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教学设计

篇1

“强化文化认同”是北师大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中的第九课第二站。本站是在学生正确认识了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之后,给学生介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同样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但是不能动摇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文化根基。在认识民族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发展先进文化,重铸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学情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涌入国门:国外动画片、圣诞节、感恩节等对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农村乡镇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封建迷信却较为盛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较低。因此,让学生认清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是当务之急,帮助同学们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勇于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是重中之重。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2.能力目标:发展用辩证思想正确看待和分析文化多元化的影响能力,发展处理民族文化面临外来文化冲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文化认同的含义,知道民族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认识应该在文化交往中自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知道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要在文化交往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第二站的教学重点,对于民族文化不仅要在理念上认同,更重要的是落实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在生活世界中养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理解怎样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是第二站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列举国外的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名字。(小组列举并在黑板上展示)

为什么大家会看到这么多的外国动画片、电视剧和电影?如何看待这些影视动画片在中国的流行呢?

请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站“强化文化认同”。

二、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国门?

2.文化多元化有什么影响?

3.怎样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不会全面西化,又不会夜郎自大)?

4.怎样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小组讨论,共同确定答案

1.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间政治、经济的交流合作机会增多,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国外文化产品涌入国门,带来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2.积极影响:文化的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

消极影响:文化的多元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容易使我们迷失在光怪陆离的文化幻影中,削弱对民族文化的兴趣,逐步失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3.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自尊,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4.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善于同玷污中华文化的现象做斗争,把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民族文化。

四、设置情境,探究学习

1.出示本地肯德基、德克士等快餐店家长和孩子开心选购的图片,播放《江南style》歌曲。

导入部分同学们列举的外国的电视剧、动画片。

同学们在阅读欣赏之后思考回答:

这些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会被遗忘吗?

2.“传统文化知多少”知识竞赛:

(1)说说“春节”“清明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2)说说古代著名的书画作品。

(3)说说古代著名的文学家。

(4)讲讲著名的神话传说。

竞答完毕之后,思考回答:

听了这些传统文化后,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积极宣传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3.多媒体出示网上恶搞雷锋、孔子、杜甫的图片和文字。

思考: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做?

(这些现象都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玷污,我们要谴责、举报、制止这些图片信息的传播,积极同这些现象和行为做斗争。)

五、作业设计

1.走访: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和庆祝活动,给当地有关部门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

2.宣传:以故事的形式,向来本地观光旅游的游客讲述反映本地历史人物美德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规划及设计原由。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要彻底抛弃“为茶道艺术‘配乐’”的惯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案。其课程规划要以“点面结合”、“中西合璧”、“古今融合”的思路入手,递进式地逐级规划授课内容。

1.第一级。

乐理知识:音乐的定义、功能、要素、乐谱识别等。

2.第二级。

音乐风格的比较认知:分类、特质分析、代表作对比赏析等。

3.第三级。

音乐史的介绍:各时代音乐产生的背景、体裁、表现形式、代表作赏析等。

4.第四级。

音乐环境的介绍:国内外知名音乐建筑如音乐厅、国家大剧院等音乐环境的介绍,强调其为高品质“音效”付诸的技术努力。

5.第五级。

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包括:一是茶歌、茶诗音乐的介绍与赏析。二是茶叶类型与音乐风格的比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将茶赏的说辞音乐化。三是茶道演示的“音乐性”,即:茶道内有音乐,“泡茶的声音”是有机交响乐;音乐课培养预备的审美能力、表现力等艺术修为,水到渠成地应用在“茶道艺术”的纯正演示中。

6.第六级。

综合应用。如:口述训练、“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赏乐茶会”的举办等。

(二)在茶文化课中应用音乐的注意事项。

音乐的海洋壮阔而辽远,如何在规划教学内容时拾得那一颗颗的璀璨珍珠,免有“遗珠之憾”,是需要较高的辨识度和科学的设计逻辑的。

1.声乐、戏剧音乐部分,着重介绍欣赏古今中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中国:昆曲、京剧、南音、通俗民谣、民族音乐、代表性茶歌等。外国:歌剧(含歌剧院的介绍与导览)。

2.器乐部分,着重介绍较经典的类型及其代表作。

中国:古琴、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僻专章介绍,尤其是古琴。外国:根据音乐体裁的划分,依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小夜曲、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形式进行介绍及代表作分析。

3.“纯音乐”与“标题音乐”概念的建立及名曲、作家的举例说明。

将“音乐”上的“纯艺术”概念移入茶道艺术中,有利于“纯茶道”观念的建立。

4.茶道艺术的“音乐性”。

茶文化学科音乐课程的开设,其终极目标不是为茶“配乐”,让“人为的音乐作品”直接参与到茶道演示中,而是取艺术相通之便,采“美感移入”之法,为茶道艺术预备审美品位,酝酿创造力和表现力。“茶道艺术的音乐性”并不意味着茶道艺术呈现时一定要“配乐”,最可怕的是走入“泡茶者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的误区。

