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环境设计案例

篇1

前言:没想到,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深度学习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组”)成立后的第一项服务对接的是一所学校,而打动专家们的,就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李海林教授真诚且诚恳的一句话:“请各位专家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契合现代教学生态和宽松创学氛围的整体实验成长浸润环境。”这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深度学习”形成了深度对接。

关于实验生态需求的初步调研考证

李海林教授带着他一贯的严谨治学风格,谦虚地说,他是一位语文教师,对实验教育的理解更多的是源于自己海外学习体验和海外研修观察;然后他递给我们一本书,即他的最新著作《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翻看这本书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外教育比较的痕迹贯穿了全书,而细致的课堂记录印证了这位校长对影响教学的印象因子几乎所有的关照和思考,自然也包括了对教学实验环境的留意。不仅如此,李海林校长还特别向我们强调了另外三个维度:第一,这是一所全新的国际双语学校。第二,希望专家们能兼顾实验教学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营造。第三,要求专家们给出的设计方案能够响应学校的办学规划。

对于第一个维度,我们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国际双语学校并不独此一家,既有的经典案例也不只是一两个。但当我们来到这所位于崇明县的学校时,面对完全英式的校园建筑风格,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这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国际学校,并且是一所12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全学段寄宿制学校。因此,无怪乎李海林校长强调“实验生态系统”了。

李海林校长这里提出的“学校学科发展的小气候”,是建构在社会教学变革大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新常态,这恰好对应了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和信息化教育装备处正在思考的课题:教育装备如何走出“保障”的思维定势,借力潜在的众多现代教育技术嫁接元素,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快速迭代成长需求。

为了响应李海林校长办学规划的要求,我们系统地分析、解读了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发展规划(2015年9月―2018年9月),这份规划开宗明义地确立了新纪元学校在三年内达成的目标是“践行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规划指出: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关键是坚持新视野、高起点、大作为的追求,坚持既立足实际又着眼未来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思路。无疑,规划的相关定义和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的时间节点,都成了我们为之设计的重要参照。

有一点很明确,新纪元学校对教学实验生态的需求,一定找不到现成(甚或是相近)的一体化方案提供商。我们必须量身定制,站在全新的视角,以教育变革参与者的身份去体悟像李海林校长这样的办学管理者具有超前意识的愿望和期待;我们为通过新纪元方案,可能实现“教育技术改变教育生态”的共同展望而兴奋。

关于实验生态预期的整体定位

就新纪元这所特定学校而言,实验生态的营造可以采取“5+2”的模式。“5”是5个互动维度,分别是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以及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2”是两个延伸维度,分别是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以及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

①关于国际学校的教室基础实验环境与专用实验环境。李海林教授强调指出,实验环境不是传统的纯粹实验楼风格,而是希望实验楼的布局,一要贴近教学区,二要兼顾动静线的潜在影响,三要与国际部教室做无缝包容。尤其是这第三点,李校长要求国际部教室与实验室能做到最大限度的一致性和一体化。鉴于此,专家组给出的对策是将实验环境分解成多个层面,这样既能保留现有学科教学传统实验的一席之地,又能更多地兼容教学大实验与随时随地的小实验、演绎验证实验与检验探究实验、自主发现实验与课题项目引领实验等多个维度的关照。

②关于学科实验与大学科成长。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确立学科文化这一理念,指导我们的学科发展,有必要从教学文化的视角拓展教学边界,以及与边界相邻的学科文化呼应。这应成为新实验生态不可或缺的有机脉动核心。因此,我们在设计稿中有意识地结合了尽可能多的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之间的交叉分布,不再人为割裂这种只存在于概念的人为分割;并且预留了学科成长沙龙的交流空间,以方便学科教研特别是相近学科的互动和整合。

③关于理科STEAM实验与人文科学实验。这是专家组有意安排的另一个实验教学维度。与学科实验要求不同,它更多地兼容了项目实验和课题实验的学术探究,帮助学生(首先是教师)淡化学科壁垒,在学能兼顾的交集点位上有与之匹配的实验环境和实验导引;尤其是专门辟出了人文实验的概念和方案,就是想帮助学校实现教学产出的学术化追求,实现边际学科融合之后更大范围内的学科渗透;同时,也便于进一步打开实验室的有形之门,让实验室不再是学科的辅助,而是站到前台,成为学科发展的发力点和学教一体化终极目标的孵化器。

④关于教师实验教学沙龙与学生实验创新沙龙。实验教学是一种远未普及的新认知,它与关于实验的教学研究有着本质的提升,它不再着力于现有教科书对实验环节教学手段的描述,而是更直接地切入到教学倚重、教学演绎和教学整体的变革之中,呈现出与传统的陈述性、总结性和概念性知识教学不一样的学教新维度探究。我们期待教师实验教学沙龙能成为学校教研、教科研的根据地,也同样期待学生实验创新沙龙不仅能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交流场所,更能成为学生关于学习实践的头脑风暴气场,成为检验学生独立思维(包括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见证者和呵护者,进而成为师生平等互动、共同研讨教学变革试验与成果的策源地。

⑤关于创客车间与自然生态实验田。创客教育现在是一个时尚概念,但在构建实验生态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创客教育以一席之地,让专家们颇费心思。首先是创客教育是否能兼容现有的学科属性。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完全可以考虑与已有的通用技术课程形成广义对接,再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与包括美术、艺术学科在内的众多学科形成有机互动。针对学校原先提出的工坊一条街的位置,专家们进行了考察。他们考虑到创客教育的动手实践特质,以及学校布局、学校周边环境等客观条件,再加上工坊一条街的地理位置贴近教学区,所以建议工坊定位为以美学为教学核心的拓展后的美术学科基地,大力发展新美术特色,如陶艺等;与此同时,大家也同时把视角锁定在远离教学区和居民区的学校操场远端裙房,利用其建筑外形颇似车库的建筑风格,把通用技术实验室和学生的创客空间安排于此,再配套裙房上端所独有的钟楼设计,一个惟妙惟肖的美式车间式的教学空间将很可能成为这所国际学校的标志性结构体。再辅之以学校专门租用的紧邻农田,一个全生态、全科综合且自然天成的试验模块就呼之欲出了。

