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0:0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毕业(论文)设计 科研项目 创新素质 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38-01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里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后,进行的具有总结性的工程、科研训练,是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培养的全面提高阶段。它是教学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综合训练,要求学生运用在大学的几年中所学的各门学科知识,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独立(或小组)完成规定的设计(研究)任务。这个教学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主要教学程序和教学手段。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的高低,不仅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尺度之一。另一方面,学生即将走向社会,面临实际工作的考验和挑战,毕业(论文)设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缩小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差距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结合着科研项目的进行,让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与到项目之中,指导了多名机械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对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文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工作能力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1 科学选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是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为深化和拓宽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方法的重要实践,培养科研训练和科研能力的机会。所以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这一重要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作者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源于所承担的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科学基金项目。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情况,从这些科研项目中,在自己或硕士研究生所做的科研工作基础上选择提取合适的小题目给学生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为自己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论文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如在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刚石圆锯片结构的动力失效研究”时,针对普通金刚石圆锯片在锯切时会产生刺耳难忍的噪音,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噪音控制已成为设计金刚石圆锯片的重要指标,项目需要进行新型减振降噪锯片的结构设计。针对学生已经学习了《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和部分学生选修了《ANSYS有限元软件》课程。选题“降噪减振结构金刚石圆锯片的有限元模态分析”,要求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分析,寻找锯片噪音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以及降噪锯片的合理结构参数。参加的学生对自己能亲自参与高起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总是感到兴奋和自豪,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积极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科研项目一般都是学科的前沿及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在十六周的有限时间里完成课题,在具体实施选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目难度和分量程度的掌握与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太难了时间有限不能完成、分量不够达不到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论文质量,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选题要结合本科生的知识能力、创新技术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综合考虑,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度和工作量相适宜,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完成课题。

2 严谨开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确定题目后,在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之前,要将毕业(论文)设计的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任务书讲述科研题目和毕业 (论文)设计题目的意义以及社会应用价值,毕业 (论文)设计环节中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手段在相应领域中的应用和作用,讲清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提出有关具体的要求,指定参考书和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题研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习相应的专业软件。

学生拿到了任务书之后,还不应马上进入具体的实施。对参考书和参考文献要消化和理解,对研究的题目有更深入的认识,对题目的实施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因此安排3周的时间结合专业方向开展调研,同时教授学生进一步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给出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等,如振动、躁声、消音原理和模态分析等,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在检索查阅整理和消化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题目的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创新性进行论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并提出比较详细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写出开题报告。经过开题报告这一环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广泛获取信息,提出问题、拟定研究方案和设计方案,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述等能力在内的基本创新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悉心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初步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指导教师要悉心地指导学生,对学生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点播和帮助,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科研的一些最基本技能,通过正确的研究方法获得研究结果,让学生体会到如何把书本知识应用到课题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如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学生根据改善基体结构,阻断节块与被切割材料间因摩擦和撞击所产生的振动在基体上的传播产生噪声,使噪声的产生、共鸣及反弹减弱的消音原理。在老师的指导和研究生的帮助下,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学生们积极参与,对在锯片基体上开阻尼细缝、空冷槽孔和非等间距节块的特殊结构的金刚石圆锯片,探讨各种结构参数的影响,进行了多种结构参数因素影响的分析,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为减振降噪锯片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学生们通过项目的进行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技能。课题组获得授权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多孔基体与非等弧长节块复合结构的减振降噪金刚石圆锯片”上也留下了学生们智慧的影子。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体会到, 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 学生整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环节可以切实地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了本科生的创新意识, 是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组织得好可以做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 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10月,第26卷,第5期.104~105.

篇2

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规程

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为加强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加强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工作的管理,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各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指导。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全面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和答辩工作,教务处统一部署、组织与协调有关工作,各系系主任负责本系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和答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系要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成立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指导教师、毕业班班主任等人员组成。

3、各系要按照各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的安排意见包括系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成员、指导教师名单、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工作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及对学生选题、写作和答辩的基本要求、步骤等内容,在第七学期发给本科毕业生,并报教务处备案。

4、论文必须提出和解决在本专业内的某一问题,观点要正确,方法要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5、对外语系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求学生使用本专业的语言文字规范进行表述。

二、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由各系确定。各系要选择工作认真、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2、讲师以上(含讲师)的教师都有义务参加论文指导工作。

3、为确保质量,每位指导教师一般指导5名学生左右。

4、如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需要,或者本专业的指导力量不足,可以跨专业(系)聘请具有讲师以上(含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进行指导。在校内跨专业(系)聘请,须经有关系主任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校外聘请须经学校教务处同意后,由分管教院校长批准。

5、指导教师的职责:

(1)指导学生选题,对学生提出写作论文的明确要求;

(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目,介绍参考书目,指导查阅资料的方法;

(3)指导学生拟出论文提纲,帮助制定论文撰写计划;

(4)检查学生论文(设计)进展情况;

(5)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帮助解决难题;

(6)审阅论文(设计)初稿,指出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写好正稿;

(7)对论文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8)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6、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撰写时,不得包办代替,要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完成;不得放任自流,要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认真负责。

三、写作规程

(一)选题

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内容应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受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选择体现本专业特点、符合本专业发展动态、能促使学生受到全面训练的题目。

