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办体育赛事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承办体育赛事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体育赛事;市场化营销
体育赛事是一种特殊的体育事件,它是以竞赛为形式,运动为内容,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其规模和形式受习俗传统的影响,具有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体育赛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包括体育比赛的筹备、组织、实施等各项活动,还涉及到门票促销、媒体推广、运动员包装、标志品开发、赞助与广告策划等各种经济活动。体育赛事是一次性的完整的体育活动,具有不可重复性,作为赛事而言,赛事的内容、赛事的时间、赛事的地点都具有唯一性。比如中国高校间大学生篮球赛、中国大学生运动会,每一届都具有不可重复和逆转性。
1.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是这种模式,承办比赛的高校接受了办赛任务的同时,也将得到一笔办赛经费。第二阶段,市场萌芽阶段。体育赛事分为计划内与辅两大类,部分赛事实行差额拨款,承办单位自筹。在承办单位自筹资金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企业赞助是“拉”来的。政府的支持力度、人情关系网和商家的“觉悟”成为了支持高校学生体育赛事的重要因素。第三个阶段,市场化经济模式。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赛事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有序的、全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学生体育赛事逐渐成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在满足人们观赏需要的同时实现产品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广告承包、赛事推广、冠名权等新名词频频出现,非体育类的商家和中介公司参与到市场运作中来,赛事活动日益增多,由此形成了具有高效特色的学生体育赛事活动。如今,我国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正处于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阶段。
2.开展多种渠道为高校体育服务
2.1 加大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的培育
我国高校体育赛事市场的开发要充分利用体育社会体育产业化的契机。转换大学体育管理机制的改革,使学校由组织方变为管理方,以学校社团俱乐部的形式推动赛事运作的市场化。以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竞赛体制,增加竞赛数量,提高竞赛质量。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风格的赛事体系,加大各高校之间的赛事联系,以赛事促沟通,以赛事促建设。突破过去的各个高校、各个院系单独办事的形式,走出了小打小脑自娱自乐的尴尬境地。以赛事为突破,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
2.2 增强体育赛事营销
高校中体育赛事的营销主要是赛事的组织者通过校内外的媒体对体育赛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赛事活动中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比赛,以缜密的策划、精彩的活动吸引传媒,增强与学校的沟通,取得学校的支持,寻求企业、赞助商的的注意。另一方面体育赛事的营销包括了企业在赛事中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企业通过对学校赛事的赞助以冠名、广告、提供服务的形式来推广自己,完成企业自身的营销。李宁、可口可乐、特步、匹克、红牛等一些国内知名大企业,都把目光投到体育赛事市场,他们认为体育赛事是广告的最好载体。
2.3 创立高校体育赛事品牌
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的创立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由赛事组织水平、项目、场地设施、宣传策划等诸多因素共同铸造而成的。高校体育赛事走“商业化运作”与“学校支持”相结合之路,将各种资源包括人才、市场、资金等,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赛事投资赞助采取多元化方式,提高赞助商的参与热情,增强体育赛事的商业氛围。作为高校体育赛事品牌的建立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其一进行准确的定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赛事品牌的建立是要让在校学生所接受认可的,在项目的选择上主要是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条件好,方便活动开展的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其二标新立异原则,要塑造出独特的校园体育赛事,体现鲜明的学校文化形象。其三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终身体育价值观念,培养人文素质,坚持科学合理参与,合理训练的原则。
3.指导高梭体育赛事的发展原则
3.1 科学发展观原则
高校大学生在校生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以身心锻炼为主要的体育运动,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提升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及心理素质和协作竞争意识。
3.2 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可持续化的原则
体育赛事的不可恢复性,要求体育赛事的组织必须注意微小细节,广泛的沟通集合大家的力量,使比赛更加成功。只有多尝试多总结精心策划每个环节,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机动灵活的操作,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3.3 运动项目设置合理化原则
根据项目的季节性特点,合理设置比赛时间。根据学校的特色、传统设立个性化项目,同时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兼顾男女项目平衡参与。高校中的体育赛事只有真正成为普通大学生自己的运动,才能赢得更多大学体育爱好者的青睐,最终获得无穷的生命力。
4.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准确定位高校赛事,正确处理竞技、表演与参与的关系,使高校体育赛事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催化剂,坚持健身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手段,引导高校体育理念,使当代的在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推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纪洪海,张莉.高校体育赛事探究[J].高校论坛,2013.10[
篇2
关键词:体育旅游;常州;资源
一.常州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普及,以体育比赛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快速的发展。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2年日韩世界杯,2004年雅典奥运会,最近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等等各国都通过体育赛事旅游发展本国的经济。欧美发达国家还通过在本国举办各种大小比赛带动旅游经济的增长,比如山地运动,自行车大赛,各类球赛,汽车赛,运动会等等。
在我国,体育活动历史渊远,各类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有实力申办和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近年来各种体育赛事开办的如火如荼,例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等等无不带动我国和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二)常州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一些问题
1.常州体育旅游发展状况
近年来常州在发展旅游方面,与江苏省周围其他一些城市相比要逊色一些。放眼四周,近邻苏州、无锡、镇江和南京都有各自的旅游名片: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小桥流水,园林人家”的旅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锡―“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太湖美》唱响了无锡的旅游业,无锡的旅游口号也很合时宜的定为“无锡,充满温情和水”;镇江―白娘子一场大水让金山寺远近驰名,镇江也巧借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将自身定位为“山林城市”;南京―这个江苏的省会城市,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声誉决不是浪得虚名。目前看来常州并不是不具备旅游资源,只是常州旅游特色并不明显,本来在主题公园方面小有名气,但是随着各地各类主题公园的兴起,以及随着上海迪斯尼乐园2015年开园,常州不得不思考打造自己的新旅游名片,利用江苏省周边城市没有开发或者还没有重点开发体育赛事旅游,以体育赛事打造常州新旅游名片。
2008年以来对于常州体育和旅游来说是个充满机遇的一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历届在常州举办,每年一届。赛事级别仅次于汤姆斯杯,尤伯杯和世界羽毛球锦标赛。是羽毛球赛事中奖金额最高的比赛。总奖金达到25万美元。2008年到2012年常州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世界羽毛球大师赛。2010年成功举办了17届省运会,17届省运会沙滩排球在常州青枫公园举行,青枫公园的人造沙滩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2012年最近常州举办了4项国际比赛。分别是:5月份在武进区举办的四国男子篮球明星争霸赛、溧阳举办的中美篮球对抗赛、9月在奥体中心举行的李宁杯中国羽毛球大师赛,11月在武进区和溧阳市举办的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都给常州旅游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切入点。目前常州正式继续申办2014―2017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积极申请各项国际赛事以及各种全国性的比赛。由此可见在常州发展体育赛事旅游是充满前景的。
2.常州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存在的问题
常州虽然几年来体育旅游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在已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管部门不够重视;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常州在恐龙园淹城等主题公园上花费巨资做广告,体育旅游方面宣传促销显得不重视;体育旅游结构不太合理;有些场馆设施运营不太好;体育旅游项目品种少;体育旅游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到位;体育旅游规模小;没有建立品牌,没有打出常州体育旅游品牌,就没有给大众造成深刻的印象,回头客自然少;没有打出自己的特色,大众难以与其他城市区分,难以发现常州的亮点。
二.常州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分析
(一)常州自然资源优势
常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境内地形复杂,山地平地丘陵兼有,东临太湖,北枕长江,靠着天目山麓,京杭大运河穿过城市。森林覆盖率高,是江苏省地形最复杂的城市,非常有利于举办各种赛事。常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游客常年过来过来观看各种比赛,休闲,养身,锻炼身体。山水资源丰富,有太湖,湖,洮湖三大水系,金坛道教名山茅山,有南山竹海,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淹城野生动物园,是至今为止江苏省唯一一家超大规模野生动物园,园内含有世界各地珍稀濒危保护动物200多种。
(二)常州人文资源优势
