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环境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环境设计案例

篇1

[关键词]叠加法;建筑环境设计;可持续性运用

多种多样的生物与自然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在这些生物中,人类具有非凡的智慧,应该主动探求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并且充分发挥自然作用的途径。“叠加法”中的横向叠加与纵向叠加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将对“叠加法”进行详细阐述,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运用进行说明。

1 “叠加法”阐述

1.1 “叠加法”的提出

“叠加法”即为“自然叠加法”。自然的再生与循环是所有生物生存的环境与基础,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自然中包含多种要素,其中任何一个微小的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的运转。在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忽略设计的案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仅仅将设计构思作为工作重点,势必影响设计效果。但是现阶段的建筑设计由于设计者自身素质、设计周期、预算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少有设计师能够对其进行重视并加以利用。在这种现状下,“叠加法”应运而生。该种方式能够分析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气候、水域等多种环境要素,并与设计理念进行结合,便于自然要素的保留与利用,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2 “B加法”内涵

相较于其他生物,人类生存环境不仅有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包括地理因素,例如地表水、沼泽、森林土地等,气候因素包括城市纬度、气候条件、洪涝区域等;社会环境即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意识。其中的第一要素在指为了保证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社会要素,例如法律制度、宗教、经济制度等,第二要素是指在自然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评价,例如地域历史价值、森林价值、土地价值等。

明确了以上各种自然与社会要素后,再对“叠加法”进行进一步阐述。该种方式分为横向叠加与纵向叠加。横向叠加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地面上包含的各种自然要素,例如平原、山丘、天然风景区、人类居住区以及这些地面上存在的植被、动物等,将这些要素制作成透明度相同但是颜色不同的胶片。在对建筑环境进行设计时,将建筑区域中包含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叠加,对该区域中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解。若灰度加深,则表明该区域中能够利用或者需要保护的因素很多,设计人员就要注意增强对其的保护意识,利用合理的措施进行改造,适度开发。在具体工作中,通常使用Photo shop等软件作为辅助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纵向叠加是指建筑区域中地表上的各种自然要素,例如大气、光照、日照时长、地下含水层等,使用与横向叠加相同的方式,对该区域中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解。最后将横向与纵向得出的结果进行叠加,得出做大的利用价值。虽然在设计的前期,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比较麻烦、耗时,但是能够为建筑区域中自然环境的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有利的影响。

2 “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运用

2.1 设计实例

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某镇,总面积达到220km2,包含三个镇区,本文中假设为A、B、C三区。

2.2 “叠加法”的具体应用

对该镇区域中的土地状况进行了解与分析,利用“叠加法”中的横向叠加方式辅助进行,实现对该区域中现有土地的科学规划,以便得出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在限制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区域、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并制成规划用图。

2.2.1 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为了对自然环境、基本农田等进行保护,维持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将该区域中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域、交通主干道、道路两旁防护林等划分为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

2.2.2 在限制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具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发展预留用地以及待迁还耕的农村用地等。

2.2.3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除了不得进行建设的区域与在限制条件下进行建设的区域,其它都为适宜进行建设的区域。按照A、B、C三镇区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等实际情况,对三镇区的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其中A区为新建镇区,作为行政办公与文化的重心,提供居住、娱乐、贸易等功能;B去为老镇区,主要功能为发展种植业与农产品的加工与贸易等;C区自然条件良好,功能为发展旅游产业、商品贸易、居民居住等。

3 结语

在建筑环境设计中,无论建筑区域大或小,为了保证设计的可持续性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对自然环境给予充分尊重,保证其中的自然要素被合理运用;对社会环境给予充分尊重。保证各区域社会职能的科学划分。将这两种原则进行结合能够充分体现出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叠加法”能够将这种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益的理念进行贯彻。

参考文献:

[1] 杨丽娜,孟胜欧.设计结合自然――“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可持续性应用[J].艺术教育,2016(04).

[2] 李久太.可持续性视角下模块化策略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艺,2016(02).

[3] 林晓晖.绿色生态理念在水利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浅析马杭州排涝站的建筑景观及环境设计[J].福建建筑,2016(04).

[4] 肖冬梅.建筑环境设计中人体活动与心理情感因素分析[J].四川水泥,2015(03).

篇2

Abstract: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rt students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prets th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for each stag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urriculum, which come to art school design education should centered skills training,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rket development to promote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actual operational.

关键词:艺术院校;建筑设计课程;课程解读;课程设置;特点分析

Key words: art school;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curriculum interpretation;curriculum;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65-02

0引言

建筑设计是目前我国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与建筑院校所不同的是,艺术院校中的学生感性意识强、动手能力强而理性思维相对欠缺。针对这一特性,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其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有关建筑的基本概念,逐步建立对建筑空间与建筑构造的理性认识,系统缜密的思维方式、扎实的空间设计基本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设计水平。

1课程设置的原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说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对其他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筑设计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景观设计等其他课程都具有重要影响。

建筑设计追求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建筑空间除满足正常的功能需求外,还应当追求科学和理性的建筑结构,节能环保和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此外,建筑设计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审美特征与地域风格;体现建筑本身室内室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设计课程是将各门相关联课程进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其他相关课程有着全局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建筑设计课程,首先应当是围绕对建筑设计的理性分析和解读,摒弃传统艺术院校中感性过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特点,必须将建筑设计的严谨和细致特点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首先,强化对建筑基础知识的解读,每一项与建筑及其相关常用元素尺寸都应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对近代经典建筑案例要反复解读、熟记于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通过课堂讲解及课题练习,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应当从建筑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学起,从研究建筑的选址到建筑设计本身,从建筑造型到建筑材料、从室内到室外等必须严格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对建筑形态的讲解中应当从研究平面形的组合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空间形的研究。由浅入深,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体会空间组织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此外,艺术院校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当发挥学生的特长,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手头功夫的培养,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塑造空间形体的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建筑制图手段将构思准确反映到图纸上。手头功夫的训练和培养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强项,必须借助建筑设计课程强化学生的手头变现能力。

2课程设计的阶段解读

根据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普通建筑院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特征,在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当中,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两大块。综合普通建筑院校中建筑设计课程的特点,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应当分为对建筑图纸的精读、对建筑模型的构建、对建筑周边环境的统筹协调以及通过对居住类建筑空间设计等实际设计项目和案例的实际训练来达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且严格的、系统性强的手头功夫的培养和训练体系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

2.1 精读图纸,强化基础训练水平。这一阶段课程训练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培养学生对建筑图纸的读图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无论是从事建筑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对建筑图纸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是设计的基本功,只有对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才能认识建筑、感受建筑空间。对建筑造型的把握、对建筑各构成要素如形体、线条、质感等形式要素的观察和理解,其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对各种设计图纸的观察和识别。

教师以建筑制图的手法讲授建筑图纸,从对平、立、剖等图纸的精读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建筑。对平、立、剖等图纸的观察、理解,对各种透视手段的讲解和比较等是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的基础性内容。精读过后的大量练习才是真正掌握建筑制图的关键。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将平、立、剖等建筑图和基本透视手法的表现手段等内容完整的体现出来,在师生交流和互动中使得学生掌握建筑图纸绘制的基本形式规律和一般性方法。如我院环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对世界经典建筑图纸的解读,如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师赖特的“流水别墅”,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原版英文图纸进行一一讲解,包括流水别墅周边景观环境在内的平面分析图等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练习了专业外语,又熟悉了建筑周边环境并且对建筑构造、室内设计、建筑用材等内容都有了系统性的学习,一举多得。

2.2 制作模型,提升空间理解水平。建筑设计课程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对建筑的“实体”和“虚体”能够融会贯通,对建筑空间的形式和功能划分能够熟练掌握。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初对建筑图纸的精读之外,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作建筑模型。

从最基本的空间几何形体的拼接到经典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对建筑空间围合与开启的解读使学生对空间的限定方式有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体会开启与围合程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开放或封闭的建筑空间。而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和多样,就是通过各种建筑构件利用其围合和开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当中,发挥艺术院校学生的手头功夫较强的特性,前期大量设计草图的临摹与绘制,方案的不断完善与修订,师生之间不断的互动和交流,制作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配合,也使得建筑设计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受益匪浅。

我院在这一环节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这一阶段仍然选择的是对世界经典建筑的分析与解读,选取的是法国著名现代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的模型制作及其内部空间分析,通过对图纸的解读到设计图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材料的购置等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全程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问题随时与老师沟通,这一环节的训练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的帮助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学生普遍反映对建筑空间概念的把握更加直观和清晰,对空间与围合的关系把握更加深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设计环境,凸显环艺专业特点。作为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专业特点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一,更加强调对建筑实体空间室内环境及其外部景观的设计与完善。因此,形式服务于功能,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人的活动规律出发,将人体工程学、环境心里学的专业知识和材料搭配、色彩搭配、植物及绿化配比、室内外家具的风格与配置等设计原则体现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

通过对建筑的室内及室外环境的设计,将内外部环境与建筑本身能够和谐统一,空间的划分、人流的组织、风格的定位、细节处理的方法、新材料的应用、虚实空间的布置与分隔等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和设计常识等内容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体现。此外,通过教学实践还能够扩大学生对于空间设计思考的范围,使学生能真正抓住空间设计这条主线,培养其更有效率的空间塑造和功能定位与布置的能力。

这一环节我们普遍采用真题真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到现场进行调研,将现状图纸和场区环境等现状资料交给学生,将设计要求布置完后,学生实地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我们以南京某市民广场的改造作为课题,学生再也不是纸上谈兵式的去做设计了,他们在进行广场的设计过程中,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反复调研,对周边的居民进行访谈甚至要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才能掌握和了解使用者的第一手资料,才能清楚诸如广场正常的客流情况、广场使用群体的年龄构成、休息座的设置情况、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设置情况等直接影响到设计平面布局的信息,对过这种训练,学生从头至尾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设计,设计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在后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一一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

2.4 居住空间,掌握住宅设计要领。通过对具体的居住空间案例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过程当中更深刻的体会形式美感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的组合与搭配,从完善功能、满足实际需求的角度在更加理性的层面上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新灵感,从而能够更好的加深对基本空间设计要素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居住空间的历史发展,以及居住空间室内的设计内容、相关知识;初步掌握室内设计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并通过设计课题掌握室内设计工作方法;理解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外部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居住空间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平面布局与功能组织;居住空间与文化、艺术、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等。

从历史发展、设计概况和优秀设计作品分析等方面入手了解居住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从功能分区、室内空间特征与结构、空间类型设计要点、构成原则、空间性格等方面入手熟悉和掌握居住空间的设计原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掌握居住空间与建筑、室内家具、户外庭院的基本构成关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居住空间的关系等知识。通过指导学生的课题作业,使其掌握从创作构思到最终方案表达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程序。

与室内设计公司进行联合设计培训来培养学生,一直以来是我校环艺专业在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特点,我们与南京市的知名设计企业合作,将学生分组直接参与到公司的室内设计业务中去,学生从跟甲方第一次见面谈判开始就进入到一线状态,由师傅带徒弟性质的在现场手把手的去教学生,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住宅设计的要领、住宅施工的程序流程以及工程造价预决算等内容,通过公司化运作的培训方式,学生真正的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当今的设计风格,一个学期的训练使他们普遍觉得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杂的专业,专业课程面广量大,而作为其基础性课程,建筑设计课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加看出对建筑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在设计过程中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与普通建筑院校的建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3.1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及理解能力的培养。环境艺术的建筑设计课程中所研究的是建筑环境的空间物象,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是处于大尺度的三度空间的立体状态,要在一个固定的角度获得其总体的、复杂多变的形体构造认识是很难的。对于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必须进行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解读与分析。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性观察、分析、判断建筑环境空间形态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建筑图纸的解读、对建筑模型的制作还是对实际经典建筑案例的观察与分析都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能力。

