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运动竞赛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残疾人;体育运动
有专家对我国残疾人运动员的现状进行过调查,结论:有90.6%的残疾人运动员认为体育活动和锻炼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能力知觉有比较大的提高;93.1%的人认为体育活动使他们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变化;93.4%的人认为活动后与活动前相比,自信心有所提高。因此,体育运动不论作为一种业余的锻炼方式,还是一种专门从事的职业,对残疾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一、国家立法支持和保护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
(一)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和社会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努力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第三十七条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应当面向基层,融入社会公共文化生活,适应各类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使残疾人广泛参加。
(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十六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便。”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办法,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三)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务院于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中第十五条规定:“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四)2000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今后十年体育运动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规定。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关注老年人、残疾人体育。老年人、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各类体育组织应当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帮助。新建体育场馆要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的特点。体育组织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二、我国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挖掘残疾人的体能潜力,表现其特殊体育才华,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来实现平等、参与与共享的社会目标。
(一)蓬勃发展的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继1987年成立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之后,中国弱智人体育协会、中国聋人体育协会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疾人体育协会也相继成立;在福利企事业单位、社区、特教学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了各级残疾人体育业务培训班近300个,万余人次接受了培训;参加地、市、县级举办的残疾人运动会和选拔赛的业余运动员累计已达到20余万人次;残疾人体育专职干部由90年代初不足10人发展到近30人,有近百名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介入残疾人体育训练、竞赛组织工作。成功地举办了五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与此同时还举办了近40次全国单项赛事,参赛项目由80年代的4个拓展到14个,参加全国性比赛的残疾人运动员累计超过万人次。
(二)我国残疾人体育走向世界。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已相继加入了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IPC)、国际残疾人体育组织(ISOD)、国际盲人体育协会(IBSA)、国际脑瘫人体育协会(CP-ISRA)、世界聋人体育联合会(CISS)、国际轮椅运动联合会(ISMWSF)、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委员会(SOI)、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联合会(FESPIC)等。
自1982年以来,我国参加了五届残疾人奥运会、五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四届特殊奥运会、两届聋人奥运会以及盲人运动会和多项世界锦标赛,共获得1600余枚金牌、破(超)185项世界纪录。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第十届残疾人奥运会上首次进入世界残疾人体育"十强",2000年第十一届残疾人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位居金牌榜第六位。中国代表团在第五、六、七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连续保持金牌、奖牌总数第一。2008年还成功举办了残奥会。
篇2
【关键词】 心理障碍 心理训练竞赛
前言
运动竞赛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比赛,有其特点、任务、对手、环境和方法。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1运动竞赛中的心理障碍
1.1动机障碍。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它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适宜的动机”水平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等许多可变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以速度和力量为主,而动作又简单的运动项目,需要较强的动机水平;较为复杂、精细动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则需要较低的动机水平。
1.2情绪障碍。分析引起学生或运动员竞赛成绩下降的心理原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是过分紧张和焦虑情绪。一般来讲,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激发运动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由紧张和焦虑情绪引起的情绪障碍,一般在赛前由于等待应激刺激来临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程度较高,赛中因心理能量的释放,会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良情绪会有所缓解。赛后的情绪状态与比赛结果有关,如果结果不良,接下来的比赛中,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将会上升。
1.3心理饱和障碍。运动员的心理饱和是影响竞技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在竞赛中,运动员有时要进行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付出极大的心理能量,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灵活的思维反应、精细的感知、敏锐的观察,但当运动竞赛的时间持续时,疲劳状态得不到缓解,便会产生心理饱和状态,逃避参加比赛和厌倦体育运动。这种心理状态对竞技能力的发挥有很大影响,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来阻抗竞技能力的发挥,破坏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1.4激活障碍。在临赛前使运动员处于斗志高昂,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激活状态,是竞赛中充分调动生理机能潜力、适应比赛环境、发挥技能水平、排除各种干扰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但赛前的过度训练、生理疲劳、心理准备不足、动机过高或过低、环境压力过大等因素,会引起激活障碍。当激活不足时,运动员往往表现出冷漠、抑郁、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厌恶等情绪特点;激活过度时则表现为紧张、焦虑、慌乱、亢奋等情绪特点。激活不足或激活过度都会干扰竞技水平的发挥。
2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训练
2.1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2.1.1转移注意力训练。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后者只需保证休息、睡眠和营养就可以了。为了使运动员的体力和脑力得到休息,可在竞赛前让运动员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消除因临近竞赛而提早出现的不良情绪;领队和教练员可有意识地与运动员进行愉快的交谈或安排他们短暂的休假、会见亲人和朋友,转移紧张注意中心。
