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维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维的重要性

篇1

蒙医学在诊病、治病过程中,非常重视整体观和全身观,通过“望、闻、问、切”四诊采集疾病相关的信息,通过汇总和梳理相关信息,辨证分析,确立治疗思路,然后按照治疗思路进行施药施术。这一系列过程中,蒙医学者根据蒙医学理论基础、临床经验及辨病思维短短几分钟内形成治病思维,并在治疗活动中具体实施,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治病思维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同时能充分体现蒙医学的博大精深。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蒙医学也逐渐发展和丰富,尤其是现代化及标准化研究促使蒙医学的传统临床思维得到了空前拓展。因此,蒙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地发明和改进临床思维及技法的历史。这些不同治病思维转化成不一样的临床疗效,直接或者是间接的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治病思维是蒙医学诊疗活动的核心   

蒙医学者在诊疗工作中,从接触患者、采集疾病信息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叙述,充分利用病因、病机、病理等一系列理论辨别疾病的主因、进展、病位、涉病脏器及最终的转归,从而判断和辨别出疾病最有可能性的立体路线,制订相应的控制、消除、治愈为目的的“派兵布阵”“调兵遣将”方案,实施治疗。整个过程中治病思维的制定相当于制订合理的“作战计划”,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治病思维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制订正确的治疗原则,影响正确的施药施术。对于医疗活动来讲,错误的判断和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心身损害及负面影响无法估量。从这种意义上讲,重视治病思维的严谨和正确是造福广大患者的关键,是整个医疗目标的核心。   

治病思维是蒙医学临床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基础   

临床治病思维是蒙医学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也是蒙医学从纸上谈“病”到现实疗效的“魂”所在。是指导整个临床工作的方向,是辨证施治的基础。   

治病思维下实施的诊疗方案,因个人的经验和观点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病因、病机把握的毫厘之差,有可能导致相差万里的疗效。临床上常常有经验的医生,不用改你的处方,仅把给药时间或者药量稍做调整即可达到药到病除或者是提升疗效的目的。这些都是蒙医治疗思维在蒙医学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医者往往不是大方向上的错误,而是细节的把握和发现。阴阳五行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间的变化时刻存在。把握好分寸,确定好正确的治病思维的同时,制定好正确的治疗方案也是非常重要的。   

治病思维是历史蒙医学者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一种治疗思路或者是思维的成熟,需要经过几代医者的潜心研究和钻研,并且不断地实践、摸索才能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治病思维。这些思维是蒙医学基础理论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历代蒙医学者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篇2

早期教育从字面上的理解是出生到学前的教育。在0~6岁是早期教育的黄金时期,开发大脑的潜能最重要的时期。聆听音乐是最简单的开拓大脑思维的方式,这种反射运动,让宝宝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记忆。充分发展右脑的情感,思维作用,使右脑得到锻炼,当左右脑同时锻炼时,使智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和挖掘。

