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诈骗如何维权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诈骗如何维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诈骗如何维权

篇1

2011年,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增长速度。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22038亿元,同比增长118.省略诈骗,但支付宝都没有认真处理、及时进行维护或暂时断开的即时到账业务。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还在继续被骗。像小萧一样被骗的用户在网上组建了众多QQ群,希望团结起来维权,讨个说法。

小萧气愤地向记者表示:支付宝没有我的密码确认,就把我的钱转给了他们的合作商家,是不是合作诈骗,是不是有帮凶嫌疑?如果所有支付宝上的钱支付前都经过用户支付密码确认,就不会被骗。客户的钱是从银行网银、密码确认、支付宝最后到网龙游戏账户,这是不是支付宝的漏洞?

支付宝为与其有合作关系的客户提供即时到账,但作为第三方交易平台未经用户确认把账户资金即时划款到其他网站,极易被木马利用来行骗,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好几年了,支付宝却没有去理会这漏洞。不将这个交易漏洞弥补,使得更多人上当受骗。

这么多消费者的经济损失将有谁来弥补?谁来维护他们的权益?这是记者思考的问题,更是那些血汗钱被骗的人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渴望回答却慢慢由愤怒到疑惑到绝望的问题。

显然,支付宝摆脱不了顾忌自己跟虚拟商品商家的利益而间接损害支付宝用户利益的嫌疑。

客观的说,支付宝确实存在着不作为的动机:一个动机是为了保持规模扩张,与其合作的商业网站、企业都将是支付宝大客户。支付宝未来的规模和实力直接关系到以后在各种业务展开时和各大银行谈判的筹码问题,而目前,支付宝的谈判资本还不是很充足。

一个动机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即盈利。支付宝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用户使用支付宝超过免费限额的时候收取手续费,合作的企业客户肯定是支付宝手续费获利的一大来源。还有一项应该是常驻资金的利息。当然,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受银监会的监管,更多金融投资业务还无法涉及,但是,这些资金以存款的形式保存在银行,银行按协议要支付它利息,一亿元的资金一年的利息就几百万。

或许正是以上种种原因,让支付宝更多考虑自己跟合作商家的利益,放慢了为普通消费者维权的步伐。据悉,类似的情况其实还发生在另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汇付天下身上,只不过汇付天下在处理退款时较为主动。

支付欺诈维权难

已经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今天大大小小的网上支付欺诈事件越来越多,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却滞后了,各种各样的空子、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受骗后,要想通过可信赖的渠道和方式讨回公道,一个字,难。

使用第三方支付工具被骗的消费者,在维权时,往往像皮球被各方相关机构或责任人踢来踢去。诚信和正义感,似乎已像北京的新鲜空气一样稀少。

在上述案例中,公安部门不会直接受理,消费者求助支付宝相关部门,支付宝推脱给规则和木马病毒;而网龙公司则表示被诈骗客户如果要退回款项,需要提供当地公安网监部门的协查函方可办理;消费者咨询当地的网监部门,网监部门的答复是,协查函只能由当地的公安机关发函给网龙公司所在地的福州市公安部门,不能直接对网龙公司发协查函――事实上,协查函作为一种沟通性公文,本身并不能证明整个案件的真实性,所以网龙公司要求提供协查函的要求,除了增大受害者维权难度之外,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本次事件。

小萧告诉记者,在他所知道的两个QQ群里400多位受骗者中,按照网龙公司的流程索款的,无一人成功。

另一位胡女士的受骗经历更是让人无语。胡女士告诉记者,去年10月19号在支付宝上还信用卡,当时显示是次日到账,可是到直到周六查询还没有到账。胡女士在支付宝首页上没有找到客服电话,

于是就在百度上查找,结果百度第一条电话打过去后按照他们的提示说其账户被冻结了,需要解冻,胡女士当时想支付宝这么大的平台客服在百度首页不可能有假,就相信了,然后在银行自助机上来回操作,结果被套进去17000元。

在百度上搜索的支付宝客服电话竟然是一个骗子公司电话,胡女士谎乱之余要求支付宝客服报案,支付宝方面说他们报案公安不管,让其自己报案。胡女士反映,当时,该骗子电话竟然还可以打通,还在继续打着支付宝的名义行骗。胡女士想不通,支付宝是否不顾客户的资金安全,这么大平台难道不关注自己的客服在百度这么重要的信息渠道上被修改成别人的电话吗?

至今,胡女士还没收回被骗资金。公安部门目前在处理复杂的网络欺诈案件时,还缺少更多的法律法规支撑,缺少职责界定、办案经验和部门支持,缺少合理的流程,缺少足够的重视,而涉及的相关企业,更缺乏帮消费者维权的诚意。此前还曾有众多淘宝卖家声称他们在使用阿里妈妈淘宝客的推广服务时,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阿里妈妈自动设置了佣金而蒙受损失。这样的情况,公安部门一般不予处理,淘宝相关部门也没有承担责任认真处理。

那些涉及金额较小的欺诈事件,维权时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有消费者在使用财付通充值Q币或者用网银为财付通充值时,遭遇钱花掉了却没充值成功的情况,此类事件发生后,大多数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

提高防范意识

在维权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首先从自己做起,提高防范意识。

不法分子往往通过购物网站,以木马、假链接的形式或是直接以真实的独立域名网站进行诈骗。表现形式主要以网购低价诱骗、网络钓鱼、订票网站诈骗、团购网站诈骗以及网络中奖诈骗等方式为主。消费者一旦点击对方提供的此类网站并产生了支付购买行为最终就难免财物两空。

支付平台的一些规则设定也增加了被骗的风险,增加了维权难度。比如,很多非淘宝的外部商城可以跳过支付宝来对接网购者的网银。用户跳转网银支付的时候会产生一个虚拟的公共账户。这个虚拟账户是诈骗得以实现的关键。如果用户跳转到通过“钓鱼”网站来支付,虽然输入了自己的支付宝账户、密码,但这些过程都是虚假的,实际上并不是登录在自己的支付宝,通过这个虚拟账户完成了交易。用户网银的资金将直接被钓鱼网站的账户劫走。

篇2

[关键词]高校学生 网购 维权 法律

近年来,一种时尚、便捷的消费方式悄然兴起,网络购物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和青睐,随着网购商品覆盖面的日益扩大,使用网上交易的人群也日益增多,由网购而促成的消费额明显增加,“网购”正极速抢占着交易市场。而在目前的中国,排除只懂得简单浏览网页的上网人群,在网络的高质量使用人群中,年轻人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在校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占绝对数量的人群。

一、 我国高校学生网上购物的状况

网上购物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寻找你所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电子订单来进行交易付款的一种购物方式。

商家通过邮购或快递公司送货上门的形式发货的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探索我国高校学生网络购物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高校学生网络购物方式。高校学生网购的主要方式是B2C和C2C。C2C购物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受大学生青睐的是通过淘宝网进行网络购物,其次就是易趣网,而在B2C购物方式中,大学生们则会经常用当当网和卓越网来购买书籍。

(2)高校学生网购的主要商品类型。据调查,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通过网络购买的商品主要是服饰和书籍,另外,电子产品也是大学生网购的一大类型。

(3)高校学生网络购物选择的支付方式。作为大学生在网购中极为关注的一个方面,网上银行、财付通、支付宝、安付通等,是大学生用得较为普遍的几种网络购物支付方式,这些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进行的支付方式,不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障,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购物的安全性。

二、 高校学生在网络购物中权益受损的具体表现

(1)知情权受到损害

由于网络是虚构的,全球性和开放性便成了网络交易的一大特点,一方面,这为消费者的交易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却导致消费者无法全面了解商品的真实信息,。而很多网络经营者为了获取利益,常对商品描述不详或故意隐瞒商品的真实信息。从这些方面来看,由于无法在购买前检验商品,导致消费者的知情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削了。

(2)人身、财产权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在网络购物中,网银支付是高校学生常用的一种支付方式,但交易发生后买家确认收货付款的时间往往比较短,这就意味着消费者只能获得一小段的时间来考察产品的质量,而确认收货付款后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维权就变得异常困难。另外,由于我国网银系统仍处在发展和建设阶段,系统仍很欠缺而且不完善,消费者网上银行财产安全无法到切实的保障。加之为了打开销售渠道,经常有销售者不当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并对其商品,这就导致了消费者隐私权受到了侵害。

(3)消费者在网络购物中的公平交易权因格式合同或格式条款而受到严重损害。网络交易中,虽然交易双方对效率的追求因大量的格式合同或格式条款的出现而得以实现,但是大量采用格式条款,一方面可能使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失衡,另一方面则对契约自由原则构成了挑战。

三、高校学生在网络购物中该如何运用法律维权

(1)网站投诉:

大型购物网站都设立有网络纠纷处理部门。高校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若遭遇侵权,可将交易过程中的聊天记录或交易记录以及劣质产品等作为证据进行举报或投诉。

(2)网上报案:

高校学生在遭遇网购诈骗后,可立即向公安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报案,一方面,可避免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可为公安部门尽早破案争取时间。

(3)消协投诉:

在发生消费纠纷时,网络购物和普通商品的实体店购物一样,都是可以向省、市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维权的。另外,作为高校学生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更应该提高警觉,购物时要尽量索取购物凭证等相关证据。一旦已购商品发生纠纷,及时持相关证据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但是,对于网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事后的维权,同时也需要个人及相关部门给予相关的预防,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电子交易市场的监管,要设置一定的市场准入门槛,不能一台计算机就设置一个网店。营销的商品也要有所限制,如药品、化学试剂等物品要有专业的经营资质才能经营。应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适时增加网购的监管、准入、知情权等相关条款,以进一步维护网络环境下的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卞慎坤,浅论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消费导刊,2007

