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动物法医学作用
1.实现对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在生态环境方面,人类的乱捕、滥猎和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全球的野生动物资源急剧下降,某些珍稀物种处于濒危或灭绝的境地。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各国已逐步立法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仅有相关立法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动物法医学为理论基础的野生动物司法鉴定是相关立法得以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技术支撑,换言之,动物法医学在实现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2.有效解决与动物相关的各类纠纷目前按照动物学者一般的提法对动物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宠物动物、实验动物、其他动物(包括马戏表演用动物,影视、广告拍摄用动物,体育竞技动物,特殊工作动物)等5大类。宠物又称为伴侣动物,目前豢养宠物成为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很多宠物价值不菲,因宠物买卖、医疗等行为而导致的纠纷屡见不鲜。因经济动物及其制品所引起的纠纷也常见报端:农贸市场销售死因不明的猪肉或者注水猪肉、以质次猪肉冒充价高的牛肉、以鸭肉冒充牛羊肉等行为。在金额和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能仅为民事纠纷或需工商管理管理部门进行相应处理的行为;金额大、数量多时常常还要涉及刑事责任。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上述这些都是人们需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责任的划分是离不开动物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的。3.促进立法、有效执法动物学者认为,动物也有感觉和情感,虐待动物就会给动物造成痛苦,具有优势的人类应该善待处于劣势的动物。动物福利立法最早起源于英国,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制定了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在我国动物福利的理念也已逐步为人们所理解,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中国的《反虐待动物法》即将出台,在该部法律(意见稿)中规定了反虐待(杀)动物的各种措施,虐待动物的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在法制社会为了真正遏制虐待(杀)动物的行为,立法仅是一个方面,一部法律的完善和有效执行绝对离不开相应科学理论及技术的支持,针对《反虐待动物法》,就必须对虐待(杀)动物的行为进行科学的鉴定,这是立法和执法的基础。由此可见,动物法医学在促进相关立法和执法的两个方面均会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动物法医学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但不限于)以上几个情况,与动物相关的各种法律关系都有可能牵涉动物法医学的理论和技术。
(二)动物法医学的研究范围
1.动物种属识别对一个动物的了解,确定其所属的种属是很重要的,在涉及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更是如此。野生动物贩卖走私除了少部分完整的动物外,大部分走私品是野生动物的制品,包括皮毛、骨骼、爪子、角和牙齿等的加工品,有时甚至是加工后的一瓶粉末,此时确定走私品的物种就成了关键,所属物种常常决定了案件的性质以及刑事责任的大小。在动物司法鉴定实务中,动物种属的鉴定占据了绝大部分。由此可见,种属的识别是动物法医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2.动物个体识别在解决某些法律问题时,仅仅查明其所属种属还是不够的,有时还要具体明确不同的组织块是否属于一个动物或者几个同种动物。以走私熊掌为例,假如在一起案件中查获3只熊掌,该3只熊掌是属于1只熊?2只熊?还是3只熊?不同的结果对于案值的确定将大相径庭,对于涉案人员的处罚程度也会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这个事例,使我们认识到动物的个体识别在动物法医学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个体识别也是其研究的内容之一。3.动物死亡原因从动物法医学萌芽至今,动物(除少数经济动物外)的相关死因尚未引起动物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动物死亡原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死亡的机制相对复杂,以及牵涉的学科较多、甚至跨领域等原因,其成了动物法医学研究的瓶颈,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和完善,新的法律关系的形成,动物死亡原因的研究定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动物死亡原因亦是动物法医学的研究内容之一。4.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评定“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是笔者借鉴人类法医学的相关知识而设定的,关于“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在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均未见有报道,但其重要性确是不容忽视的。比如,伴随着《反虐待动物法》即将出台,以及反虐待动物的措施细则的颁布,如何认定某一种行为系虐待动物的行为,以及该行为导致后果的严重程度如何界定,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再比如,在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案件中,猎捕者导致野生动物的损伤如何认定,这可能关系到对涉案者处罚的轻重。笔者预测,不久的将来,“动物损伤程度、伤残等级”将是动物法医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
二、动物法医学体系的分科
(一)动物法医病理学
该学科是研究动物涉及法律有关的伤、病、死的变化及发展规律,运用动物学、兽医学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解决动物暴力死亡和非暴力死亡现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以及致伤物推断为相关纠纷的解决或案件的审理提供科学证据的一门科学。
(二)动物形态学
《动物形态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外的形态结构以及它们在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动物形态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该学科又可细分为几个小学科:动物解剖学、动物比较解剖学、动物细胞学和组织学、古动物学和胚胎学等。我国近期的发展战略是重点开展动物形态学的研究,特别是我国特有、濒危物种动物和经济动物。综观动物形态学发展,形态与功能多样性、应用形态学、发育形态学、生态形态学和神经生物学中的形态学成为较为前沿的课题。
(三)动物分子生物学
《动物分子生物学》是研究动物大分子的结构与性质,DNA的复制、转录与翻译,基因表达的调控,动物的基因组以及相关技术运用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包括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技术、DNA序列测定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转基因克隆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及信息资源等。该学科在目前及以后的动物法医学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动物损伤学
因目前尚无关于动物损伤程度和伤残等级的评定研究,《动物损伤学》也是笔者根据以后的发展需要而设定的,笔者认为,《动物损伤学》是应用兽医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能,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各种暴力性损伤(包括虐待、机械性暴力、投毒等)对动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动物活体。亦如前述,《动物损伤学》将是今后动物法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且该学科和《动物福利学》是相互交叉的,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展望及结语
篇2
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决策等等,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EBM与传统医学有着重要的区别。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
这种实践的结果是: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不为公众所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在长期、广泛使用。循证医学的实践既重视个人临床经验又强调采用现有的、最好的研究依据。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应该既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依据现有的最好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这种现有的最好科研依据主要是指临床研究依据、基础理论或动物试验等依据,是在没有临床研究依据的情况下作为参考,因为人体较动物复杂得多、影响因素也很多。一种治疗方法在动物身上或理论上的效果并不等于在病人身上的实际效果。这种实际效果需要临床试验予以证明。
EBM对临床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①临床医生应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熟悉掌握临床业务技能,提高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和积累治疗经验。②现代临床医生应具备文献检索的能力,从更大范围的别人的临床研究结论中获取最新的、可靠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治疗决策。因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且不全面。③临床医生应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考虑患者的利益,采取利大于害的治疗措施,而不是仅从理论上或医生自己的角度出发来处理病人。
篇3
编者按:秦泗河医师从事矫形外科数十载,手术治疗小儿骨与关节畸形逾万例,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医德、医风、医技对推动学科专业发展,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博览群书,借鉴海内外名训,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环视医生、医术与人文的密切关系。本文是他在2007年主编的《医生、医术与人文》一书的中心内容之一,对引导当代矫形外科医生面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如何紧密结合国情坚持以人文本,用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矫形外科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广大读者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欢迎各抒己见,共同探讨。
作者已经从事30年的四肢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矫形外科专业。在上万例手术治疗的病人中,14岁以下的小儿肢体畸形约占40%,深感我国小儿肢体畸形程度、肢体残缺的发生原因与类别、患者的地区分布、经济状况、就医需求等,与欧、美等经济、科技发达国家比较有很大不同,特做如下分析建议,与同道商榷。
1 要读懂国情,了解中国小儿骨科疾病的基本状况与社会需求
1.1 临床骨科医生首先必须解读国情、扎根于国学文化的土壤,谁读懂了中国的传统与演变趋势,谁真正了解大众的需求、意向,将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谁就会成功。
1.2 中国3亿小儿的数量接近北美的人口,其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比率是多少?专职从事小儿骨科与小儿运动医学的医生又有多少?“县(包括县级市)”的医院,是中国最基本的面向基层病人的行政单位有多少设立小儿骨科?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疾病有多少?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宏观调查数据。
1.3 小儿骨与关节疾病、畸形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别
小儿麻痹后遗症,延迟治疗的脑瘫肢体畸形,延误治疗的髋关节脱位,延误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数以百万计,而西方国家已十分少见了[1]。由此决定了中国小儿骨科事业发展、教学要求、科研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是否与国际接轨,怎样接轨?
