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了解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的了解

篇1

关键词:电气节能;绿色建筑;照明节能

本工程为英国最大零售集团TESCO(特易购)在南京的一家超市,位于南京河西的天印大道。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面积约46000m2。

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能源和环境问题举世瞩目,在英国,特易购推出的“节能店”概念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设计制造门店。如特易购的第一家节能店2005年12月在英国迪斯开张,该店比同类型同规模的普通店节省了20%的能耗,相当于每年节约电720000千瓦时,减少了3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该店主要通过在房顶安装透明有机玻璃以便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同时,还安装5个风力涡轮发电机发电,向店内15台收款机和传送带,以及各种节能设备如节能灯、节能烤箱、冷空气循环系统等供电。在中国,我们准备将此超市门店建造成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

中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定义: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目前,与电气专业相关的节能环保措施如下所述:

1 充分利用天然光

天然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的绿色洁净能源。目前利用天然光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导光管法:用导光管将太阳集光器收集的光线传送到室内需要采光的地方。

1.2 光导纤维法:采用光导纤维将光线引到需要采光的地方。

1.3 棱镜组多次反射法:用一组传光棱镜将集光器收集的太阳光传送到需要采光的部位。

1.4 平面反向镜反射法:用反光镜一次将太阳光反射到室内需要采光的地方。

1.5 光电效应法:根据光电效应把太阳光直接变成电能供照明使用,太阳能电池就属于这类换能器件。

1.6光一热一电一光转换法:用太阳光集光器将吸收的光转化为热能产生的蒸汽,用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作为照明电源。

本工程拟采用光导管采光系统,利用太阳光为楼道和地下车库提供采光,减少白天照明电耗。

2 合理选用光源、灯具及附件

2.1 商店营业厅宜采用细管径直管形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或小功率的金属卤化物灯;

2.2 荧光灯的选用

2.2.1 荧光灯应以直管荧光灯为主,直管荧光灯应选用细管径型(

(1)使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灯管,具有显色性、光效、寿命三大好处,虽然价贵,其综合费用反而更低。

(2)用实例说明和进行比较以飞利浦3种不同类型的T8型36W灯管为例比较列于表1(欧司朗、松下、GE和佛山照明电器公司的产品大体相同,参数略有差异)。

根据表1的使用灯管数,其年费用比较列于表2。

本表编制条件(参考值):

① 灯管价:前2种为卤粉灯管每支9元,第3种为三基色粉灯管每支21元;

② 使用双管灯具,含电子镇流器及安装费,每套350元,每年按10%计算折旧费,不计息;

③ 年利用小时:4000h;

④ 电价:0.6元/kWh。

(三) 比较结论

从上二表可知,虽该灯管单价高很多,但综合费用反而低了不少,因为灯具费用减少了,总的初建投资更少,电费也节省了。此外,还有以下好处:

a. Ra高,提高了视觉质量,适用范围更广;

b. 节能效果好,维修量减少,更符合节能和环保要求。

基于上述分析,本工程人工照明光源中荧光灯采用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T8或T5灯管。

陶瓷金属卤化物灯具有比石英金属卤化物灯更好的显色性、长寿命、光效高,也可用于商业场所的一般照明或重点照明。

2.3 灯具及附件的选用

2.3.1 对于提高照明系统的效率及达到照明节能的目的,不仅要合理选用高效光源,同时也要选用高效灯具。灯具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灯具高挂时宜采用开敞式结构灯具;而低吊的灯具可采用封闭式结构。

2)除装饰需要外,应优先选用直射光通比例高、控光性能合理的高效灯具。灯具的结构和材质应易于维护清洁和更换光源

3)除建筑装饰灯具外,室内用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7,装有遮光格栅时不低于0.6,室外用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5,室外投光灯灯具效率不宜低于0.6

2.3.2 对于气体放电光源,电器附件的耗电量约占照明系统总耗电量的10%~20%,因此推广使用低能耗的电器附件也是不可轻视的措施。

2.3.3 荧光灯以其光效高、光色可选、热辐射小、寿命长等优点,成为室内照明的主要光源,并广泛用于各领域。其镇流器种类分为电感镇流器和电子镇流器两种。

2. 3.2 性能比较和分析

传统电感镇流器(以下用符号“LB”)和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符号“SELB”)、电子镇流器(符号“EB”)的性能比较列于表3。EB按标准又分为H级和L级。

基于上述分析,本工程拟采用节能电感镇流器或L级电子镇流器作为荧光灯的配套镇流器。

3 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节约能源,降低运行维护费用。就照明管理系统而言,它不仅要控制照明光源的发光时间、亮度来配合不同应用场合做出相应的灯光场景,而且还要考虑到管理智能化和操作简单化以及灵活适应未来照明布局和控制方式变更等要求。由于系统中采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亮度传感器、定时开关以及可调光技术,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作,不但大大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较,可以节约电能 20-30% 。有一些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如 I-Bus 系统,还采用软启动、软关断技术,可使每一负载回路在一定时间里缓慢启动、关断,或者间隔一小段时间(通常几十到几百毫秒)启动、关断,避免冲击电压对灯具的损害,成倍地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如果使用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无疑将获得许多潜在的收益。在商业建筑中照明的能源消耗要占整个能源消耗的很大部分,其中公共照明最容易产生能源浪费,对这些照明设备实行定时开关控制,甚至按照作息时间和室外光线进行预程调光控制和窗际调光控制,可以极大降低能源消耗。

由于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系统中采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亮度传感器、定时开关以及可调光技术,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作,不但大大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较,可以节约电能30%。

i-bus工作原理

i-bus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下图进行简单阐述:

由上图可看出,i-bus 系统的智能面板开关替代了传统的面板开关,智能面板开关只与i-bus控制总线连接,智能面板开关通过总线发送信号控制相关的驱动器即执行器,从而实现对灯光等设备的控制,由此可见,i-bus 系统的结构是全分散型的结构,不需要任何中央控制器之类的设备,不同于上一代集散式控制系统,另外对灯光设备的控制是通过软件编程实现的,面板开关属于安全低电压设备,不直接切断强电进行控制,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面板开关的控制。

系统实施特点及优点

* 整个系统只需一条i-bus总线,没有大量的电缆附设和繁杂的控制设计。

* 控制模块安装在原有的强电箱内,不需单独的箱体。所有控制模块均为模数化产品,采用标准35mm导轨安装方式。易于检修维护和更换。

* 现场控制面板只需一条i-bus总线进行连接,采用24V安全低电压供电方式,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 功能修改、控制修改方便灵活,只需作小的程序调整,不须现场重新布线就可以实现。

* 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通过时钟,光线控制设定,自动运行到最佳状态,合理节约能源,方便管理和维护。

