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识别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风险识别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风险识别的概念

篇1

【关键词】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财务预警机制

1 风险概念的阶段性发展

国外对风险问题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1895年,Haynes从经济学意义上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一词在经济学和其他领域中,并无任何技术上的内容,它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某种行为能否产生有害的后果应以其不确定性界定,如果某种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时,其行为就反映了风险的负担。”

世界上第一个对风险进行理论探讨的经济学家是美国学者威雷特,1901年他在其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给风险下了这样的定义:“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

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他所著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对风险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风险不是一般的不确定性,而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他指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都可以借助数理统计分析来计量和测定。

研究风险的国内外学者站在不同的学术视角,给出了风险的内涵。由于概念具有本质性的特点,清晰阐释概念是对风险的政策制定提供有效指导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可以将风险理论特征归纳为五点: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客观性;风险的复杂性;风险的动态性;风险的可度量性。

2 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分类

2.1财务风险的内涵

学术理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两种认识:一是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结果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二是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本文将前一种观点称为广义财务风险,将后一种观点称为狭义财务风险。

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财务活动成果与预期收益的偏离,这种偏离一般是指财务活动成果的减少,带来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降低。

狭义的财务风险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引起的,风险的中心在于货币资金的运动,这种运动以货币资金为起点,也以货币资金为终点。

2.2财务风险的分类

依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对财务风险进行不同分类。按照财务风险的可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按照能否通过多角化的方式分散,分为不可分散风险和可分散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状态,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按照风险设计的层次和范围,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但通常上人们按其成因及性质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五类。根据上述分类标准,本人更认同将财务风险按成因及性质进行划分。

3 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3.1财务风险识别

叶冬梅(2006)提出财务风险预测的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贺妍(2008)认为风险分析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根据风险大小和事件的重要性设定优先次序,以合理安排资源配置。

3.2财务风险的控制

3.2.1确定风险反映态度。确定风险反应态度的出发点是降低企业风险管理成木,提高风险管理效益。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风险的控制力度也就不同。

3.2.2风险预防方法选择。回避风险法:综合评价各种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选择风险最低的方案;降低风险法:努力通过措施使其降低;分散风险法:通过联营,多种经营及多元化投资等方式来分散企业财务风险的方法;转嫁风险法:通过某种手段,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承担。

3.2.3风险处理措施选择。风险成本摊入:企业可将一部分风险损失事先以成本加价的形式摊入成本,将风险自行消化;建立风险基金: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有计划地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3.2.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初始财务指标的确定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它相关明细表和在此基础得出的各类财务比率来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类(如图1所示):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按照普遍性、相关性、可比性、动态敏感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同时借鉴前人的经验,选取了四大类中的20个指标作为初始财务指标。

图1 公司财务预警机制——初始指标4 企业财务风险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4.1研究不足

财务风险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也缺乏对实践的普遍指导意义,研究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1)鉴于研究财务风险的学者有着不同的专业学术背景,研究视角各异,使得该理论内涵的界定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2)研究的内容大多以浅层次的描述和分析为主,缺乏更深入的对财务风险内部综合性的定性和定量研究;(3)缺乏对多层次财务风险的特殊性进行深度探讨,致使财务风险差异性很难得到准确划分。

4.2未来展望

纵览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现状,笔者认为未来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对财务风险开展研究:(1)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视角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可以从现代企业价值链管理与金融管理的新视角来做新的理论发展研究;(2)从主要以规范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向实证研究方法转变;(3)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衡量和指标的确定应采用动态和系统方法相结合,运用动态的视角观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确定企业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何茜.外资企业WCDP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2

[2]许焕升.风险管理的方法工具[J].管理视角,2008,(4):48-49

篇2

摘要: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相关概念以及成因;其次探讨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加强财务风险防控管理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财务风险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充分表明,在新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将会减少对企业发展的干预,将经济职能更多转向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尊重市场自身发展规律,让企业公平、公正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面临更多的风险,这就使得企业必将对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一、企业财务风险造成的后果

1.导致财务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财务风险的集中表现,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

2.企业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较差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内部财务关系不顺

企业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不力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相关概念及成因

1.财务风险的概念

(1)财务风险和风险防控的概念及内涵。广义的财务风险通常是指包括公司财务管理活动本身各方面所具有的风险。将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对财务风险的定义限定为由于使用负债筹资而带来的风险,而对于经营风险,则定义为由于使用经营杠杆而导致的公司息税前收益的变动而产生的风险。结合以上理论,将本文中谈及的财务风险定义为由于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公司在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发生背离,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财务风险实际上应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和其他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具有客观存在性与不确定性。

(2)财务风险防控的概念及内涵。财务风险防控管理过程应包括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以及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从防控管理内容上讲,则应包括单位预算风险防控管理、财务收支风险防控管理、资产运营风险防控管理、采购风险防控管理、发展风险防控管理和操作风险防控管理这六大类别的风险防控管理。只有对这些环节的风险从严强化管理,坚持制度创新,才能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力争为建设世界一流财务工作新局面做出贡献。

2.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财务预算风险。一是预算编制不科学带来的风险。通常体现对单位相关部门上报的项目预算经费没有进行深入审核,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密。二是对预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引发的风险。预算资金管理不规范,则主要是指在预算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上,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操作标准,造成预算资金分配不均衡、被挪作它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且在预算资金支出环节,因财务人员对具体项目的不了解,信息交流的不畅,容易造成资金拨付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的顺利进展。

(2)财务收支风险点。一是收入不按照合同约定,不入账、少入账。如没有定期核对往来账目,欠款长期不能回收,也不做帐务处理;又如当期的生产成本、费用跨期入账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在收入确认原则方面,有的单位财务甚至通过变更销售收入确认方式,来改变企业财务报表上营业收入的数据。此外,有些企业还存在虚构收入的现象,如通过对开发票,确认收入等。这些做法非常容易导致债权债务统计不实,而财务统计的不真实又为企业在运营中作出的决策埋下了风险隐患。

(3)财务管理制度的不严格,企业管理不善,账实不符。如有的单位不顾生产实际用量而大批采购、重复采购的现象依旧存在,物资过分积压浪费,不仅加大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且对企业的资金成本,也是一种没有必要的占用。此外,对材料出入库管理不够严格,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材料管理部门长期不与财务部门对账的现象也颇为多见。

(4)成本费用管理不严,对成本乱挤乱摊的现象比较严重。一是资本性支出挤占收益性支出。如将应列入资本性支出的固定资产列入当期生产成本等;二是收益性支出挤占资本性支出。如将机器维修等费用列入资本性支出。这种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乱摊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以及财务成果的真实、可靠。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对策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制度创新

首先应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探索企业制度创新,以法律法规、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为准绳,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往来账项管理、资金管理与成本管理。如在预算管理方面,企业可以从完善预算组织程序着手,建立预算评审项目库,坚持按程序办事。此外,企业亦应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决算制度,使之能够为预算的执行提供真实、可靠的相关信息。可以通过建立集预算、核算、决策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从而减低企业财务预算方面的风险。

2.落实管理责任,强化财务核算监督

落实管理责任,就是要责任到人,以资金管理业务为例,其存在着资金控制人员违反规定支付资金的风险,那么资金控制人员就是这个风险点的第一责任人。此外,在强化财务核算监督方面,对所有的会计事项都要实行由经办、审核、部门负责人、稽核四人负责的业务流转程序,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对财务流程的重重把控,才能做好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工作。

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人员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财务风险指数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对财务人员进行素质教育和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树立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忠诚度,使财务人员清楚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工作的每个环节当中,财务工作无小事,任何麻痹大意的行为都可能给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落实管理责任,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及风险防范意识,对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唯如此,才可将企业的运营风险减到最低,为财务工作理顺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胜,傅太平.论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06):86.

