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篇2
关键词:岭南观光果园;规划设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做出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把它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而岭南观光果园建设是集果品生产与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立足于果品生产,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果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最终实现果品生产与旅游业共同发展的目标,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但如何更好的认识岭南果树以及对岭南观光果园合理规划设计,这是本文探讨的话题。
1 关于观光果园的概述
1.1 国内外发展概况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关注观光果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提高果业生产,大力开发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观光果园;如美国主要在苹果、葡萄、西瓜 、蓝莓的成熟季节,招揽游客观看果园景色,休闲旅游;法国巴黎城郊建有许多以葡萄为主的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休闲、品果品味;日本也属于较早研究观光农业的国家,形成了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等观光园类型,如日本的葡萄公园,将园区景观的观赏、采摘及摄影等融为一体进行观光活动;我国的观光果园70年代始创于台湾。台湾的观光果园具经济、游憩、教育等多功能,现台湾观光果园已遍布全岛,分布广、种类多、功能综合;如台南有芒果、草莓、梅等,高雄有香蕉、荔枝、龙眼等,台东县有番荔枝、香橙等,台中有葡萄等不同的观光果园。国内的观光果园于80年代后期,形成以民俗旅游、文化、农家乐及高新农业示范园等模式,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杨梅节、柑橘节、桃花节、批把节等丰富多彩的时令节气活动,并与地域文化、果文化和商贸紧密结合,推动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它的发展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都市与农村和谐的历史进程。
1.2 岭南地区发展观光果园的意义
观光果园是绿色果品生产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能开辟旅游发展新领域,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它是以果品生产为基础,运用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区规划布局,展示果树“春花秋实”的季相景观,集果品生产、休闲旅游、科普示范、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果园,可有效的将岭南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但不同区域有不同特色果树和效益,每个种又有不同品种,它们可构出异质性斑块和层次错落的立体景观与生态果园,既展示了独特区域景点,又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川秀异,地貌多变,生态参错。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如荔枝、龙眼、香蕉、橄榄等等,数不胜数,发展岭南观光果园,无论是从经济或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的角度,都远超出常规农业,其经济效益高出常规农业的数倍,其社会与生态效益则无可比拟,产生了“三赢”效益;它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
2 岭南果树的种类与特征
2.1 岭南果树的种类
岭南果树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原产和新引进的热带、亚热带果树隶属51科125属275种(含变种);树形较好,易于在岭南园林中使用的部分树种有:如椰子、槟榔、波罗蜜、荔枝、龙眼、柑橘、杨桃、枇杷、人心果、面包树、莲雾、番石榴、杨梅、香蕉、萍婆、蛋黄果、红毛丹、橄榄、甜橙、番木瓜、蒲桃、黄皮、第伦桃、无花果、神秘果、文丁果、石榴、芒果、油梨、桃、柚佛手、西番莲等,其树型各异,从草本、藤本、灌木到乔木都有,而且许多形态优美,非常适合为园林观赏树种;在定植布局时可根据果树不同特点和生物学特性,按照观光果园规划原则进行有机配置,将会给园区增色添彩。
2.2 岭南果树的特性
岭南果树具有良好的观赏特性,有的叶片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各异,合理配置,可组成不同景观效果,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如在外观上千姿百态的油梨、菠萝蜜、莲雾、金酸枣、第伦桃、面包树等较大乔木,树冠大叶片宽,孤植和群植均可;酸豆、西印度樱桃、巴西红果等为灌木,叶小纤巧;星苹果叶背棕色,在绿叶丛中非常显眼;蛋黄果、人利果、樱桃叶色嫩绿,清爽宜人;金酸枣秋季叶色满树金黄,为较好的赏叶树种;油梨、芒果等嫩叶呈红色,菠萝蜜、澳洲坚果、人心果叶色浓绿,给人以生机之感。在风味上各具特色:如莲雾果形如小铃铛,果实清脆爽口,成熟时犹如风铃挂满枝头;菠萝蜜挂果期长,口感浓郁独特;百香果、文丁果、金酸枣、番荔枝、番石榴、芒果等具独特香味;它们均可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和景观特色。
2.3 岭南果树的文化
岭南果树种类繁多,具文化意境,如龙眼的名称源于其果实的形状,中国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化身,曾供职于朝廷的园主,为感谢皇帝对其封官晋职,遍植龙眼,表达皇帝慧眼识人之意;又如枇杷,色黄如金,有“摘尽枇杷一树金”之说;木菠萝,因其果实在佛经中被视为“佛果”,其木材常用来制作佛寺里的菩萨、神兽等,果园或庭院种植了它,期望能增福添寿;岭南果树不仅具经济价值,还具绿化美化及防风固沙、绿色环保作用,更兼有“春季繁花似锦,芳香四溢;夏季绿荫匝地,遮荫送凉;秋季硕果累累、叶色万紫千红;冬季枝干婆娑、耐人寻味”的观赏效果,古诗中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等,还有的果树具景观意境:如香蕉具宁静幽香;椰子具姿态优雅;槟榔与橄榄具挺拔俊秀;枇杷具黄澄清香,石榴具婀娜秀姿等等,这都是对岭南果树特有观赏价值和神韵的写照;也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意境之美。
3 岭南观光果园总体规划要点
3.1 园区总体规划
