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1

关键词:民主;和谐;真诚;理解

【中图分类号】G444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篇2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英语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初步接触英语学习的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完全是陌生的,他们对英语的认识以及对如何学习英语是完全不熟悉的。这就需要一个合格的引路人来指引他们进行正确的英语学习。小学英语老师就是担当引路人这一重任的教育工作者。小学英语老师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不仅如此,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受用一生的积极影响,心理素质不佳的英语教师会对学生造成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2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鉴于上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意义和价值的分析,笔者认为,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有以下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一,对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有发自心底的热爱。这是一个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也是一切工作的起点。只有对工作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位,才能不产生厌倦和疲倦的心理,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第二,要有不怕吃苦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耐心。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教育对象是小学生,而这些小学生往往都是刚刚接触英语学习的,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认识,对英语学习充满了陌生。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们能快速地接受英语这一陌生的语言系统,如果让孩子们能够对英语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这期间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难以预料的难题,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分析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要长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在面对英语教学中应具有不怕吃苦的心理素质和足够的耐心。

3新时期小学英语教师心理状况存在的问题

心理不健康、不积极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处于基础阶段,正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来讲,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给学生带来受用一生的积极影响,相反,一个心理素质不佳的英语教师会对学生造成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

首先,教师的特殊职业特点易于引发不良的心理问题。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基于其封闭的工作环境,其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窄。在对年幼的小学生传授知识以及课外与小学生交流时,经常从心理上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教导员的位置上。长此以往,教师就容易形成喜欢说教的性格,即在和小朋友甚至是个成年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喜欢以“教育人”的口气和心态与人交流,并且容易形成过度计较的性格特点。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小学英语教师的正常的人际交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师产生更加不利的心理问题。不仅会给教师的正常教学带来影响,也会给教师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其次, 来自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小学英语老师教学的过度监督是造成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小学英语教师所从事的是基础性教育,其面对的大部分是年级很小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在社会上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小学英语教师一方面需要把英语教育工作做好,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严厉地批评教育不入门的学生。教师们的教育行为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监督,小学教师的受关注度相比初中、高中等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受关注度要明显高很多。因此,长期处于这种高度关注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往往会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4提高小学英语教师心理素质的对策

4.1小学英语教师应积极增强工作实力,增加工作信心

教师从思想上应清晰地认识并接受教师身份,按照教师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教学活动,认真从事小学英语的教育教学过程,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尽力满足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各种诉求,把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才能从心底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并充满友爱。这样教师就会自然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2小学英语教师调整自身心理环境

小学英语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自身心理环境,就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充满工作热情,对教育学生有兴趣,以工作的劳苦为欢乐,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好。教育心理环境的状况会随着社会大环境、时间、个人阅历和观念的发展而发展,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师的主观努力下得到改善。

4.3改进教师的人际关系

小学英语教师应善于积极主动地搞好和学生、同事、领导以及和周围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遇事情互相理解,不斤斤计较,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采用合理的行动解决矛盾,消除彼此隔阂,相互理解,缩短和周围人的心理距离。

参考文献

[1] 李曲生,林红.创新办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小学英语教师[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4).

[2] 李曲生.构建学生能力提升的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8(2).

[3] 甄树萍.试论小学英语愉快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4] 高黎.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篇3

