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15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篇1

关键词:文学根基;文学内力;文学功夫;文学土壤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改不断推向深入的形势下,社会正赋予学校教育更多的职能和希冀。当今社会物质虽然越来越丰富和繁荣,可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已然显得有些惨白,而文学作为“精神食粮”的主要“谷物”,在这样的环境下首当其冲。如何使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形成科学的文学素养,就成了摆在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笔者以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空谈,而应从基础开始。因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和开端。这是因为初中语文课是学生真正接触文学的开始,它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以教材为依据,夯实学生的“文学根基”

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的饕餮盛宴无疑是供学生尽情享用的文化大餐。古代诗词、散文,无不昭示着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现代散文、小说,无不蕴含着当今文学的智慧。在英语教育日益泛滥的现在,在外国文化不断入侵的今天,初中语文就要担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光荣使命。君不见,当今文学界文风日益浮躁,抄袭和剽窃之事屡有发生,当代文学的发展道路曲折,前景堪忧,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势必会给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端正学生的文学态度

众所周知,文学是不同于生活的艺术,但是不要忘了,文学先是来源于生活的,正如“青胜于蓝”却“出于蓝”。因此,生活是培育文学并促进文学生长繁殖的天然土壤。借助于教材的文章,语文教师要注重端正学生的文学态度。君不见,现今小学生的日记胡编乱造,中学生的作文虚情假意之象时有发生。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做好端正学生文学态度的工作所造成的。课本是数十位专家学者苦心孤诣的成果,利用这些文学素材端正学生的文学态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只有端正了学生的文学态度,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随心所欲、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华而不实的败笔出现。

3.教授学生科学的文学创作方法

每一件文学作品的出现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成果,而这个雕琢的过程是有方法可循的。若要帮助学生打好“学文根基”,对科学的文学创作方法的传授不可或缺。比如写景时的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移步换景等;写物时的由部分到整体、由结构到作用(功能)、由现象到本质等;叙事时的正序、倒叙、插叙等。同时,教师要切记,文学高于生活,文学语言有不同于生活化语言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注意借助于教材中的文章向学生传授科学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象征等,从而使得学生的“文学根基”日益深厚。

二、以阅读为辅助,拓展学生的“文学内力”

在基础相当的情况下,文学素养的高低差别则是取决于学生的“文学内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将文学鉴赏力归于其中的代表,而开展阅读课就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力的好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读得多了,欣赏水平自然也就不同于一般了。开设阅读课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文学的另一扇窗,从而让学生发现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尽情地游弋。教师在开展阅读课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筛选出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从而在潜移默化间不断推动学生文学鉴赏力的提高和发展。另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试着让学生理解文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要给予学生深刻的文学思想教育,要引导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发展服务。同时还要让学生涉猎文学的多种形式,比如散文、小说、歌剧、戏曲、杂文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观念,丰富学生对写作对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文学内力”不断得以增强。

三、以作文为补充,检验学生的“文学功夫”

作文是学生文学素养的外在表现,通过学生的作文可以了解到学生文学方面的薄弱环节。比如有的学生表达方式单调,有的学生描写角度不妥,有的学生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频频出错。这些修为上的不足如果不是通过作文这种途径,教师又从何得知进而做到有的放矢呢?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作文教学,这样才有助于查漏补缺,发现学生文学素养上的不足,进而便于教师在教学上予以补足。

对于作文教学,有一点值得教师注意,就是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多着眼于学生作文中的长处和优点,多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教师才可以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从而使得作文这一教学工具和内容的价值无限扩大。

初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和发展,促进新文化的发展,进而为促进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2

一、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幽美的意境和怅惘的情感,读过让读者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

二、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幼儿牙牙学语,启蒙老师没有什么句法分析与教学模式,不也成功了吗?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回归到学生自悟探究上

篇3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人文素养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而语文教学,就在渗透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

《语文课标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笔者就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学习文言文学习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上古到现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有过成功与失败;耻辱与辉煌。从神话传说到百家争鸣,从《诗经》、《楚辞》到诗词歌赋,这些名篇名著都凝聚了每一位文人的心血。在语文课上,学生学到中华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这些经典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也为传统文化在青年中传承、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教材中收录的《论语》,学生可以管中窥豹,知道孔子的治国方针,为政策略,进而,可以在学习生活中发扬“仁”的精神,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的目标。在《陈情表》中,李密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不管是什么情况,人都要以孝为重任。荀子的《劝学》,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等等。这些优秀的文言文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学生无论是从教育意义还是审美意义,收获都是非常大的。总之,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努力的发掘她,研究她,她就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丰富我们的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正如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2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发展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飞快,学生面对这样的生活环境,对她的各方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审美能力也不例外。文言文的学习却能够让学生增强和发展审美能力,帮他们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见贤思齐。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后序》中的文天祥;《苏武传》中的苏武,这些伟大的历史英雄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的身躯捍卫国家。这些人物的人格是美好的,能量是巨大的,学生学习他们,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洗礼和涤荡,增强学生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国家大局为重。