2早期音乐教育对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影响

长辈中流传着‘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这句话也表达了人们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教育的时间学”把教育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教育,分别是早期胎教、0~3岁新生儿时期教育、4~7岁幼儿时期教育。早期音乐胎教当宝宝在母体中六个月时就可进行,那时候的胎儿已经有听觉能力,可以适当地放些音乐,让他们在舒适环境中成长。当大脑接收到音乐的旋律之后迅速地将其转变为想象情景,让大脑和听觉神经都得到放松,随着乐音的波动而分泌有益身体的激素,而妈妈和胎儿是一体的,当妈妈感觉愉悦时孩子自然就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就不会产生躁动的情绪,由此可见音乐胎教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儿音乐教育形式多样,因为这时候的宝宝对声音和周边事物比较好奇,声音可以引起他(她)的注意力,在睡前可以适当放些轻柔的音乐,来唤起胎教音乐的记忆,通过音乐来刺激“音乐脑”,让左右脑和谐发育。孩子再小都有欣赏音乐的天性,对于旋律都有识记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反复去听会加深孩子的记忆,她会慢慢习惯通过乐曲进行记忆,虽然孩子很小,但还是有智能的存在,通过音乐的反复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幼儿音乐教育可以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来完成,带着孩子在音乐中跳一跳,蹦一蹦,做游戏等,对孩子来说这些简单的动作同时锻炼了四肢协调和大脑。研究表明,莫扎特的音乐对孩子空间智能有帮助,他大部分作品的曲风很对称,风格很严谨,如他作品《双钢琴演奏D大调》适合儿童聆听,可以帮助他们的脑部理性的分析和认知的产生。儿歌一般都有欢快的旋律和美好的歌词,不仅能让孩子放松情绪还能教会她们很多道理。例如,儿歌《找朋友》当中的歌词就告诉宝宝,想和初次见面的人成为好朋友的语言用词,父母可以在教唱孩子的过程中对歌词进行表述和表演,通过爸妈的示范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行。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时,可以让他们接触乐器,让孩子在音乐中成长为热爱生活的人。我个人认为应该抓住孩子的幼儿时期,因为这一阶段孩子脑发育最快,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很重,这可以加大孩子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在这一时期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学习音乐乐器,培养音乐兴趣的同时启发他们的思维,多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

3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开启幼儿思维的重要性

(1)培养孩子善于聆听的习惯,让她们静心欣赏的同时去感受音乐的美。好的音乐就像是一首诗歌,用不同的旋律展现不同的场景,能把人带到一个安静的世界,让人情不自禁安静下来去细细聆听,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美感。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优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把思维意向转化为具体形象,而大脑就是转化的地方,孩子也具有辨别乐音的能力,并且会逐渐增加,所以孩子在听到音乐后随着情绪波动,会随即跟着发出自己悦耳的童声。记得马克思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倦和痛楚。”在给孩子放音乐时,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好听”,再随着年龄变化慢慢向其传达音乐中的感情和意境,鼓励孩子自己进行联想,多倾听他们的想象,让孩子喜欢运用大脑进行联想。

(2)音乐能帮助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声音是最能吸引孩子的,一个简单的拍手动作立马就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当你跟孩子进行语言交流时她们本能的就被你吸引,注意力能集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音乐像种无声的语言,歌词和旋律在跟孩子们进行语言的交流。当音乐传入孩子大脑的时候,这种无声的语言就被他们自然地转化为情景的语言,勾出他们丰富的想象。语言是人与外界相处最基本的方式,而语言思维的形成在音乐欣赏中就得到了启蒙,因而音乐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要重复音乐的旋律,先激发她们的兴趣,再去引导他们的想象空间,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思考,说出来自己的想法,多角度去配合她们,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音乐内在的美。

(3)音乐能帮助孩子开发记忆力。记忆力是一种内在潜能,这是一个来回反复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精神集中越久那么记得越牢固。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选择歌曲,以活泼欢快的音乐为主,孩子的控制力比较差所以注意力不像成年人说集中就立马集中,在教育过程中要劳逸结合不断重复,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复习记忆。例如,用图片、歌词、画面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她们先有兴趣再进行讲解,把歌词讲说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可爱的舞蹈动作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让她们感觉每次的重复都是不一样的,保持她们的热情。多次学习之后当同样的音乐响起时孩子都会条件反射的给予回应,这样学习过程中的东西已经由具体的事物转变为脑子的情景,让她们不自觉地做出反应,而这一切都是在记忆理解的过程。记得实习期间去姐姐家问卷调查时,常看到她对着宝宝唱《摇篮曲》哄她入睡,事后才知道每次只要她一闹夜唱《摇篮曲》特别管用,孩子好像能透过常听的音乐了解当中透露的信息一般进入梦乡。这一发现让我证实了音乐能开发记忆力,帮助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当熟悉的声音响起会立马让孩子的注意力随之跟来,她们意识里的熟悉旋律能让她们立马平静下来,被旋律熏陶,并且对音乐做出反应,这就造成了宝宝听到音乐就安稳入睡的现象。

