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身心素质问题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身心素质问题分析

篇1

关键词:美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发展潜力素质;专业素质

一、课题探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流通的增强,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愈加开阔。旅游在国内甚至国际变得越来越火热,在旅游人群这一个庞大的集体当中,大学生无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上获取知识,因其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而且时间相对较充裕,并且充满了冒险精神和探究能力,这些因素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

我们选择研究的对象为美术类大学生。经过调查和访问,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出游的过程中只是纯粹的游玩,并没有注重更深层次的意义,忽略了旅行对自身素质有更大的影响。随着大学生旅游人数的增加,但是探寻旅游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的课题讨论较少,我们选择了该课题,希望可以为美术类的学生建立一种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从中去探索专业的知识和领域。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了这次课题,我们进行了两次调查。

(一)第一次问卷

第一次是基础问卷,针对美术类大学生以不记名填写问卷并回收。其中包括纸质问卷300份,网络问卷200份。范围涉及到四个年级,三个大类专业(绘画、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共500余名美术类学生,共计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76%。其中10份发生填写错误和问卷不完整,有效问卷为478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数据显示有6792%的美术类大学生喜欢旅游,依据第一次调查表显示,美术类大学生旅游趋势呈上升状态,以及旅游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定影响。

(二)第二次调查

根据以上的了解,小组做了第二次调查。第二次的调查为深入调查,以走访调查的形式,走访对象是热爱旅游的学生中专业较好或在某一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我们一共走访80余人,其中绘画类的大学生20人,艺术设计类大学生40余人,数字媒体类大学生20余人。我们根据以上走访结果的探究,总结出一些观点――艺术类大学生在旅行中如何更好结合自身专业对旅游资源更好的利用,我们给予以下几点意见。

三、旅游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探索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代的教育是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更偏向于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也可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修养,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也要有很好的掌握,其中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心素质、人文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素质。①

(一)旅游对身心素质的提升

身心素质,顾名思义,也就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总合。当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自身进步与发展的前提。身心素质是保障身心健康最不能忽视的问题,当前大学生即将面对一个复杂和充满竞争的社会,面对种种问题,总会有许多烦恼和苦痛。这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钟爱旅行,据我们的调查统计359%的美术类大学生非常喜欢旅游;4188%的学生喜欢;188%的学生认为一般;有342%不喜欢旅游。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旅游,传统的随团旅行已经淡出大学生的视线,他们更热衷于一种自主随意的旅行方式。没有了旅行团周到的服务和安排,只有靠自己去计划和支配,无疑对心理和身体都是极大的考验。所以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是自助出行的前提,也是发挥出旅游最大乐趣的保障。

(二)旅游对道德素质的提升

道德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影射出当今社会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保证。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问题不容忽视,而如何去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导自身发展,成了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而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走访中,76%的学生在旅行中有过帮助过他人的经历,而83%的学生曾经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这些受访的学生中,98%的人都表示,只要别人有需要,就一定会尽力提供帮助。这些学生中,865%的人强调了环境问题,比如随身携带垃圾袋,不乱丢垃圾,不乱刻乱画之类的道德素质问题。

(三)旅游对发展潜力素质的提升

发展潜力素质是人们隐含在自身中潜在的能力,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是无法估计的。发展潜力素质包括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作为美术类学生,无论是设计类专业还是绘画类专业甚至教育类专业,良好的沟通能力都是工作学习的前提。与他人沟通,通过自身素质和认知能力去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在社会中总会遇到一些个人问题,而有些是自身所遇到过的有些则是没有遇到过的。学会拥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更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在767%受访的学生中觉得“旅行”十分有效的促进其挖掘自身潜力。934%的学生表示在旅游中对自身提升较多的是交流能力。这要求我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多开口,多说,多与他人交流。旅行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与他人交流就像进入了一个他人的世界,学会交流和沟通也会对自己的交流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旅行中所看到的新鲜事物也会启发着我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艺术就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中形成的,当自身开阔眼界,学会走出去,拥有了创新的思维和新的灵感,就会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特殊性。

当处于旅途中,很多事情需要自身去考虑并且计划,学会思考和分析,形成一种分析的能力,并且将这种思考方式延续下去,就会逐渐培养良好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能力。

(四)旅游对人文素质的提升

《辞海》这样解释: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人文素质则是建立众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外在特征。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局限,而是要求更加全面的素质。人文素质对艺术的创新有帮的提高,而创新则是艺术的重要灵魂。

在旅游前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媒介了解出游地点的文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史学知识、艺术学知识等,以加强自身对该旅游地点的了解和深入。调查的对象中,有631%的人在出行旅游时会对一个地方的人文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知识的了解是他们出行前的必要准备。我们在旅行时应该多加强人文知识,如当地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语言等方面的知识,并让这些人文知识穿插在我们的旅行中。这些人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并且了解当地的风俗以一个更理性的方式去旅游。

