产。德国人务实,认真,追求细节,讲求逻辑和规则,处事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们不把工作当成是被动而是一种乐趣,把工作当成一件工艺品制作来看待,他们的员工几乎像面对上帝一样虔诚地对待工作和他们的顾客。

6.企业文化丰富多彩。他们把企业的广告印成小卡片,放在宾馆里或公共场所,供顾客翻阅或取走;在他们的企业里看不到悬挂的大红横幅标语,他们把企业形象编成一个主题歌曲让员工们唱,以激发员工的精神和斗志;他们会不惜重金制作企业产品的实物模型,供来访者参观;他们就连给来访者参观企业的程序都设计得十分巧妙,让来访者对企业留下深刻的印象。

7.企业人性化管理比较突出。德国的交通标志标线非常完备和细致,司机只要照着交通标志标线走,基本上就不会出什么问题。德国的街道并不宽,有轨电车、汽车、自行车,行人如何走,交通标志非常清楚,大家也都遵守规则,整个交通显得非常有序。在德国的很多城市,其交通规则真正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思想。例如,火车站建在市中心,方便市民出行;将自行车道、人行道通过防护设施与机动车道隔开,有专门的盲道,体现了对人本身和社会弱者的一种关怀。

三、对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启示

1.企业改革和发展要活学活用欧洲的经验。中国加入WTO后,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的获胜之道在于能否形成适合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结合中国文化形成中国式的管理模式,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能否胜出,并不是仅仅去模仿国外所谓的先进的管理模式,而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以西方制度管理为基础,以中国式管理理论为指导,创新出属于中国式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经验。

2.中西文化差异给我们感知能力以极大的提高。经过这次培训考察,不但使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欧洲与我国巨大的文化差异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很大的冲击。通过欧洲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表层现象,体会到许多有规律性的经验,如: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法律体系的严密规范,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都体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按有利于社会和经济长远发展办事的特点。

3.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国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在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增强公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他们提出:给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子孙多留些遗产。“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岂能让她胸膛!”在德国(包括路过的欧盟其他国家),无论在城市和乡下,植被覆盖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绿草成茵,绿树成荫,空气新鲜,卫生条件很好,体现出人们自觉的环保意识。大到建筑工地的垃圾和废弃物,小到一只电池人们都会自觉地按要求进行分类处理。广西的“城乡清洁工程”,大力治理“五乱”现象,正是使城市走向环保、文明的一项重要举措,抓好该项工作的前提,首先是要大力加强国民的环保意识。

4.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是德国教育体制中极具特色的一面,被称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69年,联邦政府就正式颁布了职业培训法,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确定了一套企业与职业学校密切配合,实际与理论同时并举的职业教育体制,企业与国家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联邦政府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在法律上确保了职业教育制度的顺利发展。为调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积极性,政府给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政策,如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计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等。在联邦德国,原则上青年不经培训是不能开始职业生涯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联邦德国具有完整的在国家监督下的职业培训制度。我国的企业要上台阶,企业产品要保证质量,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目前我国一些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现状。

5.我们要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联邦德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较匮乏的国家,能够在战后几十年时间里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科技强国,最主要的因素是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战后德国经济的起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联邦德国重视教育不仅表现在实行12年的义务教育上,而且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经济界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合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发达的教育已成为使其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最大推动力。这一点是我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时期尤为引以为借鉴的。

篇7

关键词:国外零售企业 组织管理

国外零售企业组织的管理

现在,国外许多大型零售企业的组织管理正积极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纷纷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向下分权。在沃尔玛的组织结构里,上层的CEO下面只设四个事业部: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国际业务、配送业务,下层就是庞大的分店。众所周知,家乐福的各个分店具有较大的自,管理更趋扁平化。

组织扁平化

传统的零售企业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层级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下级间层级分明,每个人都有明确的权利和责任,中间为一个庞大的管理层。该结构在稳定的环境下,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组织结构,适合企业的发展。但当前,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迅速,就像英特尔前总裁葛洛夫所说的那样: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特别是在零售业,市场环境变化迅速,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已明显不利于零售企业的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在零售业的广泛应用使扁平化结构和管理成为可能。

