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

篇1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具备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贷款稳步增长;信贷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贷款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和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积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量不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然要求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是,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绝对量虽然逐步增加,相对量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4]。我国农业投资强度远低于该投入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资金不多,民生工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压力又比较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就显得力不从心,资金到位相对较低。

2.2财政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很少,降低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在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占用时间长,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就无法偿还资金。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安全性的特点使得其不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惜贷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具体实施。而我国财政资金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活动的补贴很少,不能很好地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不高。

2.3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3.1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品种少。目前,虽然部分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了信贷扶持的重点,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高、收益不确定,往往很难得到充足金融资本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或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贷款,而且所提供的贷款品种单一化。同时,这些贷款还需要提供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的抵押物[5],使得许多承贷主体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贷款很难获得金融机构支持。2.3.2金融产品的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大约7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现有的金融产品多是短期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的长期贷款,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再加上银行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条件严格,许多承贷主体满足不了银行的条件,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

2.4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逐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贷款门槛相对比较高,商业性金融贷款条件严格,而且发放贷款时有着明显的倾向,倾向于农业龙头企业,证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创业板和中小板主要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上市企业缺乏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品种还不丰富,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主体单一[6],这些都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5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削弱了投资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需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无法分散风险。一是能够转移分散风险的保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窄,险种少,同时由于存在补偿范围认定难、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存在更高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开展业务也更艰难,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只能自己买单[7]。二是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担保能够起到放大资金的作用,但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大,资金规模过小,财政支持不到位,都使得担保体系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担保的要求。

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3.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但是,增加财政投入并不是把资金投入所有农业科技创新环节和领域,财政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央财政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资金配套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地方财政由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例如,可以通过无偿资助、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以奖代补、经营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8],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此外,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作方式。一方面财政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给予税收优惠、补偿其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所造成损失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从而使财政资金更大范围的发挥作用。

3.2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优化农业科技贷款的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同时,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是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把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产品品种。例如,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比较长的特点,设计出与农业科技创新在时间上相匹配的贷款品种;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一般抵押物比较少的特点,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扩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范围,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或质押进行贷款的信贷产品;对一些信用等级较高、有还贷能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信用贷款。二是适当放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贷限制,如对贷款对象资产规模的要求、抵押物的要求等等。三是探索实践多种贷款模式,如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贷款,可以联合几家银行通过银团贷款提供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用企业联保贷款、企业互保贷款等方式;针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探索开发“银行+保险+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贷款模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增信融资。在不断开发新的贷款模式、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模式和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金融资本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3.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一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性金融应该主要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社会价值,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财务风险高,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要扩大所支持的项目范围,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满足承贷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性金融要适当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允许贷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断创新信贷品种,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等承贷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且对已上市农业科技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五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

3.4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篇2

关键词:创新链;科技金融;结合路径

技术创新链是指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通过不断完善改进实现产业化的过程。由其定义可知,技术创新链被两大因素影响,即科技水平和产业支持。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对技术创新链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金融行业创新链的关注方向偏重于金融行业如何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却对创新理论对金融行业的应用不够重视,缺乏二者结合发展的研究。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对科技金融结合路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以期能够改善这种状况。

一、创新链理论概述

1.创新链理论的提出及研究成果

创新链理论的提出有近20年的历史,指科技成果经过改进完善最终被应用于产业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链还涉及企业内部的联系结构以及企业外部的组织结构的创新节点。创新链中的各个关系结构之间都存在一个节点,这些节点就是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功能联系。

2.关于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的研究

国外有学者研究发现通过风险融资的方式能够为科技创新创造更大的资金支持,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融资工作要更加注重民间资金借贷等非银行资本。国内很多学者也研究了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认为资本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与金融融合的产物,并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建模分析,强调了科技金融一体式发展的理念。虽然国内外已经对科技金融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始终是如何更好地让金融支撑起企业的创新发展而忽视了金融行业本身与科技创新结合发展的研究。所以要针对科技金融结合路径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地指导金融行业的创新改革。

二、金融与技术创新结合的不同路径及作用分析

1.科技金融初级结合路径

科技金融的初级结合方式是财政加金融中介的结合。金融资本与金融中介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商品化。首先,财政可以大幅削减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利润和风险预期,这样可以使实际应用到科技创新的资金更为充足。其次,财政可以对创新投资实行贴息免息等优惠政策,以此来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并且这种投资政策可以刺激更多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创新进行投资。最后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把银行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在贷款时免去后顾之忧。由此可见,初级结合方式能够充分利用银行资本来进行企业的科技创新。

科技金融的初级结合路线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对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本身存在着固有风险,对着这种固有风险初级结合方式并不能有效地降低,只能将风险进行分担。原因有二,首先,政府对行业市场以及行业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无法消除技术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其次,这种结合方式缺少对创新主体的监督。

2.科技金融中端结合路径

中端结合路径指将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结合。相对于初端结合方式,这种风险投资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因为这种方式能够更高程度的参与到技术单位的运营当中,使企业的运转信息可以实时的与投资方互通。如果风险投资与技术挂钩的话,风险投资资金就变成了技术资金。技术资金相对于风险投资资金能够更有效地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投资集群的全面发展,这可以对整个产业链甚至产业链周边的环节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科技金融结合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技术资金可以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但是对于产业链后期的产品销售的促进却很微弱;还有,技术资金比传统的投资资金流通更频繁且流通速度更快,这就导致了产业链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稳定。所以,技术资金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它只能作为产业链发展的一个促进因子,而不能主导技术创新的发展。

3.科技金融高端结合路径

科技金融结合的高端路径是大型科技企业与金融中介的结合方式。当科技产业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需要的创新资金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纯粹依靠金融行业的投资支持已经无法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所以在这个阶段需要走科技金融高端结合路径。简单地说就是科技创新产业开始组建自己的金融机构。相对于前两种结合路径,这种结合方式能够使金融与科技企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对彼此的经营进展状况都更加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主体的不断前进,及时发现科技创新中的经济价值。

同样的,这种结合路径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我国这种高端结合方式发展目前还未成熟,同时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在我国实行这种方式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

三、对我国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是提高财政直补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杠杆效应,将资金作为担保资金注入政策性担保机构或者补贴给民营担保机构使有限的资金服务于更多企业。二是开发多元化的财政引导基金。如使用信用担保基金帮助中小科技企业获得贷款,用风险补偿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帮助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用企业成长基金帮助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科技企业获得发展,用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帮助科技产业发展壮大。

总结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要想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内容来抓,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创新链理论给产业升级指明了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伟,刘波.基于技术创新链理论的科技金融结合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01:153-158.