2.1.2肌肉神经放松训练。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使运动员很快进入“小睡”状态。这种特殊心理训练方法是让运动员静坐下来调息理气,依次从头、肩、臂、手到胸、腹、背、腰,最后到臀、腿、脚做放松动作,同时放慢呼吸,逐步进入“小睡”状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而且可以通过肌肉的放松,意念的调节,减少心理能量消耗,并从各种杂念中摆脱出来。
2.1.3提高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对恢复体力和脑力十分重要。可采用心理恢复的手段进行,即采取卧姿来放松和调节呼吸,结合个人睡卧习惯,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使运动员由被动的自然睡眠改为自我控制下的主动睡眠,提高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
2.2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运动技能的掌握过程,不仅是对肌肉骨骼动作的训练过程,而且也是智力的训练过程。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加强运动知觉、表象和思维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可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即念动训练或表象训练。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成清晰的运动表象和概念,加深对关键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这种训练方法一般在技术训练前后进行,也可以在技术训练间隙进行。具体做法是:静坐下来,闭上双眼,进行肌肉和神经放松的心理训练后,再系统地回忆所学的技术动作,目的是掌握动作要领,形成正确的肌肉感知,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在回忆中还需唤起相应的肌肉、关节系统的兴奋活动以强化动力定型。
2.3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2.3.1参加竞赛。由于不断参加竞赛而获得实战经验,紧张情绪可因不断适应而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正常状态。但是,比赛要有计划和针对性地进行,重在帮助运动员通过比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达到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目的。
2.3.2利用模拟比赛消除紧张情绪。模拟比赛就是练习性比赛,是教练员有意识地控制某些运动条件引起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增加经验提高适应比赛的能力和尝试调节情绪,掌握自我调节手段,在正式竞赛中运用。
2.3.3竞赛中紧张情绪的转移训练。紧张情绪的转移是让运动员的注意力暂时离开过分紧张的竞赛环境,诱导他们想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待情绪趋于稳定后,再使注意力回到现场的竞赛中去。具体手段要根据运动员情绪紧张的特点和原因来确定。如教练员和队员谈话、替换队员下场休息、转告一些现场信息、降低竞赛成绩的要求、听听音乐等等。总之,要因人而异,采取具体的灵活手段转移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贯彻在平时的心理训练之中,使运动员既有紧张情绪的体验又有自我控制紧张情绪的能力。
2.4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2.4.1赛前动员。通过具体分析,使运动员认识竞赛的意义和有利条件,从而确立信心。要求谈话者具有权威性,谈话内容具有针对性,论据充足,符合实际,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种心理训练手段进行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
篇3
摘要:健美操是一个在我国体育项目中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项目,集舞蹈、音乐、体操为一体,以创编为手段,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健美为目的,以人的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在高校开展健美操课程,既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就其解决措施展开具体论述。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训练;现状;策略
健美操是一个在我国体育项目中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项目,集舞蹈、音乐、体操为一体,以创编为手段,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健美为目的,以人的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入,高校的健美操运动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健美操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主要分为健身操和竞技健美操两种。健美操在对学生优美形态和身体协调性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的健美操运动竞赛和训练现状不容乐观,导致健美操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改善这一局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1.1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重要意义
竞赛是发现人才的前提,训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我国目前有百余所高校,这些高校的学生是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后备人才力量。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1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开展健美操运动竞赛,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还能对教学质量进行巩固和提高。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和爱表现心理,开展健美操运动竞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的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除此之外,高校开展健美操运动竞赛,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体能和身体得到训练,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自身水平和技能的提升。综上所述,高校的健美操运动竞赛和训练能够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升。
1.1.2培养更多优质的体育竞技人才。我国高校数量高达百余所,是我国各行各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而且高校的学生精力充沛,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身体素质,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高校的健美操运动竞赛可以发掘出更多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而健美操运动的训练可以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质的体育竞技人才。
1.1.3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调节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社会都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的,尤其一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就业压力更大。这样导致学生一些大学生整天受就业压力的困扰,很多大学生存在焦虑,抑郁,躁动的负面情绪。跳健美操对调节情绪,缓解精神压力有很好的作用,在健美操锻炼中合着优美的音乐节奏,放开心里去展示自己的形体,尽情的享受大众健美操运动带来的激情和欢乐,从而释放自己的压力,自己烦闷的心理得到宣泄,使身心得到安宁和平静。大部分学生感觉在健美操锻炼以后,学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学习效率提高了,也缓解了种种的压力,树立好目标努力实现。
1.1.4增强身体素质的发展,塑造身体形态。爱美之心,人人皆有,尤其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梦寐以求的。健美操是一项力与美的有氧运动,需要练习者很好的力量,协调和柔韧性。经常进行大众健美操的锻炼,有益于肌肉,骨骼,关节的均衡发展。根据大学生的生理特点,成年后身高停止增长,而体重明显增加,在腰、腹、大腿处的皮下脂肪增多,大学生生长期忙于学业,久坐不动,不规律的饮食,摄取过多的糖分和脂肪,造成身体虚胖,或者是由于长期不健康的减肥而导致身体虚弱,过于病态消瘦。健美操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在长期的健美操锻炼中肌肉密度明显增加,腰臀围明显减小,体重明显下降。尤其对于大学女生来说,是心目中最理想的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健美体形,达到健康美的状态。