3.2 更加注重对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整体空间形态能力的提升。艺术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艺术素养较高、造型及形体把握能力较强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当中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空间形态能力的培养;又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研究的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空间,因此,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更强调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空间整体能力的把握与提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解构、重构、变形、夸张等造型技法,创造空间形体。利用诸如空间形态、体量、明暗等因素表现不同性质与类别的空间。提升对于建筑中的材质、肌理、色彩等构成要素等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形式与风格的设计能力的把握。环艺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形式与风格的变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环境空间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于不同类型和风格空间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设计原则。使学生逐步强化对不同建筑环境设计空间形态形式与风格的感性性思考;从而增强其对不同建筑环境空间形体的风格的视觉感受与理性认识。在处理今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问题时能够从容应对,得心应手。

3.4 更加注重对建筑环境空间的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感性思维强、缺乏系统性和理性把握及理解空间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往往流于形式而忽视最基本的功能,针对这一特点,在建筑设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对其理性思维与创新型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我们所设计的环境,以功能的实用性为基本宗旨,以满足人的实际需求为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在理性和规范的基础上,拓宽其空间造型的设计能力,逐步提高其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4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的开设,应更加注重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材料的应用。把握国际最新建筑设计动态,以创造和谐生活及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应置于创造多样性、综合性、环境价值相互和谐的人类生活体系,为人类创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把艺术设计教育方向转变为以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研究、市场开发为中心,促进设计教育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找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游佳丹.设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钟启泉.开发新时代的学校课程:关于我国课程改革政策与策略的若干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3]周拥军.关于建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15):227-228.

[4]景桂兰.俄罗斯环境艺术[J].装饰.2003(5).

[5]朱华.论师范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2):35-37.

[6]祝本杰.产学结合培养环境艺术装饰设计技能型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5).

篇3

关键词:墙绘艺术;色彩构成;互融式应用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4-0145-03

近年来墙绘艺术以其个性、时尚、环保等优点在建筑装饰设计市场上广受欢迎,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在墙绘设计中得以充分展现。在墙绘创作中,懂得怎样准确、合理地运用色彩来体现墙绘设计的主题,是墙绘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技能。而对色彩构成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墙绘设计师能否设计出优秀的墙绘艺术作品。墙绘艺术与色彩构成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的互融式应用

(一)色彩构成原理是互融的基础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感知出发,利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性地研究色彩的性质、心理效应等,以此总结出色彩构成原理,并按照色彩搭配原则重新构筑色彩,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组合形式。墙绘设计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能够引导艺术家自觉地根据色彩构成理念的主导方向而展开对色彩构成的具体运用,并从美学的角度支撑色彩构成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当代艺术设计之中。墙绘设计作品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室内整体效果,而色彩的构成方式直接影响着墙绘作品效果。色彩构成原理和相关基础知识是墙绘设计的重要理论支撑。

(二)题材与构图

色彩构成作品的设计题材主要分为抽象形设计与具象形设计两种。色彩构成抽象化设计即将色彩表现于抽象的形态之中,抽象形色彩具有强烈的现代装饰韵味。这种强烈的抽象的色彩语言应用几乎成为当代墙绘中色彩表现最为强烈的视觉特征;色彩构成具象化设计要求构图具体化、形象化处理。在色彩的构图方式上,为了突出画面主体选择具有相应特征和关系的色彩进行恰当布局,形成既对比又统一的整体。色彩主要通过平面表现、三维立体表现的构成形式来展现它所独有的视觉魅力。其中,平面表现主要在色块处理方式上追求平面化,因而在视觉上色块显得单纯而均匀。这种色彩表现形式装饰性很强。三维立体表现其实是色彩在平面上呈现的立体假象,其中运用了色彩近暖远冷的感知规律,拉开色彩在视觉上的距离,再结合形体上的透视原理,以此强化画面色彩的空间感与体量感,实现了平面状态下的空间感,从而增强了作品在视觉上的冲击力。

墙绘设计的题材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如国画、油画、水彩。不同的建筑环境需要用不同题材内容的墙绘作品来装饰的要求促使墙绘作品选题呈现多样性,同时带来了墙绘作品创作的构思、构图和色彩的多样性。

(三)色调与环境空间色彩

成功的色彩设计是将画面中各种不同的色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之协调、统一,形成某种色彩倾向并从属于一定的情调和氛围。而画面所体现出来色彩的整体倾向即色调,它决定了作品色彩是否具有感染力,也体现出墙绘作品的总情调。墙绘作品作为环境空间的组成部分,其色彩与其周围的环境空间色彩密切相连,建筑及环境与墙绘作品在内的整体空间的色彩共同构成了环境空间色彩。一方面,墙绘色彩受到周围环境空间色彩的制约,当创作者为建筑环境设计墙绘作品时,首先要考虑其色调与环境色调的协调性。另―方面,墙绘色彩在定位环境空间的功能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处理墙绘作品色彩关系时,要考虑到画面色彩与环境功能是否匹配,并根据不同的功能空间来设计墙绘作品色彩,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如家居空间的墙绘色彩设计,在色调的选择上应服从于整体室内家具装饰色彩。总的来说,中纯度、弱对比的色彩搭配,可营造温馨、宁静、柔和的氛围,使人感到心情舒畅;若是在酒吧游乐场、舞厅等娱乐场所中适当地使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以及热情、轻快的暖色调,与此类环境中欢快、热烈的气氛协调,如此可吸引注意力并与环境空间的功能完美契合。

总之,在墙绘作品的整体色调的处理上,设计者要从全局上审视周围的环境,既要美化环境,又要从现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出发,确定正确的色彩的搭配方式,通过色彩美去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借助色彩的力量来增强环境空间的视觉美感与实用性。让环境和墙绘作品浑然一体,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不是让墙绘给人一种表面装饰品的印象。

(四)制作手法与媒介

在制作工艺流程上,墙绘艺术的绘制传承了色彩构成的作画过程,即使用铅笔起稿,然后在铅笔稿上着色、深入刻画,最后再根据画面进行整体调整。在表现手法上,除了传统的纯手工绘制着色,墙绘艺术如今也追求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如对印,泼墨,喷绘,计算机软件处理等辅助技术也使得墙绘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利用这些表现手法所提供的平台,可以有效丰富和完善墙绘艺术视觉效果。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墙绘设计与色彩构成的绘制都使用的水溶性的粉质矿物颜料。色彩构成练习运用的是水粉和水彩颜料,工具常用水粉笔、勾线笔。目前墙绘使用的作画材料都是环保型的无毒无味的丙烯颜料,除了兼具水粉和水彩颜料的优点外,丙烯颜料还不容易褪色,颜料干后的日常清理也很方便,用湿布或干布擦洗都可,完全与墙面融为一体,水彩笔、水粉笔,排笔等含毛质的笔都可使用。总的来说,墙绘的色彩设计要合理选题与构图,同时综合考虑环境空间和工艺制作的要求。

二、墙绘艺术对色彩构成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色彩构成教学现状

色彩构成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当前在课堂练习中却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入,课堂教学多属于纸上谈兵,过多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觉得课程教条化,缺乏趣味性,作业呆板、程序化,不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色彩构成课堂教学出现困境。

(二)墙绘艺术对色彩构成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教师通过墙绘设计的主题性教学引入,发现墙绘设计能够达成案例教学的途径,墙绘设计在教学中能够突出职业技能,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正确认识色彩、表达色彩的能力。在墙绘艺术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手绘技能,还将色彩构成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通过墙绘设计色彩调配练习实践,熟练掌握色彩调和技能,通过不同室内空间色彩搭配设计将色彩联想等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审美能力在练习过程中也得以提高,对于不同环境的色彩构成设计、不同场所的色彩搭配更容易理解与表达。

三、色彩构成与墙绘艺术互融式应用实现的策略

(一)结合专业特色,促使色彩构成课程专业化建设

色彩构成不等同于色彩设计,以系统化的色彩构成理论知识学习为支撑,通过专题性的色彩调配练习让学生学会管理色彩,让色彩设计更合理地运用于专业社会实践中。就建筑装饰专业而言,培养优秀的室内设计师是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上也应紧密结合专业,具体到每一次课题练习,布置与专业相关的主题练习,比如不同室内功能空间的色彩设计,不同装饰装修风格的色彩设计等,更具专业性的课题学生学习兴趣才会更高,设计思想能得到更完美的呈现,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在传承中创新

墙绘艺术作为实用艺术品,艺术性和技术性必须同时兼备。在新时代下,为保证墙绘作品的独有性,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家居风格设计不同的图案,配制不同的色彩。墙绘艺术作为色彩构成实践应用的载体,在不同时代要体现时代特性,不能脱离现代轨道。现代审美意识与传统技术结合的墙绘艺术,既吸收了色彩构成美学原理的精华,又具有新的时代气息,适应现代人的审美爱好。墙绘设计离不开创新,而新的设计理念又是创新的灵魂。深入地学习色彩构成等设计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这是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创新。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水平和审美习惯,结合新材料,新科技,运用新的手段对墙绘艺术进行改良。这需要不断的传承与创新,墙绘艺术才能良性地发展下去。

篇4

关键词:居住环境;发展现状;改进措施

我国现代居住环境的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面对与我国如今处于发展中的并且人口众多的现状,要实现社会和谐,那么安居乐业就是其重要保证。面对不断提升的人民生活水平和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设计理念,在满足人的基础需求,如生存居住,工作,休闲等的条件基础上,现代居住环境也改变着人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活动行为习惯。那么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就逐渐演变成为了人类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一、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的发展现状

1、施工代替设计风气见长

在发展中,对于自主发展的设计公司和部分设计单位事务所来讲,能够以设计见长的品牌设计装饰工程公司的短缺,以及在实地实践中对其设计的依赖性和创新的缺乏,使以施工顶替设计的行为难以根除。施工应当作为设计的承载体,落实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对设计进行修改,而不应该成为机械化的重复。施工代替设计风气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懈怠行为,是对业主的懈怠也是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对自己工作和责任的懈怠,但是由于这样的做法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脑力脑洞,近年来,这样的风气逐渐滋生蔓延。

2、出现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势头

企业两极化的格局不断明显,并且在发展中越加注重集团品牌概念。市场中一部分在实力上占据优势的企业则通过多品牌推进和主动吸取社会多方加盟的方式来完成对自身向大型的装饰设计工程公司的转型。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在设计,施工,资金方面占据较大优势地位的大型企业来讲,其则会选择多方面的发展途径,如兴办家具,材料等综合工厂以及向海外拓展市场与盟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单位能够达到提升品牌效应与发展的新型目标,从而完成所期望的经济效益目标。

3、设计师素质上升

对于基层力量而言,作为基本单位的设计师的人均素质水平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内部之间的竞争关系也在不断形成一种明朗化的格局。在实际事业单位中,企业会从人力财力和客户要求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成对研究院,设计单位以及设计网的建立和完善,与此同时,也在以设计师水平程度为标准的职业规划上逐次划分出总监,首席设计师,高级设计师,设计师和助理设计师等不同的职业梯度,相对应的,在劳动报酬上也拉开了较大的档次,具体来讲,顶层的职业设计师一般会在薪酬方面高出基层设计师的几十倍。所以,由此观之,酬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的来体现出其所在的装饰企业的品牌含金量以及设计师的技术创新水平。设计师人均素质的提升实际上也是装修水平不断提升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认为,设计师的素质的提升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装修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讲,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与设计水准,这是一种设计的总的素质的体现。