1.4 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延误治疗或不正确治疗的小儿骨科病人多
这类地区居民科学素养差,难以正确获得就医的正确信息,多有乱求医的经历。医院普遍缺乏小儿骨科专业,大骨科医生的技术理念与学术水平,也比经济发达地区的骨科医生有差距。致使很多小儿骨科疾病与肢体畸形早期没有获得正确的外科治疗,给后期矫形外科治疗增加了困难。
1.5 小儿四肢骨与关节畸形的矫正,缺乏强大的经济市场推动
由于用药少,手术中放置的昂贵的内置材料少,必然缺乏医药、器械厂商的强大推动,加之从事小儿骨科专业的医生少,难以召开规模宏大、气派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近10余年来小儿骨科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 从生物骨骼的起源、演变看肢体损伤与重建的发展史
2.1 生命体的骨骼起源
1)生命(原核细胞——细菌),起源于38亿年前。
2)形成光合作用的“叶绿素”约起源于35亿年前。
3)具有完整细胞核功能的“真核细胞”起源于20亿年前。
4)具有骨骼结构的生物:震旦虫管-小壳化石等,起源于5亿年前。
5)滑膜关节约起源于2亿年前。
2.2 生物界骨与关节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历程
软体动物外骨骼动物内外骨骼兼有的动物
骨骼肌出现
脊椎动物(后进化出四肢和滑膜关节)
海洋脊椎动物终于登上大陆
启示: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的演变,直到进化成人类,首先是骨骼出现,结构与功能重建的演变过程。大自然为人类肢体损伤、残缺的修复与重建,奠定了根本的生物学基础与活力,离开了这个基础无法谈科学技术的应用、医生智慧与临床技能的发挥。
3 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探索人类骨科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原因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动物结构与形态的演变主要来自于新功能的需求与定向的运动。人类早期奔跑的能力定型了人体的解剖,形成人类今天的样子。幼儿的坐立、奔跑过程,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躯体形态的发育。由此说明直立行走的人类,起源于东部非洲大草原的原因。当人类脑、手的发育区别于脊椎动物之后,颈椎病、脊柱疾患以及髋、膝、足关节畸形的发生均与直立行走有密切的关系[2]。
用生物进化和遗传学的理论和仿生学的角度,从儿童发育过程与直立行走的运动力学,分析下肢骨关节功能的演变,畸形发生与运动系统疾病产生与发展的自然背景,可提出符合儿童发育学要求的重建下肢功能的医疗模式。
4 倡导“小儿骨科自然重建理念”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不能像成人那样对损坏的骨与关节进行组织替代与重建,如人工关节置换。骨科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不仅开阔了Ilizarov技术医学与哲学交融的思考层面,充分调动医生的智慧,顺应小儿生长与组织重塑的巨大潜力而修复肢体残缺。“自然重建理念”符合现代医学和谐发展的价值理性、决策理性。
“骨科自然重建理念”是对骨科替代重建理论体系的一种补充和纠偏,也为骨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其发展趋势,符合由目前的替代外科时代(replacement surgery)向再生医学时代(regenerative medicine)发展的方向。自然永远是宇宙的本性或本原。人类既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任何创伤和疾病都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治疗疾病的医疗模式就应当遵循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自然重建理念”的提出与诠释为小儿骨科创伤、疾病的矫治,提供了符合生物学的理论依据[3]。
5 树立微创理念,重视手术技巧的磨练与医学美学要求
小儿骨与关节畸形的术前检查、治疗决策、手术操作较少需要高、顶、尖的设备与器械,真、善、美是一切工作的最高追求,审美意识是微创外科的根基,是小儿骨科医生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肢畸形矫正的手术过程与治疗结果,主要取决于术前决策,医生的临床经验,规范操作,临床技能与智慧的发挥,因此,医术与艺术,学术与文化交融,方能激发医生的潜能,体现出美的工作旋律,才能感受到医疗工作的快乐。
6 真正理解与正确应用现代骨外固定技术体系
以Ilizarov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骨外固定技术,将时间一空间(外固定器械构型的改变),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因素去调控,体现了时空哲学观。多种动物肢体的牵拉试验与临床实践证明:血管、神经、骨与软组织,都能在牵拉下再生。组织再生的机理是:组织受到持续牵拉后局部的潜能细胞被激活,干细胞也发生凝聚,首先出现微循环重建,而后出现组织再生,称“牵拉组织再生技术(distraction histogenesiS,DH)”。
Ilizarov技术体系的正确应用与新近研究,开辟了小儿重度肢体残缺的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新纪元。这一正确应用,对重度四肢残缺的治疗效果出现了革命性变化。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与专科管理模式、学术牵引力、骨科发展导向,不利于这个简单、有效、医疗费低的治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泗河.小儿矫形外科[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绪论.
篇4
中医药文明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数千年来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的防病治病历史,也包含于中华民族在荣辱兴衰中的中医药传播海外的历史。中医药在古代与现代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有着不尽相同的传播轨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科技水平以及中国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力量、经济地位不无相关。公元6-8世纪,中医药传播到以亚洲为主的周边国家,并在各国本土化后产生了日本的汉方医学(东洋医学)、韩国的汉医(韩医)和越南的东医,这是以外界主动吸收形式进行的古代中医药第一次传播高峰。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抗医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世界范围内又先后掀起新一轮的中医学使用和研究,一方面中国希望传统中医药知识能够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同,以奠定其在世界医药市场和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费用、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问题。因而,现代的中医药国际化应是一个中国主动传播与国际社会主动吸收相结合的过程。
1 主动传播中医学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主动传播中医学除其相关产品能直接出口创汇外,还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医学发展转型时可能的思维贡献度,以及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传统医药大国,对有广阔前景的世界传统医学话语权的掌握程度。
1.1 主动传播是保护、拓展中医学的最好途径
在人类多样性生态系统中,不同个体的相互作用(竞争、合作、寄生、互惠共生等)决定着系统的状态。近两百年来,西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人们亲身体验了科技文化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自由,同时也在其传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判断其他地区、民族的非西方知识体系、思维模式、人文哲学等优劣的标准。
为突破将西方科学作为评判其他民族智力方式标准的现象,以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为代表的研究者强调“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地方性知识”是指“有意义之世界以及赋予有意义之世界以生命的当地人的观念”。任何知识门类都是发生在某一具体情境之中,一般难以去情境化而独立存在。因此,不同的民族,对于身体、健康和生死等都有不同的观念。地方性知识的提出正是对不同民族之文化及智力方式的承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的西方主流医学也只是地方性知识的一种,它和其他传统的民族医学体系一样是变化和实践的产物,而并非“客观的他者”(objective other)和“科学的推理”(scientific reasoning)。由于西方科学技术传播到全世界,并被不同的地区和民族认同,西方医学随之受到文化和实践的推动、扩展,逐渐具有了普适性知识的特点。与此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成了评价、判断一切的标准,人们经常不自觉地以它作为划界的标准,认为一切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便是非科学的,甚至是反科学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性知识概念的引入,将是对存在于某种情境中的客观事实的承认,这是对真实世界和历史的更加客观的承认和尊重。中医药具有地方性知识的特点,同时也具备发展成为普适性知识的潜力。
从古代中医药传播轨迹可以看出,中医学作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孕育、起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门类,当时与世界其他人类文明创建的医学一样,属于与之平等并列的知识体系。但随着西方现代知识大厦的建立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知识,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削弱,也就是中医学去情境化的日趋严重,中医学在本土出现衰退趋势。另外,地方性知识概念的提出,虽然为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对待非主流事物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启迪,但它更多地是从哲学思维角度来分析知识的本质,理论上阐述所有知识门类的平等性以及共同存在的合法性,并没有对目前客观上处于弱势的尚未普适的地方性知识如何避免由于情境的逐渐改变而导致的衰落以及被普适性知识同化的处境提出应对策略。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国政府已注意到传统文化、道德和伦理思想等“精神家园”对于国民的凝聚力和国家精神力量形成的重要性。如2008年开始执行的将传统清明、端午和中秋设为新的法定假日,而且春节假期也将得到强化。这应该是政府重新增强中国传统人文社会环境的重要征兆。这种大的社会背景非常有利于中医所需“情境”的修复,也就为中医药的使用与传播提供了更坚实的根基。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的传统人文情境减弱或在国际上缺乏这种中国传统人文情境之下,中国主动传播中医学也许是保护和拓展其生存空间的最好途径。因为中医学与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其他知识类别如天文、历法等的最大区别就是其防治疾病的实用性。我们可以通过主动展现中医药的防治疾病的事实来证明其价值,证明另一种异于对抗医学的医学知识门类的存在,而在更多地区获得认同。另外,中医药的使用也是促进中医药情境产生的有效办法,随着中医药的广泛传播,其所蕴含的以及所依托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其实,这也是地方性知识上升为普适性知识的必由之路。
