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培养学生和谐的心理状态
为培养学生和谐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首歌曲介绍给学生后,齐唱要求集体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整体协作配合的观念,用统一的声音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每个学生都应养成倾听整体歌唱的效果,适当调整自己声音与唱法的良好习惯。这也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在集体演唱中,发现某一个学生歌唱状态特别好时,可以请他出来为大家表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歌唱欲望
歌唱本是件愉快的活动,学生的歌唱欲望是需要教师来激发的,教师首先应该富有激情的教态,在充分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人天生听觉就很灵敏,对音调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稍长大便咿呀学语,再大些就能自编自唱不成曲调的歌,可以说学唱歌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孩子正是通过歌唱来接触音乐,熟悉音乐,了解音乐,养成音乐兴趣的。因此,愉快地歌唱,是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歌唱时,要通过教师生动的范唱(或录音)及对歌曲的分析介绍,指导学生用统一的歌唱基本方法与技巧演唱,其中包括气息的运用、音量的控制、正确的歌词读音、表情风格的一致以及表达歌曲意境的准确性来唤起学生的歌唱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歌唱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毅力与应变能力
每位学生在演唱时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单独演唱时,一旦唱错就很难继续下去了,而且常常只得从头再唱,结果往往心理格外紧张,缺乏完成歌曲的毅力,因而越唱越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给学生一些练习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些练习的条件,如两个人之间对唱、组与组之间轮唱,或集中几位学生,可以互相练习,互相观摩,创造一种正式演唱的气氛,学生准备充分了,唱熟悉了,也就有了自信心,单独演唱时才能完整地演唱。还要启发学生动情与用情,在进行歌曲演唱处理的教学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规定这里唱响,那里唱轻;这里唱得连贯,那里唱得弹跳等。因为,学生能否做到有感情地歌唱,既取决于学生对歌曲感受程度的深浅,又取决于学生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把握理解程度,所以在进行演唱处理时,应帮助学生认真分析,细细揣摩,把握歌曲艺术形象的特点和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启发学生准确感受音乐。只有让学生自己感受和理解音乐,让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教育启发和感染学生,学生才能真切完美地表现音乐。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形势复杂多变,有着显著的时代烙印与深刻的转型期变化形态。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对包括知识、观念、能力及素质在内的多方面进行强化,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时代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发生着一系列紧密而严峻的社会变革,如今的社会格局中,陈旧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已被打破,而全新的市场机制依旧无法彻底健全,尽管传统的思维方法与运行模式已经被当前社会淘汰,但依旧存在不少无法适应社会的陈旧模式,而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又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长期存在的应激状态中,大学生必然面对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以更强的心理素质来面对,现实却不容乐观。有资料显示,从近十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自杀的公民达到近30万人,有超过200万人自杀未遂,而其中的150万人的亲友因此类事件造成持续性的心理创伤。在死亡人数的统计中发现,自杀死亡的数据排列第五,而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群年龄阶段在15岁~34岁之间。另外,我国当前有2700万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只有5%左右的抑郁症患者及时接受了治疗。从这些真实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且带有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具体到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加强对其心理素质的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有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地位较为特殊,从社会形势来看,这一代的正处于社会深入变革的时期,同时又有着深层次的教育背景,从生活环境来看,90后大学生又因个性突出、生活优渥等特征而更容易受到社会转型的打击与影响,产生较大的压力。大学生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比如学校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改变、学业负担加重、人际关系矛盾、就业压力增加等等,另一方面与自身的特有个性相关,未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成熟的生理状态发生严重的矛盾,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一大学生心理障碍调查中,心理障碍患者占据20%左右,进入90年代上升到了38%,而21世纪后则明显超出30%。这些年来,很多起大学生暴力侵害案件、自杀事件的发生,也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还在于其珍贵人才资源的价值,社会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取得进步,国家要在不断的发展中更加富强,就要依赖这一群体的发展和贡献,而人才的教育必须紧抓心理素质。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实现自我发展的基础,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在近期做的一份有关当代学生素质元素调查中显示,当代人很多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起因正是心理素质欠缺所导致,大多表现为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立能力、适应能力差、危机感弱、缺乏自信心等等,这也是当下的教育中缺乏心理教育而产生的结果。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教育工作的进步过程中,对于高校学生在德育等方面的内容已经得到了更深更广的拓展。我国国务院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指出,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首先要重视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的基础则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探讨
面对当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严峻形势,必须找到有效的措施培养解决,加大教育力度,全面实施有效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
(一)强化学习与培训,提高教育队伍的水平
我国的高校都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工作,并从积极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出发,丰富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培训教师的培训效率及知识水平,注重自我言行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观念认同感与心理认知行为,塑造良好的人格,掌握控制情绪的规律与技巧。培训者要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的培训目的融入到各种教育活动中去,加强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深化知识性教育,加大宣传普及力度
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以学生专业及个体性心理学需求为基准,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从广度与深度上更准确地分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大力开展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开知识讲座,积极邀请专家入校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调试、环境适应性、就业压力的缓解等内容进行讲解。各宣传性社团则可结合大学生的需求与特征,创办有心理教育主题的小报,并向全体大学生发放,通过网络渠道进行心理卫生的普及与宣传,帮助学生以更便捷的渠道掌握心理调适技巧。
