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1

一、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则会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有个良好的进餐习惯,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活动中,幼儿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进餐习惯较好,桌面、地面较干净,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产生较好的效果。生活活动中,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否则,细菌沾在食物上,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或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使箱子放下更多的衣服。午睡起床,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就会在平时自觉地去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幼儿园老师必须善于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教育、指点,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外出活动过程中培养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对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作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孩子尽快从“要我做”向“我要作”转化。

(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进行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作,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二)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老师单方面的教育培养,家长的责任更重要,这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即使容易,如果对孩子要求严格而父母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在幼儿园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

篇2

生活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教师经常督促、检查、提醒的巩固练习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依赖性强。尤其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众多大人的围绕中更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亲人们的照顾,这样长期下去,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会逐步形成依赖性,养成懒惰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二、坚持不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会在不同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将老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幼儿,不但要用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还要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从正面激励、引导他们鼓起奋进的风帆。幼儿毕竟是孩子,教师小小地一次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种激励。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我们应采取多种表扬方式。注意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让孩子们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幼儿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可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只顾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使幼儿失去了许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们自己想要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针对上述状况,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亲子运动会、家园联欢会,让家长在不同的活动中通过耳闻目睹、亲身参与,观察了解自己孩子在园里的表现,发展状况和教师的培养方法,引导家长重视保护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决不包办代替,还要有意为孩子创设动手动脑的环境,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3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 道德教育

我们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条件,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对于中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可能伴随他们的一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无形财富。与此同时,育人作为教育的核心,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需要使得学生们知道如何做人,然后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做事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中学生作为我们社会的主要组成成员,他们所具有的道德素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可以说,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仅属于中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基础,还是中学生道德形成的主要指标。所以,对现如今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给出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以及策略,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背景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将学生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第一位,并进行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然而,通过实际考察我们发现,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经过认真的反思,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种教育方式严重违背了学生们在道德形成以及道德发展方面的规律,并且脱离了中学生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特点,忽视了培养他们的基本行为习惯。与此同时,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没有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而是彻底地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教育的内容以及方法都具有比较差的有效性。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实行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状况,因此,应试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也对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不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家庭教育方面分析,学生的父母大多重视开发他们的智力或者培养他们的特殊技能,通常忽略了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原则

(一)我们知道,行为习惯属于一种比较固定的外在行为,因此,培养行为习惯需要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着手,对他们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

(二)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将知、意、情和行进行统一,并依此作为基本原则,以提升孩子们的道德认知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进一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毅力以及品质。

(三)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中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进行正确的矫治。

(四)在培养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将培养他们的智慧型以及技能型的行为习惯进行结合,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

(五)在培养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需要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配合,并且老师和学生的父母需要发挥出示范以及引导的功能。我们知道,中学生所具有的时间绝大多数花费在学校以及家庭中了,因此,老师和他们的父母表现出来的行为将极大程度的影响到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他们老师与父母以身作则,还需要老师与分母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修养。

(六)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来说,培养行为习惯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即使是对同一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时,也需要了解他们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并进行具有针对特性的教育工作。

(七)在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时,需要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要求,

符合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以及相应的案例

(一)向新手规定良好的行为习惯

1.途径。我们知道,培养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因此,该培养工作非常的艰巨而又辛苦。我们需要从新生抓起,向他们规定比较明确的行为习惯,并且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2.案例。在新学期一开始,利用两个星期,将新生组织起来,学习《中学生守则》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并且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布置他们写下自身学习的心得。对于那些写得比较好的心得,老师可以在班会上给学生们阅读出来。向中学生阐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以及重要性,在学校给出的道德教育蓝图中,需要写出每个时期的具体的奋斗目标,例如这一个月需要学生们做到那些要求,而下一个月又需要学生们做到什么程度,可以在孩子们每周的升旗仪式后,向他们提出比较具体要求,并且把这些要求放到学生们的日常行为细节中,确保他们在日常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都能够按照相关要求进。

(二)在学生中组建相关的学习小组

1.途径。众所周知,良好行为习惯不会一开始就具有,更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它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约束以及自我磨练才能形成的,中学生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慢慢培养自我的行为习惯。