1.2 主动传播是应对其他同源传统医学体系国家竞争的最好途径
秦汉以后,尤其是隋唐时期,中医药伴随中华文化大量向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传播。这些国家以中国的医药知识为理论框架并结合本国的医疗实践,形成了本土化的传统医学知识体系并使用至今。但是,如今有些国家反而想和中国争夺中医学的主导权甚至发明权。
20年前,韩国废除韩文中的汉字后,存在于韩国千百年的“汉医学”不经任何转换就变成了“韩医学”,“汉医院”就变成了“韩医院”。再有,韩国还通过向国外知名专家寄送优质高丽参样品,得出实验数据后公开发表,并通过召开有关高丽参等韩国拳头产品的国际高层学术会议等方法来进行韩医药文化宣传,造成目前国际市场中的高丽参价值高于中国人参数十倍。继2005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记忆遗产”成功后,又意欲将《东医宝鉴》申遗,并以中医学的发源地自居,发展成为未来东方医学的世界中心。
而日本官方虽然在明治维新时期西医学进入后废除了汉医学,但近年对传统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又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并声称要使日本代替中国成为世界传统医学中心。日本文部科学省曾于1988年开展了“关于科学阐明东洋医学的调查”项目,使中药研究由过去的零散自发的形式逐步转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行为,形成了产、学、官合作研究开发态势。20余所国立大学、44所公立及私立药科或医科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部门,很多药学部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在厚生劳动省的支持下,10多个西医药研究机构也建立了传统汉方医药研究部门。目前,日本全国约有3万多名研究人员专门从事汉方医学临床和汉方药学实验研究。同时,日本还通过与中国合资建厂等途径想尽办法搜集我国中医学保密内容(如有毒中药附子的炮制等),并以高薪挖掘中医药人才,购买相关的研究成果,希望以一些优良的中药制剂来占领世界传统医药市场,甚至返销中国。这使得国内相关专家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忧心忡忡。
根据国际惯例,谁能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体系最大程度国际化,谁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和话语权。2006年11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筑波市举行了“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中、日、韩等9个国家共同就针灸中使用的穴位位置制定了世界统一的标准。之前,中、日、韩有6个不统一的穴位,最后有5个通过投票采纳了中国的方案,而“人中”还是通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方案。由此看出,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学术机构,不仅要加强中医药的理论研究、临床运用,还要重视对外推广工作,积极把握在国际社会中的主导权,对于中医药标准的制定更要积极主动。否则,在中国起源、使用了数千年的中医药不但会失去国际主体地位,还要遵从国外的标准。
2 西方国家存在主动吸收中医学知识的驱动力
2.1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现代医学的疗效受到挑战
随着青霉素的诞生及其后来多种抑杀微生物的强效抗生素发明,以及人类期望寿命值的增加,人类疾病谱也相应有了巨大变化。20世纪前期主要是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占主导地位,但之后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难题。据2007年9月份美国人口普查局报道,美国人目前期望寿命值已达到77.9岁,而在1955年该值为69.6岁,1995年上升到75.8岁。但美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值仍排在全世界其他40个国家和地区之后。与人类寿命大大延长以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相应,引起死亡的前3位疾病现在已是心脏病、癌症和中风。现代生物医学发现了自身理论和实践在理解和解决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的不足,如对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的无力干预等,这是其愿意接触和接受中医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与对抗医学理论互补的中医学在这方面给人以希望,所以,许多发达国家西医师同时也是针灸、草药等治疗的研究者和实施者。
2.2 新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发现需要更多物质及思路方法源泉
化学药物研发费用大、周期长。成功研制一个新西药在美国一般需要花费5~10年的时间,3~1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因此,化学药物特别是新药价格居高不下。但更让药学专家一筹莫展的是,采用传统方法寻找新的化学结构或成分难度越来越大,经常在筛选成千上万的药物后还找不到一个真正有效的成分,或者用之于动物后发现其极大的毒副作用而被迫放弃,致使新药上市的速度越来越慢,2003年全球新药推出的数量只有27个(包括18个化学结构全新的药物和9个具有新的生物活性的老药物)。
如能用已知的中药功效来指导新药研制就会使整个过程更加有的放矢。如1874年德国药物学家施密德伯格从传统治疗水肿的洋地黄植物中提纯洋地黄毒甙,并成为使用至今的抗心衰药物。同样,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肘后备急方》对青蒿作用的描述启示下,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任何已知抗疟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的成分——青蒿素(artemisinin)。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先进分析检测仪器、提取分离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辅料的发展,中药的作用机理、有效成分也将日渐明确,这将为新化学药物的研制提供更多信息。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从中药中分离、提取的有效成分属于化学药物,这仅是发现化学新药的捷径和有效手段,而不是发展中医药的捷径与最终目的。因为该类新药完全丧失了中医药整体治疗、药物相互配合以增效减毒等中药属性,而具有了化学药物由于单一的分子结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耐药性。同样是青蒿素,使用之初它具有很强的抗耐药性疟疾的作用,但到2006年,WHO却因为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严重耐药性,出于对患者安全考虑,要求全世界制药企业终止上市和销售青蒿素单剂药[1]。
2.3 西方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面临日益突出的医疗负荷问题
西方国家的医疗费用水平上涨很快。如美国2003年的国民医疗总开支高达1679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3%。在医疗总开支中,公共部门的投入即由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经费占到46%。假如把美国各级政府为医疗保障提供的税收减免也考虑进去,则公共投入所占的比例超过60%。尽管如此,美国2003年未受保障国民仍占15%,达4500万美元,另有数以百万计国民保障不足。这些上涨的费用最多的是来自于日新月异的医疗手段,它们加重了医疗保险的支出,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而英国走的是以政府干预为主的医疗模式,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但其巨额的医疗投入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总之,医疗费用的持续增长,一直是发达国家的一项巨大财政支出,一些国家政府或保险业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鼓励传统医学的发展。
2.4 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让患者难以耐受
目前,强有力的证据已表明现代医药经常是弊更甚于利。据美国营养研究所的报告《医药源性死亡》(Death by Medicine)称:“谨慎开展研究的发现令人吃惊,即对抗医学本身是导致美国人死亡的首位原因。每年近220万美国住院病人对处方药产生严重毒副作用,超过11万的美国人死亡(医疗费用达120亿美元)。而医药治疗不当每年可造成近80万美国人死亡,即医药源性死亡,其经济费用高达282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高于心脏病与癌症的死亡率。”[2]WHO也发现:“全世界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治疗。”随着医疗的进一步人性化发展,公众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期盼,并把目光转向了传统医学,而讲究高生活质量、个性化服务、远离化学人工制品的中医药医疗体系为其提供了一个较好选择。
2.5 西方人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质疑
有专家认为,中医药在欧洲再次兴起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临床效果,而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在的生化医学。中医学特别是针灸能够在西方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3]。因为西方人感受到了针灸等传统医学的独特价值,或者说是弥补了西方人在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上的不足,他们才会愿意接受其治疗。由于社会的人口结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和健康理念等发生转变,对抗医学遇到新一轮疾病病种的挑战,并存在限制自身发展的问题,囿于其实证主义的理论本质,难以在固有的发展途径中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所以,西方国家存在主动吸收中医学知识的驱动力。
3 结语
中医药这一知识体系在古今不同时期的传播有着重大差别,因为全球的科技背景、经济实力、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环境资源等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巨变。明晰中医药知识的主动传播与主动吸收的区别和特点,将更利于我国整体上把握中医药国际化的目标、走势、方向并强化已有的优势,指导制订一整套和谐的战略部署,到达希望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杜德安.单剂青蒿素出口受阻,国内企业面临危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41.
