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

篇1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质健康;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068-06

Effects of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or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GUO Wen,HUANG Yi-zhu,ZHU Y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be into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i.e. whether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will produce effects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by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through 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of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authors studied 1624 college students with a 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 who were sampled from 8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Hunan,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in physical exercising or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2)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self target consistence or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3)self target consistence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4)self target consistence had a complete function of med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initiative motives had a partial function of medi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the function of mediation of controlling motives between the 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the 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prominent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ense of self efficacy in physical exercising;self target consistence;degree of physical exercising participation

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积极参与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1]。研究表明,在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中,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提高青少年女孩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会增加她们参与正规身体锻炼活动的比率,并提高她们全面的身体锻炼水平[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参与锻炼的动机性准备状态、步行数和步行消耗热量等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克服锻炼障碍自我效能感能解释28%的自愿参加身体锻炼的变异,表明提高克服锻炼障碍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加个体自愿参与身体锻炼的频率[4];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是同伴支持与身体锻炼行为之间的缓冲变量[5]。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heldon和Elliot[6]提出了目标自我一致的概念,它是指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内在兴趣、价值观的整合程度,这些内在的兴趣、价值观就是“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操作定义为个体的自主性动机减去控制性动机的差值。根据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是促进动机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越高,参与活动的动机也越高,反之则低。

体育锻炼参与度是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持续性、充分性的表现。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是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在众多影响大学生锻炼参与的因素中,体育锻炼动机,特别是内在动机是推动其体育锻炼参与的主要源动力[7];自主性程度越高的动机对锻炼行为的预测力越强[8-9]。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例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合理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对人们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的预测,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其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受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以及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3个因素的影响,3个因素共同决定行为意向和行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合理行动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我们认为,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的认知或主观态度变量(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可能通过目标有关的变量(目标自我一致)对行为变量(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

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关系和目标自我一致的作用。这能进一步拓展自我效能感理论,并能有效地诠释我国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是指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严重影响其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的问题,包括肺活量低、速度慢、力量弱、肥胖、龋齿、近视和高血压等。本研究按照下面程序来选择研究对象:

首先,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操作性定义,结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7]8号)以及对大学生的访谈,根据下面标准选择被试者:(1)身高标准体重指标:选择“营养不良(50分)”和“肥胖(50分)”;(2)800 m\引体向上(针对男生)、仰卧起坐(针对女生)、50 m、肺活量体重指数等指标方面,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0~50分,不及格),以这些指标高低得分两端各27%,分成高分组(27%),中间组(46%),低分组(27%),选择中间组和低分组(10~30分);(3)血压指标方面,选择“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4)龋齿指标方面,按照2000年中央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治方案》中有关龋病的调查标准;(5)近视指标方面,选择屈光度>-3.00,病程>3.00年。

其次,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上述指标,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对湖南8所高校1~4年级学生各2 000名学生进行了体质测试,然后根据有一项以上的指标符合筛选标准,进行被试者筛选,共筛选出有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大学生共1 832人,占总人数的22.90%。

最后,对筛选出来的有体质健康突出问题的1 8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832份,回收有效问卷1 624份,有效率为88.65%。研究对象中,男生808人(49.75%),女生793人(48.83%),缺失23人(1.42%);大一505人(31.10%),大二434人(26.72%),大三381人(23.46%),大四287人(17.67%),缺失17人(1.05%)。

1.2测量工具

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

采用Wu、Ronis和Pender[10]编制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单维,13项目;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从1(根本不相信)到7(非常相信)。Wu,Ronis和Pender采用Cronbach[11]提出的α系数作为信度测定指标,对台湾地区青少年的测试结果表明,问卷的α系数为0.87;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4.495,RMSEA=0.06,GFI=0.96,AGFI=0.94,NFI=0.93,CFI=0.95,TLI=0.93。在本研究的测试中,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问卷的α系数为0.904。

2)目标自我一致问卷。

采用Sheldon和Elliot等[6,12]编制的测量程序进行问卷编制。问卷编制的步骤如下:首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让被试者列举最近60 d内6个体质健康有关的目标。其中,每个目标对应4种类型的动机,被试者依次在各目标对应的4种动机上进行评分:外部动机、内摄性动机,称为控制性动机;认同性动机和内部动机,称为自主性动机。在访谈基础上,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4个条目作为修订后的问卷条目,分别代表了4种动机。为了更形象说明每个条目的含义,每个条目后都附加了相应的事例以形象说明。问卷采用利克特7点问卷,从1(完全不是这个原因)到7(完全是这个原因)。

按照Judge和Bono[13]的做法,我们将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视为两个不同的分数,目标自我一致变量的得分为6个目标的自主性动机得分减去控制性动机得分。为了避免合并分数时出现信息丢失的问题,分别对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和目标自我一致性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将控制性动机的2个项目(外部动机和内摄性动机)反向计分后,计算自主性动机和控制性动机的α系数,分别为0.889和0.831。