5.综合应用。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这个艺术品类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故在综合应用时,“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是重点,可依照小型和大型的规格训练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他们的艺术品位。另外“赏乐茶会”的举办也该是以“音乐”为主角,“茶”是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的,万不可颠倒主次。“茶”是其间的媒介,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两个类型的综合应用,都是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提升其审美体验,丰富其生命感知,方便日后将美感移入“茶道艺术”中,同时为“茶道艺术的专场演出”———“茶道艺术家的茶汤作品欣赏会”的举办预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表现力。

(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以讲授法为主。

《茶道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在带领学生赏析代表性作品时,可以采用互动竞猜、知识问答等手段丰富课堂,激活学生的“耳朵”,培养其对音乐的审美敏感度。

2.茶歌学唱。

音乐的魅力在于她不仅能充盈我们的“耳朵”,还在于她让我们有“一展歌喉”的冲动。茶文化学科的音乐课程安排小部分的“茶歌”学唱,亦是提升课堂效果、增强亲切度的方法之一。

(四)课程考核。

1.口述训练:第一阶段的考核。

让学生就“某个代表作品”进行口述赏析,引导学生初步整合知识体系,自选角度,锻炼演讲能力,分享鉴赏心得。

2.主题音乐欣赏会的举办:第二阶段的考核。

有计划地确定主题,凝聚学生的力量,举办公开性的“主题音乐欣赏会”,邀请业界人士参与,互动提升。

3.赏乐茶会的举办:第三阶段的考核。

以“音乐”为主角,以“茶”为媒介,“茶”跟随“音乐”的“艺术步伐”前进。以茶会的形式来赏乐,让演讲者在相对轻松自在的氛围中分享赏乐心得,与聆听者共同提升艺术修为。

二、结语

篇3

1 教学实录

1.1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民间艺术家的不断继承与创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精美的剪纸图案(多媒体展示)(略). (展示的这些剪纸图案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通过这些剪纸图案的展示,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的璀璨,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存在于学生身边,中心对称图形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有一个感性认识. )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些同学们自己的作品(略).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那么这些图形绕哪一点旋转多少度后能与自身重合?

生:绕着中心点旋转72°或144°或216°或288°或90°或180°后能与自身重合.

(同时进行多媒体演示,得出问题的结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中心对称》. )

师:很好!其中绕着中心点旋转180°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我们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a figure of central symmetry). 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centre of symmetry).

1.2 感受生活,识别图形

师:请大家从旋转角度上来说一说中心对称图形和旋转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生:因为旋转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转动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其中这个角度只要小于360°,所以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旋转对称图形不一定是中心对称图形,如老师给出的图中有些只是旋转对称图形,而有些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旋转对称图形.

师:很好,这说明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殊情况,聪明的你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举例子)

师:现在播放一个Flas(蝴蝶飞呀),请大家欣赏,找出影片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看哪一组说得更多. (通过举例子以及播放Flash影片,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中心对称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

师: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案,大家能不能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找一些中心对称图形呢?

生:有线段、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那么它们的对称中心在哪里呢?

生:线段的对称中心是它的中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圆的对称中心就是圆心.

师:很好!刚才大家所举例的都是我们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下面让我们来挑战一些更复杂的图形,判断他们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同时进行多媒体演示以帮助学生)(图略)

1.3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如果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后不是与自身重合,而是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如图1),那么我们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称为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称为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图1图2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征?如图2,点A和点A′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图形,那么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吗?

生:点A绕着点O旋转180°到达点A′,因此点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OA=OA′.

师:不错,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线段AA′经过点O,并且点A和点A′到点O的距离相等或者说线段AA′被点O平分 . 师:如果线段AB和线段A′B′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图形,如图3所示,那么你又能从图中发现什么吗?

图3

生:根据前面的结论,同理可得:点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OA=OA′,OB=OB′.

师: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往下探索,因为点O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就是它本身,所以可以得到AOB和A′OB′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那么大家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生:因为AOB绕着点O旋转180°后与A′OB′重合,所以两个三角形中所有的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其中有∠A=∠A′,那么我们可以得到AB∥A′B′的结论. 图4

师:很好,在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线段不仅相等(由旋转的特征可得),而且互相平行. 有没有特殊情况呢?

生:有,如图4所示,对应线段AB和A′B′正好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对,所以刚才的结论应该怎么说才比较完整?

生:在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并且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由于AOB和A′OB′也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对对应点关于同一点成中心对称,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根据刚才所得结论,说一说由图5能得到什么结论:图5

ABC和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生:(1)OA=OA′,OB=OB′,OC=OC′;

(2)A、O、A′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B、O、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C、O、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3)AB∥A′B′,AC∥A′C′,BC∥B′C′.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刚才所得的几个结论.