(三)强化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心理教育体系
邀请主推心理学专业的各级教师、医生组成学校的心理问题咨询中心,并开设有关心理问题的阅览室、接待室、辅导室、测试室,购置各种心理测试软件与设备,配备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辅助心理问题的解决工作。同时健全心理教育体系,通过专业准确的心理素质分析,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国家人才培养的任务息息相关,同时还关乎大学生自身发展、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作为与大学生最紧密联系的学校,更是要做好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教育工作,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吕楠.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心理素质;护理质量;综合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服务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成“人性化服务”的护理模式[1],这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医学“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儿科护理是比较特殊的护理对象,但是护理服务理念是一样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良好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
1 儿科护理简介
由于儿科护理的对象比普通患者的护理难度大,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注重了解护理对象的心理状况,探索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及其家长心理进行辅导,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压力。并且,不同年龄阶段的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兼顾不同类型的患者[2],注意观察患者之间的不同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刚进入医院时,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人性、心情紧张、内心恐惧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抵触治疗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多数使用恐吓的手段,这不仅不能解决患者心理困扰,反而会加剧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报复心理,例如:在治疗的过程中哭闹或者对医生护士进行打、骂,有些患者在就诊时还会逃跑[3];这时儿科护理人员应该不断的强化自身心理素质,对心态进行调整,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遵循儿科护理规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还应该具备爱心、同情心以及耐心,与患者、家属积极的进行沟通,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2 强化儿科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措施
2.1进行针对性护理 想要保证儿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全身心的投入。首先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护理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进行安慰、鼓励,并且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护理人员应该使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消除患者对外界的恐惧感。其次护理人员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注重观察患者心理的变化情况,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
2.2强调优质服务 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和蔼的态度,从行动上让患者和家长消除对护理人员的隔阂,全身心的配合治疗[3]。对于治疗中的紧急情况,护理人员应该清楚的进行判断,选择适当的解决方案,对于家长和患者的困惑必须耐心的进行解释,避免与家长和患者发生冲突。
2.3强化护理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特殊时期患者的数量会比较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抢救事件,护理人们大多会出现慌乱的现象,这时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的调整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做好儿科护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灵活头脑,不被传统的医学模式束缚,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冷静对待,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行处理,配合医生参与救治。
2.4对护理人员沟通技巧进行培训 医生的治疗方案需要护理人员落实、实施,护理工作中最好的协助者就是患者家属。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扮演着多种角色,想要保证护理质量,首先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及时的将患者的信息向医生进行反应,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在儿科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学会环卫思考,满足患者与家属的需求,对待患者如亲人一般,对于患者应该一视同仁,不因患者的家庭状况进行区别对待,对于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应该积极、耐心的进行讲解,提高患者、家属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必须注重医学知识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护理理念,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沟通技巧的学习。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动作要轻盈,严格的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操作,在确保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护理效率。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意义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照顾患儿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家属的感受。其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与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的变化特点制定适宜的护理方案。统计表明,儿科护理的医疗纠纷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科室,这是因为儿科护理比成人护理更加复杂,因此儿科护理的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患儿心理以及家属心理情况的波动。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努力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最后,患者与护理人员的接触最多,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家属带来一定的影响,一名自我心理素质良好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时刻注意讲话的方式、语气,并始终保持热情、温和的态度,让患者和家属拥有放松的心态,积极的配合治疗。这些都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工作更加艰巨,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更加复杂,同时还需要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才能在出现突发事件时,用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才能有序的开展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梁海华,余慕雪,谢巧庆,等.儿科护理实习教学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36-1837.