[2]马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3

“解放思想,提速赶超”。按照唐山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的统一部署,唐山市科技局相继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党组扩大会、机关全体会进行贯彻落实。围绕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平台等5个方面的重点课题,组织机关干部赴天津滨海新区、大连、烟台等沿海先进地区和省内外先进城市进行深入学习调研,开展对标、查找差距、开阔思路,力争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主体、科技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环境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实现跨越,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唐山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为建设沿海强市、美丽唐山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实现创新驱动跃升

找准发展目标,梳理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共识。围绕“加速转型升级”的要求,唐山市科技局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纲”,着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育、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等六大创新计划。

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规模以上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达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年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建设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累计达到5个。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5个、重点实验室4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0个、科技孵化器10个、各类科技产业化园区(基地)30个。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分别达到5000件和3000件以上,实施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300项,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探索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拓宽科技投融资渠道

力争年内建立唐山市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及企业科技项目贷款贴息,重点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在唐山转化及产业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小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府融资担保等科技金融组织,逐步形成以财政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骨干、社会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突出重点,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重中之重,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一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存量调强”的理念,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增量调优”的理念,把科技招商、招才引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管齐下建强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铺路搭桥

按照“存量”抓提高,“总量”抓发展的原则,突出“公共”效应,积极搭建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互动的创新平台。鼓励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不断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和突破技术瓶颈的能力。引导各高新技术企业和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

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资产价值的发挥,促进企业、社会转型发展。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提升工程。实施有效激励机制,调动全市广大发明人的积极性。继续开展“专利提升行动”。二是实施知识产权转化工程。加快推进重大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专利战略研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对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三是实施知识产权环境优化工程。组织开展唐山市专利奖评选活动。发挥唐山环渤海知识产权市场职能,狠抓项目收集与展示推介,加强专利成果展示交易和对接,加速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移和转化。

篇4

常州过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常州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创新驱动。当前,为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常州瞄准国际科技创新的趋势,紧密结合地方实际,致力做到“五个突出”。

突出重点方向,即明确常州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分工,坚持自主研发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突出应用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形成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径。突出重点环节,即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从而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提档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突出重点领域,即结合常州自身实际,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先进碳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敏锐把握战略前沿,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突出创新主体,即着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企业研发投入、技术革新、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突出创新效率,即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集中、合理、高效使用有限资金,考核评价投入产出效果,切实提高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

具体来讲,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常州还需做到“四个强化”。

强化协同创新

建立各类创新主体有效互动、各类创新资源相互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是常州加快提升区域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顺应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是释放科技资源优势、激发各方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继续深化常州经科教联动的产学研模式,大力开展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产学研各方资源围绕产业高度集聚,支持企业主动介入早期研发活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主动面向市场,加快形成合作研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尽快实现知识技术化、技术工程化、成果产业化。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金融对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只有金融发达,才有科技创新的活跃。大力推动科技元素与资本要素的对接,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发展并放大科技支行效应,努力壮大天使资金,广泛吸引各类创投资本,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技术交易方式,探索技术成果资本化、股份化路子,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新渠道。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人才结合。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继续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积极发挥企业在引才、用才上的主体作用,以更广的视野、更宽的渠道、更大的力度,大力引进一大批我市产业发展急需、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构筑高端人才集聚新优势。

强化技术创新

紧密结合常州制造业基础较为雄厚的特点,把科技创新贯穿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发展。虽然常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不小,但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主要还依赖进口。必须积极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国内外重大先进技术成果,全面推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开发一批核心器件、成套设备和整机终端产品,努力实现技术层次和产业规模的双提升。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针对常州传统产业居多、产业结构偏重,经济发展面临附加值偏低、节能降耗压力大的双重挑战,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传统产业的主攻方向,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大规模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切实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围绕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和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选择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以技术领先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强化企业创新

充分激发企业这一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力量,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打造一批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

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支持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开展科技合作,集聚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利用当前并购国外企业的有利时机,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境外研发机构、高新企业,努力获取国际优质资产和先进技术。推动企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的衔接融合,加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重点培育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誉集团研究院、瑞声科技研发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强品牌、专利和标准化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具有常州特色的品牌、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

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管理创新已爆发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必须充分认识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企业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发展经验,推动企业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加快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赢得新一轮发展优势。

强化平台创新

各类园区和创新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的主阵地。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加快培育产业的技术源头,发挥并放大园区、平台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促进作用。

篇5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驱动;科技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1;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7-0050-05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制度性安排,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1]科技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价值,建立创新型国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技价值与金融和科技创新相互结合的机理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世代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一般要经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创新四个阶段。具体说,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发现规律性,发现科学认识物;所谓技术创新就是通过符合规律性施加目的性,发明技术人工物;所谓工程创新是指人们施加集成性进行造物;所谓产业创新就是把个别性的人工物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制造物,也就是对人工物施以规模性、盈利性、结构性、转化性的特征的过程。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也就是科技价值通过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四个阶段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在这四个阶段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通过投入结合、转化结合和方式结合等促进科技价值的生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投入结合。由于科技价值的特点,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价值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价值有时不可能充分显现,特别是在科学创新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和工程创新阶段。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需要通过科技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使其价值显示出来,这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投入结合。

