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篇1

关键词:警察心理素质;自我调节机制;操作性训练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1)06-0038-05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chanism of Self-regul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Police Mental Quality

HUANG Wu-ping

( Department of Investigation,Fujian Police College,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self-regulation is also called self-regulation,whic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eriod of improving police mental quality.If a policeman can use the mechanism of self-regulation freely,he will adjust himself wel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his mental quality.Police can improve their entire mental quality and ability of self-regulation by conscious acclimatization training.

Key words:police mental quality;the mechanism of self-regulation;acclimatization training

警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业务素质,无论是负责刑事侦查工作的侦查人员,还是处理日常安全工作的巡警、交警、治安警或机关与户籍勤务警,他们的心理素质对其工作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之下,侦审合一及交巡警合一的体制对警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为严格的要求,提高警察自身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了新形势下的迫切需要。[1]由于心理素质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其生存环境所具有的适应和革新能力,是一种以个体内在的主导为主的能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制,要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就必须首先从提高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着手。自我调节又称自动调节,它是一种个体内在的处理机制,这种处理机制之下的个体会随时间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引导自己的目标定向。人的自我调节机制功能主要表现在当个人规律性的活动或目标行为受到阻碍和影响的时候,就会启动起来进行调节。在这个机制的运行过程中有5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它们互相影响又不断重复,对个人的整体心理起到了持续有效的调整和维护作用。

一、自我调节机制的基本模式

自我调节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调节是一种整体性的且是持续的动力过程,是一种多因素循环着的监控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理论对人心理调节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主张在人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用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来对整个过程进行调控,个人所起到的作用就如一个行动总指挥者,必须保持自始至终的监控和不断地进行信息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自然避免了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和不良情绪的干扰。

自我调节机制运行的基本模式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理解和认识。例如,某一人有一个总体的目标是希望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运用到自我调节机制时他就会首先把总的目标分解为一些亚目标,然后再将所有目标的结构成分进行比较。在通过比较后这个人可以初步明确该如何去调节,又该如何使得目前调节的对象和自己的愿望一致。这时收集到的信息就会被提供给一个服务器,它被称作比较器。这个比较器会对信息进行细致的比较,将传送过来的驱动信息和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一一对比和参照,并做出反应。一旦发现信息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那么其中存在差异的信息都会被输送到系统中的控制器。控制器具有控制的功能,负责根据所得到信息对一系列的行为作出选择,被选定的信息随后将会被输送到负责行动的服务器,也叫行动器。行动器主要的功能是负责具体的行为反应,在它作用下的具体行为影响到了周围的环境。在以上一系列过程中,每个环节运行都需要唤醒器的参与,而每个服务器的启动都要耗费一定的能量,因此这个系统的运行还需要在能量上得到保证,而提供这种能量的源泉则来自于一个系统,它具有唤醒的功能。

在这个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中,个体需要动用到整个系统的各个服务器,只有每个环节都保证灵活畅通运行才能够实现个人整体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个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正是以这样一种模式运行来对个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的。

二、自我调节机制对提升警察心理素质的作用

心理素质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其生存环境所具有的适应和革新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强,就能够自如运用自己本身具有的活动格式去进行同化和顺应,同化其生存环境中所遇到的各式各样的新事物,并且顺应其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形势。在不断地进行了这种自我调节中,个人整体的心理素质就会增强,反之则减弱。警察作为一个高压人群,如果能很好地认识和运用自我调节的原理,面对各种事物都能轻松灵活地进行同化和顺应,就能够更好地在复杂的工作与生活中适应与革新,不至于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困扰和影响。

据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以来公安民警因身心劳累过度猝死在工作岗位的人数已达到1029人,占同期牺牲民警总数的47,许多民警长期承受着心理问题的困扰。有些民警在工作与生活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实际困难,不断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例如,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生活与工作方面身心负担过重;孩子上学与教育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情绪波动太大;派出所警力不足,辖区流动人口过多工作压力大,等等。复杂的环境、现实的困难与高压高应激的工作生活使许多警察长期处在高应激高压力的状态之下,有的甚至因此而染上了严重的胃溃疡、神经衰弱、心脏病等身心疾病,身心的健康遭受着严重的影响。

改善警察的生活状况首先要关注警察的身心健康,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提高警察的心理素质应该先从提高其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开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警察才能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更好、更自如地顺应环境,才能迅速提高自身的战斗力。

三、自我调节机制对提升警察心理素质的具体应用

心理学家认为个人对内部环境的调整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他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心理素质。因此,一个警察想要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应从提高自身对内部环境的调整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入手。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自我调节的过程几乎还是自发进行的,但是研究已经表明,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高的。因此,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引导警察在认知上有意识地进行调节,实行多方面的操作性训练来达到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化和提高。

(一) 警察自我调节心理训练的方案设计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和新的工作体制下,警察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和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很高的心理素质与极强的适应与革新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自我调节训练会帮助警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达到内心的健康与平衡。结合自我调节的基本理论及其运行的基本模式,笔者设计了一个具体的方案旨在对警察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行训练,从而达到提升整体心理素质的目的。

先进行一次预测,以确定调节目标心理的初步状况。可选用症状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LES)、应对方式问卷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等进行,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训练之后,还需要再进行重测,以便比较和了解所作心理训练的效果。

例如,首先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福州、泉州、厦门三市的民警进行一次测试,然后对这些地区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

通过将不同警种的测试结果进行SCHEFFE比较,发现了躯体化、焦虑、恐惧与精神病性因子在不同警种上存在显著差异(如表1所示)。[2]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差异设定方案,对在心理保健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不同警种的警察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训练。

(二)分步骤进行心理自我调节训练

1.设定自我调节的目标(任务)。初步设定一个目标任务,确定这个目标任务的内容(例如,特殊性、难度、复杂性和冲突等)和目标的强度(例如,对自己和他人可能的影响、自己的期望值等)。注意要明确目标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对自身的挑战性,保证它的近期性和可行性,落实其实行的力量和个体具体的参与程度。那些更为具体的而有难度的目标会比那些含糊不清且较为容易的目标更能产生高质量的操作,而近期的目标也比长期目标更能够引发行动上的坚持和成功的结果。

在训练过程的开始阶段,个体要首先对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进行明确而具体的分析,然后定出近期目标,及时调整自己具体行动的方向去促进和激励自己实现目标,这个过程中始终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心理自我调节。通过这样有意识的目标设定,可以使个体一开始就对任务过程具备了主动和可调控的心理趋势。

例如,一位治安警对自己的婚姻生活状况长期感到不满,希望能够改变现状,那么他在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而具体地定出一项近期能够改变的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并着手开始实施。这一事情可能是他为自己设定的初步的目标任务,它可能是少抽些烟,不跟妻子争吵,或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等等,最重要的是,这个目标任务必须十分的具体、明确,且非常可行。初步目标任务的设定十分重要,因为正是这种近期目标的实现,才能为以后实现长期目标提供行动上的动力,所以初步目标必须是近期的,具挑战性的和可行的。一旦初步目标实现后,就需要设定更近一步乃至最终的目标,在每一个目标设定之时都要考虑他们的强度和可行性,以保证调节行动的连续进行。例如,从改善亲子关系到增强夫妻感情,再到改善家庭氛围及统一家庭观念等,每个目标任务都应该是具体可行和一致的。

2.经常进行自我监督。进行自我监督是指对自身内部状态和行动结果的检查,即对信息的输入和分配的监督。这个阶段需要精细的观察和有意识的知觉到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状况。精细的自我观察和有意识的自我知觉的对象不仅针对于自我反应上的失败、突然间出现的环境与事态变化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等明显变化,还针对于情绪情感反应、个人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念和自我注意倾向等潜在方面的变化,此外,还有对自我的评价、归因等后监督机制的效果等等。

加强警察的自我监督与观察的能力训练可以从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目标确定的观察开始进行,进而发展到观察环境及自我引导机制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以及观察目标前进的速率和目标追求中自身内部的变化等。例如,一个警察可以在日常处事过程中有意识养成对所做的事进行书面规划并做定期的自我观察和情况进展记录的习惯,并不断地把书面的记录整理成册归入卷宗。书面的记录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监督和观察方式,此外还有倾诉、自我对话及反思。在记录、倾诉、自我对话和反思的过程中,个体会将自己所作所为及目标的完成过程进行再现和评价,期间可能被忽略的潜意识层面的判断标准就会介入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原有的世界观可能会因此受到冲击,整合或者提升。因此,每次自我监督和观察实际上都是心理素质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监督与观察是一种潜在的意识活动,它需要有内在的动力并通过持续定期的学习和训练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3.不断地激活目标。警察需要通过训练提高自我集中的注意力,在自我集中的注意力下可以激起相关的各方面比较,这可以给个体提供努力的动力,还可以不断减少个人行动和既定标准的差异。