常州是一座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文化古城,古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常州目前享有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春秋时期城市遗址――淹城遗址,是常州古文明史的见证。常州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是我省的宗教工作重点市之一,常州市有市佛教协会,市道教协会,天主教协会等等。常州天宁寺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开山祖师法融禅师,天宁寺终日香火鼎盛,游客如云,现为全国重点保护寺院。在常州举办体育旅游的同时可以感受常州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
(三)交通条件和旅游服务设施优势。
常州交通比较发达,自古就有“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之称。水路交通便利,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312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高速等高速公路,以及江苏第二大机场,4D级民航常州机场构成了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2008年开通省内首个快速公交系统BRT,为游客观看体育赛事提供方便,能够快速赶来,快速流通。
常州拥有各类酒店几百家,其中五星酒店5家,四星酒店十余家,各类星级,连锁酒店涵盖各个消费层次。为接待不同层次游客前来观看比赛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常州各个旅游景点中心和体育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查询,投诉接待、医疗急救、免费茶水、以及轮椅、儿童推车、雨伞租接、联系导游等等服务,为游客游览景点、观看比赛提供方便。
(四)体育旅游场地场馆设施优势
常州相比省内其他城市具有场馆场地设施上面的优势,常州奥体中心是国际领先的体育馆,可以举办各种大型赛事。恐龙园可以举办射击、攀岩、定向越野、拓展训练;天目湖可以举办水上降落伞、划船、垂钓、水上乐园;红梅公园也可以划船、垂钓、拓展训练;青枫公园可以举办沙滩排球、滑板、轮滑、划船、水上自行车等;太湖度假区可以举办环太湖自行车赛;茅山可以举办登山比赛。
(五)成功申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优势
常州已经成功举办2008至2012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并将继续举办2013年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常州已经正式申办2014-2017年羽毛球大师赛;还有2013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12届全运会曲棍球预赛等国际比赛;以及2013-2014赛季全国乒超联赛。常州最近几年国际赛事的成功举办,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体取得一些成绩,外面对常州体育旅游有一些了解,相信常州继续的申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打出自己体育旅游品牌。
三、常州体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一)政府要加大对举办大型体育旅游的扶持力度
大型体育赛事凭借其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多重经济效益、广阔辐射性而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参与到赛事中并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在成功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独特的体育体制决定了政府参与及主导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时所需的政府支持,到筹办赛事过程中体育部门和旅游等其他各相关部门之间的政府协调,到赛事举办期间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与措施的协助,甚至于到赛后体育场馆的利用等各个方面,几乎都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其职能,为大型体育赛事的圆满成功提供保障。常州政府部门应在体育赛事和城市旅游互动的基础上加大营销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
(二)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各司其职与加强合作,其他各部门加强配合
体育部门应承担以下重要职责:(1)要充分认识体育的战略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形成品牌;(2)制定好赛事旅游开发战略;(3)合理选择赛事,合理制定大赛承办战略;(4)改善城市环境,规划建设一流的体育场馆。
常州体育部门从合理选择赛事并指定合理的大赛承办战略、打造赛事品牌等职责来说,主管部门要结合常州的品牌发展战略以及常州市发展目标对赛事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合理选择。选择比赛时要充分考虑常州的城市规模,旅游文化等因素,也要考虑常州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常州各大小赛事实际情况制定计划,以实现体育赛事带动旅游繁荣,推动常州经济发展。
旅游部门应做好以下工作:(1)与赛事主办方充分合作,提供完善配套服务;(2)传播赛事文化;(3)围绕赛事推出专项旅游活动;(4)重视赛后效应,为常州赛后旅游业发展做好铺垫;(5)完善常州旅游相关公共服务,打造国际化的接待服务水平。旅游部门应该为赛会准备好住宿、餐饮、交通、娱乐及公益设施作为基本保障,可以有效缓解赛会对各类设施及服务的需求压力,让赛事的当期效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常州来说,可以把客流量分流到各个区和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扩大容量,也可以让游客体验到当地不一样的风光;要更新旅游业的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使常州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旅游服务体系,对相关从业人员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并通过长期培养使他们形成较高的服务意识,养成符合规范礼貌礼仪。努力探索赛事周边活动的创新,丰富相关旅游产品。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可以借由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将常州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并借助大型体育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适当的形式与常州自然风光、社会人文等融合到一起并进行一定的整合与升级,然后精心设计相关的旅游线路及其他产品,利用赛事或旅游的推广会、各种宣传媒介等向国内外旅行社和主要客源地进行推介。
体育赛事的举办不是单个部门的事,要举各部门之力打造赛事旅游,才能更好的完成。因此,常州体育局、旅游局、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对外交流等各个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并与赛事拥有者和组织者积极合作,积极推广常州体育赛事旅游。
(三)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组合工作
首先,体育赛事组织者就要确立营销目标,以便后续开展内容广泛的赛事与旅游的营销推广。在赛事举办之前,赛事组织者就要与政府部门积极合作,将常州的城市品牌、城市体育精神与文化、城市精神与风貌、城市旅游价值内涵的推广作为赛事成功运作中最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要积极利用现代整合营销手段和全方位的宣传媒介对赛事和城市进行大力宣传,不仅要向观众游客们展示体育赛事的正面形象,还要通过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要将常州正面的城市形象、旅游价值自然的融入到赛事推广中。其次,要加强对体育赛事中的旅游事件的策划与营销。
第三,常州应该总结和分析现有大型赛事申办及举办等一系列过程中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同时结合现有体育体制的特点,参考中国其他城市和外国一些城市的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办赛形式。不断总结经验并探索创新,努力引进或创办更多符合常州城市文化及城市旅游发展需要、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型体育赛事,并积极打造品牌赛事,通过赛事本身的形象魅力来促进常州的城市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选择赛事时要结合常州自身城市特色
每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自身特色的体育赛事,选择赛事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规模,功能定位,城市传统和发展目标等因素,合理选择申办和主办的赛事级别、运动项目和赛事的风格,使得城市旅游和体育赛事能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常州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资源开发体育赛事,比如利用奥体中心举办一些室内的球赛,青枫公园举办沙滩排球,天目湖举办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比赛,恐龙园可以举办射击、攀岩、定向越野等比赛。
(五)完善体育旅游管理体制,发挥体育旅游产业政策的协同效应
建议在市级层面,组建常州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是旅游局、体育局等主要部门负责人成员,建立市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发展小组,下设办公室,定期研究全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各区,县级市也建立相应的小组。共同促进常州体育赛事旅游的发展,落实打造常州新旅游名片。
常州在旅游方面与相邻城市比较,已经缺少明显的竞争优势,传统思路不能给常州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近些年常州经济在江苏省地位的下滑,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本人希望政府重视常州体育旅游的开发,打造常州体育旅游品牌,真正带动常州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大型体育赛事和城市旅游在需求层面和资源层面的互动发展具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同时,大型体育赛事和城市旅游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具有很多内在协调性和一致性。此外,从国家目前的产业发展政策来看,强调体育与旅游的产业的互动发展与融合,笔者认为常州发展体育旅游,这是符合时展潮流的,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体育赛事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方式也不断发展变化,寻求着更加文明健康的方式,把越来越多的花费投入到体育健身和各项观赏、参与的体育比赛中,强化了比赛的旅游功能,同时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常州各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常州的旅游将得到空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龙城-常州市景点景区导游词》[M] .常州市旅游旅游局编 2003年7月。
[2].《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施芳芳,常德胜《体育与科学》 [J].2007年11月 第28卷 第6期。
[3].《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 王子朴、杨铁黎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
[4].《体育赛事与城市品牌营销新时代》 纪宁 [J].体育学刊,2008年
[5].《体育赛事产业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 余守文[D] .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07年。