2.转化结合。由上所述,科学创新是发现规律性,技术创新是施加目的性,工程创新是施加集成性,产业创新是施加普遍性。为此需要通过和金融创新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由规律性向目的性再向集成性和普遍性的转化,这就是科技金融创新的转化结合。

3.方式结合。所谓科技金融创新的方式结合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结合。一是政府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等,这些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主要适用于科学和技术创新阶段以及工程和产业创新阶段的初期。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科技创新金融投入的主体。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一般占全部科技投入的80%左右,因此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三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等,此外还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和科技型企业的上市等,上述做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结合现状和问题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完全解决,以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余年后的今天,辽宁省再度出现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的风险增大的情况。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速度缓慢,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

近十多年来,辽宁省的R&D经费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辽宁省R&D经费总量为390.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但辽宁省R&D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从R&D经费占GDP比例来看,辽宁省2012年为1.57%,与“十二五”2.2%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以2009年为基本年,R&D投入产出比为1?押6.556,而2013年R&D投入占GDP比重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差0.26%,使GDP减少517.9亿元,如果其价值实现,可以使当年GDP增加2.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2014年表现更严重:辽宁省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重新加大。

1.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的现象。(1)投入结合:发达国家这三种类型研究的支出比重大致保持在1:2:5的水平上,基础研究占比一般都在12%以上。相比之下,我省作为支撑科技可持续发展基石的基础研究投入过低。2013年基础研究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3.2亿元,影响GDP产值21.0亿元,影响GDP增加值为0.086%。(2)转变结合: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首先表现我省通过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省高校科研优势主要分布在传统学科中,与辽宁产业发展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乏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的要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方面新兴科研产业团队,因此难以推动我省产业创新。在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方面,由于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与沈阳大学科技城优先发展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研究领域存在着脱节,结果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城建设和我省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有机联系,使大学科技城建设缺乏创新基础,可能成为没有大学特别是没有大学基础研究支持的大学科技城,导致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3)方式结合:由于基础研究的公益性和高风险性,使得金融创新驱动作用不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愿过多涉猎,目前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2009年我省对基础研究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例只有1‰。制约了我省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我省的原始创新能力。

2.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在统计上,技术创新投入表现为应用研究经费投入。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2013年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11.9亿元,影响GDP产值78.0亿元,影响GDP增加0.315%。(2)转化结合:对于技术创新,我省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目标是: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将来能够实现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该目标成效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解决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不足的问题,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很少,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了。二是没有打破高技术封锁问题,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多数知识产权基本上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主要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名牌产品不多。(3)方式结合:我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执行效果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方面作用还有待提升。风险投资支持通过对技术开发项目的选择,通过成功项目回收全部资本的情况也不够理想。

3.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在统计上,工程创新投入表现为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比重较为合理,但总量不足。如2013年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73.2亿元,影响GDP产值480.0亿元,影响GDP增加1.68%。 (2)转化结合: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缺乏技术集成创新,表现在缺乏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地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其次表现在缺乏产业集成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方面做得不够。(3)方式结合:在方式结合上,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重点实验室计划效果不够理想,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施科技计划支持程度还不够。科研基础设施投资除政府投入外,在引进社会资本引导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工程创新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4.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产业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化投入指标。2009年辽宁省科技产业化投入产出比大致为1?押13。辽宁省2012年与2009年相比,从总量来看,产业化经费相差127亿元,产值相差1652亿元,影响GDP的比为6.6%。其中第一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5.6亿元,产值相差73亿元;第二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87.6亿元,产值相差1141亿元,第三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34亿元,产值相差442亿元。由此可见,我省产业化经费投入不足。(2)转化结合: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在转化结合方面,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表现在施加产业普遍性不足。一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规模性不足。表现在辽宁省通过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效不显著。 二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无论是后进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能够成功地实现对科技价值的吸收。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获得科技价值。如石化产业曾经是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2011年全行业亏损21.4亿,亏损额创造了全国之最。三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结构性不足。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新型服务业领域缺乏延伸。服务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等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四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转化性不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通过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工作还急需加强。(3)方式结合:一是产业金融支持不足。对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对企业用于技术更新改造项目的中短期贷款?穴不含流动资金贷款?雪利息给予适当资助方面,都有待加强。二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计划,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我省金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创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证券融资等多种形式实现,但我省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仍以科技贷款为主,政府财政扶持为辅,其他融资方式甚少。科技创新和金融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出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经过十余年振兴之路,但是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很突出。针对东北振兴的新困局,我省需要不断根据情况变化采取促进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使得2014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635亿元,2015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749亿元左右。在我省R&D经费来源中,来自政府应占22%;来自企业的资金占75.8%;来自国外及其他的资金3%。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推动科学创新驱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的不足,势必影响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使得产业技术创新因缺少知识储备和前沿技术支撑而后劲不足。科学创新即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我省长期科技发展和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我省要通过促进科学金融创新发展,大力推动科学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在注重提高R&D投入总量的同时,应通过科技创新与合理安排现有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到2015年,力争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以上。因此,2014年辽宁省R&D经费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31亿元,2015年应该为32亿元。(2)转化结合:从我省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引导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合理适当的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我省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原始性创新,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我省科技跨越发展。(3)方式结合:在基础研究领域我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取更多的国家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应由教育厅和科技厅牵头,争取到2017年,新建10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200个与我省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

