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持续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可持续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可持续设计

篇1

摘要:文章阐述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的重心与主要内容,指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的步骤。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服务重心与主要内容

1.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的说法来源于“数字地球”.它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人们对数字化校园给予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信息流,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网络化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1.2数字化校园服务重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教学是学校的本质属性,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规定着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围绕着教学进行,一切技术与手段都应为“教学服务”而展开。据美国在l999年进行的一次“信息化校园计划”的研究成果表明.有39.0%的大学认为“科技与教学的有效结合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和挑战”。负责该项课题研究的凯尼斯·格林教授指出:“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对于大学应用信息技术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在于技术和产品,而在于人。换言之。是那些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和学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和充分地使用这些设备。”这充分说明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为教学服务的。

1.3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内容

硬件建设:备课和示教设备(如备课用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资源管理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学习设备(如计算机教室等);管理设备(如校务、教务、政工、财务、后勤等管理用计算机、打印机等);网络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网卡、网线、光纤等)。软件建设:操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软件,课件制作平台及工具软件,示教及学习软件。理论建设:教育理念建设.教育体制建设,教育模式建设,学习模式建设,教师角色形成机制建设,教育评价机制建设。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2.1重硬件.轻软件,忽视理论建设

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投资少,维持基本教学必须的软件在数量、品种和质量上都严重不足,无法使硬件的功能得到发挥;忽视软件版权问题,使用盗版操作系统等软件,埋下了潜在的危机,一旦遇到严格的维权行动。就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形成权威的机构和配套的政策、制度来保证示教和学习软件的开发、升级、维护以及地方化,使师生能够及时方便地得到适用的教、学软件。而理论建设研究滞后,多是零散的、初级的,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极大地制约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2.2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替代现实实施的可行性

软硬件企业出于赢利的动机。其设计的各种软硬件方案,从理论上讲,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但在实际上,往往了忽视了我国学校实施的可行性。(1)忽视了方案的经济可行性。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一直十分紧张,根本不可能拿出大笔资金满足那些先进方案的开发建设。(2)淡化了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由于数字技术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学校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又使得教师无法率先获得对先进的软、硬件进行学习和演练的机会,使得这些先进的方案常常难被学校师生全面掌握。(3)模糊了学校对方案功能需求的必要性。为增强产品竞争力和方案对学校的吸引力,企业常常在方案中应用新的技术,在宣传中也大量使用带宽、升级、扩展、浮点运算、网络拓朴、资源库等概念加大营销力度,而这些企业着力渲染的功能,多数是学校根本不需要或很少能使用到的。

2.3硬件建设中的本末倒置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备课和示教设备以及学习设备是与学校中心工作联系最紧密、对教育质量影响最直接、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最大的因素。备课和示教设备、学习设备是数字化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管理设备是提高管理水平,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工具。而网络设备则是将前三类设备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发挥系统功能的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和合理利用的前三类设备,再好的网络设备也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

由于对数字化校园认识的局限性,许多学校忽视了我国教育所能提供的经费条件、人员素质等办学实力的现状,表现出一种浮躁的心态,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有技术上的一步到位和时间上的立马实现的思想,把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样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简单化,把发达地区和重点高校的特化经验普通化,盲目应用到地方学校和中小学,使数字化校园建设失去了持续有序的发展动力。一些“校校通”工程建设也暴露出问题。2002年8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网络版有文章指出:教育全连接,80%没有充分利用。IT厂商们接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校园网建设大单,花费学校大量经费,苦心建起的校园网却大部分闲置起来,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建议

3.1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理论建设是相对于硬件设、软件建设更为薄弱、滞后的部分。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决定了理论研究应该超前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1)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识别、分解.为研究的开展提供课题指南。(2)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中小学、教育管理机构等部门遴选研究人员.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人才资源库,使研究人员结构合理。(3)以系列课题形式将已识别的问题分解到相关研究人员手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4)对研究的结论进行有组织的验收、评估、实验、改进和推广应用。

3.2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

调整数字化校园建设核心和顺序,即调整现行“先建网——再开发资源——最后应用”的建设步骤,按照“先从教学应用着手——通过需求达到或超过供给的内在动力促进资源和网络建设”的技术路线进行。(1)以服务教学、实现教学数字化为建设核心。将投资重点和优先项目调整到目前已经成熟和稳定的对教学起直接作用的设备上来。(2)管理设备及管理软件的建设应注意数据、接口标准的统一,并围绕提高管理效率、优化教学环境的主题展开,为后期联网奠定基础.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数据挖掘功能,让管理设备成为学校及各部门领导提高决策水平的得力助手。(3)学校网络建设应在教学设备和办公设备的建设与利用达到一定水平.对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较旺盛,网络技术标准趋于成熟时加大投入;应本着先内部网络、后因特网的原则进行规划,尤其是在中小学,不应过于强调互联互通和适时交互的功能,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在专线、拔号等方式中灵活选择。