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主题下,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循序渐进的思路,首先对园区及周围社会及自然条件分析和目标定位,以及对果园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品种选择、景观意向与效果等进行总体规划;其次按片区性质进行设计:a.生产区规划,处于园区的中心地带,可分为生产区、示范区、栽培区等;b.观光区规划:为游览观光娱乐区,供游客参与游憩活动,并有配套的服务设施;c.物流区规划:既可作为服务管理区,也可形成果品展示交易物流的场所,可展示现代高新观光果园景观的魅力。
3.2 生产性用地规划
观光果园是以果树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需要在绿色生产、生态文化的原则下规划生产性用地,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可把园地划分若干个大区和小班,进行景观分区与布局,其面积大小依地形地势和功能需要而定,主要生产区一般分成岭南特色水果生产区、岭南有机水果示范区、岭南名特优果树栽培区、果树苗圃区等生产性用地,既保持多品种的生产,又能丰富观光景点,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丰富园区观光景点,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3.3 非生产用地规划
作为观光果园,在规划生产性用地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非生产性用地的综合规划,如根据建园规模大小、地形地势和整个园区布局,以及旅游观光线路等需要,需规划设置休闲区、服务区、物流区、以及交通运输的主干道、机耕道、作业道和观光步道等用地,同时,对园区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水体景观、节水灌溉等,都应纳入非生产性用地范围进行规划设计,以增强园区综合效益。
3.4 景观工程规划
园区建设还有许多景观工程,规划布局时要满足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如通过基础设施工程,解决道路与照明等工程;通过构建水系廊道工程,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通过主干道绿化带工程,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使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更融洽协调;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可营造喷灌、滴灌等景观;通过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荷池鱼塘、休闲绿地等工程,解决休闲娱乐项目;通过运用3S技术工程,为园区景观建设提供直接的数据服务;科学合理的进行景观规划,可突出园林景观艺术的意境效果,增强园区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4 岭南观光果园种植规划要点
4.1 种植设计
在园区的种植规划方面,可根据园区分布与用途、地形与地貌、经营主体、数量与特色、种植方式等进行规划:如按照观光果园的分布划分为:观光果园群或孤立观光果园等,既有适宜纯果林片植,也有适宜搭配或孤植或丛植等;按照地形地貌划分为:山地观光果园、平原观光果园等;按照果树分类划分为:单一品种观光果园、多品种观光果园等;按照果园经营主体划分为:个体承包果园、集体经营果园等;按照观光果园特色来划分为:景区休闲型、科普示范型、综合观光型等,形成最佳种植观光效果。
4.2 立体设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区域,合理选择和配置适宜的果树品种,充分利用乔化、矮化、灌木、藤本、草本等果树的树形和高差,以及随季节和生长周期呈现不同的变化进行规划设计,以本地乡土品种为主,将观赏与生产相结合,特色果树与一般果树相结合,设计多层次的绿色复合空间,增加景观的层次感,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配以草坪与地被等特色作物,创造新的景观基质,构成良好视觉景观,既增加果农收入,又使园区景观立体色彩丰富。
4.3 季相设计
果树生产具强烈的季节性,从长叶(下转第81页)(上接第67页)到落叶、从开花到结果,可构成具有时间序列的园林景观,而许多岭南果树的树形与枝叶、花朵与果实等色彩和形态丰富多彩,因此,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设计多层次的特色园区,如可规划设置春景区、夏景区、秋景区和冬景区等,体现春花夏叶、秋果冬姿等季相景观,使四季有花有果有景;或根据果树生物特性、季节特征等进行季相设计,搭配适生的名优奇特新品种,选择上以花果俱优的果树品种为主,观赏果树为辅,或将不同花期的果树分片布局,或不同花色的果树混栽,延长赏花期,丰富季相效果。
4.4 文化设计
岭南观光果园作为观光休闲场所,可充分利用果树资源、地方名牌果品等推出系列活动,开发历史渊源、挖掘果树文化,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开展水果产业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在果文化展区,将果树知识通过名言、典故、雕塑等主题,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名人轶事、民风民情;通过提供观赏游览、品赏选购,提升果业结构,增加果品附加值,将果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经济资源,将园区建成既能保护利用果树的特色区域,又能展示岭南果树的群体实用价值和观光价值。(收稿:2013-09-06)
参考文献:
[1] 王友军,浅谈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建设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1(13)
[2] 赵志刚等,生态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J];北方园艺;2011(11)
[3] 杨定海等,观赏果树在岭南居住环境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8):64-66
[4] 李敏.深圳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陈鑫辉.几种热带果树在闽东南园林应用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6,(4):189-191.
篇3
考点1:海陆分布特点及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考纲解读】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球表面积约5.1亿千米2,其中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海底地形高低起伏。海底地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主要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等类型,大洋底又可分为海岭、海盆、海沟等。其特点见图1、表1。
