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文化的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班级属性上,存在初级群体论、社会组织论和社会系统论三种基本判断,其中社会系统论可视为社会组织论的外化和扩大。实证研究则显示,班级群体离散化倾向与其内部更小规模的初级群体不断生成和凝聚两种趋向同时共存,班级文化具备社会组织文化与初级群体文化的双重功能。一方面,班级文化发挥着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组织属性的功能;另一方面,班级文化又具有教育、归属、认同、支持等群体属性的功能。
关键词:
班级文化;社会组织;初级群体;功能
一、班级文化属性的双重视野
J•W•盖哲尔、吴康宁等学者提出班级是特殊社会组织,谢维和等学者则认为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更有学者从系统、动态、综合等角度切入分析,展现了班级的多元属性特质。总体而言,班级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双重属性特征,而关于班级文化属性的争论中,“社会组织论”和“初级群体论”又各执一端,居于主流却又针锋相对。总体上,班级社会学关于班级属性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类传统立场:
1.初级群体论。谢维和认为班级作为“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在互动方式上具有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具有较统一的目标和行为上较大的整合性”。①片岗德雄“学习集体”论、腾尼斯“共同体”论的支持者也多将班级视为具有特定保护功能的“参照群体”或“共同体”。此类立场立足客位,旨归应然,以理想主义色彩的思辨逻辑深刻启示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社会组织论。吴康宁认为“班级首先是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②陶双宾等人则通过测量从实证角度证明“班级的价值不在于达成一个不可替代的情感交流,而在于实现既定的组织化目标。”③社会组织论不重价值评判和思辨推演,却立足实证获得了直接的数据和案例支撑。
3.社会系统论。主要包括源自帕森斯(T•Parsons)“社会体系论”、孔尼科娃等人“班集体”论的影响。前者认为班级具有社会行为体系典型的“对外适应、模式维持、目标实现、系统整合四个功能”,后者则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高度的社会倾向性”。④此类观点可视为社会组织论的外化和扩大,主要着眼于微观结构单元与宏观社会背景的有效兼容、有序运行,深刻地揭示和反思了班级的独特社会属性,在学理逻辑和解释力度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就国内现实来看,更多是作为一种理性反思和批判的范式框架,帮助提高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而很难对既有体制或者班级乃至学校之外的社会系统优化或改革产生实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初级群体论和社会组织论者不约而同地都在各自观点前加上了“特殊的”一词,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最坚定的初级群体论者也看到了“班级具有某些社会组织的典型特征”,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论者也都承认“班级丰富而鲜明的群体功能特征”。谢维和指出“班级就其本身的特点来说,既具有某些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可以被看成是某种社会初级群体。”①但柳松也认为“班级是介于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社会群体形式。”⑤
换而言之,双方虽然据理力争但都无法忽视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就事实本身的认知上,并无原则分歧。真正的分歧也许恰恰在于价值判断。在初级群体论关照下,虽然“耽溺于浪漫化的构想而未能探及学生受压抑和宰制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学生的抵抗潜能与权力”,⑥但其初衷却在于减轻制度化设置对于学生的压制,最大可能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期回归教育本真,暗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精神实质。而社会组织论则完全抛开了社会系统论者“把班级视作管理/控制性的、因而需要学生服从的集体/体系”的暧昧“,在径直投诚主流意识形态或主动领受既定秩序的前提下,把学生连同教师一起变成了社会制度的部件”。⑥而在实证研究层面,一方面,陶双宾等人则利用测量数据从实证角度证明了“班级的价值不在于达成一个不可替代的情感交流,而在于实现既定的组织化目标。”③另一方面,李文昊等利用问卷数据进行班级社会网分析发现,样本班级“学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团体分布情况与宿舍分布情况基本对应。”⑦“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在同一个宿舍的人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④
“朝夕相处的生活使班级内部开始分化”,一些家族背景、生活环境及兴趣爱好相近或互补的学生“形成了交往频繁、互动充分、感情深厚的非正式群体”⑧而班级内部的分化使得班级确实也具备某些初级群体的典型特征。课题组在调查中即沿着“组织”和“群体”两种视野设计问卷,并选择郑州××学院等三所高校2010级、2011级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作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220份,有效回收218份,样本选择以班级为单位,依照学号顺序采取等间距(样本间距=班级总人数/5,即d=M/5)选择样本学号(N=1+n•d),遇有休学等特殊情况,依照N+1或N-1、N+2或N-2以此类推的优先次序进行样本置换。单份问卷中出现单选做多项选择的题目作废,其余均作为有效样本纳入统计。全部样本男生70人,女生148人,平均班级规模50.69人,学生干部76人,农村生源180人,2个以上班级混合宿舍40人。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为看重,并将其视为构成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交往需求和情感需求主要依赖班级内部次级群体获得补偿,虽然大学班级群体的组织性特征与作为班级组成部分的宿舍群体等初级群体的社会性特征同步增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在时空上并非截然分离,但班级群体离散化倾向与其内部更小规模的初级群体不断生成和凝聚两种趋向完全可以共存,班级自身内在的两种不同文化属性,在整体和内部两个层面同时得到彰显和拓展。
二、组织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多元属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多元功能。与社会系统、社会组织属性相对应的文化代表着制度化力量,具有显著的自组织功能,具体表现在:1.导向功能我国至今仍然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导向来加强班级建设。从院系团学组织、辅导员到班委会、党小组、团支部再到各项规章制度,整个组织结构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魂和统率地位,使其对班级整体和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到的引导作用。调查显示,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班级的,27人,占12.39%;来自宿舍的90人,41.28%,而选择学校的仅有34人,为16.06%。受调查学生认为和自己亲近程度最高的是家人,占94.5%,而老师仅为1.83%。2.约束功能班级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具有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有别于具有严整组织形态的正式群体。班级整体虽然很难形成严格意义的初级群体,但集体主义的传统、关注整体东方文化氛围、重视感情和人际和谐生活态度等,都很容易使之形成明显的初级社会群体特点。而这种班级文化氛围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成员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认为有效的班级管理应该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133人,占60.01%;老师管理6人,占2.75%;干部表率12人,占5.50%;制度或纪律14人,占6.42%;感情沟通49人,占22.48%;其他4人,占1.83%。3.凝聚功能虽然组织特性明显,但初级群体属性的存在仍使大学班级在内部关系维系上具有显著优势。