篇4
摘 要 在现代高强度高对抗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保证运动员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反之,心理素质不稳定会导致运动员发挥失常。所以,在现代篮球的发展中不仅要培养运动员的技战术,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通过在日常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坚强意志的训练以及模拟训练来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从而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关键词 运动员 心理素质 训练方法
进入21世纪篮球运动将沿着智博谋深、凶悍顽强、积极快速、机敏多变的方向发展,高强度、高速度、搞体能、高技术仍然是新世纪球队比赛的特点,呈现出智在充实、狠在凶猛、快在敏捷、巧在技艺、精在扎实、变在机动,他们的外延和内涵都将更加丰富,体现出新时代世界篮球运动的新特征。因此,在新时代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不仅具有高超的篮球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只是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训练问题、时间问题,必须从时间上去寻找尽心训练的途径让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加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著作等文献,获取了近五年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其中的期刊和著作对本论文进行研究。
2.观察法
在校期间对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观察。
3.访谈法
对沈阳体育学院的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面访座谈,广泛了解我院篮球运动员的信息,为本论文提供现实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是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竞赛的需要,对运动员施加影响,促使其能在比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保持与提高自己的情绪状态,具有自己调节的能力,以利发挥运动能力的心理过程。篮球专项心理训练还可以改进球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使队员团结一致向着统一的目标努力,保证了球队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二)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所需的心理品质, 克服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发运动员从事训练和比赛的良好动机。心理训练的任务是:促进和改善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智能力;适应能力,特别是比赛活动,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的兴奋状态;对完成技术动作有很好的自控能力;能调节和消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紧张状态;能在瞬间做出准确的时空判断和较好的“时机感”;有坚强的意志,在训练和比赛中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而努力。
(三)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培养篮球意志品质的方法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加大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程度的定向。培养篮球意志品质就要系统地增加难度与负荷来组织训练。实践证明,在训练和比赛中,教练可以根据情况,设定困难程度,既要增加困难的难度,又能使运动员感到只有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可能,只有经过了匆匆困难的磨练才能发展意志品质。关于意志品质培养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确定目标,持之以恒。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就应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正在训练中要和意志的培养联系起来。教练员则是通过周密的训练安排,要求运动员认真刻苦的去完成训练任务,有意识、有组织的培养运动员的意志。(2)提高难度,增加负荷。在训练中,教练员针对运动员意志品质培养的要求,有目的、具可行性提高练习的难度,包括外界环境、人为地设置障碍、疲劳状态、消极的情绪等,要求运动员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3)强化比赛因素,提高竞技意识。竞赛的对抗赋予了运动员相互间较量的意志磨练,以及球员对竞赛胜利的追求,都需要他们运用和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就要充分发挥发挥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利用比赛去动员他们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四)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1.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是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心理的不适应性,提高比赛自我调节能力,为比赛打好基础。教练员通过假想对手所要采用的战术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结合本方的战术和人员部署及队员之间的心里默契、可承受的心理负担的实际,来确定心里训练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出于优势地位,产生积极地心理影响,增加抵御对方心理压力的能力。
2.赛中心理训练
比赛场上的心理调节训练。在比赛中心理训练目的就是发展和维持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并根据比赛中双方心理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及调节手段。如在比赛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对方战术的变化、双方比分交替上升、比分落后太多等都会对运动员造成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针对队员内心的变化情况,并做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随时运用。这就需要进行长时期的心理训练,从而达到队员与教练员之间形成一种默契。
3.赛后心理训练
身体、技术、心理的全面恢复,比赛过后运动员的能量消耗过大,身体的能量供应也会出现不足的状况从而技战术的配合质量就会降低。所以,赛后的心理恢复是全方面的。仍然是要通过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结合队员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调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心理训练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使运动员具有提高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调整能力,挖掘心理潜力,为在训练和比赛中身体和技、战术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建议
1.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应遵循自觉自愿、重视个体差异、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根据训练、比赛的不同时期,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心理训练