3)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

采用自编《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问卷,7项目: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大约时间、体育活动频率、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预计未来6个月内体育活动频率。在本研究的测试中,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可解释总变异的60.026%;问卷的α系数为0.88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χ2/df=4.930,RMSEA=0.049,GFI=0.988,AGFI=0.976,NFI=0.987,CFI=0.989,TLI=0.984。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变量的相关性

表1表明,除控制性动机与体育锻炼参与度相关性在0.05水平外,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动机、控制性动机、目标自我一致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问卷各因素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P

2.2回归分析

首先,以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分别与目标自我一致、体育锻炼参与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能预测目标自我一致11.9%的变异量(校正R2=0.119),β系数为0.346(P

其次,以目标自我一致的2维度为自变量,以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能联合预测体育锻炼参与度9.4%的变异量(校正R2=0.094),其中自主性动机的β系数为0.307(P0.05)。这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

2.3中介作用分析

根据Baron和Kenny[14]研究认为,进行中介作用分析之前必须先确定几个前提条件,即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且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这样才能进一步分析中介效应。2.2节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和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正向的影响(P

根据侯杰泰、温忠麟和成子娟[14]有关结构方程模型理论,采用χ2/df、RMSEA、GFI、AGFI、NFI和TLI拟合指数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χ2/df

为了进一步研究目标自我一致的中介效应,考察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自我一致哪些维度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产生影响,我们对控制性动机和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χ2/df

3讨论

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所倚重的人才,其健康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6]。只有在了解体质健康问题突出大学生锻炼心理与行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本研究对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目标自我一致和体育锻炼参与度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基本上验证了最初的假设。

3.1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目标自我一致的影响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目标自我一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由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对自己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一定时间的身体锻炼的能力的信念,这种能力信念会促使他们形成目标自我一致。而且,自我效能感决定个体的动机水平[17]。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行为努力和坚持的程度就越强。相反,对自我能力感到怀疑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面对困难时,常感到焦虑,减弱其努力程度,降低自己的标准。因此,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会对自己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一定时间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形成客观的看法和评价,从而形成目标自我一致。

3.2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对身体锻炼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8]、“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可以用来有效预测运动持久性”[19]、“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个体更能克服困难而参与体育锻炼”[20]的观点相一致。这是由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来自于对自己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外表等方面的评价。因此,维护自尊也是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为了寻求自我、表现自我,面对身体锻炼的各种苦难和阻碍时,形成参与一定的身体锻炼活动的能力信念,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也就是说,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一旦被很强的建立起来,就具有较强的泛化作用,进而影响他们体育锻炼参与度。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应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提高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效能信念,提高他们的愉悦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3.3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育锻炼参与度的影响

目标是行为最直接的动力[21]。个体的目标自我一致得分越高(自主性动机主导),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越能体现出较多的努力,相应地,也越容易达成目标,在此过程中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绪和满意感[6,22]。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对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自主性动机的影响较大。这是由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所设定的体质健康目标来源于自己的兴趣、体育价值观、体育爱好或者是对目标本身发自内心的认同,他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动机,为“自我”所驱动,促使他们首先设置中等和容易的目标,从而使他们体验到较多的有关体育锻炼的积极情绪和满意感,进而提高他们体育锻炼参与度。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让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富有意义、富有挑战,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形成目标自我一致,将是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3.4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目标自我一致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这与“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23]、“自我效能感是锻炼行为非常有效的预测变量”[24]、“自我效能通过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心身反应过程等方面发挥其主体作用机制”[25]的观点相一致。而且,研究也表明,自主性动机在身体锻炼自我效能感与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控制性动机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这是由于“对自己拥有积极评价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自我一致的目标,并从这些目标中得到快乐”[12]。目标自我一致较高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自主动机的形成,更多的取决于其自身对参与并坚持一定强度、时间的身体锻炼能力的信念认同而整合形成的认同性动机,从而促使他们为改善对自己的相貌、体格、体能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而积极参与锻炼。相反,如果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自标自我一致的程度较低,则表明体他们所设定的目标更多来源于外界的压力或自己的负性情绪,而非“自我”,他具有较强的控制性动机。具有控制性动机的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随着外界对他们的身体评价压力减轻或他们对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适应性,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因而中介作用不显著。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体质健康突出问题大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体育锻炼,这对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otl R W,Dishman R K,Trost S G. Factorial validity and invariance of questionnaires measuring social-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olescent girl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0,31(5):584-594.

[2] Barr-Anderson D J,Young D R,Sallis J F. 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 in middle-school girl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7,44(5):414-409.

[3] Clarke K K,Freeland-Graves J,Klohe-Lehman D M.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ow-income mothers using pedometer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2007,107(6):962-967.

[4] Annesi J J. Relations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and self-efficacy with frequency of self-selected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adolescents:implications for after-school care programming[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1(4):515-520.

