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篇1

在教育阶段,语文是提高学生个人价值品质及精神境界的重要媒介。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个人价值观。从教材本身而言,语文课本由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组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以及教育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难以发挥语文课本应有的作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对教师而言,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改进,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文学素养 提升

初中是学生形成个人价值体系的重要时期,而良好的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精神品质的形成。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文章本身内容和思想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的提升,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语文教学难以达到其最终目的。对教师而言,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课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达到锤炼学生精神品质的目的。

一、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以往教学中,多数教师难以在课堂中传达教材中浓厚的文学意蕴,彰显教材真正价值。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传授给同学,达到应付考试,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然而,这种教法不利于提升学生个人精神境界,语文教学仅仅发挥其应试课程的作用。但语文所肩负的使命不止于此。它蕴含着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教师应通过课堂让同学感受到其深层次的意蕴,形成个人良好品质。以中华文明为例,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的文明,每个炎黄子孙都有传承文化的责任。作为学生,如果仅仅能够背诵《唐诗三百首》,能够机械地背出其思想内容来应付考试,这并不是对文化的传承。语文课堂中应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其文学意蕴,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形成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亦或是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对课程缺乏好奇之心,有的甚至产生了反感,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文学素养。因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的学生正是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的时候,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主性,让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和文学中的灵魂有一个直接的碰撞,这样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当学生们在学习《论语二章》一文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在对它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

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众所周知,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该在做好平时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多读书,增大自己文学的储备量,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在这种方式下促进学生对文学的感悟和进步。教师的这种做法,可以为学生做表率,通过教师带动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进步。

(三)让学生涉猎更广泛

初中课堂,课本是主要教具。然而,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多数文章并不完整。不完整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设置了较大的阻碍,不利于对学生文学素养的锻炼。因此,要想做好课堂语文教学,有必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每周抽几节课组织学生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上阅读课,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电影电视剧或者话剧等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表达的内容更多,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很有好处。如《雷雨》这一课,教材中仅是截取了一小段,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了解故事背景,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恐怕很难理解其蕴含的意思。通过直观的视觉刺激,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四)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性,并且拥有自主性,能够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扮演主导者的角色。首先,教师要在课前要做好教学计划,仔细选择和准备相应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学生们的情绪偏离原来的轨道的时候,及时矫正学生的思想。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能够给予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营造的是一个积极有活力的课堂环境,但在这个环境下,学生应遵从一定的课堂秩序。初中生尚不成熟,难以控制个人情绪。学生一旦情绪失控,容易扰乱课堂秩序。如此破坏了教学计划,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教师要有一定的威严,能够掌控课堂整体情绪的走向。同时,教师也要能够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这种沟通关系下,学生和教师可以进行更多思想上的交流,对学生文学素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例如在课间教师可以选择在教室休息,利用这个时间和学生多交流,促进师生沟通关系的建立。

【结 语】

对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应以改进教学模式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精神品质为目的。在语文教学改进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在教师和学生自主交流中,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在对教材本身有足够理解的前提下,教师要积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语文教学活动应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下进行,作为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教师要能够保护学生的情绪,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一、重视习惯培养,奠定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

一切好的学习效果皆离不开好的学习习惯,语文素养的形成绝不会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语文基础学习慢慢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在学校和家庭中要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从多方面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让语文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慢慢会从被动到主动接触语文知识,快乐在语文世界中畅游,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能得到飞速的提高。在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中,教师可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设计安排符合学生趣味的语文训练,例如,在新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后,让学生进行成语故事背景查找,找出与成语故事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延伸知识,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自主延伸学习中更多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知识,为语文素养的最终形成添砖加瓦。

二、进行阅读训练,扩展知识面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感悟生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还能学习作品中各种文字、语句修辞手法的应用,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强的时期,学生能在不断阅读中从模仿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全面提升语文技能。同时,阅读优秀的作品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小学高年级学生同时处于接受能力强、对外界实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立意深刻、价值观相同对学生有正面影响的文学经典作品。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有效阅读,尽最大可能吸收到作品的精华,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读后感,摘抄美词佳句,从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启发,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进行写作训练,提高语文技能运用能力