2.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有针对性,并且心理训练必须与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李炽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极其训练[J].体育心理.2003.4.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有些家庭中,四世同堂,唯一的孩子有六个大人在关心照顾,难免会造成孩子在家庭中说一不二、唯我独大的情况。而在进入大学后,无论学校条件好坏,都要适应在大学校园中与同学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加之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网络心理问题、职业问题及经济问题等等,这对于很多刚刚离开父母羽翼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如果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处理不好这种种关系和问题,不能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境,让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长期下去,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及时疏导和帮助,很难想象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状态与心情来生活,更不要说学习了,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更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进而发展成精神疾患,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以上所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在刚入学的大学生中很普遍,但一直未能引起学校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问题未能得到充分的暴露,学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愿意公开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代社会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心理问题,将普通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以及错误认识,这种种问题的存在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致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愈演愈烈,甚至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学习,从而对其个人以及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2004年2月初大学生马加爵先后杀死大学同学四人事件;200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被同学用利器砍死,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最后酿成悲剧;2013年4月复旦大学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洋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还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鉴于大学生如此心理状况和现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浅显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积极思维,遇事能冷静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勇敢地面对压力,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寻求社会和外援帮助,学会疏导,让自己的恶劣情绪能找到一个出口宣泄,而不要积压在心理。
二、应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多开展能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目标就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把这种想法融入课堂,让老师在课堂中有意无意穿插心理健康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直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直接进行心理知识学习,针对其每个人自身的不同,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开设心理咨询间
对学生开放,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心理问题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一种心理过程,无需过多担心误解,让学生将压力有地方、有途径释放,并通过这些解决其心理的压力和不快,通过心理指导员的帮助和指导,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学习都将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大学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丰富校园文化实践等等,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些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便大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加强教师的心理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求高校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和学生作真诚地交流,坚持正面引导,主动接近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给他们关心和帮助,力求创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其学习、生活、未来的就业及婚恋等等,甚至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护士;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201-01
伴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护士的工作任务已经不再单单是打针、包扎、发药等基本的技能操作,现代护士的工作任务已经变得相对比较复杂,除了帮助病人进行恢复健康外,还要对健康的人进行日常护理,帮助其维护健康,繁多的工作就需要护士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以便更好的展开护理工作。
1 心理素质含义及其重要性
1.1 心理素质的含义 心理素质是个人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是记忆品质、思维品质、注意品质、意志品质等多种品质的高度凝结,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相比更具有内涵,意义也更加深刻。构成心理素质的要素包括很多,具体有辨别能力、认识能力、意志能力、品质道德、气质个性等各个方面。一个人的素质包含了很多种,心理素质只是人整体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大要素。人的心理素质时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在经过了后天的生活环境与各种教育的培养后慢慢步形起来的。与人其它素质相比,心理素质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1.2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影响人体健康。心理素质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了人自身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时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出现问题,则可间接的影响到认得身体健康。当人没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就会导致性格病态、情绪障碍、心理缺失,这些都是心因性疾病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原因。影响活动行为。心理素质从根本上来说是时人的一种思想意识的潜作用,心理素质的变化情况常常会在人脑中形成一定的意识,意识的反作用就能促使人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进行个人行动,如果个人心理素质不健康,就容易导致人进行错误的活动,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影响智力发展。心理素质包括了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个方面,个人智力的开发和利用关系着人今后的学习、事业发展情况,当心理素质出现问题时就会影响人大脑智力的发展,使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知识、人为品德受到制约,对个人的人生发展不利。
2 从多角度培养护士的心理素质
2.1 素质锻炼方面 心理素质的提高必须借助于人的实际锻炼,只有多投身于社会实践和日常工作中去,才能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充分锻炼。主观方面而言,护士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参加一些身体和心理上的锻炼活动,如:野外训练、登山运用、长短跑步等运动,不断地使自己的心理耐力得到加强。客观方面来说,医院在对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外,还需要对护士开展一些心理素质活动,如:知识讲座、心理游戏、紧急处理等集体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培养护士的实践活动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素质主要的还是在于护士对自己的训练拓展,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各种各样的锻炼,为心理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才能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
