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行业研究

篇1

[关键词]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38.191

由于我国的化工企业数量非常得多,而且大部分的化工企业都呈现出资源能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数量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渐渐呈现出很多的问题。由此可见,对化工行业环境进行风险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化工行业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结合目前我国化工行业中所存在的不足,并且对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所面临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由于化工行业与其他行业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因而对于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首先是由于化工行业所独有的特点所决定。对于相同的化工产品,因原料的不同,其化学反应的过程也呈现出多种多样,根据反应过程的不同,其生产工艺也会随之而不同,加之不同的原料产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艺来制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其次就是化工行业中所采用的原料,不仅种类多,而且很多的原料都属于有机物,并且具有很高的挥发性、腐蚀性强、易燃、易爆等化学特点,有的甚至属于有毒、有害的物质。因而在化工的生产过程,容易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一旦这些潜在的环境风险发生,就会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危害。

最后就是化工行业的生产过程,基本上都是需要经过高温、高压或者是低温、负压等这些非正常的条件下来生产,如果这些生产条件达不到时,很容易造成化学物品泄露事故,严重情况时还会发生化学反应的爆炸、火灾等,进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除此之外,众多的化工行业还存在着周期性的全局停工检修,在此过程中也是很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以及对环境产生一定的风险。对于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三废”也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危害。由此可见,由于化工行业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无论是从前期原材料的选择,还是生产过程以及最后化工行业的排放,都会对行业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因而对于化工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成为了重中之重。

2 目前风险评估所存在的不足

2.1 环境风险评估缺乏落实

对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工作一般都是针对于建设项目来实施,并且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发展,对于环境影响的重在规划,很多的部门对此并不了解。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化工行业往往是以工业园区来进行规划,而且这些区域内都存放着很多的化工原料、产品等,具有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工艺也呈现出复杂性,很容易造成火灾或者是有毒物体的泄露,因此,对于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2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到位

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可能会忽略掉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些执法不严的情况。由于化工企业的投入对于当地的经济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会对环境评估方面有所忽略,对于化工项目审核不严等,最终会为环境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

2.3 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化工企业的管理阶层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保的政策不够了解,加之对本化工企业的生产规程不够熟悉,对于环境风险意识比较薄弱,因而往往会忽略掉化工企业生产过程容易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化工企业内员工的素质低文化差,并且缺乏专业的培训,同样也会使得环境风险意识缺乏。

2.4 风险评估与项目不密切

对化工环境风险的评估需要根据具体的化工项目来进行,由于化工行业的复杂性,其不同的生产工艺所带来的环境风险也是不同的,因而需要依据具体的生产工艺以及设施等重点生产过程以及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的了解。而在实际的过程中,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往往不是建立在相应的化工项目之上而进行分析的。

2.5 对风险评估不够深入

由于对化工行业环境评估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的评估方法与手段还不够完善,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评估,缺乏对环境风险的深入分析,例如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对环境风险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

3 如何做好化工行业环境风险的评估

3.1 做好化工项目的规划环境评估

在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既要对单个的化工项目进行单独的环境评估,也要对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规划进行评估,并且健立起完善的评估机制,有效落实好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对于不符合国家要求的,以及化工企业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都应当做好严格的审批,从而做好化工行业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

3.2 不断优化环境风险源的管理

化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环境风险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制定出其相应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积极改进企业落后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采用循环经济与清洁的生产方式,除此之外,化工企业还应当加大资金、人员以及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借助这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有效降低有害物质与污染物的排放。环境风险的应急预案则主要包括了应急计划、教育、培训以及救援的保障等,主要是用来处理环境事故的方法与程序,对于所制定出来的应急预案,应当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进行及时的补充、修订,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定期组织演练,对于应急预案过程中的漏洞及时补查,从而有效确保企业人员对于化工企业对应急预案流程的熟悉,有助于加强对环境风险事故的处理与协调能力。

3.3 提高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意识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化工企业应当不断提高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意识,并且制定出其相关的防范保障措施,并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开展防范环境风险教育与宣传的活动,从而加强化工企业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意识。

3.4 做好对化工项目的风险分析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都会涉及化学物品,因而需要对化工行业生产的过程、工艺等物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分析,依据不同的物料与生产工艺,对不同生产流程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生产过程做到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针对生产过程中的重点阶段与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对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跟踪分析,并制定出其相应的防范措施。

3.5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在进行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最为常有的方法就是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定量法中主观性偏差和定性法中客观性的偏差缺陷,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先通过定性的方法来对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进行简单的论述,并且运用数学模型来对环境风险进行定量的计算与分析,在计算与分析过程中包括事故概率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以及事件树分析法等,其中比较常用的事故树分析法,可以使得风险事故之间的各种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清晰明了,并且由事件的发生频率而计算出事故的发生概率。

3.6 强化对环境风险的应变能力

根据化工企业所经营产品的不同,其环境风险也是各自不同,因此,在进行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环境的评估工作要定期进行开展,这样有助于保证企业对于环境风险的处置与预警措施具有长期性与有效性,并且有效降低生产环节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预测与管理灾害事件,在不断加强企业对环境风险决策管理的同时,强化企业对环境风险的处置应变能力,对于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风险隐患加以消除,并采取有效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

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其化工行业的环境风险随时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为保证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环境风险的处置与协调能力,优化环境风险源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切实落实到位,确保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对风险事故的预测能力,尽量减少化工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避免为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林武.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探讨[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13(1).

篇2

关键词:化工行业;安全形势;安全管理;重要性

作为我国的支柱行业之一,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应注意的是,石化行业属于一个高危行业,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加强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化工行业安全形势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化工行业,特别是石化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是,当前石化行业重大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据统计,2014年,我国因化工安全事故所引发的人员伤亡人数高达136人,为全球最高。虽然该数字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也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化工行业安全形势不甚理想。由于重大安全事故,不仅造成了企业及人员财产损失,还造成了群死、群伤等恶劣危害,极大地影响了行业、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如此,化工危险品数量及种类丰富,因而运输过程中所引发的安全事故也不容忽视。除发生在生产区的事故以外,因石化生产所需原料、催化剂、添加剂、溶剂、汽油、煤油等均属于易燃、易爆、有毒害的危险品,多采用罐车、槽车,以铁路、公路等方式进行运输,路经城市、乡镇等街道时,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极有可能导致危险品外泄、扩散,发生爆炸、燃烧、中毒及其他重大事故和灾害,后果危害极大。管理不当、设备问题、违规操作和员工素质低是化工行业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以某企业安全事故为例,接近半数的事故是由于违规操作和违反纪律造成,管理不当、安全意识薄弱及其他原因也会造成安全事故。尽管事故带来许多不良影响,但在预防事故发生环节上仍欠缺管理。

2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上文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化工行业安全形势堪忧,因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2.1有助于促进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

近些年来,科学管理已成为化工行业的重要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作为科学管理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加强安全管理,方可保障化工行业的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员工安全意识与技能,逐步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制度、方法,使安全管理工作尽快步入规范化轨道,促进化工行业及企业的安全生产。