其重合的组织边界和群体边界,有效强化了成员身份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一般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合力并实现其所不能实现的目标。“您认为所在班级是否具有足够的凝聚力”,选择“是”的110人,占50.46%;选择“不是”的50人,占22.94%;“说不清”的58人,占26.61%;认为班级凝聚力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学生自身的155人,占71.10%;老师管理4人,占1.83%;班干部表率33人,占15.14%;制度或纪律20人,占9.17%;其他6人,占2.75%。4.激励功能由组织和群体双重认同所产生的荣誉感,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内涵。换而言之,班级内部相对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互动,将显著增强成员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需求的心理收益,在特定条件下其所激发的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远非一般社会组织所能比拟。如果班集体荣誉因某个同学受损,主张按班规处理的53人,占21.31%;主张班干部处理38人,占17.43%;认为没人在意的10人,占4.59%;主张班里同学共同决定的117人,占53.67%。上述数据表明,调查对象所在班级文化整体处于良性运行中,但班级文化的制度色彩突出,而且在学生眼中,教师对于班级文化构建的影响力已处于边缘化位置,与一般认为教师处于班级文化构建主导地位的观点完全相背离,充分表明在现有管理模式下,无论考虑班级规模还是辅导员人均管理人数,都已很难苛求班级文化向群体文化的彻底回归。由于班级规模、管理模式、学制年限等因素影响,班级的组织特性趋向显著,而情感交流等群体色彩有所淡化。在现阶段,班级从功能看主要发挥着社会组织的职能,组织文化的人本主义回归倾向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级组织文化的主导属性,从现实角度看应考虑将情感交流等群体文化功能更多地移转给宿舍等班级内部更小规模的初级群体承担。因此,应考虑在班级文化构建过程中,既要在班级整体层面上加强并优化侧重于社会组织属性的传统管理模式,又要在宿舍等班级微观层面上导入并完善侧重于社会群体的社会控制模式。
三、群体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功能
篇2
关键词 CIS文化管理;功能;中职;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一、CIS文化管理的概念
CIS又被称为司肖,它指的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也就是说,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化相结合,并且传递给企业内部的员工,使其产生同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目前,它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它由三者构成,第一是企业的理论识别,第二是企业的行为识别,第三是企业的视觉识别。
因为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帮助员工对企业形象进行统一的描述,以及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所以,也可以将这个理论运用到中职的班级文化管理当中,并且在班级管理中导入CIS,形成班级CIS理论。因为中职班级管理的对象是职业学校学生,这些学校的年龄都不大,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一定的好奇感,所以也能够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CIS文化管理,对班级的精神和理论进行深入的挖掘,最终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弊端
(一)管理功能受到限制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没有将班级、集体结合起来,整个班级如一片散沙,凝聚力和整合力也显得不够。甚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非常的少,管理脱节,不能对学生的形式进行合理的约束,班风也非常差。
(二)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中职教育当中,普遍缺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仅只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十分松散,这样会使学生很难适宜社会,同时也会使人才的质量下降。
(三)没有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因为教师没有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使得班级内组织形式松散化,管理滞后。同时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斗志,使得学生缺乏责任感,团结协作能力差,心理素质不够。因此,中职的班级管理模式继续改进和创新。
三、如何在中职班级管理中应用CIS文化管理功能
要想提高管理的效率,就必须将管理和文化相结合,即实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必须在班级的管理当中导入CIS文化管理功能,这样不但能提高管理效率,还能充分的发挥文化管理的功能。
(一)设计班级形象,并且进行推广
在班级范围内,教师要开展班级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也就是利用一系列的元素,比如班级名称、标志、符号、制度、特色等等,展开从物质再到精神方面的设计和包装。在设计完毕以后,要进行推广,并提升班级在校园内的知名度。推广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动推广,比如在学校网站上或者媒介进行展示,也比如在校内举办主题活动等。第二种是被动推广,也就是参加学校的班级评比,达到学校的要求。
(二)建立班级理念识别系统
班级理念识别系统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非常的重要,它是班级形象的核心。对内可以充分的激发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对外可以向学校展示班级的班容和班貌。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需要,和学生一起制定出班级的哲学、精神、班风、班训、口号等,从而体现出班级的文化。比如“坚强、诚实、进取”或者“严谨代替松散,行动代替愿望”等都是比较好班训和口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鼓舞学生、感染学生。在制定班训、口号、精神的时候,可以采取召开班会的形式,让全班同学集体参与制定。
此外还要设计班级组织、管理制度以及行为规范,将班级管理方式统一规划成动态的系统,并且通过班级组织形式以及管理制度来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团支部、班干部、班委会以及宿管部都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对管理制度的实施进行严格的监督。
(三)制定班级视觉识别系统
班级的视觉识别系统是最外在的,也是最直接的一部分,这能够使人对班级文化一目了然。在已经制定出了班训、口号之后,就可以据此来设计出班徽、班服、班级标志等。在设计视觉识别系统的时候,也要注意和理念识别系统相一致。比如班徽的创意和构思要与班级的精神以及目标一致。还有班服,统一而规范的班级服饰就像鲜明的旗帜,渲染出了班级的独特风格。另外,班徽的图案必须简洁大方、生动形象,而且便于识别和绘制。
通过这些醒目的标志,可以让人更好的认识班级的文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班级视觉识别系统只是为了强化班级的意识,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班级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的模仿和照搬。
四、CIS文化管理功能的应用必须以管理育人为中心和目标
中职的班级管理质量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各个方面品德的养成。中职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国家和设备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不仅仅要注重技能培训方面,更要重视教育的质量,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
