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等数学课程定位及存在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本科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在工学、管理学等很多学科门类专业当中往往属于公共课程或者学科基础课程。所以高等数学课程的定位一般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为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服务。通过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让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基本的数学建模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就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工学专业中可以与后续专业课程的相关计算挂钩,在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中则可以与具体的经济数据、经济模型相挂钩,让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高等数学在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十分明确的。
但是在高等数学课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教材配套的问题,现在使用的教材和配套习题大部分还是传统的模式,很多内容没有与专业教育特点相挂钩,案例老旧没有更新。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上课只围绕教材进行教学,对专业教育中后续需要用到的高等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没有提及,专业的服务针对性不强,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水平能力基础较弱,很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往往在讲授一个内容的时候需要复习很多基础知识,导致授课进度受到影响。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往往因为教学内容多、难度大,重视了内容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将高等数学课程与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高等数学课程与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研究
根据独立学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对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以及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转变授课方式方法,提升教师能力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任课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又到了学校教书,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只是局限于原来老师怎么教学,现在就怎么教授给学生。任课教师只对上课的内容熟悉,但是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却了解不多,对于具体专业中哪些专业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的高等数学知识没有概念。因此在教师能力的提升方面就需要将专业课程体系与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相对接,要求高等数学任课教师了解所授课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要求,主动和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对接,积极掌握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以提升自身能力。同时要求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注意教学相长,将理论课堂教学变成互动课堂、讨论课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环节,改变一言堂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教材建设
篇2
【关键词】TBL;LBL;医学心理学;心理干预;教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07-02
【Abstract】Models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combined with 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 were applied in teaching medical intervention of Medical Psychology Programin for clinical medical five-year system stud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s could not only arouse medical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ut also develop their exploratory thinking and team cooperation spirit.
【Keywords】TBL;LBL;Medic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eaching
在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生面临着课程多,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少的现实问题,因此,部分学院会减少《医学心理学》总课时数,需要36学时以上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五年制教材往往被压缩到26甚至24学时,心理干预各论这一章节也从8学时以上被压缩到4学时,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调动学生对该章节的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讲授该章节的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临床能力,成了部分教师教学的难点。本学院的心理学教研室教师经过多次的探索,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1]这一模式适合这一特殊情况的教学,且具有教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模式的开展
1.1 准备阶段:教学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两学时的教师讲授,第二阶段为两学时的学生讨论。由于该章内容较多,故在课前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1)设计问题:对该章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十三节内容中的每一节均设计2-3个问题,问题涉及每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过程以及原理和过程之间的联系;(2)自主学习:把事先设计的30余个问题作为作业形式布置下去,作业布置的时间是课前两周,建议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答案可以从书上、图书馆及网络上去寻找,并说明这些问题及答案是第二次课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作业的答案只有最好、最系统、最具创新性之分,没有最正确之分;(3)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3个组,每组10名左右,每组选1-2位负责人,主要负责收集事先布置的作业的答案、主持和记录第二次课讨论的内容。
1.2 LBL阶段:LBL阶段由教师完成,主要系统讲述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建议LBL 阶段以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精讲每一种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联系,由于时间有限,有关每一种心理疗法的历史、人物和最新进展应布置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去阅读或寻找答案。
1.3 TBL阶段:TBL阶段为在教师的督导下由学生完成。尽管TBL阶段讨论的问题在LBL阶段教师已精讲过,但为了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独立思维的习惯,讨论前应说明教师的讲授及书上权威人物提出的每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及技能也有其缺陷,学生应在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和书上的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尽快走出绝对性认知阶段,促使其认知模式向迁移性认知、独立性认知和环境性认知阶段发展[4]。在具体操作中,每个学习小组围绕一些特定的心理治疗问题,从各个学科和不同方向共同探讨学习,对每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和技能展开广泛的讨论,总结理论与方法之间的联系,提出对每种心理疗法可能存在的缺陷及可能有效的改进方法,并探讨每种心理疗法的联系与异同,从而达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2]。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汇报表现、问题解答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评价,主要点评学生观点的创造性与系统性,而不是过多点评知识点的正确与否。
2 实施体会
TBL以设计好的问题为导向,避免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中问题过于分散,且TBL注重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因此,自2002年美国教育学家Michaelsen在PBL基础上创立TBL以来,该模式在西方医学教育中逐渐被推广运用。实施TBL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有关讨论内容方面的专家,但并不需要在团队工作程序中有指导一次成功TBL会议的经验和专门技能。另外,学生在团队工作中也不需要任何特别训练,因为在此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协作和使工作富有成效[1]。
我们教研室教师这几年把TBL与LBL结合起来,并应用于《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总的感受是该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像我们这种普通院校的临床专业多为五年制,课程繁多,《医学心理学》被认为是一些边缘课程,课时因而被大加压缩,这导致教师在每一章节教学时都感觉时间紧张,特别是在教授心理干预各论时,因为该章有十三节,描述了十三种心理干预方法,而课时仅为四学时,因此讲授该章时时间更为紧张。LBL结合TBL模式则能解决因完全运用PBL或TBL教学时教学时数大量增加的问题,解决目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课程时数过少的问题,又能调动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另外心理干预这一章节内容介于医学心理学理论与临床技能之间,TBL结合LBL能培养医学生初步的临床探索技能,提高以后进入临床时所需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总之,LBL结合TBL不仅因节省课时而适合于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还因该模式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成一项充满趣味和挑战的科学探索过程而适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该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营造了开放、自由、包容、合作的学习氛围,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认知性学习思维的转变和发展,让学生逐步接受书本或教师的某些知识是不确定的观点,让学生明白,权威并不是全知的,知识不再视为是确定的[3],这可能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相对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波涛,潘丽萍,梁红,等.TBL结合LBL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126-127.