(五)旅游对专业素质的提升

专业素质首先是指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的知识掌握状况.其次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再次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②在大学的学习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尤为重要。而作为美术类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是必须的。进行作品的创作,对自然对象的探究息息相关,自然中诸多的形态与色彩的法则给予了我们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基础。大自然是最纯粹的艺术家,它包罗万象,在无形之中形成了艺术表现的法则和规律。如果很好的掌握了这些法则、规律,就能更好的对艺术进行创作。

作为美术类的学生,首先,在平时就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理论上扎实的基底还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其次,在旅行中,要不断注意和自身专业相关的知识,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行走。作为美术类的学生,本身就应该培养对事物观察的敏感性。所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身专业素质才能逐渐得到提高。

根据访问和调查的结果显示,我们发现专业较好的学生,他们在旅行中往往会将旅行中所看到的景色与专业融合,并极具心思地去探究。绘画专业的学生比较侧重于关注一些富有强烈人文思想的景观和自然景观。所以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会赋予作品更多的人文思想,这是成为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旅行或者采风能为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分别划分了很多方向,如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动画设计等。和绘画类专业相比较,设计更趋于理性,由此看来,对作品的严谨和考究,是优秀设计作品诞生的重要条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旅行中,优秀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往往更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倾向于去感知当地特色性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创意和新意。从而不难看出,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灵感也大多都来自于感知之后的提取。

在社会化的今天,网络以及媒体的发展,数字媒体类的设计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崛起,数字媒体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在旅行中更多的是去关注一些交互类的设计,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也会有不同的媒体传播,在旅行中去观察这些方面,成为他们的设计灵感的途径之一。

四、结论

经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是会对美术类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的,影响的方面包括人文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发展潜力素质和专业素质。而这些影响是潜在旅游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只有我们发现他们,重视他们,运用他们才会对我们的自身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我们在这篇文章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的形式,对提升综合素质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更多的美术类大学生在走出去看世界的同时,丰富自我,提升综合素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第九批科研创新项目

注释

① 蓝琳:《“卓越计划”视域中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索》,绥化学院学报,2012期号4期。

② 李品玉:《大学生该如何塑造和提升自我人格魅力》,文教资料,2008第17期

参考文献:

[1] 向小壮,李学林.大学生综合素质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

[3]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素质提升;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这三个方面进行,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研究每个普通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标,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种享受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二、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智力素质(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绪素质(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课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0岁之间。男女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二)研究过程

1.前测。在课程开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实测“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2.实验方案设计。课题组根据95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共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宽学生积极心理知识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及互动中完成自我的适应与成长,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投入的生活。3.方案实施。从《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开课之日开始,自愿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教育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学时,1.5小时。4.后测。课程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资料处理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资料处理。定量分析是指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定性分析是指对学生课程结束时的自我成长报告进行分析,看学生主观感受对参与训练的评价及自身的改变。

(四)结果

1.“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前后测量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研究利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的学生上课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的变化进行了方差分析(见附表1)。结果显示: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同学,课程前后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即从数据分析上看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特质是起积极作用的。2.学生自我成长报告分析所有参加《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长报告中均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的收获与蜕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适应能力得到积极提升“在积极心理学课上,我由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最后的主动参与,再到抢占每一次机会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渗透着成长的努力。走出积极心理学课,融入大学校园,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不再是刚刚入学时的陌生和迷茫。突然发现,大学是那样的让我陶醉,大学生活是那样的让我期待,我会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新环境赐予我的挑战和惊喜。”(2)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心理学课为我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的新途径,从而可以看到更加积极向上的自我。进入大学后,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多才多艺,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学习也不再是优势,我整日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在积极心理学课上,通过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优势大转盘”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优势,原来不起眼的我也有这样多的优点。于是,我学着课上老师教的方法,开始每一天的改变,说来也奇怪,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现在的我对自己是那样的充满信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长,我不再把学习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标,反而在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3)情绪调控能力得到积极改善“积极心理学课教会了我很多情绪调节的方法,我认识到情绪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现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的青春发光比纠结于坏情绪重要得多。”(4)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每周一次90分钟的积极心理学课是我与大家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每次我都积极投入到活动分享中,与大家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与沟通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信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团队中,我明白了奉献与付出的重要性,同时理解了大局意识的重要性。这让我在人际交往的路上阳光明媚。”四、讨论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维度和发展是起明显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5次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的训练,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个性维度上,重点表现在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上。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体验,作为一门课程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能够在积极的氛围和团体中感受到温暖、信任,发展出敢于自我探索,积极悦纳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也与学生课后的自我成长报告相吻合。在认知维度上,训练前后并未出现显著变化,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课程设计上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配合并积极行动,这就无形中将学生认知维度上的反映性和实践性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其发展变化。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维度中更容易受成长和发展环境影响的因子。积极心理学课虽然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还是区别于真实地社会环境,因此学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建议应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除了保证课堂内外的活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应对真实学习生活的环境并在其中历练。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尽心思考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中,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玲潇,王川,严子深.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孙熊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学报,2005(28).