五种地形特征各异。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地形类型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五种。其判读的基本规律如表2。
【考点透视】
本考点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两个:①地形类型的判读,如2009年福建文综卷37题第1问、2009年山东文综卷26题第1问,均要求直接判读出地形类型;2009年安徽文综卷34题第(3)问、2011年海南地理22题,则将地形类型判读做为解题关键。用小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设置试题情境是此类试题的共同特征,常与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相结合进行考查。②借助等高线、河流、注记等图中信息进行地形特征的描述。
例1:(2011年全国文综卷)读图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解析:判读河流入海、等高线数值可知图示区域为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从等高线的数值及疏密可知其地势低平;结合河流流向可知其自北向南倾斜。
参考答案: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
方法归纳:地形特征的描述思路:地形特征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海拔范围、组合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为必答要点,其余两个要点则根据试题分值再确定是否需要描述。
考点2:七大洲、四大洋的概况
【考纲解读】
七洲四洋面积排序。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经纬网格全球定位。每个大洲所跨越的经纬度是不同的,决定了经纬网格的定位的精确性(表3)。
【考点透视】
本考点常见的考查角度有三个:①七大洲、四大洋面积的排序应用,如2007年重庆文综卷第1题;②七大洲、四大洋的区域定位,如2010年新课标文综卷第41题;③在区域定位的基础上考查具有水平分布规律的地理事物特征,这也是该考点的高频考查方式,如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5、6题。
例2:图3所示甲地区为某国主要农业区,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将乙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甲地区。读图判断,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
A. 美国东南部 B. 澳大利亚东南部
C. 巴西北部 D. 秘鲁西部
解析:东南信风大体处于南半球低纬度,加之该地区位于大陆东岸,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
参考答案:B
方法归纳:区域定位。区域定位是解答区域地理试题的根本。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熟练运用以下与区域位置表述相关的词语见图4。
高考试题中的区域定位不仅仅依靠经纬度的绝对定位,更多的是通过地理原理、规律以及区域特征等判断具体区域。因世界区域定位要求相对较略,故只要地理事物存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就具备区域定位的功能。如图5所示。
考点3:全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考纲解读】
多种气候特征鲜明。表4为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气候类型,应结合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图进行记忆。
气温降水时空分布。气温的分布包括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如表5所示。降水分布亦存在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按照世界各地降水量各月(或各季)的分配情况,一般可分为五种地区,如表6所示。
【考点透视】
本考点为高频考点,在每年十余套高考试卷中均有体现,且所占分值大。考查角度主要有两个:①单纯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等,如2011年广东文综卷第40题第2问; ②在判断气候类型的基础上考查气候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如2011年海南地理卷第4题。
例3:(2011年海南地理卷)图6表示某区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下图中的气候资料,与上图中R城市气候相符的是:
2.Q地降水量多于其周边地区,主要是因为Q地:
A.距海洋近 B.气旋活动频繁
C.多地形雨 D.多锋面雨
3.图中所示区域的典型农业景观为:
A.牧场辽阔 B.灌渠纵横
C.陡坡梯田 D.水田密布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区域在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而由图可知,R城市的年降水量较少,仅为300mm左右。所以综合以上信息可知B选项正确。第2题,Q地降水量明显多于周边说明其下垫面与周边地区不同,应为地形的影响导致降水的增多。第3题,此区域年降水量在200mm左右,适合草类植被的生长,因而这里的农业活动多为畜牧业,故其典型的农业景观为牧场辽阔。
参考答案:1.B 2.C 3.A
方法归纳:根据气候要素统计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1)判断所属南北半球:北半球七月份左右气温高;南半球一月份左右气温高。
(2)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值,确定热量带(表7)。
(3)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季节分配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表8)。
考点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考纲解读】
两类国家差距巨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全方位的差距(表9)。
【考点透视】
该考点主要作为背景知识渗入试题,一般设计为选择题。通常与产业转移这一新增考点相结合,考查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中各区域所具备的相对优势。自2007年新课改第一次高考以来,该考点在各新课改区的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如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1~5题。