同时,优秀的文言文里有很多是作者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学生学习这些手法,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想象能力,进而领会作者的弦外之音,积累经验,丰富情感,发展审美想象力。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这些大胆的想象,让我们每一个人对天姥山都有一种敬畏的感觉。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作者以大胆的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气势恢宏的阿房宫,让后人对秦始皇骄奢逸的生活有了更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这些经典著作,学生有了健康健全的审美心理,进而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对说话给予高度的评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语言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务之急。然而,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是提高语言表达的金钥匙。即“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名篇名句要熟读成诵,把这些精美的语言融化到自己的骨子里,感染、熏陶、内化、生发出旺盛的创造力,时时刻刻激荡着创新的灵魂。如:荀子《劝学》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韩愈《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学生背诵的多,积累的多,提高语文素养,并把这种感情和自己的感情融合起来,日久天长,学生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4学习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的,不论在篇章结构上,还是在遣词造句上,都是典范,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培养古汉语阅读能力外,还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1积累写作素材。现在的考试中都提倡新颖,学生在文言文的海洋中,积累了各个朝代各个领域的名人名事名句。这些材料一旦写入作文中,给陈旧的作文注入了新鲜血液。

4.2语言表达丰富多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运用文言词汇。例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些句子可以直接运用到关于“学习”的作文中。

4.3写作技巧多种多样。如:《赤壁赋》情景交融,最后得出人生的哲理;《陈情表》围绕情感线索,处处从“孝”入手,让统治者能够从李密的角度出发,最后能答应李密的要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总之,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不仅能够学到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提高欣赏文言文的能力,更主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最终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2]《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篇4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职业素养 人文素养

在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一种人的内在品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作出表率,教师必须在这方面有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让学生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调动了积极主动性,形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可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上度过。所以,首先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问题,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外,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发动每一名教师,让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

三、注重学生实践,让其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事物都要经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内因,才有了自我改变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开始时可能有很多同学不太愿意练,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开始就可以带学生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得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亲身体会,得到激励和鼓舞,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形成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篇5

【关键词】古诗教学;引导;意境;机构美;形态美;音韵美;人格魅力;文化情怀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是那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种子,被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铭刻在心中脍灸人口的名诗佳句,奠定了学生较为厚实的人文底蕴。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教学不仅可以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现代教育的内容,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还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更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实现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发展。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品味,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能力,起到发展学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因此开展名著阅读诗词诵读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浸润学生的心灵势在必行。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人文素养深厚的人。新的语文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的教学目标,也是语文教师理所应当的重要的工作任务。

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上册中的古诗《回乡偶书》时就力求对学生教学最深厚的人文熏陶。

一、导入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

请学生回顾一年级上册学过的《静夜思》,由“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地体会李白的思乡之情,简单介绍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中国文坛群星璀璨,再由与李白同时代的好朋友,也以诗文名闻天下的贺知章。这样学生对“贺知章”这个作者就有了比较立体的认识。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引导学生体会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

请学生观察“我会写”的生字的间架结构,思考怎样才能把诗中“音”“客”“何”三个字写漂亮。学生观察后与老师同学交流,老师再在田字格中一边讲解字的间架结构,一边端正地板书三个汉字,然后请学生描写、临摹三个汉字,最后用展示台展示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并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字写得漂亮,写得不美的字与写得的字的差异在哪里。这是语文老师教学生学写汉字的一个最平常的过程,但我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对汉字的结构美和形态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

三、理解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落叶归根”的民族文化情怀

(1)介绍贺知章的家乡在浙江萧山,他三十六岁考中乙未科状元,进京为官五十年,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到八十岁时告老还乡,当朝太子率百官为他饯行,八旬老翁,荣归故里。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认知下去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读自悟,还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八十多岁的贺知章回到故乡,哪些东西没变,哪些东西变了,尽量把学生的思维打开,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比如,山水没变,房屋树木没变……这样在理解到作者不是“客”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回到故乡时对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3)学生理解第二句诗时,引导学生思考:小孩子们不认识贺知章,贺知章认识他们吗?在故乡贺知章有相识的或熟悉的故人吗?引导学生去体会在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故乡对于贺知章这个老人来说虽然山水依旧,但旧相识,老朋友可能很少了,甚至可能没有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生疏的地方。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理解贺知章“老大回”的孤独而伤感的情怀。