[5] Lubans D R,Sylva K. Mediators of change following a senior 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9,21(1):134-140.

[6] Sheldon K M,Elliott A J. Goal striving,need satisfaction and longitudinal well-being:the self-concordance mode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6(3):482-497.

[7] 季浏,张力为,姚家新. 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5.

[8] Wilson P M,Rodgers W M,Fraser S N,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ercise regulations and motivational consequences in university student s[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4,75(1):81-91.

[9] Edmunds J,Ntoumanis N,Duda J L. A 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the exercise domain[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6(9):2240-2265.

[10] Wu T Y,Ronis D L,Pender N.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s to measure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ons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J]. Preventive Medicine,2002,35(1):54-64.

[11] Cronbach L J.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J]. Psychometrika,1951,16(3):297-334.

[12] Sheldon K M,Elliot A J. Not all personal goals are personal:comparing autonomous and controlled reasons as predictors of effort and attainmen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24(5):546-557.

[13] Judge T A,Bono J E. Self-concordance at work: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5):554-571.

[14] Baron R M,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15]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应用[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4-165.

[16] 王景贤,于春艳. 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6):123-128.

[17] Bandura A,Cervone D. Self-evaluative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s governing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goal systems[J].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5):1017-1028.

[18] Cerin E,Leslie E. How socio-economic status contributes to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8,66(12):2596-2609.

[19] Malherbe D G,Steel H R,Theron W H.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 the predication of exercise adherence[J]. South Africa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Sport,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2003,25(1):71-82.

[20] McAuley E,Jacohson L.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participation in sedentaryfemales[J].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2005(3):185-191.

[21] Locke E A,Frederick E,Lee C,et al. Effect of Self-efficacy,goal,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4,69(2):241-251.

[22] Sheldon K M,Kasser T. Pursuing personal goals:Skills enable progress,but not all progress is beneficial[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8,24(12):1319-1331.

[2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37(2):122-147.

篇2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44.97%的农村居民选择慢跑和散步,28.21%的农村居民选择武术,它们由于不受场地限制,而且成本低,便于控制运动量以及强度,成为大众最常见的健身项目。其中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传统健身项目拥有较多的种类,例如:太极拳、五禽戏、健身气功等等,在锻炼的同时也有利于组成健身小团体,在锻炼的过程中不仅方便大家之间的交流沟通,也有利于邻里之间的感情培养。一些较大的村落还拥有专门组织广场舞的小团队,有10.89%的农村居民选择交谊舞和体操,每天在固定时间地点进行活动,简单易学的动作和热闹的氛围吸引了周边群众的参与,这项运动尤其受到中老年群体的喜爱。篮球是一项大强度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还能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这项体育项目被青少年所热衷。只有极少数居民会选择扭秧歌等其他不盛行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因此,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项目较为单一集中,例如:羽毛球、网球等新兴的体育项目还不被人们所熟知。

2居民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态度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较为积极,48.32%的农村居民十分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仅有5.31%的人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没有必要,而剩余的46.37%的人们认为参不参加都行。随着烟台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也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有放松身心的作用,要使得社会体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首先应加强居民中那46.37%中立的人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在农闲时间里,有体育锻炼行为的村民达到94.6%。其中,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占74.3%,虽然运动主要以小强度为主,但烟台市农村居民的健身意识已经有所改善,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随之愈来愈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已经由早期的政府组织、应付检查演变成自觉的参与行为,人们不再是为了别人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出于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需求以及放松身心的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从思想上转变农村居民对体育的态度,培养居民的体育意识,是高效发展农村体育的关键。

3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主要目的

据调查,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人群里,55.31%的烟台市农村居民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强健体魄。24.30%的农村居民以娱乐消遣为目的,16.48%的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是以缓解压力为目的,3.91%则抱着结交朋友的心态,由此可见心存娱乐消遣放松和缓解压力等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这种转变反映了人们逐步开始认识到体育能够带来的益处不再局限于身体上的健身,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增进对自己的认识和缓解压力等精神上的作用。在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熬夜、不规律饮食等不良习惯正在慢慢的损坏大家的身体和精神,越来越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也使更多的人进入到亚健康体质,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社会体育的兴起给了人们重拾健康的希望,人们开始利用闲暇时间锻炼,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并没能够很好的坚持锻炼,反而是那些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疾病或有肥胖困扰的人是体育锻炼的主力军。主要是因为许多成年人忙于工作,缺少锻炼的时间或者意识。只有等到身体真的出现了问题必须要锻炼的时候才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有了这种被动的原因影响,这些人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认识到这样的益处,才能够在成为体育人口之后更好的保持下去。