[2] 莫明树,陈代娣,李熠,等.英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1-1072.
[3] 张婕琼.西方大学生认知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53.
篇3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刻
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改革太肤浅,照抄照搬的现象很多,没有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没有根据本学校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及实施模式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学生即将毕业的最后一年开展课程,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的贯穿高等教育始终,过于形式化。
(2)课程实施过于形式化
许多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行就业前的指导,照本宣科,学校在资金、技术方面没有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教学实施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所以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体系性、科学性,创新性。
(3)师资缺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基本都没有创业经验,师资安排也是各专业老师兼职,没有实现创业教育专业化,学校没有统一配置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弊端就是知识传授过程比较死板,不生动,学生兴趣不大,接受效果不佳。更加没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4)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结合不强
许多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关于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精神,管理等等的课程均开设,但是没有结合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没有挖掘所学专业中,可以进行创新创业的部分,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以及对本专业的兴趣。没有把本专业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很好的结合,形成体系。
(5)与企业联系不强,缺乏实践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地域原因,无法联系到成功的创业者为学生做讲座,鼓励创新创业。又有的院校即使有成功创业者为学生做创业指导,也是很单一,人员数量很少创业经历不能多样化。政府,企业支持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无法实现创业计划。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1)加强政府和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支持
政府应增加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应重新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聘请知名企业管理者和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制定当中,并能周期性的进行授课。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信心。
(2)增强师资
对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进行统一分配管理,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泪L会,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尽量多聘请一些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员,这样能使学生更加信服,并且有动力去创新创业,增强自信。树立创新创业品质。
(3)完善课程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学生自觉性不高,文化基础差,所以不能单单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建立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多开展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并把成绩纳入到课程评价当中,并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
(4)加强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子薄弱,对于纯理论的知识,不太容易接受消化,多举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40-02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明确要求。虽然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全面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逐年增多,重心也不断向高等院校扩展,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依旧是按照传统的教育实施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涵领会不到位,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滞后。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教育理念也相对滞后,表现在: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上,各高校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不少高校还没有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来看待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度比较低,往往只是将创新创业课程当作选修课程看待,导致学生应付了事,根本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涵。甚至还有一些高校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割裂开来理解,简单地认为创业教育只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应急措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就人才培养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论与实践、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等多层次全方位进行。但是当前,我国不少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只是安排了几门创新创业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往往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内容也相对陈旧,无法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简单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向往和热情,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师资力量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少相应的专业师资,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尤为短缺。很多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其本身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缺乏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缺少在科技创新、企业生产运营一线的工作经历,因此他们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往往是纸上谈兵,显得力不从心。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相对短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先行,重在实践。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只是把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建设理解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自身缺少对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投入和系统规划,没有形成校内与校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要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回归“本分”,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实践育人为途径,以创新创业能力达成为目标,统筹规划、分类建设、分类管理、协同共享。以学生为主导,项目为载体,联动共赢。通过科教协同、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技能训练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
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务处、科技处、学工处、校团委、各学院和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采取学期例会制度,负责规划及重大事项的决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运行和协调,并牵头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计划及相关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完善学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加大对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的奖励力度;研究出台科教协同育人的管理办法,等等。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大学本科四年的全过程,应按照“激培提引”四步骤循序渐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指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热情,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主要通过专业导论、专家讲座、企业调研等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指基本技能与理念的培训,面向学生开展创新技能和创业素质等专项培训。“提”指组织学生参与包括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引”指引导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如深度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高层次综合类创新创业大赛、校企协同综合创新设计开发等。
