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 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必须在突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培养出适合当今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抓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企业急需具有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创新型性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适合当今企业工作岗位需要求的现代高技能工人才,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2.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面对文化基础薄弱、层次差别较大、素质较差、学习兴趣又不大的这样一个群体,如何让他们成才,使之成为具有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创新型性高技能人才,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现状迫使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体制等,开创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

3.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某一专业的主课和重点课,在一定程度上,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决着职业院校专业水平的高低和培养技能人才的能力。职业院校培养的不是企业管理人员,而是一线的操作技术工人,针对这一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过程要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来组织教学,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教育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

4.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知识体系

要想让学生通过3至5年的培养达到上述能力,就必须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规划好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体系,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的规划要把握高技术、高技能,做到理论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实践型和知识型相结合。

4.1科学制定实施教学计划

做好实施教学计划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认真做好专业课教学的调查研究,生源主要来自初中、高中、或职业高中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并且自制能力较差,甚至有的职业学校为了强拉生源,只要报名不用考试就能录取入学,这就给教师在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研究教材,根据专业特点要求,提炼教材内容,按照“必须、适度、够用”的原则,删减偏难的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性计划和教学大纲。

4.2合理设置教学模块

教学模块的设置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关联的内容组成一知识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现场教学或模拟现场教学为主,突出技能训练这一主题。我们根据电气维修职业标准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根据知识能力相关性,按照控制技术和工艺要求规划出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含有多个子模块,子模块再分解为若干课题单元。如:电力拖动控制模块中,含有电力拖动技术子模块、PLC改造继电器控制电路子模块,使PLC控制应用技术与继电器控制技术紧密结合,便于学生理解掌握PLC控制应用技术与继电器控制技术的关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再如:龙门刨床控制电路技术改造模块中,将PLC控制技术、变频器控制技术、文本显示技术融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模块的技术含量,增强了综合技能训练能力。

5.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思路

5.1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培养技能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不宜采用“你教什么我学什么”,这一被动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技能操作教学上,实施了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开展互动式教学,形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我们在进行专业技能模块教学时,以课题模块为核心,由教师提出问题安排课题任务。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教师在传授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形成探究知识技能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5.2教学模式的创新

根据技能培养特点,我们将一些有设备条件的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实训课程密切结合,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协调统一,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模块确定后,教师就要以模块为教学单元组织教学,实践性、技能性模块安排在一体化实训室或实训中心,由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实训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这一模块的教学任务。

5.3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

篇2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启发式;创新型;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方式与重“教”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其重点在于“启”———启发创新。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课程主题内容导入、具体课题设定和教学指导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这种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是现代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因材施教,富有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的追求。

一、启发式教学方式顺应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创新型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不顾身体病重奋力向国家总理进言:“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全面地发展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家、发明家的模式去办学。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丧失了创新性与独特性,因此很难出现杰出的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1]当今世界,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人类对知识的掌握推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的发生,它对经济未来的走势取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未来将面临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标志即为知识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应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创新力以及求异思维,同时还应具有广博的胸怀。启发式教学方式在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启发式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品质与特征,提高创造才能,以顺应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创新思维的导入

(一)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组成。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美术教育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的根本区别。启发式教育方式的重点在于“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设计好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的切入点应贴近生活,并指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和相互讨论,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各种‘怪异’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各抒己见,一个问题可以允许有多种看法、多个答案,给他们有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间和空间,从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去发现儿童的点滴创造,并与他们交流、分享,同时对儿童的独特认识予以鼓励与肯定,充分学会接受并尊重儿童异想天开的提问和怪异的想法。”[2]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尊重、肯定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绘画中表现自己,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观摩与讨论激发艺术潜能。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问题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课程中应利用一切因素并善加优化,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实现自我。例如:在一堂课的开始部分,教师巧妙地把本次绘画课题带入课堂讨论,问:“孩子们今天晚上都吃了什么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吃了米饭,有的说吃了清粥配馒头,还有的说吃了热气腾腾的拉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问:“请小朋友告诉老师,吃过的面条长啥样的?”孩子们的答案会有多种:面条是长长的,面条是扁扁的,还有的面条是黑乎乎的。接下来再让几位学生表演吃面条,让其他学生总结吃面条的样子,最后提出今天的绘画课题:《吃面条咯》。结果是,学生所作之画,画面活泼灵动,神采各异(图1、图2)。图1图2堂课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学习的关键点进行引导与启发,在活泼互动的场景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图形表达的乐趣,也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