篇3

摘 要 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的目标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阐述了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概念;结合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责任;并探讨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 责任 作用

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存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即存在风险。建立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来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是企业管理层一项重要的职责。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现代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风险管理中,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以其超然的地位和独立评估和监督的特殊职能,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促进企业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强化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失效,最终促使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降低企业风险,防范于未然。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和职责。本文就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作一探讨,与同行商榷。

一、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概念

所谓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损失、失败和伤害。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资本市场渐趋成熟的今天,既要对外拓展业务,又要对内加强管理。因此,在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各种各样的风险也接踵而至,并且多变、复杂。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内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其制定并修改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及《职责说明》中认定: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因此,就内部设计的性质而言,是一种责任的延伸,是一种内部的管理责任。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现代内部审计关注的焦点。因此,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日趋紧密。

二、现代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设置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独立性。其工作范围不仅涉及财会方面,而且触及企业各个流程的风险管理和监测,从而有效地在风险管理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1.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进行评价

风险识别是指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和防范风险。并应对企业已确认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全部被识别出来,找出遗漏部分,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同时,关注已识别风险的完整性,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具已被识别出来,找出遗漏部分,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

2.对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进行评价

风险衡量是指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应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经营管理过程和行为,在业务经营、财务管理、费用控制等各方面,通过内部视角,敏锐观察经营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要素、征兆、可能性、性质、后果及频率进行识别分析,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确定风险归类的正确性,识别风险是否全面,风险分析方法是否适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

3.对风险防范和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采取的措施。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全面建立了风险管理过程,内部审计因此应能够担负起风险管理的职能。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生产、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去查找问题,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与企业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评价企业管理层采取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是否有效;评价职能部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管理薄弱环节。同时,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协助完善风险反应方案,以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4.对风险监控的实时性进行评价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企业通过对风险识别,制定了风险防范措施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还可能会变大或者减少。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对风险的变化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一方面内部审计要与相关部门进行风险管理适时的沟通,对风险管理过程的风险变化进行检查、评价并报告,对重大的审计发现要按清晰传递的线路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结果的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并报告,关注风险产生的条件与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应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风险管理有效性等方面实际存在的风险信息反馈给公司治理参与者,及时调险应对措施,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独立于管理部门,能够客观地参与企业风险管理

在企业内部风险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不利于企业风险管理。因此,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从全局来把握对风险的控制,可是这一点对于各业务部门来说相当的困难。而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不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能够客观地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识别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提交给权力机构,以便高层能够及时,准确地利用结果,改进管理,规避各种管理风险。

2.健全财务管理系统,强化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企业应通过对财务风险的来源和特征的了解,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师通过对企业管理财务风险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机制,从而对可能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使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得到真正体现。同时,内审部门应对那些能够在计划阶段进行预测、控制的风险,通过实际与计划比较,来分析控制效果。对那些突发、未能预测到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查明风险的来源及性质,找出最优方案来控制或削弱风险,从而做到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

3.协调和沟通风险信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

企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控,通过内部系统运行的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统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的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必须保证企业各部门对风险的管理的一致性。企业内部不仅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处于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可以不受部门利益的制约和影响,协调各部门,沟通风险信息,站在公司经营者或管理者授权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功能进行检查、评估、提出建议,同时也可以从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多个部门的角度来认识风险管理要素设计和执行是否正确的基础上有效作出判断。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和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可共同为企业整体利益着想,以防范局部利益与宏观决策的矛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担任着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防范和风险监督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客观地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强化财务风险控制、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今后,我们还需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和作用加以充实和完善,推动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高亚伟,黄世海.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工业审计.2005(05).

篇4

【关键词】企业风险 特征 成因 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其特点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特点:(1)独立性,即财务风险不依赖于任何载体,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无法回避也无法消除,只能通过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所造成的严重影响降低到最小。(2)未知性,即财务风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3)双重性,即财务风险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利益就会面临更大的风险,获利小自然风险就小。(4)广泛性,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财务风险,贯穿于比如融资、投资、生产、销售以及利润分配等各种活动。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包括很多,既可能来源于企业外部环境,也可能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甚至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风险意识的欠缺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时刻都会发生。然而在现实的工作中,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忽视了这一点,非常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认为只要管理好现金流就能阻止财务风险的发生,结果当财务突发异常现象时不知所措,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国内外经济环境、贸易环境、法律环境、政治文化环境以及企业产品市场环境等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这些宏观环境复杂多变,甚至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企业一旦丧失对宏观环境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企业失去任何抵抗外部环境所带来的侵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当,权责不明

在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完全是从国外或者国内成功企业照搬过来,并不完全了解拿来的组织结构内涵,换句话说,企业并没有建立好满足自身要求、适应企业发展的组织结构,只是搬来了一个外壳,而摒弃了组织结构当中真正的管理理念,导致企业内部上级与下级、各部门之间、分公司与总公司之间,权责不明、利润分配不合理、资金流混乱,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债台高筑,步步逼近破产。

(四)财务决策草率

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是财务的战略选择,然而有些企业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财务决策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只关注眼前利益,忽视企业价值,草率做出财务决定,导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长期发展。

三、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措施

针对以上所描述的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办法,谨慎地制定相应的防御和治理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一)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财务风险才能降低到最低,此外,当财务风险发生时,巧妙地分散风险,将风险转移到企业外部或者联合其他企业共同来分担风险都是降低财务风险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企业要总结经验,积极的整理和分析过往的财务风险经历,不断增强自身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也是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固然重要,但是能否防患于未然还得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敏锐的洞察到风险来临之前的细微变化,即时的出台有效的应对措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其建设要坚持全面性和实时性原则,提高对预警系统的预警能力,同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化解财务风险的预案。在局部建设上,重点监督管理关键部门,及时检查这些部门的财务状况。

(三)明确企业内外部的财务关系

在财务管理过程当中,要保持责任、权利、利益三者的和谐统一,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和谐统一,理清财务管理工作中员工与领导、分公司与总公司的权责、利益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取得员工和上级公司的信任,努力实现企业与各种财务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才能顺利的达成财务管理目标。

(四)采取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企业在制定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之前,应首先明确企业目前所能承受相应风险的能力,根据对财务风险的分析结果,权衡风险与收益,制定出财务风险应对措施。在处理财务风险的方法中,数据分析是最直观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数据分析中要尽量做到定量分析和计算,并结合具体的经济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论证,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对决策过程的影响,时刻保持严谨和科学的决策思维,将应对措施做到尽善尽美。

篇5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09-02

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深陷危机而不能自拔的事实,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财务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财务危机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受到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有关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且多数文献主要侧重财务危机预警。翻阅这些文献,笔者发现其中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它们普遍将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混为一谈,研究财务风险的文献大谈财务危机,研究财务危机的文献也大谈财务风险。笔者认为,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财务危机源于财务风险但又不等同于财务风险。财务危机管理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危机不仅有其自身形成的机理和特征,同时也是其他各种危机的最终和集中体现,因此,弄清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提高整个企业危机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水平意义重大。

一、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1.财务危机源于财务风险,是财务风险的结果之一

众所周知,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可能出现的结果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偏离程度,这种偏离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如果事态发展的结果是有利的,则不会诱发财务危机;如果事态发展的结果出现了不利情况,那就需要看事态严重的程度,严重的且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救的才会导致财务危机。所以,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可能出现的现象,但不是唯一的结果。没有风险就不会出现财务危机,反之则不成立。也就是说,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危机未必会形成。

2.两者都可以通过事前控制和预警来加强管理

笔者发现,很多的研究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文献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即财务预警。对比起来看,你会发现它们的内容、模型等几乎一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两者都可以通过事前控制和预警来加强管理,企业采取措施控制财务风险的同时,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会降低。相应地,人们误以为财务风险管理等同于财务危机管理,这是很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的根本原因。

3.财务危机处理不当会加剧财务风险

以上可以看出,财务危机的发生有一个逐步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而财务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财务危机可能滋生于财务风险,且财务危机的发生可能加剧财务风险。财务危机是财务风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企业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就会减少财务危机的发生。但反过来,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后,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加大财务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二、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区别