篇5
目的:观察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病结合模型宏观症征的改变。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AG组、脾虚CAG组、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CAG造模采用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交替饮用加免疫损伤法,脾虚造模采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肝郁造模采用钳夹激怒加肾上腺素注射法,肾虚造模采用MTU饮用法。总造模时间35~51周。结果:各CAG证病结合模型在症状、舌象、体重、身长、尾长、Lees指数、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体温、食量和饮水量、口腔pH值、胃液pH值等方面出现与衰老、虚证、肝郁、发育、代谢、胃粘膜萎缩等相关的变化。结论:本实验重视慢性造模的证病结合模型宏观症征的观察,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宏观症征
宏观症征是反映人体病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中医学的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我们在大鼠CAG 证病结合模型的实验研究中重视宏观症征的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普通级Wistar雌性大鼠,320只,体重(198.7±23.71)g,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按体重配对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60只,CAG组65只,脾虚CAG组65只,肝郁CAG组65只,肾虚CAG组65只。
1.2 药品及试剂 脱氧胆酸钠(北京市海淀区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批号930901)0.3%水溶液;阿斯匹林(湖南洞庭制药厂,批号940722)0.6%水溶液;川厚朴:枳实:大黄(购自北京北新中药店,经鉴定生大黄为Rheumpalmatum,川厚朴为Magnolia officinalis,枳实为Citrus aurantium)为3:3:2的100%水煎剂;0.1%肾上腺素注射液(北京制药厂,批号92041710);甲基硫氧嘧啶(MTU,北京化工厂,批号750820)0.08%水溶液。
1.3 造模方法
1.3.1 CAG造模 取上述浓度的脱氧胆酸钠和阿斯匹林水溶液隔周交替代饮水至实验结束。并取同批大鼠胃粘膜组织生理盐水溶液(30%),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混合,充分乳化后,足跖部皮内注射,在实验第10、24和48d作免疫注射(末次注射浓度为60%,不加弗氏佐剂),0.1ml/只;造模时间35~51周。
1.3.2 脾虚造模 实验第6周开始,用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取上述比例和浓度的川厚朴、枳实、大黄煎剂隔日灌胃,3ml/只,同时隔日喂饲,喂饲日不限量;造模时间30~46周。
1.3.3 肝郁造模 实验第8周开始,用钳子夹大鼠尾部,使之保持激怒、争斗状态,每天30min,同时每3周0.1%肾上腺素腹侧皮下注射2次,0.1ml/只·次(含肾上腺素0.1mg);造模时间28~44周。
1.3.4 肾虚造模 实验第6周开始,MTU以0.08% 浓度加入脱氧胆酸钠溶液或阿斯匹林溶液中自饮;造模时间30~46周。
1.4 各组处置 动物购回预养2周后造模。对照组:正常饲养;CAG组:CAG造模;脾虚CAG组:CAG造模加脾虚造模;肝郁CAG组:CAG造模加肝郁造模;肾虚CAG组:CAG造模加肾虚造模。各组分别于实验35、45、51周分3批处死动物检测各指标。
1.5 观察指标 实验前,实验过程和实验第35、45、51周分批观察动物症状及活体舌象,体重,身长,尾长,计算Lees指数,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体温,食量,饮水量,拉尾排便阳性率,氧耗量,口腔pH值,胃液pH值。
腹膜后脂肪指数为脂肪重量与体重之比。体温为腋温,采用半导体温度计检测。食量和饮水量采用组内群测方法,连续测量1周。氧耗量检测参考徐敏方法[1]。口腔pH值用何庆年法[2]:精密试纸(pH6.9~8.4)从口侧放入口腔,让动物用舌头搅拌数下,取出比色。测量前30min实验组将药液换成自来水。胃液pH值按唐旭东法:动物禁食不禁水24h,乙醚吸入麻醉,剖腹后结扎贲门和幽门,摘出全胃,沿胃大弯剖开胃腔,以1.5ml生理盐水冲洗胃腔并收集,用精密试纸测pH值。
1.6 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 实验前各组动物毛色光润,耳尾色粉红,神态活泼,大便正常,不扎堆。
对照组:实验27周后,毛色稍差,1只见白内障,动物性格转为温顺;实验34周毛色开始变黄。
各实验组实验4周后,均见毛色光泽开始变差,眼稍眯。
CAG组:实验13周后,开始见尾色黄,部分动物见稀便;实验27周后,见瘦弱,毛色、尾色明显差。
脾虚CAG组:实验8周,见毛脏,稀便,神态萎靡,耳尾色白,扎堆拱背;实验13周后,开始见背毛稀,尾色黄;实验27周后,下门齿相对于对照组、CAG组、肝郁CAG组较黄,1只动物见白内障。
肝郁CAG组:实验8周后,开始见易怒,尾巴发热;实验34周后,见激怒明显,无故撕咬。
肾虚CAG组:实验8周见毛枯,嗜睡,眼睁不大,温顺,个别有颤抖,耳尾色白,部分溏便;实验27周后,开始见全身脱毛,行动迟缓,形态虚弱,3只动物见白内障,下门齿变黄最明显。实验34周后,见身上发冷。死亡率高。
2.2 舌象 实验8周后,对照组舌淡红,苔薄白;CAG组舌淡红,苔略少;脾虚CAG组舌淡红,苔少;肝郁CAG组舌淡红,苔薄白;肾虚CAG组舌淡红,暗,苔略少。
实验27周后,对照组舌淡红,苔薄白;CAG组舌偏红,暗;脾虚CAG组舌嫩;肝郁CAG组舌有偏红趋势;肾虚CAG组舌淡嫩。
2.3 体重 对照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体重稳步上升;各实验组体重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其中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体重增长最慢。
2.4 身长 对照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身长稳步增长;各实验组身长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其中仍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最慢。与体重结果一致。
2.5 尾长 对照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尾长稳步增长;各实验组尾长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其中以脾虚CAG组、肝郁CAG和肾虚CAG组尾长增长最慢。
2.6 Lees指数 Lees指数反映肥胖程度,实验结果,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Lees指数较大。
2.7 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 见表1。
表1 实验过程各组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变化(略)
综合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的结果,肝郁CAG组和CAG组脂肪有所减少,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显著减少,其中又以脾虚CAG组最明显。
2.8 体温 各实验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以肾虚CAG组体温降低最明显。
2.9 食量和饮水量 食量以g/只·d计算,CAG组和肝郁CAG组与对照组食量无显著区别,肾虚CAG 组食量总的少于对照组,脾虚CAG组由于采用饥饱失常造模方法没有统计食量。
饮水量以每日每只计则各实验组总体低于对照组,以每克食物计则无明显差异。脾虚CAG组由于采用饥饱失常造模方法没有统计饮水量。
表2 实验过程各组口腔pH值变化(略)
注:P值未注明者均>0.1,下同
2.10 口腔pH值 见表2。
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口腔pH值呈现较稳定的上升趋势。
2.11 胃液pH值 见表3。
表3 实验第51周各组胃液pH值变化(略)
各实验组胃液pH值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胃酸分泌减少。
3 讨论
3.1 宏观症征是反映人体病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中医学的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本实验重视宏观症征的观察。包括观察较全面的宏观症征,以及较大样本长时间动态观察。
3.2 本实验主要特点之一是慢性造模:CAG 和脾虚证、肝郁证、肾虚证均为典型的慢性病证。“慢性”并非仅为疾病的一个简单性质,由于它为时间维度,而使疾病病理立体化。如:①使疾病病理具有内在性和稳定性。也即疾病成为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在外来病因撤除后也不易自然恢复;②使疾病病理具有统一性。也即使不同病因形成的同一疾病病理的“个性”尽量减少。所以,本实验证、病和证病结合模型均选择较长的造模时间。
慢性造模体现在宏观症征上,是出现一些急性模型难以出现的症征。如毛稀、脱毛、下门齿变黄、白内障、肝郁CAG模型情绪的固化、影响身长(尾长)等。
3.3 由于实验时间较长,各组动物均出现衰老变化,特别是上门牙变黄和白内障。
3.4 与对照组比较,动物出现虚象,其程度由轻至重依次为:肝郁CAG组CAG组脾虚CAG组肾虚CAG组。肾虚CAG组虚象、衰老表现最为严重,特别在牙齿变黄,白内障等表现方面,并渐见阳虚表现。能量代谢上,各实验组体温均低于对照组,以肾虚CAG组体温降低最明显。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动物舌象以淡嫩为特征。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体重增长均慢于对照组,又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体重增长最慢。肾虚CAG组食量减少。
肝郁CAG组造模后逐渐出现郁怒症状,并渐成反射性改变。表现在对敲笼子有缩尾反应(非肝郁组只有探究反应),或稍加刺激后即表现出强烈反应,超出刺激程度。
在身长上,由于造模时间长,可见各实验组身体发育受到影响。以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身长和尾长(以及肝郁CAG组的尾长)增长最慢,类似中医以长期虚损为本的“疳证”表现。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言:“脾胃虚弱,津液内耗,皆能成疳”。与以往耗气破气加饥饱失常法造模26周的大鼠脾虚证模型结果一致[3]。
Lees指数反映肥胖程度,综合实验全过程的结果,肝郁CAG组和肾虚CAG组动物Lees指数较大,综合腹膜后脂肪湿重和指数的结果,CAG组和肝郁CAG组脂肪有所减少,脾虚CAG组和肾虚CAG组显著减少,其中又以脾虚CAG组最明显。
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口腔pH值呈现较稳定的上升趋势,其意义待研究。何庆年等研究发现,40例脾虚或脾虚兼证病人与60例健康人比较,口腔液pH值明显偏酸[2]。卢红等检测3091名60岁以上老年人和703名50~59岁老年前期人员唾液的pH值,结果显示老年前期的一般仍处于接近中性值,而老年期则明显偏酸性[4]。迟永利等检测舌面pH值,发现阳虚、湿热患儿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并引述“有人认为舌面pH值与中医辨证有关,阴虚多偏酸性,阳虚多偏碱性”。[5]
各实验组胃液pH值均高于对照组,结合各实验组胃粘膜萎缩情况[6~8],说明胃酸分泌减少。
参考文献
[1]徐 敏,陈革新,张晓晖,等.兔氧耗量测定方法的改进及其在阳虚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1989,20(6):45-47.
[2]何庆年,周建穗,刘明建,等.健康人与脾虚患者口腔液酸碱度(pH值)之比较及其意义[J].云南医药,1983,4(4):229-231.
[3]陈小野,邹世洁,张 智,等.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37-41.
[4]卢 红,曹宏康,乐福媛,等.老年人唾液的pH值[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89,5(3):134-136.
[5]迟永利,秦吉华,张葆青.小儿舌面pH值及舌菌状计数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13(1):67-68.
[6]陈小野,邹世洁,佟 彤,等.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胃粘膜病理研究(I)[J].中医药学刊,2002,20(3):292-295.
