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科技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与科技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与科技管理

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企业管理;分析

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电能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之一。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其中电力企业管理对于整体电能供应的影响较大。在此背景下关于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问题,也引起了较多人群的关注。作者根据此类现状,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进行简要的剖析,以盼能为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力企业

电力由发电厂生产,之后由输电线路传输至变电站。再经由输电线路传输至配电站,最终通过配电线路传输至用电单位。当前针对电力设施进行修建、生产电力、收取费用、维护电力系统的企业称之为电力企业。

2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也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中科技项目作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实施点,整体的发展也较为迅猛。我国电力企业通过对科技项目的不断研究和实践,使得整体的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为电力企业在后续的发展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

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人员结构可以分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类。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占据了较多的比重,其中技术人员又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两类。当前在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即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此类问题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科技管理人员对于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了解较少,存在外行管理内行的现状。最终造成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出现矛盾,阻碍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

3.2 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冲突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关于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中的制度问题[1]。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前期由于经验较少,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与企业有关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冲突。此类现状导致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整体效率较为低下,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实施中的项目审批问题。由于企业进行审批过程中的程序较多,造成了审批时间较长,最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产生影响。

3.3 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较为迅猛。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此类现状下,导致电力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前期发展较好,但在后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由于技术研究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针对部分科技项目无法独立推进。技术层面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也是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最大的难题之一。

3.4 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人才发展计划较弱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其核心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的发展,人才为其根本的发展动力。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当前针对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方面的人才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断层。整体的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人才发展方面存在延续性漏洞,此类现状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后期发展,存在了极大的危机。

4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措施

4.1 优化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

为了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工作的开展,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企业科技管理结构的优化。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合并科技管理部门。减少因工作程序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企业在发展中的资源利用。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目的。

4.2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资源利用

我国电力企业当前整体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形式较好,但在对外发展方面整体能力还较弱。为了有效地改善此类现状,并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首先应从内部进行改善。加强电力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对于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的支持,营造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氛围。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力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4.3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激励

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单一由企业或个人进行推动,最终的造成的发展现状都较为缓慢。甚至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面临较多地现实困难。此类现象在电力行业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案例,例如交流电出现前期与直流电应用产生的理念冲突。因此针对此类现象,为了有效的促进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政府部门应有意识地引导电力企业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针对其创新项目进行一定的政策激励和支持,例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以此为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良好发展。并且改善整体的科研环境,促进电力科研人才培养的良好延续性[2]。

4.4 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实

当前我国在电力科技方面的研究发展项目较多,部分的研究项目也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成果。但关于实验项目最终的落实以及实践,则出现了周期较长,甚至无法落地的现状。此类现状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以及电力企业整体的科技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对于电力科技研究人员的研究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针对此类现状,我国电力企业应加快对研究成果的落实,积极进行研究成果落实项目的实践。以此积累实践研究经验,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最终达到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

4.5 设立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研究平台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发展为主要的核心问题。受限于自身人才等方面的因素,电力企业在科技管理与创新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误区和制度冲突问题。此类现状下,电力企业可以通过设立科技项目研究平台的方式,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发展[3]。并在设立的过程中,添加平台奖励机制。针对平台中提供有效建议,或完成相关技术研究的人员,进行物质资金方面的奖励[4]。整体的平台实行开放性,以此扩大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的发展,并对于人才发掘方面提供沟通的平台。

4.6 加强市场调研,切合市场发展

电力企业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对于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其在发展技术与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接轨,针对市场发展中提出的需求,进行技术的革新。以此推动根本技术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电力企业发展的目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整体的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类问题电力企业还应从企业机构改革、创新平台构建、优化内部结构、加强市场调研,政府配合政策激励等方面进行。以此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管理与创新,并促进电力企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家强,彭玉玲,平莉,等.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探析[J].中国商贸,2013(16):107+108.

[2]王家华.以科技创新推进效益岩电的建设[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1):130-131+139.

篇2

关键词: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创新的倚重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现实背景下,科技水平的高低甚至已成为攸关国家安全以及在科技浪潮中是否被边缘化的普遍衡量指标。

而衡量科技创新活跃指数的科技项目申报数量和质量,因反映一地科技发展动向与承担科技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实力,从而成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科技实力对比的重要参考依据。

科技项目申报作为一个孵化科技成果的平台,为政府与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资源输入与分享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现实当中,承担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囊括了大量的智力资源和体制优势,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再加上主体自身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单兵作战和资源内耗,因此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为有创新潜力的主体提供政策出口。

1 申报重点决定科技创新的突破方向

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重点代表着企业和社会在科技创新方面亟待突破的方向。根据现行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分配的方式来看,我国实行的是国家、部(委)、省、厅、(地)市五级制分配方式,经费分配主体级别的不同,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的水平和影响力也不同。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在地区上的差别,不同地区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整体而言)的侧重点和聚焦点也往往不同。一般而言,申报的项目涉及国家层面的如“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973”计划等,它们代表着国际前沿技术、事关国家竞争力,高技术含量和条件的极端苛刻决定了参与项目申报的企业的技术实力必须达到很高的高度,而申报部级省级层面的项目,多是特定行业亟待突破的,对行业进一步发展有开拓意义的项目,其参与申报的企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技术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企业,以某机械厂为例,其申报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新型高空气象探测仪及气象雷达系列产业化”项目代表气象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申报的“GFE(L)1 型二次测风雷达”代表着部级层面亟待突破的技术。科技项目申报在地区上的差别也很明显,如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申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要远远多于欠发达地区,这也侧面反映了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活跃指数偏少。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发展目标,15 年内我国要在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农业科技、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也为我国企业未来项目申报的重点明确了方面。