2.2 职业道德方面 护士要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提高护士心理素质的思想基础。让护士能够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护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意义,培养护士职业人员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以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着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来。其次,护士需要增强自己的职业理论知识,只有学习了与护士工作有关的知识后,才会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好的处理一些问题,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自己的心里素质也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护士所具备的职业知识主要包括了:护理学专业知识、心理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和医学道德修养等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存量,这样在调整自己的心情或者处理问题是就会运用自如。
2.3 心态调整方面 生活中充满了形形的人,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即每个人的情和特征都不一样。护士在面对不同的病人或者护理对象时,常常要面对很多不同的情况。有的人会很轻松与其进行沟通交流;有的人性格不好使得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有的人则会故意找事为难护士的工作。这些各种各样的人,对于护士而言都是一种综合考验,既考验了护士的应对能力,也考验了护士的心理素质,以及自身的处理事件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需要护士具备足够的调整能力,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能因为一件事情而影响到自己下面的工作。这就告诉护士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尤其是面对难以解决得事情时,更要耐心思考,争取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这样就能够在无形之中让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对于护士人员来说时工作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心理素质越强的护士,在工作当中就会很好的处理一些事情。因此,培养护士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从从方面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 谭自然.护理新概念与临床[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112.
篇7
关键词:歌唱表演;心理素质;构建
在歌唱表演中所出现的谨慎紧张、手足无措,甚至大脑一片空白的现象反映出演唱者的自信心不强或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致影响了演唱水平的正常发挥。大量的实践证明,演唱的成功与否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心理素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构建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歌唱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可见,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在歌唱表演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在声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而忽视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导致不少学生“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制约了学生演唱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广大声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把声乐技巧的训练与学生心理素质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声乐技术精湛、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演唱人才。
一、构建良好心理素质在歌唱表演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中我们得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到人的实践能力,歌唱实践也一样受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实践证明,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歌唱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能充分激发演唱者的表演欲望,准确把握演唱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自然流畅地完成整个演唱过程。相反,如果在演唱中出现高度紧张的心理,则会导致提气、气浮、高音不稳且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甚至出现破音,这必然造成表演者的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影响演唱效果。例如,一名抒情男高音上高音很方便,平时b2、Hight C都唱得很稳。但一次音乐会上,他演唱了一首艺术歌曲高音仅到g2,他却没站稳,刚唱到这个高音便匆匆而过,给人感觉他对这个高音难以胜任。同样还是这个演员,在另一次音乐会上与几个男高音演唱《今夜无人入睡》,在最后的高音b2上,唱得通透、明亮、松弛稳定,并延长了许多拍。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次这首有难度的咏叹调反而唱得比上次好,他回答说那是大家一起唱,人多底气足。“底气足”这个词充分说明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歌唱表演中是相当重要的。
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最佳发声状态是由良好的身体状态、技术状态和心理状态三部分组成。只要有一方面状态欠佳,歌唱就会受影响,而歌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是能否进入最佳状态的关键。因为“歌唱的乐器”长在演唱者身上,歌声是以人体为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乐器”的发挥。例如:有的学生自然条件很好,在课上能够掌握的技巧,如气息的控制、歌唱的位置、共鸣的运用、咬字、吐字的讲究等都很好。但在遇到考试、汇报、演出就会出现“怯场”现象。考场与考官、舞台与观众以及演出气氛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表现为心跳加速、口干舌燥、身体僵硬、两腿颤抖、气息上浮、用不上歌唱方法等,更有甚者,大脑一片空白,忘词跑调,与课上南辕北辙。即便是练得滚瓜烂熟的歌曲,一上场就接连“卡壳”,影响正常发挥。可见,怯场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使歌者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给歌者带来困难甚至失败,而且还会使歌者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并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除了掌握娴熟的演唱技巧外,歌唱者构建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整个演唱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影响歌唱心理素质构建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负担太重