4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主要场所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场所比较集中,48.32%的农村居民选择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马路和街道边进行体育活动,14.25%的人选择自家庭院,22.63%的农村居民选择场院、树林旁、河边、田间、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14.80%的农村居民开始选择体育场馆以及俱乐部进行体育活动。大多数烟台市农村居民选择临近居住地的街道或者空地,以及村里配置的健身路径等免费场所进行锻炼。这不仅体现了农村居民对于体育锻炼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反映了农村配置专业的体育设施场馆的操作困难性。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仍然很不充分,更加无法为农村进行相应的设施配套,人们仅仅能够依靠现有的免费器材设施进行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单一性限制了烟台市农村社会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烟台市农村居民对体育健身设施的需求,逐步由福利型向服务型升级,由此突显出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体育的发展的重要性。

5居民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

烟台市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逐渐提高,现有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烟台市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信息咨询、体育体质监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烟台市农村居民对于现阶段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满意度不足30%,虽然村民普遍反映近年来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仍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的需求急需满足,过去居民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锻炼与强度控制,缺乏锻炼的科学性,甚至存在一定的健身误区,未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阻碍了农村社会体育的发展。很多农村居民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需要专业的健身指导员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健身计划。通过对于农村居民的需求调查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社会体育的认识程度逐渐加深,摆脱了盲目的健身活动,从而向更高层次进行发展。因此,应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岗位设置,来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锻炼需要,使其能够科学高效的进行体育运动。

6结语

篇3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1).

[3]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4]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2006,(10).

[6]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篇4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单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的社会,各种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机制被广泛运用,讯息流动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的进行节奏急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消极、腐朽的社会现象也在充分暴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社会上就难有所作为。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个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康。(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和协。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平阳职业教育中心07级、08级各四个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61人,对照组162人。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具体为:两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三次课外体育锻炼,派教师进行辅导。另两个对照班由学生自己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不做具体要求。实验时间:2008年9月到2009年6月。实验前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问卷诊断。调查采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测试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9个因子90个项目,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以五级评分制计分,得分越高则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健康越高。量表经国内外有关方面的使用,被公认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全面,且较准确,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结果表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症状因子均数均无显着差异,表明实验分组是合理的。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状况比对照组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中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恐怖五项因子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

2.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和力量、灵敏性练习可以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长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放松练习均可降低压力较大的学生的焦虑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自定效能。在对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有氧练习时实验组的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比对照组大,特别是那些练习前存在情绪问题的学生,其心境状态改善的程度最为明显,这说明课外体育锻炼可能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效果。

(2)课外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外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冲破隔阂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相互交流、互助互学,与他人容易形成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所有人为了一目标而奔跑,为了一场比赛而欢呼、兴奋。这种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处的。

(3)课外体育活动对焦虑和抑郁的治疗作用。焦虑和抑郁是学生遇到的最常见的情绪困扰。如果长期不能降低和控制抑郁、焦虑,就会对他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而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这些不良因素对身心的影响。在实验中,实验班经过三周课外体育锻炼后,焦虑、抑郁程度有所下降。

(4)课外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疏导作用。由于体育锻炼需要肌肉参加和神经系统积极的兴奋,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即使是抑郁者,也会不由自主地变抑制为兴奋、变抑制为开朗;另外,体育活动时左右大脑交替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使紧张的课堂学习和沉重的思想负担变得轻松起来;体育锻炼加快了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有毒废物的排出,内啡吠的释放,人获得镇静、镇痛的效果和舒适、欢快的情绪感觉;使由疲劳、悲哀、愤怒、恐惧等消极状态积聚的不良感觉得到积极的宣泄、调控、升华。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在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只顾抓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和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学生的课外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2.建议。

(1)培养学生的课外锻炼习惯和运动能力。培养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运动能力,是提高心理健康的关键。

(2)体育教学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健康观,摆正健身与健心的关系,在体育课程设计上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完成健康第一的教学任务。

篇5

关键词:体能;大学生;体质健康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归根到底就是科学实力的竞争,高级人才之间的竞争。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大学生可以表现为国家的科技实力,在科技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才能不断促进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

1 大学生体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1)大学生体能下降的学校因素

依据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高校招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脚步,远远落后于学校的招生规模,学校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场地,所以不能保证学生的体能发展。学校的体育场地只能满足体育课的要求,但课余时间学生的体育锻炼场地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2)影响大学生体能的家庭因素

现阶段,人们的物质财富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发展,很多孩子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对孩子的爱护越来越重视,但不容忽视的是,对孩子的过于爱护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由于孩子在一个家庭当中具有核心地位,很多家长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任何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去做,一家大人为孩子做好所有的服务。但是,这种过分的疼爱也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使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不会处理生活与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遇到困难时不会自己处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品质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不易纠正,所以家庭对孩子的体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3)大学生体能下降的自身原因

体育意识指的是对体育运动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依据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只有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人的体能没有影响,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加体育锻炼,都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体质,这是最近几年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结果。

