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2 14:2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信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0-4634-04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信息革命浪潮,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使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开发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就是紧跟着信息时代的步伐,也是推动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化的具体实现措施。它能向分布各处的用户和提供最新的物流信息,帮助用户管理、组织、查询与业务相关的物流信息
1 系统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功能分析
本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给参与物流活动的用户提供方便,其功能需求就一般用户而言,物流平台管理系统应该有查看和查询物流相关信息的功能。
就系统管理员而言,管理员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和更新。管理员需要公告和新闻,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员要及时添加、修改和审核车辆信息,并且管理承运信息。同时,管理员还需要及时填写和更新发货单信息,确认发货单回执,并进行客户和司机的信息管理。
1.2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整个系统的功能需求,按照前台和后台划分本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
1)查看公司信息模块:客户可以在此查看网站首页,公司简介,承运示例,车辆展示,服务项目,运输路线及新闻资讯。
2)查询订单信息模块: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选择相应的查询方式,并入查询关键词,就可以查询到对应的订单信息了。
3)系统管理模块:在此模块中管理员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管理员管理、管理网站公告、员工管理等。
4)公司信息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对企业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或者删除。
5)车辆管理模块:在此模块中管理员可以实现车辆管理。如添加车辆信息,修改和删除车辆信息、车辆审核等。
6)承运管理模块:在此模块中管理员可以实现承运管理。如修改承运,删除承运,承运审核。
7)新闻管理模块:管理员在此可以添加新闻内容,也可以管理全部新闻内容。
8)物流模块管理:在此模块中管理员可以实现车源信息查询、货单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司机信息管理等。
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系统需求,系统数据库表信息设计如下(其中划横线的字段为表的关键词):
1)管理员信息表(账号,密码,类型)。
2)网站公告信息(编号,标题,内容,时间)。
3)承运案例信息(编号,名称,内容,图片示例,审核,时间)。
4)新闻信息(编号,标题,类别,内容,人,时间)。
5)车辆信息(编号,类别,名称,规格,图片,价格,车辆说明)。
6)企业信息(编号,标题,内容,时间)。
7)司机信息(编号,姓名,车牌号码,身份证号,电话,地址,车辆描述,运输线路)。
8)客户信息(编号,姓名,电话,地址)。
9)发货单信息(发货单编号,车牌号码,车主电话,发货人,发货人电话,付款方式,货物描述,发货地址,收货人,收货人电话,收货地址,说明)。
10)员工信息(员工编号,真实姓名,所属部门,电话)。
2 系统功能实现
2.1 系统前台功能实现
系统前台功能界面设计如图2所示。
其关键实现代码如下:
2.2 系统后台功能实现
系统后台管理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其中填写发货单界面如图4所示。
3 结束语
本系统是一个基于Web的在线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比如实现了物流车源信息管理、货单管理、客户信息管理、司机信息管理等。系统采用B/S架构,利用PHP语言和MySQL数据库设计实现了一个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取代传统的货运或者中间商,使得承运人和托运人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联系,进一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订单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曾玲喜.物流库存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2] 刘春月.淮安公用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与平台功能设计[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 2009.
篇2
我国物流行业应用条码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的,最初主要是从生产线物流管理、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开始应用,大致经过了以下3个阶段:技术启蒙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而随着条形码技术成熟和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可以采用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应用于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入库、出库、盘存、移库等所有物流环节中的数据信息采集,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不同的货品数据。来为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详实、及时、精确的数据,来满足顾客的目标及要求,更好地为企业带来有效价值和利益。
(一)条形码在物流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通过条码技术的应用,将产品在各个时期和阶段产生的信息结合起来,措施企业发展更有优势。使用条码设施方便快捷,并且条码信息化将使数据更加准确无误,
通过物流企业生产实践,详细讲解使用数据采集器与生产现场计算机结合情况,为企业解决产品出入库,流水线管理,生产人员和生产管理,销售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问题。
1、生产入库环节:操作人员将扫描快要入库的货物上的条码和快要存放此货物的货架的条码就行。生产入库方式有直接入库和间接入库,直接入库是将货物直接放到指定的货架上,间接入库是将货物放置到某个空位时,扫描条码后自动记录放置位置。生产入库环节将为每一种货物对应位置自动生产存放记录。
2、用料环节:操作人员通过条码扫描终端,扫描后输入用料任务号,通过数据采集会显示货物被分配对应任务和对应的存放信息。用料人员使用过程中,验证要通过扫描标识, 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用料情况并进行信息跟踪采集。
3、生产线环节:首先运用条码技术将零件种类、订单编号、信息编号形成条码管理,在生产过程中为产品打印并粘贴对应牌号的条码。操作人员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产品订单在某条生产线上的生产信息和对应的零件和货物。在生产线上产品制作好后,工艺质量检测人员在检验合格后扫入生产工段和产品条码,再依次扫描工作人员信息和检查信息,发现不合格的产品及时记录,并确定产品不合格原因,所有信息自动生成。
4、产品存储和配送环节:在计算机网络配送中心,在产品数据录入之前,加装扫描采集和传递设备,便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5、生产人员环节: 在开班生产前,工作人员都要使用数据采集器扫描工作卡对应的条码,员工考勤信息就能采集和记录,可以在电脑中随时查询员工考勤情况,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记录的质量情况、设备情况和工艺情况等都能及时反馈。
6、售后服务环节:企业对售后服务投入很大,因为售后服务直接关系到一个自身的形象和产品的销售量,而扫码技术在服务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准确的数据和良好的口碑作为服务的前提。
7、产品出库和销售环节:出库任务与销售环节互相配合,按订单要求,各牌号产品自动生成任务出库,通过扫描技术实现分类销售出库和配送,及时准确地完成出库销售任务。
(二)应用条码技术后的效果:
1.产品接收管理方面
操作人员想要开出一张收据单或进行其它操作,首先要从操作人员的条码计算机上选择货物的单据处理菜单,使用条码扫描器扫描货物上的条码标签,上面有供应商信息,条码上记录了接收这种货物的所有信息数据情况,操作人员扫描后就能快速在计算机中记录这些信息内容。如果供应商没有对应的条码,就需要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终端将信息手动输入到系统中,便会马上生成用于这些货物的条码信息号,产品接受管理快速、准确、稳定。
2.产品入库管理方面
早些时候,操作人员需用手持条码扫描器扫描马上入库的产品上的条码号和放货位置条码号可实现产品入库管理,操作人员为每一个产品及其存放位置建立一个记录。现在,产品通过生产流水线,到达指定位置后,通过安装在支架上的扫描器自动扫描识别产品的牌号、种类、数量等信息,通过分拣输送设备运送的指定货位,整个操作过程简单灵活、信息准确和便于操作管理。
3.产品出库管理方面
根据订单合同自动生成出库任务。提取设备和输送设备将货物送到指定位置,操作人员通过条码数据终端选择好销售出库模式,扫描出库产品上的条码,经过信息反馈后,系统就能知道对应的产品出库货物信息,当产品出库数量与实际销售单上的数据有差别时,扫码系统会自动给出提示,便于操作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当不同产品有混入现象时,系统也会自动报警提示,操作人员可及时将入错的产品取出,不会造成公司和客户的损失。最后,系统把销售出库的货物从数据库清除,并记录出库单据信息,完成销售出库。