生:(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结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2)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并且互相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师:结论中的(1)和(2)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征,结论(3)是判别两个图形是否成中心对称的方法. 另外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互相重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个成中心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本环节的设置从中心对称概念出发,到最后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思路清晰. 整个设计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得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

1.4 指导应用,深化理解

图6师:图6是“本田”汽车标志的一部分,已知它是关于点P的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你能运用你所学的中心对称的知识画出它的另一部分吗?(合作探讨,协作完成. )(此环节旨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设计的问题注意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结合,以便于学生更深地理解;注意向学生渗透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注意了知识的应用设计,体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注意了学生合作、创新意识的培养. )

1.5 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想一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自由发言)

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解决什么问题?(自由发言)

2 课后反思

“中心对称”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中“图形与变换”的一个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不要求从严格的几何变换定义出发来研究变换的性质,从而研究图形的性质,而只要求“通过实例认识变换”,借助图形的直观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以及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并能利用图形变换设计、欣赏图形. 本文基于数学文化对“中心对称”做教学设计,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反思.

(1)通过挖掘数学中的美,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作为情景进行导入,特别是采用学生自己创作的剪纸图案,让学生体会、感受、欣赏数学美,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震撼. 以此引导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探索数学的美,最后达到创造数学美的境界.

(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但学生已经习惯静态图形的学习,对运动变化不适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以及让学生从“做中学”,让学生掌握这种变换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处理问题更加灵活. 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性质”的形成中,让学生通过交流归纳,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活动中“研究”的成果,对最终形成规范、正确的结论有重要贡献,从而激发他们更加注意数学学习方式.

(3)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大部分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图形标志,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可以让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的数学就应当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自己身边的数学”,并且进一步感悟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数学视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用合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42-03

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在某一领域里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高职“教、学、用合一”技能型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为从事第一个职业岗位做好准备,也要为职业生涯中从事其它岗位作必要的准备。要在分析学生及岗位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一、职业岗位能力匹配分析

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每一个岗位由于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职业专门技能主要体现在某个具体职业中;行业通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各行各业领域里,比如个人与团体管理能力以及资源与运营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六大模块。[1]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培养重点是核心能力,其次为行业通用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学生及职业特点,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进行“教、学、用合一”的教学设计。

1. 岗位能力分析

岗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动手能力。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表现为能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并能运用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发现和排解操作中的技术故障,并且能够针对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带动和组织协调其他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把精密的设计图纸变成实实在在的高质量产品。

(2)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掌握和操作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能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其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等方面。他们在整个生产活动中将思想付诸于行动,生产体现于产品的关键纽带,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创造技能型人才。

(3)适应能力。亦即国家人社部规定的行业通用能力,体现为适应劳动岗位变动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表现在对同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也表现在对邻近专业(工种)劳动岗位的流动方面。除了精通和掌握本专业岗位群主要工种、不同设备的操作技能外,对相关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术也要有相当的了解。

(4)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等,还包括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素养。这些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以及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基础课培养的主要为后两种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核心能力。

2. 学生本体分析

高职学生基本来源是通过高考上了高职高专录取线前来就读的高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学业成绩不及本科学生。随着扩招以及生源人数剧减,来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受到局限。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来校就读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能学一门技术,能迅速就业。正因如此,这些学生的学习目标很明确,也希望通过2~3年完成学业,学有所成。在他们眼中,专业课的学习才是必要的,文化基础课如果只是"高四"课程,纯属浪费时间。因而,有必要针对这个特色群体进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能“用”上技能,这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后续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是对一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及其预期效果等做出整体筹划和安排。[2]文化基础课课程的整体设计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核心能力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目标、职业核心能力训练项目、职业活动训练素材、“教、学、用”一体化和形成性考核等要素。

篇5

"追踪历史起源策略,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和原因、知识概括或扩充的经历以及向前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占有镌刻于知识产生中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正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1]

基于这个思想理念,我设计了古典概型概念课的教学。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导。

古典概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

(2)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观察,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转化和化归的重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用随机的观点来理性的理解世界,使得学生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是数学。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情趣,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弄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1.实例引入

1654年,有一个法国赌徒梅勒遇到了一个难解的问题:梅勒和他的一个朋友每人出30个金币,两人谁先赢满3局谁就得到全部赌注。在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后,梅勒赢了2局,他的朋友赢了1局。这时候,梅勒由于一个紧急事情必须离开,游戏不得不停止。他们该如何分配赌桌上的60个金币的赌注呢?

学生积极思考。针对教师的问题,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引导:(1)赢得机会即赢得概率是多少?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是否一定要进行大量的重复试验,用"梅勒赢"这一事件的频率估计概率?这样工作量较大且不够准确,有没有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学生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

学生们凭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会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景。这种思维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点明内容,引出课题

二、生活实例,形成概念:

1.基本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问:(1)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结果有哪些?

(2)令事件A"正面朝上"; 令事件B"反面朝上";这两个事件是否可以再分?

(3)事件A与事件B之间的关系?

(4)事件和基本事件的区别?

