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学讲方式 应用策略
信息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人才。为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学科不容小觑。
然而,信息技术学科被冷落的现象随处可见,被教师们误认为是小学科,可有可无。信息技术课,要么自习,要么被其他学科取代,导致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导致素质教育出现大的“缺口”。
下面,笔者结合学讲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学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一、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弥补对信息技术课认识的不足
只要听到“信息技术课”,人们就会立刻与网络游戏对等起来,认为网络游戏容易使学生沉迷,影响学生的学习……
毋庸置疑,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虽然是对信息技术课的误解,但学生因网络游戏耽误学习,影响身心的案例的确数不胜数。但是,如果说计算机玩游戏还可以“令到即禁”的话,手机上玩游戏比计算机方便了许多,学生躺着玩、走着玩、上街玩、过马路也玩,吃饭玩、睡觉玩等,对游戏的迷恋程度简直无以言表。教师们、家长们对学生玩游戏、上网深恶痛疾,部分教师、家长认为在这种大环境下上信息课,是给学生提供更多上网、玩游戏的机会,对学生迷恋游戏推波助澜。
信息课与网络游戏不能画等号,虽然课堂上提到网络游戏,但绝不是让学生玩,而是让学生清楚网络游戏对身心的有害性,让学生学会文明上网。再者,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旨在掌握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否则学生踏入社会将难以适应社会。
我们应克服思想上的担心和多虑,认识到信息课的主要目的和意义,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认清网络的利与弊
“网络是双刃剑”――有利、有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掌握情况的好与坏,以及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的高与低。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的章节中,开展“信息技术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人或事,结合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体会,而展开激烈的辩论,让学生“讲出来”心之所想。
如坚持“利大于弊”的学生可以这样辩论:足不出户,打开计算机,利用搜索引擎,国内外的新闻立刻尽收眼底,国内外大事一览无余,各种咨询琳琅满目;利用网络,和远在其他省市、其他国家的亲友可以视频聊天,拉近距离,使距离因网络而没有了距离;利用网络,听歌、看电视及其他方面,网上购物非常普及,为物流发展提供背景和支持;在网上也可以寻医问病、得到法律方面的资助……互联网的发展,买书的少了,网络阅读成为时尚,既方便又省钱,名著、诗歌、散文、杂文、哲理小品文等应有尽有……
坚持“弊大于利”的学习,可以结合以下实例阐述:网络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务必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上网对身心的有害甚至毒害。网络上,一些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网络交友不慎;网上购物时,发现实物物品和网上宣传的大相径庭……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应用网络这把双刃剑,引导他们趋利避害,用其长避其短。
三、开展学讲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知识教学,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以知识传授为主,如对于“页面的设计”的教学,教师不厌其烦地讲在“页面布局”选项中如何设计纸张大小,包括纸张的宽度、高度,页边距的上、下、左、右等如何操作,而“学讲”中,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先“学进去”、再“讲出来”,与同学交流。
如教师设计任务:在word的“页面布局”中,将word的“纸张大小”的宽度和高度分别设置为19.6cm和27cm,页边距的上、下、左、右都设置为2cm.