为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工程教育理念,实施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四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模式,构建“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及“创新创业实践”三个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面融合。在教育模式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优化教学设计,改革教学内容,探索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为抓手,加快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三)提升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是教师,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各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紧密围绕创新、创业主题,按照技术创新、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团队管理、财务投资、法律咨询、创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分类动态聘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方向引领和技术支持,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站在更高的科技前沿。另一方面,要加大师资队伍的内培外引,特别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定期组织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察学习、科研合作,将企业工程创新和企业生产运营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中;也可以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前来讲学,聘请校友和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辅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并邀请这些实务界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还可以通过设立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岗位来组建一支固定的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提升创新创业的教育水平。
(四)健全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的理念,加大校内外实践平台的建设投入,有计划地建设并依托学校的学生科协、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学院、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共建实验室、创客空间、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大学生科技园等,打造多学科、跨专业、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课内课外、理论与实践、教育引导与自我发展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科教协同,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发挥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的功能。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向学生开放,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要积极推进校企协同,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需求,专业培训与企业锻炼并举,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力,政策引导与绩效奖励兼顾。企业技术人员兼职学校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直接参与教学活动;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教学教授委员会成员,参与培养方案制订。要积极推进校地协同,使人才培养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各高校应主动融入地方发展,服务地方发展,推动地方发展,依靠地方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通过人才、科技、平台、项目的联动,与地方发展融为一体,合力共赢。
综上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全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推进过程中还会出现其他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持续研究改M。
【参考文献】
[1]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吴婕.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3]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
[4]李晓远.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I].科教导刊,2012(10)
[5]阮秀梅.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4)
[6]陶知翔,肖惠海.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篇5
Day 1 – Effective enterprise education 高效的双创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goals and theory 双创教育的目标和理论
Day 2 – Key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s 双创教育的重点理论
Activities to apply the key entrepreneurial concepts 在活动中应用这些理论
培训第一天的上午,由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兼NCEE课程中心副主任李一默教授对本次培训的宗旨和开班做了概况介绍,随后,由来自英国的罗宾.贝尔博士正式开始培训。在培训的一开始,贝尔博士为大家介绍了Bingo游戏,在全体参训人员的参与中,我们学习到一种生动又有趣的“破冰”教学法,可以在今后教学中,迅速促成团队成员的互相了解与团结。
随后,培训进入到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教学法中。在这一部分,贝尔博士针对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甚至教师常出现的对于管理与创新创业思维方法的混淆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游戏教学法——“understanding the picture”。该教学法的使用方法是,先给予团队成员一副拼图,让大家限时完成,在拼图的过程中,逐一撤掉组员,将撤掉的组员派入另外一项任务,即用随机挑选的布块拼组一个作品。这个游戏教学法,非常形象,并且深刻的让我们明白,管理思维就像拼图,重点在于将足够的资源合理安排,而创新创业思维,更多是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发挥创造力,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和资源的变化,来完成自己的项目。
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的“棉花糖”——产品设计,准备演讲,撰写报告。从棉花糖游戏中给我们的5点启示,都能很好的运用其中。先将事情做成,然后再将事情做好;走向目标的道路有很多条,试着打破常规, 目标导向,围绕着核心的目标,在操作中找到解决方案。
5月15日上午的培训由四部分构成,详细探索双创核心能力以及培养这些能力要应用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首先,由包头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一默老师为大家讲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构成、创业教育的变迁、NCEE(CHINA)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做出的努力、创新创业生态构成以及专业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对比,通过这一环节,帮助我们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其次,罗宾.贝尔博士讲述了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和我们一起探讨特质、类型和创业者,不要产生创业者是“特殊”的人的想法,在创新创业教学时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视为有潜力的创业者,鼓励学生去理解在他们整个工作生涯中都可以考虑成为一名创业者(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们可以做一名连续创业者)。在这个环节我们分享了自己知道的创业者的事例,与其他培训老师分享自己对创业者的了解。
创业包含一系列小的决策和风险,老师和我们一起论证回顾了管理风险的重要性。而曲别针活动为我们说明的是什么是创造力,在小组中鼓励发掘创造力的概念,打破创造性思维的“障碍”,鼓励大家去寻找曲别针能够干什么,实现什么功能,一体创建一个“总列表”,这个活动为我们揭示的是创新的理解与应用,创新不是复制已有的商业模式而是寻求不同的做事方法以及如何改进已有想法。
篇6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行动学习;激发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14?04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创新和创业教育,它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另一种理解则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它是创业教育的一个子集,目的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传授给学生利用和抓住商机的技能并鼓励学生基于创新创建企业。2012年3月,教育部就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发出通知,对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大力支持。2012年8月1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该要求指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该要求为中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详细指南。但并未涉及“创新创业”这一创业教育的子领域。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本文拟基于行动学习理论构建一个树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介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4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成果。
一、行动学习理论介绍
毋庸置疑,在必要的理论传授之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实操性”,诸如机会识别、商业计划等重要教学环节必须结合实践方可使学生领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以管理培训中流行的行动学习法作为指导思想。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又称“干中学”, 是英国学者Reg Ravens教授提出的。该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参加业务拓展团队、参与项目攻关小组,或者在比自己高好几等级的卓越领导者身边工作等,来发展他们的领导能力,从而协助组织对变化做出更有效的反应。行动学习建立在反思与行动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模式,是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创造性研究解决问题和实际行动四位一体的方法。包括4个层面:
第一,行动学习是一小组人共同解决组织实际存在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行动学习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也关注小组成员的学习发展以及整个组织的进步。