2.案例。在培养中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扬民主教育,允许学生们自行制定班级的有关制度,使得他们既属于制度的执行者又属于制定者。学生们一起进行班级的管理工作,并将相关的制度涉及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中。通过班委的带动,将学生们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制定出比较适合自身发展的组规,选出组长,组长将组规进行打印,并且张贴在学生们能够看到的地方,时刻督促着每一个小组的管理过程。

(三)引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反省

1.途径。对于任何一个中学生来说,在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时,都会由于缺少持之以恒的决心而发生行为反复的现象,老师需要针对这一特点,要求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自我反思。

2.案例。通过班会时间进行具体讨论,将班级里面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指出来,并且指出学生中哪些行为属于不好的行为习惯,将其与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比较,使得中学生们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不足以及优点,进而使得他们明白,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生自我的控制,进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度。通过对中学生不好行为习惯所具有的危害进行总结与描述,使得他们深刻认识到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进而帮助他们进行及时地矫正。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在中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挖掘出没门学科所具有的道德教育因素,并以此来教育中学生们,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此同时,使得中学生了解只有此时此刻,从自己开始做起,每时每刻都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才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才可以变成我们国家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齐营营,刘先志.“345 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5)

[2] 李康耀.“高效课堂”是教学目标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结果—与付艳芳老师商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06)

[3] 李显儒.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篇4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巩固于日常生活一切活动中。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家庭家长教育

(一)培养孩子礼貌用语

现代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为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懂礼貌的好习惯。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

孩子以后成长、生活离不开集体生活环境,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与伙伴儿进行友好交往,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为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并及时鼓励夸奖他们。同时要求孩子与同学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在学习上教育孩子不懂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对成绩差的学生不能歧视,要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等等。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事事,处处以自己为中心。

(三)培养孩子劳动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应该培养的行为习惯。由于好奇心使孩子喜欢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抢着要自己吃饭,要自己穿衣、穿鞋、帮忙叠衣物、收玩具。有些家长就喜欢自己代替,把一切打理得干净利索。天长日久,就像俗话说的:父母能干,儿女娇痴。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

(四)培养孩子卫生习惯

现代家庭中孩子养得娇,往往是孩子喜欢吃什么就买什么,好的吃个死,赖的死不吃,甚至不管有什么人在一起吃饭,干脆把自己喜欢吃的拖到自己的面前。殊不知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并无好处。应该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按时进餐,不暴饮暴餐,少吃零食,不偏食。尤其是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让孩子从小形成饮食有节、均衡营养的好习惯。还要教育孩子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保持衣服干净,不乱涂写,勤洗手,洗脚,洗澡等。

(五)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

据美国教育专家研究观察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生活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

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妨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二、学校教育

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他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

(一)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抓起,并持之以恒

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开始训练,不能等到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再去纠正。纠正虽然是难免的,但这不是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可塑性很大的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因此,要力争主动,并要有具体要求。例如,卫生习惯的养成,学校明确要求学生做到:不弄脏桌椅、墙面,不乱丢纸屑,不乱倒剩余饭菜,倒垃圾入箱,见纸屑就拾。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积小事成大事,汇小溪成长河。在净化学生的心灵上下功夫,由他律转为自律。

(二)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坚持严格要求,启发自觉

训练,都要标准适度,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启发学生的自觉。通过说理教育和情感体验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培养和训练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目标明确,方法灵活

学校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而开展的活动,就一定要从提高学生素养着眼,做到目标明确。教育方法要多样,不拘一格,多方位,全角度,多形式。

三、孩子自身教育

孩子自己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首先要求自己制定自律标准和愿望,把这些标准和愿望都写下来,贴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以提醒自己。

其次要制定习惯养成计划。这个计划要有足够的长度,要想在三天两天就养成一个好习惯是很不现实的,一般至少要订三周以上的计划,计划要随身携带,用以督促自己的行动。

篇5

一、幼儿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价值

文明礼貌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是培养孩子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出现的行为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摇篮。幼儿有了礼貌待人的教养行为,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基础,对他将来为人处事有很大的益处。

“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如何,会对其学习、生活以至事业的成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继续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教育的启蒙、奠基之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良好性格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将终身受益。