然后,让学生打开word并进行设置,再把如何设置的,怎样操作的等和同学们交流、分享,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之效,使学生尝到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走进网络》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网络、信息受骗的事情,认识到网络世界、网络平台和现实一样,充斥着假、恶、丑。让学生讲一讲大家容易上当受骗的真人真事,如《爸爸,你在哪儿》的获奖信息,在浏览网页时,弹出一个小信息广告:亲爱的用户,您很荣幸成为了《爸爸,你在哪儿》第四季的场外获奖观众,奖品为一台价值4999的平板计算机,现金2998元,您要确定领奖的话,请登录官方网站……签订领取协议,协议一旦签好,就必须领取,24小时之内不领取,您就违约,要交违约金……看似合情合理,没有一点假的迹象,可是点了领取,签了协议,“客服”将一次次催打款,如果不继续打款,他们就会恐吓,你将会接到法院的传票……这样的骗局,让许多人财产受损。
当然,让学生讲一讲网络的优势,诸如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等,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劣、利弊,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加深对网络的认识。
“学讲”是课堂的新改革、新举措,是主体地位的凸显,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运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积极主动,对信息技术学科倍感兴趣,信息技术课堂才会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又存在哪些缺点或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那么怎样让学生认清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七年级上册《认识自我》这课里介绍的认识自我的方法自我评价,设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认识一个人光靠自我评价是不够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必须结合教材中“认识自我”的另一种方法即他人评价法。在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老师必须做好一定规范,绝对不允许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但又要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之,要让学生明白这么做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我,为日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完善自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准备。
二、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上网成瘾,沉迷网络。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一念之差———拒绝网络的不良诱惑》这一章节的内容来引导教育学生绿色上网。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上网交友不慎而上当受骗,长时间上网而导致猝死等事例,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当他们看到这些案例时,很多人或是沉默或是惊讶。自从学习该课的内容并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后,班上沉迷网络,逃课上网吧的现象逐渐减少了。早恋的现象在当前的学生当中也不少。如何引导异性学生正常交往,针对这一问题,我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早恋如何可怕和不好,学生不能早恋等道理,因为这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这一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派出四位辩手就早恋的利与弊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所有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为本方搜集资料,最后辩论的结论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感触深、效果好。
三、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要求注重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叛逆、与父母产生代沟、不懂感恩,视亲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平时受不得半点委屈,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笔者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走进父母》的内容布置了一次特殊的课外作业:给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要求一周内完成,并写感受在班内交流。交流会上有的同学说这是我读书以来最有特殊意义的一次作业,它不仅洗掉了我与父母的代沟,更洗涤了我的心灵。这次特殊的作业,给学生产生了强大的震憾,不少学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效果不亚于一场感恩励志大会。后来有家长对我说:“老师,自从你布置那次洗脚的作业后,我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了。”通过这种家校结合的方式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很有帮助。针对一些学生存在吸烟的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拒绝不良诱惑》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播放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视频,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吸烟、赌博等的危害,这对于有吸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乃至全体学生都有很大的警示教育意义,这比老师的百遍说教更有效。课后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篇3
心。
所谓"深层次互动",我们认为深层互动的前提是: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需要互动,更谈不上深层互动。其次是:有方法,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互动,互动的形式多样。比如小组合作,对话讨论,游戏,实验等;三是:有创新,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通过师生深层次互动,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唤醒生命的潜能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渴望求知的欲望强烈。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上得到提高,更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师生互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流。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课堂上的师生深层次互动呢?笔者曾经主持《师生深层次互动的有效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恰当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上的情境创设是课堂上达成师生互动的必要准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内涵。这时教学就会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因为学生有话可说,使深层互动成为可能。创设问题情境的互动方式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兴奋感、成就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形成的思维品质个性心理,提高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要求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独立探究和发现各种问题,做学习的主动发现者、探究者。如我在教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依法维护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案例,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经营者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②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然后请学生展开讨论。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结合案例,对经营者的种种不妥做法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讨论列举类似情况下解决纠纷的可行办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维护消费者人格尊严的重要性,知道法律是维护人格尊严的有力保证。