在自我集中的注意力下,警察要有意识地不断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目标或标准,可以通过恰当的环境条件、内部的动机、特定时间内的不同目标内容的交流来进行不断的激活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关注自我,在个人的注意进行波动的时候,有些刺激(如围观者、摆设和生理唤醒等)能够引起注意,指向个人自我,这时个体往往倾向于会利用行为的标准来对他当前的状态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常常会给个体不断的动力。例如,一个窗口的户籍警在较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可能对不断重复的工作任务和拥挤的人群产生厌倦情绪,这就意味着他此时的注意力开始主要放在外界的一些负面现象上了,如果持续下去很有可能导致情绪上的问题产生,而此时的户籍警若能进行自我调节,将注意力有意识转移到指向个人的自我行动上,则不会再去注意外界的负面信息而会转向关注个人行动和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调整,这样既避免了个人情绪的干扰与波动又获得了个体努力的动力。

4.进行自我激励。促进警察自我差异的发现,提高其自我评估判断与自我总结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警察的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自我调节的中心环节,它是指对激活的目标与感知的当前操作状况的比较和评估,如果达到目标的时候,个体就会对自己进行奖励;如果未达到目标,个体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一个人的自我评估和自我差异的发现并不是一种灵活的自动化的过程,它的目标的产生和所遵循规则的路径是不断变化的,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警察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激励, 例如,警察可以定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小结和反思,从中试图找出已经获得的进步和得到的收获并及时给自己以激励。

进行自我激励的时候要注意激励的时间不能间隔太久,每一次激励的时间间隔应当以不至于产生厌倦和消极的情绪为限。激励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放松一下,做些想做的事等。比如一个交警对自己设定的初步目标是指挥好每次高峰时期十字路口的交通,在顺利指挥完一次交通后,就可以对自己进行一次激励了。他可以趁空闲时小声哼一段自己喜爱的歌,或者与他人闲聊上几句话,或者打打电话,还可以伸展一下身体。不一定要物质的激励,一些简单可行不起眼的方式同样可以起到很大的鼓励效果,适当的自我激励可以使个体在目标实现的漫长过程中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心。

5.行动的修正与调节。警察要学会在目标引导的活动中,不断减少意图和执行之间的差距,这需要有动力和各种不同的减少机制。个体行动在修正与调节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机制有:个体注意资源的分配机制、个体努力程度的变化机制、计划和解决问题的机制、个体言语的自我暗示机制、个体的认识装置或期望机制、刺激的控制与选择机制、心理控制与思想抑制机制等。

例如,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警察发现了自己行动上与目标间的偏差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具体的措施包括:分析根源所在、针对情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与调节、增加注意力的分配、防止重复偏差、提高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等。这时候可能还要重新启动自我监督的机制,先从自己的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原因,再从外界环境方面考虑。无论是哪一方面的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行动的修正与调节上来。倘若一个治安警发现自己在工作上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与自己先前所定目标存在差距,那么在对自己和外界环境进行了分析之后就该进行自我行动上的修正了,他不仅需要调整自己注意力的分配,还要提高认识,进行自我的积极暗示和更进一步的激励等。

6.提高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的判断是人类动机的重要机制。[3]即使是很在行的活动或行为操作,缺少了个人效能的信念也不能完成。[4]由于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能力,是自我激励的唯一动力,警察需要不断地利用成功的操作结果来提高自己的效能估计水平。

警察要保证自己所设定的目标都能顺利完成,那么开始所设定的目标不要太难以实现,因为前期的成功操作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从而对后来的目标完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警察还可以养成把一个较难实现的大目标分成若干较易实现的小目标的习惯,以保证有较高的成功体验,从而使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这一机制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主要体现在目标的设定上,例如,一个刑警在讯问一个犯罪嫌疑人之前,不应该急于求成盲目地确定要达到的目标,而要先进行调查分析和摸底,依据客观情况设定简单可行的目标,如先试探了解犯罪嫌疑人,取得其信任并打消顾虑等,再进行逐步讯问。这样由易到难逐步进行的目标设定方式可以保证个体一直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对警察的心理自我调节训练的研究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需要进行更多更为深入的实验比较研究。有关练习软件、测试题项与场景设施等也有待开发,以支持警察心理的自我调节训练更好地进行。由于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长期的且需要不断关注的工作,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出更加切实可行和方便操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昆.预审学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40-48.

[2]郑荔.福泉厦三市民警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5).

[3]施建农,蒋长好.学习的指导[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20-30.

[4]张敏,雷开春.中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J].心理科学,2003(4).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 情感环境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相当强,师生共同活动,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对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体育课是一个极好的时机。如果有一个好的情感环境,将使素质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创建一种良好的情感环境笔者认为主要从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的表率作用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乃至教师的着装,无一不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节体育课,要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课的关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炽热的情感和无私的奉献。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架起情感的桥梁。有威信的老师是通过长期的表率作用而形成的。

二、尊重和爱护学生

大学生已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显得冷淡,学生压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教学结构要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以及掌握动作技能有利;课的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队列站队的背风、背阳光直射,课的节奏和气氛的掌握和控制。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三、创设好的情感环境

课堂中应尽力创设好的情绪、情感环境。要充分利用准备活动,课内单元小结等,进行一些体育游戏和简化规则的教学比赛,小竞赛等,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和完善自我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他们正常的表现欲。实践证明,情感环境的创设和快乐体育的实施与素质教育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四、对弱势群体的积极态度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做到不偏爱、不歧视、不袒护、不冷落。特别是对一些体育素质较弱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要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要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育体、育心、育人。体育教学中在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同时就是培养个人素质,情感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体育课教学的两大任务它们相互相存缺一不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以墨化的提高个人素质。

转贴于 1.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1)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教学中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水平高的帮助水平低的同学,以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教育学生做事公正,文明礼貌,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通过体育教学师生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可形成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体育煅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也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2.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和创造力。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不断变幻体育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3.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为此我在体育教学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既让学生能得到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又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情感 声音 表现 声情并茂 注情入心 抒情于声

一、声音情感的关系及重要性

声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真挚的情感是艺术表演灵魂法则和最高技巧。“情感”,广义上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上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与声音联系密切,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歌唱艺术的原则是“声情并茂”,“声”是“情”的物质载体,是歌唱艺术的先决条件;“情”是音乐的表达内容,依托声音来表达,是歌唱艺术的必要条件。现在很多演唱中往往出现“重声轻情”或“单声略情”的情况。很多人在追求声音的规格及声乐技巧的同时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其实,在歌唱中情感和声音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对优秀的歌唱家而言,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的必要原则要求。《乐府传声》说:“不善歌唱,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试想,如果歌唱者的情感表现不足,其演唱就如同,失去了美感,听众便感受不到声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我们应该认识到声乐演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只有注情入心,深刻理解作品情感内涵,把握情感来源,置身于声与情之中,情由声出,抒情入声,才能达到声情并茂和谐统一,使聆听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声乐演唱中注情入心,抒情于声的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声乐演唱通过声音表演来表现音乐内容情感,展现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素质必然成为其表达情感的基础。良好心理状态下,歌唱者才能将声乐技巧运用自如,将歌曲情感内容表现的恰到好处。人们常讲的“平常心”就是心理素质过硬与否的体现。演唱者不仅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逐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还要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更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因为心理和生理的状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如此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演唱,表达情感。

(二)全面的艺术修养

没有音乐修养的演唱是苍白的,毫无感染力,也是没有艺术灵魂的。全面的艺术修养对于声乐演唱者而言,能使演唱中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到位,演唱效果更加完美。艺术修养的积淀是个长期的过程,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如在文学方面,戏剧方面,音乐方面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演唱者平时多多积累,可选择性的阅读文学小说、散文、诗集著作,研究和观摩艺术表演活动等,启发自我,体验总结,以便从中提炼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得到启发,在艺术广度和深度上全面发展,推动声乐演唱的提高和进步。

(三)丰富的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积淀必定没有情感的积累。俗话说得好:菜做得好不好吃,食客不知道,厨子不能不知,从事音乐工作更是如此。观众可能不能感受到你的情感,但演唱者自身要深刻理解歌曲的情感内容,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并升华情感。因此,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必要的,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不断积累情感经验,才能在声乐演唱情感表达中在自我心中产生联想和共鸣,进而表现出真实的情感,感动每一个听众。

(四)丰富的舞台经验

声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是必须同观众见面的艺术。舞台演出经验对情感表达的实现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和作用。再好的歌唱家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得过于平淡也不会被世人所推崇,其艺术价值也大打折扣。舞台经验是靠平时的参与、观摩、学习、总结和积累而得来的。优秀的声乐演唱者,都格外注意舞台经验的积累,增加自己的舞台感,培养驾驭舞台的能力。所以在其演唱举手投足间,音乐便能深入人心。

