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教育的方法

篇1

每个人一生都要接受好多教育,而我们的课堂是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心理自由,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可发挥到最高峰。”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友爱、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学者为中心》一文中指出: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潜能。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前提。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营造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我提倡六“可以”: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利。

2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十分有道理的。“疑”是读者对文章精读、思考的结果。只有在深入读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疑问。质疑的过程实际上也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可以开拓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还有的学生认为可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3开启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

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象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即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篇2

关键词:高校;创新活动;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教育体系

一创新活动及其过程特征分析

创新是指能先于他人,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获得新发展、新突破,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活动[8]。简单的说,创新是创新主体在创新环境中,运用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并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创新活动是创新的核心环节。通过对现有创新活动研究文献的总结分析,创新活动的涵义可以归纳为:创新活动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包括创新意识的出现、创新思维的应用、创新资源的获取、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创新知识的积累几个环节:在创新活动中,创新意识是基础和源动力,它指导创新主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创新目标,利用创新性思维,获取创新性知识等资源,并利用这些知识和资源实施创新行为、产出创新成果、积累创新知识,推动创新活动的循环进行,直至达到创新目标。在此过程中,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水平和所处的创新环境友好性,直接影响创新活动各环节效率和效果。

二基于创新活动的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

创新活动开展水平及效果的高低可以称之为创新能力[5],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基础。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如张宝臣、张燕、张鹏等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4-16]。王立认为,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10]。温寒江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动手能力[11]。高福安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独创能力、捕捉创新机遇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知识及信息获取能力等[12]。翟雪松、李世海等则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13]。学者们根据自身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对其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表述,研究逻辑和划分标准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对其内涵的认知是一致的,即: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和标志之一,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取向,是创造新的思想、并将新的思想付诸实践创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进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活动的效果息息相关。在创新活动中,创新主体需要具备在创新意识的指引下产生创新观念、设想创新目标的能力;根据创新活动的需要获取、积累、应用相关的知识和资源的能力;以及通过实践活动将创新观念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工具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总结为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三部分,他们共同指导创新主体完成创新活动实现创新目标。

三基于创新活动过程的创新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分别解决了创新活动中创新意识的出现、创新资源的获取、创新行为的开展以及创新成果的产生等问题,是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基础,根据这三种能力在创新活动中的应用特点,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思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创新思维能力可以看作创新主体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发明、新技术以及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是创新主体的内在特质之一,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创新思维能力受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智能等个人禀赋的影响,也与创新欲望、钻研精神、独创精神以及创新知识储备等受教育成果息息相关。除此以外,创新思维能力还与创新主体所处环境中的创新舆论、创新激励、创新群体规模以及创新思维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外部条件有直接关系。

(二)创新学习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对未知问题和未知领域的尝试、探索、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要获取这种能力必须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现问题后通过各种方式找寻答案的过程就是创新和发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具备从现有资源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当现有资源不足时主动寻求外部资源的能力,以及为了解决问题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的精神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可以归纳为创新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关键是自我学习和自主学习,受创新主体的好奇心、主动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意志力和智能等个人禀赋的影响,也受知识获取技能、创新知识储备等受教育成果的影响。同时,创新学习舆论、创新学习激励、创新知识库的丰富程度及可得性、创新学习群体规模、创新学习训练体系等外部条件也会影响创新学习能力的构建和提升。