班级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服务。班级管理育人环境又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是班级的物质环境,它主要指的是班级中的各种基础物质设施,比如学习场地、学习设备、娱乐场地等等。这些基础物质设施能够为育人环境奠定基础。第二是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环境指的是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以及班风等等,它一般是体现在学生的风貌以及各种活动当中的。第三是班级的信息环境,信息环境又包括通讯软件、博客、班会等等,通过信息环境,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教师在运用CIS文化管理的时候,同样要注重育人环境的构建,掌握好育人的技巧,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五、总结与体会
目前,中职的班级管理水平仍需提高,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创新、改进,运用多种策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冷文勇.导入CIS管理理论 打造优秀班集体――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热082班级建设实践为例[J].职业技术,2011(8):79-80.
篇3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重要场所。学生在班级里学习,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度过了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与班级文化的熏陶、导向、选择、教育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潜在且长期的,而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是一种深层次的影响。因此,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己成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突显课题。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加速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完善的制度可以确保一个班集体合理、高效、规范地运转,但完善的制度不能确保一个班集体高质量地运转。为什么?因为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再科学再周全,也不可能规范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不可能规范人做事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制度可以规定学生参加晨读,但无法规定学生在晨读的时候认真读书,制度可以规定学生参加午自习,无法规定学生在午自习的时候认真自习。制度可以规定考试作弊后受到的处分,但无法规定他下次就一定会吸取教训。文化触及到制度不能触及的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优秀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时时处处对学生的行为起到引领、规范和约束作用,学生在优秀的班级文化氛围中,通过“内省”和“慎独”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包治百病”,但忽视班级文化建设将会导致班级“百病缠身”。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班级文化是指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在班级中建设班级文化,既发挥其对班级成员的导向、陶冶等教育功能,又能使班级成员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里的系列集体生活、学习、交往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产生幸福感,最终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塑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引导功能,可以调动他们的兴趣,同时指明方向。二是凝聚功能,共同的奋斗目标,为班集体增光,大家一起努力,在同一个环境下生活,大家会更加的团结。三是激励和教育功能,因为好的环境会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大家的情操得到陶冶,增长见识。四是制约和规范功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大家的各种行为。五是辐射功能,一旦被大家所认可,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把他的精神散发出去
在一个班级之中,班级文化建设是比班级制度、班级特色更重要的一项班级建设,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以至丢失了班级建设的根本。
一个班级的“优秀”不在活动有多么丰富,不在特色有多么鲜明,不在那些喧闹的东西。班级真正的“优秀”在学生的文化素养之中,在这个班级每个生命的灵魂里。班集体内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一步一步蔓延,把越来越多的人包裹在其中,掀起一场又一场的“文化运动”,就会有一批有文化素养的学生逐步成长起来,整个班级就有了希望。我们的管理目标将顺利实现。
篇4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氛围和群体行为规范,是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区的全面启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调整,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基础上选课制的实施,使现行的班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加强班级建设,配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成为广大一线班主任的现实难题。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是当前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物质文化是基础――以智慧的教室文化陶冶人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品德、提高素质的主要阵地。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校长林保健曾专门为青年班主任写过培训教材《教室里的细节》,从门窗、黑板、课桌、地面,到墙报、标语、气氛、声音,都做了精细的阐述。人创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人,从优美的环境中培养出的是文明、儒雅、严谨的学生。
在追求规范、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教室布置也应体现班级特色,有所创新。比如我曾带过的07届学生在后黑板旁边布置了一块“心愿墙”,把同学们激励自己的话、学期目标等写在小纸条上集中展示出来,这个创意虽简单,却达到了增近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效果。
(二)制度文化是保障――以人性的制度文化规范人
马卡连柯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班级制度文化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等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学生的仪容仪表、值日制度、作业检查、两操评比、课堂纪律等等,它既是班级文化的表征,又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
班级事务方面,我本着“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宗旨,让学生积极自主参与班级的管理;在监督检查方面,我推崇“让制度遵从人性的召唤”,不说教,少批评,用事实说话。从2007年开始,我尝试把大学中的综合测评制度引入高中班级管理,从一日生活规范中的各个方面如出勤、值日、仪表,到各级各类活动,每一项都制定了详细的加分减分规则,每个同学每学期总评一次,总评成绩与学校每年开展的评优工作挂钩。这项制度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还鼓励了学生积极担任班干部,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学科竞赛,对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再如令很多老师头疼的迟到问题,我的做法是既不批评也不罚站,而是在记录本上写下迟到几分钟并签字,记录迟到几分钟是灌输时间观念,签字是强调责任意识。事实证明,对年龄接近成人的高中生来说,合理人性化的制度远比说教更让人信服。
