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篇1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苏木宣传文化站和村嘎查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固查线、五乌线、临赛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苏木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嘎查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苏木图书室、个村嘎查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苏木、文明村嘎查、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嘎查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

篇2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间戏班;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81-3

围绕金华地区婺剧民间戏班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主题,笔者自2012年5月以来,多次赴金华、义乌、永康等辖区内的村落,通过访谈、调查等形式,对婺剧民间戏班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活跃在金华地区的婺剧民间戏班及其艺人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金华地区婺剧民间戏班的调查,以及对婺剧民间戏班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的分析,希望引起社会对婺剧民间戏班的关注和重视,以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婺剧民间戏班简述

婺剧是流传于浙江中南部地区的一个多声腔剧种,包括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大声腔。“婺剧”这一名称的定名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此之前,婺剧戏班的名称一直是以其所演唱的声腔命名,比如演唱高腔的叫“高腔班”,演唱昆腔的叫“昆腔班”,还出现了兼演高腔、昆腔、乱弹的“三合班”和兼演昆腔、乱弹、徽戏的“二合半班”。早期是婺剧班社主要在农村演出,不少农村还成立了自己的坐唱班和太子班。20世纪30年代初,婺剧戏班开始进城演出,徽班中的一些班社也以xx舞台命名。抗战以后,很多戏班在兵荒马乱中都散班了。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民间戏班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由于统一定名为婺剧,原有的剧团也都改称为xx婺剧团。

据不完全统计,从解放初到1966年期间,金华地区共有农村剧团二百多个。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有登记在册的民间职业剧团485家。

婺剧民间戏班的演出一般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庙会、佛开光等节日,各地都邀请戏班表演,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各种婚丧嫁娶的日子请戏班也成为常态。同时,随着演出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剧团的硬件设备有了很大的提高,电脑幻灯、进口高级音响、灯光、无线话筒、软硬布景、服装道具的更新,往往是几年就换一次。婺剧民间戏班使用的软硬布景见图1。

二、民间婺剧戏班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着特殊优势

近年来,国家就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文体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活动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市场来说,犹如杯水车薪,并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的市场需求,这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而大量活跃在农村的民间戏班的表演活动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作用,在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婺剧民间班一直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并有着相当深厚的的群众基础。荀子云:“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即强调了音乐与民俗在塑造民众品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是要运用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所具有的传承教化功能,对农民的品行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如永康地区每年都举行的胡公大帝庙会演出活动,既传承了古老的娱神信仰,又起到了娱人的功能。婺剧民间戏班艺人会表演许多经典传统剧目,如《百寿图》《辕门斩子》《火烧子都》等等:戏班乐队表演的很多经典曲目如《花头台》《二凡》《三五七》等。婺剧民间班艺人通过表演这些经典曲目、优秀剧目,一方面弘扬和传承了婺剧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陶冶了农民的情操。此外,婺剧民间戏班艺人还通过创作一些思想内容积极健康的新作品,使老百姓在看戏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思想认识,同时感情上也得到升华。

三、民间戏班有效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婺剧民间戏班的发展不但增加了金华地区演艺市场劳动力的就业市场,还为许多专业表演团体的演员们特别是退休的演员们提供了业余表演机会。近年来,一部分专业演出团体的演出市场不景气,演员们的收入待遇不高。为了生活,这些专业演员们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而日益热火朝天的民间戏班则成了这些专业演员们的首选。浙江省婺剧团著名丑角演员吴光煜退休后应邀到民间戏班里客串演出,一年之后他感慨地说,“我在戏班里一年赚的钱,比我在国营剧团里演一辈子戏赚的钱还多。”通过与几位国营院团演员私下交流获悉,他们加入民间戏班演出的收入是其官方工资的两倍以上。当然,除了经济收入因素,有的演员透露:“跟着民间戏班演出很愉快,彼此之间关系很融洽,不存在竞争,人际关系比较自由,大家之间很平等,而且我们的出演费还略高于一般的演员。”也有专业演员说:“经常深入基层表演,能多认识些朋友,和观众的交流也多,对于艺术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婺剧民间戏班的活动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了证实这一点,笔者特以金华地区为个案,抽查了该地区4个代表性婺剧民间班,共计150多位婺剧民间戏班艺人2012年的经济收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