二、有效引导和启发点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上深层次互动起来,需要老师主动"煽情"。师生互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学习、自主评价、主动交流,老师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和学生交流探索的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分组后师生互动不起来,学困生无从下手,不懂得怎样"动",优生不愿开口、不想交流。即使是交流了,每节课都那几个同学,师生互动又变成了老师独"动"。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和启发,尤其是对待中差生,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发现、如何去交流和探索,使他们和同学、老师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深层次"互动"。例如我在教八年级思想品德第5课《与父母平等沟通》时,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父母,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启发、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从而能以实际行动去回报自己的家。又例如在教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6课《换个眼光看老师》时,我收集了现代教育名家李镇西的一些教学事例融入到本课教学中,这样既有利于把李老师的教育教学事迹与书中的材料相比较,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从内心里理解和尊重我们的老师,掌握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有效方法。
三、创新互动方法方式,精心设计师生活动过程。
课前教师要确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目标,设计不同的活动过程。还要把握互动的情势,不断促进互动的深入进行。互动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利用投影、录音、课件、网络等现代化辅助手段,使课堂容量相对加大,师生深层次互动成为可能。课堂因师生深层次互动而精彩,杜郎口课堂上的互动方式值得借鉴。他们或坐或站,时而板演,时而静心思考,时而热烈讨论,时而激烈辩论,时而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大胆地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5课《克服逆反心理》这一框题的过程中,首先明确逆反心理的普遍存在性,然后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教师扮演父母,学生扮演子女,在互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孩子"逆反的原因,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一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从而找出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再例如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22课的拓展天地《上网的利与弊》时,我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辩论会,正方为"上网对中学生有利",反方为"上网对中学生有弊",通过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与教师互动交流。课堂上我给予相应的指导,引导辩论的整体进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懂得上网既有利也有弊,要文明上网、上网不伤身、有选择地有节制地上网。
从事"师生深层次互动的有效教学"研究多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转变了教育观念。该课题研究有利于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新课程,正确认识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适应时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改善了课堂环境。通过师生深层互动的有效教学,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能充分满足师生的生活需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篇4
关键词:班主任;智慧型;德育
一、案例展示
这一届学生都是1997年前后出生的中学生,他们最典型的社会环境是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90后的生活。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产品的普及,班上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QQ号码,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的也不在少数。但仍有学生存有侥幸心理,忍不住把手机带到了学校。我以往都是只要发现学生拿出手机,就当场没收,然后由家长来取。
周四下午学生有一节自习课,我和平时一样到教室看看,走到门口,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大家都在认真学习,只有小王一直低头在看什么,我慢慢走过去,这时她听到动静,马上抬起头,迅速地把手里的东西放进桌洞。我走到她面前,她也看了我一眼,脸上明显泛红,赶紧又低下了头。其实,我能猜到她刚才是在玩手机,因为她在放东西的时候,我看到了明显的亮光。我没有说话,只是轻轻伸出手去,谁知她的反应相当激烈:“你凭什么收我手机,国家规定你没有没收他人财物的权利!”我心里的火一下升腾起来,我倒有些紧张了,如果小王就是不肯交,那我这个班主任该怎样下台呢?我还是平静地和她说:“老师没有说没收,只是暂时保管!”她回我一句:“你刚才又没有跟我说暂时保管!”我安抚她:“行,但你先把手机交上来,我代为保管,我答应给你申辩的机会,下课后找我。”看情况不对,我主动做出了撤退。小王虽然还是不情愿,却也不好再争辩,把手机交到了我手上。
一下课,她立即尾随我到了办公室,想要回手机。理由还是咬住她没“玩”手机,她在查资料。我做出由我替她关机保管一周之“处罚”,然后要求她再写一个《没有手机的日子》的随笔,虽然她一脸不乐意,但还是答应了。周四如约把手机还给她。周五一份随笔放在我的办公桌上:
……
周一开学的时候,已经有点习惯不用手机,上课也不再一直摸手机盼着几点下课。慢慢开始认真听课,发现认真听课就会感觉一节课的时间特别短:数学老师讲三四道题就下课了,英语讲半篇文章时间也就过去了,语文才把诗讲一半就下课了。认真听课就发现上课的时间特别短暂。
周二已经很习惯没有手机的日子了,虽然有点想念有手机的日子,不过没有手机过得也很充实。不用手机查答案问“度娘”,问老师也是一样的。
周三对手机已经比较无感,倒是早晨看同学们踢毽子更有兴致,迫不及待地期待大课间活动。
……
总之,没有手机的一周感觉整个人充实多了,上课也开始认真听课了,反而拿到手机的时候不知该用手机干什么了,拿上还有点怪怪的感觉,感觉不是自己的东西一样。
……
周五的班会上,征得小王同意,我在班会上给全部学生读了她的随笔,随机趁热打铁召开《手机的利与弊》的辩论会。理越辩越明,学生达成共识:手机可帮助我们获取更多资讯,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过分依赖手机。大家都支持班上的规定,不把手机带到学校。住校生为方便联系家长即使带了手机,在上课期间也要关机,不能拿出来,回到宿舍再开机,班上的手机潮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平息。
二、处理方法反思
1.面对学生玩手机,我第一反应是非语言的暗示,尽量减少影响的范围。
2.在没收的时候,没有采取过激的言语刺激,以“暂时保管”替代“上交”。
3.在遭遇学生的消极对抗之后,做了适当的让步,主动降低目标,保住底线(上课玩手机是违纪,要有一定的惩罚,不可以简单地归还)。
篇5
《小小辩论会》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我是根据教材要求,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1、了解辩论的概念及特点;2、学会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3、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网络的利弊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如下:
一、播放视屏,了解“辩论”
1、播放一场大学生辩论会的片段,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表现怎样?