2.2便于提高企业乃至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就化工行业而言,安全管理工作是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战略措施。加之该行业的特殊性,一旦企业存在重大安全事故,势必会给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带来重大损失,影响企业及行业形象。因而只有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方可保障企业、行业在安全环境中运行,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2.3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控制安全事故发生,是维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石。鉴于化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必须严格把好安全生产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避免一切有损人民安全和利益的事故发生,要加快步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管理,既是化工生产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也能满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3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化工行业安全管理,一方面,应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应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着手,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3.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要求石化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珍视生命,不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切实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安全管理的各个方面。重视人的价值,并将其写入安全文化中。安全管理所面向的对象是人,因而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要求法人负责,对生产、经营等活动中所发生的安全事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搞好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安全投入,加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双重制约。规范员工生产、经营活动,增强集体意识、价值观。

3.2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行业应构建一个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由管理机构、管理体系文件、运行控制文件等共同构成。对于企业而言,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均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班组属于基本单元,各层次均应制定完善的控制文件、制度等,完善各层次的组织结构,规定各人员的权利、义务、职责。为了保障该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应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的格局,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体系的连续运转。此外,还应加强安全检查、隐患整改工作。开展例行检查、专业、巡回、抽样检查,避免危险源发生、发展,及时掌握设备、人员、环境等状态的变化情况,及时找到安全隐患并加以消除。注重开发安全事故资源,以积极的态度改善系统安全情况,借助于现代化科学技术,深入、细致地就安全事故进行研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思路、方法,就能够将事故消极作用转变为积极作用,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德蜀,王起全.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报告——2010年回顾与2011年市场预测》统计,2010年我国化学工业产值达到5.2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2.6%。然而,在化工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大量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增加却成为严重的问题。在当前倡导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我国化工行业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一般理论分析

所谓循环经济,又称为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追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特征十分突出。其一,全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是由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构成的系统,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该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考虑问题。其二,全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共同循环,综合考虑工程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推动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其三,全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要求人类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四,全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要求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二、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后,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步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化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更加彰显。在取得如此明显进步的同时,我国化工行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其一,能耗居高不下。据统计,发达国家每万元GDP的能耗是我国的2.9%,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居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六七倍。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能耗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重更加突出。其二,污染更为严重。由于行业特性,化工行业往往排放大量废物,且毒性十分严重。据美国排放毒性化学品目录一项调查统计显示,世界排放废弃物最多的10类企业中,化学工业名列榜首。其三,行业布局分散。困扰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集中程度态度,往往比较分散,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2.国际环境的客观影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从技术和效率角度来看,全球化加强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率,助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包括立法等在内的手段将生态和环境置于政府的严格监管和公众的密切监督下。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采取向发展中国家采购资源和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战略,转嫁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的风险。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接受了这些污染破坏性极强的产业,影响了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发达国家排放的污染占世界排污总量的绝大多数, 然而,他们却拒绝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依然坚持发展那些高能源密集和资源密集的产业。因此,作为一个人口多、生态系统脆弱的大国,中国必须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环境保护挑战,利用各方面的机遇和条件,加快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经验的积累,不遗余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化工行业经济发展转型。

三、我国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

    1.化工行业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从制度创新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然而,不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任何政策和措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面对严峻的挑战,化工行业要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情况的基础上,更新行业发展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第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健康状态”下进行,通过“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必须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在优化发展结构的同时,保证新增财富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等方面越来越小;必须着力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相应地将环境能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因此,化工行业要把握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契机,逐步培育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第二,认真落实国家技术发展规划。近年来,各国都相继制订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发展规划,将循环经济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去。总体而言,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符合人类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同企业自身利益根本契合,企业要积极作为。

2.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化工企业等主体共同构筑的良好氛围。第一,政府宏观调控要及时适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借助于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的驱动作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然而,对于我国化工企业来说,受制于成本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并没有多少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国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营造适宜的政策环境;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要健全完善循环经济发 展的相关机构、机制,注意循环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信息的及时,合理规范产品的能效标准等,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第二,要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必须有强劲的法律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迹可循有法可依。要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立法经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篇4

[关键词]自动化仪表;煤化工;应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TQ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16-01

1 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中应用的优势

1.1 智能自动化仪表概述

智能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大推动了智能自动化领域的进步。所谓智能自动化仪表即为在自动化仪表中应用了人工智能、专家控制等理论技术,可以实现各类复杂的计算与数据偏差的修正。同时能够自动完成测量任务或在程序的安排下完成预设的动作。其能够实现自学习、自校正、自诊断等模拟人工智能功能。上述特性可以作为自动化仪表是否为智能化设备的判断标准。可以看出,智能自动化仪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的,其含有CPU和信号处理器。智能自动化仪表功能的实现主要是受计算机软件的影响。在控制软件方面包括编程软件、功能模块、编程功能以及控制策略包等。如果自动化仪表中仅仅使用了微处理器,也不能被称为智能化。

1.2 智能自动化仪表优势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重要物质。而煤化工行业所生产的产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生活与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智能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的广泛应用是由于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精度。智能自动化仪表的精度都较高,其内在的微处理器能够实时测量压力、温度对元件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来获得更加精确的结果;(2)功能强大。智能自动化仪表大多数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通过其内部的微处理器与存储器可以满足各种需求的复杂计算,并且记录结果;(3)自我诊断。智能自动化仪表中通信器可以对其自身故障进行检测并诊断,大大方便了设备的后期维护与故障维修工作。

2 煤化工自动化仪表应用的要求

煤化工行业生产过程复杂多样,要求自动化仪表必须满足直观、方便、清晰、易用等要求,以便于提高仪表运行效率和实际中的应用能力。煤气化产品、相关化学品在回收、分类、利用等过程中,需要具备智能化数据采集、分析和相应控制操控能力。煤化工行业的传统仪表主要以逻辑电路或时序电路为主,由于传统仪表设置状态只能现定于操作区间内,记忆状态较简单,一旦超出记忆区间,各项功能则需重新设定,给数据监测带来不便。自动化仪表将计算机芯片及相关存储装置引入煤化工行业,使各项设置状态可以在各个操作区间内精准记忆和分类,极大地推动了仪表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自动化仪表具备智能识别、管理、分析能力,用户只需进行最简单的设置便可完成相应功能。

3 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中的具体应用

3.1 数据处理

传统的煤化工仪表在对数据记忆功能上比较欠缺,记忆区间非常有限,而且对于比较复杂的信息还无法进行存储,而自动化仪表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工作的,所运用的储存芯片内存大,区间广,而且对于复杂的数据也能够实现自主记忆,这就大大提高了仪表的功能,而且自动化仪表还可以在煤化工生产中进行自由的切换,不需要人为的反复设定,省去了大量的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3.2 软件控制

在煤化工行业中,大多数的仪表都是通过线路来进行控制的,一旦某一个仪表出现故障,就要进行很多个线路的排查,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故障发生率也很高,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了软件控制,只要通过程序的设定就可能保证每一个仪表的正常工作,提高了控制效率,更提高了生产效益。