学生活动:被点名的同学回答单独回答。根据回答问题直观感受基本事件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层层深入的提问,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古典概型的概念

练习:

(1)掷一个质地均匀的筛子的实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2)从字母a ,b ,c ,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实验中,有哪些基本事件?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练习基本事件的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练习,观察并回答,提炼出古典概念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探索、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的能力

3古典概型的概率

练习: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的实验中计算向上的点数是偶数的概率?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小组交流归纳,得到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从特殊情境总结归纳一般结论的能力。

三、循序渐进,深化概念:

口答题:

(1) 1.士兵参战的基本事件:生或死。那么事件A"士兵生还"概率为12 ?那怎么又会有"九死一生"的成语。

2. 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中,结果是两个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由于思维的矛盾,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通过合作交流,加深对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前提重要性的理解。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辨析,强调要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的前提是古典概型。加深对概率概型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通过交流解决问题,寻求真理的态度。

四、应用数学,课堂练习:

例1:单选题是标准化考试中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引申:

1.若是一道双选题呢?

2.若是一道三选题呢?

3.若是不定项选择题呢?

例2.本节课引入题:

如何分配赌桌上的60个金币的赌注的问题。

学生分析例题,和教师一同完成结题过程。

学生通黑板板演,发现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还需要在玩几局就一定可以分出胜负?一共有几种结果?其中梅勒赢得概率是多少?学生借助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书写习惯。

4. 锻炼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五、介绍历史,培养人文素养

由赌徒的问题引起,概率逐渐演变成一门严谨的科学的历史过程。(附在表后)

教师介绍数学历史史实。

告诉学生应用科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归纳小结,总结概念:

1.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的概念;概念中的两点缺一不可。

2.古典概型概率的求解枚举法(枚举要按一定的规律);

学生互相交流收获与体会,谈感想并反思。

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反思和发表自己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以致用,作业布置

1.教材习题第1、2、3、4题.

2.补充题:连续掷3枚硬币,"恰有两枚正面向上"的概率?

若连续掷4枚硬币呢?

层次1独立完成,补充题可以互相交流。

通过分层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

介绍历史,培养人文素养

赌本究竟如何分配才合理呢?后来梅勒把这个问题告诉了当时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这居然也难住了帕斯卡,因为当时并没有相关知识来解决此类问题。帕斯卡又写信告诉了另一个著名的数学家费马,于是在这两位伟大的法国数学家之间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通信,在通信中,他们最终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年后,也就是1657年,荷兰著名的天文、物理兼数学家惠更斯把这一问题置于更复杂的情形下,试图总结出更一般的规律,结果写成了《论掷骰子游戏中的计算》一书,这就是最早的概率论著作。正是他们把这一类问题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并总结出了其中的一般规律。同时,他们的研究还吸引了许多学者,由此把赌博的数理讨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逐渐建立起一些重要概念及运算法则,从而使这类研究从对机会性游戏的分析发展上升为一个新的数学分支。 [3]

由赌徒的问题引起,概率逐渐演变成一门严谨的科学。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概率问题,所以即使人们不懂得如何计算概率,经验和直觉也能帮助他们作出判断。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利用概率理论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人们的结论可能会错得离谱。所以我们应该让概率在生活中起到指导作用,科学理智的生活着。

结束语:波利亚认为:数学家的创造和发现并不像从魔术师帽子里跳出一只兔子那么突然,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思维过程,但同时每一个复杂问题的原始想法都是比较简单的。[2]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帮助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的过程,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正银.数学教学中怎么融入数学史[J].数学教学通讯,2006(7)

篇6

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成立于2008年12月,其前身为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在广西区内的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旅游学院(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两校挂牌,依托两校承担面向东盟地区的旅游人才援外培训项目。基地旨在充分发挥广西区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交往中的区位和教育资源优势,为东盟旅游业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面向东盟地区的整体战略。基地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6期培训班,共培训了489名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及导游服务人员。面向东盟国家学员开设的培训课程,主要内容有以“旅游管理”“出境和导游业务”、“中国文化”等为主题的20多门课程。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开设的课程有《汉字的起源与流变看中国文化的美学意蕴》、《中国常用社交礼仪》、《中国美食文化及广西特色餐饮》、《陶艺文化》等课程。

一、在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中开设中国文化体验课程的必要性

(一)中国文化课程在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中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和旺盛生命力,在世界各国掀起中国热,随着中国文化的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往来是一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和体验。从以往的在东盟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开展的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看出,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占到了近四分之一的比例,并且从培训质量调查来看,课程的设计及教学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东盟学员对中国文化课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了解不多,因此,都希望在短期内对中国文化有个直观的了解。

(二)手工体验课程有助于外国学员理解中国文化

在培训过程中,开设代表中国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相关的手工体验课,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如在我校开设的陶艺体验课,学员在观摩陶艺老师的介绍演示之后,自己动手制作陶艺,整个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员通过这样的体验感受到中国陶艺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中国陶艺所传递的中国文化元素。在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欣赏的同时也能营造学习氛围,拉近外国学员和中国文化的距离。学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其他课程难以具备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如何在东盟旅游教育培训中开设更多的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体验课程,让学员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课教学中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之一。笔者以为,传递中国文化把剪纸体验课纳入培训体系中,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在东盟旅游教育培训中开设剪纸体验课程的优势