4 系统控制内容

南京乐购超市i-bus智能控制系统所控制的对象主要包括:

(1)地下一层及屋顶的车库照明;

(2)一到三层的整体照明(包括大厅、走廊、电梯厅等);

(3)一到三层的遮阳系统控制

(4)一到三层的风机盘管控制

整个超市的照明通过中央电脑控制软件进行控制,并与定时器、光线感应器相结合进行集中分散式控制。

5 系统控制方案

5.1 总体设计目标

按照设计的照明图纸,配置相应i-bus智能控制模块,达到控制方式灵活、方便的目的。对于该项目我们的控制方案主要有:

(1)中央电脑控制

(2)定时控制

(3)光线感应控制

(4)风机盘管控制

(5)遮阳系统控制

(2)中央电脑控制

使用中央电脑软件对超市的整体照明、空调及遮阳系统进行集中分散式控制。中央控制系统除了可以集中分散控制以外,还可以进行场景控制,如设定节假日模式或上班模式、下班模式、清扫模式。

例如 :

启动节假日模式,开启超市所有灯光,开启空调系统。

启动上班模式,定时开启超市主要灯光,关闭辅助灯光,开启空调系统。

启动下班模式,关闭超市所有灯光设备,关闭窗帘和空调系统。

启动清扫模式,关闭超市主要灯光,打开辅助灯光。

5.2 定时控制

对超市照明系统进行定时控制照明,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节能的功能。

例如:对于地下层的车库照明,可以设定夜晚8点~12点开启主要灯光,12点至凌晨6点关闭主要灯光,开启辅助灯光。

超市控制如:8点30打开辅助灯光,便于工作人员上班,9点30开始营业打开主要灯光设备,10点顾客离开,关闭主要灯光,打开辅助灯光,所有员工离场关闭全部灯光。

5.3 光线感应控制

超市遮阳系统可以利用光线感应控制器进行控制。例如超市的卖场办公室,在夏天白天自然光线很强的情况下,开启遮阳系统,拉下窗帘;到夜晚,光线暗淡的时候,关闭遮阳系统,打开窗帘。

光线感应器可以与定时控制器结合控制,会使效果更佳。

例如:在系统中对超市的照明和遮阳系统考虑使用光感与定时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充分利用自然光,合理安排照明的模数和组合,最大实现节能。

5.4 超市空调系统控制(风机盘管)

在南京乐购超市采用中央空调集中供暖/制冷,通过风机盘管到每个楼层室内空调供暖/制冷。

采用ABB i-bus智能产品实现灯光、电动窗控制的同时,实现空调的自动控制。

6 本项目的预算为:

灯光控制:300回路 预算25万

空调控制:每层10个点,4层共计40个风机盘管口 预算15万

遮阳控制:40组遮阳 预算5万

软件及附件设备:15万

预计:60万元人民币

按照以上控制思路预计一年内收回控制成本。

基于上述分析,本工程拟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7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新能源为建筑供热、制冷及供电。

建筑将与太阳能光伏电池设备一体化。随着传统能源――煤、石油及天然气的枯竭,能源危机问题严重,人们必须使用新的能源。太阳能与建筑结合起来,具有不占土地、利用现有的建筑围护面积、原地发电原地使用电能、不存在线路损失等优点,并且新建建筑时,选用大尺寸新彩色光伏模块作既可兼作建筑的外墙装饰,节约昂贵的建筑材料(彩色玻璃幕墙、铝装饰板等),而且能吸收太阳幅射,避免墙、屋顶温度过高,降低空调耗能。当发电功率超过用电负载时,可以通过逆变器向电网回馈电能或者采用蓄电池、电解水产生氢气等方式储存电能。在负载较大时,用蓄电池、燃气电池通过逆变器或者由电网补充所不足的电能,这样既能节约能量又能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有鉴于此,我们拟与制造厂合作将太阳能建筑系统(SPBS)技术应用于本工程。

8 采用楼宇自控系统(BAS)

楼宇自控系统(BAS)是近年开发并逐步推行的一项高科技楼宇管理系统,包括先进的硬件系统设备及优化的软件管理思维,与以往的楼宇设备常规管理比较,它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对于超市,夜晚是不需要空调的,自然在夜里是不需要开空调,为了保证工作开始时室内环境的舒适,就需要提前对建筑进行预冷、预热,另外室内温度是惯性很大的被控对象,提前关闭空调也可以保证室内温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变化不大,楼宇自控系统通过对空调设备的最佳启停时间的计算和控制,可以在保证环境舒适的前提下,缩短不必要的空调启停宽容时间,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时在预冷、预热时,关闭室外新风风阀,不仅可以减少设备容量,而且可以减少获取新风而带来冷却或加热的能量消耗。

* 1楼宇自控系统(BAS)显著的优点:

* 楼宇自控系统即将楼宇中所有的设备(包括空调、变配电、给排水、电梯、照明等系统)进行监视并通过计算对以上设备进行最优控制。该控制系统与人工控制系统比较,具有显著的优点:

* 1.1节省能源:

* 1.2节省管理费用:

* 1.3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 1.4提高管理可靠性:

* 1.5规范管理制度:

根据工程实际应用考虑,本系统楼控范围及系统目标包括以下几部分

(1)给排水系统

(2)电梯系统

(3)冷冻站系统和热交换系统

(4)照明系统

有鉴于此,本工程拟采用楼宇自控系统(BAS)。

通过以上措施,电气专业配合建筑及相关专业将本工程建造成符合中国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S].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S].

[3]绿色建筑节能标准GB/T 50378-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S].

[4]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Z].

[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S].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S].

篇2

(1)居住区环境设计整体性。

单就居住区环境设计行为特征而言,居住区环境设计偏重于与居住区环境整体效果营造与设计,艺术感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环境整体效果设计方案中,居住区室外建筑构件要素创造和居住区景观小品实体要素创造等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上述两种因素并不是最终为重要的,此时最为重要的操作程序即为居住区室外环境创造。应该了解到,居住区环境是由室外建筑构件绿化、室外建筑材料绿化、室外建筑色彩绿化和相应居住区景观小品要素共同组合构成。优良居住区环境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居住区环境物质具体性质,之后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优良居住区环境设计整体效果。假设此时并未对居住区环境进行整体效果控制与整体效果把握,即使居住区环境形态和居住区环境形式已达到预期标准,但却会带来一定矛盾感与违和感等。

(2)居住区环境设计多元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多元性主要是指环境设计人文因素、环境设计历史因素、环境设计地域因素、环境设计技术因素等于对应景观环境有机融合的一种表象特征。城市住宅群体环境中,既有风俗式建筑景观设计和异域风格式建筑景观设计,也有古典风格建筑景观设计和田园风格建筑景观设计。上述多元形态具有一定丰富性,内涵多样性和神韵多样性等显而易见,典雅风、简约风和狂欢风等也需被彰显。综上所述,多样性城市居住区环境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当在进行住宅选择时也可多样选择,以至有效达到预期居住目标。