二、明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影响

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幼儿、培养幼儿文明行为习惯之前,首先应注意自身是否具备了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1.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幼儿更容易明白和接受的是他们看到的事物。因此,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多关注自己生活当中的细节,做到言行一致。早晨到园时,要主动与同事和幼儿打招呼;下午离园时,要做到热情与同事和幼儿告别,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与学习的榜样。如果有幼儿给了教师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就应该诚恳地对他说声“谢谢”;如果教师不小心做错了事,也应该及时说声“对不起”,并向孩子道歉。这样做,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促使幼儿主动地使用礼貌用语。同时,教师要以尊重和爱护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幼儿园的温暖,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家长的言传身教

幼儿的生活范围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教育家朱庆澜先生把家庭环境称之为“家庭的气象”,认为“只有把全家所有成员都教好,整个家庭形成一个‘好样子’,幼儿才会学好”。在一个和谐、友善、礼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受到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做到说话和气、文雅、谦逊,不讲粗话和脏话,并且尽量给幼儿提供一个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之中,孩子会感到温暖、快乐、情绪稳定;相反,如果一直生活在一个冲突不断、气氛紧张不安的家庭中,孩子会感到心神不宁、胆小孤僻,对人冷漠、性格暴躁,甚至表现出某些反常的现象。可见,家庭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言行举止对幼儿良好文明习惯的培养是相当关键的。作为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不要忘记旁边有个正在成长的以你为榜样的孩子。幼儿是爱模仿的。他的第一模仿对象便是自己的父母。可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的所有行为都是父母教养是否得当的真实写照。要让幼儿讲文明懂礼貌,家长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否则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幼儿的。

要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品质,家长和教师都必须长期坚持在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一点一滴地进行渗透,给幼儿创造一个优雅环境,从而实现对幼儿文明礼貌行为养成的教育。

三、幼儿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就是要使他们学会亲切、和气、文雅、谦虚地说话和做事,正确、有礼貌地称呼人,热情地招呼客人,会确切地运用礼貌语言,能有礼貌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文明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家长要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其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习惯。

(1)教导幼儿礼貌待人

要想让幼儿懂礼貌,首要的便是让幼儿学会与人打招呼。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孩子遇到熟人时应主动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应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应说“没关系”。问候语虽然很简单,但要让幼儿养成习惯,并主动地说出来,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幼儿主动与人打招呼或正确使用文明用语时,父母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懂礼貌的孩子是人人喜爱的。这样持之以恒,幼儿自然就养成懂礼貌的习惯了。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当幼儿与成人进行交往时,家长要不失时机地、随时随地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为了对幼儿进行礼貌训练,父母可以指导幼儿练习礼貌地接待客人的情境,模仿客人来了以后,主动对客人说“您请”“请进”,主动给客人倒茶,自然大方地回答客人的提问;客人走时送客人出门,并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这样练习一下,不仅使幼儿觉得好玩,并顺着父母的意愿来玩,而且也促进了幼儿文明行为的养成。

2.教师对幼儿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1)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教师应该从幼儿入园、晨间活动、盥洗、进餐、午睡、离园这些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品德教育。幼儿在入园的时候,教师要以饱满、愉快的精神面貌接待每一位幼儿,把自己的好心情传达给每一位幼儿,并主动和幼儿打招呼:“小朋友早!”幼儿在一声声“你好”“你早”的问候声中,也能体会到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快乐。而且,长此以往,幼儿自然也会主动和教师打招呼,微笑着对待教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教师要教幼儿学会自己进餐,安排幼儿自己轮流做值日生,给其他幼儿发放碗筷,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要督促幼儿不浪费粮食,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提醒幼儿进餐时不要大声讲话,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和习惯;在进餐完毕后,让幼儿自行收拾食物残渣和整理餐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午睡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午睡常规的训练,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文明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产生快乐情感的催化剂。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游戏时,教师要让幼儿很快进入角色,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最易进入角色,并接受教育。教师应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通过亲自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注意从知、情、意、行等几方面去启发、教育幼儿,寓文明礼貌教育于各项游戏中。组织幼儿玩“过独木桥”的游戏时,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教师也可以设计主题活动,让幼儿进行角色表演,如表演“娃娃家”“超市购物”等,并用趣味化的语言和情境进行引导,如“请到小玩具家做客”“送小玩具回家”等,让幼儿身临其境,用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接待“小客人”或者“小顾客”,自然而然地掌握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在学习“文明礼貌用语”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较好地使用“再见”“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用语,并把它们运用于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可见,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实践文明礼貌行为的机会,同时,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对游戏顺利展开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3)巧用标志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可设计一些形象可爱的图画作为标志,贴在走廊、图书室、音乐室、科学宫、多功能室、盥洗室等相应的地方。走廊贴上禁跑的标志,科学宫贴上动脑筋的标志,图书室贴上安静的标志,厕所贴上男孩、女孩的标志,以及洗手标志、排队标志、节约用水的标志等。这样,既符合幼儿喜欢图画的心理特点,又随时给幼儿一种积极的暗示和潜移默化的帮助。幼儿一看到这些标志就知道这是什么地方、该怎么做,于是,良好的公共文明行为习惯也得到了培养。由此可见标志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促进作用。