[6].《浅论中国体育旅游――兼论奥运热对中国体育旅游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
[7].《21世纪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杨培玉 [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4年。
[8].《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旅游出版社 [M].2001年6月。
[9].《基础旅游学》谢彦君,[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
篇3
摘 要 随着我国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的不断增多,参与人群、赛事规模以及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体育赛事在运作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也随之增多。本文基于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分析法对2011上海F1大奖赛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F1大奖赛 风险 管理
上海F1大奖赛是上海乃至中国的顶级赛事之一,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广。F1比赛追求速度与激情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相比其他赛事更具有风险性。如何强化上海举办大型赛事的运作水平,避免或减少赛事风险带来的损失,是赛事主办方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此,以F1中国站大奖赛为例,分析在赛事中的潜在风险,提出有利方案,以期对这项赛事乃至其他赛事的运营带来正面作用。
一、上海F1大奖赛主要存在的风险
(一)人员风险
上海F1大奖赛的参与人员主要包括:车手、裁判、官员、观众、志愿者、赛事管理人员等。在这种顶级赛事中,人员高度密集,而且身份复杂,特别是F1比赛追求的是速度与激情,撞车事件时有发生,车手及观众的人身安全风险也必须全面考虑。
(二)财务风险
总括地说,赛事的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活动和资金回收活动。由此,赛事的财务风险相应的表现为筹资、资金回收等财务活动的未来实际结果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
(三)时间风险
通常赛事的时间管理包括两方面,赛事的时机选择和赛事的时间安排。如赛事时机选择不当,忽视天气等自然因素队比赛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影响比赛的正常举行,降低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众的热情程度。
(四)信息风险
赛事中的信息风险主要是信息的不对称所引起的。上海F1大奖赛会涉及到许多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信息对他们来说可谓十分重要。个别赛事的相关部门因为某些比较特殊的原因会比其部门得到更多的信息,这样会给赛事信息拥有少的一方带来一定的赛事风险,使该部门在做某些决策时由于信息较少而使决策的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风险防范
有效的风险防范可帮助上海F1大奖赛的运作者来抓住赛事管理关注的重点,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风险管理上,便于把赛事的风险防范从被动承受转变为主动应对。风险防范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步骤,具体是赛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识别并记录可能对大型体育赛事运营造成的不利影响因素。例如,像赛事提供比赛器材的供货商可能无法按期交货,这也常被视为一项风险,同样需要从源头去考虑。
(二)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任务:风险确认、风险预测、风险评估。其中风险确认工作主要是及时发现赛事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且对其进行分类。在确定风险因素后,应对每个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评估。
(三)风险控制
对赛事组织管理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后,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应的风险应对计划及措施,及时的控制风险。对风险的控制方法可分为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和保留风险:
1.降低风险:降低风险是赛事运作管理最理想的目标,因此也是赛事风险管理中优先采取的控制方法。例如,上海F1大奖赛的开幕式会举行彩排和预演,这就是试图通过预先的测试,发现开幕式中存在和爆发出来的一系列风险和问题,并及时找到解决方法,这样即使在正式举行时仍存在风险事件,风险的种类、数量和程度都会大大的降低。
2.转移风险:风险转移是设法将上海F1大奖赛的结果连同对风险进行相对应的权利转移给第三方。风险转移的手段主要有合同转移和购买赛事体育保险两种。
3.回避风险:即在上海F1大奖赛赛前分析该赛事是否存在有重大事故的隐患和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因为赛事转播机器的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转播;因为布线的故障导致赛场上的网络无法使用,使赛场的信息难以第一时间传到世界各地。这些风险都可以因为避免使用这些不成熟的技术或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培训和把关而消除。
4.保留风险:实质上是己经识别到了风险的存在,但对该风险不采取主动措施的应对方法。这会在两种情况下存在:其一是风险影响小,应对风险的成本从经济角度上来说不值得。其二是风险相当大,以至于不可能通过降低、转移或者回避风险来应对,这就是常说不可抗力事件,例如大雪、地震、洪灾的爆发等,这样的风险事件概率极小,因此通常选择保留这种风险。
当今,重大体育赛事的风险越来越多,风险损失越来越大,赛事的风险管理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在提高管理者风险意识的同时,要加强对体育赛事风险的研究,给体育赛事运作提供理论指导。作为赛事承办者,必须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计划,通过对多种意愿风险管理方式的运用,在有效利用风险、均衡风险的同时,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羽.对体育赛事风险管理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2.
[2] 董杰,刘新立.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3]赵瑾瑜,张晓明.我国重大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初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9.02.
篇4
关键词:体育消费;跨域消费;体育赛事;举办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06―03
跨域体育消费是在跨域消费与跨期消费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体育消费构建起来的一种消费方式。关于跨期消费的研究比较深入,费雪发展了一种可用来研究理性和有远见的跨期消费模型。跨域消费是在跨期消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消费者在既定收入约束下,由于价格、商品、消费环境等不同而在本地消费和异地消费之间做出选择以实现效用最大化,该理论从地域的角度来探讨一种横向和短期的消费关系。
在体育消费方面,跨域消费主要是由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引起人们消费空间的转移。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4年全国体育竞赛招标计划,在我国举办国际赛事196项,国内赛事599项,总计795项;2005年全国体育竞赛招标计划中,在我国举办国际赛事256项,国内赛事625项,总计881项;2006年全国体育竞赛招标计划将在我国举办国际赛事247项,国内赛事671项,总计918项。这说明在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越来越多,消费者跨域进行体育消费的发展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对满足体育爱好者、主办城市的政府、体育赛事的赞助商、体育媒体等各自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在消费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下,构建起体育的跨域消费理论,力求为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其以后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的经济效应的深入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1 跨域消费理论模型分析
前提假设:为了使分析比较简单,我们假设只存在甲、乙两个地区;代表性消费者生活在甲地区,消费者是理性的,在一定收入水平上追求其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交易费用为零。
代表性消费者要解决的问题是最大化其效用函数:u=U(x,y)(Ux,Uy>0);同时受到可支配收入(I)的约束:X・Px+Y・Py=1。其中:U―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X―代表性消费者在乙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Px一乙地区商品价格;Y―代表性消费者在甲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py―甲地区商品价格。
最优化模型的拉格朗日函数是:
Z=U(x,y)+λ・(I-X・Px-Y・Py)
作为一阶条件,我们得到如下一组联立方程:
Zλ=I-X・Px-Y・Py=0
Zx=Ux-λ・Px=0
Zy=Uy-λ・Py=0
(1)
由最后两个方程得到:
(Ux/Px)=(Uy/Py)=λ
(2)
所以,一阶条件实际上要求满足(2),满足预算约束――(1)中的第一个方程。(2)所表述的不过是古典消费者理论中所熟悉的命题:为使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必须分配其预算以使每一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率相等。拉格朗日函数乘数的最优值可以解释成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时,货币(预算货币)的边际效用。
如上图所示,如果代表性消费者其收入全部在甲地区消费掉,消费的商品数量为YO,则其获得的效用为U0,即预算约束线OY0与无差异曲线U0相切;如果代表性消费者在甲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为Y1,在乙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为X0,则其获得的效用为U1,即预算约束线Y1X0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增加的效用为(U1-U0)。如果乙地区的商品价格(相对于甲地区)越便宜,或者乙地区的稀缺商品越有吸引力(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或者乙地区的消费环境(相对于甲地区)越优越,则代表消费者在乙地区消费的商品数量越多,即预算约束逆时针旋转的幅度越大,与更高的无差异线相切,一直到每一物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率相等。
2 跨域消费概念的完善与跨域体育消费的形成
2.1跨域消费概念的完善在范方志等人对跨域消费的研究中淡化了空间转换界定的标准,认为只要消费者在异地进行消费就是属于跨域消费。关于界定异地的标准可参照邮政与金融行业――以行政省(直辖市)为标准,例如“外埠”与“异地取款”等说法。因此,“跨域”的标准也以行政省(直辖市)为界线,消费者跨越行政省(直辖市)进行的消费称之为跨域消费。
2.2跨域体育消费概念的形成依据于异地的商品便宜、稀有与消费环境优越等原因促使跨域消费的发生。在跨域体育消费中这样的现象也同样存在。另外,还由于某地由于举行一场(次)大型体育比赛,从而引起消费者跨地区进行消费。例如举办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洲际运动会等。依据跨域消费与体育消费概念,跨域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跨越行政“市”支付货币购买体育产品以满足自身体育需求的行为(过程)。跨域体育消费是一种牵动消费产业,即体育产品消费只占跨域消费的一部分,另外还包括交通费、住宿、餐饮、旅游、购物(除体育商品)与邮电通讯等费用。