学生在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吸收更多的语文知识后,可通过写作来验证所学,把积累的理论知识加以实践。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运用文字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创作,同时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创新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科学素养 作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的典型标志,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深刻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震撼。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科学素养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乎他的生活质量、社会地位,当然也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影响和改变整个国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问题。

公众科学素养主要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及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认知程度。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水平,不仅影响到该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有效影响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因此,几个杰出的科学家虽然能够给国家带来声誉,但是不能带来国家整体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腾飞,要使国家科学技术的取得极大发展、经济获得腾飞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对于我国来说,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对普通国民的科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说,公众科学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我国国民基本科学素养并不是很高,中国科协进行的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1]。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并没有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将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及实现全面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语文作为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吸收各文明的优秀文化,对提高我国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能力、科学技术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教学机构和任课教师更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经常忽视语文教学在科学素养的养成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善语文教学在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1.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是高中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的基本目的。现行的语文教材,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及其他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课文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文学性,往往忽视文章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不充分,不利于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保证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将文中科学知识合理传授,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的洗礼和熏陶,提高科学素养。

如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时,正常地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体会其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关注科技新闻的习惯,激发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进步产生自豪感。除了这些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的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查询学术、科普期刊,初步了解各种飞行器基本技术参数,设计规格及其相关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的热爱。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对科学进行初步探究培养科学兴趣,在他们心中打下对科学的信仰和热爱科学的坚强情感基础。教师通过使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结合理科相关科目,比如物理、化学和生物,促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质的提高和飞跃。

2.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级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伟大使命。写作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和至高目标。通过写作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作文中树立创新思想,写出个性,彰显理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3]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写出的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吸引力。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将是语文教师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形成,实际上是成长经历中的表象刺激的作用。想象力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提高到词语描绘的水平、整合到新的形象实现质的升华。学生成长的经历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越多,通过各种学习获得的自然科学知识越丰富,就会为想象力构建丰富的资源库,使学生站位更高,视野更广阔、想象力更多彩。体现在写作中,学生更有机会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符合科学思维、有严密逻辑的好文章,将有助于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3.提高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现在各级学校的教师已经实现公开招考和聘任,操作起来一般不少于两个过程:一是笔试,内容为考核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学案例,也有增加教育法和教育热点问题的时候,主要考核的是应聘者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能力素质。

二是面试,内容主要为提供10分钟左右的时间,应聘者采用说课或试讲的方式,有时还可能进行一些技能测试。重点考察应聘者教学内容的熟悉应用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及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般由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报名应聘者要求有教师资格证和中文、语言等相关专业。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可以扩展到理工科的相关专业参加语文教师的应聘。通过这些语文知识丰富、文学修养高的理工科学生的加入,可以加强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各地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在不断探索发展,正在日趋完善,这对于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当然对语文教师队伍科学素养的稳步提高均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体现在日常会话的方方面面,缺乏科学素养将变成新时代的文盲难以适应时展社会的需求。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强调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科学素养,树立二者并重的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认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断学习各学科基本科学知识,特别是出现在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背景。

学校应该积极推进教师参加各种进修班、利用好网络资源,比如“慕课”(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4]。学校应该为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设立细化的奖励机制,在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考核中体现支持。切实使语文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高他们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肖庆.技术价值的考量与影视艺术的未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29-34.

[2]刘立忠.语文学习力的培养与学生的终身发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02:14-15.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优化环境;创新课程;联系生活;加强實践;拓展渠道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3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长期以来,由于受所处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条件与城镇学生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外界事物接触了解的比较少,语文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够活跃,接受能力也较差;再加上广大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活动单一,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偏低。作为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创设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