2、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由各系组织有关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出,要尽可能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其范围大小和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认真讨论筛选后,予以公布。各系在公布题目时要求采取适当方式指定教师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各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数量应不少于毕业学生人数的1/2。

3、选题应以本专业为主,对所学课程内容范围内的题目都可以选做,也可以选做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材法、中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等教育专业方面的题目。

4、全校各专业均不选用文艺创作的题目和翻译题目;理科系也不选一般性的习题解之类的题目。

5、学生选定题目后,一般不得随意更改,个别确有特殊原因需要改换选题者,须向指导教师说明理由,报系主任批准后,方可改变。学生原则上不得跨学科、跨专业自选题目。

6、一般不准两个或几个人合写一个题目。如有需要两人以上合写一个题目时,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系领导批准,而且要分工合作,每人都得执笔。

7、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进行双向选择。若论文选题较集中,或某个方向的指导教师缺乏,可动员学生重新选题,最终由系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统一协调安排指导教师。

8、学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后,要填写选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签字、系主任审查后可进入开题阶段。

(二)开题

1、学生在根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广泛查阅资料或进行必要的调查、实验而取得所需材料和数据后;应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和综合;对论文涉及的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意义作好充分的论证;提出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预期结果;编制论文提纲;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

2、指导教师在审核论文提纲及相关准备材料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应明确提出同意开题的意见或暂缓开题的意见;经系主任审核,由系办公室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上盖章;学生方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进入论文的撰写阶段。

(三)撰写

1、体例

(1)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即“篇名—作者姓名及系专业、级、班、学号—中文摘要(100—200字)—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的顺序写作。

(2)随文须附英文题、英文摘要(100—200字)。

(3)论文文辞力求精炼,文科5000字左右,理科因涉及实验及定理推导,以3000字为宜。为便于编排和存档,学校统一发毕业论文封面,以B5纸打印。要求使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数字使用应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简化字使用应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为准。

(4)注释(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性说明)置于当页地脚或正文后。序号用①、②、③等形式标示。参考文献附于全篇正文后,序号用[1],[2]、[3]等形式标示,参考文献需注明具体出处的,应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或标注页码或章节篇名。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著录格式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论文集中的摘引文献:[序号]摘引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2、撰写、修改

根据各系评议小组通过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学生可以进入撰写阶段。

(1)撰写、修改阶段要突出论文的创新性 、科学性和规范性,论点要正确,论据要有力,推导要符合逻辑。

(2)学生完成初稿后要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定稿。

(3)初步定稿的论文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可以打印,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的结题答辩准备阶段。

(四)结题

1、各系要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评议小组,对论文进行评议。

2、各系专业教研室负责本学科毕业论文的初评,并负责提出初评的意见。评议时,应先由撰写论文学生宣读论文,然后进行评议。

3、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论文质量,并参考其写作过程和小组评议情况,认真写出对论文的评语,向系评议小组汇报,由系评议小组最终评定成绩。也可采取以系为单位集中进行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评定。除以上两种评定方法外,各系亦可根据本系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成绩评定方式。

4、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毕业论文结题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系评议小组审核同意后,报系办公室归档。

(五)答辩

1、对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严格把关。各系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成立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领导组,设主席1名,委员5—7人,秘书1名(负责答辩会议的记录工作):按专业成立若干个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其中至少要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参加,并主持答辩小组的工作。各系须于每年答辩前将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小组的组成及工作安排情况报教务处。

2、所有本科毕业生均须参加答辩。答辩顺序采取抽签的办法随机排定。无故不参加答辩者,以旷考论,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不及格计。

3、答辩主要考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观点正确与否,内容的新颖程度及论述的严谨程序,同时也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和应变能力等。答辩时,所质询的内容应为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和与论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等。

4、每一学生的答辩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学生个人介绍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五分钟。对实验性论文(设计),若条件具备,可允许学生将实验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演示。

5、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可根据每个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和答辩情况,参考指导教师的初评意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毕业论文成绩,并由答辩主持人将答辩意见及成绩填写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本上(一式三份)。

6、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发生争议时,应充分讨论商定,必要时报请系答辩委员会裁决。

7、对于被评为优秀或不及格存在争议的毕业论文,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要组织复议,并将复议结果填写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本上,并将复议意见以纪要的形式报教务处。

8、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人数一般应控制在该专业毕业人数的20%以内。

9、答辩会议记录、论文答辩成绩评议表要妥善保管。

(六)其它

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单由系主任或教学副主任签字后,本系留存一份,报送教务处一份。

2、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主修课程列入教学执行计划。其中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要与学士学位的授予直接挂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中等以上者可获得学士学位。

3、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各系要统一以电子文本形式存档,并在教务处备案。学生要将毕业论文(设计)打印三份,一份装入本人档案,一份本系留存,一份报送教务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留存时间至少为五年。

4、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系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并写出书面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5、每届毕业生的论文选题、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小组分设、总结报告、《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答辩考核评审表》和《学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等一系列教学资料,均由各系教学秘书整理完整并存档。

6、各系每年要从被评为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向教务处推荐50%的优秀论文(设计)(包括指导教师评语、答辩小组意见),由学校遴选、编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集。

7、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完成后,各系要将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结题报告》、优秀论文推荐排序名单、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报告等一并报教务处存档。