关键词:小学课堂;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一、小学心理教育的特点

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谈及教育时曾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形成。换而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根据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确立了以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原则的教育理念。中小学的教育也由“应试教育”走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中,心理素质是其基础,没有心理素质的生命,所有的思想、文化素质都不可能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与奠基阶段,不仅需要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在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这一阶段是心理品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学生将来能否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小学时期的成长过程。这一阶段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本阶段甚至延续终身。因此,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学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教育是国家生存之根本,其目的就是培养有益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才。目前的中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学校的教育体制中。学校对此项工作缺乏重视,对于素质教育也仅仅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种种困难: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专业水平低,缺乏培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克服重重困难,根据教学现状,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引领者,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品质处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教师有着强烈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因此,一个好的教育机构必须配备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果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心理判断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时就不能自觉地从心理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之误入歧途。这就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同时,家长作为小学生重要的监护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观念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走向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家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以“创建和谐的心理环境”为目标,建设自然灵性的生态文化校园,让学校每处风景都充满了诗意与爱,为学生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例如,通州一所小学的“蕊春园”风景秀美,不仅有植物园、文化园,还有很多古木,这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心旷神怡。该校以“蕊春园”为主题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站;组建春蕊艺术团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学校在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建宣泄不良情绪的心理环境。例如,设立涂鸦墙,学生可以尽情涂鸦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修建良好的运动场所,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得到释放,在运动中获得健康,寻求心理平衡。此外还可以设立“你的秘密悄悄说”的信箱,让孩子在安全的情绪下表达自己的内心。

最后,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于经济发达的美国在80年代就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全美85%以上的中小学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尤为突出的“整合”概念走在了世界前沿。整合即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互相补充、支持。它要求学校的教师能够将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结合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充满正能量的小学生,使之能够在学习中认可自己,认可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不仅仅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并建立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甚至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资讯网站,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辅导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小学的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祖国花朵的美丽绽放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学校、家庭要相互联合,共同构建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教育;责任;依据;策略

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调查、呼吁,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探索,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和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等四个阶段,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校已将心理教育摆上工作日程,一个强有力的学校心理教育系统已初见端倪,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先后于1999年和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后,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已开始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在实践中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学校心理教育实践,对中小学心理教育内涵及外延的界定,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原则、方法等理论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明确的认识。由于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明确,导致中小学心理教育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实践中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正常开展,而且容易把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引入歧途。本文就中小学心理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关于“心理教育”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1.关于“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心理教育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真正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术语提出来的是我国近代学者、心理学先驱人物王国维教授。他在《论教育之宗》一文中提出“心育”,不过他当时所说的“心育”是相对体育而言的,是智育、德育、美育的总称,是智、德、美三育之总和。之后,我国长期忽视了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一直被排斥在中小学校的大门之外。改革开放之后,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班华教授又提出了“心育”问题,除自己撰写有关论著外,还指导研究生探索这一问题。1994年,他在其主编的《心育论》一书中对“心理教育”理论作了系统阐述,心理教育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同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不少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的讨论中,还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这两个术语,强调它们在培养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维护受教育者心理健康、促进个性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见,我国心理教育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

目前,无论是在教育理论工作中还是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三个术语并存并用。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中多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术语。然而,对于三者的关系,我国许多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并不太清楚,常常把它们看做等同的概念。根据我国多数学者[1]的理解,心理教育在内容上包括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成功、成才)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都只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部分。因此,笔者认为,所有这些提法,都可以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来统摄。这样,可以避免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对此三个术语的误解,有利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开展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化。

2.关于“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问题

目前,关于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也多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提法。其实,这种提法是不妥的,它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论,把心理活动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把心理教育看成是学科教学的外加成分,因为如果只是“渗透”就有了随意性。可“渗透”,也可“不渗透”;可“小渗透”,也可“大渗透”;可“浅渗透”,也可“深渗透”。这就削弱了心理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学科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学科知识技能教学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反之,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因而要求我们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外加的成分,它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因此,笔者赞同“学科心理教育”的提法。这一提法准确地表述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恰当地反映了学科教学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体现了“学科教学活动过程同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科教学活动本身就必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教育”[2]。

二、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责任问题

我国现在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按专业水平和发展趋势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经过正规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二是现在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三是不能胜任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四是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德育副校长等。从总体上看,我国从事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已经形成队伍,并且粗具规模,但具体到每一所学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相当匮乏,专兼职教师一般为1~2人,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教师既要上心理教育课,又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还要进行各种心理训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服务的需要。