2 申报类型反映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

申报项目的类型是一地区一行业科技创新的风向标。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反映地区或行业的科技创新现状,亦即发展水平。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影响程度越高,表明该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也越高 ;申报项目的集中度越低,表明该行业的发育水平也越低。由此可以看出,反映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创新水平的两个可以量化的维度,一申报项目的技术含量,二申报项目的集中度,是我国从整体考察一个地区或行业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系。另一方面,项目申报的数量与科技研发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因为在考察数量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企业)申报项目的质量,如我国涉农行业的科技项目数量要远远少于非农方面,但我国农业诸如水稻和小麦的科技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依然处于翘楚地位。

不能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逐渐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由于牵扯到科研资金的分配,再加上审查管理的不到位等原因,在部分企业内出现了虚报科技项目以套取资金或挪用科研资金作他用的现象,挂羊头卖狗肉,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对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造成了干扰。另外,在企业科技项目申报的类型上也存在重复或趋同的混乱现象,许多企业申报的课题严重同质化,就是单个企业内部也存在申报的项目与曾经申报过的项目类似的现象,只是换汤不换药,此类现象不仅无助于科研经费的高效利用,也不利于科技水平薄弱的行业实现技术上的更新和进步。因此,从政府角度上说,加强对申报企业和申报项目的严格审查,谨慎排查,加大后续跟踪监督频度,确保科研资金用在最合适的企业的最合适的项目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同时要从科技发展战略的层面对企业申报项目进行引导,引导企业加强对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政府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重点支持,防止出现技术坍塌。

3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以及科技创新思路的日渐清晰,企业创新已成为实现我国科技突围的主流。通过开展科技项目申报这一既有计划色彩又能利用市场优势的组织形式,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支点作用。在我国,企业科技项目申报有着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程序,由于申报项目关系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且牵扯到资源的分配,因此对项目申报的企业的筛选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经过政府层层筛选出来的企业,其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霞.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研究[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2006(12).

[2]王媛.浅谈如何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J].广州: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篇3

1.1科技创新团队能使科技创新效率有效提高

科技创新团队各成员优势互补为其在合作中互相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互相协助支持能够增进彼此的工作满意度,提高科研积极性,促进研究工作的进展,有效避免内耗,节约研究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科技创新团队能够对成员间人际关系起到良好沟通,规范科研成员行为,增进各成员的归属感,进而通过共同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而且,对于工作不认真的人也会产生触动,因团队和谐气氛促进团队间共同为团队荣誉而不断努力。科技创新团队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成员间通过分工协作,提高了彼此交流沟通的频度,在交流共享中顺利完成科研研究任务,推动其他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并能够发现研究学科中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形式,特别是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管理层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具有前瞻性、整体性战略规划等重大问题上,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1.2科技创新团队能使各类组织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再多的优秀科技人才也缺乏凝聚力,不能协同发挥应有作用。美国硅谷是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与创新中心的聚集地,其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是各个创业者都组建了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科研团队。

2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现状

2.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

我国除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教育部外,基本上没有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即使各省市也只在某些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中粗略提及。

2.2部分科技创新团队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教育部对创新团队进行资助时,由于对团队间战略布局与协同关系重视不够,对现有学科分布及发展趋势考虑不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对资源没有充分整合与挖掘,使一些可能具有潜在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没有被发现。某些课题申请者利用自身人际关系强行拼凑的科研团队,其价值取向融合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成员间信任度不够,在合作研究中不能形成默契会使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团队效应,难以研究出重大创新成果。

2.3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

某些机构部门在科技学术管理中干预过多,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具有行政化倾向,造成泛化行政权力,弱化团队学术权力的不利现象,在管理运作上通过行政机构组织程序实施学术管理职能,通常只倾向于管理项目与经费,而没有对团队成员采取激励措施,忽略对科研团队的管理。

3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合理规划科技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适合于我国科研实际情况的跨学科、部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建立高绩效科技管理组织,建立符合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实际的协同管理及运行机制,对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分类管理,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多层次管理。结合科研人才现状,构建灵活合理的培训机制,科技激励与管理约束机制,以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创新科研成果。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项目管理;技术支撑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遵循创新基金的管理要求,采取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督、专家咨询和指导、基金管理机构组织和实施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紧密结合、决策监督与管理实施相对分离,各尽其责、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特点和运行机制。

通过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强化电子政务能力,实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贴近服务;进一步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的申报、评审及后期管理,减低材料制作难度,简化申报流程,增强地方管理部门的参与程度和管理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一、系统目标

借鉴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系统的经验,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实际管理情况,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从项目申报、审核、受理、评审、监理、验收等全过程一站式业务流程网上办理。为加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设原则

(一)遵循安全性、可靠性原则

系统支撑较大并发用户同时进行浏览、交互、检索文档等与数据库的交互式的操作,并且相对占用较少的硬件资源。当意外事件发生时,能通过快速的应急处理,实现故障修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避免丢失重要数据。系统建设将充分考虑系统运行时的应变能力和容错能力,确保系统在运行时反应快速、安全可靠。

(二)实用性和易用性原则

系统具有一致的、友好的客户化界面,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使用户能够快速掌握系统的使用,用户终端全部采用浏览器方式。具有快速部署、零客户端维护、操作简便的特点,具有易用性。

(三)成熟和先进性兼顾

在项目管理系统的技术选择上,始终兼顾成熟和先进性,选择当前国际上先进、成熟而又实用的技术,在满足系统各项功能稳定运行基础上体现技术创新,不盲目、片面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四)可扩展、易扩展原则

系统采用标准的SSH软件开发架构,严格按照表现层、逻辑层、数据层进行程序设计和开发,方便日后代码维护以及新功能模块的植入。在数据的扩展上,利用系统后台可视化的工作界面,进行数据的增加,或通过数据库管理工具,创建新的数据库、词典。在应用的扩展上,具有良好的外接接口,将来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充,整个系统中能够方便地添加新的业务模块。

三、系统用户分析

项目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类用户:

(1)领导用户。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数据、合同数据、监理数据、验收项目、历史项目,掌握统计分析数据。