努力创建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加大阅读,以读促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学生在校内外获取课外知识最直接的来源之一。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小学生都对阅读课外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为了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给学生阅读提供便利,我特意在教室里设立了图书角。除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一部分书籍外,鼓励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的课外书与大家分享,大力倡导学生课余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丰富孩子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对提高写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要努力创设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语文知识的阳光之下,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知识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知识的无穷魅力。为此我将语文学习融入、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之中。如在班级设立“知识窗”,将一些学生常用常见的语文知识或名人名言张贴在那里,鼓励学生多读多记,并及时更新;在教室设立“习作园地”,张贴一些优秀作文或文章,方便学生交流学习。通过班级文化和语文学习的结合,使学生处在一种浓厚语文学习氛围的熏陶之下,耳濡目染,对学生语文学习产生良好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成立兴趣小组,培养特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带的班级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分别进入童话组、成语小组、小小文学社、小诗社等小组,鼓励各个小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并举行评比展示,各小组定期向大家展示学习成果,由此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乐,乐在其中,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大力實施新课程改革,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拓展课程类型,不同形式有机结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应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可穿插實施阅读课、表演课、演讲课、写字课、写作课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多方面技能。还注意将不同类型的课程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冀教版小语教材中有童话单元,课下我和学生一起编写童话剧本,實现了表达和写作、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语文多项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语文课充满趣味,由一坛“死水”变成了源源不绝的“活水”,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激活语文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语文课堂应充满生机和活力,不应该总是老师唱“独角戏”,应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扮演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得到展现。针对农村孩子普遍羞怯、不善言辞、口头表达能力弱的现状,我特意在每节课的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说一说、讲一讲,内容不限。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现孩子们的胆量比以前大了许多,上课发言积极了,性格也变开朗了,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都有了提高。

(三)开展语文学科相关活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语文学习运用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不拘一格,为此,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小小辩论会”等,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有帮助。和学生一起办“班级周报”,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策划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實践性得到充分发挥,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實践活动

(一)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师不能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应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让语文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对农村学生来说,书本以外的生活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广阔天地,应把语文学习同农村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注意开发利用农村的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亲近生活,利用生活学习语文。如在讲授《柳笛和榆钱》一课时,我就带领学生去校外捋了几把榆钱,折了几根柳枝做笛子,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他们乐此不疲,这样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

(二)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實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實践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唯一标准。所以语文学习也要和课外實践密切结合起来。我们必要时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外参加實践活动。如有一单元的写作要求是采访手记,就让学生去当一次小记者,去采访种地的农民。在学习《蜜蜂》一课时,针对农村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养蜂,建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下课文中的實验,看是否和课文相符。这些课外實践活动学生都兴致盎然地参加,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

.

四、利用家庭教育,开辟语文学习的新渠道

篇5

关键词:文学社团;语文素养;作用

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性质特点的具体体现。语文素养不同于过去我们说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贵在实践,重在养成,它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融合了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学习方法等方面而形成的一种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靠语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认识有一种偏差,即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源源不断地灌输语文知识,要靠教学大纲指导下的语文训练,而忽视了语文母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事实上,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语文教学只有同生活相联系,才能适应语文的特点。而语文实践最好的途径就是文学社团活动。文学社团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教育家,早已经认识到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求知者只有在“好之”“乐之”的前提下才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引导者。

可是,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课堂上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场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被动应付,甚至是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受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课本上有不少优秀的范文,不但能使学生从中吸收到文学的养分,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优秀教材,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上教学过程的高度程式化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毫无兴趣可言。教师教授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以考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这样的教育下,语文课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这种只注重知识点传授,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积淀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原因。而文学社团独有的魅力,恰好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个缺陷,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文学社团活动不同于普通的课堂教学,它是语文课堂学习的拓展和补充。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空间等原因的限制,学生很难发挥其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也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但是学生在文学社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参加各种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作文比赛等竞赛活动。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旅游景点、企业或者革命老区去实地参观、考察,既能给采访、新闻、调查报告等的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能解放身心,培养兴趣,扩展思维,提升综合素养,这是学生在学习教材时达不到的。可以说,文学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内外有机融合到一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丰富文学知识,开阔阅读视野

文学社团作为课堂的补充和拓展,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语文课堂的容量也毕竟太小。仅仅靠课堂内传授的知识,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应将目光投向丰富的课外学习,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才能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在课后去主动探索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更多的知识,他们普遍抱着这么一个思想,就是只掌握书本知识就够了。而文学社团的建立恰好弥补了课堂学习的不足,为学生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文学社团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引领,多数活动的开展全靠学生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这必定会督促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这些书籍凝聚了人类几千年的知识和智慧,学生通过阅读就可以感受不同的世界和文化,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文学社团活动是学生因其自身的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在这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交流所学知识及各自的观点。这种宽松、自由的交流方式,常常能激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锻炼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更锤炼了思维能力。