3.3推出符合实际的经济型解决方案

不同地区学校的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大.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建设进程。(1)高校和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可从现行企业的大量解决方案中选取适合的方案进行快速开发。(2)各地中小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步骤.建设中注意因陋就简.在保证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经济的产品。(3)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级别、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多种建设目标、进程和评估方案.避免不发达地区和地方学校不顾自身能力与发达地区或重点高校盲目攀比现象.使建设持续有序地进行。

3-4开展教、学软件的开发模式研究及实施解决教育软件的版权问题、软件的开放性和适用性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加强选择软件平台的技术指导.把好软件学习、使用人门关。以政府批量采购的措施降低采购成本。以政府控制软件版权的策略解决教学软件的开放性问题。(2)充分利用教师队伍中科研能力强的群体自行开发实用的软件。也可与企业联合共同开发。

四、持续搞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步骤

4.1认识阶段

在各级各类学校只有少量的计算机单机运行时。师生员工通过各种学习资料、媒体和参观等形式对数字技术的用途开始形成理性认识并有意识地关注此领域的相关信息。学校领导开始关注兄弟单位建设情况。咨询数字化教学对本校的发展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在不同层次、不同进程和使用程度上开始进行建设规划和经费、人员的安排和骨干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储备。

4.2学习阶段

学校的计算机数量有了大量增加.主要的办公场所都有了配备.人们都可以从身边直接感受到计算机应用给教学带来的便利.只要愿意还可以有一定的上机学习时间。人们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操作一些比较有名的商业教学软件和由各种渠道交流、获得的软件。开始尝试制作自己的课件,参加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竞赛。开始尝试在自己的一些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也开始运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管理的水平。学校与外部的数据交流大部分并不是通过专门的网络.而是以光盘等硬件存储传递。有时也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传递。

4.3使用阶段

学校计算机设备和数字化资源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大部分正常教学的需要。大多数教师也具备了驾驭设备、运用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的素养.并能够根据学校教学实际进行资源的二次开发。计算机在学校Et常工作管理中的使用已经实现常规化.并能运用各种数学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的评估、规划、决策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的传输和交流可以通过少量的电话线上网来进行。

4-4网络化阶段

由于数字化教学已经常规化。对于数据的需求、传递、交互的要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频繁,建设校园网成了当务之急。通过校园网把已经运行的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等构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由此。学校内部各环节工作有机地协调起来,许多工作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工的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已经相当轻松,具有很明显的研究性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数字化资源的改进与完善。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在这一阶段。校园网已经通过宽带与Internet互连.对外数据交流的流量也渐渐增大。但总的来看。学校还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对系统外部的依赖性还不是很强。

4.5信息化阶段

篇2

Sustainabile Design(可持续设计)代表建筑物,产品,家具,电器等等是将环境考虑为前提中所设计出来的。“Cradle to Cradle”(再循环)一书中William McDounough和Michael Braungaff用樱花树为例子。樱花树为乌儿提供住处,它的树叶过滤脏空气,它的果实为生物提供食物,即使果实烂了树叶枯了,掉到泥壤后一样为大地带来养分。从1 987年到现在,可持续的官方提法大约也有二十五年的了。从最开始的不受重视到到近几年的疯狂追逐,可持续设计是一种构建及开发可持续解决方案的策略设计活动,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以在思考的设计引导和满足消费需求,维持需求的持续满足。

可持续的概念在西方国家重视的比较早,其中包括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社会与文化的可持续。可持续设计通过对环境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达到的平衡,可持续设计与当地的生活习惯,生活习俗,经济是相关联的,据了解,美国设计伦理的先驱维多克帕帕奈克,他的理论是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强调设计师的责任感,呼吁更多的社会和环境意识,他的著作《为真理的世界设计》《绿色律令》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反对些纯粹的商业化设计,强调批判商业社会中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消费设计,倡导“有限资源论”为后来掀起“绿色设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读过他的书的人都应该知道,他的可持续思想是客观的,还有个值得提起的是意大利设计师思佐马里,他说的“设计人员不仅负责设计美观满意的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每个设计必须是有用的,服务于一个目的,公平对待所使用的材料,”他想通过一个良好的设计来达到一个很好的社会效应。

可持续设计通过三个部分来完成,产品设计,沟通设计,服务设计。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第一产品设计当然是三个部分中最有实际性和基础性的,没有产品设计就没办法进行其他的部分,产品的设计需要设计师对使用者需求的一个定位。沟通设计也很重要,一个好的产品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来推广,那么这个设计不完整的。好比我们设计款香水,我们可以把当地的文化特色加入到产品沟通设计上,用地域性的方式来沟通,给客户做一个有效的沟通,将会为产品添加更多的附加值。可持续设计发展不仅是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同时也为下代甚至下几代人的生存奠定了基础。

