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开发问题

篇1

海南的苗族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民俗旅游开发产业链单一,精品项目缺乏

目前整个海南岛突显海南苗族民俗文化相关的景区只有三亚槟榔谷景区和三亚千古情景区。虽然有的民族地区有进行一些与民俗相关的旅游开发,但规模小、环境差、景点杂乱、缺乏市场意识、旅游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既不能对海南苗族民俗旅游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不具备旅游吸引力。据统计2014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478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4060.2万人次,增长10.6%;接待一日游游客728.9万人次,增长10.7%。旅游总收入506.5亿元,增长13.2%。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人数,海南苗族民俗旅游景区的开发进程完全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如果发展好民俗旅游这一板块,那么将会为海南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精品项目缺乏的原因在于旅游开发商的开发形式过于单一且多数以观光型旅游为主,像槟榔谷、千古情等景区虽然突显出民族民俗文化,但游客在景区内部也主要是走马观花式的观摩游览,并没有亲身体验、尝试和学习海南苗族传统的蜡染、刺绣、舞蹈等传统民俗技艺的机会,更对其中的真正内涵不甚了解。其实海南苗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许多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风情和文化,但纵观整个海南岛的民俗旅游市场,优势民俗旅游资源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各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1]。从现今的开发程度来看,与海南苗族丰富的民俗文化相对应的是精品项目的缺乏,海南苗族民俗旅游开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二、经济基础较差,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这里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较差,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但是比起海南沿海地区任然存在很大差距。海南苗族民族地区拥有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资源,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民俗旅游的相关开发,势必能成为海南岛民俗文化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在海南苗族民族地区开发民俗旅游景区,还能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改善当地生活环境、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对五指山苗族村寨的村民进行访谈时发现,大多数人对于民俗景区的开发持支持态度。但是交通条件问题,直接降低了旅游者的可进入性,落后的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础设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海南省经济相对落后,虽然海南省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近几年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设立特区之前海南省长期孤悬祖国的最南端,经济基础较差,与祖国许多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海南省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相应制约,政府对民族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的投入等,都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民俗旅游未获得足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不怕巷子深”曾被用于形容好的东西即使处于位置偏僻的角落,还是会有人知道它,可如今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利用各种手段把“酒”给推销出去,那么再好的“酒”也会无人问津。目前政府以宣传和推介自然风景为主,并引导旅游开发商开发自然风景。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旅游开发的天平自然会向自然景观倾斜。

究其原因,是因为海南岛自然资源太过优越。海南岛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森林覆盖率以及充足的日照时长,人们一提到海南岛,首先想到的是:阳光、沙滩、大海和椰林,而不是海南岛的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景观是游客来海南岛旅游的主要驱动力,民俗文化资源的光芒往往被掩盖。在这些因素的促使下,政府和旅游开发商自然在长期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将重心偏向自然风景的宣传和开发。

四、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储备缺乏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如今传统文化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和侵蚀,主流思想和生活习惯的引入,使得民族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被逐渐淡化,甚至一些生活习俗以及被完全汉化。海南苗族各项传统民俗如蜡染、刺绣、民歌等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通过笔者在五指山苗寨走访发现,苗寨里会做传统苗寨服装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少了,并且掌握技术的大多数是村寨里的老人,苗寨服饰文化的传承已经开始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此外,相关的旅游业高级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也是严重短缺,一个景区的开发和运营如果没有一只高素质的人才团队,那么何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旅游人才储备缺乏主要是因为海南省教育相对落后。海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海南省唯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全海南办学质量最高的大学,但是在2014中国校友会网中国高校排行榜中,海南大学仅名列第89位,可见,海南省高校办学规模和发展与其他省市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高校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海南省发展民俗旅游更离不开旅游专业人才的支撑,但是受到高校规模和办学质量的制约,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牵制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海南省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也与其他省市差距不小,中小学教育为人们塑造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氛围,整体素质及精神面貌都与中小学教育息息相关,而社会氛围、整体素质等因素是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以及民俗旅游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2]。

五、旅游企业对经济过度追求,民俗景区商业化严重

篇2

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度与错位开发世界遗产旅游资源的现象大量存在,使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世界遗产旅游风景区内修建观光管道、盖高级别墅、建立高尔夫球场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旅游开发与世界遗产旅游资源保护的矛盾愈演愈烈。

二、分析世界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法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虚化了国家所有权。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对企业的过度开发行为视而不见,致使国家对世界遗产的所有者地位被弱化,造成了世界遗产的大量破坏。第二,保护为主原则的虚设。由于地方政府受到财政困难、经费短缺等因素影响,在世界遗产开发过程中忽略了保护为主的基本原则,纵容开放商大量修建娱乐中心、酒店、别墅等盈利性建筑,严重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第三,保护立法方面存在漏洞。首先,我国缺少能够与《世界遗产公约》有效衔接的国内相关法律,导致《世界遗产公约》不能有效适用于我国相关法律。其次,目前我国相关立法的层次还比较低,不能为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再者,我国现行世界遗产保护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强,不能有效遏制和制止过度开发、破坏环境等违法行为。

三、如何有效的解决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的法律问题

(一)权属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考虑到世界遗产特有的资源属性与特点,建立并完善世界遗产相关权属制度是有效解决其开发过程中法律问题的必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两点:第一,国家应当设立世界遗产保护的专属机构,明确国家对世界遗产的所有权。世界遗产属于特殊资源,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国家所有制,中央政府是其所有权的代表,同时加强国家相关监管并给与充足的财政支持。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是国家所有权的重要内容。其中收益权和处分权必须归国家掌控,只有这样确保经营者相关行为受到国家监控,从而更好的确保和维护国家对世界遗产资源的所有权。第二,规范并细化世界遗产使用权相关制度。目前,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我国主要采用的是的世界遗产资源整体经营权出让的方式。这种方式极易滋生一些资源破坏的行为,不利于世界遗产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不同资源的不同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使用权制度。比如,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世界遗产资源,可以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把经营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分离。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费用。对于经营性项目,则采取拍卖或者招投标的方式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取得经营权的个人或者企业必须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合法经营并承担相应的费用。管理机构不定期的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一旦发现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破坏景区环境,管理机构有权收回经营权并重新进行转让。

(二)强化保护第一的立法原则

世界遗产具有价值高、独一无二、脆弱、易破坏,不可再生等显著特点。因此,必须努力坚持保护为首,抢救为主的理念,加强国家统一立法。一方面,相关立法结构应制定全国统一的世界遗产保护法律。另一方面,全面审查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三)管理体制的优化和统一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各区地相分离、各部门相分割的世界遗产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地区和部门大多只考虑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整体利益。因此,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世界遗产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首先,国务院应设立专门的国家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直接进行垂直管理,代替地方政府分散管理的形式。另外,各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应当成立专门的遗产管理局,响应国家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号召和领导,实行切实有效的垂直管理,从而提高国家世界遗产管理的效率和权威。

(四)建立我国世界遗产法律保护体系

篇3

关键词:地方旅游文化资源 政府职能 问题

一、开发现状

徽杭古道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于2004年6月共同出资组建,同年7月3日公司与伏岭镇逍遥村村委签订了协议。8月,公司向县旅游局提交《关于请求批准开发徽杭古道蓝天凹景区的报告》,县旅游局于10月发文(绩旅[2004]23号)《关于同意蓝天凹旅游开发项目的批复》。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无人看好古道旅游开发,经胡仕大酒店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同意出资收购徽杭古道旅游开发公司60%的股份,注资扩大注册。2007年公司在对周边旅游景区与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当年实现门票收入8万元。2008年开始对景区投入200万元进行永来段古道修复,兴建路亭、公厕等简陋的旅游服务设施,同年门票收入实现11.6万元,2009年公司通过民间融资继续投入资金50余万元对景区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并积极参加省市县各种旅游推介活动,同年门票收入实现34万元。

2009年12月2日,徽杭古道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绩溪县人民政府签订了《绩溪县徽杭古道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合同》,投资建设江南第一关景区和游览栈道;二期建设仁里徽杭古道入口,打造全国驴友休闲基地;三期建设徽杭古道商务休闲旅游区。其中,徽杭古道核心区投入6000多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江南第一关游客服务中心综合楼、古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延伸段投资3000多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徽杭古道入口的土地征用和基础设施,修建部分古道延伸段等。