3.3 通过网络环境实现动态控制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自动化仪表可以实现多项动态控制,达到数据的自主采集、测量、检验以及转换等等多种功能,实现整个煤化工行业的智能化,而且在网络化的环境下,自动化仪表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把所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有效的传输,以便于工作人员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为企业做出及时、准确的生产决策。

3.4 sis安全仪表实现自动化全面监控

在煤化工控制系统中建立以openPlantTM实时数据库为核心的实时/历史数据中心,在各个控制系统与实时数据库网络之间使用符合电力系统二次防护要求的网络安全物理隔离系统进行隔离,从物理结构上实现数据从辅网系统到实时系统的单向传输。将DCS、PLC、SCADA等各系统数据引入实时/历史数据库。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高效的数据压缩和长期的历史存储,同时提供方便易用的客户端程序和通用的数据接口,如API、SDK等,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全厂范围内的实时数据共享,完成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故障诊断和分析,性能算和分析、生产调度、生产优化等业务过程,为煤化工长周期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3.5 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建立

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得到界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和肯定,而且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个自动化仪表在接口的衔接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动化仪表系统,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能相互之间建立联系,更便于信息的传递与输送,而且从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自动化控制已经在煤化工行业得到推广,不久的将来,煤化工生产的无线化、智能化、高精化、动态化、系统化的仪表框架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的煤化工行业带来更大的活力,做到各项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煤化工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 结束语

智能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大大推动了智能自动化领域的进步。智能自动化仪表相对与传统仪表来说不论是整体性能还是部分结构功能来说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吕高晟.自动化仪表在煤化工行业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5(6):395.

篇5

关键词: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TU276 文献标识码:A

一、化工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一)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

化工产品无处不在,世界各处都有它的身影,比如运输行业所需要的各种燃料,服装行业生产时用到的各种化纤原料,机械制造行业需要的各种大量有机材料等等,这些基本上都由化工企业所生产。化工企业属连续化生产,需具备以下特点:

1 化工行业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企业。它需要多门学科相结合,进行有效合作,并且需要多种专业技术人员的聚集;化工行业的生产工艺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要有高含量的技术要求;像一些石化工业则需要更多的利用催化、高温、高压等技术。

2 化工装置的介质十分复杂。化工企业生产产品时所接触到的介质都是具有相同的特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性强等。

3 设备的种类、规格复杂多样。生产工艺的复杂性,再加上生产条件的苛刻性,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设备来与之相适应。化工企业在生产时大都情况下都需要在高温、高压及密封系统中方可进行。

4 拥有高素质的化工企业人员。复杂的生产工艺、设备,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方可实现其安全稳定的生产工作。

5 化工企业的投资量。化工企业的一些生产设备和基本设施,价格都十分昂贵,因此它的资金投入量是十分巨大的。

(二)化工设备运行可靠性的重要性

复杂的生产工艺直接提高了化工企业对生产设备的要求,企业生产运行的基础就是设备,因此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就会影响到生产装置是否能够连续稳定运行。设备若存在问题,就会直接性或间接性造成的事故的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又或者设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也会造成装置停工,无法正常生产,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流程,企业所蒙受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二、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一)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概念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固有可靠性的概念是指一个产品经过设计、制造而形成的,狭义可靠性是指它所考虑的中心问题。使用可靠性所要考虑的中心问题就是包括维修性的广义的可靠性,它指的是产品在运输、仓库保管等作用下使固有可靠性所发挥的程度要能够得到切实的保证。

(二)设备运行可靠性时需注意的问题

1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规定的条件密不可分所谓的规定的条件就是指设备所处的一个环境条件、维护保养和使用条件等。

2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规定时间密不可分所谓的规定时间,我们可以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它可以是一次性的动作,也可以是短期的或者是长期的。设备工作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与可靠性是成负比例关系的。时间这一重要因素在设备的可靠性方面得到了着重的强调,但是却没有被包括在产品的技术质量性指标中,因此,设备可靠性和其他技术性能指标的根本区别就可以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其优劣进行的评价。

3 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规定功能密不可分规定功能是设备应该具有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只有对设备的所有技术性能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价,才能对设备的可靠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工企业维修策略研究

(一)实施维修的重点放在提高设备利用率上我们坚持把设备利用率放到第一位来制定维修策略的维修方式。

1 定期维修。就是按照固定的周期进来进行维修的一种体制。这种维修体制有很大的优点,就是提高了利用率,这样就可以把空闲的时间,人力,物力等很好的利用起来,也提高了维修效率,降低了成本。但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这种方法只能针对一些故障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设备,但如果碰上一些复杂成套、故障无时间规律的设备,这种维修方式就不适合了。

2 视情维修。这种维修体制就是通过设备的状态以此检测出的故障模式来决定的一种维修策略。

3 机会维修。这种维修体制,其实是一种补充体制,建立在视情维修和定期维修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补偿维修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费用有效度。我们必须结合生产实际,把握维修时机,如果发生频繁,则应首先考虑定期维修,再依次选择视情维修和事后维修。

4 事后维修。这是一种很笨的维修方法,就是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等到事后一切的人力、备件、工具上有一定的准备和保障的前提下进行。成本较低,可以当作最后考虑的一种维修策略。

(二)改革维修机构

改革维修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上来,建立一只具有专业水准和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各类专业维修队伍。例如专业性强的有:理化检测队伍、机组检修队伍、冷换设备清洗检修队伍、带压密封堵漏队伍等等。其中在化工系统中还成立设备失效及预防中心、备检测中心、带压密封堵漏中心同位素仪表维修中心等等,为各类化工企业的设备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维修服务。各个企业内部的检修机构我们也要进行一次改革,特别是那些长期依靠企业生存的维修机构,更应该转换思路,把它们从企业的体制中独立出来,面向市场,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增加维修机构的独立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三)采用先进的维修技术

要提高一个企业的设备维修的现代化水平,首先就是要提高人员的知识化水平,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维修技术,在一些化工企业应用比较广泛的有氩弧焊、离子焊、电刷镀、热喷涂、镶嵌、粘接等一些比较先进的修复技术;各种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维修机具,诸如各种液压吊装、高压清洗等也都已经在企业的设备维修中有了较大的应用。这些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减轻了劳动强度,保证了维修施工质量。特别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加热炉内衬耐火纤维喷涂及油罐表面刷涂隔热降温、防腐涂料等高新技术在化工企业维修中广泛得到应用,获得了节能的突出效果。

四、设备的维护与技术改造管理

(一)设备的日常维护

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设备日常维护的制度标准,要求每班操作工人在生产中做到:每天对设备各部位进行检查,是否按规定加注油,是否正确使用设备,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处理的不了的要及时报告给相应的维修部门并且进行登记备案,方便以后维修的查找。

(二)设备的技术改造

设备的技术改造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改变现有设备的结构,装上或更换新部件、新装置、新附件,以补偿设备的无形磨损和有形磨损。通过技术改造,我们可以提高设备的各项技术性能,并且是一些设备的局部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准甚至与一些新设备相当。使用技术改造有很多好处,最明显的就是它的针对性比较强,经济性比较好,更主要的是它的现实性大,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设备的功能。