篇6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到临床工作后适应周期长,缺乏主动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和医学的飞速发展。在新形势下,医生对患者的价值取向和意愿理解不强,医患关系恶化,因此如何遵循证据,综合考虑临床需要,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尊重患者的意愿是非常重要的。应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的学生,在神经内科领域进行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神经内科医师在处理诸如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临床经验很重视,同时会听从专家的意见和权威参考书中的观点,或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和基础研究的结论进行推理判断,作为临床实践的指导原则。这样的医学模式在很长的时期内指导了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诚然临床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在处理一些重症脑血管病的过程中,丰富的临床经验将有助于对病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而缺乏经验可能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失败,因此,总结经验是临床医学实践的必经之路。但是,临床经验和专家观点可能存在一些非科学成份,而且导致目前在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存在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和各自为政的治疗体系,一些真正有效的方法没有得到广泛的共识,而一些实际上是无效的或可能是有害的方法,由于从经验和理论上推导可能有效而被临床医师广泛的和长期的应用,这样不仅限制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病人的疗效,而且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2在医学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
首先要从知识经验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创新开拓型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经验医学强调医师的个体经验,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医师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因此,医师不但要有知识经验,而且要全方位地搜集证据、分析证据、运用证据,必须通过研究去创造证据。其次要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传播学习方法。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灌输,适应现代临床需要的循证医学临床教育则重在能力培养,即教会学习,使我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设计者。这就要求我们医师改变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不是一味地接受现成知识,而是要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第三要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现代临床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循证医学临床教育要求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证医学教学要求经验与科学依据进行有机结合,要求带教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掌握要全方位地搜集证据、分析证据、运用证据的科学方法。其次,要改变授课方法,传统教育重在灌输,知识掌握不灵活,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强调能力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主动学习,引动学生充分发挥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探究知识。再次,要变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教会学生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科通过近几年来对实习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后,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均没有受到不好的影响,相反通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实习成绩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针对观察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待循证医学教学模式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具有积极意义。
3讨论
循证医学强调医师应认真地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循证医学中的证据主要指临床人体研究的证据,按质量和可靠程度可分为五级(可靠性依次降低)。一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RCT结果。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四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在治疗方面,国际公认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和RCT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或Meta分析)结果是证明某种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金标准)。但在没有这些金标准的情况下其他非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及其SR也可作为参考依据但可靠性降低。这种科学而遵循证据的医疗模式已经在临床实践中给病人带来了良好收益。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循证医学临床医学教育新观念的引入已是必然趋势。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采用,对促进循证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高医疗质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教临床医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医疗实践、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是循证医学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篇7
科学思维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维,是科学方法在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中医药学既有自然科学医学的特性,同时也兼容人文科学的特征。中医药科学思维特征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强调在人的基础上研究疾病的分类、发展、干预措施;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用相互关系的思路和方法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用调整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疗。当代生物医学也正向着整体医学方向发展,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系统生物医学、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创新与发展。鉴于中医药学的科学思维特点与当代生物医学朝向有较高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因此利用中医药科学思维,结合生物医学朝向和新技术,当能推动生物医学的创新性发展。
1中医药辨证论治理论思维与疾病证候再分类
疾病证候分类是在现代医学对疾病明确诊断的基础上,收集所有的中医证候信息,明确中医证候信息之间的关联,利用这些关联对疾病患者进行再次的证候分类,为患者提供更为细化的诊断,为获得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分类学依据。传统中医学利用辨证论治理论对四诊收集的信息进行证候分类,也是目前中医临床诊断的主要模式。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疾病,在收集中医四诊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证候分类。例如,我们先前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了分类分析,发现RA患者常出现的主要中医症状可以分类为4个主要成分因子,分别反映关节局部病情以及中医证候分类中寒证、虚证、热证的症状,与中医传统证候分类规律基本一致,一方面说明中医四诊信息在疾病表型方面的规律性,同时也证明了RA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充分的科学基础[1、2]。当证候分类与某一疾病结合时,证候分类的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就有可能被阐明。RA患者C-反应蛋白含量在寒证和热证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慢性胃炎症状组合与黏膜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联关系[3];利用“组”学研究平台和系统生物学技术,发现中医寒证和热证RA患者的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信息的差异[4、5],均提示证候分类的生物学基础将促进中医证候分类的研究,同时也推动当代生物医学的分类学研究与发展。病证结合作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疾病证候分类方法应该得到广泛的科学应用。利用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分析、决策树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有效与无效病例的中医证候信息特征,发现中医治疗方法对于类似虚证的RA患者更有效,而西药组合疗法更适合于类似寒证的RA患者,这些结果为通过中医证候分类寻找适应症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了依据[6、7]。中药的运用与中医证候分类密切相关,中药药效作用一定是在特定证候情况下才能展示。针对不同证候的6种方剂,在胶原免疫性关节炎动物身上显示各自有作用特点的药效机制[8]。同样,中药安全性评价也应该考虑到,许多药物对健康者来说可能是有毒的、不安全的,但是对于具有特定证候的患者来说,则可能是有效的、安全的。“对证”用药是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特征。因此,中药安全性评价要考虑到证候分类的因素。中医学利用证候分类注重将药物运用于适合的患者,临床试验如果能够找到药物的精确适应症,药物的疗效才能真正被反映出来[9]。药物的临床疗效不仅依赖于随机或重复临床试验取得的有效率,更重要的依赖于通过连续多次临床试验所获得的更为精确的药物使用适应症。随着药物精确适应症的明确限定,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药[10]。疾病证候分类研究不仅对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现代疾病医学研究的创新也具有指导作用。根据中医对RA后期的证候分类主要是血瘀和虚证,结合中医血瘀与血小板数量、虚证与黏膜免疫的相关关系,我们发现RA后期的关节软骨破坏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存在相关关系[11、12]。另外,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同一证候,即“异病同证”现象提示: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相似性。我们从PUBMED数据库中收集相关数据,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发现RA与溃疡性结肠炎、哮喘和大便秘结之间在生物学通路方面存在一些相似性。