由此看来,文学社团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其内容涉猎广泛,对学生语文知识量的增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了全新的定位,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方面的教学。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展却能弥补这一不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阅读书籍,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处于身心发展不稳定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整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也是教师无法在课堂上通过课本能教授给学生的。应试教育的长期推行和升学竞争的不断加剧,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上,因此部分学生在情感和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而引发了一系列不良事件。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也是束手无策,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加阅历,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和明辨的是非观,以客观的角度看待人生道路上的问题并能妥善处理。

学生在文学社团的活动中,会接触大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情感的唤醒与感化作用。例如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重点着墨于主人公的生存态度与生活模式,用一种凄凉、悲壮的手笔去叙述,写尽了主人公福贵的风雨苦难。学生通过阅读此类书籍,会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应该用淡泊的人生态度去看待得失、克服困难。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社会阅历、人生体验的缩影,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良好素材。在读书的过程中,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自然会对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及品性持积极的肯定态度,这样他们也就能对生命和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起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起高尚的人格。

总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单纯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果,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文学社团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其文学知识,开阔了其阅读视野,而且活跃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其情操,铸造了其人格。相信文学社团会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涂胜荣.构建中学校园文化之我见[J].甘肃教育,2006(7).

[2]彭小明.语文素养论[J].兰州学刊,2004(6).

[3]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4]曹林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2).

篇6

一、提升自我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要达到上述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教师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角色观、学生观和教材观等方面进行转变,着眼于发展,着力于打好基础,才能够积极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引导学生走向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创造。其次要继续学习,丰富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吐故纳新,一方面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注重新的事物和发展。第三要积极关注最新的教研成果,主动了解和掌握教改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好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第四,不断为自己“充电”。 “充电”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动力之源。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逐渐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感悟和热爱。为了更好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先提升自我素养,因为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重视积累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累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更要重视识记背诵积累。

首先,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之灵魂。积累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美句、美段、美文,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积累古诗文,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积累语言就是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上有所得。

其次,要重视学习资源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是非常广的,课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语文书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拓宽语文积累的视野,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我们身边有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风景名胜等,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关注社区语言环境的改善;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开展参观、采访等活动;参观考察本地的人文景观、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写见闻、感觉等,不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养成去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习惯,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老师的眼光只盯在课内、校内,远远适应不了学生发展的需求。

再次,要重视思想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入选的每篇课文都符合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是人文思想生成的重要阵地,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思想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教育内容的价值取向,思想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确立对问题认识的正确角度,拓展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宽度和深度。

第四、要重视情感的积累。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课堂教学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进行情感的积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巴尔扎克说:“情感是一种熏陶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如何粗俗,只要表现出一股真实而强烈的感情,就有特殊的气质,使容貌为之改变,举动有生气,声音有声色。”情感从何而来,只有通过学生后天的积累。由此可见,情感积累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积累可催生与文本的“对话”, 情感积累会促进学生语言的表达,情感积累能深化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尤其是高尚情感的积累对学生理解感情、表达感情以及社会风尚的塑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加强读写训练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双翅,离开了读写训练,语文教学便成了一只死鸟。《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多读,可以给学生储存语言材料;可以给学生构造语言模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加强读的训练。因为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靠读。正如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堂上最好听的声音是读书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对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从语文能力的形成来看,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都来自于读。

语文教学中的写是语文的灵魂,是语文价值的体现,是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一个方面。语文科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性、文学性和教育性。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也是作者思想光芒的放射。优秀有文学作品是作家感知社会生活的结果。这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作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和创作源泉,因此,学生在对文中情感有了深切的体验又抑或是对某种问题的看法与作者有了同感后,便产生一种想要诉诸笔的冲动。这就是学生创作激情、创作欲望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的训练。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于初中学生明确提出“要能正确工整地书写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性目标中又具体提出写的要求与具体形式“……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进行缩写;……进行扩写、续写,……进行改写等。”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写的训练。