(2)管理用户。主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各自职能及管理员分配的权限,在系统中进行审核管理、评审管理、立项管理、项目推荐、合同管理、项目监理、验收管理、信息查询、汇总、统计分析等操作。

(3)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用户。负责辖区内企业申报项目推荐、合同数据的审核、项目监理(半年报、年报)、组织项目验收及验收数据审核等工作。

(4)专家用户。负责评审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根据评审要求、评审时间,阅读项目材料、填写评价表、打印、签字、提交,完成评审或项目验收工作。

(5)企业用户。全省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用户,可在线填报项目申请材料,立项后填写合同书,项目执行过程中可以定期在线填写项目监理半年报、年报,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以在线填写验收材料。企业用户是本系统用户的主体。

四、系统功能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管理系统实现统对一般创新项目、科技小巨人项目、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三大类项目进行申报、评审、监理、验收管理等一站式业务流程网上办理。

(一)项目申报管理

通过项目申报管理,企业可以申报新项目、修改项目、删除废项目。申报项目确认不再修改后,提交给管理部门审核。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可以打印正式纸质材料。

(二)申报项目认证

企业将填写完毕的申报材料发送后,管理部门对企业申报的项目附件材料进行核实、查验。同时,对企业填写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对于申报材料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指导企业调整并完善申报材料、打印申报材料正式版本。最后,对认证过的项目填写认证意见,并将项目发送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

(三)项目受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用户将在项目受理环节查看到这些项目。在受理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中心用户可做形式审查等方面的工作并给出相关结论,依据这些结论,项目转发到对应的角色进行处理。根据工作要求,处理结果分为:受理通过、发送至评审环节,受理暂缓,受理不通过、项目退回,不予受理、项目不符合相关要求。

(四)项目评审管理

受理通过的项目进入评审管理环节,完成评审项目确定、专家选择、专家评审项目、查看专家评审意见,处理重复申报项目等有关项目评审管理方面的内容。

(五)项目立项

项目管理通过后,进入项目立项管理,由管理部门填写立项意见、立项金额。立项后的项目才能进行合同签订。

(六)项目合同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部门组织企业完成立项合同签订工作。一是合同信息的填写,由企业完成项目合同的填写;二是合同信息审核,通过信息查看合同内容情况,审核、协助企业完成合同的签订工作。

(七)合同变更

合同生效,项目进入监理期后,如果需要修改合同内容,则需要启动合同变更流程。

(八)项目监理

企业在项目执行期内需要上报半年报和年报。在半年报与年报执行期间,项目执行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系统将项目的执行情况上报到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按照企业项目原来的执行进度,检查、审核企业所报材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并将审核结论及立项企业上报数据与材料提交到管理中心。

(九)项目验收

企业在项目合同到期前2个月启动项目验收的工作。企业填写好后提交验收申请表,科技管理部门逐级审核企业提交验收申请材料并给出审核意见。验收会后进行专项信息的录入、审核。

(十)专家信息管理

专家信息管理包括专家信息维护、专家密码维护和推荐专家三部分功能。

篇5

二、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指在我市各类研发机构中直接从事产品开发、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等工作,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团队中发挥领军作用,作为学科技术带头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

三、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批一般不超过10人,不重复评选。

四、评选条件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以项目负责人且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实际承担或完成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上的。

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一)在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果,为主要完成人员(排位前两名),并获以下奖项之一的:1、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奖成果1项以上的;2、获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成果1项以上,或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成果2项以上的;3、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果1项以上,或二等奖的成果2项以上的。

(二)在专利工作方面,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1项以上或实用新型专利8项以上,其技术或产品产业化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

(三)在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方面,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工作15年以上,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和转化,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或转移农村劳动力等方面,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在卫生医疗方面,作为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带头人,注重医学科研,学术造诣深,在解决复杂疑难病症及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诊治中业绩突出的。

五、评选程序

(一)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评选委员会(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组成),下设办公室。

(二)凡符合评选条件的,填写《金华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推荐表》一式15份,并附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1份。县(市、区)企事业单位的,由当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查,经县(市、区)政府审核后报市评选委员会办公室;市直单位的,经市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三)市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推荐材料进行初审和组织考察,并向市评选委员会提交初审意见。市评选委员会根据推荐材料和初审意见择优评选,提出拟选名单,经公示后报市政府批准。

六、表彰奖励

(一)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市政府颁发荣誉证书,一次性奖励3万元。在县(市)的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县(市)政府予以奖励。

(二)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可优先推荐为省市科技重大贡献奖和省特级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151人才工程”等省级以上有关荣誉称号人选,并作为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条件之一。

七、考核与管理

(一)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考核评议,主要考核其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创新业绩。在县(市、区)的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委托当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二)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专业技术特长,支持和鼓励其积极开展科研开发、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推进所从事领域技术的跨越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所在单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妥善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条件从事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要及时向当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他们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工作调动等有关情况。

(四)加强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支持其参加国内外的专业进修和学术交流活动。

八、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称号:

(一)考核不合格的;

(二)有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等违法违纪行为的;

(三)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

篇6

关键词:公选课;课程设计;路径

中国内地高校开设公选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公选课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类等[1],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明确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公选课的生源来自各个学科,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选课动机千差万别,如何在一个半小时内,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大学教育的定位不应只是知识教育、技能培养,高校公选课的定位是通识教育,其中增强人文教育理念应当贯穿于高校公选课课程设计中,包括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观的教育内涵[2]。不同学生对所选课程的期望各有不同,但担任公选课的老师要思路清晰:我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课程设计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性。在本人所担任公选课《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课程设计中,我将课程的教学目标修订为:分享人生经验;正视社会历史、现实;反思人生意义、价值;丰富大学文化生活;提高影视鉴赏力。上公选课的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课程希望通过不同类型的纪录片的推介、赏析,为他们打开一扇认识历史、社会、人生的窗口,从多个层面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相信总有一点可以触发他们的共鸣。