5年来,徽杭古道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全国旅游休闲示范基地”等六个国家级荣誉品牌,使徽杭古道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三条著名古道,并为国内外旅游者知晓。

二、徽杭古道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1.开发资源产权不明晰

古道中江南第一关路段,属于集体山林,归当地村民集体所有。而在县政府与开发公司签订的《绩溪县徽杭古道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权转让合同》,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徽杭古道旅游资源实行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属于甲方所有,甲方同意将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乙方,转让费为1万元人民币,转让期间为40年,2009年12月1日起至2049年12月31日止。”

就该景区开发,政府是否能够代表村民的集体财产所有?古道的开发应“始终要把握一个关键,即产权问题,产权安排的中心任务是表明产权的内容如何以特定的和可以预期的方式来影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以及产出的构成和收入的分配。”虽然,《绩溪县徽杭古道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权转让合同》第一条第一款规定,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文化旅游资源和其他社会组织资源要必须走市场化之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其最优资源配置,使之得到最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这里就涉及到产权关系的调整和变革的问题。”

2.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加,江南村整体环境也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印象,伏岭镇“镇党委和政府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领导,把发展新农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努力将我镇的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地理优势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近年,镇政府投入资金250万元,在各村都设置了垃圾桶、新建垃圾池、垃圾焚烧炉、垃圾中转站,但是效果不佳。由于景区中段黄毛培村中村民的生活垃圾丢入河中,大雨天气会被冲刷到下游形成垃圾堆积,江南村村民的垃圾乱丢现象是政府的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结果。

3.宣传缺位,政府将部分职能推诿给开发商

早期绩溪县是以工业为主,重视工业发展对县财政的影响,由于转型需要,以及目前绩溪县旅游正旺,近几年来对旅游业也较为重视。县政府为徽杭古道所做的宣传工作主要有:每季度的旅游宣传活动,主要形式为参加推荐会,邀请俱乐部、旅行社、以及旅游行业媒体。但是规模不大,效果不太显著。相比旅游大县婺源、黄山,政府投资补贴的旅游资金相对较少,县政府也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较低。除了政府主导明显的油菜花节和美食节,其他的活动都由开发商自己创建。

4.政府规范、引导的缺失;服务监管不到位

景区开发以来,周围村民抓住时机,发展农家乐,光景区内部就有25家农家乐,景区还有100多家,其中较多为无证经营,相关的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对经营农家乐的合法手续进行检查和后期监督。这对游客在景区住宿、饮食等有较大隐患,由于路段中间还有黄毛培村,村民乱搭乱建,破坏原始森林资源,还有治安纠纷、山体滑坡的潜在危险,都无法凭借开发商一己之力来消除。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于:

[2]《绩溪县徽杭古道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权转让合同》,第一条,第一款

[3]何东、刘传辉、崔建勋,探析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职能,商业经济评论・产经分析,2007.12

[4]何东、刘传辉、崔建勋,探析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职能,商业经济评论・产经分析,2007.12

篇4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two relationship contents between th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caused by inappropria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water pollution, noise and air pollution and solid waste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featur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original harmony ecosystems.

关键词: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32-02

0引言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能更好地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使其展现其存在价值,从而形成了现代旅游业的理论研究方向。然而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破坏,而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在客观上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机制,进而实现旅游资源在环境保护中合理开发的目标。

1传统旅游资源开发产生的问题

1.1 和谐生态系统的破坏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不断追求更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旅游业随之发展,从而大力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样就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出现了不和谐。比如滥伐森林,造成草地退化,湿地缩小,土地沙化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某些物种的灭绝;有害物种繁殖并侵入;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全球变暖等等。可想而知,我们现在生活的和谐生态系统正在被破坏中[1]。

1.2 旅游环境的破坏旅游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污染、噪声和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自然景观原有面貌的破坏这四个方面[2]。水污染主要由旅游经营者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废水造成的,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也是水域被污染的原因之一。噪声源主要是交通和游客的喧哗。在大量景区分布的地方,游客众多,交通也就变的拥挤,车辆的喇叭声不绝于耳,汽车尾气更是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而在景区里面,游客之间会相互交流,人多嘴杂,声音也就很大,从而影响附近的居民生活。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景区游客抛弃废弃物污染三个方面。在旅游景区,游客会自带食物,吃完就会随地乱扔,造成废弃物污染。

2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内涵

2.1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护,没有保护就没有以后的开发。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过度的资源开发会造成资源的流失、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旦资源被破坏殆尽,旅游业也就发展不起来,更不能带来经济利益,人们的生活也得不到提高,反而是受其影响。虽然只要有开发就不可避免会有破坏,但这种破坏一定要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并且应该在开发中不断地进行补救和挽回。

2.2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其实质是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也是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问题。解决得好,旅游业会在今后长时间里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大显神通。解决得不好则会损害自然资源,造成不能弥补的环境问题。

2.3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①经济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将大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调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构成。而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强经济实力。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旅游业的发展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②社会影响。合理而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能使旅游景观更好地展示在世界面前,美好的景观事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从而有助于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如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活动,可以使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从而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③文化影响。旅游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内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④环境影响。随着大规模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具体来说,一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获得新生。二是城市环境将得到改善。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持。为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2.4 现代旅游资源开发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环境破坏,而环境的恶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资源开发中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4.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其矛盾运动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3-5]。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发展经济难免会带来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需要有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这是相互制约的一面。另一方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环境本质上就是保护资源和生产力,促进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这有助于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这是相辅相成的一面。由此可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不当,则会相互影响,彼此阻碍。经济发展必须以环境承载力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获取自然资源。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从而促进生态平衡,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

2.4.2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内容,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技能和社会地位为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自然环境对主体人而言就是客体,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保护自然环境就是维护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维护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和维护社会发展。因此,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6]。人类以往的历史过程,都是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少部分人在强制性地侵吞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以掠夺性地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增加财富,造成环境的恶化。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理念,“监管缺位”现象的存在,使一些企业主只贪图眼前利益,对资源利用,只管开发、不理保护,只管生产、不治污染,只管利用、不怕浪费,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也会破坏环境和造成资源的不可恢复。由此可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进步的基本条件[7]。要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就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8-10]。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积极地协同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系统,达到在不超越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客观要求,是唯一正确的战略选择。

3发展现代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对策

3.1 借鉴成功经验

3.1.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平衡,是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它包含着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是一种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性发展模式。旅游业对资源和环境有着相当强的依赖性,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规划发展中,需要明确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9-11]。

3.1.2 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环保局应采取多项环保教育、宣传措施。例如电视台开设专门的环保节目;抓住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纪念日,营造环保宣传的氛围。此外,与大中小学建立“环境保护志愿行动”机制,一方面加强青少年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以点带面,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加强重点旅游县市和重点旅游景区的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旅游景区卫生环境。

3.1.3 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项重大活动之前,事先对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也被称为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狭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1-12]。在已有立法条件下加强执法力度是当前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最务实的举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资源法的主要制度之一。其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进行预防,并为制定资源保护措施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和要求。因此,加强环境执法,首先就是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对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注重源头控制、清洁生产。

3.1.4 调整景区环境管理方式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景区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应赋予景区管委会县级人民政府职权:成立景区综合执法局,将公安、工商、物价、税务、城建、交通、路政、林业、环保、质检等职能由综合执法局统一行使,实施综合执法,既可以精简机构,又符合景区管理的特点,与发达国家的国际通行做法相一致,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二是应该明确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权限,使其保持地方与中央的分工一致。更正地方规划建设局和旅游局的职能定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共同将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做好。

3.2 科学规划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就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①规划中突出资源保护。要对“三窑三场”进行彻底整治,消除景区内及进入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②规划中重视生态建设。要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应控制景区游人数量,杜绝违背生态学原则的建设和行为,确保生态平衡。③规划中强调文物安全。文物、文化遗产要遵循“保护、开发、利用、效益”的原则,必须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特别是古建筑,决不能随意拆迁、改造,开发也必须是恢复性开发,以加大对文物、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力度,确保文物安全。

3.3 建立政策引导机制①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局在重大建设项目的审批过程中拥有一票否决权,即对于环境有重大污染的项目可以一票否决之,不增加一个污染源。这是执法力度的重要体现,必须严格坚持下去。②坚持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对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要将保护的主体推向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那么,其经营运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资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与管理。这就要求将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由于目前对景区经营权的转让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所以,当两者出现矛盾时,首先要根据各保护区的不同情况,确定哪些可以转让;其次,在转让时,对经营者的资质进行科学审核;最后,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并在合同中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③坚持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推动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重要力量[13]。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保护做的好的国家,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程度都是很高的,反之亦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环境保护仅靠政府是行不通的,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环境状况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坚持环境监督的公众参与要做到以下两点:一、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在学校里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有专门的课时,有专门的环境教育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环境教育应该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二、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促进公众监督。通过新闻媒介(报纸、电台、电视台)或张贴广告,环境保护规定或拟建项目的内容,让公众了解情况;新闻媒介公布公众听证会的时间和地点,请公众参加;通过公众听证会,听取意见,并进行答辩。公众意见最终采纳情况都会在网上进行公示。

参考文献:

[1]苏日娅,韩浩.浅谈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94-95.