[4]程明莲.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篇3

1.1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儿科患者,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龄0一10岁,平均年龄为6岁。分析总结儿科护理中出现的各种安全问题。

l.2一般方法

l.2.1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

医院方应重视儿科护理病房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明晰护理人员每天的工作任务,以护士长为代表,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组成儿科护理病房监察小组,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排除隐患,积极开展安全意识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具体安排由护士长根据情况拟定科室规章制度,且以身作则认真执行,养成优良的工作习惯,提升护理工作的效率。根据情况,特殊患儿,特别管理,如流行病患儿应与普通患儿隔离,重症患儿重点管理。绩效工资分配,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l.2.2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质鉴于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都与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关,因此,院方的培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方法有几下几种①强化服务意识:护理工作不仅属于医疗范畴,更是一种服务,护理人员应做到热情、认真、耐心,对待患儿应轻声细语,动作轻柔,尽量消除患儿恐惧感l3]。对待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也应理解,耐心解释;②提升职业技能:护理人员应多多实践学习,熟悉操作流程、规则、药理知识等,提高职业素养,实践中才能少出差错;③增强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强化学习“三查七对”,及时观察患儿病情并准确记录患儿病情变化,交接班时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以免患儿病情失去控制。

1.2.3改善医疗环境

患儿自身的特殊性,直接导致在护理过程中受伤的概率升高,院方应适当增加或定期维护、保养护理设施,检查护理环境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并安排护理人员按时巡查,避免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受到来自环境的二次伤害,设施的健全也可使家长在陪护患儿的过程中更加便捷舒适,家长和患儿都身心愉阅习。

l.2.4宣传儿科护理知识

儿科护理病房应制作相应的宣传栏,加强普及儿科护理知识和科学合理的儿童教育方案,使家长对于儿童的护理及教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重新认识护理工作的内容及性质,在护理人员的工作过程中也多一份理解。护理人员也应多与家长沟通,及时汇报患儿病情极其发展变化,做到让家长心中有数,对病况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结果

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造成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几下几点:医院管理方面的占比为23%,医护人员素质问题比较突出,占比为62%,医院护理环境因素占7%,家长方面占5%,其他因素较少,占比较低,占3%。

三、讨论

3.1存在的问题分析

3.1.1管理方面的因素

许多医院由于规模小,护理人员配备不齐,医院管理层尚未形成系统的的管理方式,导致儿科护理病房的管理混乱,具体表现为①工作制度不完善;②责任制度不明朗;③工资制度无差别化,会导致许多问题,如:儿科当班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不明确,交接班混乱;科室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个人,出现安全事故后,推卸责任;医院没有安排安全检查工作及定期进行提高安全意识的培训学习等。

3.l.2护理人员素质问题

儿科护理的许多纠纷或患儿家长不满、投诉等,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①服务意识淡薄、态度恶劣:由于儿科的特殊性质,护理人员每天要解决诸多患儿琐碎的问题,工作任务繁重,精神压力大,精力消耗过大,导致工作情绪差,服务态度恶劣,甚至对患儿粗暴对待;②护士一般较为年轻,甚至有护校实习生,对于护理知识尚未融会贯通,且实践时间短,实际操作方面尚不熟练,如注射时无法准确把握位置、静脉留置针处理不当等。药理知识匾乏,甚至会出现药物用量计算失误等情况;③缺乏责任感:对于儿科护理工作不重视,得过且过,对工作是否做好漠不关心,不注意细心检查,排除安全隐患;④工作态度不端正:护理人员在护理患儿时态度不认真,会出现许多安全问题,如填错表格、取错药、写错记录等,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3.l.3医院护理环境因素

儿科以其性质的特殊性,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儿科护理病房安全预防工作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对于护理的环境的改善也十分必要。儿童尚未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行为没有预见性,且在治疗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恐惧,会产生抗拒心理,很容易在护理过程中受到来自环境的意外伤害,如滑倒、从病床坠落、磕磕碰碰等。

3.l.4患儿及家长方面的不稳定因素

儿科患者较为特殊,均为婴幼儿,患儿都具有语言发育不成熟、行为没有预见性、自我保护意识差、心智不健全、病情复杂多样且变化快等特点,他们无法准确表达出身体的感受,疼痛时任意哭闹,情绪差,治疗时不愿意积极配合,护理的实践过程也有困难,且极易出现意外差错。另外有家长缺乏医疗知识,对于医院规定置若同闻,不理解护理工作,缺少与护理人员的沟通,言行举止极端,容易引起纠纷,这也是护理工作的重大阻碍。

四、总结

篇4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长春出版社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674-6317

国内刊号:22-1388/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小学科学》教师版,于2010年10月经吉林省新闻出版署批准更改为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317,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88/G4,主管/主办单位:长春出版社。面向全国发行。《小学科学》是国内唯一一份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与小学科学课教学紧密关联的课外读物。办刊过程中,得到了各省市科学课教研专家的热情关注和支持。杂志的办刊宗旨,是配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为小学生课内外探究与科学阅读提供平台。通过合理的栏目设置、精心的选文、活泼新颖的版式设计,引导小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思考的良好习惯,愉快地进行科学探究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严谨的科学工作方法。