(三)精神文化是核心――以高尚的精神文化净化人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和纽带,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班级的共同价值取向是班级文化的主旋律。而价值整合是班级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一致,才有结构与行为的协调。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将越来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这并不妨碍培养学生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寻求班级认同感的基石,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
1.美好的班级情感文化
在管理学中有“情感管理”这样一个概念,是指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被管理者的心理需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情感文化的构建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班级组建之初,我班学生就选定班歌《爱因为在心中》,利用班会时间学唱:“当我睁开双眼每一天,都会记得大家的笑脸,明白心中勇敢又多了一点……”三年当中,班歌成为同学们的心灵密码,每逢恰当的情景全班同学总会唱响班歌,共同陶醉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
2.多样的班级文化载体
实践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一定的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形式才能形成:班刊、班会、班级日志乃至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下转第37页)
(上接第40页)
实践活动能让班级精神文化不断地强化和弘扬。例如利用每周班会时间或上班主任课,或由学生自主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再如我班坚持每人每天办一期手抄班级日报,每学期形成合订本,由美术好的同学配上封面,成为全班同学的精神食粮和财富。
3.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
班级舆论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它从内心深处制约着同学们的价值取向,从外在方面规范着他们的行事原则。一个班级必须有正确的舆论氛围,班主任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用自己的言行来形成正确的舆论,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在学生办班级日报的同时,我承担了班级“周主题”:即每周一期哲理短文,后面附上个人心得及点评,用A4纸打印出来贴到前黑板旁边。如改善课堂纪律――“安静的力量”,倡导勤俭节约――“简约生活”,三八妇女节――“礼赞女性”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互相构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文化的催化剂,或者从某种意义说,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如果班主任与学生,任课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平等、友好地相处,那么就能形成一种使人奋发向上的气氛。形成一种平等、互助、探究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有助于同学们找到班集体的归属感。
篇5
【关键词】个性;特色;班级文化;凝聚力
班级文化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根据班级特点,根据学生特征,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一、何为个性化班级文化
个性化班级文化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打破传统的大而全的、几十年不变的班级文化模式,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精神的班级文化。其显著特征就在于“个性化”,其既有别于传统的班级文化,又有别于大众化的班级文化,是量身打造的,是独一无二的。
二、为何要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未来社会要求培养新型人才,其不仅重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人才的潜能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力量,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同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如何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
(一)打造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班级环境文化(物质文化)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教室布置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许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但是,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把自己才能表现出来”的良好愿望,而黑板报和墙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美感,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二)打造一个让学生自觉参与的班级目标文化(精神文化)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在班集体的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使班集体的目标变成为学生明确的参与目标呢?制订班集体目标时,老师要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即广泛听取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判定,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制订班级其他规章制度,同样也要有学生参与,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这样,他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
(三)打造一个具有育人功能的班级文化制度(制度文化)
篇6
关键词环境熏陶;无痕教育;潜移默化;渗透
在新课程提倡个性化的今天,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学生自主成长的重要文化环境。我认为在教育中,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不露痕迹地渗透,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凸显出来,同时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热情,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效果。
1环境熏陶,发挥“无痕教育”功能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班级环境文化作为特定背景下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起着无形规约作用,更为学生的社会发展、个性形成和精神成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滋养因素,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源泉。而一个积极的、健康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道德习惯的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室文化对于树立良好的班风形象往往起着潜移默化作用。首先在班级门口设立班牌、班训、班口号、班歌、班集体照等等;在教室正面的墙上悬挂国旗,增强爱国情感;在教室后面悬挂着钟表,提醒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在班级的角落设立图书角,放入学生喜爱的各种读物,固定每周设立半个小时的阅读经典时间,使学生在阅读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每班除了有自己的图书角之外,还在教室的后面张贴学生的作品,如学生的手抄报,跟德育相结合,具体实在,作品的内容有学生的人生感想、班级生活和校园生活,这无不体现了班级师生的生活写真和追求。平时,孩子们在作品上不仅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还可以看到同学的风采和老师的关爱。学生的作品在这里展现,学生的成长亦在这里彰显。同时结合学校课题“本真教育实践研究”,设立“红棉花”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根据表现,在教室后面的“红棉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展板展示小组评价获奖情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学、互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每个月的根据主题举行“班容班貌”的评比活动;在教室黑板上方则是奖状区,将班级在每次活动中获得的奖状张贴在墙壁,让学生一看到奖状,学习的成功感油然而生,这七彩的班级环境文化,成了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起着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发挥了“无痕教育”的功能。