(三)创新实践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当创新性的想法被提出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现的能力就是创新实践能力,属于实践能力的范畴,也具有一般实践能力的特征[4]。广义的实践能力包含了个体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所需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狭义的实践能力多指“动手能力”[5],创新实践与一般实践相比更具创新性。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中除了具备“动手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如说服他人接受创新性想法的影响力、借助和组织他人完成既定目标的领导和控制力、应用现有理论技术并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等,是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主体的领导力、交际能力、捕捉机遇的敏感性、智能等个人禀赋密切相关,也受创新主体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知识储备、勇于拼搏的创新精神等受教育成果影响,还和创新实践舆论、创新实践激励、创新实践条件、创新实践群体规模、创新实践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外部条件有关。创新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提升途径是长时间、有规划、成体系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指导个体产生创新意识、应用创新思维、获取创新资源、展开创新行为、产生创新成果,完成创新活动,实现创新目标。将影响这三种能力的因素进行分类、汇总、聚合之后发现,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就是其个人创新禀赋和受教育成果在特定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其中,创新禀赋是创新主体相对稳定的个人素质,与先天智能、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领导力等性格特质等因素相关度较高,成年个体的创新禀赋已相对稳定,不会因为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受教育成果是个体经过长期的教育之后逐渐显现的个人特征,包括创新知识储备、创新欲望、钻研精神、动手能力、拼搏精神等内在素质。这些素质与创新主体所具备的创新禀赋密切相关,也会在外部环境的引导和培育下发生显著变化。另外,创新主体所处环境中的创新舆论、创新激励、创新群体规模、创新知识库规模及可得性、创新实践条件以及创新能力教学及训练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外部条件也会对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创新能力由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构成,同时受到创新禀赋、受教育成果及创新环境的多重影响,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高校创新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教育体系,它依托创新活动开展,并以提高参与者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目的。因此,创新教育体系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育的外部条件,激励创新主体主动进行创新思维、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有序的开展创新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四基于创新能力内涵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设计

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逐步培育、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产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与创新教育有关的教师资源、教学设施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等进行有机的组织和设计,以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创新教育体系不是教学活动的简单累加,必须进行系统规划和全局设计,在设计和规划时就必须遵循创新活动开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创新活动的开展过程和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设计、建设工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明确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战略定位

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使命是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其战略目标的选择会受到社会导向和高校定位的影响。根据我国现行的高等院校分类,可以基本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几类[7],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的建设侧重点不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也有所差异。高校在创新教育体系目标选择时必须始终与本校的基本建设目标保持一致,将创新教育的服务对象、建设路径、总体规划等进行详细的划分,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二)营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软环境

创新主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条件包括:想象力、逻辑、好奇心、学习内驱力、领导力、捕捉机遇的敏感性等个人禀赋和创新意识、钻研精神、独创精神、意志力、知识储备、动手能力、拼搏精神等后天培养的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需要良好的软环境支持。一方面,激发与创新能力有关的个人禀赋,鼓励那些具备创新禀赋的同学进一步开发、锻炼、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塑造和强化与创新能力有关的精神品质,如创新意识、钻研精神、独创精神、拼搏精神等。创新舆论的引导、创新群体规模的提升、创新活动的激励、创新氛围的营造等软环境建设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

(三)完善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的硬条件

在与创新能力培养有关的外部环境中,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是保障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8]。这一点已经在各高校的创新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达成了共识,并成为目前投入最多的领域。现有高校一提到创新基础条件建设大多是指进行设施设备购置、实践实验场所改扩建等物理设施的完善和提升,而与三种创新能力相关的创新知识库建设、创新知识获取途径建设、学习群体规模条件、实践激励、实践舆论、实践群体规模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却相对较少,没有形成面向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的硬件条件体系,建设成效往往事倍而功半。

(四)建设符合创新活动规律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

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当以创新活动的开展过程为指导进行,总的来说,有效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应当通过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兴趣;通过建设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性学习资源获取和创新知识反馈的桥梁;通过课堂教学体系设计及课堂内容的调整,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思维引导和训练;通过教学实验环节的开展,进行创新活动指导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开放性实验、竞赛等课内外创新活动,进行创新实践训练;通过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创新成果、经验等创新资源的有效转化和知识反馈。总之,高校创新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必须遵循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规律。总之,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必须立足本校的教育实际和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社会需要、高校定位和学生欢迎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并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创新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创新技术和方法、创造良好的创新外部环境等方面入手,有系统、有目标、有计划的建设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体系。

