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篇1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个人认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是能够有集体的团结与合作观念,能够有为了目标而奋斗精神,能够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百折不挠的气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涉及到每一个孩子,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统一的需求,它不同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就必须用爱心教育来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从各个方面进行约束调理。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认识到,小学时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想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教育。

一、要重视思想上的引导

思想教育融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意义讲解,让懵懂的学生初步有个思想素质的概念和理解,讲解是要充满关怀与爱心,绘声绘色,并充分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如《龟兔赛跑》,兔子开始时候是跑得很快的,由于在中途休息时间过长,最后的时候输给了乌龟。整个过程中兔子就是因为自己骄傲了的情绪左右了它的思想,蔑视了乌龟的坚韧而失败。我们终究不能这样给小孩子们这样讲,孩子理解不了,也不能明白其中道理。孩子需要引导,要用他们的语言去开导,如:这是一只灰色的小兔子,一身灰衣服,两只小眼睛。平时很淘气,最爱红红的大萝卜。在与乌龟赛跑到时候,半路发现了一片大大的红萝卜,于是灰兔子就开始吃萝卜,边吃还边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心里还想:看他的慢样吧,我一下就能超过他,不急,先慢慢吃萝卜喽!吃的那个香啊,吃着吃着就忘记了与乌龟比赛的事。等到它想起比赛的事乌龟已经到终点了,这个爱吃大红萝卜的小灰兔输了。最后兔子失败在骄傲上,告诫孩子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就骄傲。乌龟在赛跑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到底,不放弃,毅力很顽强,乌龟也赢在这个方面。同样需要引导讲解,用孩子的语言去开导。如:这只乌龟很漂亮,圆圆的身子圆圆的头,两只眼睛亮晶晶,一闪一闪的会说话。平时总是稳稳当当的不停行进。在和兔子赛跑的时候,它明知自己没有兔子跑得快,但它没有停步,依旧稳稳当当的,一步一步的前进。好累啊,真的好累,乌龟依然在坚持。坚持到最后终于凭借自己不放弃不停歇的劲头取得胜利。兔子输在贪吃和自大上,乌龟赢在坚持到底上。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学乌龟坚持到底的精神。做有毅力的乌龟,不做贪吃自大的灰兔子。坚持到底不放弃是做人做事的非常重要的精神。在我们教育小学课文当中,都会有很重要的道理讲解给孩子们。让孩子的思想上有所认知。

二、要缓解和遏制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及逆反行为在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很强烈,是家长和老师最为忧心的问题。逆反心理及逆反行为的形成根源就是家长的老师没有能够很好地及时同学生们进行思想沟通。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自己没有办法正确理解和解决,有些家长和教师有没有及时的发现,逐渐累积到形成了代沟,进而就有了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有人就会说逆反心理好逆反行为是中学生时期的问题,与小学教育没有什么关系。积小成大、积毁销骨。逆反心理的形成也是按照这个规律的,孩子的这个心理问题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要从小学生开始就要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的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用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是孩子家长的无限爱心,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的去疏导教育、纠正错误。让我们的宝贝能顺利的度过将来的青春时期,为将来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要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

集体观念是作为社会一份子所必须应当具有的,没有集体观念任何人将来都很难在社会中有所发展。现在每一个家庭的那些小皇帝、小霸王,从小就一个人游戏,玩具食品等从来就是独子占用,没有分享、没有交换。他们当中很少有集体的观念。所以孩子集体观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除了在课堂上的思想教育外,还要经常性的开展集体活动,如集体游戏,团体表演等,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体会在集体中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让我们的小皇帝、小霸王融入在集体当中,学会如何同别人正确相处,为他们以后步入中学和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让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几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职业教育面对的大多数是在基础教育中是经常被忽视的、没赶上现代“精英教育”列车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据统计,这些职校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20%以上,因而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中之重。心理健康工作可以说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是构建和谐校园保障。

我担任的是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可利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激发学生学习编程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培养自信心