“心理育人,人人有责”。全面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科教师都能担负起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担,尽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独撑门面的局面,才能把中小学心理教育落到实处,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的主阵地。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许多中小学把心理教育狭隘化,认为它是心理教育专家和心理教育专职教师的事,致使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学科教师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成为实施心理教育的“看客”。因此,在中小学心理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在心理教育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心理教育专职教师为骨干的,以学科教师为主力军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格局。只有这样,广大中小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才能真正得到满足,中小学心理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三、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中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是许多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心理健康时,把心理教育狭隘化,主要是以学生“是否以学习为主”这一维度为标准的,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而不是有意识地从人的心理的各个维度严格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三是把一些道德的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合。这部分教师很少从心理健康层面去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心中缺少实施心理教育的正确依据。

在心理教育活动中,教师掌握正确的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是进行心理教育的前提,因为教师作为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他们所持有的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决定了教师所采取的心理教育策略及心理教育的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应成为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唯一依据,因为心理教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开发、预防和补救,如果把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定为心理健康标准,就会使心理教育的任务狭隘化,致使许多中小学教师较多地注意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排除与预防,而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特别是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在参考心理学界所界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则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所应持有的重要依据。其中,心理学界所界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是衡量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尺子,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间接依据,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是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直接依据。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目前,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中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四、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中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虽然使心理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心理教育课侧重解决一般性、共性的心理问题,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误区表明,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形式单一化,教师没有掌握实施心理教育的有效策略,缺乏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因此,解决好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中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中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实施策略如下图所示:

从教育这个角度上讲,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在借鉴国内外已有心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应学生心理的教育模式。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教师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教育模式,都应使这一心理教育模式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五、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问题

从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数量上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展这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且粗具规模。但从质量上看,我国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质量不高,心理教育水平整体比较低,致使许多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当前,在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在强调“量”的急需的同时,更要重视“质”的提高。而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增强全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教育能力,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仅重视中小学心理教育专兼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教师特别是学科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面对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普遍地显示出较差的心理教育意识和较低的心理教育能力。

针对我国教师教育在培养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上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和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发展的特点,应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就是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及中小学校乃至教师个人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在实施中小学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关键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对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和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小学各项工作中的动力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必须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中,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体系;中小学校领导应把培养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来;中小学教师应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投身于心理教育实践,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识。

2.开展理论知识学习培养与实践活动训练培训,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心理教育理论学习培训,提高心理教育理论水平。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要改变过去培训内容只停留在先进教育经验介绍的层面上,其内容应主要集中到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教育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学科知识方面,力求使中小学教师具有心理科学的理论基础,懂得教育科学的原则、艺术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实用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了解医学的基本常识,拥有哲学的头脑和社会学的视野。其次,要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开展心理教育实践训练培训。通过训练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及其他活动中如何确定心理教育目标、如何实施心理教育策略、如何开展心理测量、如何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如何开展心理教育研究、如何评价心理教育等,使中小学教师具备比较丰富的心理教育实践经验,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社会 心理教育 班主任 小学生

小学是人生中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生因年纪小、对事物充满着好奇、缺乏独立性等特点,其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发育尚不成熟。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学生心理教育,就有可能对学生的整个人生产生不良影响。学生年龄尚小,缺乏社会经验和知识,不能分辨事物对错。而开展良好的心理教育则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其健康成长。因此,可以说形成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班主任不但要给学生教授知识,还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原因

1、学校

学校是培育学生成长的摇篮,生活占据了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教学离不开班主任的正确引导。现阶段,小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轻视体育与德育,而注重智力的培养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实际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心理教育情况。这就对学生心理成长产生了障碍,单一化小学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从心理上厌烦学习,同时不利于对小学生自信心等的树立及培养。有的学校和教师还因学生成绩不好而对其进行体罚、讽刺,严重地伤害了小学生的自尊心,更别提给予心理教育了。在压抑的教学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产生自闭、自卑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及影响。这与新时期、新课改下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2、家庭