[2]陈景.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新西部,2006,(24):67-69.

[3]岳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J].发展热点关注,2007,(6):43.

[4]冯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8-53.

[5]陈国娇.对立统一中的辩证:环保与经济的和谐与双赢[J].科教文汇,2008,(8):215-216.

[6]乌日陶克套胡.论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J].社会科学论坛,2005,(2):17-19.

[7]林世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J].2005,21(10):65-67.

[8]杜丽群.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4):117-123.

[9]张俊.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8,(180):108-109.

[10]廖锐全,李旭荣.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3,(5):14-15.

[11]向佐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初探[J].行政论坛,2004,(66):76.

[12]李波.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浅议[J].沿海环境,2003,(6):41-42.

篇5

【关键词】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对策研究

一、武陵山区基本情况

武陵山区位于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跨界交汇处,为武陵山脉覆盖的地区,该地区是我国内陆跨界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包括湘、黔、鄂、渝四省市共60多个地区(县、市、区),有土家、苗、铜、白、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该地区地貌为独特的喀斯特地形,最高峰是地处贵州省的凤凰山,海拔2570米。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景。武陵山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区域和经济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大力支持下,该地区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并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但由于行政区划、区际经济利益、资金不足等障碍,严重阻碍了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产业的开发与利用。

二、武陵山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一)自然景区

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依托武陵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种资源,建立起原生态的旅游景区。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名胜区由张家界森林公园(张家界市)、索溪峪自然保护区(慈利县)、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桑植县)和杨家界景区组合而成,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武陵山脉东段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座天然氧吧。景区内还有保护完好的生态系统和奇特的地质遗迹,不仅是难得的观赏资源,其科学研究价值也不可估量。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另外,还开发了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植被繁盛,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为其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主要景点揽月峰是公园的最高峰,也是涪陵区海拔最高点,海拔1980米。自然天象如雾海、日出、晚霞、雪景也构成了武陵山独特的景观。

(二)人文景区

武陵山区独特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传统的民俗节目表演,展示了不一样的湘、黔、鄂、渝周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被誉为“湘西明珠”的凤凰古城,县治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凤凰县以凤凰山江镇苗族民俗文化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旅游产业,试图建立一个以山江镇为轴心的民俗文化乡镇旅游产业集群。古城建筑多数建于清朝康熙时期,现有特色居民建筑120多栋,古遗址110多处。著名景点主要有陈斗南宅院、虹桥、老洞苗寨、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东门城楼等。旅游区内民俗项目众多,比如湘西地区的上刀山、下火海,土家风俗表演等节目以及独特苗寨建筑,为游客展示了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情。2001年凤凰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还内有大量红色旅游纪念地:如红二方面军出发地、故居、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旧址等。景区内打造的红色旅游资源,弘扬了革命老区精神,有利于发展红色旅游业,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历史景区

佛教名山——梵净山,地处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自治县、江口县、松桃自治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山内有一座千年历史的著名古寺——西岩寺,被称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此地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1982年被联合国列为一级世界生态保护区,是不可多得的集佛教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区。

乌江画廊风景区,乌江又称黔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在重庆市涪陵区和长江交汇,流域面积8.792万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37公里。一洞、两江、七峡共同勾勒乌江之美,畅游于乌江之上,曾有人评价为“船在画中行,人在画幅中”。乌江景点有“九堰十三峡”之称,“九堰”是指九座各朝代为提高水位而修建的拦河大堰,包括白涛堰、白马堰、巷口堰、江口堰等。“十三峡”即三门峡、边滩峡、盐井峡、瓢儿峡等。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这些曾经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建筑物,现已成为人们旅游度假的风景区。

三、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区域壁垒

武陵山区位于湖北、湖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跨界交汇处,是我国内陆跨界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包括湘、黔、鄂、渝四省市共60多个地区(县、市、区),有土家、苗、铜、白、仡佬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的武陵山跨越三省一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行政区域壁垒犹如一堵“无形的墙”,对旅游产业开发产生刚性约束,严重阻碍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与横向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各旅游主体自由竞争、旅游资源自由流动,才能逐步形成统一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武陵山区隶属不同行政区域,各省市之间缺乏统一完整的开发规划。各旅游区域间缺乏有效的合作,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景观等被各行政区域孤立的开发。造成本地旅游企业对外来旅游企业的联合抵制,甚至出现由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代替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恶性竞争,其结果必然导致各旅游企业无法通过自由竞争提高生存能力和发展潜力,实现优胜劣汰,形成合理旅游产业布局。行政区域壁垒使旅游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行政导向性特点,地方政府不合理干预,使跨省交界旅游业开发严重受阻;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形成一道道的阻碍。使得旅游资源开发无法从相邻行政区获得必要的旅游资源支持,或者在旅游资源开发时遭遇其他行政单位的阻碍,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经济落后状态难以改变。

(二)经济利益驱使

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理性经济人的主观行为。地方经济利益驱使严重阻碍武陵山区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另外还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和旅游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政府为了本行政区的经济政治利益而采取的各种保护行为,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其他行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同行政区域间旅游产业结构趋同,比如,湘西的上刀山、下火海民俗表演,土家风俗表演等节目在不同的旅游景点均可观赏到,苗寨的风土人情表演也随处可见。可以看出,不同行政区域为了本地经济利益,忽略了整个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不仅导致不同旅游区域景点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也会发生各区域为争夺游客而进行的恶性竞争,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资金投入不足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偏僻,是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同隶属的各行政区域经济中心联系少,难以建立长期的、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能投入到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中的资金非常有限。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来源中税收是其中一方面,但因该地区经济贫困,导致地方税税基薄弱且不稳定,课税成本较高,税收规模小,税收金额低。其他资金来源及局限性

有限的资金供给和大量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

四、开发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对策

影响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障碍较多,应从武陵山区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以推进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各行政区域共同设置统一的政府协调机构

武陵山区跨越湘、黔、鄂、渝三省一市,包括四省市的60多个地区(县、市、区),交界地区众多,所涉及的问题复杂多变,应由政府出面,建立政府协调机构,武陵山区内各行政区域作为政府协调机构的会员方。通过政府协调机构,形成高效运作的组织机制,分步骤、有重点的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统一协调处理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事务。政府协调机构要包括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交界区县市行政负责人,督导各省市签订武陵山区合作协议,通过政府协调机构内各行政区域的互动沟通,从根本上消除由行政区划分割而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为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另外,政府协调机构还要根据长期发展需要,制定总体开发规划,明确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形成具体的能够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方案。各行政区域要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加强同毗邻区政府间的联系,对旅游资源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交流沟通,探寻解决的最佳途径。政府协调机构应积极吸引各行政区域的投融资活动,尽量清除各种旅游资源开发障碍,形成良好的区域统一开发环境,推动各行政区域间的分工合作。根据资源优化配置原则,通过平等协商、加强合作,促进跨界地区旅游资源开发。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条件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旅游交通以公路为主,航空、水路、铁路为辅。武陵山区区域内的航空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中,恩施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黔江舟白机场、铜仁大兴机场、湖北来凤机场等为进入武陵山区旅行提供的很大便利。各旅游景区内酒店、宾馆、餐馆、停车场、商店以及相应的通讯设施、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和发展。