以“小学科学课课堂拓展儿童科学思维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杂志于200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小学科学》杂志所刊载论文全部载入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CFED)及《书生数字期刊》,并在电子学术期刊上发表。亦是全国唯一为小学科学课配套的读物。为教师发表“教育发展问题、课程问题、教学问题、学科支持问题、学生素质问题”等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平台。杂志所刊文章全部载入中国基础教育知识总库(CFED)、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龙源期刊网、维普资讯网。

《小学科学》教师版栏目介绍

一、发展渗透

1、语、数、外、音、体、美学科强化渗透科学教育教学研究

2、科学教育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

3、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持平台构建研究

4、“做中学”项目研究与案例实验研究

5、学科科学教育特色建设、科学特色学校课程、科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研究

二、课程探索

6、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用稿与修订稿的比较研究

7、从幼儿园大班孩子的科学素质研究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的肯能行和必要性

8、教学辩证性分析与小学科学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

9、中小学科学课的定位、衔接和小学科学课年级之间的衔接研究

三、教学研究

10、小学科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11、3-5年级科学学业水平测试研究

12、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案例研究

13、通过“用教材教”,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等方法研究科学课堂中教师的引领作用

14、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探索研究

15、有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操作研究

16、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7、科学课程中教学背景营造策略研究

18、实验教学方案研究

四、科学支持

19、科学课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

20、科学课教师资格认证、评估、激励机制研究

21、科学教室设备建设、科学实验技能与自制教具作用的研究

22、如何解决课程知识资源不足的研究

23、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小调查、小论文、小种植、小养殖等活动设计研究

24、科技节、科技竞赛、夏令营和科普周活动设计研究

五、学生素质

25、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26、开展各级种类科技活动,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研究

27、发掘女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研究

28、科学课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解释和生活中的科学进入课堂的研究

六、学前教海

29、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学习活动渗透科学教育教学研究

30、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的现象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研究

31、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环境的研究

32、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其能运用多种感官、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的研究

33、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研究

34、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型、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研究

35、从生活和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研究

36、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其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研究

37、科学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行为研究

38、“做中学”项目研究与案例实验研究

39、幼儿园科学教育特色建设研究

40、科学教育课堂目标设计、案例研究

41、幼儿科学素质现状分析研究

42、幼儿园老师科学素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研究

投稿要求如下:

1、来稿一般不超过10000字(含图、表)。

2、来稿须附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在有些家庭中,四世同堂,唯一的孩子有六个大人在关心照顾,难免会造成孩子在家庭中说一不二、唯我独大的情况。而在进入大学后,无论学校条件好坏,都要适应在大学校园中与同学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加之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网络心理问题、职业问题及经济问题等等,这对于很多刚刚离开父母羽翼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如果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处理不好这种种关系和问题,不能以一个正常的心态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困境,让这种情绪压抑在心底,长期下去,得不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及时疏导和帮助,很难想象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状态与心情来生活,更不要说学习了,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更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进而发展成精神疾患,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以上所述种种现象和问题在刚入学的大学生中很普遍,但一直未能引起学校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问题未能得到充分的暴露,学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愿意公开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代社会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心理问题,将普通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问题,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以及错误认识,这种种问题的存在未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致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愈演愈烈,甚至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学习,从而对其个人以及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2004年2月初大学生马加爵先后杀死大学同学四人事件;2005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被同学用利器砍死,据了解,此前两人都追求过同一个女生,曾为一些过节大打出手,最后酿成悲剧;2013年4月复旦大学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洋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还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黑龙江大学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崔教授说,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鉴于大学生如此心理状况和现状,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浅显的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积极思维,遇事能冷静分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勇敢地面对压力,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寻求社会和外援帮助,学会疏导,让自己的恶劣情绪能找到一个出口宣泄,而不要积压在心理。

二、应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多开展能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活动,目标就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把这种想法融入课堂,让老师在课堂中有意无意穿插心理健康知识,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直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直接进行心理知识学习,针对其每个人自身的不同,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开设心理咨询间

对学生开放,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心理问题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一种心理过程,无需过多担心误解,让学生将压力有地方、有途径释放,并通过这些解决其心理的压力和不快,通过心理指导员的帮助和指导,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学习都将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大学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丰富校园文化实践等等,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些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便大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协调人际关系,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

四、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加强教师的心理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求高校教师走进学生心灵,和学生作真诚地交流,坚持正面引导,主动接近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给他们关心和帮助,力求创建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师生关系。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其学习、生活、未来的就业及婚恋等等,甚至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96-01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水平的迅猛发展,人才因素在快速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国家需要高素质人才,高校就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思想道德过硬的人才这一使命,并在不懈努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辅导员,高校辅导员队伍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问题。所以,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这对于各高校是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的地位

大部分高校规定辅导员为思想政治教师,属于教师编制。但是,几乎没有高校为辅导员制定一个详细的工作职责,只是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负责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但就高校辅导员和其他教师相比,高校辅导员一般被界定为行政人员,实行坐班制度。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随机性很大,当教师休息时,可能高校辅导员还奋斗在前线,为大学生排忧解难,身为高校最底层的工作人员。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一般为高学历、高素质,最低学历要求也是硕士学位。但由于高校辅导员专业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专业不符导致很难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是很擅长。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滞后,很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仅仅把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一有机会,就会转到教师的岗位或其他岗位,这导致辅导员没有把重点放在本职工作上,辅导员素质提高较慢。高校在对辅导员的工作上,也没有真正地重视,在培训或进修辅导员上的力度不够,这也严重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问题。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