五、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一)设备的点检

设备的点检,主要有两种方式: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日常点检,它是一种由人工操作来进行完成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利用人的感官进行检查,一次来判断设备的状态。

(二)设备的状态监测

日前设备状态监测氛围两个步骤,第一是通过人工检查发现一些看得见的问题。第二是通过将设备监测仪器与计算机结合来进行检查。计算机在接收了监测信号后,可以定时显示或打印输出设备的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振动等)。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证了设备状态监测的可靠性。而不会应为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监测的不准确。

(三)设备的在线监测

设备的在线监测,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加大培训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水准的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极开发现有设备在线监测软件和新的状态监测项目。只有具备以上一些条件才可以在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工作上去的良好的效果。

(四)设备诊断基本技术

设备诊断基本技术,主要包括检测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识别技术、预测技术等。设备寿命周期的长短决定了设备定量测定的各种信息,数据的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准确性。想要设备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首先一点就是要做到把诊断技术用于设备使用过程当中的各个阶段,并且要做好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工作,提高设备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水平。设备的管理工作我们要常抓不懈,而不能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应用,化工设备的安全性日益提高就放松我们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使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行。

结语

在许多国家的的国民经济中化学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个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学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整个世界化工产品年产值已突破了15000亿个美元。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对化工企业的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出不仅可靠性高,而且安全也一样高的设备,实现化学行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亮. 浅谈石油化工企业机械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管理[J].世界家苑,2012(08).

[2]陈仲波.如何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3).

篇6

关键词:供电企业;企业文化;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文化”一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也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所以企业文化所处的阶段属于企业文化发展的初期,对其进行研究还存在很大空间。由于企业文化一词还相对新鲜,所以被大多数企业引入到自己的企业中,但对企业文化的实质了解不深,研究不够,造成企业文化的形式五花八门,对其的理解和应用也出现了偏差,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尤其是电力行业的企业文化很有意义。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实践,是指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一种共同的文化现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现,它不会被其他企业复制。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企业因素,是在员工心理上进行统一,与企业大局的认同观达到一致,形成合力,从而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企业文化不是一个企业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是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企业随着息身的发展,各种因素想到胶着,逐步沉淀下来而形成的自己企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不仅仅提现在员工与企业的思想统一上,更多地提现在企业品牌的形成及大众对企业的认可上,这种品牌的价值是无形的,但却是在企业中占份额较大的部分。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要想形成规模,就必然在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在提到某个因素时,就可以即刻直联到企业品牌、企业性质、企业生产的产品上来,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现。清华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长青藤》一书中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即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集。这一概念尤其强调了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即认为只有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供电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国家电网为例,公司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0亿人,公司员工超过158万人。公司运营菲律宾国家输电网和巴西7家输电特许权公司。此外,企业的性质是国有大型央企,即具有企业职能,又要担任政府的社会责任;另外企业的经营产品特殊,它是一种都离不开的却又看不到的电力产品,因此,企业文化在电力行业更有研究的意义和必要。

二、电力行业的企业文化管理原则

供电行业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企业的发展成就员工的发展。在供电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清洁、价优电能的同时,使员工和企业获得共同的提高和发展。在供电行业要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在遵循企业文化必有的模式下,还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最高领导层认知的原则

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应的是企业领导的文化,在电力行业内,这一企业文化的特点也不例外,只是企业领导的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企业文化的雏形,企业文化所反馈出来的在很在程度上是企业领导文化和风格的体现,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之一就是企业最高层的认知。这种领导的风格体现,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理念上的反映,也会在其他方方面面上体现出来,例如企业领导喜欢某种运动项目,就会带动整个企业的运动氛围发生变化,而逐步趋向于企业领导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上来。

2、坚持员工观点原则

企业文化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达到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使员工更有归属感,愿意为企业效力,因此,企业文化需要大部分员工接受,并能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从身体力行,去实践企业文化,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反映出企业文化。而对于供电行业而言,企业员工中这种国企观念根深蒂固,不易被简单的导向改变,因此,对电力行业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更需在有群众基础,企业文化的效果更能为员工带来收益,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被员工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也才可能发展壮大起来,从而真正形成电力行业的企业文化。

3、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企业文化不是一种静态,它具有动态性,企业文化在发展的过和中会随着企业领导、企业业绩、企业生存环境、企业员工、企业所处行业、国家政策等因素的不断作用和变换,企业文化也根据当前的形式不断自身调整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没有那种文化是不变化的,只有变化的,顺应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会更好地指导并影响企业员工去进行企业的运作和发展。

三、电力行业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供电行业的企业文化反应在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进行整合,便是国家电网的企业文化的描述。

1、企业统一价值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的企业理念,将公司使命、宗旨、愿景、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公司各层级、各单位,形成共同的思想认识和一致的价值取向。2、统一发展战略:就是要在全公司推行统一的战略目标、战略途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针,自上而下保持战略的一致性和协同性,保证战略的贯彻落实。3、统一企业标准:就是要在公司各层级、各业务领域实行统一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做到凡事都有标准可依、有章可循。4、统一行为规范:就是要全面落实公司员工守则、基本礼仪规范和“三个十条”等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做到遵纪守法、言行一致,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5、统一公司品牌:就是要加强公司品牌建设,塑造统一的“国家电网”品牌,构建公司内外基于价值认同的信任关系,将优秀的企业品质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结论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好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又指导企业发展,同样,企业发展丰富企业文化的形成。供电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文化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反映出来的国网标识,员工风貌、企业形象等都在很大的价值,其中国网标识的颜色就被称为“国网绿”,这也是企业文化的因素。良好企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也越来越凸显企业文化的价值。

篇7

针对目前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落伍的现状,结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对素质教育的重视,探索个性化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确立人才培养理念和能力、构建个性化专业知识、加强实践应用环节、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及构建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出发,构建了一套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体系。该体系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培养出满足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

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0引言

工业工程是一门将工程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实践型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大规模工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等宏观系统,也包括生产系统中的人、设备、物料、信息和环境等微观因素[1-5]。工业工程学科已建立近百年,其应用范围已经遍布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我国高校中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却明显落伍,难以满足社会对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要求。本文将以东北林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个性化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路径。

1工业工程专业个性化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自2000年成立至今已培养出十二届合格的毕业生,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位于学校各专业前列。近年来,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与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培养体系的构建只关注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本身,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将培养方案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因此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存在许多问题。(1)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比较单调,缺乏课堂互动。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等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往往被作为纯理论的课程进行教授,学生感到内容枯燥,课堂氛围沉闷,缺乏互动,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过度强调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教学以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涉及寓情于景的案例式和启发式教学;一些课程虽有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但是实验类型单一且脱离实际,课程设计也脱离企业现场,既不能有效锻炼学生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生产实部分局限于参观,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实习效果差。导致工业工程学习与企业生产相脱节,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低,所培养毕业生与企业所需人才之间存在较大偏差。(3)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学生需要完成的学分包括:必修课程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和校内公共选修课程学分,课程繁多且可供选择的课程单一,大多是机械工程类课程,或是经济管理类课程,导致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挖掘自身的特长,实现自我的个性化发展。(4)教学体系单调。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教学培养体系比较传统,追求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没有考虑到学生对所开课程是否感兴趣,没有尊重学生的自和选择权,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方面的基础知识较扎实,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育体系缺乏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自和选择权的培养模式。(5)教学评价体系机械、单一。教学评价是一种综合检查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大多课程都采用期末考核一种形式,考核的内容以客观试题为主,学生经常只需要死记硬背,而主观试题较少,缺乏对于学生思考、分析和论述能力的考核。在评分标准上,主观题答案也与客观试题一样以教材或教师讲授为参考,学生发挥的余地有限,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对策