二、突破课程理论框架、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增强学科知识的普及性。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不同,高校公选课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因此,教师在做课程设计时,必须把课程的理论知识打碎、揉烂,删繁就简、降低学习难度,形成以知识应用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教学框架。比如可以对一般课程里的历史背景、理论溯源进行删减;将课程体系粗枝大叶化,绘制出课程核心内容的枝干,将专业理论通俗化,更强调知识的普及性。

(二)精选接近性强的学习材料。相较于专业学生,公选课的同学对所选课程知之甚少,如何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成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比如本人所教授的《纪录片创作与赏析》这门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教学资料库也在不断地调整中。在选择观摩影片时,为保证让学生观摩到不同类型纪录片,我会刻意选择一些短小的、时代感强的题材,比如《活力中国》系列、《新青年》、《街舞狂潮》等;自然地理类题材记录片是一般观众都会喜爱的片种,我选择的是制作精良的《美丽中国》、《森林之歌》;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史知识,特意选择《故宫》、《大国崛起》、《敦煌》、《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题材的影片;为了让大学生认识真实的中国,我也选择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如《归途列车》、《阿拉民工》等;还选择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等爱情题材的纪录片,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故事触发同学们对爱情的向往并懂得珍惜的可贵。

(三)增加师生互动性内容。作为大学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3]。在做公选课课程设计时,必须将课程内容逐一分解、细化到每堂课中,并通过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将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质疑力、反思力,在讨论中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专业知识。这种互动一定是启发式的,带有思辨性的,不能是灌输式的。老师不一定给出答案,但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课程专业难度,不能像要求专业学生那样要求公选课的学生,问题设计要深入浅出;高校公选课教学更讲求艺术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自然是大学生喜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多媒体在高校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但课件的设计水平却参差不齐,有的只是教案的文字版,并没有把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公选课多媒体课件设计要强化视觉、听觉效果,教师可以制作出课程所需的视频、音频文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应用性;PPT的设计要突出视觉线,文字要少而精,图文并茂效果才好,可以是课程的要点、难点,可以是讨论题目,也可以是设计好的图标、动画……

三、强化设计性,有效控制教学环节

(一)课前做好引导。在每次正式开始课程内容前,先做简短的课程回顾,再通过设计好的针对性问题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比如《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结合上节课课后布置观摩的影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不直接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开始本次学习。

(二)课中增强互动性。公选课程不适合满堂灌,老师不能只做传声筒。一节50分钟的课,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最好不超过30分钟。做课程设计时要强调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提问过程中还要尽可能顾及全场,调动、活跃课堂气氛,任课老师适时对大家的讨论结合课程知识点予以回应,引导讨论的大方向。

(三)课后做好课堂总结。在下课前,一定要做几分钟的课堂总结,将当天的知识要点进行汇总强化,并布置下节课讨论的题目。《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每节课后,我会给出学生下去观摩的篇目,并提出相应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思考。

四、增强思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参与性。大学教育绝不只是实用的工具,大学课程也不只是传播知识信息,还涉及道德、伦理、审美等领域,影响大学生人格、思想、责任感的形成。如今,我国高校公选课教育管理给了任课老师很大空间,因此应当提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自由讨论,有交流、有探讨、有碰撞是培养大学生思辨性的最好手段。当然,老师要主导讨论的行进,做好引导和启发,真正达到一定教学效果。在《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课堂上,我会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影片供学生观摩,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不同学科青年的观点、立场,引导学生们认识人性、社会的复杂性,激发他们对“公平、正义”、“良知、责任”等人文精神的认知。

(二)弱化课程管理强制手段。大学公选课程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心理学的“获益吸引,降低阻抗”原理,给学生更多自主权,比如将课堂考勤点名转换成课堂提问,既能了解到课率的情况,也起到了考勤作用,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学生请假一律批准,不准假,他/她的心不在课堂上,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遇到经常请假的学生,只要课讲得好,同学们还是很乐意上公选课的;这样也会给老师一定压力,课讲得好才有人来听。高校公选课课堂是给予大学生浸染人文精神的很好空间,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认真备课、上好课,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真正让公选课成为大学教育中一座清新的花园,百花齐放、生趣盎然。

参考文献:

[1] 嵇春霞.立足通识教育,打造高校公选课教材—从四所高校的公选课调研说起[J].科技与出版,2008(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问题 管理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现代文明的基础是创新,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仍将依赖创新。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培养人才中起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问题

虽然在“挑战杯”和各学科竞赛的带动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体上存在成果利用率不高,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情况。具体来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规范、引导和帮助

由于大多数高校未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未制订相关的规章措施,这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由于教学计划中课程总学时较多,学生的课外时间甚少,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在制度上难有充分的保证,学生无法持续深入地开展活动。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有很多是在“业余”状态进行的,他们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或者没有开放的实验场所,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而同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及指导老师未有足够的激励政策,使教师对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自发阶段,有的老师明确表示指导学生课外活动费时费力,而学校却没有在工作量、奖励等方面给予保障,再加上“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以参加竞赛为多,毕竟能达到预期目标获奖的只是少数。因而,有些原有较高热情的师生也出现了“冷却”现象。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缺乏相应的设备和资金支持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因大学生还只是消费者,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大规模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而科技创新又必需有资金和物资的保障才能进行,因此大学生的创造发明亟待一些资金和物质的“雪中送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市场观念不足

首先,很多大学生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缺少对市场的调查和实际需求的分析,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产生的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其次,大学生只重视科技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而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这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大学生科技创新前的选题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很少与市场交流信息,不清楚别人是否也在从事同类的研究创新,从而等到成果一出来才发现重复了别人的劳动过程。

4.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成果的科技含量不高,精品少

很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停留在“别人会,我也能搞”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技和应用的附加值,因而实际应用的价值不高。有些科技创新成果,只是对别人成果换汤不换药的稍微改进,并无明显的创新;有些成果,则是制作粗糙,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5.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