通过上表显示,民间戏班艺人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的占多数,但是年收入在10万以上以及6、7万8万之间的比例也不少。年收入在1.5万元的占少数。显然,民间戏班艺人收入是存在差别的。通过了解,其差别形成的原因主要与艺人的演艺水平有关。如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的演员多为没有经验的龙套演员,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演员多为主角演员。如果以此表统计结果推算,金华上万名民间戏班艺人每年总收入应在3―4亿元左右。随着民间戏班艺人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通过对金华地区3代表性婺剧民间班共计150多名艺人调查统计。约10%的艺人还购买了面包车或小轿车。艺人随身携带电脑的占16%:此外,有的艺人还在县城或者金华市区购置了商品房……这些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四、民间戏班为和谐农村的构建发挥独特的作用

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其所指的就是音乐与民俗活动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加强社会控制中的作用。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底层的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具有‘以和为先、以礼为基,以情为重,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完善的法规和制度,还应该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这种价值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婺剧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一起,向农民传递了认同感、归宿感和主体意识等共同价值观,这些包括责任意识、公共准则、道德观念在内的共同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

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已经成为维持农村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查,绝大部分的农民认为,尽管现在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等媒介欣赏一些文艺表演节目,但他们还是更加热衷于观看民间戏班的表演。究其原因,老百姓看重的是表演现场的热闹、和谐的气氛。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亲眼看见,婺剧民间戏班演出时,村民们多邀请远亲近邻聚在一起,连平时很少走动的亲戚也趁此机会互相往来,戏班演出加强了村落之间的互动联系,家家户户都大摆筵席、其乐融融。“和谐社会”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彰显和诠释。民间戏班与民俗活动如佛开光、修族谱、祭祖、诞生礼、婚礼、寿礼、葬礼、等民俗活动一道,强化了村民之间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意识,促进了村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新农村的和谐建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五、结语

婺剧民间戏班数量之多、历史之久、演出频率之高,足见其在农村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影响。深入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背景下,特别是2005年11月,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对婺剧民间戏班的深入研究,既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需要,也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虽然婺剧艺术已经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只是保护的一个开始,接着还要加大对婺剧民间戏班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到民间戏班班的价值与作用。要对婺剧民间戏班的功能与价值作出更客观准确的评价,包括婺剧民间戏班的教育功能、经济功能、和谐社会功能:婺剧民间戏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等。当前及今后,在国家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在党和政府的切实关怀和引导下,婺剧民间戏班将继续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章寿松,洪波,婺剧简史[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张乐,余靖,浙江国有、民营剧团缘何遭遇“冰火两重天”?,新华网浙江频道,2006

[3]池瑾,浙江婺剧剧团的生存现状与经营模式[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0

[4]《荀子・王制》

[5]傅谨,新社会的公家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万建中,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J],新视野,2005,(5)

[7]沈松柏,和谐文化视野中的民俗文化建设[J],义务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8]同[5]

[9]高琦华,何永,浙江省民营剧团状态研究报告[J],文化艺术研究,2010,(04)

篇3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问题;措施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巩固农业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本质要求,也是维护全党工作大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分析研究、全面思考,对当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一些群众还存在封建落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因此加强全乡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1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乡风文明”建设主要也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它既有物质文明层面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又有精神文明层面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还有政治文明层面的“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2 乡风文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

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有效的机制,农村文化活动无法实施起来。在农村农村普遍存在着缺乏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设备不齐全的现在,因此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乡镇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有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得不到经费保障,更缺乏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

2.2 农民缺少业余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

虽然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加,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却得不到保证,农村文化生活整体上“投入少、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而贫乏。

2.3 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

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有“恨人富,愿人穷”现象。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少数地方存在“读书无用”的观念。

3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措施

3.1 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及时总结乡风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3.2 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这个主题,扎实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以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利用村民学校、墙报、宣传栏等形式,组织农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3 加大农村文化基本建设的力度

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的,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4 加大村容村貌改造的力度,促进村容整洁

改变乡村面貌,实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土地治理项目,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项目区植树造林的力度,大力发展有机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新模式和秸秆还田等资源循环利用新技术。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带动农民美化生产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3.5 搞好试点,培养典型

篇4

关键词:城镇化;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各级政府纷纷响应号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努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四川邛崃羊安镇作为其中一员,羊安镇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和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羊安镇的调研,可以看到羊安镇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设施。但随着调研活动的深入,我们发现,安装了先进技术的电影院里观众却寥寥无几,搬进了修建一新的住宅小区,居民却因物管费的缴纳问题与物管人员纠缠不清,人们走在整洁的街道上,仍习惯性的随手丢弃垃圾。这些现象虽说是琐碎的细小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因为正是这些细小的存在才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笔者试图从此入手,认为对于这些问题反映出的城镇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城镇形态建设这一现象,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城镇化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镇形态建设的原因