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在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一套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体系。

2.1确立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

以个性化教育为人才培养理念,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工程技术、管理技能、实践应用和整合创新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体能力定位如下[6]。(1)具有扎实的数学和信息技术基础。(2)具备数据获得和处理的能力。(3)具有整体思维和全局意识。(4)具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投资主动学习能力和协同精神。(5)发现问题,提出和评价解决方案。(6)具有良好的专业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态度、较强的社会责任感。(7)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8)面对危机或者突发事件具有初步的处理能力。(9)具备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10)关注当前问题。(11)掌握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技术、工具。(12)掌握工业工程的工具、理论和知识,了解专业领域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基础技能。(13)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判断学科最新的应用方向,并依据实际进行产品工艺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

2.2构建个性化专业知识

(1)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对培养方案的认知[7-9]。东北林业大学在2014年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四年制本科专业的毕业总学分由180学分压缩至150学分,增加了公选课和实践课程学分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如“挑战杯”等课外竞赛,依据自身兴趣特长参与第二课堂进行个性化自我培训。为了使工业工程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及工业工程专业在未来职场、社会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在新生刚入学时,开展系列专业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的认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热爱所学的专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在生产认识实习前,结合实习要求,进行工业工程专业认知讲座,明确专业的培养方案,重点强调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中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了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在工业工程各年级进行专业问卷调查,为专业方案的改革提供方向。(2)加强专业认知能力,拓宽专业口径。为了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学生更加了解专业应用面,对培养计划进行了改革,保证公共基础课不削弱,取消了一些课程,合并了一些课程,加强了一些课程,增加了一些课程,使新的培养计划满足社会真正的需求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10]。(3)优化课程体系,加大选择性和灵活性。在课程设置上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扩大选修课的设置范围,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为了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愿望,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专业英语、现代项目管理、工业外贸概论、组织行为学、预测与决策、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工业统计与应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将取消原教学计划连续两年没有学生选的课程。在每学期专业选修课程选课前,就每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教师和授课方法等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今后的规划进行选课。将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并确定合适的比例。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将选修课提高至34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1.4%,并且将专业选修课分为“制造技术与管理方向课程群”和“制造信息化方向课程群”,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学习。除此之外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获得30学分实践教学,6.5学分的形势与政策及“思政课”实践,2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4)隐性课程建设,个性和谐发展。每个学生在大学时期,收获的不是证书和文凭,而是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感,以及诚实、正直、善良、坚毅等许多受用不尽的财富[11]。因此,在培养体系中加强学生的专业伦理教育,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团队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自信心。(5)涵养多元文化。“学术自由”是大学多元文化的内核之一[12],作为现代的大学,不仅是包容不同的学派、学术和研究者,也应该尊重学者和学生的人格,多一些包容,容忍失误者,善待失败者,褒奖成功者,进行良性竞争,尊重和包容必将营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

2.3加强实践应用环节

(1)增加实践性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精神,培养出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的创新型工业工程人才,在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比重,增加了如社会实践、公益行动、竞赛参与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教学;加强了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学、质量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测试技术和现代制造系统课程的实验学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循序渐进的改革实践环节,依据实际将传统的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逐渐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实践教学环节和企业实际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认知。(2)对生产实习进行了改革。生产实习主要是让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对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感性认知,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了解各种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主要生产流程,了解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和技术水平,丰富、完善和深化已学到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新的教学计划对生产实习也进行了改革,原计划生产实习都采用一个方式,在两三个生产工厂进行生产实习,但是由于企业的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及生产安全等的限制,学生只能站在一旁观看,实习效果非常差。新教学计划改革为在9个企业实习,企业中有大型国有企业,有中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习,如在一些企业重点进行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等传统方式的实习;在另外一些企业重点实习现场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采取观察、交流座谈的方式,通过与领导和现场人员接触,了解企业人、财、物等管理方面的具体情况,回校后再采取交流座谈、抽签答题等形式进行广泛交流和评审。鼓励学生依据个人意愿,结合暑期进行顶岗实习,以真实的工作环境来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减少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不适应,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实习期间保证学校、企业等各方面能够相互协调,共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发挥学校与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优化配置。(3)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实行双向选择。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采用双向选择制。在第七学期,指导教师将毕业论文题目,内容以及要求填写在毕业论文选题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工作单位、就业情况选择自己喜爱的题目或者指导教师;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成绩的优劣,在尽量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的情况下,进行好中差搭配的基础上,选择需要指导的学生,达到双向选择的目的。第八学期再正式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强调了其应用性强的特点,应尽量选择真实课题,以实际问题和应用来实践所学理论。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已签约的学生提前进入就业单位,熟悉环境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1~2周的一线工作实习,发现问题并选择毕业论文研究课题;第3~4周时间提出想法并酝酿改进方案;第5~6周的时间实施改善;第7~8周检验效果。学生更早地接触了实际工作,熟悉了工作环境,为毕业后正式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毕业论文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进行指导,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论文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4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

大学的学习既有继承性的一面,又具有探索性、实践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因此,高校教学评价也应依据这些特点进行[13]。目前的教学评价基本只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察,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14]。要对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改革,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实施。(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首先,教师要转变原本的对教学和教学评价的认识,以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为视角,重新确立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学生应该抛弃仅仅对知识机械记忆即可的观念,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增加阶段性考试,改变终结性一次评价的局面,评价要通过阶段考试、平时作业、学期终考核等多渠道进行。其次,注重对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过程的考察,依据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检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具备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人才。(3)改革考核考试制度。调整相关考试内容,提高题型设计的灵活性,主观题、客观题都应尽量避免过于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使得考核内容更全面、考法更科学、考点更符合工业工程专业的要求。增大主观题的比例,主观题的评分不应拘泥于书本,为让试卷真正起到考察学生真实水平,尤其是应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作用。

2.5构建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有助于学生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以完全施展[15]。因此必须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1)进行教学制度体系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尊重学生自,逐步实施弹性管理。首先,要依据专业实际完善学分制。课程的学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分制体现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的思想。调整学分比例,适当减少一些公共基础课过高的学分,提高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放开对院系之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公选课程。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赋予学生知情权,向学生明确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师资、经费及有关措施和规定;给与学生选择权,在专业导师指导下,让他们自由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方式等,给与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空间。(2)以个性化的管理措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个性化进程。实现学生管理的个性化,要从了解学生的个人、专业课程的选择、价值观、个人创造能力开始,依据培养方案和学生个人成才的需求,来优化大学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创造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教育平台。将现代化和管理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引入教育平台[16]。借助各类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将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贯穿到整个理论教学过程中,如泰勒制辩论、福特生产方式意义、丰田式生产方式精髓的认知、通用破产的原因等,同学们亲自查阅资料、总结分析、共同探讨,对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随着东北林业大学官方网站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本专业建立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运作新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结论

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上经历了15年的历程。在15年期间,以市场经济和学科发展为导向,不断修订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学科建设,探索出了在工科院系培养工业工程人才、专业建设的一些经验。通过东北林业大学工业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探索,明确了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个性化专业知识体系,加强了实践应用环节,提出了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构建了个性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的核心课程及新的课程体系也为国内同类院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设置提供借鉴。虽然笔者对个性化教育进行了探索,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在坚持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逐步完善适合东北林业大学实际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作者:朱玉杰 冯国红 王巍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及我国的策略选择[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4(1):92-97.