在我国现阶段,快速发展的企业一直寻找任何可能赢得竞争优势的机会。企业在竞争中逐渐懂得了,时间就是金钱,在出库销售环节中即使是几分钟的时间节省也可能会给最终用户带来不同的结果,因此需要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通过使用快速准确的条码技术是缩短订单履行周期、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有效方法。条形码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有效解决物流信息管理中所遇到的信息采集、录入和产品信息跟踪问题,实现数据快速、准确的自动化采集,提升工作效能,实现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条码技术与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柳如玲.物流运作案例剖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6).
篇3
[关键词] 物流 物流信息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发展研究
一、概述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着物流行业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巨大变革,特别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向物流领域的渗透,凸现了信息的巨大价值,对物流信息的识别、捕捉、传递、处理、存储的能力及其在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直接影响到物流生产、经营、决策领域。
当前,物流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这就是物流要借助新思想、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搬运装卸、包装分拣活动进行改造,实现不断地提高货物流通速度、降低货物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品质、加快资金周转、保证货物安全的目标。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人机系统。它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而且要考虑组织问题和人的行为问题。应当指出,拥有信息不等同于理解信息,理解信息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然后采取行动,因为只有
这样才能够做到QR(快速响应)、JIT(即时)、ECR(有效客户响应)。
二、物流必须依靠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才能良好发展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必须依靠各个行业、地区、企业的协同配合,借助于技术、管理、通讯和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分步骤、分层次逐步建设。
由于物流生产地与需求地存在空间差异,物流生产力的布局也不够均衡,为了做好物流生产业务,必须在物流信息捕捉上下功夫。目前,在各个地区建立公共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对于降低找货成本、优化物流站点与线路就显得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是物流系统应用的基础。在物流领域常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信息采集技术、识别技术、信息传递与转换技术、存储技术、查询技术等,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善物流业务流程,提高物流质量。
在物流企业内部,在生产与运作、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借助于信息或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物流业务目标。比如,通过使用GPS技术与GIS系统,能够对车辆和货物进行跟踪,保证了货物安全,也便于客户随时随地查询。
三、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1.取得的成绩
(1)物流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利用已开发建设的网络资源库,建立了交通运输信息网络(CTInet)网管中心,交通科技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也推动了物流信息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
(2)物流企业信息化正在向实用方向发展
物流、电子商务的开展已经将运输与信息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货运信息系统的开发成功,为企业构筑了货运信息平台,提高了运输效率。
(3)港口和航运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港口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调度、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的计算机管理,骨干运输企业集团在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重视自身IT资源的增值服务,提高了竞争力。
2.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再加上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非常迅猛,客观上使得物流信息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是:一是信息化覆盖的广度不够,与物流建设粘结力不够强;二是信息资源缺乏统筹开发,共享率低,更新速度慢;三是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健全;四是统筹规划力度不够,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五是信息类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六是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四、我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物流信息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立足于物流业务本身,充分分析现实的物流业务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先进技术或实用技术来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使用与维护,使其成为既能支持生产又能支持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1.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
根据实际需求,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交通产业、仓储产业等的升级。主要目标是:借助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在获取物流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识别与捕捉、分析与处理,关键是能够理解信息,借助于信息系统,进行快速响应,从而实现物流业务目标。
2.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
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使其在快速、持续、健康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为此,要努力做好五个保障。
(1)组织保障
政府各级部门应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强各级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
(2)政策和法规保障
重要的政策和法规,主要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制定。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措施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促进社会各部门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使物流信息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资金保障
资金保证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多方位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4)人才保障
人起着基础性作用,要培养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技术保障
实施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物流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
3.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重点
近几年,物流信息化建设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建设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相应数据库为龙头,推进公路、水路、铁路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
(2)利用GIS等技术,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3)以管理部门、设计公司为主体,强化物流软件系统的应用工作。
(4)建设智能化的运输系统。
(5)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充分应用电子商务的新成果,加快物流系统的建设。
(6)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与技术等信息。
物流企业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体。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坚持“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企业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建立和完善企业因特网(Internet) /内联网(Intranet)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鼓励企业进一步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系统。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基础信息化建设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4