1.2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现状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对于学生体育素质技能的训练也越来越重视,而健美操由于集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和音乐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高校用来对学生素质进行训练的一个主要体育项目。高校健美操体育运动既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舒缓身心,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当前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缺乏专业的教练员。老师的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在高校健美操课程中,健美操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承担者、管理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提高和运动员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健美操是一个设计内容很广的综合体育项目,这也就要求健美操运动员既要有较强的各项体育技能,还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艺术鉴赏、审美眼观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高校的健美操教练员都并非是专业的健美操教练员,而是由一些其他体育项目临时转过来的,或者由其他体育项目老师临时兼任的,这些健美操教练员对健美操的知识和技能并没有做到熟练的了解和掌握,有些教练员甚至边学边教,缺少科学的创新能力和训练方法,导致学生的健美操技能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训练水平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1.2.2竞赛制度缺乏合理性。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健美操运动竞赛主要分为地方性比赛和全国性比赛两种。地方性比赛则是个别行业体协健美操比赛或是省市健美操运动会,而全国性比赛主要是体育学院的健美操比赛、大学生健美操比赛、青少年锦标赛和健美操锦标赛等。我国高校有很多参加全国性比较的机会,但是往往由于缺乏经费、参赛地点远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从竞赛制度上来说,我国要提高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参赛的机会和频率,让高校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并且让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在一些大型的比赛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2.高校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的策略
2.1对地方性的健美操比赛加以重视
高校的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和爱表现的心理,健美操运动竞赛能够利用高校学生的这一心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最近几年,我国国际比赛和国内比赛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呈现不均衡之势。有些高校由于经费问题,甚至没有办法参加国内或者国际上的一些健美操竞技比赛,这样就导致很多的健美操人才被埋没,也是我国体育人才资源的一大损失。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当重视地方性的健美操比赛并不断加强,地方性的高校和高校之间可以开展一些健美操比赛,同时,高校内部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开展一些健美操比赛。利用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赛促练,既让学生的健美操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同时也让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2.2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增设项目奖项
健美操运动竞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无论是竞赛场地还是运动员的参赛服装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健美操在体育项目中还属于一个新兴项目,普及度不高,在奖金方面,很多赞助企业设置的都比较低,导致很多高校的健美操运动队伍都没有被吸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需要加大健美操运动竞赛的宣传力度,借助网络、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给高校健美操运动队伍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促进高校健美操训练和竞技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同时,在健美操运动竞赛的奖项设置方面,要采取多样化的设置方法。譬如,可以按照健美操运动员的专业水平将其分为普通组和体育院校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竞赛的公平性,还能将健美操运动员的参赛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除此之外,在竞赛的名次分级上,既要设置冠军、亚军和季军,同时还要增设体育道德风尚奖、最佳表现奖和最佳音乐奖等奖项,提高参赛人员的得奖机会,激发运动员的参赛积极性。
2.3开设健美操俱乐部,加强健美操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
健美操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对健美操运动员的表现力、艺术修养、乐感、身体各项素质、姿态和形体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健美操运动员要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因此,高校在保证正常的健美操课程巡礼的同时还可以开设健美操俱乐部,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加强健美操运动员的基本功训练,让健美操运动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就可以确保健美操运动员在一些健美操竞技比赛中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2.4加强健美操运动员的培训
健美操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和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的健美操教学质量,当前部分高校的健美操运动员是由一些其他体育项目老师兼任或者临时转过来的,甚至有些老师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学生的健美操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要对此加以重视,加强对健美操运动员的培训工作,鼓励和组织教练员参加一些省内或者国内的培训班,同时还要学习计算机和外语等学习工具,对国内和国外的发展潮流进行觅密切关注,加强和其他优秀教练员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3.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的健美操运动竞赛及训练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为国家的体育竞赛培养更多优质的体育竞技人才。既能强健学生的体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当前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还存在教练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竞赛制度不合理等问题。我国体育部门以及一些相关的部门要对此加以重视,通过重视和加强地方性健美操比赛、增设健美操竞技项目奖项等措施,提高我国高校健美操训练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我国体育竞技项目提供更多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孟凡花.健身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体现及开发利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112-116.
[2]杨玉静.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构建措施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8):88-89.
[3]蔺雪莲.小组分层次教学在高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15-117.
[4]刘春英.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9):77-78.
[5]邓福昌.健康第一视角下的高职健美操教学发展取向的调整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5(02):45-46.