(一)剪纸体验课可以帮助外国学员很好地领会中国文化

剪纸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镂空艺术,通过剪刀在纸张上游走,创造出精美的图形,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南北朝时期发展至今,剪纸早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民俗生活中的必要文化元素。

2006年民间剪纸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化。(1)节庆文化: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中国人有在春节剪窗花的习俗,窗花的图案可以是“春”字、“福”字,可以是寓意吉祥的花鸟虫鱼;(2)福寿文化:在老人过生日时,送上一幅“寿”字剪纸或松鹤图案的剪纸,则是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3)婚庆文化: 中国人的婚礼上, 贴“帧保表示双喜临门,婚姻中男女双方共同迎接喜庆的一天,表达婚礼喜庆的气氛和大家对新人的祝福。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剪纸, 它代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表现纯朴、鲜活的民族创造精神。

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包含丰富中国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以她最美的形式,展现她的亲和力。据何红一教授在她的论文《中国民间艺术走进美国当代社会――亲历与思考》中介绍,她在美国期间,曾在十所大学进行过民间剪纸艺术的交流,深深感到美国大学生对中国这门独特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厚爱,在剪“春”字时,她向外国学生介绍了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象征着生命和希望,是一个从造型到内涵都十分美丽的中国文字。通过讲解与创作,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文化知识。一位教西班牙文化的教授Fred写信向她述说他的感受:“我很欣赏你们通过美丽的剪纸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方式,在这难忘的夜晚,我的心真的像花一样开了!”

(二)剪纸简单易学,材料普通易得

剪纸的工具和材料普通易得,通常,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可以进行剪纸这种手工活动了。另外剪纸简单易学,常常在懂得剪纸的人指导下,只需要掌握纸张的折叠,再经过三刀两剪,便可产生栩栩如生的图案了。因此它成为当代文化交流中简捷、灵便、具有亲和力和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的优势也不断地凸现。学习剪纸是一次创作与欣赏的过程,如能使剪纸进入东盟旅游教育培训教学体系,帮助初来乍到中国的外国学员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认识,让他们解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竞争力。

三、以剪纸为例谈中国文化体验课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来自东盟国家的中国―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学员。

教学目标:通过老师的展示介绍及学员的参与制作剪纸,使学员了解与中剪纸艺术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文化内涵;同时掌握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能够制作简单的剪纸带回去留作纪念。

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春节民俗剪纸(通过剪纸介绍春节习俗文化 示范剪纸 剪纸体验)。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视频《春节习俗.贴窗花》,引入教学内容,向学员介绍中国的春节剪纸即窗花,并向学员展示有关春节主题的剪纸图片――“福”字,告诉学员,在中国,福字的含义是“福气”,“福运”,“幸福”的意思,春节贴“福”,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γ篮妹魈斓淖T浮!案!弊终着贴表示“福临门”的意思,福字还可以倒着贴,表示“福到了”。“福”字和五只蝙蝠组成的团花剪纸寓意是“五福临门”的意思;牡丹是中国的国花,在中国,蝴蝶因为产卵多,是多子的象征,所以,蝴蝶牡丹组和的剪纸寓意“花开富贵,多子多福”。

(二)示范剪纸

1.介绍剪纸工具和材料:出示剪刀、铅笔(在纸上构图用)、红纸(介绍中国剪纸多以红色为主,因为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好运的意思)

2.介绍简单的窗花剪纸有对称剪纸和团花剪纸等等,剪纸有自己的语言符号如:月牙纹,锯齿纹等等。

3.示范剪纸:剪“春”字,向学员介绍这是左右对称剪纸,并告诉大家“春”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代表欣欣向荣的意思,是一个从造型到内涵都十分美丽的中国文字。春节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再让大家了解春字的构成,会写就会剪。示范六折团花剪纸,先示范纸张的折叠,并告诉学员,在中国,“六”表示顺利的意思,所以选择了六折,祝愿大家顺顺利利。然后在折叠好的纸上绘图,由于制作的是新年窗花,所以以“鱼”为主题,“鱼”和“余”谐音,鱼组成的团花寓意“连年有余”,表示人们对富足美满生活的向往。(三)剪纸体验

1.学员按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拟定一个主题如“花开富贵”,“连年有余”,“吉祥如意”,“春满人间”等等,创作一个或多个剪纸,可以是对称剪纸,可以是团花剪纸。

2.在创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互相借鉴,也可以到其他小组观摩学习。老师给予每一组具体的指导。

3.课程结束前10分钟,每个小组评选出本组最满意的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互评,选出最佳手艺奖,最佳创意奖,最具内涵奖。

4.老师对获奖作品进行颁奖,并对每一个小组的作品进行恰当的点评。

5.学员们通过实际操作剪纸对中国的春节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可以请学员谈谈在具体体验中的收获,通过相互交流并再一次总结剪纸向我们传递的春节习俗。

四、结语

篇7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8版专业教学计划)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相一致。