管理分权化

当前,管理分权化已成为国外零售企业组织管理的共识。它和扁平化趋势产生的背景一样,都是由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及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所推动的。分权化是指上层管理者把一些管理权和决策权与下级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鼓励下级并使其努力工作,从而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在沃尔玛,不仅给商店经理分派任务,而且允许其享有决策资格。他们有权根据销售情况并决定商品的促销策略。JC彭尼是美国著名的百货公司,历来都重视管理的分权。每个季节,采购员在达拉斯总部选择商品,并且把他们通过闭路电视展现给所有的彭尼店经理。在此过程中,每个经理都具有一定的建议权。

零售巨头家乐福在管理分权方面做的更远,它实行以门店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家乐福的门店和店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有独立的行事权,包括商品组合结构的建议权和决定权、商品的价格变动权、人事管理权、商品的促销权等。家乐福以门店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是其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重视员工培训

国外的零售企业一般都很重视员工的培训。早在1975年,沃尔玛就成立了培训部门,培训对象面向全体员工,包括底层的营业员。沃尔玛为员工安排的培训有:入职培训、技术培训、工作岗位培训、海外培训等。现在沃尔玛在其总部本顿维尔已建立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培训中心――沃尔顿零售学院。法国家乐福也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在每个区域总部几乎都建立有培训中心。它可以在六个月内,从培训新员工开始,边工作边教学,培训出能独立带班的组长。美国著名建材零售商Home Depot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把其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玛莎(Mark & Spencer)百货公司是英国零售业中规模最大而且盈利能力最高的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玛莎百货不仅在公司内部培训员工,同时还把员工送到相应的供应商那边学习。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并为各级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正确、合适的企业文化能大大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国外的大型零售企业普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他们不仅制定了切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强化,使之深入人心。

广泛运用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西方零售企业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美国、欧洲、日本,许多零售企业采用POS、EOS、SCM、MIS、CMS等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沃尔玛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网络,早在1988年,管理者们就可在2小时内把全球4500家分店盘点一次。同时通过公司的闭路电视,总部能向各分店展示各种新产品的信息,以便合适地采购。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零售企业的大量运用极大地提高国外零售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水平,成为国外零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

广泛采用连锁经营

自1895年,世界上第一家连锁店诞生以来,连锁经营就以独特的魅力风靡世界,目前已成为国外零售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连锁经营以产权或契约为纽带,将独立的店铺组织起来形成整体,从而使企业经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国外零售企业在国内外的扩张,绝大部分采用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以发挥规模效应。如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英国特易购、法国家乐福、日本伊藤洋华堂等企业都是采用连锁经营模式。

据有关资料称,在欧洲,连锁业实现的销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0%至60%。在美国,事实上连锁店已经控制了美国的零售业,连锁经营的销售额已占社会零售额的60%以上。日本连锁商店的销售额已占零售总额的30%。

重视供应链的管理

近几年来,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价格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要求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重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将生产、流通和顾客消费与服务等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计划、控制、协调,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系统优化,从而使企业利益最大化。零售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也能使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变得融洽。

在国外零售业中,沃尔玛与宝洁公司的合作可以说是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典范。他们通过EDI和卫星通讯网络共享信息。宝洁公司告诉沃尔玛各种产品的成本,并保证其有稳定且价低的货源;沃尔玛也把各分店的销售和存货信息传向宝洁。这种关系使双方都获得了"双赢"。虽然家乐福对供应商施加许多苛刻的条件,但也很重视与供应商的伙伴关系。上世纪70年代,曾有28家法国企业与家乐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的23家现在已成长为大企业。现任家乐福CEO官迪朗说家乐福的秘诀是:与供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双方平等互惠、双赢共荣。玛莎百货也同样重视供商关系,其中有一部分供应商,从玛莎成立之初就一直与其合作到现在。

对我国零售企业管理的启示

努力提高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借鉴国外组织管理经验,我国零售企业的组织管理应大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适时引入MIS、CRM、ERP、EOS等信息系统。它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强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这既是零售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手段,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我国的零售企业应大力促进商业活动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以求得自身的发展。另外,我国零售企业也要切实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现在市面上的许多数据库软件如Oracle、Sybase等,都具有良好的数据处理和挖掘创新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

在组织管理中适当分权

当前零售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即使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企业管理人员也不能掌握一切信息,同时管理人员的能力也有限,因此企业应适当分权。零售企业可以把财务、采购、配送等集中起来,把促销计划、部分人事权下放给分店和相应人员,同时让分店有一定的采购建议权,就像沃尔玛和彭尼百货一样。另外,要采取各种方法切实改变管理人员的官僚作风,把员工当作合作伙伴,使每个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