篇4
关键词: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竞赛组织
新时期背景下,贵州省篮球运动蓬勃发展,篮球运动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随着与全国篮球运动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逐步认识和了解贵州与全国赛事竞赛组织的差距。尤其是在贵州省参加全国篮球运动竞赛频率不断增高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提高贵州赛事水平,成为当前体育职能部门的重要课题。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竞赛组织为研究对象――以贵州省级篮球运动赛事为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结构,竞赛的组织工作,赛事的筹备与规划等事宜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贵州省篮球赛事竞赛组织概述
随着贵州省篮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在深入贯彻和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以来,贵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省范围内篮球赛事积极开展。尤其是贵州省级篮球赛事接连举办,体现出篮球运动在贵州省体育运动中突出地位。
贵州省级篮球运动赛事是由省级各相关部门组织或主办,某地州市承办的篮球运动竞赛活动。例如:省运会篮球赛事、省级各行业职工篮球运动会、省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事、省农民篮球比赛等。
2.1.1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价值
举办省级篮球运动赛事,可为主办地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效应。其主要价值体现如下:
全面提升主办地在全省篮球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及政治地位。
有力促进举办地区域经济发展。
有效促进全省篮球文化的交流与区域互动。
不断促进全省国民素质的提高。
直接促进举办地城市综合实力的向前发展。
2.1.2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资源
(一)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范围内较大规模的篮球运动赛事为:贵州省体育运动会篮球比赛、贵州省篮协杯篮球比赛、贵州省大学生篮球锦标赛、贵州省各行业职工篮球赛事等。以上篮球赛事的共同特点为:涉及全省范围内篮球运动赛事资源;涉及面广,影响较为深远;赛事运营较为稳定,且不断拓展各系统与行业发展。
(二)贵州省级篮球赛事竞赛组织基本形态可分为:竞赛前工作筹备期、赛前试运行期、竞赛期、竞赛后期。根据各竞赛组织形态的工作需求,比赛各阶段的整体性与各阶段完成任务的差异,可将以上基本形态需完成任务细化为:
(1)竞赛前工作筹备期
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组织机构,拟定竞赛组织方案,拟定竞赛规程,制定各项工作计划等。具体技术环节如下:
成立组织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及其职责、确立组委会组织机构
拟定竞赛组织方案,内容包括:赛事名称与目的任务、赛事的主办与承办单位、赛事的时间与地点、赛事规模、竞赛的组织机构、赛事经费预算、具体的工作步骤。
制订竞赛规程,内容包括:赛事名称、赛事目的与任务、竞赛日期与地点、参赛单位、赛事报名办法、运动员资格要求、竞赛办法、名次录取与奖励办法、裁判员与仲裁、比赛报名日期、比赛报到日期及地点、注意事项、其他需要说明的事宜。
制定并审核各项工作计划,召开赛事组委会工作会议,检查并指导相关工作。
(2)赛前试运行期
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根据各项工作方案,落实和检查各项筹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运动员报名注册、赛事的竞赛编排、印发秩序册、组织裁判员培训学习、赛前试运行工作、开幕式的准备工作等。
(3)竞赛期
其主要任务是实施和检验比赛计划,完成竞赛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实施过程。主要工作包括:开、闭幕式、组织比赛、赛会人员管理、后勤保障、比赛成绩的审核等。
(4)竞赛后期
其主要任务为:赛会场馆器材的处理、比赛成绩的认定与、赛会文字材料的整理与归档、大会经费结算与审计、竞赛总结工作、赛会表彰工作等,以及其他收尾工作。
2.2贵州省篮球赛事活动的部署与规划
赛事组织应科学、合理、有效促进篮球运动项目的发展,组织者必须在综合各方面因素,通过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争取活动组织的主动性,通过科学的验证与研究,在有关行政部门授权的前提下,组织和实施赛事活动。
本文立足贵州省情实际,从宏观、微观方面阐述如何进行赛事的部署与规划。
宏观因素:全省体育项目的竞赛周期、各项目竞赛时间的间隔、有利自然环境、强有力的设施保障、满意的安全环境等。
微观因素:竞赛规程的合理性、赛事信息的处理、赛会人员的科学管理、场馆设施的保证、赛会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3.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特色工作与不足之处
3.1贵州省篮球运动赛事的特色工作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官方公布: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全省范围内聚居着49个民族,属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为密集的省份之一,各民族具有各自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鉴于少数民族在贵州的特殊地位,在举行全省范围内的篮球赛事的同时,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队伍或者赛会,在赛事活动的组织与安排上,尽可能的体现各参赛队伍的民族特色文化。
3.2贵州篮球运动赛事竞赛组织的不足之处
近十年来,贵州省在篮球赛事竞赛组织的科研工作上,几乎停滞不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篮球运动在全省的不断普及赛事的开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出时代特征,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竞赛组织来支撑其发展,甚至在执行赛事竞赛组织工作中有所偏失,将造成贵州在赛事竞赛组织上与全国的差距不断增大。
4.结论与建议
4.1贵州省篮球赛事竞赛组织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竞赛前工作筹备期、赛前试运行期,竞赛期和竞赛后期。
4.2省级篮球赛事的筹备与开展,涉及各项综合因素,因此,需要全面、科学、合理的在综合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基础上对赛事资源进行规划。
4.3省级体育运动赛事不仅仅是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与推广的问题,它应当涉及人、财、物的投入,还检验着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等。
4.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现是贵州体育文化的特色工作,会随着赛事的发展而发展。但贵州缺乏关于赛事竞赛工作的科研举措,长远来看,必将造成与全国在同一层面上的巨大差距。(作者单位:1.贵阳市篮球协会;2.贵阳市贵师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子朴,杨铁黎,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篇5
关键词 篮球 运动竞赛 美 艺术形式
1 篮球运动中的身体美
观看运动竞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通过对身体美的欣赏,可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同时产生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古希腊的“维纳斯”和“掷铁饼的人”的雕塑形象,之所以经历几千年而不衰,除其造型艺术价值外,正是身体形态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身体美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仅包含着人体的强壮美、体态美、体型美这些外形的美,同进还包含着一些潜在美的因素。
1. 1强壮美篮球运动员的身材高大,肌肉发达,身体魁伟,给人以力量壮实,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能量。
1.2 体态美 是指人体的形态和姿势。篮球运动员的体态美表现在比例匀称、和谐,线条明显等方面的综合效果上。
1.3 体形美 是指人体结构的类型,主要取决于遗传、环境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它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而加以改造。篮球运动员的体形是身材高大、躯干健壮、四肢较长、匀称协调。
1.4 素质美 是通常所说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它以一种特殊形式存在于身体美之中,是通过运动实践、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显现出来的。篮球运动员在比赛
场上的动作变化就是素质美的体现。
1.5 风度美 是指高尚气质,并具有美的价值的举止。篮球运动员不仅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超,而且在仪表端正、风度翩翩,往往给人以高尚、典雅的感受。
2 篮球场上的运动美