[2]蒋艾 陈雨峰,浅析网络购物之消费者维权,群文天地,2012

篇3

关键词:主流购物网 消费者保护制度 对比研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74亿,较2014年底增加1249万人,半年度增长率为3.5%。同时,《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4季度》显示,2015年Q4中国网上银行客户交易规模就达到了510万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率为17.6%。这些庞大的数据和急剧增长的速度,无不揭示着网络购物市场的巨大发展前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加快了商品流通速度,带来了经济的增长,而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然而,我们在看到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信息不对称性,人们在购物网站上进行购物比在线下购物面临更高的风险。基于此,本文将对国内主流B2C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国内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缔约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知情权: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消费者与经营者只能利用各种聊天工具进行沟通,难以对商品的品质进行鉴定。其次,消费者对经营者是否具备合法的经营执照仅能从图片来确认,其真实性难以考究。

隐私权:消费者在购物时需要填写快递信息(包括地址、姓名、邮箱等),又或者评论时需要写上身高、体重等这些私人信息。犯罪分子如若获取了这些信息,便有可能会利用这些隐私信息进行犯罪。

霸王条款:消费者在购买一些商品时可能会遭遇霸王条款的陷阱。首先,一些商家可能会强制要求订立相关的条款,否则不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或者服务。或者没有尽到提醒消费者的义务。

(二)履约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商品延迟到货。很多商家并不是一收到订单就开始联系快递公司,而是等到商品订单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发货。有些订单的处理甚至是两三天之后,快件的延误会对个人紧急事务的处理造成不良影响。

商品质量、数量、价格与订购时要求不符。有些商家会利用劣质商品、减少商品数量、修改商品价格等手段谋取利益。

(三)违约或解约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不允许退换货。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发现与订购商品不符时,被告知商品不能退换,或者仅退货不退款,退换货运费自担等。

支付手段不安全。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电子支付的漏洞来窃取网上银行账户的金钱,而消费者根本无法追踪和阻止。

(四)争端处理过程出现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难以取证,诉讼成本高。对于网上购物纠纷,法院一般要求买方举证。对于普通人来说,举证渠道少,难度大而且公证费用高,诉讼时间长。

调解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明。传统监管部门的设置是根据传统的商业模式设计的,它并不能处理网上纠纷。这就导致了部门间互推诿责任,都不受理。

二、国内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问题的原因

(一)网上购物的交易特性导致消费者权益受侵害

互联网增多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但巨大的信息量让消费者难以撷取有效信息。无关、无效信息不仅浪费了时间,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效率,而且,当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能保证时,消费者的权益也更容易受到侵害。

(二)网络技术的不完善

一些黑客会利用电脑病毒或者其他黑客技术攻击消费者或者企业的电脑,使得我们的网络购物环境变得不安全。此外,由于大部分消费者不具备有关网络和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使得无法应对网络攻击。

(三)法律滞后导致维权不畅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新的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一些早期的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法律法规已经很久没有修订过了。

(四)社会诚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全面的诚信评价体系,信息制度也尚未确立。因此,个人及企业的信用水平无法得知也无法监督。消费者也无法从信用水平来判断经营者的信用。而且,如今的信用评价仍停留在道德层面,缺乏法律规范,违反信用的成本过低。

(五)消费者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

许多消费者未能养成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的习惯,缺乏分辨诈骗的能力。遇到诈骗时,不懂得采取何种方式去维权,也不知道该求助什么部门、留存什么证据。

三、国内几大主流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对比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网络购物市场第二次高速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15Q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中B2C市场交易规模为4420亿元,占比达到50.7%,同比提高6.2%。增速同比增长59.0%,远高于C2C市场24.0%的增速。2015年,B2C占比首次超越C2C,达52.5%。B2C的崛起,说明国内网络零售已进入规模化竞争的阶段。所以,选择国内B2C购物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B2C购物网站交易规模市场份额中,天猫排在首位,占61.4%;京东18.6%;苏宁易购3.2%;唯品会2.9%。而到了2015Q1,天猫占58.6%,京东占22.8%,唯品会占3.8%,苏宁易购占2.8%。因此,本文选择了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和唯品会四大主流B2C购物网作为研究对象。

(二)国内几大主流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

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及调查,我们可以总结出国内四大主流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措施及问题。天猫的消费者保护制度侧重于对商家的审核以及认证,它的问题是虚假广告、虚假信息较多,假货及促销管理问题。而京东的措施主要是针对消费者保险一类,主要是依靠一些额外的保险制度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降低消费者损失。但其问题主要是出现在隐私权保护、售后服务。苏宁易购的措施主要是提高售后服务,包括“阳光包”、“服务计划”。而它的问题主要是系统安全这一部分,包括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唯品会主要是提高了响应速度,提高了服务水平和系统安全。它的主要问题是售假和霸王条款。

(三)几大主流购物网的消费者保护制度调查问卷

调查工作。本文选取年龄在20 ~ 39岁,并具有网购经历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采取的是线上和线下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总共回收了300份问卷。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剔除了127份无效问卷(包括没有具有四家购物网购物经验的问卷和一些填写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为173份。

调查结果。四大主流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调查结果分析。65%消费者认为假货出现频率最高的网站是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的人数占比分别为9%,6%,20%;在退换货理赔困难方面,天猫和唯品会做得较差,分别为43%,33%。56%的消费者认为天猫的信息保护做得好;在虚假广告方面,消费者认为天猫最多,苏宁易购最少。

此外,苏宁易购和唯品会出现的霸王条款最多,分别为38%、34%。在支付安全性方面,消费者认为京东做得最好,其次是天猫,紧接是唯品会,最后是苏宁易购,它们的占比分别为46%,30%,15%,9%。因此,消费者对天猫的消费者保护现状最不满意,而京东在安全支付和约束霸王条款方面做得最好,唯品会在整治假货和退换货理赔部分仍需要努力,苏宁易购要积极监管有霸王条款的商家。

消费者维权意识及维权能力调查结果分析。79.19%的人遇到权益受损情况时,会选择维权,但其中有47.21%的人不知道维权方法。选择维权的人中,71.57%的人选择找商家解决,私了;求助消协的有13.2%;通过各种渠道曝光的有10.15%,其他方式占4.5%;选择打官司的占0.51%;寻求政府帮助的为0.8%。

不同维权方式的有效性也不一样,71.57%的消费者维权成功是因为自己据理力争,商家理亏。其次,就是经营者诚实守信,主动弥补,占63.45%;通过法院审判而成功维权的人仅占7.16%。74.11%的“网购”消费者认为网络服务商技术和管理制度问题是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占72.08%。而消费者怠于维权的原因前三名,分别为:维权无果,占用工作时间,占72.08%;受损程度轻微,无关紧要,占65.59%;商家不承认,自己不好证明,占50.76%。

调查总结。分析问卷结果可知,接近八成的“网购”消费者遇到问题时会选择维权,但其中多于一半的人不懂得如何维权。这表明,消费者维权知识比较匮乏,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另外,当消费者维权时,大部分问题都是自己和商家协商解决,少数人会求助消协,只有极少数人选择打官司或找政府帮忙。这从侧面反映了,国内消费者没有向消协、法院和政府维权的习惯。消费者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行政监督不力;网络服务商技术和管理制度问题;诚信制度缺失;消费者保护意识淡薄都是导致权益受损的原因,其中网络服务商技术和管理制度问题尤为突出,亟须改变。而消费者怠于维权的原因主要是维权效率低、成本高、举证困难。

四、完善我国B2C购物网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信息披露及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披露机制。国家应当促进信息透明化,无论是产品经营者抑或平台经营者,除了公司机密,其他必要信息必须全面公开。此外,所有经营者必须经过CA认证,并且颁发信赖标志。

广告、促销信息规定。禁止误导性广告,对广告内容进行限制,保护特定群体。例如,保护未成年人。借鉴欧盟关于推销信息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禁止一切未经消费者同意的邮件或者传真推销。

保护隐私权。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定,一方面要提高罚款上限,另一方面应规定经营者要根据侵害行为造成的损害或者获得的利润向消费者做出赔偿,造成精神损害的,要赔偿精神损失。此外,应实行责任连带制度,明确各个责任主体之间有相互监督的义务和责任。

(二)提高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性

借鉴欧盟和美国的“先行赔付”的支付争议解决机制。这一个机制要求电子支付工具对消费者通过电子支付工具支付的交易中所出现的争议及损失给予先行赔付。此外,国家应制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实行强制保险制度,即对其代为保管的消费者资金进行强制保险,保险人和受益人均为消费者。

(三)改善售后服务

国家应当对购物网的退换货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调整,规定退换货处理的具体时间长短和赔偿金额。至于运费的设置,应当列入详细的“七天无条件退货”的附加条款之中,明确运费的承担者和金额。此外,促销品的保修期限和其他售后服务限制应当明确列出,并且付款时要弹出对话框提醒。

(四)提高争端处理效率

精简监管部门。应当精简电子商务的监管部门,并建立一个专门监管电商的综合性的组织或者机构,这个组织或机构全权负责电子商务的各方面监管,并接受上级机关的监管。

建立民间第三方机构。建立社会公益团体和民间力量。我国可以在地方扶持这种第三方机构的建立,并资助其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卖方举证制度。实行卖方举证制度。借鉴美国《电子资金划拨法》,规定了让企业举证消费者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如果不能证明,则是企业负全责。

(五)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与鼓励行业自律

建立一个全国性B2C购物网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连接相关行业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实现行业间的信息共享。并根据信用状况,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制定市场退出机制。

各电子商务网站应积极参与制定行业使用的自律公约。同时,设立网上举报中心,凡进入黑名单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没有改进的,行业协会有权对其进行封店。

(六)提高网购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消费者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安全技能,登录网银时确认周围环境的安全。网银绑定的银行卡的金额不要过大,并且设置转账金额限制,养成留存相关交易信息和交易凭证的习惯。

政府部门要加强消费者风险防范教育;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最后,消费者也应积极参与消费者保护法律的完善过程,为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建议和意见。

五、结束语

消费者的信赖是网上交易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完善消费者保护制度是促进购物网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制度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组织一些先进的法律和制度,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交易消费者保护制度。同时,发挥各个市场主体的力量,形成改革的力量闭环,推动改革。 在此过程中,国家要适当平衡干预的力度,给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留有空间。

参考文献:

[1] 应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2] 丁劭泊.论我国电子消费中消费者权益问题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01).