切实加强零售企业文化建设

我国零售企业可以从企业精神、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三个方面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提炼和设计。然后进行企业行为文化的设计,包括制定行为规范、完善规章制度等。最后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包括建立企业文化的传播部门、实施企业VI视觉形象工程。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零售企业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管理人员模范带头作用,不然企业文化的建设必定会失败。积极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参与愿望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而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内在地增强了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在国外大型零售企业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重视员工的培训

人是企业管理和经营的载体,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零售业要提高竞争力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并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和再提高。零售企业要舍得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积极建立全面的员工培训制度。培训不仅面向管理人员,也要面向零售企业的基层人员。另外,也要从观念上着手,改变零售人员不需要太多培训的偏见。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我国零售企业应大力采用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提高规模,增强实力。可通过兼并、收购股权、特许加盟等方式来扩大分店规模。在分店管理中,应注重整合效应,真正做到连锁,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切实发挥连锁总部的采购、管理、配送、营销等功能。配送中心的建设一定要跟得上,因为它是连锁企业的扩大经营规模的关键。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在税收、金融、法律、行政等方面支持我国零售企业的连锁发展,提高我国连锁企业的集中度。

构筑良好的零供关系

零售企业应彻底抛弃以前那种与供应商互相制约、争夺利益的狭隘思想,应面向消费者,从整体利益考虑,注重供应链的管理。信息共享是SCM的关键,信息技术的投入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国零售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管理、采购、配送、信息共享等方面出发,积极实行供应链管理。

在传统的零售商―供应商关系中,零售商对供应商的商品需求变动远大于零售商所面对的需求变动,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指从零售商上溯到生产厂,库存量大幅上涨,正像挥动的牛鞭,从手柄到鞭梢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最后造成供应商存货过多,面对消费者的反应变慢,同时也导致了零售商的销售下滑。通过实行供应链管理和构筑供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零售商和供应商可以共享信息,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生产和销售适合消费者的商品。另外零售商可考虑与重要的供应商交叉持股,从而使双方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新型的零供关系,可以为双方带来巨大的利益,达到供商双赢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赵凡禹.零售巨头沃尔玛[M].长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2.哈里森.世界零售第一王国:全方位解析沃尔玛[M].北京:线装书局,2003

篇8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国际工程;投标报价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077-02

成功中标是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工程招标、最终承包该工程项目的重要标志。投标报价的策略和技巧,则是建筑企业最终能够生存下去并获得长期发展的基本技能。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参与各类国际工程投标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举措。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深入了解国际工程招标的规则、积极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制定最佳投标报价策略,为提高国际工程中标率做出积极的努力。

1 招标报价策略在参与国际工程的重要作用

投标策略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竞争中的指导思想、部署及其参与投标竞争工作的方式和手段。只有掌握了投标报价策略,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实现企业的最优化管理,并在承担工程项目时达到“最少投入、最大收益”的经营目标。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建筑施工行业有序发展的大背景下,工程项目招投标已经成为我国建筑行业承包工程项目的重要途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参与招投标的基本能力。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优质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国际工程招投标的各个程序、流程、制度更为规范严谨,建筑施工企业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更加科学的报价策略和办法、制定更加合理的投标方案,为提高工程中标率、促进企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 与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相关的各种因素

国际工程招投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明确国际招投标的规程、准则、制度,把握与投标报价相关的各种因素,为参与投标竞争活动、提高投标报价的有效性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1 工程项目要求

工程项目的具体承建要求,是建筑施工企业选择投标报价策略的首要因素。企业在参与投标报价时,要仔细研读招标方案,明确工程项目招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工作范围的准确界定、工期的要求、项目所在国的币种、汇率及付款条件等等,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投标报价指导思想、选取投标报价方法、制定投标报价方案。

2.2 企业资源整合

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是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参与投标竞争的关键步骤。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要遵循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依据投标项目工程特点、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优化投标流程、整合企业资源,做好投标竞争可行性分析。

2.3 工程竞标环境

了解国际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是参与投标竞争、实施投标报价策略的重要保障。国际工程竞标环境包括多种因素,如工程项目所在国的实际情况、其他竞争企业的实际情况。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外部因素,制定有效的投标报价策略,争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 几种常用的投标报价策略

投标报价策略是建筑施工企业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工期的条件下,采用的项目招标方所能接受的,并能够确保中标后获得预期利润的报价技巧和方法。在国际工程投标报价中可以采用以下技巧和策略。