依据跨域消费模型与体育消费的实践,建立跨域体育消费基本模型。
其中,假设跨域体育消费的总量为C=(Z1,Z2),其中Y0 Z1代表体育产品消费,Z1Z2代表除了Y0Z1,之外的相关消费。随着商品销售信息的公开化,两地体育商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太大差异(Y0Z1与X0X2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是,由于消费者消费空间的改变,体育消费的附加费用大大增加,从而Z1Z2大于Y1Z1,这样消费者必将减少本地体育消费的总
量来支付跨域体育消费。依据范方志等人对跨域消费理论的研究就忽视了Z1Z2消费,换言之,这部分消费也就是跨域体育消费的独特所在,即跨域体育消费不仅是异地购买体育商品,还包括实现异地体育商品消费的相关费用,所以跨域体育消费C=CY0Z1+CZ2Z1。
依据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举行体育赛事的组织者或者销售体育商品的经营者深入理解跨域体育理论,从宏观的角度讲,举行体育赛事时,赛事组织者不仅要对体育赛事进行最大化地经营,也要对消费者的配套消费项目进行全面地规划,即对跨域体育消费理论的基本模型中的Z1Z2,这样既可以方便消费者,还可以提高赛事的收入。从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中的消费者的角度讲,细致深入的认识Z1Z2的存在价值,将Z1Z2所发生的成本,也就是将跨域体育消费中的交通费作为赛事组织者的承担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行跨域体育消费。
3 跨域体育消费的研究意义
跨域体育消费理论是在跨域消费理论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但是跨域体育消费的突出特点是消费源于体育赛事的举办。在正确定位体育市场的前提下,跨域体育消费加速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刺激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且还集中展示该地区的文化与城市面貌。
3.1跨域体育消费市场的正确定位许多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表明:体育产业是我国当前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体育产业将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跨域体育消费就消费经济学理论而言是属于消费环境的转移引起消费者的异地消费。因此,进行跨域体育消费研究必须弄清楚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例如,观看F1中国大奖赛的消费者与参加云南民族村的体育活动的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是以观看体育赛事为首要目的,后者是以旅游为首要目的。消费者行为与动机的差异性引导体育消费市场的定位也要具备差异性,不同城市的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有所差异。F1赛事类的体育产业是主导产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村体育活动类的体育产业是属于伴生产业,伴随着云南民族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辅助作用。
结合跨域体育消费而言,主办城市要开发体育赛事就要对体育市场进行正确定位,必须考虑开发体育市场的直接、间接成本与效益。举办体育赛事除了预算直接财务成本之外,城市还必须考虑交通堵塞、污染与公共安全之类的间接成本H]。同时,也应该长远考虑举办体育赛事的间接收益,例如城市宣传与城市文化的展示等社会效益。另外,对举办体育赛事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体育赞助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体育爱好者的观赏选择和体育媒体的宣传定位。
3.2跨域体育消费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进 跨域体育消费吸引了异地消费者来本地区消费前提是需要改善了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本地区的跨域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许松涛等人认为如果一个城市得到承办权的话,肯定会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与赞助,巨大的投资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一单位计划投资的变动引起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叫做投资乘数,而把它对国民收入最终结果的影响作用称为乘数效应)。因此,在政府以及社会的资金、人力与物力的支持基础,城市或者地区举办大型赛体育事必将带动本城市或者本地区经济的增长。
3.3跨域体育消费的传导效应――以北京奥运为例跨域体育消费的主体是举办体育赛事,就中国当前来说北京奥运是我国最具影响的赛事。北京奥运将引起全国、全球最大一次的跨域消费。由于北京奥运的举办,刺激与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发展,有学者将这样现象称之为传导效应。跨域体育消费理论中重点探讨的就是体育赛事举办的传导效应。经济学意义的传导是指某一经济行为影响另一行为,某一产业影响另一产业或某一地区经济对另一地区经济作用的过程。传导效应则是指经济传导的最终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将奥运经济的传导效应定义为因举办奥运会引发的关联产业、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
北京奥运相关的产业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北京奥运的支撑产业,例如建筑业、交通业、通讯业、服务业、环保业等。另一方面是北京奥运的带动产业,在举办北京奥运的前期与中期带动发展的产业,例如邮电通讯、体育产业、旅游餐饮、房地产业、招商引资、教育产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娱乐行业、建筑技术、环保产业等众多领域的经济辐射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北京奥运将为北京提供200万个就业;IT行业增值300亿;每年增加旅游者20%,收入年均增加20亿美元,7年为140亿等等。同时,北京奥运将加速北京的基础设施、环境、能源结构、通讯等巨大的市政建设。
3.4本国或者地区的文化在跨域体育消费中得以充分展示
体育赛事就如同一个舞台,将城市所拥有、沉淀的文化得以展示,盛大精彩的开幕式、令人难忘的闭幕式、奥林匹克文化节,代表本国文化典型特色的会徽设计与推出,独具本国特色的吉祥物、火炬、主题歌等等都成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亮点。奥运会更是成了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展示本国民族文化的盛大舞台,例如巴塞罗那奥运会所展示的是浓郁的地中海风情;亚特兰大奥运会所展示亚特兰大城的科技与商业文化;悉尼奥运会所展示的是土族人优秀文化;雅典奥运会所回顾的是奥运会的历史文化。我们所期待的北京奥运是沉淀、传承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舞台。在跨域体育消费中,城市特色的突出表现,就是在于对城市文化的展示与传播。
4 总结与建议
1)跨域体育消费是在跨域消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探索性理论,打破了消费者原有的消费思维,实行消费空间的转移与消费环境的改变。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与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日俱增的现状说明跨域体育消费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跨域体育消费毕竟是在体育消费研究中还处于试探性阶段。这不仅需要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检验。
2)发展跨域体育消费是一个整体体系,不仅需要对体育赛事进行周密的安排,而且更需要对举办城市的通讯、交通、住宿与餐饮等方面统筹规划。因此,开发与发展跨域体育消费市场统筹是关键,细节决定成败。
篇5
关键词:体育管理; 服务外包; 高校体育; 体育资源;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56-003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观念和意识正被人们所重视,健身意识的提高,使得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需求,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方针。而与之不和谐的现象却依然存在。社会体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已经成为广大体育爱好者和从业者的共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受政策、制度和传统观念等的制约,却将相对丰富的体育资源束缚在象牙塔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1由此可见,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是缓解、弥补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捷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促进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实际工作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SWOT分析法,对构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新机制、新模式提出新的理论。
2.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理解
“体育资源”目前尚没有一个被公认的定义,众多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任海教授认为“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2刘小平教授认为:“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按照其存在形态,高校体育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种。3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本文采用刘小平教授的观点,将高校体育资源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进行表述。
2.1高校有形的体育资源3
有形的体育资源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比如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图书、影像资料等,并以运动场地为核心存在的。2014年4月进行的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工作数据上报资料中列举有15大类83项标准场地指标,一般高校常见的体育场地例如有田径场,综合体育馆,足、篮、排、网球场等均属于有形的体育资源。除此之外,高校有形体育资源还包括有配套于各个不同类型场地上的各种器材、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的体育类图书影像资料;相应的运动场地管理维护经费等。
2.2高校无形的体育资源3
无形的体育资源主要是以人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包括体育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以及体育管理经验;高校具备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资源的体现。此外,高校无形体育资源还包括有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如青年志愿者队伍;以及高校在语言、文化和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
3.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模式的现状
3.1当前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模式
当前高校体育资源如何服务于社会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读分析以及对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认为,当前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两种。