例4:(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
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生产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
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
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
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
解析:第1题,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故日本汽车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日本该公司在中国建有整车生产厂,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可以为其整车厂提供零部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2题,日本汽车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影响了中国的整车生产,说明日本公司生产的是控制整车生产的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生产对技术要求高,主要布局于发达国家;普通零部件生产对技术要求低,追求劳动力成本低,故主要布局于发展中国家。
参考答案:1.B 2.C
方法归纳:区域发展的相对优势。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的相对优势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广阔、对市场信息反应快捷、交通便利、科技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的相对优势在于土地租金、房价、劳动力价格低以及可能存在的资源、原材料优势、政策的优惠等。
考点5:不同尺度区域的主要特征
【考纲解读】
不同区域特征迥异。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的重要基本特征之一,在高考中,常常以区域为试题的切入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至少必须掌握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其中,两极地区必须包括在内。
【考点透视】
该考点是在准确的区域定位基础上,进行区域特征分析、评价。其命题角度有三:①自然环境条件的评价,主要是指区域内的资源环境,通常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和原料)、旅游资源等。然后依据区域内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如2011年四川文综卷第3、4题。②社会经济条件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劳动力条件、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条件以及相关的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等,如2011年全国文综第36题。③坚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过程的影响和治理: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对污染的治理、自然灾害的预防等,如2011年新课标文综卷第36题。
例5:(2011年重庆文综卷)图8是非洲赞比西河流域水系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题。
1.该流域的气候特点之一是:
A.终年炎热 B.冬暖夏凉 C.终年寒冷 D.冬冷夏热
2.该流域气候干湿季分明,典型树种为适应干旱而形成的显著特征有:
A.根系不发达 B.叶质坚硬,树皮厚
C.板状根大,树干长 D.叶面宽大,多气孔
3.赞比西河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上的河段为河流上游,该河段:
A.干流流速缓慢 B.峡谷险滩广布
C.支流短小急促 D.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
4.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性质 C.距海远近 D.地形差异
解析:第1题,赞比西河流域处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终年高温,干湿季分明。第2题,干旱地区的植被具有耐旱特征:根系发达,以便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叶质坚硬,树皮厚,以便减少水分的蒸腾。第3题,赞比西河流域处于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支流大部分源于隆达高原,地表起伏小,支流流速慢。干流流经区为山间盆地,地形平坦,流速缓慢。第4题,图中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分别为热带草原景观、热带荒漠景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东侧有莫桑比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西侧有本格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参考答案:1.A 2.B 3.A 4.B
方法归纳: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的地理特征模式(图9)。
二、思路扩展
1.知识整合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虽然繁琐,但可利用地理要素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从而减轻记忆量、加深理解,并能提高区域知识运用的能力。如图10所示。
2.复习攻略
“世界地理”的复习不能局限于初中教材知识的重复,应与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机整合。站在高考的高度,抓主干知识,突出区域特征;抓区域人地关系,由果溯因,善于发现、总结,归纳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相互制约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高度,构建区域的完整知识体系,形成分析区域的基本思路。
为此,“世界地理”复习应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是世界地理专题地图的叠加,需要掌握的专题地图及要求如表10。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还应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区域地图进行重要地理事物的填图训练,将小比例尺的专题地图转化到大比例尺区域地图上,强化地图叠加的效果。