(一)村民传统价值观念的根深蒂固

在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服从安排进行配合,其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利益能否取得最大化,自己的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而其群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弱的特点,也让他们在一个要求频繁合作、相互交流的人口集中化的城市中,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规则。在羊安镇农民集中居住的小区里,政府为入住农民考虑,更好的方便他们生活,保持良好的小区环境和治安环境,为小区住户配套了物业管理,但住户农民却不愿意支付物管费,物管多次索要均被拒绝,政府进行协调也效果甚微。

(二)村民文化素质不高

村民适应、接受农村向城市的环境的变化,实现向市民的转变,其文化素质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且文化素质的高低又与所受教育、文化程度有密切联系。然后农村作为文化教育的弱势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使农民普遍所受文化教育不高,甚至有限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依然处于文盲、半文盲阶段,所以他们学习能力没有被很好的挖掘和培养,接受新文化、新信息的能力也就低,在遇到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不能很好进行学习模仿和自身调节。

(三)原有生活方式的影响

村民在城镇化之前,菜在自己地里就可以采来吃,上山砍点柴就能生火做饭,肉有自己饲养的家禽,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现在城镇化后,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的渗入,一方面为村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另一方面,当菜米油盐等往常自己耕作就可获得而现在得当商品买回来时,这笔开支又成了不小的费用,使村民心理有所落差。因此有些村民发挥难得的主动性,在城市的绿化带上开辟了自己的小菜院,继续着耕种的生活,但明显这一做法是不规范的。

二、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是高质量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农村的转型过程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元转变统一的过程,不仅要求农村外在形态的变化,更要求内部精神的转变,而内部精神的转变,重点在于人的转变,包括人们经济社会地位的转变、文化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然而政府城镇化建设往往都是先集中力量进行城市形态建设,后续开展村民的内在培养,这使得村民在角色转换中产生市民和村民身份的混乱,使他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及精神生活等方面带着双重性并存的特点,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农村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导致村民角色冲突的加剧,而农民素质不高,不会自我调节的情况下,易引起农民情绪的不稳定,促使已有问题和矛盾的加剧,从而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加强开展村民精神建设,对转型中村民的思想意识、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予以积极引导,既是构建和谐社区、和谐农村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中国的要求。

三、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需日益加强,政府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因积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帮助村民适应现代新生活,融入社区中来。

(一)强化综合管理,制定行为准则

当地政府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农民行为规范、居民道德规范等,有了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村民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文件指引,以村民行为准则来规范村民的行为,从而更好的开展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二)加强城镇意识的宣传教育

在学校或社区定期举办知识讲堂,或组织开展趣味活动、有奖竞猜等活动,不仅能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更能在活动过程中,大力普及宣传文明礼仪规范和各种现代知识,帮助农民向居民转变,逐步系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城镇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青少年群体,正值生长期,其价值观念还没成熟,学习接纳新事物快,因此在城镇化建设中,重点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投入专项资金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对青少年村民进行心理引导,将有效的帮助青少年认清自身、适应城市,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四)开展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城镇化后由于没有田可耕种,大部分村民有了充裕的时间,若不对其加以引导,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恶习将会侍机抬头。为丰富村民生活,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必需的,如唱红歌比赛,组织观看电影,跳广场舞等,使村民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就被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其整体素质。

通过在羊安镇的调研活动,我们不仅看到了羊安镇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更向我们折射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面对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要正视问题的浮现,要相信问题是局部的,困难是是暂时的,通过当地政府的积极措施,新农村建设定将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为了做好20__-20__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我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先进精神文明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重视思想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村民道德深入开展教育,要继续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桃树村村规民约》,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有效遏制封建迷信、聚众赌博、“__”以及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严厉禁止虚假短信诈骗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引导青少年走合法就业之路。大力弘杨和培育民族精神,继续广泛宣传八荣八耻,增强荣辱观念,让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二)努力提高乡村文化。积极配合和组织有关部门来我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借此来增进全体村民的文化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医疗卫生常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推动“休闲文化中心广场”的建设,利用好“休闲文化中心广场”,文化活动是农村必不可少的娱乐,它能为村民创造欢聚的机会,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增加友谊,还能净化心灵,抵御不正之风。我们要充分利用“休闲文化中心广场”这个活动场所,让百姓自娱自乐,并适时举行文艺汇演、篮球等文体活动比赛。