3.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习惯

篇6

    一、身教重于言教,用爱架构桥梁

    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教师应当特别注意“身教”的力量,从言行举止到内在品质,都应充分体现教师应有的职业修养。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形象。对小学生而言,教师就是他们崇拜的“偶像”,是他们心目中道德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仿效的标准。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有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架构起师生间沟通的桥梁,使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最纯真的爱,取得事业上的成就。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爱”在德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细节成就完美,考核固化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淀、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引导个体、关注细节、以点带面、形成习惯,才能逐步由少数人的行为汇聚成集体的强大力量,形成共有的“财富”。比如笔者制定班级守则:遇见教师时要问好,自觉上好每节课,认真做好课间操,学习用品放整齐,课间不追逐打闹,保持教室地面整洁,不随手乱扔纸屑。同时,笔者又提出明确的要求:反复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认真执行,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标树典型,反复强化,提高认识。

    为了巩固学生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可以根据制定的班级守则和要求,建立一套督查机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检查、评价和调节,使好的习惯得到固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校形成合力,实践锻炼品质

    习惯是通过教育和生活实践的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小学生除了在校时间,还有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同事、家长、社区的联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笔者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形成互助合作的教育对话,使家庭教育成为辅的力量。同时,笔者还会利用书信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每周把班级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班内活动、学习安排和学校活动,并期望家长对班级管理提出好的建议。

篇7

低龄幼儿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从福禄倍尔创建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校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喜欢刷牙、洗脸,不注意洗手的方法,随便冲冲水就算了;饭前便后不会主动洗手,吃食物时不注意个人卫生,爱挑食,经常把不喜欢吃的食物丢在地面或桌面;打喷嚏时不会捂住嘴巴,喜欢用手指抠鼻子,睡觉时吃被角、吮手指等。

2.不良的品德习惯:不主动向他人问好,指责大人的批评,对他人提出的建议不及时给予反应;随地丢垃圾,不爱护公共物品;以自己为中心,不懂得尊老爱幼,不与他人分享玩具、食品;排队时,不会谦让,见到他人摔倒后不主动帮助反而大声嘲笑等。

3.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懂得收拾自己的学具,经常丢三落四;不能自己完成简单的任务,喜欢依赖他人,不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述,爱开小差;不按时完成作业,喜欢看电视,或边看边做。

二、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一)独生子女造成幼儿形成自我中心行为倾向

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幼儿自我为中心欲望过强,完全不把大人的话当回事。大人因为对孩子的溺爱,舍不得骂,连句大声的话都不对孩子说。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些幼儿为此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这就滋长了幼儿的“自私心”也就为自我为中心创造了条件基础。

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家庭环境是幼儿产生自我中心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幼儿直接面对的简化的社会环境,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的角色,责任感,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等都对幼儿行为(包括自我中心行为)观念产生影响:幼儿父母受教育程度往往透过其教育观、教养方式作用于幼儿。幼儿自我中心行为具有性别差异。从总体看,男性幼儿自我中心行为较女性幼儿更明显;就自我中心行为外现的不同行为倾向而言,男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霸道、任性;女性幼儿更多地表现为自私倾向。

(二)不良的家教方式助长了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家长忽视、放任、甚至纵容幼儿不良行为,主要表现:由他去,什么都不管。孩子哪去了、与谁玩、作业完成情况怎么样?等等迁就孩子的错误,老师批评他辩护,与同学吵架他反面鼓励。结果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幼稚、依赖性强、受挫能力差、助长贪欲(精神、物质上都不会轻易满足)及种种恶习。