[2]宋官东,王思惠.高校个性化教育改革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48-51.

篇8

关键词:员工培训 有效性 优化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及时、连续、有计划的系统培训是开发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目标、保证组织基业长青的有效途径。作为企业来说,培训固然需要花费相当部分的财力资源,它回报给企业的却是无法估量的效益。然而在具体的企业培训实务中,却因种种原因而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以至于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这是许多企业培训面临的困惑。

湖南铁通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现状

湖南铁通公司是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在湖南的省级分公司,拥有14个地市级分公司,员工3500人,平均年龄35岁左右。

(一)员工基本情况

按员工文化程度分类:大学及以上占4.7%、大专占24.3%、中专占26.2%、高中占31.5%、初中及以下占13.3%;按员工年龄分类:25岁及以下占11.3%、26-35岁占38.4%、36-45岁占23.4%、46-55岁占19.7%、56岁及以上占7.2%;按员工职能分类:管理类占13.4%、市场营销类占31.2%、技能类占27.8%、专业技术类27.6%;按员工技术职称分类:高级占0.2%、中级占3.2%、初级占22%、无职称占74.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湖南铁通员工平均年龄为35岁左右,比较年轻,但社会公网和铁路专网员工年龄呈两极分化趋势:有的地市分公司平均年龄为28岁,而铁路专网员工平均年龄约40岁,有的达到了45岁。

整体素质都普遍不高,高学历人才很少,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只占全体员工的四分之一,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管理人员相对比重较大,机关人员冗余。

湖南铁通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令人堪忧:员工多年来加班加点,拼命苦干,但在经济待遇上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在愈加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下生存压力十分巨大。而国内其他强势电信企业和外资电信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国际背景,对优秀人才开出高薪、高福利、系统培训等优厚条件,大量吸引优秀人才,使湖南铁通的许多优秀人才纷纷流失,削弱了公司的竞争能力,员工士气低落。

(二)湖南铁通公司员工培训有效性分析

为全面了解公司员工培训现状,笔者发放《湖南铁通公司员工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一》200份,主要面向省公司及省内各地市分公司员工,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57份。

湖南铁通员工参加过的培训类型:经营管理类培训占9.7%、技术类培训占34.5%、营销类培训占10.2%、技能类培训占42.5%、学历/学位教育占3.1%;湖南铁通员工参加培训的频率:从没参加过任何培训占23.7%、一年一次占51.1%、一年两次占17.9%、一年多次占7.3%;湖南铁通员工培训对工作的帮助:作用很大占17.7%、作用一般占63.2%、没什么作用占19.1%;湖南铁通员工自我感觉能力发挥情况:完全没有发挥占8.4%、有些方面没有发挥占37.9%、大部分已发挥占30.2%、已充分发挥占23.5%。

为进一步了解公司培训的效果,笔者根据诺伊的有效性培训系统,从培训需求评估、确保员工做好受训准备、营造学习环境、培训方法选择、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效果评估六个方面,用"五度量表法"设计《湖南铁通分公司员工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二》,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充分反映公司的人力资源培训现状,发放150份。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职能部门21份,占14%;技术部门20份,占13.3%;营销部门17份,占11.4%;客服部门18份,占12%;地市分公司54份,占36%;专网中心20份,占13.3%。此次共收回问卷(二)113份,均为有效问卷。根据实地调查数据,运用SPSS软件按不同部门从平均值、标准差、显著性水平三个方面对湖南铁通培训的有效性进行了统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六个参数中,各个部门在培训需求分析、受训准备、学习环境、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成果转化等五个参数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培训效果的评估上出现了显著性差异。

技术部门和专网中心给予的评价稍高于平均值,而职能部门、营销部门、客服部门和地市分公司给予的评价均低于中间值3.0;从培训效果各单项的得分情况看,职能部门、营销部门、客服部门和地市分公司主要在对培训效果的跟踪记录和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上得分较低,存在较大问题。

在六个参数中做得相对较好的是受训准备,而做得最差的是培训需求评估和培训效果的评估,这说明湖南铁通整体培训有效性不高,这对于一个处于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电信运营商而言,有待进一步提高。

湖南铁通员工培训有效性优化总体思路

针对湖南铁通员工培训有效性不高的弱点,构建分级分层培养各类人才的优化思路。按照人才的差异化需求和发展潜力,向铁通集团送培和自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对14个所辖地市分公司的一般人才培养工作制定计划并做出统一安排,组织实施。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长短结合、内外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段培训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教育培训费用的投入,不断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全员培训率达到75%以上。

在具体实施中,可采取学位/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专题轮训、考察学习、技术比武、学术交流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全面培养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这三类骨干人才。

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强化管理知识为主,“送出去、请进来”,组织管理人才参加国内外中短期管理知识培训及其他知识学习,提高管理人才的经营管理能力、宏观决策能力和依法治企能力。选送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及后备人才参加工商管理课程学习,对未参加学位教育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及后备人才进行专题轮训。

营销人才的培养。把“培训+实战”作为主要手段,开设多个“课堂”,快速提高营销人才的市场策划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公司派人参加集团举办的省分公司部门经理培训班,公司每年举办一次技术大比武,并开展多次小型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帮助营销人才积累基础知识和实战经验,使营销人才业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技术人才的培养。公司每年定期派员工参加铁通集团举办的高级营销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班;与湖南省职业技能鉴定站合作,举办电信营业员、电信机务员、通信网络管理员、电信业务营销员、话务员等通信行业特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培训班,并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湖南铁通公司员工培训有效性优化方案

湖南铁通公司员工培训有效性优化后的方案包含培训课程体系和培训管理体系两大部分、六个模块,最终实现企业培训使企业获益及员工满意的目标,体现培训的价值(详见图1)。

(一)培训课程体系模块是核心

公司专门成立一个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长、培训主管、省、地市两级分公司兼职培训师组成“公司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小组”,开展以下工作:

编制培训课程参考手册。在手册中对目前企业培训的常见课程进行分类:企业文化类、领导力类、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市场营销类等课程。对每一类课程中的具体科目进行详细描述,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适用对象、培训课时等内容。