大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目前很多学校缺少统一的规划把它变成随机性的活动,遇到重大比赛便组织学生参加,缺少平时的经常性的训练过程,没有完备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学生参加不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开展非常被动。往往是组织者着急而学生不愿意参加,或者是学生想参加而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导致二者思维脱节。另一方面,有些学校对课外科技活动没有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和带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学校都应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方法

我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管理刚刚起步,因此在具体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上,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能力架构、知识结构等特点和我国高校的教师资源,物力、财力资源等状况,本着“开拓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创新环境、保障学生创新活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具体地说,可以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1. 建立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是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并能保证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条不紊、持之有恒的进行。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要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追求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率和科技成果的高质量。总的来说要做好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首先,保障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场地,以及建立对这些物质有效使用和管理的制度。

其次,管理制度的建设。它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实行教务处、科技处、团委和各院各系共同管理的制度,并由这些部门各出人员组成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领导小组,作为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机构,制定主要的政策措施,听取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报告,审查经费的使用情况,奖励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和集体等。此外还可由专家组成科技创新活动评审小组,审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资格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二是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建立大学生科技成果登记、申报制度,资助学生申请专利,这样可以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或被不良厂商所利用;建立学生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推广等应用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成果的商品化和成果的生产力化,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再者,奖励机制。奖励是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的有效办法,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有重大创新的科技创新或在国家级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学生,可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或推荐免试硕博连读;对出一般科技创新成果的学生,可以设立综合评分规定,在学生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以及毕业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或政策倾斜。以上奖励,都可以附带一定数额的奖金。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电台、广播台、校刊校报等渠道,宣传这些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先进事迹。

2. 加强学生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

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重视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必要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积极扶持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有无具有致力于学生创新教育的教师的指导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各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点高、成果上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引导式、辅助式指导,就是指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点(包括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最后,建立广泛的学生基础,这是促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关键。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性,更要发挥学生骨干分子的作用,以带动和辐射其他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以点带面,各类型科技创新齐头并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的局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展开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鼓励和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和复合型人才。离开了广泛的学生基础,其他各方面再重视,条件再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开展不起来。

3.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和创造力的实践都受到客观条件、社会环境、校风学风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结构、民族传统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思维方式,都是制约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说,大学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学风的取向,则是最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环境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渲染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只有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坚强的创造意志的培养,才能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创新学校的科技实践环境。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是指要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管理上,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效绩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生综合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融专业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于一体。创新实践环境主要是指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建立一个良好的实践机制,提供实践机会和场合,在组织、知识的供给、实践等各方面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

4. 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资金和物资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否则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花,难以继续下去。经费的投入要以务实为原则,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过程中必要的支出,用于相关器具、书籍、材料的购买和调查、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其它花费,以及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型科技成果的推广创新。高校可以从校财政中划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同时也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合作,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学校还应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避免浪费,比如实行经费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查等办法,使之贯穿于每一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始终。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可以采用基金制的方法,专项用于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学生通过申报、答辩等形式申请基金的使用。

5. 整合各种创新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学校现有的创新教育资源

学校通过各种创新教育资源的整合,不仅使学生从学习,实践到参加竞赛各个层面都能得到检验和锻炼的机会,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还使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进一步提高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教育资源包括工作队伍、工作条件和工作机制。在工作队伍方面,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和各院系,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工作队伍,各单位在统一的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既分工又协作,共同推进了各项工作;在工作条件方面,各单位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处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教务处的学科优势,团委的课外科技竞赛资源,各院系的创新教育经费等等,很好地满足了开展创新教育的各种条件需求;在工作机制方面,学校领导不仅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而且能够很好地协调创新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助柏,梁辰.知识创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篇8

科技对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影响地位不断提升"制度安排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取决于法律、政治、经济等的需要和行为准则,并受科技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首先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首先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经济管理制度"其次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的产业,还必须符合文化的发展规律,遵循符合文化规律的管理制度"再次,才是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制度安排的影响"不过,随着文化科技的发展,文化与科技之间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现代文化产业之中,不少新兴文化业态已经突破了原有的文化、经济层次,转而依托科技手段和科技载体"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对文化产业制度安排的要求越来越高"科技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间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匹配程度来衡量"但是两者间的匹配程度呈现出波动现象,而且必然存在波动现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化企业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一方面,由于不同媒体的相互融合,不同生产方式间的相互嫁接,加上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使文化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文化企业总体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巨型文化企业;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类型文化生产关联度增加,延长了产业链,极大地刺激了文化服务业的需求,带来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其二,文化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文化管理由原来侧重分业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在现代科技推动下,各种文化产品生产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包括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越来越相互融合、相互依赖,各种技术行业之间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文化管理体制要适应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相互融合的需要,从原来注重分业管理,转变为综合管理"上述两点说明,近几十年来,科技之于文化产业来说,两者间的紧密程度呈现出向上波动的趋势"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管理制度安排"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匹配程度,反映了科技与制度之间的互动"首先,科技进步突破了原有的管理形式和模式,对文化产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管理制度必然产生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管理制度要适应科技发展,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产业制度,都必须尽量与文化科技发展程度相匹配"其次,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管理技术、运行技术、制造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为创新管理制度创造了技术和硬件上的可能.比如,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规范网络行为创造了条件;数字版权的出现,为制定数字版权保护提供了条件.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建构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匹配图〔.〕制度建构长波制度建构集聚.吸大技术.主要制度创新不过,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只能得到一般的经验性结论.上图展示了100年来科技发展水平与产业管理制度化建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图中引用了熊彼得的经济长波理论来说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上世纪90年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开始超过了产业管理制度的建构速度"不过,该图所反映的仅仅只能看做一种质的趋势,而不是量的变化.因为对重大科技发展的衡量标准很难确定,每一阶段内的科技创新数量也就更难以确定"另外,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说,文化产业的兴起也只不过是上世纪中期之后的事情,如果抛开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建构,而对其它产业管理制度进行统计则模糊了科技与文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之,对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产业制度建构的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难以确定,这就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难以用精确的数量关系进行准确表示.这也是研究这一问题并不适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原因"。