2.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技术创新驱动不足。为此要学习广东省科技厅“三台一会”的工作模式,建立科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相关运行体系,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在保持上述比例基础上,2014年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95亿元,2015年应该为112亿元。(2)转化结合: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专利成果转化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开发重点新产品中已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前景且效益显著。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二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扶持专利成果转化,通过金融创新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专利成果转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三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要建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力争掌控国际尖端核心技术。(3)方式结合: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在技术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其工作由省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省知识产权局、经信委和人社厅等部门负责。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3.深入助推工程创新驱动。由于工程创新最本质的特点是集成性,所以工程创新集中表现为施加集成性,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投入结合: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为了保持该比值,2014年辽宁省试验发展应该为508亿元,2015年应该为600亿元。(2)转化结合: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关于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意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特别是针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及业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典型领域应用示范,开发新一代通讯装备和智能终端、云服务应用软件、大数据解决方案及北斗导航等领域,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组建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推动信息产业向智慧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二是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沈阳大学科技园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是在资金上十分缺乏。我省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在项目用地方面,可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技术含量、专业及影响等,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土地出让价格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根据投资数额,给予资金资助;对经国家、省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研发机构,以上级资助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匹配资助等。(3)方式结合:在工程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落实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城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其工作由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等部门负责。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十二五”期间,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10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联合组建1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加快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力争引进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100家以上。

中小企业厅负责选择10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给予每户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其中省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每户企业补助20万元,市、县?穴市、区?雪补助80万元,连续支持5年。

省发改委负责保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4.完善产业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2012年我省产业化经费为31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4%。需要增加该比值1.3%以上,到2014年辽宁省产业化经费应该为550亿元以上,2015年应该为650亿元以上。(2)转化结合:促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提高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施加产业普遍性为重点。其一,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规模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和完善省科技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可适当放大抵押、质押的担保倍数或通过账户托管方式发放贷款。符合国家《担保法》规定的知识产权可作为质押获得贷款。按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科技产品出口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其二,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盈利性。首先需要抓紧落实政策资金,做好省市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专项资金的支出安排。还要发展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效应和示范效应。其次要通过科技银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担保体系、集合债券与信托、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七个方面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转移,逐步使社会资本成为科技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再次要争取将我省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优先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统筹研究设立振兴产业投资基金。还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以此施加盈利性。其三,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结构性。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振兴过程中,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实施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业发展。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其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转化性。首先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金融创新的结合重点开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此加强新兴产业创新的转化性。其次要通过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做强做大辽宁省中药材产业链,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围绕我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扩大产业化、系列化规模。通过充分发挥技改贴息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3)方式结合:在产业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克服产业金融支持不足、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服务体系的支撑。其中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促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产值由省科技厅负责;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考察由省服务业委负责;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省级创业辅导(孵化)基地由省中小企业厅负责;产业集群工程内容包括10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

篇6

国内外科技立法的经验借鉴

部分国家还将科技立法与科技发展战略相互配套,如日本在每成立一个国家研究机构或制定一项重要的科技计划、科技战略时,日本议会都制定一部相应的特别法。《日本科技情报中心法》、《海洋科技中心法》、《新技术开发事业团法》、《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筑波科学城建设法》等配套的法律措施,对政府的资金投人数量做出明确的规定,对重要的科技计划及科技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明确保障措施,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外的科技立法,可以看出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有利于科技、经济发展的体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措施,来保障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达到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目前,全国巧个副省级城市中已经有12个城市进行了“科技进步条例”或者“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专项立法。自2007年国家修订颁布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以来,许多城市的人大和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立法工作,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加强科技创新立法不仅必要,而且非常紧迫。深圳、重庆等城市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深圳早在“十五”期间就启动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重庆市于2006年启动《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于2009年9月1日正式施行;杭州市的《杭州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于19%年开始施行,2004进行了第一次修订,目前正在第二次修订。目前,青岛市科技综合实力比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比较弱、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意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正确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在积极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逐步把科技进步的基点转移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这样才能逐步在产业链的高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促进青岛蓝色经济区和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的建设。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把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青岛市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强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进一步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导向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人,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扶强扶优,为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现阶段,政府财政仍然是科技投人的主导,特别是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高技术前沿研究而言,政府应当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人增长机制,利用政府投人有效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政府在增加财政科技投人并向社会公共服务等非盈利行业倾斜的同时,要广泛拓宽科技投人渠道,鼓励发展民间的风险投资,切实解决风险投资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引导和激励社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元化投人。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就应当按照“资源共享、信息先行”的原则,定位于整合分散在政府、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企业的各类资源,对科技资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设“协作、共用、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的保障体系。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网络资源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战略重组与优化,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开展科技立法工作,保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可操作性,应当充分研究和客观反映青岛市科技进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搞好顶层设计,做出有利于提高青岛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制度安排,以点带面渐进式地突破现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和束缚,保障和促进科技进步。充分研究改革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既总结、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又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今后改革发展留下空间。还将对科技进步的引导和导向作用进行深人研究。