另外,过分宠爱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最为普遍,占所有不良家教方式的一半以上,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最多、最严重。爱得过度、没有原则、包办代替,造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倒点开水,怕烫着,孩子想洗个碗,怕摔破;写作业,给削好铅笔,写完了,替他们整理好书包。美国有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犯罪率为1∶10,失业率为1∶15。一个什么事都不会干的孩子,将来生存都有困难,我们还怎么希望他有作为?这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例如在幼儿园,还有很多小班的小朋友不能适应自己吃饭,这和孩子在家里受到家长的过度保护,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关的。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家园互动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三)家长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在家庭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意之中成了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必须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切忌自己做的是一套,要求孩子的又是另一套,让孩子感觉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例如,要培养孩子从小对阅读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跟孩子一起逛书店,陪孩子—起读书、看报,把书本上的一些内容读给孩子听。试想,如果家长自己整天沉迷于纸牌、麻将,又该如何去要求孩子呢?因此,家长首先应该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孩子学习的好榜样。

(四)不良社会现象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幼儿物质生活都很丰富,同时,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家长普遍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很早就让幼儿接受好的教育,不输给别人,培养各方面的才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孩子之间合作氛围的弱化。另一方面,幼儿过早地接触“提前消费”和“自我享受”思想,致使幼儿学会浪费食物、浪费社会资源,相互攀比,同伴有的他也必须要有,好的东西先给自己,从小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大和自卑的潜意识容易在幼儿心里造成不良的影响。

例如笔者了解到在小学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班里有很多的同学都玩电脑游戏,并且经常在班里进行讨论,没有接触过的小孩就会觉得是很多的挫折感,便要求父母满足其玩游戏的需求。有关调查显示:城镇93%、农村75%的小学生身上随时有2-50元的现金;在中学生中,城镇100%、农村90%的随身带有现金,有的还有银行卡,其数额少则几元,多则数百元。与此同时,浪费现象同样惊人:有的小孩花上几百元去办生日宴,有的每逢同学聚会、过生日都要送鲜花、送礼物等。另外,当今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生活即教育,我们迫切需要为孩子的成长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这需要多方努力。

三、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1.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注重个人衣物的清洁,勤洗手洗澡,注意预防疾病等)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按时吃饭睡觉等),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2.有益于孩子懂得自立建立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他自己能做的事(穿衣服、整理自己的衣物,帮忙倒垃圾等),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同时,家长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3.有益于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懂得关心、尊敬、爱护、帮助他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等。如:到他人家做客主动叫人,对于他人给予关心会说“谢谢!”,不随意拿别人的物品。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

4.有益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的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

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途径

(一)优化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途径

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学会了交往才能更好的生存。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是“4对1”的比例,孩子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因此,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我们经常以集体、小组的教育形式,帮助孩子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走进幼儿园的那一步开始,就进入了我们常规教育中,在每一环节的教育,我们怎样更好的使幼儿自觉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总结以下几点要素:

1.教育形式接近于生活游戏。

幼儿年龄较小,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让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对个性的发展和优良品质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如在生日会上,通过对同伴的祝福、关心,分享快乐的心情等活动,使幼儿懂得要关心他人,增进同伴之间的感情。又如在角色游戏“做客”中进行角色表演,让幼儿懂得如何接待客人,知道到别人家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慢慢的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统一一日生活目标,利于全园的常规教育。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发现老师接班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幼儿的常规培养。因为,每位教师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导致各班的常规教育展现差异性很大的现象,新老师接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花费一段时间与精力纠正幼儿的常规。为了减少老师接班的顾虑,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制定了不同年龄段的常规要求,让老师有目标地进行教育,使全园的常规教育统一化。

3.持久性的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然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持久性的逐步强化,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幼儿来说,持久性的教育是尤其重要。我们常会发现有的班级一段时间在进餐方面的常规会比较好,但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所退步,又如上下楼梯时有许多幼儿常常忘了要遵循“右上左下”的规则,往往会在人多情况下,发生拥挤的情况。这就是老师的疲劳效果产生的结果,稍一放松,幼儿就会逐渐忘记要求,从中途返回起点,老师的教育将重新开始。因此,教师就要通过持久性的强化教育,利用各种事例或请值日生代为提醒幼儿遵守规则。使幼儿逐渐养成自觉遵守的好习惯。