可持续与工业设计

本土化设计与生产是可持续设计的典范。国外有一个叫“droog design”这样个团队,他们就是运用本土化设计生产,就地取材手工生产,他们反对设计的廉价化,没有设计,只剩下廉价的商品化。让本土化生产与本土化设计相结合,运用当地的材料,加入设计师的思维和创新,让产品有更高的附加值,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品和工业品。我们应该运用批判的视角,深层系的理性的解析本土化产品。我这里有几个例子,一个是运用碗的方式,设计把它扩大变成椅子,本土化生产所创造的,利用回收的物品来当作材料,运用设计师的灵感,历史的摄人,让这个产品更有价值。还有一个是金属制造的手环,他是利用炸弹回收的废品当作材料,让这个产品有更加厚重的历史意义,比个非常昂贵的大牌在文化层次,历史上有更深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价值传达给顾客,我认为顾客所接受的不仅仅是一个手环。这样的产品不仅有产品价值本身,而且有更深远的社会价值,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趋势,现在好多大公司加入这样一个行列中,社会价值的体现也反作用于产品本身,可以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让产品有产生更高的附加值。

可持续与建筑设计

可持续表现在建筑方面就是绿色城市,一个好的城市绿色空间设计对于人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减少城市的噪音,保持空气纯净,创造一个舒适的美好的环境。一个好的城市绿色系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循环。一个好的城市绿色系统有利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供了视觉美得享受。可持续设计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向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筹办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历史性进程,我国对城市可持续设计进一步实用化与专业化。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细划与分类也更有必要。通过可持续空间设计具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着重探讨可持续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

以及如何建设一个具有亲和力和人文性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可持续建设对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设计需要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传播出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可持续设计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研究课题,目前设计案例不是很丰富,在设计系统和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薄弱,亟需对此进行探究和梳理分析。这个课题我认为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可研究性。

(作者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鲍萌(1991-),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篇3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

Abstract:The city as the social human main settlement, it is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main carrier. The city landscape is the city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of the basic compon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urban society, economy, history, cultur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ctors. Now, global environmental is degradation, and energy is shortage.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city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efinition, essence, principle and design. Look forward to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application.

key word:the c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 K9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作为当今社会人类主要的聚居地,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突出所在,因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行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发展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承载着巨大负荷,显然,城市系统在自然演变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中是脆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现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市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并且能够进而为城市在社会、环境、经济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实质

当今社会,“可持续”已成为事物发展理想状态的代名词,并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就景观设计学科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可持续”,即保持自然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可能性,避免人为使其间断,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资源。使当代与子孙后代享有同等的使用权。二是“发展”,即在保证“可持续”的基础上寻求合适的发展道路,使人类社会朝着更文明、更进步的方向持续发展。因而“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具体理解为:保护有价值的传统城市景观,使其在当代与未来之间延续与发展;同时努力创造优良的城市景观环境,促进城市景观的有序健康发展,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景观的生理、心理需求,并体现时代的特征,简单说就是“保护与发展”。这两点看似矛盾实际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保护是为了城市景观更好的发展,而发展是保护的目的,是传统景观的有力支持。可以说,“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将城市“连接历史,通向未来”。这种观念体现了现代人对待城市景观的历史、发展态度,也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未来取向、整体性原则和公平原则。

如果对城市景观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传统城市的景观发展是持续的,这正是城市魅力与生命力的体现。究其原因,主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延续性相关。人类社会自蛮荒时展至今,虽历经战争、灾害、政权制度的更迭,但其发展的轨迹始终是在波折中连续向前,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总是建立在上一个时代的物质、精神成果之上的。

二、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最少的资源消费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要求,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保证城市自然演变过程中开放空间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之间的平衡。联合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指出“生态城市规划即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性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城市系统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同样是以生态城市的目标作指导,从“自然的”和“生态的”着手,用环境保护的最新成果指导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目前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是从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概括来说,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土地使用的高效性原则;能源的高效性原则;植物配植的生态性原则;对自然群落的保护及利用原则;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原则。

三、城市景观的可持续设计

城市景观的可持续设计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的设计理念。目前,许多学者对可持续景观理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一套成功的可持续设计模式还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1、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维护并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进行城市建设时,一方面要对自然环境采取尊重的态度,合理利用现状地形、水文、植被、动物等条件,以不破坏生态和谐为设计的附加条件,进行必要的最小限度的改造,从而维持原有的、健康有序的自然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保护的前提下,城市建设要求为城市创造和谐、健康的生态环境。追求绿地的合理布局,选用乡土植物并模拟自然群落结构进行栽植,为动物创造多样的生息环境,有效控制人为干扰,从而多角度、多方面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

城市建设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景观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求城市建设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寻求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对基地现有的景观资源进行必要的保留并合理利用,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手法重新激活其内在的潜力,寻求崭新的功能用途。另一方面,在使用新的景观资源时,引入“节约型园林”的设计思想,寻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篇4

AndFew Best:六善养生及酒店集团为宾客呈现的奢华体验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六善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力求最大程度地保护并融入所在地的环境、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以此为宾客们带来六善专属的住宿和服务体验。座落于这处历史遗迹山门处的青城山六善酒店通过富有本土风格的建筑设计向当地文化致敬,在竭尽所能保存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酒店还通过雇佣当地居民支持社区的就业。同时,集团在当地设立青城山六善酒店可持续基金会(Sustainability Fund),六善水(Six Senses Water)及酒店别墅内软装玩具销售收益的50%连同酒店收益的0.5%都将贡献给该基金会。