五结语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体育教学;培养途径;中学生

一、利用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来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要想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利用体育教师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来带动学生。因为是创新的源泉。各种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必须克服定势思维,形成独立思维。问题是创新之母,也是探索事物的开端,形成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必须养成独立思维、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人是有求异心理的。对于自己的独创性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有合理性,就应自我激励,敢于想象。创新在求异多变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运用知识、技术克服常规化、模式化的思维定势。其次,要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层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新设想。再次,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动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不断实践,不断提出问题。广泛联想,以挖掘提高想象力,注重自己创新思维的训练,激发创新活动。

二、利用创新性使用场地器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中存在着活动场地不多、教学器械不足、设施简陋等状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发扬主人翁精神,不等不靠,在原有的场地器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大胆设计,合理安排,为创新的体育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在继续教育中可以让教师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再结合本校的实际,寻找能够充分发挥原有场地器械功能的方法。例如,以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对一些器材设施重新设计、巧妙安排、合理搭配,可以把篮球架改为升降式,足球场设4个门,在校园内空地上画上可供活动的图案,或者在运动场边设置多功能墙板等。这种创新性改造,克服了学校由于活动场地少而导致不少学生有“体”难“育”现象,更主要的是在这种带有创新性的环境中教学,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着创新带来的种种新变化,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效。

三、利用小组合作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依据体育健康大纲精神,体育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形成类型或层次上的是有差别的。因此针对每个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能统一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模式应具有多样性。相关研究表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以其自身的优点,能适应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此,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功效。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由单个变成了一个小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由单一的灌输式变为平等式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四、倡导探究,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新课改精神倡导要对中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旨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方略,努力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独立探究,发散求异思维,鼓励中学生自由发表独到见解,积极营造出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氛围。如果体育教学总是从讲解示范到分解动作到分组练习,长期以往,则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他们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应当注视启发引导的作用,使体育教学内容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推动学生体育思维向前的发展。例如跳高教学,体育教师不仅要讲解相关规则和示范过杆技巧,还要讲解目前国内外的现有的、常见的技术动作与方法,然后,给学生一个适当的高度,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地去探究过杆的多种动作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体育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精神,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再培养学生发展体育创新能力。

五、通过积极营造校园创新环境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国心理学家戈弗里德·海纳特认为,造成学生创新性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社会并不重视人的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就必须积极营造出创新环境。它包括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是学生施展创新活动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创新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学校要努力营造具有浓厚的学习气氛、宽松的成长环境、优良的师资队伍、良好的同学人际关系等软环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滋生土壤;同时,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创新科研成果,使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发挥;学校应为师生创设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地完成各项教科研任务。然后最大限度地把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其个性和特长得到自由、全面的发挥,进而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2(9)7:100-101.

篇4

一、创造学习场景,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情境是师生间一个间接教学辅助工具,在一定情况下由新旧知识经验影响而成,承接着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双向引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与教学情境间的互动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等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场景的合理设置中,教师需要遵守直观性、启迪性、现实性以及开放性与发展性的原则。以对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培养为主体,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实现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感。以渗透教育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坚守实际应用的宗旨,推动与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动机,激发创新精神

根据创新事例分析,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在创造过程中的那种具有高度自觉性、坚韧性、创新新的性格,以及勤奋、实事求是、不屈不挠、不畏冒险的精神。这种品性并非与生俱来的,他们都是由后天的成长的影响所得。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多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唤起心底的求知欲,使其在潜意识中形成创新的习惯、是平常性的做法。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责任感,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其知识创新的发展且形成敢于冒险、不畏挑战的创新型人格。

1、创新的前提是动机

想要实现创新,需要一个合理的动机。作为创新的驱力,动机一般来自于“责任感”、“好奇感”的心理需求。哈佛大学校长曾经的发言表明,好奇心与纯粹的求知欲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些动力的推进,社会是无法产生这些在社会与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巨大贡献的发明。因此,发明创造的根本都是源于人类对事物的那种永不停息的好奇心、求知欲。譬如,在近代史中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最终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候式制碱法”,正是这种创新动机的思维,才使得其在长期的研究后获得了成功。