3.1.1租赁模式。以有偿或无偿租赁为主的服务模式,它是最常见的模式。它使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能够在高校体育资源闲暇期(既非教学时间段)使用高校的体育资源,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目的。例如有些学校会在周末时间接受社会群众免费或通过交付一定的费用后使用自己的场地;无锡新区富士通天公司举办企业职工运动会,就曾经多次利用周末时间租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运动场地和教师,为其提供服务。
3.1.2政、校、企等多方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形式是以政府主办,高校承办,企业、社区组织参与。如由社区街道、区、县、市各级地方政府主办的体育文化活动或综合运动会等。由政府提供行政及资金上的支持,高校提供优质体育资源,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目的。历年来,无锡新区职工运动会的举办过程均体现了这种三方合作模式,它由新区管理委员会牵头,抽调各部门力量,提供赛事资金;社会、企业机构赞助资金、组织各自运动员参与比赛;无锡新区范围内的一所或多所学校提供体育资源的服务。
3.2当前模式的不足
租赁和多方合作模式在当前是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主要模式。被动等待社会组织依据自身需求而前来的租赁或者合作,服务模式和内容简单,缺乏市场意识,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体育需求不相和谐。高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应当依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社会体育需求作出积极主动的回应。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理论。
4.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模式
4.1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是指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或开发责任委托授权给第三者执行。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分为12个部门,即商务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4.2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模式
本文认为,该模式是社会组织将自身对体育资源的各类需求分类打包交给市场,高校通过整合自身体育资源,按市场规律行动,依据自身资源特点承接各类体育服务外包。即“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部门来完成”。
4.2.1服务于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传统企业体育文化运行模式与企业市场行为相冲突,行政命令下的体育活动越来越难以开展。新形势下,企业体育文化不再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福利相连,而是企业培育员工共同价值观和凝聚力、保持员工活力和开展企业公关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不会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求,将企业体育活动整体打包交给高校。高校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需求以及提供的相应报酬,立足于自身体育资源,开发符合该企业发展要求的体育文化活动,定期开展活动,并根据发展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从而构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此,企业花较少的经费,达成了自身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在服务过程中,获得了合理的报酬;锻炼了自身的队伍;增加了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4.2.2服务于大型体育赛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型体育赛事不再是“北上广”以及各地省会城市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进入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比如无锡地区近年来就承办了国际箭联的青少年射箭比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组织方可以将赛事组织各项环节分类打包,将非核心业务交由社会承担,自身只要承担核心竞赛及协调各方的组织工作的任务。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理由成为为大型体育赛事服务的载体。高校或高校群可以通过整合自身综合资源,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信息文化、专业业务服务等多方面为赛事组织方提供服务,甚至在核心的竞赛组织方面高校也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资源。如此,大型赛事组织方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大型体育赛事,是社会资源共享和利用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集约型社会的共识。
4.2.3服务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一般由社区居委会组织或由社区群众自发组织,但全民健身活动受制于正规场地、体育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以及环境差等因素,影响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制约了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理应成为弥补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制约瓶颈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满足自身体育资源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社区人员构成特点及人们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特点,提供专业的服务。如高校体育资源以公益或适当收费等形式为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可以承担社区体育宣传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组织开展符合当地群众特点和需求的体育文化活动;在自身体育资源闲暇期开放场馆设施;为社区提供体育资讯和专业知识等。全民健身运动的公益性质,必须要求高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区的时候体现出公益性,因此在推动这项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表现出积极引导的作用。如此,高校体育资源必将成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助推器。
4.3对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模式的SWOT分析
4.3.1优势。新服务模式对比传统服务模式的优势即在于“化被动于主动”、“按市场规律办事”。首先,它改变了传统“守株待兔”式的服务模式,“不靠不等”,积极“走出去”,告诉社会和市场“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其次,高校体育资源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下,合理竞争、优化组合,进而起到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丰富社会体育资源供给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对外服务活动以及合理的收取费用,能够起到反哺促进自身资源良性发展的需求。(如图四)
4.3.2劣势。长期以来,高校属于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其自身缺乏市场意识,在服务社会方面较为被动,体育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我们应当看到社会上提供体育服务的组织在社会上已经蓬勃开展,各类健身机构和体育文化公司已不少见。这些组织产生于市场,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与他们相比,高校体育资源在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
4.3.3机会。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关注,这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人们对体育资源的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在短期内会愈加突出。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对于政府、社会来讲是降低社会体育资源建设成本,增加社会体育资源供给的机会。同时,对于高校来说,这也是高校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机会;是高校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市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机会。
4.3.4威胁。其一,大多数高校都是由政府资金建设的,因此高校体育资源在走市场化道路服务社会的同时,不能忘却自身公共性的特点,一味追求回报,就违背了高校公共性的特点。其二,在社会体育服务机构组织日益发展的今天,如果高校体育资源不能在市场化服务机制中迎头赶上,将会逐渐处于这条产业链的低端,被动等待产业链上游组织机构前来寻租。
5.结语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模式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高校体育资源经过整合利用,依据服务外包理论,走市场化的道路,是符合社会庞大体育需求发展现状的,是对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也是对促进高校自身体育资源良性发展的有益尝试。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资源在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明确的指导与规定,确保高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会的市场化过程中更加的合理规范,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基金项目:无锡市体管中心2013年度体育科研课题:国际体育赛事之高校服务外包模式研究(项目编号:WT1301)。入选第七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专题讨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2:1-5
[3]刘小平等.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7,03:94-96
[4]闫健.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的SWOT分析――以山西大学城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2:11-12
[5]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110-111+114
[6]何雅丽.山西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篇6
体育部根本宗旨是宣传体育活动,提倡同学与老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因此,体育部一直以来都举办了一系列校内外体育竞技比赛来丰富同学们与老师们的课余生活。
根据校级体育部之前的情况,即干事分工模糊、人才浪费等,体育部在之前的一个学年里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即由校体育部逐步接手院级体育部承办的各项传统球类比赛,而院级体育部承办各自的特色体育赛事,这一改革使得体育部每一位成员有了用武之地,校级、院级体育部分工明确,学校的体育活动能愈加顺利的开展圆满的结束。