(4)老师总结性介绍:中国地域广大,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一般是世代居住在一个地方,但其中又有许多杰出的人要离开故乡去求学、做官、经商,他们往往一去就是几年,几十年,音讯难通。亲人们思念这些游子,游子们也思念亲人,思念故乡。学生讨论交流:贺知章八十多岁了为什么要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回故乡?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中华民族思念故乡,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结。

四、指导朗读、吟诵,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音韵美,体会中华民族依恋故乡的情结

(1)提问:五十年未归的贺知章是带着什么心情回归故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贺知章是带着喜悦激动地心情会故乡的,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第一句诗。

(2)问:诗中哪一行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一往情深,可回到故乡的怀抱时,自己却不再是那个年轻的游子了,这时他又是什么心情?指导学生用感伤的语调读第二行诗。

(3)老师引导:贺知章回到既熟悉又陌生,亲切又生疏的故乡,发现儿时伙伴不见了,老朋友们也不在了,只有他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人生,他高兴,他孤独,他伤感,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三、四行诗。

五、拓展吟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贺知章回归故乡的复杂心情

(1)出示《回乡偶书》第二首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引导学生伤感的语调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诗歌内容极力对学生进行本民族审美意识、文化情怀的熏陶,学生在我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对学习这首诗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尽管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一节课后,他们不仅能主动背诵两首《回乡偶书》,而且还吟诵得很有味道。

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相对于现代诗文,它语言更凝练,它的人文内涵更丰富,更能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情怀。只要语文老师能有创意地运用好它,它就是我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肥沃土壤。

篇6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的首要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认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视其人文性,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这是致使学生思想贫乏,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发掘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实施人文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

一、用教师自身的人文气质去影响学生

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文如其人,为人师表。要将长期在语文教学中积淀起来的丰富人文知识、思想、方法、精神,凝结为自身的高雅气质和优美情操,并通过得体的言谈举止,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真正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唤醒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以关爱激发关爱,以友谊交换友谊。这样的教师有如一轮朝阳,其灿烂光辉会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心灵世界的污光浊影为之一扫,令其蓬勃向上。

二、用教材的人文因素去培养学生

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优美的文章,其中蕴含的形象生动的大千世界,有血有肉的社会人生等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无不显示出丰富的情感及深邃的思想,有其鲜明的人文色彩。诸如:屈原的高雅忠贞、荆柯的勇敢诚信、廉颇的知错能改,老庄的清净无为,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忧国忧民等等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鲜明人物形象,以及从中折射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的大丈夫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等等,都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最好精神食粮。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这些教材中的丰富的人文因素,并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一并将其闪光的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使其丰富的生活情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生品格、美好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以陶冶、培养、形成及发展。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一再呼吁人文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回归。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挖掘教学中的人文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美好道德行为的提倡。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社会生活经验有限,世界观、人生观也正处于生成、发展之中,利用语文教学中蕴涵着的传统文化底蕴、高尚思想感情对其进行人文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够对学生进行审美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创设人文主义语文课堂

俗话说:“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情境创设和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才能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语文教学中蕴涵的人文知识,深入浅出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有的蕴涵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精彩感悟,有的展现了作者崇高的人生境界和道德品质,教师凭据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人文意蕴,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2.挖掘教材人文意蕴,培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利用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汉字的造型优美,含义丰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也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在识字和写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中的课文类型丰富多彩,都蕴涵着丰富的育人因素,教师可以抓住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蓝色的树叶》告诉孩子们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伸出援助之手;六年级上册《詹天佑》则可以利用詹天佑的事迹让学生感受爱国之情和积极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过去以本为本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用人文的情怀去观察自然与社会,联系社会实践,以真实的感情和自然的笔调畅谈自己对人生、对未来的感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实践的精神。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口语交际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与人交往的技能,更要教学生学习互相尊重,教学生学会倾听,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参与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做一个社会性的人,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

(5)在综合性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往往是以一个主题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进行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也是一个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教学形式。例如:五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王国,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汉字的构成、含义等进行深入了解,发展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校园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也需要发掘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当前阶段,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各种校园文化设施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需要每个语文教师进行思考和积极实践的内容。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发掘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舒立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上旬,2013(6).