(五)协调的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声乐艺术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演唱的关键部分,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生动、形象、简洁的肢体语言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歌曲内涵,抒感。平时有意练习美化自己的形体动作,提高肢体语言的准确性,增加表现力。也可以加之自己的理解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更具情境的肢体风格,做到“声”、“情”、“舞”的和谐统一。

三、如何在声乐演唱中注情入心

声乐艺术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性的,长期性的。声音的情感塑造是演唱成功的首要条件,而情感表达是建立在声音这个首要条件的基础上的。认识到了声音与情感的关系和重要性,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将二者结合,做到注情入心,抒情于声。

首先,我们要做到注情入心。所谓心中有情,才能抒情,要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容,从多个方面做好案头工作,真正把歌曲作品吃透理解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解时代背景内容

音乐不是独立而存在的,每一首作品的创作构思一定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不同时代的作品在感情的处理上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对作品和作者的时代背景了解掌握。其次,作者对其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的感受反映了其作品的情感主旨,因此也要分析理解。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查阅文本及音像资料等途径,准确了解作者及作品的背景故事内容,才能深刻理解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将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把握到位。

(二)吃透歌词内容

一首声乐作品要表达何种情感,在它的歌词内容上都会有所体现。歌词是体现情感的重要要素,演唱者只有准确把握好音乐和歌词内容所蕴涵的情感,才能在演唱时把情感表达地入滋入味。歌词内容体现出的情感主要来自歌词的情节和意境。我们要了解歌词描述的内容,抓住主要情节,把握歌词描述的意境,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将其理解入心,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吃透歌曲所蕴涵的情感,注情入心。

(三)分析音乐风格

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就是对艺术特色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时,要从旋律的高低走向,节奏和速度变化,曲式体彩结构,伴奏织体的丰减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明白用什么样的声音音色来表现符合此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意向。许多歌曲中,歌唱者的音色变化和对比能为表达歌曲情感做铺垫作用。

(四)把握民族性与时代性

声乐作品中的情感都被赋予了时代性和民族性。音乐作品一般都来源于民族民间音乐,因此每一首作品的情感内容都具有民族性。情感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将声乐作品所赋予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准确把握,由其中提炼出创作者的情感,吸收入心,理解入心,在演唱中唱出群众的心声,让艺术情感的价值得到深度体现。

(五)总结感情基调

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特定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整首声乐作品综合情感的体现,是情感走向的总趋势,更是情感主题的高度概括。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只停留在歌词、音乐风格等表面内容是不能深刻地理解体验的。只有由浅入深,从局部分析到整体概括,才能有真正的情感体验,心领神会进而有感入心。

以上几方面的论述能有效帮助我们体会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做到注情入心。

四、如何在声乐演唱中抒情于声

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对歌曲要表现的感情有了整体确切的认识和感悟。那么就应该在实际演唱中将声音和情感完美地结合,做到抒情于声,声情并茂。

(一)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

伊丽莎白・卡兰德曾说过:“只有抛掉一切个人的因素才能客观,而客观才能像原来作曲家的心灵流露出来的那样清晰地把作品完全传递给观众。”所谓全身心的演唱,就是要排除杂念和干扰,消除一切紧张和不利因素去充满激情而又放松自如的演唱,集中注意力在演唱上,才能把心中的情感投入到歌声当中,做到抒情入声。

(二)提高个人想象力

音乐艺术的表现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想象则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歌者对声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意境领会,情感共鸣和感情表达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演唱者想象越丰富,其对声乐作品内涵感情的体验就越清晰,如此演唱才能情真意切,听众从歌者的声音中感受到的情感意境也就越鲜明。因此,只有置身于歌曲描绘的意境中,发挥想象力,准确体验作品的情意,才能通过声音呈现出内心的情感。

(三)真情的投入

篇4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

[作者简介]汪绪首,广西农垦龙州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工会主席,广西龙州5324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91-0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这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势必扭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给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企业职工心理带来一定失衡,这就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

(一)企业职工功利化的价值观需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加之社会不良思潮的渗透侵蚀,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诱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不健全等,使职工的道德观念受到扭曲,出现“功利化”倾向,重金钱实惠、个人利益、奢侈享受;轻道德品质等。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面前,只看到局部、渺小的个人小利,不顾他人、集体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为了钱,不惜采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甚至不惜抛弃一切良知、信义和廉耻。价值观扭曲所带来的心理失衡,使人心理上很难找到一个可靠的牢固支撑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研究人们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开展心理疏导,扭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进一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企业“相对弱势群体”的出现。需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当前企业允许许多要素参与分配,收入较低的职工、下岗职工成为“相对弱势群体”,他们心里不平衡,埋怨情绪多,个别职工甚至对改革有抵触情绪。特别是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使职工无法接受这样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少数权势者凭借特权成为暴发户,另一方面却是大量普通劳动者被迫下岗失业,陷于贫困之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社会财富不是全部集中到勤劳致富、守法经营者手中,而少数特权持有者、攀附权势者、者却成了财富的拥有者,那些靠钻国家政策和体制漏洞而暴得大利,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造就”的富人,带给公众的是极大不公平感,甚至是愤慨,对职工的情绪是一种严重的挫伤。此外,辞职、转岗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待加强。如果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或工作方法过于简单,职工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不能得到疏导,势必影响企业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企业“相对弱势群体”的出现,需要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展必要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广泛运用,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调整

由于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两面作用:一是互联网信息传递快,信息量大,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同时夹杂着一些错误事项和不良文化,容易对人们思想造成混乱,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功效。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探讨如何及时充分地运用网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拓宽渠道,提高时效性,增强影响力,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包括心理疏导,消除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影响,成为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心理学研究证明,文化冲突和社会冲突等都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当人们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变化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而又无法依靠自我调节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时,便会出现心理危机。在日常生活中,职工如果心理产生失衡而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特别是心理疏导,似乎也很难找到平和与宁静的感觉,相反,浮躁、紧张、焦虑、不安、愤愤不平、恶意地看待别人等不理性心理存在于企业当中。这些不理性的心理行为的存在,必然加剧企业和社会的不和谐,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疏导,任其蔓延,不仅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且给企业和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危害,阻碍企业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心理疏导有助于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一)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了解职工思想动态

正确认识和了解职工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中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思想问题逐渐增多,这客观上要求企业领导在对思想工作对象的认识上,既要从思想层面和政治层面分析,又要注重从心理、生理层面上去分析。目前,企业职工求助的内容除了家庭、社会生活外,必然涉及大量工作内容,其中有一些直接与企业、车间的管理工作有关。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事实证明,职工存在的诸多思想问题中,有的属于政治问题,有的属于思想问题,但更多的属于心理问题。如果单纯从思想和政治上去处理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在处理职工存在的问题时,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甚至是政治上的问题,而是要从思想与心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从心理科学的新视角上,综合地、立体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切准职工的脉搏,才能准确地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心理疏导是促进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疏导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个体和团体咨询、行为训练、举办讲座、集体调适等方式,帮助人们避免或消除不利于心身健康的心理因素,来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个体发展和潜能开发。事实上,心理反映是职工思想的第一信号,也是检验企业领导各项工作的第一道关口。职工的心理平衡与否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客观影响,又受自身心理文化素质的制约,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彰显着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自身个性的相对性。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职工的心理承受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在人际关系、婚姻恋爱等方面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使部分职工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绝大多数职工担负着工作、家庭两副重担,心理压力巨大,职称、升迁、工作环境、家庭、人际关系等各种矛盾错综交织,出现困惑、苦恼、焦虑、失意等不良情绪不可避免,极易造成心理不适,甚至心理失衡,从而使个别人产生心理问题。对这些个别人的思想转化仅靠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传统的思想工作,已很难奏效,必须辅之以有效的心理

疏导手段,才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心理疏导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多以居高临下、强行灌输的姿态出现,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加上许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非政治问题,用思想政治工作去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有时无济于事或适得其反。相反,心理疏导本着助人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坚持保持中立不做伦理评判等原则,更容易被职工接受。引入心理疏导的办法,就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开辟一个新渠道。一方面在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普及心理科学知识,遇到问题时不仅有思想防线,还可以运用自我心理调适的办法,增加一道心理防线,这样就可以减少事故案件的发生。管理者掌握了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地克服工作方法的简单、生硬,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另一方面,心理疏导要求必须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不搞生硬的我教你通;在疏导过程中要先听后说,允许教育对象宣泄不良情绪;心理疏导强调通过各种技巧,尽量拉近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要注意启发职工自己认识问题,培养健康心理;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矫正方案,通过反复甚至长期的工作达到目的等等。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可以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接受效果。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心理疏导的几点做法