(3)居住区环境设计艺术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艺术性是整体环境设计中的核心表现特征之一,环境设计内容均需满足环境设计原则和环境设计基本要求,以满足功能为主。此处所提及的功能主要包括居住区环境设计使用功能和居住区环境设计观赏功能等,上述两种居住区使用功能均不能被抛除。居住区室外空间则主要包括居住区环境有形空间内容和居住区环境无形内容等,应该了解到,有形空间主要包含形态内容、材质内容、色彩内容和景观内容等,有形空间艺术特征通常情况下表现为建筑环境对称与均衡、建筑环境对比与统一、建筑环境比例与尺度、建筑环境节奏与韵律等、但五星空间艺术特征则与其不同,其主要是指室外空间所给人们带来流畅感受、自然感受、协调感受以及相应舒适精神需求等。室外有形空间和室外无形空间的全面体现即为总体环境设计过程中最终表现形式。

2居住区环境设计基本原则要素分析

(1)建筑为主体原则。

居住区住宅区环境设计中,住宅区环境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整体室外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都要充分考虑建筑主体因素,之后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筑主体因素进行后续相关建筑设计操作。室外建筑设计尺度、室外建筑设计比例、室外建筑设计色彩、室外建筑设计质感和室外建筑设计形体以及室外建筑设计风格等都应与主体建筑之间形成较为协调的关系。物质构成与精神构成有机统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住宅室外环境设计,然后达到环境设计整体目标和环境设计谐美目标等。

(2)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原则。

广义而言,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从实际角度而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所以我们应优先考虑物质层面使用要求和物质才能免舒适度要求,建筑设施齐全和完备设计技术缺一不可,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室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中最为重要一点,具体环境满足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方便因素和人的安全因素等,通过此种原则方赋予居住区环境设计工作的价值性和实际意义性。

(3)艺术设计原则。

营造舒适居住环境和建立方面居住环境是当前住宅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要求在环境设计中充分体现出美的规律和相应丰富文化内涵等。景观设计实际上即为一种艺术,景观设计是一门把握意境创造的艺术,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也在逐渐增多,环境审美需求迫切性和环境审美要求多样性等得到高度重视。

(4)绿化为辅原则。

住宅环境绿化概念比较容易理解,是指在居住区用地上进行树木栽植和花草栽植,通过栽植形成居住区绿地。绿地功能主要包括构件户外生活空间和创造自然环境等,前者存在是为满足各种休闲环境需要,游戏和锻炼以及散步等均可;后者则利用环境设施,运用树木栽植手段和草地布置手段以及景观小品设计手段等进行优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此处需要提到一点的是,植物色彩和植物造型具有一定多样性,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类型和形象及特点等。可对植物原有自然造型进行人工改善,之后在此前提下设计出植物图案,乔木、灌木、花卉、草坪,这些植物可以单独布置与设计,也可将这些植物结合在一起,周围环境设计中具有一定灵活性,只有灵活设计才能创造出恬静视觉氛围和优雅视觉氛围。

(5)景观小品点缀原则。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景观小品设施布置,最为常见的即为雕塑布置、水景布置、灯具布置、桌椅布置、凳布置、阶梯扶手布置和花架布置等,上述居住区景观小品色彩丰富且具备多种形态,景观小品布置可以给人们居住生活带来一定便利,同时也会给室外空间增添丰富意境和情趣等。居住区景观小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即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居民审美需求,使用性和观赏性共存的下品设施,小品设施尺度和下品设施比例等均要满足具体人体功能要求等,同时也要满足环境协调原则,将色彩与质感等于居住区整体环境相互对应,其布置的位置除符合使用的要求外,还应遵循构图的美学法则。

3结束语

篇3

环境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它是利用艺术设计手段来对室内外环境进行科学而又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该专业教学体系还不是很健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等行业快速的崛起,这就使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环境背景下,科学的创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成为社会人群热切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契合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计要基于市场的需求,采取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围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展开的。同时,还要合理的修订该专业教学体系,致力于使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成为多专业、多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建设该专业良好基础教学平台的前提下,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对实践性教学进行强调

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乏味,因此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课堂时间,帮助学生能够对现代建筑结构和传统民居结构进行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采取适当的安排学生去实地考察相关现代建筑和传统古民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该专业教学理论事半功倍。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和思考实践项目或建筑结构;其次,学生结合考察的分析和思考结果提交相关的实践报告;最后由教师运用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对报告进行总结与评断。在这个过程中,原本空洞乏味的专业知识理论课转换成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了抽象知识与具体生动知识的灵活转换,使同学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与应用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要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包括构建自己的实训基地,同时与相关企业或公司签订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向一线工地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适应设计公司的工作内容,熟悉项目运作流程。此外,对于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校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推荐,并将其纳入企业或公司,作为该领域储备人才,学生在毕业后便与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局面。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社会相关资源

为了使学生能够时刻把握环境设计领域市场需求走向,高校应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办理交流会或学术讲座的办法,适当的邀请一些相关企业管理者、优秀技术工人、项目经理或知名设计师到学校来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成功的环境设计案例,掌握设计公司的项目运作和管理手段,从而能够协调好施工流程与其他环节之间的有效配合,从而对施工工艺和最新材料进行更好的掌握与了解。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要适当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案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更依赖于教学,新形势下的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时刻把握住社会潮流的前言。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能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授课,要适当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方案,并与本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使授课形式更具创新特色。针对于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自行的分析与理解,使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与灵活应用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大力提倡教师结构的双轨制

现阶段的教育部门大力提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执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的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提高,从而满足双师型教师资格。此外,教师还要与设计公司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学生共同分享在工程实践中获得的环境设计经验。另一方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要重视产学研教学的一体化,学校可以结合该专业的特色,适当的建立景观设计、软装陈设和室内方向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配备不同专业技能的教师,学生对于工作室学习具有选择权。工作室的建设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设计公司的项目,增加了其实践项目的经验。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是该课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力开展该专业实践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能力,并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社会和市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环境设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课程;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作用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主要研究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两大内容,是以建筑为母体,向室内室外两个空间衍生的多领域的艺术设计,它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它所研究的对象总是围绕着建筑进行,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需要有建筑学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很多高校,由于缺乏建筑学背景,同时又不能充分认识到建筑设计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方案设计存在以下问题。