第二,行动学习是一个从自己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行动学习的关键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潜能,在真正“做”的过程中,这个潜能会在行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三,行动学习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保证小组成员能够在高效的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行动学习的力量来源于小组成
员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互质疑和在行动基础上的深刻反思。因此,行动学习可以表述为以下公式:
AL=P+Q+R+I
AL(Action Learning):行动学习
P(Programmed Knowledge):程式化的知识
Q (Questions):质疑(问有洞察性的问题)
R (Reflection):反思
I(Implementation):执行
即:行动学习=程式化的知识+质疑+反思+执行
行动学习是建立在对团队成员所积累经验的激发和重新诠释的行为上。
在过去,对商学院来说,只有书本的内容才是至高无上的。商学院总是双手合十地祈祷他们的学员回到各自工作中后实践行动会自然产生。这就像过去那种往空中射箭的理论:尽力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①你就可能射中点什么。但是在今天,这套说法就不太合时宜了。
行动学习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成立小组。
(2)确立目标。学习小组要确立目标,并就此达成共识。目标要立足长远、从个人、团队及组织的三方立场出发。
(3)制定战略。行动战略的制订和产生也要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交流和深思熟虑。
(4)采取行动。在学习小组聚会前后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合作或者独立工作,收集相关信息,搜寻支持要素,执行经由小组议定的行动战略。
(5)展示讲解。小组成员反复聚会、研讨、学习、行动,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或者又有新的指导方案被提出为止。
(6)点评建议。在小组举行研讨会期间,教师可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打断小组会议,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借以帮助他们澄清问题,并寻找更佳的途径,使得团队行动表现得更好
(7)工作循环。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召集会议,讨论进展情况、吸取经验教训、审议下一步工作。
行动学习法如果被有效运用,可以减少学生由学习创新创业到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可对团队成员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产生富有创意的创新创业解决方案,增加组织凝聚力。
二、基于行动学习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更要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这是因为,创新创业区别于一般创业,是基于创新而创业,特别是基于技术创新去创业,这就要求创业者对所从事的领域具有深刻的理解。从这种角度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更应该是更加接近技术创新的工科学生,他们较经济、管理等商科专业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时相对具有优势。
关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检验一直存在争论,有很多社会人士会否认中国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毕业后立即转化为创业者的影响较小。是否能用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这种指标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呢?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创新创业者产生,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创建,但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刚一毕业就去盲目创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还太缺少职业训练,太缺乏企业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尚不具备领导一个基于创新的商业团队的能力,不仅如此,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同学对机会的判断并不是基于深思熟虑的调研,而是基于一时的冲动。这种情况下,鼓励大学生盲目基于创新去创业,只会增加更多的“无谓的死亡”的创新创业案例。
尽管如此,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希望培育出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者,唯如此,才能最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但这需要较长时间来检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学者们的研究已经证明,创业是可教的,大多数成功创业是可复制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植入创新的基因,培养其识别和利用商机的能力,使得训练有素的大学生在商机来临时可以敏锐发现并能成功利用。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真谛所在。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激发和培育创新创业精神。②培养创新创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应是全体在校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学应该在对全校学生进行普及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对于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学生开展层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就要求大学建立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①激发培育体系;②课程体系;③实践体系。此外,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尚不成熟,对于高等学校而言,还需要一个制度层面的体系即政策体系,来保证上述三个体系的正常运转。
我们把上述体系称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根须,旨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撑,为激发培育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提供政策环境,包括学分制度、第二学位等制度体系。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导环节,包括为新生提供创业讲座,组织创业大赛,激发和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旨在为渴望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的专业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不仅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创意的产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还能最终促使创新创业者产生。
树状体系的形象之处在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果实。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目标。高等教育应当不能容忍培养的学生只会机械地做事,只在八小时内做事,甚至八小时内只做3~5个小时的事。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创新创业精神的启蒙(如果中学未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启蒙)和进一步的教育。因此,第一个层次的创业教育要规模较大,要能够足以形成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目前,创新创业精神的激发培育体系大多由高校的团委或者专设的创新创业中心负责。
与之相对应,使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具有创业技能是第二层次的目标,如果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培育出创业者的话,怎么说都不能算成功。成为创业者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这就需要认真建立课程体系,为有创业意图的同学提供所需的创业知识和训练。
在树状体系的最上层,对于有强烈创业倾向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这不仅仅是为了内化学生在第二层次所习得的技能,还是为了借用实践的力量来检验学生的创意。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足以为未来的创业活动做好知识、技能和心理上的准备。在创业实践教育中,如果创意可行,那么最终成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这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中心TIPs项目的核心理念所在,该项目毕业的学生超过一半都创办或者是合伙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最为成功的毕业生曾在毕业时获得20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目前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同样在这个层面上作出了实际行动。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建教授开设的《创办新企业》选修课程以“培养未来的企业家,为有创业机会和能力的同学提供孵化机会,让同学们在创业导师和创业扶持基金的支持下,创办和发展新企业,追逐创业梦想”为目标,该课程面向清华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选修该课程需要通过导师组的面试,学生被要求已经开始创业或者已经有完整的商业计划和初步经营的团队,已成立公司的学生将被优先录取。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之树的果实,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也呈现出层次性。在树的下层,所结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他们可以暂不具有创新创业的技能,但创新创业精神可以促进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为雇主工作。中间层次的果实是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他们也并不需要一毕业就去开办企业,而是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寻找创新创业机会。最上层的果实是耀眼的创新创业未来之星,凭借其独特的创新创业能力,他们有可能在毕业后甚至尚未毕业时就开办自己的企业。
不同的高等学校在体制特点、历史积淀、专业特色和学生层次方面都会有所差异,必然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例如,高职高专类的学校倾向于学生做生存型创业,这类创业成功率高,需要的投资较少,一般家庭即可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而重点大学特别是985、211高校则倾向于学生从事机会型创业(例如技术创业),这类创业需要学生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能力,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很多高校的财力都做不到为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提供资助。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以及对种子项目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可以为该类项目提供后期资助。
