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业 科技 创新 思考 农村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 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把材料学技术、制造技术、工程技术、控制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融为一体。借助于农业工程设施,使农业减少甚至摆脱对自然条件和人类劳动的依赖,要积极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将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要突出信息科技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地位,早日实现精确农业。 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加强品种选育,种子质量标准化,优质苗木工厂化研究开发,建立产业化种植基地。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建立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品转化率和附加值。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行动,加强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工程化。实施绿色食品科技行动,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向导,开发各种绿色食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带动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减灾农业科技行动,重点加强生态林、节水农业、重大病虫害测报防治、避洪避涝和节水抗旱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实施科技致富示范行动,分区域搞好科技致富,坚持以科技开发为主,增强“造血”功能,促进农村致富奔小康。
二、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创新部门的技术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承接和基层信息反馈作用。科研和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对孪生兄弟,加强两者的对接融合合作,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县历来注重借用外脑、引进外智,充分发挥高层次专家学者和产业基地能人的指导、带动作用,每年各产业通过承担各级农业科技项目,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来我县讲学培训指导,提升科技应用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以及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广服务队伍,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三、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农科教结合就是以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中心,以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手段,以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为动力,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功能和效益。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农科教结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提高农民素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进行电视专题讲座、科普讲座和下乡活动,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里。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氛围,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既要稳住农业科技人才,又要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要千方百计地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才,使其安心工作、专心钻研,也要允许合理的人才流动,尽量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科研和推广人员要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研究开发和推广有市场前景和发展前途的成果,再依据市场反馈信息指导下一步工作,以形成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良性循环。加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结合。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用以物化的技术,适宜个体、集约经营的技术来增强生产能力。在科研机构的设置上,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机制创新,建立起使国有科研单位的成果通往企业的桥梁。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宋惠昌,何建华.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篇2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篇3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更应当看到,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小城镇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as the Angle of view to study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found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reduced gradually, farmland land use efficiency low, and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n provid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upport of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directly benefit farmers, therefore,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paradigm, build a diversity of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docking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powerful combination.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mall towns
中图分类号: [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小城镇建设,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于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在农村的运用。农业科技创新是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思路的前提;小城镇建设中只有聚焦于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使各项工作有新的突破。
1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小城镇规模扩大,农业就业人口减少
城镇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不仅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更是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从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发展来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基本都大于70%,甚至有些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90%以上,目前,城镇化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城镇化水平从1990年26.41%发展至2011年已达51.27%,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在这一快速发展进程中,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从1990年60.1%下降到2010年36.7%,相比之下,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处于增长趋势,近年来第三产业人数比大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按当前的增减趋势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将会再不断缩减,农业人力资本投入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形式。
1.2 农地用地效益低
面对如今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仍有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对于土地规划仍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在小城镇建设中,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地发展,但有些地区却呈现出成片农地抛荒、农地工用等现象,从表面上看,城镇化为耕地创造了良方,因为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的耕地转建设用地的指标就增加了,农业人口的转移加快了土地的集约,但由于小城镇发展本身的扶持资金是有限的,而在小城镇建设初期,政府积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撤并,盲目改造中,不仅导致大量资金浪费,还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特征[1]。被转移到规划住地的农民失去了农业种植机会,部分农民变成工人或者农民工,但仍有大部分劳力被闲置,小城镇建设中农地如何有效运用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已成为一大困境。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力求在科技对接平台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效益最大化,以全面支撑小城镇建设。
2.1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小城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根本要素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整体的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和不平衡状态,从目前来看,小城镇建设仍是一项长期和渐进的工作。小城镇建设中农民收入来源低、生产力不发达,农业逐渐萎缩等问题的突出,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容忽视的农业问题仍需要大力的支持,三大产业发展的不协调,要求小城镇建设需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技术创新支撑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而科技创新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发展必将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将成为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农产品需求上能有效的提高产量,使小城镇发展更加快速。
2.2小城镇建设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生产的发展,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将有大量的农田,这些农地除了部分被规划用到工业上,还将有部分仍为农业所用,但从多个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这些农田常被闲置着。小城镇工业发展的同时,应该有效的利用农地,以实现农地效益最大化,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加强小城镇建设规划,能够有效吸收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规范化服务,提高农村现展。小城镇建设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在形成的城镇空间中,有利用农产品的供给需求量的统一,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聚集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利于形成产业集群,这些都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介入创造有利的条件,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小城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还间接地提高农民收入。