但是,为了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的长远发展,交通网络以及相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的优化。与发达旅游景区相比,武陵山区的交通网络正在成为制约旅游资源开发的瓶颈。因此,各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城镇交通网络建设,建立起以高速公路为主干道,以铁路、国道、水路、机场、为辅的完善的绿色旅游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另外,还需加强旅游地接待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宾馆、饭店、商品、商场、停车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优化特色资源开发环境,提升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链的竞争力,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为确保武陵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扩宽资金渠道。

首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各旅游景区内交通运输、酒店、宾馆、餐馆、停车场、商店以及相应的通讯设施、环卫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为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引进一些投资项目以及工业企业,来改善武陵山区区域产业结构,为跨省交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国家相关财政部门应从税收增量返还、财政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等方面,集中各渠道的资金来源,加大对该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另外,各行政区域间要促进区域内资金的相互协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增加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支持。

第三、创建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发展基金。由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可以利用基金来开发该地区的旅游资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在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创建区域合作和产业发展基金试点,在试点阶段,区域合作与产业发展基金性质上属于政府与市场合资的基金,基金应广泛来源于国内外的产业投资公司,基金应由产业投资公司组建管理团队直接进行管理运作,以保证基金顺利运营。武陵山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旅游资金链的完善,增加武陵山区旅游业资金支持,是实现武陵山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安树伟.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大别山为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4]王扩建.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2).

[5]王兆峰.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

篇6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一、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民俗涵盖率高。广西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盛的地区之一,由于广西少数民族最多。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壮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有少数聚居在其他地方。除了壮族,广西省还有另外十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此。广西的少数民族民风十分淳朴,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乡土气息浓厚。在这片宽广的土地上,这些少数民族创造出使人叹为观止的文化,伴随历史的推移,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共同将传统民俗文化延续到了今天,直到旅游业在此兴旺发展。因为民俗覆盖面广,产生的民俗文化越来越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研究,通过欣赏民俗文化享受生活的美好。因为这个原因,抓住时机努力开展旅游业,有利于广西省民俗的传播,使游客对这个地方产生良好印象,于此同时使少数民族实现富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不止。

2.传统文化数量丰富。广西民俗文化数量种类相当多,主要囊括下面几个方面:(1)传统习俗。中国汉族传统风俗习惯相当多,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之道,在待客之道等方面。广西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差异比较大。例如瑶族,始终实行一夫一妻制,坚持婚姻自由,碰到自己心爱的男女时采取特别的求爱方式表达内心,倾诉衷情。白裤瑶是女方主动示爱,与汉族女子完全相反,却是直接赠给心爱的对象信物。在待客方面,侗族自古用打油茶招待客人,与汉族稍有不同,但也相似,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大融合。(2)节日习俗。我国汉族从古至今有春节、重阳节、盂兰盆节等等,少数民族还有众多拥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而广西的少数民族也拥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

3.文化古迹丰富。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文化古迹也是一大特色。传统民俗的每个方面都融入了文化古迹的建造过程中,例如古迹上面刻画的壁画是少数民族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建筑的取材体现着少数民族传统住宅的风格,古迹的结构也完整展示了少数民族民居的独特建造形式和建筑艺术风格,是扩展旅游市场的一个兴奋点。然而,伴随着历史的推移,有不少的古迹受到时间的风化和认为的损害,不少古迹面临毁坏和倒塌,当前工作的重点便是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文物古迹得以顺利的传承下去。

4.民族文化重视化。随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已经成为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提倡传播民俗知识、保护民俗文化,力争尽所能来留存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也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体现,极具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不少的人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保护抱有信心,一批批的民俗文化研究者还在不断的涌现出来。政府注重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扬,使得逐渐多起来的人对民俗文化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感受民俗文化当中独特的民族风味,在繁忙的工作之外还能体验不同风情不同生活的美好。所以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发展广西民俗旅游资源是一件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的事情。

二、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难题

1.景区景点平庸化。在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景区景点的平庸化。首先,每个地区的景区景点都逐步向平庸化靠近,在景区结构中,除了自然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外,其他的能够体现民俗风情景点十分稀少,游客大多只游玩过一遍就了解了,不会成为回头的顾客;除此之外,为了使得景点多一次神秘感,给景点景区虚构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传说,在吸引游客眼光的同时,也逐渐失去了景点的真实性和信用度。加上虚构的故事大都平淡无奇,或者严重造假,往往招致游客反感得不偿失。此外,在景区规划建造中,把经济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歪曲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真正意义,一些极有文化内涵、历史研究价值的景点就因为开发资金问题而被丢弃,使真正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埋没,造成了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

2.景区重点模糊化。一个严重的缺陷还存在于各个景区之中:景区重点不明确。为了取得大众的关注度和丰厚经济效益,一些景区在景点的文化背景当中掺杂了无关紧要的文化知识,误导游客走入误区,民俗文化的精髓无法真正的被了解。并且,在景区的介绍当中,出于某种目的把民俗文化曲解,使民俗文化的特殊感尽失,民俗文化重点往往被忽略了。而且在旅游者参观过程中,导游员的素质也是关键。但是很多导游基本都只了解一些皮毛,甚至非常肤浅,对景区的民俗文化没有深入了解,在介绍过程中缺少真实性、可行性,使得景区游览重点模糊化。在景区内部,景区介绍十分不清晰,令游客朋友们的满足感大打折扣。

3.交通通达度问题。交通问题对于开发旅游资源来讲可以称为致命一环。首先,对于广西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交通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地区处于偏远的山区,要想改善交通的现状,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完善。当然,所投资金的数目也是相当之大的。再者,广西的偏远山区由于地形和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滑坡,一旦发生滑坡,不仅游客的正常行程会被耽误,游客的安全问题也会受到严重威胁。旅游出行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便捷度的问题,如果景区周边距离公共交通比较远,这里的旅游业发展也将面临巨大挑战。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开发旅游业本身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但如果因为交通、品等问题没办法迅速解决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反而会由于资金花费过多造成资金周转不良,资金不能快速回笼的问题。导致旅游者自带东西,这样长此以往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和污染,导致生态环境的毁坏,得不偿失。

三、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解决措施

1.加强调查研究。在解决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全面调查,才能科学合理德进行开发工作。首先需要从广西民俗文化的起点开始开展调查工作,了解原汁原味的文化、少有人知的民俗资源特色。可以让工作人员走进少数民族村寨,在少数民族居住区生活一段时间,谈话和生活交往,亲身体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并如实记录,把有趣的有特色的风俗习惯整理好,有利于开发民俗资源。还有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安排大会讨论等形式来规范广西民俗文化开发建设,积极挖掘有价值可利用的建议,精简建设的规划,力争准确精炼。其次就是针对广大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游客最景区的兴趣点,挖掘景区本身最有价值的景观,根据游客需求来开发景点。

2.加大宣传力度。想要振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宣传工作必须要加大落实。可借助新闻、网络等途径来传播民俗旅游资源,把景区内的相关信息传播到媒体上,使旅游者了解认识景区,对广西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产生兴趣,想一睹她的风采。并且,加强宣传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的工作,让当地群众了解到旅游业的进步发展会对当地整个经济整个社会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带动作用,让当地群众了解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投身到旅游也中来,给旅游者展现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展现出民俗文化旅游的深刻内涵。

3.完善制度规划。制度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通制度。交通问题的解决是旅游业发展肯定会面临的挑战。首先要讲的是偏僻的山区里的交通,要请专业人士来进行道路勘测,采用最科学最先进的技术来考察论证,选择最便捷最经济的线路来修建。二是导游制度。对景点景区的导游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援,向游客展示广西省少数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三是环境制度。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是旅游业的展给广西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在环境规划之中,一定要综合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努力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找到解决方法,尽力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行垃圾和资源的分类回收等等,尽量在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为子孙后代造福。

四、总结

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体现。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本身拥有很大的魅力,所以在发展中有非常大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开发工程中也会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相信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即使遇到问题也总会有解决方案。当然,方案实施过程之中,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当地居民的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闫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邢莉.钟敬文的中国民俗学理论新建树――对“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的探讨[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格桑德吉,斯朗永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相得益彰 打造日喀则特色旅游[N].日喀则日报,2010年.