(4)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是具体存在的,可以间接帮助孩子对其他学科的接触。刚开始学习音乐的时候,孩子都会根据歌曲的旋律不自觉地摆动自己的肢体,跟着音乐的感情去想象一个个故事,时间久了在聆听音乐时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学习音乐时不要认为自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要全身心投入到歌曲中,不知不觉中,你的感情和理智都会被感染,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理解形成独有的欣赏观念,不同的音乐所诠释的情感是不同的。本人在实习期间教唱学生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学生们都被旋律的热情所感染,脸上都洋溢着朝气,当时我都情不自禁地进入演唱的行列,足见音乐能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学习音乐虽然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变成下一个音乐家,在我们有能力为自己孩子创造一个美育环境的时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试想人的一生如果没有音乐的相伴那是多么无声的世界,没有音乐我们用什么表达自己的喜悦、痛苦,一个从小聆听美好音乐成长的孩子,一定活泼开朗、热爱生活。

4结语

篇3

一、创造性思维对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就是利用实用性原则和专业的设计技能,以服装作为设计对象,特定的设计所选择的材料而产生新服装的创造。通过运用创造性思维设计出的服装即具有实用性,还具有时尚型和艺术性,即使是简单的色彩搭配,也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感。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服装设计,属于艺术范畴的服装艺术设计与纯艺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想想思维方式设计服装是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的,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将想象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方式和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才能够设计出兼具实用性、个性化的服装。虽然,设计服装是以人的基本形状为设计对象的,但是服装设计的宗旨却是不断变化,只有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创造性的思维,大胆的运用色彩,才能够使自己设计的服装,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才能使自己精心设计的服装引领时尚界的潮流。人类智慧的高度体现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应用能够促进服装业的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应用创造性思维能够不断打破设计师原有的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服装。除此之外,服装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时代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并能够通过运用高科技的手段,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服装形式,而这种标新立异的创作模式往往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用创新意识进行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巩固原有的知识基础,为服装设计专业打上坚实牢固的基础。现如今,服装专业的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每一个科目的课程都有固定的教师担任教学,长时间的教授一门课程,教师免不了也会产生松懈的想法。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指导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其次,要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随着潮流的不断发展,服装设计也应当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任课教师应当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结合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来设计更新观念。只有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当季的时装会上的服装,来帮助学生走向潮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应勇于挑战自我,创造科研成果。只靠专业知识和观察时尚来培养创新意识是不够的,只有在不断的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够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不仅如此,教师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同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实现自身进步。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服装设计专业一直以来都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时以满堂灌的模式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上机械的记录着上课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增强其动手能力,毕竟我们授课的目的是为了实践。首先,将“教”与“学”巧妙的连接在一起,在服装设计中,大部分的时间还是教师在讲,学生被动的记忆,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占据着主动地位。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教”与“学”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进行教,要给学生预留出实践的时间。教师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当进行科学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学多问,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要在服装设计课程上多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现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的束缚,教师不用一味的照本宣科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播放视频、音频、PPT等。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积累一些服装设计的灵感,众所周知,服装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体,所以仅仅依靠课堂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他还要求学生积累更多的灵感,比如艺术、歌曲、文学等。通过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在服装设计教学后,还应当积极的应用于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服装设计教学毕竟是一门实践类型的学科,所以必须加强实践,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设计,应当让学生置身于设计的气氛中,用心去感受设计的奥秘,如果,学校不具备实践的客观条件,那么学校可以与企业联系,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既能够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能够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结语