对于学生来说,人生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就是父母、家长。因此,家庭条件、父母的教育方法、文化水平、品德修养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果父母自身缺乏品德修养,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父母的行为,父母作风不正,对孩子从心理和品德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家庭因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心理蒙受打击,因此,对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会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不必要的负担。

3、社会

在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下,学生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但是,因小学生无法正确分辨事物对错,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更应注重对小学生心理教育的普及型与重要性。

二、班主任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引导

1、环境的营造

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青少年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丰富了物质生活,孩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人们在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形形的诱惑也产生了。为了避免社会负面因素给小学生带来的影响,就必须从心理教育入手。为了确保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班主任应对其正确引导,如通过课堂游戏、小组讨论等形式,加强学生自身保护意识。

2、树立良好班主任形象,寓教于爱

小学校应主动、积极地对教师培训心理学知识,注重心理教育的宣传,确保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小学生的正确引导。校方为督促教师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可将该课程作为教师技能评定的一项内容,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培养。爱学生,但是必须有方法,在开展心理教育课时,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班主任对学生真挚的情感表现在严格上,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提升和心灵的升华。严格要求学生建立在信任、理解、尊重等方面,班主任要做到严中有爱、严而予礼。在日常的学习中,班主任还应经常与学生以各种方式进行心理交流,将爱心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例如:对于平时害羞的学生,应积极让其参与班级活动,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渐渐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而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并认真倾听其心声,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给予帮助。不要只重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对于有缺点的学生,班主任还应帮助其正视心理问题,并帮助自信心的树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班主任更多的耐心和责任。以诚相待,是人与人交流、交往的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在课余,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以诚相待、真心交流。虽然小学生年龄尚小,对很多事物不理解,但是,班主任应采取针对性的方法,真正理解、尊重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或得学生们的真心拥护,并对任何事都有自信心。例如:在每年一次的校级运动会上,教师可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比赛,告诉学生重在参与,而不再成绩,通过比赛不但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团队意识,还非常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在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后,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大大增强,在提升心理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达到促进的作用。

3、学生兴趣的引导

小学校的气氛应活跃、轻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和谐。学校关键的群体活动时课堂教学,班主任担负着一个班级学生的知识传授的责任,为了营造本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当学生有过错时,还应对其进行综合考虑,有些问题上并非全是错误,还有正确的方面,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看待问题。对积极的、正确的予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以面对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困难。对小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清楚、科学地认识到自身心理发展。

三、结束语

形成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班主任不但要给学生教授知识,还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开展小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丽. 拉萨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拉萨市实验小学为例[J].教育,2012(5).

篇6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个人的先天禀赋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才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摆在首位。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视处境好的学生,忽视了处境相对差的学生。小学生在班级中的地位好或差往往早在低年级阶段就已形成,而且一旦形成便相当稳定。某些学生虽然也有交往的需要,有一定的交往标准,但在同学和老师的心目中形象不佳。因此,在工作中,一些教师对本班处境好的学生常常在各种活动中都给予更多的机会,而对班级中处境相对差的这部分学生关注却不多。

2. 偏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从家长到学校普遍比较看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例如英语、美术、音乐,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情绪、情感、态度等不太在乎,对学生的喜悦、愉快、厌恶、惧怕、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不在意。

3. 重视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是培养新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家庭、社会教育功能不可轻视和无可代替。如何将教育延伸至家庭、社区的问题还未得到广泛的重视。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 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容易暴躁、焦急、易怒、缺乏爱心和责任感,造成紧张压抑的气氛,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缺乏自信心,不利于教学。学生健康心理,为师者必先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教学气氛,做到“课堂上是老师、课外活动是朋友”,加强引导,启迪,避免使学生产生生疏、畏缩甚至逆反心理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2. 了解学生需要,才能认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特别是关心性格内向、情绪失调的学生,及时同他们谈心,分析引起他们情绪波动的原因,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教育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勇于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敢于进行自我批评,并不断发现,发展自己的长处。