2中药复方药物组合与多成分多靶点药理途径分析
多成分是中药特点,因此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药理作用是中药方剂的药效学特征。中药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治疗学的关键理论。药对是中药复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丹参和田七是活血化瘀的主要药对,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关节炎、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出现血瘀证候的患者。应用文本挖掘方法,收集PUBMED相关中药药效和疾病相关文献进行文本挖掘,我们同样发现一些有潜在价值的该药对的药理作用网络。在冠心病文本挖掘的发病相关指标潜在网络的基础上,与中药丹参和田七药理作用潜在网络比对,我们发现众多的该药对的作用网络(图1)。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该药对丹参和田七也可用于具有血瘀证候的RA和糖尿病的治疗,同样我们在建立RA和糖尿病发病相关指标潜在网络的基础上,与中药丹参和田七药理作用潜在网络比对,也发现该药对用于同时治疗2种或3种疾病(RA和糖尿病,加上冠心病)的作用特征的潜在网络(图2、3)。
3中医诊疗的个体化朝向与个案研究分析
中医药的医案记载是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辨证论治的中医药诊疗个体化朝向,符合医学发展的潮流,因此个案分析方法在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随机对照盲法临床试验从群体水平代替了个人经验的总结,统计学分析方法代替了个体医生的分析方法,使得医学临床结果更加可信、更易推广;但是医疗本身的目的应该是以人为本,重点研究患病的人,而不是患者的病。从群体得出的有效率是可以推广、可以相信的结果,是一种最佳治疗方案的探索和发现。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治疗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有效和无效。有效率的高低只能对于群体,对个体的患者来说,群体性只有一种参考价值,因此对个体医案进行分析更加符合患者的现实情况,更能反映医学本身的目的。不仅如此,具体的临床实践本身非常复杂,有时显示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疾病的复杂性和干预方式的复杂性都是临床个体化特征的表现。疾病的复杂性使得患者难于随机,干预措施的复杂性使得难于重复。中医药的证候分类类似当代疾病诊断方法,但更加复杂,中医药的复方治疗类似当代医学的药物治疗,但成分也更加复杂,组合方式更加多样(包括中西药物的组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这些特征要求重视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因此与现代需求接轨的中医药个案分析方法的研究显示出高度的必要性。#p#分页标题#e#
篇8
关键词:中医证候; 蛋白质组学; 中医基础研究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in the Field of TCM Syndrome
HONG Ming-chao1,MAO Zhu-jun2
(1.Putuo District Shiqua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hanghai 200061,China;2.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TCM Syndromes of combination principle and proteomics,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technology in the TCM syndromes in 5~10 year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proteomics prospect. Exp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s of proteomics in medicine,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Key words:TCM syndromes; Proteomics;Bas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证候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指导着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表现的认识,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中医证候研究的关键在于从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找出共同的病理环节,寻找证候的物质基础和发生机理。近年来,中医证候学的发展和蛋白质组学进行交叉,以其独特的理论与视角, 给中医理论赋予现代最前沿的科学内涵。
1理论基础
在中医学理论中,辨证论治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所谓证候,是在广泛收集临床症状、体征的基础上,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并可以表现出"同病异证、异病同证"。
证候研究是中医基础研究的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它也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在证候规范化研究中,证候的诊断标准的研究是一项主体工作,也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基因图谱的完成 ,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1]。蛋白质组学的建立为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中医证本质的含义是指引起证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决定着证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是在证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物质[2,3]。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的"证",可以揭示与某一证候相关的所有蛋白质及其特征,在分子水平上阐明证的本质[4]。
2应用研究
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的证候基础研究主要有动物模型和临床实验两方面。
2.1动物模型钟小兰等以束缚制动法制备肝郁证大鼠模型, 二维凝胶电泳(22DE) 分离大鼠血清蛋白质, 获得差异表达蛋白质;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2TOF2MS) 和数据库分析鉴定差异表达蛋白质,发现6个具有明显表达差异的蛋白质斑点,证实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证实质是可行的[5]。
2.2临床实验按照目前所临床采集的研究标本的种类分类,可分为血液及舌苔两种类型。
2.2.1血清学研究刘希成等利用双向电泳分析的老年体虚肾阳虚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清样本,对比分析pH4~7范围的22DE谱图,共鉴定出49种差异蛋白质,其中有10 种在肾阳虚血清异表达,有6种在健康组血清异表达。蛋白功能分析发现,其中33种蛋白质的差异表达与肾阳虚证密切相关,为阐明中医肾阳虚证的机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6-7]。
曾星等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蛋白图谱,结果发现高血压肝阳上亢病例独自所有的点有515个,可能与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候相关。
王忆勤、李福凤等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芯片分析仪对例慢性胃炎湿证、例湿证治疗患者及例正常人血清蛋白质表达谱进行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蛋白质质谱出现高表达趋势其波峰基本在10个单位以上,湿证治疗患者与正常人上述波谱峰呈低表达趋势湿证治疗患者波峰基本在10个单位左右或以下,正常人波峰基本在5个单位以下,证实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对探索慢性胃炎湿证的生物学理论基础有一定意义。
何磊[8]等采用SELDI-TOF-MS蛋白芯片技术对慢肾衰患者湿证组与湿证治疗组的血清蛋白质表达谱峰进行研究,并运用层次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湿证组和湿证治疗组进行分析,发现的6个差异蛋白质谱峰与这两组相关联系较密切的血清蛋白质因子,且湿证组的差异蛋白质谱峰表达值低于湿证治疗组;中医虚证各证型组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谱峰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各证型组。
2.2.2舌苔研究背景:舌诊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舌苔原理、实现舌苔的客观化、微观化,是中医现代化基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也有研究者运用现代生命科学前沿的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舌苔原理及其现代生命科学本质内涵,拓展了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方面的应用领域,从新的视角阐释中医理论的内涵。
程亚伟等对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湿证、湿证治疗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人群舌苔上清液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建立了基于蛋白芯片的舌苔上清液中蛋白的提取方法,应用SELDI-TOF-MS技术筛选出慢性肾衰组与正常对照组舌苔样本之间有13个差异蛋白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为慢性肾衰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并筛选出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组、湿证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有11个差异蛋白质谱峰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现四个差异质谱峰在慢性肾衰中医湿证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申维玺. 论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 (6):410.
[2]刘为民.中医证候学研究与证候蛋白质组学[J]. 中医药学报,2003,31(3):1.
[3]金光亮.证候基因组学与证候蛋白质组学浅论[J].中医药学报,2003,18(6):332.
[4]Banks RE, Dunn MJ, Hochstrasser DF,et al. Proteomics:new perspectives, new biomedical opportunities[J]. Lancet,2000, 356:1749 -1756.
[5]Joseph Macri, Stephen TRapundalo.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to th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biology[J]. Trends CardiovascMed , 2001, 11:66-75.
[6]Shen Y, Berger SJ, Anderson GA,et al. High-efficiencycapillary isoelectric focusing of peptides[J]. Anal Chem,2000, 72:2154 -2159.