篇4

首先,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中展开思维。

思维的基础材料是表象,表象是对直观材料的初步概括,必须依靠感知去形成和积累。因此,充分感知积累表象是思维展开的前提和基矗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应用题的内容,借助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积累反映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表象,继而根据表象思考解题思路,寻求解题方法,进行逻辑思维。例如教行程应用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张华每分钟走65米,李诚每分钟走7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在理解题意阶段,教师必须通过"图象直观"(挂出题目内容示意图)和"动作直观"(让学生根据图意表演),以及符号直观(线段图)等,让学生多角度充分感知题意,从中积累反映"相向"、"同时"、"相遇"、"速度"、"速度和"、"时间"、"距离"等概念的表象,理解表象间的相互关系,为思考解题思路奠定基础。然后,才能对表象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找出决定整体特征的本质联系。即:距离=速度和×时间,而速度和指张华速度与李诚速度之和。这样,解题方法自然而然在分析过程中归纳出来。

其次,在分析、综合中发展思维。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运来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象直观让学生感知题意后,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分析时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从而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先根据梨与苹果的数量关系及苹果的数量求出梨的数量,然后将梨与苹果的数量相加,得出"共多少千克"。即:200+200×4/5,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中单位"1"与部分的关系,简化列式为200×(1+4/5)。

然后,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比较是探求事物间异同,发现事物间联系的思维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避免概念混淆,分清方法优劣,找出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分数应用题:(1)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比另一捆短1/3,另一捆电线长多少米?(2)有两捆电线,一捆长120米,另一捆比它短1/3,另一捆长多少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线段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中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比较的标准不同,比较所得结果的含义当然也不相同,因此两题的数量关系所表达的式子也不相同。在学生经过比较列出两题算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三个数量间关系的理解,从中分清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学探究整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与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苏富忠.思维科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篇6

初中数学抽象性、理论性较强,初中也是学生的思维模式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数学教学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难题,有利于帮助学生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克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

一 初中数学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数学基础对数学学习意义重大,概念学习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基础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数学能力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逆向思维能弥补定向思维的不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公式及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明确概念的用处,加强逆向思维的培养能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

2.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颇多,许多问题需要学生用双向思维来解决,而且在初中数学需掌握的内容里还有运算和逆运算、定理和逆定理这些需要双向思维理解的知识点。另外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源头进行理论推导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相应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法则,可防止学生思维被禁锢。培养学生习惯用逆向思维思考,可大大地提高学生数学想象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大大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也可以扩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空间。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学习新思路

初中生大多习惯用定向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定向思维并不适用于所有问题的解答,善用逆向思维,学会换个角度思考则会大大降低许多数学问题的难度,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巧妙使用逆向思维能发现更多的解答技巧,有利于学生探索出更多的学习技巧,使数学学习变得轻松,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初中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策略

1.充分利用教材,在数学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数学概念都是双向性定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基本概念的来源,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应用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常规应用方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具有创新意义应用方法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反向理解,强化概念应用训练和公式法则的逆向运用训练。

2.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在数学思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许多初中生无法很快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习惯于定向思维,教师需要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专门设计针对培养逆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认识到定向思维分析问题不足时逆向思考可以弥补,学会巧妙使用双向思维模式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需重视解题思路的逆向分析,在解题过程中合理采用分析法,培养学生双向思维的习惯。加强反证法的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重要方法,很多数学问题用直接证法解决难度较大,用间接证法则相对容易,从待证结论的反向出发推导出矛盾,通过否定待证结论的反面来肯定待证结论。

3.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培养逆向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数学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习题课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运用逆向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特殊解法去解决一般问题,坚持正难则反的解题原则,从而快捷轻松地解题。教师可以用分析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分析法是几何证明法中最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方法,执果索因,由结论推出题设,从中找能使之成立的条件,由未知推出已知从而证明命题真实性,这正是逆向思维的解题模式。在习题讲解中加强反例训练也可以加强逆向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构造反例则能加深对定义和公式的理解,及时纠错,也可以锻炼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不断地改变题目条件来活跃学生思维能力,一个固定类型的题目改变其中某个条件,就能改变题目的解题思路,初中数学几何求证类题目都是较好的一题多变练习的素材,进行一题多变练习也能从角度进行思维运动,对逆向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篇7