⑥关于校外实验环境迭代保障和成长梯次孵化系统。在新纪元学校的特色定位过程中,各种观点轮番亮相,彼此争艳:有观点锁定在新崇明,特别是毗邻的东滩湿地生态;有建议兼顾一江之隔(处于上海大陆与崇明本岛之间)的长兴岛造船基地;有人注意到同样与崇明另一边,也是一江之隔的广大苏北平原(被称之为上海的后花园)。专家们经过走访、了解、调研之后,排出一个优先级顺序:首先,对接长兴造船基地,因为这里汇集的上海最现代化的造船产业,乃至于远洋和航母优势,不仅契合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而且与经典的三模活动形成了校内外的实验活动响应;其次,有机地打造出一个符合园区教育特色的学校特定园区教学社会响应基地和生源孵化,乃至于学生、家庭、社会联动基地。

⑦关于国际游学访学延伸系统。这是国际学校最具活力也最能凸显办学品位的地方。专家们同意校方对国际游学的预设,并进一步建议以访学的形式来相对凸显海外交流的学术内涵,提升作为国际学校在办学、教学组织等方面的独到思考和策略实施;还建议学校适时推进与之配套的国际课程引进和国际课程交流工作,在课程实验的硬件环境等方面给予倾斜。而学校地处东滩湿地这一自身优势,又可为学校进一步扩展三模之外的第四个模型特色――航天小卫星奠定最便利的时空优势。同时,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小卫星工程中心相结合的保留项目中的太空观察也奠定了最前沿的专业保证。在此基础上,再有序发展与之相关的特色课程,以便国际视野下的外延和内化同步成长。

关于实验生态设计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

要想让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能够在上海全市现有的150所民办学校中站稳脚跟,就要建起一个经得起时代和实践考验的实验环境,并且同步思考软硬件匹配的课程生态。《规划》指出:学校需要突破以应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束缚,在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点上做实、做强、做亮。满足一部分家长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其基本取向,“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是其行动纲领,学生多元评价标准的落实是其操作点。从“为每位学生的成长提供可能性”的立场出发,着眼于学校培养目标,设置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性强、新鲜活泼的课程体系。李海林校长特别说明,“适应学生”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学校要按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来教育学生,不能用统一的模子来教育;另一方面是指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学校永远不要“看死”学生。一所学校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其实质就是是否能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

设计实验生态,必须兼顾的干预指征至少包括了以下视角:

①国际视野引领。设计国际学校的实验环境,不仅事关技术,还包括与之相匹配的内涵、外延的总和,甚至还要兼顾日后加入国际教育组织、参与国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课程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接口适应,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批判思维等特色课程的项目响应。其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②数字化媒介支撑。这在大实验的框架内,囊括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四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创建以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为主体、以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新型“教―学”方式为重点、以培养21世纪学习能力为宗旨的开放性学校实验格局。

③实验生态和谐。这包括实验的生态化环境调试、生活主题课程体系支撑、灵活又不失规范的管理机制、学生主体性价值发挥等四大板块。其最终目的是构建以人与自然相适应、学校与社会互动为特征的学校实验文化体系。

④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这包括以运用为核心,精心打造信息技术环境,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阅、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等)、学生行为规范、德育活动、教师专业发展、家校结合等方面。在课程建设、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全国的典范,形成全国性经验。

⑤以课程发展为要义。这包括“以课程建设见长”(建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高质量的课程开发、规范的课程实施和强大的课程资源库为基本载体)和“以课程体系取胜”(一是指学校课程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关系,它回答了学校为什么需要这些课程的问题;二是指学校所有课程的结构,即课程与课程的关系,它回答了学校是如何将这些课程组织在一起的问题;三是指每门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它回答了课程有什么内容的问题)。

⑥STEAM课程特色倾斜。这包括以工程教育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课程为主体,全面推进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成立学校工程教育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设计素养和动手能力;以作品为导向,围绕工程设计和工程制作开展工程教育;力争成为上海市中小学中系统、正规、富有成效的工程教育实验学校,并建成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STEAM)课程体系。

⑦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入出口预留。这包括思考实验课程运作中低结构与高结构的兼顾,引进课程的消化与再开发施力点,课程教研与课程成长的实验保障,课程间内部衔接与评价指标系统的综合协调,软性(隐性)指标透过实验所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观察考量,大数据支撑下对学生个性、特质等方面的趋势性预判,以及事关潜质发展的师生情绪化管理在实验体系中的导入和预防。

⑧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其基本特征是以教学为主线、以研究为有效教学的支持、以培训为有效研究的支持。其核心是对教学做专业化的提升。为了保证这种专业提升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在研究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专业化的培训克服困难。这种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保证了教学作为教师本分的基本规定性,使研究工作和培训工作有了实际的需要和准确的指向。

⑨安全保障的三级维护。这既是实验生态中必须强调的维度,又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刚性指标保障。它包括了操作规范强制、管理规范强制、意外伤害预防备案等,也把在实验设计、实验组合过程中的种种可能做出了充分的预估和防范,同时还包括了对有机实验材质,特别是动物性材质的实验后有尊严的处置流程。考虑到学校的实验环境有不少与教学区,甚至是教室直接兼容和互通互用,所以有些方面要提升,如化学实验室要通风、通气,废水、废液的无害化、无味化处理等。

⑩成长全过程监控。专家们建议,联动心理咨询、医务保健、运动处方、身心监控等环节率先导入,这对12年一贯制学校尤为重要(事实上,这在不少海外教育中,几乎成为标配)。建议学校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实验生态资源,为集团所辖的所有学校共享。

提前与国际青少年活动(尤其是能力检验类的)和赛事的评估平台对接。努力在设计校本课程的同时,兼顾课程出口的对接,使课程效益最大化。

鼓励和保护师生在开发课程、自制教具等方面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之最直接的响应就是采购实验教具与自制实验教具互为补充,以及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和保护。

探索实验管理模式的改良。鼓励学科教师兼管实验室,把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人数减少到最低水平,且明确工作边界。强化实验器材的安全系数保障,不使用过期的、不符合标准的实验器材。

关于新纪元学校的实验生态方案框架

按照学校规划,预计到2018年9月,递次实现学校设施功能到位并投入运行。因此,专家组给出的学校实验特色发展目标响应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鉴于学校目前尚处于基建施工的现实状态,专家组确认优先国家课程规定实验项目的上马,优先学校小学科拓展实验方案的落地,优先学生自主动手创新空间的部署,优先学校农庄等需要长期培育的个性基地依季节开垦。视学校建筑工程进度,先行启动数字化实验项目的优化、数字化实验方案的遴选、数字化实验师资的储备和培训;待论证跨学科的数字化实验布局后,再推进相关实验空间建设。