将该手册发到各级部门负责人手中,让他们了解公司的培训课程体系、课程的分类及每门课程中包含的知识点。特别是将公司内部收集提炼的管理、服务、技术、营销、外交公关、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心得和经验贯入其中,增加针对性。

由项目组与各部门主管进行面谈,了解主管对其直接下属所需掌握的岗位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对应的培训课程的意见,与岗位说明书对照,进一步明晰岗位的技能要求。

由项目组对调查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再经过项目组成员充分讨论,最终确定每一个岗位所需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体系构建完成后,所有岗位的员工都清楚自己所在岗位需要接受的培训课程,有利于培训主管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定合理有效的培训实施计划,也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部每年再安排一些公开课程,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好及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自主选择,形成对培训内容的有益补充。

(二)培训管理体系模块

培训规划计划模块是先导。培训者要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战略,围绕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培训规划。之所以有些企业领导层对培训工作不满意,认为培训花钱没绩效,其根本原因往往是培训没有计划、没有需求、没有跟踪、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湖南铁通公司应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围绕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制定明确的长期和短期培训规划、计划,保障培训学以致用,实现培训的高产出。

培训管理制度模块是基础。合理、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将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员工成长和激励员工,湖南铁通应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包括《员工培训管理流程体系》、《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员工学历进修管理办法》、《兼职培训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评估程序》等。公司的培训工作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维护三类人才的培养为主,由省分公司、地市分公司二级培训主体实施。

培训项目的实施模块是关键。培训者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整个项目策划及课前的准备、培训师落实、学员的确定、场地器材准备、员工问卷调查等;课中的现场服务、监督;课后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员工培训在岗位上的转化应用等。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方式上的突破,采用公司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模式。要加强公司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力量,对员工进行以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技能为主的基础培训;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合办工商管理、工程硕士班或选送后备干部到国外进修等方式,为公司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骨干;要加强与通信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选送有潜力的青年员工到这些公司进行实习、考察。

培训师资资源模块是保证。公司培训师资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从铁通目前的情况来看,建设内部培训师团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一种小投入大收益的做法。可由公司领导、部门领导、地市分公司领导、专业骨干、营销状元组成兼职培训师团队。每年,铁通集团、省公司都会组织大型的技术比武,不仅是提升和检验员工技术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发现和选拔、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的一种绝好办法。培训师团队接受人力资源部的统一管理,在授课前经过严格选拔,并参加企业培训师的培训和认证;外部的培训师资则与国内著名咨询公司、高等院校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培训效果跟踪模块是检验。评估是全方位的,既要了解被培训者的满意度,也要了解培训者和管理者的满意度;既在考察被培训者的培训收获,更要在较长时期内跟踪其培训后的在岗业绩以及对提高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可采用柯克帕特里的四层次评价标准,同时建立培训跟踪体系。

参考文献:

1.严诚忠.最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与实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2.杨淑兰,牛立新.国有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4(12)

篇9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际发展环境的基本判断:世界经济将步入低速增长期,新兴产业将在战略性调整中给世界带来新的机遇。

1、发达国家消费模式变化。 从中期看,全球经济将面临一个中低速增长发展环境。 在国际贸易、新能源产业、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在中期内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十二五”规划必须考虑的国际环境变数。 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美国消费,美国消费过度依赖负债和信用支撑,依赖虚拟资产膨胀产生的财富效应。 对现行消费模式的调整,可能影响全球贸易规模扩大。 近年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有所上升,欧盟国家也出现类似征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和投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2、全球产业结构面临调整。 目前我国正面临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的转变,这会使得经济增长受到压力。 与此相对应,从传统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新的产业结构,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 2015 年以前,全球经济将会维持一个中低速增长态势,融资成本的提高会对中长期经济增长带来一个新的障碍。 特别是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普遍大幅增加财政赤字、大幅降低利率并实行“量化宽松”等政策措施,向经济注入货币,使全球通货膨胀风险增加。 受流动性增强、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增加国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3、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发达国家在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高度重视产业升级,特别是以低碳经济为重心的绿色工业革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其成为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上的领先优势,推动形成“碳减排”、“碳关税”等规则或准则,这将对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环境保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这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将是重大的挑战,需要把握新一轮全球产业发展方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

4、推动制造业回归与产业振兴。 多年来,美欧等发达国家先后把轻纺、家电、汽车、钢铁、石化、造船、装备等制造业向新兴国家转移的同时,逐渐将经济重心转向金融、创意、教育等高端服务业。 2008 年奥巴马总统提出“产业回归”观点,英国、德国等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欧盟国家,也开始重新认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 由此看来,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必然加快“再工业化”进程,振兴制造业,提高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由于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标准化、品牌、营销网络、风险投资等方面占据优势,而新兴国家则占据市场、成本和中低端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全球制造业的合作与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甚至将引发新一轮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内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改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将会呈现与“十一五”期间不同的新特征与趋势,表现为:

一是扩大内需将成为基本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9 年中国净出口对 GDP 贡献率为-44.8%,净出口对 GDP 的拉动为-3.9%。 如果再加上外需减少对投资和消费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下滑速度会更快。 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难以出现大幅增长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逐步升级。 因此,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发展将成为重点。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将更趋突显。 近 20 多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资源消费、环境影响巨大。“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加明显,依靠传统发展方式、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特征的工业化将难以为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成为必然选择。

三是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融合。 重化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 近年来,重化工业比重明显上升,但其发展也带来资源紧张、环境污染。 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融合,实现重化工业的清洁化、环保化、低碳化、信息化,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先进制造与生产业融合。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 第一产业比重呈持续稳步小幅下降态势;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十二五”期间仍呈上升趋势,在 2015 年前后达到最高比重,此后逐步回落;第三产业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 在工业内部,先进制造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其比重将逐步上升,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

三、福建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成效2009 年福建省实现工业增加值 4918.12 亿元,1979-2009 年年均增长 16.1%, 年均增幅比全省生产总值高 3.4 个百分点。

1、三大主导产业。 2009 年全省规模以上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1617.6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34.6%。 电子信息业,福州、厦门两市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对全省电子产业带动效应与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随着友达光电、华映光电等企业投入液晶显示模组的生产,平板显示产业链不断延伸。 机械装备业,初步建成福州青口与厦门汽车及零部件、厦门工程机械、龙岩运输及专用设备、福安电机电器等产业集群,培育了装载机、大中型客车、关节轴承、电除尘设备、轮胎定型硫化机、陶瓷自动压砖机等一批较具竞争力的产品。 石化产业,随着福建联合石油化工集团投产,石化产业链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泉港、古雷、宁德等三大石化产业基地。

2、传统产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服鞋帽制造业、皮革制品业、木材加工业等传统产业,是福建省工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传统产业积极采用关键共性技术,围绕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在延伸产业链、推进分工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3、节能降耗:2009 年全省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节能工作,有 29 个项目列入国家节能改造项目,支持实施了 223 个节能重点项目,年节能 30 万吨标准煤。 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新认定 20 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全年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2%以上,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下降 3.5%以上。 2010 年上半年,全省万元 GDP 能耗下降 2.33%,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6.01%,533 家年能耗万吨以上企业可比产值能耗为 1.14 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 7.96%。