2 发展大学生体能的对策

(1)加大学校体育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随着教育界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校认识到提高学生体能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加大体育宣传力度,使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减少文化作业的数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教育环境能够适应学生的锻炼要求。

(2)在体育经费方面要舍得投入,在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方面要合理谋划

只有具备充足的体育锻炼场地,才有利于不断推进学生体育锻炼工作的开展,学生的体育锻炼必须具有一定的锻炼场地,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才会喜欢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依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到,由于缺少体育设施,所以很多学校不能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致使很多学生的体能有所下降。所以,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建设体育锻炼场地,可以使大学生拥有数量充足的锻炼场所。体育主管部门不但要保证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尽量减少因为场地缺乏而无法正常开展体育活动的现象,而且要重视体育活动场地的开发和利用,在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舍得投入,才可以有效解决学校当中存在的体育场地严重不足的现象。

(3)提高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校应该广泛宣传体育锻炼的益处,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的意识,从而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当中,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使体育锻炼活动围绕在学生四周,学校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运动会、体育竞赛等活动,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思想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大学生的意识当中,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提高体育锻炼兴趣,争取保证每天要参加体育锻炼一个小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还有,学校在测试学生体能方面要成立专门实验室,给每个学生建立体育锻炼档案,将体能测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指导。

(4)加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水平

研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目前运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已严重落后于教育改革,我们在对课程进行改革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设置问题,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正确认识,根据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教育发展趋势,以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加大体育课程改革力度,不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创造新型体育教学模式。

总之,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职责不只是传授各种运动技能,主要工作目标应该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正确认识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体能问题,确定合理的工作办法,选择学生兴趣较高的运动锻炼项目,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身体状况得到好转,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同时又保证了自身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篇6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 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 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1)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查看更多>>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2]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2010年教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组2010—2011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九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

篇7

本文作者:张美玲工作单位:新乡学院体育系

农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情况在对体育健身活动有何认识的调查表明,认为农民同样需要体育健身的占79.2%,认为体育健身活动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活动的有85.4%,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的占80.2%,认为体育健身是城里人的事、参加体育锻炼是游手好闲的占10%。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农民不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原因方面,选择没锻炼兴趣占28.5%,没时间占55.4%,劳动太累占54.6%,不会锻炼、无人指导的占33.8%,没有体育设施占63.1%,身体好不用锻炼占6.2%(见表5)。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体育设施的匮乏是制约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豫北地区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体力劳动繁重,还有26.9%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所以也就认为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可见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要使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广泛开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橱窗、墙报、讲座、制作宣传单等行之有效的多种途径,宣传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享受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吸引农民参与健康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同样需要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因此,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一些简便易学、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适当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娱乐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畅通活动经费筹措渠道。

可采用政府划拨一定专项资金,地方乡镇、行政村财政支出一部分,厂矿企业捐资一部分,农民个人交纳一点点的多种融资方式。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农村乡镇体育辅导站、村体育活动场所发挥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资源,解决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加,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地,配有简单的基本体育设施。若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特定的时间段对当地农民开放,将会快速有效的解决农村体育活动场所缺乏的现状。但这需要乡镇、村干部与当地学校协商,达成协议。发挥农村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缓解体育指导力量的缺乏农村体育教师是一支数量较大、相对固定、具有一定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建议主管部门和乡镇、村出台相应政策聘请他们在空闲时间担任体育指导员,体育比赛裁判等角色,指导农民科学健身。这样可以缓解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和指导的状况。

篇8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广大高中生都在为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而努力学习,加之青少年正是身体各方面机能的黄金时期,这时便忽视了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导致高中生的耐力、爆发力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等体能素质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也继续呈上升趋势。快节奏、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环境及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同时影响了学习效率。本文将从体育社会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视角,对南京市高中生的体育活动现状、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们主要对南京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五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二中学、第十三中学这五所学校以及其他中学的高中学生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在南师大体育学院资料室检索、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此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数为133份,成为我们研究的事实根据。我们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总合,统计出了各题目各选项的百分比,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此次调查的结果,是我们研究的可靠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南京市高中生身体健康状况

二十多年来我国学生虽然身高和体重增加了不少,但部分体能指标连续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南京市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数正在下降,72.1%的学生感到视力疲劳;38.7%的学生容易上火;37.2%的学生有胃病;31.7%的学生感到颈椎或腰椎不适; 28.6%的学生失眠、神经衰弱;27.1%的学生体态臃肿;20.9%的学生肌肉疼痛,这些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面临高考的学生们肩负着沉重的课业压力和来自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的压力,用减少睡眠来换取学习成绩的做法,其“成本”是巨大的,开学仪式,年年有人晕倒;“视力正常”呈少数。学生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伏案学习,缺少课间休息,时间过长,使他们的娱乐运动时间甚至必需的睡眠时间逐渐被占用,不利于身心发育,学习效率也会随着睡眠时间的减少而下降,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业负担重、学习不满意、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