篇3

成人护理学毕业设计指导模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后,高等教育改革也与时具进,无论是办学规模、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还是教育观念,个性体现,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毕业设计 (论文)也是成人护理学专业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成教护理学专业专、本科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面上。如何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并启发和鼓励学生排除各种困难、克服心理障碍,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时间太短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学期初,时间仓促,老师和学生接触较晚,加之指导老师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关系不易融洽,给师生交流和设计过程管理带来困难;学生接触设计(论文)题目较晚,题目又是由指导老师选定,导致学生对题目不能深刻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致使学生兴趣与安排题目严重错位,学生态度消极,工作被动。学生往往不能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些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已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解还是模模糊糊的,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规定太死

因规定太死突出了毕业设计(论文)规格、标准统一的过分苛求与因人而异个性化发展不协调。传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程序,都是从指导老师报题目、筛选汇总、公布、学生选题,到学生选题结果汇总、呈报、公布结果,再到指导答疑、论文撰写、成绩评定等环节都做了相应的规定。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3.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长期以来,成人教育的服务机构一直是以教育者的“主人”自居的,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打击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没有体现成人已有实践知识的认知主体地位

目前,成人毕业设计大部分实行约束性的选题,先由指导老师拟定,再由学生在此小范围内选题。选题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训练,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太多的努力,短时间内就完成任务;有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太难,学生做不出来,最终应付了事。这些情况都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构建

为保证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针对传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套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模式:“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它贯穿到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整过程,是动态的、循环的、能活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教师”互动指导教学过程。改变的过去单一的关起门来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做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使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充满了人性化和个性化;使成人学生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拓展自己的思维、运用现有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写出具有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毕业论文。

1.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

成年人是一个成熟的人,在学习上,他们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目标,选择自己学习需要,更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并选定学习的方法进行持续学习。所以,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核心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变革与转换。在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理念上要把“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是引导或左右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而教学理念的转变体现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以“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确定指导老师;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指导为主导,改变了传统的由老师指定毕业设计方案,给学生自主选毕业设计方向的权力。“一个人如果个性中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出色地完成这种活动,那就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的能力。才能就是各种能力独特的结合。如果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的杰出的完成相应的活动”。由此可见,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指导老师以讨论与引导的指导方法相结合的指导教学为特点,体现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互动”作用,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2.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的具体环节

准备阶段、理论指导阶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准备阶段:指导老师的选定。选择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能力及有一定科研经验护理学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并对指导老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原则上每位指导老师指导6~8位学生。

(2)理论指导阶段。学生入学的一学期就开设理论课,由理论课主讲老师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全面理论培训。培训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如何确定方向,针对自己所学和兴趣特点进行选题。系统地讲解如何书写毕业论文,以及怎样查阅资料和如何遣词造句,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及对论文进行修改的策略。

(3)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方向。改变传统的指定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指导老师;老师根据教学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来决定是否指导某个学生,形成一种“学生-老师双向选择”的方法来选定指导老师。这种指导关系的确定不是由学校安排,也不是由学生或老师单方确定,而是在充分了解,求得互信的基础下确定下来的,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指导关系确定后,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资料准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调研,结合学生所从事临床工作中接触较多的、体会较深的实践知识,学生自选或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初步确定毕业设计方向(或毕业论文选题)。学生带着毕业设计方向,到临床中实施并收集相关数据,尽量做到真题真做。

(4)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学生收集好临床数据,在最后一学期与指导老师探讨或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初步确定毕业论文内容纲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制订。

(5)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在写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和指导老师讨论,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随时自问如何去写好这篇论文,自己的这篇论文内容是否紧扣主题、重点是否突出、数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当初稿完成后,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评估初稿是否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怎么去修改好论文直到定稿。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随时和指导老师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及时获得指导和帮助,其内涵就是整个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指导-实践-再指导-再实践的循环指导模式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三、小结

成人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源于临床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其中,许多学员由于缺乏平时训练,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难以下笔。该指导模式是以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而构建的适合成人护理学专业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可行的成人护理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模式;在运用构建的模式对学生实施指导后,使学生能活的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体现在毕业论文书写中。对提高学生书写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月光,杨景兴,牛春梅.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调适[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3):69-72.

[2]杨诚德.成人教育的学习心理及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6-17.