1.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

企业所冒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当企业面临几种风险方案可供选择时,偏好风险的决策者可能会选择风险程度大的方案以追求高收益,而风险厌恶的决策者更喜欢选择稳健的财务风险较小的方案。不同的风险决策导致企业所冒的风险不同。

财务危机则是在选择了某种风险方案后,由于落后的管理观念、错误的管理行为等,使得企业对风险应对不当而产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低的方案就不会产生财务危机,反之,风险高也并不是说肯定会出现危机。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也正是由于风险的存在才有可能导致危机,没有风险就没有危机,但没有危机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

2.两者导致的后果不同

财务危机是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恶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现金流量不足、无力偿还到期债务以及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给企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损害企业的价值,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财务风险指的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它给企业带来的既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益。笔者认为,风险与报酬对等,而危机与损失相联。

3.采取的防范方法及处理态度不同

由于财务危机只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对于财务危机要防止其发生或者尽量减少其发生的次数。对于其防范手段,既可以采取定量也可以采取定性的措施。定量措施是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提前发出警告信息,以便企业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为了弥补定量分析的不足,定性分析也是防范财务危机必不可少的。

对于财务风险,企业一旦选择某方案,其风险程度就客观存在,企业本身没有办法去改变和回避它。如只要企业举债经营,就要承担利息和到期还本,就会有财务风险。但企业可以采取转嫁、分散等措施来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比如,适当负债可以转嫁通货膨胀风险;通过财务杠杆等量化方法可以确定是否值得去冒风险;还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方法可以分散风险,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4.管理的目的不同

财务风险管理与财务危机管理的目的不同:风险管理可以通过选择承担风险(但必须获得相应报酬);规避风险(如低负债);转嫁风险(如通货膨胀时期借债);分散化解(风险如投资组合)等形式加强管理。而财务危机管理主要从危机识别、危机形成机理分析、、内部控制、危机预警、危机挽救五个方面来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对等,而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减少损失。

5.风险导致损失是一种可能出现的现象,危机是已经出现的情况,危机是风险发展的一种结果

风险程度可以在事前进行评估计量,以便确定与所获得的报酬是否相匹配;而危机只有等发生以后才能评价其损害程度。我们事前无法预料一场台风可能带来的损失是多大?

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同,遭受危机的损失以及危机的程度不一样。风险是一种可能出现的现象,结果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事先并不知道,当某种情况出现后已经不再叫风险,因为结果已经确定,而危机便是已经出现的情况,危机是风险发展的一种结果。

三、正确认识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促进和加强企业财务危机管理

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企业若想生存、发展和获利,就必须随时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正确认识财务风险与财务危机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企业加强财务危机管理和财务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企业理财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都必须随时考虑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应如何处理企业的财务事宜,如何保护各自相关集团的利益以避免破产。因此,财务危机管理问题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缺乏资金、会计缺陷、计划失误等都可能成为导致财务危机的借口。企业失败或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的质量,经营管理不善如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管理制度不健全、扩张过度引起的资产结构比例失调、扩张无力、技术工艺落后,产品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存货过多、资金运转调度欠灵活等都可能成为发生财务危机的诱因,导致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下降。因此,研究财务危机的成因,进行事前的预测和控制是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2.促进企业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

大量实践证明,企业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财务危机,一个企业如果在财务经营上陷入困境,企业危机就不可避免。目前,中国企业虽然对财务危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总体来说财务危机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可以说是正处在发展之中。许多企业危机的防范意识比较差,以至于出现财务危机时措手不及,缺乏应有的应对措施,给企业经营和员工生活带来严重后果,甚至造成企业破产倒闭。

由于财务危机处理不当而导致企业破产或经营极为困难的案例有很多。如果企业重视财务危机管理,关注、预控和研究财务危机,形成财务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财务危机管理的水平就会提高。

3.促进企业的适应外部环境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当前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的影响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况且中国经济本身处在一个多变时期,不稳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只有企业知道了怎样预先控制财务危机,事先做好对付财务危机的计划及研究好处理财务危机的措施等,才能不断的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保证企业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从理论上认清企业财务危机与财务风险的区别与联系,可以有利于企业建立起不同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财务危机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水平,减少企业陷入危机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伯圣.企业财务危机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2] 周虹.对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探究[J].现代商业,2012,(29).

[3] 张庆阁.试论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途径[J].商业会计,2012,(2).

篇6

[关键词] 企业风险 管理 控制

企业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的一个最基本的存在单位。市场经济形式瞬息万变,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市场竞争,并且承接各种类型的风险,可以说,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企业为了存续和发展,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风险控制,采取适当的风险决策,以实现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一、企业风险的含义和内容

(一)风险的概念和特点

风险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也有人进一步定义为“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智慧的认知,理性的判断,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因此,如何判断风险、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运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创造收益,意义更加深远而重大。由此可见,风险有三个明显特征,即偶然性、可变性、客观性。

(二)企业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企业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而导致公司盈利水平变化从而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方面的规定:经营风险源于对被审计单位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

企业风险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企业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国家宏观管理以及宏观经济走势,这些宏观条件如果发生了负面变化,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风险;内部风险则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层的发展决策、管理方法、企业内部关系等,这些因素如果制约和影响了企业发展,也会给企业带来重大风险。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但现实情况里,这优化的过程往往很难决定,因为风险和发生的可能性通常并不一致,所以要权衡两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适的决定。

对现代企业而言,风险管理就是在识别、预测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相应对策,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使企业在应对风险中降低损失。在风险管理中,企业应充分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科学估量风险造成的消极影响,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方法,使生产经营持续进行。由此可见,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和处理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风险识别

辨识和分析风险的过程是一种持续及反复的过程,不加识别或者错误识别风险不仅难以管理风险,而且还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失,管理者必须谨慎地注意各层级的风险。风险识别的方法可分为量化或不可量化两种,在风险识别中,可按风险的大小顺序及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排列,借以辨识在诸多活动中,哪一种或哪一类风险较高。

(二)风险预测

风险预测就是对风险的估算和衡量。企业通过研究所掌握的统计资料,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地分析,确定风险的频度和强度,以此选择适当的处理办法和相应对策。风险预测一般包括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两个方面。

(三)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的常见的方法有:

(1)避免风险:实质是是通过消极的方法躲避预测到的风险。比如避免火灾可将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陆路运输等。这种方法有时会与企业发展方向发生矛盾,一般不采用。

(2)预防风险:与避免风险相对,采取积极的办法消除或者减少风险发生。例如为了防止水灾导致仓库进水,采取增加防洪门、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减少因水灾导致的损失。

(3)自保风险:指企业自己独立承担面临的风险。比如把风险造成的小额损失纳入生产经营成本,用企业的收益补偿;根据企业性质,对发生的大频率风险建立意外损失基金,损失发生后用此基金作为补偿。自保风险增强了企业应对风险的主动性,但是挤占企业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的效率。

(4)转移风险:在危险发生前,通过采取出售、转让、保险等方法,将风险转移出去。

(5)接受风险:对于组织成长或获利而言,接受某一程度的风险也是必要的。

三、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

(1) 控制负债比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对企业财务结构有直接的影响,如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将直接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企业的负债比例是可控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企业财务效益覆盖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单一的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适当选择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合理搭配不同来源和不同期限的资金,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 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提高投资收益。企业经营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扩张,因此,对于对新上马的项目,一是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投资的区域、行业、时间、方式、成本、回报率等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二是投资规模要适度,资金投向要合理配置;三是要树立抵御风险的信心。同时,公司领导层要对所投资的领域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新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其次,企业投资立项要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必须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第三,企业在做出重大投资前,要做好自保措施,建立推出机制,以把投资损失减少到最低。

(二)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企业风险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风险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如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企业的运输成本和能源成本增加,利润降低,财务收益减少。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由客观市场环境决定,企业不能改变,但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和化解,因此,企业需要对外部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相应的措施,调整经营政策,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与应变能力,趋利避害。