[3] 王晓婷.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4] 祁薇薇.网络购物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5] 姜琳.论网络交易中消费者权益的保护[D].济南:山东大学,2009.

篇4

关键词:团购;网络购物;诚信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108-02

随着近几年物价飞速上涨,工资保守不变的定律,一个新兴的产业闯入了人们的生活,那就是“团购”。从生活圈中较为熟悉的三五人合伙购物,到通过网络通讯工具联系册中的网络“熟人”相约购物,再到各个大型团购网的出现,在今天,大家端坐家中就能天南地北地直接团上自己心仪的东西了。毋庸置疑,这些平台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和便利,也替“80后”、“90后”这群经常猫在网络上的宅男宅女们本不厚实的腰包节省了不少。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我们在享受团购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团购过程中诸如网络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团到手的产品的质量及售后,的团购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以及网络团购平台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密性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近年来中国少部分地方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监管,可在具体实施上仍有不少漏洞,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试分析。

一、“团购”概述

简单来说,团购就是在网上许多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一起购买同一种产品,因为购买数量的叠加,卖家便会给买家一个超低的价格,这个交易过程,就是团购。

团购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又一进步,更是电子商务的又一发展。近些年随着物价的几度翻番,而大部分的工薪阶层却只能苦守着一成不变的工资,当穿衣吃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时,各个团购网站应运而生。超低的价格、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也许正是物价的飞速上涨使得人们不得不长时间地窝在家里而不去外面随意触碰“消费”这根高压线,也正因为如此,团购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家的视线,深入大家的生活。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团购,接受并参与这种新兴购物模式,导致越来越多的商家洞察出了无限商机,创办出种类繁多的团购平台,也因此催生了“千团大战”[1]。

二、团购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团购”的现实意义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使越来越多的“团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可以足不出户就团上自己心仪的商品或是服务。随着各个团购网站的风生水起,“团购”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图书、软件、玩具、服饰、大小家电及数码电子产品等,大到家居、建材、汽车、房产等价格不很透明的商品,团购还扩展至个人消费、健康体检、保险、旅游、教育培训及各类饮食、美容、健身、休闲等领域。对于参与到团购过程中的消费者、传播消息的团购网站和消息的商品来说,是一个三赢的局面,消费者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比直接去店面更优惠的价格,团购网站可以通过商品的价格差获得利润,商家则可以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赚取更多的利润。

(二)“团购”存在的法律问题

1.团购的商品质量难以保障。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团购”浪潮,团购带给大家的不仅仅只有优惠的愉悦,还有不少令人烦恼的纠纷,消费服务缩水、货不对板等等这些倒霉事时不时就会被参与“团购”的人碰上。如一份原价一百多元的午饭套餐,团购价仅为几十元,是原价的三折,就是这样一个诱人的价格使有些本不打算消费的人群抵御不住低价的冲击团了下来,可当去店铺真正消费时才发现菜品的数量和种类没变,只是盘子里的菜看起来比邻桌少了很多;一件原价为一千多元的某名牌服装团购价是一百多元,相当于商家打出了一折的活动,这个价格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可团过收到商品后才发现仅仅为高仿品……

2.网络团购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导致经济犯罪发生。网络团购属于网络购物的范畴,容易发生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加之由于中国的网络团购业务处于快速成长期,团购网站的资信状况良莠不齐,虽然单个团购者的货款不一定数额较大,但众多团购者货款的集合可能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对违法犯罪分子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诱惑,因此,网络团购容易引发通过网络进行的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的发生。网络团购中经常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除了存在买卖合同法律关系外,还有可能产生居间合同法律关系或法律关系。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取证难等特点,在网络团购过程中,消费者应该更加谨慎,在网络团购交易中冷静地分析思考,注意识别被诈骗的风险、产品质量问题及售后服务不完善的风险、个人资料及信息被团购中介泄露的风险等等,并在权益被侵害时依照相关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2]。

3.团购网站良莠不齐,隐患重重。团购网站入行门槛低使得团购网站良莠不齐,团购陷阱、售后无法保障、消费者维权难、缺乏行业规范等种种的问题显现了出来。在社会实践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有:知名网站遭克隆,用户被钓鱼,假冒知名团购网站和在线支付网站页面发送钓鱼链接以获取用户的个人资料和网银账号密码信息而获利;商品与实际不符,用户受欺骗;哄抬团购量,造成热抢假象;在线支付缺乏担保机制,资金安全无保;集中爆发的人流量超出商户所能承受的范围,体验度大打折扣;团购企业与商户合作意向不统一,用户消费被歧视;团购企业诚信难测,售后服务无保障;用户非理性购物冲动易产生团奴群体现象;团购缺乏行业标准体系,维权机制尚无;团购用户黏度低,盈利前景迷茫。

三、如何完善团购制度的对策

1.加强消费者自身防御。在团购过程中作为消费的主体,也是弱势群体的消费者要注意加强自身的防御。首先,在参加团购前要先做好市场调查,并且要了解自己要买的商品的价格、品牌以及性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被网上的所谓“团购优惠”忽悠。若价格和商场的同类商品相差悬殊,就要怀疑是否是假货,假如不慎被骗,也要及时到相关部门进行举报,避免更多的人陷入“团购陷阱”。 其次,团购时最好选择规模较大、口碑较好的团购网站。团购后留存好确认短信、确认页面,并尽量留存团购内容页面,保留相关消费凭证,以便发生纠纷时有据可依。大额团购更是要谨严,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的方式或要求货到付款。最后,注意一定要索要发票,发票是交易的凭证,也是消费者维权时的重要证据。

2.加强舆论监督力量。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诸如“人肉搜索”、“微博控”之类的网络名词,团购也完全可以依靠舆论的力量来维持网站和商家的诚信。众所周知,实体的商家只有在消费者中树立起了诚信才能赢来回头客,通过客拉客的途径吸引到更多的消费群体,取得可观的利润。而网络商家因其具有虚拟性,它的诚信也只有依靠网络大众来帮其树立,若出现商品不符等纠纷,同样可以利用网络的舆论来谴责、封杀,让只图利润不讲诚信的商家和团购网站无立足之地。

3.加大团购网站的责任承担。一个正常的团购流程,涉及消费者、网站以及提品或者服务的商家这三方。对消费者来说,无论是要约的发出还是价款的支付,对象都是网站。而对商家来说,无论约定履行的内容,还是最终要求支付价款,其协商对象也都只是网站。在现今的团购模式中,网站已经完全地介入了交易的整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团购法律关系中的核心。这种核心地位决定了网站并非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居间人,网站实质上是向消费者承诺,如果消费者参加网站组织的团购,则商家将向消费者提供网站公告上所写明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对消费者而言这就是一个由第三人——商家,代替网站履行的合同,商家只是代替网站履行网站对消费者的义务[3]。因此,团购网站更应该思考的就是网站的生存问题,不能仅仅在价格上打拼,更重要的是要尽其所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在选取商品的同时也要考察商家全方面的品质,除签订有关合同外更要引导商家做好售后的质量保障,并在消费者对商品产生异议时要率先做出保障和维护消费者的举动,因为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才能树立起这个网站的诚信,才可以使其网站发展壮大,从而网站获取更大的利润。

4.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每年的“3·15”都会针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出一些交流平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收集些案例为消费者解读,并多宣传关于网购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为消费者指导遇到纠纷问题应如何解决,加强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使其有法可依。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除了正确的引导外,更需要各部门严格执法作保障,强化外部力量的规制。各级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应加强对网络服务经营者的监督,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应给予制裁。

5.加强和完善网络团购立法工作。中国对网络消费的立法方面暂时还处于滞后状态,这让消费者求解无门,也严重影响了团购市场的健康发展。就立法角度而言,专门针对网购的立法只有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性质上属于部门规章,立法层级相对较低。虽然传统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仍然可以适用于团购,但是商家对团购不诚信行为承担的多数是民事责任,主要功能是填补损失,一般不具有惩罚性,这导致商家的违法违约成本非常低,与收益相比差之甚远。

面对日益突出的网购纠纷,只有完善立法才能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针对团购中的霸王条款进行立法治理,尤其是单方排除消费者权利、加重其责任的条款,以防止商家滥用自己订立合同的优势地位,制定不公平的合同条款、为其欺诈行为寻求合同依据。同时,立法加大对商家欺诈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此外,通过法律途径推动建立、完善有效的诚信机制和系统,将其与资质证照、政策优惠等挂钩,促使商家把诚信作为经营的理念,作为市场活动所秉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许丽萍.团购网演变为“千团大战”,虚火旺盛?[J].软件工程师,2011,(2).