同时,专家组建议学校把握几个优先原则:紧扣国际学校的定位,做到课程建构的表里合一;先行启动基于网络的实验课程平台(在共享实验课程的同时,凝聚更多集团校内外有意愿人群共同研讨);及早布局学校所在区位周边课程资源,实验课程资源乃至课程开发团队的社群化支撑;在落实学校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优先启动大课程全员师训,形成教师共同愿景的合力;积极参与课程再开发行列,发挥急速制学校的时间优势,适时推进与之匹配的长、中、短线学术(大学科综合)访学、游学等体验式学习。

篇2

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设计要点

关键词:滨水、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Abstract: From a waterfront residenti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on a waterfront residenti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The problems and design feature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waterfront, residential area, th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住区是现代城市人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由于人们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住区中,因此住区的环境景观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优美的居住环境能帮助都市人松弛神经、安抚情绪,而且能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更应为居民多提供与自然、水体的接触,创造出人性化的人居环境。

1 现今大型滨水住区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

现今,对滨水住区生态化的处理多注重对视觉景观的美化,如水体的清洁处理沿岸的植树造林等。这些做法较先前的滨水住区的开发是一种进步,但还只是停留在生态层面上,是一种肤浅的“生态观”。是不了解城市水域空间自然规律与形成过程的做法。大型滨水住区仍存在占用过长的滨水岸线、水域景观类型杂乱等问题。

1.2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

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联系紧密。大型滨水住区丰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人们丰富的滨水文化生活,但其单一的、模式化的主观的、非文化的规划设计必然造成当地居民使用的不便、地方文化特色的丧失和文化、生态系统被破坏。

1.3活力丧失

滨水住区功能是城市滨水区功能类型之一。城市滨水区功能过于单一,容易导致滨水区因活力丧失而带来诸如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经济衰退等问题,导致滨水区因应变能力差、适用范围小而缺乏活力、单调乏味。因此,对大型滨水住区内部功能的安排应当放在整个滨水区的功能规划中加以考虑,以使每一项内部功能都成为滨水区功能系统中的子系统。

2滨水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几个要点

2.1整体性

滨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整体设计的理念,首先,要使居住区内的绿化景观环境与城市整体绿化配套相协调。其次,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总体构思和通盘考虑,既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利用、对空间关系的综合处理、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协调等在整个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城市设计要素,处理好规划布局、交通停车、景观因素、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使居住区景观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与连续性的系统。

2.2人性化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它使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就是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让园林景观的主体舒适和惬意。

2.3生态化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住区的环境设计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的环境质量为目标,从而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2.4特色化

住区环境设计可提升整个居住区的品质,营造富于特色的景观环境,也是居住区规划的重点。住宅小区设计要造就不同的风格,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从规划设计到景观细部处理无一不需要潜心研究、精心设计。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因此住宅区的景观设计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住宅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及对户外活动的不同要求等作出不同设计。

3我国城市滨水住区典型案例研究

3.1丽江大研古城

云南丽江大研古城是中国古代可持续滨水住区的先驱代表,是一个以水城发展模式建设的城镇。古时居住在大研城的人们所建设的复杂且设计精巧的供水系统仍然沿用至今。供水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从古城北面黑龙潭流出的玉泉水,经城北端尽头玉龙桥时一分为三股支流:西河、中河和东河。这三股支流在城内又分为若干支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网系统,解决了城市用水,改善了城市内的小气候。第二步,他们创造性地利用了“三口井”在内的一系列的环保用水体系。第一口井是饮用水井,第二口井用来洗涤蔬菜瓜果,第三口井用来洗衣服。这个起源于800年前的设计理念和当今提倡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至今都为世人瞩目。

3.2深圳海洋世界

深圳“海洋世界”地块位于深圳蛇口商业中心区南部滨海地区,整个地块约40k㎡,全部由填海形成。整个区域水系由两条同心环形运河以及六条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运河构成,全长4km,使得整个区域都成为了“滨水地区”,也把运河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地区内的公路交通系统采用一个类似于“单元交通系统”的思想。汽车进入该地区先要绕行周边公路并且要将车停在指定的停车位。这样,游客和居民如果要选择在区域内出行的交通工具时,就要开始搭乘公共船、出租船或骑自行车。出于安全应急方面的考虑,设计应急汽车通路作为区域主要交通的补充,应急汽车通路平时作为步行道使用,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汽车才可以顺利通过。

4结语

总之,我国居住区正在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模式正在多元化的发展中。优美宜人的住区环境作品不仅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促使人们一方面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住区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更富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1]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7(6):

102-103.

[2]李嘉明,马德良.关于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J].城市,2007

(8):47-48.

篇3

堤防的建设追求最大化面积原则,这种做法既浪费了资源,还对岸坡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破坏。施工者在进行堤防建设时无论是针对浅滩还是深潭都采取先填平然后设计出规则的梯形、矩形,这种设计将堤防的面积扩大很多,一是浪费了资源;二是将破坏的面积扩大,另外将天然河道的形状也破坏了。此外,施工者在施工之后对废弃料处理不当,对废弃的石料和渣滓处理过于简单;施工之后对周围的土壤的剩余利用没有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岸坡边的植物没有保护好为今后施工地段发生水土流失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堤防生态建设的解决措施

2.1工程案例——生态堤防设计

某市的生态堤防建设工程在堤防的设计、生态的保护方面都为我国生态堤防建设提供了范例,如图1所示。生态堤防的建设是基于满足该城市防洪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生态、旅游和城市景观的多种需求,符合当今堤防生态建设的理念,同时该建设工程将城市规划中的道路建设也纳入其中,堪称生态堤防建设的典范,下面就具体情况介绍如下。该生态堤防是基于生态岛建设基础之上的,生态岛总面积大约为200hm2,周长为7.2km2,四面环水,通过生态堤防的建设既可以起到有效防洪的作用,还可以将生态堤防作为休闲区,该设计将生态岛、生态堤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生态堤防在西北方向有仓头水道,东南方向有官洲水道,两者结合下接前航道、后接后航道,方便水流的流动。图1属官州水道,为生态堤防的主要断面形式,堤段总长5515m。堤顶高程3.3m,顶宽为环岛路路宽,没有设置二级平台,而是通过25~35m宽度的一级平台进行斜坡的连接构成。

2.2解决堤防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施工单位在进行堤防的建设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最大可能保护岸坡的生态环境,施工单位通过方案的实施确保降低岸坡周围三废的污染。施工者针对出现植被破坏的可能或者水土流失的可能要做好施工之后的善后工作,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工程建设完工之后要将现场遗留的混凝土的废料、残渣及时的清理,免遭二次污染,并及时将围堰拆除,使施工场地的生态环境恢复正常。