2、严谨的创新理念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纵观国内外,许多人在发明创造中往往由于一时疏忽可最终导致终生遗憾。偶然的机会并非天赐这些机会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例如,2002年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事件。1978年1月,46岁的高能所科学家唐孝威带领一个中国科学家小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Mark-J实验组的工作。当时51岁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也来到汉堡,参加另一个实验组的工作。唐孝威和小柴昌俊在汉堡认识,两人对质子衰变实验都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后来唐孝威回国、小柴昌俊回到日本,两人经过多次通信联系,建议中日两国合作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事例。中方经费由唐孝威向中国政府申请,日方经费由小柴昌俊向日本政府申请。实验方案初步确定后,时任高能所所长张文裕大力支持。但高能所没有足够的经费资助这一实验方案,唐孝威遂向中科院提出申请后被否决,至此,合作计划作罢。1998年的世界中微子大会上,小柴昌俊公布了其实验结果。此后,物理学界感到小柴昌俊与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将凭借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的杰出工作而授予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人有好的物理思想,好的实验方案,好的高山深洞地理条件,但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从而失去了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机会已失,时不再来了。曾经唐孝威助手的何景棠发出这样的感叹。遗憾深埋在他的心里。

3、结合教材,提高创新能力

如果说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基础,那么创新能力便是创新过程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细微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创新教育主要目标便是对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1)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思想前提,需要让有意识进行联想。如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似问题的思考,有哪些类似的反应装置,使之进行连接,加强思维记忆。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同时加以肯定,并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具备求异性、灵活性、独立性等。在化学例题中一般有着一题多解的现象,可以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性。譬如讲解AlCl3溶液+Na OH溶液与Na 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问题时,一般学生都会按着定性思维是不变的,但实际操作中是有过量问题的存在的,虽然仅是溶液加入顺序调换但现象是明显不同的。

总而言之,教师对于化学教学主要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开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努力实践,最终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构造发展创新的课堂模式,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在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中,实现教师的创造能力与人性魅力,这需要每个教师的不断探索与积极实践 。

参考文献 :

【1】刘羽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54期

【2】沙成群;;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0年06期

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及相近专业必须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之一,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机械制图》教不同于其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好“设计师”,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兴趣,达到掌握技能、技巧的目的。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型人才。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怎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落实创新精神,发挥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结合《机械制图》教学实际,从以下三大方面做了尝试。

一、诱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激励学生学好机械制图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1.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刚进入职校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时,将预先收集和自制的机械制图的图片、影音资料,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很受到机械制图在机械制造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仍然有疑虑的学生,可进一步解释,《机械制图》是一门与其他课程联系很少的课程,不像数学、物理等与前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只要认真钻研,勤于练习,完全能够将制图学会、学好。从而消除学生的顾虑,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自然,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结论要简明、便于记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对本次课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如在内容“组合体视图的读法”这内容教学时,“使学生读图方法”教学目的,抓住“读图方法”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分析图框)、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型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讲解读图方法的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地讲授教学内容,反映了教师的施教能力,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所学知识,并理解的首要条件。

3.由浅入深,提高学习兴趣

《机械制图》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而每一章节的知识点也相对零碎,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教师应充分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用以往知识,由浅入深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所学知识点上,从而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线”,使零碎的东西在这条“线”的贯穿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在进行圆弧外连接两已知圆弧的教学时,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圆与圆外切的基础知识,学生很容易就会记起“圆与圆相外切时,圆心距等于两外切圆的半径和”。其次,推出另一命题“与已知圆相切的圆的圆心一定在以已知圆圆心为圆心,两圆半径和为半径的圆上”。当学生理解了第二个命题后,再按照教材中找圆心、找切点、画弧的步骤教给学生画相切圆弧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回忆已知知识的情况下逐步过渡到未知领域,避免了不适应感。

