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阐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分析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心理素质是培养高尚思想情操的基础,也是具备高水平文化素质的基本保障。
1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可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
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挫折与冲突,如果不具备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形成心理疾患,造成人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这样即使他的智商再高、创造能力再强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处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开始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期,心理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而我们过去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使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所以在高等教育中要弥补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人格优化,以增强大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
1.2 可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维持有效的智能活动,更好的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随着大学教育向学生自主型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同时,这种学习模式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要素的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想象,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是难以完成自主型教育、能动性学习任务的。只有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才能增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3 可满足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需要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 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 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 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 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 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
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 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
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3.3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网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
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 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要充分注意教师及学校员工的人格表率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的情绪、兴趣、情感、态度等心理状况与教师的表现紧密相关,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产生暗示、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恪守师德,为人师表,切忌以消极的心态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强教师、辅导员等学校员工的心理修养,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教师及辅导员等学校员工开设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铁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光明日报,2006-05-21
篇2
走进这些学校,学生上课睡觉、说话嬉闹,随处可见。课后不做作业;自习时间,上网聊天。若正常考试,大部分人难以及格。而这些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无视学生的实际状况,强行要求学生考试不及格率不能超过10%—20%。否则,授课教师不得阅卷,美其名曰“考教分离”。即便如此,补考时只要学生交了补考费就能及格;毕业时只要交了学费,就能拿到毕业证。原本“考教分离”是为了规范考试,统一考察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水平,防止授课教师弄虚作假。而在这些学校,“考教分离”成了教学管理人员弄虚作假的托词。
甚至,个别民办院校没有校舍,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与专业课相适应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场所,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能请到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实习实训时,临时找一个校外机构而代之,或者不分专业送到工厂顶岗劳动,或者由学生自找门路自行实习。有的还把学生交给中介公司,成批送往工厂劳动,自己一方面获取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另一方面再从学生的工资中扣取管理费。分析原因,一是国家每年扩招,使大量高考中的低端学生涌入大学,为学校组织教学和教师施教造成困难;二是一些学校的校长、私立院校的老板,试图保持较高的及格率和毕业率,以彰显自己的办学水平,以利于来年招生;三是一些授课教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及格率,以利于来年再聘;四是组织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授课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不爱学,或者学后难以理解和记忆;五是一些私立院校的老板为了节约开支,不愿投资购置教学设备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六是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对应聘人员学历文凭的要求越来越高;七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力或者不作为,对一些非法行径听之任之。这些融合到一起,导致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
二、提升大学生教学质量措施
2011年7月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无疑要求各高校的校长、院长及广大教师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下面,结合作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设想。要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一个觉悟高、作风正、忠诚教育事业的领导班子和一支素质高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班子。常言道,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教育方针、政策和路线是国家制定的,但是是否执行,就由学校的领导说了算。好的领导,可以聘请好的教师,制定好的规章制度,保障整个教学环节正常运行。否则,见利忘义,把学生当劳力出卖,自己赚钱,甚至“倒卖”文凭“,倒卖”学校,非法集资,从中牟利。好的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他会认真备课上课,认真管理,会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转;否则,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职业道德抛之九霄云外。至于规章制度,是学校法律。有了健全的规章制度,所有的事务有章可循。这样,就会对一些非常规的操作起到制约作用。至于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它决定办学的层次和模式,决定整个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专业,结合学生的层次和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负起责任,加强巡查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尤其要依法治理那些内外勾结倒卖文凭、以实习为幌子把学生作为劳力出卖以及非法集资或者倒卖学校的行径。作为教师,要以国家教育方针为准则,本着对党对国家对学生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国家有关教育的法令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做好本职工作,坚决抵制一切有损于教育教学的人和事,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众所周知,高职和三本院校是在一本和二本招生录取之后才能录取,留下的无疑是高考中的低端生。其中很多人在中学时期不爱学习,调皮捣蛋。这些人参加高考,有的是为家长所迫,有的是为混一张文凭毕业后找一份工作,有的是走投无路别无选择,也有的是因为年龄小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等等。共同点,高考分数低,基础差。然而这类学生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因此,也必须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这除了正面说教之外,还应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根据专业特点、学生水平和心理状况,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分配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除了正面的“思想品德”课之外,可增设音乐、文艺、美术、古典文学、诗词鉴赏或者诗歌创作类课程。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上,有些纳入教学计划,有些可作为课外选修课,有些可采用讲座方式,或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使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贯穿于学生三年或四年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利于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校园气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多种素质修养的技能型人才。
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它可以使学生抒感,驱散忧郁,解除烦恼,鼓起勇气;美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领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给学生一种美的追求和向往。古典文学,尤其是我国的古典文学和诗词,包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哲理。它传承几千年,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和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组织学生学习,可向学生传授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使学生学习怎样为人处世,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从而树立起健康向上的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与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机械电子类的课程相比,该类课程相对容易学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也就有助于消除学生对学习恐惧和厌倦的思想,弥补这类学生在中学时期学习上的不足。
篇3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教育;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我国不少高校还存在着重专业能力轻心理健康的问题,这就极易让大学生群体在学业和工作面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当中,能帮他们树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价值追求和平和健康的心理,对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大有裨益。
1当今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偏差