xx-xx学年,体育部将全面接手院级的传统球类项目,通过新的宣传、报名方式,将比赛开展得更加如火如荼,另外,也将开创新的小组新的项目,体育部始终以创新作为进步发展的前提,力争把自己的职能工作做得更加出色。与此同时,体育部也会配合其他部门,共同把学生会的工作做好、做实。新学年的具体计划如下。
一.体育部内部建设
在开学初,我部将会就原大一新进部干事一学年的表现,并结合各原小组组长的意见与建议,对表现卓越的部员进行提拔,对工作态度不良,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部员,实行劝退。精简体育部部员,明确各干事的工作范围,将各项工作细致地分配到人,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各小组的优势,让体育部每个成员得到充分的锻炼。具体名单将在开学后由部内干部开会产生。确定体育部新干部名单后,将进行交流讨论,制定体育部未来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方案。
另外,我部将采取严格的例会制度,各组组长将在例会中对所负责的项目做出及时的汇报,让体育部每位成员都清楚明了体育部的工作以及职责,并方便部内成员进行工作交流,而每次例会的内容都将由专人记录,同时对部内干事进行考勤,以此作为将来干事提拔的依据。
二.招新
由于校级体育部的改革,部内将需要招收多于以往的干事,招收前将开展例会,由部内干部按照我部的情况对干事的要求进行讨论与统一,招收合适我部发展的干事。
吸取以往招新的经验,我部将采取更加严谨的招新制度,令每位部内成员在面试时都做好记录,避免在面试后发生回想不起面试同学姓名的尴尬情形。
三.体育部在活动开展方面:
1.体育部四大传统球类比赛
⑴校内秋季7vs7足球联赛
活动目的: 旨在让全校喜欢足球的同学能有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丰富课余生活。
活动简介: 本次足球联赛是传统赛事,是既春季联赛之后又一项全校范围的足球赛事。将于xx年9月中旬开幕至10月中旬结束,为期一个月。主办方为校学生会体育部。
⑵校内3vs3篮球联赛
活动目的: 使全校喜欢篮球的同学们能有个舞台展现自己,同时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活动简介: 本赛事也是一项传统赛事,每年的惯例是第一学期3vs3,第二学期5vs5。将于xx年10月初至11月初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主办方为校学生会体育部。
⑶校内乒乓球团体赛(含师生友谊赛)
活动目的:使全校喜欢乒乓球运动的同学和老师能有个展现自己、共同交流的舞台,进一步丰富课余生活,增进师生感情。
活动简介:同样作为传统赛事,乒乓球比赛中的师生友谊赛是本活动的亮点,这学期依然以团体赛的形式进行比赛。将于xx年10月底至11月底结束,赛时一个多月。师生友谊赛将于11月中旬进行。主办方为校学生会体育部。
⑷校内羽毛球团体赛(新增师生友谊赛)
活动目的:旨在让全校喜爱羽毛球的同学和老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实力,丰富课余生活,增进师生感情。
活动简介:在过去羽毛球比赛的基础上,借鉴乒乓球师生友谊赛的经验,新增羽毛球师生友谊赛。正式比赛还是按团体赛形式进行。将于xx年10月底至11月底结束,赛时为一个多月。师生友谊赛将于11月底进行。主办方为校学生会体育部。
2.计划新增小组以及比赛
⑴女生组
根据我校女生偏多的情况,本学期我部将专门开设女生组,吸纳原女生部优秀部员以及特色项目,提升女生的体育兴趣。具体活动如下。
①校内6vs6女子排球赛
活动目的:使全校喜欢排球的女生能有个舞台展现自己,同时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活动简介:女子排球比赛虽为校体育部的新增赛事,但我部将会借鉴举办其他球类赛事的经验,成功地组织友好高效的女子排球比赛。比赛将于xx年10月初至11月初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主办方为校学生会体育部。
②原学校女生部特色活动
活动说明:活动项目将在开学后根据女生组计划,讨论后再定。
3.新的宣传报名方式
我部在总结了前几届的比赛报名情况之后,发现原先单单在食堂门口的宣传方式已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部希望能联合学校园区管理委员会或者委派体育部部员在园区内进行更加全面的宣传,令更多的同学们知晓我部所举办的各项比赛以及其报名时间,使同学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实现我部的根本宗旨。
备注:
篇7
[关键词] 后奥运经济 奥运场馆 利用率
一般认为,奥运会后大约三年到五年的时间,称为“后奥运时期”,基本上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后期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前期阶段。为了十六天全球瞩目的奥运会,主办城市需要在会前进行为期八年轰轰烈烈的建设工作。然而,当这史无前例的宏伟庄严时刻成为过眼烟云以后,如何对这些投入巨资的体育场馆群进行赛后的经营运作和日常管理,将是政府、场馆业主和所有场馆经营管理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奥运会后各主办城市体育场馆利用情况
奥运场馆及设施是奥运会遗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奥运会后人们关注的焦点。大规模和高规格的场馆建设虽然可以为奥运会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保障,但却极易在赛后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主办城市越多地利用现有的比赛设施,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小。
1.雅典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目前,绝大部分场馆还没有开始进入正常的运营轨道。主要是由于赛前政府都将精力放在防范场馆工程的工期延误上,未能顾及赛后场馆详细利用计划的制定。赛后有关当局又在场馆及设施的所有权的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所以赛后场馆利用不理想。
2.悉尼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利用情况。悉尼奥运场馆赛后短期内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奥运后可供承接的各类活动和赛事的数量有限。从根本上说还是悉尼的人口较少,国内人口对场馆设施的需求不足,加上悉尼承办国际赛事的数量有限,所以很难把场馆充分地利用起来。另外,个别场馆也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如主体育场和篮球比赛场地的附近都有类似功能的设施,这也加大了赛后经营的难度。而通过转变经营思路,将场馆的利用形式多元化,结合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需求,将场馆聚集区的功能合理定位,大大提高了赛后体育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利用率。
二、奥运会后各主办城市体育场馆利用情况分析
通过综合对比各主办城市奥运后场馆的利用情况,可以发现赛后场馆利用情况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场馆的投资主体:如果大量的场馆设施都由政府投资,虽然能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但如果赛后利用情况不理想,高额的建筑和维护费用往往容易造成财政负担,雅典、悉尼、汉城(首尔)都出现了这个问题。
2.体育场馆前期的建设规划是否考虑到赛后当地居民活动和赛事需求:场馆建设的数量、选址、场馆内部的设施规划和装备水平能否匹配赛后居民活动和赛事的需求直接关系到场馆的利用状况。奥运场馆装备先进,维护费用高,如果赛后主要服务于居民需求,往往造成利用困难。
3.赛后的管理主体:汉城(首尔)和雅典都是政府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巴塞罗那是委托政府下属公司经营,后者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前者。
4.赛后的经营内容:多元化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场馆的利用水平,赛后绝大部分城市都考虑到了当地居民的需求,承接了文化、体育、会展等多项活动。
三、奥运会后提高国内主办城市体育场馆的利用措施
1.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和体育竞技表演及体育训练组成的体育产业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区化、大众化倾向。城市体育场馆建设与布局必须形成以社区体育中心和城市体育公园为基础、区级社区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为中层、大型体育场馆和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为高层的结构体系。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对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赛后将有一大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设施,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举办大型赛事的硬件设施有充足的保障。
2.演唱会、音乐会、居民文化活动等组成的文化产业和事业对场馆设施的需求。大多数体育场馆赛后仍然以体育休闲功能为主,但其承担文化娱乐活动的功能也不容忽视。北京作为国家的文化中心,一方面有着优秀的文化资源和文艺团体,另一方面有着庞大的文化需求群体,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产业中与场馆利用最为相关的是演出市场,包括各种音乐会、演唱会、联欢会、歌舞剧演出等,体育场馆是这些活动重要的载体之一。
3.会展业对体育场馆的需求,另外可能还有其他一些零散的商业或社会需求。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拥有众多跨国企业、驻华使馆、知名高校、国家机关,是国内最主要的信息和技术集散地,具备会展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其他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经验,各主办城市会展业在奥运会后长期持续增长,很多主办城市都成为国家级和地区级的会展中心。奥运会后,随着北京市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北京市会展业将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奥运历史的记忆――历届奥运会场馆回顾[J].城建档案,2008,(2):17~20
篇8
Abstrac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he investigation visit, the process explores and studies the Henan sports industry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own geographical feature, proposes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and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 The expectation provides system's theory instruction for Henan's sports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key words: The sports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countermeasure studies
作者简介:周学亮(1965-),男,河南商丘市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09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项目,其编号为SKL-2009-2331
一、研究的目的
从最新的2008―2009GDP数据(河南GDP是18200亿元,排全国第5位,人均GDP18300元排全国第17位〔1〕)可以看出,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体育产业资源,但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省市。因此很有必要对河南体育产业的现状和优势进行深入的总结及研究,为推动河南体育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提出开发对策及改进建议,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研究的文章,收集有关2008年以前及2008年河南体育产业方面的材料及有关数据。
(2)问卷法
在研究开始之初和完成之前,就注意事项和统计问题咨询统计学方面的老师和专家,并得到了详尽的解答。经专家论证符合研究需要。
(3)调查访问法