4.提炼讲课内容,归纳绘图方法

力求简明,便于学生记忆。

5.对学生的评价应分层次

评价分为课堂上对学生反应情况和考试成绩两部分。(1)课堂提问时不能盯住几个好学生或几个后进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顾及班级中大片“灰色学生”,因为他们更渴望老师的关心和表扬,提问时也应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成绩好坏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少批评和挖苦。(2)考试的内容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难度。如考同一难度的试卷,较好生、较差生差距越大,较好生易满足,较差生便会丧失学习兴趣;一些平时学习虽然有一定进步,刚刚提起一点学习兴趣的较差生,如果试题过难考下来分数太低,必然会严重挫伤其自信心,而导致自暴自弃,所以考试题一般是:基础题控制在70%左右,中等题控制在20%左右,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试题在10%左右,(也可以加一些附加题,要求较好生必做,一般生和较差生选做。一般生做对一题,题的一半加分,较差生做对一题,加题分)这样较差生的基础题、中等题所得的分数不低。较好生、较差生差距不大,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较差生在同学中的地位,燃起他们对学习的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学习,逐步使一部分较差生转为一般生,使一般生渐渐向较好生靠拢,这样无形中为较好生增加了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1.培养形象思维,奠定创新基础

形象思维是建立在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上,把个人感知到的素材重新加以组合,得到是新事物的形象或事物的新形象。也就是说,形象思维过程符合“创造”的含义。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初中生来说,制图知识领会的起点,就在于观察,充分利用直观性原则。如对投影方法、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以及三视图的形成的观察等等。只有让学生通过对三维空间体系向二维平面图形的发展、运行以及变化过程进行全面观察才能掌握投影规律,认识它们的特征。

2.培养发散思维,营造创新氛围

发散性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出多种设想或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方法。教学中教师除讲清重要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外,还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路,讲课要留有“缺口”,为学生自学和进一步探索留有余地。

《制图》中的“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物体的主视图为一矩形,请尽可能多的说出物体的形状。答案有多种,同学们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力,从而训练了发散思维。

3.培养质疑思维,开辟创新天地。

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的提问、综合应用多种思维改变原有条件而产生的新事物的思维,是比较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破除思维定势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制图》中出现的习题大部分为同式问题,它表现为把问题所提供的条件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概括性,但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形成对思维的束缚。求异思维是可以同时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多思维活动。

4.培养直觉思维,迸发出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创造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诞生的硕果。

(1)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知识及其结构为依据,要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就要教育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这一基本投影规律就贯穿了机械制图这本书,它是画图、读图的基本依据。有关制图国标知识是读图、画图的准则,教师必须讲清、讲透。

(2)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起直接影响的是教师运用直觉思维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能经常有效地运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思维的设想,就会对学生起示范或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讲到线面分析法读图时,课本中只提了一条直线可以是一个平面投影,那么,教师就可以提出一条曲线代表什么的投影呢。

三、营造创新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营造轻松、民主的创新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1.首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相信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其次,课前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把微笑带进课堂,献给学生。

3.再者,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研室组编.机械识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010,9重印).

篇6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创新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我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初中语文的教学正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阶段,一定要很好的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随时根据社会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创新探索、研究。随着时代与科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新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性教学模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创造力,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变得异常机械化和程式化。当下的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课本教材枯燥无味、僵化死板,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的水平及质量较低,教学效果较差。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思考、求知以及善于创造、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和创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和能力,不断借鉴之前的教学反思,探讨与解决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过程以及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与质量及综合素养。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师可采用诸多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听、多写。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气氛,更好、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还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进一步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

例如教《变色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小说发展变化的情节在课堂以图画或是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六幅画面,让学生清晰、明了的对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进行观察、分析,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人物形象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生动形象的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理解能力,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顺利、高效的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教师应积极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给学生抛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思考。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提出问题如:作者描写的为什么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正面?作者问什么要详细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如果是你们,会从那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提出这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认真进行思考,并将每个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快的学习、理解语文知识。

4、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语文教学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也繁杂的工作,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教学,进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初中语文教师的应有的人格魅力;贯彻审美教育,培养、塑造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心灵交流,造就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将心理教育渗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强初中语文的学科魅力和影响力,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状态。

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于对课文的理解不同,让学生分角色将这篇童话故事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或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改编;亦或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选择一个角色,分角色朗读或将角色人物表演出来,进一步将人物性格特点更好的展现出来。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作为课程革新的先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优化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提问、思考;进行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等等一系列的创新教学,以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推动新课标下的现代化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闯.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苏人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泰格特作品《窗》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71.