分析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为药物分析等专业课乃至学生将来从事生产一线的分析检验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技术基础,实验课在课程设置中占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培养药学类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所谓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检验方案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过程[2]。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认同的程序[3],对药学类专业的分析化学实验课进行教学设计。

1分析教学对象

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2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特点,确定本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

2.2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

2.3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2.4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是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兼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使其具备将来从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3.1实验教学项目的确定通过常用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整套规范的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实验教学项目见表1。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3.2.1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事先给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轮流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工作。使学生能体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同,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也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在计划学时之外又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的机会。

3.2.2学生试讲实验课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表1中的前三个实验是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练习,相当于总论。从实验四开始,是常用分析方法的实验,相当于各论。实验一~实验五由教师讲,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规律。鼓励学生从实验六开始,自愿报名参加试讲。抽签确定试讲名单、时间及内容,每堂课最多安排2人试讲。课前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写好教案、板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再由教师补充。同学和教师填评议表打分,综合得分记入平时成绩。试讲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讲稿及体会。

3.2.3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实验结束的整理工作并互批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以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教师批改之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互批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析检验工作结果的基本方法。

3.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和谐自制、收集相关实验教学视频资料,适当用于实验课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往看不清楚的操作演示尽收眼底,且可以在分组实验时,根据个人需要反复播放,直至看清要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4开放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5举办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大赛结合期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开展此项活动。依照考核标准,取考核成绩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给予加分奖励,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30%)依次加5分、3分、1分。以此强调本专业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4.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实验课的学期成绩

4.1.1考核安排基本操作技能在滴定分析部分已进行了严格地训练。每学期实验课进行到仪器分析部分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分批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因为仪器分析部分,受仪器数量所限,学生必须分组轮流做实验,任课教师可对等待组学生进行考核(仪器室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仪器)。计划学时之内可多安排一次实验,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4.1.2考核要求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典型实验操作项目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1.3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来评定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所得信息直接、准确。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5套试题,以一定格式印制题签(试卷)。为避免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其考核成绩,事先公布考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考核现场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方法,由学生抽签确定本人参加考核的具体时间。

4.1.4考核内容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常规实验中广泛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

4.1.5考核标准

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独立完成考核项目。从仪器药品选择、仪器洗涤、操作、整理、科学作风、操作时间、相关问题笔答等方面制定评分标准,详见题签(试卷)。基本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格,方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篇8

关键词:《落花生》 教学目标 文化关注

一、语文教学目标中现有的思想价值

《落花生》(以下简称《落》)是著名作家许地山的经典散文,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典篇目,正确解读其文化意蕴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人教版小语教材对只有500余字的文本设置了如下学习任务:分角色朗读――说说课文讲了哪些主要内容;抄写第十自然段,说说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理解、体会和交流“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可是很有用”和“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通过学习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从身边的事物中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1]

四个目标,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分别从“读、说、悟、写”四方面入手,层次分明,有序推进。角色朗读在于通过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步理解文章的主旨;师生交流是对文章重点段落含义(第十自然段)的理解,这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接下来便是让学生通过交流、感悟,谈谈身边的人和事,对照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迹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最后一层是能力表达方面的练习,为提高学生以后在叙事抒情说理等方面的表达水平蓄电。人教版教学参考书[2]和北师大版教材《落》[3]也没有突破此约束,说明标准的教学设计已达到这个任务,就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问题在于,为何教学中学生反复质疑既定的教学目标呢?教师如何深刻把握文章深层意蕴,引导学生领悟经典的价值所在,更好地理解新教育的文化使命[4]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和要求呢?

二、语文教学目标可开掘的文化价值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5]这是我们科学设计语文教学、深挖文章主旨的理论依据。

许地山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者以“落花生”为喻,从具体生活中寻找感悟,希冀子女成为对别人对祖国有用的人,这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时的思想文化内涵所在。从课文来看,父与子的对话中隐藏着父亲启发孩子“说出花生的好处”,勉励孩子“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那么时展到了今天,《落》在教学中还有何时代意义可以挖掘呢?

(一)对“体面”理解的时代局限性。“体面”一词的三层意思 [6]指向的都是关于人在日常行为中的“外在”印象,和许地山要求子女做人的标准相异,若是执意寻求关联所在,则必是祖国在外寇蹂躏之下的“体面”,挽回民族的“体面”需要炎黄子孙为之奉献、牺牲。在“磨课”和实习听课中,每次在组织师生交流时都有大学学生和小学生提出“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正确与否的疑问,这种疑问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亦有教学之后的真情流露。问卷调研表明,98.6%的同学倾向“做既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价值追求,即否定“不讲体面,只讲有用”的“规定”,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今天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既甘愿奉献又追求自身幸福才是这个时代的理想价值所在,即文本所蕴含的时代文化价值,亦则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理解。教学中若是忽视了学生的这一深层追求,则会出现“表里不一”的价值判断,那么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则会飘渺难测,遥不可及。可能导致由于教学目标认知偏差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使得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出现失误,甚至会使教学误入歧途。[7]只有正确处理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到“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8]进而发挥语文教学在儿童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价值。