二、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总是围绕科技创新波动前进

科技与文化产业制度之间的匹配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却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是完全同步或完全匹配了"事实上,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同步,亦非完全匹配,而是存在着严重的时滞.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超前于科技发展水平;二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滞后于科技发展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第一种现象比较普遍,因为这一阶段的科技发展速度有限,从人们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到技术本身再次发展之间的时间间隔,足以让人们制定出完善且有预见性的产业管理制度"从上世纪末(尤其是本世纪初)之后,则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现象.一方面,科技发展大大加速,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制定相关产业管理制度的速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与文化科技相结合的产业,兴起时间不长,结合程度不够,人民在面对科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正反面影响时,还没有太多的应对经验.上世纪90年代即出现了数字影视技术,我国到2002年才实施5数字电影管理暂行规定6"我国于1992年首次接人互联网,网络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主要阵地之一,但是我国至今仍无专门立法来规范网络行为,到2000年才出台5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6,而其他关于互联网文学产权、网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尚未出台"同样是1992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而我国却在2008年才出台关于手机短信的5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办法6,而且该制度在实践中还极不完善"上述事例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滞后于技术出现之后约10年左右的时间.在对技术的成熟程度、管理制度的试运行时间等因素进行纠偏之后,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有大约5年的时滞"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间存在时滞现象并非不好的事情"相反,这种现象是一种客观必然.时滞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时滞的存在同时也是必要的.正是因为这种时滞现象的存在,才造成了两者间发展不同步,这也正是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围绕科技创新波动前进的前提"科学技术的兴起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各种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某项科学技术本身需要经历谋划、提出、产生、发展、完善等阶段"所有这些科学技术个体的叠加,最终就会形成技术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的周期性发展模式"另外,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也是波动前进的"按照经济波动理论,经济发展是在周期性波动的"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变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技术和管理制度两者各自都是周期性地波动前进,两种波动之间也会发生影响,形成干扰"由于时滞现象的存在,所以在同一时间里,两种波动相互叠加的时候,必然的结果就是不同步"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叠加的结果仍然会出现波动现象,只不过叠加后的波动周期和波动范围不再具有直观的规律性"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总是围绕科技创新而不断波动前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最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技具有工具属性,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使用工具,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推动力作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来加以保障"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文化产业管理制度就是维护科技推动其发展的保障.科技和制度不可能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前者必然起主导作用,而后者永远处于从属地位"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时候,就会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作用"这个时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技之于文化产业作用的正向效益最大化"比如,当互联网技术成熟之后,文化信息中的加密、传播技术盛行,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制度加以保障,才能保证这类技术给文化传播、消费,甚至是文化发展带来最大的正向效益"否则如果失去了管理制度的制约,就可能会导致互联网领域文化服务质量和内容的混乱"又比如,当印刷技术普及之后,成册的文字宣传已经平民化,就需要相应的印刷行业管理制度,否则印刷产品就会无节制发展,落后愚昧文化产品就会泛滥"科技除了主导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之外,科技还为文化管理制度的订制提供了可能条件"而科技的进步,将促使这一可能条件的改变,并进而要求出现与新条件相符合的制度"所以,文化管理制度只能根据科技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科技的完善而完善.当科技创新过程存在波动时,文化产业管理制度也必然随之产生波动"同时,由于时滞现象的存在,这种波动还不可能是同步的"。

三、保证科技之于文化产业正向效益最大化的途径选择

篇9

关键词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育种;科研;现状;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S3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26-01

2012年,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项,国家级项目10项国家“863”项目1项,棉花转基因专项3项,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棉花、小麦、玉米试验站各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基地建设项目2项。

1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主要农作物育种科研现状

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综合区试站建设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万元,项目可行性报告已批复,初步设计概算基本完成。邯郸市海南试验站建设项目已在市政府立项,市财政计划投资430万元,2012年拨付210万元,目前正在落实建设地址。河北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棉花三系杂交优势利用技术集成于示范,2011—2013年,经费200万元。河北省邯郸市优质高产棉花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00万元,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国家转化资金项目,高产稳产综抗国审小麦新品种邯麦13号中试和示范,2011—2013年,经费60万元。国家“863”项目,棉花骨干亲本培育与新品种选育,2011—2015年,经费56万元。

1.1 棉花

2011年独立申报的“强优势棉花新品种邯棉802和邯郸885的选育及应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高产优质抗病虫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邯棉103、邯685选育及应用”申报河北省科技进步奖;“棉花新品种邯棉103、邯685选育及应用”申报邯郸市科技进步奖。2011年棉花新品种邯686通过河北、河南两省审定。2012年审定品种2个,分别为邯棉102和邯6402。邯棉103生育期134 d,铃大、絮肥、抗病、抗虫、早熟、不早衰,纤维品质优良,皮棉比对照增产14.6%,2007年通过河北省审定,适合冀中南春播种植。邯685生育期125 d,早熟、高产、抗病、抗虫,纤维长度29 mm,比强度29.9cN/tex,马克隆值4.5,皮棉比对照增产19.8%,适合冀东早熟棉区种植。邯686生育期107 d,平均单铃重5.7 g,抗枯萎、耐黄萎病、比强度31.3 cN/tex,适合冀中南、豫北麦棉两熟或菜棉两熟种植,整齐度高,抗病性突出,丰产性好,早熟不早衰,综合性状优良。邯棉102审定编号:冀审棉2012007,高产稳产、早熟大铃,株高90 cm左右,株型较松散,筒形,叶片较大,脚稍高,结铃性强,铃较大,平均单铃重5.8 g,衣分39.8%。邯6402属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品种,全生育期122 d左右,株高90 cm,单株果枝数12.8个,第一果枝节位6.2个,单株成铃17.4个,平均单铃重6 g,子指10.4 g,衣分41%,霜前花率93.7%,属高抗枯萎耐黄萎类型,抗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棉区黄萎病轻病地春播种植。