1.1设计停留于外观效果

因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大多是艺术生,受艺术熏陶较多,思维方式上侧重于视觉效果的表达,加之对艺术效果的表达也有较强的表现能力,所以做方案时,往往只注重设计方案最终呈现的图面效果好不好看,艺不艺术,潜意识里把它当作了墙上的美术作品,而忽略了设计方案的实用性,较少关注是否解决了具体的问题,以及能否被人很好的使用。对于环境设计方案最终是要投入施工,变为现实的物质产品意识薄弱。

1.2功能分区意识及能力较弱

功能分区即将空间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使不同要求的空间得到合理布置的方法。可以说,功能分区是设计的基础,是保证所设计之物能被合理使用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关乎设计的成败。然而由于大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并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来进行这种训练,相关课程的开设对此也没有充足的重视,因此使得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功能分区排布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对项目的主、次、内、外、闹、静等功能进行合理安排。而且环境设计的学生通常在拿到任务书后,只想设计的风格、材料和色彩,很少思虑方案所涉及的功能、分区、排布、整合问题。故很难挖掘出项目所要达到的具体的使用目标,如被谁用,怎样用,多少人用等一系列问题。

1.3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薄弱

空间流线组织是指把若干使用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空间体系的方式。它需要根据各使用空间的特点和功能要求组织空间,以保证室内空间流线的顺畅合理。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因其使用性质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流线组织特点。尤其在现代综合性建筑物中,流线组织亦是复杂的。所以设计中必须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最终实现建筑空间的方便舒适。而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建筑空间的流线组织,缺乏专门的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常常不能很好的组织规划人流,而造成人流的交叉、干扰。尤其对于复杂点的建筑物,流线组织设计更是陷入混乱,突显空间流线组织能力的欠缺。

1.4建筑结构知识欠缺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骨架,是建筑物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建筑结构安全、适用、耐久,建筑物才会安全、适用、耐久。因此,建筑结构知识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意义重大。但是目前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建筑结构知识极度欠缺,不仅不清楚建筑结构的种类,更不清楚具体结构中,哪些构件承重,哪些构件围护,这就导致了设计中常常随意挪移承重的墙柱,添加超重的设施,任意分隔室内空间,完全不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体系,造成设计方案仅仅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在现实中不可行。

1.5不了解相关建筑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规范是建筑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定,目的在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只有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的建筑设计规范,在进行环境设计时才能有的放矢,不偏离基本的设计原则,也能让设计方案更加实用。然而现在很多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对规范比较冷落,没有切实认识到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对于设计的规范性要求很陌生,致使设计方案不能有效的投入到实际的建设和使用中。

2建筑设计课程的建设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研究建筑物的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建筑空间的合理确定,建筑平面功能的合理分区布局,空间流线的组织,以及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结构知识;并学习建筑外部空间的尺度和组织方式,协调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从总体布局到功能细化的合理的设计程序,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建筑设计课程能从以下方面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2.1训练学生的功能分区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拿到设计任务书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对任务项目的内容要求进行功能分区,这是一个熟悉任务书要求,并对任务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要清晰的知道各功能的具体设计要求,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理出大的功能分区,找出附属的功能关系。如果这个步骤不能分析明确,那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必定不堪一用。所以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功能分区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必须经老师把关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设计。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的这个环节,学生们的功能分区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训练。

2.2训练学生的空间流线组织能力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空间流线组织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在功能分区之后,学生们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各功能分区的位置。并在空间组合时以主要空间为核心,安排次要空间;将对外联系的空间靠近交通枢纽,将内部使用的空间放在相对隐蔽的位置,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处理各空间的联系与隔离。同时根据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在流线组织中使集中有序的人流以最短捷的流线集散;使集中无序的人流减少对安静活动区域的干扰。在这部分的训练中,学生们需要明确各种流线的特点、规律和功能要求,绘制流线分析图,反复推敲,深入研究,使建筑空间舒适、顺畅、高效。

2.3补充建筑结构知识

建筑和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内容是进行建筑物的设计,为使建筑物设计合理,要对所设计之物进行结构选型。因此,设计者应充分了解各种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点和应用范围,掌握结构的概念,使建筑功能、造型和结构达到完美的统一。

2.4增强设计规范的了解

建筑设计课程之初,学生需要针对设计任务进行资料搜集,其中一项就是查阅与设计任务相关的设计规范,并在设计过程中以规范为准则,严格遵守。尤其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更是不能逾越。因为国家制定的防火规范是各类建筑空间人流疏散组织的依据和法规,关系到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容忽视。学生们在查阅和设计的过程中,对规范的反复思考和应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对设计规范的了解和掌握。

2.5熟悉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

通过建筑设计课程对建筑物的一步步具体的设计,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和相关规范的学习,学生们对建筑物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于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能有切实的体会,并对建筑设计牵涉的相关知识也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从而能很好的熟悉和掌握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

3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通过对建筑设计方案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增强了学生的功能分区、空间流线组织能力,补充了结构和设计规范的知识,让学生们熟悉了建筑物的设计特点和设计要求,为其进行室内外空间组织和规划提供了必要的知识体系支撑。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课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加大建筑设计课程的课时和比重,是环境设计专业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人才的客观必要。

参考文献:

[1]江寿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课程的定位与定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S3):38-41.

[2]黄信.浅谈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设建筑学课程的必要性[J].山西建筑,2009,35(9):36,42.

[3]辛艺峰,黄建军,熊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系列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3):55-59.

篇5

关键词:品牌形象;环艺设计;教学方法

1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中,品牌形象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主要课程在开设,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相对较少。也有相关院校在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计中加入了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据实际调研,品牌形象课程的开设也是时展的结果。首先从专业角度来讲,环境设计是一个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尤其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越来越成熟,环境设计教学逐渐向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在这样的契机下,开设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其次,从市场选择的角度来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专业品牌应运而生,很多企业着力打造高端品牌,相应的连锁产品与空间设计得到重视。因此,不管是从专业培养还是社会需求的角度,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开设都是必需的。

2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

视觉传达专业教师更多从产品本身展开,大都侧重CIS和VI内容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有关VI手册制作的能力。把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体系该怎么进行呢,如何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中来贯穿品牌形象设计与环境设计的关系呢?如何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把平面知识与环境设计知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设计思路,掌握丰富的设计方法,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重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三方面展开探索。

2.1教学方法求时效

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针对品牌形象设计课程,这种办法也一样有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所处的生活与教育环境及接受专业知识的速度不同,这些因素影响其对艺术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作为教师在课程开设之初要对学生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依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接受程度,采用与之相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针对品牌形象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的大方向上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模式。即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述、优秀案例的临摹以及实地调研与模拟实践设计作业相结合,环环相扣,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品牌课程知识的掌握度。这就要求在开课之初,教师对整个教学阶段尤其针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掌控。首先,针对基础理论阶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进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临摹五幅优秀案例作品,让学生初步把握品牌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关系。其次,在调研阶段采用引导式教学,即依据设计自己未来的公司品牌为题进行前期调研,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最终,在教学中发现各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教师要详解课题的重要环节,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去分析、研究,逐步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设计的习惯。另外,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利用设计的概念以及方案设计过程去指导学生从设计的特征、风格、地域以及时代等角度打开个人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用形象的,充满情感和想象的方法进行创造。