有的歌者在演唱时杂念从生,怕出差错,怕丢面子;有的歌者在技术、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大歌;有的歌者演唱时“走神”,跳出所应表现的情与景,使歌声失去情感的真实性,变得苍白乏味,缺少艺术价值。这些都会使人产生过重的思想负担,造成歌者的高度紧张,使人的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表现为脸红、心跳加速,手脚出汗、身体僵化、思维呆滞等,这些状况的产生导致舞台表演失控。当然,紧张到非常强烈的程度时还会出现声音发抖,此时歌者无法控制口唇的肌肉,出现嘴唇不自觉地抖动,导致音准差、喉头不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使歌者不能发出有效的声音,以至破坏声音的自然流畅,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演唱效果不佳。
(二) 缺乏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
有些歌者在选择演唱曲目时缺乏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好高骜远,急于求成,一心想唱“大歌”,有深度的歌,在歌唱表演时挑选了勉强能胜任的高难度作品,甚至是力所不能及的作品。这样内心就会对此作品产生恐惧感,心里不踏实自然容易怯场。所以,歌者应该正确估量自身的能力,客观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选择作品切忌贪大求洋、冒险,一旦失败,还会带来长期的怯场心理。
(三)舞台经验不足
目前的声乐教学基本上是习惯于面对教师一个人练唱,在课堂里面对教师的练唱与舞台上面对听众的演唱,无论是环境氛围或是对心理产生的影响都明显不同。因为舞台上具有的灯光、音响、观众、舞台场面、演出气氛等在平时的课堂里是没有的,如果歌者没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控制与调节情绪、行为的能力较差,一上台便会打破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规律,出现心律加快、胸闷、气粗、尿频、出汗等现象。这就破坏了正常练习时多种机能协调一致的配合,使歌者无法正常发挥演唱水平。
(四)自信心不足
周小燕教授在《声乐基础》一书中说:“演唱者的自信心要比有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可见自信心在歌唱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错误地认为展现自己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一种美德。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在歌唱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两个考进学校时分数不分上下,嗓音条件与音乐素质也相差无几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师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学习,一个进步很快,另一个却进步甚微。这除了主观是否努力的因素外,更为关键的还是自信心的问题。因为前者有着较强的自信心,在学习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心理状态是“我要唱”“我能唱好”;而后者明显自信心不足,学习中采取消极的、被动的态度,心理状态则是“要我唱”“我唱不好”。
三、歌唱表演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
(一)集中注意力,减轻心理负担
集中注意力是歌唱表演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要想使自己在歌唱时全神贯注,在平时的训练中就应把所获得的种种技巧体验与心得融会在歌唱的潜意识里,再转化为潜能,使其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以此来支配自己进行歌唱表演创造,力求完美地把在准备过程中全部的表演设计,化为一种新的即兴的状态表演出来。这种歌唱表演就会使人感到酣畅淋漓、表情逼真,听者就会被歌唱表演所吸引,随歌者忧而忧,随歌者乐而乐,收到歌者与听者融为一体、心灵沟通的艺术效果。此外,在演唱中不要把听众当作检查者,要把听众当朋友,用歌声倾诉一种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和听众一起分享歌声所带来的震撼与乐趣,与听众是平等的关系。这样才能放松心情,忘我投入,尽情演绎,把演唱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要学会歌唱前的自我心理调整。在上台前,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慢慢进入到平时练声、练唱时的状态,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发声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要排除诸如“听众会喜欢我唱的歌吗?”“我会唱砸吗?”这些杂念,缓解心理压力。
(二)准确定位,选定合适的目标
在歌唱表演前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设定合适的艺术目标。如果目标设定过高,要想达到并没多大把握,使自己感到望而生畏,高不可攀,“期望”就会变成“失望”,必然会产生心理障碍。如果目标设定合适,让自己看到成功的希望,就等于为自己营造了一种最佳的歌唱表演心态,演唱起来既能调动最佳的情感状态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此,技能技巧在心理的把握上同样应该做到不要演唱那些超过自己发声能力范围的、难度较大的歌曲,演唱歌曲时,应给自己的嗓音留有充分的余地。因为平时掌握的发声技能技巧水平为十成,而演出时能用上七八成就不错了。
(三)主动积极实践,丰富舞台经验
在平时训练时应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除了演唱的作品是先易后难外,还可在初始阶段选择一些自己熟悉的人作为观众或在一些非正式场合进行演唱,慢慢的应积极主动参与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文艺活动或比赛,多熟悉舞台的环境及设备,如灯光、音响、乐队等。只有经过大量演出实践的磨练,经历无数次舞台实践的锤炼,才能不断积累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增强舞台感和驾驭舞台表现的能力,锻炼现场表演的心理素质,使自己逐渐适应演唱时的舞台气氛,提高成功率。
(四)提高歌唱记忆力,增强自信心
学习歌唱的整个过程是不断记忆的过程,记忆的好坏,对演唱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记忆,才能将歌唱的方法与艺术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不爱背诵歌词,而歌词背不下来熟练程度达不到“自动化”,在演唱中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歌唱。如果一边唱还一边想着下边应唱什么词,自然心理控制难以达到良好的状态,自信心也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阐明背会歌谱、唱熟歌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练习,增强音乐记忆力是培养声乐人才,提高素质的最基本一环。
更进一步说,学生不但要背熟歌词,还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内涵、风格特征等,并通过歌曲旋律与歌词情感的内在联系进行音乐记忆的训练。这样既领会了曲调的内涵,歌词也背下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增长了潜意识的音乐记忆本领,不断增强演唱的自信心。此时的歌唱就会达到一种正常的、情绪饱满的、有信心的状态,进而把自己所理解的歌曲内涵充分表达出来。可见,提高歌唱记忆力、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掌握精湛的歌唱技艺,真正做到心中有“底”,演唱时才会充满信心,镇定自如,使演唱达到最佳效果。
结语
在歌唱中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是影响歌者演唱水平正常发挥的极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广大声乐教师要高度重视。在注重提高学生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帮助、引导他们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着力提高他们的演唱心理素质,使他们充满自信,更顺利地走向舞台,更完美地进行歌唱表演。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02-105.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9-98.
篇8
安全心理学是以企业组织中“人一机一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是结合煤矿生产活动的特殊规律和安全生产的具体实践,研究煤矿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其研究对象是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和控制途径。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安全是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人是关键因素,要提高煤矿职工的素质和实现煤炭生产的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工业发达国家把安全教育培训看作是“安全的保证”,认为“在一切隐患中,无知是最大的隐患”,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扼制煤矿安全事故,必须要做好安全培训,加强职工的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发挥好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目前煤矿安全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工对安全培训的认识不够。职工把安全培训当成一项任务,不愿意主动参加安全培训,从内心比较抵制安全培训工作。