(三)开展争创“文明家庭”活动。利用争创“文明家庭”,增强集体凝聚力、号召力,扎实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文明礼仪、公共秩序、镇村环境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利用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着力解决不文明待人、不爱护环境、不规范服务、不遵守秩序等突出问题,强化广大群众的道德意识。切实抓好新村民教育,经常性组织礼仪、法律、计生、卫生知识讲座,有效提升新村民素质。

(五)深化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创建品位。

继续加大文明村创建力度。根据上级下发的文明村创建测评标准,进一步细化、落实、分解目标任务,积极争创文明村、文明单位及各类文明标兵。今年,结合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培育新农民为重点,配合政府抓好亮化、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利用横幅、倡议书、黑板报、宣传车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健康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组织开展文明卫生健康知识讲座,美在家庭家家评、家家学等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广大村民的文明卫生意识,营造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

三、具体要求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继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要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2、狠抓队伍,提高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体现示范性。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精神文明建设者队伍。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按照能力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3、多办实事,狠抓落实。要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选择,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虑,谋群众所求,千方百计地解决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篇6

现阶段,我国正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其核心目的在于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营造健康、和谐、幸福、愉悦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现状,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社会的均衡与协调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轨发展的综合性战略工程,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发展出现滞后活停顿,都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群众性体育运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提升人们身心健康素质、丰富与活跃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交往、营造快乐、健康、愉悦的社会环境等突出的作用,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已得到充分的印证.在全民健身活动日益普及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内涵的理解与认知水平有所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有所增强,这对于新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体育在发展体系的构建上还存有较为严重的缺失,具体体现为: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短缺、专业管理人才奇缺以及“劳动即体育”的认识观念普遍存在.这无疑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与阻碍.鉴于此,为了实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借助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推,积极探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2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我国社会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其核心内容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所存在的城市与农村间的发展失衡、城乡差别较为明显、城乡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引导下,遵循时展的规律,依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目标,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造与建设,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文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幸福感,以便于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党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以生产发展为中心,生活富裕为根本目的、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为重要标志,以实现管理民主为必要保障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中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农民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教育、文化、卫生以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保障.因此,积极探求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路径,不仅是促进乡风文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诉求.

3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实施,开启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模式,不仅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与资源的保障,同时,也开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新局面,这无疑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有助于提高社会关注程度.群众性体育运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应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与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举步维艰,致使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于此,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现状的改善,就成为全社会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切实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其次,能够促进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发展战略,需要对各个发展环节进行科学有效的布局.群众性体育运动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整体的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制定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规划,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第三,体育事业的发展以经济基础为保障,振兴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条件的改善,会成为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由于我国对体育发展的战略进行了全面的调整,群众体育已实现了与竞技体育的并重发展.而新农村建设所遵循的并重发展的原则,势必会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发展的契机.

4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途径

4.1积极挖掘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广大农民勤劳淳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乡村体育活动项目.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生活的贫困,这些蕴含淳朴民风的民间体育活动被淹没于辛苦的劳作与生计的艰辛之下.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改善,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提高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进社会幸福感,已成为广大农民全新的生活目标.因此,针对农村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积极挖掘与整理农村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用以充实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体系,开展因地制宜的体育娱乐活动,不仅有助于新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更能够实现对传统民间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这对于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4.2加强城乡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目前,城乡间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失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城市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资源优势极其明显.因此,鉴于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迫切性,加强与城市间的体育与文化交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就成为彰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首先,通过城乡间体育与文化的交流,能够为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使其在发展取向的确定上能够与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式达成有机的迎合;其次,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来实现城乡间的体育资源共享.针对农村群众体育在基础设施、资金保障、人力资源以及组织体系等做多方面所存在的缺失,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调动城市的社会资源来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供给与援助;第三,通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体育发展模式,采用资源援助与理念导入的方法来实现对较为偏远农村地区的体育传播,充分发挥“植被效应”的导向与辅助功能,实现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贫瘠地区的“开垦”与“植被”,这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3制定政府调控下的资源配备优惠政策,促进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推动与保障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实现均衡平稳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国家政策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制定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优惠政策,确保相关资源的配备,用以支持与保障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要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用以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其次,应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先进地区活乡村,给予物质奖励,用以进一步激发其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热潮;第三,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检验制度,对农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指导与督促.