[4]吴水金.民俗文化中仿生现象的历史考察――以华南少数民族为典型[D].暨南大学,2003年.

篇7

关键词:体育旅游资源;构成要素;支撑要素;开发;策划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2-0032-03

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依据体育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及形成机理(特征),可以将体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两类。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所赋予的,已存在并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经过适当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各种天然资源;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则指由于人类社会活动的体育元素经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吸引物的各种资源。我国体育旅游资源聚集程度较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着多种类型的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东北各省有天然滑雪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数十个,是冬季滑雪旅游的胜地;在万里海岸线上,有许多著名的海滨城市,如大连、秦皇岛、青岛、厦门、三亚等地,是游泳、潜水、冲浪、帆板运动等理想的体育旅游场所;内陆众多的江河、湖泊和水库多可用于开展漂流、划船等体育娱乐活动;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也可为登山、攀岩等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我国体育旅游资源不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未开发和开发程度很低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的潜力有待挖掘。

体育旅游的发展有依赖于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兴衰、效益的高低,首先取决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体育旅游开发价值的大小。近几年,随着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为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所接受、认同,在开发中,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传统的风景区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外,不同尺度区域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管理规划也相继出台,甚至个别乡、镇、村落也编制了体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虽然不少,但是经过市场检验,能够较为成功实施的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发策划水平不高。目前体育旅游最缺少的就是高水平的开发策划。开发策划更多的是要求遵循技术性规范,而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则是对体育旅游规划的创新,尽管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业界已开始重视开发策划的研究,但对它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树,更缺乏有成功案例支撑的理论。必须认识到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部分互为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1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项目投资、规划越来越重视开发策划,这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开发策划是体育旅游发展的灵魂,可以救活一个景区、一个企业;可以为政府体育旅游开发项目的立项提供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它全面的创新和科学严密的论证为体育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血液,使体育旅游目的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一种思

维活动、智力活动,必须有创意和理念,必须有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高低在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不同。也有学者认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通过对变化无穷的体育旅游市场和各种相关要素的把握,设计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科学的系统分析和论证的可行性方案和计划,并使这样的方案和计划达到最优化,使效益和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过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由体育旅游地形象策划、体育旅游地产品策划、体育旅游地市场策划三大部分构成,三大部分在策划过程中相互关系,相互证明,构成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有机整体,见图1。

图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基本构成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是庞大的工程,它是对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化进行预测,讲综合效益和协调发展。策划更多的指向政府行为,强调整体战略性、方向性,其实质是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搞好体育旅

游项日策划和体育旅游景区(点)规划设计,高品位的体育旅游资源才有可能开发成一流的旅游体育产品,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也才能得到切实保护。为此,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学习借鉴国际高水平的策划理念,不断提高我们的策划水平。同时加强开发策划实施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开发策划对旅游体育产品开发的指导作用。

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划的支撑要素

体育旅游资源体系庞大,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由于体育旅游资源深受大众喜爱,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是促进我国旅游业走向强大的重要战略。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广泛,目前体育旅游界已达成了共识,凡是能销售给旅游者供消费、享用的产品,通通可称为体育旅游资源,这包含了体育旅游线路,供享用的设施、服务,已开发为产品的供观赏、参与的资源等。策划的目的是在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情况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数据后,充分把握旅游资源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品质和特色,设计出满足客源市场需求的有独特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的过程。策划的支撑要素可以通过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可进入性、旅游者对资源的感知、认知以及市场情况和可以通过实地勘测、资料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得,见图2。

图2 体育旅游资源策划的基本支撑要素

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却是一个较多地渗入了策划者自身主观认识、经历以及价值观的过程。不同的策划者,由于自身条件不同,可能在掌握相同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对体育旅游资源特质的把握有较大差异。体育旅游资源策划在空间布局上需考虑地形、地势、自然环境、文化氛围基础及功能选型、游线设计、经营运作等要素,注意单一和整体的关系,形成主辅配合的结构。

3我国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战略

体育旅游资源不只是指一定地理空间区域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它是一个综合体,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指所有客观存在着的并相互产生吸引力的能带来旅游效益的人和物。体育旅游资源包括客源市场(旅游者是其主体)、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旅游服务设施三大主要因素。当资源系统保持综合平衡时,表明该系统的三大要素基本上处于同步协调发展的状态,体育旅游资源系统呈现出有序的局面,开发处于良性状态中。反之,系统就会处于无序混乱中,体育旅游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因为失调而出现难以制约的局面,正常吸引关系失去平衡。此时,开发策划的战略重点应尽力使该系统的运行从无序到有序,以保持三大要素相互吸引关系的平衡和同步协调发展。

3.1正确把握开发策划中的资源要素

在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敏锐地把握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的资源要素,这既需要非凡的眼光和胆略,又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特别需要对市场需求的准确了解。当然,对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所有这一切的基础。

3.1.1发现和挖掘资源的独特性

开发策划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新资源,挖掘有价值、有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的过程,开发策划的最高境界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要做到有新发现,基本的素质是要十分了解、熟识体育旅游资源,对其能够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并能判断它们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特色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判断这些资源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对市场的吸引力和市场对体育旅游产品的需求。这对策划者的素质要求很高,也就是必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积淀,并能很快整合这些学科知识。体育旅游产品形象策划及其产品创新是开发策划的重要环节。任何体育旅游市场形成的初期,吸引的人数总是有限的,然而通过设计旅游产品形象进行产品创新,可以使富有创意的新产品得以生存与发展。如1984年山东潍坊推出“风筝节”,集健身与旅游于一体,通过“蓝天――风筝”旅游形象的策划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3.1.2要善于对各类资源要素进行巧妙整合

整合各类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使其形成一个全新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体育旅游开发走向全面商品化的产物。这种整合具有较强的人工痕迹,但如果整合得好,充分地考虑到市场需求,也会取得很大的成功。以市场需求为准,将各种相关的体育旅游资源按一定的主题组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巨大的体育旅游产品平台,再进行商业化运作。这种情形以人造的主题体育公园为代表,北京市龙潭湖体育主题公园、处体育主题公园;宁夏大漠体育公园、上海闵行体育公园、宁波市体育主题公园、汉阳江体育主题公园等为代表。这个平台提供了一个体育旅游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的大舞台,通过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观光、参与体育娱乐活动和现代体育科技的包装,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现代商品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与原始野味的体育旅游产品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此外,关键在于这类场所往往在大都市近郊,通过这个平台带动了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和主题酒店、主题商业、主题文化产业的建设,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和主题社区。

3.1.3把握体育旅游资源要素与产品要素间的逻辑联系

体育旅游资源依照是否能开发为体育旅游产品的标准,可分为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可开发为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即是说资源通过开发可直接转化为产品,如海滨的海滩,近海的海水,山中的温泉等。作为环境类型产品的体育旅游资源,指这类资源本身不能通过开发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但它是直接销售的体育旅游产品背景因素,它的价值,比如作为生态环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直接销售的旅游产品的价值。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产品类型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划必须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资源的整合也不能太过分,应把握适度的原则,策划的产品应是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在逻辑上的必然延伸。也即是说,策划好了的体育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既然产品是对旅游资源特色的展现,那么在挖掘资源时,对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体育旅游资源的评价是一项科学的评估工作,如果过高,则可能策划、开发出来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生命力,导致孤芳自赏,难以获得市场认同;如果过低,则不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魅力,或者使本可以开发的资源价值被忽视而打入冷宫。

3.1.4把握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

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就是这一项目与另一项目之间是共生的。体育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体育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体育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体育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

3.2策划既需市场导向又需充分把握资源的本质特色

3.2.1不能因为强调市场导向而忽略资源本质特色

开发策划一定要强调以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策划的核心内容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在逻辑上的合理的延伸,以前我们强调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特色的把握。要知道,体育旅游开发策划与一般的产品开发策划不一样。总的说来,目前体育旅游开发策划出现了两种偏差:一方面是缺乏对细分市场的深入研究,推出的体育旅游产品缺乏卖点;另一方面,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又严重脱离了资源的特性和特色。必须指出,开发策划还是要以体育旅游资源作为根本。保留本质特色,探索体育旅游资源整合之路。在开发策划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体育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风格,保护自然遗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原本性。鲜明的体育旅游本质特色是体育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体育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体育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本质特色。开发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体育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本质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