篇4

“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至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尊敬的导师王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非常幸运能够成为您的学生,在这短短的两年里,聆听着您孜孜不倦的教诲,感受着您严谨进取的治学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不仅体会到知识与研究的魅力,也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谢您从本研究开始一路指导至论文的完成,正是因为您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学术态度清新而开放,才使我的毕业论文有了极大的写作空间。您的悉心点拨,耐心引导,常让我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毕业在即,在此谨向您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同时,祝您工作顺利,合家欢乐,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另外,还要感谢贾晓明老师、李林英老师、龙迪老师、李波老师、安芹老师、丁亚平老师、老师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其他老师。各位老师道德与学术并重,宽容博大的胸襟、谦逊朴素的为人,令我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永远难忘老师们所传授的各种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永远难忘老师们在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上的引领和指导。数载教诲,师恩难报,我在这里各位老师鞠躬致谢!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研究生期间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是我最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感谢徐露凝、雷曦、凌洁三位同室好友的真挚友情,在此,我要向她们说:“露露、曦曦、小洁,真的很高兴能够认识你们!两年来,我们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念,短短的岁月却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美好回忆。忘不了我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卧床畅谈的日子;忘不了彼此安慰、相互鼓励,还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时刻。你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微笑,都值得我永远珍藏于记忆中!”还要感谢张慧、赵静、郝燕、贾艳艳和于等同学。我们带着共同的梦想踏进北理的校园,与之朝夕相处,为之动容,意气风发,扬起青春的风帆。同时,感谢马凤娟、王月琴、殷洁、贾国鹏、刘增雅、赵洁、陈亚飞等同学,研究生生活有了你们的陪伴而更显丰富,有了你们的帮助而倍感轻松,有了你们的支持而深受鼓舞……感谢所有的同学,感谢所有的朋友,很幸运能够认识你们,但愿我们的友情长久,祝福我们的未来美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告别学习生涯之时,请容许我向我最爱的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想到他们,我总是感到温暖而安详。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正是因为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才有了今天的我。你们的哺育之恩,爱护之情让我永生难忘。在我成功的时候,你们的笑容散发着幸福、满足和荣耀的光芒,照亮了我的前程;在我失败的时候,你们的眼神透露出理解、包容和鼓励的信息,让我意气风发,鼓足了勇气!感谢我的哥哥、嫂嫂和可爱的侄儿玮含,有了你们,我们这个大家庭更显热闹,亲切。感谢所有关心我,爱护我的亲人,祝福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最后,感谢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180名在京韩国留学生,感谢你们能够积极参与,认真填写问卷,这对本论文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你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谱写一曲与众不同的人生交响乐!

篇5

关键词 专业教师 班主任 大学生 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8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Headteachers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LIU Ya

(The Food College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0)

Abstract In universities personnel training process in the new period, how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students are real problems as a professional teacher and teacher must be considered,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expertise of academic lectures, writing a series of activ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raduate students, undergraduate graduate academic exchanges and other forms of class activiti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has improved, instructors and mentors say good for the studen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teachers; headteacher;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高校教育中,能对大学生专业素养产生较大影响的普通教师群体包括班主任(多为兼职)、专职学生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全职专业教师、专业导师等。在复杂多样的普通教师群体中,由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优、学历层次高、奉献精神强的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

近年来,我院一改以往专职学生工作者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惯例,安排一线专业课教学、获得博士学位、职称在副教授或教授的老师从事班主任工作,笔者在2012年9月的新学期有幸成为2012级食工4班22名学生的班主任。作为一名长期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指导研究生的硕士生导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历,使得笔者深知专业素养提升对学生今后考研和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有效提升专业素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专业需求,则是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兼班主任工作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鼓励学生参加SRP、教师科研和专业方向俱乐部

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原始性创新研究、科研开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也正因为如此,高校科研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大学生参与科研,是教学活动的延续和深入,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高效推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才的培养。通过具体科研活动,让学生亲历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实验总结等科研的整个过程,是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这些科研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挑战杯等。为此在学生大二期间,就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SRP和教师科研。截止目前,班里有4名同学主持了SRP,占全院主持项目总数的20%,主持、参加SRP的学生达17人。另外5名同学也根据个人对专业的兴趣,积极参加了学院老师主持的科研课题,其中包括国家级课题。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结果表明,学生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培养了学术思维,树立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和态度、提升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还启迪了学生的科研思路,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在SRP和科研期间的表现都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2 举办专业知识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信心、基本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要求每位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某种食品或某些专业知识点查阅近年书籍、期刊等文献,做成PPT,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学术讲座,然后回答在座同学的相关提问,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问题,允许下去准备后再回答。而作为专业教师兼班主任的我,则在适当时候给予专业解释、指导和点评,确保同学在每次讲座中都有实际收获。如学生在讲述“酸奶”这一专业知识的时候,笔者从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首先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角度给学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如,为何酸奶会呈现凝胶状态?为什么有些人喝牛奶会腹胀、腹泻,但喝酸奶则没有问题?为什么酸奶更有利于人体吸收?其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学科发展动态,给学生介绍了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益生菌等。最后,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常识问题,如何区别发酵型酸奶和酸奶饮料、如何保存酸奶、酸奶为何会出现粘壁现象?等等。经过学生精心准备、老师适时补充、科学引导下进行的学术讲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生专业信息储备量,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专业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通过这种学术讲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搜集整理文献、制作PPT、讲解PPT等专业方面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答辩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胆量也随之变大。

3 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系列活动

科技写作是人类从事科学技术信息书面存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是科技交流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决策科学化的依据,是创新性人才必备素质之一。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曾指出:“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工作者,应当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了解相关部门对文稿质量和规格的要求,熟悉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并通过写作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出符合要求的文件或论文。与此同时,科技论文写作是一门文理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不仅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还涉及到写作学、情报学、心理学、逻辑学、自然辩证法和方法论等多个学科,是一项既具有高度专业性,又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专业面,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及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由于教学培养方案设置问题,我院对本科生并未开展科技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要面临课程论文写作,第二课堂等科研活动中撰写文章,大四期间完成系列毕业材料(包括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毕业论文等)等方面的写作。正是由于科技论文写作教育的极度欠缺,使得绝大多数学生撰写的学术材料可读性差、逻辑顺序混乱、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剽窃现象严重,而修改、规范毕业生相关材料也成为指导老师耗费时间最长、老师抱怨最多的一项工作,