2.2教学内容求融合性

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更多的是视觉传达的内容,比如CIS和VI内容是基础内容必不可少的,通过导入式的案例与环境设计内容相结合。首先,通过引入连锁品牌设计,如安踏、肯德基、万达商场等案例的导入与商业空间设计知识的融合。其次,引入企事业单位的VI手册的讲解,引导与办公环境设计知识的融合等,重点培养学生有关VI手册的了解与制作能力。最终通过介绍设计到位、实施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内容,让学生了解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在讲述品牌设计课程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不同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知识,融合相关的企业经营知识,比如消费者心理学、相关营销学知识等,最后确定该课程的主要设计内容。并通过设计自己未来工作室品牌形象设计课题,包括工作室logo,以及工作室室内环境的设计内容,初步掌握品牌形象设计的内容与流程。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任何一个课程的进行都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是教师必备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讲授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结合多门类来灌输知识,争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3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针对品牌形象设计这种知识融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习惯,发挥创造潜力等具有推动作用。另外,课堂灵活性还在于由学生来讲老师听的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调研和设计专题作业做成PPT的文本,给所有老师和同学展示、汇报,同时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胆识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多列举有特色的案例,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3教学目标的体现

品牌形象设计作为环境教学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既要让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设计能力。因此,要让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点,还要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首先要细心研究优秀案例,积极学习比较好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技巧。其次要勤奋,随时把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想法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提高。再次,具备开阔的眼界。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有较大的进步。除了养成以上的学习习惯外,学生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灵活的教学模式的目的就在于不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把自己的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表达出来,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将他们的作品推出去。

4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开设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是有必要的,也是时展的需求。作为教师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摸索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静.综合性院校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10(4).

篇6

关键词:环境设计 人才培养 重构 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20-02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因此当下迫切需要建立起跟上时代步伐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是在保留传统书本教育的基础上,更多地加入实践类的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印证,重视教学、课程安排、设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因此,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大大提高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到来,在对环境设计专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机遇。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需要改变,要确定更加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适应时展的专业型环境设计人才。

(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设计类产业的快速发展,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也从传统的应用型过渡到应用技术型,尤其在环境设计行业方面,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在量上有所提高,更是在质上有着更高的硬性指标。

当前,各大院校的设计类专业都在不断进行完善,通过开展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地融入到设计行业。但是,设计行业是需要以灵感、创新和审美为依托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设计的发展步伐。这就要求高校要依据设计行业的特点,对环境设计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制定全面的培养目标,夯实设计专业知识。

(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

首先,应当拒绝单一的培养模式,拓展培养思路,并加以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辅助,如“慕课”“微信”等手段。其次,增加与其他学校、企业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再次,完善评价系统,综合全面地进行评价,完善师评的同时,增加互评、自评、实习企业评价等。最后,提供更多的可以实习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大胆走出去。

三、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对课程设置进行修改

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停地进行调整和改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在刚入学的第一年,主要以基础学科、文化课程为主,设计系可以不对专业进行具体细分。二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特长进行具体的选择,并开始学习识图、制图、环境设计等。三年级,增加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课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四年级,以社会实践为主。

(二)工作室的有效推广与利用

学校应当破除班级的界定,选出专业的教师设立工作室,把学生的业余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在工作室,学生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的学习,也可以参加设计比赛,尤其是社会上的大型设计类比赛,这样学生既得到了锻炼,又能学到别人的长处,获得提升。工作室的推广与利用,能够有效地解决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少这一问题。另外学生还可以参与导师的项目工作,导师对学生进行广泛培养,重点选拔,适当进行奖金的鼓励、研究生的保送等,把学生从荒废的业余生活吸引到工作室中来。

(三)实践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课堂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实践。实践的内容可以多样化,比如企业参观、到其他院校的交流学习、写实、市场考察、建筑物参观、知名设计作品的点评等。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去北京进行中期的考察活动,参观四合院、水立方、B巢、颐和园等景观,了解学习设计理念,也可以到中央美院、首都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与学习,还可以去故宫博物院看一看古人的设计作品。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自省不足之处,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加强合作

1.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合作

学习环境设计,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与设计有关的科目,也要提高其他专业课的水平,如音乐、文学等。心中有爱,设计的作品就会有灵性;心中有美,设计的作品就会鲜活。“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是那样的寂静与平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又是那样的盎然生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是那样的大气磅礴。把这些古典的元素加入设计中去,会让设计作品生花。

2.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强大的人都有弱点。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也有其特别之处。多与其他院校合作,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企业获取人才的主要途径就是招聘高校毕业生,因此学校应当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一方面学校能够为自己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习空间;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实习生的日常表现,来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

(五)打造高精尖的教师团队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环境设计专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能力,更需要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设计构思。在以前的教学模式当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成长进步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要过硬,除了应有的学历水平,还应当具备出色的实践经历,如真正参与设计了哪些作品,获奖的有哪些。学校还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设计名人定期进行讲座来提高师生的设计水平,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四、当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多为年长的教师,他们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学内容却相对陈旧。年龄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约,导致他们很难突破固有的教学习惯。教学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导致学生灵感无法爆发。

(二)设计制图缺乏水平

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就是进行设计制图,当灵感在脑中形成,学生应当有能力将其展现在图纸上。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制图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方法,这就造成设计尺寸误差大,比例掌控失调等诸多问题。

(三)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是以班级为单位,甚至进行评比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这就造成了无法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无法有效锻炼每位学生。一部分学生甚至会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五、针对传统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策略

(一)完善学分制度

学分只是学生完成学习的一个参考,并不能成为全部。适当调整评价体系,调整师评、自评、互评、企u所占比例。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能够把创新设计思路表现在具体设计中,才是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

(二)明确培养方向

在确定培养方向之前,应当充分调查社会需求,清楚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设计人才,明确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能够完全顺兴社会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参考,摸清行业发展规律,定位准确,对症下药。

(三)改革教学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上,为学生灌输教学思想与设计理念;课下更应该让学生走近设计。设计创作不是空想,而是要符合建筑物的特征,注重应用性。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设计也应当因地制宜。通过实地考察,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设计。

(四)打造高端教师团体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师,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前沿的设计理念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高校应该为设计专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走出去才能了解外面的行业发展前景与需求,才能带回有价值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因社会实践或设计作品而忽略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胡议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的思考[J].才智,2015(12).