1.2 小麦

2012年“高产550公斤氮高效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邯00-7086”申报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优质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邯00-7086”申报邯郸市科技进步奖。邯00-7086小麦于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穗大粒多、综合抗性好的特点,该品种产量可达9 750 kg/hm2以上,属优质强筋小麦。2011年小麦新品种邯麦14通过河北省审定,该品种参加省优质区试,2年平均产量7 677.9 kg/hm2,较对照增产3.3%,分别居第3、第1位;2010年参加生产试验,产量居第2位。大田生产一般产量为8 250 kg/hm2左右。抗寒、抗倒、抗病、抗干热风,高产稳产。品质检测:蛋白质14.07%,湿面筋30.0%,吸水率58.2%,稳定时间9.0 min,优质强筋。

1.3 大豆

2011年与河北省作物所合作申报的“优异大豆种质发掘、创新及利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邯郸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2011年大豆新品种邯豆9号和邯豆10号均通过河北省审定。2008年邯豆9号参加河北省夏播大豆区试试验,平均产量3 315 kg/hm2,比对照冀豆12增产4.67%;2009年、2010年在河北省夏播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冀豆12)增产7.92%和1.88%,增产极显著。一般中等肥力地块产量为3 300 kg/hm2,高产地块可达3 750 kg/hm2以上。2008—2009年邯豆10号在河北省夏播大豆区试试验中平均产量为2 857.5 kg/hm2,比对照沧豆5号增产5.4%;2010年同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910 kg/hm2,比对照沧豆5号增产15.5%,增产显著。一般产量为3 000 kg/hm2,高产地块可达3 600 kg/hm2以上。

1.4 玉米

2012年“玉米优异种质创新及抗逆广适杂交种选育应用”申报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申报邯郸市科技进步奖。项目自从1992年开始,育成杂交种在种质创新模式,杂交种适应性、抗倒、抗病、抗旱性等方面创新点突出。项目实施在学术上利用种质创制和性状选择新方法育成的新种质,对丰富玉米育种资源、加快新品种育成具有较大科研利用价值;在生产上解决了主推品种抗倒、抗病等方面不足,在生产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2011年玉米新品种邯玉66通过河北省审定。邯玉66生育期100 d,与郑单958熟期相当,果穗穗长18.5 cm,穗粗5.2 cm,穗行16行左右,千粒重360 g,出籽率88%,一般产量9750 kg/hm2,高产地块可达12 750 kg/hm2以上,综合抗性较好,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倒性强,植株田间长相好,抗旱,结实性好。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建设项目进程缓慢。当前海南试验站、科研办公楼和家属楼等项目大局已定,但是还存在障碍,应努力降低建设成本和风险,加快建设进程。二是科研用地紧张日益突出。随着城市建设占用试验地和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项目发展开发占地,能用于试验的耕地越来越少,已有多个课题提出试验用地不够,而且受小气候影响,近郊地块已不能满足大田试验需要[1-2]。三是科研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距公益一类要求还有差距。四是科技成果推广面临国家政策变化,积极性难调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五是试验场职工生活困难,全部划归为公益一类有困难,还需要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工资待遇。

3 创新管理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实施海南试验站、职工住宅楼和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等3项工程。二是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安全管理与项目合作,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谋划土地置换,将试验田搬迁到适当地块。三是完善科研开发体制和机制。向公益单位靠拢,充实公益岗位,争取公益项目,搞好公益性研究,立足科研,围绕大局,服务地方,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优势,将科研和服务水平提高到新层次。四是强化行政管理。建立一支精干行政管理队伍,打造行政后勤管理新格局,加强定岗定责及管理,给行政人员创造一个有压力而不吃力的环境和条件,提升行政后勤工作水平[3-4]。

4 参考文献

[1] 卢起建,李明,朱根娣.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种子成果转化与开发初探[J].上海农业学报,2004,20(2):121-124.

[2] 张爱武,郭建强,朱利军,等.提高农业公益性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6):44-46.

篇10

    在新经济背景下,保险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服务性行业,其竞争的焦点已聚集在对客户资源的争夺上,尤其是对优质客户的争夺。可以说,在这样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时代,长期稳定的可盈利的客户关系对培育和增强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客户关系管理一时成为业界的新宠。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企业静态的、平面的和试图通过产品销售以满足市场需要的运营系统越来越难以胜任对动态客户的管理。同时,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认识到: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商业规则,客户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且选择余地大为增加,对不满意企业的背叛也变得更为简单。对此,保险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营销管理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本文正是从企业营销的角度,阐述客户关系管理与现代营销的内在关系,进而阐明了构筑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保险企业营销创新体系,对于保险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打造新一轮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

    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及其现代营销理论渊源

    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及内涵。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lonshlp Hanagement,CRH)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研究机构Gartner Group在1990年代最先提出的。它是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结合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开展系统的客户研究,进行富有意义的交流沟通,最终实现提高客户价值和满意度、企业发展和盈利的双赢目的而进行的一整套管理活动和过程。

    2.客户关系管理的现代营销理论渊源。

    (1)CRN是“交易营销”向“关系营销”转变的本质要求。从最广义上来说,交易营销是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大概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进行短期交易之外,营销者还必须与有价值的顾客、分销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建立长期关系。他们想通过承诺和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和公平的价格来建立较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关系营销趋向于强调长期性,其目标是为顾客提供长期价值,其成功尺度是顾客长期和持续的满意。目前,市场营销正逐渐从试图使每一笔交易都获得最大利润,向与顾客及其他各方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转变。无疑,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本质要求。

    (2)CRM是营销管理的内在指向。企业对其产品有某种理想的需求水平,但是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没有需求、充分需求、不规则需求或过量需求的情况,因此,营销管理部门必须以帮助企业达到自己目标的方式来寻找方法去影响需求水平、需求动机和需求构成。简单地说,营销管理就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管理又会涉及到顾客关系管理。