2.3设计符合河道特点的堤线、堤型

施工者进行堤防的建设中结合当地地质环境设计出远离岸坡坡顶的建设的方案,确保在泄洪时有足够的断面来维持堤防的稳定。在进行堤防主体的建设时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和地貌,另外还要分析河流的整体情况,根据当地的防洪标准严格执行堤防建设方案,确保岸坡的自然状态不被破坏,确保堤防的安全。施工者和设计者在堤型的选择过程中,一要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安全可靠;二是确保生态环境受到尽可能小的破坏。另外尽量避免为了扩大保护的面积而将堤防线过分靠近岸坡。

2.4重视岸坡防护

传统的堤防建设一般都是采用混凝土等硬处理措施来进行岸坡的防护,这就对岸坡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引进,越来越多的工程施工者正逐步采用软处理措施,在进行河道渠化的同时也对岸坡的生态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岸坡的动物、植物可以免遭施工带来的破坏。通过“软处理措施”的应用可以让周围的土壤免遭雨水的侵蚀;岸坡的土壤会免遭动物踩踏或者是机械耕作造成的土壤的破坏和疏松;同时会考虑到在不同表现方式下免遭滑坡和崩塌导致的土体运动,另外还可以避免土壤的疏松和被径流搬运、冲刷。施工者通过对岸坡植物的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流失,从而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为更多的动植物提供生物栖息的场所,确保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本文来自于《水利技术监督》杂志。水利技术监督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篇4

【关键词】人性化 居住区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案例工程概况:

住宅小区位于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延长线凤岭段北侧,枫林路东侧。基地呈狭长缓坡丘陵地形,南北两侧各有两条宽18m及12m的规划路环绕。该项目总用地55965.424m2,总建筑面积167819.97m2,地上总面积141635.77m2,地下总面积26184.2m2;容积率2.53,建筑密度19.56%,绿地率38.1%。

以下通过对金龙・理想1号小区用地条件的分析,以及对住宅区规划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将“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紧密贯穿在该项目的规划与环境设计中,以达到创造开放、自由、舒适的空间和人居环境的目的。

二、规划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运用

(一)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规划环境设计中,应注重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本着建设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人性化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应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设计中,小区共设两处人行出入口、两处机动车出入口,均设于枫林路。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38.1%,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

住区周围建筑的热环境不仅和气流流动有关,同时还和住区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有关。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热岛”现象。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在绿化系统设计中合理选择和搭配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并与整个小区的热环境设计相协调,除了给人以观赏的美感外,还能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和住区微气候方面的巨大作用,以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二)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与合理的空间布局

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楼前绿地到庭院绿地,按“公共――半公共――半私有――私有”的空间格局,在居住小区中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景观带,形成居民户外活动的领域,并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坐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

小区的景观分为四个空间格局: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有空间、私有空间。

公共空间: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与文化建筑、水面、草坪、树木、雕塑小品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

半公共空间:组团内部绿化,以自然植物为主,成为各组团内部独立的公共活动空间,其公共性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有效疏散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

半私有空间:住宅楼各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吸引各组团的居民不同程度的参与,从而营造出院落住宅持有的归属感。

私有空间:住宅架空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架空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植物,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观。

三、单体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应用

(一)在住宅单体设计中考虑空间的舒适性

住宅的舒适性应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设计中还应注重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设计要准确地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性。

居住空间并非越大越好。住宅的舒适性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

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户型设计强调“户户朝南,窗窗有景”,既经济实用,又能提供独特居住空间感受。户型室内平面布局上讲究经济适用,并结合空间灵活多变的特点,室内功能分区合理,动静分离,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室内开间及进深合理,各房间面积比例恰当,而且室内交通流线清晰,杜绝面积浪费,强调居住的实用性。

在户型空间设计上,全落地大飘窗、转角飘窗的设计将室外的优美景观延伸至室内,从而使身心更放松,心情更为舒畅,而且房间采光更为明亮。户型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每户均巧妙设计有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使得室内空间灵活多变,业主可根据自身喜好及要求,将入户花园一部分空间进行优化,变成各种功能的房间,与市场上同等面积的户型相比,房间功能更齐全、使用空间更大、舒适度更高。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影响。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户型设计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二)生态节能环保、日照遮阳与采光设计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既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是每个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照明灯均采用节能型的灯具,如太阳能灯具;绿地浇灌系统为节水节能型的喷灌系统;住宅单体设计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如墙体均采用蒸压加气砌块外墙保温,屋面采用绝热挤塑聚苯乙烯板隔热等等;建独立的垃圾收集点,集中处理小区居民每日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有害污染。

(三)住宅的无障碍设计在金龙・理想1号住宅小区整体环境景观道路设计中,考虑了盲道,在地上的车位中设计了无障碍车位。在配套建筑的设计中,设有无障碍厕所等。在单体设计中,楼体的出入口设计了无障碍坡道,入口平台的宽度均考虑了轮椅的回转距离。此外,还设计了无障碍的住宅套型,套型内的设计中均考虑了轮椅在户内各个区域的回转距离、转动半径和活动空间。考虑卧室、起居室到厨房、卫生间的通道尺寸和洞口宽度,在卫生间等室内增加设计了扶手、握杆等一些方便老年人和残障人使用的设施。

四、结语

在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今天,维护生态平衡、营造绿色生态住宅将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在住宅建设中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高效节能材料,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们的居住环境、空间环境、生态环境、景观环境更加舒适、优美、洁净是每个建筑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米歇尔・特瑞普.自然与生态设计:德国SBA事务所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25年[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居住小区;亚星盛世家园;水景观设计

1 亚星盛世家园小区的整体景观设计特点

亚星盛世家园位于郑州市嵩山路南郊,25.73hm2公园社区,总建筑面积53万m2,总户数3478户。社区四面临路,地块方正,是一个由多层、高层组成的大型复合型社区。社区内拥有1.3万m2的新华小学,已于2005年9月开学。7260 m2的幼儿园一所,会所2处,停车位达49%。社区周边环境优雅,风景秀丽,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拥有田园小镇的安逸悠然风情。

在带领学生进行了亚星盛世家园体验式教学之后,学生们发现该小区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出了自然要素,而且设计上以人为本,真正做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亚星盛世家园在建造的伊始就定位为国际化公园社区,把中原居住文化与国际接轨,让中原人真正的享受到国际化的生活和景观,把世界各国的风情投影到25.73hm2的社区里面。亚星盛世家园是中原首家具有“二十四项原创景观”、“六大异域风情景观带”的世界公园景观社区,很多景观在中原都是首创, 对于中原“和谐人居”具有指导性的意义,特别是“千米浮雕墙”和“集约瀑布景观”在中原的人居历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了亚星品牌20年厚度的沉淀。