2创建班级制度文化,优化“无痕教育”的功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指以班规、班纪为内容,由师生共同制定、认同和遵守的制度文化。一个优秀的班级必然拥有其独特的班级制度文化,才能加强班级管理,有效推进班级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在创建班级制度文化时,必须让学生从思想上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集思广益,共同修订班规,提高班级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确立班级公约、班口号、班格言、班歌等等,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引领,优化“无痕教育”的功能。二是设立班级管理手册,由班干部将班内事务做好分工。由班长主持,在班级设立了自主管理岗位,通过自我推荐和民主评选的方法确定出各岗位的合适人选,建立相关的小组负责制,分工明确,做到班级里面人人各司其职,把每一件小事都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三是设立“值日小组长”一职,同学们轮流值日,参与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然后把当天班级情况记录在班级管理手册里,再进行反馈;四是落实班级制度执行。制订好班级制度后,通过多种形式督促学生学习掌握班级制度文化的内容,使大家明白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违反班级制度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的会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班级制度文化环境。同时结合学校的“红棉卡”激励性评价机制。制订班级奋斗目标,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取每个星期的班级“红星评比”、“文明班级”等。“红棉卡”设置了“黄星卡”、“红星卡”和“绿星卡”。而“黄星卡”评价,则分为“好学卡”、“努力卡”、“班级卡”、“特长卡”、“特别进步卡”、“厚德诚信卡”、“家庭卡”。充分利用好“班级卡”,奖励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以班级为单位,每月结合学校对班级习惯(文明班)的考核评比,获文明班级全体学生每人都可获“班级卡”1张。每月由大队部公布获班级卡名单,由班级“班级卡”管理员到大队部领取“班级卡”,然后由班主任奖励给每个学生,通过“班级卡”,激发班级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以更好的表现积极展示班级的风采,争创文明班级。“努力卡”主要奖励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所有努力。“努力卡”由班主任、学科教师不定期颁发,凡教师觉得应该受奖励的都可以给予奖励。评价内容不能与学习成绩、特长获奖挂钩以免重复奖励优秀生。,所以“努力卡”以平时学生个体的习惯养成为奖励重点。“特别进步卡”主要用于潜能生,由班主任颁发,每学期30张,每月颁发6张左右,班主任要关注“黄星卡”总数过低的学生,放大这些孩子的优点,进行特别表彰。班主任要用“特别进步卡”为“黄星卡”过少孩子雪中送炭。又如“厚德诚信卡”,该卡侧重学生德行的养成教育,由班主任视学生行为习惯情况实施,梳理几条具体可行的要求,每月由每班学生投票推荐本班3人,最后由班主任评价,合格者由班级“厚德诚信卡”管理员到大队部统一领取“厚德诚信卡”,这对学生是一个莫大的激励和荣誉,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成长。并与家长通力合作,设置了“家庭卡”,主要奖励孩子在家庭里的良好表现,每月由家长给予孩子评价,凡家长认为优秀者在评价单上签字,学生凭家庭签章到班主任处换取“家庭卡”,从而有效地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强大的家校教育合力。并通过设置“绿星卡”作为对学生的惩罚措施,以体现对学生的特别教育。凡各学科教师发现某学生存在特别严重的问题,经各种教育方法都无特别效果之后,可使用“绿星卡”。教师用“绿星卡”给相应学生暂扣1张“黄星卡”。使用“绿星卡”一周内,该学生已改正缺点或有进步可以还给该学生“黄星卡”,并要求该学生送回“绿星卡”。通过“红棉卡”这样激励性的评比,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形成强烈的班级荣誉感,激发学生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增强了班级向心力,又有助于学生自我的提升,从而优化“无痕教育”的功能。
3开展班级活动,拓展“无痕教育”的空间
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每个班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无声的教育,拓展了无痕教育的空间。在班级活动中,要做到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育的机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教育思想,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每周三开展班级读书会,写读书日记,定期交流评比,制作读书手抄报,分享读书体验,同时举行美文诵读比赛活动,给同学们的一次展示与示范的舞台,也为热爱朗读的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诵读兴趣,养成诵读习惯,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鼓励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共读,让书香从班级弥漫到家庭等。还根据节日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家庭活动,如在中秋节,向家长发出“趣味亲子灯笼DIY”活动,希望家长们积极响应,充分利用一些生活废品,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完成灯笼制作。利用这样别出心裁的亲子活动,凝聚亲子间的情感,既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又培养孩子动手操作能力,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丰富孩子们的校内生活,更表达了家长和孩子对环保的推崇支持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的童年多一份美好的回忆。这样班级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搭建了平台。还根据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让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跆拳道、颂读经典美文、合唱、舞蹈、绘画、书法、足球、篮球、科技等等,活动的形式精彩丰富,有校园小歌手比赛、校歌班歌比赛、红棉体育节、现场书画赛、班级足球联赛、红棉文化节、诵读经典美文活动和“六.一”文艺汇演,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成长。通过这样各种精彩的活动,既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现自我,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拓展了“无痕教育”的空间。总之,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深化“无痕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愉悦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使班级井然有序、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具有独特的育人特色。
参考文献
[1]许宏.童心家园——一所小学的班级文化地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7.