为了应对学生在今后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出现问题,提早了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方法和技巧,利用所带的研究生资源,在给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开展任务书、选题指南、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毕业论文、科技论文等系列知识讲座的同时,组织本班学生参与听讲。从实战角度出发,通过针对性讲解,让学生明白科技论文写作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写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意义,知道如何根据要求写出符合专业规范的文件材料,掌握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学生SRP结题材料准备及结题答辩环节便充分应用到了此项技能,指导老师和答辩老师对学生的表现均反映良好。

4 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生进行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学术环境构成要素,是促进和推动学术繁荣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重要内容。学术交流包含着传递信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过程,是科学研究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机制。只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才能将科学推向前进和发展,并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具有重要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此,在所带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答辩前夕,组织我班学生参加他们的预答辩,并进行提问,让学生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别,明确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让学生提早接触毕业答辩环节,明确其中的关键所在。

此外,利用客座研究生返校答辩的机会,向我班学生介绍其科研经历和客座高校的学校和师资、科研等情况,为学生开启获取校外信息的窗口。研究生所展示的实验笔记、阅读的英文文献及每月汇报的实验总结和PPT,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研的严谨和神圣,也让有志于考研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能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打有准备之仗”。

5 结束语

作为大学班主任,如果仅单纯完成学校常规要求的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学生也能顺利渡过大学四年,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不能得到有效激发,青葱岁月中的重要时光也将平淡而过,考研、找工作或刚就业时也将会面临许多的不适和后悔,这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加以解决。只有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适时开展符合学生发展方向的专业活动,学生才能不迷失求学的方向,才能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满足高校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课题来源:石河子大学《食品化学》精品课程,《食品物流安全管理与技术》二类课程;石河子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 赵伟,张雯,吴慧中.专业教师承担班主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性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5):124-128.

[2] 王胡英,周国平.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对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45-46,87.

[3] 胡志华.高校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42-43.

[4] 许杰,杨基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之实践导向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2):93-95.

[5] 任萍.《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科学咨询,2011(13):106-107.

[6] 王瑾,路福平,贺华等.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80.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 教学 团队建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该校园林学院是我国建立早、规模大、师资力量强的园林教育基地。园林学院旅游管理系的前身为创始于1994年的森林旅游专业,1999年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为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首批获得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截至2010年,为国家培养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600名、硕士40余名,并对全国各地高校和景区的进修教师、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围绕人才培养建议重组旅游师资团队,突破以往的教育理念与机构设置框架的束缚,整合院内或校内乃至校外各种旅游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构建面向旅游景区的“六项全能”(满足食、宿、行、游、购、娱需求)分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北林大旅游管理专门人才培养特色,提升北林大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档次。在培养人才的环节上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 学—研”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旅游景区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景区的运营,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铺路架桥,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达到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练的标准;在办学方式上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形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内外横向联系,实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内高水平看齐、与国际接轨。依托所在的园林学院,面向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的管理与建设,培植专业特色。应特别关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农村生态景观、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

二、团队建设任务

1、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完善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形成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组合模式,重点在学科创新与发展方面下功夫,在整体上提升旅游管理学科的学术统一性,加速本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2、平衡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

现有教师的专业背景集中在风景园林学、地理学、林学、外国语等方面,这与旅游管理学科的跨学科特点还有一定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与广度。旅游管理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其研究多基于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伦理学、人类学、美学、风景园林学和林学等多学科。在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学科的优势力量,打造北京林业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特色。

3、构建教学团队的教学与科研平台

目前学科没有教学科研载体,学科团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外,鲜有机会参加专业相关课题以及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造成社会影响力与学科知名度与国内同学科相较差距逐渐扩大,使得学科在专业前沿探求等方面机会少、后劲不足,从以往研究生毕业论文可以明显发现,目前学科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体验、旅游影响、统计方法等方面,尽管这些研究对于夯实学科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但却较少涉及学科核心的旅游管理技术与方法、旅游规划技术、生态旅游核心技术等的相关应用性的研究,这与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应用研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没有教学科研载体作为学科团队交流的平台,学科师资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出现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重叠,无法更好地发挥学科交叉互初具优势,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论文课题方向较为集中,也无法体现目前学科所具有的生态旅游、旅游地管理、旅游规划和旅游文化四个研究方向。

三、团队建设途径

1、研究与建设

(1)团队特色

①旅游管理学科团队由从事旅游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10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者6人,另有3人博士在读。此外,多为教师具有在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的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团队教育背景多元,由园林、林学、地理、管理等组成,学术结构交叉性好、互补性强,学科发展比较平衡。

③团队以青年教师为主体,思想活跃、乐于进取,有较强的团队凝聚力,勇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前沿化的科研思路。

④注重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团队教师在旅游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⑤团队重视学科交流与对外拓展,与学界与业界均建立了广泛的交流机制,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学科发展了拓展视野、加速了学科总体水平提升。

(2)专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园林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吸收了我校园林教育的经验、融合了旅游学科的特点,形成了以园林学为背景,融生态旅游、旅游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旅行社、会展企业等方向于一体的特点鲜明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3)课程特色

①课程门数多,课程体系完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三种类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解说、旅游调查方法、节事及活动策划、旅游英语、旅游综合实习等,专业核心模块包括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会展旅游策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模块包括生态旅游导论、旅游地学基础、旅游心理学、旅游目的地管理、世界旅游地理、旅游英语口语、世界遗产概论、旅游社会学等,形成了“金字塔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培养目标。