近些年来,由于生源数量的锐减,各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展开了生源大战。不可避免地造成中职生生源质量大大降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自信心,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普遍的现状。很多学生反映,看编程书如看“天书”,有的学生只上了几节课就惧怕编程,甚至直接放弃。

因此,教师一定要竭尽全力在第一课就把学生学习兴趣调起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师一般认为应把精力放到程序设计部分,其实不然,第一课关系到学生是否产生学习兴趣,是否渴望后继内容学习,因此第一课绝不能照本宣科。因而我在第一课上侧重于对visualbasic语言追本溯源,讲解它的发展历史,然后对其在现实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对visualbasic语言领域的开发投入、研发过程、遭遇问题详细分析,并且能给学生演示几个用visualbasic开发的游戏小程序,如何猜字谜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平时教学中,采用通俗易懂有趣的例子,避免抽象问题抹杀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两个变量值互换时,很多学生直接用X=Y;Y=X语句,不理解为什么要引入中间变量C,使用C=X;X=Y;Y=C语句。此时用我假设X和Y两个瓶子中分别可乐和橙汁,现将两瓶中饮料交换,必须引入第三个瓶子,通过假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这个知识点,而且加深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中职生学编程都存在着畏惧心理,自信心不足。英语不好,数学不行往往成了学生学不好编程的理由。这时,老师就要想办法,比如把编程常用关键字汇总一下,让学生数一下,并告诉他们掌握这些就足够了。并且不让他们去死记硬背,而是通过一些非常有趣的例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并且适时告诉学生目前,有不少中职生在中关村从事编程,这样一来学生信心大增。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需要老师不断地培养,不断地强化。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目标意识,责任意识

“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式,是计算机专业课堂上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的学习精力更为集中。同时,在课堂上对布置的任务,强化检查。每节课,都对完成任务好的同学的作品,给予展示,使他们有成功的喜悦感,成就感。同时,对完成不好的同学也给以相应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做事情目标明确,并高效完成的生活习惯,克服学习上拖拖拉拉的情绪,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目标意识,责任意识。

三、课堂上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抗挫折能力及协作能力

畏难情绪人人会有,更不要说中学生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学生畏难情绪比较严重,依赖性很强,总是希望老师能帮他解决问题,至少要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要让自己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成长,而且要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因而,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

比如,在学习程序设计的循环语句时,我先让学生在窗体上画8个同心圆,开始,学生用了8个相同的Circle语句,只是半径不一样大而已,这中间己经有学生开始质疑:这要是画20个、50个该怎么办?接着,我就要学生画50个同心圆。要求一出口,学生就喊成一片,说什么的都有:太麻烦了、累死人了等等。然而,很快就有同学问我:老师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呢?我说:肯定有。你们自己看看书,相互讨论讨论,试着自己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没多久,一些基础好的学生便从书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语句:“循环语句”。再一会,有些学生就已经模仿着书上例题的格式画出了50个同心圆。他们很是兴奋,不仅忙着表白自己已经做出来了,而且还忙着去告诉其他同学怎么做。这样一来,很多同学就都会做了。

接下来,我请一、两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全班同学讲解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讲解他对循环语句的理解,底下的同学一起参与讨论。而最后,我要做的就是对循环语句做出归纳、总结。明确该语句的作用、定义循环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强调该语句的书写格式,以及初值、终值、步长各参数的设定等等,也就是使该语句在学生的记忆中系统化。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目的;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新的思维;既提高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面对问题的抗挫折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协作、和睦相处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在教学每个环节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相信我们用自己的爱心和努力,一定可以培养出不仅知识过硬、技能熟练而且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邵玉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高计算机专业课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

篇3

1.日常生活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素质自然显露的时刻。因此,我们应随机教育,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1.1 要“蹲下来看孩子”。教师要注意与孩子平等相处,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特别对一些行为偏差的幼儿,更要细心了解其内心状态,如有的打架是为了“抱不平”,有的弄坏一些园内器材是好奇心、探究心理的驱使。教师不能思维定势,忽略错误行为掩盖下的闪光点,错过教育时机。