1.用大师绘画感悟童心

教育不仅关心人是否有知识,而且关心人是否有体验,关心体验到什么,追求到什么样的体验,如何感觉自己的体验。历代美术大师提供了风格各异的绘画形式,米勒、提香、毕加索、凡•高、马蒂斯具有不同的绘画特点。要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有所体验,教师需要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将众多样式的绘画作品提供给学生,通过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境界。儿童与大师在绘画时有相似之处,落笔毫不犹豫,造型色彩搭配形式夸张,构图视角独特,他们以朴实稚拙的线条表达着内心的情感。有时,大师也会因儿童的大胆创新而惊叹!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学会像一个孩子一样地作画。”画家学会像年幼的孩子一样去作画,利用创造性直觉去作画,让自己与世间万物交流沟通,这种真情的流露,直觉的再现,是大师与儿童绘画的不谋而合。经过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学生拓宽了美术视野,提高了感受美的能力。各类教学形式的注入,激发出学生的艺术潜能,使其美感拓展,创造才能迸发。例如对毕加索画作———《有胡子的男人》(图3)的欣赏,刚看到这幅画时,学生们哄堂大笑,觉得画中人物的胡子长得满脸都是!这是孩子们的独特视角,他们觉得这幅画充满了乐趣,甚至令他们捧腹。的确,毕加索的这幅画,将人物的面部特征极简化,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画中人物的头发、鼻子、耳朵等是一应俱全的。又如《朵拉玛尔肖像》(图4),夸张的眼部造型,歪斜的鼻子,迷你版的耳朵,鲜艳的色彩,无一不吸引学生的目光。图4学生在欣赏课后所画的作品:大胆的人物脸部变形,鲜艳的色彩与面部切割,使整个画面充满想象力与无拘束感(图5、图6)。图5图6正所谓见多识广,只有通过多见、多闻,才能广阔天空。

2.姐妹艺术的启迪

艺术有其共通性,语言、书法、音乐等都有其相互贯通之处。他们之间的联系能使学生在绘画时感受到无比的艺术魅力。美术课背景中恰当的音乐,可以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体验音乐旋律与绘画书法的微妙的联觉。如《歌唱时的脸》课题,熟悉的音乐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面部表情变化,注意寻找唱歌时的脸部特征。学生的画画面大胆、新颖(图7、图8),显现出画者内心的纯真和创造才能。图7图83.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激发思考H•里德认为:“艺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本能,如果人们过分刻意地对待这种本能,本能就会缩进无意识的贝壳之中。”[3]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在为未来打基础,是在用绘画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儿童的眼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新奇,他们把内心的感受变幻成美丽的图画。孩子们从来不会胡乱画画,有的画面尽管在成人眼里是杂乱无章的,但这些画恰是孩子们向你诉说的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长得像洋葱般的头,他说这是我的爸爸;舞动着的波浪线,他说那是挥舞的手;一条笔直的线,他说那是飞驶而过的列车。有人认为年幼的孩子纯粹以绘画来作为娱乐动机。其实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孩子们都热衷于绘画,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得到了愉快的体验,但他们并不仅仅以此为娱乐,他们绘画的目的在于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绘画课题,充分调动学生绘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人感兴趣的绘画作品往往能找到共鸣的绘画题材。画作要难易适度,难度较大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从而丧失绘画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尽量注重创作的连续性,必要时还要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当孩子在绘画疲惫、浮躁、缺乏耐心时,教师要适时进行鼓励,以激发其绘画直觉。激发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体现了思考在学习中的地位。引导学生多思,逐步养成其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课程目的之一。激发思考方式多样,如课前导入,巧妙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热情,继而鼓励其独立、积极探索,并且适当留白,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与余地,使学生以独特的绘画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人性化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中,要让学生掌握各种美术技能往往靠临摹范画。临摹虽然能积累许多素材,但长此以往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绘画直觉得不到启发而制约其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的大胆下笔也许画面凌乱,但儿童画的灵动稚气,以及在绘画过程中对直觉美的抒发,启发了创造意识。启发式教学方式保证了课程中创新思维的导入,顺应了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其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设置好贴近生活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深化艺术感知,用大师的绘画感悟童心,融汇各学科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思考。注重过程评价胜于技能评价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少儿美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绘画知识与技能,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