②内容更新快,实践应用性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管理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多,与产业活动结合紧密,教学内容紧密与行业特点相适应。

2、配套建设

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教学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包括对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配套教学管理措施落实和制度建设等,简要论述所在单位为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1)创新性教学改革措施

①在对目前旅游行业发展和旅游教育对策研究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布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②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鼓励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③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和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推行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

①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干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有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都给工作实习或指导教师的科研和设计实题进行,科研与实践选题比例大于80%,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均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3)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特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学科与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多家旅行社、饭店、会展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为学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性课程奠定了基础。

(4)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建设主要是积极参加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体系,部分课程已进入教学平台,具有全套教学文件和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关于在项目执行期间的改革活动规划,深入总结自项目生效以来围绕项目目标开展的各项研究与改革,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各类教学研究的初步成果等。重点论述项目研究的整体思想、调研结果、推进情况和初步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研究性学习;通识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34-02

1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

知识是一回事,美德又是一回事,良好的知识并不是良心。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并不一定就能提高人文素质。因为价值最终是个人的选择。至于人类依其个人选择的社会行为即价值理,是基于对某种伦理、感性、宗教、或其它行为型态本身价值的信仰,而决定自己行动的态度。显然,从知识积累不能直接推导出德性之善。学习很多道德理论,知道许多道德条文,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一个人从理智上知道一件事情的对错好坏,并不等于他主动地愿意或该去做这件事;认知公民道德并不等于他就会去做个好公民,甚至一个对于人文学科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也并不等于他在做人方面更加完美。做一件好事或一件坏事更多取决于意志的选择而不是认知的结果,在人们为什么去做一件事或应该做一件事的问题上,知识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所谓道德修养指的是人的行为本身符合这个道德规范,而且在那么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道德规范,自然而然的那么做了。人文素质是在做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体现出人的德性,表现出人性之美。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统一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人文知识”的认知和积累、“人文素养”的养成和体悟有着不同的获得路径,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也许有助于人文理性的发展,但是道德上的善恶区别并不是人文知识积累的产物。因此,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素质。”由于人文素养跟人文知识,是两件不同的东西,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个人拥有了中国文学、英美文学的博士学位,并不代表他也就有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有对人的深刻的认识和对人的终极的关怀。一个历史知识渊博文学教授,步入政界后不见得就不会、假公济私。人文知识再多,如果没有对生命尊严的敬畏,那有可能在生活中也会非常冷漠的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所以有的人可以是一个物理学家,但他有很深厚的人文素养;有的人可以是一个文学博士,但他却一点素养都没有。许多人认为“理工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实际上所有高校理工科的整体教育里,特别是课程设计里,都有人文基础,按理讲,理工科的学生应当具有人文思想、有艺术修养,但为什么会种瓜得豆呢?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设计了人文基础课程,而在于人文老师是怎样教育你的。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就是人文老师本身了。过去我们都认为建筑行业所从事只不过一些工匠活,所以建筑专业都设立在土木系或工程学院,其实建筑不仅是工程,它更是美学,更是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建筑专业所培养出的建筑师不是只会造房子的机器,而是一个懂得心理、美学、文学等等的艺术专家,我们大学传统的建筑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正是为什么大学不培养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学生的真正原因所在。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人文课程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这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会;二是培养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显然,研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高到重要地位,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上,蕴含着较高的人文素质方面要求。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基本特征、评价体系等来看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没有思维的乐趣的课堂,只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如今“中国制造”多而“中国创造”少,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多是记忆之学,而非思维之学。“加强研讨性实践课”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简单门径。毫无疑义,这是一种务实和求真的态度,以指导毕业生作论文为例,固然可以开设“怎么写论文”或“怎么查资料”之类的课程或讲座,但还不如深入研读名牌民办高校编写的《优秀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这些论文都是从各专业中选编出来的精品,它可以给民办高校撰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提供参照,树立标杆,注入激励,甚至举起可供讨论和批判的靶子。从读优秀毕业论文中学习写作毕业论文,从读哲学经典中学习哲学,从读文学经典中学习语文,是学习的根本途径。

2 加强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课程设置。原有的课程结构中,自然科学所占比重过大,而人文社会科学比重较小;而且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割裂,学生成了不完整的人。科学-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综合起来,形成对传统的教育和课程的新综合。在课程上实现科学与人文、价值与事实、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性、思想与行动、理解与认知、知识与经验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讲,建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降低科学知识学习在科学教育中的分量。要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经过整合的综合课程教材应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介绍科技新发现;要与现实生活情境密切联系,并向学生提出有趣的问题,设置一些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且又贴近现实生活的操作性内容。

(2)教学改革。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文知识的丰富主要靠自己的学习,人文素质的养成离不开伟大作品的精神熏陶。人类所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知识遗产主要是以理性化、逻辑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学生要获得这些完整的知识,吸取隐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的精华,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因此,要尽可能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围绕这些主题,通过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内外科技教育特色活动,开展各类课余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举办学校科技节和科技竞赛活动、展示学生科技作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提高科