2、读课本P 91上的“口语交际”题、查字典或上网搜查,了解什么是辩论及辩论有哪些特点。
二、确定辩题,明确观点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参考辩题,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争议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各自谈谈自己的看法,将同学们最感兴趣的辩题作为本次口语交际课的话题。通过讨论,将“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作为本次辩论主题。
三、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确定正反方,分为两组。并在自荐的基础上民主选举产生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并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四、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
2、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3、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辨人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五、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自我反思。评价正反双方的优点、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本次辩论会的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对本次辩论会进行总结评价,表扬鼓励,指出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通过此次辩论会的成功举行,作为教师的我有以下两方面的体会:
一、辩论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有利于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赛前的准备中,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搜集材料,写“辩论发言稿”。这样,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写作,积极性高,有话可说,大多数人都能写出富有见解的文章来。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必须敏于听而善于言,既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听清对方说了些什么,哪些说对了,哪些说得不合理,又要针对对方说得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有力的反击。这样学生置身于竞赛的情境中,大脑处于高效运作状态,读、写、听、说训练得到强化,其效果大大优于传统课堂教学。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辩论时,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在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要顾全到大局的整体性、论述的逻辑性。辩手的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服力也就越强。通过搜集论辩材料、写成发言提纲、模拟练习以至比赛的一系列训练,就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爆发出一串串创造思维的火花,作出了一次次精彩纷呈的即兴发言。
第三,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辩论赛中,学生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辩论,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辩论赛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群策群力的比赛,它讲究整体的配合,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各辩论队要集体研究辩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深入研讨,配合默契,整体作战。由此,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精神就自然而然培养起来了。
二、成功的辩论会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辩论的意义。辩论就是正反双方各自阐明对某一观点的见解,并指出对方观点的缺陷,以便得出正确的认识。它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古希腊的哲学家常常为了一个哲学问题辩论不休;中国古代也有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功绩。正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在辩论中,能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辩论的特征是口语表达,具有对抗性、综合性、逻辑性、策略性、应变性几个特点。辩论是一种知识、智谋的较量,是质疑、交流、锻炼口语的好机会,充满了挑战性,因此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实践活动。
篇6
课堂是学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去思、去讲、去展示,去探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的课堂才充满活力。笔者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实现这一目标的几个教学环节即:引导自学――组织讨论――师生互动――课堂反馈与评价。
一、引导自学
引导自学是学生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教材,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基本问题的环节。“导”是方法指导,“学”是学生学习教材。
1、首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三维学习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明确告诉学生采取什么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要明确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要设计好能紧扣教学目标、难易适度,有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我在教学九年级第二课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时,通过测评发现学生对本框题的重点、难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理解不透,于是,我在设计导学达标题时,就紧紧围绕这一关系,设计了三个小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本依次回答,学生弄懂了这三个小问题,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
2、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要赏识学生、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起初,教师的指导可能会多一些,细一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强,教师的作用要减弱,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例如,我在教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指导学生的重点放在了“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因初中思想品德课本中的背景材料图文并茂、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我就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背景材料先理解知识小点,再理解框题知识重点。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
二、小组讨论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环节
小组讨论是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或者学生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各抒己见,通过激烈的争论使学生在自学阶段的认识得到深化、巩固、更正,进一步探求新知的过程。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教学初一“对不良诱惑说NO”这一框题时,刚开始部分学生对网络的利与弊的多与少争论不休,于是我把全班学生分成8组展开讨论 “上网的利与弊”,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发言越演越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由此可见,教学实践中,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时间内互换角色,使得每个人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全组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然而,由于学校分班方式及班级排座位方式的制约,教学实践中,很难组建固定的、合理的学习小组,这会使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做适当的调配,以利于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有效开展。
三、精讲解惑 ――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
“精讲解惑”是教师根据讨论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未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必要讲解,帮助学生解惑,准确掌握知识的教学环节。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一方面,教师要提出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所以,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设疑,让学生在思考、 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生成问题。例如:在教我国的基本国情时,学生提出:(1)我国建国60多年来各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为什么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概念中的‘落后的生产’指什么?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如果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加以引导,启发思考,不能批评,因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对于学生所提问题,如果是个性的,可以课后指导,对于共性问题,教师要在启发的前提下精讲,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真正排除疑点。
四、反馈与评价