[2]梁旭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长春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3]潘慧锦,陈淑飞.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4(6).

篇7

摘 要:本文通过归纳空间之美的概念以及阐述设计的目的,了解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来研究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体现过程,如何将具体的美感和功能性相结合,利用虚实、错落、层次等表现手法,利用不同的材料,营造不同风格的空间,同时提升空间中的艺术品质。

关键词:空间之美;环境设计;体现

引言

美在中国的语言中是一个含义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所讲述的是一种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描述出来的欣赏。一般来说人对美的知觉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客观性的,比如建筑环境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展现出一种规律又均衡的意境美,而这种意境美,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建筑境界的空间之美。空间之美与空间中的环境设计息息相关,体现了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方法与审美高度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空间营造过程中如何进行更好的设计,空间设计如何虚实结合、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等等,对空间环境设计的美感体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空间之美的概念和设计目的

关于空间之美最早的概念是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一种舒适品位、休闲情趣的追求,或者说是对不同的空间设计风格或严肃或轻松的表现方式。空间之美的设计理论概念,实际上就是指一种以视觉传达和空间设计槊浇槭侄危通过环境设计主题的设计过程,起到了传递美感的作用。它在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学科领域,运用科学范畴的理性思维更加合理的划分空间中不同功能区域,再加以人机工程学等理论使空间设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使用不同设计领域的综合概念和技法,对各种风格的空间整合,并且进行综合的体系化建设。

若想在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展示空间之美,不能仅仅进行简单的空间设计,而是需要在整个空间设计中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能给使用者带来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以及与心灵的互动所带来的美感,使之进行有效的交织体会。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和各种设计风格的表现淋漓尽致地展示空间之美,让使用者体会出无限的美感,在空间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身心的放松,最终达到一种环境之美与心灵之美的融合,这才是空间之美表现的目的所在。

2空间之美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设计的内在需求,这种空间的美感和所营造的意境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风格。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会运用到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实践中通过现代、复古或其他多种风格的设计,给人一种浓厚的艺术美感,形成一种空间之美。这种空间之美对环境设计欣赏者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设计和建筑存在及建造的灵魂。

因此在实际的环境空间布置中,应当尽可能的简化空间中繁琐的部分,在布局上应该更加合理和具有秩序感,利用空间去表达美感,充分的考虑到不同空间的具体风格定位及巧妙的运用隔断划分空间,更加具有功能性、私密性、舒适性及美感性。

3空间之美在环境塑造中的表现

美是一种带有意境和生活情趣的概念,这种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和轮廓性,这种空间的美感和意境的美感就是人类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表现过程中,虚实结合的空间之美就是空间布置的设计点之一。例如,中国苏州四大名园,巧妙地把有限的空间虚实结合,组合成变幻多端的景致,在园内更是运用框景、借景和层次设计等手法巧妙地表达了中国园林古朴的美感。中国的古建筑虽已加上了时间的符号,可它设计的思路与设计的方式直至今日仍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其空间层次的美感也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展现在观者面前。而这种空间的美感与环境设计之间的贯穿,正是提升使用者审美品位的主要因素。时间虽在变,可人们崇尚的经典却依旧是心中不变的永恒。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空间之美的设计应当落实在建筑的不同范围和涉及区域,进行单独的个性化设计。比如说同一个建筑的不同区域,其空间属性不同,那么对于空间之美的设计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进行空间创作和美感设计时,应该使空间属性与空间意境的要求进行一一对应。有时某一个区域的空间之美有可能和功能性结合得非常特殊,或者在与功能性结合过程中表现出一个空间多个功能需要的体现,因此每一个实用性与空间之美都有着不可分离的一种对应关系。

4结语

在研究空间之美对于环境设计的重要性的过程中,通过展现环境设计中不同的意境强化空间之美,也运用艺术美感为使用者达到生活品位的提升,使人们对于空间之美与环境设计之间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审美能力。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展示要具有舒适性和创新性,使其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力.论空间抽象因素在装饰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05-108.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人性关怀;幼儿园;艺术设计

幼儿园活动室是为幼儿提供的自由活动场所,幼儿可在该室内完成游戏、绘画、唱歌等课程任务,从而使幼儿从中学习和接触新领域的知识。对于幼儿来说,影响幼儿学习与成长的不单单是来自于知识层面,其活动室的环境也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在幼儿学习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对于幼儿来说,活动室的环境设计会给幼儿的行为、心理及生理均带来影响,这些影响虽不会立即反映在表面,但实则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长此以往会给幼儿的综合能力带来极大影响。这表示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设计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生长需求及教学需求,使其给幼儿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的帮助。

1幼儿特征对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1.1生理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打造更舒适、更良好的活动环境,使幼儿在活动室中能够自由学习。活动室作为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环境设计会关系着幼儿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对于4~6岁阶段的幼儿来说,其身高普遍是在96~100cm之间,活动室内的各个尺寸需根据幼儿的平均身高来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该年龄阶段的幼儿其四肢基本已具备了弹跳、攀爬、跑步等技能,活动室的环境设计需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各个生理条件,且室内色彩也尽量以鲜艳为主,室内家具及空间都能满足幼儿的各个运动行为需求。[1]

1.2心理

大多数幼儿在该年龄阶段时都已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在逻辑思维上还处于初级状态,但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色彩认知以及方向认知都已逐渐形成。对此,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艺术设计可从室内形状、颜色、结构等方向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刺激,进一步增强幼儿感官的认知力。可在室内设计一些兴趣空间,在空间环境内专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锻炼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力,同时也从环境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对事物有更明确的认知。[2]

1.3行为

幼儿在具备一定的肢体行动力后,其行为方式会开始变得复杂,对于幼儿行为的发展来说,幼儿园活动室的内部环境设施能够对幼儿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会增强幼儿与他人的肢体交流。在活动室的艺术设计上,其设计方向可选择具备情感的行为设计,如抚摸母亲脸庞的图像设计、打招呼的动作设计等,幼儿在该环境的活动中能够掌握行为的互动方式。[3]

2基于人性化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

2.1功能方面

在人性化关怀视角下,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功能艺术设计上,其主要包括空间设计、家具设计及玩具设计。在空间设计上,活动室作为幼儿开展各个活动的重要场所,该环境的设计面积需大于50㎡,室内空间无需摆放课桌,应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能自由的进行各种行为活动。在家具设计上,活动室需充分考虑幼儿的日常需求,设计小型图书架、小桌椅、玩具箱等,在满足幼儿活动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多变和多样化功能的家具,可将家具和室内墙面进行结合设计,减少家具占地面积,为幼儿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在玩具设计上,设计者需充分考虑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设计一些具有益智、提升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运动力的玩具,使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在物质的帮助下得到提升。