3.1 不平衡报价法

不平衡报价法,即前重后轻法。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总报价基本确定之后,为了加快资金周转率、使初期投入资金尽快回笼,可以通过调整工程各个分期的报价达到既确保中标,又保证总报价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前期多分摊一些费用、适当提高报价,后期相对少分摊一些费用、适当降低报价;或者是提高那些能够早日结账子项目的报价,如开办费、基础工程、土方开挖、桩基等,对于一些含混不清、可再商榷的项目则暂时降低报价。

3.2 暂定工程量法

工程量是进行投标总价计算的重要依据。而当工程量较为含混时,如,项目招标方规定了暂定工程量的分项内容和暂定总价款,但分项工程量不很准确;或是列出了暂定工程量的项目和数量,但并没有确定项目工程量的估计总价款;或是只规定了工程的一笔固定总金额,但金额的使用方式由招标方决定,等等。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如果项目工程的总价款是固定的,投标报价时应当适当提高暂定工程量的单价;如果只列出了暂定工程量的项目和数量,总价不确定,或者是只暂定总价,单项不确定,则投标方都必须谨慎考虑投资风险。

3.3 多方案报价法

通常来说,建筑施工企业都制定一个投标方案,但如果该工程项目的情况比较复杂,投标方也可以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在投标方案之外附上另一个说明,如投标方案某一项条款如果变更,则投标价格可以适当降低,等等,以此来吸引招标方,提高己方中标的可能性。建议方案应经过详细考证,以保证中标后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投标策略是建筑施工企业投标成功的依据、实现经营目标的保证、确保经营收益的前提。当前,参与各类国际工程投标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尽快适应国际竞争态势,强化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国际工程的中标率,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国际经营战略,熟悉国际竞争环境,整合企业内部资源,采用科学的投标报价策略,提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昌明,汤天伟.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投标中的弱势分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0(3).

[2]苟志强.浅谈投标报价策略与技巧[J].山西建筑,2009,35(25).

篇9

关键词:国际货运;企业;标准化管理

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实施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影响深远。该《规划》将物流标准体系划分为物流基础标准、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物流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五大部分,并且明确了国际货运业属于公共通用类物流标准。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标准有《国际货运作业规范》、《国际货运业务统计导则》、《国际货运通用交易条件》、《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运企业资质和等级评价指标》等一系列的国家标准,它填补了我国货代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为国际货运业的规范经营、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可以见证国家对货代行业的关心和重视。虽然这些标准是推荐性的,但是笔者认为,货代企业应比照以上标准的实施,在企业管理的具体方面做到:

一、培育掌握标准化贸易运输术语的专业人才

国际货运是因应国际贸易产生的,国际贸易运输术语有其专业性和特定的含义,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对应的标准,各种国际贸易运输术语对应了货物不同的费率、风险和责任,因此作为货运人必须熟练掌握贸易运输的基本术语和衍生含义,理解透彻其中的费用构成和贸易买卖双方的义务权利,这样有利于开展业务活动以及为处理业务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客观依据。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提供增值服务的货运企业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运输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将国际货运的知识与具体的贸易业务相结合,才能在揽货、订舱、报关、报验乃至提供一揽子物流运输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精准、快速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有效界定货主、承运人和货运人的风险角色。

二、合同条款的标准化

国际货运人扮演多重的身份,既可能是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者、设计者,也可能作为物流经营人与货物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签发货运单据(提单、运单)。因此,货代企业应根据《海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海运条例实施细则》,将货运人、无船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的法律责任进行清晰界定,作为海上运输合同的条款也需明确与托运人、收货人的关系与责任,特别是签发的提单对客户的责任条款,发生海损、货损,延迟、错误交付货物等国际货物运输中遇到的争议情况和仲裁条款,作为无船承运人的免责和责任条款,在合同中尽可能使用国际化的标准术语进行明确。国际货物运输的货物标的往往价格不菲,而且运费也非常可观,如果不明确各方的责任,海上运输发生的意外和损失,足以对轻资产型的货代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业务流程的标准化