21世纪以来,我国愈加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把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培育当做重中之重。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科学化和系统化。一方面,许多高校开始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唯分数论的人才教育理念,开始针对社会需求和岗位实际,培养更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够经常跨专业交流,使其视野更加开阔,社会适应力更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在培养综合型人才方面有了显著成效,也积攒了许多经验,但是不少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还存有诸多缺陷。譬如说,一些高校过于注重专业能力,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毕业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从实际看,“三观”尚未最终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心理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出现诸多波折。归纳起来,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偏差,大体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在心理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诸多偏差
对很多高校来讲,为了赢得更多的优质生源和社会影响力,其会把就业率当做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课程安排或是对学生的培育,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和提升就业率这一目标。在这一方面的侧重,必然会厚此薄彼,让其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甚至还有一些高校会错误认为,心理素质无关专业知识,更无关将来的就业,因此便觉得可有可无,甚至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而很多大学生读大学的目的也很“纯粹”,那就是学专业、拿文凭、找工作,这种功利的求学目的,会使得很多大学生很少会重视自己的心理素质,也不会去主动了解自己在心理素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因此,在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极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各种问题,倘若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轻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重则甚至会使其出现心理障碍,让他们的性格出现问题。
1.2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偏差
从现实看,不少高校愈加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的建立起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并引进专业心理老师进行辅导。有的则把心理素质教育融入教育计划当中,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这些做法值得我们肯定与赞赏。但毋庸讳言,因为缺乏理论和实践基础,很多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存有很多偏差,主要呈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心理素质教育层次较低,其所采用的教材多为十几年前甚至是二三十年前的课本,这些课本内容较为陈旧,很难适应新时期里大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二是一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只重表面的形式,却不深挖背后的专业判断,将课程流于娱乐化。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老师,不是心理教育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但是他们又想让课程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想要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就会将一些心理测验或是答卷等内容融入课堂。这些内容从表面看很专业,也很有吸引力,但是细细去看,其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心理娱乐而已。有的老师甚至把网上一些星座人格、五行命运等带有“玄学”和封建思想的东西搬到课堂上,对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判断产生负面作用。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还有轻预防的偏差。一些高校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群体是那些已经出现偏差的学生,所以一般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到他们身上,去做相关的辅导和治疗,却忽略了“未雨绸缪”的预防理念。
1.3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些大学并没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当做一项重要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引进上面没有下充足功夫。在要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时,也只能临时从其它院系中抽调其它专业的老师前来“救急”。从现实看,这些“兼职”老师因为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因此很难应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其教学课程很难取得很好成效。
2中国茶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我国茶文化经过两千余年的发展,不仅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国这个民族优秀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据历史学家考证,早在几千年前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先人就发现并开始使用茶叶。但是一开始人们只是发掘了茶叶清热解毒的药用功能,将其视为一味草药。从两汉时期开始,中国人终于将其当做一种饮品,之后的魏晋时期,在当时的士大夫和文人的推动下,蕴含了清新悠远等自然特性的茶叶与当时的“清谈”之风相融合,中国茶文化的雏形开始出现。而到了唐代,茶文化开始与佛教、儒家以及道教等思想和价值观念碰撞融合,汲取了大量优秀的精神内涵和人文精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追求,中国茶文化也步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期。
2.1茶文化中蕴含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什么是天人合一?简而言之,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并通过自然达到一种超凡的境界。从历史上看,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本土的道家思想。茶是大自然的产物,其生长的环境多为青山绿水和深谷绝岭,这也就塑造了茶悠远、淡雅、脱俗的自然特性,这恰恰与中国道家所注重的“天人合一”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茶文化在吸取了这一人文内涵后,将其体现在茶文化的外在与内在两方面。先说外在方面,中国饮茶者往往会把饮茶与大自然结合起来,如选择有着竹林小溪、明月清风的饮茶环境,选择那些由自然之物制造的茶具、茶桌,选择那些远离人烟没有被污染的泉水、江中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再来看看内在方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在茶文化的推动下,已经与饮茶者的性情融为一体,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其价值观和人生观。比如说,中国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并非单纯为了饮茶而饮茶,很多时候都是在“放空”自己,通过茶来思索生活中一些困惑和不解,并从内心深处释放出一种力量,让自己能够用更加洒脱和淡然的心态,以及更加聪明的方式去面对和应付这些难题。当然,上面所说的这层境界,还只是茶文化“天人合一”人文精神的初级层次。在往上发展,就进入了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与自然和宇宙的对话。很多饮茶者会通过饮茶进行“深思”,超越其现有的生活,进入另外一个虚无空间,去探究生命和时空的真谛,去找寻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其最高目的,就是从任何事物的表面,一眼看到其根源所在。
2.2茶文化的“中庸思想”来源自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
中庸思想常常被一些人误解,认为是“和稀泥”、“老好人”、“各顾各”,其实大错特错。中庸并非是退缩、消极和明哲保身,而说的是要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恰当适度而客观冷静的态度,不偏激也不消沉,要锤炼出深沉而理性的内心。中国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从宏观上看呈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饮茶者十分在意烹茶之火的火候、水温的高低以及茶叶的浓淡,强调一个“度”字,火不能猛也不能小,煮出来的茶汤颜色要始终,口感也要恰到好处,如此方为好。二是在茶事活动中,一言一行也要得体周全,不能过于热情,让人不知所措,更不能有冷落之意,让人尴尬。而这种对“度”的把控更是深入到了中国人的性格里面,锤炼出了中国人平和淡然、文明高尚的民族性格。
2.3茶文化中蕴含的“禅茶一味”的思想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这种思想来自于佛门。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到了本土化发展,十分注重从超脱中找寻灵魂的清净,从修行中达到顿悟。我国茶文化具有的自然特性与之非常吻合,因此从唐代开始,一些佛学大家便开始将茶文化与佛教进行结合,在寺庙中开设专门的茶堂,意图利用茶这一平台,让佛门子弟更好地领悟佛学真谛。举例来讲,佛学所强调的“一沙一世界”、“刹那即永恒”,就是禅茶一味的重要内涵,充满着十分深奥的辩证理念,推崇“小”与“大”的关系。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这种思想十分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宠辱不惊、镇定自如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
3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3.1作为高校来讲,要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起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开设专门的茶文化与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将茶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与心理学相结合,使其更具感染力,以此来提升授课的效果。而对于那些条件达不到的高校来讲,则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把茶文化与其它课程巧妙融合在一起。比如说,在心理健康课、思想政治课等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上,增加一些茶文化的内容,既可以达到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更可以增加这些课程的思想深度和形式上的丰富性。无论是开设专门的课程,还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既有的课堂里,都要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创新教学手段,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授课,让茶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3.2在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分类施教,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院系及专业设立得相对全面,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倘若将茶文化无差别地融入到不同专业学生中,其效果必定不会太好,因此就要做到因材施教。举例来说,学习中文的大学生,因为课程和其自身性格的因素,感情较为细腻和敏感,喜欢把心事藏在心里,因此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其心理波折比较大。对于中文系的学生,高校应当更多汲取茶文化蕴含的乐观豁达、淡然洒脱的人文思想,将其融入到中文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而理工科的大学生则更为开朗一些,大大咧咧、不拘一格是理工生的性格“标签”。但是在现实中,这样性格的人很容易因为“口无遮拦”而说错话、做错事。因此,针对理工科学生,高校就应当提炼茶文化蕴含的中庸思想,将其深入浅出融入到理工科的心理素质教育里面,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度”的重要性,让他们未来做事更加沉稳平和。
3.3应建立起心理素质教育的监督和考核体系
从现实中看,为什么很多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形如虚设呢?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考核体系,才让高校和师生们对其不甚重视。对于此,相关部门就要督促高校摒弃旧有的心理素质教育考评模式,而是将其视为学生的重要考试,要记入学年总分当中,并且要加强考试的严格程度,如此一来必定能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倒逼他们加强日常的学习。这样,才能让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去,另外也能够大大增加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冯刚.高校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傅佳.茶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1):243-244.