2.2南京市高中生余暇活动内容

南京市高中生课外作业量大,半数以上的学生还参加课外辅导班,学习时间延长,余暇时间减少,余暇主要活动为听音乐、逛街、看电视、看电影、上网、打电脑游戏,体育活动还未真正成为大部分高中生的生活方式之一。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是听音乐,听音乐对时间以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比较小,又能愉悦身心,有83.7%的学生选择。同时选择电脑游戏、上网和看电视、电影的比率分别达到了71.3%和64.3%,也是时下高中生较喜爱的消遣。逛街,与同伴聊天,读书、看报和参加各种辅导班这四项的比率分别是57.3%、47.2%、46.5%和22.4%;只有26.3%的人在余暇活动中安排体育活动。有些人似乎认为体育运动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致使人们在不干活的时候才会去做;更有些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体育活动是体力活,消耗精力,但实际上,体育运动对人们益处很大。特别是对那些一整天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是这样。连续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做些简单的舒缓运动,可以放松神经,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让思维更加敏捷活跃,同时锻炼了体魄,不至于因为感冒、发烧等小病耽误学习。

然而,南京市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却严重不达标,逾52.7%的高中生周锻炼时间不超过1小时,1~2小时的比率为26.5%,3~4小时的比率为13.9%,而超过4小时以上的仅仅6.9%,看来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3影响南京市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现在虽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由于市场人才机制的改革,使人们的竞争意识变得越来越强,促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课业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参加体育锻炼。学生们不参加体育活动,有57.3%是因为功课多、无精力,36.4%是因为考试压力大;原因是缺乏兴趣和没有同伴的比率分别是32.5%和46.5%;另外,原因是缺少体育设施和没有合适的体育项目的比率分别是30.2%和22.4%。

很多学生都因为学习繁忙无体力无精力而放弃了体育活动,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展,增加大脑皮层的厚度。经常参加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而健全的精神来源于健康的身体。所以,中学生要转变思想上的片面认识,端正锻炼态度。其次,体育设施的有限也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但这是一项比较大的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体育事业,为体育事业营造一片良好的空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南京市高中生有较好的体育态度,但是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加之学习时间多,空闲时间少,对体育锻炼兴趣不浓,就更少参加体育锻炼了,体育未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南京市高中生处于高负荷的学习状态,余暇时间减少,健康指数下降,肥胖、失眠、视力疲劳、腰背酸痛等不良现象正在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他们余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听音乐、逛街、看电视、看电影、上网、打电脑游戏,未能自觉形成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影响南京市高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是功课多、无精力,考试压力大,缺少体育设施,缺乏兴趣,没有同伴。

篇9

关键词: 体育活动;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

中图分类号:G8;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6-02

0引言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社会普遍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益处是公认的事实,学校体育活动是指余暇的身体活动,是以保持和提高体质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安排和重复从事的身体活动,是心理娱乐和身体锻炼的综合性活动,具有自主性、灵活性、选择性、社会性和娱乐性等特点[1]。国际运动心理学1994年了“身体活动和心理效益”宣言,肯定了体育活动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积极作用[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河北沧州某高专院校大一年级的学生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4人,女生56人,平均年龄19.8岁。

1.2 研究方法:从2010年12月份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口腔10-1班、10-2班开展体育活动。内容是篮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练习,活动强度为每次60分钟,每周2次,以小组活动为主,分为篮球组30人,健美操组40人,太极拳组30人分别在学校体育场、篮球场开展活动,活动期间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且在指导的过程中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加入一系列体育游戏,试验周期为一学期。

1.3 测试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 90)进行测试。此表包括90个询问题目,隐含着10个因子:躯体化(F1)、强迫症(F2)、人际关系敏感(F3)、抑郁(F4)、焦虑(F5)、敌对(F6)、恐怖(F7)、偏执(F8)、精神病性(F9)及其他(F10);采用集体问卷测试,无记名答卷,统一指导语[3]。针对研究对象在体育活动训练前和训练一学期后分别进行一次测试,比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1.4 数理统计法:将所测量数据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显著性标准选择P

2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躯体化”因子上,实验前后有显著差异,随着学生锻炼时间的延长,体质的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在“人际关系敏感”与“敌对”因子上,实验前后也存在显著差异,因为学生所进行的体育活动都是群体行的活动,在活动中彼此交流,加强了大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使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了隔阂与敌对情绪,增进了友谊;在“焦虑”、 “忧郁”因子方面,实验组的结果呈显著性差异,说明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保持愉快的心情面对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在“强迫”、“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实验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心理因子所涉及的社会因素较多,仅进行体育锻炼不能使学生在这些方面产生明显的变化。