篇5

摘 要: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以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为主要平台进行营销的微商数量逐渐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各高校大学生通过微商创业的趋势明显增强。但是随着微商行业的蓬勃发展,产生了诸多与微商经营有关的法律问题以及行业风险。相关法律风险的存在是大学生微商创业率低和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现状,对大学生微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规避方法,在如今大学生微商创业的趋势下已十分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微商创业;法律风险;规避

一、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现状

(一)微商兴起的发展背景

1.计算机应用技术推动网络购物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网络购物的趋势不断增强。现阶段,网络购物市场呈现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的双增长趋势。

2.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发展

截至2013年11月,微信的注册用户量已突破六亿。狭义上的微商便是指借助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各种商品营销活动的组织或个人。所以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兴起与发展为微商经营提供了便捷的交易平台。

3.碎片化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段且整体的时间被分割成许多较小时段的碎片,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事务碎片化。然而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络把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网民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网络,不必再花费专门的大段的时间去实体店购物,在公交车上或排队中便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网络购物,由此促进网络购物迅猛发展,这给大学生微商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

(二)大学生微商创业的现状

1.大学生微商创业的数量

现阶段微商群体的年龄主要集中在90后这一年轻群体,其中约占全国大学生三成的740万大学生正在进行微商创业及经营。所以,通过微商进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其一定的基数及发展基础。

2.大学生微商经营的商品种类

通过调查,大学生微商的经营范围中,化妆品类商品的所占比例高达四成,其次为服装类和日用品类商品。所以日常的生活必需用品为大学生进行微商创业经营的主要方向,而价位较高的高档耐用品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以得出大学生微商经营的方式多为小本买卖,薄利多销。

3.大学生微商经营的销售额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微商月销售额高于一万元的群体不足3%,交易率也普遍^低,可以得出大学生微商普遍获得较低的经济利益,大学生微商的经营模式为规模不大的小本经营。导致大学生微商经营利润率低的原因概括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金不足。通过微商创业的大学生,大多是由于生活费较少而通过经营微商来追求经济利益。所以经费不足导致微商经营规模小、利润低。

第二,人脉较少。微商大学生其网络圈的人数大多不足200人,且多数大学生微商的商品最后只卖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所以大学生微商所面向的消费者群体层次单一、人脉稀薄而导致经济利益低下。

第三,没有开通自己进行微商经营的微信公众号。高达七成的微商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微商经营公众号,由于微商大学生没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起到消息公布与宣传作用的微信公众号进行营销,只是单一地依靠发送朋友圈消息的方式销售,导致销售渠道单一、收益较低。

第四,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微商行业的创业营销知识培训。大学生微商未经过专门地培训进入市场机制内,导致大量新进的微商群体不了解市场规则,也没有掌握如何依法妥当进行微商经营的技能,最终导致资源浪费,交易停滞,销售额较低。

二、大学生微商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一)民法法律风险

1.合同关系违约的法律风险

以合同为机制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用体系基础上的。〔 〕大学生在进行微商创业的过程中,大多会缔约商事合同,也随之产生了合同关系的法律风险。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较少,而对方当事人的社会身份大多比较复杂。大学生与对方当事人缔约合同普遍处于较弱的一方,风险也随之加大。

所以在缔约合同之际,合同双方当事人需要就合同内容多沟通与协商,注意对方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合同标的是否合法;双方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双方对合同内容的理解是否一致,以避免合同违约所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为防止对方当事人违约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可以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违约责任的内容,也可以要求对方提供必要的担保。

2.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风险

大学生微商创业者在微商创业与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将消费者的个人账户、密码、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形。然而一些用以微商交易的支付软件本身就存在实名认证的信息漏洞,从而增加了侵犯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风险。

3.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法律风险

微商创业及经营的过程中所生产和销售的商品大多有其注册商标。很多微商创业者由于不了解商标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侵犯商标注册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例如未经注册商标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等行为则有可能侵犯商标注册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

(二)刑法法律风险

1.非法经营的风险

为了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经营者只有经过批准而获取经营许可证后才能从事相关的经营活动。经营者违反国家规定,没有经过批准而擅自经营的,属于非法经营。国家对特定物品的限制买卖为调控特定物品的经营市场而作出的特殊规定,然而大学生在进行微商创业的过程中的非法经营也给国家限制买卖物品市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大学生微商大多不了解也不关注有关买卖经营许可的法律法规,在朋友圈内销售商品的种类也从化妆品、服饰等常规商品领域拓展到烟酒市场领域,由此未经批准和许可便销售限制买卖的物品,则具有非法经营的法律风险。

2.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法律风险

微商进行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包括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也包括销售伪劣产品,但是两者侵犯的法益有所差别。

很多大学生微商创业者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择手段地销售知名品牌商品的高仿品或精仿品;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微商创业者使假冒伪劣产品大量流入微商经营的市场,导致微商业平台上销售的商品良莠不齐,虚实难分,微商创业者由此获得经济利益,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利,也给微商行业的销售市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走私犯罪的法律风险

由于我国民众对国外品牌的商品,尤其是化妆品、箱包、品牌手表等奢侈品类商品的需求只增不减,不少大学生微商也放眼国外,做起海外代购生意。但是,海外代购可能存在走私犯罪的法律风险,严重者会触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大学生微商多是通过邮寄、随身携带等方式,按照自用物品的形式将商品携带入境,随后通过大程度的加价将商品转卖给消费者。这种模式入境的货物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就需要经过海关报关并缴纳相应税款,否则涉嫌走私犯罪。

4.诈骗犯罪风险

部分大学生微商利用一些新兴伪造软件制造交易过程的虚假截图以及伪造交易记录。如“微信对话生成器”、“支付宝转账截图生成器”、“网银转账截图软件”、“GPS虚拟定位软件”等各种造假软件层出不穷。从交易对话到转账记录,从效果展示到检验报告,所有的交易信息都可以“人造”。另外很多大学生微商利用PS等图片处理软件将产品严重美化,此时大学生微商创业者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此类虚假信息进行营销,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骗取消费者财产数额较大,则涉嫌诈骗罪。

(三)经济法法律风险

1.个人信息泄露的法律风险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在微商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个人账户及密码、地址电话等个人信息都会在微商中会被其他人所利用。如果未经消费者同意,随意泄露或使不当用其个人信息,大学生微商创业者则会触犯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销售有缺陷产品的法律风险

《产品质量法》规定有缺陷产品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大学生微商经营者由于缺少法律和相关机构的审查和监督,以及对商品自身的特c和属性缺乏了解,可能会销售有缺陷的产品,比如劣质面膜、过期食品等,如果对消费者造成了实际的人身和财产损害,则要承担赔偿责任。

(四)其他法律风险

1.纠纷难维权的风险

大学生微商创业者与上线之间的纠纷大量存在,由于上线的违约行为等大量不诚信问题的产生以及大学生微商缺乏交易凭证等证据,增加了大学生微商经营者难维权的风险。

2.微商经营市场监管难的风险

现阶段的网络购物市场虽然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但绝非处于平稳运行的发展阶段。随着微商经营这种新营销形态的出现,由此产生的微商行业的监管难题也正亟于解决。然而现阶段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制微商经营的监管问题。由于微商经营涉及庞大的互联网络,层层具有其系统性和复杂性,以及网络销售渠道的特殊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有关部门执法及监督的难度。

全国政协委员李崴同志于2015年的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大力推进微商行业规范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他在提案中明确提出:微商和厂家必须实名注册登记;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加强对微商产品厂家的生产资质以及特殊商品的经营许可的监管;微商行业需要尽快形成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监督的机制,成立各地方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内部和监管部门外部的双重管制来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

三、大学生微商创业法律风险的规避方法

(一)创建大学生微商创业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微商行业是新兴行业,大学生微商创业也正处于初步阶段,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由于缺乏相应明确的法律保障,大学生在微商创业的过程中也是举步维艰。所以,现实需要立法机关依据微商行业具体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微商市场,保障大学生微商创业经营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所保障。

(二)加强和完善政策扶持以及法律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大学生微商创业的政策支持

大学生进行微商创业,一方面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途径来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引导和扶持。政府可以在大学生微商创业的初始阶段提供小额贷款、提供创业知识技能指导等优惠政策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微商创业。

2.完善大学生微商创业的法律公共服务体系

虽然各高校进行微商创业的大学生在微商群体中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但是由于其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且维权意识较为薄弱,大学生在微商经营的过程中因此受到诈骗和难维权的现象也很常见。

此时需要各地方的律师以及法律工作者、基层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援助机构给予微商创业大学生提供积极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把大学生微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另外,各高校的法学院可以设立相应的法律援助中心为本校的大学生微商创业者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或者开展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帮助大学生微商创业者规避微商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篇6

近日,本网接到多次关于“易查”手机搜索器欺诈消费的投诉,反映其误导消费情节严重,而事后退款则难上加难。记者连日暗访,果然发现其销售模式大有蹊跷。

稀里糊涂购买“关键词”效果甚微疑被骗

前几日,李容不断接到一个陌生公司打来的电话,宣传说他们有很好的销售推广方式,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发展大量的客户。这些说词,让正想着如何拓展市场的李容怦然心动。之后李容参加了该公司主题为“2014年中小企业新商业、新思维、新格局创新营销峰会”。

会议的主讲自称是国内著名营销实战专家,他们介绍了一款名为“易查”的搜索引擎,宣称用户量有好几亿。购买搜索关键词后,其他人只要搜索这个词就会链接到对应的企业网站上去。产品介绍结束后,还有专门人员过来“一对一”为这些企业人员服务。李容很快被说服购买了关键词“牙医”一年的使用权,并将身上仅有的1万元钱交给了会场营销人员。“他们说十几场同样的峰会还在全国其他地方同时举行,所以关键词要赶紧抢注,不然就没了。”李容说道。

回诊所后,李容觉得有些不对劲,随后他上网查询,发现很多人说自己也碰到了同样的状况,都认为这是圈钱骗局。李容同时发现,“易查”所推广的网站简直就是粗制滥造——仅仅就是链接了李容个人电话号码,甚至没有一张相关图片。而之后几天,所谓的4亿用户的搜索引擎并没有给李医生带来一个咨询的患者。

李容随后联系了“易查”营销人员,要求退款,而推广“易查搜索”的长沙市斌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态度强硬,拒不退款,之后这家公司则采取拖延、推诿、敷衍的方式恶意拖欠且不给予明确答复。

虚假宣传“易查搜索”的规模

记者暗访“峰会”讲座内容极尽夸张

除了李医生,本网近期还接到多起类似投诉,其中几个投诉者所反映被骗总金额已超过10万元人民币,这究竟是不是一个骗局呢?为民记者随后展开调查,并记录了“被推销”的全过程。

为了获取斌斌公司的信任,记者主动联系了公司业务员,谎称自己是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见“创收”有望,该陈姓业务员立即大致宣讲了“易查”手机搜索引擎的好处,并补发请帖,邀请记者参加斌斌公司的盛大“峰会”。

记者随后应邀来到位于长沙金源大酒店的会场。刚进会场,就受到工作人员热情的服务并全程跟随,入座之后,工作人员则走上前来要求记者关闭手机或调成振动,并声明这是无声会议,不能和任何人交流,记者发现此时手机已经没有了信号。

现场聚集近百人后,一位自称是国内顶级营销专家的车姓男子开始授课,在介绍了一些营销技巧后,该男子便开始介绍起手机搜索引擎软件——“易查搜索”,并极力渲染该软件的好处及价值。车姓男子宣称,“易查搜索”这个软件已经在手机搜索行业领域内已经占有59.7%的份额,用户多达4亿,牢牢占据手机搜索器第一的位置。