关于制定((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思考

在《青岛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制定过程中,应以修订后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为依据,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宗旨,以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制度体系为目标,紧密结合青岛实际,借鉴国外和国内有关省市科技立法的经验,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维护科技创新主体的权益为主体,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按照主体一活动-措施的逻辑结构建有青岛特色的科技创新条例。在立法过程中,应始终把“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科技工作指导方针作为主线,贯穿于《条例》的整个起草过程中,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创建创新型城市和营造良好的科技进步环境为目标,以规范宏观管理、确立创新主体、建设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夯实创新基础(大院大所引进和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保障措施、明确法律责任等为重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二是,围绕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环节,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中的责任,建立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科技体制,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健全创新环境建设的行为规范。三是,突出《条例》的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注重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法律保障。四是,体现地方特点,将部分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已出台实施并行之有效的政策上升为地方法规,加设凸显城市特色的海洋科学技术进步和科技资源共享;同时为今后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实施细则留下必要空间。五是,与《科技进步法》保持一致,现有立法已经有了明确规定的,《条例》不再赘述,有关原则性的条款,能够细化的尽可能作适当细化。科技进步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尽管青岛科技进步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科技意识还不能适应青岛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需要。通过制定《条例》进一步增强和调动社会各阶层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创新活动的认可和支持,为青岛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基本保障。目前,青岛市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真正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300余家,针对青岛企业存在科技意识薄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少、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少等间题,从财政、税收、金融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制定具体制度措施,引导企业积极投身技术创新活动,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真正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投人是科技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制定《条例》,着力解决影响青岛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如科技投人水平还有待提高,科技投人的水平有待增强,科技投人结构还有待优化,多元化科技投人机制有待建立等;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企业其他相关社会主体的科技投人责任,量化科技投人规模,将科技投人的目标明确化,并列人相关政府干部任期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通过制定建立科学投人考核监督机制,提高科技投人的产出效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解决科研成果利用率低,产业化水平低,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主战场,真正成为经济社会的动力,针对当前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克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生产各自脱节的问题,通过制定《条例》,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进行引导和扶持,重点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采取战略联盟、共建研究院、共同投资经济实体等形式,实现长期的稳态化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率。通过制定《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科技资源中的职责,明确科技资源管理单位的职责及其与使用单位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青岛市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机制,统一规划产业共性技术,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的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利用程度不高的问题,建立科技资源整合机制,提高青岛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发挥其最大效益。根据发达国家科技创新推进的经验,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是支撑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青岛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对大规模技术创新形成了制约。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也是国家科技部正在大力推进的一项工程,青岛市通过制定条例可以构建新型科技金融、创新金融体系,改变传统经营规则,突破体制、机制、考核、产品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虽然走在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稳居—青岛市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全省首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但增长后劲明显不足。通过制定《条例》可以促进政府在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加大科研投人,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其持续竞争力。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通过制定《条例》,进一步保护科技人员权益,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基金,吸引国内外一流科技人才来青创业发展,推动科技事业进步和发展。建立从培养、奖励到权益保障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相结合的制度,调动和保护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完善对不良行为的惩戒机制。青岛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重要的滨海旅游和港口贸易城市,又是全国闻名的“海洋科学城”。从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和海洋资源状况看,青岛市具有发展海洋经济诸多有利的条件。通过制定《条例》对海洋科技产业加以明确扶持,更好地促进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优化青岛的海洋产业结构,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作者:谭思明李汉清刘瑾肖强郭琳琳管泉工作单位:青岛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

篇7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玉山的战略目标,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着力培育发展我县有优势、有基础、有潜力的6个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为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和当代新产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主导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要以主攻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任务,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主要抓手,以建设重点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为重要支撑,大力提升我县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着力实现富民兴玉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一)主攻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1、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非金属新材料;

2、以轴承为主导的机械电子;

3、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

4、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

5、生物和新医药;

6、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

围绕以上6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攻关,加快引进科技成果,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二)培育6个创新型企业

按照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标准和条件,围绕6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育一批、引进一批的办法,抓好6个左右创新型试点企业(含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培育发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企业和骨干企业。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通过3年努力,使6个试点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

(三)实施3项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

按照向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的要求,以创新型企业为实施主体,每年选择1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产出见效快、发展后劲大并符合节能、降耗、环保、安全要求的科技成果项目,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引导性、开发性、基础性支持,尽快实现产业化。并力争通过3年努力,有1个以上项目列为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四)建设2个重点研发平台

在我县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以轴承为主导的机械电子、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非金属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六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中,通过以骨干企业为依托,通过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加盟,建设2个具有玉山特色,在省内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动科技原始创新,促进应用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五)办好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依托轴承产业基础,精心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实施骨干企业带动战略,按照“高水平、高规模、高速度”的发展方针,加快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实现轴承产业扩张和产品升级。要围绕轴承产业链的延伸,实施一批关键创新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争取通过3年的努力,使我县轴承产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六)组建2个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此基础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组建2个具有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实行竞争淘汰机制,滚动扶持。

三、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尤其是要从未来需求着手,将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新兴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导向组织和推进工程实施;必须着眼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切实把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企业主体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高新技术企业上,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技术研发的主体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切实做到以企业的大发展带动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

(三)项目带动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以项目为抓手,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以项目聚集科技人才,以项目检验工作实效。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一批具有创新点、增长点、制高点的重大项目,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扶持一批中小企业产业配套技术攻关项目,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四)重点突破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明确阶段目标,率先在我县有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比较优势的领域取得重点突破。要立足实际,选准目标,做好规划,聚集资源,发挥优势,力争一年起步,两年见效,三年突破。

(五)系统推进原则。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必须围绕培育和发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将优势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创新平台、特色基础、创新人才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布局,整合地方、部门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四、主要措施

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未来,是全县各行各业的任务,是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的重大举措。这既是科技工程,更是经济工程,全县上下务必一致推动资源集聚,落实政策保障,创新推进方式,努力形成项目向6个产业集中,资源向6个产业整合,资金向6个产业流动,政策向6个产业倾斜,服务向6个产业跟进的发展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县政府成立科技创新“663212”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统筹、部署、指导、协调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工业、科技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负责协调日常工作。

2、加强进展调度。在领导小组领导下,根据工程涉及的不同领域,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专项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及时交流、分析实施情况,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落实目标分工责任。由县经贸委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国资委、县科技局等部门,负责制定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以轴承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以新型建材为主导的非金属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品等4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县药监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卫生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生物和新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县农办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由县科技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教育局、县人事劳动局、县经贸委、县国资委等部门,负责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由县科技局牵头,会同县发改委、县经贸委、县财政局等部门,负责制定重大高新技术投资项目规划,并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负责制定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