4.4建立农村体育俱乐部,确立常态化的发展规划

篇7

为不断深化城乡共建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市文明办通知精神,现就做好我县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以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按照省市文明办《关于做好全省第三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单位

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均应参加结对帮扶活动。

三、结对帮扶主要内容

1、组织教育培训。发挥文明单位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健康卫生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广大农民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组织“清洁家园行动”。开展卫生知识教育,对照文明卫生村标准,建立保洁队伍,健全保洁制度,完善保洁设施,组织村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净化庭院、粉刷墙壁、打扫房屋,硬化村内道路,整修坑塘沟渠,清除残垣断壁等,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3、帮建乡村学校少年宫。积极帮助有条件的学校建设乡村少年宫并完善功能,真正使其成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阵地、文体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基地。

4、提供文体服务。帮助帮扶村培训文艺骨干,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帮扶村送图书、送文艺演出、送文体器材。

5、进行关爱帮助。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服务活动。

6、推进乡风文明。帮助帮扶村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事理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广泛开展破除婚丧陋习、反对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卫生村、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乡风文明程度。

四、结对帮扶时间及目标

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原则上以二年时间为限。省级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市级文明村。市级文明单位帮扶的村,帮扶期满时,原则上要把结对帮扶村建成县级文明村。

五、工作要求

1、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文明单位结对帮扶重点是新型农村社区、交通干线沿线村。要科学规划帮扶对子和帮扶内容,细化分解帮扶任务,积极帮助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有关方面抓好工作落实。文明单位要充分发挥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好帮扶工作。要根据帮扶工作任务,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责任人,并与县文明办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

2、搞好宣传,营造氛围。担负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要利用各类媒体及时反馈结对帮扶工作最新动态。县文明办将根据工作进程及时总结宣传帮扶工作典型,扩大声势和影响,积极调动各级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3、完善机制,严格措施。要加大对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督查力度,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县文明办要到帮扶村对年度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评分依据。对于积极做好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通报表彰,对结对帮扶工作态度消极,未能按要求完成帮扶任务的文明单位,年度考核时要酌情扣减考评分;对不参与结对帮扶活动、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任务的文明单位,要按照有关程序规定撤消其文明单位称号。各文明单位要及时向县文明办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半年报送工作小结,年底报送全年工作总结。

附件:**县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览表

篇8

2012年,为了推进“三化”统筹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省、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以前工作基础上,2012年继续加强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继续推进试点社区建设的通知》(松新农村办[2012]6号)文件,对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年来,在市、县(区)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试点社区建设达59个,全市农村社区总量达到186个,2012年年社区建设总投资达4740万元,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又取得了较好成果。

(一)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实施,各地加大了对社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2012年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设文化广场73100平方米,硬化道路62.9公里,排水排污工程25850延长米,建设垃圾站56个,信息网络49个。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了社区站所室的完善和建设。截至今年12月,全市农村示范社区建设社区办公室59个,社区卫生室60个,社区警务室72个,图书阅览室77个,文体活动室75个,计生服务站48个,政务公开栏72个,信息宣传栏85个。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主要工作措施

通过社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学习园地、文化广场、农村文化大院等建设,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有所加强,村民可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村民情操,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社区的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备。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建设好“四大网络”:

一是文化服务网络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追求文娱活动的品味性,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入农村社区的文化阵地。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农村社区的新文明、新风尚。提倡推广扶余县精神文明志愿者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让文明之花开遍全市,结出硕果,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9

关键词:发展;乡镇文化馆;服务;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219-01

关于农村乡镇文化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各村屯都纷纷建立了文化大院,成立各种文化业余活动团体,比如秧歌队,东北二人转演唱会,歌曲合唱团,民乐队,读书会,图书馆以及剪纸绘画,摄影,舞蹈,书法大赛等地方群众喜闻乐见又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也是乡镇文化站功不可没的。同时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农村阵地的占领,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同时也说明这些活动需要乡镇文化站的专业性指导,要引导广大乡村的文化活动,向健康广泛纵身发展,追求高质量,好效果使新农村建设接受更加丰富的文化和经济之果。

目前,好的文化站占多数,但也有不少乡镇文化站阵地流失,对群众文化工作指导不力,而且设施陈旧,活动单一,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乡镇文化站的处境和发展令人担忧,经调查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1.地方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乡镇文化站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哲学告诉我们的真理。一个乡镇的经济基础是否强大,直接决定了该乡镇财政能够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的多少,强则更强,弱则更弱。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乡镇文化很难轰轰列列地开展。从现有的情况看,乡镇经济繁荣,文化站就有活动场所,文化设施就相对齐全,群众文化活动就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经济条件差的乡镇,群众文化就很难发展。