(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区队领导为完成工作任务替员工请假不参加培训,对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三)针对性差。安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对参加培训的人都采用同一模式。
(四)培训机构重培训任务不重培训结果。目前在大多煤矿企业内部只注重完成培训任务,应付上级检查,而不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只注重完成两年1次的复训任务,不注重日常的监督管理,缺乏培训转化氛围。
三、煤矿心理学如何应用到安全培训:
打开心门,宣泄不满。针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人前表露心声的职工,煤矿可以开设安全心理咨询室,配置“哈哈镜、胶皮人”等设施,设立安全心理咨询熱线,为员工提供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良好空间。在这里,前来安全心理咨询的员工可以说出心理的积怨、不满,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保证他们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生产中。首先从心理上让职工放松下来,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培训,掌握更好的知识技能。
卸下包袱,减轻压力。煤矿单位应将心理减负活动引入基层,每周对职工进行一次心理减负培训,可以邀请跟班干部、培训中心人员或者矿领导分别参与,组织员工开展安全心理减负活动。通过跟班干部和培训中心人员对员工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及耐心细致的引导,让员工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及时释放出来,缓解了心理压力,从而身心愉悦投入到工作当中。
疏导心理,抓潜意识。在实施心理疏导的同时,引导教育员工进行“自我身心调适”。井下艰苦的作业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从业人员的体能、精力和心理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可以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内部报纸、电视、网络,对员工进行“自我身心调适”教育,充分利用牌板、宣传栏、漫画、标语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班前话安全,班中抓安全,班后谈安全,让安全警钟在员工耳边长鸣。与此同时,应该从思想源头入手,开展心理疏导活动,理顺员工情绪,增强员工自律意识。可以让各区队在会议室贴“员工笑脸”照片,动员家属、子女为员工送《安全贺卡》等,对员工进行亲情教育。同时区队班组各项业务、工资公开上墙,使员工感受到了尊重。通过这些潜意识的培训模式,让员工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这样才能起到培训的真正作用。
四、提高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多数煤矿的事故发生缘自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由人的不安全思想和心理所支配。因此,要想通过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归根结底在于如何管控好员工的安全心理和安全素质。现阶段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被培训者的煤矿安全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只能对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技术等方面素质有益,忽视了安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煤矿生产的特殊性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培训方案,使安全心理素质和其它素质的培养共同作为培训基础。通过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越是在危险、负荷重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好就越会激发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信心增强,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就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处理好各种危险问题,保证安全生产。矿工的安全心理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使大家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它的应用在煤矿企业的重要性,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安全心理素质,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迅速果断地对井下不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用安全心理来指导,使其行为规范化,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五、结束语
培训可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只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前三个不可少,但都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险不乱,化险为夷,保证安全生产。因此,务必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运用心理学方法。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和素质,使员工能自觉的控制心理活动,遵章守纪,戒除自己的违章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安全培训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煤矿实际工作中运用安全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消除矿井“人”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事故发生率,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培训中发挥的作用,为煤炭企业的安全培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篇9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也是增强其在社会生存几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大学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衡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
1.1 智力、情绪、意志
首先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这些基本的 标准是完成大学生基本任务的前提,正常的智力是完成学业的基础,健康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健全的意志则是其实现追求目标的基础。
1.2 完整人格与自我评价
完整人格是指拥有健全的人格。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标准则是,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比较,不断地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改进自己,这一认识必须准确而客观,善于不断地完善自我。
1.3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阶段,从身体到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基本形成,对人际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评价一个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些偏紧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障碍性心理。从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2.1 过于自卑或自信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在走入高职院校前就比较自卑,经过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更加自卑。与之相对应,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由,我行我素,过于自信,对生活与学习的状况缺乏准确的评价,高估自身的实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失望,过于自信就会转成过于自卑,产生性格扭曲。