1.2 不吝啬赞美。一位哲人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给孩子肯定、赞扬、鼓励。譬如与孩子拉拉手、摸摸头、拍拍肩,眼中流露赏识的眼光,这些不经意的动作会意外地帮助孩子树立了自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当然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必须恰如其分,有根据的,才能鼓舞孩子作进一步的努力。

1.3 放手让孩子独立生活。自立、自主的品质对于的独生子女来说是重要课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给孩子自,引导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鼓励孩子去承担一定的任务。如让孩子拿十元钱去超市给妈妈购买节日礼物,让孩子为幼儿园某一位老师送一张纸条等。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采取“帮助而不是替代”的态度去解决,当孩子受到挫折和失败时,不要讥讽他们,以免孩子产生羞怯和自卑感,形成“不好的我”的自我意象。而要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不畏困难的自我意识。

1.4 培养竞争意识。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我们组织小小游戏比赛、画画比赛、作品展览等活动,为幼儿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竞争气氛,提高他们竞争意识。并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幼儿敢为人先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2.教学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教学活动中,我们打破班级界限,让同龄班、不同年龄组之间幼儿相互融合,开展活动,例如让小、中、大班在一起过元宵节、做元宵、下元宵、吃元宵,一起玩“办家家”游戏等。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了扩大交往的空间,增强孩子群体感,提高合群性。学生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氛围,鼓励孩子敢想敢说,不怕讲错、不怕做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克服胆小、惧怕心理。例如,在美术活动中,发现一个幼儿把自己的嘴画得特别大,遮住了整个脸蛋,这可能是无意的个性化行为,也可能是一种创造行为,这时老师不但不指斥他反而有意夸奖成幼儿的一种创造:瞧!画的嘴巴多大,真会想象,嘴笑得这么大,一定有个非常开心的故事吧!教师的语言点燃了孩子创造的火花,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灵感。促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发展。

3.社区活动与心理素质教育的融合

现在,社区资源日益丰富,我们应积极利用这一资源,形成一体化的教育。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而使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3.1 善用邻里资源。如通过“友好小组活动”指导孩子当“好客的小主人”,学会热情欢迎小客人,招待小客人,又让孩子学做“文明小客人”,主动向主人问好、道别,与小伙伴一起分享玩具、图书等。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3.2 巧用新村资源。如利用小区健身苑,鼓励孩子早起早睡,坚持体育锻炼,并加强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品质。利用超市,对孩子进行自控自制的教育。购物时,可告诉孩子物品轻拿轻放,好吃的、不能拿来就吃、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

3.3 使用地方资源。利用公园、乐园等让孩子去玩、去接触动植物,使孩子意识到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关系,学会关心周围环境。

孩子胆小或者说是有些怯懦的性格,一定是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的。要么是家庭里家长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让他感觉到很压抑,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那种比较胆小怯懦的性格。要么是家长自己不够勇敢。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那样的人。

篇4

关键词:职业素质 心理健康 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46-01

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带教过程中,存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是接受护理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保证护生完成学业、塑造品德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1 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应从专业思想、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着手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1.1 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一刻不能忽视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不能放松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护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直接影响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重点抓专业思想的巩固。以往在课堂上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护生从理性上容易接受,对白衣天使的角色充满美好的憧憬。然而,通过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或探望病人的机会后,看到护理工作确实琐碎、繁忙,不少护生就产生思想波动,打算弃护改行。因此,必须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帮助护生树立学护从护的志向,达到真正热爱护理工作,巩固专业思想。

开学伊始,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护士职业规范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护理专业,了解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每位学生学习南丁格尔的高尚品质,并以此为榜样,塑造自我形象,从而萌发职业自豪感,逐步确立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和热爱护理岗位、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精神。同时,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随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连续不断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要加强临床带教工作。首先要选好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应选择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人员。在带教过程中,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随时注意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以临床实例说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护士在抢救第一线,与医生共同配合,抢救病人生命;在观察病情时,护士位于前哨,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第一手资料,以此启发护生认识自身职业的高尚与神圣。