国际货代企业一般的货物出口业务流程不外乎揽货人员接受客户委托、报价、接单、订舱、录入资料、安排装箱、报关报验、缮制提单、收取费用、发放提单等环节,如果是安排综合物流和多式联运货物运输,环节更加复杂一些,操作业务人员需不断跟进与货主的沟通与联系,在这个业务流程包含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三者的结合,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直接决定了物流的增值程度,货代行业实施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显得十分必要。货代企业在梳理目前的流程基础上,对每个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改善,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在工作岗位上,因事设人,根据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实施设置具体的工作岗位,并且设定相应的工作职责, 只有将货代业的业务流程固化和标准化,才能有效地消除工作中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使整个业务流程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才能围绕提高客户满意度提供标准优质的服务。实施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也是明确货代企业责任,确保货物快速、安全、准确到达目的地的重要保证。货物的运输过程,是不断反复的确认和资料修改的过程,而最终货代企业交付的提单或者货运单却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这就对货代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行业务流程标准化,为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国际货物运输单证的标准化

根据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UN/CEFACT)的测算,一票货物在交易中平均要涉及27个贸易参与方40种单证,而我们外贸运输中经常用到的单证有托运单、 报价单、放柜通知书、提单、订舱计划表、担保函、运费到付通知书、货物运输协议等等,如果在业务流程中使用标准化的运输单证,将会大大提高货代业操作的工作效率,并且减少由于单证不符造成运输链中断引起的货物延误、滞关、压仓、退货等造成的损失。运输单证的标准化需做好相关的术语定义,单证格式的标准化以及代码、数据的标准化表达等。

五、进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会计;问题;对策

一、国有企业加强管理会计的重大意义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的激烈,市场形势也异常严峻,在无数企业萌芽、并迅速成长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此,企业为实现健康发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必须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在管理上做出各种调整。而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建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认可,成为企业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慢慢发展并分离出来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着重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分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运用一系列的指标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预测、总结、归纳,为企业的经济决策和日常活动作出合理的规划,并有效帮助决策者尽快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

二、国有企业建设中管理会计的现状

(一)信息时代对财务管理的新要求。在原来的国有企业当中,财务会计人员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只能够对数据进行一个最为基础的分析,这对于未来国有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完全不能满足的,并且不能满足国有企业在信息时代以及大数据时代自身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因此,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后,企业的会计系统不仅仅需要对财务信息来进行处理,还需要对非财务信息来进行处理,如何能将这些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处理,获取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利的信息,是体现企业管理水平及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二)如何有效降低隐性成本。目前我国的很多的企业以及公司当中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的电算化,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要保证企业的效益,离不开成本的核算,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核算、以及如何实现成本节省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只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材、机以及公司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显性的成本进行核算,这些也是财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但这些成本的降低是有限的,要想进行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对隐性成本进行核算,隐性成本就是各个部门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的疏漏,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提升自身价值就要有效避免疏漏。(三)难以实现财务会计以及业务会计的融合。国有企业当中的漏洞主要就是存在于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数据的核对不一致,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的合作不够,会计处理逐渐的脱离了业务,也就是说会计人员失去了自身的决策能力,但是业务人员又是仅仅依靠自己自身的能力来对信息和数据来进行寻找和处理。两者之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员工素质及个人能力造成的,使得核算数据出现了分散,数据以及服务不能够进行共享;第二个方面就是财务部门会计工作中仅仅对数据进行处理,过分强调报表数据,不联系业务实际,与业务脱离,忽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不能够做到辅助企业管理的作用。

三、国有企业管理会计转型的策略

(一)区分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就是存在着一定的统一性、相似性的,财务会计在很多的方面都是能够体现出管理会计的特征的,同时在管理会计当中应用的很多的方法都是可以应用到财务会计当中的。现在很多的国有企业将管理会计的职能划分到了财务会计当中,只强调成本、预算、绩效等管理,而未使管理会计形成自己的体系,这样会对企业管理造成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两者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管理会计为财务会计提供筹资、融资的依据,财务会计核算又为管理会计提供分析数据,来辅助管理会计的正常运行。(二)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想要推进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就必须要着重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国有企业内部实现管理会计的顺利转型离不开专业管理会计人员,促使财务核算人员转变为管理会计人员的,才能满足企业运营发展的需求。这时我们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大家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职业技能;再者新招聘一批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资源共享。现在我国的很多的企业当中的财务会计人员要面临十分繁琐的核算工作,而实现会计转型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和管理会计的共享,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当中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对人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说我们要促进财会部门的职能的转变,使得会计从核算向着决策的方向进行转变。我们将管理会计的管理职能从财务会计部门当中脱离了出来,促使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各屡其职,释放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够更好的支持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