2.1 篮球运动的动作美
动作美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完成动作直接表现出来的美的要素。动作美是在形式美的基础上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的运动美,是动作的核心,是运动美的效果。
2.1.1力量美。力量是身体某部分克服阻力,完成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从体育运动的角度来讲,任何运动都是内力和外力相互影响的结果。篮球运动腾空扣篮、空中的争夺、地面的争夺无时不体现力的存在。
2.1.2 速度美 “速度”常用“快”来表示,闪电般的快攻、攻防转换均在瞬间完成,速度构成一种勇往直前、勇于拼搏的精神美。
2.1.3柔韧美。是指肌肉伸展、关节活动的范围,柔韧是动作幅度的基础。篮球运动员转身投篮、后仰投篮、飞跃断球、大幅度的伸展等均充分体现了篮球运动员的柔韧美。
2.1.4 灵敏美。是篮球运动员一种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如在篮球运动中对各种情况的反应、球场上的应变能力和熟练掌握技术及完成动作的情况,以及篮球运动员的快速移动防守、个人战术意识、集体战术配合等都需要在瞬间作出反应。
2.1.5 协调美。 协调是指篮球运动员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顺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构成的 ,通过具体动作表现出来的 ,如运球、投篮、突破、抢断、移动传球等动作是否自然、合理、放松。
2.1.6 节奏美。 是指完成动作与动作之间表现出来的规律,节奏是协调的反映之一。 篮球场上的节奏包括快慢、强弱、动静、高低、虚实等,一场篮球比赛就是节奏和集体节奏的交响曲。
2.2 篮球移动中的技术美
当你看到优美的高、难、险、新的移动技术时,使人获得赏心悦目的美的感受和精神上的享受。技术美往往是和动作美联系在一起的,即欣赏了移动技术的高、难、险、新等方面,还应结合技术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和节奏感等方面来欣赏。平衡能给观众以稳定、安全、庄严之感。例如:美国著名的“飞人“乔丹”,科比等等,他们的飞起空中扣了篮以及他们高超的技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味无穷。
篇6
【关键词】体育;娱乐;竞技运动
当今,竞技运动能全面、协调的影响人体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更多人的青睐。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竞赛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这些活动项目的需求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国家中运动员的高水平成绩正是这些国家重视发展竞技运动,重视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的结果。
竞技运动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现象,它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密切相关。因此,竞技运动的功能具有相当大的多样性和多方面的特点,它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竞赛功能
竞赛功能反映出了竞技运动的主要特征和特殊性,它与竞赛和训练密切相关,也同普及与提高的统一原则紧密相关,它的派生功能包括以下几点:(1)标准功能,具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各种品质的运动员,其本身就是竞技运动的主要价值,标准化功能就是由这种价值来确定的;(2)娱乐功能。这表现竞技运动被当作一种从体育锻炼中得到享受的一种手段来运用,不论是从广义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概念,还是应当包括球迷和观众在运动中所体验的欢乐和愉。(3)表演功能。竞技运动的表演功能是作为一种舞台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使部分群众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即可以在一起交流他们之间的各种价值,使之得到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又可以获得休息,并能吸引人们积极地从事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
2 健身休息功能
竞技运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得到发展,而且还能培养训练者的个性,人在精神上和体力上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这种发展,才创造出文明的、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个人面貌。竞技运动领域中的身体活动都适用于全人类。借助于身体活动的帮助,锻炼者可以为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能做准备,所以竞技运动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每个社会活动越复杂,则身体发展的多样化和区别程度就越高。众所周知,人本身发展是在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即教育)的作用中形成的。借助于教育和生物作用,运动可以完善人的自然面貌,一个正常的身体状况会由于身体活动的局限或者是体力活动不足而遭到破坏,而一个正常的身体状况则是保障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正是这些确定了竞技运动的健身休息功能具有异常的重要性。
健身休息功能是一种基础功能,它可派生出身体保健功能和身体培训功能。
2.1身体保健功能
该功能与充分利用运动有关,即把运动当作健身的有效手段,避免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良后果。它还表现各系统,重要生命器官机能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良好影响之中;也反映在经过紧张的工作活动之后,运动作为一种积极休息手段所带来的效果之中。因此,身体保健功能具有休息特点,有利于克服人的活动积极降低的特点,也用于消除视力减退的不良现象。
2.2身体培训功能
从广义上讲,是以人们对生命力进行体力培训锻炼,以获得必需的身体完美为目的。该功能要得以实现,必须在顾及到某个具体人的个人能力和他的工作活动的特点,利用运动的手段来控制肌肉系统,改善运动支撑器的状况。应该注意到,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实现竞技运动的个性培训功能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运动的物质基础也得到了巩固,建造了各种运动设施,高校率的练习设备不断地创造和生产出来,身体训练的科学方法不断地完善。
娱乐竞赛于竞技体育之中。国际间的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繁,每个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更加重视日益开放,各种文化日益相互渗透和融合。这种竞争和比较的格局,每个社会单元和个人都寻求着新的突破,人们发现,竞争意识的强弱与对文化的需求往往成正比。
一个充满自信,具有强烈竞争意识,要做强者的民族,必然会积极地对待生活,渴求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在传统的文化中,竞技运动和娱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形同一体。到了现代,即使强调体育运动的竞技的含义,但依然如此。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虽然还能存在着游戏和娱乐的因素,但这些因素逐渐变得不是主要的了。同时,由于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娱乐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原来是一种形式的文化形态逐渐分离,形成二种文化形态:竞技运动突出了竞争;娱乐活动突破了消遣。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追求娱乐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追求娱乐是人的本质之一,竞技运动可以作为娱乐的一种方式,竞争性才是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竞技运动的灵魂,即“竞技运动是身体运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间接或直接与他人竞争,为战胜对手和突破记录而进行的一种克服自身障碍或人为设置障碍的个体活动。”
消遣,娱乐只是人们利用竞技运动的一种动机,动机是可以改变的,而本质属性是不会改变的。从竞技运动作为消遣、娱乐方式的产生、发展作为身体教育的主要内容,寻求健康乃至达到特殊目的的一种手段的变化,是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利用竞技运动的动机和目的方面的变化,并非竞技运动自身发生的变化。
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作为竞技运动本身属性的竞争性,为人们提供了竞争向上、争优的观念模式,对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篇7