(二)关于家教的文化合力。《落》的主旨明显表现在通过对父亲要求子女如何做人的理解上感受深沉的父爱,实际上还隐藏着关于“母爱”的问题。文章前二自然段写到了母子们一起从种花生到准备过收获节的事情。虽然只占三分之一的内容,但通过分析,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由城市步入高校的师范生对母爱的伟大有了坚实的生活理解;认为母亲的身体力行和朴实勤劳、甘愿奉献的精神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另外,北师大版的小语教材将《落》与《拾穗》一起放在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并冠名“收获”,意欲通过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目的十分明确。教学中,学生认为母亲带着孩子长期辛苦劳作,而品尝花生时父亲才到场,且只有一晚上的时间。母亲没有直接和孩子们谈论劳动价值的主旨,而是通过精心布局,把教育子女的机会留给了学识渊博的父亲,这是母亲关爱子女,只讲付出,不求“体面”的大爱。更是许地山家庭教育子女成功的文化艺术价值。

爱国主义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主题,其情感基石则是爱家爱故乡,这一目标显然不能离开对家庭教育文化的阅读理解。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读懂了父爱之后,才能让他们更加明白母爱的坚实伟大,进而体会爱祖国的具体文化内涵。教学交流和诸多研究信息告诉我们,家庭(家族)之爱只有形成文化合力,谐振时代要求,才能对孩子形成有效的正能量。学生自主地由感受理解父爱进而感慨母爱的看似童真的思想正是教师应该抓住的教学闪光点,应精心引导,让“火花”持续亮丽。这种由母爱而父爱而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之爱的文化关注毋庸置疑应成为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之亮点。

(三)关注民俗文化的价值。收获节是一个关于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表达习惯相异,然而相同的文化心理都是收获的美好喜悦。唐诗宋词就记录了诸多民俗节日文化活动,屈原、李白、鲁迅、莫言等人在创作中均有对民俗文化的精心阐释。小语教材有许多民俗文化内容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科学把握,依据学习主体兴趣和特长适时阐释,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且不可仅盯着书本,放过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感悟和探索创新的好机会。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

三、教学环境的文化关注

(一)语文文化品牌成果的推广。新课改实施以来,“现代与经典”构筑的教育文化品牌引领了语文教改潮流,吸引广大教师、学者和专家的积极参与,推动了语文教改经验的广泛深入交流。通过实践以及学术牵引,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元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还原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境地。“同课异构”、“经典诵读”、“儿童阅读”、“诗意语文”等理论与实践倍受关注。然而改革的红利仅受益于部分大中城市的示范学校,相当一部分学校望梅而不能止渴;至于农村学校仍处于边缘化或沙漠化中。因而推广语文教改文化品牌迫不及待。

(二)语文课程文化主体建构。教材和参考书的编写、及时修订应增加不同区域的一线特级教师的评价程序,并且把多元文化价值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因素,打破思想和艺术二维结构的课程目标考评惯例。依托科研平台,建立全国联动机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完成语文教学文化内容的深层研判和挖掘,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实情择优而用。

高校语文师资培养质量的实践技能评价虽丰富而有活力,然而评价主体的文化审视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本教学前瞻的趋势。因而必须吸引大量不同层次的一线教师充实评价团队,一定程度上既能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改理念,又能推进评价团体的学术和实践的深层交流,更好地调控职前培养阶段语文教改的运行轨迹,利于高校师资输出及时融入一线语文教师课程改革的先进行列。

研究表明,营造语文教学改革多元文化评价的优质环境势在必行。语文教学虽然受高考创新作文影响,但紧紧局限于写作模块训练的改革已是片面畸形的运作,不足是基于语文课堂的模块教学过程调控疏于散乱,比如深层次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不能完全摆脱高(中)考的隐形约束而深入落实新课改要求。小语教改的环境虽然相对中学较为宽松,但广大的一线教师资源共享的机会相对较少,因而及时改善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研究条件尤其重要。

总之,教师应切实把握文化育人这一永恒主题,构建大语文教育观,整合家庭、社区、学校和社会文化因素,科学设计目标。唯此,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完成“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9]的课程教学目标。语

参考文献

[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121-129.

[3]郑国民、马新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33.

[4]朱永新.新教育的文化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2013(9):1-4.

[5][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6.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研组;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0

一、小学教研组建设的理论概述

1. 教研组概念

教研组:教研组是我国基础教育有的教育名词,在英文中并没有确定的一个词与之对应。195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以下称两规程)是我国教研组最早的立法依据。最初,这类教学研究组织的名称各有不同,有的叫作“学科小组”,还有的称作是“小学小组”,其研究的内容和形式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本研究所指的教研组是指在小学中数学的教师组成的教师组织,主要任务是钻研教材,互相交流教法,共同学习探讨有关教育理念,诣在提高数学教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教师共同体。