(三)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1) 企业上下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片面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利润的最大化和所面对风险程度也便关联起来,任何因害怕面对风险而试图回避风险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所以,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决定了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前程。这也就涉及到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问题,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中,必须把风险意识融入其中,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2)以诚信为本,培养良好的商业信誉。

诚信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根本,虽然由于我国企业发展过程出现过一段无序竞争和法律机制不健全阶段,导致企业的诚信意识很低,但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的诚信已经越来越多的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在涉及企业诚信的各个方面,如银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供应商和广大客户等,企业都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树立自己的商品品牌、追求诚信的经营理念、在业务工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商誉,只有这样,才能在同等条件下有效地降低其风险和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瑞,刁敏,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会月刊[J],2008.2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类,成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当今中国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财务理所当然的成了企业最受关注的环节。每个企业都希望在财务上能一帆风顺,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但只要有财务工作就不可避免的会有财务风险的存在。

一、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始终,要彻底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可能的。为了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要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类别,并分析产生的根源,尽可能的将风险降至最低,为企业带来尽可能多的收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带来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使其丧失偿债能力,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和中小企业借款的增加导致所有者收益的波动,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的亏损。

二、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几种分类

1.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成立之初借贷的资金或投入的资金在生产过程或在指定的时间内对投入的成本和所得利润结算时是并未达到创业初的真正目的。中小企业的筹资渠道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所有者或股东投资,包括企业的注册资金等一切基本运转所需资金。第二种为企业借入的资金,包括银行借款、金融机构借款、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等方式所得到的资金。

就所有者投资来说,风险则反映在这部分资金在投入生产后而效果不明显或是低下,因此无法满足投资者或股东在创业投资时的报酬期望值,就会降低投资者对企业再度投资的信心,严重的或许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不再抱有希望而退出该企业。就企业借入的资金来说,筹资风险的存在将是显而易见的。借入的资金有着严格规定了的借款方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需要偿还的本金和利息的总的金额。如果借入的资金不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将会有一连串的问题需要企业来面对,企业如果不能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例如则会向银行在支付本金和利息之后还要支付罚息等额外的经济负担,严重的则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所以说,借款筹资风险的最终的表现形式为企业能否及时并且足额的偿还本金和利息。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则是指企业在投入一定的资金后,因为市场需求变化等一些因素而影响了最终的收益与期初投资时的预期的收益有所偏离的风险。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大多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所以说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增长,一般是通过投资行为来不断地扩大经营的规模和经营的范围,以此来寻找新的能产生利润的来源,并想着通过扩大投资的方式来分散经营的风险。其实,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不可盲目地认为投资的多样化便可以分散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是企业得以运转的命脉,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的限制,要对资金运转的要求更为严格。当今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的推广,赊销已经成为企业为增加产品销售的一种大众化的途径,也是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交易形式。当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数额增多,并且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因为应收账款的原因而、当中小企业资金回收风险不可避免的发生时,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则就是对应收账款的如数按期追回。

4.其他风险

由于国家受地方政治或法律的影响,也可能对中小企业形成一些环境的风险。市场能给企业一个发展的场所也会不可避免的给企业带来一些风险,例如价格风险,同行业竞争的风险等。有一些风险是客观的、是人为所不能预测到的,如灾害性风险包括水灾、火灾、事故、偷盗、人身伤亡等风险。。

三、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成因

通常当企业在发生以下的情况时,则有可能预示着财务风险的出现,企业应密切注意这些情况。中小企业则更应该加强注意力度,才能为企业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起到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

1、当中小企业过度的依靠借款来维持企业的经营运作

当中小企业过度的依靠借款来维持经营时说明了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的经营运作资金不足,或者是当企业有意再扩大生产规模的时候,发现自有资金的不足。如果企业过度的依靠借款或是贷款所筹来的资金,一旦当企业遇到经营滑坡或是资金来源紧缩的时候,对于资金链本来就不特别结实的中小企业来说,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更有可能会使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2、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企业收账期不断的延长

应收账款作为一种依靠商业信用的销售方式对促进中小企业的销售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也有弊,同时应收账款的存在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应收账款将增加企业资金流出的速度,也许它能为企业产生一定的利润,但它并不能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会使本来流动资金就有限的中小企业来支付由应收账款而带来的利息和税务的支出,进一步加大现金流出的速度。这就是在有些情况下大家认为企业在赢利而为什么会突然出现破产清算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3、销售额持续下降

一般来说销售额是企业最受关注的一项了。如果一个企业的销售额持续下降,一般情况下则会引起企业各个部门的注意,但是就目前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把销售额的持续下降单纯的看成是企业销售部门的事情,而没有把它上升到它的本质的问题即财务问题的层面上去。事实上,销售额的下降会带来一系列的财务问题,尤其是不在大家预料的范围中的下降,也许这种情况是不会立即表现出来,但长久下去则会使企业失去最重要的一部分即资金的来源。

4、存货积压

存货的积压主要包括的是原材料的积压、在产品的积压和商品的积压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存货在企业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大量的存货积压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不利影响的。存货积压过多会使中小企业的库存成本加大,额外的浪费企业的资源。长期积压存货也可能会造成库存货物的丢失、毁损或者失去其与其原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可能会使库存货物贬值的。

5、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出现持续下降甚至亏损

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下降或亏损则说明企业的利润有所减少或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即亏本销售产品,进一步则说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中小企业营业利润下降或亏损可能是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较重,企业应降低负债,减少利息支出;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出现下降或亏损除了以上的两个原因外还可能有企业投资发生巨额亏损,或出现了重大灾害等别的原因。

中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总体来看,中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环境多变是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国家暂时还未能完全取消对经济方面的政策干预,银行运用货币政策来对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和空间的调整和控制还是有限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和偿还借款的能力尚未得到认可,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变化更加难以捉摸,中小企业自身的能力使它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经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产生财务风险,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能顺利前进。

2、 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率过高

企业债务比率过高,表现为企业负债较多或负债在资本结构中所占比重较高,因而利息支付多,收益就会减少,由此而导致中小企业偿还能力减弱或出现破产的可能性,因而风险程度也高。

3、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不当

如果企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当会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形成财务风险。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负担越重,伴随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企业如果在经营过程中出现偏差,未能达到赢利目标,到期偿还债务就会出现困难。在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企业应付款大约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相当或超过了银行借款的规模,使得企业的还款压力加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4 资金周转速度慢

首先,中小企业在购进原材料和加工产成品的决策上不太科学,使得企业库存原材料过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较慢。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流动资产中,库存货物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其次,中小企业对应收账款缺乏必要的控制。为了增加销售额、扩大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部分企业大量地采用赊销的方式,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大幅度上升,从而加大了企业资金回收的风险。同时,由于客户信用等级的不够,也可能是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甚至造成坏账,产生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无论什么样的企业其经营者都必须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从源头上了解、理解财务风险,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财务风险。从而使企业的财务能更好的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

篇8

然而, 在实践中, 常常出现收益与风险不匹配, 甚至相背离的现象。基于此, 笔者从财务风险与

收益的诱惑效应、平衡效应、约束效应出发, 探讨财务风险与收益不相适应的原因, 并指出财务

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应具备的条件, 以期对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风险是由事件的不确定所引起的, 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实现期望结可能性。财务的本质是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财务活动是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收益、分配等活动环节的有机统一, 由于各活动环节中都有可能发生风险, 因而, 我们对财务风险的认识,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本金的筹集阶段, 而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和其总体观念出发, 并联系到财务收益上来。具体而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本金的投入收益活动中, 由于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 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收益是一个看似明确实则含糊不清的概念, 对于收益的内涵, 经济学和财务学存在严重的分歧。经济学对收益内涵的论述, 均力图计量企业的实际收益, 为财富分配提供依据, 经济学收益又称为“真实收益”。笔者认为, 财务学收益是为实现实物资本保全的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净资产的本金增量, 从量上它包括基准收益、平均收益和超额收益三种类型的收益, 其中超额收益是人们甘于冒风险进行投资而期望获得的超过平均收益的额外收益。因而, 我们研究的与财务风险相对应的财务收益, 主要指超额收益。