篇9
高等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级卫生技术专门人才的教育活动,是传授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分支,高等医学教育自然应符合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如必须制订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教学计划,选编合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讲课要求生动、精练并能因材施教等等。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尤其是西藏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由西特的高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素质及西藏基础教育的特殊机制等因素决定的,了解和熟悉高等医学教育的一般规律与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将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办好西藏大学医学院。
一、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教学
大多数考入医学院校的藏族大学生由于其历史责任感、自尊心和家庭的期望等动力的驱使,学习普遍比较刻苦、用功,尤其是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并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验、实验报告及布置的作业等,学习成绩在藏汉混合班中多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少部分可进入优秀行列。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基础较差,另一方面在于藏族学生多习惯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这一点与藏族的思维方式有关。藏族偏重于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而对非直观的、理性的、抽象的事物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直观、形象的手段与方法,少用或不用抽象的方法;多用实验、见习与实习的方法,减少理论讲授;多采用实物标本、教学录像、挂图、幻灯片、投影及现代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化教具和手段,做到扬长避短,事半功倍。
藏民族有自己完整的语言文字——藏语,在目前西藏的教育模式中,藏语教学得到强化,尤其在小学教学中基本使用藏语授课,在各级各类升学考试中,藏语文对藏族学生也常作为一门主科,加之藏语又是他们的母语,故近期考入中高等学府的藏族学生不仅能流利地说藏语口语,而且大多数有一定的书面文字使用能力。同时,西藏的大多数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文课,而初中、尤其到高中阶段,除藏语文外,其余主要课程基本用汉语授课。所以,进入高校的藏族学生大多能熟练地应用藏汉两种语言。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对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在区内工作极为有利。但也有部分学校由于对基础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理解偏差或汉语教学力量薄弱等原因,汉语教学有所削弱,造成部分藏族学生汉语水平偏低,主要是思维速度慢、接受和表达能力差。这样不仅给专业课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按全国学大纲的要求或盲目照搬区外其它高校的作法,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慢讲授速度,适当多写板书,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可通过增设汉语文课以及在专业课教学中增加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加强汉语训练,提高其表达、理解能力。
另外,藏族大学生大多继承了民族的许多优点,如能歌善舞、待人纯朴热诚、有相当的幽默感、喜欢室外活动;同时,又能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因此,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健康愉快地度过大学学习生活。
二、实践性强、能力要求高
现代医学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就是实验医学。这一点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没有实验教学的医学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院前二学年开设的所有普通基础课(如物理、化学)、专业基础课(如生理、生化、解剖、组胚)、临床基础课(如病理、药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都离不开实验教学。实验课既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中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和见习、实习完成的。所以,办高等医学教育离不开设施较为完备的实验室,离不开各学科或课程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备、材料、标本、药品等,诸如显微镜、电教器材、各种物理仪器、电生理仪器、化学试剂、人体解剖标本、实验动物……
实验教学在第三、四学年的体现就是“临床见习”。这一阶段主要学习临床课,为了让学生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的印象与理解,教师常在上课期间到医院选择一些典型病例,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
另外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期较长,如五年制本科的第五学年均为实习时间。另外,不同的专业其实习地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毕业实习均在较大的综合性医院进行,实习内容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大科为主,在一些小科或医技科室进行短期选择性实习,如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中医科、针灸科、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等。现在,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已挂牌正式成为我院的教学医院。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在与疾病斗争的各种手段与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一种临床的思维和行为,这实际是一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专业教育一直在着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和能力,这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恰恰相反,判断医学教育是否成功,不能单纯以学生的理论成绩来衡量,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活生生的病人时的表现、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能否灵活运用。临床实习可以说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综合考查与锻炼。
医学科学的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极快,光靠书本上所学的一点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跟上医学发展的潮流和步伐,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全面促进其智能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还有许多困难,这也正是今后改革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未来世界飞速发展的医学领域具备竟争能力,又必须尽早做到这一点。
三、课程重、压力大
医科学生的辛苦是出名的,给人的印象总是书本又厚又大,整天急急匆匆忙着应付上课、做实验,穿着白大褂出入各实验室、医院各科病房或门诊。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甚至比别人看到的更苦更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为例,在校学习四年期间(第五年临床实习)仅考试课就在三十门以上,还有近二十门考查课,且大部分专业课的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师们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和进度,常常超负荷讲授,教学难度很大,更由于学生主要来源于区内,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面前多数人只能疲于应付,不是死记硬背就是勉强跟着走。因此,医科学生的淘汰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学生人学后在学习中有三个难过的“关”,也就是三类容易“卡壳”的课程:第一关是普遍基础课关,主要的课程有医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其内容与中学学过的理、化、生物知识密切相关,故一部分中学没学好这几门课的学生学习吃力一些。不过,即使原先基础差一些但入校后比较用功的同学这几门课大多能勉强过关;第二关是专业基础课关,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化学。这几门课与学生的基础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用功程度和能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由于一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上,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导致专业基础课成绩不佳。故这几门课不及格的同学人数往往超过第一关没有过的人数;第三关是语言关,主要课程是英语,这与西藏基础教育中外语教学薄弱甚至缺无关系殊深。众所周知,医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社会要求是相当高的,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招生时不但对总分有要求,对其中的外语成绩也往往有明确的限制,似乎仅次于外语学院的录取要求。但由于西藏的实际情况,英语成了许多同学尤其是藏族同学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及格的比例有时高的惊人,是三关中最难过的一关。
过三关以后,随后的临床基础课、临床课虽然课程仍较重,但由于学生已基本适应学习的节奏,熟悉和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包括应试能力均有提高,一般不会再出现太大的问题。
四、以人为核心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都是人,且大多是躯体或心理不太健康的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人是绝对的核心。特别是在旧的医学模式中,人的心理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医学中的人往往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关心的是人的躯体健康情况。为了这个目的就要了解人体的组成、结构,每个结构的功能,以及诸如为什么会发病?什么病?发病后有什么变化?全身还是局部?能否治疗?如何治等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常常把一个整体的人分解成局部的或某一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介绍给学生,大到肉眼可见的解剖学中的骨骼、肌肉、神经等,小到须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组织学中的正常组织、细胞和病理学中异常的组织、细胞等;宏观如病人在患病后的症状和体征,微观如某些分子在机体内的化学变化或反应;普通象病从口入的道理,奇异象一些药物对人体的巨大作用等等无不说明人永远是医学和医学教育的核心。
当然文科教育也离不开人,一是内容也常以人为核心,但不同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其表现以人的精神、思维为线索,常反应人们情绪上的喜、怒、哀、乐等精神形态,即使有部分躯体描述,目的也多是烘托所谓的“主题”或为了更好地表现心理活动,特别是文学作品。而在政治、法律、历史等方面常说的决策、思维、权力、贡献、责任等概念也无不是抽象的,不能精确定量的人或人的某一方面。
另外,文人笔下人的年龄、性别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牵扯到爱情主题时,性别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医学中虽也关心人的年龄、性别,但在医学生或医生的实际操作或思维中常常忽略这些,心中似乎只有“病人”这个概念。女护士可以在给小伙子臀部打针时继续谈笑风生,外科的男大夫在手术室能面对的女病人作到“面不改色心不跳”。因此,医生眼中的人几乎是“中性”的,所有到医院就诊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过是病人,是自己服务的对象而已。这决不是说学医的人都麻木不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和长期的职业习惯使然。
五、学制长、投入高、专业性强
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比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其它专业一般长一年或更多,如一般高教的本科学制多为四年,而医学本科至少五年,少数六年,个别八年。