4、装修设计考虑因素不够全面

在总体的设计风格趋势上来看,在从理念装修转变为装饰的节点——2005年之前,室内空间的墙面,地面,天花的处理以及在装修过程中门窗与室内风格的协调这些方面占据了设计师的脑海。而对于装修中的其他部分,如室内的采光,家具的材料选择以及室内物品的陈设方式与装饰细节的协调等方面则不能给予相应重视。装修设计考虑因素不够全面往往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总的说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装修设计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也就是说,很多情况下,装修设计者个人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装修的风格,很多情况下,这就是因为装修者个人的原因造成的。第二、素材不够丰富。也就是说,用来装修的素材或者基本材料不够,这也是客观上造成装修设计因素考虑不全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5、同质化趋向越发明显

对于部分企业以及设计师来讲,他们将我国民众不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作为借口从而不遗余力地推行和推广所谓的主流设计风格和流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企业去选择以整体出售与推销的手段完成产品销售,使得风格相同的整体装修充斥市场。这样的整体推行方式,实际上是缺乏创意元素的理念的行为大行其道,也就是说,这样以风格化来诱导消费者走向雷同装修的所谓品质装修,不仅没有像宣传所讲保证了装修质量,却使市场走向了不断平庸化,磨灭了创新意识。同质化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设计者本人的一贯的一种固定化的思维方式,很多设计者在这方面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度或者在实践中,很多设计者都不注意提升内在的精神文化素质而导致设计者的目光短浅,而这也实际上导致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的落后,设计理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实际上就是设立者能力不能体现,所以任何时候设计者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意识,在创新意识之下,才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6、环保理念的体现成为市场的主张

在装修过程中,装修材料和装修行为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备受关注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为减少环境污染现象,部分企业与监管部门,如环境监测机构等部门和科研机构携手并进,组成了新型的监管和监测机构,来从另一个侧面保证环境保护。这样的新型渠道,可以完成对设计师的监督,也可以完成个人业主在具体施工及实地装修过程中,对一些较为环保,对环境零负担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监督。所以,企业对环保建材的利用也体现了企业的整体水平,由此可以预见,这样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进一步的拉动整个行业的整体水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居住环境的环保程度如何,环保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多地注重环保理念,环保理念,已经从一种理念逐渐上升为一种环保行动,这是人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理念的必然要求。一个商品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有多大竞争力,往往和商品的很多环保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室内装修的环保程度实际上也是市场竞争的主要的或者潜在的一种因素。

二、面对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所提出的改进措施

1、契合整体设计环境

对于现代居住环境设计而言,与整体环境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必要。两者应体现一定的整体性。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无可否认的是,人无法脱离地球和环境而独立存在,而作为一个整体,人类生活环境就是由地球上的部分组成,这种相互交融联系互制的整体关系,使得污染具有延展性。当一个地区的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那么无可避免的,在程度上或多或少的,都将会影响到周围的区域环境。作为整体来讲,建筑环境一方面包括了建筑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又包括了外部环境,即外部空间及场所环境,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沟通与影响。回到设计的本源来讲,设计的原则与奥义就是完成一种环境与建筑的融合与呼应,完成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契合,使人类的生活更加自然的加入到原有的自然环境中。所以,现代建筑设计务必将环境创造作为整体目标,在这种整体目标的引导下,在实际的实践生活中,对设计师的要求就是,能够将自然环境中具有特征性或普遍性的因素,如阳光,空气,水土壤,气候,能量等在设计和选择上进行考量。除此之外,在组织各个细节方面,如建筑外形和空间结构构造方面,也完成一种合理的考量和组织,以及对其顺序的理性划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设计师将完成建筑与场所的融合,也同时顾及到了场所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室内设计师来讲,其应以使用目的为主要原则,以功能实用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建筑室内空间的重新组合和其进一步调整和合理划分,并在设计上体现设计的科学合理性。具体表现例为,对节能新材料的利用,对新兴能源的使用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筑设计将减少在环境能源方面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方面的污染,从而完成预定原则和目标。而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讲,其主要职责是对建筑与环境进行总体设计,通过科学选择绿色植物的配放,从而完成改变室内气场的目标。例如,绿植对氧气质量的改变,对污染的消除以及对室内环境的美化。除此之外,设计师通过园林植物在室内的设计也进一步完成了对外部空间的改造和美化。例如,通过对植物的设计和其与山石的搭配,来完成对室内景观和地形塑造等的逐步改善和保护。综上,景观设计师应完成使建筑与空间的协调和发展的目标,从而完成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融合。所以,生态建筑必不可免的成为了21世纪建筑设计的发展目标,这种生态的,绿色的,低碳的,可持续的人类居住环境是全体人类在建筑设计方面共同努力的方向。

2、体现创新精神

在对建筑的居住环境设计中,建筑使用者不同的需求是从古至今设计中最难把握的因素之一,但其必要性又使得这种因素占据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因居住者的差异,其所在建筑应具有独创性。而这种独创性,应来自于设计师对使用者的品味以及心理感受,生活习惯的了解和把握,更来自于对使用者自身意愿的采纳与尊重。在此基础上,设计师应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并且根据实际经验和观察思考做出相应决策。设计师所遵循的创造性原则,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体现在设计产品的鲜明主题观念,也体现在设计师与自身设计概念的创新与符合。而这种创新与符合则体现在,一是对概念本身的体现,二是对体现方式的改造。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以理论知识,经验,信息和物质来源为基础,以对设计行为的反思和对创造力的控制为桥梁,来完成对设计作品的创新。如在实际设计中根据情况对设计元素的不同利用方式,对陈旧的形式和风格的打破,以及对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利用,以巧妙的设计方法完成设计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从而完成赋予设计个性与文化内涵的目标。总体而言,创新是设计的奥义。作为设计师来讲,其自身的知识的多元化,设计经验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各方面素材的利用,几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优秀作品的产生。所以,优秀作品体现了设计师的能力,修养、水平、艺术特色等众多方面。由此观之,现代设计应具有时代性,可持续性等众多特点,而居住环境设计师也应在此大环境下,完成设计理念的更新和新材料的使用,从而更好的彰显设计主题。

3、注重地域性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传承

就不同的地域而言,设计师还应注重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完成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方面都体现着历史的遗留性和传承性。建筑设计自古作为一种文化,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如人类的主观因素和人为情感意识等。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就是一种设计的不断发展与沉淀。由此观之,设计产生的初衷是为人类服务,所以反应人文情怀和人本主义精神就成为了设计的必要原则,而对当代人的意识需求的体现则成为了判断优劣的标准之一。所以优秀的现代室内设计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造物过程,它更多的体现在对生活方式的改良和生存环境的优化,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同时尊重文化的地方性,完成历史的连续性。设计作为一种传承的文化,在人为的主观因素和人文情感意志的影响下完成了一种更新和传承。在人类的文明文化传承过程中,设计的过程和沉淀随处可见,故设计不能脱离人类文化而存在,其因为人民服务而生生不息。它体现着基层人民的意愿和意识需求,反映了一种传承的人文情怀和人本主义精神。所以说,现在的室内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造物过程,而更多的反映在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优化与改良,在此基础上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所以,在设计中尊重地方文化的理念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形式和原有思维的照搬照抄,更多的是一种对原有地方文化的探求和创新。在这种探求和创新中,寻找地方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部分,将其保留和传承,并且以新的形式和形象体现,从而完成一种地方性与现代性的交流融合。

三、结束语

我国现代居住环境设计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得以不断进步。但同时,我国的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仍旧存在较大问题。因此,我们所要首先考虑的是对设计观念的转变,在改变了居住环境设计的整体理念后,我们才能够不断接受时展所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英.栖居诗意的创造与体验——我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设计的发展与展望[J].广东园林,2007,01:32-39.

[2]熊德生.创造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现代居住小区室内外环境设计浅议[J].室内设计,1997,03:17-20+27+29.

[3]王芳.论新农村建设农户居住空间景观设计的新颖性[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2:138-141.

[4]杨倩,徐飞鹏.里院建筑对青岛现代居住设计的启示[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6,03:47-53.

[5]业祖润.现代住区环境设计与传统聚落文化——传统聚落环境精神文化形态探析[J].建筑学报,2001,04:44-47.

[6]关耀东.浅析当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13.

[7]丁铮.论现代居住建筑环境设计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性[J].美术观察,2014,02:124-125.

篇5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幼儿教育;建筑文化;地域性;传承与创新

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指对3-7岁儿童实施的启蒙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知觉能力和社会性的主要阶段,通常是由家人、教师或者其他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渗透性和诱导性的教育。伴随着幼儿个体年龄的不断增长,就会在心里逐渐形成民族意识,久而久之转化为民族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能使个体对民族产生热爱之情,反之民族的群体生活也能让个体产生归属感。而正是民族个体这样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和发展下去,并以此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然而,随着幼儿园不断地引进西方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让儿童无法避免地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而正是这样的标准化模式使整个中国的儿童渐渐地脱离了各自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同化,甚至被淡忘。所以,在外来文化与中国的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理应重点突出对各民族儿童关于地域传统文化的教育。而培养个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民族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的基础。诺伯舒兹就曾在其著作《场所精神》里提道:“人类的认同必须以场所的认同为前提。有认同感的客体是有具体的环境特质的,而人与这些特质的关系经常是在小时候培养的[1]。所以,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必须依托于对民族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认同,以幼儿教育环境开始。

二、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与建筑环境的关系

(一)幼儿教育与环境

经研究,幼儿的认知皆是从对周边环境的好奇心开始的,并且在环境之中掌握了未来发展所必备的各种知觉经验。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指出:“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怎样的印象[2]。”可见好的环境能让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江崎玲于奈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感悟:“一个人在幼年时通过接触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天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启蒙教育,是通往一代科学巨匠的路,理应务必珍视、精心培育、不断激励和呵护[3]。”这体现了大自然环境对儿童认知的影响。而建筑作为环境教学主要场所之一,在心理学上的研究也已经探索出其对年幼儿童行为的影响。接触建筑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体验他们自己与周围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4]。综上所述,建筑环境在教育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建筑

伴随着中国生活方式和教育的“西化”,以及少数民族的“汉化”等问题的出现,各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的传承理应重视。建筑作为人“定居”和“立足点”的场所,反映着一个地方的生活、地理、生态、民族与宗教方面的知识内涵与精神。它犹如一部不断前进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而民族文化则像灵魂一样附着于建筑这副躯体之上,使建筑环境富有独特的内涵。不同的民族文化促使建筑之间产生的差异性是城市和地区之间独有的标签,也是民族个体在心理上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自豪感的根源。就如国内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在介绍他在日本设计“四叶草幼儿园”时所描述的:“建筑能成为有人文感觉的空间很重要。”而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者、国际著名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老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述其承接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工作与他幼儿时期在苏州园林里的生活产生的情感和从小根植于脑海里的苏州园林与苏州城传统建筑的印象是分不开的。正是这样的情感和印象与其现代的设计思维使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具有现代建筑的特性又延续了苏州古城独有的建筑文化,很好地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可见,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可以传递的,且对儿童的民族文化教育及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国外幼儿教学建筑设计的趋势