3.2.2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需要合理释放

所谓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即自身所具备的根本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核心品质,它区别于体育旅游产品的非根本价值和非核心品质,它决定了体育旅游资源自身的级别,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形象定位的基础,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在开发策划中,若不能发现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规划、策划就会偏离方向。离开了体育旅游资源本质特色这一基础而谈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通过炒作可能在短期内带来大量客源,但其生命力一定不大,生命周期一定不长。另外,像我国新建的大型体育主题公园这一类体育旅游资源,它不是原赋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而是对原赋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对这类体育旅游资源,虽然不具备历史价值,但仍具备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经历了体育与艺术的再创造过程。同时,这种对原赋体育旅游资源的仿制和整合,仿制和整合的水平也能体现主题体育公园的品质和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只是具备本质特色还不行,还应兼具本质特色的释放功能。体育旅游资源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在以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体育旅游资源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度,它的观赏性、参与性,它释放出来的气质往往决定了它的吸引力的大小。有的体育旅游资源价值很大,但形不成风景,那么它就难以转化为产品,即使开发成体育旅游产品,也难于为世人认同。因此,并不是所有级别高、价值大的体育旅游资源都能转化为体育旅游产品,在旅游体育资源开发策划中,要善于找准独特的方式使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特色得到合理释放。这又是开发策划成功的一个关键。

3.3注意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保护

3.3.1提高体育旅游资源的环保意识

体育旅游资源是发展现代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基本条件,只有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才能使得体育旅游业健康发展。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体育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2强化保护投入力度,加大资源环保经费的投入

从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要求,把体育旅游资源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应本着以预防为主,以治理为辅。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治理和建设被污染及质量退化的环境。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资源环境保护经费,只有环保经费投入到位才能保证各方面的环境保护设施和设备完善。

参考文献:

[1]于素梅, 易春燕. 体育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开发问题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1):26-28.

[2]黄贵. 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 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8~9.

[3]邓凤莲,于素梅,武胜奇.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支持系统与影响因素[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35-40.

[4]吴永芳,杨铁黎. 城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初探[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84-87.

篇8

旅游资源评价主要是指学者关于高句丽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分析、旅游资源价值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遗产作为区域旅游的资源优势等方面的研究。早在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韩杰在分析“通化—集安旅游区”旅游资源特征时,专门论述了该旅游区的人文资源的高句丽特色[1]。韩杰是较早对高句丽遗产进行旅游方面研究的学者,但其研究并非专门研究,只是把高句丽遗产作为区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分析不够深入。同样,1997年李秀霞在其研究中论述集安市旅游资源特征时,第一点就特别指出高句丽文物古迹驰名中外[2]。2004年,高句丽历史遗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其品牌价值意义凸显,学者对其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多数是以世界遗产的角度进行的。刘贵富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为集安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源,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对游客产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3]。李亚丽、李悦峥在分析集安旅游资源特色中强调的前四点,全部是高句丽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胡黎霞认为,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的古迹遗存、独具特色的王城建筑和璀璨的高句丽王室贵族壁画墓几个方面[5]。艾嘉西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6]。王晓南认为,高句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高句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7]。陈玲玲、孙克勤指出,集安旅游资源从数量、类别和质量上都具有极佳的资源本底优势,其中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垄断性优势,申遗成功后又具备了极强的品牌优势[8]。朱尖等在对集安市旅游资源整体布局、功能分区研究中对高句丽世界遗产资源进行了专门分析[9,10]。此外,一些研究运用定量分析法对高句丽遗产资源进行了评价;齐兰兰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层析分析法对集安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洞沟古墓群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丸都山城文物价值较高但基础差,开发潜力不佳[11]。朱尖同样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了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12]。从众学者的研究可得出结论:高句丽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尤其成为世界遗产以后)有着极强的优势,不管是资源本身的价值,还是申遗之后的品牌价值,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2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关于高句丽世界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学者们较早开始研究的领域。笔者在文献整理时发现,早期的论文基本都是以开发作为专题研究的,虽不是专门针对高句丽遗产,但文章内容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遗产的开发问题。韩杰在对“通化—集安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时,景区划分了集安副区,罗列了副区内的主要景点,设计了高句丽文物古迹游览线,并对旅游区开发程序及旅游区建设进行了研究[1]。李秀霞对集安旅游资源开发划分了洞沟高句丽古文化、朝鲜族风情游览区,并且强调开发应当突出高句丽历史文化古迹的特色,还要广泛的宣传,提高其知名度[2]。王丽丽、崔庠提出高句丽文化遗存的科普旅游开发,指出古高句丽国文化遗存类科普旅游具有垄断性,应作为科普旅游开发的重点,指出应深入挖掘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关注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建立规范的解说系统;适当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娱乐性旅游项目,再现古高句丽族人的生活、生产场景,深化游客对高句丽文化的理解[13]。王丽丽、崔庠较全面系统地规划了高句丽科普旅游发展的实现路径,很多措施和方法很科学,具有前瞻性。李亚丽、李悦峥研究强调发展集安旅游业要充分利用高句丽这一独特资源,开发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重现高句丽祭祀、出巡、狩猎、婚礼场面[4]。针对世界遗产的进一步发展问题,陈绍辉、陈楠分析了集安旅游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指出旅游业发展要进行体制改革,积极引进资金和人才,加大宣传力度,同时为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策略[14]。艾嘉西指出,集安旅游开发要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构建合理旅游网络,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并保护旅游资源[15]。王春艳研究了高句丽文化遗产区域旅游开发的省际合作问题,指出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地跨吉林与辽宁两省,两省旅游地地域相邻、交通便利、自然条件相似,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互补性,构成了高句丽文化发展的完整画卷,在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此外,区域内人民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际合作潜力巨大[16]。陈玲玲等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集安市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集安市遗产旅游的发展策略:确立旅游发展定位,加强城市品牌营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交通网络通达性;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植旅游企业;以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17]。朱尖提出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发展修学旅游的想法,并从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了研究[18],又对集安市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提出了建议[10]。

3遗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保护是遗产能够存在的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遗产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关遗产旅游的异化问题,常常会出现在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如对遗产资源认识不清,遗产旅游的严重趋利化,盲目开发、错位开发,遗产旅游的功利主义盛行,遗产原真性的丧失与变异等。如何能够更好地发展遗产地的旅游业,弘扬和传承遗产资源,同时又能对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是目前业界极为关注的问题。2004年就在高句丽历史遗迹申遗成功之时,就有学者告诫:高句丽不容在开发中破坏。申遗说到底是为了使这一人类的共同财富获得更大范围、更高规格的重视和保护[19]。刘贵富强调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存在游客剧增、承载力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旅游经济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的问题和矛盾,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是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生态旅游的必然选择[3]。田大方等探讨了高句丽王城的保护策略,文章指出高句丽王城空间格局,城防体系等城市设施保存较好,因此高句丽王城遗产保护应遵循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同时,由于王城内历史遗存类别较多,且遗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对待个体遗存应采用多元化保护模式[20]。张金胜认为,面对集安这样一个已登录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而论,历史保护是其城市总体规划的灵魂所在,是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健全古城保护管理机构、更新基础设施与宜人尺度、旅游开发与居民生活协调方面对高句丽古遗址的历史保护提出具体建议[21]。耿铁华指出,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实际操作都存在很多问题,就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而言,其保护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文物遗迹本身的保护,二是文物遗迹周围环境的保护[22]。张岩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详细探讨了高句丽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23]。艾嘉西认为,保护高句丽遗产资源要完善政策,让遗产保护有具体可实施的法律政策依据;加强政府在保护上的投入力度,鼓励普通民众参与到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15]。周博根据申遗成功后集安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所表现出来的互利关系,证实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即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出发,在政府宏观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力支持对文化遗产旅游景点进行深度开发;发挥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社区参与遗产旅游开发;将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既保护自然环境又保护文化遗产[24]。于富业专门探讨了五女山城遗产的保护问题,提出了构建危机管理保障体系、建造高句丽历史文化珍藏馆、践行五女山山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三个方面的保护对策[25]。李亚丽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集安市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在文章的第六部分对高句丽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26]。陈玲玲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集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为例,对集安高句丽历史遗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集安高句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还处于过渡阶段,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27]。此外,董峰[28]和韩福今[29]对高句丽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做了研究;陈同滨[30]、李宏松[31]等提出了高句丽遗产规划的原则和保护的理念。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高句丽遗产旅游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总文献中所占比例最高,除了专题研究之外,基本所有文献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护问题。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文献量较少,不能单独分类其研究成果。耿铁华探讨了高句丽文化研究与长白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指出长白山区的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备、内涵深远、特色独具,特别是高句丽文物遗迹资源已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历史与旅游的一大特色,对高句丽文物遗迹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能促进长白山区旅游事业的发展[32]。吕琳璐以集安市世界遗产旅游社区为个案探讨了世界遗产旅游与社区参与的关系,指出集安市遗产旅游社区参与的主要困境表现在:居民参与的人数少、居民参与的范围窄、居民对旅游业的了解程度底、居民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作者从社区发展的激励机制、责任机制和制度建设提出了具体构想[33]。刘佳研究了集安市旅游形象传播问题,运用传播学、广告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剖析了目前集安在旅游形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症结,并通过借鉴成功旅游城市案例,从政府、公众、媒体三个角度切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34]。许伟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集安市旅游市场发展战略进行了专门探讨,指出集安作为新兴的旅游城市,尤其高句丽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之后,应加大宣传集安的旅游资源,极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具体应在政策、组织、体制创新、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与保障,极力拓展旅游市场[35]。