(一)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的关系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都是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根本目的的,但是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方法和途径各不相同。企业管理者要学会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学习掌握分析区别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把人的喜怒哀乐当作观察思想问题的“晴雨表”。属于思想问题的,就要用思想工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属于心理疾病的问题,就要用心理学和医学的办法妥善处理,千万不能把两者混淆不清,把各自的工作对象搞错了。

(二)正确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术

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技术,就可以为解决企业中常见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提供全新的心理学的手段。企业领导干部做到“四要”,即要自觉掌握心理疏导的知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督促;要把心理疏导有效地结合到经常性思想工作和经常性管理工作之中,这样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约了时间;要严格遵守心理疏导工作的特点规律,慎重严谨,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这个客观规律,一切要从“爱”字出发,“帮”字人手,“变”字看人,做到尊重职工的人格和尊严;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主观随意;要注重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开展愉悦身心的文化活动,巩固团结友爱的内部关系,促进干群的心理健康,确保心理疏导工作健康开展。

(三)借助科学方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运用科学的国内外通用的量表,分部门、人群逐步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依据标准进行ABC分类并建立资料库。企业管理者可以借助测试得到的结果有的放矢地对个别有心理障碍者及时跟踪疏导。如A类为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员,可以主动找其谈心;B类为没有特别的问题但需要时常联系的人员,政工人员可以特别关注;C类为暂时没有问题的人员。引入心理测试,使对职工思想问题的分析更具科学性,对职工个性特点的了解更具客观性,使企业管理者主动地发现问题,掌握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开展其他工作提供依据,提高职工基本素质。

(四)大力普及心理学知识

首先是加强企业心理疏导骨干队伍培训。目前企业干部在心理疏导方面的素质还不是很高,影响和制约了这项工作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心理疏导骨干队伍,把骨干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培训的总体安排,把心理疏导的最新成果纳入培训的内容中。要坚持骨干队伍建设与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并重,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心理科学开展工作的能力。可以采取外请专业人员辅导、集中培训、短期轮训等方法,帮助企业基层干部、骨干掌握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做到会发现心理问题,会分析心理问题,会进行心理疏导。其次是向本企业员工普及心理学知识,了解掌握心理科学的基本常识、基本原理,使职工掌握健康标准,提高认知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五)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

在心理疏导工作中,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练就职工过硬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心理教育、心理调适、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有机结合。注重职工心理素质训练就是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适应能力训练、抗挫折训练、毅力增强训练、能力拓展训练等,有效地激发职工心理潜能,提高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实践证明,这些以增强员工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训练不仅受到员工的欢迎,而且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很有帮助。

(六)有的放矢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篇5

[关键词] 结核ICU;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士

[中图分类号] R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231-02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疫情回升,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据统计其中有95%的结核病人和98%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结核病流行严重,疫情下降缓慢,有些地区还有回升[1]。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各省均成立了结核专科定点医院,进行定点治疗及相应的隔离。在各省、市建立结核ICU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由此可以为更多的结核病患者提供更及时、针对性的治疗,降低结核病患者的死亡率。

受结核ICU的特殊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所决定,结核ICU护士成为了护士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我院在2006年成立了国内首家结核ICU,至今已有5年历史,现拥有监护床位数14张,配置护理人员30人。5年期间我科护理人员已经查出1名护理人员感染上了肺结核,近期对于本科室护士的PPT实验结果显示,80%以上呈阳性,虽多数处于不发病状态。

本文对结核ICU护理职业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结核ICU护理人员被感染的机率。

1 危害因素

1.1 结核菌 结核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还有通过患者分泌物及血液进行传播。传染性微生物的气溶胶是医院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结核患者主要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时将病原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周围的空气中,人员流动加速了悬浮微生物的传播,对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3]。而结核ICU的患者均是结核病危重患者,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护士每天都要与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尤其在目前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越来越多,使结核ICU的护士感机率快速增大,因此作为该领域的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射线与紫外线的伤害 X线摄片检查是结核病的重要诊断方法,而结核ICU患者大都因病情危重,需床边摄片。在患者需要协助时,护士在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情况下会受到一定剂量的射线损害。在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CT检查,尤其是增强CT检查时,患者需要呼吸囊辅助呼吸,此时医护人员也容易受到X射线的伤害。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4]少量、多次接触射线,因射线的累积作用会导致人致癌。目前对从事放射专业人员的保护已得到重视,但护士在这方面的防护却通常被忽略[4]。此外,紫外线作为结核ICU床单元、器械或物品表面的消毒措施,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也可对护理人员的眼睛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可造成眼炎、皮肤红斑、皮炎等伤害。

1.3 医用器械锐器伤害 结核ICU的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护士使用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的机会也最多,如给病人进行输血、注射、及各种操作时,由于操作频繁、病人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等因素,使护士被针刺伤、锐器切割伤的机率增加,由此会造成HIV、HBV、及HCV等感染的危险。李映兰等[5]在对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中发现,护士针刺伤的五年发生率为97.9%,77.3%的护士每年发生针刺伤一次以上,而54.6%的护士在针刺伤发生后不能确定感染源,61.9%不了解感染源患者的血液检查情况。

1.4 化学消毒剂的伤害 戊二醛及含氯化学消毒剂等在临床科室应用较多,结核ICU更是如此,用于浸泡各类器械和物品或地面的消毒,而护士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的机会最多,这些消毒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当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中,被人体吸收后导致支气管黏膜的水肿,长期作用可以引起支气管炎,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的损害。另外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模糊、视物不清等伤害。若消毒剂与皮肤直接接触,会对皮肤直接造成烧伤或接触性皮炎。

1.5 社会和心理性的伤害 结核ICU除了具有普通ICU的患者病情严重、变化快、多种医疗仪器同时使用,护理量大、突发事件多,高标准、高强度的工作要求外,同时还担心被结核患者感染的危险。因而对结核ICU的护士的心理健康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防护措施

2.1 结核菌的防护措施

2.1.1 布局合理、分区明确的医疗环境,是控制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前提条件 结核ICU更应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之间分别设缓冲间,并以不同颜色警示医护人员。

2.1.2 病房设计成利于空气通风的环境,有条件可设置洁净层流病房 洁净层流病房在我科设置后,减少了每日紫外线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伤害,每月进行室内空气培养,定时清洗空气滤网及空调滤网,取得了较好效果。

2.1.3 护理人员需要戴N95型口罩用于职业性呼吸防护 N95型口罩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预防由患者体液或血液飞溅引起的飞沫传染。飞沫的大小为直径1至5微米,普通口罩难以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规定,暴露在结核病菌下的医务人员必须佩戴N95标准以上的口罩。由于N95型口罩是据欧美人脸型设计,对我国亚洲脸型可能存在部分不合适,这时为了弥补鼻翼部的空隙,可在N95型口罩内层戴一层外科口罩,起到更好的防护效果。经我省疾病预防专家测试,戴双层口罩确实较单层更有效。与患者交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以1-1.2米为宜。当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4]。下班后护士要做好个人卫生,注意鼻孔、耳朵和口腔的清洁,工作服应做到每日更换[5]。

2.1.4 结核ICU机械通气的患者均应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呼吸道病原菌的传播 在对结核危重患者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及大咯血的患者抢救时,避免不了会被血液,痰液喷射至脸上及眼睛里,同时在机械通气患者护理的过程中,每天要倾倒积液瓶的积水,加湿化水,更换呼吸机管路,留取痰标本时,都可能被含结核菌的痰液或水溅入眼睛,因而眼镜的防护也显得十分重要,最好使用保护眼镜,而结核ICU的护士及结核专科的护士对眼睛的保护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2.2 射线与紫外线伤害的防护措施 患者在进行床边摄片时,应将病人安排好,摄片时要尽量远离。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外出进行CT检查,如需呼吸囊辅助呼吸时,医护人员应穿好防辐射服,加强自身保护。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应选择好时间,各项治疗结束后,安排人员走动最少的时间,或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紫外线对医护人员或病人的伤害。

2.3 医用器械锐器伤害的防护措施 护士操作要规范,动作要沉稳,避免手忙脚乱,对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直接将针头分离后放入密闭的防刺容器,由运送医疗垃圾的工作人员进行焚烧处理。掌握各种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配药掰安剖时需用纱布包裹,以防损伤。玻璃安剖、针头刀片等危险废物应集中放于耐刺、防渗漏的容器盒内,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存放和处理,不得用手抓取。如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立即在伤口附近心端挤出血液,同时用流水或肥皂水冲洗,局部涂碘伏消毒后再包扎伤口[4]。必要时需在最短的时间内接种被动免疫,并定期复查,加强安全意识。