目前国外幼儿园环境的塑造除了要求以孩子的视角设计及确保儿童安全需求以外,还常从以下几方面作为设计的切入点。

(一)让孩子在自然当中学习

此类特性的幼教建筑设计思路是以大自然启发式教育模式为出发点。建筑周围一般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而设计师在空间处理上非常注重将建筑室内外空间与周围自然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因此一般都会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一定的开放式处理,并在外墙立面设计上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窗,使教室变得明亮的同时,让孩子可以随时观察窗外美丽的院子和自然事物,以此满足孩子探索和认知的需求。例如爱德华多•阿罗约(EduardoArroyo)设计的西班牙桑迪卡某幼儿园,建筑东西两侧都有大面积的玻璃窗让孩子们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巴斯克乡村的山脉以及延绵不绝的绿色大草坪和森林。而TakeshiHosakaArchitects在日本横滨市设计的基督教会学校,更是将这种空间的透明性做到了极致,除了建筑的框架结构以外,所有的墙体均采用玻璃材质,为的就是模糊室内与室外、森林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能够在阳光和树影下嬉戏和学习。另外,随着近年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幼教建筑设计也以可持续原则为基础,坚持建筑的生态性设计,以此培养幼儿爱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二)在游戏和交流当中学习

此类幼教建筑设计是以行为自主性教育模式为背景,通过空间的趣味性和弹性处理来带动儿童的主动体验与交流,并以此获得新的认知。例如:由70oNArkitektur设计挪威特罗姆瑟幼儿园,设计师在每间教室都设计了活动墙,并在墙体上挖出了很多的几何小洞,让孩子能够随意地观察、穿越和嬉戏。而日本蒙特梭利学校藤幼儿园则通过创建可攀爬的大屋顶并结合穿透屋顶的树洞加网袋设计,让孩子能够更好地探索、运动和交流。

(三)创造孩子想象中的世界

该类幼教建筑的设计主要以异想天开的设计理念结合特殊的技术和结构来创造出儿童从未见过的世界,让孩子在视觉上和空间体验上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由贝尼斯及其合伙人事务所(Behnisch+partners)设计的德国路金斯兰幼儿园。该幼儿园在建筑造型上采用了船的意象,室内空间重点突出建筑本身错综复杂的结构,旨在为孩子创造出一个充满想象力又能产生美好记忆的空间。另外,这类幼教建筑的结构和材料肌理通常都得到直观的展现,让孩子可以更好地去了解材料的自然属性和结构形式,并最终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然而,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和田野式调查发现,国外的幼教建筑设计还是较少结合本土的地域性文化,如果没有文字介绍,甚至很难识别出它所处的人文环境是怎样的。同样,我国对幼教建筑的地域性研究也比较少,甚至在幼儿园设计规范当中,也未提及到鼓励与地域文化结合的信息。

四、设计策略

综上,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从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角度出发,幼教建筑的设计理念应当尽可能与当地的人文和民族文化、生活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并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先进技术与材料进行重新演绎,以此刺激儿童的感官。同时通过建筑空间所散发出的文化氛围结合其余民族文化教学内容来综合培养儿童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以达到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而在设计实践方面,幼儿园建筑设计时首先应当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注重城市的文脉延续,综合各方面因素,事先规划好幼儿建筑的建设地点,以从根源上保障幼教建筑拥有最为适合的文化和自然环境。而建筑设计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在色彩、材料、结构和建筑造型上延续地域特色

并且进行创新建筑的形式及表皮材料肌理、色彩作为城市视觉肌理的一部分,经常是人们认知城市后的第一记忆点。就如北京、苏州、泉州都是以自身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色彩、材料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在进行幼儿建筑设计时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例如由TomThysarchitectenismCarton123archi-tecten设计的比利时布鲁日市某幼儿园校舍,就是以此作为设计的切入点。该校舍因其位置紧邻一座哥特式的建筑,所以校舍建筑的形式上选择与周边建筑一样的坡屋顶,且材料选择上也参考色差相似的红砖建筑。但在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上却采用现代简洁的设计语言,使其能够区别于传统的建筑形式而有所创新。

(二)挖掘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是共生的关系,展现的是民族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是从古至今的积淀。因此在进行幼教建筑的空间布局时,应注重考虑如何引导孩子形成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以传承民族文化信仰。例如山水秀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幼儿园,就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庭院生活方式的角度作为设计灵感的切入点。

(三)延续建筑的时代性,保留最初的情感与记忆

针对旧城区的幼教建筑室内外空间的改造,因其所在区域建筑密度高,幼儿园教学空间基本都是利用一些闲置的公共建筑进行改造。这类建筑的结构、材料与肌理是一定时期的产物,展现的是城市发展进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对于周边的居民来说更是具有独特的情感和记忆。而针对儿童传统文化的教育来说,这些时代性特征与情感恰好是很好的教育内容,所以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当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取舍、保护和再设计,以促进历史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旧建筑及周边环境焕发新的生机,还能为儿童创造更为安全、有趣、开放、舒适的学习环境。例如国内著名建筑师马岩松在日本设计的“四叶草幼儿园”,在空间扩建的同时,就特别保留了原有旧建筑的木结构,让它成为空间记忆和灵魂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挪]诺伯舒兹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1.

[2]陈鹤琴.陈鹤琴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89.

[3]张贵勇.诺贝尔奖背后的教育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9-03-17:004.

篇6

关键词 行为地图;幼儿园户外环境;体育活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15-03

一、理解行为地图

行为地图(Behavioral Mapping)是1970年由Ittlelson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发生在所设计的建筑物中的行为,以帮助设计者把设计特点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起来。行为地图方法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并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各部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员对行为进行编码,并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和频率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地图上,以帮助设计者将设计要点与行为的时间、空间相结合。这是一种记录物体的位置,并测量它们可引起的活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观察方法,Ittlelson(1970)认为,行为地图具有五个优点:(1)平面图清晰明了;(2)对目标个体的行为有观察、有数据、有描述、在位置上有明确的标定;(3)使用日常表,说明观察与记录持续的时间;(4)观察与记录均有科学的程序指导;(5)利用符号编码及统计、数据系统,以最少的时间和人力获得所需的观察记录。

早期的行为地图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多用于较小尺度的环境,如对一个房间的观察。目前,行为地图的方法常被应用于研究学校、城市广场、博物馆等。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行为地图应用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中。

二、行为地图的理论基础

行为地图是建立在行为场景(behavior setting)理论和可供性(affordance)理论基础之上的。

(一)行为场景理论

行为场景理论认为,某一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相应的环境背景中才能发挥作用,许多共存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场所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景是指特定的场所及其中人的行为构成的生态单元,由人、环境要素和行为三部分组成。行为场景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rker(1976)提出的,他通过对真实行为场景中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发现行为场景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性,邻近的行为场景中各部分可独立发挥作用。

对于幼儿园环境设计而言,这一概念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游戏区视为适用于各种活的普遍环境,在进行设计研究时,应该将环境的各部分进行分解,如可以将户外环境分解为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

(二)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概念是Gibson生态知觉理论的一部分。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可以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衡定的功能特性,如河湖可供人捕鱼、游泳、行船、取水,但不能供人睡觉和散步。支持个体行为的环境中可被感知的功能特性即环境的可供性。可供性曾被环境设计者及儿童环境研究者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概念,例如环境心理学家Heft(1998)就开创了一种儿童环境可供性的分类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和操作性的框架;Fjortoft(2007)用可供性的概念解释挪威学前儿童的运能力发展和健康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相关的;Kytta(2002)在对芬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运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也使用了可供性这一维度。通过描述各行为场景的特征,可供性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分析各行为场景之间的异同点。

具体到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分析中,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帮助分析每一个行为场景如走道、游戏设备区、玩沙区、开放区、攀爬区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及各行为场景是如何刺激、吸引、支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的。

三、行为地图与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设计

(一)行为地图的编码与绘制

早期的行为地图法是通过纸笔记录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手绘图表来展示行为的空间位置。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和手持型数字编码设备被引入行为地图的方法中,Van Andel(1984)是第一位对户外活进行数字编码并将户外环境特征和相关的数据库联系起来的研究者。现在的研究者可以对更多的变量,包括精确的体育活的位置进行编码,这给环境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再现的有效方法。

在对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环境采用行为地图法进行直接观察时,首先,要根据研究需要对户外环境的行为场景和幼儿的体育活进行编码。如依据被观察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行为场景编码为1-游戏设备区、2-开放区、3-走道、4-过渡区、5-玩沙区、6-表演游戏区等,以方便在平面图中进行标注和区分。然后,根据研究目标对幼儿的体育活水平或体育活类型进行编码,如将幼儿的体育活水平分为安静、轻微活量、中度到高度活跃的活量三个等级,或将体育活的类型分为走、奔跑、攀爬、跳跃等;并在绘制平面图时选择不同的标志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观察者要对行为场景和幼儿体育活的编码有清晰的了解,熟悉行为地图绘制工具的操作;要选择在时间充足、气候温和的日子进行观察,时间段应主要是幼儿的自由体育游戏时间,以减少教师指导或课程要求对幼儿体育活的限制。最后,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使用电子设备将幼儿园的户外行为场景编码和幼儿的体育活编码如实标注在平面地图中。

这种编码方法可以涵盖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所有行为场景和幼儿的各种活状态,使得观察者能够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详尽、清晰地绘制在行为地图中。

(二)行为地图的分析

对行为地图的分析应涉及到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体育活的水平差异,或者活类型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帮助环境设计者设计出更加有利于幼儿体育活的户外环境。Cosco(2010)等人通过行为地图法对两所幼儿保育中心中户外体育环境及其幼儿活进行直接观察,绘制出两所保育中心的户外环境与幼儿活量的行为地图,并分析出由不同行为场景或相同行为场景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幼儿活量的差异和每个行为场景的可供性。他们的研究表明:第一,走道是适合相对活跃的体育活的场景,但其可提供的活水平还要受到走道自身的一些特点,如地面质量(软、硬)、材质(塑胶、沙质、柏油、混凝土等)、走道宽度和走道形状(直线形、曲线形)等的影响,幼儿似乎更喜欢表面硬的、有弯曲的走道,因为这种跑道适合幼儿奔跑和骑车等;第二,多个游戏设备的综合可供性要高于单一游戏设备的可供性;第三,宽敞的玩沙区可以增加幼儿的交往机会,比较适合建构游戏等相对安静的活等。

在对行为地图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环境学、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多学科,详细分析每一种行为场景中幼儿的活量或活类型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性原因,从而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环境设计者理解各个年龄段幼儿体育活的环境特点。如,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设计户外活环境时,更多的是从色彩视觉秩序、建筑风格等方面人手,根据建筑面积、安全性、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幼儿园管理者或环境设计者的要求,安排活区域、放置体育游戏器械,使得整个户外环境设计更多是符合成人的思想,而忽略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行为地图方法通过清晰的平面图、详尽的数据帮助成人真正地了解幼儿户外体育活的需要,以设计出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需求的高质量活环境。

(三)行为地图的适用性

除了对幼儿园特定户外体育环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之外,行为地图还适用于一些纵向研究,如使用行为地图来评价季节性和气候(如太阳的方位、降水、种植特点、气候带等)对全年体育活的影响;使用行为地图还可以分析性别、年龄、师幼互等个体和社会因素对幼儿体育活的影响,以及分析不同民族或种族背景的幼儿对行为场景使用的潜在差异等。进一步细化,行为地图还可以帮助分析每个幼儿在各种体育游戏中需要的平方比率,还有每种行为场景成本的有效性等。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纵向分析时,还需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各个要素分别进行编码。