2.2 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由表2可知,对篮球、健美操和太极拳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3组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各组均值进行配对比较后发现,篮球组各因子上得分高于健美操组合太极拳组,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球类运动对抗性强,运动强度大,受心理因素影响较大[5];太极拳组各因子上得分低于篮球组与健美操组,原因可能是太极拳练习重在养心,要求清静无为不苛求自我,泰然处之的自足心态。通过自我意念控制,使身体和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有利于消除烦恼和内心的冲突,获得心理的平衡。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通过实验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2 建议

3.2.1 体育活动与体育游戏充分结合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竞争性、娱乐性、智能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体育游戏,目的主要是使游戏能反映动作的性质、组织的特点,以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用。课前选择游戏时,应注意选择既能锻炼身体、发展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又具有很好的心理教育与社会培养作用的游戏[6]。课中进行游戏教学时,应向学生说明体育游戏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明白做该体育游戏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兴趣,还要达到锻炼身体、掌握动作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还要使学生领悟这一体育游戏的心理教育作用和在培养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3.2.2 体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课外活动形式应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身体条件相匹配,并适当地改变活动规则;结合项目的特点广泛采用集体项目的竞赛与表演形式,如游戏、竞技比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多样化的竞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与形成运动技能。

3.2.3 体育活动的形式与项目要多样化课外活动的形式与项目要多样化,不拘泥于淡出的教学,多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7],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安排组织符合其健身条件的锻炼手段和方法。

培养大学生体育开拓创新能力能发展学生个性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活动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合作,使许多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体育精神的核心就是体育活动中不畏艰难、勇于拼搏、敢于胜利、团结奋进等个性品质。因此,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8.

[2]陈作松,陈红.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80-84.

[3]张运生,高留战,杜富广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曲毅.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141-143.

[5]张晓虹.体育运动习惯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47-50.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终身体育观念的普及,体育的功效和重要性相信已经习惯性地走进人们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的心里。而体育锻炼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得到有效保证,这不仅是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但事实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项目课表中,体育教学每周不过仅仅两个学时而已。很明显,短暂的体育教学时间与繁重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及与理想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不相协调的。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又是与即将走向社会紧密衔接的关键环节,所以培养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根据对西安市各大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走访调查,结合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的部分在校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图书资料、Internet、期刊等对本课题相关资料进行查询。

2.走访观察法:通过实时实地的观察和访谈得出较为客观的数据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体育锻炼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途径。高校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及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

通过走访调查,西安地区在校大学生经过多年学校体育教育后,93.7%的人都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大部分都有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只有不到7%的少部分人不重视体育锻炼,漠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真正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只有12.2%,正在培养锻炼习惯的人有13.2%,绝大部分人(74.6%)没有体育锻炼习惯,也没有培养这种习惯的趋势。在高校中,每天参加体育锻炼在30分钟以上的仅占26%,有74%的人基本没有体育锻炼;参加锻炼学生运动的热点项目是球类,占了58.1%,跑步和其他运动项目共占41.9%;而体育教学课时安排以及对体育知识的了解这两点是有关联的,高校学生主要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课外读物(51.7%),体育教学只占了31.2%,所以在高校体育课时安排上有78.3%的人认为课时安排太少,不合理。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个性鲜明,自我意识较强是现代大学生的特点,他们思想开放、敢于表现、勇于开拓,其自我实现价值的需求往往表现在个人追求上,而体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需求是建立在一定兴趣基础之上的自愿性质的活动,这是很容易被他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1]。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大都缺乏体育锻炼动机和行动,而影响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如自身兴趣、体育知识的多少、身体素质、场地因素、闲暇时间和课时多少、老师教学效果等等原因都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此外学校体育氛围也是一个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有近1/10的人认为学校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否浓厚能影响其锻炼习惯的养成。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利考克在《我之见牛津》中指出: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2]。由于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教育、导向、辐射作用,因此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继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文化价值取向,对学生培养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正确的、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和保证,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诸多益处,并从主观上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为往后长期坚持锻炼奠定基础。但我们在调查中却发现这样的现象: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考试达标和娱乐,分别占33%和25.2%,而增强体质只排到了第三位,仅占14.6%,其他的动机共占27.2%。这说明有85.4%的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大部分锻炼都只是消极性的、无明确体育锻炼动机的娱乐性锻炼。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虽然在长年的体育教学中知道了体育锻炼与健康的重要联系,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把这种锻炼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说到底“体育锻炼、健康第一”只是高校学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话。动机是行动的源泉,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动机是高校学生能自觉参加和持久锻炼的根本原因。所以,树立和转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实乃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当务之急。

(四)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

在有了正确合理的体育锻炼动机之后,制定一套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计划是很重要的,对于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体育锻炼要求,如性别、体质差异等等。针对初期的体育锻炼爱好者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抱有立竿见影的激进想法,否则,轻则肌肉组织拉伤受损,重则损害身体各大组织器官,使锻炼者的积极性受挫而终止体育锻炼行为。而实施锻炼计划受到的客观因素限制较多,如场地设施,时间,天气等等。针对我国体育人口的划分标准(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锻炼),高校锻炼者可把时间安排的分散一点,尽量1-2天有一次体育锻炼,而且锻炼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在体育锻炼之初,因为人生理上的惰性,需要锻炼者有坚强的意志力,坚信自己能克服这种惰性,坚持不懈,待习惯养成之后,体育锻炼会成为一种不需要意志力就能自觉进行的肢体运动行为。