2.2 自我封闭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到家庭的熏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含蓄,不善于与人沟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孤傲的性格,独来独往的行为,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融入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其感情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情况,造成孤僻的性格与自我封闭的状况。
2.3 心理压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比以前学习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未来,来自家长都朝着本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造成其心理紧张,压抑,情绪低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3.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着教育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其心理素质的现状。制定完整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的特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学校,对社会、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挑战。
3.2 加强学习在专业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学习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分开的,而这是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二者的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采取适当的训练与改善其观察力,发展期记忆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不断塑造其心理素质。
3.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压力,对挫折缺乏准确的认识,缺乏果断、自觉、坚韧的意志,对挑战缺乏积极的心态,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坚强已知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活动中,从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4 让学生走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其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不断地启发其心智的发展,开阔视野,培养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一直,培养其在各种环境中的良好状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3.5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其心理素质教育,将其心理调适作为心理素质的重点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管理机制,正确评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素质;高校
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伴随在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少大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障碍,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其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面对一个个有着不同情感、不同需求、不同思想的学生,要做好教育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量的事实证明,辅导员如果心理素质不好,不但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到自身的健康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1.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影响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和近年来全国高校因为学生心理问题而出现的恶性事件,可以看出辅导员平时谈论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辅导员平时和学生的接触最为密切,所以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最大,其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大学生校园生活质量、高校德育质量以及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还关系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影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2.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与辅导员接触最多,交流最广,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有明显的示范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如果高校辅导员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能启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对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培养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1.提高辅导员的理论认识水平
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是最重要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的导师,首先需要建构好自身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树立起适应时代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并具备一定的思想工作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有效地辅导学生,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
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复杂、责任重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很难顺利地完成工作的。所以辅导员要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与学生交流,多理解、安慰和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实现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所以,辅导员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3.辅导员需注重培养与学生的情感
辅导员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就需要更好地了解、理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矛盾的根源和问题的性质,真正做到尊重事实,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然,辅导员就不能积极地开展工作,不能真正达到辅导学生的目的。
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辅导员的心理素质过硬,学生才能够健康地成长。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影响和带动整个大学生队伍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盛鹏飞.浅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要求[J].教育与现代化,2001,11(2):71-75.
[2]胡维芳.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青海民论研究,2007,19(2):175-177.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