长期以来,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和直接法的机械训练,阅读活动成了一个辨认文字符号、对词句进行语法分析和字面释义的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英语阅读教学只不过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向学生介绍语法项目的手段,把阅读的重点放在词汇辨认和语法分析上。学生一旦遇到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找释义,阅读过程断断续续,往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理不清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不能从整体上理解文童;为应付考试盲目做题,不注意拓宽知识面,不能融会其他课程所学内容及普通常识去预测、判断及推理;过于注重语法分析和字面释义,阅读速度偏慢,不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基调,弄不清弦外之音。实质上,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思维品质培养的模式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思维在语言的产生、发展和使用中起决定作用,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固定下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同其他许多客观事物一样,思维也有许多自身的特性,如问题性、间接性、概括性、人类性、能动性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性,自觉地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即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逻辑性和持久性,我们的模式如下。

(一)以“本”为本,挖掘思维源泉。

有人认为,目前的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长,篇目少,生词集中,复现率低,语法密集,练习单调,不适宜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我们以为目前的教材确实有上述弱点,但其课文大部分选自英语国家的教材和其他出版物,有的是原著,有的是改写本,有的是其他语言著作的英译文。它们都是经过适当删改、精心加工的,其题材和体裁广泛多样,语言纯正,富有思想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只要应用得当,不失为传授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综合训练的好材料。

课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紧扣“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环节,以课文为基础,适当增加辅助阅读材料,课文教学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了这样一个模式:领会―模仿―理解―初用―操练―活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领会教师布置的提示性问题,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进行模仿性练习,学习有关词、句;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主题句,弄清段落大意及段落关系,然后设置提示性练习,初步让学生独立运用有关语言点;增加阅读训练,设置专项练习,让学生反复进行有关词、短语、句型的操练,并要求运用所学词、短语、句型表达思想;练习的设计具有交际性,同句教学不脱离课文,课文教学不因同句教学而中断;课文理解以理解词句为辅助手段,词句理解服务于课文理解;教学方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要求读了要理解,读了要欣赏,读了要运用;教学有纲有目,有的放矢,避免本末倒置的题海战术。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思维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同时也离不开刺激的作用,当刺激与个人需要相关联时即会产生思维动机,引起思维活动。阅读活动中的刺激主要来自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境在从作者到读者,即从表达到理解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阅读过程中,要在读懂了词、句的字面意义的基础上领会其深层含义,必须有足够的语境信息。借助语境,作者才能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将想要表达的思想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借助语境,读者才能准确无误地领会、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含义。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他们理解上下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反复研究,联系实际,自觉运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的思维动机,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其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启发设疑,激化思维矛盾。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习惯。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设疑的基本方法,如“新旧知识交叉点法”、“5W1H法”等,还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大家说”竞赛活动,设立“问题信箱”,创办“争鸣园地”,要求学生加强预习,鼓励学生提前思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充分的交流,自己发现矛盾,独立解决矛盾,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或“尖子包干”的局面,通过设疑问难,不断把思维引向纵深。

(四)丰富意义,沟通思维网络。

篇8

关键字: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 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作用下,创新教育被注入到了高中数学教学体系中,成为了当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愈发重要。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的基础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对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判断,并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从而进一步学好数学。

一、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障碍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习惯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还是秉承一贯的“题海战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套题知识,学生一直以来都在接受教师机械化授予的知识,长期以往,学生积累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经验。在此背景下,学生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深信不疑,使得他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难以舍弃老旧的思路,思维定势、僵化,不会通过新的问题去挖掘新的思路,最终导致自己的思维方式受到阻碍,而无法对知识点全面认识。

(二)思维的惰性导致思维受阻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领导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更为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容易忽略学生学习时候的一些细节,例如学生理解一些公式、定理方面,老师一般是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接收新的公式概念,并让他们课后把定理概念记牢,但是并没有教学生如何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加上,学生在遇到难题时,绝大多数都会选择问同学或者老师,还有部分会把难题留出来等老师讲解,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会在难题面前“越挫越勇”,继续思考。当学生的观察以及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感知时,也会疏于动脑,随之造成思维的惰性。