作者:郑健1,张棋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美术与设计系 福建市鼓楼区小火龙艺术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靳晓燕,齐芳.“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EB/OL].(2015-07-10)www.gmw.cn/01gmrb/2009-12/05/content_1016095.htm.

[2]宋烨.儿童美术课的创新型教育方式探究[J].滨江学院学报,2010,26(2):121-124.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也称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也于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

1.运用语文教材的创新因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很多,广泛分布于字、词、句、段及每篇课文中。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几乎都有创新性,它们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遗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甚至课文中某个汉字的识记,都很有学问,都有可能诱发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研究和运用这些创新因素,进行创新教育。

2.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使其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形式多样,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状态之中。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广泛开展情境教学,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创设情境;运用图画、描绘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活起来。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听听、读读、说说、画画、唱唱、演演中得到增强。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思考问题时,要求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定势,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

1.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文学科在发展学生思维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体现的比较明显,如《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称象》中的求异思维,《思忌赛马》中的变异性思维等;有的地方则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课,看似很平常,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完全文之后,可以通过启迪:“小山羊还可以和谁交朋友?请大家都来当个小作家、小画家,给课文和插图续几个片断怎么样?”再如,《比尾巴》一课,教师也可以启迪学生,依据自己熟悉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课文进行改编。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续编故事、改写课文中得到训练。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还与一定的家庭及社会环境有关。因此,必须鼓励学生走出教堂,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合力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巾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10期.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创新;科学方法;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20-01

新课程高中化学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等都有待不断创新和探索,现就此谈一些看法。

一、改变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式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完成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听、记、抄、背达到学习目的,不应否认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体系,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在“应试教育”中有时很见成效。然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呈现现成的结论,而不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的思维过程,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利,削弱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放弃了思维习惯和创造勇气。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应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

学生建构任何知识,都必须从感性认识开始,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十分注重学生自身实际和实践活动。在化学教学中就可很好的借助于家庭小实验。如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花瓣或果皮的天然色素中制作指示剂,观察它们遇酸碱时的颜色变化并做好记录。再如学习了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们都可与醋酸反应,在做醋酸性质实验时可叫学生带些家里的水垢和鸡蛋壳,叫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组成也有碳酸钙。

在原电池教学中,根据原电池的组成、概念,可让学生利用一些含酸性电解质的水果(如桔子),自己动手构建原电池。在这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实验中,学生知道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可被用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明白了一些现象的化学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兴趣。这种提问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又是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的概念,其效果比直接告诉学生概念要好得多。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例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归纳出“物质溶解时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的结论。二是调查、辩论等活动。如“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问题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等。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图书馆或互联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四、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存在着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素材,如燃料和燃烧、溶液、酸、碱、盐、有机物和各种材料等。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剑春.论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

篇5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给他们提供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探究中,挖掘自己的潜力,高效掌握所学内容。在开展英语教学时,由于汉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时经常会用汉语思维思考,使他们不能有效掌握英语单词和句型的使用方法。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尽量使用英Z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英语思维方式,快速掌握教材中的内容。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和小学英语课堂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声音、图像、动态视频相结合的学习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让他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挥思维的创造性,深入分析和探究教材中的内容,通过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特点给学生创设趣味性的对话场景,让学生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完成对话,使他们掌握英语句型的使用方法,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1.采用比赛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在教学中采用比赛的方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积极地探究知识。例如:在学习单词时,教师可以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的单词最多。通过比赛,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利用有效的单词记忆方法进行单词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2.采用游戏进行教学。游戏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结合游戏进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让他们加快学习进度,高效完成所学内容。

3.结合表演进行教学。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包括很多对话场景,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这些内容,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把对话融入到场景中进行理解,掌握英语句型的使用方法,提高英语交流能力。