由于资金投入和规划等原因,目前各个学校多数的实验室建设独自进行,无法形成整体和规模优势,而且学生在与指导老师设计和开发创新性实验的同时,也可能会因不同设备在不同实验室或实验室独立使用设备,而影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特别是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好地运用现有设备并进行系统集成设计。为此应整合现有资源,构建综合创新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为了适应学校整体建设和满足创新实验的需求,我们建立的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构建于青岛大学校园专用网,主控局域网通过交换机与原材料供应系统、生产加工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自动化分拣、电子标签捡货系统、电子看板系统、条码技术/POS系统、无线视频识别(RFID)、物流仿真(Flexsim)、全球定位系统(GPS)、供应链管理的整套软件等模块的局域网相连。实现信息传输和共享、办公自动化、异地操作等工作和信息服务。主控局域网可以为综合实验系统提供信息查询和记录、办公自动化等重要的服务功能,为日常的实验工作提供了条件,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实验室信息系统网络内各类服务器有多台,包括Domino服务器、WEB服务器等,及100台左右的工作站,分布在各个实验室。根据网络实际结构,综合考虑全网络的各个环节,根据各个环节的实际要求,将相关软件结构分布于不同节点,搭建物流信息技术综合创新实验平台。
2创新性实验平台软件接口
设计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为便于学生实验前的设计,同时降低实验过程中的难度,本研究设计了一些接口模块,能够让学生自己较容易地实现相对于硬件透明的系统开发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各个子系统的接口部分软件开发。为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兼容性,本研究选择Java平台作为系统开发平台,结合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共开发了10个接口,每个接口都有多个对应于该子系统的功能方法可以调用,所有的接口都布置在一台服务器上,通过调用这些接口,可以实现对所有实验系统的调用,因此可以实现系统的平台功能。灵活调用以上10个接口,学生可以在实验局域网中实现对多种硬件的透明化操作控制,并根据所作实验的要求,轻松构建自己设计的物流实验平台,提高综合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学生维护和管理各个接口,以完善各个接口的功能,还可以满足学生在一些实验过程中因为兴趣而提出特殊需要的某些功能。由于接口开发和维护要求开发人员对多种硬件的控制程序尤其是PLC有一定的理解,所以目前主要是采用实验指导教师为主导,部分专门培养的学生参与的模式,而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性实验中都没有涉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在物流管理专业和工业工程专业加强学生在硬件方面的能力也是以后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3创新研究性实验的开发与设计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我们设计了多个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按照兴趣自由选择并结合成研究小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设计创新性实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流程再造。
该实验要求学生对于物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流动方式的改变,从而引起对供应链流程的改进这一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的供应链流程,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改变供应链运作方式的认识。
(2)RFID技术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
由于产品位置放错和产品在供应链中的由于偷盗等数量的减少而引起的库存信息不准确,从而产品不能及时销售且不能满足顾客需求。通过RFID技术的信息检测的准确性,消除这一弊端。该实验的关键是测出RFID系统和条码系统的信息准确率之间的差异,从而通过模型确定供应链可承受的最高标签成本,并可通过设计的实验平台确定RFID的数据读取准确率,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该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其他学科如最优化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动化立体仓库流程改进。
自动化立体仓库是一个使用频繁而又耗时的复杂实时动态系统,要求对所出入库货物的信息以及库存的盘点等常用操作所产生信息进行及时的采集和传递,自动化立体仓库才能够有效的运转。该实验通过方案设计以达到及时和方便地获取和传递仓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的目标,进而设计出新的操作流程,该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4)基于智能算法的生产调度系统。
实验还包括基于POS系统的应用系统开发、分拣系统、电子标签拣货系统和原材料管理系统及其相互结合等实验开发的内容。为了鼓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主创造性,还鼓励学生自我组织、自拟题目的实验。为了加强管理,专门制定了相关的实验室开放条例,首先要了解学生目前的基础知识和兴趣特长,先找老师进行专门辅导学生以避免盲目;然后学生进行自主结合,形成小组参与实验;实验过程中,采用老师启发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实验方案较为完善的小组,在实验之前要有一个详细的实验计划,主要由小组成员完成实验;实验方案不够完善的小组则安排指导老师重点指导。对于创新性实验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发,青岛大学整体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学校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因此如何让现有的资源更好地发挥效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平台并开发出更多的实验项目将是以后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效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73
[中图分类号]F252-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物流信息管理是基于物流产业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分析设置的一门课程,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能够使用主要物流信息技术与设备,具备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初始化、操作和日常维护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顶岗实习夯实基础。
1 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课程内容只注重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的理论介绍,而没有重视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脱离实际,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二是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不足;三是教学方式简单,尤其是实训环节,仍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会照搬照抄,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少专门的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实训室及相关教学软件,不利于培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如何引起学生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效果、体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真正突显出这门课程在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物流人才十分必要。笔者通过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就如何提高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效果浅谈几点看法。
2 高职院校提高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2.1 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而物流信息管理本身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性、技术性内容较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学,加上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学习方法不科学等诸多不利因素,使得物流信息管理教学难度加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设计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教学目标时,应紧密对接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不再强调传统教学目标中一些理论性过强、应用率不高的内容。若按照企业管理层次划分高职学生就业岗位,他们处于执行层;若按照在信息系统的层次划分,他们处于运行控制和业务处理层(见图1)。