二、培养思维能力对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

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思维能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突破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用新的问题去挖掘新的思路,并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摆脱思维定势的禁锢。以下就思维能力培养对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培养思维能力,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数学作为一门完整体系的系统性学科,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点紧密相连、相互联系,尤其是一些运算、定理和函数知识,这些知识所蕴含的思维性是非常强的。而对于平时的公式、定理运用,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和“硬套”,而教师也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定理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自身思维的发展。倘若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就能给学生开拓新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这对学生学好数学无疑是有着极大的帮助。

例如:教师在讲解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例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界性和变量交换是我们在解答三角函数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然而由于受到学生定势思维的影响,他们却极少想起解析几何的斜率公式。为此,教师在讲解此类题目时,要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在用一种方法解题完毕后,教师在询问学生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教师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出现障碍,那么教师可以从旁指导,给出适当的提示,保持学生的思维连续性,让学生尽情发挥,扩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找出不一样的解题方法。这样一来,相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更加深入。

(二)培养思维能力,能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知识,倘若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能加强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为切入点,适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在此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自身的能力;还能够进一步激活对知识的需要,形成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学习“数列极限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位学生需要到达前方4米远的终点,他面向终点方向,第一步他走了1米,第二步走了1/2米,第三步走了1/4米......如此类推,此后这位学生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前一步路长度的1/2。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该名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走到终点,需要走多少步?由于这个例子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似,而且也在合理的难度范围内,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在此过程中也会得到激发,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去解答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思维能力,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更多的以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Z言等,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所提出的思维梯度较大,倘若学生没有改变初中阶段的思维方法,依旧以形象、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是没有突出效果的。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帮学生把初中阶段所建立的常见思维套路打破,启发学生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力度,强化知识的应用。例如:在求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等时,教师就可以融入算法知识,引导学生用算法解题框图来体现知识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多种的交融联系使学生认识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信心,让学生勇于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学好高中数学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教师们必须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以达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学;营销思维;用户需求

工业设计进入中国已近30年,直到2006年,谈到工业设计,90%的企业认为它就是外观设计。2008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了中国制造业,长期依赖国际订单量获得微薄利润的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中国制造业亟需转型。国务院在工业转型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以工业产品设计创新为龙头,带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把工业设计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一、产品设计和营销的关系

要切实发挥工业设计创新在工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突出作用和战略意义,必须正确认识和重视产品设计与营销的关系。尽管市场不是工业设计的最终目的,但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产品只有转化为商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才具有价值,优良的产品设计增加销售,是绝大部分企业投资于设计的主要原因。营销的定义就是指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因此,设计不再是单纯的形态问题,在市场供大于求,产品同质化的状况下,产品设计的趣味性、对生活方式的引导性、操作简便性、产品形象适合性等切乎用户的具体需求,成为市场细分的重要指标。

二、企业意识觉醒,具营销思维的产品设计人才欠缺

美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决定产品终端销售的关键因素,关系到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最终进入他们的购物篮。设计的外观美学只是工业设计的一个层面,强调用户体验和文化才是更高层次,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和解决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是工业设计的立足点,一切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但是,目前国内具有市场意识和营销思维的工业设计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大多采用和国外知名工业设计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自身产品设计水平。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还需要企业或工业设计公司大力培养,学校教育很难达到要求。

三、工业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营销思维的重要意义

1.工业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学上局限于产品形态设计训练、产品制造流程和工艺,甚至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手绘、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和手板模型的制作能力等。按照这样的思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后只能在设计公司“打下手”,画草图,不停地出方案,或者作为纯粹的电脑制图员,专门负责把其它设计师的草案转化成电脑效果图,甚至有些毕业生只能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沦为美工,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也有部分学校开展了《产品设计与营销》《产品推广》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营销思维,使学生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真正创造价值,设计作品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效果。

