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化育种的方向和策略

篇1

科技助推美国现代化种业发展

美国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种植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高,有著名的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生产带,产业集中度高,农产品出口贸易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农业及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与其拥有发达的现代化种业密不可分。

美国种业有200多年历史。早在18世纪末期,北美第一家经营蔬菜种子的公司在费城成立。1883年美国种子贸易协会成立,将种子企业和经销商联系起来,开始关注种子进出口关税等具体问题,并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不断呼吁美国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参与开拓国际市场,从而对促进美国种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种业乃至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初,杂交育种及杂种优势利用成功应用于农作物育种,1926年,华莱士创办了世界第一家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先锋公司,一批私营种子企业也应运而生,并陆续由蔬菜、花卉种子拓展到粮油作物。这些种子企业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家庭经营企业,鲜有育种研究,品种选育主要由公共科研机构、农业大学承担。随着美国《植物专利法》《联邦种子法》《植物品种保护法》等法律的颁布,很多种子公司开始增加育种投资,随之引发了多次企业兼并扩张的热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种业市场不断增值,私营种子公司育种投入持续增加,并超过公共科研机构研发投入。特别是一些农化、制药跨国企业涉足种业,展开了新一轮整合并购,先后形成了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等一批跨国种业集团,在运作资本、经营规模、研发能力、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加速了美国种业市场向几大跨国企业聚集。与此同时,过去几十年里美国种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有力推动了美国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

美国是世界种业第一大市场。据统计,全美种子市场价值120亿美元,占全球种子市场价值29%以上,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种子市场主要覆盖玉米、大豆、棉花、蔬菜等作物。近10年来,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快速发展,目前全美90%以上的大豆、85%以上的玉米和棉花都是转基因种子,但小麦、马铃薯、水稻等作物转基因种子尚未释放。商品种子基因专利技术费占种子市值的30%~60%。可见,美国种业市场增值主要源于基因等专利技术的应用。

据了解,目前全美涉及种子业务的企业有700多家,其中种子公司500多家,既有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陶氏等跨国公司,也有从事专业化经营的小公司或家庭企业;此外,还有种子包衣、加工机械等关联产业企业200多家。前几位跨国公司在美国的种子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在75%左右,许多中小企业利用大公司授权自交系或将授权基因转入自有品种,以其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优势,为一些农民客户提供长期服务,也占有25%的市场份额。

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种业以中小企业、家庭型公司为主,经营规模小,总体实力弱,加上品种保护不力,这些企业无力投资育种研发。随着实用专利、植物专利、品种保护三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逐步建立,激励了私人企业投资,美国政府对育种投入也做出相应调整。1980年《技术创新法》规定,联邦政府负责转化国家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并推动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转移。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私人企业育种研发投入增长220%以上,从1976年开始就一直超过公共机构研发投入,占全美种业研发投入的60%以上。随着先锋、孟山都等跨国公司不断兼并整合,企业育种研发投资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提升到10%,种子企业在育种应用研究领域已经占主导地位。不仅各大公司积极投资常规育种、生物技术研发,许多中小企业也纷纷增加投资,将授权专利技术转入自有品种或利用授权自交系配组选育新品种。

美国公立科研机构、大学以及农业部所属试验站体系逐步转向基础和公益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种质扩增及鉴定等基础性工作,大学重点开展遗传育种方法、基因及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研究,种质资源和技术成果一经成熟,便逐步向种子企业转移,服务于企业商业化研发,同时为企业培养研发人才。

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

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种业强国,与其拥有孟山都、先锋等一流的跨国种业集团,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先进高效的商业化育种模式等是分不开的。对比我国种业发展情况,尽管两者的发展阶段、基础和环境不同,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种业发展必须坚持种子企业的主体地位。美国种业200多年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强则种业兴,美国种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种子企业不断强大的过程。在早期发展阶段,美国种业也是小规模企业占主导,发展速度迟缓。由于欧亚发达和新兴国家经济崛起的压力,美国提出了国家创新战略计划,千方百计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为此建立了涵盖广泛、约束力强的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法律体系,并从科研投入、税收激励、吸引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通过知识产权和贸易规则维护本国企业利益,促进企业不断兼并重组,使其长期保持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已成为美国政府与企业的共同战略。从国际种业发展实践看,企业是国家种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扶持企业壮大是强大国家种业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和巩固企业的主体地位。美国种业正是因为有孟山都、先锋等实力超强的跨国公司,不仅支撑了本国农业发展,对全球农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坚持育、繁、推一体化的方向。排名前几位的跨国公司尽管发展轨迹不同,企业优势和特点亦不尽相同,但都是坚持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从育种研发、繁育制种、营销管理和推广服务,跨国公司拥有“从上游技术研发、中游产品物化和下游价值实现”一套功能完整、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产业链条,企业只有通过这个产业链才能将潜在的科技创新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商业市场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育、繁、推内部结构看,通过上游品种研发为下游推广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性技术产品,同时下游推广服务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可将生产实际需求直接反馈到育种研发机构,及时优化调整育种目标和方向,研发适合要求的新品种、新技术。这也是孟山都由一个纯粹技术型公司逐步发展为育、繁、推一体化跨国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跨国公司不仅有强大的研发实力、雄厚的资金和人才优势,还有成熟的市场策略、运作技巧和科学的管理能力。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种业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种子企业只有实行育、繁、推一体化,才能更好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商业化前景的优良品种,以品种优势带动产品优势,进而形成企业优势,实现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

商业化育种必须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并重。跨国公司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基本是由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构成,而且以常规育种为基础,通过生物技术提供手段和专利产品。先锋公司以常规育种著称,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玉米杂交种,具有近百年的常规育种基础和经验,尽管如此还是借助生物技术,进一步强化常规育种。孟山都公司的生物技术始终领先世界,但因常规育种薄弱,曾一度成为其发展瓶颈,直至收购了迪卡等以常规育种见长的公司,才弥补了育种研发的缺陷,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目前,大规模常规育种仍是各大公司研发投入的重点,先锋公司每年常规育种投资5亿多美元,孟山都公司每年投入6亿美元,均占研发总投入的50%以上。

推进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建议

总体看,中美两国种业的差距体现在种子产业链的整体性差距,尤其是种子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差距更大。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非常有必要学习借鉴美国种业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尽快提升我国种业和种子企业综合实力,在国际种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加大基础性公益性研发投入,建立开放的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在推动科研单位退出商业化育种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种业科研育种项目设置,增加基础性公益性研发投入,支持其开展种质保护和改良创新、常规育种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单倍体育种、杂种优势预测、转基因等基础研究,为构建高通量分子育种、双单倍体育种、转基因及生物信息分析等技术平台提供基础支持。借鉴美国农业部农研局的做法,组织现有种质资源依托单位和产业体系,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分类、改良与性状鉴定,在全国范围实行分区域展示和发放机制,建立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带动科研单位与企业紧密合作,探索和推动种质资源扩增计划实施,促进种质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或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先进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鉴于我国种业及企业研发现状,在继续巩固常规育种的基础上,鼓励骨干企业采取企业强强联合、与优势科研单位合作、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聚集各方研发资源,按照商业化育种理念和模式的要求,坚持常规育种为基础、生物技术为手段,构建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逐步建立高通量、自动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分段研究、分工合作、高效测试,探索矩阵式、标准化、程序化管理方式,实现室内操作自动化、田间作业机械化、试验数据电子化、信息分析软件化,提升商业化育种效率和水平,逐步构建从种质创新、品种研发、制种加工、推广营销、售后服务一体化种业研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