作为这一层级的员工,在学生阶段除应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如办公软件、物流信息系统等软件的使用以及条码设备等硬件的使用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通过以上分析,确定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知识目标:
①了解物流信息化发展情况及相关基本概念。
②理解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平台搭建的过程及原理。
③熟悉各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原理。
④熟练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操作规程。
⑤掌握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
其次,能力目标:
①能够快速适应物流信息化发展。
②能够组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
③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④能够熟练操作物流信息系统。
⑤能够构建物流信息安全体系,重视物流信息管理的安全性问题。
最后,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友善沟通的作风。
③培养学生诚信处事的态度。
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⑤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品质。
2.2 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职责开发课程标准
2.2.1 课程标准设计理念
物流信息管理应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黄炎培提出的“手脑并用,教学合一”的观点为基本指导思想进行课程设计,即: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驱动,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用职业技能比赛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育人理念。
2.2.2 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首先,聘请物流行业企业专家、物流基层管理技术人员和物流专业优秀毕业生与物流管理专业专职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其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以物流信息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物流企业生产实际,分析不同类型行业、企业对物流信息管理人才需求的层次、工作岗位职责、标准、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然后由校企双方合作确定该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最后,依据物流行业各职业岗位的职责和标准,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设计制定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更具科学性、操作性和规范性的课程标准,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情境、教学模式、评价方法、教学建议等内容(见图2)。
2.3 按照物流信息作业的基本顺序设计课程内容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信息识别与采集:运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学会采集货物信息。
物流主要信息技术应用:运用企业的仓储和运输等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库、物流信息分类编码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运用EDI技术、EOS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运用GPS技术、GIS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动态跟踪与定位。
物流主要业务环节信息管理:运用所学物流信息技术及方法对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在内的物流主要业务环节进行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安全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安全管理。
2.4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实用型的专业人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其最大的特点。而当前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大多采用传统教室教学与上机实训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即:实训和理论是在两个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完成的。上机实训时,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可能会由于不熟悉理论知识而盲目操作;而对于理论扎实的学生,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实训内容,大部分课堂时间又被浪费。
因此,结合高职物流专业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特点,我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融入实践教学内容,而基本理论的讲解则主要是服务于实验和实践,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技术运用的能力。该课程针对每一学习情景,结合实际需要,采用“课堂内深化理论知识+校内模拟实践操作+校外参观演示认知及顶岗实习”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课堂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学拓展、动手体会理解的方式实现理论知识的深化。其次,校内模拟实践操作充分利用校内物流信息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下接触使用各物流信息技术,操作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工作流程。最后,在校外通过参观认知真实作业环境,使学生先具有感性认识,在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真实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加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2.5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采用各教学方法时,建议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各项任务,但同时也要突出个人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1 引导文教学法
在布置某项任务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时,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教师可先根据知识点设计引导文,在引导文中提出问题即任务,并讲明任务要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6个步骤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见图3)。
2.5.2 模拟实践教学法
在进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操作时,采用模拟实践教学法。模拟实际情境,将每组学生分角色,按角色完成岗位任务,看哪一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在介绍各物流信息技术操作使用时,采用模拟演示法,充分利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录像、PPT等教学设备进行模拟演示,观看演示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演示时不仅对各物流信息技术进行操作演示,还要讲解其工作原理,加深学生对物流信息技术的理解。
2.6 采用多元评价和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
该课程考核分四部分:一是平时学习表现占10%,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成绩评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积极性高低;二是平时作业占10%,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和学习测评的要求,规定学生必须按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和作业,按完成情况考评;三是理论知识测试占30%,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自行进行网上测试,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自学能力;四是课堂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占5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 语
高职院校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合二为一,并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才能达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一、计算机硬件技术
计算机硬件技术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技术,它包括运算技术和设备、存储技术和设备、输入/输出技术和设备、数据传输技术和设备都为物流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强大的硬件保障,很多计算机硬件制造商甚至专门为物流企业设计和开发产品。计算机硬件技术虽然不是决定物流工作成果的关键,但也直接影响着其它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