2.4 化学消毒剂伤害的防护措施 化学消毒剂浸泡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或物品时,应戴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具;盛消毒剂的容器应配备上盖,减少挥发;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又减少对身体的危害。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加强病房工人的管理,熟练掌握清洁地面或物品的化学消毒剂的浓度及应用,避免浓度过高对病人及医护人员的伤害。

2.5 社会和心理性伤害的防护措施

2.5.1 创造良好的环境,合理布局抢救室 制定周密的抢救流程,抢救物品做到四定要求,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缓解护士的紧张情绪;加强沟通技巧,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心情愉快,工作效率提高。

2.5.2 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为结核ICU的护士,每天接触这些结核患者,被结核菌感染的机率非常高。对我科的调查现实,超过80%的护士PPD试验均为阳性,但只有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才会出现症状或发病,一般不会发病,因而增强体质对于结核ICU的护士尤为重要。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

2.5.3 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结核ICU的领导者应重视科室护士的专业培训,年轻护士应先到心电图室、手术室、急诊科等科室轮转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抢救技术,鼓励结核ICU的护士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操作技术水平,也就相应提高了结核ICU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

2.5.4 结核ICU的护士长应合理排班,实现人性化管理 实行弹性排班制,根据本科室护士的年资、经验、能力及病人数量、危重程度合理排班[6]。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充分理解和尊重护士[7]。

2.5.5 加强体检、提高护士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医院领导应重视结核ICU的护理工作,适当提高结核ICU医护人员的工作待遇及增加晋升机会。重视对结核ICU护士的体检工作,尤其是肺部胸片和肺部CT的检查,我院2011年开始对结核科护士和医生每年实行免费肺部CT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同时结核ICU的护士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结核ICU的工作看作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

2.5.6 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室活动,培养轻松、益于健康的业余爱好,学会自我调节方法,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提搞心理耐受力,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从而让自己的抵抗力处于良好的状态。

3 小结 目前随着对结核病防治的重视,结核ICU也将会渐渐扩大并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护士要进入到结核ICU这个岗位,因此对于如何做好结核ICU职业危害的防护也越来越受重视。危害的因素很多,防护也需从多方面着手。因此如何做好结核病的防护措施,如何缓解结核ICU护士的心理压力,如何对结核ICU的护士进行更好的保护,做好定期的体检工作等,做到有效预防传染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都可以作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于蕾.专科护士如何面对全球结核病例骤增[J].临床肺科杂志,2004,9(4):435.

[2] 胡依群,孙玲宝.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减少职业危害天津护理[J],2004,12(3):181-182.

[3] 张清华.呼吸结核科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0):1151-1152.

[4] 沈惠兰.结核专科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3)421-422.

[5] 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管理,2006,21(2):52-54.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评估体系

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评价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全国各级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并要求各高校加强工作力度以辅助学生就业,使得近些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有些区域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就业指导的工作流程。诚然政府的积极就业政策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就业指导和相关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助力,但究其根本,能否成功就业关键还是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除了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外,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帮助。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高校就业帮扶模式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俨然成为了一个值得热议的话题。

一、高校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1.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源于就业,国内外对此有多种解释,目前比较认同的是Hillage和Pollard在1998年提出的观点:就业能力是初次就业、保持就业和必要时能重新就业的能力。其本质就是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和做好工作的能力。[1]就高校毕业生而言,有力的政策支持,足量的信息服务固然重要,而其能否成功就业根本取决于自身素质水平,该素质水平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则表现为就业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将视线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因此在深入研究问题前,当务之急是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测评体系,从而能以一个科学的标准客观评价和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就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评测过程中的通常做法是引入职业心理学理论,参考职业心理的测量方法来检视个体的气质特征、发现个体的职业能力倾向。测试通常包括:情商测评、事业心测评、沟通交流能力测评、处理问题能力测评、领导能力测评、创业潜力测评、成功倾向测评、职业选择测评、工作压力测评、工作态度测评、职业满意度测评、人际关系测评等。类似的测试方法为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应该看到的是,类似基于西方心理学理论做出的评测是针对被评测个体天赋特质而展开的,它们更加强调的是实现个体对自身的完整认识和正确定位,而在付诸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时,其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存在着较高的难度。

因此,我们需要在上述职业测评理念与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更具操作性、能够客观呈现共性特征、科学的、本土化的就业能力评测体系。这种测评方式能够发现被评测个体在择业竞争中不利因素,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区分、整合,锁定高校中的就业困难群体,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更有效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分析

通过前期的研究与测评,我们发现就业困难学生有一些集中的特点,综合归纳为一下几类学生:1、心理困难学生;2、学业困难学生;3、以外貌、谈吐等方面有缺陷为典型的个人基本条件有限的毕业生;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专业的学生。我们对这类学生进行了长期观察接触,分析如下:

1.心理困难学生

大学生就业,意味着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上的巨大落差极大挑战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同行业,同龄人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考虑到个人意向同国家相关政策需求,企业提供岗位数量以及能够给予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的比较等各种情况的契合度,什么是正确的抉择,这一问题使得寻求就业机遇的高校毕业生切实感到了社会经验缺失带来的种种困惑,致使很多大学生在各种就业选择和诱惑面前不知所措。[2]除此以外,自卑心理,从众心理,面对挫折时的矛盾心理,制约大学生大胆迎接挑战,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

2.学业困难学生

在大学里往往存在这样一批同学,他们或是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或是在大学校园宽松的环境中消极懈怠,缺乏自律能力,导致学业水平底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然而专业能力是用人单位评价应聘者能否胜任所应聘岗位的一项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应聘者能否在竞争取得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个人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只有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不断创新。[3]

3.个人基本条件有缺陷的毕业生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综合素质在求职中的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广泛的多学科知识积累,社会适应能力弱,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普遍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敬业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比较差。[4]大学生应注意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较强的适应能力,高尚的人生观、良好的内在修养武装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难而上,清楚认识自己各项优势与不足,提高综合能力,才能在机会出现时紧紧把握住。

4.就业技巧欠缺的毕业生

找一份如意的工作,实力是基础,拥有科学的技巧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就业技巧包含许多细节,择业应聘时,通过短时间面试展现最完美的自己,并不容易。如何做一份简洁明了而又亮点突出的简历,如何穿着打扮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如何恰如其分的推销自己而不让面试官感到过分吹嘘,如何巧妙地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使人印象深刻,这些都需要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却不了解就业技巧是什么,更不会有意识提高自己的就业技巧。

5.部分暂时性社会需求不足的冷门学生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对个各专业学生需求量也不断变化。而高校中设置的各个专业并非在社会经济市场下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平等的就业条件,因此在某些领域存在着毕业生的相对过剩现象。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步入职场时所需具备的一切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个性等,据用人单位提供的数据来看,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其中“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当代大学生最为欠缺的素质。[5]同时,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使得学生学得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学校忽视学生社会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三、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

(一)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现实意义

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使得企业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新时期世界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裁员甚至倒闭,上述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本不宽阔的就业渠道更加狭窄和艰难,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研究发现,以上五类毕业生几乎涵盖了当前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毕业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趋严重。对高校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工作重心放在这五类就业困难学生身上,其中较有可操作性的是建立起一套具有科学理论支撑和长期工作实践经验总结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由此显示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总结就业困难学生的共有缺陷,改造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资源,实现大学毕业生顺利的就业一方面是大学生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固然与一系列的外部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但这些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冷遇的学生都存在着与用人单位选拔标准的个体缺陷。这实质上便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高校日常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质疑,从逻辑上讲这是一种证否的验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法合理性的把关阶段。

2.把握毕业生就业成功的科学规律,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高校在面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的困境时,除了要在帮扶就业困难群体上加大工作力度,还要注重工作的效率,不要将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总体而言,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大致包括了心理困难、学习困难、生理缺陷(身高、外貌等外形)、就业技能欠缺等四大类。其共同特征是,均对就业抱有一种畏惧、逃避的心态。然而由于其消极态度产生的原因、表现的形式各不相同,因而在帮扶手段上势必要因人而异。我们试图通过研究,像了解病人症候一样把握各类就业困难学生表现,并提出一般性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向与目标。

3.保障困难学生平等就业,实现校园就业的公平公开

各类困难学生在竞争中相比同行业,同龄人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处理他们就业问题时,除了鼓励他们凭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打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允许的条件下为其提供更好的资源,打造其独特的就业优势,从公平的角度而言,给予困难学生以就业帮扶也有其合理性。因而通过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的合理机制与长效机制,通过构建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体系形成对他们在观念上、物质上、政策的扶持机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结合国情和国民性格特征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研究势在必行。

(二)高校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的构建

1.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解决大学生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因此引导在校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正确规划显得越发的重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充分发挥信息主渠道作用,为毕业生持续开展各类招聘活动。积极发挥就业信息系统电子政务功能。