5总结与展望

篇9

关键词: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建议

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特色突出、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保存完好,具有开发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天然条件。

一、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分析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弱,吸引力越强,游客越多,旅游开发价值越高。反之则会游人寥寥,毫无开发价值。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开发价值较高。

(一)藏传佛教教义的精神吸引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冲击下,陷入了多元文化的包围之中。于是,很多人的文化心理开始摇摆不定,缺少精神呼唤和精神寄托,出现了信仰缺失、目标模糊、空虚落寞,自我迷失等状况。藏传佛教属于救渡一切众生、兼善天下的大乘佛教,其教义“以法无常、缘起论、因果论为主要哲学观,以诸莫做、众善奉行、调伏心性为修行原则。”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对生命存在做了完美的诠释,使很多迷失落寞的现代人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从而调节自己的心性,积极对待生活,学会与人为善。藏传佛教之所以传播久远,信徒广布,主要是由于它厚重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从而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二)藏传佛教物质文化的艺术吸引力

内蒙古藏传佛教寺庙众多,保存完整,遍布内蒙古各地。例如呼和浩特市的大召、席力图召,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阿拉善的广宗寺、鄂尔多斯市的准格尔召等都是较为有名的藏传佛教寺庙。这些寺庙中的建筑、雕刻、壁画、经文等现已成为游客审美鉴赏的主要内容,“集中呈现了汉、藏、蒙各民族的建筑工艺、雕塑工艺、绘画工艺、佛具工艺等技艺,是汉藏蒙各族的智慧的结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

(三)藏传佛教音乐的心灵感染力

与其他宗教一样,藏传佛教有自己独特的宗教音乐,其乐风清雅,风格恬淡深邃,演奏中能营造一种幽静、淡雅、和谐、温情、与世无争、超凡脱俗的高雅意境,使听者受到心灵的洗涤和感染,从而陶冶心性,激发良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四)藏传佛教所营造的环境吸引力

佛教文化是一种倡导修身养性的文化,其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清净、虚寂。为了达到这样的状态,僧人往往远离尘世,置身自然山水之中,接受风霜雪雨的洗礼、获得阳光雨露的滋养。因此,很多风景瑰丽的名山大川都建有佛教寺庙,有众多佛教修行者,最终成为佛教圣地。内蒙古藏传佛教的很多寺庙建在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的深山之间,如大青山深处的五当召、贺兰山的广宗寺、福音寺等。走在秀丽、恬静的自然山水之间,欣赏着虚寂深邃、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体验着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游览乐趣,令很多中外游客心驰神往。

综上所述,内蒙古丰富的藏传佛教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旅游吸引力,开发价值不容小觑。

二、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问题透析

合理开发和利用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可以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弥补内蒙古旅游季节性突出的缺陷,对开发旅游市场、满足人们多样化旅游需求、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当前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和利用方面并不理想。

(一)开发表面化,缺乏深度

受经济发展水平低、高素质的旅游专门人才缺乏以及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并不深入,仍然以参观佛教寺庙、观赏佛教塑像为主,处于简单的烧香拜佛、求签算卦、销售开光的小纪念品的低端游览观光状态,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性,一味的盲目注重寺庙外部观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建筑外观的打造上,藏传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二)宣传片面化,推广不足

由于内蒙古地区以草原、森林等自然景观见长,外界对内蒙古旅游形象的认识较为单一,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知之甚少,因此急需就此广而告之。然而,内蒙古在旅游宣传过程中对此却少有提及,广告宣传严重不足,众多高品质的藏传佛教旅游资源不为人们所知。

(三)管理多头化,影响发展

当前阶段,内蒙古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着管理多头化现象,开发过程中需要协调旅游局、宗教事务局、文化局、环保局、林业局、农业局等多个职能部门,这使得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手续繁冗,互相掣肘,效率低下,有时因此不得不将规划好的项目搁浅。

(四)人才匮乏,难有突破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懂开发、善管理的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给予智力支撑,需要组织专业队伍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战略,从而打造高品质的旅游精品。然而,内蒙古当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开发设计上捉襟见肘,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深度和广度上难有突破。

三、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一)致力内涵挖掘,彰显文化魅力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是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内蒙古要立足本地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深入挖掘藏传佛教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和生态观,全面展现藏传佛教建筑、雕塑、节庆佛事等吸引力元素,塑造真实的感官体验,把藏传佛教寺院打造成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地方,使游客在游览中尽享藏传佛教文化盛宴的同时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提升游客的人生境界和道德修养。此外,要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气变化,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展现宗教文化旅游的魅力,大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实现宗教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推广范围

为了促进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首先,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宣传作用的同时,大量使用网络电视、电子报刊、电子杂志、手机、楼宇视屏等新兴媒体扩大推广范围。其次,可以考虑兴建一些关于藏传佛教的文化场馆,帮助当地人以及外来游客了解藏传佛教演变历史、相关教义、佛学思想等内容,从而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再次,通过举办大型佛事节庆活动,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藏传佛教。最后,加强导游对佛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导游是旅游一线最重要的宣传者,他们的讲解是深入阐释藏传佛教文化内涵,使游客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导游的职业培养和角色定位与塑造,要不遗余力的推动导游队伍的宗教文化知识培训。

(三)优化管理部门,提高管理效率

政府要深入学习、领悟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眼界,强化政策法规、规划等宏观管理职能,明确宗教文化旅游的管理主体和各个单位的职责与任务,简化开发审批程序,完善相关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彻底解决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提供政策性指导和支持,促进我区宗教文化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智力支持

专业人才匮乏是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当前,内蒙古可以通过外引内育方式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缓解人才匮乏问题。首先,要结合发展实际,从国内外引进一批懂开发、善管理,对佛教文化有较深了解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其次,加强现有从业者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导游专业知识培训,从而为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曹洪,黄善明.内蒙古地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篇10

“新型城镇化”是十提出来的新型发展理念,其核心要求是“人的城镇化”。文化旅游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有极高的适应性,因而在这一进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如何适应要求,快速健康发展,为建设特色旅游小镇,实现“产城一体化”提供支撑是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在此以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为例,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途径。

一、新型城镇化特征及旅游业发展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工业进行的城镇化,在给中国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攫取、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障缺失等。新型城镇化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新型城镇化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及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二)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契合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明确提出了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规划强调重点小城镇建设要把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业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旅游小城镇能延续本区域的历史,彰显传承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规划实际也是指导旅游城镇建设和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规划。