篇4
【文章摘要】
警务化管理制度是警察类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鲜有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和探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协调发展,需要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警务化管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里素质教育;协调发展
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新时期,随着大学生思想层面、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从举国震惊的马加爵案到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相关课程,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日渐受关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同时实践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1.1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
1.2 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在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开始受到关注。高职教育为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工作逐渐引起广泛关注。如今,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而作为内涵建设重要方面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警察类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中的特殊群体,它既肩负着普通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同时又要确保其培养的具备特殊技能即警察素质的专门人才思想素质过硬,又红又专。因此,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就突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界对高职类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远不及普通本科院校。对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3 警务化管理制度研究
2003年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比照军队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公安部制定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对公安院校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具体目标要求等则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在学生管理中推行警务化管理最初是因为公安院校学历教育起步较晚,学生管理工作无现成模式可循,“我国的警察和军队同宗同源,公安院校的不少领导和教职员工最早的职业都是军人,在学生管理甚至教育训练中,采用军事化方式是最顺手自然的。同时,警察和军队又都是武装性质的纪律部队,这种性质认同心理又大大强化了在公安院校的学生工作中实行军事化管理的信念。”与军事化管理一样,警务化管理试图通过三种主要的方式即《内务条令》管生活、《纪律条令》管行为、《队列条令》管训练,最终实现学生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作风。警务化管理制度是警察类院校的立校之本,目前我国警察类院校均实行警务化管理制度。
警务化管理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学院在育人过程中,要将“德”和“才”的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德”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体现了个体的价值取向和服务社会的方向;“才” 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个体的技能高低和服务社会的本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同时应该明确的是,“德”和“才”并不是并列的、等同的,在教育上必须坚持“德育为先”。“有德无才,难以担当大任;有才无德,其才反济其奸”。“德”一方面决定着个体对社会的作用,缺少这一基石,人才就会成为“次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另一方面,“德”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才会孜孜不倦于求学、求知,最终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人才。
警务化管理,将学生个体与群体相统一,将学生的自身价值与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相统一,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这为“德”与“才”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有力的保障,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思路。
警务化管理使我院育人思想得到了高度统一,全体教职工都能自觉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警务化管理使各系之间在学生管理上有了统一的依据、统一的标准,在各显特色的同时又不失内在的一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警务化管理将学生的个性发展纳入到共性要求之中,有利于学生克服以自我为发展中心的错误认识,引导其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2 课题对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应用前景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随着经济社会飞跃式的发展,大学生所承受的各种压力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及心态危机。在这方面,高职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承受了更多方面的压力,由于本身学历较低,竞争优势不强,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经常会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调适的能力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就显得极为必要和重要。尤其对警察类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其培养对象特殊,学生又掌握一定的刑事、司法等特殊技能,如果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其特殊技能可能会被滥用,甚至成为反侦查力量。因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合格警察和执法者,维护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警务化管理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课题组通过掌握大量材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警务化管理问题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问题的分门别类研究上,也就是把二者当作不相干地两个独立个体进行研究,绝少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考虑,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甚至是更需要关注,而要研究这一问题,作为警察院校立校之本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就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因此,势必需要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警察类院校来说,警务化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种方式,是该类院校管理育人的一种手段,其重点在于教育,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警务化管理目的在于“以警察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警察的严正纲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以警察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以警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具备未来可能从事警察工作的良好品质、素质和适应性。”既然警务化管理的目的是作风、素质的养成,那么它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本质就是一样的,他们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个性与共性、特别与普通的关系,警务化管理需要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指导、作后盾、作保障,大学生生理素质研究需要警务化管理作补充、作手段。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得以发展。
4 警务化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相互作用、协调发展
4.1 在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警察类高职院校培养的不仅仅是未来的人民警察,还要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因此,警务化管理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纪律保障。最终“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思想革命化、作风战斗化、生活制度化、内务标准化、保证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因此,学校在强化学生日常警务化管理制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4.2 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完善
警务化管理只有在学生的配合下,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它不仅要求学生主动接受管理,还要求学生在被管理的同时,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教育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警务化管理的全过程。因为学生干部和党员与其他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感情基础,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他们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容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工作。在自我教育的情况,有关学生的事,要同学生商量去办,学生能够做到的事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管理中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增长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改变被动地位。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警务化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扩大学生民主参与警务化管理的范围,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内在心理约束意识,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和自我服务,使他们广泛地融入到管理中去,变被动服从为自觉遵守,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自我完善。
4.3 高职警察类院校警体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学生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学校院加大体能训练力度,把好警务化管理育人的第一关。对体能训练实施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全员管理,确保不断提高体能训练质量,着重锻炼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意志品质,突出思想教育功能,突出人民警察职业意识培养功能,突出能力锻炼功能,充分发挥出体能训练的教育作用,培养强烈的警察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能训练及强化,磨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4.4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素质:警务化管理体制下严明的纪律性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关系
警务化管理制度强调纪律性和共性,但并不意味为它就抹杀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个性鲜明、立场坚定、思维活跃、纪律性强、富有创新精神的警察后备力量,而不是没有思想的机器。因此,警务化管理制度同样要求在坚持共性地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的环境和条件。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增强发展的后劲,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在警务化管理中,不仅要对学生健康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还要对有潜在优势和特长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支持。