其次,构建区域特征描述模式,力求考场上能够在脑海中描述试题涉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自然特征往往结合其地理位置,从气候、地形两个决定因子推导出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如图11所示。
人文特征大体包括农业(农业地域类型、主要的农作物)、工业(工业区位、工业优化升级的方向)、人口(再生产类型、数量)、城市(区位、分布规律)、交通(主要的交通方式、交通分布特征)、国土整治等。
第三,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对比不同区域在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共性及差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区域内部要素的纵向分析,进而认识区域变化与发展过程及成因;②区域内部要素的横向分析,进而认识区域特征、核心概念和措施;③区域间相同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认识不同区域的共同性;④区域间不同点的分析与比较,进而认识不同区域的差异性;⑤区域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进而认识区域的整体性。
三、踩点热练
1.命题走向
“世界地理”作为考点设计试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作为背景知识隐性嵌入试题,从这个角度看,大部分试题均与该考点有关。二是以国际时事热点为背景设置试题情境,如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持续性的热点。鉴于新课改提倡“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故“世界地理”试题会通过区域地图、统计图表向考生呈现信息,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症训练
图12是美洲大陆西海岸部分城市1、2月和7、8月降水(单位:mm)资料。回答(1)~(2)题。
(1)下列城市组别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A.旧金山、圣地亚哥 B.利马、阿卡普尔科
C.温哥华、圣地亚哥 D.阿卡普尔科、拉孔科迪亚
(2)关于图示板块边界的说法,错误的是:
A.板块碰撞形成深深的海沟
B.板块碰撞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C.板块张裂形成绵延高耸的海岭
D.地处全球主要火山地震带上
命题立意:通过区域图像考查自然环境特征。第1题,要求判断气候类型,并提供了至少三种判断依据:典型月份气候统计资料、海陆位置(东、西岸)、纬度位置。要求考生综合以上三种信息做出正确判断。旧金山、圣地亚哥均为地中海气候,A选项正确。第2题,利用空间位置判断板块类型,进而判断大尺度的构造地貌。读图判断图中板块边界为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C选项符合题意。
解答技巧:影响气候类型非地带性分布的因素。①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气候和针叶林气候分布。②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③局部环流和洋流: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热带沙漠气候。④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修建水库等活动都可以使局部地区干湿状况发生变化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
参考答案:(1)A (2)C
目前全球共有30余个国家拥有核电站,总数为400余座,拥有核电站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读图13回答第(3)题,概括世界核电站分布特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能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描述有多个角度,如半球位置有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水平方向上有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垂直方向上有海拔差异。
解答技巧: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的三层面:①整体特征:从大尺度进行描述,如本题强调的半球位置;②分区特征:从中尺度进行描述,如本题强调的国家类型和海陆位置; ③极值特征:从小尺度进行描述,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如本题强调的具体区域(西欧、北美和东亚)。
参考答案: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发达国家或地区(西欧、北美和东亚),尤其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阅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14),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4)苏门答腊岛气候类型是 ,这种气候的成因是 。该岛地形的基本特征是
。
(5)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是 ,原因是
。
(6)材料一中A所在海域是台风主要源地之一,当台风中心位于A地时,B城市风向为偏 风。C是一条流经多国的国际性河流,该河流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均较 (大、小),原因是 。
(7)若在苏门答腊岛东部沿海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根据图中信息简要分析自然条件对该工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4)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西(南)部为山地(多火山),东(北)部为平原(多沼泽);地势西南高东北低(5)沿海、沿河流分布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6)西 大 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7)利:地势平坦;不利:多河流、沼泽,工程量大。
某海岛学校毗邻某河口和海滨,学生在当地进行地理调查研究性学习。请根据该校学生进行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所获的资料(图15),完成下列问题。
(8)根据材料,分析该岛的地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