为了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向18个地市的有关体育主管部门、体育经营场馆负责人、体育部负责人、体育生产、流通以及工商、税务等部门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0份,回收率92.4%。
(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访问的数理、数据结果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统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现状
1.1体育场馆的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现有体育场地37192块,教育系统各类体育场地占28441快, 占总量的76.4%。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1296快, 占体育场地总数的3.5%,平均为3.85/万人。〔2〕与其它省市相比,河南省体育场地处于落后状态。这是发展体育产业制约这个拥有第一人口大省的第一个制约点;而且这些体育场馆大多集中在郑州或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这是全面发展河南体育产业的一大障碍。
1.2体育竞赛表演经营状况
随着体育竞赛表演的深入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用作用,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体育竞赛活动本身的价值和功能,将发挥出更广泛的经济社会功能。2008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9个、亚洲冠军11个、全国冠军89个,共获得金牌109块。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河南省传递活动获得成功。在北京奥运会上,河南16名运动员参加了14个大项的比赛。并且成功承办第18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等各项赛事。〔3〕体育竞赛表演业将成为发展我省体育产业的又一个重点。
1.3体育健身娱乐业
体育健身娱乐指公民以心身健康为目的的消费的行为。在追求高质量生活与自身健康的同时,对时尚的健身娱乐业也倍加青睐。体育消费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
1.4体育彩票业
从2001年6月开始至今全省已有4409个体育彩票销售网点,已经成为扩大财源,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手段。2008年度,我省共销售体育彩票238212.07万元,其中电脑体育彩票160992.31万元,足球彩票9792.48万元,即开型彩票67427.28万元。按国家规定的比例共提取公益金71987.11万元,其中上缴国家35993.55万元,省本级提取公益金17996.78万元,省级财政提取统筹公益金5399.03万元,下拨市(县)体彩公益金12597.74万元,其中用于全民健身计划11029.39万元,用于奥运争光计划10530.9万元。〔4〕体育彩票已成为河南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1.5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 “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焦作“云台山杯”U-17中国国际乒乓球精英赛、有着九朝古都之称的开封和拥有天下第一牡丹的洛阳等已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龙头”。据调查,今年1至9月,利用广告、声讯、门票等收入突破500万元,其中冠名、广告收入达到近300万元〔5〕。“中原第一漂”美誉的西峡县鹳河漂流2007年接待游客164万次,门票收入573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2007年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游客达到500万人次,门票收入2亿元,旅游收入20亿元等。〔6〕可见河南的旅游收入也是快速提高我省经济的又一重要支柱。
1.6体育传媒业
当代体育以传媒为载体得以在全世界范围更迅速更广泛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体育赛事的转播权经营是整个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开发与拓展的基础。如近几届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费用呈递增趋势(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为4.01亿美元,第二十五届为6.4亿美元,第二十六届为7亿美元,第二十七届为12亿美元)。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承接国内外大型体育赛较少,体育传媒业相对滞后。而近几年,河南省小型赛事和民众赛事不断,对河南省体育传媒业是个发展,但体育传媒缺少高层系统规划。
1.7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和销售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从大型体育器械到一般的体育服装用品,没有一家是河南省的知名品牌。在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合作会上,国内有33家企业获得了与中国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联姻”合作的机会,里面却没有一家河南企业。〔7〕省内多是一些服装厂组织一些来料加工,模仿名牌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体育用品,且售量很有限,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生产销售量很难掌握。比较突出一点的是武术器械术产品,多集中在登封少林寺附近,有一定生产规模,但受到产品消费的局限性影响,对整个河南省体育用品生产情况的影响也很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体育用品经营单位1000多家,安排就业人员约12000人,年商品销售额达21463万元,年创利润约6148万元,〔8〕为河南省经济带来了一定效益。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影响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场馆布局和经营管理不完善
从调查得知河南经营性场馆中集体办形式占27.3%,个体办形式占26.1%,国家办形式占25%,其它形式办占21.6%。说明河南省体育市场有多种形式并存。但场馆分布极不平衡,场馆配套不全,且使用率低,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管理制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缺少有经验的市场管理人员。
2.2消费意识狭隘
在调查中发现,虽然经济提高,但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特别是在支付高房产和子女教育经费及日常生活消费以后,人们用于体育消费支出已经占到总收入的最低状态。大多数人们受经济收入的制约,少部分人受自身主观影响。
2.3旅游业还不完善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河南省在这个产业上有所发展,而且收效不错,目前我省缺少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缺少有经验的体育旅行社及高层次的策划。尚未形成广阔的体育旅游大环境。
2.4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在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极不平衡。体育消费两极分化比较明显。而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对体育消费基本处于不接受的状态。
2.5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就目前来讲,我省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机构,导致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本省体育产业的高速发展。
2.6无形资产的流失
因为我省没有一家知名的品牌,所以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包括注册商标特许经营权、吉祥物、广告、明星肖像权、纪念品、赞助和捐赠、电视转播权)这一市场在我省的开发水平低,空白地带大量存在,导致我省体育产业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四、建议
4.1加强场馆设施建设和开发利用
政府要从数量、规模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加大投入。管好、用好现有体育场馆。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个人兴建体育设施。保证现有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4.2开发新项目要与时俱进
体育产业应关注消费者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和女性健身者作为主流消费者的特点。开发青少年和老人体育项目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体育产业较快发展的一个新的项目。是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4.3产业管理要人性化
营销企业应当关注民间体育品牌产业化趋势,参与推动体育产业管理方式转变。体育总局应当成立体育产业司。任何联赛都应当成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不必受体育主管政府的直接制约。
4.4适时培养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要根据国内外经验和河南的实际情况,适时培训符合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材,并对现有体育经营管理和体育旅游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引文来源:中国2008年-2009年各省GDP排名
篇9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首先简要分析了景观体育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对景观体育的特点进行了剖析。而后,分析了我国景观体育的成功案例,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健身“乐跑”步道。最后,阐述了景观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为全了总结。
关键词 全民健身 景观体育 体育旅游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全民健身与景观体育的结合应该是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是尺度宜人的运动环境,是每个人主动参与,并且有场地有条件参与。体育景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供场地与设施;同时,好的体育景观会增强公民的健身愿望,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一、景观体育的特征
景观体育有着特殊的魅力,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将城市人文景观与鲜活的体育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国内外不少城市都认识到了景观体育带来的巨大收益。开发景观体育,可以成为展示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景观体育对带动城市旅游项目、增加财政收入等也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都开始重视景观体育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具体来讲,景观体育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地域性
景观体育是体育运动与城市人文景观的结合产物,离开了城市的人文特色,景观体育也就失去了本身的亮点。不管是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还是环法自行车赛,都是与当地景观紧密结合的产物。离开了这些地区,就完全成了其他的赛事。这并不意味着别的地方不能举办这类赛事。只是只有当这些独特的体育赛事与当地景观结合才是它的意义所在。景观体育获得世人的关注和发展,必然是离不开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因此,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独特的景观体育也就是理所应当了。