[2]林冬桂.论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教育导刊,2000(11).
[3]叶书文.浅议班级文化[J].教学与管理,2000(12).
[4]殷丽媛,汤金洪.例析“教育无痕”的实施策略[J].天津教育,2006(4).
篇7
主题文化;爱心文化;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30―01
新课程明确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班级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深刻,学生只有在文化浓郁、团结上进的集体里,才能较快地养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
一、构建班级制度文化,实现尺度均衡的人文管理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在我校很多班级根据校纪校规和班级实际情况,经过全班讨论之后,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等量化考评细则,如《中学生一日常规》《班级请假制度》《班级点名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班级晨检、午检制度》等制度,学生根据制定的各项班级制度实行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在制度的框架下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班级制度的建立,不能一味强调班级制度的刚性落实,还要注重目标建设和整体氛围的营造,注重管理制度的人文化、温馨化,柔性管理,使制度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体现。要有意识地利用班级文化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
二、构建主题班会文化,形成底蕴厚重的主题文化
设计新颖、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主题班会是学生真正融入班级、热爱班级、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我校,各班班主任依据班级在特定阶段的表现,选择合适的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如,在新学期召开“累是催化剂,勤乃加速器”的勤奋刻苦主题班会,全体学生和老师就勤奋学习展开热烈讨论;毕业前夕、考试过后,召开“态度决定一切,目标锁定未来”的主题班会,收到了端正学生态度、树立远大目标的效果。此外,各班主任还在安全教育、人生意义、学习方法、纪律卫生、节庆纪念等方面确立班会主题。通过一系列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在班级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班级建设形成了底蕴厚重的主题文化。
三、构建班级品牌文化,凸显形态各异的文化特色
教室是一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就强。为此,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张课桌都会“说话”。
1. 让班级精神外显。班级在进行室内布置的过程中,将班级口号、班级目标以色彩鲜亮鲜明的主题文字镶嵌到墙壁上,并将经过浓缩的班徽、班标、班训、班规、班歌融入到教室显眼的区域上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班级名片”上面的内容,均由学生群策群力、各抒己见来综合成型。这样做不仅可以鞭策学生,还可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
2. 将班级智慧艺术化。各班在进行周密室内文化布置的过程中,大量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内墙的每一处区域、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主题鲜明的形象印记。无论是“远航”的大气墙贴,“寻路追梦”的诗意贴画,还是环保低碳的宣传栏、成果风采的展示区、博闻强识的读书角,都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3. 为板报注入“时尚”气息。学校要求每两周更新一期黑板报,结合中国的政治大事、传统节日、学校工作计划及班级具体情况设计,而且期期总结评比。内容实在、布局合理、图文并茂、主题鲜明的黑板报成了传递信息、愉悦身心、提高作文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益平台。班级板报随时代在变,在“时尚”的前沿地带,常办常新,成为学生阶段性“手工艺品”的展示窗。
四、构建班级人际文化,打造班级建设的爱心文化
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科任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有交流、班主任与科任老师有联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有沟通。通过“交心换心”,达到加强了解、消除隔膜、融洽关系、互利互赢的良好效果。
1. 每月召开一次科任教师联系会,交流学生信息,明确彼此职责,达到凝聚思想的功效。另外,还要求根据班级现状,不定期小范围地召开科任教师联系会。
2. 建立师生谈心互动机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各班班主任对学生“交心”,而且要求科任老师对学生“交心”。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身体等情况,强化彼此间的朋友关系。
3. 家访。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同样表现在学生及其家长身上。诸多家长对学校以及他们孩子的了解,有时是无知的,有时是残缺的,甚至是误解的。学校要求建立家访的长效机制,不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也让学校了解家庭,做到了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教育,使班级形成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五、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1. 引导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良性发展。通过实践表明,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主题鲜明、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 促进了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促进交流、展示特长、锻炼毅力、锤炼自信的多元舞台,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特长得以发展,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得到锻炼。在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交往中,提高了交往能力,进一步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我,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
3.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搭建了学生当家作主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更浓,自主管理能力更强,主动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学生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主人。
篇8
一、师生互动,共创班级物质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首先应当重视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班级的布置和师生的仪表,它是班级的硬件建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优美的环境,温馨愉悦的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班主任积极组织,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整洁的、优美的、富有教育气息的环境,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教室布置真正做到让每块墙壁说话,图文并茂,构思精巧,主题突出。例如:许多班级的墙壁上有“我能行,我精彩”、“我们的榜样”、“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充满激励的话语以及学生的优秀作品。“手拉手,心连心”、“悄悄话信箱”等无一不体现了班级里师生之间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和互助互学的良好人际关系;“奋进求实,勇攀高峰”、“争做文明之星,争创和谐班级”等号召力十足的班训时刻引领着学生;“朝阳班”、
“雪松班”更是班级文化的高度浓缩。那么如何发挥班级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量让全体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做到博采众长。二要充分体现教室布置的教育功能,把教育的目标通过教室文化体现出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及时更新教室布置,延续教室文化。
二、师生互动,共铸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作为一个规范性团体的主要表现和存在基础。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班规、纪律等内容。班级制度是学生内在的评价尺度,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集体利益,朝着班级目标迈进。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班级制度的制定关系到班风的形成,关系到班级文化的建设,完善的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班规的制定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要引导学生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经学生集体研究讨论,确定班级制度。班级的制度和纪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度的制定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松。过严则无法实施,过松就无约束之功能。同时,班规的约束力应体现在对教师的约束与对学生的约束两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师的约束,如果没有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这种约束力是得不到实行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便对班规不再信服,对于班级制度文化形成的促进作用也大打折扣。