由于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和传统模式的制约,我校体育活动课长期以来处于名不符实的状况。具体表现是:(1)体育活动课计划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缺课、少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课时计划详实周全,落实起来“缺斤短两”。(2)组织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趣味性差,针对性弱,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使得学生对集体活动不愿参加,自发活动轰轰烈烈;课上活动气氛沉闷,课下活动踊跃异常,学生喜欢体育却厌恶体育活动课的悲观局面。事实说明,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大创新力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本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利用体育竞赛,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兴趣,促进体育活动课的开展,继而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更好的发挥体育活动课的重要作用,提高其实效性。
二、讨论与分析
通过实验证明,体育竞赛形式具有很好的实效性: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与对照班相比七项具有显著差异。体育竞赛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健体质、提高运动技能,磨练意志品质,发展与人协作能力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
1.体育竞赛活动要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兴趣。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活动课的态度及认识有显著变化,说明体育竞赛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兴趣与需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就其运动动机来说,直接的近景在他们头脑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是出于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和对体育锻炼活动中所获得的成功感所引起的。体育竞赛活动的特点是竞争。其竞争性恰好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要。所以,体育活动课以竞赛为主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竞赛活动的兴趣,能促使他们在体育活动课中全身心投入,以达到促进体育活动课全面开展的目的。
2.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身心素质和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实验指数中有七项指标差异非常显著,五项指标差异不显著。(注: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验计划中第四阶段的体育活动课和体育竞赛未能实施,对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组男生正处在身体形态发育的生长加速期,加上实验因素的影响,实验组男生的身高、体重、身高与体重比值的指标与对照组男生的相应指标对比差异非常显著。实验组女生处在身体形态发育的生长加速期后期,其身高指标与对照组女生身高指标差异显著,说明实验采用的方法、手段是有效的;身体素质指标中,试验组男、女生50米与对照组男、女生50米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短距离跑的计划如期实施,另外,短跑速度消退缓慢也是原因之一;身体素质的另一指标是耐力素质指标。这一指标的差异不显著,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外,耐力素质的增长与消退规律也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但是,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成绩提高的幅度可以看出,实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
3.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学生在体育活动课的运动竞赛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运动信心和强烈的体育运动动机。信心和动机是促使学生进行体育比赛的内部动力,没有这种动力,就无法了解自己的体育潜质,也就无法调动自身潜力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进行体育运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锻炼提高的过程。
比赛中,学生要面对胜负问题;与同伴和对手的合作、交往问题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体育竞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竞赛,不仅是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对抗,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通过比赛,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磨练,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对于教师来说,体育比赛也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教师可以针对活动中暴露出的缺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把竞赛变成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大课堂。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一学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利用竞赛活动促进体育活动课开展的方式,能够有利地促进体育活动课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生理素质。我校实验组学生各项指标测试的结果大部分高于与之相对比的邻校学生。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心理品质得到了培养。利用体育竞赛促进课外体育活动课开展的实效性是显著的。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篇8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运动模式 系统设计
1.普通高校体育运动模式系统设计思路
运动模式设计的价值取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进学生健康,二是提高学生素质,通过运动方式的系统设计,达到完善高校体育活动文化圈,构建高校体育运动模式的目的。本运动模式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体育的功能,继而建立学生运动模式,最后进入具体的操作层面即建立各种体育运动文化圈。
2.普通高校体育运动模式设计
2.1设计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学生在学校期间体育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与管理,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科学性,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建立良好的高校体育运动生态圈,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运动模式的构建
本文把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定位于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上,并以此为基点,力图构建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高校体育运动模式,并对这一运动模式的整体运行机制作初步探讨。
根据对普通高校体育的理性探讨,构建了3种基本运动模式:教学型、竞赛型、综合型。其中教学型运动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圈(选项体育课)、健身娱乐圈、社区与家庭健身圈;竞赛型运动模式班级竞赛圈(班级内比赛)、校级比赛圈(体育健身节、单项体育赛事、校代表队比赛);综合型活动模式主要包括课外活动圈(课外俱乐部、单项协会)、校外活动圈(假期体育运动:拓展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定向越野等)。
2.3运动模式的特点
高校体育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活动体系,变平面教学为立体交叉体育活动文化圈,使普通高校体育活动具有“内外结合,形式灵活,紧密联系和面向全体”等特性。
所谓内外结合是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要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自觉、自主地活动,更好地参与课外和校外的体育活动。
形式灵活是指体育活动从内容选择到组织方式的使用都应该多元化,在项目设置上应区别对待,摈弃体育运动只针对体育爱好者、只注重活动不注重管理和传承的旧模式。
紧密联系是指活动本身具有一定层次性、顺序性。高层次的运动竞赛的生成是由较低层次体育活动的效果决定的。完整的体育运动圈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渐进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兼顾不同群体的需要,组织形式具有多样化特点。高校采用的单项协会制,学生自发组织的足球、篮球等联盟都反映了这一特点。
面向全体是指不同的活动圈,针对不同的人群设置,做到人人有活动圈,人人都拥有健康。
3.普通高校运动模式操作实施系统
高校运动模式操作实施方面是普通高校体育运动系统中最具活力与特色的层次,本文主要对此进行阐述。