2.2感官方面

在幼儿园活动室感官艺术设计上,其设计内容主要包含色彩、光线、装饰设计。在色彩设计上,需结合幼儿活泼的性格,设计愉悦、轻松的色彩搭配。幼儿对空间颜色有一定的敏感度,也更偏爱丰富的色彩,所以在设计时,需合理运用各个颜色的搭配,但不可过于鲜艳,避免给视觉神经带来刺激。在光线设计上,光是环境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幼儿在活动室内正常完成各种活动的基础条件。按照幼儿园建筑的设计标准来看,幼儿园活动室窗户与地面之间的比例应为1∶5,而该数据也表明活动室内的采光要求较高,需确保让幼儿视觉保持舒适的状态,能在自然光下进行各种活动。设计者可在窗户上设计不同的色彩组合,使自然光透过窗户形成不同的颜色,让活动室内的颜色更加缤纷多彩。在装饰设计上,幼儿园活动室的室内装饰重点应在四周的墙面,设计者可根据活动室面积及结构,运用丰富的色彩及线条来打造生动的室内形象,减少复杂的装饰设计,可在设计初期让幼儿参与到墙面装饰设计中,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也使活动室的整体风格更适合幼儿的性格及喜好。

2.3个性方面

幼儿时期作为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时期,所接触的教育、知识、环境均会给其人生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幼儿园活动室在设计时,需对幼儿的性别、性格、认知程度等进行合理设计,设计出符合幼儿生长要求的室内风格,了解不同阶段如小班、中班及大班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加强对不同阶段幼儿心理的关注,设计出符合幼儿个性的室内风格。

3人性关怀理念下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3.1科技化

科技的发展给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极大影响,为我国环境设计方式、设计范围、设计领域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幼儿园活动室的环境艺术设计上,设计方向可借助一些科技手段对活动室进行多媒体设计、采光设计、自动化技术设计,还可安装红外线警报设施,为幼儿的日常安全带来有效保障。

3.2多元化

传统的幼儿园活动室设计会给幼儿提供一些滑梯、沙地、游戏等活动区域,而在未来幼儿园的活动场地会更大,幼儿能够在宽阔的游戏室内完成各个游戏,并且布局更丰富,室内主题活动区域更多,使幼儿的能力发展得到有效提升。

3.3生态化

传统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设计大多会配备一些电子设备,这些设备使得幼儿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好奇。对此,在未来的幼儿园活动室设计上,可在环境中融入自然元素,增强室内绿色植物的种植,让幼儿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时还能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此外,幼儿园室内环境在装饰上,需选择环保型材料,减少对幼儿身体的伤害,使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设计更加生态化。

综上所述,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于幼儿环境建设来说,其设计方向不仅要从环境的功能性上进行考虑,还需结合幼儿的感官及个性来进行设计,使其满足幼儿的日常活动需求,也能满足幼儿的成长条件。

作者:宋美儒 唐建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占兰.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现状——与1992年幼儿园质量状况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6(02):3-10.

篇9

(1)居民行为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人类行为是人类心理的重要反映,同时人类行为目的和人类行为动机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人类心理需求和实际需求。因为人类是居住环境的重要主体,人类心理因素和人类行为因素是具体环境设计过程中的依据与根本。从实际角度而言,居住区居民行为主要分为室内行为和室外行为两种,可利用人类文化和人类社会行为等对基础性居住区环境设计进行有效利用。

(2)居民行为特征要点分析。

居民行为在居住区环境内部的表现成丰富多样趋势,同时具备一定行为随意性和行为偶然性,但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居民行为表象中,居民日常行为实质上具备相关规律性,以下是详细介绍:第一,目的性强。目的性强是整体居民行为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这类居民群体中的基本方向性也相对较强,居民行为路线一般较为固定且路程距离被预订为短距离,所以此时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应遵循这一居民活动特性和居民活动路线,反之则会被抄近路而破坏整个设计以至达不到预期居民区环境设计效果。第二,无目的性。无目的性居民行为特征中,居民具有无目的移动性特点,这类居民主要是指没有确定目的而随意进行区域性移动的人群,无目的性居民方向和无目的性居民路线并没有固定选择,有时最短行进路线也并不是其最佳之选。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基础性活动时间与交往行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活动时间越长,其自身内部交往行为发生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延长无目的性随意移动居民群体的基础性活动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也是我们在进行环境设计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3)居住区环境与环境设计。

广义而言,居住区环境群体中住宅内部环境才是核心,具体居住区建筑以居住区内环境形式存在,而住宅部分则被原定为基本外部居住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环境,其居民拥有此环境的占有权,但是居民外部环境则归全体居民成员共有。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为满足居民的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居民创造经济、实用、美观、合理、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环境设计不仅关系到技术,还关系到艺术创造的过程。

2在尊重居民行为基础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原则综述

(1)注重实际调研与分析。

居住区环境设计质量评估并不是由开发商和相关设计师所决定的,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其应由环境使用者居民来进行对应判断操作和决定操作等,此时环境设计师应该进行充分调研和实际分析,在整合主要调研结果后按照调研信息进行后续居住区环境设计。

(2)对居民区内部居民行为习性等加以重视。

居民与居住区环境关系十分密切,但此种关系要求特定人群与特定环境二者联系起来,在居民区中,居民会进行一些长期活动,活动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特定活动模式和相关特定居民行为习惯等,居住区环境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尊重特定人群行为习惯,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以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民需求。

(3)以居民需求为主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民心理需求主要包括居民心理领域性、居民心理私密性、居民心理个人空间性和环境认知心理效应等,上述居民心理需求决定着最终居住区环境设计模式和环境使用方式等。换个角度而言,居住区环境设计同样影响着居民心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应将居民心理需求放在首位,这样做出的居民区环境设计才能达到居民使用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3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点综述

(1)对空间层次序列进行合理改造。

人类心理活动与人类最终行为表现密不可分,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也会对居住区环境空间造成影响,二者呈动态发展态势,所以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应以当地居民行为心理因素为设计标准。传统式住宅空间层次序列发展经历了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转变,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四合院的檐廊虽是交通空间,但由于使用人数较少,交通作用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成为室内外空间过渡的关键和引发交往活动的主要因素。现代居住环境中,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传统水平方向居住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下经济发展需求,此时需增加居住安全性和室内空间性能,外部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提供一定私密性居住空间,此类空间层次要各不相同,运用此种方法便能有效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宽敞的广场空间和通透的广场空间使得居民可以进行自由运动和休闲与激动等,广场角落、广场转角和相关过渡区等需进行细腻处理和精心布置,适时添加坐憩设施,有效利用不同结构的遮阳伞并结合植物绿化进行私密空间创造,此时的私密空间需满足符合人体尺度和围合感等要求。只有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才能使不同的活动主体各得其所。