4.5 “警察素质的养成”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的关系
前文已经提及,警察类高职院校具体到我们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不仅仅培养人民警察的后备力量,同时还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胜任其他各种相关工作的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课题组通过对我院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的100份问卷调查发现,80%的学生将来都有意愿从事警察职业。现实问题是只有部分学生能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真正的人民警察,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从事其他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和警务化管理工作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导学生要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既要做好当一名警察为为民服务的心理准备,同时也做好从事其他职业的规划。警务化管理促成警察素质养成的同时,对我们其他优良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协调警务化管理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毕业以后奔赴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警务化管理制度都对他们今后从事的职业有帮助。
4.6 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应在相对封闭的管理空间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
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制度,但并不意味着警察类院校就是封闭办学。我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同外界沟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走出去”主要是顶岗实习、实践锻炼:将学生分派到公安、政法等对口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机会。“请进来”是聘请行家里手、专业精英来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开展讲座。另外,我院还开展了“警院文化月”、“大学生心理咨询周”等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沟通交往能力。
5 警察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
警务化管理是警察类院校学生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该类院校管理育人的一种手段,其重点在于教育,本质是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如何立足于警察类高职院校实际,融心理素质教育于警务化管理之中,既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又兼顾警察类高职院校的个性?下面 将以警务化管理体制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5.1 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即运用语言、文字等媒介,通过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在心理方面给学生以辅导、帮助和教育,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诸方面的心理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在全面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泰勒认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是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以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大多以学校心理咨询为载体。我们学院也不例外,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具体的做法是用倾听、疏导、激励等方法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解除其心理危机,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当然,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以外,我们的心理咨询还包括下面几种形式:团体咨询,即通过做报告、座谈、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书信咨询,通过书信交流,解答询问;电话咨询,通过电话联系,解答询问;现场咨询,咨询人员主动深入学生教师及宿舍,为学生排忧解难;宣传咨询,即利用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小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咨询。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心理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心理咨询这种新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因其不记名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真正平等地、无顾虑地提出问题,有利于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而,在今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重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
心理咨询有助于消除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5.2 心理危机干预法
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危机,我们提供专门的危机干预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主要步骤有:1、确定问题 即从来访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来访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来把握倾听和应用有关技术。为了帮助确定危机问题,推荐在干预开始时,使用核心倾听技术:同情、理解、真诚、接纳以及尊重。2、保证来访者安全 简单地来说,就是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危险性降低到最小可能性。3、给予支持 危机干预的第三步是强调与来访者沟通与交流,使来访者知道工作人员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帮助的人。工作人员不要去评价来访者的经历与感受是否值得称赞,或是否是心甘情愿的,而是应该提供这样一种机会,让来访者相信“这里有一个人确实很关心我!”。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在这一步中,工作者有效的工作能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其中有些选择别的选择更为适宜。5、制订计划 危机干预的第五步是制订计划,这是从第四步逻辑地、直接地发展而来的。危机干预工作者要与来访者共同制订行动步骤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6、得到承诺 在第六步中,危机干预工作者不要忘记其他帮助的步骤和诸如评估、保证安全和给予支持的技术。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工作者应该从来访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然后,在检查、核实来访者的过程中用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方式来进行询问。也就是说,核心的倾听技术在这一步中也很重要,与在确定问题或其他步骤中一样。
5.3 阅读疗法
由于警务化管理的相对封闭性,阅读疗法就成为警察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王波在其著作《阅读疗法》中,给出了阅读疗法的定义: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其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名言,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其实,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读书还的确具有治病的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如抑郁、焦虑、恐慌、烦恼等。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这样的例子。三国时期曹操读陈琳檄文而治愈头疼。明代戏曲作家和养生学家高濂在专著《遵生八笺》中明确指出:读书得法,能收到祛疾养生的奇效。现代作家秦瘦欧曾说:“我自小多病,但又最怕服药打针,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着《西游记》、《封神演义》、《江湖奇侠传》、《福尔摩斯大探案》等书,获得充分休息并恢复健康。近年则把金庸、梁羽生、琼瑶三位先生的巨作作为药物,以对抗伤风流感乃至心脏早搏等,几乎百试百验。”
大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调解自己不良的情绪,增强意志品质,解决各种心理问题,而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疗效也很显著。大学生因心理困扰得不到宣泄和疏导而造成的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情绪,往往很难去除,在阅读相关读物的过程中,读者就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容发生不同程度的共鸣,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或改变处世态度。通过阅读,读者会逐渐建立起健康平和的心态,松弛情绪,排除烦恼,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心。
5.4 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心理学的解释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即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事实上挫折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挫折使学生猛醒,汲取教训,改变目标或策略,从逆境中重新奋起;另一方面,挫折也可使学生处于不良的心态中,出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不安全的行为反应,如不安、焦虑、愤怒、攻击、幻想、偏执等。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对挫折的忍受能力和解决挫折的能力,即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保持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不失常的能力,并且能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
大学生挫折的产生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上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等影响,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家庭不和睦等。大学生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自我认识偏差、独立精神不够、期望值过高、人际交往不适等。通过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挫折应对能力,使其具有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的能力、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学会宣泄内心的挫折感、增强挫折认知水平,最终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5.5 心理素质训练法
主要是由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设定具体训练内容,用演讲、模拟实训、角色扮演、情景演练、接龙游戏等多种方法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实现针对性的素质教育。例如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面试者和求职者,训练学生自信心和现场掌控能力;设置复杂的人际关系,训练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采用压力管理训练、创造力训练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通过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合作,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等。通过心理素质训练法,寓教于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邓明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6.