一、财务风险与收益的一般关系分析“风险与收益相对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认为是成正相关的, 即风险越大, 收益越高, 这表明风险时刻伴随着收益的获取, 行为主体欲想获取收益, 必须承担风险, 承担风险的目的在于获取收益, 风险越大, 则收益越大; 风险越小,则收益越小, 这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

(一) 诱惑效应风险的诱惑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的刺激,所引起的选择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诱惑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多样性和结果潜在性的财务特性, 来自于谋取资本增值利益的管理动机。风险的后果是多样的, 存在着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风险的后果又是潜在的, 通过管理的努力也有可能取得那些有利结果。风险报酬的诱惑与利益动机的趋使, 引发人们迎接和承担风险的财务行为。风险报酬是一种超额报酬, 是产生风险诱惑效应的直接动因, 没有超过一般平均报酬水平的超额报酬的刺激, 就没有追逐风险的动机。风险报酬越大, 风险诱惑效应的程度也越高。风险诱惑效应的连带效果是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抬高, 有风险与无风险是相对的, 一个原本有风险的项目, 如果所有的资本投资者都由于风险诱惑效应而去追逐它, 那么这个风险项目在所有投资者眼里就是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了, 平均报酬率随之提高。如果所有资本投资者都追逐风险项目, 也会引起资本需求量上升,进一步推动社会平均报酬率的提高。超额报酬, 是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行为目标, 如果只能取得社会平均水平的报酬, 追逐风险的行为就会被视为是失败的财务行为。风险诱惑效应下的财务行为后果是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损失一方面起因于社会平均报酬率水平的抬高, 使投资者极不容易获得超额报酬而相对遭受风险损失; 另一方面起因于风险诱惑效应的强烈刺激而导致行为的激进性, 当引发风险的因素和条件已经改变时, 风险投资者可能会抱以侥幸心理而继续按原有的风险规划行动, 进而导致直接遭受风险损失。

(二) 平衡效应风险的平衡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利益和风险损失的双重刺激, 所引起的控制风险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的平衡效应, 来自于风险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的财务特征。既然风险结果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 在财务规划之时完全可以选择和接受风险项目; 既然风险形态、性质和结果是可以转移的, 在实际将面临风险损失时, 可以通过一定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分散或转化甚至消除风险损失,或延缓风险损失的发生, 或用另一种风险代价来换取目前的风险利益。风险平衡效应是资本保值动机和资本增值动机均衡的结果, 起因于对资本保值与资本增值关系在认识观念上矛盾的冲突: 资本保值理财观念认为,资本保值是资本增值的基础, 资本保值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增值是理财的扩展目标, 只能在资本保值的前提下进一步谋取资本增值; 资本增值理财观念认为, 资本增值才是理财的基本目标, 如果仅把资本保值视为理财的基本目标, 资本也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了, 只要取得了资本增值, 资本保值的目的也就自然地达到了。两种观念冲突的结果是相互吸纳和相互包容, 在财务规划时选择有风险甚至高风险项目, 在财务运行时又力图通过财务控制规避风险不利结果的发生。财务风险所具有的结果潜在性和可转移性也为财务控制提供了可能。风险平衡效应的连带效果是要求风险与报酬的均衡, 一定程度的风险项目要求有相应程度的报酬水平相匹配。因此, 当社会公认某项目有风险时,大家都愿意为此项目付出更高的报酬水平。也正因为如此, 如果某个风险项目没有能够取得相匹配的报酬水平, 不论在风险诱惑效应还是风险约束效应下, 都会被认为遭受了相对风险损失。二、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理论分析诚然, 我们一般认为, 财务收益与风险的基本关系是: 高收益, 高风险; 低收益, 低风险(如图L1) 。但是,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注意到, 高风险并不必然带来高收益, 有时甚至是高损失。例如, 在资本市场这个风险极高的理财环境下, 财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背离, 尤其是在熊市时, 这种情况更为明显。那么, 是什么力量(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呢? 笔者认为, 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除了具有诱惑效应和平衡效应外, 还具有约束效应, 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风险的约束效应, 是指由于风险损失的刺激所引起的回避风险事项的财务行为及其连带效果。风险结果的多样性, 使人们有可能遭受风险损失; 风险约束效应会对资本投资产生抑制和阻碍作用, 进而引起社会投资的萎缩。因此, 风险约束效应的连带效果与风险诱惑效应刚好相反, 会引起资本供给量的减少, 带来社会平均报酬率的压低。即在风险约束效应的影响下, 投资者极易遭受风险损失: 一旦风险约束效应对个人的影响力大于对社会的影响力时, 由于行为的保守性而降低个人对报酬水平的要求, 导致丧失投资机会, 遭受相对风险损失。这时,财务风险与收益就不相匹配了,甚至是产生向下倾斜的背离(如图L2) 。

三、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模型分析承上, 基于约束效应, 财务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那么, 我们有无可能找出这些约束因素呢? 基于此, 笔者试图对西方金融学和财务管理学中衡量风险与收益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进行局部修正来分析约束因素。

E (Ri) = Rf βi [ E (Rm) - Rf ] (1)

其中: E (Ri) : 第i 种资产的必要收益率;Rf : 无风险收益率; βi: 第i 种资产的β系数;E (Rm) : 所有资产的平均报酬率。笔者认为, CAPM 只解释了收益与风险成正相关的一般情况(因为人们进行收益预期时, 如果预期收益为负值, 就不会进行投资, 即0 0) , 而无力阐释二者相背离的情况, 因而笔者引入了随机扰动项ei这个指标来修正模型:E (Ri) = Rf βi [ E (Rm) - Rf ] ei (2)其中: E (Ri) 、Rf 、βi 、E (Rm) 代表的含义同上, ei 表示排除在CAPM 模型之外的影响财务风险与收益正相关关系的偏差。之所以引入ei 这个变量, 是基于以下原因:

(1) 作为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由于对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认识可能还不完备, 除了一些已知的主要因素以外, 还有一些我们尚未认识, 或者尚不能肯定的因素影响着应变量E (Ri) , 我们只得用随机扰动项ei 作为所有从模型中省略的变量的代表。

(2) 作为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因素的代表。有一些因素我们已经知道对应变量有相当影响, 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无法获得这些变量的定量信息, 因而在计量经济模型中不得不省略掉这一变量, 而归入随机扰动项。

(3) 作为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的综合代表。有一些因素已经被我们认识, 数据也可能取得, 但是,这些因素或许对应变量E (Ri) 的影响较小, 或许其影响不规则, 有的还可能难以数量化, 从经济计量的成本考虑, 我们通常不把它们列入模型, 而把它们的联合影响处理为随机扰动。

(4) 模型的设定误差。在设定计量经济模型时, 我们总是力图使模型更为简单明了, 当用较少的解释变量就能说明应变量的实质变化时, 就不应把更多的变量列入模型; 当用简洁的函数形式就能基本说明变量间的本质联系时, 就尽量不采用更为复杂的函数形式。这样, 应变量和函数形式设定引起的设定误差, 也要由随机扰动项ei 来表示。

(5) 变量的观测误差。对社会经济现象观测所得的统计数据, 由于主客观原因, 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观测误差, 这种观测误差只有归入随机扰动项ei 。

(6) 变量的内在随机性。即使我们把所有相关的解释变量全部引入模型, 即使不存在观测误差,一些客观现象还是具有不可重复性或随机性。例如一些涉及人们思想行为的变量, 很难加以控制, 而具有内在的随机性, 这类变量也可能影响E (Ri) 。对这种变量内在的随机性, 只能归于随机扰动项ei 。由此可见, 随机扰动项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在计量经济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性质决定着计量经济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在已经修正后的CAPM 模型中, 从财务的角度来分析, ei 就蕴涵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约束因素,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主观原因: 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