课堂反馈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的转化。课堂反馈的习题要形式多样,初三应以主观题为主。习题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突出重点,难度要合适,还可以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训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训练要求学生独立、按时完成,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地学习的能力,同时有助于教师准确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便于课后及时而准确地辅导。
篇7
一、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教学
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我们教学中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有:
1、查阅资料式
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能通过查找报刊、杂志等方面的资料,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实际问题。如,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中活动设计:“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利用搜集的资料出一期板报”,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在内容上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来搜集材料;在方法上采用阅读报刊杂志和上网搜索等方法。这种形式的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讨论、辩论式
这是一种新学习方式的探索,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或一些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理论、观点、认识问题等,可组织学生辩论、讨论,使其在讨论、辩论中寻求到正确答案和结论,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一单元时,组织了“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通过辩论、讨论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辩证思维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上网的利与弊,做出对待网络的正确选择,即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形成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共识。
3、调查访谈式
即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形式。如在上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单元时就开展了一个活动:“调查本地的江河湖泊,了解污染情况,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对柳江河、竹鹅溪的实地调查,接触自然,形成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查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4.体验式
这样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情境中,按照知识内容的要求,进行某种行动,体验某种生活,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比如,在学习“克服考试焦虑”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做呼吸放松、想像放松、肌肉放松的训练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学生体验到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为今后减轻考试压力打下基础。又如在上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审判长、公诉人、律师、被告人等不同的角色,通过法庭纪律、起诉书、判决书的宣读等一系列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法庭的审判过程,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是不容蔑视的,谁无视法律的存在,谁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达到这一课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教学目标。
二、发挥实践活动课在教学中的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环节,同一般性的知识传授相比,除了有共同作用外,还有着特殊的功能,是多种功能载体。对“实践活动”教育环节的功能如果发掘得好的话,那么它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作用。
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已能自觉地根据学习要求去感知有关事物,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教师、书本、家长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作的解释和结论,喜欢索隐猎奇,总想寻根问底,爱好提出不同看法并与人争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倦情绪。而实践活动课强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用活知识,符合青少年好奇、好动等多种特征。所以,当他们有机会参加学习活动时,会觉得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当他们在实践活动课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会觉得学好思想政治课并不难;当他们用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分析,解决了某一个具体实际问题时,自然会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二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活动的设置和开展,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满足现代社会对人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多种活动形式下,通过动手、动口,培养了实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接触社会,进行调查访问,增长了知识,增强了社会交际能力;通过讨论、辩论,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判断是非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锻炼了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课这种特有的环境和空间,还能培养创新能力。确实,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铸就才能、施展才能的舞台。正如一位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参加活动课后谈体会时所说:“通过参加几次实践活动课,我才真正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能力。像我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参加一次活动课的收获比平时听课的收获要大得多。”
三是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传统的说教式的政治课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因此,围绕主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相关活动,学生就能在积极的情绪中受到思想教育的熏陶,自觉地接受教育。如,在进行《模拟法庭》活动课后,同学们认识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法律意识;在访问英雄、模范人物的活动后,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不仅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且还使学生在“活动”和“实际”中提高多种能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了平台,作为老师,要注意克服把实践活动课上成“放羊课”“自由活动”课,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课,在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老师,达到互帮互学、互相交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今后,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上好实践活动课的路子,使课程改革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3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学生本位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设计情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这类课貌似新颖但实则学生还是被动学习,老师讲解、演示,学生跟着练习巩固。以笔者之见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最根本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还是练习编排都应如此。本案例所提及的两个教学片段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学生本位教学的理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相差很大。
一、案例实景及分析
近年来,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是对于中学生,人生观和道德观尚未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一些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上网行为,是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浙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网络与道德”,就是这样一节以网络道德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情感教育课。