4.榜样巩固教育成果。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要靠说,更需要靠周围人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以及及时的表扬赞许。如在排队拿杯喝水时,幼儿和教师一起排队等待,让幼儿感到一定要“排队”,老师也是这样做的!有个别幼儿进步了,教师及时的表扬会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巩固。

5.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环境(墙壁、走廊、楼梯)是幼儿的好朋友,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常喜欢看看这里,摸摸那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他们的观察力往往集中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我们在每个角落贴上一些图文并茂提示小标语,提醒幼儿注意的内容,让环境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家园合作,让家长与教师一起培养幼儿良好的在园行为常规

1.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及时与幼儿园沟通,家园同步教育。

成人对孩子采取一致性的教育和坚持一贯性的教育是使孩子巩固地掌握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 。它要求家长和老师、家庭其他成员(祖父母、保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要求一致。如果家长与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会形成孩子在园在家两个样。因此,家园及时沟通,家长与老师密切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2.坚持正面教育,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知识经验贫乏,分辨是非、理解问题、对事物具体形象的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时应正面引导,讲清道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以鼓励为主调动孩子的上进心,不能用语言讽刺、挖苦孩子,这样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主要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持续不断地努力,同时也需要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保障。

参考文献

[1]梁东标、张新淮、曾呈瑞、刘建中:《儿童行为习惯纠正及培养》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王伟:《谈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黑龙江教育 2000年7—8月刊

[3]《幼儿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9页

篇8

【关键词】 幼儿 情感教育 行为习惯 培养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幼儿阶段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我们如果不适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最佳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应用科学的、适宜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引导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细心观察,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的一些不良好的行为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教师要细心观察,正面引导。例如,我班上的保育员每隔两三天会折好一叠厚厚的卫生纸方便幼儿用,而有一段时间,天天要准备一叠纸,我觉得奇怪。无意中我发现了纸快速用完的秘密,原来是班上一名叫××的小朋友的“杰作”,她每次除自己用纸外,还把纸装在口袋和书包里。发现这个秘密后,我不露声色,在上课时我就说:“我们班上的卫生纸宝宝长了翅膀,它会飞走,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口袋里,有时候会飞到小朋友的书包里,飞走的纸宝宝它找不到家了,那个小朋友会帮助纸宝宝的,把它送回家。”课后我就把小朋友带到户外活动,返回教室时,纸悄然返回。于是我让全班小朋友用掌声庆祝纸宝宝回家,同时也教育全班小朋友分清自己和他人物品,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带回家。经过这件事,被××小朋友带回家的磁性图钉也在一朵小红花的鼓励下,在老师和小朋友都未注意的时候回到了黑板上,许多幼儿丢失的铅笔、橡皮、玩具、书籍也都物归原主了。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贯穿于幼儿一日的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

二、组织各类游戏活动,体验幼儿的情感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它能给幼儿带来欢乐和满足。利用游戏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了满足幼儿模仿现实生活的愿望,根据幼儿的情况充分创造角色游戏的条件,使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游戏中幼儿情绪愉快、行动积极,能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娃娃家”中,启发“爸爸妈妈”关心照顾好“孩子”,热情礼貌地招待客人;在“菜市场”中,幼儿要为蔬菜分门别类,认真地买菜卖菜;在“医院”里,“医生”要耐心细致地为“病人”医治……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幼儿能够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爱护的美好情感,同时激发幼儿对他人的热爱之情,逐步养成礼貌待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等良好行为习惯。

三、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

我们应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当孩子的某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这时我们要理解并真诚接受孩子的情绪表现,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进行及时正确的疏导,让其把不满情绪发泄出来,因为不满情绪的压抑有碍身心健康。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如我班有个小男孩,刚入园时任性、暴躁、自私,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要小伙伴听从他的指挥,谁不听他的,他就推谁,攻击较多,班上的孩子大多不喜欢与他玩。于是我常常利用孩子们的情景表演、角色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引导他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这孩子记忆力特强,体育动作很到位,爱劳动,我就发掘他的这些闪光点,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同时引导他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在同伴中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小伙伴们逐渐地接受他并乐意亲近他。同时,我们成人也要注意控制自我情感,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都能始终以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面对孩子、面对生活,而决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我们要做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提高,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家园配合,榜样引导,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篇9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习和生活,更有助于学生成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导致一个人行为出现问题,甚至影响一辈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求。