层层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为不同类型的大学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创新创业教育组合。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自己的政策体系,将精力和财力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配在某些特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本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树清晰地描述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层次,有利于各个高校针对自身情况构建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一个本科院校的实践案例
2010年,我校(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获得了名称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的省级教改项目立项,然后即开始了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与设计。作为一个拥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生1万、拥有30多个本科专业、几乎全部专业在各省都以高于一本线30分录取学生且一次就业率几乎达到100%的本科院校,必须兼顾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不可冲淡专业教育,而要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我校的创业教育必须走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道路,其目的不是鼓励学生毕业后就直接创业从而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率的目的,而是要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夯实创新创业的技能,在其潜意识中为其注入创新创业的基因,从而使其在机会来临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创业决策和行动。
然而,我校的改革是渐进性的。除了延续过去的培育创业精神的做法(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活动和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或者创业教育专家做讲座)之外,我们还探索一些新方法。最初的实践开始于2009年6月工商管理专业实习项目。由于当时学校并未开设创业相关课程,我们设计了为真实存在的创新型企业完成商业计划书为任务的实习项目。我们觉得这样的实习项目会有利于学生对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误打误撞,竟然应用了行动学习的原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之后,学校开设了8学时的《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导论》选修课程,该课程面向大三全体学生,首次开课选修学生人数竟然达到了1122人,以后每年选修人数都在600-700人之间。进一步,我们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材,该教材还被列入到东北大学“十二五”规划教材之列。
2010以后,我们将行动学习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由我校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实施的SCIP项目就是对行动学习的一项应用。该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它包括四个环节:收集资料并撰写一个创业故事(Story);进一步,将创业故事编写一个创业案例(Case);选择一个行业做行业分析研究报告(industry);最后制定一份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所有故事和案例来自在深圳股票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创新型公司。研究所从应聘的90名学生中,优选了31名学生成为第一批SCIP项目的参与者,学生在研究所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四个环节的任务,他们通过行动学习在信息收集和分析、行业认知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则仍然坚持2009年的实习方式,并不断进行改进,到如今,该实习的前端实现了和《创业管理》课程的对接,后端则实现了与商业计划路演比赛的对接。在《创业管理》课程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四周的全职实习,在此期间,学生团队被要求完成7项具体任务:创业故事,环境和行业分析报告,市场与竞争分析报告,商业模式分析与诊断报告,企业战略与发展规划的论证报告,财务预测和估值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并最终形成一份真实存在的创新型企业的商业计划。实习结束后,所有团队参加本校组织的商业计划路演比赛。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判包括三部分:由风险投资家担当评委对学生的商业计划进行评判,由企业家担任嘉宾在路演现场对学生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价,由导师组对学生的商业计划的规范性做出评判。综合上述三部分评判成绩,最终完成对学生的考核。其实,当学生顺利完成该项目时,考核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学生在完成实习之后,大都体会到了极大的成就感,应对未来就业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该实习项目作为我校承担的河北省省级教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不仅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而且还在周边城市的高校得到认可和推广。
篇7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创业 教育机制
一、引言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工作已开展了很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速放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解决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变得尤其重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强调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政策导向。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如何发挥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作用,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一)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部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很多毕业生在高校受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创新创业的比率非常低,而选择创新创业的毕业生中,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缺失。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高校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不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近些年,世界各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实施了,且这些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行情,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新速度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实践、针对性强,因此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都领先于我国。
三、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很多高校一方面强调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只是简单的开设几门课程,更多的像是在走个过场。且目前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时间滞后,没有连贯性,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导致出现脱节现象,不能很好的适应毕业生创新创业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设不能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论理解浅薄,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缺乏一个实用的效果。很难达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后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很多高校也实行了理论+实践的方式,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局限于理论教学+大学生创业园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局限于校内,且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园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创新的思想,存在着比较混乱的现象。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落后,不能适应时展步伐。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日趋成熟,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各行各业的问题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四、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一)转变传统思想,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密切配合的教育,需要三者有机融合,但受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并未能将三者融合的体系构建完善,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必须借助于互联网思维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政府、高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互联网在线联动平台,以政府为主要引导,以学校作为主要落实单位,以企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导向,通过互联网,将三者融合起来,实现信息共享、信息互通,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能够及时掌握更加准确的企业现状,企业能够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更加清楚的发现问题,更快的解决问题。
(二)以互联网的思维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本身还局限在领域内部,理念较为落后,对创新性的束缚很大,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性的培养需转变传统思维,着眼于跨界融合,将传统的思考问题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的思维进行思考,并通过互联网强化“连接人和服务”,将人和服务两个不同的对象通过互联网思维紧密结合,实现人和服务的双在线化。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以新技术、新思维推动创新,最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总结