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的不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就业率,未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健康的职业道德操守;教师在宣讲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方面多留于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做符合本专业特色的就业指导;在就业统计工作中不够规范,甚至有些高校将就业协议或证明与毕业证、学位证发放挂钩;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不健全。

2.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由于统考、统招的大一统格局,在专业设置上具有过强的计划性与指令性,缺乏灵活性和变化性,导致一些落伍于时代的学科或课程仍然存在。[6]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岗位。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趋势。通过这些信息的归纳、总结,合理设置专业,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育人目标,使自己的毕业生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良好的效益。[7]

同时,高校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的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实际锻炼,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模拟职场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扮演职场各种角色来获取不同职业的丰富体验。 [8]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增强实训课时、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以增强学生职业素质。

3.职业能力测评体系

研究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可是如何进一步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能力以及其个体间、群体间存在的差别,如何进一步了解到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是就业研究学者、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种视角之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测则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同时,就业能力测评模型的建立更是对于帮扶高校就业困难模式的一种大胆创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输入了新的工作理念,开拓了思路。

4.政府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

在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7]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颁布实施各项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例如:“三支一扶计划” 有效地疏散部分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学习的,有效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 “国家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计划”使得大学生创业获得了更好的环境;这些政策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积极有效的帮扶,应将其纳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帮扶体系。

然而在这些制度和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方面,与学校、学生间的互动不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学校的信息服务时间延迟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缺乏政府监督问题等导致政策的实际服务力削弱严重。另一方面,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政策实施程序烦琐,审核时间过长、对于大学生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宣传力度欠缺都使得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得不到充分发挥应其有的效用。除此以外,这些政策还缺乏客观评价,评估体系不够开放等问题。

5.大学生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

针对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对于就业形势没有充分了解,转变其就业观念,提高其自身素质是解决这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面对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局面,能够积极寻求相应的对策,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起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闭门造车,对就业形势的变化缺乏判断和应变能力,还存在“高学历不从事平凡工作”这样自我定位过高的错误思想。

此外,高校毕业生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差距,必然要企业在各方面资源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去弥补。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距离同时也在考验企业一定程度的包容与耐心。

参考文献

[1]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2]庄玉强.大学生,你为何毕业不就业?[J].百科知识,2001(9).

[3]叶顺军.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81-82.

[4]姚晓红,吕红雁,张晓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84-85.

[5]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36-337.

[6]胡阳裔.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讨[J].广东科技,2004(11):58-60.

[7]严俊.大学就业状况浅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4(11):30-31.

篇7

发现二学生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学生关注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并不认为活动组织者是“关键因素”。

发现三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尽管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但德育工作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德育的“付出”和“产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进行德育工作。为此,我们着手进行中小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中小学生关于德育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德育需求、所喜欢的德育方式以及其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等方面。为推进“主体育德”德育工作模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我们委托“南京市教育调查中心”编制关于学校德育的问卷,问卷采取封闭型选择题和开放主观作答的形式,随机抽取了南京市13个区县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200名。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6份,回收有效问卷占96%。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大体掌握了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并对中小学生的德育需求和德育兴趣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学生对于德育的关注度很高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调查中,有77%的学生认为德育是自身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认为思想品德好是三好学生的“三好”中最重要的内容的学生占79%(见表1)。此外在对“德育对你的成长作用有多大”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没有学生认为德育对于自己成长“几乎没有作用”,91%的学生认为德育对自己的成长有较大甚至是很大作用(见表2)。这与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是否有作用的回答基本是一致的,92%的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有作用的,认为有利于增加思想品德知识、提高个人心理素质,教会个人更好地做人、做事,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等。

(二)“活动式”的德育倍受“青睐”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比较喜欢的德育方式,是通过活动来使自己得到道德情感方面的体验和升华。在“给你的学校德育工作提一条建议”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对“活动式”德育课“情有独钟”(见表3)。

从学生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对德育活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小学生对德育活动的认识较为朦胧,仅是较为宽泛地要求学校“多一些活动”;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则对德育活动有了较为具体要求,不仅要求学校增加一些活动,还对活动的类型、性质和目的等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和建议,要求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文化节”、“组织一些班级比赛型的活动”、“举行节日庆祝、社会宣传、军事训练”等。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尽管对德育活动认识不同,但都对德育活动“情有独钟”,这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相吻合的。

在关于“你认为一次好的德育活动的关键是什么”一题的回答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活动目的最为关键,其次是活动内容,再次才是活动形式,最后是活动组织者。可见学生不仅对“活动式”的德育情有独钟,而且对活动的要求也比较集中和理性。活动目的是整个活动的“灵魂”,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的不明确、不正确,形式再多样、内容再充实,也只能是肤浅的德育,甚至南辕北辙,达不到德育的要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是活动内容。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充实是达成活动目的的基本条件,相反,内容不充实,目的也只能流于形式,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甚至成为大而空的理论和说教。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普遍对活动组织者的要求不高,学生关注的内容是活动本身,而不是某个“权威”或“专家”的身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教师,学生是“只认活动不认‘人’的”。学生关注的是德育活动的目的是否切合自己的要求,德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否喜闻乐见。可见,学生更加希望的是自己的德育,而不是教师对自己的德育。

(三)寓德于教“任重道远”

从学科角度来说,传统上认为政治课是实施德育的主要学科,语文课尽管有较强的“工具性”,但是,该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政治课和语文课是中小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然而调查发现,政治课和语文课的德育作用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主要作用,15%的学生认为政治课对其德性的成长起着主要作用。显然,政治课和语文课对于学生德性的养成作用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

寓德于教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应试”的挤压和干扰。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倾向较为严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学科教学是“应试”的重点,特别是涉及升学的学科,更是“应试”的重灾区。因为语文和政治都是中考和高考科目,因此教学过程就会渗透着“应试”的要求,于是,教学的目标就会从学生全面发展向应试升学偏移。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政治课,知识的传授、应试能力的培养远远超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二是方法的机械和呆板。寓德于教是一门艺术,需要把“盐”溶在“汤”里,需要不露痕迹,而不是生搬硬套,不是“贴标签”。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寓德于教并没有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自觉行为,寓德于教的研究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还有相当的距离。

三、调查结论及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德育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德育有着较高的“需求”和较多的“兴趣”,对于德育的开展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基于此种调查结果,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需要,推进德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之源。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泉。人的需要具有三大共同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出现时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机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三是社会性。人类需要的满足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是要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的,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因此,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学生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主体,学生不需要德育,他就会成为德育的“看客”。德育工作者和德育研究者应该把德育的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联系起来,把学生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样的德育的目的既是社会的,也是学生自己的。

(二)开展活动,实践德育

德育工作决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完成的。有学者认为,当学生意识到你是在对他进行教育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失败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真正的教育是寓教于乐、不漏痕迹的,是随风入夜,润物无声的。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有着它自己特有的规律和要求。如果说其它学科主要是对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那么德育则主要是对学生道德情感的训练。如果说学生心智能力的训练尚可以通过“知识授受”的行为来得到提高的话,那么道德情感的培养则主要应通过相关趣味性的活动来实现。有专家认为:“促进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从而为自我的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儿童本人的活动,只能是儿童间的交往。[1]”

符合青少年兴趣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对于活动实践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早在20世纪就有教育家说得很清楚:“由于人们不仅要思考,也要行动和关心,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帮助青年学习如何有效地负责地行动。[2]”然而,当下学校的德育活动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活动设计脱离学生需要。学生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自己的德育活动,而德育活动设计者却往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设计,活动一旦与学生出现距离,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二是活动数量偏少。因为学科教学课时紧张,活动开展付出多,活动过程有风险,致使学校的德育活动的组织仅限于不能不完成的任务,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三)学科渗透,强化德育

任何学科都有其一定的德育因素。历史的深邃,地理的涵纳,生物的神奇,数学的逻辑,物理和化学的严谨,至于语文,其人文性质更是不言而喻。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科的人文内涵,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德的升华、美的熏陶以及情感上的提升,尤其是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其教学目标再也不能停留在读书识字的初级阶段,而是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培育,智能上的提高,人文修养上的进步,全面达成“三维”目标。

从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看,学生的主要时间是在学校,而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是上课学习,教学一直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一直是主要阵地,不可动摇。如此,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主阵地,德育当然也不能例外。然而,智育、体育、美育都有相应学科,内容和形式是基本统一的,而德育和政治课“部分统一”,还有距离,因此,开发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促进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势在必行。除了需要提高寓德于教的认识之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寓德于教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应该建设一个宽阔的平台,让教师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寓德于教的研究、交流、讨论,把寓德于教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6):69―76.