2. 教研组建设的理论基础

在小组学习中,强调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各成员之间能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小组功能的最大发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有共同的目标,学习者有积极的体验,能够在小组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以另一个人的失败为前提,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能够在小组中获得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本研究中所倡导建立的教研组就应该是这样一个基于合作学习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之间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在互帮互助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研究的活动,促进教研组整体的发展以及每个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研组建设中存在问题分析

1. 数学教师任务重压力大易倦怠

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琐碎繁杂,教师感到数学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抽不出时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研组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反映,在学校整天都忙得团团转,要备课,写教案,做教学设计,上完课后还要批改作业,有时候还要进行个别辅导,一天下来整个人话都懒的说,更不用说再去做别的事情了。

2. 数学教研组活动及管理存在缺陷

数学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讨论的教师团体,而教研组的活动就是就是数学教师进行相互交流的重要载体。数学教研组活动在形式上单调刻板,在内容上缺乏新意,在一定程度上教研活动是只是单纯的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强调应试教育,没有给教师创造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再加上数学教研活动的随意性较大,管理上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虽有一定的工作计划,但缺乏制度的帮张,在具体落实制度方面落实不到位。数学教研组不能及时提供给数学教师感兴趣并且急需的资源和资讯。数学教研组的活动缺乏专家引领,在数学教研组长的任用选拔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教研组相对较为封闭,没能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3. 数学教研组内部不和谐,缺少外部支持

教数学师这个职业有它特定的人格特点,自尊心比较强,各自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主见。在现有的教研组文化氛围中,数学教研组内的关系很紧张。有些数学教师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力比别人强,所以只是表面上的假合作。当教师有困惑时,只能自己单枪匹马地解决,没法获得更多的信息。有些老数学教师不舍得把自己的经验传给新教师,害怕别人超越自己。数学教师各自固守自己的思想,不愿与大家分享交流。

三、完善小学数学教研组建设策略

1. 树立自主专业发展观念

有效的教师发展应该是自主的和能动的。教师确立自主专业发展观,这是指向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得以实现的最根本方面。我们强调教师要树立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它包含三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教师要有发展的内部动力,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要求。这种内在动机源于教师自身的人生目标,追求事业和志向等;另一方面,自主的发展还意味着和别人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是自己的发展,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的,是有针对性的,是个性化的发展,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发展。

2. 关注学生、教材与课程

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参与到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因为:首先,教师作为教学一线人员,他们掌握更多来自教学实践的信息,对课程开发与实施拥有重要发言权;其次,教师参与课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课程决策与开发的权利,可以克服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课程改革来自教师方面的阻力;再者,教师参与课改,本身就是教师对课程建设各环节的学习和理解过程,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实施教材和做出针对性的评价反馈。这是良性循环。

3. 合作+反思

篇10

一、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来源和定义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师群体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们共同的生命历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也被要求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情境设置的观念去看待课堂教学。基于此类特点,课程改革也开始更加强调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模拟。课堂情境教学主要就是指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双方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意见要予以重视,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利用,对教学设计能够进行合理的调整,最大限度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深入学习,进而达到相关学习目标。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在紧张且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不高。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去品味和揣摩语文的精髓所在。如果教师能够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从本质上来讲,情景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脑力、思维及逻辑能力具有一定的训练作用。情境教学引入到高中语文教育后,经过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发展的背后仍然潜藏着相应问题。

三、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课堂情境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其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相应的问题。首先,就表现在教材利用的极端化上。当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过度依赖和迷信教材,这种现象一般多发于年轻教师身上。年轻教师由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其对于课程的灵活性掌握不足,在对待语文的情境设计上缺少实践经验,经常过度利用教材,使得很多情境活动都无法得到充足的时间。他们在课堂情境教学上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相关要求去进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呆板僵硬,使得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应有的成效,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与此同时,课堂情境教学活动的单一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如果不去寻找富有新意的教学素材,将会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师都没有充分重视课堂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情境教学的准备工作上有所不足,大多在此类课堂上都采取应付了事的手段,严重限制了课堂情境教学的应用和创新。

在语文情境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是一个普遍问题。目前我国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这样的特点:在学习上大多以被动接受为主,较少有学生会去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使得情境教学的设计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情境不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那么在其后续的应用过程中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另外,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时一种普遍的心理暗示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有的学生甚至没有将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没有摆正自身学习主体的地位。这些不端正的态度也都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阻力。

四、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优化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为此,教师就应当立足于学生该阶段的特点和天性,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现实的情境教学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存在。通过书本教材与生活实际间的相互贯通来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而使学生对生活和语文知识具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一)统一资源,创造课堂情境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成功都应当首先激活书本上的知识,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设计和优化,教师首先要使呆板的书本知识转换为鲜活的状态,便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生成教学的过程中,自身应当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做到触类旁通,拓宽知识面。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来创造出适应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形式,体现出高中语文的生本文化特点,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另外,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预设问题,引境生成

借助于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来解读问题,在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激发出来,进而引发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预设的问题大多集中于两类,一类是丰富想象问题,另一类则是激发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应当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抓住学生们的兴奋点,对文本信息予以充分利用,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足够的探索兴趣。

(三)巧妙运用课堂上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