从体育锻炼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其关键是体育行为的保持。而体育行为能否长期保持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a.是否有较强的毅力,能否在长时间受外界环境变化的考验下依旧保持这种体育行为;b.是否从锻炼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讲,人的体育锻炼行为得到强化后,大小脑之间会产生固定的紧密联系,就像上文提到的,体育锻炼者如果能从锻炼中收获健康和乐趣,那么这种体育行为将成为其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之,则会减少或放弃这种体育锻炼行为。同时,由于正确的合理的体育锻炼行为结果符合人体主观动机的需要,使人产生了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了长时间体育锻炼的潜在动机,那么此时,体育锻炼在心理与生理上已形式了固定的连锁态势,心理会主动的驱使生理运动,长此以往,体育锻炼行为也就形成了[3]。

三、展望与对策

我们不难发现,在进入21世纪十来年的时间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我国的竞技体育还是群众/社会体育都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与发展,这说明我们在体育这条道路上方向是正确的,但反观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是在向反方向行驶。究其原因,影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也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其他方面的外部因素。而在诸多因素中,根据我国目前的学生成长环境来说,学校教育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改善学校体育教育制度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形成自觉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而体育价值观念只是“三观”中的价值观的要素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动机开始,既体育与自身健康的密切联系、体育锻炼的诸多优点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理论知识出发,让学生明白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参与动机,为学生将来参加体育锻炼和形成习惯打下基础。

(二)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潜在因素。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既是一种健身的方式方法,又是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由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体育基础设施是高校学进行体育锻炼的基本要素,而且国家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拥有量也有一定的规定。针对高校因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不足以及近些年各大高校因扩大招生规模而使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应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相关措施,给在校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场所。

2.体育文化节及多样化体育比赛的开展

体育文化节和各种比赛是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窗口,高校大学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施展个人的体育才华,发扬各自拼搏的体育精神。从而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拼搏向上、竞争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改善体育教学模式。

学校体育教学制度模式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不强、目的不明确、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差的根本原因。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掌握的体育锻炼知识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也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缺少正确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无法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养成的原因。而体育教学实践时间的多少也是影响学生锻炼的原因之一。既然如此,那么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就势在必行了。将体育知识的传授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知识走近生活,让生活检验知识,使学生在体育理论学习中思考生活中的体育行为,同时在生活中体验体育理论的实际运用;适当增加学生的体育课时和业余锻炼时间:如上文中所提到,在调查的人中有44.2%的认为大学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时太少,没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所以,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适宜的增加体育课外实践时间,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监督者,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起积极的引导作用。而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与个人情感态度不但影响着课堂体育教学,还直接感染着听课的高校学生。

1.教学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用较活跃课堂氛围着重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同时向学生传授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锻炼方式,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今后的体育实践打下基础。而在体育实践课上,体育老师首先应开展多样的、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性质类的活动,在学生们逐渐接受并喜爱体育时再循序渐进,慢慢加大体育锻炼强度,给学生的心理、生理一个缓冲的过渡时间认同体育锻炼。而体育老师对体育锻炼方法手段的熟悉掌握程度以及多样性,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积极情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老师讲课的激情会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的鼓励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等等。同样的,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数据显示,体育教师对学生是否应有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的认识,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此外,体育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是否能养成锻炼的行为习惯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较高的期望值有助于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所以说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扮演着一个“导演”的作用,既要从理论上加以指导,又要从情感上给予期许鼓励。

(五)成立学生锻炼监督机构。

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模式,成立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监督机构对高校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和习惯的养成是十分有必要的。

1.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为了能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高校学生的体质状况,高校应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同时它也有助于高校计划、开展、实施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对大学生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积极作用。

2.高校体育管理制度

学校应从制度上把学生的体育锻炼规定下来,在正常体育课时以外给学生设置定时定点的锻炼计划(如早操、课间体操等等),并设立出勤监督机构。另外,不断完善体育锻炼健康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增加人文因素比重(如:锻炼态度、心理素质、健康知识等等),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锻炼意识和成果,促进高校学生自主形成体育锻炼意识。

[参考文献]

[1]蹇晓彬,郭赤环.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 体育学刊,2008,15(7):58-62

[2]Marcu Kilpatuich,Edwadu Hebert,John Bartyolomew.College Student Motivation for Physical Activity:Differentiating Man’s and Women’s Motives for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Exercise[J].Journal of Amercian College Health,2005,54(2):87-95

[3]康健.影响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3):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