总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读与写是攀援上升的藤,只有我们在教学中加强读写训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四、强化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突出地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强化情感熏陶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组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因此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很多时候,学生对于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内容的解读――体悟或感受是多元的,这是因为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理解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特别注重提倡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充分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并加以强化,才能唤醒学生的道德生命,激活学生的生命力量,让学生混浊的人生变得清澈,让学生沉醉的生命得到觉醒,获得自由快乐地成长。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强化情感熏陶。这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

众所周知学生的认知、能力跟情感关系密切。当代语文教育家韩雪屏在《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中提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冰山模型”。认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言的习惯和语文行为的意志。如果将之简化,选取认知、能力和情感来看,完全可以构建出一个新的“冰山模式”。即:认知、能力是浮于水面的显性部分,情感是沉于水下并托起整座“冰山”的隐性部分。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语言文体面临一个具体任务时,主体对这个任务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热烈的情感,在投入这个任务时,能否调动起既有的认知结构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碰到意料之外的困难时能不能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完成任务等等。只有处于隐性的因素都调动起来了,都发挥了作用,认知和能力才能真实而有效地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只有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情感熏陶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达成认知与能力的目标,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强化情感熏陶是培养学生认知和能力的要求。

五、用好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如果课堂教学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及其教师都产生抗拒心理。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的实验也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到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 80%,以至更多。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好教学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应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特别是用好激励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激励他们展示自己努力的成绩、真实感悟;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一种自由,可以随意表达、沟通,作到人格的独立,体会学习过程中思考、交流的快乐,体会学习的魅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以满足学生的合理愿望,给学生以明确的前进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

上述仅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思考与体会。总之,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升自身素养,重视语文积累,加强读写训练,强化情感熏陶,用好教学评价等为抓手,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高; 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标准的核心内容。新编语文教材追求人文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和谐发展和互相补充。在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文化品位、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新课标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进行了尝试,每篇课文都安排有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悟和体会的内容,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的听,老师是课堂的主角,以讲读为中心,讲知识、讲现成的结论,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更不给学生营造思考问题的情境气氛,也就培养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也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所以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更应该主动把学生接受信息的各种渠道都打开,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等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更有价值。在学习中活动场景,活动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引发学生心灵体验,引起学生共鸣。在理解本文的同时结合实际,想想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过相同的经历,你有何收益,对你的人生有何影响。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进行探讨,学生相互诉说相互倾听,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多维互动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中磨砺智慧,学会学习,感受、发现学习的方法。《山中访友》就可以结合原文的意境来搭配音乐,如森林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把思绪和想象放飞到森林中,聆听这来自山林的音乐旋律,音乐结束后让学生写出自己心中的森林和林中的朋友,写下自己的感受,就会发现有千姿百态充满童心童趣的新奇想象。在教学的《沁园春·雪》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配乐词朗诵,同时展示著名画家傅抱石以本词为素材绘制的“江山如此多娇”的图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冰天雪地中,在与一位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巨人对话。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给学生设置活动场景,活动方式,学生就会丰富自己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建立语文学科通向其他学科的桥梁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他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要让学生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例如在《春》这篇课文中让学生搜集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这句诗就和生物和地理联系密切,可以根据地理环境来理解,也可以按生物课本上的要求做出科学的解释。学了《绿色蝈蝈》这篇课文,就让学生也结合生物课本描述一个自然界中的小生命。教材中还有“追求人类起源”等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应该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大胆的想象,多方面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跨学科学习,通过学科互补,实现教育目的。