创新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以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兴趣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主动思考过程中掌握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探究能力,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四、设计新颖的作业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作业环节是对教学环节的强化和巩固。在设计作业题目时,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题海战术的做法,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采用趣味性的作业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用英语来布置作业题目,在阅读题目时,学生遇到生词后,会运用查阅字典的方式解决,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地完成作业题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出题,在出题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通过互相出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他们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设计出了各种作业题目。在作业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主动完成作业题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素质。

篇6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53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TANG Fengch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11)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 grea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has been further deepening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is reasonable or not has a positive meaning, teachers through effective guidance and help,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 sports skill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to promote teaching,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thu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ports, and hope to have some guidance and help.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practice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合作,采取有效的活动方式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显而易见,体育教师的指导与教学在教学方法中可视为外因,学生的学习与求知欲则为内因。教与学在教学方法中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教”需要通过“学”来实现,而“学”则是“教”的落实。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应重视学生对于体育技术技能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关注学生德智体的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依赖于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仍然深陷竞技教学思想的桎梏,而处于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层面,主要以课堂讲解、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要求下,不少高校体育教师对于教学目标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教学方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表现为重教师,轻学生:国内体育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教师说、学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中心以教师、教材以及课堂为主,对于严密组织以及严格纪律强调过多;而学生则长期处于受压制、消极以及被动的课堂地位,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其次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现阶段仍有不少体育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的缺点,此类表现通常为照搬传统的讲解、示范以及练习方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这种教学方法在已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形式下显然已经落后,更难以满足高校教学要求,对于教学效果也难有保障。最后是重形式,轻实效:当前不少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创新极为关注,并且也开创了不少新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发挥了积极的教学作用;但也有一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创新,对课程形式强调过多,而忽视了授课实效,例如在示范课或者公开课教学中,教师将体育课上少见的高精尖技术道具引入课堂,仅仅是为了体现教学形式的创新性,这是不可取的。此外还有不少教师过于重视传授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观察、创新以及自学的能力,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差,教学效果不佳。

2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2.1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制约因素

(1)学生因素的制约。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而言,学生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与制约因素。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直接受到学生课堂积极性、学习热情、体育活动水平以及体育活动兴趣、丰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表现不主动、不积极,即便拥有一流天赋,也难以有所表现。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其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动力。当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后,其学习注意力则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进而可锻炼并增强意志力,为创新思维发展创造了有利前提。

(2)教师因素的制约。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因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往往对学生能否充分发挥创造力产生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创造能力。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身心发展应有一个全面了解,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空间,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喜好,科学合理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并持之以恒。

(3)教学内容与教学原则及教学目标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学的内容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存在相应的差异,但在体育教学中任一部分教学内容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要素,为了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其中不乏要求严格且技术动作复杂的教学内容。此外。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部分的内容均需在遵循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方法也不例外。不仅如此,由于教学方法的开展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为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应与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步,一旦教学目标有所改变,那么教学方法也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4)教学设备、场地以及器材因素的制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体育教学必须有专属的教学设备、教学场地以及教学器材,离开了这些必要因素,体育教学不可能独自开展。其中教学器材设施数量对教学密度产生直接影响;而教学器材设施质量与状况则直接影响教材难以程度以及教学强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等)则有利于强化直观教学,营造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把握教学方法发展趋势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未来体育教学方法将逐渐以创造性、启发式教学为主,传统的对学生限制过多、过死的教学模式将逐渐被淘汰。现代体育教学重心应以学和练为主,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学习,做到自律、自编、自练,进而能够创造性地实现各项练习目标,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此外,未来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家庭独生子女,备受长辈宠爱而缺乏吃苦精神,因此教师应适当安排挫折教育以及逆境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坚韧品质与顽强拼搏的毅力。

2.3 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开展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体育教学的内容涉及不同学科,其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综合,这积极推动了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意识以及健康行为的养成。高校体育专业应设置新的教学项目,以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种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也应该转变以往教学方法,重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学习新技能,始终跟随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需求。