1.2 注重护生业务素质培养

业务素质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绝大多数工作是通过操作来完成的。作为一名护生熟练地掌握护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充分提高课堂效果。教学中,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自学、讲授、练习的内容,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着重讲透机理,技能内容必须做到规范、准确,一丝不苟。

理论联系实际。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主动、耐心的为学生讲解和做示范动作,对不同水平的同学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不厌其烦的解说,培养护士临床思维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其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生适应医学和护理科学发展。

1.3 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解除病人之疾苦,这是医护人员的天职,而护士是患者接受身心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指导者。要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护理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做起。

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课堂学习环境讨护生影响极大。任课教师是护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表率作用对护士道德行为的形成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操作示教、实验带教时,要做到仪表端正、情绪稳定、语言亲切、动作轻稳等,这些都会不断感染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加强护生语言修养。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体现个人文化修养的程度,培养护生良好言语习惯,必须从平日具体小事做起。病人不同于正常人,由于其身体受到疾病的折磨,情绪不稳定,这就更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理解,护理人员应把病人看成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才能说出使病人感到亲切、诚恳的言语,病人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规范化的礼貌言语,在课堂中指导护生如何掌握和使用礼节性、鼓励性、暗示性等语言,使学生感到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提高护生加强言语修养的自觉性,为将来使用良好的语言,在心理护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室内的气氛,是教师与学生间和学生们相互间彼此交往,态度感应上形成的社会风格,如欢迎-拒绝,热忱-冷淡,容忍-严格,民主-专制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心理健康。一个教室内特殊的社会风格,教师起着主导乍用。老师要提倡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共同设计教室内的活动,教师提出意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决问题,计划学习进行的程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作风的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自身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设立适当的志趣水平,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制定的课时目标应与学生实际的能力相符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设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对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以适当的志趣水平激励学生内在动力,促成学生努力向前的心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键康是学生自身的内在特征,应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培养自己健康心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忙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更要注意学生中由于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多种不良倾向,帮助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

在教学中,对由于对学习无兴趣而存在的不正常现象,要引导学生专心于学习,多给以学习方面的指导。对能力较高的学生多给以运用思考自己发展的单习材料,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多给以进行记忆从事模仿的学习材料,这样学生对学习可产生自发的兴趣,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篇5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特点,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一方面要面对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又面临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在这双重压力下,心理必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书》中指出:“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的特殊性,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课题也因此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中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能起到特殊作用,随之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竞争的精神,并结合专业特点发展其必备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然而受到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及制约,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若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先从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

1 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从个体角度来看,中职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利心理健康,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但同时由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使他们会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常处于焦虑之中。

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中职生又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不仅承受着与普通高中生一样的成长烦恼,而且还要承受比高中生更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等外界的压力。他们因多种原因没能升入普通高中学习,大多并非出于本意而选择了职业教育。其内心世界与同龄的高中生相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

1.1 自卑感严重

中职生中的大多数人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在小学与初中阶段长期承受老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们的歧视。学业上的失败体验,使他们长期焦虑,更有甚者,把这失败体验扩大到学业以外的其他能力、品质等方面,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落水者”、“多余人”。

1.2 应对挫折的方式存在偏差

中职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受到挫折,不是冷静追思失败的原因,反而以过激的行为方式——比如用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行为去掩饰自己受到的伤害;或者以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挫折,常见的情况是: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并且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因为学不好而不想学,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并渐渐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越不努力成绩越差,成绩越差越想放弃。

1.3 人际交往能力较低

面临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生的竞争意识,交往合作等现代意识不断强化;他们的社会性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正处在发展最迅猛的时期,特别渴望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为人处事能力较差。分析原因主要有:第一,以自我为中心,妒忌猜疑,偏激,报复性强等;第二,个人能力方面的原因,如言语表达力差,知识水平低,不会交往等;第三,受职业学校专业设计的制约,许多班级男女比例不均衡心理健康,从而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受阻,交往技能得不到训练。

2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体育教学

2.1 利用中职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提高其自尊水平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外貌身高。第二、身体运动方面的能力。第三、智力和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中职生尤其是男生,对于他人对自身体能与运动能力的评价十分重视,比如说跑步跑得快,被老师同学称赞,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感觉,这就是自尊的一种心理体验。