[2]邓耀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1999(4):77.
[3]伊淑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13):101.
[4]韦志兆.论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6.
[5]吴志刚.《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规定》亟待修改与完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2):123.
[6]阎继忠.关于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9.
[7]王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11.
【作者简介】
侯静(1980-),女,陕西乾县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刑法学;
篇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导致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也尤为重要,所以近年来,国家和高校双管齐下,国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度越来越高,高校也开始着重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原因,并分析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进而讨论关于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举措
1大学生心理素质分析
1.1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在大学生群体中,形形的压力往往会另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素质不良甚至出现问题,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大学生中,至少有18.3%以上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的发病率甚至高达35%,而且还明显有上升趋势。
1.2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的原因
(1)社会原因: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业形势于大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压力,并且上涨的物价也对大学生来说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压力。(2)高校原因:学生进入了新的环境学习,很容易带来一定的压力,再加上大学相对于中学来说开放度更大,约束力更低,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不适应的状态,并且高校给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也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素质问题。(3)自身原因:在高校约束力小的情况下,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也很差,市场被周边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这也是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
2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
(1)国家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逐渐突出,政府和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逐步成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也越来越多。(2)师资力量薄弱,心理素质教育内容较片面。我国心理素质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心理素质教育上也缺乏专业性的教育经验,内容也比较单一化,很多都是局限于课本,没有从根本上了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3)心理素质教育缺乏制度化管理化。心理素质教育管理相对来说管理不够规范,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在心理测验和档案管理上也缺乏规范,都是因为心理素质教育管理上缺乏制度化管理,管理力度不足。
2.2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人才储备,国家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迷茫和成熟时期,对自身与社会也有一定认识,是人生观价值观确定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迫切需要。
3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举措
3.1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设规模
在高校,存在很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没有形成规模,并对学生的影响力度不够大,没有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等问题,所以务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设规模,并完善其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及时解决心理素质问题。
3.2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教育上,务必要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用哲学观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能够辩证的去看待问题,能在一切问题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挫折,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梦想蓝图,让自己更有动力。
3.3鼓励学生开展团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学校中,团体活动能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这样的活动多多举办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减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社会实践活动能与社会挂钩,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为学生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自卑。
3.4开展大学生心里素质教育课程,扩大调查力度和宣传力度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上务必要高度重视,要开设此等课程也必须扩大调查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并对心理素质有问题的学生采取开导谈心等措施,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素质不良产生的危害性,引导学生关注心理素质健康。
4结语
大学年华是一生中最值得回忆与珍惜的一段旅程,在这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梦想与现实的不断碰撞下逐步清晰。所以,这时候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起来,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刻不容缓,通过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心理素质能够有效的减少学生心理素质不良问题。
作者:马文卿 严予培 张璐璐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少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75.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进入大学阶段,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人生的重要转折,他们远离了家乡和父母,来到全新的环境学习和生活,难免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不适应,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为人处事方面,都会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在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否能够培养高尚、坚韧的意志品质,是否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处事方法,都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变能力,往往比掌握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不同年级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和克服,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和父母时刻都在身边督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有的家长甚至包办一切家务,生怕占用了孩子的学习时间。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较差,不仅生活上会遇到很多问题,诸如不会合理安排生活费,不会洗衣服,爱丢东西等等,在学习上也容易因为缺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管而产生懈怠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2.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的人际关系要比中学时期复杂许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像高中时候那样简单,需要具备一定的交往技巧和能力,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宝贝,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忍让,难免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和同寝室或者同班级的同学发生矛盾,造成心理上的困扰。
3.无法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挫折
在大学里面,人才济济,众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一些在高中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后,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原来备受关注和赞扬的宠儿,突然变得很普通,不受人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别人,很容易产生失落和沮丧的情绪。在生活方面,学生的家境和背景也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生家境贫寒,在经济上会遇到很多困难,有的学生会因此变得自卑、沉默,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有些学生还会产生怨恨和报复的心理,甚至走向犯罪。
4.就业焦虑
随着大学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后却一职难求,许多学生不能够接受这样的事实。在择业的时候,一些毕业生会因为面试的失败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有的还会因为急于就业而草率签约。就业心态的不成熟,会导致人才的配置严重不合理,也让毕业生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个体学习与生活的部分背景材料,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简介,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检验结果等。建立并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对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快大学生个体与整体心理素质的切实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学生进行全程心理疏导
目前,许多院校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但整体来说,还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服务体系,也缺乏专业的心理医生和指导人员。教育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就业指导等等,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从学生入学到就业,进行全程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3.丰富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应该经常安排一些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学术讲座,安排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社团等各种学生团体,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也可以获得更多和其他同学交往的机会,培养自信力,提高自我效能,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总之,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和学校的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并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和引导,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露,邢庆.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4)