3. 创设轻松环境,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像松软的土壤有利于种子发芽一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显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要条件。想方设法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核心。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在教育中必须做到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自主活动和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让他们做学习、生活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努力创造和谐友爱的环境,为学生互信、互帮、互学、互助,创设多种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展示才华,体验成功,增长自信,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4. 教会学生健心,才能塑造学生良好性格。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 教师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在健康教育课上传授常见心理疾病的自我调适和矫治方法;二是建立心理档案,平时注意观察分析学生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目的。同时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矫正不良行为。教师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体现目标层次性,又“不舍细流”,从细微处入手,使学生“可塑”,经过一番努力后又“可及”,从而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学生面对一次次的成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欢乐,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摒弃了自卑心理,充满自信地面对现实。从而端正了学习、待人、处事的态度,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篇7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中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表现的实际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切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

在中小学阶段,因学生其身心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相对而言其个体多缺乏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其思想与认知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其在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第一,学习焦虑。个体在学习中因内心矛盾或忧虑烦恼等引起的不安及不快的情绪反应,导致学生精神不集中,难以在较好的状态下学习;第二,人际交往。中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存在焦虑不安问题,一旦在交往中出现问题则会难以适从,导致交往障碍;第三,承受挫折能力。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面对挫折,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多表现出消极的应对心态。难以积极应对,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影响的主要因子来源于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观念与社会交往层次反映到学生心理问题中,家庭则属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子,因当前学生多被家长过于溺爱,过于保护与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缺乏抗打击承受力,加上家长多过于重视孩子培养,给与学生安排各种培训,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学校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在教育活动中一旦其方式不当,则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结合实际实现教学目标,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功能体现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表现主要为:第一,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育活动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体育运动中,多要求学生勇于参与,具备勇敢、不怕困难与辛苦的品质,具备愉悦与友好的情感状态。其在教育中能够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品格,推动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第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体育活动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复杂性体验。采取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参与运动时存在的心理障碍,积极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体育课程具备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优势与作用。为此,应积极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其功能,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3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3.1 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积极融合心理健康知识要点,将心理健康价值与理念融入到基础的体育知识教学环节中,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讲述方式,让中小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中认知心理健康的现实重要性与切合实际的保健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及情况作案例分析,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

3.2 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协调并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抵触心理,通过直接语言或肢体语言沟通进行交流,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拉近师生关系,活跃氛围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心理素质。

3.3 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性,设置场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如在进行篮球考试之前进行相关模拟锻炼,让学生对自身能力及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消除紧张等心理负担。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快乐。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应尽量优化与细化目标,依次渐进式进步,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3.4 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依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适度的困难,增加一定的难度,以挫折教育激发学生心理承受力。如在投篮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投篮距离,增加任务量等,培养学生个体意志与承受力。

4结语

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意志与品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探究其实践功能体现,提出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教学路径,切实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相当于童年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涉及到自然、社会生活、人际生活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

一、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

心理,指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毅力等心理现象。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受三方面的影响,即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标志是:认知正常;情绪乐观而稳定;毅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适度反映;人格发展健全;具备自我欣赏的能力等。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健康的心理直接控制着人体生理活动,调节着活动能量的释放,促进人的生理机能健康发展;健康的心理素质又是内化社会文化成果的必要的主观条件。尤其是感情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有资料证明,3000名学生的调查中,有生理问题的仅占1.3%,而有心理问题的则占20%,主要表现在情绪失常,注意力不集中,胆小、自我中心等,都需要通过心理诊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1.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地位