2.11 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现

体育运动的多样性为具有不同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现与发展的可能,比如有的学生耐力好,在长跑中有优势;有的学生灵活轻巧,擅长技术型的体育项目,有的学生力量大,跳远投掷不在话下,因此,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项目应该具有多样性,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所长的机会。特别指出的是,要关注女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潜能发挥,比如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瑜珈等的课程,一方面是顺应女性对形体美的追求,一方面女性身体柔韧的特点也可以在这些项目中得到展现,这对提升女生在身体运动方面的自我评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促使自尊的提高。

2.12 承认差异,给予明确标准与任务

职业学校的学生不需面对升学压力,并不强硬要求其体能技能的达标,因此在教学中有更大的弹性来发掘学生的潜力。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体育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制定相应的练习目标。如我在一次长跑训练课上发现一名女生体质特别弱,但好胜心特别强,一开始就用尽全力向前冲,不到三百米就脸色苍白腿脚发软停下来了。于是我对她提出另一套训练方案:这节课里你只要在多少秒内跑到500米就算过关,但是两个星期后你得在同样的时间内跑800米,我相信你完全可以做到。于是这位女同学在体能允许的情况下接受了两个星期的训练后顺利达标,她高兴地说:“原来这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加油。”。这一训练的结果不仅是使这位同学体能达标,更重要的是促使其自尊水平的提高。

2.2 针对自卑心理,培养挫折承受力

对中职生来说,竞争总是如影随形,却又害怕面对竞争,这就更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使其学会勇于面对、接受挑战。利用体育活动的竞争性与意志考验情景来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2.21 反复练习,重塑归因

学习过程是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心理健康,因此任何时候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学生不良评价。当他们在体育项目中做不好,达不到目标,他们失败了允许再来,并且,体育教师要认真与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技术方面掌握不好还是不够熟练,通过重练,错误动作纠正了、掌握了就好了。鼓励他们失败了站起来再来一遍,经过反复练习,取得好成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养成“失败是因为努力不够或方法不当”的归因模式,并把这一模式迁移到学业成绩上,转变散漫的学习态度。

2.22 积极暗示,勇敢面对

成功心理学认为自信源自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体育课堂比起其他学科教学有更多给予学生积极心理暗示的机会。由于体育运动潜在的危险性,往往导致学生运动焦虑的产生,比如怕摔跤、碰撞等的安全顾虑,严重一些则形成恐惧心理,而此时教师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则能引导学生克服恐惧。比如可以在正式训练前对学生进行暗示,用“大家今天的精神真好”,“我觉得大家今天都很高兴”等语言,调动学生的训练热情,激发其训练动机;还可以教会学生使用“默念”的自我暗示。默念是自我暗示的重要方式,可通过多次重复词来实现,如“这个动作我能很好地完成”、“我相信我能成功”、“我必须跳过去”、“我必须沉着、冷静”等。

2.23 引入竞争,习惯挑战

对于部分中职生来说对竞争会有畏惧心理,害怕失败,而一旦在竞争中获胜,他们却能取得较高的成功感与自我效能的提高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例如:田径比赛中的接力赛、球类比赛中的对抗赛。使这部分学生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和呐喊中去拼搏、去取得成功。值得注意的是,竞争容易引发较大压力和紧张感,盲目竞争只会使学生心理不健康,所以竞争的引入必须把握好“度”,必须使学生意识到“通过努力是容易成功的”,从而学会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逃避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

2.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人际关系协调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比一般学生更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学历水平不高的中职生来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好玩”、渴望交往等心理,体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2.31 去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体育教学有三种弊端不利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人际交往。一是教学过分注重以教师为主导的传授方式。;二是体育教师的威严过盛;三是以“重复锻炼”的方式要求学生在体能和技术上达标。以上三种情况均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提在体育课上展示自我,赢得其他同学的认同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发展良好的人际互动,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去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才能为学生在体育课自由的展示自我、发挥个性、增进人际合作创建一个稳固坚实的平台。