4、实行年度项目目标管理。要根据工程总体部署,提出年度组织实施的具体项目,并分解到有关单位。领导小组对各地各部门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定期通报和考核。

(二)完善创新机制

1、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一是制订和完善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持股等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制订和完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社会化科技投入机制。一是积极引入风险投资。通过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及其它社会资金,加大科技创新风险投资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机制,各级政府注资的信用担保机构,要优先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为其提供融资担保。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融资需要予以优先支持,充分运用债务融资工具满足科技型企业多方面的资金需求。三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按照国家关于创业板的要求,积极鼓励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

3、完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一是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投入的政策规定。两年内,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2%。二是整合资源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县政府从工业发展基金、企业发展资金和科技专项经费中,整合一定比例的资金,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三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四是加大财政对专利专项资金的投入。设立专利资助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申请专利。

(三)落实激励政策

1、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做好自主创新产品的申报认定工作,尽快使我县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列入全省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资金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装备和产品采购项目,应首先采用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对涉及民生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在落实扩大内需的措施中优先安排。

2、落实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费用,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按照《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实施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条件的,按相关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

3、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股权激励的政策。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全面实施科技入园行动,科技人员经组织选派服务企业期间,保留原单位待遇,并允许按照政策规定分享创新收益。

4、加大建设用地支持力度。对科技创新“663212”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条件基本具备后,优先列入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四)推进开放合作

1、加大引资、引智、引技力度。一是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规模较大的项目,特别是有原始创新成果的项目。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力争引进科技创新“663212”工程所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重点围绕6个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内外引进重大高新技术。

2、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一是推进企业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争取国家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对我县的支持。二是积极参与泛珠、海西、长三角以及中部地区联盟等区域合作机制,在区域分工中形成具有玉山特色的产业和科技优势。

3、积极面向国内配置科技资源。一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国内发达地区以及国外建立研发中心、购买专利等方式,更有效地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二是积极推进与跨国公司、优势研发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五、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实施科技创新“663212”工程,是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发展后劲、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应对金融危机、催生新一轮经济繁荣的重要举措;是加速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玉山崛起新跨越的高度,切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围绕科技创新“663212”工程的实施,调整发展思路和部署,采取实际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篇8

关键词 金融危机;科技创新;科技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221-0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波及全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其害。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现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尽管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机制和程度,专家学者分歧较大,但在“科技创新是摆脱危机的重要力量”这一点上已达成共识。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扩散和蔓延,科技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一方面,希望科学技术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给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始终与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相伴而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推动人类摆脱危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力量①。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②。

此外,在实体经济层面,一些受金融危机冲击的行业也开始进行转型升级,加大投入研发力量,增强研发能力。

以上种种政策倾斜和举措必将加速我国科技创新和变革。这将极大的拓宽科技新闻的报道视野,丰富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同时,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也离不开科技新闻的发散和传播。由此观之,此次金融危机对科技新闻传播发展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错综复杂的挑战。

1 金融危机催生科技革命

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概括为“投资驱动模式”,即经济增长归根到底要靠投资驱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然而,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矛盾。因为资本、资源是有限的,依靠资本和资源大量投入所支撑的经济增长是无法长期持续的③。因此,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亟需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增长动力的“创新驱动模式”和“信息驱动模式”。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从长远看,要真正摆脱危机,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创造新的产业与市场,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并认为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科技部部长万钢持类似观点,“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纵观世界历史不难发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④。

2 科技新闻传播大有可为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科技事实的报道。⑤作为聚焦于科技领域的专业新闻报道,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拓宽了科技新闻的报道视野,丰富了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同时,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也离不开科技新闻的发散和传播。因此,由此次金融危机引起的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对科技新闻传播发展而言,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科技新闻通过及时、详细、准确的传播科技信息,为科技发展、企业战略升级、为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信息支持,必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大有可为。

科技新闻,作为专业新闻之一,既具有新闻之为新闻的共性,又具有专业性。因此,为了在金融危机“对抗战”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具体的新闻操作过程中,可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2.1 宣传

1)宣传国家的科技政策

国家的科技政策是保证,是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企业升级、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等的背景和方向。

为切实发挥科技在应对金融危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农业、环境、能源等国家战略性产业;以及国务院近日审议并通过的《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等。这些科技政策明晰了国家的科技战略,科技重点和科技方向。这些政策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既利于企业等对国家科技政策的把握,避免投资和转型误区,又有助于科研界形成合力,完成重大科研攻关。

2)宣传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是武器,是抵御金融危机侵扰,保证经济发展的武器。

科技成果是科研人员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但未进入生产和应用领域的科技成果是不能创造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发展经济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通过科技新闻宣传,将科技成果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表现出来,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转移到工厂,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创造条件,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

3)宣传科研人员

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的主力,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国家科技部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是3200万人,研发人员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⑥

通过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同时,对科研人员也是一种肯定和鼓舞,激发其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科研当中去,创造出更多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成果。

2.2 沟通

1)沟通政府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掌握着专业的知识和资源,能为政府的决策从专业角度提供意见和建议。在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让更多的科技事业相关者参与,听取他们的需求和呼声,有利于选准科技发展重点,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使支持科技发展的舆论处于主导地位。

科技新闻作为政府和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纽带,促进政府决策与科学发展规律吻合。如国家“863”计划、核电、航天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科技经济项目,初期都有大批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在科技媒介上进行学术讨论。对于这些重大科技经济项目的科学决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下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我国经济的情况下,政府的决策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对专业、科学的决策依据的需要显得越发迫切。

篇9

下面,我再强调几个问题:

一、紧扣发展大局,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

建设“八个”、挺进陕西强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工作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增加资本投入,做大经济总量,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质量,以科技进步加速生产力转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首先,提升发展质量亟待科技创新。近年来,在转型、提速、跨越、赶超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带动较强、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比如中达煤矸石热电联产项目、通达果汁厂、大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啤酒生产线等。这些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越来越明显,进一步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发展质量。当前,要在既定的思路引领下实现大踏步跨越发展,全面提升全民福利水平,必须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以创新调结构、提速度,以创新保质量、增总量。其次,实现城乡一体依赖科技创新。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现城乡一体、互促共融,是“十二五”时期全县发展的重中之重。这个问题说到底,仍然是“缩差共富”的问题。这个重点突破得早与晚、快与慢、好与坏,均依赖于科技创新而变化。科技创新得早、创新得快、创新得多,那么它的突破时间点就早、拐点就早。如果科技工作不能实现创新,科技项目不能推广应用到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那么这个重点突破将会变得非常“遥远”。对我县来讲,实施好这一发展重点,始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工业化程度,不管是新上项目还是做大原有企业,不管是促使产业集群扩张还是拉长产业链条,如果还是继续走粗放经营、拼资源的老路,那么我们的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将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必须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科学经营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含量。第三,破解发展难题要依靠科技创新。在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中省市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在信贷等方面给予了优先支持,财政部又出台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由此可见,只有在实践中应用科技研发创新成果,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政策、项目扶持,才能获取更多的发展良机。同时随着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刚化,我们的发展如果继续停留在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下、水平落后的层次上,就必然难以适应竞争、难以生存。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潮流。对我县来讲,目前能够出口创汇的产品仅有两个,一个是通达果汁,一个是少量有机苹果,但这两个产品仍然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水准上,这个情况值得我们深思。

二、抓住人才关键,积蓄科技创新区域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现代科技知识创新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是现代科技知识创新的惟一载体。现代科技竞争与创新,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什么样的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就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实力;启用什么样的人才数量、质量与结构,就拥有什么样现实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这些人才如果不被使用起来,那么你只能说拥有这个人才实力但并不具备人才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并能正确的使用人才,才能真正形成现实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赢得当前和未来的人才竞争,就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谋划和做好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引进、储备一批善创新、会创新、敢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积淀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一要引得进。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打破行业、区域、身份等壁垒,通过制定出台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倾斜的人才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一线聚集。在此我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继续坚持核心人才的引进工作。虽然从2006年至今,我县坚持分配籍本科毕业生,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实县域人才队伍,同时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由人才总量性的需求转化为结构性的需求,所以今后我们关于人才引进的方向是转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2年成为我县分配籍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最后一年。二要用得好。在有才华的人当中,大部分素质相当全面,但也有一部分素质不全面,甚至是缺点比较明显。工作中,我们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对缺点比较明显的人才,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学会容忍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要加快创新人才选拔体制机制,继续推行和完善公开选拔、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使创新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同时,要切实搞好人才评定工作,对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不断激发人才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三要留得住。区域发展的过程,一定是人才聚集的过程。当前,我们要全力提升城市建设档次,拉大城镇发展框架,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就业良机,使成为创业之地、安居之地。同时,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全力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各类人才尽显其才、竞相思进。

三、依托项目载体,打造科技创新新型空间和平台

项目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只有紧紧依托项目,科技工作才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才能在崭新的平台实现创新、跨越。一要抢抓机遇争取项目。当前,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建设,西咸新区品牌效应逐步凸显,中省市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必将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机遇,我们必须在现有基础之上先人一步、快人一着,将项目作为保增长、促开放、增后劲的重要抓手,才能开辟新途径、寻求新动力,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大潮中争得一席之位。所以,全县各级干部要紧盯目标,抢抓机遇,积极组织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步伐,积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后续力量。二要搭好平台引进项目。科技平台、创新基地是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在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坚持集团化引领、园区化承载,利用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和民间资本的撬动,促使具有创新能力、示范效应的项目向园区集中,发挥集合效应,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益,努力使其成为我县产业创新的技术源头、企业创新的技术依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三要加大投入实施项目。科技投入既是生产性投入,也是战略性投入。县财政局要按照省市要求,逐年有序递增科研经费,建立完善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县科技局在科技三项经费的实施中,要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人才的支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增加科技项目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项目的对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着力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扶持项目发展。我县在科技项目投入当中做的最好的是黑沟煤矿,他们投入了大量资金,实行综采和机械化作业,其生产机械化程度非常高,安全生产的能力特别强,其它企业要向这个企业学习。

四、突出企业这个主体,增强科技创新的市场竞争力

科技要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点在企业,主阵地在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一要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低潮时,有的经济学家提出,如果美国有50名真正的企业家,经济就可以振兴。因此,我们要下更大力气,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进一步提高全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有人说企业家是和平年代的民族英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领起地方经济的脊梁的,就得要有一批企业家。二要做强一批骨干企业。日本、韩国,战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步入世界经济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正是得益于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的引领。企业要想做成领军型的企业,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自主研发、自主开发、自主创新的能力。当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鼓励和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加强技术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的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特别是对一批主营业务收入有望超亿元的骨干企业要重点培育,从产业支持、财税金融、品牌创建等方面引导和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突破50家。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大概是这样,到2020年全县GDP总量要突破100亿。从目前发展态势看,2015年我县就可能突破100亿大关,这是经济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当全县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大关的时候,人均GDP就突破3万元,相当于2001年浙江省GDP人均水平。所以,我们现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就是期望入驻园区的企业能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100亿增加值。三要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有资料分析,我国每创造1美元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11。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国务院作出了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要把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先导产业,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来说,要以提高价值链水平为重点,抢抓中省市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依托我们资源优势,按照“集中化投资、集团化引领、集群化催生、链条化延伸”的方略,培育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努力促进北部重要的煤、电、油、气多元新型工业结构产业集群的建成,提高工业企业价值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模式;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93-03