3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实践

(1)运用自主性教学法。自主性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主体意识,这种教学方法颠覆了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绝对主导的教学地位,而更加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更关注激发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进取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自主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讲述体育技术动作时应侧重要领,并对各动作的技术理论以及基础知识予以详细讲解,尽量降低强制性干预,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信心得到鼓舞。

(2)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所谓探究性教学,即着眼于学生实际生活或者所学领域内容来,由学生自主选择研讨主题,进而利用调查、实验等方法展开自主探索,最终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其学习方法也更趋于科学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善于推陈出新,跳出常规,不受制于形式,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予以积极引导,并与学生一同积极探索与当前学情相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潜力得到最大化发挥;同时辅以理论知识教学,对体育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予以强化,及时发现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纠正,确保正确的动作定型。

(3)运用合作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同属于新型教学方法,其对于考核方法与内容做出了改良和创新,并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合作性教学法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同观点的差异性,善于取长补短,最终能够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

4 结语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基于素质教育背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勇于创新,勤于实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校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泽民.试论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165-167.

[2] 林孝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14):127-128.

[3] 刘传勤.市场经济条件下北京市民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3):109-114.

[4] 陆世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西部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的探析[J].学术论坛,2013.36(4):215-218.

[5] 周英.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9):144-145.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教学现状;考核办法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讲授为主,不够多元化和综合化

目前在《制冷空调机器设备检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学生最常用的参与方法是“听”。“提问法”、“演示法”和“分组教学法”在课程中有所应用,但“工作现场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模拟教学”等相对职业教育性的教学方法则基本没有用。教师还是习惯以自我为主体,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对象研究不够,学生参与程度不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还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目前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段学生,另外还有将近1/3的学生是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基础更差,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上睡觉、课桌下玩手机,玩电子游戏,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参与意识,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如果老师不点名提问,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

3、教学内容把握不透,缺乏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和热情

目前我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部分教师所从事专业与大学所学专业不一致,都是专业教学所需临时学习后转过来的,他们对现代制冷空调行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完全弄清,课堂教学只能读书。

4、实践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由于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不是我院的重点专业,实训设施投入少,目前只有企业捐赠的几台活塞式压缩机、风机盘管等设备,而目前市场上使用广泛的螺杆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均没有,且现有的设备均不能运行,只能进行部分拆装,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

1、设计教学项目,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教师在备课时,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不能仅考虑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争在有限的课教学时间内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等,这些都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制冷空调机器设备检测》课程中设计的五个项目进行了教学方法的设计,并设计与实施相配套的各种工作单。

教学方法设计:采取现场教学法、演示法、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法

实施:

第一步: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实训室电冰箱、空调器为例,提问为什么夏季房间降温、电冰箱给食物冷冻冷藏,通过师生之间就这个问题的互动交流导入主题;

第二步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教学,介绍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

第三步教师选取实训室内冷凝器和蒸发器进行拆装和测量示范;

第四步学生分组进行拆装、测量练习,教师指导;

第五步对该项目学习情况进行抽查、点评;

第六步对该项目进行考核。

3、设计与项目实施相配套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

针对五个项目教学内容和特点,分别设计与之配套的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并形成相应的考核指标。在各项目实施完成后分别进行考核,完成相应的过程考核。

4、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及反馈

课堂教学反思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教师在上完课后,根据各项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改进和完善教案,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教师结合学生课堂练习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总结课堂教学得失,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每一项目完成后均要进行反馈,通过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要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学管理部门,我们不仅要鼓励教师多参加校内外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同时也要努力创造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的条件,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2、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不同的教学目标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高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因材施教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好奇心,引起学生内在的兴趣,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味又美妙的事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要注重教学评价过程化。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评价教学。高职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把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综合性、过程性,以学生为中心。一是要建立综合性的评价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体系;二是注重过程性,以学生掌握的每一个技能作为考核对象,最终结合能力测试给出课程成绩;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要加强制度建设,重在激励。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现在很多学校制度往往倾向于约束,注重对教师的监控和考核,要把教师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努力激发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动力。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课程特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研究的方向还很多。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从根本上扭转头脑中陈旧的教学观念,积极参与、努力实践、辛勤劳动、不断创新,去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教学发挥应有的功效,使提高教育质量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3).