各高校辅导员一般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工作繁多,包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各高校的目的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工作的落脚点始终都在大学生身上,各高校关于大学生的各项工作都要依靠辅导员来完成,可想他们的工作量之大。在部分高校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只要是有关大学生的工作,校领导和教师首先想到的都是辅导员,在他们的意识中,有关大学生的事情就是辅导员的工作,不管其工作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

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性建议

(一)深刻认识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关注、管理大学日常生活的最主要力量,也是高校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重要纽带,作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领路人,高校辅导员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各高校辅导员也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做一个学生喜欢、爱戴的引路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做出努力。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校辅导员要想更好地做大学生的人生好导师,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变得更加强大,也要不断地学习。调动高校辅导员学习的积极性,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与政治的学习;第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学习;第三,加强理论课学习研究、提高理论水平。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辅导员来讲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小问题,而是一门既具有科学理论又要具有实践基础的工作,这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来承担和实现,这就要在推动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上努力。首先要从辅导员的聘用着手,明确辅导员的上岗资格,严格聘用制度。每年都要面向全国各大高校进行招聘,在招聘条件上,对于专业的要求应该提高,尽量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学生干部经历的或是各方面素质较强的毕业生;其次,要做好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制定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考核;再次,要做好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这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要灵活运用国家的政策,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来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学习和考察,提升理论水平。每年各高校还要定期举办辅导员培训班,邀请知名教授或优秀的高校辅导员来指导、分享工作。这样就做到了大幅度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学生体质下降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着重研究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策,而对采用运动项目来提高学生体质的研究不多。该研究不仅可为我国学生体质研究指明方向,也可为国家教育、体育等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下降运动项目

一、 体质概念

体质在人类学中着眼于具体的研究内容,认为体质概念应该包括形态结构、机能、代谢特征,并兼及心理行为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

体质骨科研究编写组(1998)从个体角度出发:认为体质及人体的质量,或一个人的素质,他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特征。

1982年,泰安会议中对体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体育界最权威的定义: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本文是以泰安会议对体质的界定为操作概念加以归纳总结的。

二、 中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研究

于云龙,何林在研究中指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和1995年相比,我国中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呈继续增长趋势的同时,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及身体柔韧形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2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2002年监测结果显示:与1995年、2000年相比,学生部分体能指标及肺活量仍呈下降趋势[1]。”侯乐荣,居媛媛,张艺宏,秦朗在研究中表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2005年与1995年相比,我国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得到改善,低血红蛋白等常见病检出率继续下降,握力水平有所提高。2004年与2002年和2000年比较,每2年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即有进一步提高,但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均有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总的来讲,营养改善、形态发育良好,患病率降低(贫血患病率降低)但体能素质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增多[2]。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分别在不同的研究中都指明了,从我国体质测试中看出我国中学生体质在身高体重等身体形态方面一直有所提高,而对于中学生体能素质,像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从1995到2005年却一直都在下降。说明学生体质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只是得到大家的重视,而没有切实实施。

三、 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因素研究

韩改玲将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学生自身对体质健康所持态度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应试教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学校体育的缺位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政府调控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这5个方面[3]。梅岭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学校体育教学的模式僵硬,实施环节相对薄弱;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锻炼时间;睡眠不足的隐性伤害导致的青少年体质下降;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六个方面[4]。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对影响中学生体质的因素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所存在的共同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而其中的体育教学方面的影响所占比重较大。这也就说明了,在体育教学中不同运动项目的安排对不同中学生的体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四、 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对策研究

巫国贵在研究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大体育课程和学生体育活动改革的力度,体育活动内容的安排,除了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外,还要针对学生体质存在的问题,重视选择具有一定运动负荷、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项目。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念识,养成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5]。”侯乐荣,居媛媛,张艺宏,秦朗在研究中表明:“对于耐力差的学生,可以采用相应的有氧运动处方从事运动锻炼,同时配以能量补充和体力恢复的营养处方等;对于力量、速度、爆发力差的学生,需要采用相应的力量训练处方,辅以蛋白和促合成制剂来增加肌肉和力量;对于超重或肥胖的学生刮可以采用相应的有氧运动,并辅以力量训练处方进行体育活动,同时配合膳食调整,和使用促进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吸收的营养品[6]。”综上所述,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表示不同运动项目可以帮助中学生体质的提高表示赞同,但大部分学者也只仅限于提出提高中学生体质的对策,而针对某一具体运动项目对提高中学生体质的研究还甚少。

五、 小结

一直以来中学生体质问题都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与重视,专家与学者在研究中也都普遍地提出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影响因素与对策,但切实到具体运动项目的开展对中学生体质的提高这类研究上还略显不足,建议以后多注重到某一运动项目的开展上对中学生体质的影响,为提高中学生体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合理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于云龙,何林.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2).

[2] 侯乐荣,居媛媛,张艺宏,秦朗.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9.12(4).