(二)开放性
景观体育在露天场所举行,在城市标志性建筑举行,也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共享空间举行,共享空间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即不管是达官贵人、挑夫贩卒还是流浪汉,不管是西装革履还是破衫烂缕,无需身份证,而且不需支付任何费用都可以停留、驻足、观看的地方[1]。
景观体育是建立在城市景观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它需要有人参与,无论是赛事承办者、观众还是运动员。这就注定景观体育不能是封闭、自成体系的,它必须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给各领域的人以参与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开放性。
二、景观体育与全民健身结合实例的分析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北部,占地680公顷,当时是北京规划建设的最大的城市公园,为2008年奥运会的配套工程之一,但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并未开放,而是在残奥会结束的2008年10月份开放了南园,2009年开放了北园。作为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终点,森林公园提出“通向自然的轴线”的概念,轴线逐渐融入自然,并消失在森林中。北五环路穿公园而过,将公园分为南北两园,南园以人工景观、休闲娱乐为主,北园则以生态园林、自然野趣为主,两园通过中轴线上跨越五环路的一条生态廊道相连[2]。
这条健身步道是我国全民健身与景观体育结合的典范。跑道建成以来,有不少居民已经养成了每天都来健身的习惯,跑道好、环境优美、离家近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跑道沿途不仅能欣赏到湖光山色的美景,还能欣赏到园区内风情各异的自然景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健身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合理的利用的文化和空间的优势。在文化方面,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北京奥运会的产物,使群众在心理上就能将其与运动健身联系在一起,达到一种认同感。这种心理上的认同感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成为群众健身的动力,同时,有助于养成规律性健身的习惯。而在建设步道之前,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也是利用奥运会的热潮,对群众进行过多次宣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空间方面,健身步道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步道周边的绿地,按照“乔、灌、草”的形式培植,形成了纵深感和空间感;和单纯的体育场跑道相比,不会使运动的群众感到无聊。再者,总L18km的步道都是围绕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景观修建。曲折的步道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真正让使用者感受到景观与体育运动的结合。
三、景观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一)提供场地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到处是林立的高楼与拥挤的街道,群众开展体育运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受场地限制极大的体育馆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相比较而言,景观体育在这一方面就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前文提到,景观体育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占用太多的面积。在公园里修建一条健身步道,或是小区绿地内简单的一些运动设施,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景观体育可以和城市绿化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为居民提供了运动场地,还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率,可谓一举两得。
(二)增强趣味性
现代群众健身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兴趣。在我国竞技体育不断有新项目发展突破的同时,群众参与的健身项目似乎没有什么进展,依旧只有一些简单项目,传统健身项目本身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大。而景观体育不仅使传统项目不再乏味,突破场地的限制,还增加了运动健身的手段,使体育运动的灵动性真正地体现出来。当群众有了丰富多彩的运动健身项目可以选择,当传统项目有了新的内涵,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必然会更高。
篇10
一、以制度建设为保证,确保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
体教结合的最高境界是形成全体师生自然而然的习惯和贯穿全部学校教育的文化自觉。因此,体教结合要落到实处,首先必须通过制度的规范和引领,约束教学行为,落实目标要求。为此,我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闵行三中体教结合规划》、《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办法》等顶层设计和落实规程。我校还根据自身特点,确定“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制定了《班主任、体育教师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质量规定》、《闵行三中体育工作职责及奖惩实施方案》、《闵行=三中运动员管理条例》、《女子足球队、女子曲棍子球队奖励办法》、《足球、曲棍球五年规划》、《竞技体育输送奖、成果奖实施办法》、《体育特长招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我们还努力把体教结合的要求细化,落实到具体的体育项目中。如女子足球和女子曲棍球,要做到“三结合”: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夺标与培养人才相结合,足球、曲棍球队伍建设和发挥足球、曲棍球效应相结合,努力实现体育育人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非常重视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体育教学和体教结合的三化、四抓、五有、六定制度:
三化:课余训练经常化,打球普及化,体育竞赛传统化。
四抓:德、智、体、美一起抓,班级、年级、校级一起抓,全面普及与提高一起抓。
五有:有体育工作计划,有传统项目工作档案,有训练教案和手册,有各类竞赛记册,有运动员学习和训练跟踪表。
六定:为完备足球、曲棍球训练、教学档案,课余训练,做到定教练、定时间、定目标、定场地、定运动员、定奖励制度。
为保证这些规章制度和各项规定切实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的“闵行三中推进体教结合监控”小组和由师生代表组成的“闵行三中落实体教结合评价”小组,把两个小组的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和学生自主管理工作机制中。
二、以品牌创建为抓手,彰显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
我校一直把体育活动的开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女子足球、女子曲棍球渐成规模,展示了巨大魅力,形成了我校的优势品牌。
首先,我们花大力气抓好宣传工作,鼓励更多同学了解足球、曲棍球,热爱足球、曲棍球,积极投入到绿茵场中,营造人人会踢球、人人爱看球、人人会评球的良好氛围。其次,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建立了“横向抓普及,纵向抓提高”的策略,建立了班级、年级、校级代表队的多层次的运动队,最大限度地抓好普及。同时也培养了具有较高竞赛实力、可以代表学校形象的代表队。
近年来,我校先后被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市女子足球传统项目学校。2009年11月被上海市教委、体育局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上海市布点学校,同年12月被上海市体育局命名为上海市女子曲棍球二线优秀运动队。学校女子曲棍球队一直包揽上海市运动会、上海市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联赛、二线运动队测试赛初、高中组冠军,2009年、2010年获得全国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u-15组亚军,女子足球队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夺得上海市校园足球联赛第三名,2011年全国“木兰杯”青少年足球比赛第四名。我校还先后向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国家少年女子曲棍球队、上海市女子曲棍球队、江苏省女子足球队、上海市女子足球二队、浙江西湖青年女子足球队、闵行区少体校、高等院校输送了36名运动员。
三、以体育科研为动力,促进体教结合科学化
体教结合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科学,努力找出其中的规律。因此我们坚持以科研促训练、促比赛、促成果,促进体教结合科学化。
在深刻挖掘体育项目中的文化内涵方面,我校早在20世纪末就进行了扎扎实实的探索。市级课题“开展女子足球运动对女中学生整体素质影响的探索”,紧密追踪我校女子足球发展足迹,并积极汲取兄弟学校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较全面地总结了女子足球对女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影响。探讨了足球运动对她们品质、意志、作风的综合作用,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女子足球科学的训练方法、发展策略和文化渗透的方略。该课题已被收入上海市教委“绿叶计划”丛书,受到广大体育教师和教育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历届初、高中毕业生中,体育生升学比率较高,显示了我校在培养运动员上的一贯优势,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出许多高文化、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四、以举办赛事为载体,凝聚体教结合的精神力量
本世纪以来,我校已举办全国、市级以上体育赛事二十多项,其中全国级的3次,华东地区5次。市级的每年至少3次,校际比赛更是不计其数。这些赛事的举办已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因为每项赛事的举办都要进行全校总动员,从赛事的策划、组织到服务,这不仅是对学校凝聚力、组织能力、服务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全校师生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的检验。
2010年暑假,我校承办了由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青少年女子曲棍球锦标赛。时值盛夏,骄阳似火。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六支球队来沪参赛。由于当时上海正举办世博会,宾馆床位非常紧张。小队员们只能住学生宿舍,而我校学生宿舍只有100多张床位,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学校一面组织师生做好接待的准备T作,一面联系兄弟学校的学生宿舍。比赛开始了,场内小队员们斗志昂扬,投入了激烈的厮杀。场外志愿者队伍不仅要及时准备降温用品如毛巾、饮料等,还要及时引导队员们进入场地、及时就餐、及时休息。整个赛事持续10天,从赛事的组织、食宿的安排到安全的保障、医卫的服务,还有不同赛队之间的交流。我校都安排得周到缜密。服务非常热情。赛事结束后,小队员们都恋恋不舍,不少人流下了泪水。通过赛事的锻炼,我校师生在尽情欣赏了体育运动之美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合作意识、奉献意识和凝聚力。
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开拓体教结合的广阔空间
- 上一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方案
- 下一篇:生态旅游目的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