3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小城镇建设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是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因此,必须通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动小城镇建设。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如果缺乏平台效应,容易产生短期化、缺乏规范化。因此,本文认为在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构,除了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更加全面系统的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平台,共建研发机构和项目对接形式,以期实现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这种良性机制应是一个机构+制度+人力资源+农推的集合体。而这个集合体也是搭建起企业、市场机制及农民三者之间的桥梁。
3.1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助推小城镇建设
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结构,能够助推小城镇建设发展,这就要求这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结构不仅要在技术上实现农业新技术的交流,还应时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引进企业合作项目,尤其是向小城镇不断引入新技术,实现机构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3.2建立适应小城镇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作为支撑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节点,必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其作用的实现。在现有的现代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基础上,应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在现代农业科技对接组织体系中,政府只是作为顾问的角色,负责监督,资金资助与政策扶持,而企业和农民则是这个体系的两端,中间的机构应该由非政府组织和高校以及其他的机构构成,在这样一种多元化模式对接机制中,能有效改变原有的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的限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小城镇建设。
3.3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实现程度,关系到当前小城镇建设的深入程度。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企业关注的热点,也是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结合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在这种对接形式中要突破传统意义上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界定,改变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解决知识陈旧,有计划地吸引一些青年,尤其是高校人才到小城镇,建设一批强有力的潜力股青年群体,使得在小城镇建设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人员的合理分工协作,以求全面地、系统地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实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效益最大化并达到支撑小城镇建设的目的。
3.4 小城镇建设进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创新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如果没有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就缺乏实际意义。因此,在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创建多元化的对接形式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真正发挥其最大效益。(1)开展网络24小时服务,既可以咨询各种科技信息,又可以提供其他企业的投资意向需求,提供多方面的信息需求。(2)在一些示范基地中,适当开展一些农民咨询为主的信息咨询室,以企业为主的企业合作项目管理,提供实际的交易运作形式,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共建政府+农民+龙头企业的三赢。(3)对于那些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关键性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工作,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还需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培育发展农民、各类农业专业协会、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组织,建立专业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4)对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站进行整合,根据小城镇布局,该地区的农产品发展优势,建立专业服务站,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5)发挥小城镇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结构的作用,通过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资金与政策扶持的构建,实现民间自治组织管理的一种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机制,突破现有模式中政府管理的局限性,将源源不断地为小城镇的农业产业输送更好的技术和成果,提升小城镇的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以科技推动小城镇的快速发展。缩短了科研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减少了转化时间。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小城镇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引导和支持下,以机构+制度+人力资源+农推的良性机制的集合体的服务体系来连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小城镇,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数量与质量,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得以运用,小城镇得以快速发展。
篇5
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2011)统计的统计数据,2010年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三、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2003)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2006)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篇6
摘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抓住关键、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
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路径。为当前我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明确了任务。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二五”以来,随着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2.2∶1。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化肥农药的超标使用、关键技术和优势品种还主要依赖进口、农产品科技含量还普遍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还不够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僵化的矛盾仍是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尽管近年来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宏观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微观层面缺乏政策灵活性和精准性,导致科研力量配置分散、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经费使用多渠道配置,以及科研设施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现象突出、科研投入产出比整体不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偏低等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成不够。创新链上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互动,缺乏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缺乏稳定的协作与联合攻关机制,产学研之间脱节与错位问题比较突出。且资源集成整合方式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手段,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不能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的有效融合,科技资源集成度不够,拳头效应难以发挥。
农业科技创新有效需求不足。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业规模经营比重还不高。同时,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更多注重短期效益,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缺乏动力,习惯于等靠要,自主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者,我国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职业技术培训等因素的影响,大多对采用先进农业技术认知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不足。
农业科技投入渠道单一。当前农业科技投入还主要以政府为主,财政科技投入有限,农业科技项目相对较少,申请立项相对较难。同时,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社会资金投入动力不足,企业获取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信用贷款,缺乏社会融资渠道,天使投资、科研基金会、风险投资等的供给潜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农业科技激励机制有待健全。管理制度创新还需加强,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成果评价缺乏市场导向,科研人员生产力和创造力束缚于论文数量;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成本高、风险大,创造发明得不到相应的价值回报,创新能力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保障,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普遍偏低。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抓住关键、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方向,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技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重点。
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布局。针对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短板,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建立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创新规律的科技创新布局。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省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有优势和特色的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以及重大技术集成和转移。地市级、县级农业科研单位,重点围绕技术成果服务转化,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科技成果示范、农技人员培训、技术需求采集传输等。