2 亚星盛世家园小区的水景观设计特点

为了达到临水而居的生态环境,亚星盛世家园设计规划了8大瀑布的景观以及6大异域风情景观带,其中花巨资打造8大瀑布的“瀑布乐园”采用创新的设计理念,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享誉世界的以英国女王命名的“维多利亚瀑布国家公园”,地处非洲的赞比亚与津巴布韦交界地,拥有世界最大的水帘,是世界50大景观之一和世界文化遗产。所以,亚星盛世家园在中原首创将住宅基于瀑布之上的建筑模式,在8栋高层之间建造了八条形态各异的瀑布,24000t原石、高度落差8m、3000m地中海风情水系环绕在楼前屋后,远观近看都甚是壮观。这种设计手法正是模拟自然的瀑布、溪流、人造湖泊,通过人工水位变化的水流是人工再现的自然水流,形式上是一种人造水景观,使水产生流动跌落;模拟自然的溪流,从跌落、流动到水位变化,完全是大自然的缩影。由此让居住于此的业主不但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并且能享受到视觉上的震撼,让他们从心灵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3 亚星盛世家园小区的水景观的设计营造方法

3.1 高效利用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亚星盛世家园小区的水景观的设计善于借用当地的地形,遵从自然的发展,在进行小区的水景观设计时的选材也是遵照可循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的原则,努力去营建一个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相一致的景观环境。另外从水系统利用原则上来看,住宅区收集和排水系统能够基于生态观点的设计模式,也就是收集地表径流蓄水及灌溉利用。从生态的角度:水有较大的热容量,不仅增加空间湿度,而且可起到调节的功效。

3.2 关注人性、人情,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有景观价值的概念,即:人与环境景观的关系越密切,景观对于人的价值也就越高,反之亦然。通常在住宅小区中的景观分为以下3种:第1种是远眺景观,这种景观的设计一般是在小区楼房的中间空地之上。人离景观比较远,只能观赏到,不能近距离的感受,这种景观的价值是很低的;第2种近距离景观,这种景观设计一般是指人在室内,与景观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景观的价值是有的,但还是取决于距离的远近;第3种人景合一,这种景观是人能够体会到景观设计的乐趣,可以观看、抚摸、乐在其中,这种景观设计价值此时达到了最大。

亚星盛世家园小区的水景观的设计将第二种和第三种景观设计很好的结合在小区中。使每户居民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段加以调整和强化,真正地把“以人为本”做到实处。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居住小区水景观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环境的需求层次、设计要求以及属性,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根本设计理念,在视觉美学、生态环境、高效循环为根本目的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设计,只有这样才不会东拼西凑的杂乱无章,要综合运用统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创造景观设计。

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要求不仅体现在功能上,也更多的体现对于社会效益的要求上。不可否认,功能性仍然是建筑的主要属性之一,但随着节能社会建设的深入,建筑节能环保属性也逐渐成为了主要的属性之一,并且这种趋势势必会成为今后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不仅体现的是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人们思想和观念的进步。所以,建设节能环保型的建筑已经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新时期建筑的节能设计与创新进行探讨。

一、节能环保建筑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一)设计原则

1.系统协同性的原则。节能环保建筑要与外界环境形成共同构成的系统,并且要具备一定的特征和功能,保持系统之间的各个要素的相互关联、协同作用来发挥其高效的、最优化、可持续的运行和实施。在这种建筑运行的整个使用寿命周期里,涉及到众多的相关主体比如硬科学和软科学的交叉、多学科的融合等等,这些共同支撑起这个系统的运行。

2.地域性的原则。节能建筑应该要与所在地域的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质相结合,要总结、分析以及吸纳传统建筑在应对环境和资源方面设计、运行等策略,讲究因地制宜。

3.自然性的原则。强调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以及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尽量减少或避免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要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维持稳定。在可能造成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时,应该采取生态补偿的措施。

4.健康性原则。节能环保建筑需要通过对于建筑物室内和室外环境的设计与营造,构建其能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舒适健康作用的光、声、热等,以及有益于心理的空间气氛和场所。

5.经济型的原则。要对建筑物的整个使用周期运行的费用做科学估算,并且对产出和投入方案进行评估,一个合格的节能环保建筑设计不仅要有利于成本的控制,也应该具有经济运行的可操作性,从而选择合适的技术,实现主动式的技术与被动式的技术之间的协同运行和相互补偿。

(二)设计目标

1.经济目标。在建筑整个的使用周期中,要协调好经济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2.环境目标。应该采用更好的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注意建筑物本身对于传统能源的消耗,使得建筑物的环境影响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承受的范围内,实现居住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3.社会目标。节能环保建筑应该要实现环境友好型目标与社会、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构建健康和谐的新生态的居住环境与文化。

目标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的两个方面,首先是普遍适应性,这就是说节能型的建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个别案例或示范性的项目,而应该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性,能够使用到广大的居民生活中。其次是系统性,节能建筑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各个相关主体在经济支撑、技术研发、决策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各个层面协调合作来实现。

二、节能建筑的设计与创新

(一)建筑整体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强调周边环境与建筑的协调性,主要有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文化特色,尽量减少建筑物对于周边环境的破坏作用。节能型建筑在设计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建筑布局。在建筑布局方面,要结合场地进行布局,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光照和通风。可以根据当地的光线,通过布局来找到合适的采光与遮阳,在炎热干燥的条件下,利用建筑自身或彼此间的布局来形成遮阳效果。可以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通过合理的布局,充分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来设置冷风系统。2.空间设计。在建筑的空间设计上,应该能够让热门获得更好的舒适性空间,同时也要引导人们选择节能的生活方式。在建筑设计中引用天井等,这样有利于建筑的通风,特别是适合于大型建筑,合理的天井布置不仅提高建筑物的采光,也能够增强其通风性,从而减少在冷风系统以及制热方面的能源消耗。3.形体设计。在建筑的形体设计上,要平衡其形体系数与建筑的通风采光系数。当建筑物的进深比较大的时候,就会影响其通风和采光,这个时候可以减少建筑的厚度来增强其通风和采光性。4.立面设计。在建筑物的立面设计时,外墙的构件能够很好的起到遮阳效果,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对于立面没有遮阳构件时,可以通过建筑其自身的凹凸来形成大面积的阴影,从而减少制冷系统的能耗。