可见,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体育环境的观察和设计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适用性。这些横向和纵向研究不仅可以指导环境设计者的具体设计,还可以帮助幼儿教育者加深对每个幼儿特点和需要的了解,加强师幼互,优化师幼关系,以及帮助幼儿园管理者提高环境创设的成本效益,甚至还可以指导幼儿园户外设计的政策法规的确立等。

篇7

摘 要: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人实践,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评价体系 比较 思考

Abstract: With decades of development,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at green building is a highly complex system. Concretiz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makes the green building step into practice, thus a set of clear assessment system of green building will be irreplaceable.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system; comparison; thinking中图分类号:J31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在建筑界,绿色建筑的提出历史并不长。 《设计结合自然》 、《寂静的春天》等建筑生态著作为绿色建筑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进入 21 世纪,在能源危机和倡导绿色生活的背景下, 绿色建筑迅猛发展。上世纪90 年代, 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立。至今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早期: 绿色建筑产品及技术的一般评价、 介绍与展示; 中期:建筑方案环境物理性能的模拟与评价; 近期:建筑整体环境表现的综合审定与评价。

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1 英国BREEAM

1990 年, 英国建筑研究所 (BRE)首次推出 “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REEAM) 。它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针对当时英国的市场需求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建筑。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商提供相关技术咨询,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的住宅版, 首次于 2000 年。它满足了近年来英国市场对住宅类建筑进行绿色生态评价的新需求。其评价内容包括交通、 污染、 材料、 水、 生态与土地利用以及健康等七个大的方面。 由于英国建筑协会的参与,该证书在英国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BREEAM 评价体系的推出, 为规范绿色生态建筑概念, 以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至今, 它不仅在英国以外发展了不同的地区版本, 而且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1.2 加拿大 GBC

绿色建筑挑战 (GBC) 是从 1998 年起由加拿大发起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 “绿色建筑评价工具” (GBTool)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 使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国家之间交换, 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 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

1.3 美国LEED

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又被称作开发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起初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估的要求而推出的一个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随着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逐渐通行于全球。LEED 为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性能提供详细参考标准,从建筑全寿命视角对建筑整体环境性能提供评测。 以 LEED2.0 为例,LEED 的评估认证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登记阶段、 支持阶段和项目认证。

登记阶段, 申请评估的项目可通过邮寄或网上在线登记的方式申请评估, USGBC 鼓励项目在预设计阶段就进行申请; 支持阶段, USGBC 通过 LEED 官方网站或其他途径向申请者提供参考指导和评分细则, 帮助设计者解决在满足各种具体的前提和得分要求时所遇到的问题;项目认证, USGBC 根据申请者所提交的文件, 对项目进行认证。

LEED 从可持续场地选择、有效利用水资源、 能源与环境、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保护环境、 材料和资源、 室内环境质量这几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估, 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 可持续场地选择约占总评分的 20%,有效利用水资源占 7%,能源与环境占25%,材料和资源占 19%,室内环境质量占 22%,创新设计占7%。LEED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虽然体系庞大但系统分明,在每个评估项目中, LEED 都提出前提条件和可能的得分条款。项目首先必须满足每个评估项中规定的前提条件, 然后可根据每个得分点的相关规定对建筑进行评估打分。 同时为了方便使用者深入了解该体系, LEED 编制有详细的技术导则和手册。 如在每一个得分条款中又包含评估目的、要求、 提交文件和可能的技术和策略,详细阐明了绿色建筑各相关技术内容和实施措施及路线, 并给予了成熟案例以指导。最终, 将所有评估项所得分数相加就可得到建筑最终分数, 满分为 69 分, 52 分以上可获得铂金认证, 39分 -51 分为金质认证, 33 分~38 分为银质认证, 26 分~32 分为一般认证。

2、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 2001 年始,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试行稿),同时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 的制定, 并出版了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手册》 、 《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 。 2005 年3 月, 我国完成了 《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 (住区)(征求意见稿) 》 ; 2005 年 10 月, 建设部科技部印发了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

现今,中国建筑领域通行的是 2006 年 6 月 1 日由建设部和科技部发起施行的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 多目标、多层次,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资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6 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目与优秀选项组成。 参与评定的绿色建筑应满足各类指标所有控制项的要求, 并按满足一般项目和优选项目的程度, 划分为 1 星~3 星 3个等级。

由于初次编撰的缘故且限于当前条件, 该体系只适用于评价那些总量大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消耗能源资源较多的公共建筑、 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且不带有强制性。对于其他建筑, 根据建筑用途、 运营能耗等实际情况调整, 且只能提供参考价值。

3、与国外评价体系的比较与思考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还仅限于住宅,对于其他大量的公共建筑和旧住宅改造项目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走在绿色建筑研究前沿的发达国家, 已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更为系统地分类。如日本的CASEBEE 陆续完成了用于既有建筑物的 《CASEBEE 既有评价工具》 、用于短期使用建筑的《CASEBEE 一临建。评价工具》和用于改修建筑物的 《CASEBEE一改建? 评价工具》以及用于评价热岛现象缓和对策的 《CASE-BEE—H 评价工具》 。制定更为系统和专项的评价体系, 将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走向完善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是根据绿色建筑 “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 节水、 节材和保护环境)这一要求制订的。对比 LEED, 都是关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评价,都采用评分制的标准, 但是美国 LEED 的一些评价项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比如, LEED 在“可持续性场地” 中强调最大化空地,以维护场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这在寸土如金的中国实际上很难做到。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关注于人均居住用地、 绿化率的提高, 日照时间的延长, 这种做法无疑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4、 结语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高建民(1976-),男,湖南永州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023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29-02

“建筑供电与照明”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于第七个学期开设,一共45个学时。由于该专业课程体系侧重于建筑供热、制冷、给排水、燃气等方面,建筑供电与照明方面缺乏实践环节。通过对07和08届毕业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学习完本课程后对课程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对从事建筑供电方面工作缺乏信心。另外,通过这两届学生之后的就业调查,82%学生从事建筑相关工作,然而从事建筑供电方面工作不到5%。这些调查结果反映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已不能满足我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一线工程师的需求。为此,我校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活动,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法,增加实践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一、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我校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本课程教学也就围绕培养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的工程师展开。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建筑光环境环节的教学学时为32个学时,供配电系统环节为32个学时,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在目前建筑行业中,高档建筑的光环境通常由室内设计等艺术类专业来完成,普通建筑的光环境由电气工程专业进行设计,或者为了节约投资,索由装修公司和施工一块完成。而现场施工、管理以及运行维护的工程师是较少关注这些内容的。因此,大力压缩建筑光环境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学时数压缩为14个学时,节约的学时用来加强供配电系统教学。另一方面,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光环境测量、电气设备线路安装、防雷接地工程施工与安全用电以及建筑配电系统检测、自动化管理等内容。这些是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此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紧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对建筑节能要求十分迫切。为此,在教学中引入建筑光环境节能设计、照明艺术、高效配电设备、高效节电的省电装置、抑制谐波等技术措施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需求。学生发现这些内容与生活、与今后从事的工作紧密相联,并看到了所学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兴趣十足,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积极引入实践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建筑供电与照明”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以讲授教材知识点为中心,对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学生学完后,既缺乏整个照明与供配电系统的感性认识,也不能将某个实际工程根据所学知识拆解为一系列的子问题一一解决,这就是造成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对今后从事这方面工作缺乏信心的缘故。针对这个问题,教学团队经过研究后决定引入工程案例教学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工程案例呈现的是实际的工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会关心在该工程是如何设计的,有什么理论依据,这样设计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如果是他本人会采取何种设计方法等。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针对性强,学生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有三个大问题不易解决:第一,如何选择具体的工程案例。这些工程实例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选择几个具有横向比较意义的已建成实际工程这个问题最关键,这些实际工程应该能获得相关设计资料和施工图,学生能进行实地考察。教学团队四处寻找关系,终于找到一位毕业了十多年的校友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这位校友管理的物业公司所管理多处物业中选择了较新且交通方便的一幢综合写字楼和一个四星级宾馆为教学案例。另外,通过我校后勤处的帮助,我校新建的图文信息楼也成为了教学案例。第二,为减少对现场的干扰,去现场调查参观安排学生休息日自己组织进行,但是如何调动大四的学生积极去现场并能在参观完后系统总结分析所参观的工程,如何避免一部分学生出工不出力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第三,如何将这些教学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教学团队对工程分析后再进行教学内容调整,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课程开始前先向学生介绍考察的对象和任务,根据自愿原则将教学班分为三组,每组对应一个建筑工程。现场参观分两次进行,课程教学前期一次,中期一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特别积极到现场去参观,不仅仔细观察现场情况,积极提问外,还用摄像机详细记录现场情况。现场参观后,学生都说收获很大,原因有二:一是理论教学有些罗嗦无味,现场参观非常直观有趣,有些东西一目了然;二是毕业后可能从事这方面工作,可以提前感受毕业后的就业环境。

另外注意到学生都意识到单靠自己一开始是不可能理解所负责建筑整个照明和供配电系统的,每组学生都自行进行了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先负责一小块内容。每个学生自己研究透后再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最后将这些一小块一小块的内容综合为整个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应任务,避免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这样就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一个团队要发挥最大的效率,就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要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地交流与合作。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在照明系统设计、主结线、用电负荷计算、设备选型与布置、配电系统保护、过电压保护、配电管理自动化等这些内容讲授完后都会留出一到两个学时进行课堂交流讨论。每组都会派出最初商定负责这部分内容的学生进行介绍、讨论现场情况,自己模拟设计计算过程及结果。学生兴趣十足,发言踊跃,甚至能提出工程实际中某个方面的不足之处。教师成了组织者和听众,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基本上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了,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介绍建筑光环境设计时,与艺术学院合作特别做了一个20分钟的建筑照明艺术设计展示,绚丽的灯光,眩目的色彩,让学生们大为惊叹。

三、结束语

通过教学改革,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当问及学生今后是否从事建筑照明和供配电方面的工作时,所有的学生都体现了良好的自信,这就是教学改革的最大收获。当然,在实施这次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实际工程设计中的一些做法不了解,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候回答不上来。目前通过与学校产业办的应翔建筑设计院展开交流合作,努力弥补这一缺陷;其次是去现场参观肯定要干扰对方工作,去得多了会觉得很麻烦别人,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在学校的支持下,计划将其建设为实习基地,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过于钻牛角尖,浪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今后要注意做好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谢秀颖.电气照明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阴振勇.《建筑供电与照明》教学实验装置的研制与开发[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3):56-58.

[3]冯静.基于准案例教学法的工科教学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69-72.