[2] 徐素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J]. 文教资料. 2011(14)
[3] 李世芬,辛欣.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与教育对策[J]. 长春大学学报. 2006(01)
篇7
【关键词】艺术素质教育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106-02
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艺术素质教育至于整个青年学生成长过程又是重中之重,并始终扮演着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的角色,是一种能推动大学生积极进取、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的不断发展与加剧,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最直接的就是外在压力如学业与就业,当这些转化为内心的压力时,各种心理问题就会不断暴露,如较突出的焦虑、郁闷、忧郁等情绪反应,消极、逆反、失眠等表现症状,如果在此之前或此时能充分发挥出艺术学习与教育的心理治疗作用,那么这种不良表现或许将远离学生。艺术可以陶冶性情、缓解压力、提升修养,当大学生参加艺术教育的活动时,其自身的紧张心态将得到调整,日常生活中压力与困惑,也可得到释放,从而逐渐平复心态,充实心灵,以一种更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面对诸多的社会、生活的挑战。艺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大致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陶冶情操
情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反映,是人类行为的推动力。美好的情感,不仅能带给人们积极的生活心态,更可以使人们有稳定、协调的生活情绪。而艺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别的根本在于其能够培养人的善良、爱和亲情等情感元素。在当今物质条件相对丰盈,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需求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而适时适当的艺术素质教育在此种情况下就起到极大的弥补和丰富的作用,它不仅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情感,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如当你聆听或演奏不同情感色彩的音乐时,内心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相应的情感反应;当你进行绘画创作时,作品本身就折射着你自身的某种内心争斗,而表现于绘画中,流露出一种潜意识的情感。如此种种,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宣泄感情,更可以使一定时期或状态下的心情得以寄托或完全放松,于人于己不无裨益。这是任何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
2.完美性格
人的个性和人格不是先天附带的,而是后天环境塑造的。在贫困、责备、苛刻、压抑、愚昧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很容易形成内向孤僻、抑郁、自卑、急躁、固执等性格,此种现象表现在个人欲望强烈、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等。研究资料表明,性格偏执、情感偏激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健康的个性、良好的人格不论是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还是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都能很容易为环境和大众所接受,试问有谁不愿与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乐观向上的独立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现实的生活态度的人打交道呢?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人们的防御心理较少,极易将人生过往的各个时期的压迫情感,或忧郁记忆,或不良情愫等内容释放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构建,以展现对生活、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所以说艺术素质教育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素质,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完美个性。因此在校开设艺术课进行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感化、培养大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更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美的享受,促进脑机能的平衡健康发展。
3.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使他们感悟生存压力,具备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明白做人,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作为美育核心的艺术教育,理所当然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必不可少的组成,而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艺术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人意识、集体观念、团队合作与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都较弱,他们在面对异常现象时所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强迫等症状较为严重。这一群体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为了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引进艺术素质教育治疗方法。
许多在家庭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学生,在素质艺术教育活动中,他们反而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艺术追求去积极主动的参与,并进行分工,在他们成功时会相拥以泣,失败时彼此勉励,通过平时的一些工作和观察,发现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类教育活动的同学性格更加开朗,更善于与人交流,几乎在这类人群中未发现有心理疾病。艺术素质教育对情绪情感、心理困惑与失落等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调节性,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多数不健康的心理均可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改善。同时艺术教育也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艺术活动对治疗某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精神分裂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感及创造力,而且会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艺术教育辅助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其上升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的途径
当代高校不断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但活动目的单一,就心理谈心理,为活动而搞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害怕参与这类活动,并使他们感到厌烦。而艺术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自愿和引导,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感情,让你愉快地接受教育,所以通过艺术活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内部艺术团体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各类高校组建的合唱队、舞蹈队、礼仪队、书画协会、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在吸纳诸多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而组建成立后,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极大地调节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状况。近年来,高校艺术社团发展呈现出综合型与生态型相结合的新视野与新趋势,不仅包含了多种艺术种类如舞蹈、合唱、乐器等部分,还在多种艺术种类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生态关系,形成一个动态整体,参与其中的学生不再局限于接触一种艺术形式,更可以扩大感知与体验,培养更加开放的思维与通达的心胸,这样的群体不仅可以给予参与者更多的心理归宿感和安全感,其中同伴教育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深入思考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深入挖掘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学生潜能,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心理 影响因素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43-0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影响因素
1.1 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然而,在大部分高校中,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课时少,而且往往只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融入正常的教学中。有些学校思想政治课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老师上课时也是机械地传达信息,更多的是像复读机一遍又一遍地讲授知识。在这种客观环境下,面对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学习。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可有可无,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政课毫无作用,有的甚至极端的认为思政老师就是催眠师,思政课对自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总而言之,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投入欠缺,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呈现萧条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懈怠。
1.2 学生方面
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福利,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当代大学生就是一定程度素的受害者。很多大学生把接受教育都极端的“功利化”,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从来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上,学生们往往不是复习其他课程,就是看小说,丝毫没有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
1.3 社会方面
社会上一些负面事件的夸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心态。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智并不成熟,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外界和环境的干扰。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和开阔眼界的主要渠道。他们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同样在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所侵蚀。尤其是一些无良媒体,把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不断地放大,大学生本来就比较容易冲动,心理素质也比较脆弱。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他们往往只追求个性,对思想政治课堂上内容就更加排斥了。
2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对策分析
2.1 学校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开展创造坚实条件