(二)建筑门窗环节的节能设计

要合理的确定门窗与墙体的比例。建筑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空气的流通以及交换设施就是门窗。因此,在建设设计时应该对墙体与门窗的比例进行合理的配置。在现代设计中,往往存在为了追求建筑的美观性而任意扩大门窗比例,这样不仅不利于建筑物的供暖和通风,也不利于建筑的节能。通常来讲,对于建筑的门窗设计,应该是北向的门窗不高于25%,南向的不高于35%,东西向的不高于30%。还要注意门窗的气密性。门窗是建筑物中使用频率很高的部门,也是最容易发生磨损的部位,如果门窗的气密性不好,就会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故增加其他的能耗来补偿。

(三)建筑物屋面保温隔热的设计

屋面是建筑物接受外部环境温度最为主要的地方,其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节能效果。在屋面的保温和隔热节能设计中,我国可以采用将保温层铺设在防水层下面的这种倒铺法,这样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温的效果。这种铺法能够极大的提高屋面使用的寿命,并且还能优化屋面其防水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设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用水紧张,空气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同病痛一样时刻困扰着我们,为了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思想。它是基于想建立一个高效、低耗、环保、舒适的绿色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色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绿色生态小区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兼顾其他相关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本文着重对其外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设计进行探讨。

1 外环境分析

1.1 居住区外环境

居住区外环境指的是住宅区周围的环境和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它与室内环境一样,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空间。居住区外环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计师而言,居住区外环境的重点落实于它的空间和实体,上述提到的其他环境,都是设计师应考虑的 范畴。

1.2 居住区外环境构架

根据居住区外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环境构架:一类是自然构架,如地质、土壤、地形、植被、气候等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工构架,如建筑、道路、地下管线、人文景观等人工因素。合理地应用这两类构架,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居住区外环境。

研究环境构架是每一个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起点。但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环境构架都为一个成功作品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其中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借助有利的因素进行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对环境构架进行研究。

1.2.1 自然构架

首先要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土壤等,对较大的项目而言尤为重要。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强的地方适合建造住宅,而松软、含水量大的地方适宜建室外环境。如果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设计室外的下沉式广场就需要慎重,以免在防水方面花费太大。所以了解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对建筑及其外环境的布局是否合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土壤也是一种资源,在外环境的布局规划中,保护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另外,气候、光照、声音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会影响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还有一些自然因素如场地中地形、水体与植被等,可以作为有形的因素直接参与到环境设计中来。

1.2.2 人工构架

在人工构架的基础上,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外环境的功能、景观性。例如,使内外道路衔接顺畅,管线连接便利,将中水与景观用水形成循环水,开发当地的人文景观,将优美的城市景观引入环境,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设计方案的运用,达到居住区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2 总体规划模式的设计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总体规划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完善与否、景观质量的优劣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该小区绿色生态效益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严格地讲,居住区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创造便利的生活空间,营建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居住区的绿色生态效益,满足居民的生理、行为、安全、社会交往及审美的需求。居住区设计应首先从各个角度分析建设用地的地理条件、物理条件、历史条件及社会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整体布局。

2.1 从规划论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规划论主要是以新城规划的城市为对象,最早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论,1898年,他提出了对理想城市描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位于城市周边、人口为32000人的卫星城;周围为农田,即存在田园之中;中央为商业、住宅业混合地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而后在佩里的近邻住区理论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全世界的新城规划影响很大。C.佩里在纽约地区规划中提出了“邻里单元”的思想。他建议一个邻里并且单元应按照一个小学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不超过1/2到3/4英里,住户约1000户相当于我国的组团规模。C.施泰因是较早重视大量私人汽车时代影响的规划师。他认为在基层居住区中,首要的是指主妇和儿童使用的步道与汽车道分开。在1933年新泽西以北的雷德伯恩新城中,他运用了一个分隔的步道系统,通向每家住房后门,并与公共绿地相连,机动车道分级设置,由主要道路至局部性支路,再至尽端路。道路布置成曲线。住宅成组布置,构成口袋形。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30年代制定的城市规划中提出以下设想:建设高层办公楼集合住宅;将底层设计成架空层,以形成开放空间;建设立体化道路及交通设施,以确保利用节余空地建设足够的公园及公共设施。该提案力图从功能主义的立场,通过建筑、技术来解决城市的混乱。这一时期,“绿•太阳•空间”被奉为理想城市的目标,这对以后的各国的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城理论也可适合于大规模住宅小区,实际上规模较小的住宅小区多数也是根据这些理论设计而成的。

2.2 从组团划分和层次结构的角度考虑整体布局

2.2.1 组团划分

组团划分是居住区形成的核心,是空间形态之一,换句话说,是生物本能内在潜在的领域意识所表现的物理形态。而层次结构就是将领域意识从精神方面分阶段进行空间化处理。即从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度的过程中,让空间富于层次感。这和组团划分是相辅相成的,对小区的空间规划影响很大。

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 000人~3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集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构成居住区的最小单位。组团划分就是根据原理,将部分住宅群组合到一起进行规划。这种原理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功能性,意味着生活圈的范围,以住宅附近所展开的生活行为,特别是儿童的游戏,以及母亲们的活动都是以游戏场所为核心的;另一个是视觉性,意味着空间的形态。

大规模的居住区是由数个组团构成的,因此就需要把数个组团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大都是交通轴线,其中半数以上是步行道,也有采用林荫大道形式。一个组团拥有一个核心空间,这个空间主要供这个组团的居民使用,即所谓的专用空间。居住区的层次结构主要是讲公共空间的层次。小泉信一将空间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按其性格划分为四种空间: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连接各个组团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格,所以被定为公共空间。与此相比,组团的公共空间则被定位为半公共空间。另外,在半公共空间与个人专用的住宅即私密空间之间,还存在住宅范围的公共空间,如楼梯间、专用庭院及通道等,这些最接近住户、住宅的公共空间的中间,是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接点,是具有桥梁作用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定位为半私密空间。这种空间划分为居住区的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2.2 层次结构

所谓层次结构手法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设施(学校、商店、公园)与住宅群有机地联系起来,住在每个住宅群的居民都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设施。即将设施与居民置于一对一的关系,同时又将住区分成几个层次,并由此组成住宅框架。