篇9

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有可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早在十九世纪以前,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代名词,大多数的建筑师认为,装饰是建筑艺术与单纯房屋设计的主要区别。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变革扩展了建筑的内涵,现代建筑设计的概念取代了建筑装饰,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建筑装饰业带来了一次繁荣,大量的家庭居室和高楼大厦对新颖、美观、富于个性的装饰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建筑装饰设计不是仅仅考虑建筑作为六面体的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风格)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艺术品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我国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自建国以来,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室内环境设计简化到最低点。粉刷一下墙壁,挂几幅年画,摆几件必须的家具。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腾飞。尤其到了九十年代,建筑作为一个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与之相适应的室内环境设计受到重视。但一开始在一种浮躁急切的心理驱使下,室内环境设计呈现一种浮夸的风气,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档物品不问主题,甚至忽视功能地拼命堆砌。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加上参考国外的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室内环境设计开始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二、建筑电气与住宅室内环境设计

正如主体的建筑设计需要结构、设备和电气等专业的配合,在装饰设计中总的装饰效果是一个总的构想,由结构专业完成了硬件设施,搭起了架子,设备和电气专业负责完成软件设施,赋予这些钢筋混凝土以人情味,让他们有了温暖,能够呼吸,由硬帮帮的东西而软化活化。建筑电气的任务是以现代电工学和电子学为理论和技术基础,人为地创造和改善并合理保持建筑物内外的电、光、热、声的环境。建筑装饰中的建筑电气是建筑电气在建筑装饰中的延伸。在室外装饰装潢中建筑电气主要是完成立面照明、广告照明、环境及道路照明等,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建筑电气的功能应用就复杂的多了。

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配合总体设计思想,突出装饰主题和理念,建筑电气专业对所采用的照明方案(包括照度、电光源、配光方式等)的准确选择和照明器具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地加强装饰效果,渲染空间的环境气氛;同时,随着各种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装饰表现力的开关,各种用途的终端插座以及其它暴露于室内的电气附件也朝着美观、安全、安装维修方便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既能满足其在电气系统内的功能要求,又能在室内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另除了上述强电项目,随着人们对建筑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通讯、有线广播、有线电视、防盗保安以及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在内的弱电,还有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增强了整个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安全性、现代性和可拓展性,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三、照明方案和照明器具

3.1照明设计的步骤:

(1)针对各种功能照明场所的视觉工作要求以及室内环境情况确定设计照度,使得在该室内进行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能够舒适自如地进行,并且能够持久而无不舒适感。同时,应注意各房间亮度的平衡。对于较小房间可采用均匀照度,而对于较大房间如果只在中间设一个顶灯,就会使人感到房间变小,如果在墙上增加适量壁灯,就可以消除这种感觉。

(2)根据室内装饰的色彩对配光和光色的要求选择电光源和灯具。如果室内装饰色调以红、黄等暖色调为主,则应选择色温较低的光源(如白炽灯),配合一定形式的花灯,产生迷离的散射光线,增加温暖华丽的气氛。在确定光色和照射强度时,还应能够正确显示织物材料表面、壁画、挂画、室内色彩和地毯图案等,这里除了要注意电光源的显色性,必要时设置一些射灯,对一些点景物件进行提醒照明。

(3)选择照明方式和布置灯具的方案,使室内照明场所形成理想的光照环境。光的照射要利于表现室内结构的轮廓、空间、层次以及室内家具的主体形象。首先确定一种作为普通照明的方案,取得一定的照度,能够满足一定的活动要求;然后针对局部不同的功能要求,选择各种照度和光色以及灯具形式的局部照明。

(4)按照最后确定的总体布灯方案,验算室内的照度值,必要时也可在安装完毕后,进行实地测量。这一步容易被忽视。要想达到良好的照明设计效果,此举不可不为。

(5)确定照明控制方案和配电系统。设置各种电气插座,并留有一定的富裕度。对于插座的设置,近年来随着各种家用电器层出不穷,对电的需求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有关规定指出在室内的任何地方距墙壁插座的距离不超过1.5m,这是根据家用电器的附带电源线一般为1.5m左右长而定的。

(6)计算各支线和支干线的计算电流。选定导线型号和截面,穿线保护管的材质和管径。必要时进行电压损失校核。有些装修人员认为照明电路的电流不大,对其配线也不够重视,尤其是那些“马路上的游击队”,选用RVB软线照明配电线,它在机械性能和允许电流方面都存在缺陷,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加上老化因素,势必造成隐患。

(7)选择开关、保护电器和计量装置的规格和型号。

(8)绘制照明施工图。如果在施工中有所变更,应及时落实在图上,以便最后装修完毕绘制电气竣工图。便于以后使用功能再次改变时参考。

3.2不同功能房间照度的设计要点

(1)客厅,又名起居室。看起来这两个名字并不相近,也不等同。实际上这两个房间也不是一回事。顾名思义,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而起居室则是家里人娱乐交流的地方,只不过在我们这里,尤其是目前大部分住宅设计中一般把这两种功能合二为一了。自建国以来,城镇住宅的客厅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根据现代人的居家理念,并不热衷于在家中应酬,而是希望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港湾,让家人在喧闹的城市中,拥有一个安静的空间。所以,客厅(实际应该侧重于起居室)作为人们在家时逗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在进行照明设计和其它专业设计时不容忽视。客厅的功能较一般房间复杂,活动的内容也丰富。对于照明设计也要求有灵活、变化的余地。在人多时,可采用全面照明和均散光;听音乐时,可采用低照度的间接光;看电视时,座位后面宜有一些微弱的照明;读书时,可在右后上方设光源,能够避免纸面反光影响阅读;写字台上的光线最好从左前上方照射(约30~40cm高),再保证一定照度的同时避免手和笔的阴影遮住写字部位的光线。室内如有挂画、盆景、雕塑等可用投射灯加以照明,加强装饰气氛;书橱和摆饰可采用摆设的日光灯管或有轨投射灯;有一些高贵的收藏品,如用半透明的光面板做衬景,里面设灯,会取得特殊的效果。在电气功能设置的合理性方面,客厅的照明开关应采用双控或多控调光开关,一处在玄关处以便进出时方便开关,另一处在沙发附近,可以随时调节灯光。客厅必须安装应急灯,以备突然停电或发生电气故障时使用,如果配合视听设置的控制,音频、视频、电话等有关电子连接线,都预埋在沙发附近,将DVD、电脑键盘等必须用手操作的设备也置于附近(如茶几下)。这样就可以坐在沙发上换碟,炒股或接受远程教育,可谓方便之极。

(2)餐厅,餐厅照明应能够起到刺激人的食欲的作用,在空间比较大、人比较多时设计照度高一些会增加热烈气氛;如果空间小、人又少设计照度应低一些,营造一种幽雅、亲切的气氛;以我国目前的生活发展水平,单独设计餐厅尚未普及。国外的餐厅设计为了追求安静,常使灯光暗些;而我国在烹饪艺术方面,讲究色香味俱全,因此,要求灯光稍亮些。一般常用向下投射的吊灯,光源照射的角度,最好不超过餐桌的范围,防止光线直射眼睛。比如使用嵌顶灯或控罩灯。还应注意设置一定的壁灯,避免在墙上出现人的阴影。

(3)厨房,一般较小,烟雾水气较多,应选用易清洗、耐腐蚀的灯具。除在天花板或墙上设置普通照明外,在切菜配菜部位可设置辅助照明,一般选用长条管灯设在边框的较暗处,光线柔和而明亮,利于操作。

(4)卧室,卧室照明也要求有较大的弹性,尤其是在目前一部分卧室兼作书房的情况下,更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照明。睡眠时室内光线要低柔,可以选用床边脚灯;穿衣时,要求匀质光,光源要从衣镜和人的前方上部照射,避免产生逆光;化妆时,灯光要均匀照射,不要从正前方照射脸部,最好两侧也有辅助灯光。防止化装不均匀。如果摆设书柜,应有书柜照明和短时阅读照明。对于儿童卧室,主要应注意用电安全问题,电源插座不要设在小孩能摸着的地方以免触电危险,较大的孩子的书桌上,可以增设一个照明点。睡眠灯光要较成人亮些,以免孩子睡觉时怕黑或晚上起床时摸黑。

(5)卫生间,卫生间的照明应能显示环境的卫生和洁净。一般对照度要求不高,只要能看见东西就行了。常在屋顶设置乳白罩防潮吸顶灯,在洗脸架上放一个长方形条灯。如有化妆功能,可增设两个侧灯。另在卫生间外门一侧设一脚灯,便于在夜间上厕所使用。

(6)门厅、走廊和阳台,门厅一般设置低照度的灯光,可以采用吸顶灯、筒灯或壁灯;走廊的穿衣镜和衣帽挂附近宜设置能调节亮度的灯具。阳台是室内和室外的结合部,是家居生活接近大自然的场所。在夜间灯光又是营造气氛的高手,很多家庭的阳台装一盏吸顶灯了事。其实阳台可以安装吊灯、地灯、草坪灯、壁灯,甚至可以用活动的旧式煤油灯或蜡烛台,只要注意灯的防水功能就可以了。

3.3照明灯具的类型和选择

灯具是电光源,灯罩及其附件的总称。照明灯具的选择,应适合空间的体量和形状,并能符合空间的用途和性格。大的空间以用大灯具,小空间宜用小灯具,住宅照明以选用小功率灯具为主。灯具造型应与环境相协调,同时注意体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以及个人爱好,体现照明设计的表现力。

(1)花吊灯,是一种典型的装饰灯具,它不以高照度和低眩光为目的,有时甚至要刻意产生一些闪烁的眩光,以形成奇丽多姿的效果。花吊灯的样式繁多,外形生动,具有闪烁感,安装暖色调电光源时,能在室内形成一个(或多个)温暖明亮的视觉中心。然而吊灯对空间的层高有一定的要求,若层高较低,则不适用。有一种吸顶式的花灯,能在层高不够时使用,也能有相似的效果。但却与吊顶灯的那种辉宏壮丽的场景有所损折。

(2)壁灯,也是一种最常用的装饰灯具。根据不同要求有直接照射、间接照射、向下照射和匀散照射等多种形式。使用壁灯往往也是作为层高偏低(或过高),不适合用吸顶灯时的一种选择。尤其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选择一些工艺形式新颖的壁灯能充分体现主人的修养和兴趣爱好所在。壁灯安装高度一般在视线高度的范围内。如果超过1.8米只起到顶棚照射的延长作用。而失去对居室功能的其它作用。在比较窄的走道或其它平面尺寸相对较小的空间应慎用或不用。另注意如装在涂料的墙上会因长时间照射和电热的原因而脱色。

(3)嵌顶灯,泛指装在天花板内部灯口与天花板持平的隐装式灯具。一般用于有吊顶的情况,其优点是天花板面整齐,节省层高,但是灯具散热性能不好,发光效率不高的缺点,一般不宜作为主光源,而作为主光源灯具的陪衬和点缀。针对目前住宅建筑层高偏低,大面积吊顶本就不合时宜,因此该嵌顶灯(如筒灯),也只在局部装饰性吊顶时使用。

(4)吸顶灯。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吸附在天花板上,包括各种单体的吸顶灯和一些吸顶式简易花灯,都是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常用来作为各功能房间主照明的灯具。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如果在客厅等较大房间采用吸顶式简易花灯,在灯头较多时,宜采用分组控制的方式点亮,以利于节能节支。

(5)移动灯具,指根据需要可以自由移动的灯具。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台灯,还有放在地板上的落地式柱灯、杆灯和座灯。后者本以庭院中常见,如果室内面积较宽裕,结合一些雕塑造型,装饰效果明显。台灯则主要是作书桌上和床头的局部照明。

(6)巢灯。就是“反光巢灯”,亦称之为结构式照明装置。是固定在天花板或墙壁上的线型面型的照明,一般都选用日光灯管的形式。通常有顶棚式、檐板式、窗帘遮蔽式和风光墙等多种做法。其中顶棚式为间接照明,檐板式为直接照明,其它为半间接均散光,这种照明方式装饰性较强,但不利于节能,一般作为背景照明。