篇8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思维方法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015-02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改的核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一、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之探索

1.问题情境发现式教学模式

由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解题技巧轻科学计算、重模仿轻创造、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探索“融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建模与应用、数学实验、数学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创新教育课堂模式”极为迫切和必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问题是数学活动的灵魂,学生是问题的主宰者。问题情境发现式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请比较20082008、20082009、20092008、20092009这四个数的大小关系?由于数字特征突出,学生很有兴致地动起手来。但在其大小关系中,却遇到20082009与20092008谁大?无法确定。为此,有的学生借用计算器帮手,还是无果,原因是数字太大。此时老师点拨学生,可否在数的形式上作些改变?学生继续探索,得到了如下一些设想:比较()2008与2008的大小;比较2008ln2009与2009ln2008的大小;比较与的大小;比较2008与2009的大小。通过计算器,得到结果:20092008<20082009,也有学生尝试推理论证推出结果。对于这一有趣的结果,学生并不满足。于是有学生提出猜想:(n+1)n>nn+1(n∈N*)。这时学生活跃起来了,有学生即刻指出,当n=1,2时,不成立;n=3,4,5,6时成立。因此学生指出需要添加条件,将猜想改为:(n+1)n>nn+1(n∈N*,n>2)。此时,学生基本无异议。

问题情境发现式教学要求学生围绕问题,产生联想,经过自主探究、比较学习的过程,分析数学事实本质,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想、探究适当的数学结论和规律,并给出解释和证明。这样,就能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与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的研究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能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数学的能力。

2.数学建模探讨式模式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比较注重知识背景、问题情境和一些现实生活的应用问题,以问题为龙头并结合数学建模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分析实际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可能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联系高中数学课程相关知识内容,与学生一起重复知识的发现过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解决的深度和方式应尽量由学生自主控制完成。通过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学生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 “想用、能用、会用”这种数学的意识,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本身。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数学实验体验式模式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思维过程中,绝大多数是按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来认知数学的。数学实验教学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的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设计系列问题,增加辅助环节,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培养创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在“简单逻辑联结词‘或’‘与’‘非’和‘真值表’的理解”教学中,引入物理学中串联、并联电路的实验:p:开关k1合上,灯L1亮;q:开关k2合上,灯L2亮。用并联电路实验来解释“p∨q”中的“或”:“p∨q”表示灯L1亮(开关k1合上)或者灯L2亮(开关k2合上),或者灯L1和L2都亮(开关k1、k2同时合上)。用串联电路解释“p∧q”中的“且”:“p∧q”表示灯L1和L2同时都亮(开关k1、k2同时合上)。而且这样用串联、并联电路实验很自然地得出“真值表”。将这个实验引入逻辑联结词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学得轻松,并能深刻理解概念。

二、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之探索

1.归纳与猜想思维方法

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推理方法,是根据具体事实和特殊现象,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概括出一般的原理和结论。猜想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验、观察和归纳、猜想它的规律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猜想往往依据直觉来获得,而恰当的归纳可以使猜想更准确。我们在进行归纳和猜想时,要善于从变化的特殊性中寻找出不变的本质和规律。数学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推理过程及结论都用到了归纳猜想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归纳与猜想的思维方法,在引出重要的概念和结论之前,通过列举大量的实际问题与事实,由学生一起归纳,抽象出相关的概念和结论,给出数学上严格的定义与推理论证。这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认识它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掌握结论,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2.联想与类比思维方法

有些数学问题,初看起来似乎难以解答,但如果细心去观察它的特征,联想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所掌握的解题方法,将所求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合理的解题方法还是不难找到的。例如,解不等式的知识与解方程的知识联想类比,空间图形的有关问题与平面几何的有关问题联想类比,复数的知识与实数的知识联想类比,逻辑连接词“或、与、非”的知识与集合中“并、交、补”知识的联想类比等。不仅复习了原有的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运用联想类比去发现新知识,同时强调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善于联想与类比的思维能力和由此及彼的创新能力。

3.发散与求异思维方法

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历史、社会进步的阶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教育将进入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的新阶段。笔者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创新教育,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教学的创新策略