2.乡镇领导的观念和意志影响乡镇文化站的发展。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投入高,但收益回报慢的建设。高投入往往在短时期内难看见效应。很多领导产生了一种偏见:抓经济能看见效益,而抓文化看不见,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有可无。偏见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扶持的力度。

3.现有自身条件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乡镇文化站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现有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形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文化活动需求。大部分乡镇文化站的房屋陈旧,有的甚至是无房、危房;开展的活动大部分还是老掉牙的单一形式;有的甚至长年无活动。文化站―没有经费、二没有经济创收,处在―个“死不了,活不好”的状态。

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显著的改善,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尤其是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单位,进一步搞好自身建设,对于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至关重要。

温总理当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为此,各级政府更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各项措施,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进程。

1.抓住机遇求发展。当前省委、省政府计划用三年时间投入巨资改变文化站的危房和不达标情况,乡镇文化站的标准化建设正在进行。我们要抓住这次契机,对乡镇文化站的硬件设施进行彻底的改变。一方面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迅速拿出计划方案,纳入上级政府的预算计划;另一方面,要追促乡镇政府对文化站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乘这次建设东风使乡镇文化站的面貌有较大的改观。乡镇文化站的选址,不仅要考虑到未来乡镇、集镇中心的发展规划,而且要考虑到文化站的自我发展、自我造血功能。

2.改进观念求发展。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的创新是激发创造力的基础和前提。老的观念是束缚我们手脚的陈规旧矩。我们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强化前沿意识,要占据文化发展的至高点;要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功能,更新服务项目、形式、手段;要强化市场意识,通过公益活动的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建设繁荣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

3.改变体制求发展。乡镇文化站要更新机制,逐步形成“公益事业订单化,娱乐活动市场化,人员管理市场化”的新格局。(1)对公益事业,政府下:达全年目标任务,保证资金,文化站负责实施,讲究成本核算,年底政府对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2)对文化娱乐活动采取市场化运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创新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3)对文化干部,要抓紧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改变文化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增强他们干好文化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文化馆建设;新农村;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强,这说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既重要又紧迫。为此,国家各级党政部门应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全面推进文化馆建设工作,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文化馆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一)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农村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在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很多农民逐渐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乡镇部门有必要加强文化馆建设工作,丰富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农村文化馆是面向基层的文化机构,其建设目的在于给农民带来有益的文化享受,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广大农民,促进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文化馆建设应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在保证农民对新鲜文化适应性的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民生活的多样化。

(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文化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它立足于基层文化工作,面向基层和最朴实的人民群众进行文艺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文化馆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载体。农村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组织当地农民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在有趣的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另外,农村文化馆的活动还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营造农村文化净土

农村文化馆以坚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为基本的建设和活动原则,其目的在于弘扬时代主旋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此来调动农民群众学习文化、走近科学的积极性。农村文化馆的发展有利于让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和提高,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基于新农村发展的文化馆建设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并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为了提高各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要加强与之相关的制度建设,站在落实党的思想政策的高度上审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乡镇的文化部门应定期对农民的文化生活进行走访和调查,关注农村文化建设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各乡镇及街道应设立具体的文化建设目标,改变传统文化建设工作中责任无法落实的情况。

(二)加大文化馆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阵地是农村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馆得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为此,各乡镇和街道应该积极改善农村文化馆的办公条件,将现存的文化市场、文化基础设施和各类文化设备划归给文化馆进行统一管理,这有利于维护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乡镇还应该设立专门的文化建设资金用于农村文化馆建设,划拨一部分文化活动经费用于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或添置文化设备,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效的硬件保证。

(三)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文化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农村文化阵地缺失、人民文化需求不足和文化活动开展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的问题,乡镇的党委和文化部门应对文化专业队伍建设提起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文化服务人员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公开课、设立文化培训班等方式有效提高农村文化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推动者。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着手改变农村文化服务工作者挂靠政府的现象,设法激发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四)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

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加强农村文化馆建设的关键,要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首先要在农村大力宣传党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用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党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其次,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对于黄、赌、毒及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进行坚决抵制,将那些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和事作为典型予以表扬,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实现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最后,要加强农村的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最具地区特色的文化,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在农村形成讲文明、讲道德的文化风尚。

三、结语

总而言之,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众对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设农村文化馆可以促进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为此,我们应该客观看待农村文化馆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平,张立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社会建设学报,2015(06).

[2]杨兰,王海波.关于乡镇文化馆建设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相关思考[J].社会文化发展,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