随着互利网时代的到来,“互利网+”背景下人们接收和反馈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将互利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互利网+”背景下,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得到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马成成.论高校创业教育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耦合[J].教育与职业,2014,(12).
[2]姚王信,郭蓉.闫哓燕.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机制与路径――基于“创新创业创智创富”情境的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3]赵志军.“三创”教育体系化构建:意义、逻辑基点及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艾军,邹金成,罗二平,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创新创业体系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进作用,每年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都在增加,入学的学生逐年增加,但是同样输出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工作岗位的数量没有得到补充,这就导致学生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这样就需要学生经历创新创业教育,在毕业之后能够自主创业创新获取人生道路上的成功。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相比传统模式下的教育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帮助更大,学生更多的是被赋予适应社会和创新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去获得一个安逸的工作机会,工作机会是靠自己学习后努力争取的。学生的成长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社会上,这种教育手法和模式对学生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
二广泛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方面,教育体系不成熟。各类高职院校响应国家的号召,鼓励学生参加到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大潮中来,但是由于他们在高校接触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没有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能够让学生完全认识创新创业的内容,他们往往缺少成套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大多数的院校往往局限于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认识等,这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欠缺。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已经开始提出建设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但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培育学生的能力手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缺少专业性的导师队伍,学生虽然接受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还没有接受更为专业的实际操作培训,在实践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对措施
第一,改革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实践操作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中考虑到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当地在课堂中增加市场营销专业和创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将商务沟通技巧、创业机会和能力等一些相关的课程纳入为基础课程,提升学生对这些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外需要学生主动地学习一些关于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合作、企业法律、企业员工培养等方面的书籍,从侧面对其进行培养。第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学生如果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但是却缺少创业精神,那对于学校来说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学校应该逐步地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学生作为未来创新创业的主体,他必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身具备的创业能力。在课程的设计中要增加一些内容,包括创新精神培养、自信精神培养、勇于面对困难的态度培养。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参与创新创业才是教育体系的成功。第三,提供学生实践平台。在开展理论教学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理论知识,就需要在学生课后或者假期等时间提供一个可以实践的平台,可以是开展一些创业街区的商业点子创作,或者是进行一些创业计划书的书写,还可以是通过课余时间创立一些小型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先感受创业的氛围。
总之,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变得非常重要,在未来它将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强力支柱。
作者:白露 单位: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敏.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7(4)
[2]李扬.对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分析[J].才智,2016(35)
[3]仝焕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2016
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适应,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期国家建设所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1]。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足于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纲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中,有效的课程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具体的创新技巧和方法,把握好身边有限的创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质量。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较多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入学校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范畴,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为紧张,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课程展开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在实训室里实训实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都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联。在此背景下,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当前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园”或“创业一条街”,以期通过提供便利的实体创业场地,由此为学生打造创业的“孵化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并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仅仅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亦未能得到明确。比如说,从2009年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虽然要求各专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安排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往往名不符实,而且通常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一部分内容或者挪移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空泛化”的特点,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而且是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安排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与传统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了够用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同步创新。
2010年5月,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师申报和学校评审,当年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创新制作》与《会计分岗模拟》等四门课程立项为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并分别给与1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支持。浙江商职院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11月,学校将于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组织验收。四门课程经验收合格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除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常规内容之外,这四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通过大量的创新思维故事和经典思维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具有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创办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全方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会计分岗位模拟》课程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中小型企业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述企业理财业务、会计账务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的新经验、新情况,尽量从浙江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规划现代企业理财活动、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及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证帐表处理、阅读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财务评价、企业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建议、通胀条件下企业存货模式决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程序、中小企业股票投资跟踪分析、紧缩环境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和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八项工作任务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调查、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理论知识。