黑龙江省在大型仪器购置、行业检测、科学数据及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建设方面,存在多头投入、低水平重复、利用低效等问题。在管理体制上仍存在条块分割、信息封闭、共享机制缺乏等问题,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源短缺与闲置并存,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而科技资源宣传展示不足,使用者查找无门,科技信息服务支撑环境不够完善。黑龙江省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推出和运营,汇集、整合和优化了创新资源和各成员单位的自然信息,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缓解了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资源占有严重不足的问题,消除了各创新创业资源与主体之间的“孤岛”现象,为区域内用户搭建了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共享服务平台。

一、区域科技服务平台的基本内涵与主要功能

(一)基本内涵

近年来,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涌现,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科技创新制度安排,受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广泛关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指由各类拥有科技创新资源的机构(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 根据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需求, 结成的官、产、学、研联盟,是具有提供科研基础条件、承担科技攻关任务、实施科技成果推广、服务经济社会、锻炼培养创新人才等功能的重要创新载体。

(二)具备的特征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具有政府主导性、集聚性和共享性。1.主导性。在我国, 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尤其是国家级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积极发挥了主导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各项相关政策, 提供资助和服务, 确保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统筹规划, 顶层设计, 避免了重复建设。2.集聚性。不仅表现在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汇集, 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科研部门的横向集聚和科研与生产部门的纵向集聚, 有效形成集聚经济。3.共享性。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利益共享, 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的单个成员而言, 通过共享可以实现R&D成本共担, 有利于控制风险。

(三)主要功能

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是政府科技部门集聚资源、服务社会、连接供需、要素中转的重要窗口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枢纽和经济技术辐射作用。其主要社会功能包括:1.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功能。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集聚科技创新要素, 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聚场所, 具有整合集聚科技资源的基本功能,是科技资源的流通枢纽和辐射中心。2.连接沟通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功能。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供需双方的对接, 满足各种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3.协调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功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公共服务、连接沟通和技术转移优势, 决定了其可以运用政策调节、项目引导、信息咨询、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等手段把创新资源,政策资源等及时传递给企业,促使企业努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二、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共享服务平台创新系统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作为首个提供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将黑龙江省相对丰富的科技资源重新盘活、全面集聚和高效配置,直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开放共享服务,进而有效推动创新创业。平台陆续开发了大型仪器、科技文献、成果转化、行业检测、创业孵化、技术创新、地方资源、科技金融、科技惠农、专家咨询、管理决策等服务系统。包括搭建了全省13个地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子平台,还开通了石墨、煤化工等特色产业信息网(如图1)。

共享平台进一步强化“服务创新创业”的主体内涵,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开展资源共享服务,并重点开发了技术创新服务系统。该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创新链等技术环节,以综合性专业技术服务数据库、技术标准库、产品样本库、在线技术服务为支撑;依托省内各技术创新平台、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以及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发和设立技术创新资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工具、供需信息、优秀企业推荐、特色产业资源、企业自主建站服务、快速通道等服务栏目,向省内相关企业包括其他行业和领域用户提供了富有成效的专业技术服务。

在网络建设上,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共享平台依托全省13地市子平台,初步整合集聚了省内特色产业资源信息,包括齐齐哈尔的装备制造业、鹤岗和鸡西的石墨产业、佳木斯的农机、电机、电缆等产业的资源及技术、研发与市场信息;并利用平台集聚的这些资源信息,面向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三、基于跨区整合资源的“龙江平台模式”

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突破省内资源共享格局,联合吉林、辽宁省和进行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合作,构建覆盖泛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以切实提升面向该地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服务能力,并着眼四省(区)科技的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支撑(如图2)。

通过现有共享平台入网大型仪器的在线查询及远程租赁,实现四省(区)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开放共享。依托目前平台集聚的科技资源,重点搭建服务科技型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合作打造四省(区)科学技术与产业对接的桥梁。充分发挥四省(区)行业专家的资源优势,有效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及专家咨询的跨区域合作;同时争取尽快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种质资源跨四省(区)的开放共享(如图3)。

除整合万方数据库、清华同方数据库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哈尔滨镜像站外,平台还整合了包括俄罗斯科技信息数据库、新兴产业战略情报数据库、企业创新创业动态数据库、重点产业发展动态数据库等14类特色文献数据库,年均完成文献下载、全文传递等服务15万次左右。

平台还整合行业检测机构25家,面向社会各届开展行业检测服务5830次。同时,平台科技网络视频答辩及评审系统还累计完成国家重大专项、863、973科技计划项目视频答辩共计209项,完成省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视频评审59项。

2012年4月,平台开通了科技金融服务系统,整合银行、担保、投资、保险、证券和信托等金融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目前已促成14家企业与银行签约,贷款5亿元。

与黑龙江省惠农合作总社合作,搭建了科技惠农服务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全省从事种植、机械、加工、贸易流通、运输、科研、金融和保险等相关单位资源。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科技惠农合作平台,该系统将面向省内各方用户,实时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并为网上惠农超市开通对接做准备;最终建立黑龙江省大宗农产品在线资源调配大平台,以有效促进黑龙江省农业资源的开放共享。

共享服务平台秉持“一手抓资源、一手抓服务”的指导思想,分别在资源集聚、机制建设和服务推送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目前,平台已打造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龙江平台模式”。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有效集成全省存量科技资源,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和创新性的全过程服务;同时结合东北三省一区的区域特点和竞争优势,加快推动省、地市和县(区)三级联动的平台协同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提升“龙江平台模式”示范功能。

[参考文献]

[1]施虹.我省科技资源共享工作取得新突破 龙江共享平台跻身国家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N].黑龙江日报, 2013-01-14.

[2]李丽云,杨晓.推动资源共享 服务创新创业[EB/OL].http:///20110104/n3017104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