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政治教育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即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健全组织建设,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质量,保证应有课时的进行,并加大师资投入。学校可以成立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为这项课程的顺利进行制定合理的规划,并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思政老师进行培训和深造,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的积极性。
另外,学校应加强校园网、校园论坛的建设、管理和运用,构建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互动平台,为学生创造平等讨论和充分交流的空间,并设立网络运行专门机构,把网络作为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的新渠道。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通过新媒体与大学生加强互动。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解疑释惑,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地肩负起青年一代的责任和使命。
2.2 授课老师应该全面提高,做好知识传递的桥梁
首先,思政老师要放下教书育人的架子,成为学生的朋友,真正的融入学生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尊重老师,更愿意亲近老师,进而更愿意接受老师所讲的内容。
其次,学校的思政老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主动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旧的“满堂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老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改善。这就要求老师在一开始就注重学生思想的引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热点增多、社会矛盾多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采用单向传播方式进行思想灌输,往往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当前网络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变信息控制为思想引导,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辩证系统的方法,既深入阐释基本原理、又深入解剖典型案例,既讲清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又深入分析背景,讲清楚发展过程和来龙去脉,让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认识和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学会科学、辩证、全面、理性地分析、思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另外,开放式教学的提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开放式教学以追求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知识传递为载体,凭借营造生动、科学、有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教学中的主角。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机械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老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共同认知,共同掌握。这就大大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学校和老师还应加强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在校内,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也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料、邀请相关专家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实现课堂之外教学时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校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所学内容的真实感,从而明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 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大学生的现实和发展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服务团结学生,关爱凝聚学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要想令思想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学校就应该对教育的空间区域进行开拓,引导大学生到更为宽广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体验与磨砺.在大学内每个年级的负责人或不同院系的管理者都可以设置一些历练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体验,令学生的心智在体验活动中得到锻造与磨砺,从而形成更深刻的思想认识.目前,学生经过拼搏升入大学之后,学习方面的课业增加,使学生很少有深入社会的机会,致使大学生对外界的变化欠缺认知,对于社会上的竞争不够了解,因此有些学生毕业后无法担负起来自岗位和职业的压力.要想使大学生日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迅速融入城市工作的快速节奏,老师应该为学生争取一些实践机会或者实习岗位,使其尽早体验社会的压力.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或实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呈交一份工作笔记或者心得体会,通过这些资料来探知学生对于工作的看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开展适度的指导.在实际体验中,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从社会获取校园中无法得到的体验与感悟,同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智与内心,令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变,形成一种对本职工作、对社会以及对自身负责的意识.此外,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的学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对个人的思维、价值观念进行考验,令学生懂得三省吾身,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的态度,对自己存在的缺陷进行反省并改正.
2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益气氛
大学的环境以及气氛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管理松散、老师态度冷漠、学生片面重视成绩,就会形成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如果内部管理严谨、师生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关系十分融洽,学生注重综合性发展,那么就能形成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这种氛围的营建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入手,将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格培育融合起来,利用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教育,同时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引导校内文化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对此,大学需要增加校内活动,多开设一些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有展现才能的机会.比如建设网络论坛,使学生发表诗词文章,或者在交流区表述自己对时事的观点.此外,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令大学生时时得到文化熏陶,并创办多种学生社团,令有不同爱好的学生融入团体,懂得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爱好[3].
3通过家庭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父母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在居家环境中,父母双方除了是学生的家人,也是学生品格修养以及谈吐习惯的模仿样板.所以父母双方应该树立给子女开展心理引导以及修养培育的意识,在居家活动中给子女做好榜样.当代社会健康概念,不但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同时还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内心状态.从绝大多数的当代家庭看,父母一般会对学生的分数非常关心,同时还会注意子女的体质是否健壮,却极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真正的诉求.家长这样的态度难以在心理层面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甚至会使某些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和叛逆情绪.所以要想令当代的大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程度,并且心智、课业以及体魄都能协调发展,父母双方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上大学的子女开展心理引导,协助教师完成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父母一定要具备端正的言行和人生态度,令子女在居家生活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在和子女相处时,父母应该多给予子女尊重,多倾听子女的观点和想法,让子女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诉求以及心理上的问题.当子女在感情方面或者课业学习方面遭遇窘困时,父母一定要先给予子女宽慰,而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打骂子女伤害他们的自尊,而要倾听他们的倾诉,再从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出发给予他们一些有用的建议,帮助子女度过难关.
3.2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使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疏导,大学中负责进行思想教育的人员要探索大学生某些关键心理障碍的形成根源,并针对这些根源问题,从社会层面争取心理引导工作的支持.首先,大学可以和城市中的大型传媒组织取得联系,比如本地的广播频道、电视台、电子媒介以及大型报刊等,对思想教育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一些宣传影片,同时报纸以及杂志书刊可以刊载一些具有心理引导作用的文章,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广播频道可以专门给大学生设计一个能够宣泄情感并得到心理辅导的节目,使大学生通过写信、传送邮件或者拨打热线的方法,对主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从专家或主持人那里得到宽慰和有用的建议.在政府方面,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可以在城区、街道中设立一些心理咨询室或者小型诊所,让有心理舒解需要的大学生在城市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专业的帮助.此外,市政部门可以和大学取得联系,和大学的思想教育人员一起编制具有积极意义的宣传语或者设计一些心理教育海报、公益广告等,通过张贴宣传语和海报、播放心理教育短片,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氛围,使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渐渐消除消极的情绪或者心理障碍.
4结束语
篇10
(湖北工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8)
摘 要:本文根据作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经历,探析学校、家庭、社会等几方面结合进行大学生心理培育的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 :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水平;心理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07-02
1 前言
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属于引领未来社会的关键力量,目前,在校大学生除了需要承受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外,在就业、感情以及生活方面都会遭到不同的挫折及压力.在多方因素的干扰下,多数学生逐渐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心理状况,因此只有对大学在校生的身心素质进行整体优化,才可以使学生在校园中享受丰富而快乐的生活.