(2)在环境空间建立时使其具备一定可识别性且建立居民归属感。

失败景观设计和毫无特色的住宅建筑使得居民感受不到环境设计所带来的魅力和美感以及惬意等,居民只能够单纯借助小区宅楼编号进行具置找寻,实际并无归属感可言。从实际角度而言,要将重新建立起居民归属感与安全感,在环境设计中应从出入口处下功夫,因为出入口位置处具有一定标志性,心理暗示作用极强,居住区居民归属感倍增的同时也会使外来者产生警觉性。小区入口设计要具备个性与特点,是空间角色转换特性尽显无疑,使居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地位。在固定地点进行标志性建筑物设立,对入口道路线型、入口道路铺装等形成具有温馨、典雅气息的居民住在入口,同时可也将其当作居民休息固定停留点,可引发小区居民进行自主交往与活动,居民从进入小区到打开家门,通过个性鲜明的小区出入口、边界感强烈的庭院出入口、公共性氛围浓郁的住宅出入口,逐步强化归属感,体会到了家在一步步靠近。

4结束语

篇10

一、教学中理论部分的梳理

理论学习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作用、流程以及重要性,强调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学生需要规划课程学习的时间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践。环境设计中理论的教学主要包括概况、发展方向、当今社会设计潮流、设计原则、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特殊设计等设计理念。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诱导学生关注地域文化及其设计,并要求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总结。例如,笔者在讲授商业空间设计原则中的地域性设计时,就着重讲授了黑龙江城市规划的历史及各地方地域文化对城市商业空间的影响,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并让学生全面搜集相关的气候人文资料。在理论讲授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的原因,掌握地域文化脉络。

二、专业设计

专业设计是设计的实践阶段。设计课题应选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各地区举办的赛事,也可是大学生的创新项目,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倾向选定课题。选题内容以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主,如基于绥化市商业街展开的地方文化景观规划设计。

三、方案讨论

专业设计和方案的讨论在时间上是并行的,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和学生针对选定地域展开有关地域性格和文化的讨论,也可以拟定其他主体进行讨论。如讨论哈尔滨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载体、绥化寒地黑土文化等,在讨论之后根据选定的具体文化方案进行实地考察以收获原始的资料。

四、实地考察

实地调研是环境设计实践中收获直观资料的环节。在调研之前学生对环境设计的认识,多为概括的、理论性的,对地域文化载体的认识也是模糊的,无法对其准确的定位。通过考察调研,学生可以明确地认识实地场所,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场所空间的认识、加深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作用。因此,课程可以根据相应的主题展开考察调研。调研应围绕讨论的具体内容,针对环境设计作品的细节、形态、功能、材质、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切入设计。也可从空间设计的使用者角度,对其年龄、作息规律、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考察。地域文化的调研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要求学生对所定目标区域的环境及环境设计设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总结出全面的资料分析,评估锁定地区具体使用者的需求及满足需求的客观条件。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到哈尔滨中央大街了解中央大街建筑的特色以及保护建筑的措施,带领同学们梳理其形成的历史文脉,了解中央大街的成因。并对江边一带进行远足调查,体验江边文化。并进行问卷调查,采访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总结对哈尔滨城市的印象及对哈尔滨文化和环境设计作品的感受和评价。

五、汇总分析调研报告

实地调研通常会发生走马观花、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况。如果不积极改正,则就失去了实地调研的意义。所以,在课程调研开始之前就应明确调研的主要内容以及调研汇报的具w要求。实地调研的成果展示需要我们明确调研分析的内容和书面要求,提交书面的调研报告,并制作PPT,把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讲解调研报告,为后期的方案讲解打好基础。教师和同学需要在地域文化方面对学生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让演讲者回答如何解决文化载体的问题。该环节要求学生评价调研作品,提出对地域文化的个人见解,要求在调研报告中体现出用于环境设计的文化元素,并让全班同学论证其可行性。通过调研、研讨、汇报,以提高同学们定位地域文化的水平,认识地域文化在作品中体现的作用,为后期的设计提供重要的设计素材和设计方向,调研分析是提炼地域文化的过程,也是设计公司开展方案设计工作的课堂实践表现部分。

六、设计展开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为设计定下了基本的基调和概念。设计展开就是将设计概念付诸实现的过程,将思维转换为具体产品呈现在人们面前。在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被学生提炼形成设计元素,整合元素进行方案设计,制作多种优选方案、最后完善方案,设计出效果图、施工图,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制作相应的模型。概念设计是学生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体现,需要学生手绘草图,并分析草图取长补短,敲定最终的设计草案。最终方案需要完善景观部分,我们把它叫做扩初设计;室内部分为深化方案阶段,即优化设计方案的形态、功能设计、结构设计、细节设计、交互设计、色彩搭配等。然后根据绘制方案的表现图制作展板,把制作方案通过PPT汇报给大家,如果涉及到模型设计则要对模型进行最后的调整,以深化确定最后的模型展示形态。

环境设计作品的实现依托于设计的展开,也是地域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直接的体现。通过设计作品,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地域文化在环境设计作品中的体现形式及设计手法。同时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最终方案中如何体现地方文化内涵是设计的焦点。设计作品的最终目的是检验作品的试金石,它把提炼本土文化、把地域性设计元素融入环境设计作品中,以实现环境设计作品的功能及传承地域文化作为目标。如:在家居设计中,有一名学生选用鄂伦春族的民族元素,设计了一系列的室内软装配饰,这即是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表现。再如绥化地区有兴和朝鲜族乡,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朝鲜族乡的生活生产方式,提炼其文化符号进行餐饮空间设计,并结合现代韩国流行文化创作出墙体彩绘。墙体彩绘的形式并不以原有鲜族的图案纹样进行绘制,而是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绘制出当下韩国流行的鸟叔骑马舞、韩国歌舞组合等图案,这些都是室内装饰彩绘的绘制素材,让人们在享受朝鲜美食的时候还能体验鲜族文化。

再者就是博物馆设计,绥化安达、青冈武警支队的荣誉室设计,就充分体现了安达的地方文化。青冈有名人马玉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型就是马玉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荣誉室设计了马玉祥的雕塑作品。同时为了传承英雄基调,充分挖掘安达作为牛城的地域文化,为荣誉室设计充分挖掘设计素材。

七、总结评课

在课程结束前,要对课程进行总结。安排本专业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或安排学生进行互评。互评以讲标的方式进行,台下安排学生做评标。重点放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让学生讲解设计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的方式,以使设计作品符合设计的功能性原则,让使用者有全新的使用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外在体现。

八、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