我刚分配不久,学校就让我带一个班的班主任,接手之前,原来的班主任和老师都向我反映:班里有个叫庆松的学生,非常调皮。上课不仅不遵守纪律,还经常在课堂上搞“恶作剧”,惹全班学生发笑,影响学生听课;如果不喜欢哪个教师就经常起哄,严重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年轻的教师由于经验不足经常受气。该学生头脑聪明,精力充沛,但是做事拖拖拉拉,经常不做作业;但有时他表现好了或是认真做对了一道题,只要老师及时表扬鼓励,他也会保持几天时间。

我把他请到办公室,让他自己把情况说明后,再让他说说自己错在哪里?我发现他能主动说出自己错在哪里,而且认错态度还好,我顺势对他说:“同在一个班级,情同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是必须的,你乐于帮助同学我能理解,但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能伤害到别人,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你很聪明,趁着年轻多学点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应该做到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一天有一天的收获,日积月累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愿意陪着你不断进步。我不管你原来如何,我只希望我的学生将来不后悔。目前你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张白纸,你怎么描绘自己的蓝图由你自己决定,我期待你……”没等我说完,他说:“老师,你别说了,我错了,我一定不再惹祸,你看我以后的表现。”

这样的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认识,我很欣慰,没再深究。我想:要耐心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倾注爱心、关心和耐心。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多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拉近与老师和同学的距离,有进步或发现闪光点就表扬鼓励。面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或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教师处理事情时很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变相体罚等,要知道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可能会把学生推向反面,逼急了什么事都会发生。有时让学生自己反省,或许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 常规教育 学习兴趣 行为习惯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是小班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现代家长通过育儿书籍、幼教网站、广告宣传等方式了解重要性和有关知识,但谈到具体情况,却是无从下手。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结合日常经验,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尊重幼儿心理特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因此,能否激发幼儿兴趣,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的内在需要是愉快教育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育思想的转变,充分尊重幼儿,多一分童心,多一分爱心,寓教于动,寓教于乐,让幼儿在游戏中接受教育,在愉快的情绪中认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如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激励性和动力,满足幼儿爱表扬的心理,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言语的组织极富童趣,形象生动。又如运用贴切的比喻方式,教师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幼儿,用真情和激情在教师与幼儿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产生互相感染的效应,幼儿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活动中。

二、通过游戏手段潜移默化,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陶行知说: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排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不损坏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看书时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做,这就要求我们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教师要用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解各种要求和规则,把要求和规则游戏化、趣味化和情景化。

三、从细节入手,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发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叫,用两只小脚踩地板;有些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在玩玩具,就伸手要……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我们不应该采取放纵的态度。刚上小班的时候幼儿习惯较差,吃饭不专心,喜欢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最佳餐桌”在我们班产生,怎样才能成为“最佳餐桌”呢?经过商量我们列出标准,即吃饭吃得认真,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评出以后分别得到一颗小红花。教师对全班幼儿提出要求,进步大的也可以荣获“最佳餐桌”的称号,进步的人多了,我们还可以办两个“最佳餐桌”。

四、家园共育营造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是一种表现,在家又是一种表现,这样孩子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很难;有的父母在培养幼儿习惯时,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这就很容易让他们在思想上造成混乱而无所适从,老师要和家长经常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做到家园共育。

其实,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让更多家长更了解科学的育儿知识,家长们对于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应该严格执行,并积极地鼓励有进步的,这样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班级不定期地举办育儿沙龙,可以让家长们通过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倡科学正确的育儿方法,通过交流更好地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通过班级网站和QQ群上传幼儿在园相关的视频和照片,组织各种亲子活动,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更了解孩子之间的差距,这样更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于游戏中,让家长和孩子们在这个愉快游戏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发源地,创造良好的家园环境,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在家父母们要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愉快,从而得到爱心的熏陶,让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更充足。其次,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很重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爱整洁和爱护物品,让生活更有规律。最后,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