11 风险主体的态度风险是投资者的一种主观感受, 其大小的度量经历了从Markowitz 的方差(标准差) 度量法到哈洛的Downside Risk 到VAR。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rrow 把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好冒风险的, 简称冒险型; 第二种是回避风险的, 简称避险型; 第三种是漠视风险的, 简称为中性型。这三种对风险的不同态度, 都直接影响着财务收益与风险的一般认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取决于每个人的人格心理结构。它包括投资者的个性, 拥有的财富水平, 投资主体的风险大小等诸多因素。而且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 投资者的风险态度表现出不同的类型,这些行为特征实际上就是个人的风险决策。行为财务对违反基本财务假设的异常现象进行反思, 并试图通过研究市场中的基本组成单位———“风险主体”的理性程度、决策心理特征对经济决策的影响来解释异常现象。人的决策心理特征(如信心、期望、风险态度等) 十分复杂, 是市场的复杂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行为财务是从认识人的角度来解释资本市场的复杂性。行为财务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特征着手, 着重考虑市场参与者的各种有限理性特征对市场可能造成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 市场参与者的有限理性是导致许多财务假设背离现象的原因。有限理性表现在各个方面(见下表) 。

21 风险主体的素质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就人的素质而言, 是指人在质的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即人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和品质等要素的综合。笔者认为,风险主体的素质除了平常我们经常提及的投资者的识结构外, 更为重要的是风险主体的风险认知程。许多研究表明, 决策时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有关。冒险行为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对风险大小的知觉低于实际风险水平, 或者说对风险不敏感而引起的无意识冒险, 这种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acceptable level of risk) 也比较高; 另一种情况是风险主体对实际风险有较客观的评价, 但由于其偏好风险水平(preferred level of risk) 高而有意冒险。因而, 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 由于其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同, 避险行为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

(二) 客观原因: 理财环境的完善程度

11 市场(资本市场) 信息是否对称信息公开制度源于1884 年的英国《公司法》,为美国1933 年《证券法》和1934 年的《证券交易法》所确立并日臻完善, 现已成为世界各国证券法的核心。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模型假定市场参与者具有关于所交易商品和价格的完全的信息, 缺乏完全信息的情况称为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信息不完全的一种情况, 即一些人比另一些人具有更多、更及时的有关信息。信息不对称不仅是由于人们常常限于认识能力不足, 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更重要的是, 由于行为主体为充分了解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 不允许其掌握完全的信息。因此, 在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所掌握信息是否对称就成为风险收益差异的主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

(1) 信息源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者中, 既有买方, 又有卖方, 其中买方或卖方又可能同是该商品或证券的卖方或买方。即在交易活动中, 买方或卖方既对立又统一, 某些交易者既是出售该商品或证券的信息持有者和制造者, 同时又是该商品或证券的交易者, 进而形成信息源在公开信息时就存在着某种不完全性。具体而言, 在证券市场上, 信息源的不对称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的筹资者即上市公司总是比投资者更了解本公司的经营情况,拥有更多的信息; 另一种情形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既是其股票的发行者, 同时又是其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者。由于交易者在市场上所处的信息位置不同, 进而必将影响其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2) 信息的时间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在同一市场上需要买进或卖出同一商品或证券时, 由于在接收该商品或证券信息时间的差异, 往往容易导致较早获取商品或证券有关信息的交易者, 能够较主动或较准确、较早地做出交易决策选择而获取交易优势。而获取信息较迟的交易者则被动地在交易中处于劣势, 甚至蒙受损失。

(3) 信息的数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内容的数量不同。也导致交易者交易优势的差异和交易成本、利益的差异。

(4) 信息的质量不对称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由于在同一市场上获取交易对象信息质量的差异, 即信息的真假不同, 势必影响交易者的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5) 信息混淆市场上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同方(同为买方或卖方) 获取交易对象的信息中. 一个可观察值是由两个混合在一起的并不可直接辨别的分量合成的信息, 造成信息混淆, 交易者很难识别。例如, 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虽然是可以观察的值, 但它可能由企业持续经营业务收益与一次性偶得收益混合而成。

21 市场(资本市场) 发育程度X 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 弱势有效、半强势有效和强势有效。这种划分是1967年由罗伯特(Harry Robert s) 首先提出, 但以1970年法玛的文章而著名。法玛将市场信息划分为三类: “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内部信息”, 以对应上述的三种形态。

(1) 弱势(weak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当符合弱势有效的证券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 证券价格完全反映了证券的历史信息。

(2) 半强势( semi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其特点是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可得到的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实证研究表明, 美国等国家的证券市场已达到了半强势有效。

(3) 强势( strong form) 有效市场。在强势有效市场中, 证券价格反映一切信息; 包括历史信息、公开信息及内部信息, 此时市场显得无所不知。在这种市场上, 没有人能够利用信息优势获得超额利润, 所有投资者都只能获得相对于自己的风险偏好的平均利润。就我国证券市场而言,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已就我国证券市场是否达到弱势有效, 作了不少研究。比如, 俞乔在1994 年发表的《市场有效、周期异动与股价波动》一文, 据沪深股市综合指数自1990 年12 月29 日至1994 年4 月23 日的变动趋势表明沪深股市均未达到有效市场的弱形式, 而1995 年宋颂兴和金伟根发表的《上海股市市场有效实证研究》对沪市1993 年初至1994 年10 月的29 种股票的周收益率进行的系统分析表明, 这29种股票价格具随机游走特征, 因此, 上海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另外, 吴世农的《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一文, 对沪深股市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 20 种股票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不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变动趋势, 故而沪深股市达到了有效市场的弱形式。再有韩德宗在1995 年出版的《我国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证》一书, 据他对沪深股市股票样本日收益率分析后认为沪深股市均达到弱势有效市场。

不管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已达到弱势有效, 可以明确的是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有效性较弱。资本市场不成熟, 信息量少, 信息公布制度很不健全,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不能及时将上市公司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投资者, 使投资者只能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判断; 另外, 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较强。资本市场运作中的机能之一就是投机决策, 但是, 如果投机过度, 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毁灭性打击。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太强一直是困扰资本市场正常发展的一大问题, 其表现一是过高的换手率; 二是过高的市盈率; 三是股价指数及成交额与违规活动正相关; 四是股价上涨缺乏微观基础的支撑。可见, 在这些情况下风险主体进行投资运作很难保证付出与回报相适应。

综上, 正是由于存在着风险主体理性程度的主观因素以及资本市场完善程度等客观因素, 导致在一定情况下财务风险与收益常常发生背离的现象。要纠正这种偏差, 一方面要从风险主体的素质、态度入手, 培育理性的投资者; 另一方面, 从市场的发育程度和信息公开着手, 培育完善的资本市场,只有双管齐下, 才能使财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量化关系呈现正相关的态势。

主要参考文献

[1 ] 郭复初. 财务通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

[2 ] 郭复初. 财务新论[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3 ] 彭韶兵. 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 . 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

[4 ] 庞 皓. 计量经济学[M] .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 吴冲锋, 宋 军. 金融复杂性[ J ] . 系统工程, 2002(7) .