2.3 从景观构成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景观规划与设施布置规划、交通规划、组团及层次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小区的框架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区景观规划的方法之一是从外部观看小区的景观构成。搞好外观设计并不是为了美观和奢侈,而是为了树立小区居民对住区的眷恋之心,同时对小区周围的居民也起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应充分考虑与小区构成要素的布置规划及交通规划的协调性。根据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和小区内交通规划,在确定了道路的路线的同时,还应该考虑道路的形式和沿路建筑物的外观,可以将道路设计成弧线形或S型,建筑物的布置也应充分考虑街道景观。

2.4 从交通规划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这主要是根据人车分流的理论。人车分流的手法,一般采用在平面上将交通规划划分为人行区和车行区的模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小区都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将这种模式与拉德本模式相比较,两者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组团路的部分:在到达住宅前,拉德本模式力图彻底实行人车分流;而日本小区的这一部分则是人车共存的空间。

2.5 从其他因素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我国现状是城市人口密集,从节地原则上看,住宅楼的选择应该是多层住宅的高层住宅。同时,还应从能源、水、气、光、热、废弃物、绿色材料等因素来考虑整体布局。

3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设计实例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占地1024亩,建筑容积率2.22,绿化率40%,建筑密度35%。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是绿色生态、运动、教育、阳光;小区由一点、两带、三街、七区组成。

“一点”指的是枫林绿洲的入口景观――枫林新天地,它由枫叶广场、枫叶湖、运动会所组成,直奔主题,突出整个入口景观的亮点及展示点――枫林新天地、运动主题会所。枫林绿洲拥有建筑面积5300超大运动会所,这个会所共分三层,内设36种运动设施,会所南边还有一个室外游泳池,枫叶湖以南还设有一个高尔夫推杆练习场,这是西北地区首家将高尔夫引进社区的楼盘。顺着枫叶湖旁的景观木栈道向南的流动水系就是枫林绿色生态谷。也就是所说的“两带”――绿色生态景观带、运动林荫大道景观带,它将绿色生态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结合,营造了枫林绿洲新街区充满绿色生态气息的森林湿地景观,同时结合了运动健身的功能。

篇8

关键词:山地建筑;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西部地区因山谷众多、平地稀少。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为适应西部地区山地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山坡地建筑的建设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实例从自然、生态、环境、技术与艺术几个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山地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充分保护生态环境和场所精神。

一、树立正确的山地建筑设计观念

1.建筑应该融于环境之中

建筑是根植与所处的环境中,必须与环境共同存在。因此,环境创造了建筑。所以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和根源。建筑创作的结果又应体现为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共处。成为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环境又是建筑创作的目标。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山地形、地貌以其密切的相融合尽量不破坏原有环境。本文通过对山地建筑的自然环境、形态特征、设计理念和原则等方面的分析,提倡山地建筑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结合山坡地特点。深入研究这些特点和要素,对提高山地建筑的文化品位,历史传承、发展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护山地环境的平衡

相对于普通的平地建筑环境,山地建筑在地形、地貌、地物、地景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敏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影响比平地环境大得多。过去很长时间,沿用平原地区的城镇规划方法与理论,使山坡地建设不能因地制宜,不适应的山地生态环境条件。城镇化建设和城市的扩张中出现了大量的“建设性的破坏”——有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和过分追求轴线对称。依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山头,又破坏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丧失了山地建筑环境的特殊场所。还有的许多建筑为了占用建设用地,竟然不惜大动干戈、开山填沟、破坏环境、改变河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因此,想做好山地建筑设计必须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以环境为先导,树立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维护山地生态平衡的观念。

二、山地建筑的特点和设计方法山地建筑的特点:

山地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山体为载体,将极具山地特色的山、水、风、光四特点融入到建筑与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得益彰,让景观视觉层次更为丰富,视线更加开阔。山地环境与山地建筑和谐共生。山地建筑坐落于丰富的自然地形之上,平缓错落的山地地形比平地更容易营造立体绿化,山地建筑既可远观又可近赏,也有可能和自然接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坡地景观环境。由于场地分台,景观的层次性和建筑的错落感加强,建筑与自然地貌和植被的关系更加协调,景观的层次性更为丰富多彩。

1、山地建筑设计的难点:

2、山地建筑设计的难点,在于要把多种山坡地带来的复杂影响综合到一起,整体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合理的总图设计及建筑布局,合理的挖方及填方、合理的挡土墙及边坡,合理的道路及管网、合理的地下车库、成本的控制、排水设计地下防水处理等。

3、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在于充分发挥山坡地的特色魅力和特点,包括:

1)、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充分认识地形特征,顺势而为控制好成本,根据建筑类型创造出有特色的建筑空间。

2)、体现山地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多标高入户等创造山地特色的建筑。

3)、烘托山地的景观特色,营造立体绿化,立体园林,居住者既可远观,又能近赏,能拥景。

三、山地建筑的总图设计要点:

经过许多实践经验积累,作者本人总结了贯穿在整个山坡地建筑设计的思路,那就是价值设计,也就是依据市场需要,围绕价值目标,用各种设计手段形成的空间决策,以挖掘各种资源和空间的价值,进一步为生态、健康、可持续的开发建设运营服务。所有山地建筑的价值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是总图的价值设计;总图价值设计基本决定了山地建筑的价值实现。总图价值设计的方法,首先是评估资源,梳理现状:分析项目所在地的气候、风向、日照、纬度等属性,尊重地块内的山头,水体、植被、分水线、汇水线、山谷线、山脊线、坡度、坡向等。特别要注意不利地段的地质状况。如;滑坡、溶洞、岩溶、溶蚀等。有效利用资源。尽量创造南向坡,有效保留山谷、山脊、山头、水体、大树。把好的资源配置得更好,对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组织、分配、使建筑和自然有机的融合。

四、坡地建筑的成本控制要素:

坡地建筑成本比平地高,这是坡地的一些特点导致的;1、边坡、挡墙、堡坎;2、道路、管网、竖向的复杂化:3)土石方工程的平衡。4、地下车库的不同设计带来的高挡墙、防水成本等增加。5、设备设置,负荷中心的布局应结合地形、地貌考虑。这些因素控制得力,可以大幅节省坡地建筑的成本

五、项目创作案例介绍

本文以作者本人实践山地项目昆明都市枫林项目的创作实践为例进行思考和探索尊重自然地形,依山就势,让建筑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与环境一体的设计理念昆明都市枫林项目位于昆明市北部蓝龙潭,紧邻昆明市植物园。项目用地30亩。场地由南往北逐渐抬高,场地高差为25米。周边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视野开阔,是建设高品居住环境的用地。