《电子创新制作》课程结合应用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着重了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按“工程感知—理解与贯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的渐进过程,将课程内容分入门、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化。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了9个教学项目配套的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器件清单、软件程序流程图、源程序、制作成品外观图、关键部件外观图以及必要的机械结构图、加工图、装配图文件和实物等,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效果倍增。 转贴于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积极为学生搭建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咨询、网上讨论的实时与交互式教学平台。课程通过网站积累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为师生共同提供最新社会动态与市场资讯,使学校与社会形成零距离接触。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负责人开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博客,方便校内外学生在线访问学习,收集了大量创业案例、形势与政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2011年,在学校的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初步形成15个班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资料迁移至到网络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同时,课程教学人员又开发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如协会活动分享、第二课堂等栏目,为师生在课后的交流创造了更方便快捷的路径。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教材建设、教学课件、习题思考、创新案例、创新作品、互动空间、在线答疑等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建立创新思维QQ群,每学期建立一组QQ群,实名注册(组别、专业和姓名),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确立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空泛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纠正。
(一)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绩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然而,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上已经出版发行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行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开展教学。比如,浙江商职院目前的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中仅有《创新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其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已出版发行,其他三门课程都使用讲义形式的教材辅助教学;其二,各课程教师编写的讲义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建设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辐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一方面没有能够及时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驱动力量,比如将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安排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未能主动地向其他课程进行辐射,实现成果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篇10
广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斯坦福大学教授、工程学院院长特曼的创业型大学建设实践。1947 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为MBA 学生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则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改革开放,自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以后,我国高校进行了不同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划分为自发性探索阶段、多元探索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二十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引领创新创业文化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存在一些认识模糊化、教育形式化、评价单一化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把创新创业视为不务正业的无奈之举,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 把创新创业等同于地摊式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主义严重; 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培训,简单化倾向明显; 把创新创业理解为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狭隘化倾向严重等误区。此外,有些高校创业课程扎堆开课、创业讲座频繁进校园、创业比赛层出不穷,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却并不明显,甚至还影响了正常的专业教育; 有些高校把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组建团队、开办公司作为自己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广泛宣传,从而弱化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 甚至有些地方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工厂的名义,谋取房地产经济利益。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大家对于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并不一致,对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没有达成共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高度,全面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从而在认识高度、理解深度、把握精度上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意蕴
创新创业教育从语义学角度看,有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关键词,从其源头看,是来自于不同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概念在新时代不同程度的融合。创业教育最早由西方学者柯林博尔提出,并在1989 年面向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后形成广泛影响,它主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创业教育进入我国以后,与我国传统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理念相融合,早期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培养人生志在创业的教育,就是构建合理人生的教育,或者说是提高人生质量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青少年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创新教育最早是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首先出现在学者的研究中,创新引领创业、创业促进创新,创业与创新密不可分,相互需要。曹胜利等在《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2010 年5月4 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整体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该文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
回顾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上的变化,我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概念上的融合和内涵上的丰富,其基本内涵需要从三个视角来认识,即从微观视角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新层次,其着重通过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为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培训和指导; 从中观视角看,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新拓展,其着重通过知识传授和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从宏观视角看,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求教育理念的更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可以称之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生力军。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有着本质特征上的不同,是传统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时代的新发展。从教育目的讲,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培养直面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从教育主体讲,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自我成才为教育手段; 从教育模式讲,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多元化实践育人; 从教育评价讲,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由此,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意味着高校在三个方面的转变,即在办学观念上从学科为本转变为学生为本; 在教育内容上从重在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 在培养模式上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且教学相长。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质上必然要求高校深化综合改革,这也正是《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的意蕴所在。笔者认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专业教育是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社会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是为社会上某一职业培育专门人才的教育。就高等教育来说,专业教育是按照学科、专业分类进行的一种教育。由此观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升级,创新创业教育应该融入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之中,专业教育也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而更具活力。一方面,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只能停留在提供谋生技能的层面; 另一方面,没有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就容易与社会脱节,其成果也可能无法得到高效的转化。