学素养;使每一个学生在教育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深化自己对生活价值的思考。二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形成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同时。要鼓励学生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把优秀文化的蕴涵,化作自身的精神品格,融入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三是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人文学科要让学生在“讨论、对话、实践、反省”中建构自己的价值,形成自己对文化的选择;既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体会到思辨的乐趣,形成独特的思辨文化,使课堂教学焕发人文精神。基础教育中如果能达到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也就形成了基础教育中的人文世界。四是学科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作为讲授自然科学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把学生的人文道德观深深扎根于现代科学坚实的基础上。在学科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要重视和注意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意义,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要通过历史人物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悠久文化遗产的介绍,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历史事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自然科学史的介绍,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五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要注重学生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情感体验。也有论者建议科技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审美是学生完满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审美能力取决于科学知识和社会知识蕴涵的内在美。科学是简单、深远、统一、和谐、守恒、对称的。要在科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六是以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为目的――注重精神培育,即人性的自我表现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明确教育是个体的内部观念和实现这种观念的倾向的统一。要从学生生活世界出发制定新的课程:充分地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注意学生过去的经验,突出学生日常生活的意义;呈现与生活世界有关的解释和工具性说明;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关系展现出来;顾及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最大程度的展开。教师要关注全体的个性发展;要用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农科 研究生教育 压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05-02

一、新时期下农科专业研究生面临的压力来源分析

(一)经济压力

农科类高校研究生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虽然就读本科期间高校多有绿色通道,但毕业后面临偿还贷款等问题。另外由于农科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则选择考研进行缓冲,但同样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加上一些高校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这无疑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成本。目前在校生只能通过每个月的生活补贴、参与导师“三助”或者通过兼职来维持生计。所以在选择读研后,研究生首先面临的也必须解决的是经济压力问题。

(二)学习压力

现在很多高校对研究生获得学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在SCI收录或者核心期刊上。农科专业多数属自然科学类学科,需要通过大量重复实验来获取数据资料,高强度的实验容易导致身心疲惫。毕业前要求这种举措虽然能够促使研究生主动学习,但也给他们在学习、科研、学位论文实验、毕业论文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部分高校现在实施培养机制改革,新的奖助制度体系显著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积极性,但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

(三)就业压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农科专业研究生就业面窄、机会少、起点低、压力大。以往就业渠道主要是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但是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出现了很多问题。就职政府机关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而招考目录中的专业限制,尤其是一些农林单位也很少要求农林专业,这使得农科类研究生报考机会大大降低。部分高等学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农科教育规模普遍萎缩,对农科专业研究生需求明显减少,即使增加教师大多也是博士生甚至“海归派”才准入,硕士生在高校就业的机会已经很少。此外,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缓慢,对农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甚少,而且农业本来就是比较艰苦的行业,很多农业院校研究生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就业的竞争压力较大。

(四)家庭、感情压力

研究生年龄相对较大,部分是已婚的,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压力,精力不能完全集中在学习上,在完成论文过程中有时更显得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未婚的研究生多数是八零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也会面临着婚恋等问题,在遇到感情等挫折时,经常不知所措,造成一定的压力。

(五)心理压力

由于遇到经济、就业、家庭、感情或学业上的一系列问题,或者对未来目标定位过高、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很大,无形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来释放,日积月累,就会在一定时期爆发,形成焦虑、失落、迷茫、自闭、孤傲等心理问题。心理学专家也曾指出,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排列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出现“井喷”现象。研究生学习多年,体力、脑力、经济上付出了较高的代价,自然就期望丰厚的回报。

二、农科专业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潮正猛烈涌向高校,这些都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研究生,很多变化反映到思想领域,不断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信念、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在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出现了如下一些新的特点,使得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对于艰苦行业的农科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而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管理者尽快解决。

(一)多数研究生自小在赞赏声中长大,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清高孤傲,不尊重他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喜欢独来独往,造成学习、科研的分散化,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

(二)在学习、生活、科研工作中缺乏主动性

习惯于任何事情都是别人尤其是导师安排好,做任何事情都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目标性、目的性不强。

(三)缺乏创新能力和求实、求真、求是、求新的科研精神

学术弄虚作假、篡改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在科研道德、科研态度、学术道德等方面也愈来愈凸现一些严重的问题。

(四)农科专业研究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欠缺

缺乏爱农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奉献精神、执着精神等。

三、新形势下缓解农科专业研究生压力的对策研究

(一)改革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开始试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基本生活津贴和奖学金标准,有效缓解了研究生的生活经济来源问题,确保了研究生静心科研。国家从2012年开始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研究生。很多高校也给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平台,设立研究生创新计划和创新项目,加大对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减轻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二)认清形势,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研究生的就业率要低于本科生,虽然这一说法值得推敲,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式的确存在。面对这种情况,毕业研究生应充分了解并合理利用就业政策,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应对准备。因此,研究生要放下架子,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期望值,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做好在就业过程中的自我评估与职业生涯规划,思想上早做准备,早行动。毕业研究生的眼光也不应只盯在大城市、大企业和机关单位,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能给研究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研究生自我调节能力

在研究生新生入学或复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并针对特殊个体进行一对一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毕业季等重要时期及时发现并解决一些心理萌芽问题,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四)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师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实践经验,对研究生科研方法的探索、理论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的导师队伍也存在负担过重、指导不力、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培训势在必行。导师既要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同时又要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充分发挥学科文化熏陶在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科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其中所包含的学术道德、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语言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科成员个体的科研素养与品质,这种育人功能既拓宽了思想教育的途径,避免了单纯的说教教育,同时更能渗入学生的心中,影响其一生。因此创造良好的学科文化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学科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农科专业研究生的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风貌及其自身素质的养成尤为重要。

(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虽然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思想上已比较成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不能放松。要充分发挥导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工作联动,让思想教育贯穿于学习、生活、科研等各个环节,做到业务学习、思想教育两不误。

[ 参 考 文 献 ]

[1] 禹玉兰,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99-101.