而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车姓男子用幻灯片播放了央视的新闻视频和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文章以及某大型网站的新闻资讯等权威媒体的视讯画面。作为业内人士,记者一眼即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中央台视频”的主持人风格、节目构图存在较大的偏差,而最关键的是字幕存在明显的涂改和掩盖痕迹;人民日报的文字上也存在修改、拼凑的迹象。

“我们公司出售热门词汇的承包权,如果别人搜索这个词,就能把你们企业排位放在最上面。车姓男子之后又推出了“关键词”的又一个概念——增值投资功能。“一年承包费只要六千,一年就变十几万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手机’这个词是50万转让出去的,济南人注册‘游戏’两天卖了150万”……

主讲人车姓男子手舞足蹈地“讲课”

“一对一”营销手段丰富企业主纷纷买单

演讲即将结束时,记者发现会场内的工作人员正将一个个“嘉宾”带往隔壁的房间。随后记者假装积极与主持人互动,很快一名举止典雅的工作人员便走上前来,询问记者是否需要购买公司关键词并邀请记者来隔壁VIP室详谈,记者顺势欣然前往。

VIP室内,已经有不少刚刚离开会场的“中小企业家”在房间内,并有专门人员过来“一对一”为这些企业人员服务。只见现场架起了一台POSE机,“中小企业企业家”刷完卡后,大喇叭便会响起“恭喜某某公司某某董事长抢注关键词‘某某某’成功,多少年多少钱”的声音。

记者亦被工作人员领至一位刚完成“签单”任务的靓丽女子面前,为民记者谎称自己公司正在力推一种能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特效“咖啡”,询问是否可以注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防治”等关键词,这位陈姓女子则表示该关键词是热门词,需要询问。而在她询问之后,现场喇叭响了起来:“‘治疗高血压’可以抢注!一年1万9千8!“

此后陈姓女子开始催促记者付款,并宣称只要在现场“抢注”,就能享受制作精美免费网站等多项优惠。记者以忘带银行卡和工商执照为名准备脱身,然而陈姓女子及工作人员依然极力劝说记者,称如果是隔日买单,则不保证“关键词”还能“抢”到,并且不享受现场签单的五个优惠项目;而购买“关键词”的公司的相关资质,公司不需要严格审核,“那个东西晚点交没事呢,先交钱,签了合同,证件你慢慢去办就是,我们帮你拖好久就好久啊,那个没关系的”,陈姓女子说。

随后,为民记者以考虑为名并承诺隔日一定购买“关键词”的执意要求下,才勉强脱离了会场。记者离开时,发现这次“峰会”共卖出数十个关键词,每个根据使用年限的不同售价1-10万元不等,一场下来交易额竟高达百多万元。

“一对一”营销人员促成“抢注”

程序违法疑似诈骗营销似有催眠师指点

为民记者随后联系了互联网搜索资深的专业人士,咨询“易查搜索”的情况。中国百度公司深圳分公司高级营销经理卜军告知记者,目前手机搜索引擎还处在初期阶段,国内手机搜索引擎多达20多种,也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卜军介绍,长沙市斌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或许是研发“易查搜索”的北京易查无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销售公司,但在营销的时必须出示两司之间的销售合同,否则将会责权不明,消费者无从问责;而长沙市斌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销售该司虚拟产品“关键词”时,宣称用户多达4亿、占有59.7%的手机搜索市场、排名第一等说法完全没有权威数据进行支撑,属于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甚至有诈骗的嫌疑。

卜军介绍,目前互联网搜索引擎的竞价招商制度已经非常规范,以百度为例,如果消费者要竞价购买关键词,则意向购买者必须提供该公司的工商营业执照、营业执照的法人身份证复印件以及与关键词相关的合法的资历证明等证件才能参与购买。而长沙市斌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出售关键词时,完全不审核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资质,属于严重的违规、违法行为。

在整个会议营销过程中,记者体会到了投诉人李容相似的感受——非常顺从现场工作的人员的请求,也倾向于认同主讲人的观点,放佛被“洗脑”了,就这一点,记者专门咨询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专家徐军老师。

“这个销售模式很高级,带一点洗脑的性质,或有高级催眠师指点。”徐军分析,“首先,客户只能单独前往,并且整个过程都被至少一对一的陪同,不能和别人交流,处于信息隔绝状态,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公司的多媒体视频专业性较高,会场档次也较高,现场营造出一种很高端、权威的气氛。其次,带领客户转移到VIP室,让客户来到更高级的会场,可以增加权威感,也可以测试客户的顺从度。”

“关键的就是销售这一步,前面的铺垫是为了让客户接受手机时代来临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带一点洗脑的感觉。在VIP室,空间更小、声音嘈杂,主持人不停地宣布谁谁抢注到关键词,把现场气氛推向狂热,营造出‘暴富’会稍纵即逝的氛围。最关键就是在客户体验搜索服务和催促付款时,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灌输海量的信息,要求客户做这做那,在前面所有铺垫完成的情况下,是可以造成急性催眠的,这时的人们做出任何决定都不奇怪了,但这个时间一过往往就会后悔。”徐军进一步说明。

“在封闭的环境内缺失信息来源,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投机心理,同时综合会场内各种因素,是可能产生心理暗示作用,影响人的潜意识。”徐军补充说道。

工商部门表示无法监管律师建议抱团维权

记者通过互联网查找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易查诈骗”“易查搜索骗局”的帖子,东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曾经进行过关于“易查诈骗”的报道。两年以来,似乎全国各地都存在“斌斌公司”进行“易查搜索”的误导营销。

而网络上存在各种“反易查诈骗联盟”的QQ群,记者加入了其中一个。记者发现,此群组中“易查受害人”多达百余人,都在各自述说着受骗经历。而QQ群友似乎都在表示同一个观点——退款难、维权难。

为了维护受害人的权益,记者拨打了12315工商维权热线,长沙市工商局工作人员详细了解情况后,答复记者之前也接到过关于“易查搜索”的投诉,但是,这种投诉并不在工商局职能管辖的范围内。

工商局工作人员表示,首先,消费者购买“关键词”的行为是以经营为目,故“关键词”不属于商品;其次,消费者若以投资、升值为目的购买“关键词”,那么所购买的“关键词”也不属于消费品。

工商局工作人员透露,某些公司在“推广”一些虚拟产品时肯定有欺诈的性质,但是长沙市斌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确实已经在长沙市工商局注册,所推广的关键词也不是商品,同时,市民也不能证明关键词是属于个人的,故在此情况下,工商局也是爱莫能助,只能建议受害者走司法程序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律师表示,关键词搜索服务是虚拟产品,国家并未出台这个产品的质量标准,还不能够靠法律界定质量。如果消费者没有扎实的证据证明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和欺诈,那么很可能会陷入合同诉讼纠纷,诉讼过程中的时间、精力、费用等“机会成本”较高。律师建议,受害者们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搜集证据,才能将维权成本降至最低。

由于为民网的介入,截止记者发稿时止,长沙市斌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已经退还当事人80%的本金。

篇7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银行卡领域 消费者权益保护 探索

近年来,银行卡产业发展迅猛,不但发卡数量剧增,受理市场也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非现金支付工具。但是,由于银行卡设计缺陷、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滞后、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方面的因素,不时会有持卡人权益受到损害的案例见诸报端,通过网络、报刊等平台的传播放大,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持卡人的消费信心,影响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这种效应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已成为欠发达地区银行卡工作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银行卡领域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主要表现

近段时期,基层央行在保护银行卡持卡人权益方面做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先后与地方公安部门和金融机构建立了银行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风险案件联合防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等制度,开展了作案工具演示识别、诈骗手段讲解等活动,牵头出台了相关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方案,以及多形式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对持卡人增长金融知识,提高权益保护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银行卡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立法在这方面的不足,提高银行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发卡行信息披露义务履行不充分

重发卡,轻管理,在办理银行卡业务时,对银行卡的优势介绍更多,风险提示不足。如对贷记卡的罚息和滞纳金计算方式、逾期还款将导致信用记录不良、收取年费标准、免年费条件、免息还款期等内容,多数情况下需要持卡人主动询问才告知,埋下了纠纷隐患,易引发银行卡消费者的投诉。通过分析近年持卡人到所辖征信部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反馈的情况了解到,因不充分告知年费收取标准已成为消费者产生不良信用记录的重要原因。

(二)经营欠规范,打球,违规或不合理收费

银行向客户收取诸如补卡手续费、工本费、跨行交易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名目繁多的相关费用,收费标准从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利用消费者不掌握政策变化,服务收费信息不透明、收费项目模糊化,甚至变相收费,片面强调收费项目优越性,诱导消费者不合理选择服务项目。如个别银行甚至在客户未充分了解网银业务的情况下,曲解客户需求,诱导客户购买优盾,费用从持卡人账户中扣取。银监会、人民银行和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自2011年7月1日起银行机构不得收取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密码修改手续费和密码重置手续费”。但仍有部分基层金融机构有意延迟收费项目取消时间,从主观上构成对银行卡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三)持卡人资金安全保障不到位

在近年的综合执法检查中发现,部分发卡银行对其营业网点、自动柜员机、自助设备的技防、人防等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监控设施运行不畅、有死角,自助设备老旧、程序长时间不更新,缺少震动出入卡提示、密码防护罩等必要设施,安全巡检走过场,安全管理上的疏漏以及设备设计期限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尤其是磁条载体的银行卡,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一直是犯罪分子窥觑的对象。近几年破获的银行卡诈骗案,大部分作案手段就是犯罪分子窃取持卡人的磁卡信息和密码,利用磁条卡易复制的设计缺陷,伪造“克隆卡”,跨区域、快速流窜作案,给持卡人造成了资金损失。