篇8

为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我园成立了幼儿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协同做好幼儿园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档案;完善政治学习制度;制定详细的安全整治措施,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进取推进幼儿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排除各种安全隐患。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幼儿园安全工作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幼儿园安全工作心得1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新的一年来临了。本年的工作也结束了。回想起这一年与孩子们一齐共学、共长的日子,真令人难忘。本年,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班级工作的首位。针对小班幼儿安全意识不够强的实际情景,开学初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计划,对幼儿实施系统的安全教育,使安全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现将本年的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创设安全、健康的环境,帮忙幼儿建立安全意识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为了确保幼儿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我们对活动室的每个角落进行了全面检查,彻底排除不安全因素,把平时常用的插头、插座告知幼儿,并提醒幼儿不玩它们以免幼儿用手触摸,发生危险;把平时常用的尖锐的钉子等物,摆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把幼儿平时经常使用的各种工具(剪刀等)摆放在教师与幼儿都能看到的地方,以便教师观察控制;对教室里物品的摆放,我们都会先研究到是否安全,做到科学合理地摆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二、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注重保教结合

平时我们经常给孩子灌输安全方面的知识,如:不玩水、火、电。经过让幼儿看图片,电视,让孩子了解危险时刻都在,并且给幼儿讲述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说,爸爸妈妈带你去公园里玩,一不细心你与爸爸妈妈走散或迷路了,这时候你应当怎样做呢有叔叔阿姨请你吃糖,说带你去找爸爸妈妈,你又会怎样做家里起火了,你会怎样做我们每一天坚持在离园前对孩子进行“三分钟安全教育”,使幼儿学会了遇事要镇静,有困难找警察叔叔的好方法。

了解了110、120、119三个特殊电话号码的作用。在平时我们还让孩子观察哪些是危险的物品,并讲述危害。平时也教育孩子不在教室里疯跑,打闹。抓紧孩子常规方面的教育,减少危险发生的机会。如:平时要求孩子轻轻的把凳子放在胸前抬着走。上下楼梯时,扶着右边的栏杆走。上厕所时不打闹,不推挤等等。

同时,我们还坚持在晨间检查时对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杜绝幼儿带危险物品入园。对生病带药幼儿的药品进行安全管理,并且进行登记,按时按量喂幼儿吃药。督促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不把异物塞入鼻子口腔中。午睡时不玩发夹,巡回检查幼儿午睡情景,及时纠正幼儿不准确的睡姿,被子掉了立刻给孩子盖好防止感冒。我们还会在一日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情绪和面色,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处理或送保健室。

平时出去活动前,总关照幼儿作好大小便准备;检查自我的鞋带是否系好;在高强度的活动前是否先脱去一件外套。在活动中遵守规则,不推、不挤前面的小朋友,不做危险的动作。这些习惯在每次的活动前教师总是要嘱咐、关照。久而久之,幼儿已养成这些好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就避免了在活动中事故的发生。

三、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本年我们把安全教育放在了首位,因为我们觉得对于小班的幼儿而言,他们还不明白如何避开危险,自控本事差,做事有冲动性,对危险或有害事物缺少经验,在活动中容易发生事故,受到伤害。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我们时刻关注着幼儿的安全,如在每一天的户外活动中,更是加强观察,在排除安全隐患的同时也注意个别提醒及时制止危险行为的发生。在一日活动中我们也重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教育,如利用晨间谈话与幼儿分享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措施,提醒幼儿不做危险戏,不吃塑料玩具等,使幼儿逐步积累一些安全常识并学着保护自我。

四、家园密切沟通,确保幼儿接送安全

本年,我们利用家长园地、家园联系册、经过家访、电访等形式,与家长联系,及时提醒家长确保幼儿接送时的安全。我们为幼儿办理了接送卡,对每一位幼儿的来园、离园接送的家长进行核实,确保幼儿接送安全。看着孩子们每一天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又快欢乐乐地离开,家长们满意的表情,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时刻警记!努力为幼儿供给健康安全的环境,确保每个孩子健康欢乐地成长。

幼儿园安全工作心得2我园始终把“安全”摆在幼儿园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会议精神,进取开展创立“平安学校”活动,建立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档案,严格执行有关卫生保健的规定,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大局意识,扎实开展各项安全防范工作,有效保障幼儿园财产和师幼生命的安全,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幼儿园的稳定。现就本学期的安全工作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我园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由朱春莲园长任组长,负责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全面工作。安全工作副组长由园长助理担任,其中周作花负责后勤安全工作,张彩丽负责保教安全工作。办公室、保教室、教研组长、安全员协同做好幼儿园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档案;制定详细的安全整治措施和幼儿园综合治理计划;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进取推进幼儿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工作中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记树立“安全第一职责,职责重于泰山”的思想,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负起职责把安全工作抓实抓细。

二、丰富活动提高认识

安全知识最终要转化为安全行为才是教育的根本,为此我们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职工大会、政治学习、家长会、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等活动之中,并以此为载体,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防患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自护技能。

1.经过全园教职工会议、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活动,及时组织教职工学习各种安全文件及各项有关安全的会议精神,其次,分析、讨论各类报刊、杂志、媒体报道的各类学校事故、案例,使全体教职工明确到“安全”就是少出事、不出事,意识到安全职责重大,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幼的心理素质和应变本事,增强师幼的安全意识。

(一)根据有关工作,对我园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及时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认真整改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健全幼儿园内部管理机制,规范各种制度,深化过程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确保我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了安全无事故的目标。

(二)结合我园“安全教育月、周”活动,开展了多次安全演练活动。多次的安全演练活动,

经过疏散过程,不但让幼儿懂得着如何自救、如何逃生,并且也明白了遇事要不慌张、不害怕、沉着冷静应对。教师们也学会了正确的安全救助操作方法。

(三)以班级为载体,展开了多次的安全主题教育。让幼儿对怎样防暑、防雷、防冰雹、防溺水等知识有了必须的了解,提高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活动,如认识各种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等,让幼儿经过游戏、课程等活动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救技能。

(五)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让教职工树立职业荣誉感、职责感,萌发爱幼儿,关心幼儿的意识,构建一道安全的人性屏障。

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幼儿园安全工作任重道远,一学期以来,我园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和检查制度,全园教职工始终把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尽职尽责、措施得力、管理严格,既维护了幼儿园的安全与稳定,又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礼貌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保障了幼儿园保教目标顺利实现。

1.全面落实安全职责制度,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2.健全安全工作制度。

做到每会必讲安全,每活动必进行安全教育,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随机进行安全检查,力求把事后监督、查处工作前移到事前防患。

3.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带班教师认真做好幼儿考勤工作,留心观察幼儿健康状况并做好记录。决不允许非幼儿家长到园接幼儿,如遇特殊情景必须事先说明,经带班教师确认后才能让其接走该幼儿。

4.加强对食品卫生的管理。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等文件的规定进行食品的采购和加工。食品按照分柜、分架、离地的原则存放。严禁无关人员出入食堂,做好食品24小时留样备查等工作。

5.强化消毒制度。

幼儿使用的杯子、毛巾、餐具每一天统一高温消毒并留认真记录。玩具、活动室、厕所、外环境每周用消毒液消毒。寝室每周用紫外线灯消毒,园所高度保洁。

6.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

值班教师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及时掌握幼儿健康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健全食堂从业人员、师幼的体检制度。

严把新生入园体检关。确实做好饮食中毒、多发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8.做好节假日的安全动员工作。

经过家园联系栏、信息等途径,宣传安全知识,引领家长自觉遵守安全规定,坚持安全行为。

9.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巡视制度,完善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并做好情景记录,确实把好校门安全关。

四、立足防范、齐抓共管

1.我们在安全隐患排查上多年来一向坚持重点检查维修与日常排查相结合的方法,随时将幼儿园安全隐患检查上报,我们把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幼儿园食堂、房屋建筑、玩教具、门卫列为重点排查部位;

将房屋、楼梯、围墙、阳台栏杆、大型玩教具、水电暖设备,食品采购加工、饮水供应、消防设施以及幼儿身体健康状况等列为安全重点检查对象。设立园所整体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责成园所安检人员每日检查填写,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做到及时排除,重点问题做到向园所领导及时汇报。记录表要求写清检查时间、检查资料及存在问题、整改和处理情景、排查人员签字。幼儿园主管领导每周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做出及时指导,每学期末集中上交整理入档。

2.幼儿园今年还有一部分校安工程处于收尾阶段。

为此,幼儿园严格做好工程围栏等安全维护,保证师幼不踏上工地、不进入施工现场。并在醒目的位置粘贴各种安全标示和告示,提醒大家注意人身安全。

3.进取协调和发展与周边单位、住户的友好关系,充分发挥园里的“通知栏”、班级的“家园联系栏”、“家长一封信”等的作用,广泛动员并进取依靠家长共同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无小事,我们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幼儿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坚持高度的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做好幼儿园的安全工作,保证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也为秋季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幼儿园安全工作心得320__年对我园来说是平安的一年,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指导下,园长率领一班人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认真履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总体部署和要求,增强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安全管理上求真,在安全教育上务实,全力营造“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明确职责,抓好幼儿园安全工作