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以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需求的导向,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科研选题立项机制。强化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注重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赋予其更多的科研自,建立绩效管理激励机制。强化学术引用率、技术使用率、成果覆盖率的评价导向,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和不同机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技术、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营造有利于企业开展创新的宏观环境,制定和完善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相适应的财政、金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鼓励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加大对重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扶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在结合我国国情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现代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建立由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科技型农业企业联合组成的y一协调机构,将科技与生产、技术研发与区域产业发展、中央与地方科研资源紧密衔接起来,形成不同部门、区域、学科之间联合协作的产学研用一体的综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措施
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扎实推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把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纳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章程,落实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科技体制改革中来。
统筹推进。兼顾好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既要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促进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型政府为支撑的,职责分明、结构合理、开放共享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
重点突破。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关键问题,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重点突破带动各项改革措施的整体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在继续实施已有的《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的基础上,打破系统界限,从长远和全局的战略角度进行政策设计和整体谋划,建立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推动改革创新的合力。
篇7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37-02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在正常情况下仍处于供求紧平衡的状态,还有若干农产品则需进口补充,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农业必须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才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农业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逐渐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软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成果并未在实际意义上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科技创造着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技术传播屏障。
此外,科学技术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而一些科技传播人员的知识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同步发展,形成了科技传播的瓶颈。如今网络技术广为盛行,但发达的网络并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
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是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抓手,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相对而言,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可见,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国就难以实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整体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十分薄弱,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功夫,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普遍运用现代生产工具,推行现代管理,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世界近代农业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技术进步。近几年,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的技术革命,为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改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加速转型期,正从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贸易壁垒、日渐提升的消费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不断破解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障碍,越来越有赖于科技创新。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
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然而,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是农业科技的突破带来了生产领域的扩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这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地球上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三是农产品深精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发达国家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量的80%—90%。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一)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的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
(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
进行制度创新,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在粮棉油生产大县建设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
加大农业技术网络信息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强化网络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功能,建立网络信息平台,网络交易市场,推广运用网络营销手段,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对网络的认识,指定专门的专业网络营销培训人员在农村推广网络知识,确保每个农民掌握网络技术来指导自己更加高效的发展农业。
结语
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农业的成功转型,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同时,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以农业信息化、科技化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佳.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N].经济日报,2009-12-08.
[2] 陈洪庆.在中国科技馆事业迅速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J].科技馆研究文选:391.
[3] 田英.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馆管理新机制[G].科技馆研究文选:383.
篇8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显著提高。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至关重要。虽然农业经济大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大多情况下处于供求不平衡的状态,一些农产品需进口补充等。因此,只有实现农业的持续性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农业生产有着自己的特点:生产者数量庞大,我国有将近十亿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者文化水平不高。这就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农业生产埋下了隐患,进一步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并未在现实中有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从农村劳动力的生产到科技创造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可跨越的技术传播鸿沟。此外,科技传播者也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接轨,突破科学技术传播的瓶颈。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现代化技术运用与推广农业科技与应用中。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时在“十二五”时期也对农业生产提出新的任务,要求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优化结构和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节约使用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理念和方式的现代化,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进入良性循环。“十二五”时期,随着加快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导致了农产品消费需求会大大增长,现代农业发展将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作为农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农业科技创新直接决定着是否能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是否能够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然而,现阶段三农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村还是落后社区。对于占国民经济不部分的农业,占人口总数绝大部分的农民,占国土面积绝大部分的农村,如果不大力发展农业,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如同纸上谈兵,无从谈起;农业领域的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就显得势单力薄,就难以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虽然,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业科技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先进,速度慢,没有相应完善的机制体制保障,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虽然开发出来新的农业科技,但是到具体的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还是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的。同时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接触现代化知识的程度不同,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生产过程不如东部地区先进。农民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创新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创新条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改善,创新主体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因此我们需要深抓实干,加快发展步伐尽早实现创新型农业。