(一)教学片段一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将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了解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意义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电脑黑客盗取密码”作为导入,通过教师对网络与道德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为什么要注意网络文明,懂得什么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使得学生能够把网络文明、知识产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遵守网络文明,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最后,学生完成“自我测评”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入。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在整堂课中学生一开始对“电脑黑客盗取密码”表现得颇感兴趣,讨论颇为热烈,大家纷纷讲述自己的被盗经历,但随后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案例分析、知识产权介绍,学生则表现得兴趣平淡、按部就班,老师讲,学生练,跟以往的常规信息技术课没有差别,最后的“自我测评”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还只停留在表面,没能真正理解。课堂上学生虽然自始至终都参与其中,但是参与的热情前后完全不同,课堂气氛也随之陡然变冷,因此,最终造成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浅显。
3.分析与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很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师只是一味地站在主导者的位置进行单纯说教,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更谈不上触动学生内心,因此,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片段二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以探索、感知、感悟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先让学生自己找到疑问:“为什么喜欢上网?”“家长为什么要限制我们上网?”通过互相交流、讨论,感知和体会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正负面影响,意识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紧接着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典型案例的描述、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网络并不是虚拟的,它与现实社会一样也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从而促使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上网,争做文明小网民;同时通过“自我测评”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入。最后又设计“文明小网民的评比”环节,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榜样,以学生感悟学生,最终全体学生达成共识:“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流畅,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其中,“学由疑始”,由“疑”的解决感知到网络的利与弊;以学定教,在做中学,在感知后感悟到道德约束的必要性,最终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始终保持着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导者,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自发、自主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大大超出了预期。
3.分析与结论
整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了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网络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能够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提出问题
到底怎样的课程设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一节课以学习、了解为教学目标;而另一节以探索、感知、感悟为教学目标,两个目标同样都为“教参”上所明确指出的,为何两节课的课堂效果会如此大相径庭呢?这确实值得我们细细思考。
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造成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是否真正了解学生,正所谓只有走近学生,课堂才能精彩。
三、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新课标提出后我们曾不止一次接触到“学生本位教学”这个词语。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学科,由于其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的信息技术老师认为只要导入新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便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实则不然。
笔者认为,新课标所说的学生本位教学是指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课堂练习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提升信息素养。
那到底如何才能充分地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本位教学?在教学上真正发挥学生本位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及练习难度,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操作能力及理解能力
以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片段为例。网络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深受学生青睐,怎样才能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呢?在案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以讨论“为什么喜欢上网?”“家长为什么要限制我们上网?”入手,从这两个简单却又矛盾的问题开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话题不断,整个课程便成功了一半。通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们了解了网络的正负面影响,意识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由学生讲述自己亲历的典型事例,教师帮助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并不是虚拟的,它也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引导学生去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从而促使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上网,争做文明小网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大部分学生的脸上呈现高涨的学习兴趣。课程进行到最后,加入“文明小网民的评比”环节,以学生带动学生,形成榜样;通过发表获奖感言,以学生感悟学生,最终全体学生达成共识:“文明上网,从我做起!”
通过上述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看出,这堂课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最为根本的改进方法就是教师要学会和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学生本位教学,什么样的课程设计才是学生所需要和喜欢的,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中这类非操作性的教学内容,更应该贴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搭建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平台。
2.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从课堂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长期以来,教师以课堂的主导者自居,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我们的课堂一贯以“演示―模仿―练习”作为主基调,许多学生认为,只要掌握老师讲的内容便是达标,因而始终无法实现自主学习,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操作工”。新课标提出的新型教学结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主体型”结构,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做到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实现学生的自学自育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体现科学精神,又要深化人文精神。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提供必要保障。在本文案例中通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典型案例,让他们自己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互联网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实现文明上网”等问题,达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新课标的实施为我们教师实现多元化的课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一堂堂构思新颖、设计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呈现在我们面前。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本文涉及的案例便从一堂较为成功的信息技术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本位教学”――走近学生,关注学生。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做到既容易接受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信息技术课就必然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课不在于活动设计是否新颖、素材是否充足,情境、活动、游戏、素材虽然一开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兴趣,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马上就会失去热情,不愿参与其中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有效学习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一是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二是学习者的主动加工活动。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只有做到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用心与学生交流,学生才会进行真正的自主学习,才会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并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篇9