1.1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师应通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摒弃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的观点,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亲近,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努力的创造一个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次,则应更新观念。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细讲的时间大大缩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课下,教师应尝试多和学生沟通,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对历史教学的看法,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1.2该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课堂

过去的历史教学,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路,满脑子教条,而忽略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的功能。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单纯地盲从过去,我们要面向今天和未来。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因为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其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深入学习,只有反复的学习思考,才能提高阅读、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现、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学习兴趣,变师本教育模式为生本教育模式,把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座位历史教育创新改革的奋斗目标。

1.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

(1)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讨论,求得答案。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明清以前,我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近代科学则暗淡无光,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史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得出相应答案。明清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先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对外开放政策导致文化领先,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制空前加强,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导致近代科学暗淡无光。学生如此回答应该说比较满意。但教师应让其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翻阅课本讨论,继续组织答案,可以看到,这同中国古代文化本身具有的内在缺陷也有关系,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其重理论、重人文,而轻科技、轻自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民族英雄不可胜数,科学家、发明家却少之又少,中国传统科技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忽视理论的探讨,且很少有在实验室经过试验才应用于生产的。在唐代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再没有多大改进,便是一个证明,由此题,学生在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深切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2)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注意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横看世界,放眼未来,增强责任感,并且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转化为综合知识的能力与培养,把知识传授课变为素质培养课。如讲授,历史教师应首先掌握台湾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气候类型、地形特点,我国对的基本国策、“两国论”等,然后结合相应材料,组成专题,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政史地综合,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假设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外交部发言人”,想对分子说些什么,引发讨论,通过这个假设,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讲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可联想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美国的西进运动,并联系到今天人们日益关注的环保问题,人口问题等,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考模式的改革,给我们提出挑战,我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电”,熟练业务,活跃自身思维,才能把素质教育贯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集独立性、全面性、开放性、敏锐性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

1.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历史本身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可重复性及深刻启迪性,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口是难以描述的。历史学科只所以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和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历史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世界为我们复原了历史、丰富了信息,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我们无法完成的缺陷。因此实现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最佳整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结语

面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萌发标新立异的想法,独立自主地去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创新意识;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28-01

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最重要的是,音乐能够促使人们在音符的流动和情感的表达中,激发人的创作欲望,增强人的创造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其创作和表现因人而异。针对音乐这种艺术的独特性,教师应该将创新意识融入到音乐教学过程中,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将创新意识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呢?

一、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虽然音乐属于一种艺术形式,其表现性和灵活性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从基本的乐理知识,从名人创作特点等理论知识学起,从而为音乐的创作奠定基础。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技巧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创作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做呢?比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关于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独特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举例来说,如今的音乐学生对于流行音乐都比较熟悉,甚至成为追星族,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熟悉开展自己的教学。事实上,流行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西方音乐中的某些元素,因此,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借鉴了西方音乐形式的流行歌曲,播放出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对比与借鉴中能够进一步感知如何进行自我的创作。

二、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创新教学评价模式,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学会了多少乐器,掌握了多少曲谱,习得了多少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在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由此导致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被扼杀。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创新教学评价呢?首先,音乐教师的考核模式应该是创新的。比如说,在考核中,教师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表现上,而是应该将部分注意力分散在学生的进步、与前任创作的创新上,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的创作。其次,教师的教学反馈信息应该是开放的,具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如,教师对学生的乐器演奏进行点评中,教师应该注意避免使用“毫无进步”“与他人演奏的不一样”等字眼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应该就学生创新之处进行发挥,从而引导学生稳中求新,新中求异,在审美感受得到满足之下进行自我的创新与发挥,从而带来优异的作品。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循规蹈矩,不敢打破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缺乏突破的勇气和胆识。音乐属于艺术,艺术最需要的就是“特立独行”,因此,教师应该在创新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首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创新性。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一乐曲的理解与大多数的人产生了分歧,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认识进行积极的引导,但绝不是对新认识和新看法的扼制,以此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创新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对作业的完成上,也需要进一步强调创新。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或是某一主题进行自我的创作,那么,教师在制定作业要求的时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对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立即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创作出新颖的音乐作品。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尤其是对具有创新意识的同学的作品进行表扬,在班级中树立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从而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学生的创作理念中。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