[2] 范静静,罗远航.研究生就业压力调查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3):101-103.

[3] 鲍威,吴宇川.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及其成效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7):4-10.

篇9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逐渐转向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类经济组织从事会计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会计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并且就业初期主要是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工作的现状,高校会计学专业应构建与学生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职业能力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参考以上定义,根据我国会计实务现状及社会的需求,本文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定义为:能够使职业会计人员达到职业职责所要求的水准并能高质量地从业所需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及职业技能的集合。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力。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人员职业能力应由职业知识、职业品格和职业技能构成。会计职业知识是职业能力的基础,职业品格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灵魂,职业技能表现为不同会计人员能力的差异,是职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体现。

(一)职业知识

1.会计核算与会计实务处理能力

熟悉会计准则、相关规章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及时提供真实可靠、能满足有关各方需要的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熟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根据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对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3.财务管理能力

具有科学的理财观,能够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收入分配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优选判断;具备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能力,了解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要求。

4.纳税申报能力

熟悉国家税收政策,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各项应纳税额,能够独立完成纳税申报工作。

5.会计监督与审计能力

能够有效地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会计监督,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的合法、合规、真实合理,掌握基本的审计查错和纠弊技术。

6.职业判断能力

能够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根据会计环境和企业经营特点,依照一定的职业规则,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或交易事项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和选择。

(二)职业品格

1.爱岗敬业,用心服务

会计人员应当热爱本职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所从事工作的要求,应当积极运用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

2.熟悉法规,依法办事

会计人员应当掌握会计准则,熟悉财经纪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能严格遵守和执行各项会计方针、政策、财经法规,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3.客观公正,坚持原则

会计人员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所有人员一视同仁,不讲亲疏。同时,还要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斗争。

4.诚实守信,保守秘密

会计人员应当严守秘密,除法律规定和单位领导同意外,不能私自向外界提供或泄漏单位的会计信息。

(三)职业技能

1.业务操作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会计人员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需要进行有关会计方法的选取、会计数据的估计、会计信息电算化的操作、会计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等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相当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

2.沟通能力

会计工作具有管理属性和服务属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在不同环境中听取或吸收信息的能力,还应具有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有效沟通可以澄清不必要的误会,消除监督中的敌意。

3.协调能力

会计人员在一定的组织中,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以优化会计工作的内外环境。

三、符合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模块化原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需要打破原有追求知识完整的学科体系设置原则,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按照能力要求设计课程的模块化原则。根据职业能力分析,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应包括职业基础课程、职业知识课程、职业品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五个模块。

2.灵活性原则

该原则可以通过增设选修课程来体现,设置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取向更灵活地学习。同时,选修课程的内容应随着经济环境、会计准则的修订不断更新,确保课程设计能够灵活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

3.融合性原则

该原则是把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ERP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证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学历教学体系中,以实现学历教育、素质拓展与职业资格取得相互融合,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竞争力。

4.实践性原则

会计工作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因此课程开设应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巩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职业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下应包括两个平台,一个是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另一个是学科基础课程平台,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25%。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起到“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具体包括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大学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而设置的,具体应开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应用文写作课程。

2.职业知识课程模块

职业知识课程模块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理论综合运用、财务分析与决策、会计信息鉴证、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会计职业能力,该模块占总学分的20%左右为宜。职业知识课程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审计理论与实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告分析与利用。

3.职业品格课程模块

职业品格课程模块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和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增强法律意识,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以占到总学分的10%。该模块应开设的课程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经济法、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形势与政策。

4.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环节,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30%左右。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可以按照逐步递进的四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单项实训,应该配合职业知识课程来设置,以使学生达到既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又掌握会计核算工作各环节具体要求的目的,可开设基础会计手工模拟实训、税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核算模拟实训等几门实训课程。第二阶段是培养学生初步综合技能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岗位综合胜任能力,可开设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财务会计软件应用实训、财务报表分析实训和审计实务实训等几门课程。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高级综合技能的现代企业综合模拟实训,主要开设ERP实训课程。第四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训,该实训可以通过学生在校外实习后写作毕业论文来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现途径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

5.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会计职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而设置的以选修课为主的模块,该模块的学时比例可占总学分的15%左右。本模块可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行业企业会计、资产评估学、薪酬管理、财政学、证券投资学、企业战略管理、管理心理学、商务礼仪、个人理财、财务预测与决策等。

四、适应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一)实现师生互动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分角色演练和师生共同探究等多种不同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的互动过程。

(二)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理论知识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脱产、半脱产去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为教学服务。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学习与认证考核,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教师自觉朝着“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如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倾斜,在引进新教师时把是否有会计从业经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等。

(三)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会计职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要想缩短毕业适应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在学期间就必须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应强化学生的会计工作实践能力培养,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熟悉会计工作规范,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日敏.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09).

[2]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3]龙露.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

篇10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国家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