除了大量的仓储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另一个主要标志,是针对物流活动的需要开发的、使用大量信息技术支持的的管理软件。
1、MRP、MRPII
MRP、MRPII是物流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物资配置技术。MRP(MaterialRequirementPlanning)是对制造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计划和控制得信息系统,主要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物流和采购物流。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出发,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优点在于它的集中式的信息管理方法。MRPII(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的实现了物流与资金流的统一。
2、企业资源规划(ERP)
ERP是一种面向企业内部的管理工具。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统一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减少环节,提高了物流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3、分销资源计划(DRP)
DRP(DistributionResourcePlanning,分销资源计划)管理思想就是在对分销链上的库存、销售订单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功能。DRP的管理对象主要包括订单、库存、财务往来等方面。DRP是目前物流企业提升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之一。
4、供应链管理(SCM)
供应链管理(SCM)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
三、网络技术
1、Internet/Intranet/Extranet技术
采用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信息集成的运行模式,建立灵活、开放、先进的集成支撑网络环境,将企业的各个部门紧密地联接成一个整体,从而实现了企业各分系统内部及分系统之间各种主要事务过程的协同,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有序控制。有利于企业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两大目标。
2、技术EDI
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EDI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或行业规则,自动地进行数据发送、传送及处理,而不需人工介入,从而实现事务处理或贸易自动化。
近年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在物流中广泛应用。EDI作为一种新型有效商业信息管理手段,可以提高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管理水平和各个物流环节的协调发展。从最初的企业间的订货业务活动中,到POS销售信息传送业务、库存管理业务、发货送货信息和支付信息的传送业务等。
但EDI专线方式业务费用很大,大部分中小企业无力承担,如果将EDI的应用移植到互联网上,则会大幅度降低费用。因此,通过互联网也能获得EDI服务。所以,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将在短时期内与互联网共存,但基于互联网方式的信息交换将逐步替代基于Van系统的FDI。
四、物流信息新技术
1、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是为实现对商品信息的自动扫描而设计的,是实现快速、准确采集数据的有效手段。
作为物流管理的工具,条码技术主要应用集中在物料管理、生产线物流管理、分拣运输、仓储系统的采购、保管和销售、运动中称量、打印运输标签等诸多环节。是物流信息信息化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支撑。
2、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指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射频识别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防水、防磁、耐高温、读取距离大、标签上数据可以加密、存储数据容量更大、存储信息更改自如等特点,使物流行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射频识别技术可以用于仓储、配送及货物的跟踪、管理和监控等物流环节,特别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核心的集装箱自动识别,成为全球范围最大的货物跟踪管理应用。射频技术还可用于对客户的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产品代码进行识别,以减少人工输入,提高管理效率。
3、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造作和分析。
GIS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它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
4、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美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接收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
卫星定位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全球定位系用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货物状态,包括运输货物车辆所的的位置(某座城市的某条道路上)、货物名称、数量、重量等,从而,不仅大大提高了监控的"透明度",降低了货物的空载率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有利于顾客通过掌握更多的物流信息,以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5、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
篇7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s also the adaption of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basic theory of moder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ramework of integrat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信息;集成;效率
Key words: supply chain;logistics information;integration;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086-02
0 引言
为了满足工业4.0以及商贸流通体系变革的需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物流必然是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物流系统原来依靠储存、搬运、包装以及运输的物流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高度信息化、适应自动化的需求特点,尤其是在制造业不断升级,商贸、快递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 现代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集成的基本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供应商、制造商、仓储以及配送中心等之间的有机组合让整个供应链成本降到最低的管理方式。随着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传统的物流管理只是简单地被划分为某个职能部门管理,物流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主要是依赖于相邻的供应链上下游环节进行交流,从而造成信息共享不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 “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物流企业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
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①物流服务需求方。供应链存在的根本是客户的需求,只有积极构建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才能在物流市场中获得生存的空间。②物流服务供给方。供给方主要是为需求方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或者组织部门,主要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③物流节点。物流节点是产品在生产、中转以及储运的活动场所,该环节对优化整合物流网络具有重要的作用。④物流计划。物流计划也就是信息资源的处理,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来实现信息共享。
供应链管理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基础上,而信息集成则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因此在现代物流技术发展的驱动下,构建信息共享的供链物流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物流信息共享更多是依赖于上下游的信息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一旦某个环节的信息出现失真将会造成整条供应链需求信息的畸变,从而引起供应链效益的降低,因此需要积极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体系,一方面要增加物流信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供应链企业之间要建立合作信任机制,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实现上述要求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供应链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综合管控(见图1)。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的目标