酒店设有高效的节能、节水设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酒店运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青城山六善酒店自家生产饮用水,对水源进行处理、净化,并以可循环使用的玻璃瓶盛装饮用水,减少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六善始终致力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酒店内还设有机花园,以自产有机肥培育农作物,为厨房提供各种新鲜食材。

在运营方面,酒店同时向宾客们推广六善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酒店内设有电动汽车充电站,并使用特斯拉电动汽车提供机场接送服务。除此之外,酒店提供的所有住宿体验都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并由酒店各部门领导层组成的可持续发展团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酒店日常运营的细节中。

AT:青城山六善酒店是Six Senses Hotels Resorts Spas在中国的首个度假酒店,项目选在青城山这样一个极具良好自然环境和深厚道教文化的地方,有哪些特别的设计考虑?

Andrew Best:青城山六善酒店地处四川青城山――中国道教胜地。酒店的设计理念融合中国传统道教元素,并综合传承了中国历史上村落与城市的设计概念。除了宗教地位,青城山还以其四季长青的自然景致被视作中国的自然瑰宝与“人间的世外桃源”。连绵的青山间可见古老的寺院和高耸的佛塔点缀其间,沉静中透出磅礴、威严。

青城山六善酒店力图通过建筑表达对当地生态群落、自然环境和秀丽风光的包容与传承。设计的重点是和谐共荣――在酒店的设计方案中,中国传统五行思想与六善品牌所蕴含的触、品、嗅、视、闻、知六种感官体验融合交汇。

设计力图融合当地历史建筑传统元素与中国现代设计特征,因此酒店的形式、设计风格及建筑选材都很大程度受到这一理念的影响。秉承六善一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社会责任,我们将当地艺术、文化和居民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建筑中,赋予酒店鲜明的当地特色。六善水疗中心的设计融合了中医与古代占星文化等元素;酒店餐厅的设计则引用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案,象征永恒与阴阳平衡。

AT:从规划到建筑、景观。整个酒店设计进行了怎样的布局,设计如何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保护?

Andrew Best:整体设计方案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兼具地方建筑特色的、传统村落式的酒店。我们力求忠于历史,并且延续本地的建筑形式与文化,在其中实现酒店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此外,青城山六善酒店与景观设计公司AECOM合作,通过结合六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与本地自然环境特点,为酒店设计了多个花园及内部景观。

整体建筑设计采用当地的建筑模式语言,并通过酒店的每个细节进行表达。探讨酒店的建筑布局是一个十分愉快的过程,而最终呈现的酒店布局让宾客充分沉浸于建筑及周围景观,进而能够激发出每个人对当地文化、建筑的思考。

酒店建筑过程中的挑战是,如何将现代建筑技艺与传统建筑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将传统中国建筑之美融入现代酒店功能,我们力图在古典氛围中为宾客打造一应俱全的现代化住宿体验。

青城山六善酒店于2010年9月破土动工,项目共耗时4年多。在漫长的规划和建造过程中,六善力图以无可挑剔的细节打造这处度假胜地。大量的建筑材料由位于曼谷的六善总部设计团队精心设计并手工制作,而一些特制建材则在青城山现场制作并安装。酒店于2015年6月15日起试营业,宾客可以从各个细节感受到酒店散发的精致之美。酒店建造过程中,六善始终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及装饰所用材料全部符合环保标准。

AT: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度假型酒店,目前在哪些细节方面体现了六善带给宾客的独特感受?

Andrew Best:在室内设计上,青城山六善酒店以当代设计手法演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暖色调的木材、织物等装饰材料为客房及公共区域营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氛围。在酒店内还能发现许多反映六善“有趣而独特”价值观的设计细节。泰国阁遥岛六善酒店(Six Senses Yao Noi)在内部农场养鸡深受宾客的欢迎。我们在青城山六善酒店也采用这一模式,第一批自养鸡已经到达酒店农场,首批自产鸡蛋即将诞生。一旦所有鸡只安排妥当,酒店农场还将引入4只自养鹅。

AT:除上述的设计方法外,还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Andrew Best:酒店的可持续措施之一是使用Tesla Model S电动汽车提供接送服务。通过这一方式,宾客能深入体会到酒店如何不遗余力地坚持可持续与环保理念。

此外,尽管本地在处理垃圾时并未严格分类,我们仍然坚持对干、湿及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虽然这一举动看起来可能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但我们会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向本地居民们证明我们言出必行。

青城山六善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团队将在酒店内部推动各项可持续措施的顺利进行,我们的下一个计划是通过减少打印用纸实现环保承诺。

六善养生及酒店集团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园林设计;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时下,实现风景园林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维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更是对人类的可持续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就必须首先实现风景园林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可持续设计对象不仅仅指要实现产品和环境,也是指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设计,以及对未来的设计。本文将重点介绍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实际应用和设计理念和方式。