在制定班级制度文化的过程中要遵循“多数原则”,尽可能的将所有的张力糅合在一起,形成集体的合力。多数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引导学生分析本班实际,让学生尽情讨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讨论制定出符合班级实际,体现班级个性特色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全班学生提供符合班级群体利益、自我约束而又互相监督的行动指南;有利于保证主流文化的地位,并对非主流文化进行影响与制约,促使其与主流文化相融合,相一致;能够保证班级规范最大程度的代表性,有利于保证班级规范文化的地位与实施。教师要注意师生间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相互影响,并且利用多数原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约,建设民主的班级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指导、监督、制衡、服务”,班主任应在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既要公正严明、一丝不苟,又要宽容温和、真诚耐心。
三、师生互动,共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能够给人以理想、以信念、以激励,同时也给人以约束。班级精神文化一经形成,既可以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以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每个集体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班级这个小集体来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互助,充满爱意的班集体必定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在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意识和观念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要做好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班级文化是师生互动的结果,要塑造优秀的班级文化,应该构建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强化师生之间全面、和谐、有效的互动。为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理解与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之间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多发挥民主精神,使学生逐步培养主动意识。只有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2,培养健康的班级舆论。
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是离不开健康的班级舆论的。正确的舆论是推动集体不断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是不可能有健康舆论的。在促进学生健康的舆论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切身体会出发,通过辩论会的形式,给学生平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辩论的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刻的思考,实现自我教育。最后,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利用它们的作用。班级舆论工具是班级言论传播的媒体,主要包括黑板报、宣传栏、班务日记等。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班级媒体建设,利用班级舆论工具开展有益于学生人格完善的正确舆论宣传,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必然会利于健康班级舆论的形成。
3,培育优良的班风。
篇9
班级有如军队的连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更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如同成熟的企业有企业文化,成熟的学校有校园文化一样,每个成熟的班级也都有自身的班级文化。在初中,班级文化是一个班集体在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全班同学所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精神因素和行为准则及作风。它能够体现班级的形象特征、成员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运行态势,它渗透并影响到班级学生思想、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构成班级独特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在初中,加强班集体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和谐健康充分的发展。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班级精神与文化氛围,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显示于班级的气质、情感、意志、行为、人格等一切生命活动之中。这就决定了班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多功能性。我认为目前初中班级文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理想文化、制度文化、知能文化、审美文化。
理想文化是班级建设目标。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说明规章制度对于‘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的另‘个层面是知能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班级审美文化不同于偏重于理性的理想文化,不同于有板有眼的制度文化,也不同于知能文化,它是‘种以情感为中介,以形象趣味性为基本特征,陶冶学生性情的班级文化。每一次班级审美文化活动,如在日常生活中的衣着打扮的引导,教室、寝室环境美化,创作文学艺术作品,表演才艺节目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增强审美感受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并间接地影响智力和品德的发展,最终使他们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班级文化的主体是班级成员,班级成员是班级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又是班级文化的体现者。班级的各种文化主要又是通过班级人的三方面活动呈现出来的。
(一)师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正如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想不到有任伺‘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先生也认为各科教材均有“美育之要素”“‘经老师提醒,则学者白有无穷之兴趣”。为此,班级的组织者、直接领导者,第‘责任人班主任要树立全方位、立体作战的思想,抓班级教育集体的落实,大力协同任课老师根据明确的教育目的,齐抓共管,正确阐述学科的审美价值,对各种文化加以选优汰劣活动,并给予理论化、系统化,保证把人类最精粹的文化要素传递下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二)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园、班集体中进行的种种交往活动。例如,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读书月、联欢会、演讲比赛等活动,精心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或观摩这些活动,可以起到把理想文化意蕴形象化、生动化的作用,特别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从受到严格教育教学纪律约束的课程教学活动到较为白由选择的课外活动,主体性得到进‘步充分的发展。
(三)班级白发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是社会组织中的一个细胞,班级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大文化密切相联。一方面,我们感到班集体和社会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距离,新一代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高层次文化氛围所形成的优雅气质和独特风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建设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只是把目光投入校内而较少关注现实社会,将学校和社会家庭脱节,个人品格和社会品格脱节,那么班级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经院文化”海市蜃楼般的幻境。加强班级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联系,促使班级文化社会化,并具备强烈的时代现实感,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条是班级文化传播中汲取社会上的新文化,“兼容并包”,选择、批判、丰富班级文化自身;另一条是引导同学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组织学生开展多方位的社会经济、教育调查,开展书评、读报活动,请劳模、学者作报告,组织参观、向贫困区、希望工程捐物捐款……把班级文化与社会文化紧紧联系起来,既主动接受社会大文化的熏陶,又以高品位的校园班级优秀文化辐射社会,影响和推动社会大文化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体品格在一定的条件下顺利地转化为社会品格。