随着现代物流体系的不断完善,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设计需要满足以下目标:
2.1 对供应链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体系包含多个环节,配送中心、采购中心、供应商以及物流中心等等,任何环节的信息都会影响到物流信息共享的质量。由于长期以来供应链中物流服务累积的海量业务数据信息由于存储在大量分散的管理系统中而不能直接应用于物流服务决策,导致信息孤岛现象越发严重,因此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模型和集成平台,整合供应链内相关数据,包括产、供、销、价格、成本、库存、性能指标、需求预测等数据,搭建信息交换、共享、集成平台,集成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2.2 提高供应链物流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以物流服务为例,在现代物流服务中包括采购、运输、包装、搬运以及信息管理等,想要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将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念融入进去,就必然要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将整个信息系统延伸到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线性、非线性、遗传算法以及神经网络等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对整个物流信息进行优化配置。最初优化的是物流配送计划,从而将不合理的物流环节或者流程进行调整,以此降低供应链物流的成本支出,压缩订货周期,提高现金流动效率。以配送车辆路径规划为例,现代物流的运输成本在物流企业中占到很大的比例,而车辆路线的规划则是实现低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因此通过对运输车辆路径的网络配置,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2.3 实现对物流服务的绩效评估与风险管理 运用信息集成技术可以实现对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处理,强化对物流供应链全过程的监管覆盖,实现对各个环节的评价。以农产品物流为例,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同时在对物流供应链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监控时,能够及时消除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可以在风险发生前发出预警信息,实现物流服务的连续性,减低了风险损失。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设计信息集成平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背景下,客户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要求不再仅仅以运输产品为主,而是需要物流企业拓展深层次的增值服务,实现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例如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可以实现对产品销售的跟踪,从而为生产企业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同时通过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对商品仓储的监控,根据库存结构来调整生产,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集成系统框架设计
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使用三层体系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即B/S模式,三层体系分别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见图2)。
3.1 系统数源
系统进行分析处理的基本载体是数据源,同时数据源也是数据仓库的加载来源。图2所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集成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思想是元数据驱动,它的数据源包括物流服务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伙伴的业务数据、手工录入的数据、相关行业数据以及外部宏观数据,这些数据的存在形式多是文本文件或者关系型数据库,因此能够很容易对这些数据源进行清洗,数据格式和数据粒度也能够很容易得到满足。
3.2 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
由于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每个参与成员的决策需求不尽相同,应从不同粒度、不同维度对数据仓库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从而在数据仓库中得到不同业务领域内的数据集市,比如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风险管理、物流绩效评估、客户关系管理等,以这些较细粒度的数据集市为基础可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决策和方案制定提供格式标准一致的数据支持。
3.3 用户访问
当相关人员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决策时,可以基于Web页面进行相关操作向服务器端提交服务请求,这些请求可以是多维分析、数据挖掘、报表的统计等中的一种或几种,服务器接到请求后进行处理并生成相应的Web页面返回给用户,服务器中的相关模型和算法担负着对用户请求参数进行处理,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访问底层的数据仓库。
从我国物流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要想使物流信息系统真正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强有力工具,应该采取以下策略来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一是要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过程重新设计。二是要注重集成化信息系统开发方法论的应用。三是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例如江苏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就是基于满足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需求,融合了物流信息交易、车货匹配、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金融和公共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还可通过跟踪交易结果、用户投诉等动态信息,为每个用户甚至每部货车建立诚信报告。
总之,本文探讨研究了供应链运作环境下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问题,结合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服务集成商的业务需求等构建了系统的框架结构,旨在帮助物流服务集成商提高对物流服务供应链海量业务数据的利用水平,以辅助相关经营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王长明,范志.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信息系统架构[J].信息技术,2012(05).
篇8
信息技术信息系统车辆配送
一、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石。
二、当今物流管理系统的不足
因为作者在日常工作和对配送业务运行的调查分析中,与配送各环节各部门管理人员及现场实际操作人员有较多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日常交流和实际操作,总结出了在装载与配送环节的主要问题。
1、在实际装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当某些用户的货品出货要求较为紧急时,则不按照装配优化的原则、装上就送、一味地赶时间、造成跑一次车只送了几件货物的情况、空驶情况非常严重,造成极大浪费。
(2)下单(运输单)、装载等均采用手工操作,加之搬运人员素质不高,使错误和遗漏时有发生。对同一客户送货的批次较多、种类较多时,大量手工填写的送货条彼此混杂在一起,常常会出现漏送错送商品的情况,不得不专程再跑一趟,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还常常延迟对客户的送货时间,受到客户的投诉。
(3)配载单等各类单据全部是手工填写或者手工标记,不规范、不准确、容易被涂改,一旦发生遗失或偷盗行为,在查证上有诸多困难。
2、在车辆配送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配送计划完全按照调度人员的经验判断.对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不熟悉业务和新到岗人员无法较好地完成任务,使得配送的经济性大为降低,运输与车辆的冗余非常严重。
(2)对一些较大批量的和较复杂的配送活动,仅靠一两个调度员的个人协调已经无法完成在整体上进行配送优化工作,必须根据有效的人机交互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来实现对整个配送和装载的调度组织工作。
(3)完全依靠人员经验判断使得配送业务的处理速度较慢(在配送数量较大时尤为明显),而且通常一位调度员只熟悉某一区域的配送情况,很难做到全局统一管理。
通过以上的工作,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需要,找到了日常运作中的问题所在,完成了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
三、物流系统中心主要模块的功能分析设计
1、仓储管理的核心