1.风景园林可持续设计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不断地破坏生态环境,其主要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臭氧层破坏越来越严重,人类受到的紫外线剧增;二,土地大面积减少,沙化现象更加普遍,大量的农田丧失了持续生产力;三,植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加快对土地和植被的掠夺,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进程,致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的涵养水源能力急剧下降,水土流失发生率明显增高;四,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物种也大量减少,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这些现象的频繁出现,不得不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引起重视。但是现在在我国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这一理念的实施。一是一些人过于注重形象问题,频繁更换园林中的植被,这就使得一些外来生物有机可乘。例如水葫芦泛滥成灾的现象。二是太过于频繁的更换植被会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材料,还会使该地区的土质结构受损,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植被的生存环境。三是有的园林设计为了能够标新立异,抛弃了自身独有的特点,而全部照搬国外的园林设计,使得该设计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格格不入,不利于整体性的发挥。生态园林作为城市中一项重要的绿地资源,必须进行合理的园林设计,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

2.风景园林可持续设计的内容

2.1含义

可持续设计理念中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技术方面需要尽量减少使用原材料,减缓环境负担,减轻环境污染,减少自然资源的使用。还要注重建造物的可重复利用率、可维护性、可回收性等功能,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层面的要求,在达到环境保护标准的同时还要保证该建造物的功能使用及其寿命。第二个是指伦理方面,从时间的角度来思考整个园林设计的全部生命周期,园林的可持续设计才能有望为实现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2.2挑战

节能设计包含了设备、设计、管理等许多方面,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从园林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建设绿地,使得园林设计与相关环境全面协调。自然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来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可持续设计园林与其他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设计,既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和安全需要,也缓解了环境破坏带来的资源危机和人类的发展危机。实现可持续设计,可以用来建立发展持久性的生态系统,造福于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设计,有利于经济、环境、和智力的长期稳定安全的发展。

为了构建自然生态环境,发挥绿地系统节水、节能、节材、减少垃圾污染、节躁等生态功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环境主要是依靠一个以人为本的复合型的生态系统,而园林则应该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通过实现园林的可持续设计,减少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滥用,改善城市环境的健康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城市绿化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化量必须有保证,还要辅之以节约型的材料,合理的设计,以及人性化的设计[2]。

3.园林可持续设计的方法

3.1整体协调性

要实现整体协调性设计,必须要以该城市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发展前景等各项特点为依据,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努力达到多经济效益、多利益主体、多学科观点的平衡状态。除此之外,还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要实现整体协调性设计,还要从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出发,整理环境空间,尽可能多的采用中式的表现象征的手法,不能照搬国外的景观设计项目。

规划土地的时候,还要尽量避免干扰其他生物的生存与生长,以及周遭的水文特征。要注意保护城市自然资源,保护并开发城市中可以利用人工再生资源。使用低技术设计,将资源再生和资源利用相结合,使得该设计实施的时候可将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3.2尊重自然

生态园林设计会对自然环境有部分改造,但是这种改造应该建立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然后认识规律、积极地探索更多的规律,使得设计与园林浑然一体,没有不协调的地方。但是这也只是最理想的状态,总会有些情况破坏这种规则。比如说有些园林的设计藐视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在本来就水资源短缺的地方偏要建立人工湖,又或者是在本来有很多珍贵植物的地区强行更换该地区的稀有植被,这些都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设计要结合自然是可持续发展性的景观设计的一条重要原则。比如说,地球表面在经历过亿万年的进化,其肌理毫无疑问是最合理的。作为一个明智的园林设计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景观设计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比如说,当一名设计师将要去设计一个基地的图。景观设计的任务会变化,所以,一旦出现新情况的时候,我们首先就是要面对这块、富有特色的土地,慢慢地熟悉他,用一个虔诚的心去感受它,这样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这块地区的设计。减少能源消耗的具体做法如下。在中国的风景园林设计中,尤其是那些园林水景、温室等高能耗项目的设计中,要想方设法把能耗降到最低限度,我们可以用太阳能,运用新技术,也可以利用自然界中那些生长速度较快的材料如竹子,来作为一些工业材料的替代品。

3.3尊重地域文化

按照可持续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景观生态环境,需要将当地人的传统文化放在首位考虑。在建设园林的同时,也要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将现代化元素与传统的统一协调地连接起来,把对有相关性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园林和民居等珍贵的文献资料,以及遗址的研究保护作为重点对象,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场所。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设计园林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下的时事,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园林设计风格和形式。只有尊重地域的人文环境才能够与城市溶为一体,协调统一。既满足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符合园林设计的独特标准,这样才使得该园林和人类社会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园林的可持续设计将会成为必然的选择。然而,如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观是尤为重要的,引起了景观学界的高度重视。此外,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科目十分广泛,要真正实现可持续设计,需要在各个科目间通力合作,也需要景观领域的研究者们拓宽眼界,向更高的水平迈进,为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也是为人类的长久发展做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卢圣.居住区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篇6

城市景观是一个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公共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景观中充满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景观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的关联是双向的,当艺术涌入城市,公共艺术成为了城市景观塑造的活力源泉,当城市走进艺术,城市景观成为了公共艺术设计的创作素材。以开放的视角,将公共艺术设计纳入到一个更加宽广的城市景观的语境中,来探究其多元的创意方向,不仅能够为公共艺术设计拓宽视野理清思路,同时能够推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的创意方向