富有个性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定的阶段性,其方法也是随机多样的。
(1)目标诱导。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它对集体行为具有引发推动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为此,每学期都应根据学校工作目标的指导,结合本班的实际,又有可行性的大、小目标,做到将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集体目标和个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集体和个体由一个个小目标走向大目标――班级连年创先进,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发展其个性优长并胜任班级工作的领导工作。
(2)情感疏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可见人类情感对理性的重要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熟悉、亲近、了解、关心、理解、信任、尊重,可以使班级成员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进而追求成为社会时展和师长所导向的人,这种时代与师生之间的精神影响,常常胜过强迫意志的说教和命令,为此班主任老师要能通过学生的周记、个别谈心等形式,成为班集体的信息交换中心和情感调节中心,并通过宣传活动,促使学生识大体、顾大局,爱我班级、尽我职责,与时俱进,创造出共同合作进取的班级心理环境。
(3)榜样引导。由于人们的行为普遍地受到模仿这种心理和机制的作用,因此,榜样一般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我们应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人格力量,内部的先进典型和外界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走先进模范成长的道路,充分展示群体的形象特征。
篇10
【关键~】班级文化 班级信念 制度文化 环境文化 班级活动
班级文化是班级所有或大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是班级的灵魂。班级文化是一种强大的隐形教育力量,对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班主任,应从班级成立之初就重视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推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优良品格,形成良好的班风,打造特色班级。
一、目标引领――用共同的信念凝气聚力
班级信念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必须用统一的信念,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形成一致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内驱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信念就是给班级成员竖立一面精神的旗帜,让全体成员有一个精神的凝聚点。在班级组建之初,可以由班级成员共同商讨,提出一些备选的班级信念方案,然后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投票选出最终的方案。这样选出的班级理念,容易获得全体成员的认同,进而自觉去践行。班级信念确立之后,根据这种信念浓缩提炼出班级的口号,制作班级的标志、旗帜、班服,将抽象的信念具体化,简洁化,以便于传播与应用。比如:有班级以“狼性精神”作为班级信念,根据“狼性精神”的坚韧、无畏、忍耐、团结,提炼出班级口号:“坚韧团结,无坚不摧”,以狼的形象为基础设计班级标志,将班级标志应用到班级旗帜、班服,以及班级的宣传品上,引导学生坚定信念,以狼性精神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
二、制度保障――用细致可行的制度保驾护航
一个新组建的班集体,几十位学生要由陌生到熟悉,由不同的观念、行为到步调一致,创造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体系,是需要通过建立规范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言行,让班级成员自觉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这种制约功能需要通过观念、制度、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实现,所以,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班级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
班级制度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班级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班级制度的实施;三是班级管理团队的建设
(1)班级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要科学、合理、细致,制度需要涵盖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细致详尽,让学生的行为、班级的运行都有相应的制度依据,这不仅让学生有了行为规则,而且,在对学生不良行为的批评教育中也有理有据,让学生口服心服。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别制订出关于出勤、课堂纪律、自习纪律、清洁值日、宿舍内务、活动集会、实训、仪容仪表等等日常规范。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发现制度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修改,适时删减、补充、修订,让班级制度不断完善。
(2)班级制度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实施。各项制度制定以后,需要指定专人负责落实。班级制度要分类,然后逐项指定责任人负责落实。比如教室中桌椅的摆放由专人负责落实,仪容仪表由专人负责,电灯、电扇、空调的开关由专人负责,多媒体设备的管理由专人负责等等。这样细分下来,基本上每位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责任范围,每位学生的责任范围都不太大,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做好责任范围内的落实工作。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对班级文化建设更有责任意识。
(3)班级管理团队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管理团队建设一方面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轮换,二是要做好班干部设置与分工合作。班干部是完成班务工作的核心力量,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强力助手,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力量。首届班干部可以由学生自荐加班主任选拔,定期考核,进行班干部述职和竞聘,一方面培养锻炼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竞聘,促进管理团队的动态发展,始终保持活力。班干部的职责要明确,各司其职,同时也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班级管理的的各项任务。
三、环境熏陶――在个性鲜明的的环境布置中耳濡目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强调了环境的教化功能。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都说明了环境文化对育人的重要作用。一个良好的班级,应具有教育气息。学生在干净整洁、富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中会受到优美环境的感染,自发约束自己的不文明行为,以和环境协调,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在这样一种优美、温馨、和睦的环境中,也会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增加对班集体的认同,促使学生自觉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使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个人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班级环境的营造包括教室墙面的美化、黑板报的编排、桌椅的摆放、讲台布置等。整个布置要主题鲜明,个性突出,与班级信念文化保持一致,展示出班级的文化特色。
班级环境文化还包括宿舍的美化,住读学生有很长时间在宿舍度过,宿舍环境的育人功能不容忽视。干净、整洁、美观的宿舍环境不仅是学生生理健康的保证,同时也能愉悦心情,让学生放松休息,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场所。
四、活动深化 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身体力行
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组织开展好有吸引力的班级活动。通过有特色、有内涵的班级活动,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强班级的活力,促进班风建设,同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展示学生个人风采,增进学生间的了解,融洽相互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
- 上一篇:中学生物科技活动方案
- 下一篇:雕刻基础入门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