3.4照明设计的其它几个问题

(1)照明控制。照明灯具的控制从一次控制动作所控制的灯具数量规模上分,可以分为单灯或数灯控制,和支路整体甚至几个回路同时控制两种情况,后者一般在较大空间室内或室外使用。借助接触器实行远程控制。如果从同一灯具(或一批灯具)控制位置的情况划分,又分为单控、双控和多控三种。分别采用单极开关、双控开关和多控开关。这在家庭室内环境设计中经常用到,尤其是对于走廊、门厅卫生间、楼梯间和其它需要多控点控制的照明灯具可以在户门入口处、客厅沙发附近、卧室床头附近设置集中控制板面对相关灯具实现多点控制。既利于节能,又给使用者带来方便。当有人叫门时,主人可以在床上预先点亮门厅和楼梯间的灯,当主人想去厕所时,也可以在床上预先点亮门厅和厕所的灯,主人可以在进入卧室前先点亮卧室的灯,也可以在躺到床上后关掉(或打开)卧室的灯。有些灯具还配备了遥控器或采取定时开关。开灯后在预定时间内自动关灯。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只是灯具的费用有所增加。

(2)电光源。在住宅室内照明设计中,较为常见的有荧光灯和白炽灯。荧光灯适用于室内照度要求高,平均用灯时间长的场所,不宜用于频繁开关的地方。白炽灯虽然工作效率低,但它具有显色效果好,暖色成分高,容易进行调光控制,尤其是它的暖光色,与家庭的气氛最是融洽,更是与传统木家具的暖色调相得益彰。因此,白炽灯在住宅室内照明设计中,经常用在门厅、会客厅以创造良好的居家气氛。用在厨房、餐厅可以使食物色泽鲜艳,用于起居室,以便于调光,构成典雅、幽静、亲密和和谐的氛围。

(3)照明的稳定性。照明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光源光通量的变化导致环境亮度发生变化所致。环境亮度发生变化时,人眼被迫跟随适应。如果这种跟随适应的次数增多,会使人眼感到疲劳,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视力下降。而光源光通量的变化,多由电压波动引起。在照明供电回路中不应包含较大容量的电动机和其它用电设备(如电焊机),另外就是由交流电源供电的气体放电灯(如荧光灯)所产生的频闪效应,会使人产生错觉甚至引发事故。应该采取分相或移相法供电,加以避免。

四、智能家居布线系统

4.1系统概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与通讯和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电话、计算机、家庭保安、家庭影院等相继进入家庭。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无疑应满足这些功能需要。于是在小康住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化的要求。智能住宅主要体现在通讯自动化、家庭办公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和社区服务自动化;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包括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家庭和业务教育,提供家庭保健等服务。

通讯自动化包括可连通公众电话网、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公用数字数据网、公用计算机互连网来完成语言、数据和图像的信息传输。家庭办公自动化包括室内及社区内Internet接口、共享办公系统,信息处理、文件处理和图像处理。住户可在家里进行电子通信联络、传递电子邮件、实现智能电话、智能传真和交互式会议等。物业管理自动化包括室内及社区内安防监控报警、火灾报警、可燃气体泄漏报警、三表(水表、煤气表、电表)自动采集与传输、停车场自动管理、夜间巡更系统和出入口管理系统。安全是家居生活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火灾的发生、可燃气体泄漏,如能尽早检测及报警,可防止或减少人们经济和生命财产的损失。社区服务自动化包括网上购物、股票交易、远程医疗诊断、家庭教育、市民求助信息、网上休闲娱乐、视频点播VOD等。

综上所述,智能住宅不仅应有安全、便利、舒适、节能和娱乐性等特点,还应具有集成的音频/视频、计算功能、通讯功能、自动化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各种独立而先进的自动化电子设备,把这些繁杂的功能集成到人们日常的家居环境之中,再由一个家庭网络连接起来,该家庭网络的基础是家居布线系统。

该布线系统采用ANSI/TIA/EIA570-A家居电讯布线的标准(ResidentialTelecommunicationsCablingStandard)。主要用于规划新建筑、更新增加设备、单一住宅及建筑群等。认可界面包括光缆、同轴电缆、三类及五类非屏蔽双绞线电缆(UTP);线路长度从插座到配线箱不超过90米,信道长度不超过100米;通讯插座或插头座适合于T568-A接线方法及使用四对UTP电缆端接八位模块或插头。

4.2系统的组成

(1)一般分布装置,每一个家庭安装一个交叉连接的配线架作为分布装置,主要端接所有的电缆、跳线、插座及设备连接等。提供用户增加、改动或更改服务,并提供连接端口给予外界服务供应商提供不同的系统应用。

(2)线缆,作为家居布线系统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五类四对水平电缆、75欧姆同轴电缆和室内2芯多模光纤电缆。其高性能适合多媒体工作平台不断增长的需要,并与多种介质相配合满足高速局域网的要求。

(3)模板,视频模板用于集成整个家居内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保安系统,内置的进程控制板可以最大限度的澄清视频信号。语音模板可以支持多个语音插口,保证电话和家庭音响系统的运作。数据模板包括多种数据和话务接口,为数据、电话网络和数字电视提供服务。

(4)跳线,五类数据接口跳线为连接设备提供极好的性能保证。满足高速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完整性的要求。

(5)安装箱,是家居布线系统的心脏,统一分配和管理到各个房间的传输介质,依次为整个家居提供视听、家居自动化、Internet访问、家庭办公等。在安装箱内还可以固定各种配线架面板。箱体一般嵌入式安装,打开后与墙表面保持水平,操作方便。

(6)插座模块,主要用于一般家庭的通讯信息插座。包括光纤模块、视频模块、同轴模块、音频模块、数据模块与面板组合和匹配,适应实际使用中任何安装的配置和功能的需要。

4.3系统环境适配要求

(1)通讯中心的种类和型号应满足外线和分配的信号,并在不同的房间提供一个增加的能力。如需要在同一家庭中安装一个以上的通讯中心,宜将话音和数据端接在同一个通讯中心,将视频端接在另一个通讯中心。安装通讯中心的最佳位置为地下室、车房、总配电箱旁等,并要求有足够的照明、电源插座和维护空间。安装方式可以固定于墙上、布背板上或嵌入式安装。

(2)通讯中心所需要的模块板、配件及用户插座的种类和数量。

(3)在每一户住宅中的墙内预埋过线盒,采用RG6U75欧姆同轴电缆从有线电视或卫星接收装置所提供的视频信号与每户的通讯中心端接。同时,采用非屏蔽双绞线从邮电部所提供的外线与每户的通讯中心端接。有用户插座至通讯中心的电缆数量,长度和路径,包括非屏蔽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等。

4.4系统的应用

(1)视频应用,采用SYV-75-5同轴电缆,支持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天线、闭路电视和电缆调解器。如需进入一个以上的视频信号,如录音机、摄影机、卫星接收机等。宜安装第二根75欧姆同轴电缆至用户插座。

(2)通讯应用,采用五类水平电缆至每一个需要话音或数据服务的用户插座。通过ISDN、VDSL或ADSL连上互连网和美国的网络电视,在无边的信息海洋中漫游。选用交互式影像,随时欣赏影片,检查银行户头中的余额。通过小区的内部局域网、查询服务项目、预定服务场馆、翻阅图书馆的存书。由家居自控系统协助管理的各种家用设施自动传送水、气、电读数,也可以在远方用电话遥控家中的设备。

(3)利用安保系统确保室内防火、防盗的要求,在紧急情况时自动向管理处发送报警信号。通过连接到局域网的闭路电视系统观察室外环境,及时了解住宅附近的情况。甚至还可以连接传真的办公设备,配合正在逐渐兴起的家庭办公的需求。

4.5系统的优势

智能化住宅家居布线系统配合各种电子设备可以提供一个完美的在家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能带给用户即插即用的便利,支持多种介入,包括传真、电话、100Basc-T高速数据网络、视讯会议系统、Internet接入以及XDSL接入等。支持多种家庭娱乐,包括全方位有线电视、视频点播、交互式电子游戏、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并可提供音频视频设备,多房间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加上先进的家庭保安系统,如遇火灾、煤气泄露及被盗等紧急情况时通过自动报案系统向管理处报警。此外还可通过监视系统对幼儿、老人远程监护;通过闭路电视监视住宅内外的安全情况。

家居自动控制系统可在远方用电话自动控制照明、空调等家点设备,自动传送水、电、气表的读数。总之智能家居布线系统可以提供一个面向现在和未来的高标准住宅,对于室内环境设计各方面的功能都会大大的延伸,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和复杂多样的需求。IT业的发展是如此迅速,一个合理的布线系统,以最少的投资支持未来出现的任何新应用,管理与维护也非常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该家居布线方案时,还应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在注重应用的同时享受增值服务,如通过共享设备,8个电视机可以同时共享一台VCD机。

从投资成本上看,该布线系统大约占到整个工程投资的1%左右。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来讲,安装智能化布线系统并不比给每家都安装上空调的花费更多,但安装上智能化家居布线系统的住宅楼却从本质上改变了住宅楼的性质,使其真正成为了一个智能化的住宅楼,可以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这对房地产开发商来说也是划算的。

篇10

关键词:办公建筑;美学原则;视觉整体感;时代时尚感;个体的形象气质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从全球范围来看,多样性和推陈出新以及生态性是全世界新型办公建筑环境发展的总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中国的办公环境设计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总结出以下设计原则。

1 美学原则

1.1 形式美的基本原则

从某种意义来说,无论是办公建筑还是其他功能的建筑,也不管是室内空间还是室外空间,建筑空间都可以说是一种视觉空间。人们要在建筑空间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首先,它在视觉上应该是具有美感的,也就是所谓的形式美。

建筑空间除了要具备使用的功能以外。还以追求审美价值作为最高目标。然而,由于审美标准具有十分浓厚的主观性,使建筑空间早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故此只能充分把握共同的视觉条件和心理因素,得出相对具有普遍性的形式美原则。形式美原则是创造建筑空间美感的基本法则,是美学原则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直接运用。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基本原则具体体现在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比例

比例是一个整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建筑空间中,就是空间在长、宽、高三个方向之间的关系。所谓推敲比例,就是指通过反复斟酌而寻求这三者之间的最佳关系,更为明确地说,整体形式中一切有关数量的条件,如长短、大小、高矮、粗细、厚薄、轻重等,在搭配得当的原则下就能产生良好的比例效果。

在办公建筑公共空间中,从空间的结构、设施的布置到细部的处理等许多方面,都要注意比例的问题,其作用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运用比例原理,可以获得最佳的位置、造型、或结构;金茂大厦共享空间的比例按照次序垂直展开,形成一种韵律感,体现了该空间的优雅华丽(图1)。日本仙台媒体中心一楼大厅是通过巨大的网格状的柱子与大厅其他元素的比例对比关系,来烘托气氛。

利用不同的比例造成不同的空间效果;如东京NTT总部大楼内部广场空间,通过不同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感观不同的广场效果。接近主楼的一边采用开敞的比例关系,体现出广场和建筑的关系;而处于边缘的一边,则通过在大空间下的小比例的景观小品的穿插,使得大空间更加易于接近(图2)。