1、强调山地建筑特色的构思理念

我们在进行项目定位时,通过强调该项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进创造出具有特色鲜明的山地居住社区,以山地规划理念和自然环境观入手以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来营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山居项目。由于本项目用地为缓坡山地,总体设计中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化保留现场有价值的地形、地物、地貌。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相容相生。减少对场地环境的破坏减少土方量、利用山地地形来创造独特的居住空间环境,就成了设计的出发点。所以在总体规划设计中,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没有大开大挖,没有强烈的轴线关系。没有刻意平行的建筑布局方式,强调依山就势地安排建筑和自然环境布局是我们此次规划设计最为重要的原则。结合本项目用地的山野情趣和相邻植物园的良好生态环境。让建筑在良好的自然中生长地成为本项目最大的特点。设计充分利用场地内和相邻的一切优美的自然资源,创造最好的山居环境。在建筑处理上也尽量减小建筑的体量和水平感,以错落有致、高低变化的布局方式体现山地建筑的特色。

2、结合自然的规划布局

由于项目的地形条件较为复杂,东北高,西南低,场地由较大的高差,因此要根据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关系、朝向和与外部交通的连接需要来确定建筑组团的空间布局和组织形态。该项目将场地分为不同的的组团空间。根据场地的高差、朝向、坡度将项目建筑分为不同的建筑类型。以带状、线状、折转的自由布局形式来组成不同的居住组团,并插在自然生态环境序列之中,使整个小区形成了一系列变化丰富的空间场景。本项目中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也是一大特点。建筑群体布局依山就势,让最多的建筑能够最大化地朝景观面展开。生动灵活的建筑布局形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院落空间。项目地块呈刀型,东北高,西南低,结合项目地块现状,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地形优势,将项目建筑分为三个区,从高到低依次设计别墅区、多层花园景观房区。结合科学的人车分流理念,外环车行;内环人行的有机交通体系。同时将建筑和山地园林融合在一起,打造诗意山居。

3、单体设计思想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充分利用了基地现状,依山就势,结合地形做下沉架空层、夹层、建筑错层等,建筑组团沿着山地呈不规则的线性布居,中央组团的内部还围合出了一系列的院落空间。建筑围与环境的透、建筑布置灵活生动,各种各样的交往与活动空间互相交织,穿插在高低起伏的地形环境中间,视觉和人行在空间的多元渗透中逐渐变化,创造出一种活跃,而又富有生动的空间形态。构成了极具特色的山居建筑。

六、小结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目标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145-01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飞快,各行各业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高,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以及能源紧缺的现状。为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以及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宣传环保的作用以及意义。节能与环保是当前社会提出了重要工作,建筑行业必须制定出绿色环保的设计方案,还要应用环保的资源,避免在建筑施工时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以及污染。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建筑舒适性的要求,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加入环保、节能的理念,是指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中,要充分的利用资源以及材料,还要用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在建筑施工时,要应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还要引起节能设备,在选择施工材料时,一定要选择污染少、危害小材质的材料。在建筑设计时,要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使建筑保温功能以及隔热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对建筑采暖以及制冷系统进行完善,还要增强建筑的照明效果。在优化建筑系统时,要采用可再生的资源以及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暖通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比较耗能的施工项目,设计人员一定要加强对暖通工程的优化,要以降低能耗为施工的目的,还要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行业更加长远的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利用了大量节能的技术与设备,而且有助于降低建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对建筑节能有着推动与促进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系统协同性原则

绿色建筑有着较多的优点,其属于现代化的建筑模式,是在开放的体系与环境中形成的有机系统,绿色系统可以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可以实现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绿色建筑体系中,应用了较多的人文景观,而且充分的利用了地形与地势,在建筑设计时,为了增强绿化效果,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降低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为业主创造了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绿色建筑是建筑本身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的系统,其具有较强的功能,而且实现了建筑施工的可持续性。绿色建筑具有系统协同性原则,可以将较多的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

2、地域性原则

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开发应该与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紧密结合,要适当分析、合理吸纳和总结地域传统建筑应对资源和环境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策略。在开发和建造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制定与地域特征紧密相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设计标准以及技术原则。建筑的设计和开发不能破坏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整体协调性。绿色建筑设计在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物质空间,并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在方便美观的前提下做到节约水源和土地。总之,必须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宜,与绿色建筑要求相匹配的技术。

3、自然性原则

作为人居建筑与生态自然的完美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强调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加强对自然生态的适度保护,从而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机制、廊道和板块的连续性。受损和退化的生态系统应该进行及时地修复和重建。在建设和修建过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应该予以及时的补偿和修复。在建筑室内环境调控设计中应该采用适宜的措施,尽量能够引入自然要素,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4、健康性原则

为居住者提供舒适的休息和娱乐环境是构建建筑的初衷,因此应该保证绿色建筑的舒适性,以体现对用户的关心,增强用户与自然环境的沟通,能够使人们在健康、舒适、自然、优雅、充满活力的建筑中进行工作、生活和学习。绿色建筑应该着力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的健康的环境空间。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并通过对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的把握,营造一种舒适安宁的居住氛围。同时要注意创造良好的通风队流环境,增加建筑的采光系数,保证室内的温湿度,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

5、经济性原则

营造绿色建筑既要注意环保低碳也要控制好经济投入,尽量在打造高效绿色建筑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的投入和产出,绿色建筑设计方案应该具有包括成本控制和经济运营显示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并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绿色建筑的营造应该在一定成本控制范围内进行,尽量通过利用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大幅度降低建筑成本。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建筑系统,逐级、合理、综合应用各类物质和能量,力求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

1、环境目标

由于环境污染逐年加重,全球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环境保护成为社会所广泛关注的话题。绿色建筑采用高效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能够大幅度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够有效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自然环境,推动建筑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

2、经济目标

在建筑全周期过程中,协调满足控制经济成本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绿色建筑能够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这就直接实现了协调经济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3、社会目标

实现环境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协调,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生态文化。绿色建筑应该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而不是作为个别案例而存在,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生活中替代传统的民居建筑,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实现减少资源消耗和避免环境污染的环保目标。绿色建筑作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和管理决策各层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四、结语

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设计与传统的建筑设计相比,有着较多的优势,其可以改善我国资源与能源紧缺的现状,可以促进建筑行业更好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绿色建筑设计中应用了较多的先进技术,而且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与设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与能源,还可以减少建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利用当地的自然景观,还加强了绿化设计,实现了自然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推动与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谢东文.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297.

[2] 黄小薇.浅议绿色建筑设计之展望[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2)

篇10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