其中仓储管理的核心是对各种仓库的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和盘点;仓储管理还可通过对库存资料和货品资料的综合分析。实现货物库存点的优化分布。这里对所有货物进行条形码管理,从而使系统实时控制货物的状态,以及仓库的库存。当然这对货物的在途跟踪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主要模块包括:管理模块有库位自动筛选管理、仓库基本信息管理、再加工信息管理、盘点管理、入库作业管理、出库作业管理、交接作业管理。
2、配送管理系统
其目的是提高配送速度,降低配送成本。本系统的配送管理包括配载优化管理、固定配送管理、应急配送管理、一般配送管理。
3、运输管理模块功能分析
运输管理子系统:其目的降低运输成本。主要的功能模块有司机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现场管理、动态监控管理、线路优化管理等功能模块。
司机管理:对于和公司有业务往来的驾驶员建立信息档案,严格管理,杜绝因人的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包括如下内容: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征号、个人登记扫描文件(驾驶证、行车证、运营证)、联系电话,诚信积分(根据司机与公司的业务数量和质量评比,同等条件下对于积分高者优先提供运货业务机会)。
车辆管理:包括内部车辆管理和外部车辆管理。
动态监控管理:解决运输过程中的中转、短距离配送和异地库间共用同辆车运输问题实现对运输途中的车辆进行动念监控、调度、查询,降低运输管理成本。
线路管理:包括路线的静态管理和动态选择。
四、系统设计与构建
1、系统的开发模型
B/S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是对C/S模式的一种变化和改进。B/S结构利用大量成熟的Web浏览器技术,并结合了中间件的技术,使用浏览器实现了需要复杂软件设计才可以实现的客户端功能,节约了开发成本,同时解决了C/S模式客户端需要维护的缺点,是一种全新的软件构造技术。所以本系统采用B/S结构。
2、开发工具的选择需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能够将要解决的问题简化,并以某种理念快速实现之。
(2)不隐藏任何用户想知道的细节,可以忽略用户所不想知道的细节。
(3)主动去适应不同层次的程序员。
综上,基于B/S模式下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的选择,我采用.NET开发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
篇9
(1)物流物流,简单来说就是是指物品在运送的过程,物品的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包装、装卸、运输等环节,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流转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整合加工就是物流需要做的。
(2)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指在物品流转的过程中对其一系列的环节进行处理的过程,物流管理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计划管理、信息管理、控制管理等等,通过这些管理,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物流的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和问题。
(3)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的是指能够提供或支持物流信息服务的网站,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物流过程中的效率,根据物流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平台,一是主体自身运营的信息平台,另一种是第三方运营的信息平台,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的目的是为物流的供需提供信息,而在这过程中一般不会涉及物流的集体操作服务。
(4)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因为处理不了太多的事情,于是通过合同的方式将原本属于自己负责范畴之内的事交给其他的物流服务企业去办,两者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从而保证物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松懈,若第三方物流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原企业有权力追究第三方物流的法律责任,这便是第三方物流。
(5)第四方物流由于物流信息量之大,光靠第三方物流无法做到最好的组织整合,此时便要由第四方物流来对第三方物流安排之外的工作进行整合,既要保证物流的速度,同时又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性质进行,两方之间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相反是通过合作的手段来获得此能力。
2Java语言
目前市场上可以选购的应用开发产品有数十种,而其中比较受企业欢迎的便包括SNN公司的java,一些程序开发工具往往注重语言的弹性和执行的效率,另一些则偏重于可视化程序的开发,而java语言在这些要求中应运而生,以一种简单的面向对象分布式的安全结构出现在众人的眼前,他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相比于C的风格来看,java作了进一步的改进,C中那些容易引发错误的缺点java进行了进一步的处理,比如指针和内存管理便被java摒弃了,与此同时,java还提供了大量的类库。
(2)语言设计面向对象Java可以说是完全面向对象的,这是java的一个重要也是特有的特点,此外,静态和动态风格的代码java也一并继承和重用。
(3)分布式结构Java支持http和ftp等子库,所以这就赋予了java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直接打开并访问网络上的对象,方式如同访问本地文件系统一般。
(4)健全Java对于检查程序在变异和运行是的错误非常重视,或者说致力于这一方面,java通过自己操纵内存的方式减少了内存出错的可能性。(5)安全Java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指针和释放内存等C功能被删除,这样就避免了非法的内存操作这一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当java用来创建浏览器时其自身的语言功能和浏览器所提供的功能相结合会更安全。
(6)结构中立Java的编译程序与其他应用程序不同,通过采用结构中立的文件格式,使java的应用更加方便。举个例子,只要具备java运行系统,就可以执行这种代码,同时,java源程序还通过被编译成一种高层次与机器无关的格式语言的方式在虚拟机器上运行。
(7)可移植性Java的可移植性是java能够屹立与这一产业不倒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程序设计师们的精神指标。
(8)性能强大Java可以将机器代码直接翻译成指令,包括在运行的时候,,SUN可以用直接解释器调用300000个过程翻译,这一过程时间仅需要一秒,这与CC的性能没什么两样。
(9)动态特征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的发展是java的动态特性,程序可以动态的装入运行过程中,如此一来极大的方便了使用者,这一特性是C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无法达到的。
3java的物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现的可行性
(1)现如今,我国的物流企业规模空前扩大,服务水平也伴随着提升,物流发
展的条件和环境可谓是越来越好,但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我国的物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行业的供应链中信息传达的不及时、环节过多等问题都亟待解决,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物流成本较高。(2)从需求层面上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物流业的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撑,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物流业对于现代的管理信息需求越来越大,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第三方物流信息、第四方物流信息也应该不断完善。
(3)java的物流信息系统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自从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以来,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物流产业中的一大热门话题,建设和运行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企业也应运而生,java以物流信息网络为依据,包括物流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模块,能够做到有效的衔接。
(4)对于物流信息管理方面来讲,信息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为实现这一目标,业务系统采用B/S结构,这样一来信息的安全性便得到了保障,B/S结构能有效的保护服务器的数据库,尤其是在java这一程序出现后,B/S结构显得更方便、快捷了。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现代物流 物流信息系统 系统功能 系统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跨国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对产品、原材料的需求量剧增。另一方面,虚拟企业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茁壮成长,而虚拟企业需要实体物流的配合才能成功进行商品交易。这一切都需要更强大的物流系统支撑,物流企业是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兴产业的一颗星星。但是,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一般都存在一些问题,使得物流管理效率不高,严重影响客户满意度。为了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国内外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适合自身业务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保证标准化的物流服务的同时使成本最低。其实,业内早已普遍认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理念,只是早期企业受制于信息技术水平。因此,对于企业物流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现代物流理念的产生