中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现代服务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特征,代表了新型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产业呈现出爆发式的需求和增长,旅游产业在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旅游正在成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推手和途径,旅游产业助推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近年来,抚顺市新宾县的满族文化旅游产业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代表性景点清永陵与赫图阿拉城在开发与经营上“各自为政”,没能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满清文化旅游体系,旅游产业链短,不能满足游客对系统完善的满清文化体验游的消费需求。两者之间的满族乡村具有丰富的满族体验和民俗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如何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契机,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在不破坏原有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尊重历史、因地制宜、民生为本、创意为魂,通过满族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开发构建中间纽带,使两景区加强联系,优势互补,有效提升当地旅游竞争力成为新宾县政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一)历史文化景观丰富,满清旅游主题突出

新宾史称“兴京”,清初曾被列为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并列的关外“三京”。新宾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被清太宗皇太极誉为“天眷兴京”。满族文化是新宾地域文化的最大特色。百年的满族文化已深深扎根于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关系中。据不完全统计,新宾满族自治县有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3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保持比较完好的古城堡遗址107处,保存了许多纯正的民俗风情,满族婚礼、满族秧歌、满族舞蹈、满族服饰、满族剪纸及满族美食等,成为满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新宾全县现共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城池和其他古遗址67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清第一陵”――清永陵,此外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王朝的奠基之城――赫图阿拉城。

新宾旅游资源以清前史迹、满族民俗文化遗产为主体,“满韵清风”是新宾文化旅游最大的特点,这种以满族文化为基础的鲜明的形象定位,对满族后裔和对清朝历史情有独钟的游客、寻找民族文化气息的文化旅游爱好者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截至2014年,新宾满族自治县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800万元。

(二)自然环境优美独特,契合满清文化风韵

新宾县是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除了灿烂独特的满族文化,新宾县的自然条件也很丰富,呈“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资源格局。极具满族特色的景点令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在这些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新宾县先后开发了许多相关的森林公园、度假村和漂流等旅游产品。丰富的自然资源增添了新宾旅游的吸引力,森林生态旅游与满族文化的感召力交相辉映,使新宾旅游呈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满族文化融合搭配的完美组合。

(三)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增多

作为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新宾县根据自身与大城市的依托关系、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特征和文化传统和经济基础,进行特色定位,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文化的深度发掘、旅游产品的创新等方面都有较大举措。精心举办了满族冬捕节、满族人回家、满族添仓节、启运节、满族后裔祭祖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让静态的满族文化走下神坛,以动态的、灵活的方式呈现给游客,让游人触手可及,并沉浸其中。目前,新宾各景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鞍山、盘锦等5个城市开通新宾旅游直通车,旅游包机、旅游专列也已全面开通。“启运文化与旅游发展高层论坛”“满族人回家・新宾启运节”等系列活动,荣获“全国十大文化创新节庆奖”。县委、县政府以永陵旅游产业园项目为重点,以永陵古镇建设为核心,已与中国华联集团达成合作共识。以期实现满族文化、墙体文化向可触摸式的立体文化转变,打造满族文化图腾,营造满族家园的浓厚氛围。

随着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新宾县的多处景区都开展了“创意体验性”旅游项目。使游客接待量实现了倍增。如赫图阿拉城景区面向全国承办满族婚礼。按照传统满族婚礼流程,新人骑红马、坐喜轿,通过射刹、抱宝瓶、跨火盆、过马鞍、坐福、挂铜镜及吃子孙饽饽等仪节,以原汁原味的满族婚礼习俗,再现满族民俗风情。赫图阿拉城景区还为每对新人免费提供参观游览、婚礼全程录像光盘,给新人留下对满乡最珍贵、最美好的回忆。

不仅如此,位于清永陵与赫图阿拉城两景区之间的赫图阿拉村,村内民风淳朴、满族文化氛围浓厚,村民多为满族,以各种方式积极加入旅游服务中,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旅游开发问题

虽然新宾的满族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纵观新宾县旅游整体现状,仍然存在着无法忽视的缺陷。

(一)缺少对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的深度发掘,文化传承度较低

清永陵是清王朝的祖陵,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体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群。清永陵不仅以神奇的风水,丰富的内涵,重要的价值闻名于世,且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这里蕴含着清王朝最初的文化精髓,有着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即便拥有了如此优厚真实的文化根基,清永陵的旅游辐射面却并不广泛。每年的大型旅游活动也以祭祀典礼为主。因为昭陵、福陵均在沈阳,且沈阳的满族风情游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多数的游客在沈阳已能领略到满族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满族风情,很多人不再选择去较偏僻的新宾,只有少数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才会追溯源头,前往新宾。可以看出,景区的开发只达到了很基础的保护层面,对满族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传承还远远不够。赫图阿拉城在史学界被称为“清王朝第一都城”,拥有400余年的历史。但从景区的开发结果上来看,景区虽然规模较大,且配套设施相对齐全,但对满族文化的利用并不合理,有过于商业化的趋势,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没能将文化的活力注入到景区中。景区中的体验性项目虽然很多,但仅限于“游乐”层面,缺乏与满族文化的联系。很多游客只是骑马、射箭、看风景,之后就前往其他景区了,真正灿烂的满族文化在其心中并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从而景区也就没有实现对满族文化的宣传弘扬的功能。

(二)景区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零乱

清永陵与赫图阿拉城两个景区相距较近,且各自的开发成果均不够完善。目前两个景区在经营上各自为政,没能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满清文化旅游体系,不能满足游客对系统完善的满清文化体验游的消费需求。结合两个景区及周边区域的旅游市场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新型城镇化对文化旅游的发展要求,新宾县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的协调,在不破坏原有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前提下,对分散的景点实行“网络化”开发。通过构建中间纽带,使两景区加强联系,优势互补,经营与开发协调统一,从而形成以满清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带。

四、新宾县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策略

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游客消费水平,丰富游客旅游体验。现阶段,游客的旅游需求方向在转变,标准在提高,以往简单的开发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此时应注重对旅游吸引力与旅游生产力的发掘。新宾县满族文化旅游已发展了一定时间,旅游资源的整合不仅是必然的,更是必要的。经过整合之后的旅游资源,主题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产品竞争力更高,发展环境更优。目前新宾县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缺陷在于开发深度不,且孤立分散,所以深度开发、整合发展是改善局面的一个新思路。

(一)紧抓新型城镇化需求,发展特色满族文化旅游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是“人的城镇化”。凭着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极大契合性,旅游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有特色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小镇,新宾县可以紧抓新型城镇化需求,发展特色满族文化旅游,逐渐培育成与大城市一体化的,真正成为依托和服务于大城市的环城旅游、休闲、度假小镇。

(二)实施旅游错位联合,建立满族文化旅游资源体验带

以系统论的观点,运用旅游开发中“由点及线带面”的宏观统筹思想,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在清永陵与赫图阿拉城等景区中间地带建立满族文化旅游体验区,游在景区,食、住、娱在以依托老城村建立的体验带,让游客亲身体验满族文化的绚烂多彩。这样就将形成集群效应明显的旅游景观带。这也是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结合辽宁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发展思路。在旅游体验带中,可以设立制作满族传统美食,学习满人骑射技术,体验满族传统婚嫁习俗等旅游项目。这种联合景区、设立景观带、“不留空白”的体验方式,必将创造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旅游体系,树立更加鲜明的满族文化形象,给游客带来更加深刻有趣的旅游体验。

(三)挖掘旅游景点文化灵魂

新宾最具特色也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就是清初文化资源,是新宾旅游的招牌。特别是永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很多最原始的建筑,慕名前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因此,将清初景观游做大做强是新宾发展旅游的首要环节。作为主要景点的清永陵与赫图阿拉城,应当相互借鉴对方的开发经验,分析自身优劣,创新开发思路。如清永陵可以依靠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多举办一些类似于“满族文化节”的旅游活动,调动游客的参与性,增强文化旅游的体验性,让满族文化更富有活力的展现在游客面前。赫图阿拉城可以在自身拍套设施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多增强文化底蕴,让景区内的满族气息更加浓厚。

(四)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展示活态非遗

新宾县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且满族居民较多。完全有能力在发展满族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对自然风光游、民俗体验游进行适度开发。甚至让满族文化旅游带动观光游、民俗体验游。新宾的自然风光是周边大城市所不具备的,民俗体验游也可以做成与大城市“皇族风情游”完全不同的,更接地气、更具乡村特色的满族普通百姓的民俗体验。这样不仅会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还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