篇9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知识经济为主题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愈来愈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本文论述了财务预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对其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预警 概念 理论

一、财务预警的概念

财务危机预警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所实施的实时监控和预测警报。财务预警是由财务危机和预警两个词组组成的。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包括运营失败、商业失败、技术性无力偿债、无力偿债、资不抵债、正式破产等。预警是指事先知道并发出警示,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可能的损失。财务预警要求管理人员依据相关指标的变化来预测企业财务即将呈现的问题,及时向利益相关者提出警示。为了更为清楚地理解财务预警的含义,下面我们将分析企业财务危机的表象、实质和运作机制。

(一)支付压力和支付能力脱节是表象

支付压力可以是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压力,也可以是投资项目资金供不应求的压力。债务压力可以通过债务重组乃至破产保护来解决,但必将增加上市公司的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甚至危及生存。而投资项目资金的压力与企业的债务无关,但涉及到企业投资的成败,其后果是上市公司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背负巨大的机会成本。

支付压力和支付能力脱节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可以是支付时间上的脱节,如支付时间过于集中而现金流入过于分散:可以是支付方式上的不当,有些公司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支付模式,造成现金流入和支付能力地不匹配;也可以是支付能力的欠缺,由于某些公司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常年亏损,支付能力大大小于支付压力。当支付能力小于支付压力且呈持久之势时,就必然出现财务危机。

另外,企业支付压力和支付能力脱节会表现为“现金性财务危机”和“收支性财务危机”两种。现金性财务危机指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其本质是负债的期限结构与现金流量的期限结构不相一致而引起的。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是一种个别风险,表现为某一项负债,或某一时点的负债不能即时偿还,如能及时调整,对企业以后的经营和筹资没有很大影响。2.是一种纯粹的支付性危机,与企业当期是否盈利无关。即盈利的企业并不一定有现金净流入,即便有净流入的企业也不一定能支付全部到期债务的本息。3.是由理财不当所引起的,表现为现金预算与实际现金流量不符,如在盈利和现金流量水平较低时,债务结构上出现不合理的偿债高峰。但这种风险对企业的伤害不大,因为它是时间差所引起的。

收支性财务危机是指企业由于收不抵支而引起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如果企业严重亏损,终极性的收支性财务危机表现为企业破产清算的剩余资产仍不能低偿债务,其基本特征表现为:

1.是一种整体风险,是针对整体债务偿债能力的丧失,而不是仅对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付能力而言。

2.是一种长期风险,它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性财务危机,而是一种财务实力的风险。这种风险不但是理财不当引起的,而更重要的是经营不当所至,并对企业有长远影响。

3.是一种终极风险,它将直接影响企业以后的经营和生存,也将影响企业未来的筹资能力,如果没有追加权益或负债资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财务困境,直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二)资金配置失效是实质

企业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是生存,二是发展,三是获利。生存的目标是企业最基本的目标,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和获利。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上要做到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财务管理应努力使企业保持合理的财务比例和良好的偿债能力,确保企业不会破产。发展的目的要求企业应及时有效地以最低的成本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保证企业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获利目的要求企业应有效地管理和运作好企业的各项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增加企业的盈利。

(三)财务预警事实上是一种风险控制机制

财务预警集预测、警示、报警等功能于一身。首先它能够预测到财务危机可能的风险,然后将其以特别的方式警示利益相关者,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规避风险。显而易见,预测和警示只是手段,报警才是目的。

财务预警是对企业一定时期财务危机的表现,但这种表现不是笼统和无差异的,我们应该根据企业财务危机的持久度和危害性的大小来决定预警的强度和预警信号的类型,可采用不同的符号、颜色和程度标志等等,来表示企业当时的财务危机已达到相应的程度。在实际应用中,这种信号可分为“很危险”、“危险”、“较危险”和“无危险”等。在国际上通用的是用颜色来表示危机的程度。通常预警信号或者说财务指示灯的颜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红色,黄色、绿色,一般红色表示高度警戒,黄色表示提请充分关注,绿色表示财务状况基本正常。

二、财务预警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非优理论

系统非优理论是1985年提出的-f2系统科学理论。这一思想方法认为,系统的一切状态可以用“优”和“非优”的组合表示。“优”状态包括最优和相对优,指成功的过程和结果;“非优”包括失败和可接受的不好的结果。根据系统非优理论的思想,可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分为“优”和“非优”两种状态:“非优”状态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效率低下,财务组织应变迟缓或冲突,财务制度失控,重大财务管理失误以及所有可接受的却是不好的过程和结果:“优”状态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高效顺利进行的过程和结果。对于财务管理活动的“优”与“非优”状态,需要确定一个界限以明确区分,然后再运用预警管理理论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运作状态进行实时地监控和识别,对系统的“非优”状态进行及时地预先警报和预先控制,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系统一直运行于安全和有效的轨迹中。

(二)危机管理理论

所谓危机管理,是指随着经营环境的动荡,各种预想不到的突发性事件经常对企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付各种危机事件,保证企业的经营安全,必须通过计划和控制等手段对危害企业经营的突发事件进行管理。企业危机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西方某些跨国公司提出。西方跨国公司海外危机管理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萌芽阶段,企业家的经营思想开始向安全经营转化,但并没有提出危机管理的概念,跨国公司内部加强了安全措施但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8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国跨国公司建立企业危机管理体制为标志,危机管理开始走向成熟,并在企业危机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跨国公司的危机管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强化了以安全部门为利益中心的思想:二是在领导方式和管理制度上更强调非程序化和例外原则:三是在经营政策上更加灵活和非扩张化。这些都是企业预警管理所需要的。

(三)策略展撼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开始的企业危机管理研究和策略震撼管理研究促进了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策略震撼管理也称不可预期环境中的管理,它是策略性管理理论的延伸,是为了应对不可预期的震撼而产生的。问题震撼一般有以下特点:(1)这个问题突然地、不可预期地出现;(2)它是一种新发生的问题,几乎没有先例,不能以正常的制度、程序或策略来分析和处理;(3)它是一种损失或者是一种机会,但很紧急,在组织内产生普遍的威胁,促使员工的注意力由生产、销售或分项作业转移至其他方面,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为使来自震撼的威胁最小化,则需要特别建立一套策略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应具有以下特性:(1)当一项震撼产生时,紧急的沟通网络须立即发挥作用,该网络交叉于正常组织体系内,它能够过滤情报,且可迅速地将情报通报至整个组织;(2)对于持久的紧急事件,高层管理者应授权至一个群体,使它能全力控制和维护组织士气.而另一个群体则负责保证企业像平时一样地连续运作,而且促使威胁极小化.第三群体则负责对震撼采取反应行动;(3)为了处理各种震撼,策略任务小组的网络必须灵敏;(4)任务小组和沟通网络须预先设计,而且业已实施了良好训练:(5)这些网络在无危机的情况下,必须像处理震撼问题一样来处理一般策略问题。

(四)企业逆境管理理论

企业逆境,是指由于环境的突变或内部管理不良,使企业经营陷入极端窘困的一种状态。它的现实特征有三:一是企业经济活动遭受严重的、连续的挫折与损失:二是出现经营亏损或亏损趋势(如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幅度减少,产品质量急剧下降,即使暂时没有出现亏损,但其非常状态表明企业正在遭受并将继续遭受挫折,使亏损的发生不可避免);三是出现资不抵债的危机现象。这三种现象中的任何一种,都足以说明企业陷入逆境。三种现象互相联系,呈直接的因果关系。它们都有一个重要的识别特征:一旦逆境发生便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扭转。企业逆境现象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但也是可以认识、预防和避免的。

逆境管理是在考察和分析了我国企业效益滑坡、经营亏损、停产半停产等严重逆境现象的情况下提出的。企业逆境管理理论,就是要研究企业经营失利、管理失误的成因机理和运动规律,研究防止和摆脱企业逆境、保持顺境的管理方法。

三、我国分行业构建财务预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全球视野正在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入世后大举抢滩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公司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财务理论中的持续经营假设逐渐松动,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公司因财务危机导致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宣告破产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公司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内部原因,如公司经营者决策失误、管理失控,还可能是外部环境恶化,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等。但任何财务风险都是逐渐显现、不断恶化的过程,危机不可能突然出现,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应防微杜渐,在财务系统正常运作时,就应对公司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全面分析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及早发出预警信号,将公司面临的潜在危险告知经营者,从而使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弱对公司的破坏程度。

为了提供科学合理的预警信号,财务预警系统就必须具备监控功能和识别功能,前者主要研究如何对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而后者功能是如何通过有效的识别系统,依据事先设定的相关预警控制标准来判定所检测到的所有经营和财务活动的指标和特征等,是否在其控制的范围之内,对于那些超越控制标准的财务指标和活动内容必须及时地通报给相应地决策当局。