    企业正面临着一些新的营销环境,所有迹象都表明周围的新顾客越来越少,招徕新顾客的成本正在上升。另外,企业失去一位老顾客远不止失去一笔买卖,因为失去一位顾客就等于失去了该顾客在其购物生命周期内可能会有的整个购物量。可见,吸引新顾客,维护老顾客,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CRM)是当前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3)CRN是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观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提出的,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以消费者(客户)为导向的现代营销观念产生了。在此观念指导下,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均建立在对市场、对客户的研究基础之上,注重营销战略和策略的系统化。随后,在一个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急剧增长、全球经济紧缩和社会服务遭忽视的年代里提出的社会市场观念则指出,企业应在考虑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认真考虑兼顾客户、企业及社会的长远利益。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C战略时代”,企业必须真正将客户需求的满足及其满意程度作为经营管理的中心,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出现已成为企业营销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能为保险企业营销创新提供基础

    1.CR问为保险企业营销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基础。面对广阔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保险企业在经营中开始关注人的因素,主动靠近客户,并以客户的需求和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欲望和长远利益。在市场充分而有效的调节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伴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的先进工具和方法,已经逐步成为众多保险企业思想和行为的准绳。

    保险企业通过实施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构建一个全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把“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位员工和每个业务流程环节,从而能够提升包括企业营销力在内的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2.CRM为保险企业营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商业策略,为保险公司提供的是从售前、售中、售后全程的管理策略。它的核心任务是整合企业资源,调整工作流程,以便最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把公司关注的重心从内部的需求转移到外部客户的需求上,这一转变势必要求对公司传统运作模式进行变革,包括对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调整目前保险企业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推行“一站式”的服务,重新设计业务流程,重新确定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描述和工作分析。尤其是对面向客户、与客户产生直接接触的业务领域,如展业、承保、查勘、理赔等,必须从客户的角度进行流程设计和工作关系的重新布局,强化对客户有价值的、特别是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业务流程,剔除或弱化对客户无价值的流程。这样,保险企业通过实施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使组织结构得以调整、业务流程更为优化,从而能为建立更符合客户需求的营销管理新模式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保障。

    3.CRM为保险企业营销创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在技术层面,CRH强调信息的共享,这必然促进信息技术平台的对接、整合,使CRM平台与内部的ERP、SCN以及电子商务等技术平台进行对接,从而实现内外部资源的信息标准化,达到内部资源共享的目的。

    与客户具有紧密联系是保险业的一个特点,保险业的运行机制本来就是建立在对客户可以发生的意外事故的概率统计和分析基础之上的。保险业在没有信息技术做支持时,只能利用来自于社会的统计资料来设计险种,其弊端是显丽易见的。丽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特别是引入CRN系统之后,保险企业便能利用客户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线分析处理等关系技术来对包括承保、理赔、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数据完成更多的统计分析,从而为设计新的险种提供依据。

    三、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保险企业营销创新

    当代企业的营销创新呈现出多样性,并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传统营销。借助先进的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和系统,改善保险企业在营销环节已知的和可能的障碍,从而有助于保险企业在理念、方式、组织、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营销创新活动。具体来说,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保险企业营销创新方式有:

    1.服务营销。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保险业,向客户提供的是一种对未来保障与补偿的服务性承诺组合,保险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客户获得的保险保障上,还体现在保险企业提供的服务上,并且保险产品的价值是在服务过程中实现的。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特别是从事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从客户的开发到客户的售后服务,往往都是安排人员统一负责。人员的佣金往往是简单的保费数量的比例提成,在现行薪酬政策的刺激下,人员往往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售后服务;同时由于保险公司人员流动性很大,“孤儿单”问题凸现。因此,我国保险企业通过引进CRM系统,整合传统和新兴的各种渠道,建立更为完善和专业的客服体系,从而能够建立对客户的统一认识,向顾客提供针对性强的甚至个性化的服务,如根据顾客的年龄和婚姻状况向其推荐保险的种类等。同时,通过该系统向客户提供统一的售后服务,改变以往由入负责进行售后服务的做法。

    2.品牌营销。保险企业通过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所带来的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以及品牌认知度,能为保险企业今后的强势品牌创建及延伸打下良好的基础。满意的客户会持续多次购买该品牌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当推出新保险产品时,良好的品牌认知度和口碑使企业无需花费大量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便可以迅速获得市场认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随着保险企业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品牌核心价值的明确、品牌资产的积累、品牌角色关系的定位、品牌形象的设计等问题将成为保险企业品牌营销工作的重点。

    3.文化营销。保险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高效的CRM管理系统,实现“一对一”和交互式的客户服务、大规模的客户化定制服务、客户关怀和亲密接触服务等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关系管理,从而能更好的实现文化营销所注重的客户情感体验、品牌认同、社会归属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保险企业通过开展文化营销,在保险产品的开发、命名、椎介中融入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设计,赋予保险产品以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情感氛围,从而能更好地唤醒和满足顾客的文化心理需求。

    4.关系营销。保险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服务行业,其产品和服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保险企业必须更为贴近客户,增强关系管理的人文色彩。而随着国内保险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混业经营成为必然。因此,保险企业借助CRH所提供的强大客户管理功能,适时地开展关系营销,逐步与终瑞客户,保险承包商、银行等利益相关者构建全新的关系联盟,已成为新时期保险企业制胜的法宝。

    5.一对一营销。在保险行业中,通过保险人进行的诸如陌生拜访、电话营销、直邮行销等初级大众营销活动通常被用于和客户的首次接触,而接下来就要针对不同的客户采用更加集中、有针对性的营销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企业通过信息化的客户关系管理,利用数据挖掘、营销自动化和多渠道集成的客户互动中心等技术,对大量客户按需求、特性进行划分,然后针对每一类客户直至每一位客户,开展一对一式的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从而在市场上取得竞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