3.1选项体育课的操作实施
3.1.1课程设置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终身化、社会化、生活化、实用化、个性化。目前所采用的选项体育课就是很好的模式,应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尽可能多地开设体育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时尚的项目,如网球、瑜伽、健美操、太极拳、跆拳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每学期通过网络自由选课,真正实施体育教学“三自主”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
3.1.2教学管理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优化体育教学,关键在于管理,同样的课程模式,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是很难真正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的。
体育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必须突出其专业性,利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体育教学管理应借鉴其他学科的管理办法,实行“教考分离”,对专项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进行考核。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至少掌握1—2项运动技能,更好地参与其他运动圈的体育锻炼。
3.1.3课程教学评价
2007年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课程教学评价认同的是以身体素质为评价体系。从整个要求来看,考核学生综合体质的标准越来越低,以此标准考核体育教学应该说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它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热情。体育课程只能传授运动的技能和正确锻炼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而学生体质的增强则需要经常性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要实现学生体质的变化简直是缘木求鱼。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评价还必须回归到运动技能的学习方面,学校尽可能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新兴项目,采用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以学生运动技能掌握水平程度和参与运动的次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对学生熟悉的篮球、乒乓球等项目采取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从而让每位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激发学习动力,避免有的学生不用学可以通过考核,有的学生跟不上进度的情况。
3.2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精细管理
篇9
体育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我认为需求是体育兴趣产生的先决条件,分直接和间接的需要。那么直接的体育需求是学生被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从而对体育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而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让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好感是间接的体育需求。
1.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教学结构的创新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四段教学模式”来自苏联,其流程: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种教学目标单一、死板没有变化的课的形式,套用现有的流程的现象是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候所采用的形式。如果根据每堂课的不同需求进行引导,够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加突出。现阶段我们的体育课不管上什么内容,准备活动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学生慢跑徒手操动作。学生在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下做准备活动的时候感到枯燥乏味,准备活动的作用受到了限制,学生体会不到课的新鲜感,不利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全面实施新课改,改进套用式的教学模式使课的形式有了实质上的提高。教师把原来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改用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我在初中一年级《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教学中,改变以往:开始部分(宣布课的要求)准备部分(徒手操)基本部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结束部分(放松)的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自身出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模式:引导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等六个阶段。课的开始,我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带着学生做一些让学生能够感兴趣的游戏,由游戏引致本堂可的学习内容。篮球接龙由游戏引入(引导激发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带着兴趣:沙包怎样才能丢的又快又远(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概念后,引导学生进入正课,比一比谁掷得远(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最后,结合音乐结束活动(放松与恢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在产生兴趣的条件下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投掷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每一名同学都能大胆表现,成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单调的投掷练习中掌握动作的办法。
2.课堂教学与体育竞赛等活动相结合。
体育竞赛能够激发学生斗志,培养不怕困难、勇敢拼搏的品质,体育竞赛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一种活动,所以体育竞赛能够非常好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中小型的比赛,不仅参与人数多、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地点、场地器材、人员调换,受限制面小,举办容易。我们在学校要经常开展多样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等这样的体育比赛活动,使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体育课、考核达标等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紧密结合,提高体育技能。学生体育锻炼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促进、检查、评比、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我国社会体育的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纲要是全民健身,要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长期乃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并依此促进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将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实施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体育竞赛。为此我们要认识到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质,彻底转变传统的以单一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课堂教学,做出全年体育活动计划与安排。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为民族的振兴培养本钱。
3.学校体育运动与体育考核相结合