四、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

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互相结合的方法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在运用学习,自主探究的同时,也要进行美育,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新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作品也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语文教师的美好情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和信心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教师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和发人深省的结束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生命,生命》中教师可以满怀激情地这样导入:“同学们,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你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他的宽度。生命的历程并不完全都是美好的,在既短暂而又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总不能样样顺利,更有许多不幸和苦难。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些呢?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听一听她为我们讲述的一段关于生命的故事。”精心设计的导语,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为课堂的美的情感教学做出很好的铺垫,也能拨动学生对生命感受的心弦。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设计这样的结束语:“学了这篇课文更让我们懂得了爱是生命的主题,爱为人们带来温馨,爱让无助走开,爱让生活多彩,爱让盲孩子得到光明。让我们都伸出手来关爱这个美丽世界吧!”这充满激情的结束语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回味无穷。另外,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很重要。如在《羚羊木雕》中让学生分成甲、乙、丙三队进行辩论,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的活动对口语表达和主观思想的把握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朗读也很重要,对情节起伏大的课文让他们分角色朗读,有时也可对一个问题进行抢答等,要让学生动起来,走进语文,感悟语文。

篇8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74-01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形成、道德情操的提升、意志品质的铸炼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能够感知到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云雨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课外阅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开放性阅读的形式在去体验社会生活、提高道德修养、感悟人生境界、陶冶精神品格。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然而目前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仍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考试为中心,还没能建立起“大语文教育”的观念,由此而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提倡课外阅读的: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教育中,想让学生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让学生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上,我根据各阶段学生年龄特征,因势利导,让学生泳于有趣的课外书籍中,以顺应其阅读的心理,产生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对初一学生,我常推荐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英雄故事等读物;到了初二,学生阅读兴趣转想“刺激”的较高级文学作品:战火连天的军旅生活,侠胆柔肠的武侠风采之类的小说,言情小说等;初三了,有的学生会迫于中考的压力,也会自觉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及进度选读一些课外读物,此时我就推荐一些同步读物,由读引文扩散到引文所在的全篇,由读古代故事到读文言文,由读作者某篇文章到读作者所有有代表的作品及其同时代的代表作等,激励其向先哲学习。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的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里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编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办法。另外,我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一定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要摘抄名言警句,对重点段落要圈点批注,要做读书笔记。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老师指导得当,学生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

三、阅读成果的展示

为了巩固和扩大阅读成果,我常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来加以促进。如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最后以答题方式考查。有时开展讨论会、辩论会......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有效地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特别是在上议论文单元时,我常常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上课时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并且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有时举办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我会每两、三周就举行一次班级读书笔记展,请同学观摩、品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几篇,并让获奖者介绍经验以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提高。我也常常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其他同学,并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样的活动每个月召开一次,发言者4-5个就可以了。

当然,在当前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下,我们要顺利地开展课外阅读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每一位中学教师应相信: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抓好课外阅读,学生也必须凭借书籍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才能稳定地立足于社会。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去鼓励引导学生,使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理想的阶梯,精神的食粮。

篇9

一、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学会倾听

学习离不开倾听,与人交流离不开倾听。善于倾听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素养,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生活所必备的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听”的习惯的培养,就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与人交流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就极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与人交流造成障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教师要注意立足课堂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的特点,老师要控制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倾听,从而有效地与老师、同学形成交流。

二、培养勤思好问的习惯,发展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上没有问题便是最大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求学就是找疑解疑的过程。找疑就需思考,勤于思考才能产生问题。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除了自己思考解疑,还要敢于开口求教。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因为学生从有疑问到提出问题,也要在脑中经过思考,才能将问题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学起于思”,勤于思考的学生,一定是思维敏捷活跃,具有强烈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探索精神的人。因此,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勤于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并逐步养成习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提高他们探索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勤思多问中,活跃思维,发展思维。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可以启发心灵,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阅读可以拓宽知识,增长见识;阅读可以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学好语文不仅要读好语文课本,还应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从而形成读经典、学经典的氛围。刚开始时可以按老师提供的篇目去阅读,逐渐让学生自己选择有益的读物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相结合,吸收更多的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好汉字

篇10

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性质和地位决定它的重要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训练学生的默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影响并规范了口语。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重点应进行基本功朗读的训练,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教师应结合教学来指导,如《乡下孩子》指导学生读出乡下孩子对阳光、自然的礼赞之情。而默读中要突出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表现,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是推动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思考的动力。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的魅力。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课外阅读是最廉价、最有效、最积极称职的助教。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导师,阅读教学要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要让学生发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