传统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核心是物的流通,强调货物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管理和控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得扩张,市场分工更加精细,现代企业物流变得异常复杂。面对复杂的物流关系,企业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这萌生了现代物流 (Logistics)概念,现代物流就是指为了符合顾客的必要条件而同时发生的从生产到销售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以低成本与高效率为目标而进行的计划和控制行为。与传统物流不同,现代物流融合了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信息系统标准化的流程与高效的事务处理促进企业间物流信息的交流,突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限。同时,引入供应链、第三方物流等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层次。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必要性
信息在管理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信息对于管理之重要在于“管理就是决策”。管理工作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决策有效性如何,决策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质量。面对大量的数据,信息系统可以将其整理、组织起来,经过操作处理,转换为数据,进一步作相关分析,可以成为对决策层有用的信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子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该子系统的作用在于抽取业务流程中有效的信息,辅助物流管理者做出有效的决策。
三、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指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中信息进行记录、存储、收集与传递的信息系统。日本学者阿保荣司认为,物流系统可以视为是一种战略性的思想,是企业谋取长远利润的管理手段,而不局限于眼前利益。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ogistic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LMIS)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而产生的。业务和信息总是联系在一起的,LMIS来源与物流业务流程,收集流程中的大量信息,抽取其中的规则,反作用于业务,使业务更加精炼,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也可以从以下四个阶段考察LMIS的演进过程。
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处于简单的操作阶段,此时物流企业信息的收集和传递主要靠手工操作,没有计算机支持工作。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中期,企业物流信息化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主要是因为企业核心物流理念还没有形成。但是,信息系统已经被应用在大量数据的简单操作中,业务的基本处理中。企业内部各自出现了具备局部功能的部门系统,如财务系统、工资系统等,部门之间的信息还没有互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物流系统的一体化管理得到了高度重视,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等软件都已经引入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和整体性的企业信息系统开始形成,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趋于成熟,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成本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减,效率得到空前提高。但是,企业与外部的联系还比较欠缺,整个企业链竞争能力较弱,无法适应动态的市场需求。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全面质量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 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提出,企业物流管理理念得到了丰富,同时,Internet/Intranet等互联网技术、数据仓库与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LMIS进入了真正的所谓信息系统层面。
四、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一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用户、仓库、运输、查询等功能模块,当然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个性模块,但是一般都具有以上几个功能模块,下面从这些功能模块进行展开。
1.用户管理功能:
信息系统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展开服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主要由三大块组成:托运方、收货方和中间承运方。其中托运方可以是生产商、供应商或企业自身,是产品的来源。收货方是销售商,负责将产品投入市场,销往终端顾客。中间承运方包括物流公司下的下属机构,或者其他一些运输机构,是物流过程的主要承担者。从信息系统权限的角度可以将用户分为企业用户、一般用户以及系统管理员,分配不同的权限给不同级别的用户,从而在物流信息的共享环境下保证其安全性、一致性,为物流信息的管理提供便利。
2.仓库管理功能:
仓库管理或仓储管理模块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一般生产型企业都具备必要的仓库,而仓库管理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工作。想要精确得把握在库数量、入库量与出库量必须借助信息系统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物理管理信息系统的仓库管理功能能够实现订单信息的预测,缓解库存管理的压力,充分利用库存空间,有效地降低存货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仓库管理功能模块对运作全过程的跟踪进行定位,使得货物的在库管理更加有序、安全、高效。
3.运输管理功能:
运输费用占据了物流成本中较大的比重,不可忽视优化运输流程所能带来的好处。从运输流程看,运输管理模块具有处理接单、发货、签收以及此间发生的一些单据的电子化管理。实施物流信息化之后,货物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得到保证。同时,配车方面,系统已导入车辆状态信息,可以随时定位车辆闲置或到达情况,准确的实施车辆调度与配载情况。在运输问题中还会涉及到一个最佳线路选择的问题,将此功能加入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极大地减低运输成本,是物流运作追求高效的一个有利途径。
4.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是信息系统必备的一个功能模块,用户界面是用户与企业信息系统的接口,强大的查询功能是物流信息共享的必备条件。物流信息系统使得货物实时状态可视化,用户可以随时查询信息,反馈信息,并根据自身条件调整销售计划,承运商也可以根据客户的反馈改变运输工具,调整运输路径,可以有效的控制物流过程。
五、新技术背景下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腾飞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基础,新技术的实行使得物流系统更加完善。如B/S结构的流行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压力,将客户端的复杂数据操作转移到专业服务器中进行处理,将简单明了的结果以友好的界面形式返回给客户,提高操作效率。
另一方面,企业海量数据的动态查询得益于WEB数据库技术的诞生为。数据库技术在大量的数据组织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WEB技术是一种较好的信息途径,这两种技术的相互融合便产生了WEB数据库技术。远程客户端可以通过WEB数据库方便的查询到自己的货物信息,并做相应的信息反馈。企业自身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反馈实施相应的物流运作控制,保持用户的满意度。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物流运作实现与控制提供了保障,现代物流业务流程的深入发展优化也拓展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促进了新技术的研发与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准确性,缩减了物流成本。但是,信息系统仅提供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在管理层次上,还需要物流管理方面先进理论的指导。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总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现代企业物流模式,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的变革与发展,为现代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莉 李金伴: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J].现代经济,2008,7(6):59-62
[2]高贵兵 刘炜琪 胡新宇: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J].中国水运,2007,7(8):197-198
[3]梁巨平:基B/S结构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分析[J].软件导刊,2006,(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