兴趣,是指人们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学习专注、有效,而教师则是影响学生情绪状态的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争取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一些能找到本节课突破口的思考题,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求知欲,让学生从存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乐趣,从而引发他们学习内的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爱好、性格各异,所受家庭环境影响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加上当今市场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观,唯利是图,唯权新风尚思想严重。不思学业,贪图享乐。所有这些,首先只通过反复的心理教育,启发诱导,使他们认识到:人,尤是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人,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践之分,要想收获,首先要耕耘。将来长大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为我们的祖国繁荣做贡献,随着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不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寸步难行的。让学生从小对人生有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创立愉快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

3.加强小组和对子建设,人人当学生,人人做先生

在课堂教育中,建立两张课桌四个人方块小组,优差搭配,让优带差。四个人又结对子,一好一差,确立一名成绩好有组织能力的人任组长。要求每组以能独立地、有效地开展活动。传统班级组织虽有小组,但十来人一大组,上课时无法活动与管理。分组结队后,教学活动由大班、个人两层扩展为班、组、对、人四层,加大了教学力度。实践证明,活动层面越多,效果越好。教学管理由班一层扩展为班、组、对、人四层,那种任务等教师一人布置,完成情况等教师一人检查,差错等教师一人纠正,纪律等教师一人维持的现象得到了克服,充分为学生创立愉快的学习环境。

人人当学生,人人做先生。实验为学生提出了双重任务,既当学生,又做先生,好学乐教,学教相长。学生做先生不是把教师的工作转嫁给学生,而是通过“教”这一形式去帮助别人,提高自已。知识在与别人交流、分享过程中,不但不减少,反而可得到验证、补充、强化。

4.在教学中营造方法灵活和谐气氛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5.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6.尽情宣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时地随时随地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宣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7.提高教师的身心素质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教育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在新形势下更好的教书育人。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身心素质和师德修养。不然,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会落后于时代。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贯彻执行同志的题词“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生活的多变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内容的丰富和方法的多样。本文仅从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小组和对子建设,人人当学生,人人做先生”,“在教学中营造方法灵活和谐气氛”,“树立榜样,陶冶性情”,“尽情宣泄,保持心境”,“提高教师的身心素质”七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在今后还将继续深入研究,以使语文教学确实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载体。

参考文献:

篇9

1.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1性格孤僻,不适应集体生活。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面对家长,而家长往往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交流,或因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不能与孩子很好交流,导致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造成小孩性格孤僻、不善言谈,不愿与人交往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对集体生活出现严重排斥心理。

1.2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严重。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由于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分照料,容易形成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性格,另一方面学校又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许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依赖别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

1.3逆反心理严重。

有的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一切,自傲心理严重,听不进老师及家长的意见,对老师及家长采取敌意态度。有的孩子不能够正视别人好的成绩或优越的家庭状况,即使是好朋友,他也会想方设法攻击他们,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途径

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以预防和纠正。预防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有效的办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小学生的人格目的?

2.1与家长沟通交流,取得家长支持帮助。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和要求,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的影响,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影响。指引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形成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2.2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贯穿于学校教育中。

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除与教材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以借助活动课、班队活动、专题讲座、具有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在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

2.3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施个别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心里困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和研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教育管理提供服务。缺少了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也就谈不上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

2.4引导学生悦纳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类情感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应为学生创设倾诉的环境和条件,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并针对各种不健康心理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及时消除各种心理障碍,让学生们不断发现自己的长处,悦纳自我,坚定意志,增强信心,摆脱压力,保持平和、愉悦、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2.5引导学生发展自我。

发展自我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个人的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水平。学生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着不同的教育影响,造成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和个性品质的差异。,

2.6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自控。

交往使人多知。学生生活在集体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人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适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在社会和集体中友善地和他人交往,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发出各种正面信息,抵制各种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努力提高学生鉴别美丑、善恶、真伪的能力,并在班集体中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格受到尊重的喜悦。

2.7发展学生的情商。

情商指的是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如意志、兴趣、情感、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等等。情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用情感驱动学习活动是现代课堂教育发展的必然。把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努力找到心理训练的对应点,并巧妙地应用到各个教学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