1 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确立和策划班会的主题
开好特色主题班会,首先要确立与策划好主题。主题的策划,具有导向性作用,它将确立班会的发展方向,并达到预期的目的。我认为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教育性、针对性、计划性。
1.1 确定教育目的,富有教育性。特色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自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主题的确定与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例如,针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或错误,可以组织《为什么而学习》、《以优异成绩向父母汇报》等主题班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以组织《生命的意义》、《让世界因我而精彩》等主题班会。
1.2 结合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特色主题班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主题的确定必须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初一时,学生因为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地对学生们进行点拨、引导,组织诸如《向童年告别》、《我爱我班》等主题班会,使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要做到有针对性,班主任必须善于搞好调查研究,对本班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风气、健康状态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使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例如,针对部分学生成绩突然下降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分析原因,然后召开“改进学习方法”的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明白苦学和巧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道理。
1.3 认真确立主题,做到计划性。特色主题班会必须有计划性,有严密的序列步骤,不能随意而发。教育性、计划性三者是统一的。首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一个总体方案。其次,对所在学期的班会活动有一个总的计划。第三,对组织每一次班会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如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采用哪些内容和形式,达到什么教育目的等等。有了计划,特色主题班会就会目标明确,进行顺利,能够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2 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并加以实施
特色班会的主题确立和策划好之后,第二步就是选择形式和实施问题。班会的形式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要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1 特色主题班会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思想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阶段。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思考,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特色主题班会必须适应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多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例如:要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时,我就在会前组织学生搞家乡调查,让他们去查阅有关家乡的历史和现状,访问老人等,然后让他们把调查所得拿到班会上交流。这样,同学们面前仿佛展现了一幅幅家乡的美丽画卷,他们深受鼓舞,也为自己生活在金昌而自豪,更坚定了早日成才、把家乡建设得更美的信心。
2.2 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开好特色主题班会,除了要有好的主题之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样和生动。初色主题班会可以有如下一些形式:①报告式主题班会;②娱乐式主题班会;③学习式主题班会;④纪念式主题班会;⑤汇报式主题班会;⑥现场式主题班会;⑦形象式主题班会;⑧展览式主题班会等。
2.3 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才能使特色主题班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准备的过程本身也是不断教育学生的过程。
2.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色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准备、组织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既当主人、又当参谋,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由老师包办代替。
3 要善于深化主题的巩固成果
班主任除认真考虑特色主题班会的选题、组织形式外,还要认真考虑主题如何深化和成果如何巩固,怎样让学生进入并保持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搞好特色主题班会的总结,并在总结中善于 “举一反三”。同时还要搞好“追踪教育”,以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
篇10
20日上午,比赛当场公布赛题,小学科学组的赛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这是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一节课。随后,我们从目标定位、任务设计、信息技术整合、互动评价、自主学习等方面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最终顺利完成了基于微课平台的教学设计与修改,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研讨:设计初稿
拿到教材后,我们反复斟酌了这样三个问题:如何定位预期达成目标?怎样设计学习任务?整合哪些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短短的8分钟内完成自主学习?
1.达成目标的讨论
【鲍峰】本节课的达成目标应是递进的,第一层次是能列举出一些人类改变地表的举措,第二层次是分析人类改造地表后带来的影响。
【张开明】同意,而且第二层次的目标可以再具体点,如人类活动改变地表特征的影响中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朱金静】关于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书本上列举了一部分内容,我觉得还可以让学生按照“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这些人类活动进行分类。
【张开明】我觉得让学生开展一次辩论会来讨论人类活动给地表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效果可能更好。
【鲍峰】同意。除了让学生能够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外,还应该让他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地表的措施,以激发其爱护地球的美好愿望。
通过商议,我们为学生制定了如下预期达成目标:①通过观看微视频能列举出哪些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特征。②会用网络搜索资料并整理出人类活动对地表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③能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地表的措施。
2.学习任务的设计
【朱金静】农村城市化这种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最大,且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家乡的变化,或者回忆小时候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现在的家乡与小时候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
【张开明】同意,但梯田、水库、运河等人类活动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是不是可以选择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呢?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个研究一下,怎么样?
【朱金静】好主意!另外,填海造岛、开山采矿、砍伐树木等人类活动也给地表带来不少影响,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进行拓展研究?
【鲍峰】是的,我非常同意。教育不应只是停留在教教材,更重要的是用好教材,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方法,让他们开展更多书本之外的研究。
【张开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感兴趣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将学生的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并上传到学校的专题网站。
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根据制定的预期达成目标,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①通过网络搜索资料,认识到城市化对地表的影响,分析城市化的利与弊。②参照城市化对地表影响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开凿运河、修建梯田、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中自行选择一项进行自主研究。③登录专题网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信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保护地表的意识。
在设计这三项任务时,我们注重了设计任务由简到繁,由辅到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更加简单易行。
3.信息技术整合点的激辩
【鲍峰】针对这三个自主学习任务,我们如何整合信息技术来辅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呢?