2.提高营销意识,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市场针对性

产品设计不是从草图开始那么简单的,对我来说,它是从了解一种需求开始的。这种需求首先应当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某个家伙异想天开的东西。我无法想象脱离了市场的产品,如果我不知道怎么在市场上销售产品,我就会放弃原先的想法——克莱格·维特(Vetter Design)如是说。设计要系统地考虑问题,欧美设计是以营销为目的的。产品是连接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生存的媒介,设计是沟通两者需求的重要介质。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工业设计能力,就要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不仅具有设计创新思维,还要有市场营销思维。

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目的是要在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学生在设计产品之前必须了解跟此产品相关的市场背景:企业的营销计划、产品线分布、品牌影响力等,市场上同类产品的特色,综合考虑产品的功能、材质、档次,它主要面向的消费群体,消费者的需求如何,有何期望等。只有充分了解了市场情况和消费者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提炼产品卖点,提升产品附加值,以专业的思维为企业创造价值。

3.重视用户研究,增强设计适用性,提高采用率

学生在面对设计项目时,都有这样的困惑: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具有类似的形态特征和操作性能,客户的要求又很抽象,设计无从下手。

在设计教学中,学生对于设计调研的意义认识不足,调查数据或来源于网络,或直接臆测,导致自己的设计定位不准,产品设计无据可依。设计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实现向商品的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设计方案才能从一张漂亮的图纸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

四、小结

工业设计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具有产品营销思维,单纯“为设计而设计”的时代已经过去,营销是产品生命之源,没有营销,产品就失去了生命,再杰出的创意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因此,加强工业设计学生营销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金宣我著,博硕文化译;美学经济力:欧洲设计师[2] 谈设计管理与品牌经营,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篇10

素质教育 课改价值 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最大的感触尽快地更新观念,适应课改要求,放弃那种机械化的、僵硬个别教学模式,而要充分得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可能性,有意识地启迪学生创造新的思维,在教育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数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用数学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发现数学的新知识,这就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活动的中心地位,能顺利的把教学重点,由“教”转向“学”,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数学能力的强弱,主要是不在于他是记住了许许多多的概念和命题,而在于他是否真确的、合理的、熟练地、巧妙地使用各种各样的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即使他将所学的数学概念命题等知识忘了,但他所受到的训练方法、思维方法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数学教育的终极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不在于培养未来的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如何有效地组织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是历年数学教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课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直接参与解题,更要求学生能参与解题的思维活动。解题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最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活动,它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学习方法的作用

中学数学学习的任务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数学学习观。必须采用符合数学学习要求的方法以选择方式不同,可以从高到低分阶段三个层次:特用方法、泛用方法和通用方法。例如通用方法有运用抽象逻辑方法思维能力的空间。辨证方法有利于发展自我能力的创造思维能力的方法等。泛用方法用听读法、模仿法、思考和记忆、练习法和发现法等。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如何有效地组织高中数学解题教学,是历年数学教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课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直接参与解题,更要求学生能参与解题的思维活动。

三、数学解题方法的作用

在数学科学研究和学习中,常常通过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的过程来认识和发展数学内容和方法。其中以问题发现、形成与解决为重要途径之一,它包括解题效率、解题观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一系列的训练方法,这部分的内容的作用用于广大数学教师,历来是最为重视的,对于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概念结构,学会数学问题的分类,数学解题的一般方法,变换问题法、递归法和类推法等能达到正确、合理、完美、清楚、简捷的目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初步具备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培养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基本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把创造思维的产物数学化的力,同时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布鲁纳说过,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使得数学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更重要的是,领会基本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解题过程中,教师应有目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体会、提炼其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启迪,这样,才能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落到实处。在寻求解题思路时,要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分析,怎样判断,怎样推理,怎样选择方法,怎样解决问题,注意展现解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产生共鸣,使教师的思维为学生的思维过渡到科学的思维架起桥梁,变传授过程为发现过程;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把失败过程和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暴露出来,从反思中使学生看到转变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缩小探索范围,尽快获得发现的成功,这在发展思维能力上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