[2] 何小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8):199.

篇7

关键词:法治教育;问题;创新

自党的十以来,我国的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明确提出“法治中国”的科学命题,要求中国坚持学会法律,要求在法治社会中,积极倡导依法治国。现在是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必须用平等的方式来相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中国人民有法律意识,能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树立全民法律意识,并把我国法治教育放在首位,把中国建设成具有法治社会的国家。

一、当前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法治教育不够重视

目前许多学校日趋功利化,注重短期效益,有些忽社会责任。学校关心的是重点专业申报及学院升格等事项,而这些与法治教育关系并不大,即使做好法治教育也并不能在短期内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同时,当前社会环境仍然处于信任高于法制的风气下,过于注重和信赖道德约束,所以学校普遍不重视法治教育,人力物力投入不足。很多学校的法治教育并不独立,往往依附于道德教育加以实施。

(二)依法治校不够理想

每个学校的规定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些私立学校,对于学生过于严格,对学生要求很苛刻,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一般都采取记过处分,严重者退学或者留级。没有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过于注重成绩,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大部分学生有苦难诉,感到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心理上收到创伤,忽视了学生的未来,把学生当成升职奖金的物品筹码,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约束。同时,学校对学生的行为管理不是很严格,学生没有法治意识,学校很少对学生普及法治客场,学生对法律知识很陌生,对法治社会大多都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于学校下发的强制性命令,不爱接收,慢慢的就出现叛逆心理,久而久之,法律意识就会淡泊,小则不遵守文明公约,大甚至可能触犯法律。

(三)法律课程与师资不足

目前,我国一些比较出名的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是2005年国家教育改革后设置的新课程,其取代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中,法律内容不足三分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学生所学法律知识大为缩减,法律部分内容高度抽象,这部分法律内容给任课教教师增加了授课难度。在师资方面,学校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大部分是非法学教师,院系书记占据相当比例,这部分教师学历层次相对其他教师较低,往往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变成道德修养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教育效果。

二、关于我国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运用法律概念,培养法治思维

法律概念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只有借助概念才能认识法律进而发展法治思维,教学要领:1、区分法律概念与日常概念,如死亡;2、明确法律概念的专业性,如法人、被告人;3、比较分析相似度高的法律概念,如:权力、权利、法治、法治-违法-犯罪;4、涉及具体概念采用“关键词分解法”教学,以“犯罪”为例,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概念首先界定为“行为”,(体现“无行为即无犯罪亦无刑罚”的价值原则),这能让学生在“法言法语”的耳濡目染中培养法治思维。

(二)加强法律教材与教师队伍建设

可以考虑将法律从思想修养的内容中独立出来,恢复《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增加法治专业知识内容。在社会,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的成年人,举行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个人权利义务相关法律的宣传,形成长效机制。在大学,针对不同学生,开设相关法律选修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打造一支受过正规法学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队伍。授课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同时,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向法律教师适度倾斜,加大法律教师培训力度,增加培训经费。

(三)创新人文素养培育,拓宽教育途径

首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差异性和引导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类型的多元化、素质参差不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候,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其次,要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要提高教学效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专业的特点来开展教育,同时要改革教育方法,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性。

(四)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学校不是独立王国,学生违法犯罪的根源最终在于社会,所以改进法治教育还需全社会努力。首先,要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严格执行法律,树立法律权威。其次,要落实依法治校。加大执行规章制度的力度,严格纪律和学籍管理,学校制定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应依法进行。最后,家庭的法治教育不容忽视,成年人的价值观与法律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唐淑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8).