[3] 韩改玲.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研究[J].科技信息.

[4] 梅岭.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保育员;基本素质;问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99-01

1.当前小学保育员基本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小学保育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保育员身心素质差,身体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素质水平低,情绪调控能力差;事业心淡薄;学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保教观念落后;保教能力素质差。造成保育员基本素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中对小学保育员的入职要求过低;小学聘用的现岗保育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班额大,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缺乏系统的职前和在职培训,现有培训形式化;保育员观念存在"观念保持现象";保育科研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小学缺乏合理的保育员奖惩激励机制。

这些原因和结果是综合性的,也是复杂交错的,有的结果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如:保育员的事业心淡薄,是由于她们来源差,社会地位低下,经济待遇差共同造成的。而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又造成了难以招聘到学历水平高,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保育员,从而致使当前小学保育员学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原因又造成了多个结果。如;学前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保育员的上岗要求较低,导致在职保育员身体普遍存在亚健康症状以及学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间接的导致保育员保教观念落后,保教能力素质不高。因此,我们应将原因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整体、系统的看待。

2.提高小学保育员基本素质的具体措施

2.1 树立科学的保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小学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无论是教师还是保育员都要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搞好小学的保育工作,树立科学的保育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育观念从传统的"保护身体发育"扩展到"促进孩子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安全保护与卫生"扩展到"实施教育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保健",在这种新的保育观的基础上,保育不仅要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更要反映下一世纪社会与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

2.2 认真履行保育职责,保护孩子的生命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①卫生、保健工作。小学必须把保护孩子的生命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作为保育员,首先要搞好本班教室的卫生,减少孩子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其次要正确为孩子服药,这是保证孩子生命安全的必要行为之一,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是保证孩子健康的重要工作。最后,要定期通知家长晾晒、清洗被褥。要为特殊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晾晒、拆洗被褥,减轻带养人的负担,让孩子体会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爱,保证孩子的良好睡眠。

②配班工作。配班工作是保育员老师协助主班教师、配合引导孩子顺利完成教学活动。要在组织活动前主动问主班教师是否需要帮助制作玩教具、布置环境、特殊摆放桌椅等,并积极配合教师示范设计的游戏。

2.3 在保育工作中渗透教育,在生活点滴中促进孩子成长。①让生活环境与孩子对话,促进其发展。小学环境,是教育者根据小学教育的要求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孩子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情境,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孩子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②在生活中与孩子互动,促进其发展。现代教育强调小学教育的生活性,要求。贴近孩子的生活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强调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其实在保育环节有许多的教育契机,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契机引导孩子接触社会、动手实践。实践证明,以孩子生活为中心开展活动和教育,成效十分明显。

2.4 特殊结构下的三位一体。一个班组就是一个集体,每个班都有保育员、老师,保育员和老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工作不同。为了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必须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合一,互相协调。因此,班里的三人要互相尊重,尽量体贴、理解她人。

2.5 搭建家园共育桥梁,形成教育合力。现代教育标准倡导,家庭是小学重要的合作伙伴,小学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保育员老师要以多种形式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可以制定每日向家长反馈的表格。有位学者曾说:世界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老师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无论是孩子教师还是保育员,这之间的角色如何转换,我们在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都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保育观,成为孩子的好老师,同事的好帮手,家长教养的指导者,共同完成教育责任。

2.6 设置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小学对保育员缺乏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而且保育员和教师之间的奖励待遇差距悬殊。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所作的努力长期得不到肯定和承认时,就很难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产生持久的热情。缺乏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无疑使得保育员对职业重要性的认识下降,降低了保育员的事业心和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她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使得有的保育员最终放弃了这一职业。因此对于小学校方而言,应认识到保育工作是小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要重新定位保育员在小学教育中的存在价值,在福利和待遇上做到一视同仁,设置合理的奖惩激励制度,激发保育员对于教育工作的热情。

3.结束语

总的来说,保育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进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培养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保育工作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日后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而小学教师和保育员是实施小学保育工作的主要人员,也是影响保育工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小学保育员的基本素质对于小学教育的开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郧县教育局:熊效军 兰昌林. 山区小学应设专职"保育员"[N]. 中国教育报,2005-02-28.

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普通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教师积极地面对工作中的各类事件,调节好自己的状态,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的进行[1]。此外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也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态度、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2-3]。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教师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很多教师群体(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问题检出率较高[3-6]。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亟需解决的课题。而这仅仅依靠传统的问题诊断式的方式是不够的,应该换个角度,探索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良好心理素质来帮助他们更积极、有效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研究较少,对于普通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之间的对比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自编教师心理素质问卷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教师心理素质问卷。问卷由45个描写优秀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词条组成。项目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试就优秀的教师不同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2、研究对象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等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2所,普通小学6所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33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89%。本研究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二、研究结果

1、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共同性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所有教师在45个项目上的平均分都超过4分,即所有教师都认为这45个心理素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都比较重要。