【张开明】首先要运用网络搜索功能,那我们是不是要教会学生用什么搜索软件?怎样搜索?搜索资料后又如何保存?
【朱金静】是的。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搜索能力,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处理搜索到的有用资源。
【鲍峰】资料搜集完后,如何开展交流活动呢?我觉得如果是课内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直接在教室里交流;如果是课前自主学习,可以建立微信讨论组或QQ讨论组进行交流,怎样?
【朱金静】同意。还可以让学生在微信或QQ上进行一场辩论会,这样不仅方便学生在家交流,而且能留下“聊天记录”,这是一笔珍贵的“思维财富”。
最终,我们在三个自主学习任务中,分别设计了网站搜索,班级博客分享资源,QQ讨论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评价等环节。这些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增强科学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真实可用性,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斟酌:改进之处
我们认真研读了兄弟团队对我们教学设计的评价,同时也从兄弟团队的教学设计中汲取了精华,获益匪浅。结合兄弟团队的经验和意见,我们三人又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论证。
1.微课实施途径的选择
【鲍峰】我们的微课实施途径既有课前自主学习,又有课内自主学习。是不是接受兄弟团队的建议,把这节微课定位成课内自主学习?
【朱金静】同意。因为我们设计的任务量挺大,如果是课前自主学习,会占用学生较长的时间,而在课堂上获取网络信息,便于教师及时掌控了解。
【张开明】是的。我们不妨在课堂上把有相同主题的学生归为一组,共同合作学习,设立QQ讨论组,分享资料,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促进了学习。
2.微视频互动性的改进
【朱金静】兄弟团队提出,我们的微视频中教师讲解内容比较多,而提问比较少,忽略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建议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获取科学概念。你们觉得呢?
【鲍峰】有道理。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前,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问题引领,如人类的哪些活动对地表产生了影响、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等。
【朱金静】我们在微视频中设计了“通过网络搜索更多的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这个活动,但怎么知道学生自学以后的对错呢?如何在微视频中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张开明】我觉得可以给出简单的测试题,让学生在看完微视频后独立完成,此时要将微视频暂停。因此,我们在制作微视频时,要增加一个“暂停按钮”或者给一个暂停提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朱金静】同意。另外,我们已经有了像班级辩论会这种集体讨论的方式,能不能在课堂结束后再寻找一些在线测评的方式,以丰富评价方式,使评价多元化?
【张开明】好主意!在微视频学习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入“微课在线检测课堂”答题。该检测平台可以直接统计出参与率和正确率,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经过改进,我们的微课程更加趋于完善:有课前的情境引入、课中详细的指导、最后的归纳总结、相应的学习评价,还有课后的学习支持服务;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在感知与总结的过程中留下思维的痕迹,充分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畅谈:设计亮点
立足学情,在探究学习中融入信息技术,努力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本节课的目标。因此,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如下“微”亮点:
1.达成目标清晰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一看到达成目标就能清晰地知道该怎样做,我们特别拟定了如下达成目标:①通过观看微视频发现人类活动能够对地表产生影响,②会用网络搜索资料并整理出人类活动对地表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学生看到这两个目标就知道通过观看微视频和网络搜索的方法可以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2.任务设计层次化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微课程理念,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观看视频中的新闻发现千岛湖的地表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出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二是教师详细指导网络搜索方法,并拍摄制作成难度适中的微视频;三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研究意愿,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如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直接浏览图片和文字后完成研究任务,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在教师演示操作下完成自主研究。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学生的探究速度有快有慢,他们取得的收获也不尽相同,但都能在自己兴趣、需求的驱动下,在能力水平的支持下获得个性化发展,从而使个性化学习理念真正落实在科学课堂中。
3.交流互动移动化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管是课前学习还是课上学习,都需要借助网络环境。既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建立“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QQ群作为交流平台,可以随时上传、下载、浏览相关的图片、文字和微视频资料,班级博客和专题网站也可以用来记录、交流和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
4.学习检测在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