体育毕业升学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升学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兴趣不够浓厚,没能用比赛促進这些很好的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的兴起。需要教师在比赛过程中编制一些自创游戏或竞赛项目就能在各班、组之间产生竞争,互相监督。使考核在积极竞争、努力拼搏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与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有关,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比赛掌握并运用各种测试项目的相应技能,在紧张而愉快的竞争中完成既定的锻炼任务。
4.学校群体体育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体育的魅力在于竞争,学校体育竞赛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引起学生兴趣。推动群体活动深入广泛持久的开展。学校与老师能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知识层次,开创一些简便有效科、科学有趣的集体性竞赛项目,让学生置身于快乐的气氛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达到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信念。
5.提高认识,把握改革的正确目的。
组织学校体育竞赛,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推动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正确把握了这一目的,能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制定具体合理的改革竞赛内容与形式的目标,加大改革的力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和群众竞赛的功能,让学校体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社会,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楚继军汤起宇《普通高校群体运动竞赛内容的改革》《体育函授》[M]1996(4)
[2]鲍源林,崔承军《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体育函授通讯》[M]1997(1)
[3]李居昭《体育协会把课外活动搞活了》《中国学校体育》1999(2)
[4]田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
篇10
【关键词】青少年 田径训练 问题研究
一、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训练现状
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班有一定的人数基础,但随着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缓慢,招生能力与范围减小,参与田径训练的人数也有减少趋势。体育运动学校田径运动班一直在为田径事业努力贡献着,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双向选择政策的制定,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发展,几年来的大专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就业市场趋向饱和,给体育运动学校招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田径训练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运动员选材渠道缩小,生源质量降低等等问题一一显露出来。
二、青少年田径训练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媒体关注因素
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是中国田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离不开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要想让全社会了解、关注青少年田径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力度作好宣传工作。媒体具有联系、沟通、传播信息的功能,在这个越来越重视信息交流,知讯者生存的社会里,被关注程度及舆论导向会直接影响事物的发展趋势。
据调查发现,社会媒体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关注度较差,媒体很少有关青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几乎每天都有对足球运动和篮球运动的相关报道,从备战到比赛、从球员到教练无所不含。而对田径运动,尤其青少年田径运动的报道,除了对一些重大田径比赛进行相关报道外,没有任何与田径运动相关的文章。
2.训练单位管理因素
青少年田径训练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单位对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班子能否深入田径运动队,了解、检查训练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解决,对青少年田径训练的发展十分重要。调查中发现,训练单位对青少年田径训练较为重视,田径作为体育基础大项,很多训练单位都拿出相当大的精力投资到田径训练中。但从训练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资金物资条件)出发,效果不是很理想。
在训运动员档案的建立和保存,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反映田径训练工作情况、发展、成绩以及关于训练各方面工作的决策等都是一个重要依据。目前青少年田径训练单位都已经对在训田径运动员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保存,但在入档过程中,存在着分类不合理、归整较乱、资料不详,有的档案资料不全甚至丢失等现象。也有不少训练单位根本没有建立运动员的档案。
3.家庭支持程度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成员对子女的影响会向外扩张,形成一种整合的社会力量。家人的行为方式、观点在家庭互动中影响子女观点,父母对体育的认识程度是能否支持子女从事体育的关键,因而家长对孩子参加田径训练的支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4.竞赛制度
判断与衡量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应是这种制度能否有利于优秀田径后备人才的健康培养。青少年田径比赛必须根据青少年身体特点和长远计划来制定特有内容。必须要以全面发展为重点,专业要求要降低。青少年田径比赛不应把夺金牌争名次看得太重,更多的应该是以观察学习、选拔优秀田径苗子、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
在和田径教练员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现行的青少年田径竞赛制度不尽如人意的。评分标准不实际、竞赛内容缺乏针对性、组织比赛次数较少,比赛质量有待提高等等,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打好坚实基础和早出成绩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5.教练员因素
教练员从选材、训练的诊断、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到训练过程的指令、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控制。教练员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基础知识深浅,将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成长,关系到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田径教练员是田径运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培养青少年田径人才的教练员,他们对本地区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青少年田径训练发展的对策分析
1.优化青少年田径训练的体育环境
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得到明显的效果。所以,要使得青少年田径运动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各地市政府就应提高对青少年田径训练队的重视程度,争取实现专人专管,实施合理的奖励与优惠田径运动员制度,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田径训练中。
2.提高青少年田径训练质量,扩大招生范围,并进行科学选材
随着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训练过程中引入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对训练过程加以控制。建议加强教练员和青少年对训练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提升科学化训练水平。
3.改革现行的竞赛制度,确保有量和有质的比赛活动
运动竞赛制度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的杠杆。改革不利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培养的竞赛制度,建立和完善与青少年田径训练规律相吻合的竞赛制度,才能使青少年田径训练沿着健康的道路持续发展。确保每年青少年参加比赛的数量,并保证裁判员和组织单位公平公正的判决,就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运动成绩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体育科技,2006,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