(四)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

持卡人在办理银行卡时,会在银行留下私人的相关重要信息,银行应承担相应的保密义务。但是,在欠发达地区,基层金融机构主动开展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意识欠缺,在近年对商业银行开展综合执法检查过程中,通过走访商户,我们发现部分商户的POS终端未屏蔽银行卡号,商户也不知道签购单需要持卡人多联签字才有效,分联持有等基本情况。为电信诈骗、盗刷银行卡等违法行为留下隐患。犯罪嫌疑人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持卡人信息后,冒充人民银行、公安、扶贫、财政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采用虚拟电话诈骗等类型涉及银行卡信息泄露引发的侵权案件。

二、欠发达地区银行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制度不完善,持卡人权益保护缺少有力支撑

人总行1999年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作为银行卡业务领域的专门规章,属部门规章,内容也跟不上当前银行卡业务发展趋势。虽然涉及了银行卡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但未明确持卡人的“消费者”地位,未对作为弱势群体的银行卡消费者予以倾斜保护,也未具体规定持卡人如何保障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监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重点侧重于商品购买服务领域,未对金融业务做过多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银行对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识,监管者也缺少必需的执法依据。

(二)机制不健全,维权渠道不畅,效率不高

维护持卡人消费者权益,当前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管机构及消费者协会站在自身角度都在履职,但由于各职能部门之间职权交叉、权限不明,对损害银行卡消费者权益问题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纠偏机制(包括法律依据、专门部门与人员、强制手段等)。持卡人的维权途径、管理机构、处理程序等问题均不够明确,导致现有的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通过司法救济途径解决则成本高、周期长,基层司法机构也缺少受理这方面案件的经验。同时,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侵害银行卡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缺乏有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惩戒措施,约束力有限。消费者协会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解决此类纠纷显得力不从心,很难给予消费者实质性的帮助。

(三)专业知识欠缺,持卡人自我维护权益能力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银行卡消费者对银行卡知识的了解仅限于基本的使用常识,对其衍生产品、附加功能、风险责任等了解不多,对维权途径、程序更是知之甚少。当银行卡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的维权方式通常是向经办行柜面反映、向主管部门投诉、借助媒体曝光等,但当损失较小时,一些银行卡消费者因感觉投诉程序复杂,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选择主动放弃。有的持卡人当银行卡遗失或被盗、被骗时,在向公安部门报案和向发卡银行申请挂失等救急方式上,对先挂失后报案对减少损失的急缓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以致造成更大的资金损失。

三、加强和改进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银行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一是要加快法规制度修订。把整个金融体系消费者纳入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对当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人民银行法》等相关法律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在相关条款或章节中增加对金融服务关系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调整的相关规定。二是授权专门的机构依法行使保护银行卡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能,建议明确人民银行作为金融消费权益维权主体的法律地位并赋予其相应的惩处手段,强化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二)畅通维权渠道,搭建多元化、分层次的银行卡纠纷投诉处理平台

银行卡领域的纠纷案件有其专业特殊性,应结合当前监管实际建立多元化、分层次的纠纷处理机制。纠纷发生后,持卡人可通过多种纠纷解决途径维权。一是向发卡银行投诉,明确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建立受理投诉的内部机构和工作机制,给受到损害的持卡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协商渠道,将纠纷化解于发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二是向专门机构投诉。银行卡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应明晰投诉处理程序,建立信息记录及反馈机制,以严密的工作流程和高效的报告路径及时准确处理银行卡纠纷,确保银行卡领域的各类投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三是向第三方机构投诉。强化银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在银行卡消费者保护方面的职责,为银行卡领域的纠纷提供一个自律性的协调机制和沟通平台。四是向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应从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妥善审理各类金融纠纷案件,以更好地防范各种逃避社会责任的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增强发卡银行维护银行卡消费者权益的主动性

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公平对待消费者、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全面修订不合理的、含有歧视性和强制性的相关规定、条款,积极承担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告知提示,自觉维护银行卡消费者权益,打造良好的银行卡使用环境。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经营行为的监管,对银行卡业务应履行的告知、提示义务和合同格式范本等提出明确的监管要求,或对可能侵害银行卡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条款、事项进行审查,并适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进行规范。

篇8

在2000万条开房信息泄露后,上海市民王金龙以个人名义向酒店发起诉讼。面对成千上万名沉默的受害人,他希望以这场号称“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第一案”的诉讼呼吁更多受害人站出来维权,最终推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立法保护。

“既然开了这个头,再难的路,我也会坚持走下去。”王金龙对记者如是说,无奈的脸上闪烁着坚毅。这位担任信息安全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的“70后”前一阵辞去工作,做了一件看起来很“傻”的事情——为2000万人讨公道。

2013年10月左右,网络上流传的一份名为“2000万开房信息”的资料在各大论坛提供下载。随后,“查开房”网站开始出现,大量网友“躺枪”,惊呼“后脊梁直冒冷汗”。在泄露的数据中,房客开房时间介于2010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包含姓名、性别、国籍、民族、身份证号、生日、地址、邮编、手机、固话、传真、邮箱、公司、住宿时间14个字段。

在2000万条开房信息泄露后,王金龙和伙伴以个人名义向酒店发起诉讼。2013年12月30日,此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正式立案。

信息泄露的极端遭遇

相比很多人遭遇的只是一些骚扰或者诈骗电话,另一个具有广泛流传度的故事是一名受害人竞因为开房数据的泄露而丢了未婚妻。本来,他们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女友居然在2000万条开房数据中一不小心查询到未婚夫在几年前几乎每周都有几个晚上到酒店开房,且每次只逗留两三个小时,这显然不是因为出差。

尽管这名受害者解释说,这只是他以前和前女友开房时留下的记录,没想到“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给现在的生活造成这么大的困扰。最后,他的女友决定与他分手。

对比上面的故事,王金龙的故事也颇为曲折。这名35岁的小伙子本来不姓王,现今他之所以姓王,就是因为这次的信息泄露事件。2013年秋季,2000万条开房数据泄露的消息传出来。随后,数据库被广泛应用,查开房的网站到处都有。出于职业敏感,王金龙搜到了自己在2012年12月出差广州时的信息。当时,他曾入住汉庭酒店。

当王金龙注意这个信息时,也早有其他人注意到了。于是,不久之后,他便开始频繁地收到比较精准的推销电话,从卖房子、卖黄金期货、炒白银到推销保险,甚至到能接收成人节目的卫星电视等。更让他惊讶的还在于,这些推销员能准确地说出他住的房子有多大、开什么品牌的汽车。

恍然间,王金龙发现自己就像一个裸奔的人,仿佛所有人都在盯着他,而他却无一丝遮羞之布。这还不算惊险的,他还因此遭遇过更加离奇的事。一次,王金龙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金龙吗?”等他确认之后,对方却不说自己是谁,而是让王金龙去“猜”。有经验的王金龙并没有入套,结果对方说出一番让他至今心有余悸的话:“等到你×月×日过生日时,我把礼物从广州寄到你×地的家里去,你记得收快递。”

这里面的生日信息、家庭住址信息和实际情况完全吻合。如此翔实的信息让王金龙忘了戒备,以为对方真是他曾经的一位客户,只是自己忘了这个人的姓名。于是,他就这么支支吾吾地跟对方敷衍了几句。第二天中午,王金龙又接到那人的电话。那人自称遇到麻烦,要向王金龙借一笔钱。直到这时,王金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也是骗子。

据了解,“2000万开房信息”资料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容量1.7G的2000万条数据基本指向2000万个实实在在的个人,每人1条。此外,还有一个容量7G的资料文件,内容更详尽,会有某人在某酒店几年里的所有开房记录,故数据量更大。

民间漏洞检测平台“乌云网”称泄密信息于2013年中旬就已被盗取,泄露源无从查起,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已就此事展开调查。究竟谁是泄露者,或许已经不重要,甚至把这样的“凶手”绳之以法,也无法阻挡2000万人数据泄露的危机。

为了规避越来越多的风险,王金龙决定改姓。不过,这个决定遇到了很大的麻烦,因为父母不同意,“大丈夫在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尤其改姓涉及祖宗。但是,最后与父母多次沟通后,他获得了父母的理解。

当王金龙去派出所办理改姓事宜时,警察觉得这个成年人过来改姓有点儿莫名其妙,因为这会带来一系列的信息更换,比如身份证、户口本、社保卡、银行卡等,而且麻烦的还在于毕业证恐怕就无法更换修改了。大约10天之后,他成了“王金龙”。当这些事情料理完毕,王金龙的维权行动开始了。

面对现实的无力与挫败

在给记者的一份自白声明中,王金龙这样介绍维权的初衷:“我一直在信息安全领域工作,做了大量的企业咨询和培训服务。但是,毕竟个人能接触的面有限,个人信息安全知识的传播速度、广度也都非常有限,我只能看着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在网上被随意泄露甚至买卖,不断有受害者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导致感情破裂、钱财损失甚至失去生命。” “我一直觉得应该去做点什么。”王金龙在铺垫一长串背景后,表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发起对泄露企业的诉讼维权。只不过,这没有先例,国家也缺乏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因此,他也曾打消过发起诉讼的念头。

随后,王金龙在与相关媒体从业人员、律师交流后发现,只要提起诉讼,即便没有立案,这种行动本身也会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推动和普及有积极意义。于是,他开始了取证、诉讼的历程。

王金龙并不孤独,他还有一个伙伴叫张威。他们都是在信息安全行业工作十多年的白领,也都是开房数据泄露的受害者。张威说,有些推销信息很有针对性,定位非常精确,这表示非常详尽的个人信息已被外泄,并被分析过了。

记者在随机调查中也发现,即便是理财类的推销信息,也有着相当的精准度。有些高级白领收到的推销信息,基本上都是门槛在百万元级别的理财计划,而另外一些普通白领收到的只是门槛在数万元的理财计划。这证明,人们的信息早已被反复地精准使用。而这次2000万人的开房信息泄露,也早已被“物尽其用”。由于不同的网站提供下载,尤其是BT方式的传播,完全无法禁止,所以,资料已经是几何级数的泄露。