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利用科技成果,树立环保、健康、文化的理念。创建生态环保、可持续的环境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脚踏实地的去进行。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正是“行于足下”的立足点,是实现可持续环境和地球的一个可操作界面。面对全球公共危机,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义不容辞地将实现生态环保、可持续环境作为设计的战略主张。公共艺术设计学作为生存艺术的定位,和景观设计学作为协调人地关系领导学科的定位,使其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可持续设计,通向地球公共的可持续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

功能体验与极简主义的创意方向

所谓的功能体验,是指人类在最广大的生产实践范围内创造的一种物质实体的美,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审美形态。时代特征所赋予的功能美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表现力。当前,对当代公共艺术的评价难以有确切的出发点,其审美角度也很难做到非概念和超功利,因为对它的思考本就出于某些功利的目的,这是由它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空间系统的功能性决定的。正如艺术存在的最原始的目的就是源于物质功能的需要,所以“纯粹”的审美体验成为现代人类建立于功能基础之上的精神诉求。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设计的几何形和抽象形的概念设计逐渐盛行起来,在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功能体验与极简主义必将成为蔓延最快的设计方向。

高情感化、人性化特征的创意方向

人类拥有真情实感。艺术家在熟练运用现代创作材料的同时也注重第二功能的追求,以更积极的态度寻找具有人性化的、自然化的新形式。影响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人性化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环境因素、消费主体,也就是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设计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艺术设计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习惯不同、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向自然学习的创意方向

“设计遵从自然”,美国景观设计大师麦克哈格提出的景观规划思想和方法,其实质是以环境学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实践。设计师从自然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尊重设计多样性,分析具体地形、气候、水文和植被问题,对症下药,与城市景观的自然元素相结合进行公共艺术设计。

回归地域本土的创意方向

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设计应当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这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设计里,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设计师应当把设计一个能够尊重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考虑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设计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含量和艺术水平,同时反映出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素养。单凭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后,回归本土的设计作品不断增多。

数字化、新媒介的创意方向

数字化时代的公共艺术设计正面临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无论是从媒介材料、媒介方式,还是从视觉语言乃至思维观念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转变。CG艺术的时代特征是及为突出的,如时代的社会背景、创作形式、工具和媒体、展示的地点和途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这些特征本身无所谓优劣,如果被我们深刻认识、灵活运用乃至加以引申和发挥,就能创造出全新而深刻的艺术作品。CG形式的内容是以0和 1为基本单位的电子信号,但艺术创作的对象并不是这些电子,而是其承载的信息。创作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编排和再造而最终完成艺术作品。

结语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 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规划设计人员先后提出了虚拟城市、赛博(Cyber)城市和数字城市等全新的概念,这为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奠定了技术基础。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它的优点是既方便设计人员的审查、讨论,又可面向决策者和公众展示规划设计方案,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修正。

计算机流体力学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区域规划时,是一项必备的技术支持手段,计算流体力学(CFD)是用于模拟现实中流动现象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批准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

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3 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3] 赵志庆 ,徐苏宁.城市设计过程理论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8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和设计的建筑,内容包括城市选址、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建筑功能、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可持续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所强调的健康舒适,不仅包括通风采光、噪音控制、自然环境、空气品质等物理量,而且包括环境色彩、建筑美观、使用材料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主观性心理因素。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 3 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3 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1.1 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 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

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 t 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

2 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

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3 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3.1 设计理念

3.1.1 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1.2 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

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②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 1997 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 31 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③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④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篇9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也急剧加速,为了解决对自然资源的持续性破坏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现在的发展而又不破坏子孙后代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在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栋居住建筑物需要考虑内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形式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建筑能够被长期、可持续改造,使健筑物的安全性、牢固度与稳定性得到有效保证。

1.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一栋建筑物的建成需要占用土地、水、砂、石、钢筋等资源,而在这些建材的生产加加工制作安装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废气、灰尘等大量的污染物,又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二次及持续性的污染;而大规模的建设将对原生态地理环境造成破坏,由于占用耕地、林地、水源导致原有生存环境受到不可逆的冲击,使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但能源的消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而传统的建筑消耗的能源占总能消耗的50%。从2008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迅猛,每年新建房屋面积20亿平方米,大部分都是非节能性建筑,不仅消耗大量自然能源,而且严重地污染环境,这使建筑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面对当前急剧恶化的环境,必须痛定思痛的来思索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居民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背后的问题