1、“安全”是我们幼儿园永恒的主题。

抓安全是幼儿园领导的头等大事,安全工作重在落实,为此,我园实行人人齐抓共管,设专人具体负责安全工作。针对幼儿园特殊性质,我们要求各岗位人员在上岗下岗前必须将所负责区域所有环节进行安全检查,待每一环节确认安全无误后方可上岗或离岗。每一天安全组人员进行安全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上报,并认真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切实将安全工作做扎实。我园还于今年秋期安装了联网报警系统设备,为幼儿园加了一把安全锁。

2、园内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防微杜渐,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为完成安全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在安全管理中还突出重点,坚持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经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行动上构成共识。经过培训、学习和实际演练、操作,使全体教职工在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安全设备、设施的感性认识,强化了安全意识,真正做到了临场不乱,报警不慌,提高了教职工对突发事故的应急本事和幼儿园安全组织的指挥本事及安全救生本事,为幼儿园其它工作的开展供给了安全保证。

3、不断建立健全、修改、完善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注重安全管理制度化。

我园制定了《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幼儿接送制度》以及《卫生保健检查制度》等制度和措施。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分清职责,制定措施,园长带头签定安全职责状,明确安全职责、安全目标以及奖惩条例等,强化安全职责心,按时召开例会,对安全情景总结分析,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使安全工作做到万无一失。

4、坚持定期不定期进行安全排查工作:排查园内各种设施、设备、活动场地、大型玩教具、器械、护栏、门窗、电源、开关、厨房、库房等的安全状态;

排查灭火设施及报警装置的安全情景和放置位置等,以确保出现紧急情景时可及时应对,从而确保安全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大检查力度,强化幼儿园安全保卫意识

1、加强安全宣传,提高教职工安全意识。

针对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幼儿园和中小学恶性事件,我园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在安全例会上及时传达,并结合实际工作,制定相应措施,对全园进行各环节安全自查,并利用板报、橱窗、家长园地等形式,加强对内对外宣传,要求每位教职工必须要确保幼儿的生命安全,时刻把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放在工作首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采取儿歌、故事、顺口溜、歌曲、图片、讲述等形式),做到安全教育不放松;提倡安全教育随机性的同时,将安全教育宣传延伸到家庭,从而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本事和安全意识的同时,让全社会和家长都来关心安全、重视安全(如:教育幼儿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斜穿马路,不闯红灯,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加强自我保护本事等)确保幼儿安全健康平安地成长。

3、加强幼儿园食品卫生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职责制,将幼儿园卫生防疫、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职责分解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做到职责到岗,职责到人,提示保健员对食堂的食品卫生加大监管力度,保证食堂各项设施、设备、食品的采购贴合安全要求,严把食品安全质量,防止幼儿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坚持定期不定期进行食品卫生检查,切实有效地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及时排查食品卫生安全隐患,要求库房严把出入库关,坚持发票索要制度,不进过期、腐烂、变质食物,做好消毒记录、物品采购和食品留样记录。

4、加强门卫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幼儿接送制度,做好晨午检工作,严禁幼儿带尖利物品入园,做好幼儿带药记录;家长有序接孩子离园,严禁陌生人接近幼儿。严把门卫出入关,做好外来人员出入登记,严禁能够人员入园。

三、进取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教育氛围

幼儿园常年坚持安全教育,进取营造安全、祥和的学校氛围。我园举办了幼儿诗歌朗诵比赛,孩子们经过表演安全儿歌,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意识,获得了更多的安全知识。我园还进取将安全宣传工作送入社区,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标语等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还利用家长会等对家长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平安和谐氛围。由于宣传教育深得人心,全园教职工、幼儿、家长、社区居民法制、安全观念大大加强。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园安全工作取得了必须实效,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并受到家长、及社会各界认可和好评。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进取营造安宁、稳定、和谐的幼儿园环境,确保每位幼儿健康平安成长。

幼儿园安全工作心得4在园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园事故发生条件是1、危险状态2、危险的行为。恰恰就是这两点,构成了事故。也就是说,在同一情景下,危险状态+危险行为=事故!!

安全是幼儿园教育永恒的话题,幼儿园是众多幼儿团体生活的场所,无论教师怎样注重,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春蕾幼儿园的安全措施及管理分为9各部分:

1、晨间活动2、团体教育活动3、户外活动4、进餐环节

5、交接班6、幼儿午睡7、离园环节8、大型活动组织9、临时替班。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要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以幼儿教师安全管理严格要求自我,并随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及常规教育,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安全卫生的好习惯及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本事。

1、每一天上岗之前,认真查找安全隐患,窗台,及操作台的安全隐患,制定防患措施,做到心中有数。

2、组织幼儿活动时,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做到做操时不

3、户外活动时,要检查娃娃城,做好防范措施。

4、幼儿进餐时,三位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尽职尽责的照顾好每一位幼儿进餐。

5、教师交接班时,必须要清点幼儿人数,防止新生走错教室,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安全问题。

6、幼儿午睡时,教育幼儿安静午睡,并分批组织幼儿进入休息室。

同时加强巡视。防止幼儿将异物带到床上玩耍。

7、在幼儿离园时,三位教师进取做好离园工作,分工合作,我园进一步加强了园内秩序管理,幼儿园门卫坚持每一天24小时值班制,设置监控录像。

家长接送幼儿实行“接送卡”制度。凡有人来访,认真做好登记,严禁身份不明的陌生人接走幼儿接走幼儿,必须要核实身份。

8、大型活动中,必须要告诉幼儿遵守班级规定,要做到能听教师的口令。

排队列出时,清点人数,防止幼儿有走丢,走错班,走错教室,排错队的可能性。

9、临时替班时,几位教师必须要做好交接工作。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为了保证幼儿在园内的安全,我们要加强幼儿园的各方面安全工作,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的本事,并深入进行安全教育及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不就是为了让家长开开心心的来,高高兴兴地回家,每个孩子都是家庭里的期望,甚至能够说是正在冉冉升起的太阳,为了祖国的期望,辉煌的太阳,我们幼儿教师必须要努力为每一个家庭的孩子负责,为每一个孩子的安全负责。

幼儿园安全工作心得5一年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回顾这一学年的安全工作,我园的安全工作在_园长的重视和支持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的原则,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园的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一年来我园的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园不断地发展,安全工作更为重要,_园长对安全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安全负责人员,不仅仅要提高政治素养,并且还要注重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水平,努力做到,工作中坚持以防为主,巡防巡查,尽心尽力的履行了自我的岗位职责。

二、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月活动,建立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目标工作,职责书,做到职责到位。经常向教师、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育资料要以消防安全和防中毒、防传染病、防侵害、防触电、防突发性事故为重点,加强法制教育。自防自救教育与防火防灾教育,食品卫生与健康教育等,增强全园教职工的防范意识,提前消除事故隐患,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救本事。

三、安全领导小组

园长重视,认识到位,建立由___为第一职责人的幼儿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把安全工作摆到主要工作议事日程之中,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做到年初有计划,半年有小结,全年有总结,为全园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四、主要工作成效

1、贯穿“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

教师签订安全职责书,职责书上写明各自的职责范围,落实了岗位安全职责制,防止任何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将职责落到实处。

2、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法》,做好幼儿饮食安全卫生管理工作。

向供给幼儿食品供应商索要“三证”,并查验“三证”。同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定点采购点的状况。并坚持执行每一天食物48小时留样制度和厨房饮食卫生、消毒工作等制度。一年来,我园无发生过食物中毒安全职责事故。

3、不断完善幼儿园门卫安全工作规章制度。

建立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考核制度,认真的督导门卫人员执行外来人员登记及夜间巡逻制度,并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及巡逻情景登记,确保幼儿园各项安全工作的实施。同时,我们严格要求门卫工作人员每一天穿制服上岗,增强工作职责心,不擅自离岗。并做好安全防范、自身防范的工作,报警器的畅通。为了保证幼儿的安全,我们加强了幼儿来园离园时间段的监护看管工作,以防突发事件发生,也防幼儿走失。同时,我们严格要求家长遵守凭卡接送幼儿制度,门卫人员都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园一年来,进取开展“安全”活动,维护幼儿园的正常的教学秩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需努力的地方:

1、必须继续加强门卫在幼儿来园与离园时间段的高度职责感,全面履行保卫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2、继续加强不定期对幼儿园的各项环境、器械的检查和维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