王金龙通过下载相关信息制作了一份《上海市民信息泄露情况分析报告》,他得出的结论非常惊人。上海有86万名受害人,居全国首位。上海户籍人口才1400多万,这就意味不到20个人中就有1个人信息被泄露。记者通过身边十来个人的身份证信息,验证了将近有一半的人信息已经被泄露。虽然有的当事人否认曾经在彼时彼地开过房,但是,身份证信息以及他们的手机号则可以轻松检索到。

几乎每个人在得知自己中招后都表现出愤怒,但随后也就变得无可奈何。泄露的后果已经无法改变,作为受害者还能做些什么?王金龙说:“作为信息安全讲师,我们一直告诉别人如何做好信息安全,到最后发现连自己的隐私都保护不了。”最终,王金龙和张威决定用实际行动推动信息安全保护。随后,他们开设了2000万条开房信息“受害者联盟”的QQ群、公众微信号。王金龙表示,他希望通过这两个渠道,先将有意维权的受害人集中到一起,商讨如何维权。第一个加入“受害者联盟”QQ群的受害者,就是丢了未婚妻的那位网友。

在了解到更多受害者的故事后,王金龙和张威更加坚定了诉讼之路。随后,他们在朋友的介绍下,聘请了上海市律师协会电子商务与网络法律委员会主任商建刚及其同事黄海东律师,开始诉前准备工作。毫无疑问,工作是艰难的。就拿取证来说,王金龙到闵行公证处去了三次,因为电子取证需要提前预约,需要一周时间。前两次去,他反复进行演练和操作。第三次去,他花了4个小时才将1.7G的数据库完整下载。这个过程还被全程录像。不仅如此,他还将数据库刻成光盘,让其成为有公信力的查阅证据。

诉讼维权之路的艰难

最后,王金龙和张威提起诉讼,要求判令酒店以书面形式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20万元。他们解释说,本来打算要求赔偿1元。但认真考虑后,觉得不妥,要求赔偿1元意味告诉民众,原来个人信息不值钱。

王金龙和张威为提起诉讼支付了高昂的律师费、诉讼费、公证费等。王金龙告诉记者:“如果官司胜诉,费用还有盈余的话,多出的钱将全部用到个人信息保障公益维权事业上。”

“我们希望能给那些不重视信息安全的商家以警醒,给那些认为可以随意买卖个人信息的人员以警醒,给那些正利用我们的信息谋取不义之财的人以警告。”王金龙说。他希望那些因个人信息泄露而带来苦恼的兄弟姐妹们也能站出来,提供被侵权的相关法律证据,一起呐喊、一起维权、一起伸张正义,推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在2000万条开房信息泄露后,以个人名义向酒店发起诉讼,这在国内属首例。”商建刚律师这样说。现在,大多数受害人还在沉默。他希望通过诉讼,让少数人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这也是为了呼吁更多受害人加入进来维权,最终能推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商建刚认为,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提供服务的商家应尽到安全责任。这个安全怎么定义?是仅指人身、财产安全,还是也包括信息安全?比如,如果酒店管理不善,消费者的行李在酒店客房内被盗,或客人在大堂因地滑摔跤,酒店应该承担责任。根据这样的逻辑,如果酒店管理不善,导致消费者信息泄露,消费者当然也有权索赔。

篇9

关键词:网商 诚信缺失 第三方机构 社会诚信环境

一、引言

据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表示仅有29.2%的网民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因此信任问题已成为阻碍消费者网络交易的关键因素[1]。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诚信问题日益凸现。阿里巴巴集团2011年发生的诈骗事件更是让我们深思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网络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笔者认为网络不诚信的根本导火线是由于网商的诚信缺失。因此,分析网商诚信问题成为推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学者们对诚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诚信现状表现为:卖家不诚信和买家不诚信。卖家不诚信主要表现为网络欺诈、供应商销售伪劣假冒商品、广告宣传脱离实际、钓鱼网站、侵犯知识产权、信用等级不真实、不承兑售后服务、泄露和不正当使用用户隐私信息等方面;买家不诚信主要表现为延迟付款、恶意竞拍、恶意差评、由于自身原因要求退货赔款等。对诚信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技术角度解释。如网络安全保障技术、数据传输安全保障技术、认证技术等;第二个方面是从法律法规角度解释。如电子签名与电子证据的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隐私权保护等;第三个方面是基于一定的模型。如第三方平台的信用评价模型、博弈论模型.综合上述,从网络的交易主体即网商的诚信角度分析的文献几乎没有认为网上交易是安全的。陈志平提出诚信是网商的命脉,对如何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网商提出了建议,但并没有分析网商失信的原因。[2]因而对网商诚信缺失的研究处于空白。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网商诚信缺失的原因。第一个是网商自身的素质低,这是网商诚信缺失的内因。第二个是网络第三方机构不健全。第三个是社会环境诚信缺失。网络第三方机构不健全和社会环境诚信缺失是外因。这三个原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造成网商诚信的缺失。

二、网商素质较低造成网商诚信的缺失

1.网商学历较低导致网商诚信认知不足

2010年我国网民中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76.9%,高中以上学历占23.1%,可见网商的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且我国教育缺少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造成人们对诚信认知不足。对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张维迎和柯荣住指出对于目前中国人而言,人们对教育的期待比较高,对高教育水平的人的信任度要比低教育水平的人的信任度高。[3]由此可见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的诚信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做出诚信行为的概率越大。由此,网商总体受教育水平低造成对诚信的认知不足。

2.网商错误伦理价值观导致伦理道德的缺失

网商伦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组织的伦理取向与价值观。在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中我们忽略了网商的诚信伦理问题,造成网商对自身是商务经济主体与现实伦理主体统一的观念缺乏认识。周延云和胡麦秀认为在网商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其价值选择是舍弃道德目标而追求经济效益目标。[4]这一观念在网商的思想中占据了支配地位,成为网商伦理欠缺的重要认识原因。

3.网商网下道德缺失导致网上诚信缺失的蔓延

网商诚信不仅是“网上”诚信,更重要的是“网下”诚信。许多存在不正确动机的网下人员利用市场准入低、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弊端从网下销售转向网上销售、网下购物转向网上购物、网下传销转向网络传销来谋取短期利润,导致失信犯罪行为从网下转移到网上。最近出现利用团购、代购等模式的诈骗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2010年,我国传统传销的涉案人数达到700万涉案金额约为60亿,而网络传销的涉案人数达到了4000万涉案金额约为80亿,远远超过传统的异地传销。对网商而言,这些变的是消费和销售方式,不变的应是防范意识、维权意识。

三、网络第三方机构不健全造成网商诚信的缺失

1.第三方认证体系的不健全纵容网上诚信的缺失

第三方认证中心作为电子商务交易中受信任的第三方,为保证用户之间在网上传递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一方面需要对在虚拟世界里的网商的真实身份进行验证,另一方面需要有权威性、公众性、唯一性的机构负责向电子商务主体颁发和管理电子商务安全证书。诚信评价体系的内容直接影响买卖双方的信誉度,卖家信誉度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到买家在购买产品时候的选择。目前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组织的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规模相对较小、行业发展较不规范、在人才储备、评级技术研发、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等问题。

2.第三方物流体系的落后滋长网商诚信的缺失

物流服务商是网商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从事的是客户的供应链服务和一般储运服务,因此不是有形产品,不能用产品在使用过程所表现出的耐用性和适合性以及经济性来衡量。通过从和网商业务流程的关联性、交易过程看,诚信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诚信度水平的高低是网商诚信的外在保障。由于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物流一体化管理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对诚信的认识不够,其结果丁克义认为会使物流体系因为短期的利益冲突,而让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影响企业的诚信建设。[5]

3.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安全隐患驱使网商诚信的缺失

第三方支付作为目前主要的网络交易手段和信用中介, 解决了网商之间资金流传递的重大障碍。但它自身仍存在一些风险。首先它存在网络安全风险。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遭到攻击威胁到用户的资金安全;二是支付应用系统在安全设计上的缺陷可能被黑客利用,危害整个系统的安全;三是计算机病毒可能突破网络防范,入侵网上支付的主机系统,造成数据丢失等严重。其次它存在金融风险。由于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如果缺乏有效资金管理,郑建友提出可能出现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6]同时由于网上交易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第三方支付可能成为通过制造虚假交易来实现诈骗的手段。

四、社会诚信环境缺失造成网商诚信的缺失

1.关系文化的内在缺陷是导致网商诚信缺失的历史缘由

我国学者林有成提出“五缘”文化说,就是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五缘为内涵的五种关系的文化研究。[7]因此我国的文化是关系文化,庄贵军和席酉民认为中国的市场营销一开始就是关系营销。[8]如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主导下发展起来的是以血缘、地缘、人情为纽带的小圈子诚信体系,即对此体系范围内的人诚信,而在体系范围外的人不诚信。在营销过程中,诚信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系的亲近,而不是合同的履约,即契约关系。邓江霞提出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仅仅适于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建立,而没有形成适合于整个社会的诚信规范。[9]因此,网商是否诚信在于买卖之间关系的亲近。

2.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网商诚信缺失的制度因素

网商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不平衡性等弊端,安全问题和诚信问题仅靠网商自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政府利用法律和政策手段进行适度干预。对于网商之间的诚信约束,更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桂雪琴提出如果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企业和个人就可能采取欺诈策略,从中获利,在这种情况下,失信比诚信更有效率,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网络欺诈行为几乎是必然的。[10]

3.市场监管不到位是导致网商诚信缺失的泛滥

目前我国对待不诚信网商的披露的信息透明度都集中于公司名称,披露信息公开程度相对于对传统企业不高,致使对不诚信网商的信息获取不充分。对那些诚信经营的网商,正面积极直接的支持力度又不明显,基本是没有,造成市场监督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失信成本低和奖惩机制不明显,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对此我国学者田婕基于博弈理论分析了C2C诚信问题,得出商品价格及其后面隐藏的利润以及行为败露的惩罚程度是决定买卖双方再C2C交易行为的根源。[11]因此,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网商,市场监督不到位导致失信成本低,没有为诚信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和严格的约束条件,成为网商失信的重要原因。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网商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复杂的,由网商自身特征、第三方机构和社会诚信环境相互影响作用引起,涉及不同的因素。首先,理解这些不同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对网商的信任管理至关重要。其次,引起网商失信的原因的一部分也是引起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原因。因此,网络诚信危机实质上是网络主体之间的信任危机,网商诚信缺失是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根本原因。[12]解决网商诚信缺失应成为化解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关键。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通过对网商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包括:普遍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服务落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奖惩机制等。完善网商的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从教育、技术、法律法规三管齐下。