其中,特殊教育教师由高到低的前十个选项分别是:爱心(4.78)、公正(4.75)、诚实(4.70)、激励性(4.69)、真诚(4.65)、乐观开朗(4.63)、热情(4.60)、进取心(4.59)、耐心(4.59)、可信赖(4.58)。普通教师由高到低的前十个选项分别是:公正(4.76)、爱心(4.71)、诚实(4.67)、激励性(4.55)、乐观开朗(4.55)、进取心(4.55)、可信赖(4.52)、移情(4.52)、尊重学生(4.50)、适应力(4.50)。

利用方差分析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前十项得分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做出评估,结果显示,两者在前十项上,除了激励性、耐心和热情外,包括公正(F=0.70,p>0.05)、爱心(F=2.642,p>0.05)、诚实(F=1.784,p>0.05)、乐观开朗(F=1.784,p>0.05)、进取心(F=0.933,p>0.05)、可信赖(F=1.746,p>0.05)、移情(F=0.749,p>0.05)、尊重学生(F=1.622,p>0.05)、适应力(F=0.348,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

2、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分析

利用方差分析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各项目得分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做出评估,结果显示,45项心理素质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耐心(F=7.895,p<0.01)、观察力(F=7.512,p<0.01)、成就动机(F=4.056,p<0.05)、淡薄名利(F=7.391,p<0.01)、坚韧性(F=8.668,p<0.01)、激励性(F=6.628,p<0.05)、乐于奉献(F=12.823,p<0.01)、热情(F=8.199,p<0.01)、良好的人际关系(F=4.203,p<0.05)、真诚(F=10.175,p<0.01)、责任感(F=4.025,p<0.05)11项上面差异显著。

经过进一步t检验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在这11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明显高于普通教师在这11项心理素质上的平均分,也就是说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这11项心理素质更为重要。

3、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利用方差分析对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作出评估,结果显示,对特殊教育教师而言,45项心理素质中在进取心(F=3.139,p<0.05)、合作(F=3.183,p<0.05)、热爱学习(F=3.481,p<0.05)、热情(F=3.106,p<0.05)、自尊(F=3.133,p<0.05)、宽容(F=4.255,p<0.05)、责任感(F=3.360,p<0.05)、抗挫力(F=4.701,p<0.05)、适应力(F=3.454,p<0.05)9项上面受年龄的影响显著。

三、结果分析

1、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共同性分析

在45项心理素质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前十项中有七项是相同的,只是排名略有不同,包括公正、爱心、诚实、激励性、乐观开朗、进取心、可信赖。在这七项共同的心理素质中,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除了在激励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六项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公正、爱心、诚实是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共同认为的前三项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此外,乐观开朗、进取心、可信赖这三项心理素质在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中也具有共通性。因此,可以把公正、爱心、诚实、乐观开朗、进取心和可信赖这六项心理素质看作是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共有的基本心理素质。

2、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分析

在45项心理素质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在耐心、观察力、成就动机、淡薄名利、坚韧性、激励性、乐于奉献、热情、良好的人际关系、真诚、责任感11项上面差异显著。这和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所教授对象的不同有关。

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都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正常的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学习或生活上都存在明显困难,而且这些学生往往个体差异很大,接受能力差。学生的这些特征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面对他们时比普通教师需要更多的耐心,能够不厌其烦地反复指导学生,并且还要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微小的变化,并经常鼓励、表扬、称赞 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自信,而且更需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克服各种困难。

此外,特殊需要的学生进步比较缓慢,特殊教育教师往往日复一日倾心教导学生,但学生的进步却微乎其微,因此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都是以一种奉献精神投身于这个事业中,他们往往不计名利,具有很高的责任感,并认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对待工作和学生充满热情,面对学生时也更加真诚。

3、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45项心理素质中,大部分心理素质重要性的评定不受年龄的影响。但也有几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会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显著改变。对于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而言,受年龄影响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这也从侧面反应出了两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不同。

1) 年龄对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特殊教育教师而言,热爱学习和热情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大幅下降后略有反弹趋势。宽容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一个显著的V字型,即和热爱学习和热情的变化较为相似,也是先大幅下降后反弹的趋势,只是反弹的幅度比热爱学习和热情要大很多。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在刚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时,往往对工作都充满了希望和热情,对学生也很宽容。但在经历了学生进步缓慢、教学效果不理想、特殊需要学生难管理等诸多问题后,在30~40岁之间陷入低谷,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都发生改变,直到40岁以后得到改善,尤其是对学生的宽容态度。

进取心、合作、责任感、抗挫力、适应力的重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这种变化缓慢而渐进的,整个过程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30岁以下和40岁以上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自尊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呈现下降趋势。自尊重要性变化的转折点在30以后,30之前和30之后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体会到学生的难于管理和改变,特殊教育教师的低成就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30~40岁之间体验到的压力最大。

2) 年龄对普通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对普通教师而言,进取心、承受力、应变力以及幽默4项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呈现出先水平变化,后大幅下降的趋势。40岁之后重要性程度降低幅度较大。此外,情绪调节力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略有上升后大幅下降的趋势。普通教师在30~40岁之间认为情绪调节能力很重要。与之相反的是真诚和兴趣广泛的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大幅下降后略有反弹趋势。两者的重要性在30~40岁大幅下降。