篇10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个人认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是能够有集体的团结与合作观念,能够有为了目标而奋斗精神,能够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百折不挠的气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涉及到每一个孩子,对于每一个孩子都是统一的需求,它不同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就必须用爱心教育来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从各个方面进行约束调理。多年的教育工作让我认识到,小学时期的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想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教育。

一、要重视思想上的引导

思想教育融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上课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宜的意义讲解,让懵懂的学生初步有个思想素质的概念和理解,讲解是要充满关怀与爱心,绘声绘色,并充分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如《龟兔赛跑》,兔子开始时候是跑得很快的,由于在中途休息时间过长,最后的时候输给了乌龟。整个过程中兔子就是因为自己骄傲了的情绪左右了它的思想,蔑视了乌龟的坚韧而失败。我们终究不能这样给小孩子们这样讲,孩子理解不了,也不能明白其中道理。孩子需要引导,要用他们的语言去开导,如:这是一只灰色的小兔子,一身灰衣服,两只小眼睛。平时很淘气,最爱红红的大萝卜。在与乌龟赛跑到时候,半路发现了一片大大的红萝卜,于是灰兔子就开始吃萝卜,边吃还边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心里还想:看他的慢样吧,我一下就能超过他,不急,先慢慢吃萝卜喽!吃的那个香啊,吃着吃着就忘记了与乌龟比赛的事。等到它想起比赛的事乌龟已经到终点了,这个爱吃大红萝卜的小灰兔输了。最后兔子失败在骄傲上,告诫孩子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就骄傲。乌龟在赛跑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到底,不放弃,毅力很顽强,乌龟也赢在这个方面。同样需要引导讲解,用孩子的语言去开导。如:这只乌龟很漂亮,圆圆的身子圆圆的头,两只眼睛亮晶晶,一闪一闪的会说话。平时总是稳稳当当的不停行进。在和兔子赛跑的时候,它明知自己没有兔子跑得快,但它没有停步,依旧稳稳当当的,一步一步的前进。好累啊,真的好累,乌龟依然在坚持。坚持到最后终于凭借自己不放弃不停歇的劲头取得胜利。兔子输在贪吃和自大上,乌龟赢在坚持到底上。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学乌龟坚持到底的精神。做有毅力的乌龟,不做贪吃自大的灰兔子。坚持到底不放弃是做人做事的非常重要的精神。在我们教育小学课文当中,都会有很重要的道理讲解给孩子们。让孩子的思想上有所认知。

二、要缓解和遏制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及逆反行为在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很强烈,是家长和老师最为忧心的问题。逆反心理及逆反行为的形成根源就是家长的老师没有能够很好地及时同学生们进行思想沟通。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自己没有办法正确理解和解决,有些家长和教师有没有及时的发现,逐渐累积到形成了代沟,进而就有了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有人就会说逆反心理好逆反行为是中学生时期的问题,与小学教育没有什么关系。积小成大、积毁销骨。逆反心理的形成也是按照这个规律的,孩子的这个心理问题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要从小学生开始就要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的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交流,用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同时又是孩子家长的无限爱心,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认真观察分析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的去疏导教育、纠正错误。让我们的宝贝能顺利的度过将来的青春时期,为将来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要让学生树立集体观念

集体观念是作为社会一份子所必须应当具有的,没有集体观念任何人将来都很难在社会中有所发展。现在每一个家庭的那些小皇帝、小霸王,从小就一个人游戏,玩具食品等从来就是独子占用,没有分享、没有交换。他们当中很少有集体的观念。所以孩子集体观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除了在课堂上的思想教育外,还要经常性的开展集体活动,如集体游戏,团体表演等,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体会在集体中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精神。让我们的小皇帝、小霸王融入在集体当中,学会如何同别人正确相处,为他们以后步入中学和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让孩子们建立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