与其它专业尤其文科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投入较高。其主要原因有(1)庞大的实验室群。在医学领域的所有学科都有自己的实验室或实验设施,临床各学科的实验基地当然就是临床诊疗单位和部门,各基础学科的实验室还常有教学用和科研用实验室之分,尤其正规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有设备精良、造价昂贵的实验室,成为学校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一种象征。(2)日常教学消耗开支较大。医学教育中的水电、动物、药品、标本、保健用品、消毒用品等日常消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3)学制较长,相应投人自然增加。(4)教材费用高。医学课程的教材由于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常用课本又厚又大,书费自然较高,如现在的内科和外科教材每本都在三十元以上。(5)见习、实习费用。一般高等医学院校都要建设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附属医院,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既使没有附属医院,也需要联系相应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每年给见习或实习医院交纳一定的费用,当然还有实习生的各种补贴。(6)高等教育还兼有科研功能,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多周期长、费用高。如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几十万、几百万元历经数年、十数年是很普通的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医学教育投入高是由医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投入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医学教育的专业性较强及课程种类繁多造成的。医学教育中的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科(课程)之间都有相当大的差异。
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解放初期分为医科、牙科和药科。后来根据世界及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现已发展为临床医学、儿科学、口腔医学、卫生学、卫生检验学、放射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物化学、中医学、藏医学、中药学、针灸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等专业,而且随着医学和许多边缘学科的发展,医学教育的专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这些专业虽然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课程(主要是基础课和公共课),但差异和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让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到综合性医院干妇产科或儿科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反之亦然。这样,医学教育中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各自的特点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以适合专业的要求,投入自然较高。
我院的实验室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距教学需要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机能实验室,应尽快下大力气解决。
六、课程间有较紧密的内在联系
专业教学同中小学教学一样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面医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似乎更为严格和紧密,这是由医学科学中各学科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医学从宏观上说是以人的整体正常或异常来做为研究对象的,而医学中的每一门学科则多是围绕人体的某一个方面建立起来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描述人体正常的形态与结构的;生理学、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相应机能的,而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学则是研究人体异常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药理学、微生物学等是研究这些药物或微生物与人体关系及作用机理的;临床各学科则是研究疾病的症状、体征、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一系列内容的……这些学科研究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其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形态、结构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从基础医学逐渐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各门课程。即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正由于医学教学所有的课程是围绕人体展开的,各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可避免,各门课之间既有横向联系,也有纵向交叉。所以在医学教育中既要处理好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尽量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使课程更好地联系起来,形成既有分工又能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性完美效果。
七、与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医学教育只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方面,其他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医学教育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卫生事业的其他方面,因为医学教育培养的对象——医学生们正是将从事医学科学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
篇10
1.心身疾病与护理科学
护理科学,是一门与人类需要息息相关的,并且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人们需要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它是从对人类机体的生物学“偏离正常”进行护理开始,经社会上“适应不良?的心理援助,向人类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状态发展给予护理和自理指导的科学。过说明,现代护理科学有着新的内涵和外延,由此而决定了新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因此,必须首先对现代护理科学的概念作一简要的叙述。
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理论和护理理论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护理手段的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医学结构和护理体制的转化,现代健康定义的提高,促进了医学范畴和护理范围的扩大,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医学伦理学和护理伦理学的进步。
百余年来,以英国南丁格尔为代表开创的护理专业,经40年代美国“计划护理”的提出,50年代“护理诊断”的出现、60年代阿布达拉“护理过程”的研究、70年代玛莎·罗杰“护理概念”的阐述,虽然初具规模地形成了护理科学体系,但是由于受机械唯物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护理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的需要。因此,护理科学,不仅其科学理论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而且在护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需不断研究和提高。
目前,在心身疾病护理或功能制向责任制护理转化过程中,关于医疗诊断与护理诊断的概念、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的关系、护理过程与护理程序的异同、护理措施与护理常规的范围、整体护理与心身护理的区别,引起了护理界广泛的研究和热烈的争论。大家认为,这些问题是现代护理科学及其责任制护理必须研究的重要方面、理论问题、实质所在;然而,这又是掌握较少、理解甚差、薄弱环节。同时,还有的认为:《中华护理杂志》提出116条护理问题是比较广泛而又全面的;由于这些问题涉及面很广,掌握水平较差者,不仅难以归纳,而且在实际病例中也不能很好具体应用。
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不仅需要实践应用的研究,还需要理论基础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护理科学完整体系来说,既是现实的必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医学教商和医疗实践,特别是在护理科学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情况下,护理学基本上是套用医疗专业基础理论与常规护理技术相加而形成的;护理工作重点乃是机械执行医嘱,按护理常规进行一般的操作技术性处理。据统计:这种护理专业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仅有10%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因而,许多同志认为。这种操作性护理工作,不看书学习也能上好班。因此,出现了“医生嘴护士腿”的跛行局面。这不仅限制了护理科学的发展,而且严重地拖了医学发展的后腿。
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健康定义的提高、心身医学的研究和责任制护理的建立,护理已不再是一种单纯应用性的操作技术性的工作,而真正是一种科学、技术、艺术结合的完整独立的科学体系。在心身一元论基础上的广义心身疾病的责任制护理,也绝非生物医学护理与心理医学护理简单相加就能成功和奏效的,它具有更高的要求和囊括更丰富的内容。
现代护理学,除在实践方面研究一系列应用技术外,在理论方面必须从心身多因性致病因素+疾病发生的有关机制心理和生理的病理整合客观现实与主观感觉的序列入手,借鉴祖国医学心身一元论的病因病机主证分析辨证分型辨证论治辨证施护的体系,通过生物医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的结合,研究生物医学护理社会医学护理心理医学护理行为医学护理一心身医学护理的综合,以及护理概念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问题,才能促进护理科学发展和理顺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
2.心身疾病与护理理论
心身疾病的医疗和护理,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紧密联系,但两者临床任务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不同,因而又有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心身医学基础理论和心身疾病的防治理论的基础上,来讨论和研究心身疾病的护理基本理论问题,为进一步更具体地讨论“护理过程”,“护理诊断”、“护理问题”、“护理计划”、“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①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整体性
心身是一元的,形神是合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是交互的,既可“因郁致病,”又可“因病致郁”,只不过是主次、先后,转化不同而已,失情感症和失体感症是互相联系的。两者仅是“人类脑”、“动物脑”与“植物脑”不同层次障碍的表现。因此,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必须有机结合形成整体护理,即通过心理护理缓解其躯体症状,通过躯体护理降低其心理应激;在两者互为依据、互为因果的基础上,使心身统一整体向良性循环发展,直至疾病治愈。如果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简单合并,而缺乏内在因果联系统一性和心身整体性,不仅会重犯心身二元论的错误,而且也难以获得成功和取得良效。
②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兼顾性
祖国医学特别强调“急则洽其标,缓则治其本”在通常情况下,应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同样,护理亦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配合医疗的主次先后,来确定治标护理与治本护理的侧重性与兼顾性。这里所说的标本.一是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标本问题,二是心身疾病发展所出现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转化的标本问题;三是心身疾病的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需要利导或阻断的标本问题,四是疾病的转归预后或防复发的出院指导与护理嘱咐主次的标本问题等等。一般说病因,病理是本,症状、体征为标,但是由于心身医学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概念需要重要考虑,特别是心身双向关系和疾病因果非线性及病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转化,所呈现不同层次的根本问题必须重新研究,使护理工作,既能抓住许多护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又能做到统筹兼顾。关于护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与病例说明,将在护理内容与方法中叙述。
③需要层次与合理需要的原则性
现在一般认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理论来源:一是l.v.贝塔朗菲的系统论;二是玛莎·罗杰的“护理概念”理论,三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由此而提出心身疾病护理或责任制护理的基本概念,就是根据机体整体系统性和需要层次性来满足病人的各种不同需要。
马斯洛认为:对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可以预防疾病,它的消失孕育着疾病,而恢复这些需要可以治疗疾病。有的人直接套用“需要层次论”,并以满足病人需要的程度,来作为“护理评价”的标准和伦理道德的水平。这里应该指出:满足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原则的;不是以笼统的病人需要为标准,而是以对病人健康有利的需要为标准,合理需要应“顺情从欲”,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需要非但不能满足,而且还要进行“移情易志”,给予矫正。心身护理还要让病人自己认识到主观需要应与客观实际相符,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强心理卫生,有利于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和抗复发。
祖国医学指出:“养身先养心,调形先调神”;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调和情志,摄养精神,节制嗜欲,陶冶情操,调养心理,习以成性。这是护理既要治病,更要救人的重要问题。
④认识心理与顿悟觉醒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