2 落实思想教育锻造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调整学校课程体系增设心理教育学科
大学在培育计划及学科课程编制时,不但应该考虑学生身上的集体性特征,同时仍需分析每个学生呈现的典型情况[1].要想提升心理教育所取得的成效,大学需要把心理方面的指导以及有关讲座融合至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的课程中,令学生每个学期甚至每周都能获得心理辅导机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内心观念以及思想意识日益成熟并趋于独立,所以大学的心理课程教学中,不可单向将老师的理念灌输给学生,也不可套用普通学科的授课程式,一定要联系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通过轻松愉快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实施辅导.比如,老师开展心理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设置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针对某些思想教育话题进行演讲,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组织辩论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正方或反方阵营并准备资料展开辩论发言.开展此类活动能开阔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令学生懂得从正、反甚至更多层面对问题进行客观评析,防范思想偏激.此外,大学可以面向社会招聘心理学专家,建设心理咨询办公室或者心理辅导教室.学生可以来到咨询室匿名和专业的心理教师交谈,诉说自己的生活近况、感情困惑、课业问题或者与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矛盾,谈自己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人生理想等.为学生提供倾诉的途径,宣泄心理困惑,心理老师听完学生的倾诉之后,再给予一些舒解建议,慰藉和开导,使学生在专家的辅导下慢慢打开心结.
2.2 开展真实的体验活动磨砺学生的意志
要想令思想教育达到理想效果学校就应该对教育的空间区域进行开拓,引导大学生到更为宽广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体验与磨砺.在大学内每个年级的负责人或不同院系的管理者都可以设置一些历练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体验,令学生的心智在体验活动中得到锻造与磨砺,从而形成更深刻的思想认识.目前,学生经过拼搏升入大学之后,学习方面的课业增加,使学生很少有深入社会的机会,致使大学生对外界的变化欠缺认知,对于社会上的竞争不够了解,因此有些学生毕业后无法担负起来自岗位和职业的压力.要想使大学生日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迅速融入城市工作的快速节奏,老师应该为学生争取一些实践机会或者实习岗位,使其尽早体验社会的压力.学生参加完体验活动或实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呈交一份工作笔记或者心得体会,通过这些资料来探知学生对于工作的看法以及对问题的态度,从而开展适度的指导.在实际体验中,学生直接面对社会,从社会获取校园中无法得到的体验与感悟,同时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智与内心,令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变,形成一种对本职工作、对社会以及对自身负责的意识.此外,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的学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对个人的思维、价值观念进行考验,令学生懂得三省吾身,反思自己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的态度,对自己存在的缺陷进行反省并改正.
2.3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益气氛
大学的环境以及气氛对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管理松散、老师态度冷漠、学生片面重视成绩,就会形成一种紧张压抑的气氛;如果内部管理严谨、师生以及学生群体内部的关系十分融洽,学生注重综合性发展,那么就能形成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这种氛围的营建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入手,将大学的文化建设与学生的人格培育融合起来,利用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教育,同时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引导校内文化向积极和谐的方向发展.对此,大学需要增加校内活动,多开设一些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也使学生有展现才能的机会.比如建设网络论坛,使学生发表诗词文章,或者在交流区表述自己对时事的观点.此外,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令大学生时时得到文化熏陶,并创办多种学生社团,令有不同爱好的学生融入团体,懂得与朋友分享自己的爱好[3].
3 通过家庭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1 父母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
在居家环境中,父母双方除了是学生的家人,也是学生品格修养以及谈吐习惯的模仿样板.所以父母双方应该树立给子女开展心理引导以及修养培育的意识,在居家活动中给子女做好榜样.当代社会健康概念,不但是指生理方面的健康,同时还有正确的理想、价值观念以及良好的内心状态.从绝大多数的当代家庭看,父母一般会对学生的分数非常关心,同时还会注意子女的体质是否健壮,却极少关注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真正的诉求.家长这样的态度难以在心理层面给予子女正确的引导,甚至会使某些大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和叛逆情绪.所以要想令当代的大学生达到内外兼修的程度,并且心智、课业以及体魄都能协调发展,父母双方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给家中上大学的子女开展心理引导,协助教师完成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具体而言,父母一定要具备端正的言行和人生态度,令子女在居家生活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在和子女相处时,父母应该多给予子女尊重,多倾听子女的观点和想法,让子女愿意对父母说出自己内心的诉求以及心理上的问题.当子女在感情方面或者课业学习方面遭遇窘困时,父母一定要先给予子女宽慰,而不能恶语相向更不能打骂子女伤害他们的自尊,而要倾听他们的倾诉,再从自身的工作生活经历出发给予他们一些有用的建议,帮助子女度过难关.
3.2 利用社会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了使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疏导,大学中负责进行思想教育的人员要探索大学生某些关键心理障碍的形成根源,并针对这些根源问题,从社会层面争取心理引导工作的支持.首先,大学可以和城市中的大型传媒组织取得联系,比如本地的广播频道、电视台、电子媒介以及大型报刊等,对思想教育进行宣传.比如,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一些宣传影片,同时报纸以及杂志书刊可以刊载一些具有心理引导作用的文章,使大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广播频道可以专门给大学生设计一个能够宣泄情感并得到心理辅导的节目,使大学生通过写信、传送邮件或者拨打热线的方法,对主持人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从专家或主持人那里得到宽慰和有用的建议.
在政府方面,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可以在城区、街道中设立一些心理咨询室或者小型诊所,让有心理舒解需要的大学生在城市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专业的帮助.此外,市政部门可以和大学取得联系,和大学的思想教育人员一起编制具有积极意义的宣传语或者设计一些心理教育海报、公益广告等,通过张贴宣传语和海报、播放心理教育短片,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氛围,使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渐渐消除消极的情绪或者心理障碍.
4 结束语
要想让大学生拥有强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决不动摇的意志力以及高远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以及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制订合适的思想引导及心理培育计划,使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历练,不仅能得到优异的文化成绩、渊博的课业知识,同时还能形成稳重平和、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朱小玲.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06):53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