合格的建筑师在做住宅类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要对居住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属于什么阶层,收入多少,生活习性怎样,从而制定住宅单元的设计方案,当前,建筑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小面积建筑采用跃式形式:国内有些设计为了追求时尚和气派在多层、高层的住宅建筑中采用跃式,没有考虑建筑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并且在户内设跃层楼梯不利于老人及儿童上下使用, 且楼梯要占用一定的房间面积,对于面积不大的套型住宅更加不适用,而且用于室内的楼梯设计不合理,踏步高宽比不满足规范,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2)仿照外国建筑形式:一些地区住宅外观仿照欧式建筑风格,过于装饰一些华而不实的欧式风格,甚者在顶部多做几层高没什么使用功能的穹顶,另外目前有些现代建筑设计还不到位,造成人们对现代建筑的概念和认识不足。欧式建筑施工难度大,图纸复杂,施工的时候盲目的拼凑,缺乏专业施工,导致建筑效果不良。

(3)实用性空间欠缺:一些建筑设计的理念过于追求大气却忽略了建筑本身的最基本功能,导致一些空间缺乏利用或无法利用等情况,这对整个建筑设计行业也是挑战,考虑到目前的经济水平,要适应于现在的新的市场需求,在今后的住宅设计中应当减少不合理的浪费,增加储物空间,让住宅类建筑更加的舒适,更符合用户的要求。

(4)舒适性欠缺:社会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财富,物质的极大丰富促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舒适度有很高的要求,而住宅建筑与人民是息息相关的,对建筑物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人民的舒适度是人们最直接的体验,而有些建筑设计尤其是农村的住宅设计的缺乏和缺陷,使建成后的住宅完全不满足自身的要求,使舒适度大大折扣,而且也充满了建筑的不安全因素。

(5)增强住宅的可变性、使用性及隐私性:有些建筑设计为了追求大开间导致结构设计中出现很多的承重墙体,使住宅的可变性降低;在使用性上,没有做针对性的市场调研,不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导致使用性的下降;家庭隐私也相当重要,有些设计完全不考虑住宅的隐私。

3.居住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构思

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建筑在设计时考虑的以下几个方面: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建筑的循环再生、舒适性与可变性结合的室内环境、融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人文环境等。从而建立方便、共存、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环境。

(1)居民建筑内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物本身应该与外部环境协调共存,要适应并且不破坏地方的生态,协调现在居住建筑与生态的关系,保护并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2)居民建筑室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的内部环境应当与外部环境保持协调发展,利用外部环境提高内部环境大大增加居住的舒适性,在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采光、通风换气,利用设计手段使建筑物能过获得良好的采光及通风的条件。在总体的建筑规划时,考虑建筑区域的风资源、光资源;在室内设计中,考虑对流,穿堂风的运用,对不同的居住人群做适应的室内设计,达到室内全明设计,无暗窗暗格,厨房多采用L型及H型的布置等设计手法。

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材料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中占很大的比重,如砂、石、水泥的生产不但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污染大气;市场上使用的粘土砖造成大面积耕地面积的破坏。所以建筑材料的设计必须采用可持续发展。目前其他国家已经建成了许多可持续建筑,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一些设计的方法。

(4)结构形式的可持续发展

一般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年限为50年,但很多建筑达不到50年甚至不到30年就被拆除,大大浪费了自然资源;如何做到百年建筑也是设计师们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考虑以上两点对建筑的结构形式的设计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来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及浪费和建筑物的延续性。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下:

①结构采用骨架体与填充体。结构的采用承重体系成为骨架体,结构内部分割的体系成为填充体不承担承重可以拆除和替换,为不同的居住人群提供室内的可变性,增加舒适性,为了能做到百年建筑,结构的骨架体构件采用可替换性构件来对建筑进行维护。②建筑的结构体形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采用集中布置,加大灵活度。

总结

篇10

关键词:工业设计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创新方法 社会属性 分类垃圾桶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100-03

现代城市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多种社会属性,在这些社会属性下,设计受其影响,公共设施设计也不例外。目前,大多欧美国家已经非常重视城市景观、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为艺术环境和现代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设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现代城市的社会属性定义与分类

现代城市的社会属性就是在现代城市经济基础下的社会属性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体随着自然社会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形态所反映的东西。通俗点地讲,现代城市社会属性就是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的现代城市,根据该区域的经济水平、人口状况、环境水平、民族风俗等条件所制定并能够影响、促进该区域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条例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通过这些意识形态所反映并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现代城市的“风格”。

现代城市经过充分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在变化,不断改变和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公共空间形式下,现代城市具有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可持续化的社会属性、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社会需求、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社会属性、具有教育社会属性和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属性。

1.1 可持续化的社会属性

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当达到一定历史阶段时,城市随之出现。经过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生态和资源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现代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现实,使其必须通过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人口迁移、环境保护、民族风俗等影响、促进现代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这些改变反映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可持续风格”。城市的发展,有其固定的发展周期,如图1所示,从最开始的启动期,经过经济、人口的发展从发展期达到成熟期,也就是城市发展的顶峰,经过不断发展,城市将最终走向衰退。要防止城市走向衰退的唯一办法就是可持续化发展,这种城市发展的周期也决定了城市具有可持续化的属性。

1.2 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社会属性

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大众在公共交流中,每天都会接触和体验到公共设施提供的服务,以此感受现代城市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感受一个城市的魅力和时代精神。大众需要审美,―方面是因为审美是人的内在必要性的一个高层次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由于审美自身与人在自由境界的追求上是无法分离的。因此,大众文化审美潜力的发掘是由现代城市满足大众审美属性所决定的。