2.面向全体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所以其教育对象必然是有教无类,即所有的受教育者全体学生。与此相对,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特别是从事狭义上创业活动的人毕竟不是学生的全部,从施教者高校的角度,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品质,实施个性化培养,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面向全体和分类施教是相互统一的,不能因为能够直接从事创业活动的是少数而忽视面上的教育,也不能只注重面上教育而不注重发现、关注、培养具有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潜质的学生的教育,其基本原则应该是顾及大多数、关注少数、扶持极少数。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一个过程,大学生创业并非独指在校生创业,在校生与毕业生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休学创业只能是一种政策许可,而不应、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3.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目的是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但创新和创业各有内涵、互为影响,一方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引领创业,没有创新的创业活动,只能是低端的、地摊式的谋生活动; 另一方面,创业是创新的深化、创业促进创新,没有创业活动,创新的成果难以转化,所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首要的是创新教育。由于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天然的创新属性和特质,创新教育也更容易深入并取得成效。其次,创业教育要以创新教育为前提,创业者要有创新的功夫,过于强调创业教育而忽视创新教育这个前提,只能停留在创业就业的层面,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要求不相吻合,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容易陷入急功近利的困境。
4.高校主导与开放参与的关系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的特征,单独依靠高校自身是较难取得教育成效的,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构建起高校主导、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人才。此外,相较于在校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才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系统,高校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关键在于深化自身内部改革; 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其关键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保障; 企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关键在于企业作为创新创业的前沿,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
鉴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在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加以推进和深化。
1.强化顶层设计,理顺高校内部体制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个生态系统,从高校内部关系看,尽管各类高校内设机构存在差异,但大多涉及教学、科研、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研究院、创业园等多个基层单位; 从高校外部关系看,涉及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等多个参与主体。这从根本上要求高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理顺高校内部体制机制,成立校级层面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主体,适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等校内综合协调实体机构,推进具体工作,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前提和基础。
2.强调协同育人,整合多元办学力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多元办学力量协同育人。一是政校协同。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整合创新创业社会资源,政府既有内在责任也有外在动力和强大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和政府良性互动,在办学自主权、创新创业政策、实践基地、扶持资金等方面形成合力,共谋发展。二是校企协同。企业本身具有创新创业的内在需要,也是创新主体,还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这就需要企业和高校加强联系,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三是校研协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技术转移机制实现高校创新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教研相长的长效机制。四是校际协同。校际协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着力推进校际间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鼓励大学生跨校、跨区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
3.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将专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目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按考分和社会评价去选择高校及其专业,考试院按考分及志愿向高校投放考生档案。其实,考分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素质,学生也未必了解自身的天赋、特长,在志愿选择中有一定盲目性。进入高校后,学校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借助现代测量工具,引导学生二次合理选择专业。二是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课程体系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把针对全体学生的面上教育与针对特定对象的个性化培养相结合,考虑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面向有兴趣和潜质学生的选修课以及针对具备创业基本条件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三是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要发挥互联网时代优势,探索启发式、探究性、小班化教学模式,着力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四是管理制度改革。要改进学生学业评价办法,促进考试考核向过程考核以及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探索成果导向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创新成果、创业或休学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等,为有创业基础和潜力的学生提供宽容的成长环境。
4.凝聚各方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一是走出去,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加强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体验创业过程,并加强职业指导师、规划师以及KAB、GYB、SYB、IYB、创业模拟实训等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请进来,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投资家、企业家、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国家级创业培训导师作为兼职教师进行相关案例教学; 三是允许确有所长的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以此积累教学资源和创新创业经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促进校内外、海内外、专兼职、学界和产业界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结合,进而形成一支学术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5.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平台建设
多层次的实践平台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的基础。一是模拟平台建设,可以考虑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梦工场等,通过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新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实战平台建设。实战平台一方面是在传统政产学研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实训基地; 另一方面是联合地方政府、社会资本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园等新业态孵化器,完善设施功能,扶持优秀学生创办的企业成长壮大。三是交流平台建设。一个好创意是一个网络,也是一个群体,最具创意的人往往拥有广泛的社交网络,要通过建设创新创业联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搭建起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广泛交流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交流场所,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好创意的产生。
- 上一篇:中医体质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 下一篇: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