利用比例调整细部,以获得最佳的空间效果。如日本东京都千代办公楼前广场的设计中,通过横向和竖向的线条比例的调整,从而产生出具有简洁明快的禅意办公空间效果(图3)。

1.1.2 尺度

尺度是建筑空间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印象大小和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尺度与比例不同,比例主要表现为各部分数量关系之比,是一种相对值,而尺度却要涉及到真实大小和尺寸。

(1)办公建筑公共空间尺度的特殊性

人类对于周围的物体,都存在着一种尺度感。如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家具等,都有合乎人使用的大小、尺寸,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对这些物体的尺和它们所具有的形式,形成一种固定的对应关系,并作为一种正常尺度观念。因此,一般来说尺度感与真实尺度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建筑,有时却可能尺度感失真,不是本来很大的建筑显得很小,就是本身不大的建筑,却装扮成很大的样子。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建筑不同于其他物体,它有其特殊性。办公建筑公共空间尺度也是如此,它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种:

(2)室外公共空间尺度的巨大化与处理方式

作为办公建筑的室外公共空间,除非受用地的限制,一般都体量巨大。大尺度带来的气派和大气是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它所带来的空旷和乏味,以及不符合人的心理尺度感,也是其硬伤。比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的巴西国会大厦及周边环境,拥有巨大而磅礴的造型和尺度,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但是也带来了种种问题,主要是因其尺度过大而造成的办公距离过远,以及不符合人的正常尺度感。要解决上述的问题,主要的手法在于将大尺度的空间增加细节设计,丰富它的景观层次;使其既具有大空间的和大尺度的气势,又具有耐人寻味的细节和小品,更接近人的使用尺度。比如同样是市政建筑的环境设计,多伦多市政厅的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就在大面积的广场空间中融入了很多人性化的细节和景观,使人和空间更加亲近。

(3)室内公共空间尺度的复杂性与处理方式

由于办公建筑的形式和体量多变,更由于建筑内部功能的多样化,再加之新型材料和结构的运用,办公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的尺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变化。人们处于这种空间之中,容易产生尺度感的混淆,容易增加心理上的紧张感。例如印度博帕尔邦议会大厦的大厅。巨大的尺度和相互交叉的空间,缺乏以人为尺度的参照物,所以会使人失去尺度的判断力。处理这样的公共空间,可以采用两种基本手法,一种是将复杂的空间尺度进行简化处理,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尽量使大空间的尺度统一化,使其从视觉上相对简化明了。比如日本的东京都大家商会大楼入口门厅,采用统一尺度的划分方式,给人很强的方向感和领域感(图4)。另一种方法是在公共空间中加入以人为尺度的家具,景观小品等设施,使人们有可以判断尺度的参考对象,来增强空间的亲和力。在法国马赛罗纳河口省政府大楼的大厅中,设置了一个用以咨询的服务台,从而使空旷的大厅有了以人为参照的尺度,与巨大的尺度相对比却又取得了和谐的效果。

2 视觉传达中的整体感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是需要人的视觉对空间的存在进行 感知、认知的,因此在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环境的视觉认知性。在城市环境中,办公建筑公共空间小环境的分布一方面是按照功能要求进行布局的,另一方面则完全依据视觉需求布置的。建筑空间的视觉传达所采用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空间上运用点、线、面相互穿插的布局方式,或是在色彩上运用对比、统一、渐变等的变化形式。在这里,对具体的方法不作过多的论述,但作者认为无论使采用何种视觉传达的具体方法,在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视觉传达中,整体感和统一性是其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办公建筑公共空间中,视觉传达中整体感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办公建筑中各具体公共空间之间的整体感

作为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是由具体的分空间来组成整体的。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将一种设计的思路或方法融入到各个具体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易于把局部空间组成整体空间,使整体空间具有鲜明的统一感。所以在办公建筑公共空间中,不管是建筑立面、室外广场、入口、大厅还是电梯间等等,都要明确一种设计思想,并采用相近的造型因素、材料和色彩,使其内外部空间都有整体感的视觉效果。如理查德.迈耶设计的海牙市政厅,其代表性的白色贯穿始终,相同的色彩和符号,材料在室外公共空间中出现,使各个空间呈现出一种绝对的整体视觉感和特色感(图5)。再比如荷兰海牙的省议会大楼扩建体,作为办公建筑,它的室内外空间也同样延续了一种共同的设计语言,运用简洁化的曲线造型来体现办公建筑的流畅和高效,同时也反映出很好的整体设计理念(图6)。

2.2 办公建筑中各具体公共空间的细部整体感

除去各个具体空间中统一的整体视觉效果,每个具体的细部也要把握好整体的设计思路;使整个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从极小的细节,到空间的局部,再到整体空间,都有着一气呵成的感觉。细部整体性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因为具体细节的突兀和另类而破坏了完整的视觉效果。但是细部整体性设计也不是将细节处理简单化、呆板化,而是在控制住统一设计语言的前提下,注意运用多种处理方式和手法,使其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只要掌握好变化的“度”,就不会引起整体之中的不协调。如日本东京都的永田街PRU-DENTIAL办公楼中央庭院,在其整体以直线条和矩形元素为主的设计语言下,各个细节都遵从这个前提来展开,但是也通过一些材质,色彩和符号的不同,来寻求整体之下的变化。

3 符合时代的时尚感

从办公楼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作为现代生产力急速发展的全新产物,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建筑形式,更由于它特殊的使用功能和使用人群,决定了它必将会是引导潮流设计的风向标,代表了最新的设计思想、材料技术和新型结构。作为办公建筑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所体现出的时尚感完全符合时代潮流。进入到日新月异的21世纪,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更应当反映出高科技信息时代的精神风貌,成为新时代建筑环境的代表性空间。

3.1 历史潮流中的办公建筑公共空间

在此,作者将办公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几个片断联系起来,来呈现出历史潮流中的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变化发展,从中分析办公建筑公共空间的在设计上的紧跟时尚的脚步。

①早期办公建筑折中主义时期

时间:1886年地点:美国芝加哥项目:ROOKERY大楼

19世纪末还是办公建筑的发展早期,但当时的许多办公建筑在一出现就代表了最新的技术和设计思潮。Rookery大楼以其可使所有办公室都享受到自然光线和通风,中空的方形设计以及许多技术革新而著称。在公共空间中。Rookery大楼外面暗红褐色的砖和花岗岩,与内部令人眼花缭乱的灯光和装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00年以来光辉不减。在内部公共空间特别是大厅的设计中,设计师约翰・韦尔伯恩・鲁特擅长利用光和空间,大厅的采光天井及其花边玻璃顶棚、镶嵌地板和曲线形的楼梯获得了人们的赞誉。1905年,当鲁特对大楼的内部豪华装饰即将完工时,赖特应聘对大楼进行现代化设计。赖特未进行任何结构改变,他在鲁特的铸铁装饰外重新覆盖了一层白色卡拉拉大理石,而且几乎每一片上都有复杂的镶有金箔的摩尔式雕刻。可以说,Rookery大楼的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以成为当时在古典主意思想影响下追求新设计思路(折中主义)的典范。

②装饰艺术风时期

时间:1931-1973年地点:美国纽约项目:洛克菲勒中心

装饰艺术风从古典式过渡而来,是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艺术。摩天大楼中的装饰艺术风格注重外部的装饰,形成装饰的立面建筑学,表达一种混合了历史知识的现代主义精神――这包括其它风格的反映和修改,它厌恶折中主义者的装扮、虚假和艺术的不真实。胡德(HOOD,1881―1934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设计师,他设计的洛克菲勒中心是艺术风的结束。装饰艺术风摩天楼主要处理手法是:高耸体型、垂直竖线条(垂直细长的窗)、对称后退的体形、商业化图案、活泼的金属下墙和石灰石墙面等。除去外观设计中装饰艺术风方面的成就,它还在中心创造了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下沉广场。下沉广场是城市地形中相对特殊的元素,热闹的公共空间与其环境并列,产生一种沙漠绿洲的魅力。这种全新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开创了办公建筑室外公共空间的全新模式(图7)。

③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时期

时间:1952年地点;美国纽约

项目:西格拉姆大厦

经历了装饰艺术风时期的创新思考,办公建筑发展到更加纯粹的现代主义时期,建筑的形式和空间更加简洁,造型更加单纯。设计的出发点围绕功能来展开,摒弃了过多的装饰和造型,正如密斯所说:“LESS Is MORE”。

由他所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这幢雄立于纽约曼哈顿区花园街的西格拉姆大厦是一座豪华的办公楼,总高达158米,建筑物底部,除中央的交通设备电梯用地处,全部留作一个开放的大空间,这样就便于交通,使它显得清高,不同凡响。这也是办公建筑门前广场的第一次尝试。建筑物外形极为简单,方方整整,直上直下的正六面体。整座大楼按照密斯的一贯主张,采用刚刚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这占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雅华贵,与众不同。昂贵的建材,和密斯精心的推敲及施工人员的精确无误的建造使大厦成了纽约最豪华精美的大厦。西格拉姆大厦和它公共空间代表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最精华的思想和全新的办公建筑设计模式。

3.2 新潮流中的办公建筑公共空间

80年代以后,随着电脑,通讯和其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 及人们对于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办公建筑的公共空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办公建筑的设计仍是整个建筑界设计的时尚风向标。新的潮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新型材料和技术塑造了全新的空间。

随着新型玻璃,合金材料,人造石材等新材料以及膜结构、悬索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技术的逐步运用,加之设计理念的变化;办公建筑和其公共空间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简洁化、智能化和透明化的时代特点。例如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英国伦敦第四台总部大楼,它是办公建筑中一个醒目而又夸张的建筑典范。其实,它那富有表现力的风格却又极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它是未来主义者步入电子时代的序幕,其实,它不过是两幢设计美观并用夸张手法表现和组合起来的传统式写字楼罢了。这一建筑物是以一种颇具吸引力的都市风格设计的,内有一个盆景式花园,临街是一个半圆形的广场。建筑物的正面展现了一种豪华而又细腻的玻璃和金属工艺,完全体现了新时代的材料美和技术美,并使这中风格从室外过渡到室内,运用的相当彻底。(图8)豪华而又细腻的玻璃和金属工艺展现出新时代的时尚感。

4 个体的形象和气质

上文已将视觉传达中的共性部分作了说明,下面就视觉传达中个性的部分再作详释。所谓视觉传达中个性主要是指个体的形象和气质。作为办公楼,虽然共同的功能是用来办公,但是办公是一个大的通称,办公的分支类型也是很多的,这些不同的办公分类需要不同类型的办公空间和环境。这种由功能而引起的办公空间的多样性,可以说是由内因而引发的外在变化。

办公的类型多种多样的,行政、金融、商务、科研、通讯、管理等等都属于办公的分支。不同的办公分类,要求其所处的办公空间和环境一定要契合本行业的身份和特色。例如:市政办公空间和环境需要反映政府部门的权威和高效,廉洁。它的公共空间一般处理的较为开敞大气,造型较为简练和厚重,细节上不作过分装饰,在整体设计中也加入地域特色,表达出当地的文化和内涵(图9)。

而在金融性质的办公空间中,雄厚的财力和极强的信赖感才是其应传递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在这样的氛围下,它的公共空间呈现出稳重而高档,干练而大方的设计特点,越发显示出厚重的财富基础和诚信内涵(图10)。

再如高科技的科研和通讯办公空间,他们要求在其公共空间中展现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技术美和智能化,借以表达自己科技前沿的形象。所以他们的公共空间一般多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造型大胆而前卫,空间变化丰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