(三)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就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信息科技带来的便利,采用现代生产工具和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一次农业发展新的飞跃无不伴随着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近几年,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的发展,传统农业和农业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打下了坚定地基础。现阶段,我国农业加速转型,科技竞争已成为农业综合竞争的焦点和核心。农业生产正从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发展,技术的进步,因此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推动农业产业不断升级,突破农业创新中的瓶颈显得至关重要。
二、扩大农业科技创新的途径
(一)自古以来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说。可见粮食对于国防军队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对于普通百姓也有着民以食为天之说。国家的稳定,军队的建设都离不开粮食,离不开农业,因此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稳产高产,确保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护,无论是在历史哪一个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如今,粮食生产,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对我国实现战略化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农业生产高产、高质、高效、安全、生态、,如果靠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靠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为成本,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来发展将难以为继。发展现代农业只能靠科技。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与社会各界合作,研发农业高科技,加大生物技术开发,病虫害防治,改进培育良种等方面进行创新。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实际生产种植中,经过专家提炼,升华,改进,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去。
(二)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和技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率。在制度上进行创新看,明确生产过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积极主动的采纳农业新技术。作为农业经营的主体看,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对市场敏感度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成效。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农技推广招投标竞争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个人发展条件和待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农技,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影响因子和驱动因素;动力系统
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但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普遍动力不足,如何建构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是指农业企业将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掌握,又包含对农业产品的商品化过程。它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出现,然后通过投入、研发、完善,形成一个市场所需的产品,通过市场化完成这个创新的全过程。
一、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子
我国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资金和技术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最重要的三个直接影响因素。
(一)人才
1、高水平的农业科研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具备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吸纳、更新、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它贯穿于农业生产系统的全过程,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系统化、层次化的知识渗透群体,能共同将知识彻头彻尾转变成财富。
2、熟悉国际国内农业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农业企业家和管理人才。他们既要有一般意义上企业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如在经营中不断实现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方面的能力,又要有其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个性特点如掌握农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观、通晓农业知识和市场经济对农业的特殊作用和影响。
3、熟练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工艺的农民。这类农民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拥有经济实用、通俗易懂、便于操作运用的乡土性教材,可以传授教导其他农民。
(二)资金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风险性、时滞性等特征,因此资金富裕程度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众所周知在自主创新初期需要投入大量启动资金,而且随着创新的持续进行,资金需求规模也会扩大。
(三)技术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先进技术做基础。对后来企业来说,创造新知识的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有效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特别需要强调与企业吸收能力发展密切相关的先验知识。如农业生物技术发明,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转基因产品的测定方法、标准,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需要一般科学的支撑和农业前技术科学做铺垫。还应注意到,一些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引致一系列技术创新,通过领域的自主创新,牢牢控制世界农产品市场。
二、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驱动因素
驱动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直接驱动因素和间接驱动因素。其中,利润、市场和竞争力是最重要的三个直接驱动因素。此外,市场需求和竞争、基础设施、文化因素、科研机构、政策环境等也对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一)利润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目标。首先,利益驱动因市场需求而生。只有当某种需求能够创造经济效益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才会有利可图,企业也才会产生自主创新的冲动。其次,利益驱动是市场竞争的最终目的。当竞争压力转变成利益驱动力时,企业就会奋起创新,以求胜算。再次,科技成果的商业化需通过利益驱动而启动。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发明,只有当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时,才能激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热情。
(二)市场
1、市场需求。当前,国际国内市场对动植物良种、科学产品(如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些新的需求,客观的刺激企业必须站在市场的前沿,具有前瞻性和不断探索精神,因此,创新的规模与需求规模成正比,需求拉动创新,创新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从而拉动新一轮创新,循环往复,使得需求拉动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和持续的动力。
2、市场竞争。一般情况下同行业之间存在竞争的激烈,因此,竞争与经营危机压力是迫使企业主动寻求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与发展的契机。
(三)竞争力
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将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核心技术的创新活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及技术标准,从而有可能改善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弱势地位,提高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的构成
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是知识产权制度促力要素,市场需求拉动力要素,市场竞争压力要素,技术推力要素,政府政策行为推动力要素,文化的精神动力要素。农业科技企业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直接实现者,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科研中介机构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知识,设施和服务等资源,政府利用其政策工具对这三种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政府以市场为基础进行引导、疏通,采用市场与政府互动的方法,它对企业的自主创新产生推动力。各动力要素间的联系和互动体现为各种资源在各要素间的流动。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国内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类,软环境是指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硬环境是指相关的基础设施。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与国际环境有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知识、人力等的交流,这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必然选择,也构成了自主创新的推动力。
四、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系统运行原理
根据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构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如图1所示)。
按照各部分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分为环境层、基础层、亚核心层及核心层。
(一)环境层
环境层包括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国际交流状况或开放程度。三者构成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推动力。企业竞争制胜的前提是能够提供比竞争对手更为物美价廉的物质产品或服务,这无形之中就表明企业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现在,为了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许多企业已经通过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生产等创新手段,按用户要求定制不同产品,是产品开发能力大大地提高,生产线、流程切换更加灵活,生产的“柔性”更强,形成了以市场需求推动自主创新的导向机制。