由此可见,虽然压力来源和特殊教育教师不同,但30~40岁的普通教师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这一时期,普通教师往往强调情绪调节能力,而忽视真诚和兴趣广泛。在40岁之后由于普通教师往往已经进入事业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她们往往都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够较好的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变化,且通过前期的努力,往往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使得她们对进取心、承受力、应变力、幽默等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评价降低。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爱心的重要性随年龄增加不断增加。30岁之后重要性程度增加幅度较大,和30岁之前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对于普通年轻教师而言,还没有意识到爱心的重要性,但随着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爱心的重要性得到普遍重视,且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和普通学生也有好坏之分有关。普通教师在工作中不仅面对好学生,也面对很多所谓的"差生"或比较难以管教的学生,面对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时,教师的爱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熊梅,王敏,李广.现代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标准的调查研究报告――现代教师素质评价标准.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5):49-52

[2] 耿文侠,苏国安.教师的专业素质.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54-56

篇10

摘 要 高校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巨大压力,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在发生改变,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当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源,阐述了如何利用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教育 研究

在现代化的高校中,体育教育不只是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它更多的是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在当今快速发展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把握足够的应变能力,学生要有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展现其风采。然而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教育局公布使用新的体育课教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了重视,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心理学者的重点关注。

一、概述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健身和育德的共同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劳动者的素质直接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劳动者的素质,其中不只是心理素质还有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的物质基础,体质是国民体育的基础,那么高校体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全体学生的身体体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技能,这可以让我国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竞技教育与健身教育的协调发展

虽说体育以健身与育德为主体,但是,竞技也是必须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因此,健身与竞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协调发展,是2l世纪高校体育的显著特点,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地,则高校对于运动员有很大的影响,运动人员文化层次高,对运动技能的理解认识深刻,心理稳定性好,这就易于“软件”功能的开发,高水平教师和适宜的训练场馆,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条件,发展竞技教育,这就为以后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高校竞技运动对健身教育有促进和提高作用,处理好健身教育与竞技教育的关系,对健身与竞技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所谓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人们与生活环境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协调和均衡。说起体育和心理健康,我们都觉得非常熟悉,顾名思义就是健康即身体没病,精力充沛,体魄强健。《海辞》上面也曾经解释“健康是指人体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力健壮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但是这些说法都太过于肤浅,他们说的都只是人的生理健康,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健康这一重要的基本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是补虚弱,而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良好三者的总称”。高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强体育与体育教学的过程,时刻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目标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让人们进入了情绪负重的时代。面对时刻变化的知识观念和越来越严酷的就业局面,其中以大学生居多,他们生活与压力并存,选择与迷茫共存,如果不能及时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单是影响他们的在校学习和生活,将来走出校园以后根本没办法在社会生存和发展。根据国家教委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由于最近几年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患上心理疾病的人数逐年上升,如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引起广大社会群体的关注,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解决,一定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有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甚至可能危害到社会的进步。

三、利用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又受大脑神经系统的支配,生理变化和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理变化会影响心理变化,反过来心理品质也会影响生理变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抖擞是人身体健康的先决条件。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人强身健体,更要注重健康心理培养。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应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把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引入体育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特殊优势,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一是要从整体上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关心学生的不良心态,疏通和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贯穿着心理训练、心理调整等教学,并且定期的按照科学可操作的对学生进行身心检查,防范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高校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积极的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既能够很好的锻炼身体,又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活动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心情,使人的心情始终保持在轻松、舒畅的状态,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高校体育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毅力、顽强拼搏的品质、团结互助用于进去的精神等,体育活动可以很直接的给人带来愉悦的心情,改善心理健康。

(一)体育活动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一般体育锻炼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它与人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特别是集体项目的比赛,以较为激励的对抗性和观赏性,吸引着众多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使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较好的克服孤僻、忘记烦恼和痛苦等。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的有益,大学生处理学习专业的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体育运动中频繁的人际交往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学生在受到挫折之后,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转移或者是替代,使积极的情绪总是占据优势地位,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关键。

(二)体育活动对于智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体育学习和认知活动是一样的,学生依赖于知觉、记忆、思维等综合认知能力,长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得到充分的洋气,使脑力以最快的速度得以恢复,可以很好的改善和提高学习的效果。良好的体育训练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为认知学习活动提高保证。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是融合知识、技能、情感和意志以及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学过程,其对于促进大学的智力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三)体育活动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活动具有竞争性强的特点,可以同时引起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即有个人的练习活动,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的联系活动;既要接受别人的帮助,又要主动的去帮助别人;既有个人的自我竞争,又有与他人的团体活动。体育活动的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精神和相互合作精神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建议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压力,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健康意识、主动探索与勇于实践的精神,以及充分发挥个性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议相关的体育管理部门加强体育工作组织,大力的推广和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由其是那些现在还处于全国中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并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程建设之中,并落实到实处。同时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格、德行修养,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辅导的水平,这是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关键与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傅君芳,林建君.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2.20.

[2] 傅君芳.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路径研究[J].嘉兴学学院报.2010.05.15.

[3] 景凤琦.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