篇8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篇9

关键词: 语文 综合素质 培养

语文教学既要教学生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要教学生做“人”,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文”融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只见“文”,不见“人”的语文教学使教师很难成为学生生活上的导师、道德上的教员。只认为教“文”是语文教学的硬任务拼命灌输课本知识,而把育“人”看作只是说说而已,把育“人”责任推卸到班主任身上,这种看法和作法是极不可取的。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性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因此,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知的求知欲和锲而不舍的意志与毅力。

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意志力,教师应进行严格的语文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由于历史的曲折、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响,学生学习上的粗疏与惰性、被动承受与浅尝辄止,在校园内屡见不鲜。因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须从习惯养成抓起。如学生坚持写日记是“道德长跑”,练字是培养意志力的一个方法。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学习绝不是在学校读书的那几年。人工作一辈子,就要学习一辈子,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对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顽强的毅力、养成持之以恒的态度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为学贵慎治,读书、写字、说话、作文均应对学生作严格要求。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去读、去思、去写,绝非一日之功。这既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坚强意志的锻炼。

二、让学生自己读书,启发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

要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这样,既可增强他们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又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学生记忆力极强。学得的知识往往容易入脑、熟记。他们的大脑就像知识的仓库,一旦需要,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技能也不例外,训练有素的技能犹如自己身体的有机部分,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后劲十足。因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全面培养的观念,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整体。语文能力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听、说、读、写,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作相关性的训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不拘一格。途径:利用课前2分钟让学生即席讲话、搞演讲比赛、搞辩论比赛等训练以说为主的基本功。语文学科本身的丰富性、生动性、实践性,必然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语文是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教学中完全可以发挥语文本身所固有的德育、智育等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从育人的高度、教师的崇高职责、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出发,发挥教文育人的作用。

三、要树立大语文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地位作了如下阐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施新课改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即“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学科,不仅要让学生在语文学科课程中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要在广阔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语文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实践性,必须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在实践中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积累语言,形成语文素养。

篇10

关键词:经典诵读;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90-1经典诵读当然就是读“记载人类永恒智慧,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永垂不朽的高点文章”,现在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四书五经,四书又以《论语》为要,其次是从经、史、子、集中选读,再其次是唐诗宋词作为辅助阅读。

我们的第一个策略:对于简单的诗歌,采取“自吟、自解、自背”的形式。我们把经典诵读的内容做了以下安排:读《论语》是一条主线,可以穿插《千家诗》和《弟子规》,还以唐诗宋词做点缀。因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诗词诵读要有一定的分量。事实上,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从我校国学朗诵中的诗词诵读中得到灵感的。

我们在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同时,特别注重国学朗诵,希望走进学校就能听到国乐声声,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出口成诗,都能彬彬有礼,都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从最简单的唐诗开始背诵,背诵国学一直是我校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而且古诗诵读确实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事为例。一次,课堂作业上有一题,要求写一首诗赞美木兰,学生的作业给了我惊喜。

谢紫薇:木兰替父征,缇萦救父命。巾帼女英雄,机智又谨慎。为父当官姆,感人泪长流。扬名终不朽,千古传佳话。

魏来:木兰深明大义替父从军,可敬!桂英英勇善战挂帅,可佩!提萦果敢坚强救父,可赞!刘胡兰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可学!

张正:木兰代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果敢明了从事,机敏终获赞颂。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但是已经有了诗的味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确实不错!通过以上事例,我想说明我们探索的第一个策略:对于简单的诗歌,采取“自吟、自解、自背”的形式。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积累尽可能多的诗歌,然后自然地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积累多了之后,在作文中引用、学用对偶、句式整齐、描绘景物,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素养方面不只限于作文,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学习分析文章、品析语言诗画结合;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通过诗歌想象画面,从而把握感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个策略就是:难一点的诗歌可以通过讲解来促进背诵。国学朗诵明显速度慢了,因为诗词都比以前长了,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把酒问月》,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苏轼和杨万里的《念奴娇·中秋》,一个早自习有时只能背一首,并且这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生有很多背错的地方。找来学生抄的诗歌一看,原来是抄错了,比如“碧海青天夜夜心”抄成了“碧海又看夜夜心”,把“中庭地白树栖鸦”抄成“中庭地上树栖鸦”,真是让人啼笑皆非,还有把“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shuδ)”读成“归时说(归e)”,这时让我感到解说的必要,解说之后,学生在理解中背诵,更能够把握其精髓。我在讲解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之后,学生两分钟就会背了。

第三个策略就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学习古人的高尚品德和高洁的人格,以及做人的风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比如:让学生做《诗海泛舟——我最喜爱的古代诗人》的PPT,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分门别类地积累编辑了大量的诗歌,如“诗歌中的月亮”、“诗歌中的花”、“唐诗宋词中的风景名胜”“唐诗宋词中的情感”,“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田园诗派的开拓者——陶渊明,美丽的悲者——李清照”等等,学生们不仅增加了积累,而且了解了诗人们的经历和情怀,学习了诗人们的精神品格,还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对于传统节日,除了让学生做以上工作外,还加上了表演,因为节日都有美好的传说,加进去更能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比如我们的活动“中秋诗歌朗诵会”集朗诵和表演为一体,这个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并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