(二)基础层
基础层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和文化因素农业基础设施是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产业设施,主要包括水利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农村电网设施、农业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和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科技基础设施等。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对于消除和限制创新领域存在不正当的竞争及相互压制现象极为有利,并且文化因素是农业产业专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总体特征。这二者形成动力系统的原动力,也是动力系统存在的基本力量。
(三)亚核心层
亚核心层包括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通过制定并执行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系统中其他动力要素的活动,同时政府还规划设计了一系列的项目和措施,直接参与实际的技术研发和扩散项目活动。在创新系统中,政府可以直接有效地调控机制的具体运行,特别是在一些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可以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完成其他创新主体无法实现的系统功能。基于农业弱质性、公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政府还需要不断规范农业投入行为,自觉承担起宏观农业投入主体的责任和义务。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看,国有农业科研院校始终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依靠力量。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发明和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是推动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由此政府政策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始终是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系统的支持力。
(四)核心层
核心层是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指作为农业企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主导,以农业技术商业化为主线,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微观经济组织。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先导性,赋予了农业科技企业在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按技术含量分类,对一部分从事上游高精尖农业高新技术科技企业(如生物工程,新材料开发、高科技农产品等)占据市场前沿,需要在国际上提高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环境层中的国内外交流对他们来说是现今的重要推动力;一部分处于技术中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环境的推动力有利于他们找准市场定位,另外技术环境推动力将提高企业的潜在实力。
(五)科技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组织,是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它促进了知识的转移、转化、吸收、应用和创新,是创新主体的黏合剂、动力系统的催化剂。
(六)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推动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是提高农业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推动力。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必须保证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如:主要粮食及油料、棉花作物品种资源研究开发及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的生物技术,普遍、多发性农业病虫害与畜禽疫病的防治技术,以及针对我国地理、气候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等方面,具有独立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持主动的竞争地位,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实现可靠的自控能力。自主创新和引进利用的有机组合与有效协调,是支持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国际国内交流、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是任何一个企业自主创新的推动力,它直接影响企业发展的基础环境的变革,而企业发展的基础层进一步支撑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说,核心层中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最直接最重要的动力源,但对于整个企业动力系统的持久运行来说,它是前几个层次最终合力的结果,而亚核心层所对应的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对新知识的创造力是以环境层和基础层为依据,是核心层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支持力。亚核心层和环境层因此成为动力系统的关键环节。不论运行原理如何,各动力因素互相协调共同促进自主创新行为的顺利进行。可以看出各个动力因素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方式并不相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并互动地促进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孙倩,邓心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原因的期权博弈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4).
2、王志本.“入世”后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3、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4、王宏杰.我国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
篇10
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在农业领域实际从事或潜力从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其规模大小、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但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农业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在国家总体科研机构与人员数量中的比重”“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科技人力资源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比重”等数据可发现,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管理面临着以下挑战: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难以吸引到足够人才资源支持,农业科技管理结构限制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就业机制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难以进入农业科技领域就业。对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改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等措施,尽可能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面临的困境,以便实现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科技的创新。由左停、旷宗仁、高晓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6年5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在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资源发展与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主要呈现以下两大特色。
一、研究方法多样,解说到位
当前我国各界对农业科技人员资源的重要性、素质特点等认识不深,不能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而该书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基本问题,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现状,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的规模与特点,采用多样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以便为解决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与管理问题提供对策,也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具体而言,该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该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理清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构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要素与特征,如引用了《管理科学文摘》上面的《关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问题的探讨》一文解说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构成。其二该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生成数据报告,再如应用个案访谈、机构访谈、小组访谈等方法探讨了解决方案。其三该书采用案例分析法解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如引用“宁夏创新农业案例调查”解读了科技创新条件与环境对农业科技应用阶段潜在科技人力资源的影响。其四该书采用对比研究方法阐明了我国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差异情况。
二、图表丰富多元,指导性强
图表丰富多元不仅体现在图表的数量,也体现在图表的种类。从图表数量来讲,该书在第二章引用了6张图表,在第三章“各类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开发与管理”部分采用了30多张图表,第四章“发展趋势与地区比较”采用了十几张图表,既有力地支持编者的观点,也充实了书本的内容。从图表种类来看,有饼图、树状条形图、横向条形图、横向折线图,也有表格和结构图,如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际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分析”采用5张饼图说明了农业科技人力资源职业结构与农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职称结构,全国科研机构农业与非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以及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力资源职称、学历结构。在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利用情况”则运用表格与树状条形图的方法,指明了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关键年份按行业与管理分科技人力资源基本构成,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性年份性别、学历结构,以及全国农业科技研发机构科技人力资源关键年份职称结构,这种多图表方法的运用,既有利于论证作者的观点,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总而言之,该书研究方法多样,图表丰富,观点解说详细,论证有力,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其中,该书关于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对探析互联网时代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上一篇:人本主义理论的优缺点
- 下一篇:学生上网课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