篇10

关键词:国有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189-02

一、不良资产及其危害

不良资产通常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在预定的时间按照预期的金额得到回报的银行资产,其本质是银行经营成本的一种追加。商业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不良信贷资产,一类是不良非信贷资产。不良信贷资产是银行不良资产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按照金融资产的种类。可以分为不良住房抵押贷款、不良商用房地产贷款、不良商业贷款、非住房类不良个人消费贷款等。非信贷资产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及投资、买人返售证券、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清理、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其他风险性非信贷资产等。根据我国的金融现状,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非信贷不良资产的信息基本上未披露,加之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贷款这一资产项目。

银行不良资产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减少银行的经济效益。大批存量不良资产贷款滞留,制约着新的贷款投放,加剧银行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流动性的非对称性,就可能会出现局部性的金融危机。

银行不良资产挤压正常资金运用,导致社会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不能获得充分满足,从而削弱了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制约了政府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1 宏观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遗留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首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下国家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扶持转移造成。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大批旧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负债。在国有企业、国有银行、政府干预这种三位一体的国有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这个整体对社会欠下的“坏账”总会以各种形式发生,如:财政补贴、三角债、工资拖欠、垃圾股票、垃圾债券、通货膨胀等。但以银行坏债这种特殊形式发生,其中一个具体的原因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逐渐地将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财务责任,转移到了银行。

(2)宏观经济波动。国民经济减速、房地产泡沫破裂、外汇汇率和本币利率的突然调整、主要出口产品价格和进口产品(如石油)的大幅波动通常会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

(3)监管体制薄弱。具体表现为:利率和汇率限制太死、结构单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等执行不严格;资本充足性管理达不到规定要求,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低于国际通行的标准;贷款管理不规范.如集中贷款与内部贷款限制不严。呆账准备金提取不尽合理,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提取;对银行资产的风险监控和早期预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方面。由于监管不力,使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纠正其内部控制薄弱、贷款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信贷资产质量偏低。清偿和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助长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4)商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建立时间比较短。信用观念淡薄,部分企业存在着赖账心态,即有钱也不还;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领域都有非市场行为的过度介入。没有企业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安全。另外,我国现有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完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介入司法程序,损害银行的利益。

(5)个人贷款风险。个人房贷和车贷是银行一个新的收益增长点,但一旦个人收入下降,甚至由于下岗,或者房价下跌导致房租下降从而使已为数不少的“以租还贷”的资金链条脱落,个人购房贷款是银行优质资产的判断就会受到严峻考验,甚至一部分贷款会沦为新的不良资产。

2 微观因素。

(1)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进程的启动时间还不长,并且速度还比较缓慢,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作为最终担保人的信念。使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危机感并不强烈。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人员本质上均由政府任命产生,基本是官员身份,并不是由银行自身决定,这也导致其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政府意志而轻视风险。

(2)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差、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贷前风险监控不力;二是贷中、贷后跟踪监控不力,不能及时掌握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三是出现风险后化解措施不力,银行缺乏化解风险的有效手段。另外,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一定程度存在着混乱、内控不力的现象,这使得很多银行不良资产是由于内外勾结、恶意骗贷形成的。

(3)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首先,我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历史不长。面临相关数据积累不足、数据真实性不高等问题。其次。目前商业银行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和比较明显不足,评级标准不能体现行业的不同特点。最后,我国银行业的内部信用评级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不够充分,因而,难以反映受评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4)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投向缺乏科学定位。首先,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资金与规模脱节,信贷人员素质低,不利于风险防范。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预瞀系统,短期贷款的长期化,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客户方面缺乏细致的市场调研,信贷投向缺乏前瞻性、主动性,导致一方面对市场前景好、业绩优良、守信用企业的投放力度不够,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又给业绩不良、没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注入了资金,最终无法收回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及处置建议

1 不良资产的防范。

(1)建立合理的企业评估体系。评判客户信用等级由两个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客户信用等级;二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级。从银行角度讲,客户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客户的财务风险;二是客户的经营风险;三是客户的道德风险。因此,用作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选择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的客户信用等级,在评判上应当综合考虑客户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程度三个层次因素,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程度、经营风险程度和道德风险程度,并综合反映出信贷客户的贷款安全性态类别。而信贷客户对商业银行的贡献等级,应当从信贷资源回报率、经营成果依存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判。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客户中,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而单位资源回报率不高的企业屡见不鲜.单位资源回报率较高而经营成果依存度不大的信贷客户也为数不少。为了实现风险可承受条件下的盈利最大化。必须紧紧抓住经营成果依存度较大的客户,并努力提升单位资源回报率。因此,考察、分析和评判信贷客户的贡献度时,既要重视信贷客户

为银行贡献的盈利额(营业收入额)占银行盈利总额(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大小.也要注重国有商业银行所取得的信贷客户营业收入(盈利)与投入该信贷客户的信贷资源、成本资源之间的比率大小。

(2)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一是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对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分析,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资膨胀欲望。减少信贷资金被其直接或间接移位现象的发生,降低贷款风险度。二是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搞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三是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企业的盈利能力从长远看,是决定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根据客户依据其信用和贡献状况而作出授信先后顺序及满足程度的差异,对贷款客户评定授信等级,并据以进行贷款投放和管理决策。

(3)建立有效的审批流程策略。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针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客户经理)的素质较低、风险识别测量的一般技能有限的实际情况,控制贷款风险最可行的办法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贷款审批的流程体系,实现信贷审批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的硬控制。这个标准化的审批流程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组成: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行内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

(4)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置。建议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风险经理制”,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在贷款审查、检查和不良贷款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同时,设立首席信贷主管、资深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中级信贷主管、信贷主管助理等5个业务职务序列,并相应授予信贷业务审查、审批权限,统一实施“一个层次审查,双人会签审批”的信贷审查、审批模式,从机制上保证最终审批人不主导审查,有利于信贷人员、审贷人员、贷审委成员多角度揭示贷款风险点。进一步固化“集体决策、个人负责、权力制衡”的风险防范体系。

(5)改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提高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情况的监测频度,对每一信贷客户的财务风险、发展态势、对银行贡献状况都要按月进行监测。二是要从制度上规定客户经理完成并上报客户信用和对银行贡献状况评判与监控分析报告的时限。三是要制定和落实客户授信等级评判和监控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信贷风险监控和反馈责任人制度,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竞争高效化。四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机制.在贷款营销考核时,要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淡出对贷款发放量的考核奖励;对信贷风险控制的考核奖励,应当改为质量优良的给予重奖,对完成清收不良贷款目标的不奖不罚,超额完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适当奖励,完不成清收目标的给予重罚,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信贷业务发展、安全和效益的三相协调跨越。

2 不良资产的处置建议。

(1)设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将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出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即AMC),是许多国家解决银行巨额坏账的重要方法。我国已按国有商业银行对应设立了四家资产公司,并且各个资产公司对应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分散了资源,无法形成合力,无法对不良资产统一管理和集中处置。应该成立统一的全国性不良资产处置中心,即将全行业不良资产归集到一个AMC,由其统一进行支配及管理,将四家AMC统―合并到该不良资产处置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这样能够降低处理不良资产的成本.提高不良资产之化解效率。

(2)强化不良资产管理。一是以经营为中心建立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二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和贷款抵押制度等,使新增贷款严格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三是整体分析市场环境.并结合对借款企业现场调查、财务状况分析、经营水平分析等,保证贷款的合理投放;四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和激励相对称的机制,实现贷款管理责、权、利的统一;五是构筑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程序,将风险防范、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机制纳入到程序中,使贷款从发放到收回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的管理之中;六是加强和完善银行内部稽核制度,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贷款管理责任稽核,及时对临界贷款实行重点监控,保证贷款的完整性。

总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成因复杂,而且银行业目前仍然面临着不良资产增加的巨大压力。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等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不成熟、相关法律不配套的情况,增加了防范和处置不良资产的难度。要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就要国家创造相应的有利环境。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安排,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和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粱丽红,张丞.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对策.现代商业.2008(27)

2.赵超.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研究.经济师.2008(12)

3.陈希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模式浅析.现代经济信息。2009(4)

4.赖二辉.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时代金融,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