2.32 重视体育游戏心理健康,促进人际互动

体育游戏摆脱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调枯燥,其合作性与竞争性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生生间的人际互动。如学生在进行 “长江黄河“、”贴膏药“、”叫号抱团”等群体游戏时,常是异常兴奋,在嘻笑声中学会观察他人,了解他人,比如说发现哪位同学很灵活,哪位同学很公正,哪位同学犯了错勇于承认等等,在这样的游戏中训练自已的“察言观色”人际交往能力。在分小组的游戏活动中,不论是与自己的好朋友围在一起,还是随机分组,学生交往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尤其是在随机分组中,学生更能体验到与人建立友谊的过程,有效地学习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增加社会交往的知识和经验。又比如在游戏比赛中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应重视游戏的运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得到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战光.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6):32.

[2]王英军.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J].少年体育训练,2010,(4)26.

[3]刘奇峰.论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3):108~109.

[4]马学海.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 发展. 2010,(9):143.

[5]杨勇,李翠霞等.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M].中国学校体育2003,(6):52.

篇6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渗透在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求知情境,促进学生需求

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内部动力,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求。需求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现象:它的产生总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个人的需要,当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就会绞尽脑汁,费尽苦心,为此奋斗,因而教育心理学指?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愿望,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和愿望,就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的心理力量。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创设求知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地活跃起来。

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容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有意注意较差,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除了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内容要安排得当外,还得重视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形成乐趣

电脑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有些知识,例如:指法练习、DOS命令、字处理等内容,单纯靠讲解,既费时间,学生又不好理解,而上机一试,简单明了。因此不仅要尽量保证上机时间,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眼、脑、手等多种器官"协同作战"的习惯,提高他们快速输入信息,正指挥电脑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益智游戏,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动,喜操作性强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一些的动手操作机会,除了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外,可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应用上。可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对学生的反应能力 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的教学比赛,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通过操作,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亲身尝试到学习的乐趣,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

篇7

关键词:中学生; 健康的心理 ; 教师 ; 父母; 家庭;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5

在现今的社会中,举国上下大谈素质教育不外乎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适应时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把中学生的健康成才看成是最终目的,智力可看作是中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则心理素质的好坏是中学生成才的关键。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部分教师、家长只追求智育上的发展,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令人担忧的“发育不全”。所以,我认为注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势在必行。

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认为要想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中学生健康的心理源于心理健康的老师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现代生活的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升学的激烈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的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心理优良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很大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因而要求教师必须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时教师很随便的一句话,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可能发生心理疾患,做出极端的事。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经历,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学生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心理品质。

二、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依赖于心理健康的父母

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作为父母的一方一心盼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在学习上遥遥领先,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对于其他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很少关心,不闻不问,这样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最终导致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认为学校有必要通过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中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家庭、学校同步进行,相得益彰

篇8

【关键词】如何提高;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elf development

Wen Zugui

【Abstrac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need of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during the height of the various aspects, to everyone can cultivate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healthy psychology and good psychological ability, adapt to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society.

【Key words】How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渲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关研究表明: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与心理素质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必须重视开展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营造优美的校园,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以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绚丽,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廊树荫下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篇9

关键词: 地理教师 心理素质 身心健康

地理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必需的,教师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地理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自然知识,还要把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唤醒、开发,拓宽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人文感情体验,培养出具有高尚精神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地理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但当代地理教师的心理问题较多。

一、地理教师心理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1.地理课不被重视使地理教师产生自卑失落感。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语数外轻政史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家长不重视地理教育,认为学习地理将来不好找工作,使学生不能在学习地理的最佳年龄(一般是初中阶段)将基础打好;当地理教师把自己要上的地理课精心准备一番,正信心十足上课的时候,突然发现下面的学生为了主课的任务,在各干各的事,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无疑会挫伤地理老师的积极性,使其消沉、失落。

2.就地理教师自身而言,专业技能不过硬使其就业时产生心理压力。师范生入学时的地理基础普遍教差,地理素质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多数学生不了解地理的分类和中外自然地理的特征,对地理学家及其研究方向更是知之甚少,地理素养较差,甚至基本的专业知识也很差,很多学生当初选的不是地理,而是被调剂过去的。