[2]王培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篇8

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人才,而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存在较大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创新教育有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甚至可以说,体育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为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所以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背景下,从创新角度对中专体育教学进行分析,能够为体育教学提供新的理念指导,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创新体育方法的重视,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新时期适应知识化社会形成的新教育教学思想,是对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加以践行的具体教育实践形式,也是对当前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变革。一般来说,从创新角度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创新教育实质上涉及到教育原则、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基于此,在中专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创新教育思想,能够为中专体育教学活动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促使中专体育教学方法得到全面更新,保证中专体育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为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从创新角度对中专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的措施

从创新角度对中专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应该注意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入、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创新教育条件的供给以及创新方法的限定等,所以从创新角度对中专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积极引入创新教育理念

在中专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一般只能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仍然将课堂示范性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相关体育技术动作的深入学习,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基于此,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探索教育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尝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活动的设置和选择都将学生作为核心,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和探索的需求。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参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进行深入探索,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2.积极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相关教育专家明确指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进行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对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促使人能够真正发出独立自主、不断创新的意识,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切实保证教学效果,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学习体育技术动作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下产生质疑、探究和好奇的心理,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在中专体育教学活动中宽松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为创新教育的践行提供一定的支持,保证中专体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3.为学生创造创新学习的条件

在中专体育教学中一些基础性的教学问题一般受到教师的控制,而为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以培养,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小的教学环节实施开放教育,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借助独立的尝试、练习和创新完成学习任务,保证创新教学效果。如在对“三步上篮”技术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在对重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和提示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理解和自身身体素质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创新对技术动作进行领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增强技术动作与学生身体条件的契合性,在提升学生“三步上篮”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培养[2]。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充足的条件,教师也应该重点组织开展学生自编自创活动,如结合篮球带球运动、足球带球运动等等组织学生创编体育游戏,或者对武术套路、体操动作进行改革等,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创编体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师可以提出创编要求和原则。这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中专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创新学习的条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4.引入多元化创新教学方法

从创新角度对中专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应该结合中专院校的实际情况引入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方法,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以蒙山县中专学校为例,蒙山县地处广西山区,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近几年虽然也尝试探索教学改革措施,但是新教育理念的践行和新教学方法的引入仍然受到限制,体育教学的改革效果不够理想[3]。基于此,蒙山县中专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如引入生活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为学生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首先,引入生活化教学法,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加以培养。如蒙山县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活动资源:舞狮、舞龙、抢花炮、游泳比赛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这些元素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新,能够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全新体育活动,自身创新意识也能够得到适当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其次,引入竞赛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想促使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教师还可以引入竞赛教学活动,如教师设定体育活动创编竞赛并以创新程度作为评判标准,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体育活动创编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4]。这样为了提升本小组竞赛成绩,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英语;创新;课堂;方法;

前言:

要想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就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的去探索,不断的创新出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要在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何让学生更好学习好英语,能够用英语与他人流利的交流,用英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摒弃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断的去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适合当今社

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说说几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1.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

1.1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前提,也是创新英语教学方法的重要一点,首先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主导地位的观念,放下老师的架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事情不能由教师一概而论,要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事情,达到和学生建立一种师生和朋友并存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我们教师还要认真听取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并认真对待和给出一个合理的回答。

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师的友好态度,同时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去积极思考。

1.2在对待英语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我们教师要对他加大关心程度,引导他们对学习英语课程的兴趣,如果一个学生英语学习较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所以我们教师让他对英语产生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英语有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英语综合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1根据心里学家对年的研究数据表明如果一个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那他的学习成绩会非常好。可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比如,在介绍人物的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制名片,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中学习知识,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自主的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学生不但制作了一张张个性的名片,还都积极发言,进行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都能流利地根据名 片上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信息,这样,学生自然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也就很自然的 用全身心的经历去投入到英语的学习当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就改变了 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英语的不良习惯,这也是教师创新英语教学的一大重点。