1.3 人类生活方式需求的属性

城市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城郭到如今的现代化城市,人类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发生改变。电话亭、垃圾桶、公交车站……这些近代城市发展的产物,时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主题公园、电影院、百货商店的出现则让人类的娱乐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体验。科技发明推动城市的前进,极大地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而城市的发展同样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正是现代城市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属性的体现。

1.4 教育属性

现代城市的教育属性,主要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现代城市作品的欣赏或者体验时,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使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深刻的变化,并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

1.5 促进社会公平的属性。

现代城市是为人服务的,是面向平民的,其具有推进社会平等的属性。在现代城市中,生活着不同的人群,各个人群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这其中有许多不同程度生理残缺或无法正常行动、生活的人(如残疾人、老年人),他们应该得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关怀,特别是针对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碍或不便的弱势人群。这就要求现代城市必须具备促进社会公平的属性。

2 现代城市社会属性下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

上文已提到,城市具有多重社会属性。公共设施与建筑、街道广场、绿化,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形象,不仅体现了城市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城市的氛围。在这种多重社会属性的城市中,公共设施设计有了新的设计方法。

2.1 可持续设计

现在城市的可持续化社会属性意味着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相较于以前粗放的设计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就公共设施设计而言,可持续设计不是武断的强硬,而是应寻求最充分,高效、无污染和低耗能的设计。应该充分考略到材料的可持续化,防止材料污染;考虑到功能的可持续化设计,将功能进行划分;考虑到技术的可持续化以及价值的可持续化,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自我循环式进化。

2.2 大众审美化设计

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但需要满足人们的物化审美,而且在精神上也可以给予人们美的感受,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结合体。

公共设施设计作为一种纯操作型的艺术表现,是要被大量生产的,是需要大众接受的,所以公共设施设计要依照市场和大众所认可的文化来做设计,即大众审美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启发大众文化的审美潜力,使审美被大众所认识和理解。公共设施设计要体现出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富有文化的艺术气息和现代感的独特形式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出来。在功能和形式上要满足城市居民不同的艺术爱好和情感需求,让民众真正感受到设计的大众文化魅力。

2.3 创新设计

“作为创意人很难与当今的一些流行完全割舍开来,一切都能成为灵感。特别是产品设计圈外,这座城市、乡村、艺术、设计以及其他有关创意的一切”。这是德国工业设计师丹尼尔关于产品创新设计的理解,设计是所有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中最直接的,人们的生活观念常常被设计所影响。设计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模式,人最开始的交流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其后发展到了文字和语言。打开一扇门,不再用手,而只需要你走过去。公共设施设计需要创新设计,以此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这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同样也需要促进城市的创新功能。

2.4 涵化设计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为人们提供服务不可缺少的部分。现代城市中教育的最好载体就是公共设施,当民众使用或者体验公共设施时,要让他们从中学习到设计的教育意义。公共设施的形态、功能的设计要影响大众的情绪,让大众受到强烈的陶冶和感染,使大众不知不觉受到教育。现在很多城市的垃圾桶都采用的是垃圾分类的形式,既环保又高效。这种垃圾桶设计的理念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性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长期作用下,使人们无形中产生了应该进行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2.5 共用设计

共用设计,在商业利润的前提下,现有技术条件下,公共设施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能够安全、舒适地使用的设计方法。公共设施设计,需要成为解决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有障碍或不便的弱势人群的有效方案,例如盲道、老年人楼梯扶手、残疾人坡道和其他一些城市公共设施。

基于以上这些社会属性,现代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

3 分类垃圾桶设计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市生活垃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发展。传统垃圾桶一个口倾倒导致了垃圾回收不便,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垃圾循环利用率变低。基于此,垃圾桶应针对不同类别和功能进行设计。

3.1 创建低保真模型

基于城市社会属性下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方法,捕捉符合城市社会属性的分类垃圾桶设计,绘制初步设计方案,创建低保真模型。如图3和图4。

3.2 可持续、创新设计

分类垃圾桶是针对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景区所开发的一款富有环保理念和人文情怀的室外公共设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储存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如图5,图6所示,分类垃圾桶整体采用了简洁的造型,体现了一定的时尚感,与阖闾博物馆的历史气息相吻合。游客通过垃圾桶上的回收标签来进行垃圾的投放,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同时在垃圾桶的上方设有烟灰缸,方便吸烟人士的烟灰存放。垃圾桶采用门形式,方便垃圾回收人员对垃圾的收取。同时垃圾桶设计带有顶盖,可防止因下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的垃圾污染。

3.3 涵化、审美设计

分类垃圾桶所在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是无锡市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第一个有论断的春秋吴国的都城,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分类垃圾桶设计的造型吸取了战国青铜灯、漆木瑟、漆箱等器物的剪影元素,用镂刻的形式将战国玉器C形龙上的回形装饰以及青铜器物纹样予以表现。让来到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的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吴文化,感受吴文华。同时,通过分类垃圾桶的造型,启发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