参考文献:

[1]Jarvenpaa, S. L, Tractinsky, N and Vital. Consumer Trust in an Internet Store[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0(1):45-71

[2]陈志平.诚信是“网商”的命脉[J]

[3]张维迎,柯荣住. 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 2002 年第10 期

[4]周延云, 胡麦秀. 基于系统思维的中国电子商务伦理问题及对策[J], 管理评论,Vol.22 No.11(2010)

[5]丁克义.诚信与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4年5月下)

[6]郑建友.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的现状、问题及监管建议[J],-金融会计,2006-7 期

[7]林有成. “五缘”文化与市场营销[J]

[8]庄贵军.席酉民. 关系营销在中国的文化基础[J],《管理世界》月刊2003年第10期

[9]邓江霞. 诚信缺失的道德教育和制度建设 [J] . 广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1)

[10]桂学勤.电子商务诚信安全对策探究[D]

篇10

有一个海量信息科技网在叫卖

这个公开叫卖个人信息的网站叫海量信息科技网,全国各地的车主信息,各大银行用户数据,甚至股民信息等等,这个网站一应俱全,而且价格也极其低廉。仅仅花了100元就买到了1000条各种各样的信息,上面详细记录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等,应有尽有。如果说上面这些信息你觉得还不够全面,接下来的这个木马程序一定会让你心惊肉跳,种了这种木马后,电脑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网上随意任人摆布。

只要在百度等搜索网站里输入“肉鸡3389”,就可以发现一个惊人的信息。为了验证他出售的信息的真实性,他给记者发来了一个文件,接收后不到5秒钟,电脑里的鼠标自己在屏幕上移动起来,并点击打开了电脑中的各个文件夹,直到自动关机。通过他的软件,他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而这种可以完全控制别人电脑的信息,价格也极为低廉,每条售价仅仅5毛钱。甚至还有人在非法买卖身份证,这位声称,他这里出售各种身份证原件,并且信誓旦旦地表示这些身份证都是真实的。当记者试探性地提出想购买一些身份证后,他立刻给记者发送来了两个文件,证件上的人来自全国各地,记者随即挑选了一些信息,通过公安部门的户籍系统查询,发现这些信息完全是真实的。而这家网上商店表面上卖的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手机,实际上店主告诉我们,他是出售全国各地的身份证原件和配套的银行卡。为了验证店主的说法,记者做了进一步调查,店主爽快地答应卖给记者一套身份证和银行卡,价格300元。我们首先在他的网店里申请购买任何一款手机,他立刻把手机的标价调整为300元,这样交易记录上显示记者购买的是价格300元的手机。就这样交易就完成了。第二天,我们果然收到了店主寄过来的一套身份证和银行卡,记者发现它可以在柜员机上随意操作。店主告诉我们这些银行卡可以用来洗钱。我们惊奇地发现,就是这样一家网上黑店,它的生意还真不错,短短半年时间,仅仅网上公布的交易就有330多例。更可怕的是,网上这种身份证件的买卖让一些图谋不轨的人看到了生财之道。从2007年底开始,短短四个月时间,福建龙岩的一个人就从网上购买的50多个信息,骗取银行的信任,从银行办理出各种各样信用卡,恶意透支消费14万现金。他正是利用了网上随意买卖的身份证信息,轻而易举从银行办理了信用卡,这样银行发现了也找不到他。让记者惊讶的是,这种中介公司也随处可见,在网上个人信息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非法的产业链条。

目前海量科技信息网已经不能访问,工信部网站显示的海量科技信息网备案信息显示备案通过的时间为2009年2月20日,备案单位性质为个人。

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

除了互联网服务商、电信运营商、电信服务商、手机应用商店以及手机销售上之外,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还有很多。银行、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航空公司以及各类零售商等各种企业、机构出于经营需要,逐渐形成并积累了各自的用户或者消费者信息数据库,其中涉及用户姓名、性别、年龄、生日、住址、婚姻状况、电话、银行账号等大量个人基本信息。对这些信息资源,有些因管理不善而泄露,也有些是为获取私利而恶意泄露。

近日,中国社科院的《法治蓝皮书》把我国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大致归纳为如下三大类:

一是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有关机构超出所办理业务的需要,收集大量非必要或完全无关的个人信息。一些商家在办理积分卡时,要求客户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机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信息;一些银行要求申办信用卡的客户提供个人党派信息、配偶资料乃至联系人资料等。

二是擅自披露个人信息。有关机构未获法律授权、未经本人许可或者超出必要限度披露他人个人信息。一些地方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人员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以及违法行为进行公示;有些银行通过网站、有关媒体披露欠款者的姓名、证件号码、通信地址等信息;有的学校在校园网上公示师生缺勤的原因,或者擅自公布贫困生的详细情况。

三是擅自提供个人信息。有关机构在未经法律授权或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所掌握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其他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等机构之间未经客户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也很常见。

除此之外,一些商家或个人通过专业搜集他人的个人信息用来出售,从中获利。他们或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网络,请朋友提供单位同事或周围其他人的个人信息,或是自行套取,通过问卷调查、会员登记等方式收集用户姓名、职业、年龄、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兴起的商业信函公司,就是通过收集、买卖用户“名址库”来赢利的。

个人信息买卖利益链形成的背后

信息泄露已经成为影响亿万群众生活的新的民生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为2.17亿人,占网民总数近半。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1.21亿人,占24.9%,较2010年底增加了3.1个百分点。商务应用的发展滋生了网上诈骗等问题,有8%的网民最近半年内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

个人信息频频被买卖、普通民众屡屡遭诈骗,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其背后存在着灰色的利益链。但是,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除了经济利益驱使之外,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相关法律机制不健全、行业监管乏力等也是导致此类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

“在信息时代,信息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一些不法分子置法律于不顾,通过滥用个人信息来谋取巨额利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认为。

“低成本、高收益,暴利才是信息泄露的根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炽扬亦有同感。正是存在恶意利用个人信息的不正当行为,才导致该产业存在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而其中的暴利诱使一些人铤而走险,从组织内部非法获取信息。

相关调查显示,黑客盗取个人信息后,可以直接侵入别人账号、邮箱而获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打包销售。购买者主要用于网络推销、电信垃圾广告、电商垃圾邮件等。交易非常简单,在网络上有专门的地下黑客论坛或QQ聊天交易,1万个账号卖50元,而掌握这些信息的黑客,手里往往有上百万个用户信息,可以多次销售给不同的人,获利非常大。几百元的东西,却被诈骗公司轻而易举的卖了2000多元,这个公司每天都赚3、4万元。

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

相关专家认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滥用,与许多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有直接关系,他们经常会在有意无意间将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譬如,有的人接受了陌生人的问卷调查,在对方的要求下,留下了姓名、电话、职业、工作单位等信息;还有的人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假思索地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有可能因为商家的管理不善或者恶意泄露而被盗用。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宇表示,目前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网民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吴宇认为,在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高保护意识才是杜绝个人信息泄露更为重要的方法。

互联网安全企业“奇虎360”公司副总裁石晓虹认为,当知名网站CSDN遭遇“泄密门”之后,网民掀起了一股“今天你改密码了吗”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用户个人平时对网络账户管理和信息安全不够重视。一些网民出于使用方便,对网络账户密码设置非常简单,或使用单一重复的数字密码、或使用自己名字的拼音等,使得不法分子可以轻易盗取。

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

据了解,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目前我国并无一部专门、权威的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自2003年起已部署起草,但这项立法建议一直未能进入正式的立法程序。

周汉华表示,就保护网站用户个人信息安全而言,刑法修正案(七)、侵权责任法乃至居民身份证法等相关内容均有涉及,但相关规定条款过于分散,可操作性差。对于如“个人信息”、“违反规定”等关键概念界定不清,在执法过程中,财大气粗的运营商往往有较强的影响力,易形成现实的执法困境。即便发生信息泄露,用户个人在追究运营商民事责任的时候,也存在举证难等问题,诉讼成本高、收益低,当事人很难依法维权。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国内立法确有不足,现在的保护更多依靠的是行业自律和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合同约定。个人如果因个人信息被泄露诉诸法律,按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很难有胜算,也很难判断损失。”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锴告诉记者。

评论员吴秋余说,目前,我国涉及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大大小小虽有近40部、法规30多部、规章近200部,然而,这些法律规范更多是从事后救济的角度对公民个人信息提供保护,公民需要支付的维权成本非常高,难以从根本上防范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的行为。所以,个人信息领域的违法行为始终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表示,当前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中,金融、电信等领域的相关规定较为具体,而对职业中介等一些机构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则比较缺失。“一家网站往往标榜用户的信息在自己这里很安全,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

在2011年底调查显示,有七成受访者在个人信息泄露后,选择了忍耐,只有三成人会以要求相关网站删除自己的信息、查询谁是泄露者或者举报等方式。

行业监管乏力存在漏洞

“机动车销售、房产中介、医院等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往往有机会接触、掌握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这些行业虽然有内部系统出台的关于个人信息的查询规范、查询电子信息备案及保护工作意见等,但由于部分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企业管理、执行不到位等情况,存在制度漏洞。因此,这些行业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甘肃中立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杜泓违分析。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春泉认为,目前,有很多案例表明,的确存在互联网公司员工主动泄密以获得非法报酬的情形。而从事后追惩看,大多数只针对个别员工,并没有针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追惩,达不到实质性的惩处效果。

周汉华表示,从其他各国情况来看,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权威、有效的监管机构是普遍经验,它能够超出行业的局限,独立公正地执法。“在我们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目前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某种程度上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并没有严格地区分开,管理部门和被管理对象处在同一个行业,很难完全客观、公正地进行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