3.创新英语教学的其他几种方法

3.1首先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又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让学生去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去动手实践,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只有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相结合之后,才会更好的掌握学习英语的基本技能,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 师在教学生英 美国家人名和中国人名字在书写方面的区别时,可以出示给学生一组英美国家的人名和中国人名,要求学生去分别写 出这些名字中的“Family name”和“Last name”,并从中找出两种国家人名在 书写上的区 别。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另外,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动手做。这样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学好英语就不难了。

3.2其次,当今社会的教学设备不断在更新,教师要利用这个有利优势,改变传统的只能用对话来授课的方式,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授课,这样既改变了课堂呆板没有声息的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堂上面,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成绩就会大大的提高,从而上升到又一个高度。

结语:

总之,学好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学生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去培养各方面学习英语的能力,而我们教师也要不断创新我们的英语教学方法,找到一种最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只有这样,不断的去创新,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去探究,才能让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宏刚、卓新贤.中学英语教师开展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情况的调查及反思[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08.

[2]王俊凯.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及措施设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3]黄卫明、桑青松.策略型学习者的情感策略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5.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

没有创新时代不会发展,没有创新社会就不会有未来。创新从哪里开始?从教育教学开始。教育教学的创新从哪里开始?从学校教育开始。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构成,它实现创新对于学生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实现创新教学呢?下面,笔者将谈谈对此的认识。

一、新的课型模式

小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其实是充满期待的,他们期望在课堂中实现自我价值,期望在课堂中提升自己,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努力通过创新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特别是课型的创新,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觉,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和规律,教师在课型创新时,需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要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这样才能顺利实现课型创新设计。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想,对课型进行大胆创新,为全面激发教学活力做好充分铺垫。课型创新需要遵循教学原则,要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不可陷入盲目窠臼之中。如自主阅读课,教师需要对相关操作要求进行规范,对学生具体行动提出执行标准,自主学习不是自由活动,需要有一定章法规范约束。在学习《天安门广场》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询问学生:谁到过北京?谁去过天安门广场?学生中自然有很多人都去过北京。教师让这些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讲一讲天安门见闻,并展开大讨论,看这些见闻和课文讲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去过北京的学生不少,各个小组的讲述活动开展得非常热烈,学生讲得起劲,讨论也很积极,特别是没有去过北京的,自然会对照课文找不同。这本来是一节讲读课,需要教师学生展开多元互动,共同探讨教材内涵的,让教师这样一调整,自然而然成为讨论课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二、新的教学方法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学习与教学没有方法,而是说,教学中没有“统一的方法”,只有“适宜的方法”。教学方法包含众多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教学问题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堂训练设计、教学评价操作等等,都需要体现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为教法选择应用给出科学注解,教师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这是因为教情和学情存在个体差异,别人好用的教法未必适合自己的教学,只有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总结提炼出对自己适合度更高的教法。教法创新有众多切入点,教师要有敏锐观察力。如多媒体介入语文教学之后,给教师教法改进带来更多选择。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具有强大冲击力,这也是小学生特别受用的地方。多元信息冲击,给学生创设别样教学情境,学生学习兴趣被点燃,学习自然进入佳境之中。在学习《九寨沟》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先让学生阅读第一、二、三段,然后给出思考问题:九寨沟名称是怎么由来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九寨沟有哪些神奇的景象?描写九寨沟时,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描写,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由于思考问题难度不大,学生大都能够顺利完成。在最后两段学习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思考题,让教师来回答。学生听说出题让教师回答,学习兴趣顿时大增,纷纷行动起来,都想给出含金量十足的思考问题。有学生提出:文本中为什么用了好几个“也许”?这些珍贵动物难道不怕人吗?老师你去过九寨沟吗?能不能给我们讲讲经历?从这些问题设计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还是很强烈的。教师只是改变了设题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这说明教法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