3.地位和待遇低下对教师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怎样,心理状况如何,投入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程度如何等,与他们劳动报酬的多少息息相关。我国教师收入普遍低下,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教师收入难以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这些情况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对教学产生厌恶感,许多教师将时间投入在教学以外的事情上,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地理教师应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为重

学校地理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文化水平和地理素养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是开拓者和创新者,要求地理教师具备道德、身心、专业和其他非专业等各方面素质,而在教师具备的各项素质中应以心理素质为重。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道德关系和行为的普遍规律的一种反映,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反映。地理教师跟其他教师一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他的职责,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学生,更以自己的情操、责任感等个人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正因为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2.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术业有专攻”。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里游刃有余地驰骋。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识图画图能力、地理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地理教师具备这些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将这些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身体素质,二是心理素质。由于职业特点,教师用脑较多,烦心伤神对身体健康不利。同时,由于现代工作竞争激烈,是一个崇尚竞争的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们面临比以往更多的紧张焦虑和压抑,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复杂繁重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时,不能忽视心理素质的提高,要使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能。

三、提高地理教师心理素质之有效措施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主要措施有以下四点:

1.学校实施教育的时候把地理和语数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会和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地理的重要性,为学校的地理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保证。学校开设课程时应注意协调地理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让地理课程课时饱和,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形成尊重地理教育的良好气氛,这样教师在同学和社会眼中的地位会提高,自信心会增强。

2.高等学府对师范生的培养或学历进修要宽进严出。我国高等学校对教师培养或进修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经验,引用宽进严出的管理方法,高等学校或进修学院要切实加强学历进修的管理工作,无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还是授课内容作业与考试等都要严格要求,凡考试成绩优秀知识技能完全达标者都给予必要的奖励,而对未达到要求的则应毫不留情地给予补考、留级乃至退学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理有压力,才能有学好专业的动力。

3.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待遇已经成为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全身心投入新课程改革积极性的当务之急,它不应该成为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到实处,教师超负荷地工作又得不到相应的物质报酬,这是造成教师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对学生形成“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信,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你认为把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的愿望,是奋力使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到达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哪里有这种爱,哪里的教师本人就是吸引集体和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总之,只有教师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地理素养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学校的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从人的自身发展来讲,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获得成功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在求学的路上承受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是有的学生却半途放弃,有的却可以抵达终点,且取得成就。目前,这种现象已经逐渐向低龄化蔓延。可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样,能够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呢?

一、对疏导幼儿的情绪、情感给予合理培养和高度重视

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情绪是人对客观失去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需求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因此,满足幼儿的需求是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情感的首要前提条件。这里指的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另外,当幼儿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疏导,避免幼儿的心理产生其他不健康的情绪。当在合适、恰当的时机和适当场所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宣泄自己内心不满情绪的机会,同时还要给予幼儿调控自己情感的方式方法,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时期,教师是他们主要的模仿对象之一。因此,教师要用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运用自身的情绪来影响幼儿的情感。

二、实施合理的挫折教育,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合理的挫折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性格,还能够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挫折教育的效用,善于运用激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较容易接受,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当教师看到幼儿不小心跌倒且能够不哭不闹地自己爬起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还可以运用平常生活中的实例,来教化其他的幼儿,使幼儿都能够克服遇到的困难。

当幼儿遇到困难想着后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童话故事里正面的人物形象,激发幼儿心底对成功的喜悦之情,使幼儿能够战胜困难,得到教师的表扬,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进行合理的挫折教育之后更要注重的是让幼儿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经常给幼儿提供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其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另外,当幼儿面临困难时,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耐心地帮助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积极面对,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个体差异为依据,从而更好地实施针对性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还要注重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够受到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实施个别辅导

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取得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通过组织案例讨论,收集与幼儿有关的个案资料,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大量的个案分析中积累经验,制订出个体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2.问题幼儿的心理治疗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我们除了加大对他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促进问题幼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