4、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原则,福建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开展水泥、钢铁、小火电、造纸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至 2010 年上半年,全省已累计淘汰炼铁 0.42 万吨、炼钢 30 万吨、铁合金 9000吨、铅锌 1.41 万吨、造纸 26.08 万吨、酒精 1000 吨、水泥 2626 万吨、电力 194.55 万千瓦、制革 280万标张、印染 1.4 亿米、化纤 4 万吨,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5、企业兼并重组。 围绕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妥善解决债权债务和职工安置问题,引导优势企业和央企进行“高位嫁接”,推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 中国重汽集团重组福建新龙马汽车、鞍钢集团重组福建三钢、宝钢集团重组福建德胜镍业、福建南纸重组龙岩造纸等一批重大重组项目进展顺利,有效壮大企业规模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重点突出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转型;要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1、强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回收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加快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把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经营理念贯穿到产业发展中,突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明确目标,确定重点,制定重点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重点抓好工业园区的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严重污染又难以治理的工艺、产品和设备进入园区,集中治理园区污染,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实现园区“零排污”。 三是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以资源可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投入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低碳、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制定相关技术发展政策,加快低碳、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2、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引导。 “十二五”期间,各地产业发展,要与国家产业政策、规划相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港口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相协调,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制定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引导产业有序发展。 要根据产业空间发展规划,突出重点产业区和专业集聚区定位,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优先保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土地供应,吸引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向功能区集中、向园区布局集聚,促进产业空间集聚。要做好项目、投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投资项目储备库,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要求,为“十二五”产业发展储备项目支撑,为投资者提供项目前期服务。

3、强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财政扶持政策,支持产业链关键、缺失项目引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强信贷投放力度,探索金融信贷新模式,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落实信贷计划安排,加强政银企合作,确保重点投资项目和企业转型升级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对国家已实施准入管理的行业,其新建、改扩建项目进行投资立项、环境评价、土地供应、信贷融资、节能评估等审核时,严格项目准入关,强化准入条件监督检查,引导企业规范发展。

4、强化产业发展环境营造。 各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相互配合,提高效率,支持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 要充分发挥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优势,扩大产业对外开放;要进一步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集聚;积极做好港区、港口腹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篇10

关键词:道路施工企业纳税筹划

当前,我国道路施工企业所纳税种名目相对较多,且数额也相对较大,这对于企业而言形成了不小的压力。特别是,当前流动性紧缩,我国道路施工的整体利润水平相对较低等使得企业必须更加注重节约成本,而纳税筹划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因此,研究新形势下道路施工企业纳税筹划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路施工企业纳税筹划的基本内涵

道路施工企业的纳税筹划,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事前安排,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所需承担的纳税义务在适当的时间与地点发生,以实现降低纳税额度增加净利润的目标。首先,纳税筹划是一种合法合规的行为,这种行为是通过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把握,结合企业的业务性质和业务特点而实施的节税行为。其次,纳税筹划是一项目标明确的行为,这一行动的目标就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尽量的降低企业的纳税额度,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道路施工企业主要税种税务筹划研究

当前,道路施工企业的税收种类相对较多,主要税种为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此外,还有资源税,水利建设基金,劳务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租赁设备,征用土地等也涉及纳税事项。这些纳税额汇总之后会在企业利润总额中占据相当的份额,因此,统筹规划纳税行为,对于道路施工企业而言意义重大。

(一)恰当的选择纳税行业

总体来看,道路施工企业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承包各种工程,当然包括二包甚至三包,而且还包括提供安装加固等取得的劳务收入,可见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广。从业务属性来看,部分企业的业务具有综合性,部分业务属于建筑行业,部分业务也可以划归服务业行业,而这两种在税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从营业税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建筑业的税率为3%、服务业的税率为5%,也就是说,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为2%,以100万元为基数,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2万元。因此,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道路施工企业必须尽可能的按照建筑业来纳税。

(二)恰当的选择纳税地区

合理的选择纳税地区,也即要充分利用业务发生地可能拥有的优惠条件来进行纳税,以便降低总体纳税额度,增强企业利润总额。如当前我国已经开始针对外出经营的施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企业跨地区经营采取设立分公司的形式,按照《公司法》规定,分公司不具有公司法人资格,因此其产生的盈余和出现亏损都由都由总公司负责纳税,如果设立子公司,则具有法人资格,在子公司所在地进行纳税。这两者之间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的,因为子公司的设立可能可以享受地方政府设定的优惠条件,而分公司则可以在发生亏损时帮助总公司节省纳税总额,企业需要根据业务性质进行恰当的选择。

(三)恰当的选择纳税时间

纳税时间的选择具有两大功能,首先,具有延迟纳税的功能。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收到的预付款、营业收入等资金的纳税时间有所不同,在这一背景下,道路施工企业可以通过与建设方或者发包方进行协商,合适的选择资金支付时间和方式,并与纳税行为进行对接,从而达到延迟纳税的目标。其次,在税率发生变动等情形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少纳税的目标。如在2011年调整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以后,对于2011年9月份支付的8月份的个人所得税,可以采用新的起征点进行计算,如果职工收入为3500元以下,则不必缴纳所得税,即使个人收入超过3500元,只要不超过2万元,则依然会减小应缴税款。

(四)恰当的选择投融资方式

首先,从融资来看,根据税法规定,企业负债经营所需支付的利息可以从税前列支,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确保有足够的偿还能力的前提下,道路施工企业可以更多的选择负债经营的模式,以此来降低纳税额度。其次,从投资来看,道路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新建企业、并购投资等方式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其中新建企业则可能会涉及到资本税等税收问题,而并购投资则可以在被并购的企业尚未盈利之前,以其亏损冲抵总公司的盈利,这样也可以达到降低应缴税款基数的目标,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与自身实力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方式。

(五)其它方面

总体来看,企业纳税额度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如固定资产折旧,关联交易,提取坏账准备等等,而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可以涉及到纳税筹划问题。因此,如何进行纳税筹划,需要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来科学的谋划,以此达到增加企业净利润的目标。

三、纳税筹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纳税筹划的过程中,企业应着重把握合法、安全、统筹三大原则,以此来提高纳税筹划的可操作性与安全性。

(一)合法原则

道路施工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是把握好筹划的度,对于法律明文规定的,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对于法律规定尚未明确之处,要通过查找相关案例,现行的处理方式等来进行筹划,以此确保纳税筹划的各种行为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以内。

(二)安全原则

安全原则是指要保证纳税筹划活动不会带来过大的损失,因此,在进行纳税筹划时,要构建风险监控体系,全面客观的分析、预测未来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趋势,分析各种筹划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预测由此带来的损失,坚决杜绝风险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行为。

(三)统筹原则

统筹原则是指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不能简单的以税收总额最小化为目标,而应该结合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来指导纳税方案,这样才能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并达到增加利润净额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翟继光.新税法下企业纳税筹划(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